大学生管理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4-01 10:33:0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大学生管理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大学生管理论文

篇1

(三)管理方式带来的问题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方式比较单一,基本上沿用了辅导员制,造成了管理责任不明确,只要学生不出重大事故就没有什么责任的情况。另外这种辅导员管理学生的模式使班级活动难以开展,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加上辅导员的管理的任务多、学生多、难度大,在管理的过程中,事物繁琐,没有量的标准,管理的目标不明确,学生的规章制度的落实不健全,没有做到学生的人性化管理和以法管理,只能是凭借经验,化解问题;同时在管理的过程中,忽视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和德育教育,因此对学生的管理缺乏全面性,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就业压力的影响高校合并、新建,民营大学涌现,适龄学生进入大学的机会增加,但大学毕业生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多,而社会的用工需求无法满足大学生的工作需要,这样就出现了与就业岗位的矛盾,毕业生的竞争日益激烈。大规模的扩招和收费标准的提高,给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带来的迫切需要工作的心理压力,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影响,这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又带来一个不利因素。如何提高本校本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就成为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应对措施

社会大环境千变万化,给高校的学生管理带来很多不确定因素,学生问题的出现很大一部分是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高校要积极运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实践,本着创新学生管理模式,提升管理质量,服务学生。高校学生作为一个高校的主体力量,是高校的灵魂和主体,只有建立适合学生需求和发展的管理体系,学生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发展,因此,,创新管理方法,建立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建立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并把学生管理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一)建立完善的学生管理制度

1.不断探索,完善制度目前我国的大学校园是比较开放的,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校之间存在利益关系,使得学生管理工作需要通过法律和法规协调各个方面的关系,使得各自的责任和义务明确。近些年来,我国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方面一直在探索科学的、适应大学生需求的、管理制度和方法更完善管理模式,这也使得学生管理制度在逐渐完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例如,学生管理过程出现的问题,没有具体的配套政策,这样就导致学生管理工作中没有管理的量度,给管理工作带来了挑战。另外还有一些制度严密性的问题,有时易受外界干扰也为学生管理工作带了不便。

2.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尊重人的个性发展,注重学生的选择,这不仅是育人的原则,同时也高校学校管理的理念,那就是要在学生管理中运用“以人为本”的理念,并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实践。在学生管理中从实践和学生的需要出发,改变学校管理制度与学生的对立局面,消除学生被管理的叛逆心理,充分把学生调动起来,进行自我管理。学生工作管理者要深入到学生当中,通过调查、分析和研究,从而解决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而使管理的方法具有人性化,实现学生自我管理,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和团体意识。

(二)注重管理方法促进管理实效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校园是一个大课堂,对学生的教育,不仅仅是局限与课堂,也可以利用校园文化,各种讲座、论坛,以及多种社团活动等,从而丰富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让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大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选择参与的活动,在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自己的合作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作为学生的管理人员,可以利用网络、谈话、问卷的形式对学生的生活、学习、心理、情感等方方面面的进行及时了解和把握,从而早发现问题,早解决问题。还要广泛开展建立思想教育活动,并建立平台,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从课堂走向课外,利用实践基地作为平台进行教育,从而创新课堂传授的模式。让学生充分、切实到相关思想教育阵地进行感受、参观、学习,对学生的心灵进行感化,,让其从思想上去武装起自己,从而推进思想教育的成功,让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2.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在学生管理中的主体作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被管理者数量大,而管理者是少数的,要把多少人组织起来,统一起来,就需要有得力的帮手,学生管理者就要培养自己的管理力,而学生干部是我国高校进行学生管理的主要力量。作为学生管理者要认清学生干部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发挥其管理作用。学生干部来自学生,又服务于学生,有一定的威望,是受学生尊重的,学生干部在学校、老师及学生中起着一个承上启下、上传下达的桥梁的作用,在管理不可替代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管理者不可能及时的掌握和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学习及生活等情况,这时就可以通过班干部了解信息,对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进行及时处理和解决,从而提升管理的实效。因此必须重视班干部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特别班干部的选定,应该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产生,并经过实践考验的,这样才具有凝聚力和影响力。在学生中间,既会起到团结同学,又具有一定号召力和凝聚力,特别在集体事务中发挥带头和统筹作用,使周围的同学积极参与,共同提高。学生来自不同地方,思想、素质也是不尽相同,学习成绩参差不齐,这样就会导致学生中会出现各种问题,问题的复杂化会加剧矛盾,单纯依靠老师去管理和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班干部吸引到学生管理工作中去,协作管理,参与其中,发挥其干部的带头和示范作用,从而才能提升管理的实效。

3.利用信息化管理拓宽管理渠道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为高校学生建立电子档案,完善管理系统,掌握学生各个方面的状况。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掌握学生的情况,从而有效的避免一些问题的发生,防患于未然。管理者可以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如可以利用飞信、校园网、QQ群等,通过对学生认证后,可以利用这些与学生交流和沟通,缩短了与学生时空距离,从而使大学生政治教育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现实的需求,需要学生管理的工作的创新,这就要求学生管理者要善于观察和思考,并进行深入的研究,运用现代化的技术,与学生实时、有效的沟通交流,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朋友。发挥校园网成为师生交流的情报站的作用。利用SNS模式网站,让学生管理者及时发展问题,深入学生内心,缩短时间,扫除局限,从而形成相对平等的交流方式。QQ群也是交流的平台,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可以随时交流,管理者可以布置任务,信息。大家在群里,对问题或某种观点进行讨论。例如,考研问题、就业问题等都可以集体进行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也愿意与老师进行沟通。使用飞信,也是师生交流的主要途径,辅导员一般情况要面临几百人的学生,可以利用飞信就能与这些学生进行联系,传达信息或布置任务等。这比平时通过班会等传统的模式,更快捷、方便,同时也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性化管理,管理实效得到提升。

(三)加强学生管理队伍的建设

1.明确职责,积极配合面对当前学校的扩招,就面临着新的问题,要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建立一种高水平的学生管理队伍,从而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效。因此,这就要求高校学生管理队伍具有高素质。学校就要把学生的管理工作提到重要位置,并加强学生管理队伍的建设,从而对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让学生管理人员,有明确的分工,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并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让高校管理工作实效科学化、人性化,从而发挥管理的实效。

