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主题阅读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4-01 10:33:4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语文主题阅读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语文主题阅读论文

篇1

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才是学习的最好刺激,兴趣更是学习知识的源泉。因此,新时代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打破传统,不能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要善于激发、鼓励、唤醒学生,要善于构建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教学情境。充分发挥这类教学情境的作用,将学生潜在的主动参与意识激发出来,让学生愿意去学习,敢于去领悟,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欢乐的泼水节》这篇课文的时候,由于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很多学生对于泼水节是非常陌生,特别是小学生的年龄与思维特征的影响,单纯依靠对课文的阅读是很难让小学生感受到泼水节所呈现的快乐情感。针对这类现象,教师应该抓住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再结合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播放一节关于泼水节的视频。在视频当中,学生们看到人们在节日中相互追逐、相互泼水,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而且还能听到人们的欢笑声、叫喊声以及泼水带来的哗哗声。通过视频的观看,学生更加了解了什么是泼水节,而且能通过发散性的思维感受到自身仿佛也在泼水节当中,尽情的笑、尽情的玩耍,那种自由自在、那种幸福感觉很快就在学生们的心底产生出来。学生们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及时抓住这种感觉,让学生们再进行阅读,然偶谈谈如果你在泼水节上,你泼出去的水,应该送出怎么样的祝福呢。这个问题的提出,很快将点了孩子们的思维火花:有的学生说将水泼到自己的好朋友身上,希望自己的好朋友学习越来越好;有的也说将水泼到老年人身上,希望他们身体健健康康;有的泼到自己的父母身上,希望他们工作顺利等等,其实思维激发的同时,也促进了孩子们感情的真挚与细腻。阅读课的成功应该是让孩子们感觉到课堂给他们带来的丰富多彩的、激情的、热烈的氛围。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充分为课堂增添情趣,让课堂更加直观形象。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热情被点燃,培养了学生积极学习的意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动作用。

二、以阅读为途径,培养学生参与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是非常重要的环境。针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来分析,教师常常会有这样的困惑,课堂上学生也会有很多奇思妙想、很多智慧的火花在闪耀,其实教师稍加指点,再多给学生一点时间,就可能促成更多的精彩,但是教师就是不愿意去给这么一个平台,还根据传统的教学方式继续教下去,导致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的缺乏,最终没有完成预定的教学内容。例如:学习我们熟悉的《让我们荡起双桨》中第一自然段时,教师应该学生通过入情入境,去荡起双桨,然后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这个时候,小船儿走得很快吗?你是怎么样看出来的?”学生们经过阅读可以发现文中有一个“推字”,小船儿跑得很快。让我们一起荡起双桨,体会小船向前破浪的,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去理解、去阅读这句话。“划了这么久大家也应该很累了吧,我们休息休息,看看北海周围的精神,读一读第二句话,你们又会发现什么呢?”这样的方式,特别适合小学生,也抓住了学生的主体性,从而让学生们非常开心,争先恐后的发言。有的说我看到了绿树红墙,有的说我看到了白塔,还有白塔的倒影等等,美丽的风景还吸引了我们,我们都忘记了划船,此时应该抓住时机进行引导,让学生读“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学生们经过表演,充分将海面上飘荡的那种感觉展现出来,然后再让学生进行阅读,对这份舒畅再次进行回味,慢慢进入情境。将课堂还给学生,以阅读作为途径,让学生自主阅读,走进课文的意境,然后慢慢感受。只要真正进入了这种意境,学生必定能感受到课文带给他们的精彩与震撼。

三、充分利用现实的生活情景

以学生为本不仅仅是需要对学生本人进行重视,同时还需要对学生的生活进行重视。通过生本教育的方法来开展阅读教学,还需要教师们能够多关注学生的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口语交际的素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教师需要从学生周围的生活汇总选取适当的素材并将这些素材创设成具体可感的情境,这样就能够很好地激发出学生的阅读欲望,从而让他们主动去阅读。对于小学生学生来说,思维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有赖于阅读配合。

篇2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阅读教学直接关系到各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逐渐领会、理解课文及其他阅读材料的意义,进而去学习写作技能及加深对其他材料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阅读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而终身学习,终身受益。

一、初中语文课堂自主阅读遵循的原则

在自主阅读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既要依据教案内容,同时又要灵活运用,不能墨守教案,不知变通。这就要求教师做好各种准备,高度集中注意力,以应对课堂阅读的各种情况。同时,教师要注重人本主义理念在课堂中的贯彻与执行,真正做到“教会学生学习”。在阅读教学中,首先要做好师生的双向互动。其次,遵循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原则,语文阅读能力的训练必须遵循其由低到高的发展顺序而进行,同时又必须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为中心,最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就要千方百计的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来,跟随老师的思路动脑、动嘴、动手。

