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1 10:33:3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当代美术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在今天的教学中,美术已经不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真正体现美术的含义,无法发挥应有的教学效果”。大部分教师认为,美术只是教会学生画画即可,在课堂上拿出一幅画让学生照着画就行,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传授,这种教学方式只能让学生学会了绘画,而无法真正体会到美术这门课的博大精深,更不能激发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要引导学生进行美术文化学习,更不能放弃知识技能的教学。只有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美术兴趣、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结合知识技能的学习,才会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教学设备不健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低。
由于学校对美术教学的不重视,在软硬件的配置上也会存在着差异。有的学校虽然能够按照国家课时计划标准开设美术课,可是受到中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很多学校少开或者某些年级不开美术课的情况也屡屡发生。有的学校就算开设了美术课,也形同虚设,经常被其他主课老师无情占用。同时,学校的教学设施,对能不能有效的推进美术教学也很重要,因为现实中教学环境及设施的差异的确存在着。再者由于大部分学生为了在学业上取得好成绩,往往牺牲娱乐时间去学习功课,这样一来就更没有兴趣去学习美术甚者其他主修课以外的课程了。很多学生在上美术课时候选择做其他课程的习题,他们认为有学习美术课的时间,不如去完成其他科作业,提高其他科的成绩,因此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大幅下降,对美术学科的优势不予理睬,长此以往学生的审美修养和情操陶冶又如何提高?
二、美术教学中存在问题的相关对策
1.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培养学习美术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一件事情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学习效率也就会跟着提高。我们要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就得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允许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允许学生兴趣的不同方向,承认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承认学生对知识掌握的速度有快有慢,接受知识的能力有强有弱,给学生以充分的尊重,从而培养其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从课堂活跃度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娱乐中对美术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从此更加热爱美术。如:当我们在课堂上要求学生临摹一幅书中的国画作品时,有的同学要求画竹子,有的要求画荷花,这时教师应毫不犹豫很爽快地就答应他们的要求,因为如果这时候很强硬的拒绝他们,硬要他们统一作业,虽然他们会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作业,但他们可能就因此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丧失了一些对美术的兴趣,自然也不会体验到美术学习过程中的愉悦。在教学中能够充分尊重学生意愿,在许可的范围内向学生“妥协”一下,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2.加强学生、家长和学校的沟通。
英国心理学家斯宾塞曾经说过:“没有油画,雕塑、音乐、诗歌以及各种自然美所引起的情感,人生的乐趣便失去了一半,这就会给各种疾病的入侵洞开门户”。美术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家长认为美术对孩子的未来是没有用的,并不能帮助学生上一所好的大学,找一份好的工作,他们会为学生设计好一条最省事最高效的学习计划,会把什么有必要认真学,什么不必花时间去学分的清清楚楚。家长的言行早早就植根于孩子的脑海里,使他们受到影响,从而不重视美术课程的学习。这就需要学校和教师不断努力和家长沟通,让他们认识到美术教育的真正作用,改变对美术教育的看法。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我们需要的是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专业人才,而这不仅仅是体现在分数上。因此关注学生基础教育的同时,也要注重素质教育,培养综合能力。除此之外,还应鼓励学生寻找自己的兴趣爱好,给予他们信心,营造好学习的大环境。
3.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
教师在学生美育的培养中也占很大一部分因素。教师应全面把握教材,灵活运用。在教学中应突出美术学科的特点,而不能把它上成了语文课、历史课;要把握好教材并灵活运用,不一味的照搬教材,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来设计自己的课堂,这样将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更容易让他们吸收理解,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艺术修养。