2.加强学习,提升素养当前,我国高校一部分学生管理队伍素养参差不齐,缺少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又加上管理的学生数量大,事物繁琐。这样要求管理人员要树立良好的形象,同时也要具备管理的能力,这才能在处理学生的问题使,做到及时,高效。因此,要加强对管理工作者的业务培训,可以通过自学的形式,也可以到外校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并结合自己学校的情况进行实践与研究,从而实效管理队伍的专业化,从而及时、高效的解决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棘手问题。

篇2

当前,大学生中很多人的能力是很强的,但是却缺少一个发挥的平台。这就需要学生管理人员在对学生管理时不要一刀切,要充分分析学生的自然情况与发展空间,确定学生的基本状态,指导学生的未来发展。对于能力强,能够组织管理他人、组织活动的学生,要给予他一个平台,让他在高效管理自己之余进行班级管理、学生会日常工作、课外活动的组织策划与实施,部分院校通过“学生辅导员”的方式让学生尝试着进行低年级学生辅导员工作,让他们通过管理别人理清管理自己、管理团队的能力。当然,教师对于这一层面的学生一定要进行积极的引导,多给他们的工作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教导他们管理的艺术与方法。既放手让他们去做,又能够很好的掌控效果是最佳状态。

1.2树立典型

全员动员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树立典型,在管理中,我们要让一部分学生通过努力脱颖而出,然后再以他们为典型去激励其他学生。例如为学生创造条件参加地区、市、省以至国家层面的专业技能竞赛,一部分学生在比赛中获奖,将会对另一部分学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让他们也有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动力。再通过进行一对一帮扶的方式,让全员共同提高。当然,学生的能力各有不同,对于管理来说,在各方面都要树立典范让学生以此为目标进行努力。例如,文艺活动的典型、体育活动的典型、管理工作的典型等,各方面都通过典型来确定班级的整体风气,使班级在正能量的带动下不断前进。

1.3制定科学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

对于学生管理工作首先要有明确统一的管理制度,这其中即包括学校层面的,也包括班级层面的。例如,学生日常量化怎样管理,要确定标准的评分体系,然后按部就班地实施。对于违反制定的学生,严格按照规定来进行处理,这样才能让学生意识到制度的重要性,我们才能做到依法育人。再如,学生的奖学金、助学金的评定,对于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事情,这里一定首先明确操作规范,然后按照规范进行操作,将其做得公开、公正、透明,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有明确的参照目标并为之积极努力,又可以避免很多茅盾。

1.4科学指导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学生管理教师,应时刻关注社会各方面的需求,着力将学生培养成为国家优秀的建设者,并引导他们成为国际新型人才。当代大学生有着他们自身的特点,他们是这个时代与社会的产物,但最终他们必须要服务于这个社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上去实现他们的价值。学生管理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指导他们客观正确地评价当前形势,同时启发学生放眼未来,做到厚积薄发。要让学生知道他们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每一个大学生都承载着父母的期望,每一个年轻人都要力争成为中华民族振兴的脊梁,每一个中国人都应为世界的和谐与发展而奋斗。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指导会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篇3

1.情绪的复杂多样性

情绪是人对外界的客观事物或事件行为是否能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态度体验或外在的表现形式。能带来这种态度体验的东西既可以是物质方面的,也可以是精神方面的。进入大学后,新的生活环境、新的交际对象、新的学习内容、新的希望和目标使大学生的需求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化,这些需求在不同阶段、不同的学生身上体现出不同态度感受,表现出不同的情绪特点,情绪在大学生身上体出了复杂多样性,这种多样性的特点给学生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给学生工作增添了一定的复杂性。

2.情绪的不稳定性

现阶段的大学生正处于理智与情感的发育阶段,是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生活在一个更加宽松、更加开放、信息源冲击力更强、更复杂的环境下,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不断地发生调整甚至变更,这种环境下的情绪不仅仅受外界环境的控制,而且极易受到个人心境的影响,心境好时,情绪就会表现出积极、亢奋、善于言谈;心境不好时,情绪就会表现出消沉、低落、闷闷不乐、不愿跟别人交流,体现出大学生情绪的极不稳定性。

3.情绪表现的隐蔽性

随着大学生对校园生活的深入了解,社会阅历的不断丰富,人生经验的不断积累,心智逐渐成熟,各种能力都有所增长,尤其是控制能力。遇到一些问题时,不论是自己满意的还是自己不满意的,当面不去做过多的评论,把自己对所遇到的事情或事件的情感反应隐藏起来,比如近来出现的新名词——阳光抑郁症。这种情绪不易被别人觉察,有时,面对不满意的事情反而会表现得更加高兴甚至是非常满意,给人造成一种假象,这种表现会因个人的性格不同而表现出一定的持久性,会对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和复杂性。比如:近年来在高校频繁发生的学生自杀事件,这些自杀学生平常在老师的眼里是表现较好的学生,有礼貌、不惹是生非、不逃课旷课、跟学生之间的关系较融洽。但在某些事情上面,这样的学生不善于发表意见,常表现出老好人的形象,不易让同学或老师察觉他真实的内心想法,要想真正了解这类学生的内心世界非常困难。

4.情绪表现出的易冲动性

易冲动性是大学生情绪活动的一个突出特点,由于大学生正处于由不成熟到成熟起来的过渡阶段,情绪活动表现出极不稳定性,在处理某些问题时,往往不假思索,情绪的表现像疾风骤雨般来得快去得也快,这个特点可以通过具体案例进行说明。案例:在一次校运动会上,某院的一位二年级的纪检部部长在检查学生到场情况时,发现被安排的一年级某班的学生没有按时到场,于是就找到该班班长,并告诉他,你班的学生今天没有按要求到场,咱院的出勤率低就扣你班的分,班长一听恼了,立刻反击:昨天我班的学生到场了,你给加分吗?你只知道给自己加分,并煽动本班学生不配合院里的工作。纪检部长立马恼火,在众目睽睽之下给了班长一拳。这一拳在其他学生当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本案例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不论纪检部长还是班长在处理问题时,都没有能够平心静气地去商谈出现的问题、找到合适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从各自的观点出发,使矛盾进一步激化,在学生中间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明显体现了学生情绪的易冲动性,造成这种冲动性的根源是他们没有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情绪管理对学生个人和老师的成长和发展都有很重要的促进作用。以上情绪特点如果不能给予及时和正确的引导,非常容易导致大学生的不良情绪产生,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打击,同时也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生的管理工作带来困扰。