二、自主阅读中教师职责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的引导者,对学生的学习起着重要作用,如何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在阅读教学中很重要,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1)在思想上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阅读教学活动是离不开“教读者”与“读者”的,二者处在不同的位置,也有着不同的教或学的目标及任务,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应该是平等互助的关系,一方面,教师帮助学生学习,另一方面,学生帮助老师教学。

(2)把阅读的自交给学生。学生的阅读过程既离不开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方法指导,同时教师又要给学生自由阅读的空间,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积极参与,才能真正能真正体现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3)确定阅读教学的培养目标。阅读是学生完善自我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只有把将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对学生进行指导性、自由性、研究性阅读的充分训练将收到很多我们所意想不到的效果。与之相适应的,我们还要修正从前的作业批改、考试评价、操作评语等等一系列的教学反馈机制,使之能与阅读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和侧重点相吻合。

三、初中语文课堂自主阅读实施方法

1.教师示范性阅读

对于初中语文教材规定的精讲课文,采用的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示范性教学。在这种教学方法中,教师一方面要向学生传授新的知识,巩固学生已把握的学习技巧和能力,另一方面还注重教给学生新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此类课文侧重教师的示范作用,这主要是由初中学生的现状决定的。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一方面兼顾应试教育的滞后效应,一方面注重新大纲、新教材要求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技能的教学,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逐步加深,不断引导学生走向自主学习的道路。在教学时,教师要把握好尺度,牢记现在的示范性阅读是为了今后的不示范阅读打基础的,牢记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主阅读。

2.学生朗读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朗读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自悟自得的重要手段。因此,这就要求教师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首先要教会学生正确处理音量、语速、语气,恰当运用停顿、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等技巧。同时,还可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促使学生理解记忆;其次,让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读得正确流利,在读中咀嚼玩味,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涵,体会语言特色。教师要充分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注重调动每位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有滋有味地从朗读中感悟语言,内化语言。最后,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性的朗读,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领悟每一句、每一段语句的含义所在。如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通过对学生的朗读训练,使学生领悟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罗布泊—这一昔日仙湖如今消逝的痛惜之情,特别是“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的朗读,让学生感悟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通过朗读,学生可以触及到文章的灵魂,从而使学生达到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语言文字的魅力。

3.创设情境,兴趣阅读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阅读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发挥非智力因素,提高学习效果和学生的语文素质,这就需要创设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就是我们说的情境教学法。这种方法往往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在各种课型中都应该注意运用的方法。我在教学中也注意这方面的努力。在新课导入时,很多都利用导语创设学生学习的情境。创设了和谐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和谐和心智发展的和谐。如教学《核舟记》这篇说明文时,学生学习热情不高。我就创设演示情境,让学生模拟坡、黄庭坚、佛印三人站在船头的位置、动作、神情等,让全班同学评论他们的演示与课文是否相符,这样,激发学生去阅读课文、探讨课文的积极性。

4.反向思维,层层阅读

“反向”是与“一般”“通常”相悖的。在阅读时是先阅读文章内容,再看到文章标题或文章论点;逆向阅读则反向思考,看到课题时,先思考,这样的论题我自己应该如何来写。我们可以归纳出逆向阅读法一般遵循的顺序是:问题──思考──求证──对照──彻底理解。同时也可以看出,逆向阅读法的核心是独立思考,只有强调善于独立思考,充分调动思维的积极性,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5.作文、阅读相结合

引导学生认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着重培养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事实上,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很大程度上就是写作的优秀范文,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设计作文训练与阅读训练有机结合的课型,在预习指导中,先提出有关作文训练的目的、任务和具体要求,然后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认真阅读课文或有关文段,体会课文或文段的写作技巧,揣摩该文章写作成功的原因,然后按照要求完成习作。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达到作文与阅读彼此促进,相得益彰的效果。例如可以将阅读与改写、缩写结合起来。改写、缩写是作文训练项目之一,学生为了达到这一训练目的就会认真进行课文阅读,另外学生在对课文进行改写或缩写中,其概括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也可以得到训练和提高。例如《我的老师》的阅读教学即可结合改写或缩写一并进行。

从教学的前期准备到教案的编写再到综合性学习,无处不体现着阅读的重要。它既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知识,又可以积淀人文的文化底蕴,能在学生的不自觉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并且能让他们受用终生。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要在不断的实践和理论更新中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阅读有效性。

参考文献:

篇3

小学语文研究性阅读的评价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必须在一定的原则下进行,评价原则除了传统的科学性、客观性等原则性以外,同时还具有它自己的特点,如发展性原则、主体性原则、过程性原则和开放性原则。

1.发展性原则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建立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把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小学语文研究性阅读坚持发展性原则是评价的核心。小学语文研究性阅读的发展性原则,要求学生在研究性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制定个体化的可实现的阅读目标,不断搜集学生在研究性阅读中所搜集的各种信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判断学生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加以鼓励和引导,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发展性评价原则考虑学生的过去、重视学生的现在,更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它所追求的是学生在研究性阅读过程中形成的语文素养、科学的研究态度、良好的研究习惯及科学的阅读方法,更多地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也更有效地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反馈”功能。