艺术院校美术学专业培养的是从事艺术创作的专门人才,更应该对现当代美术有深入的了解和把握。《孙子•谋攻篇》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学生应对所处时代的艺术现状有宏观的把握,了解各种艺术流派和艺术思潮的来龙去脉,发现各自的优点与不足,结合自己的性情与特长,找到符合自身特色的艺术之路,否则往往会囿于教师的审美趣味和艺术风格而不知所措。一些艺术家自以为掌握了艺术的真谛,对自己专业领域以外的艺术形式多持排斥与否定态度,这犹如盲人摸象。艺术家对艺术的感知往往局限于自己的特殊视角,其实艺术的表现形式是多元的,艺术的真谛也不是唯一的,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只有站在时代的高度,才能看清努力的方向,而不至于在艺术的丛林中迷失方向。现当代美术课程的学习可以使美术创作者系统地掌握当代美术的成败得失,为选择符合自身特色的艺术道路指明方向。
2.现当代美术课程有利于高等美术教育与基础美术教育的衔接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突出了美术课程的视觉性、实践性、人文性、愉悦性的特点,将美术学习当做一种文化学习,改变了长期以来将美术教育等同于技术学习的狭隘观点。这种定性要求教师要通过美术欣赏教学让学生理解不同的美术作品所蕴含的人文精神,通过美术的技法教学让学生表达自己对人文精神的理解。针对基础美术教育目标定位的转变,地方院校对美术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进行相应的改革,以便与基础美术教育更好地衔接。如人民美术出版社主编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中选编了现当代美术作品70余幅,如果没有现当代美术的知识储备,就很难解读诸如的《析世鉴》、隋建国的《地罡》、袁运甫的《朱荷碧盖》、韩美林的《牛》、吴山明的《外师造化》、苏天赐的《早春》等作品的艺术内涵。只有通过现当代美术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不断开拓艺术视野,更新艺术观念,全面认识现当代美术发展的现状,才能为从事基础美术教育工作进行有效的知识储备。
3.现当代美术课程有利于美术的创新与发展
20世纪中国的高等美术教育是建立在徐悲鸿提出的“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这一理论基础之上的,无论从事何种形式的艺术创作,均以素描和色彩作为基础训练的主要方式。由此也导致了学生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相对单一,学生无法从抽象形态中发现艺术美,无法感知艺术语言的魅力,无法欣赏和创作现代艺术作品。中国现当代美术的发展明显受到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伴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日趋频繁,艺术之间的吸收与借鉴在所难免。艺术的表现形式日趋多元,各种艺术流派异彩纷呈,让人目不暇接。无论何种形态的美术形式,都是现当代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对各类艺术作品的接受和评价,取决于欣赏者的知识结构和艺术视野。美术工作者应该对现当代美术的发展现状具有系统的认识和把握。这不但有助于明确自己艺术创作的方向和目标,而且可以加强不同形式的美术作品之间的相互吸收、互相促进,创造出符合时代特色、具有鲜明个人风格的美术作品。对于现当代美术课程的学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艺术创作的积极性,学生通过对不同形式的艺术创作方式进行尝试,超越世俗思想的束缚,让压抑的情感得到释放,进而关注社会、直面人生、表达心境,实现艺术与人生的双重飞跃。
4.现当代美术课程有利于促进高校美术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给别人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高校美术教师具有艺术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的双重身份,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和超前的视野。长期以来美术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现当代美术课程的缺失,导致一些地方高校的美术教师思想观念陈旧,艺术视野褊狭,创作取向单一,创新能力不足,制约了高等美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现当代美术课程的开设可以促使地方院校的美术教师不断更新艺术观念,拓展学术视野,紧跟时展的步伐。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做到因材施教,授人以渔,结合每位学生的不同特点给予相应的指导,帮助他们尽快找到符合自身特色的艺术创作之路;而不可在自己褊狭的艺术观念中作茧自缚,同时也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现当代美术的认识和理解需要不断提高综合文化素质,目前高等教育艺术师资的最大问题是文化修养与专业技能不相匹配,注重专业技能的训练,而忽视文化素质的提高。现代美术教育不仅要求教师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还应具备相应的学术研究能力,不仅要掌握传统美术的表现方式,还要熟知现当代美术的呈现形态。现当代美术呈现多元视角和复合形态,其更加注重艺术表现的观念性和实验性,是多种文化艺术元素的融合和嫁接。阐释和解读现当代美术作品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这在客观上对高校美术教师文化素质和专业水平的不断提升提出了要求。