二、造成大学生情绪多样性特点的因素分析

由于现代的大学基本上都是开放式的,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往往是分开的,学生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生活习俗、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都会造成学生的情绪表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长期的学校教育管理中缺少对学生的情绪教育管理

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注重的是学生的成绩,只要成绩好,就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学生的个人感受和表现出来的反常情绪往往被忽略,甚至是置之不理。班主任或者德育导师的学生管理管理工作也常常把纪律、学习成绩作为对学生好坏的衡量标准,很少有老师在管理学生时考虑用一种艺术的手段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在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去关注学生的情绪感受。在大多数的高校学生管理中,注重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却忽视了学生的情绪管理教育,情绪表现又是个人心理活动的重要表现之一,能从中体现个人的心理素质,在人才素质整体结构中具有基础和核心的作用。这是学校教育长期存在的一个严重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才的培养模式。

2.所学专业影响着学生情绪

大学期间的专业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情绪,如果学习的专业是自己喜欢的,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起来就感觉很愉快,没有压力感,学习视野也会不断扩充,心情自然就会放松,状态就表现良好;如果所学专业不是自己喜欢的,是家长的意愿,学习起来就被动,没有积极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整个的学习生活会产生厌倦情绪,同时也会感染到个人的生活当中去,寻找其他的具有刺激性的生活方式以求解脱学习带来的厌烦情绪。

3.家庭教育方式严重影响个人的情绪

家庭作为社会的最小基本单位,是个体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生活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是孩子最早接触的生活环境,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下生活,培养出来的孩子性格是不一样的,甚至会有很大的差别,如果在家里,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管理过于严厉甚至粗暴,孩子就易形成自卑、内向的性格特点,经常表现出忧郁的神情;如果父母对孩子的生活和学习过于保护、过于干涉、拒绝甚至否认孩子的行为,孩子就易形成孤僻的性格特点,表现出对人对事不信任、消极、松散懈怠的态度;如果父母过于娇惯孩子,对孩子放任自流,孩子就会形成飞扬跋扈、自私、唯我独尊的生活态度,稍有不顺就会大发雷霆、不顾及场合,认为一切都应该围绕他一个人转;生活在一个和谐、相互尊重、父母文化程度高的家庭的孩子,孩子的性格一般比较活泼、开朗,给人非常阳光的感觉;生活在一个四分五裂、整天家里乌烟瘴气的环境下的孩子,性格就比较孤僻、自卑、往往带有暴力倾向。这些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后期的性格养成都有很重要的影响,当然这些也会影响到个人情绪的表达。

4.理想与现实生活及个人的自我认识度影响着个人情绪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和不同的生活习俗影响着个人的情绪,一般高校的学生生源地域较广,有的来自农村,有的来自城市,来自农村的学生遇到城市的学生时,由于生活上的差距,常会产生自卑的情绪,感觉自己处处不如别人:才艺不如人,生活质量不如人,知识面不如人等。这方面的认识会严重影响在校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性格内向的学生就容易形成自闭症。从农村来到城市,对大学充满着幻想和期待,但面对现实时,又会发现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这时如果不能正确认知自我,把自己位置摆正,生活在这种种矛盾冲击的心理下,大学生容易形成抑郁的情绪,所以,对大学现实生活的满意度会影响学生的情绪。针对大学生的情绪特点及成因分析,作为高校学生管理者来说,应该全面分析问题,及时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管理。

三、大学生情绪管理的对策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人格发展、人生观和世界观确立的重要阶段,面临着一系列重要的人生课题和抉择。稳定、积极、健康、向上的情绪是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保障,也对高校学生管理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是保证大学生很快适应学校生活并适应社会需要的重要基础。为更好地管理大学生的情绪,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加强大学生的情绪引导教育

情绪引导教育就是通过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从内心深处引发学生积极的、愉悦的情感体验。在情绪引导教育的过程中,引导者要注意尊重和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品性,培养他们的情绪调控能力、正确认知自我、悦纳自我的能力,加强大学生与同学、老师的交流互动,增强他们的社交能力,引导他们积极参加校园活动,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促进他们对学习、学校生活和周围事物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及认识到作为大学生应担负的责任和使命,培养出情感丰富、思想活跃、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新时代大学生。

2.不断完善学校情绪管理设施、提高学生管理人员的情绪管理水平

学校设施对学生的情绪也有一定的影响,比如硬件建设比较完备的学校,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项目、课程学习来满足对现实大学生活的不满情绪,软件建设方面,开设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心理培训和教育,也可以开展形式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提供展示大学生不同类型才华的舞台,给学生提供适时释放学生内心压力的环境和对象;其次是选择中青年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在教学方面能给以学生引导,在情感教育方面也有一定的经验,自身有较好的情绪掌控能力,面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能给学生进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进行沟通。最后在校内成立专门的心理辅导机构,配有专职心理咨询师,一旦遇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能及时提供疏通和缓解心理压力的方法和途径,避免事情向纵深方向发展。

3.努力营造宽松、和谐、健康的家庭生活环境

家庭是孩子生活的第一个环境,父母的性格、人格、心理素质和教养方式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个性发展和心理发展,鉴于此,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教育,更应该延伸到家庭的健康教育,成立家长学校,学生在校时,应及时跟父母取得联系,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从深层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另外,及时向家长反映学生在校时的表现,在学生管理上,与父母达成一致共识,双方协作,共同做好学生的情绪管理工作。

篇4

2、传统的规章制度具有明显的“家族式”管理作风。当前高等院校学生管理机制将同学们定位成被监管的对象,其个性与潜质常常无法被激发,思维被限制,“家族式”管理作风的管理理念居于主导地位,形式太过片面。并且如今的教育体制,同学们极难尽情展现自身的想象力,主观能动性在很大程度上受挫。过去许多老师对于同学们均有式的管理风格,将同学们视为监管的对象,与服务相反。如此境况下成长的学生极难变成人格完备、具备创造性思维的人。“严禁”、“不准”等使令式的口吻并不让人陌生。此种家族式的管理风格,让同学们的主观意识受到压抑,没法把自身的优点尽情展现出来,因而没法凸显高校的人性化管理机制。