2.有效性原则

有效性原则是指评价结果的高效和可信。小学语文研究性阅读的有效性原则,坚持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要使每一个学生成为有能力追求幸福生活的个体。因此,小学语文研究性阅读强调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不仅评价阅读的内容、方法和结果,还要评价学生的研究过程、研究精神和研究态度。小学语文研究性阅读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不仅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包括学生自我、他人和社会对学生的评价。小学语文研究性阅读强调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年龄性别、个性心理、智力水平、知识结构、家庭和社会环境和当时心境的差异,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在评价过程中,采取科学的的依据、方法,评价标准考虑指标本身的科学内涵和操作的方便实用,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采用有效的评价方法,对小学生的研究性阅读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3.过程性原则

过程性原则是指评价贯穿在整个阅读过程之中。小学语文研究性阅读的过程性原则,不能简单地看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看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尤其要肯定学生在研究性阅读过程中所获得的宝贵经验和亲身体验。因此,小学语文研究性阅读在自学阶段,要注重评价课题的制定和小学生的学习状态;在研究阶段,要注重评价阅读资料的收集;在小组合作学习阶段,要注重评价学生的合作精神、态度和方法;在撰写研究结果阶段,要注重评价学生的心得;在展示阶段,要注重评价学生的分享和交流。

4.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指评价在整个学生学习生活之中。小学语文研究性阅读的开放性原则,坚持不仅评价学生课内阅读表现,也评价学生课外阅读表现。因此,小学语文研究性阅读强调评价目标的开放,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还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小学语文研究性阅读强调评价资料的开放,所评价的资料不仅包括记录、论文、展示与交流,还包括演说、讨论、作品选和答辩会等;小学语文研究性阅读强调评价成果的开放,评价成果不仅包括对阅读的单项考查和综合考查的分数和等级,也包括评语等描述性评语。此外,还包括小学语文研究性阅读强调评价结果的公开等。

二、 评价的主体

小学语文研究性阅读的评价主体是指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小学语文研究性阅读进行价值判断的个人或团体。“评价主体的多元转变了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关系,扩展了评价者的角色功能,提高了评价结果的质量和使用率,在强化评价的教育功能等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小学语文研究性阅读的评价主体是教师、学生自我、同学和家长。

1.教师

传统的阅读教学评价,教师是唯一的评价主体。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研究性阅读的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要求教师对自己的角色给予重新定位,要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更重要的是要成为一个研究性学习者。小学语文研究性阅读,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除了传统的对教师的要求以外,还要有以下三点要求:一是教师本身要实践研究性阅读。教师自己拥有了研究性阅读的体验和丰富的经验,从而受益匪浅,才能满怀信心地走进课堂;二是教师要精通研究性阅读模式。不同年级、不同体裁的课文、不同经验的儿童要采用不同的研究性阅读模式,不能采用同一种模式实施阅读教学;三是教师要为小学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小学语文研究性阅读的自学、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成果的撰写、成果的展示、对学生的评价都与传统的阅读教学有较大差别,学生的每一个学习程序都需要教师创设不同的学习环境。四是教师的劳动量加大。实施小学语文研究性阅读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做以上大量工作以外,还要指导和帮助学生把所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把研究的结果纳入学生的成长档案袋。

2.学生自我

在小学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中,学生自己从阅读中发现的问题出发,自己去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得出自己的结论,最后作为评价主体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评价,对学生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学生的自我评价可以是口头的、文字的,也可以是表格形式的;可以是在研究阅读过程中评价,也可以在研究阅读完成之后评价;可以写自己的经验,也可以写得到的教训;可以写本次研究性阅读的分析,也可以写改进的措施和方法。教师要指导小学生掌握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开展研究性学习,笔者选择一些学生较为关注的日常生活中数学科学的自我评价方法,客观地评价自己,促进学生能力的快速提高。

3.学生互评

在小学语文研究性阅读的评价中,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能够发现对方的优点,吸收别人的长处,并发现自己的弱点进行改正,对阅读教学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不仅如此,同学之间的互相评价能够促进学生之间互相信任、相互合作、相互学习,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学生互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包括谈话评价、书面评价和表格评价等形式。在小学语文研究性阅读的互相评价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让学生熟悉评价过程。对学生研究性阅读评价的内容、方法和程序学生要真正掌握,评价过程才能有序进行。二是要让学生公平公正。只有以严肃认真的和客观公正的态度进行评价,才能达到互相进步的目的。三是要让学生积极评价。尽量关注被评价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对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也要尽量鼓励。

篇4

1 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高中语文教学由于其自身的内容特点,在教学时往往会因为课堂教学过于枯燥而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讲的内容学生没办法很好地吸收。当前的高中语文以课文为主,教师通过黑板和课文对学生进行教学,枯燥的古文教学在这种方式中无法展现出其特有的魅力,从而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阅读是学生巩固语文基础知识和掌握更多基础知识的有效渠道之一,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要求教师对传统枯燥的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进行改革,帮助学生提高对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从而增强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的理解能力。