当代大学美术教育的主体主要集中在教育功能、认识功能和审美功能这样三个方面的功能和作用。第一,就起大学美术教育的教育功能来说,“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艺术教育承担着开启人的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使人的内心情感和谐发展的重任。”换一种方式说,美术教育必须要做到“以人为本”,即:以人的实际需要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实现人之“主体性价值”。按照鲁迅所说:“美术可以辅以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总之,美术教育功能是陶冶人之情操,净化人之心灵,让人们的主体性价值得到积极地发展,从而努力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席勒语)”。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人的主体性包括了两个方面:首先人是实践主题,其次人又是精神主体。所谓实践主体,指的是人在实践过程中,与实践对象建立主客体的关系,人作为主体而存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行动,这时人是实践的主体;所谓精神主体,指的是人在认识过程中与认识对象建立主客体关系,人作为主体而存在,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思考,去认识的,这时人是精神主体。第二,就大学美术教育的认识功能来说,主要是指通过以艺术鉴赏为前提,去了解自然、认识历史、把握现实、体悟人生、扩大人生视野,以便获得智慧的启迪和指导生活的价值,不断向着新的意义攀升。第三,就大学美术教育的审美功能来说,它的目的首先不是为了获取知识,也不是为了接受教育的思想,而是为了人之身心愉悦,或者换一种方式说,它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心身得到积极的休息,暂时摆脱外在社会的牵连,不与外在社会发生任何的功利瓜葛。因此,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总是一个不与现实社会发生任何利害瓜葛的世界,可以使人摆脱生活的千疮百孔,体验不能经历的冒险、不能得到慰藉。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艺术的最初动机都莫过于此,当然,这也无疑构成了大学美术教育中主体性的作用和重要性。
2.大学美术教育的主体创造性品格
当代美术教育对于创造性品格的强调在很大程度上有着急功近利的情况,从这个立场出发,大学美术教育的创造性品格其主要体现在主体性的不断超越,即:超越前人、超越同代人和超越自己。超越前人是大学美术教育的首要任务,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整体所面对的任务,在他们的身后,是长长的过去,前人固然在教育方面有自己的创造,但过后却成为了过去、成为了传统。后起的美术教育工作者有权从传统中吸取养料,但却无法原本的模仿。所以,如果没有对前人的观点、理念和思想的创新,又何来进步,主体性的价值功能何以得到彰显呢?超越同代人是要求我们加强教育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彼此之间相互学习,并借以启发灵感,激发主体意识的创造品格。所以,超越自己的是实现大学美术教育中主体性发挥的必要条件,也只有充分发挥大学美术教育的主体性价值功能,才能使大学美术教育的创造性价值和意义得到实现。
一个伟大的时代,必然要产生属于这个时代的伟大艺术,而这一伟大的艺术也必然要带着浓厚的时代气息和独特的精神烙印呈现于时代的大舞台上。
当一个时期不能包容它的前一个时期,当它对传统既要继承又要反叛的时候,就要产生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如果说现代主义时期,文化艺术形态是垂直根状的,传播方向是单一的,科技体征是印刷术和纸张,符号是文字,话语权掌握在知识分子手里,那么后现代历史时期,文化艺术形态就是平面的,传播方向不再是单一的而是互动交流的,科技体征不仅是印刷术更是电子媒体,符号不仅是文字更是图像,话语权不仅掌握在知识分子手里而是受众手里。因此,当下文化艺术市场是在买方手里,而不是在卖方手里,这是一个大的变化。随着后现代主义精神的不断扩大,文化艺术领域形成了多元文化的相互融合,各艺术门类相互集结、互相促生。而包括杂技艺术在内的各艺术门类及艺术家们正处在这样一个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交叉时期。
在这个交叉时期,杂技具有强大的兼容性、通化力和最广泛的参与性,这成为推动杂技发展的根本动力。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杂技艺术发展的兴盛时期,受到世界杂技艺术发展的积极影响,
着力推进杂技艺术的理论建设。重视对国内外杂技著作及其他见诸于文字的研究成果的推介、翻译、引进、输出等交流工作,创建被业内普遍接受、取得共识的完整的专门理论话语体系(含翻译)。133229.coM在保持传统杂技术语的生动性、民族化、生活化的基础上,彻底改变专业术语使用上的一义多用和多义一用的无序状态,改变专业术语以口语、土语、俚语及感性经验为主体的芜杂繁复的话语方式,提倡一般性书面语表述方式,进而建立起以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学理性为主要特征的,便于与其他人文学科交流的专业话语体系。这需要从我们这一代即开始着手来做,扎扎实实地、科学有效地当做基础来做。目前,有志于杂技研究、翻译以及演出形式以外的杂技文化建设的人士还不多。从工作机制上讲,我国至今还没有一个专门的杂技研究机构,甚至没有一个专业杂技研究人员编制。这种落后现状长时期得不到改变,导致了专业的杂技翻译作品奇缺,极大地制约了当代
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在指导下,不断解放思想与追求创新的历史过程,这一历史过程为30年来中国当代文论的反思、更新和审美文化研究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思想活力和前所未有的学术创新空间。钱中文在开幕词中说,当前,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正在生成之中,它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现代性的追求为动力,广采博取中外古今思想资料中的有用成分,鉴别创新,初步形成了一种具有科学的人文精神的、开放的、动态的形式复合的多样形态。陆贵山强调了科学发展观对于文学研究的意义,指出我们应该从当代中国的国情和文情出发,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最有影响的西方现当代文论思想进行鉴别和分析,做出正确的、科学的评价。回顾以往的议题,朱立元提出今天在深入探讨马克思著作的基础上,“文学是人学”命题有再认识的必要与现实意义,这使得“文学是人学”获得了新意。