3、形式大于实际的管理实况。人性化管理虽是被宣传了好多年,然而在许多高校,人性化管理仍是驻留在表层,许多对于人性化的管理仅是驻留在最基本的表层,没法真切地领悟到人性化管理的本质。许多高校现在的工作系统与工作内容极为繁杂,高校学子学习时间长、状况百出,再者,高校持续扩招,同学人数激增,一个工作职员要面对几百名同学,在此种情形下,学生工作职员完全变成同学们生活的后勤,沉浸在事务中,常是被动应对。这些繁杂事务动用了很多的精力,让大家无暇静心研讨学生工作规律、特性与思想动态等问题,更别说站在同学们思想的角度去解析、处理问题了。

二、在高等院校实施人性化管理的几点意见

1、注重情感沟通,展现人文关怀理念曾有位著名学者说过,理解并关怀对方的情感是鼓励对方、团结彼此的高效方法。在学生工作上,需增强与同学们的心灵沟通,采用换位思量的方法,站在同学们的立场上去想问题。由这个层面来讲,人性化管理亦是一种情感关怀。身为学生工作人员,应当立足于同学们的视角,思考什么是他们最迫切需要的,由源头上满足他们的需要,学生工作人员需走进同学们群体中,紧密关注他们的不稳定情形,弄明白缘由之处,快速进行处理。学生工作人员是人性化管理的实施者,唯有工作人员把大学生人性化管理策略纳入平常工作里面,方可以得到最佳的管理成效。在笔者的学生工作生涯里,问题与状况可谓层出不穷。举个例子,对于大学四年级的同学来讲,首要面临的问题则是就业压力,所以很多同学都会在大四的第一学期就已经出去参加实习工作了。那么这不可避免地会和学校的课程发生冲突,当越来越多的学生因为实习而来找我请假的时候,我意识到该是时候让大家明白:选择、责任与尊重的时候了。所以,我会召开班会,向他们说明白,在课程与实习工作之间要慎重选择,而不是命令他们一定要选择课堂。因为当你选择逃课的时候,相应地,就要承担由此而可能被任课老师给你很低的“平时分”甚至你可能会挂科;最重要的,不能用其他的理由来去搪塞逃课的事实,因为这是对任课老师的不尊重。我本人当然会尊重他们在有富余精力的情况下参加实习,但是他们应该沟通的人是任课老师,而不是我。作为学生工作人员,我仅仅是给他们一个好的建议的人。

2、提倡同学们进行自我服务,提高他们行动的积极性自我教育才能特指同学们积极自主地将社会要求的思想道德理念在心理做出理解,如今的社会不仅要求学习才能好的科班型人才,学生工作人员需非常重视同学们的权利,信任他们,充分重视同学们的主体地位,激励他们自主学习与自我教育。要求同学们在高校经过人性化管理,并且更为注重高风亮节的新时代人才,而且经过实践转变成较为平稳的自觉行为的才能。使同学们感觉到高校所做的全部均是给自身服务,进而鼓励其对学习、对校园的热忱,经过实施人性化管理,能够让同学们由各方面完备自身,在更专业的层面来表现自身的才华,让其得到更好地发展。需尽情发挥团学、团委与班委的职能价值,使同学们自行自发管理,经过自身自发管理,经过亲身管理有关的职能机构,包含学生干部的任用、考评、评比先进,还有对班级老师进行可观的评价,真切达成师生交流的效果。以学生为本位的人性化管理能够让同学们在人文关怀、彼此理解的互助环境下成长,使同学们和高校在彼此尊重,在此种环境下培育出来的同学会是人格完备、拥有创造新思维的素质型人才。学生工作人员需发掘各个同学身上的优势与特质,让大家实现自我控制的目的,养成自我约束的习惯。使普通的同学参加学生管理的进程中,学会自己发觉问题,处理问题,经过人性化管理,持续观察与改变自身的劣势,提升同学们行为的自主性。

篇5

1.2大学生管理观念传统陈旧,缺乏创新大学生管理工作一直保持着传统的模式,忽视了学生自身的需求.传统的管理理念缺少“以人为本”的思想,过分强调群体的作用,而没有考虑个体的内控因素,忽视大学生个性的发展,使得管理工作变得僵硬缺少弹性.在目标的设定上,大学生管理的目标一直是以维持学校的平稳发展为主,旨于管好学生、管住学生,没有设定更加长远的目标.学生管理工作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一个安定有序的环境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其目标的主角应该是学生而不仅仅是学校.此外,在事件处理的方式上,传统思想是采用惩罚、道德教育的方式,大多依靠特定的规章制度进行处理.学生在学校的各种条条框框中经常感觉缺少自由,外在的束缚使得大学生缺乏突破创新的勇气.

1.3专业的管理队伍欠缺,结构较不合理辅导员是大学生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目前在高校中,对于辅导员的选择和培训都没有一个既定的规章制度.管理人员的欠缺,使得高校的管理力量较为薄弱,其管理的效果也无法真正达到实效.其次,在高校辅导员当中,专职的辅导员还是比较少的,有一部分是通过担任短期的辅导员得到继续深造的机会,还有一部分是由在校教师兼任的.因此辅导员群体中普遍存在流动性大,业务能力不足,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

1.4缺乏管理理论知识学习在国外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具有高度专业性地职业,教师需要具备心理学以及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而从事这项职业的大部分都是硕士、博士等高学历的人才.在工作经验以及理论研究方面都有所欠缺,特别是在管理员方面,大部分从事管理员职业的都是各高校的教师,在数量上都很难达到要求,更不用说在专业水平达到很高的标准.由于数量较少,高校辅导员一般身兼数职,不仅要负责学生的管理,平时还要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学生管理上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对理论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国内在学生管理方面相关的系统的理论有所缺乏,大部分辅导员都是受到传统经验主义的影响,在管理上缺乏理论的指导,仅凭借自身经验完成管理任务.

1.5大学生自身问题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是思想活跃、兴趣爱好多、接受新兴事物能力强,经常走在时代的前列.但是个人主义现象较为普遍,独立意识较强,不愿意接受他人的管制.受到外界物质社会与快节奏生活的影响,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开始变得浮躁,一旦失败就会变得万分沮丧,质疑自己的能力,甚至变得自暴自弃.加上“90”大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挫折的应对经验上有所欠缺,更容易出现心理上的落差,出现心理问题.另一方面,本科院校的学生都是来自于五湖四海,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下的人汇集在了一起.由于饮食习惯、地域文化、家庭环境、性格方面的差异,这些学生在交往交流中经常会出现矛盾.