语文是一门对基础知识掌握要求较高的课程,学习语文要求学生一步一步的积累和掌握,掌握语文的基础知识,从而更好的进行阅读和作文的学习。在小学和初中的语文学习中,对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的要求较高。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有良好的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外,还将语文教学与思想品德教学结合起来,对学生的思维有着一定的要求。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对学生的思维引导不足,学生的思维都是教师赋予的,学生阅读和作文中展现出来的情感都是教师告诉学生所要表达的情感。学生在情感感悟方面没有和阅读的文本产生共鸣,从而无法提高阅读和作文教学的效果。

2 多媒体辅助教学对课堂教学的优化

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是近年来在教学教育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的一个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将当前发展迅速的计算机和互联网网络、多媒体等联系在一起。通过多媒体的手段将枯燥的高中语文学习内容丰富化,使学生更好地接受和吸收。同时,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的应用,教师可以更好地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带领学生的思维一起去探究和解决问题,从而帮助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形成。

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核心内容那个,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对提高语文整体的教学效果都有着重要的作用。阅读是一个吸收他人写作精华的有效过程。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学习到他人优秀的写作技巧,并通过阅读对自我的语文基础知识进行巩固和提高,同时学生还可以感知文章中所蕴含的精神和思想,从而进行自我的提升等。

高中阅读学习包括古文阅读学习和现代文阅读学习。古文阅读学习的重要是要帮助学生掌握生涩的字句、能够准确的翻译出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中另类字词的含义和词性等。而现代文阅读则要求学生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中体会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感情等,对学生的要求较高。针对不同的文本教学目标,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来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时就能够更有针对性,并取得更好的效果。

在古文的阅读学习中,古文的内容是比较浅显的,难点就在于学生对古文中所使用字的含义不了解,不能够做到字字对译,从而无法理解文章所表达的内容等。如2013年广东高考的古文中“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这些字学生都是认识的,但由于在古文中,每一字往往代表的是一个词,而词性又会有所变化,从而造成了学生阅读的困难。如“苟”是“如果”的意思。“活”是“养活自己”的意思。字句的难度不高,但要求学生在学习时的专注和认真。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以黑板和课本为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法提高。而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古文教学中的应用将色彩丰富的图片、可爱的卡通,以及有趣的视频等与枯燥的课本结合了起来。学生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就能够完成学习目标。这种有趣的课件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视线,帮助学生真正的融入到课堂教学的气氛中,从而一步一步的学习和积累,掌握古文的阅读基础和技巧。

篇5

语文活动课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并将语文课程内学到的间接经验和知识技能进行巩固、运用和验证,使之熟练并高度迁移形成语文能力。从书本世界向生活世界挺进,在掌握语文的工具性的同时,使之与语文的审美性相互融合,达到一种“审美理性”。所以,语文活动课的主题要体现语文性,目标定位也要体现语文性。

将粤教版的活动主题“认识自我”与人教版的活动主题“拥抱文学的骄子――诗歌”相比较,我们不难发现,“认识自我”是一个人文主题,在这个主题中我们几乎看不到语文的元素,而“拥抱文学的骄子――诗歌”却是一个“语文主题”,语文性很强。粤版必修一“认识自我”的单元导语是:认识自我、规划自我并最终学会塑造自我、实现自我。活动指引是:超越自我简介式的认识,深入剖析自我、认识自我从而规划自我。这些阐述几乎没有涉及到语文学习的核心――语言。看到这样一个活动的目标,我们是否会想到它是一个语文的活动呢?它与班会课的目标、思想政治课的目标有什么根本的区别呢?如果活动的目标只是为了认识自我,那么其他科目也可以达到这个目标,它的语文性又体现在哪里呢?

经过反思之后,我对整个活动重新设计,跳出教材活动主题和活动指引的框架,将主题定为“我手写我心――自述性散文的写作”。将活动目标定为:通过大量的感性材料学习自述性散文的写作。第一个环节,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阅读文本,归纳出自述性散文的特征、写作要求。第二个环节,学生自主运用各种方法,如上网搜集、图书馆查阅等,搜集中外自述性散文。第三个环节,指导学生获得写作素材,积累成长经验作为写作素材,或采访父母、亲人、朋友,获得直观的写作素材。第四个环节,学生进行自述性散文的写作。活动的成果是学生写出了很多文质兼美的自述性散文。

二、活动成果要在语文的范围之内,充分体现语文性

1 要看活动成果是否在语文范围之内。如粤版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一单元的“体验情感”,在真情告白环节,编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选唱最令你动情的歌曲,并告诉大家,这首歌是如何感动你的。”我认为,歌曲动人的因素有很多,可能是情动人、曲动人,也可能是节奏动人、歌词动人,是否动人和演唱者的素质和水平的高低也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我觉得这个环节设计得不够理想。