立足现实和本土化问题
当今一个突出的现实问题是,文学理论现代性问题正面临着后现代性的强烈介入,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对于文学理论的发展极为重要。钱中文认为,面对复杂多变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必须认真考虑我们本土现有的社会语境和文学理论的语境问题,根据我们的文学实践、文学理论的实践来进行鉴别、取舍,以丰富、改造我们的文学理论,或另立新说。李春青说,当代中国文学理论要获得独立的“自我”,一是要依赖当下中国文学经验,二是要依赖中国当下的社会文化需求,三是要依赖文学理论言说者对古今中外文学理论的研究与吸纳。资源可以是多方面的,但灵魂只能是当下中国的。曹顺庆认为,当代中国古代文论研究有西化的危险,要使中国古代文论从“失语症”中解脱出来,要避免以西释中或以中注西,在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中进入古今对话,在古今融合的同时进行中西化合,最终达到中西跨文明对话语境下的“中国化”研究。
问题意识、理论的学理结构和理论范式的转换探讨
书法论文参考文献:
[1]刘纲纪著:《书法美学简论》。湖北教育出版社,1985。
[2]叶秀山著:《书法美学引论》。宝文堂书店,1987。
[3]宋民著:《中国古代书法美学》。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89。
[4]天白著:《书法线条美的发现》。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2。
[5]陈振濂著:《书法美学》。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
[6]邱振中著:《书法的形态与阐释》。重庆出版社,1993。
[7]金学智著:《中国书法美学》。江苏文艺出版社,1994。
[8]张稼人著:《书法美的表现》。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
书法论文参考文献:
[1]吕文明.晚明书法艺术思潮新论——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对立与融合[D].山东师范大学,2013.
[2]周韶华.民族性与当代性是书画家的立身之本[J].美术观察,2013,13(4):62-63.
[3]陈怀宣.林邦德实验书法作品的创新性与当代性[J].文化交流,2015,14(11):66-67.
[4]曹亚彬,葛复昌.晚明浪漫主义书风的当代性阐释[J].中国书法,2013,24(12):192-193.
[5]徐敏,徐德.心智的觉解:情感与形式——论胡抗美的书法美学观[J].艺术百家,2013,32(5):209-212.
[6]高喜锋.历史与审美视域中的当代陕西书法文化观念探析[J].西北美术,2014,22(2):103-106.
[7]李思航.用传播学视角看清代书法史——对传统“碑帖两线模式”的认识[J].大众文艺,2012,12(19):132-134.
[8]李砚祖.传统工艺美术的当代性与地域性——再谈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与发展[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3,25(1):5-9.
书法论文参考文献:
[1]梁:《评书帖》,《历代书法论文选》第575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年版。
[2]在“中国现代派书法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见《江苏画刊》1989年第7期。
[3]古干:《现代派书法三步》,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4]《广州日报》,2012年4月1日。
[5]张强:《现代书法学综论》,山东友谊书社1993年版。
[6]王南溟:《理解现代书法》,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7]梅墨生:《一点看法“关于书法主义”》,《书法主义文本》第123页,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8]侯开嘉:《“书法主义”局外谈》,《二十世纪书法研究丛书·当代对话篇》,第351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版。
[9]王冬龄:《王冬龄创作手记》,第5-6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0]朱青生:《从无锡到北大——我所经历的现代书法试验》,《现代书法》2000年第3、4期合刊。
[11]张爱国:《中国“现代书法”蓝皮书》,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
[12]范晔:《后汉书》卷一。
[13]陈振濂:《当代中国对日本书法之引进、融汇与扬弃》,《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美术教育处于艺术和教育的交缘领域,既有艺术属性,又有科学的内涵。既是一门课程,又是一门学科,所以作为现代美术教师,在搞好教育教学的前提下,必须具备拓展科研的能力。
美术教师要体现科研能力,形式是多样的,可以从艺术创作和科研论文撰写上体现,也可以是艺术实践,或体现在所教学生的艺术成就上。
一、拓展科研能力
在现代教育的运转机制中,教学和科研是两项密不可分的基本任务。在教学活动中,美术教师的科研范畴主要有绘画艺术、论文撰写和美术教育等领域。