2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影响因素

2.1高校扩大招生引起大学生整体素质降低扩招一方面为更多人提供了继续深造接受教育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本科院校学生的整体素质.更多在文化或思想素质上有所欠缺的学生进入了本科院校,这部分学生常常是最难接受管理的一个群体,他们对人生缺乏清晰的规划,不喜欢他人的管制,常常带有逆反心理,这为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此外,本科院校的录取标准都是学生的文化分数,较少关注学生自身的思想行为表现.目前,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教育作为未来工作的敲门砖甚至于是绿卡,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不管是学校还是家长都对学生的文化成绩异常关注,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这也导致了当代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有所下降.

2.2高校教育体制对于学生管理的影响高校教育体制本身对于学生的管理工作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大学,班级、年级的概念被弱化,班主任的角色也逐渐退到了幕后工作者,除了完成相应的教学工作外很少会肩负起学生管理的工作.相应的管理工作落到了辅导员的肩上,不同于班主任,辅导员和学生的日常联系较少,也很少有利益方面的联系,因此辅导员的管制效果相对而言较弱.另外,由于班级概念的弱化,大学生的集体意识逐渐降低,在一个班级中,往往会出现多个小团体.而大学的学生管理工作大部分还是以班级为主的,其实际效果因为班级内的分化而被削弱.另一方面,高校教学体制的变革也对学生管理造成了较大的冲击,例如对办学体制的改革,大课程制度,教学模式的创新等等,也给管理工作造成了新的问题.

2.3社会变革影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网络以及高科技产品的普及.随着经济基础的进步,社会上层建筑也应该发生相应的变革.特别是在教育上,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科技的核心是人才,而人才的关键又是教育.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急剧增加,高校扩招成了必然趋势.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更多家庭能为下一代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在“全面教育”、“终身学习”观念影响下,更多的人需要高等院校的入场券.受此影响,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增,人才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目前很多大学生的职业技能都无法满足社会工作的要求.因此,现状是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但是很多职位却找不到人才.大学生在就业上受到了挫折,转而会对大学的教学模式产生怀疑.再者,由于生活条件的提高,现在的大学生都是成长在一个较为和平安逸的环境中,缺乏对困难挫折的抵抗能力,自我调节能力较差.当代大学生的困惑表明了目前大学生管理工作,无法满足社会与时展的要求.

2.4互联网发展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变化的作用互联网为高校学生管理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但是与此同时,网络也是引发大学生思想行为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造成了当代大学生对于网络的过度依赖,学生自身的学业能力有所降低,因为很多人形成了一遇到问题就上网求救的习惯,缺乏了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锻炼.在大学期间,相对于中学时代,学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空闲时间,由于缺乏规划时间的能力、自控能力又较差,很多大学生将宝贵的时间浪费在了网络上.网购、微博、网络聊天、网络游戏占据了大学生涯的大部分时间.因此很多大学生会在毕业前夕抱怨在大学时代浪费了自己的青春,却没有学到从事社会工作所需要的能力.同时,网络上还有很多不良的信息,如果对信息的判断能力不足,对有害信息的抵制力不够坚定,有可能会导致学生遭遇诈骗、误入歧途,更严重的还有可能导致犯罪.因此互联网的发展,也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3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强化措施

3.1加强大学生思想行为考核评价力度在大学生的综合评定中需要加强思想行为方面的考评力度,在以往的综合测评中,学科成绩仍在占据主导地位,对于学生思想方面的评定力度不够;在方式上多采用班级内学生互评的形式,频率为一个学年一次.思想道德修养的考评不管在权重上还是评测方法的有效性都是有所欠缺的.所以建立一个专业系统的学生综合评定制度对学生管理工作是非常有利的.在考核的内容上可以将学生的社会实践成果、对集体的贡献、遵纪守法状况都包括进来.在分数的权重上也要加以调整,要消除一边倒的现象.同时将思想道德的评分直接与奖学金或其他荣誉的获得相关联,提高大学生对个人思想素质的重视程度,促进大学生自我管理.此外,还可以通过增加奖励制度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对学生的进行量化的考评,建立档案,对一些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奖励.这样的考核方式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3.2开展学生自我管理,加快学生工作队伍建立传统的学生管理都是以学校的强制性管理为主.在这种管理制度之下,一方面由于学校管理人员数量的缺少,其管理效率不高;另一方面学生一直处于一个被管理者的地位,无法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而且大学生都已经是成年人已经有了较为强烈的独立意识,因此对于校方的强制性管理,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厌烦的心理,甚至会反其道而行之.新形势下的学生管理应该是把学校的管制与学生的自我管理结合起来,高校管理者为学生创造一个较为宽松的氛围,让学生有一种主人翁的感觉,避免其逆反心理,充分调动起学生在管理工作中的积极性.学生自我管理有很多的益处,首先学生是最了解自身这一群体的,对于学生的时实际状态与思想情况都能很清楚的把握,因此能对症下药,提高管理的效率,而且学生之间都是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因此能较少地体验到管理中的压迫感;其次,学生自我管理还是大学生锻炼自己的一个很好的机会,在这过程中,通过自身参与能提高大学生的组织能力,培养团队意识,也有利于大学生之间的交往.最终从外在的行为规范内化为内在的道德准则.