我在设计这个活动时去掉了唱歌的环节,把它改成欣赏歌词。先让学生自主选择打动自己的歌词,要求文质兼美,感情丰富,然后自主组织一节歌词鉴赏课,探讨歌词的语言美。比如,张韶涵的《隐形的翅膀》寓意是,每个人都是天使,都有实现理想的内心追求和力量,表达了对成功的信心,这首歌的歌词句式整齐而又有变化,用词生动而表意清晰,还可以直接引用歌词作为作文素材。这样,这个活动就充分挖掘了歌词的语文元素,充分体现了语文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语文能力获得了提升。

篇6

论文题目十分重要,必须用心斟酌选定。有人描述其重要性,用了下面的一句话:“论文题目是文章的一半”。 对论文题目的要求是:准确得体:简短精炼:外延和内涵恰如其分:醒目。

(二)作者姓名和单位(Author and department)

这一项属于论文署名问题。署名一是为了表明文责自负,二是记录作用的劳动成果,三是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及文献检索(作者索引)。大致分为二种情形,即:单个作者论文和多作者论文。后者按署名顺序列为第一作者、第二作者……。重要的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研究工作与论文撰写实际贡献最大的列为第一作者,贡献次之的,列为第二作者,余类推。注明作者所在单位同样是为了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

(三)摘要(Abstract)

论文一般应有摘要,有些为了国际交流,还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它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其他用是不阅读论文全文即能获得必要的信息。 摘要应包含以下内容:

①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

②研究的主要内容,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

③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

④结论或结果的意义。

(四)关键词(Key words)

篇7

学生语文学习水平的高低,基本上都体现在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上,而读就是能够通过阅读文段,掌握其基本大意,总结其有关写作特点,回答相关的问题。这部分内容在考试中占很大比例,也是学生答题的难点。那么该如何指导初中生做好文段阅读题,我想在这里和老师们共同探讨。

一、良好的答题心态

一上考场,许多初中生都有一种紧张心理,焦灼浮躁,思维不集中,审题不清,即使提前有万千准备,到时候也脑子一片空白,不能静心阅读,笔底下随意作答,答非所问,答题不全面,这其实是一种答题的心态问题。要克服这种心理障碍,语文教师就要在平时多让学生练习适应。我觉得,还是要多进行模拟考试,让学生在频繁的训练中逐渐适应考场环境气氛,面对阅读题,能够少一分焦虑,多一分宁静,练成一种静心阅读、从容作答的心理品质。要能读懂文段,看清题目要求,找准答题要点,顺利作答。另外,在平时的作业或测验中,教师也要从严要求,让学生养成严谨的态度,克服差不多的思想,用高标准要求自已,相信良好的答题习惯一定会养成。

二、快速阅读文段,掌握主要内容

考试毕竟不是做作业,120分钟的时间,大小作文从构思到成文最少需要40分钟,基础知识的选择填空题大概需要30分钟,古文阅读至少需15分钟,那么现代文阅读两个语段就只剩下35分钟,所以对材料的阅读必须是快速高效的,而且要能在快速阅读中准确把握文段的基本要义,抓住主要内容或主题思想。具体要求就是:1.整体看一遍文段讲述的内容是什么。2.研究文段中句子之间的联系,将句意相近的几句归为一层,概括层意及段意。3.分析文段中较突出的表达方法、修辞手法。4.注意人物的肖像外表描写。5.注意文段中出现的成语、俗语、有特色的用词等现象。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逐渐摸索出来一套快速阅读的方法,就是抓题目,抓中心句。因为题目就是文眼,透过题目,可以捕捉到许多信息,像文章的体裁,故事的梗概,写作的脉络,中心意思,作者的情感等等,都可以从题目中显露出来。比如《济南的冬天》显然是记叙文,《》肯定是议论文,而《中国石拱桥》、《大自然的语言》只能是说明文。再如像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心了吗?》等文章,通过题目,就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出作者的的思想观点。而中心句则是文章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抓住它,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认识就会更准确更具体。中心句一般会出现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如《詹天佑》,开篇首句便是“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一句就直接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三、准确把握题目要求,有的放矢

在语文考试中,阅读题常见的失误一般有审题大意,答非所问,答题抓不住关键词,无视字数要求等等,导致失分。所以在训练中,我就让学生首先通过快速阅读掌握文段内容,看清题目要求,揣摩命题意图,然后再有目的地定向选读材料,机智从容答题。审题要细、透、准,考试中“仔细”的审题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节约答题时间。而一旦确定了答题意向后,就要尽量利用原文段中的语句,果断作答。大多数原文中都有中心句,尽量利用中心句答题既简单又准确,如果没有中心句,就可以改造重点句,或摘录重点词语作答。对于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题目,一时把握不准答案,则可以暂放一放,先做相对简单的题目,以节约答题时间。