①绘画艺术:绘画作品的创作过程是作者的一种活跃的、丰富的、深刻的内心活动,它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情绪,是作者对于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而最后产生的绘画作品是作者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介,运用艺术技巧和艺术手法,将自己的艺术构思物态化。美术教师经常进行这样的艺术活动,这样可以真正体现他的专业水平,而我们应提倡美术教师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进行科研。将自己对艺术创作,或艺术实践中的感性体验和艺术创造上升到理性分析层面上进行思考,从而挖掘出有艺术价值的新论点、新课题。构建起从感性体验到理性分析,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完整思维运转网络。
②科研论文:当今社会对美术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和美术教学一样,科研也是教师个人的主体行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力求有所创见,论文是一种主要表达方式,所以美术教师应倡导提高论文撰写水平,运用论文这种理论性的文章,在一定的篇幅中,集中探讨某一美术创作或美术教育方面的新问题。
当然,科研论文的创新是以继承为前提的,离不开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过程。因此,美术教师要撰写出高水平的科研论文,需要博览美术乃至整个文化教育方面的学术信息。要善于学习和借鉴他人的成果,也包括国内外各学科方面的成果。当代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是如此,他喜爱音乐,精通文学,除了大量阅读文学作品外,还经常拉小提琴和弹钢琴,他特别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和贝多芬的音乐作品,爱因斯坦本人曾讲过,在科学领域和艺术领域里对真、善、美的不断追求,照亮了他的生活道路,对艺术的爱好,丰富和培育了他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由此可见,端正科研态度,全面提高艺术、文化和科研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是当前美术教师值得倡导的观念和学风。
二、构建先进的教学理念
教师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塑造新一代的灵魂工程师,教师随时随地都以自身的“身教”和“言传”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现代美术教师必需努力学习、钻研,不断探索和积累,构建先进的教学理念。
首先,作为美术教师要有总的整体的艺术观念,掌握正确的绘画技法,形成正确的艺术观念,尽可能多地了解各种风格的作品。其次,要有良好的视觉感官,美术教学是通过视觉来进行的,教师评判学生的作业也是靠视觉感官去把关的,美术教师借助敏锐和有经验的视觉去准确指导学生创作中的构思构图、色感色调、表达方式、材料表现及技能技巧等,及时对学生的作品创作作出调整指导。运用有效的训练手段解决学生可能遇到的众多难题,更重要的是美术教师必须具有全面的文化基础修养和相关的科学知识,能使科研与美术教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从人类文化史来看,艺术与科学之间早有联系,早在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提出了“美是和谐”的思想,毕达哥拉斯学派把教与和谐的原则当作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根源,提出了“黄金分割”的理论,并将这些原则运用到建筑、雕刻、绘画、音乐等各门艺术中去。科学与艺术之间的这种密切关系,自古希腊开始以来,在文艺复兴时期达到了高峰。例如,达·芬奇既是艺术家,又是科学家和工程师,他在解剖学、植物学、光学、力学、工程机械等科学领域都有巨大成就。达·芬奇把几何学、透视学的原理运用到绘画艺术中。这些例子充分表明,现代美术教师,除了将自然科学的成果直接运用到艺术教学领域之外,更重要的是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来促进艺术文化改变先进的教学理念,推动艺术教学的发展。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传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有两个突出特征:即信息传递方式的单向性和人格的不平等性,长期以来,知识一直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从而形成了严格的教师关系。同时,中国文化一直传颂“师道尊严”“一朝为师,终生为父”的古训,在这种情况下,通常把教育者看成是施教的主体,而教育对象则被看作是被动的客体。这种传统的知识灌输型的教育方式不仅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也扭曲了他们的人格,根本谈不上学生的个性自由,而学美术者恰恰需要的是创造性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承认他们是有思想、有情感、有个人意识的与教师同等的个体,没有高低、强弱之分。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威廉姆·多尔(W.DOLL)对教师的界定是“平等首席”,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而学生作为独立主体,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实践者、思考者、创造者。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教师的职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多的是创造、建构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使学生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体验到平等、自由、尊严、信任、理解、宽容、友情。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