篇6

国内目前的地方院校中,学生管理工作仍然表现出很明显的重管理、轻服务阶段,仍然将管理者看成是整个管理工作中的决定性主导地位;认为学生处于辅助地位,只需要在管理活动中服从管理者的管理;仍然以控制学生,达到学校稳定为管理目标,忽略学生的发展需要。受传统学生管理观念的影响,管理者总是不自觉的认定学生为单纯的工作客体,否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际管理中强调以经验为管理依据,管理方式以问题式管理为主,不注重事先管理,对学生实施统一标准和要求,限制了个体的个性化,评价时仍在沿用以往的标准,对于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不够重视,降低管理成效。

1.2管理难度增大

新形势下的高校扩招造成了大学生数量的迅猛增长,从而导致了精英化教育朝着大众化教育转变的趋势,生源质量很大程度上下降。上学费用造成了更多的学生经济困难;承受来自学习、生活、交际、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使学生压力巨大,增加了心理障碍率;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以及后勤社会化改革都加大了管理实践过程中的困难度,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困难不言而喻。

2、理念的创新

2.1思想观念以人为本

大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其自身的情绪变化、兴趣爱好、生活习惯、自身特性等。因此管理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信任学生,真正将学生作为一个独立者来看待,关注学生的方方面面,站在学生立场思考问题,理解他们的行为,肯定学生的自身价值,信任学生的力量,在潜移默化中为其传递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讯息。

2.2方法手段以人为本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以灌输方式进行,偏重道德规范、法律知识的全面掌握和记忆,通常是通过强硬的制度、规定来约束学生,关注的是学生的考试分数,言行举止,没有做到切实站在学生立场考虑,以学生身心发展为目标,强调学生的思想感情等,过于重视外在的硬性控制。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才能塑造出完整的人。所以,管理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提高管理中对管理方式以及人性化管理的重视。

2.3行政建设以人为本

若不具备完善的组织建设、系统的制度建设、有效的队伍建设做基础,是无法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人本管理的底线是组织规定和法律标准,如果人本管理没有这两项行政性建设做支撑,那么,这种人本管理是毫无原则可循的。由此可见,应在强化相关行政建设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3、提高工作质量的对策

3.1加强与学生的沟通

管理者以学生视角思考问题,全免掌握学生需求,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个体都有其独特的需求,即使是同一个个体,也会因为时期的不同、环境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需求。只有通过有效的沟通,深入到学生内心深处,才能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为其开展积极正向的引导,消除不合理需求,指引其不断提高自身合理需求你,深层次激发学生的活力与动力。

3.2引导学生参与管理

高校学生管理中,学生自主的想法十分重要。应引导学生共同开展校园管理,为学生提供发挥才能的平台。给予他们更多的自和决策权,提倡学生对校园管理进行建议,赋予他们适合的、相当的决策权。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有一个准确的评估,提高自信心,激发学生创造性。

3.3培养竞争意识

强化学生竞争意识,实施竞争激励,刺激学生潜在能力的发挥,最大限度挖掘其聪明智慧,提高激励效果。为了帮助学生跟上现代社会的发展步伐,学生的竞争意识非常重要。通过竞争使学生意识到优胜劣汰,能够加大学生的危机感,进而激发起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竞争过程中能够使学生自信、坚毅等良好品质的加强;感受到来自竞争目标的刺激,学生会出现一种正向的心理状态,在此基础上能够刺激其创造性的发挥。

篇7

1.管理理念滞后,大学生的被动性较强受计划经济体制的遗留影响,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大学生管理理念比较滞后,难以符合时代与教育的发展规律。当前,我国高校在大学生管理方面普遍重视管理、轻视服务,忽视了大学生管理的服务职能,导致大学生管理工作过分强硬化,且民主化不足。高校普遍将大学生作为管理中的客体,忽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与能动性,直接导致大学生管理的工作效率低下。

2.管理手段单一,大学生的个性特征被忽视管理手段的单一化,是制约大学生管理功能发挥的关键因素。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大学生管理模式类似于行政化的管理模式,强制性较强,人性化较低,对大学生的生活及学习规划出条条框框,并强制性地要求其行为符合规范标准,忽视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针对大学生个体的不同特点进行面面都需要学校予以关注及支持,这就导致大学生的需求难以被满足,使得大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施效果较差。

(二)主体间性理论运用于大学生管理的价值表现

1.能够明晰管理者与大学生双方的地位,实现双方的地位平等主体间性之所以可以在现实生活中被运用,根本原因在于它对主体间的共同利益取向的强调,在大学生管理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对于物质条件具有共享的特性,因此,在大学生管理中运用主体间性理论,可以使管理者与大学生建立共同的利益取向,从而将两者置于平等的地位。除此之外,主体间性理论强调主体之间的对等交往,反对工具理性的功利化理念,这就为大学生管理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环境,从而增加了管理者与大学生之间的凝聚力,将双方置于平等的地位。

2.能够构建合理的沟通渠道,实现管理者与大学生双方的理解交往主体间性理论指导下的大学生管理不仅要求管理者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还激发了处于主体地位的被管理者的能动性与创造性,从而将大学生管理中的内容与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保证了理论的可行性与科学性,同时提高了管理手段的实施力度。除此之外,主体间性理论要求大学生管理中的管理者与大学生构成对等交往性的关系,强调主体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理解,如此便可以增加管理者主体与被大学生主体之间的理解与信任,实现双方的理解交往。

3.能够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实现大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在大学生管理中运用主体间性理论就取消了管理者的主体地位,将大学生与管理者置于同等的地位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及心理方面的各种需求,如此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更容易具备健全的人格。除此之外,主体间性理论要求管理者关心大学生生活及学习中的方方面面,强调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并为大学生提供一个相对自由的发展空间,提倡大学生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及创造力,如此更容易实现大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

二、大学生管理新思维———主体间性特征在大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一)主体制约性主体间性理论认为,主体与主体的关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的交往有赖于他们共有的客观世界,客观世界不仅为他们提供物质基础,同时也对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起着制约的作用。因此,以主体间性理论看待大学生管理,管理者与大学生之间交往活动的内涵、特点、性质等都与其所处的客观世界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管理者与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协作等均是以高校管理体系为物质基础,在特定的时代背景、社会潮流、文化环境下开展并进行的。这就制约了大学生管理中的主体,对他们的各种行为进行了规范。

(二)地位对等性主体间性理论强调主体与主体间的对等交流,反对工具理性极端功利的理念,只有将交往双方的地位置于同一高度,才能使双方完全融入于交往之中,通过协同配合实现共同利益。在大学生管理中,地位对等性为每一个主体都提供了均等的机会,并要求每一个主体都必须对自己的意愿、情感、打算进行表达,这就为大学生提供了相对自由的发展空间。主体间性强调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独立人格,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建立在人格完整的基础之上,因此在大学生管理中,主体间性对管理者与大学生人格的完整提供了保障,从而提高了大学生管理活动的内涵。