四、答题策略

阅读题好答也不好答,具体的答题过程也要讲究一定策略,我的经验是热粘皮法,问啥答啥,一步一步,少说废话。要求学生在考试中每道题都要答,千万不能因为不会就空题,因为有些题是主观发挥题,只要凭着语感答哪怕是几个字,没准就能得分。答题的时候几乎都要想到本文的主题,因为好多题的答案可能都和主题有联系。

首先得抓住文体特征,因为许多阅读材料一般都有较明显的文体特征,只有掌握各类文体的基础知识,答题才容易“上路子”。例如,记叙文常涉及的是记叙的六要素、记叙的线索、表达的方式等;说明文常考的是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对象及特点等;议论文则侧重对议论文三要素的考查,如文章的论点、论据的类型、论证的方法等。

篇8

《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在关于论述类文本阅读部分的内容表述三年之间大致没有变化,关于文体范围的理解表述为:“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后面相关解说可总结为“两种能力(理解、分析综合),六个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①,考查目标与考点内容还是明确清晰的。

二、近三年考查和命题的具体变化

1.分值和题型的变化

仅从题型看,2009年和2010年相同,均为三题15分,第一题为一道3分的选择题,所不同的是2009年以选做题形式并给出了实用文本,考生有不选做论述类文本的自由,而2010―2011年则在命题上就为学生选定论述类文本。最重要的变化是2011年本题分值上升为18分,题型也变为三道简答题,比起前面的文学类文本阅读总分值只少2分,而题目却少一道,单小题平均达6分(3题分值分别是4分、8分和6分),超过文学文本阅读。可以说,此题的分量陡增了,而三道简答题的题量也是对考生的一个挑战。

2.选文的特征及变化分析

为了便于说明选文特征,下面列出2009年、2010年、2011年三年江苏高考论述类文本材料的相关来源如下:

2009年为《说“异”》,原刊2008年11月上海《文汇报》,长5000余字,经删改约800字。作者詹克明,物理学家,科普散文作家;2010年《谈静》,选自现代美学家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第三封,写于上世纪20年代作者旅欧期间,原文1800多字,删改为872字;2011年《捧与挖》,选自《鲁迅全集・华盖集》中的《这个与那个》一文的第二部分“捧与挖”,写于1925年,文本略有删改,如原文“民元革命时候,我在S城,来了一个都督。”改为:“民元革命时候,S城来了一个都督。”第三节删去“火神瘟神不待言,连财神也是蛇呀刺猬呀似的骇人的畜类”②一句,表意无大变化,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在行文上更流畅或语言上更近于当代的习惯,便于考生阅读。

作为文学大家,鲁迅的杂文首次进入高考阅读材料,这个变化似乎更加强调了论述类文本考查的文化内涵文学倾向,三年以来,自从剔除了科技说明文之后,论述类文本以论述为主的特征愈加明显,一方面它不回避科技论文,另一方面与以论述说理为主的文学类文本则相互渗透。其实《谈静》就作为文学文本在2008年湖南高考试题中考查过,另外2006年江苏卷《波兹曼的诅咒》、2008年山东卷的《歌德之勺》,当时作为文学文本考过,同样也可以看作论述类文本。由此可见,渗透文学文本特征的论述类文本在高考中是很受命题者关注的。

这类文本内容主要涉及文艺评论、杂感及社会自然科学论文等。选材的共同特点是:(1)学术性强,有专业性、系统性,信息量大,语言也比较规范;(2)文化底蕴厚。近年所选的论述论文,其作者多为一流学者或作家,文本表现见解独到,体现作者鲜明的个性风格,而且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3)主题明确突出。所论述的多为某一领域的重要问题,思想深刻,经命题删改后主题更加明确集中,为读者提供了良好的思考体验机会。

3.文后命题的变化分析

从科技论文到美学论文再到杂文,这并不体现出一个选文的变化方向,只是实践和验证了考试说明中关于命题范围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的这个解说,可以想象后面的高考选文将再出现优秀的科技论文等。事实上,更该引起关注的应当是文本后的考查题变化。

(1)变中不变――论证思路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试看2011年与2010年两题的比较。2011年的第15题对应2010年的第16题,都是考查文本的议论写作思路的,2011年的第17题对应年的17题,都是以考查作者的观点态度为中心,需要注意的是,2009年第16题也同样考了“作者认为应该持什么态度?”③,这足以说明,论述文本的议论思路与作者的观点态度在命题人心中是相当有分量的。这当引起以后备考的足够重视。

(2)新增题――更鲜明体现议论文考查的本质特征

考题删去选择题变为简答,这不单是个形式上的变化。在分别对应了两道题之后,余下这道由客观题变化来的8分题(第16题)考了什么?原题是:“文中的例证分别揭示了‘捧’的什么后果?例证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递进关系?(8分)”④这道题已经非常像平时教师在课堂上讲授议论文的分析提问了,问题具体细致,涉及内容理解的点也较小,可以说,新增的这道题,再加上前面的论证思路及作者的观点两题,更加鲜明地体现了重视对议论文本质特征的细致考查。