所以,美术教师在工作之余,不仅要拓展科研,还要进行大量的艺术实践活动。从中培养自己的审美素质和创作精神。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要构建新的教学理念、和谐的师生关系并利用当代社会高度的信息化使美术教育在完善个性、培养创造力、增强学生独立性等方面有所作为。这些都是现代美术教师所必备的基本素质。
参考文献:
美术教师要体现科研能力,形式是多样的,可以从艺术创作和科研论文撰写上体现,也可以是艺术实践,或体现在所教学生的艺术成就上。
一、拓展科研能力
在现代教育的运转机制中,教学和科研是两项密不可分的基本任务。在教学活动中,美术教师的科研范畴主要有绘画艺术、论文撰写和美术教育等领域。
①绘画艺术:绘画作品的创作过程是作者的一种活跃的、丰富的、深刻的内心活动,它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情绪,是作者对于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而最后产生的绘画作品是作者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介,运用艺术技巧和艺术手法,将自己的艺术构思物态化。美术教师经常进行这样的艺术活动,这样可以真正体现他的专业水平,而我们应提倡美术教师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进行科研。将自己对艺术创作,或艺术实践中的感性体验和艺术创造上升到理性分析层面上进行思考,从而挖掘出有艺术价值的新论点、新课题。构建起从感性体验到理性分析,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完整思维运转网络。
②科研论文:当今社会对美术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和美术教学一样,科研也是教师个人的主体行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力求有所创见,论文是一种主要表达方式,所以美术教师应倡导提高论文撰写水平,运用论文这种理论性的文章,在一定的篇幅中,集中探讨某一美术创作或美术教育方面的新问题。
当然,科研论文的创新是以继承为前提的,离不开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过程。因此,美术教师要撰写出高水平的科研论文,需要博览美术乃至整个文化教育方面的学术信息。要善于学习和借鉴他人的成果,也包括国内外各学科方面的成果。当代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是如此,他喜爱音乐,精通文学,除了大量阅读文学作品外,还经常拉小提琴和弹钢琴,他特别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和贝多芬的音乐作品,爱因斯坦本人曾讲过,在科学领域和艺术领域里对真、善、美的不断追求,照亮了他的生活道路,对艺术的爱好,丰富和培育了他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由此可见,端正科研态度,全面提高艺术、文化和科研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是当前美术教师值得倡导的观念和学风。
二、构建先进的教学理念
教师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塑造新一代的灵魂工程师,教师随时随地都以自身的“身教”和“言传”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现代美术教师必需努力学习、钻研,不断探索和积累,构建先进的教学理念。首先,作为美术教师要有总的整体的艺术观念,掌握正确的绘画技法,形成正确的艺术观念,尽可能多地了解各种风格的作品。其次,要有良好的视觉感官,美术教学是通过视觉来进行的,教师评判学生的作业也是靠视觉感官去把关的,美术教师借助敏锐和有经验的视觉去准确指导学生创作中的构思构图、色感色调、表达方式、材料表现及技能技巧等,及时对学生的作品创作作出调整指导。运用有效的训练手段解决学生可能遇到的众多难题,更重要的是美术教师必须具有全面的文化基础修养和相关的科学知识,能使科研与美术教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从人类文化史来看,艺术与科学之间早有联系,早在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提出了“美是和谐”的思想,毕达哥拉斯学派把教与和谐的原则当作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根源,提出了“黄金分割”的理论,并将这些原则运用到建筑、雕刻、绘画、音乐等各门艺术中去。科学与艺术之间的这种密切关系,自古希腊开始以来,在文艺复兴时期达到了高峰。例如,达·芬奇既是艺术家,又是科学家和工程师,他在解剖学、植物学、光学、力学、工程机械等科学领域都有巨大成就。达·芬奇把几何学、透视学的原理运用到绘画艺术中。这些例子充分表明,现代美术教师,除了将自然科学的成果直接运用到艺术教学领域之外,更重要的是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来促进艺术文化改变先进的教学理念,推动艺术教学的发展。
美术教育处于艺术和教育的交缘领域,既有艺术属性,又有科学的内涵。既是一门课程,又是一门学科,所以作为现代美术教师,在搞好教育教学的前提下,必须具备拓展科研的能力。
美术教师要体现科研能力,形式是多样的,可以从艺术创作和科研论文撰写上体现,也可以是艺术实践,或体现在所教学生的艺术成就上。
一、拓展科研能力
在现代教育的运转机制中,教学和科研是两项密不可分的基本任务。在教学活动中,美术教师的科研范畴主要有绘画艺术、论文撰写和美术教育等领域。
①绘画艺术:绘画作品的创作过程是作者的一种活跃的、丰富的、深刻的内心活动,它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情绪,是作者对于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而最后产生的绘画作品是作者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介,运用艺术技巧和艺术手法,将自己的艺术构思物态化。美术教师经常进行这样的艺术活动,这样可以真正体现他的专业水平,而我们应提倡美术教师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进行科研。将自己对艺术创作,或艺术实践中的感性体验和艺术创造上升到理性分析层面上进行思考,从而挖掘出有艺术价值的新论点、新课题。构建起从感性体验到理性分析,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完整思维运转网络。