(三)交往相互性哈马斯曾经说过:“人类的存在并非以一个独立的个人做基础,而是以‘双向理解’的交往做起点。”主体间性理论认为,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是交互的,不仅体现在交往的形式上,同时也体现在交往的内容上,双方的思想、观念、意愿、情感等都在交往的过程中相互传递着,唯其如此,才能保证交往双方的相互理解、相互认可、相互包容,为主体之间的协同配合提供基础保障。因此,主体间性理论运用于大学生管理中,促进了管理者与大学生之间交往的相互性,丰富了双方的交往内容,并加深了双方的交往程度。(四)沟通主动性主体间性理论认为,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是以主动性为前提的,如果主体之间任何一方处于被动或者消极的状态,主体之间的交往就失去了真正意义与动力,因此,主体间性理论要求各个主体必须以主动并积极的态度进行交往。在大学生管理中运用主体间性,可以提高管理者与大学生双方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管理者充分运用激励、引导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管理,同时促使大学生主动向管理者表达自己的观点、意愿与建议,如此不仅拓展了管理者与大学生的交往空间,同时也提高了大学生管理的工作效率。

三、大学生管理的新路径———主体间性理论指导下的全新管理模式

(一)管理主体的转变———由单一型转向多元化现阶段,社会经济迅猛发展,推动了教育行业的繁荣,对大学生管理造成影响的因素增多,导致大学生管理所处的内外环境复杂且多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大学生管理目标的实现与问题的解决需要高校内外部的各相关部门协同配合,并在交往中相互认可、达成一致,促进共同利益的实现。而传统大学生管理的主体过于单一,在传统大学生管理模式下,高校的大学生管理仅仅限于内部系统,安排一些管理人员对大学生进行管理,管理主体过于单一化,不能顺应当前教育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更不能满足大学生管理的内在需求。借鉴主体间性理论,大学生管理的主体应从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在大学生管理中各个管理主体不仅是一种共生的状态,同时还具有共同的利益取向。因此,大学生管理的主体不仅要包括传统的大学生管理职能体系,还必须包括科研、教务、生活保障等职能部门,除此之外,企业、社团、家长等其他相关利益者也必不可少,增加大学生管理中的主体,还需要使他们充分发挥管理的功能作用。这就需要高校与其他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交流,使各利益相关者充分认识到大学身管理与他们的自身利益息息相关,关系着他们的长期发展与未来,从而使他们在大学生管理中充分发挥积极性与创造性。只有将大学生管理的管理主体由单一型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才能符合时代与教育的发展规律,满足现阶段大学生管理的内在需求。

(二)管理内容的转变———由针对学习成绩转向重视日常生活管理现阶段,国家与社会急需全面型与综合型人才,因此,高校要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落实大学生全面化的培养方案,不仅要重视大学生的学习成绩,丰富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更需要提升大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与素质,引导大学生树立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大学生知识结构、能力素养、思想内涵的全面发展,从而为国家及社会输送综合型人才。然而传统的大学生管理过分强调学习成绩的重要性,忽视了大学生管理的其他方面,忽视大学生课余时间与日常生活的管理,导致大学生管理的内容单调,不能满足时展的需求。在大学生管理中运用主体间性理论,大学生管理内容需要由针对学习成绩向重视日常生活管理过渡。因此,高校必须引导大学生构建自己的生活结构,包括认知学习、能力培养、文化娱乐等,并关注大学生的价值观、情感、态度等因素,指导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重视日常生活中的实践及体验,并对大学生的生活方式进行引导,帮助他们摒弃不良的生活习惯,培养正常、健康的行为方式,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大学生的校园生活环境,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健康、舒适的空间。

篇8

项目驱动式:这种模式是指企业与院校互派人员到对方任教与培训,通过具体的项目制定与完善大学生理论与实际结合的人才培养管理制度。这种模式也帮助企业员工提高员工职业素质与能力,形成一种校企直接互惠互利的的机制。

工学交替式:这种模式一般是指学生进行一个学期的文化理论的学习知识,一个学期进行企业实习。这种半工半学的模式适合劳动力密集的企业,像一些机械制造业等。学生在企业实践期间,严格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执行,并进行考核。

引企入校式:这种模式是指在学校内部建立大学生实训基地或生产车间,学校与企业共同组织学生参与企业化生产,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技能,实现理论与知识有效结合,育人与用人的有效衔接。

顶岗实习式:顶岗实习式是通过与企业签订协议的方式,把学生毕业顶岗位实习期与企业试用期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的工学结合模式。这种签订顶岗实习协议使学生行为规范符合企业的管理规定,明确双方的责任与义务。

校企融合式:这种模式是前几种模式的深化,将企业的培训中心与学校的相关教研室融为一体,共同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大学生。校企双方交叉兼职、专业共建、师资互通、资源共享。是现阶段高职教育比较理想的培养模式。

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浅析

通过对工学结合六种模式的分析,并结合伯顿•克拉克的“协调三角形”理论,笔者认为,可以从学校,企业的密切配合来提高工学结合的开展有效性,提高大学生管理水平,具体如下。企业首先要转变观念,逐步承担办学主体的角色,培养,选拔,储备以工学结合的技术型人才。其次,企业有义务接纳学生和教师到企业实习,培养高级技术人才,从而实现整合优化学校资源,实现共赢。高等院校要建立全新观念与服务于学生的心态,配合企业,与企业融为一体,基于工学结合来培养大学生,实现育人与用人的有效衔接,形成互惠互利的有利机制。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1.高等院校必须建立创新型全力服务于学生的观念

明确国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基于“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并把“工学结合”模式作为一项高等院校大学生的改革创新的根本方向;把“工学结合”模式作为我们思考高等院校大学生教育管理问题的重要依据,并据此来转变与创新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办学机制;把“工学结合”的开展作为一种科学的人才观,让大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职业技能与自身的价值,从成功走向成才,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

2.高等院校必须建立为全心全意学生服务的心态

高等教育的本质培养目标是“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因此,高等院校就要建立为学生服务,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素质的心态。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提供周密必要的服务,帮助学生就业,提高职业素质。为学生发展,社会进步,国家兴旺提供有力支持。

3.高等院校要进行合理的课程改革

“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首先的要求就是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以往传统的课程都是在课堂中进行教学,但“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需要在企业中进行教学。这种创新型课程模式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技能,使课程与实践操作紧密相关。形成一种不以书本为主,而是以项目为主的技能型课程。帮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同时也达到培养能力的教育管理目的。