三、应试思考

1.重视议论文本特征的阅读把握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锻炼

高考对论述类文章阅读考查侧重于逻辑思维能力,主要让考生借助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正确理解、捕捉、筛选、判断与转述论证信息,鉴于三年的考查的重点和方向变化,要为学生认真扎实地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锻炼,确立把握议论文基本特征的阅读与训练方向,主要包括概括和提炼作者的观点态度,分析论证结构、把握议论思路,发现材料和观点之间的逻辑联系,等等。

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训练中要注重向学生进行议论文本质特征的分析引导,如理论上的“建构”性,说理的结构和条理性(逻辑性),等等,不妨把一些经典的课内议论文再与学生一起做温习,诸如《拿来主义》、《师说》等,在阅读中,尤其要注意引导多进行一些深入文本具体论证内容的理解和训练,掌握分析结构、把握思路的基本方法。比如抓文中具有提示、总括、过渡、照应作用的标志性语句;把握语句衔接的特点,明确句群所表达的重点;强化文本结构意识,引导学生运用层次分析把握行文思路,进而明确作者的态度观点;学会按文体特征分析,如议论文常按引论、本论、结论组织文章结构,等等。

2.注重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良好答题心态的养成

阅读训练中要多接触文学性强的文本,对文化名人文化现象及文学风格等多有涉猎,对学术知识,文学艺术作品形成对路的理解,有了较强的文化底气,才能从容应对高考的论述类文本。

另外,学生往往缺乏对文章逐段逐层阅读理解的耐心,喜欢作跳跃性阅读,对应题目寻章摘句,如此就容易出现概括片面、肤浅、作答不准确的问题。因此要力避畏惧、浮躁的不良心态,通读全文,立足于整体感知和把握作好细部的分析,运用恰当的方法,如思路分析法进行解读。

注释:

篇9

诗歌教学既是种知识教育,也是种审美教育,史是种情感教育。语文教育中的诗歌教学小仅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有极大助益,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格健全有导引作用。我们知道,“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言志”,“诗言情”,诗歌所具有的内倾性、情感性和审美性,特别适介培养种丰富细腻的感情与健康美好的人性,使我们变得“多情”、变得“爱美”、变得“乐善”。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相比古典诗歌而言,论文现代新诗似乎更难理解,也更难讲解,所以“读小随".“讲小好”的问题在现代诗歌教学中普遍存在,现代诗歌的教学也成了很多教师颇感棘手的教学难题。以笔者浅见,要解决现代诗歌教学中现存的这些问题,教师至少要注意以下二个方而:

第一,要有宽广的诗歌背景知识作为扩展讲解。在教学中,教师小能机械地就诗论诗,而应通过知识性的扩展讲解使学生达到扩展阅读的口的。扩展阅读叫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培养了学生查阅资料的习惯。扩展讲解的内容小必而而俱到,应尽量简单准确,点到实质,但切忌语焉小详。具体内容应包括诗人简历、诗歌常识等,对于现代新诗中的术语名词,如什么叫象征主义,什么叫浪漫主义,什么叫感伤主义,什么叫现代主义;些特殊的诗歌形式如}四行的美学原则是什么。在口前学生普遍喜欢徐志摩诗歌的情况下,叫以讲讲新月诗派及其主张的格律诗的“二美”原则,并结介具体作品解释清楚这“二美”具体的内涵。讲到舒婷的《致橡树》时,也应该扩展讲讲“朦胧诗”的名称来源及其思想艺术特征。如果按照主题划分为爱情诗、乡愁诗、爱国诗,论文或者按照艺术特征划分为抒情诗、叙事诗、史诗等,叫以尽量归纳、总结同类主题或同类形式的些诗歌;如果按照流派划分,叫以对各个流派的特色以及 同中之异、异中之同作出归纳分析。囚为很多诗歌需要放在具体大背景和新诗史中阐释,所以诗歌背景和简单的诗史也应有所涉猎,比如讲授韩东、于坚的诗时,应该提及第二代诗歌运动,而对于郑敏的《金黄的稻束》,则应该讲讲九叶诗派、西南联大诗人群的概况。