②科研论文:当今社会对美术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和美术教学一样,科研也是教师个人的主体行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力求有所创见,论文是一种主要表达方式,所以美术教师应倡导提高论文撰写水平,运用论文这种理论性的文章,在一定的篇幅中,集中探讨某一美术创作或美术教育方面的新问题。
当然,科研论文的创新是以继承为前提的,离不开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过程。因此,美术教师要撰写出高水平的科研论文,需要博览美术乃至整个文化教育方面的学术信息。要善于学习和借鉴他人的成果,也包括国内外各学科方面的成果。当代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是如此,他喜爱音乐,精通文学,除了大量阅读文学作品外,还经常拉小提琴和弹钢琴,他特别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和贝多芬的音乐作品,爱因斯坦本人曾讲过,在科学领域和艺术领域里对真、善、美的不断追求,照亮了他的生活道路,对艺术的爱好,丰富和培育了他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由此可见,端正科研态度,全面提高艺术、文化和科研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是当前美术教师值得倡导的观念和学风。
二、构建先进的教学理念
教师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塑造新一代的灵魂工程师,教师随时随地都以自身的"身教"和"言传"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现代美术教师必需努力学习、钻研,不断探索和积累,构建先进的教学理念。首先,作为美术教师要有总的整体的艺术观念,掌握正确的绘画技法,形成正确的艺术观念,尽可能多地了解各种风格的作品。其次,要有良好的视觉感官,美术教学是通过视觉来进行的,教师评判学生的作业也是靠视觉感官去把关的,美术教师借助敏锐和有经验的视觉去准确指导学生创作中的构思构图、色感色调、表达方式、材料表现及技能技巧等,及时对学生的作品创作作出调整指导。运用有效的训练手段解决学生可能遇到的众多难题,更重要的是美术教师必须具有全面的文化基础修养和相关的科学知识,能使科研与美术教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从人类文化史来看,艺术与科学之间早有联系,早在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提出了"美是和谐"的思想,毕达哥拉斯学派把教与和谐的原则当作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根源,提出了"黄金分割"的理论,并将这些原则运用到建筑、雕刻、绘画、音乐等各门艺术中去。科学与艺术之间的这种密切关系,自古希腊开始以来,在文艺复兴时期达到了高峰。例如,达·芬奇既是艺术家,又是科学家和工程师,他在解剖学、植物学、光学、力学、工程机械等科学领域都有巨大成就。达·芬奇把几何学、透视学的原理运用到绘画艺术中。这些例子充分表明,现代美术教师,除了将自然科学的成果直接运用到艺术教学领域之外,更重要的是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来促进艺术文化改变先进的教学理念,推动艺术教学的发展。
“红色美术”是中国革命时期产生的、具有深厚时代精神和国家意识的文化艺术形式。无论是题材内容、表现技法,还是展览方式,都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表现了国家和人民的意志与诉求,表达了民族的巨大凝聚力和人民的使命感。“红色美术”因“红色”、“经典”、“美术”等属性,具有独特的阐释深度、强烈的情感力量和动人的艺术感染力,在当今的国家意识、时代精神,以及人文素养养成中具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和功能。红色经典美术作品的传播,可从知识、方法、思想、情感、精神等层面,深刻惠及当代人的人文建构。
随着时代变迁,“红色美术”的创作活动显现出不同特点和风貌。文化部艺术司曾强调:“组织实施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是要充分发挥美术家们的聪明智慧和艺术才华,艺术地再现特定时代之下特定的文化精神以及本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用艺术的方式来塑造国家和民族的形象。通过创作工程的实施,弘扬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解放和社会进步的历史进程中,所表现出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红色美术”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一部分以回忆录和资料汇编的形式出现,它们多运用叙述性的语言描写延安艺术的基本情况。如:《延安文艺回忆录》、《延安鲁艺风云录》、《延安岁月:延安时期革命美术活动回忆录》、《鲁艺史话》,以及古元的《我们是艺术工作者我们是抗日战士》、蔡若虹的《宏观世界的开辟――关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回忆及观感》、胡一川日记选》,等等。部分以资料汇编的形式出现在文集中,如《延安文艺丛书・文艺史料卷》、《延安文艺丛书・文艺理论卷》、《延安文艺运动纪盛》、《文艺思想指引下的延安文艺》。这些回忆录或文集为了解和研究“红色美术”的基本情况提供了丰富详细的文献资料,还为进一步深入系统地梳理和分析从而凝练出明确的观点准备了充足的文献资料。