4.高等院校双师结构队伍建设中的工学结合

基于“工学结合”大学生培养模式具有开放性和职业性的特点,高校的师资队伍不仅需要课堂授课,还需在教学实践场所进行现场技术性指导。也可在学生顶岗实习的用人单位聘任兼职教师,对其进行教学管理培训,按照学校的管理条例对学生学习实践场地严格监督与指导。

篇9

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浅析

通过对工学结合六种模式的分析,并结合伯顿•克拉克的“协调三角形”理论,笔者认为,可以从学校,企业的密切配合来提高工学结合的开展有效性,提高大学生管理水平,具体如下。企业首先要转变观念,逐步承担办学主体的角色,培养,选拔,储备以工学结合的技术型人才。其次,企业有义务接纳学生和教师到企业实习,培养高级技术人才,从而实现整合优化学校资源,实现共赢。高等院校要建立全新观念与服务于学生的心态,配合企业,与企业融为一体,基于工学结合来培养大学生,实现育人与用人的有效衔接,形成互惠互利的有利机制。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1.高等院校必须建立创新型全力服务于学生的观念

明确国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基于“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并把“工学结合”模式作为一项高等院校大学生的改革创新的根本方向;把“工学结合”模式作为我们思考高等院校大学生教育管理问题的重要依据,并据此来转变与创新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办学机制;把“工学结合”的开展作为一种科学的人才观,让大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职业技能与自身的价值,从成功走向成才,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

2.高等院校必须建立为全心全意学生服务的心态

高等教育的本质培养目标是“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因此,高等院校就要建立为学生服务,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素质的心态。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提供周密必要的服务,帮助学生就业,提高职业素质。为学生发展,社会进步,国家兴旺提供有力支持。

3.高等院校要进行合理的课程改革

“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首先的要求就是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以往传统的课程都是在课堂中进行教学,但“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需要在企业中进行教学。这种创新型课程模式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技能,使课程与实践操作紧密相关。形成一种不以书本为主,而是以项目为主的技能型课程。帮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同时也达到培养能力的教育管理目的。

4.高等院校双师结构队伍建设中的工学结合

基于“工学结合”大学生培养模式具有开放性和职业性的特点,高校的师资队伍不仅需要课堂授课,还需在教学实践场所进行现场技术性指导。也可在学生顶岗实习的用人单位聘任兼职教师,对其进行教学管理培训,按照学校的管理条例对学生学习实践场地严格监督与指导。

篇10

二、学生参与管理意义

学生参与校园管理,更是大红鹰学院特色之一,自办学以来,在学生工作方面形成了许多特色及品牌。学生参与校园管理是宁波大红鹰学院“参与型”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重要实践平台,是青年大学生参与校园管理、服务学校师生、提升个人素质的有效载体。通过学生参与校园管理,可以帮助学校和学生个人做出调整和改进。

1.参与校园管理可以提升大学生自我意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在大学生活中,学生是学校非常重要的正式成员,离开了学生这个成员,就谈不上学校的教育。这种主体性不仅是他们的权利,更是他们的责任和义务。参与校园管理促进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到自身是真正的参与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而非客体或者旁观者。所以,充分让学生参与校园管理更是自我意识的提升,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

2.参与校园管理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参与校园管理是课堂教学环节的友谊延伸和补充,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把知识运用于实践中,锻炼和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阔视野,学习新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是虚心发现自身知识水平和能力的不足之处,不断挖掘自身潜在的能力,优质成才、全面成才。

3.参与校园管理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顺利就业

大学生的生活环境相对封闭,缺乏对外界的了解。参与校园管理可以展现大学生的个人能力,提高综合能力。在书本之外,增加对校园管理各个方面的了解、明晰自身的能力倾向、兴趣、性格等,更合理地安排大学的学习和生活。

4.参与校园管理可以促进了高校的发展

高效益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为目的,参与校园管理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重要途径,有利于促进高校在新形势下与时俱进,为校园管理工作注入生机和活力。在校园管理中大学生充分发挥知识和智力优势,服务于学生,服务学校、回报学校、传播了校园新风尚,有效推动了学生工作特色和品牌建设。以宁波大红鹰学院为例,学生助理团和军训教导队是学校“参与型”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两大重要实践平台,对于我们自身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学生助理团在指导老师的直接带领下,积极参与学校各项事务,在校院两级各类岗位上发挥重要作用。学生军训教导队除了军训任务的成功开展,军训教导队也承担了“军事训练员、安全保卫员、义务消防员、舆情信息员”等工作,也在日常生活上得到了领导、老师们的肯定,成为了一支“靠的住、拉得出、打得赢”的学生骨干部队。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加强和改进高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有利于增强高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而且有助于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因此,认识并支持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是目前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努力方向。

三、对策与建议

1.让每一位同学意识到自己就是管理者

作为新时代的一名大学生,我们不能仅仅依靠老师、学校、父母来制约和监督不当行为,更多的是应该进行自我管理。不能对自己的言行持无所顾忌或抱无所谓的态度,要对自己所做的一切负责。要从思想上意识到自己应经不再是一个需要依靠别人管理束缚的孩子,我们也有了自己的思想,不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中,我们都要以管理者的姿态去面对自己的一切,知道我们才是自己的主宰。

2.发挥集体作用

让我们每一位同学都真正融入学校、班级这个大集体中,体会到大家庭的温暖,为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班级中、学校里每个学生都应有自己的位置,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份责任。或许我们没有办法像少数人那样那么优秀,可以做到学生会会长之类的高度,但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好少数人甚至只是自己的管理者。学校也可以帮忙安排学生都有事情做,为大家服务,同学之间关系融洽和谐,更有利于增强我们自我管理的信心。特别是班干部、学生会的干事,一方面自我管理的同时,另一方面带领全班同学开展各项活动,在活动中提升能力,尤其是提高自我调节的能力。

3.调整并保持自我期望

要管理好自己,应对自己有一个定位,确定目标,比如近期的学习成绩,远期的职业规划、人生理想等等。对这些我们虽然不是很具体的明确,但是要有思考,要有一个大概的规划。我们并不用确立太高的目标,因为太高的目标反而会适得其反,当然,太低的目标会让我们失去努力的动力。不高不低的期望值更能激发我们的积极性,而且对于目标需要保持修正,并不断克服挫折,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