第二,要进行开放式的解读与赏析。解诗中所说的“诗无达话”,并小是说丧失标准任意而为,而是说对于些具有丰富复杂内涵的诗歌叫能会有多重解释,叫以从小同角度进行分析,力求找到最符介原意的“叫能性”解读,这是,n::近式的解读,而小是远离或僵化的就诗论诗。笔者以为,这种开放式的叫能性解读首先应该是种深度而准确的讲解,小能只是泛泛而谈,更小能是离题的解读,而应是 种“细读”(close reading)。这就需要考虑到时代背景、历史现实和文化内涵等囚索,以及字句中复杂幽微的意蕴,当然,丰富的轶闻史事也叫以从旁充实。比如闻多的《色彩》,这首诗写的虽是“色彩”,其实是在写“生命”,“色彩”的丰富多彩(红黄蓝黑等)就是“生命”的丰富多彩(爱恨生死等),关键的诗句是“生命是张没价值的自纸”,“从此以后,/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囚为我爱他的色彩”。就我所知,有些教师对这首诗的解释很肤浅僵化,居然让学生把各种色彩对应代表的意思背会,考试中居然会给出“红黄蓝黑’毕业论文夕各代表什么意思的考题,想到学生在“绿―发展、红―热情、黄―忠义、蓝―高洁、粉红―希望、灰自―悲哀、黑―死”之问划上对应号,我觉得这样的诗歌教学是失败的。其实,对这首诗在色彩上的隐喻运用,教师也叫以结合闻 --- 多绘的功底讲讲他诗歌中的绘美,也叫以讲讲色彩的主观险。而现在有些教师们们把些饱含情感、极为感性、意味无穷的诗歌给程序化了,把传达丰富细腻感情的灵性美简单化为枯燥无味、死记硬背的符号,恨小能把学生的大脑当做个知识的硬盘全部拷贝储存进去,而思想的深沉、语言的美感、情感的撞击、精神的愉悦等等都被稀释掉了。所以深度准确的解读应放在第位,小是浅显的阐释,毕业论文更小能是离题的阐释,或是断章取义、只顾字而意思的解释。

教师叫以把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的方法相结介,从各种角度比较小同诗歌作品的共性或相异的特征,从主题角度、性别角度、历史时代文化角度,以及诗歌构思的方式,提供种立体式、多角度而非单化的解读方法。比如,同样是爱国主题,讲艾青的《我爱这土地》、闻多的《一七子之歌》和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应是小同的,叫以比较小同的时代背景,小同的历史环境,小同的诗美诗意,而共同的地方又体现在什么地方。又如,在讲解余光中硕士论文《乡愁》和席慕容《乡愁》时,叫以让学生比较、总结从古到今中国诗歌(文学)中的“乡愁”主题,并体会“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普遍情感,教师叫以与古代边来诗与田园诗相比较,把现代诗人与古代诗人李自、高适、陶渊明等比较,从乡愁意识扩展到人类的归乡意识、乡土情怀和家园感。

一 个作家的其他诗歌作品既叫以作为扩展阅读,也叫以作为比较阅读,教师最好能加上诗人同时期创作的另些同主题诗歌,或者小同诗人在小同时期的同主题诗歌。

参考文献:

篇10

读通――顺畅地朗读

1步:正音、读准字音。2步:掌握朗读方法1.节奏停顿2.轻重缓急3.感情充沛4.抑扬顿挫?摇

二、读懂

读懂――了解文体、感知内容,走近作者、介绍背景、解读文本、概括内容、归纳主题。

(一)审题:了解文体,感知内容

1.抓住标志性词语,确定体裁。

A.抓住题目的首尾,确定体裁。

《记一件事》(记叙文);《谈谈幸福》(议论文);《介绍电脑的维修》(说明文);《看电视剧〈××××〉有感》(议论文)

B.抓住整个题目,确定体裁。

《他帮助了我》(记叙文);《我对人生的看法》(议论文);《种子的发芽过程》(说明文)

2.研究题目结构,了解文章内容。

题目是词?还是词组?还是句子?分析文章写了谁?什么事?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问题?什么物品?什么中心等。

(二)走近作者

了解有关作者情况。

作者简介:姓名、字、号、国籍(朝代)、主要作品、重要贡献等。

(三)根据作者经历、时代背景,了解作者写作目的,及其他有关内容,进一步理解课文,读懂课文。

(四)解读文本

以默读为主,画出重点词语、句子、语段,掌握文意,篇章层次,圈点批注。

1.弄清词义:生词、成语、格言;本意、引伸义、褒贬义、特殊义等。

2.通晓句意:不理解句、中心句、修辞句、警句、议论抒情句、描写句等。

3.明白文意:歌颂或反映什么精神、品质;论述或阐明什么问题、观点;介绍说明什么物等。

4.懂得篇章层次结构,掌握文章的结构,安排结构的方法:时空结构,问题结构,情节结构等。

三、读美

读美――主要是品味、欣赏文章。

1.灵魂美:思想意义价值、精神品质、情操、情感等方面的分析评价。

2.语言美:生动形象描写、对话;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周密性;成语运用等。

3.结构美:开头、结尾、过渡、层次、详略、伏笔照应等。

4.手法美:托物言志,象征、比喻、对比、表达方式的运用作用等。

四、读精

读精体会、启示、感悟仿写、扩写、续写、改写拓展延伸积累(背诵)

读出悟性,悟出理性,悟出行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