除上述回忆录和资料文集外,相关研究论文和专著也有一些。黄可的《中国美术活动史话》的第七部分介绍了时期中央革命根据地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美术活动,其中对延安鲁艺和陕甘宁边及五个主要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美术活动进行了分析,研究视域宏阔,有一定启发意义,但整体上看略显简单,资料也不够全面系统。陈瑞林的《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历史研究》一书在第六章第二节认为《讲话》的发表标志着中国文艺包括中国美术教育的“革命化”、“大众化”、“民族化”文艺方向的确立。另外,还对延安鲁艺美术教育的发展演变状况进行了介绍,把鲁艺的组织状况概括为“延安模式”,认为战争时期形成的延安模式到20世纪50年代以后成为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包括美术教育建设必须遵循的唯一正确的模式,这对我们了解陕甘宁边区的美术教育有所帮助。曲士培的《时期解放区高等教育》一书对抗战时期的高等教育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其中有一些部分涉及了艺术教育,尤其是第五章用了很大的篇幅对延安鲁艺的艺术教育进行了较系统的介绍和论述,遗憾的是没有涉及延安以外其他地区的艺术教育。李夏的《抗战时期延安木刻版画民族特色研究》,周爱民的《延安木刻艺术研究》从不同角度对延安的木刻艺术进行了分析论述。周爱民的《延安鲁艺的创立缘起及其美术教育》一文分析了延安鲁艺的创立缘起,且立足当时的木刻艺术论述了鲁艺美术教育的基本状况,但论文因篇幅所限资料不够翔实,论述难免笼统。郭露妍的硕士论文《中国现代版画早期教育研究》立足版画的视角论述了陕甘宁边区的木刻教育。潘耀昌的《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史》用了很小的篇幅涉及了陕甘宁边区鲁艺美术教育的大致情况,不够深入和系统。杨德忠的硕士论文《延安鲁艺美术教育研究》在全面收集鲁艺美术教育文献资料的基础之上,通过设备与师资、组织与制度、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学术争论与创作思想四个方面对鲁艺美术教育的具体状况进行了分析,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参考,但文章关于鲁艺美术教育观念的论述不够充分,对鲁艺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力更是没有论述。
总体来说,前贤在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初步研究方面做了许多有益工作,这些论文对构建“红色美术”的整体轮廓有借鉴和参考价值。
中国本土美术创作要想“走出去”,必须具备“中国元素”,体现“中国特点”,展示“中国符号”,包含“中国精神”。“红色美术”蕴含深厚的“国家意识”与“时代精神”,切实符合“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化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迅速提高,“红色美术”更闪现出价值与光芒,对“红色美术”的研究和弘扬依然成为一种热潮,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红色美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红色美术”当代价值的科学实现是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逐步实现的过程。“红色美术”有与物质文明相互作用的规律,与制度文明相互依存的规律,以及在指导下发展的规律。从它的发展看,有既继承发扬优良传统,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规律,有既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规律,还有有指导实践而又被实践所证明的规律。
其次,对“红色美术”进行系统的梳理整合,结合数字化背景下的文化发展理念及国际趋势,发掘“从传统入手、呈文化底蕴、展时代精神”的当代“红色美术”创作题材发展方向,有利于使科研成果转化为实践经验。
再次,“红色美术”的开展有益于从“研究领域”向“应用科学”转化。将对“红色美术”作品展开“时代精神”和“国家意识”方面的研探,使其对当代美术创作产生良好借鉴。同时,还将探求其自身的传承性、可塑性与应用性。
最后,承传“红色美术”,有益于产、学、研结合。尝试将传统文艺理论与当代创作结合,使科研理论与实践交融,有利于传统与现代相通,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健康可持续发展。
“红色美术”承担并完成时代赋予的艰巨任务,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历史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必须首先具备繁荣文化的支撑。“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今社会,研究“红色美术”不仅有利于加深对“红色文化”本身的认识及把握,探索其变化规律、把握其内涵精髓、坚定其传承信念,还对当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的核心思想也涵盖人民性、爱国主义、民族复兴的价值建构及道德崇尚。“红色美术”切实符合先进文化的发展,有益于时代精神的构筑。当今社会,我们倡导“美术作品中的国家形象”,在美术领域,要推广能够反映“国家意识”、“民族精神”的精品力作。例如:表现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展现国家新面貌的作品,从而充分展示国家形象。这就鼓励艺术家要多创作红色题材的绘画作品,更多地展现“美术作品中的国家形象”。
参考文献:
[1]谭天.历史题材美术创作的“国家”意识.中国美术馆,2006(9).
[2]黄可.中国美术活动史话.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
[3]宋建林,陈飞龙,主编.中国艺术理论发展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
[4]焦垣生,胡友笋.论“红色经典”的经典气质.人文杂志,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