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1 10:33:4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小教高级教师教学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由于一些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高职院校在社会地位、国家政策的支持力度方面,与普通高校都无法相提并论,高职院校的发展困难重重,教师的待遇不高。一方面由于国家投入不足,教育经费水平较低,导致教师的物质待遇较差。2009年全国教育经费统计公告显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9%,比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低;另一方面由于一些高职院校尤其是国办高职院校隶属于教育局、教育厅,高职院校人事任免权基本掌握在上级手中,高职院校领导大部分是空降,导致院校领导级别意识强,工作中做派严重,甚至存在“外行人管内行人”现象,不能真正实现“教授治学,专家治学”,高职院校教师没有主人公的责任感,教师的权利待遇差,导致一些教师心理失衡,情绪失落,严重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2.高职院校教师存在职业自卑感。
许多家长受“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儒家传统文化影响,认为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只能从事又脏又累的蓝领工作,如果孩子没有考上普通本科院校,宁愿让孩子复读或者读二级学院(俗称的本三)也不愿意让孩子就读高职院校。而高职院校在整体生源数量下降的情况下,招生工作日益白热化。一些高职院校为了招到学生,不断降低录取门槛,导致高职院校生源素质越来越差。渐渐恶性循环,导致高职院校教师为自己的职业感到自卑,有的甚至在人前都不好意思介绍自己的单位。教师不能以自己的工作为荣,无疑影响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3.高职院校教师社会兼职多,分散教学精力。
高职院校教师物质待遇和权利待遇得不到保障,教师职业认同度又不高。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高职教师开始从事第二职业,进行社会兼职。高职院校教师不用坐班,时间灵活。学校对教师从事兼职缺乏约束,高职院校教师在兼职上花费时间和精力,必然影响教师正常的教学工作。
二、学校因素
1.高职院校根据市场调整专业,需要“双师型”教师,教师面临的压力空前增大。
一方面,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必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只有这样,高职院校才能生存和发展。因此,高职院校要依据市场不断调整专业,要淘汰一些招生不景气的夕阳专业,设立招生火、社会热门专业,但是高职院校师资力量薄弱,不能及时引进相关专业的教师。这就意味着许多教师要进行“转行”,投入大量的时间进行学习和进修,及时调整知识结构,进入一个全新的专业领域。这对于很多教师而言几乎是重新开始,需要边学习,边积累,边教学,因此会感到十分辛苦。另一方面,高职教育要以职业为导向。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精湛的讲课技能,还要花时间去做科研,更要有实践工作经验,要定期下企业进行锻炼,接收来自行业领域的最新知识。他们既要教学生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又要提高教学实践能力,产教结合,把课堂搬到宾馆、车间第一线,指导学生实践,帮助学生掌握先进的生产技能,成为一名“双师型”教师。教师承受的来自学校和学生的压力空前增大,严重挫伤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2.学校在职称评定等方面的政策导向,使教师过分关注科研工作,对本职教学工作不重视。
具体表现在:①职称评定方面,对教师科研方面取得的成就过分关注。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在教师职称晋升的考核中,过分关注教师科研方面的成果。在职称考核量化中,常常以教师发表的论文数量、主持或参与的课题数量、级别等为量化标准,虽然教学成绩也是评定的主要依据,但由于教学效果难以量化,教学质量难以评估,在实际的操作中,这方面往往被忽视。这样的职称评定标准,严重挫伤了许多优秀骨干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教师的收入与职称高低紧密相关,职称评定又与科研成果紧密相关,因此教师的收入主要由科研成果决定,教学效果的好坏,并不影响其收入水平,因此很多教师也就失去了搞好教学的热情和积极性。②我国高职院校一部分由发展不景气的本科院校转制而来,就一部分由中专院校升级而来,还有一部分是由几个高职院校合并而来,教师来源多,思想不易统一。教师的思想长期以来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在市场经济大潮重,以个人为中心的名利观、道德观、价值观的侵蚀,教师的思想领域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目前高职院校对教师的社会兼职缺乏约束和引导,校内教学也缺乏评估,高职院校教师在社会兼职上花费大量时间,对本职工作敷衍,效率低。
3.学校教学评估制度不健全,对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不重视。
由于高职院校教学效果难以量化,教学质量难以评价,加上一些高职院校在教学上缺乏健全的评估制度和严格的规章制度,并未建立起以教学评价为核心的管理体制,只是从教学工作数量上对教师的教学有要求,教师的教学缺乏有力和有效的监管与评价,教师在教学上产生“教好教坏一个样”的思想。而且一些学校不注重师资队伍的培养与提高,没有鼓励教师进修的计划,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业务素质的提高缓慢。教师感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不被重视,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和业务素质的欲望逐渐消磨殆尽,教学积极性下降。
三、学生因素
1.生源素质差,教师教学有难度。
虽然教育部在今年4月份特别出台了《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但是大部分高职院校还是基本沿袭着普通高校的招生模式,招生对象以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在招生过程中,高职被作为专科二批,放到了高考录取的最后。高职成了专科第一批落榜者的“收容站”,成了部分学生在与本科类院校无缘的情况下,做出的一种无奈选择。尤其是在整体生源数量下降的情况下,高职院校的招生工作日益白热化。一些高职院校为了招到学生,不断降低录取门槛,导致高职院校生源素质越来越差。学生的素质特别是文化课的成绩差是以后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最头疼的问题之一,学生厌学,对专业没有兴趣,知识衔接不上,给高职教师带来了教学的难度。“教学相长”,教师在教学中得不到学生的回应与共鸣,失落感增强,教学的积极性严重下降。
2.学生就业难,学生情绪影响教师教学积极性。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无形地受到了整个大学生就业市场压力的影响,造成高职毕业生就业的激烈竞争。学生就业难,使学生感到前途暗淡,学习更加缺乏动力和积极性,部分学生对上课带有情绪,认为学什么都没用,老师教什么也没用。教师的授课情绪受到影响,教学积极性下降。
四、个人因素
1.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认同感低,影响教学积极性。
教师教学积极性首先来源于教师自身对教学的热爱,来源于其对教师这一行业的职业认同感。由于种种原因,高职院校的教师不像中学教师那样有成就感,也不像普通本科院校教师那样有心理优越感。面对各种思潮的侵蚀,一些教师不能明确自己职业的特殊性,角色意识不强,甚至有一部分的高职院校教师已经对自己的工作失去了兴趣和激情,“敬业奉公”已经不再是他们的一种内在精神需要,“教书育人”仅仅成了他们的一种谋生手段。教师由于职业认同淡化,丧失工作热情和教学积极性,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2.高职院校教师个人性格差异,无法有效自我调节。
近年来,高职教育承受着体制改革带来的巨大压力,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产生着很大的变化。有些高职院校教师对自我认识不客观,角色定位不准确。再加上有些教师本身具有负面的性格特征,如怯懦、自卑等,面对这些变化,心理上充满着压力和挫折感,往往不能采取适当的策略加以应对,无法有效地自我调节,难免影响到个人的教学积极性。
没有一流的师资,就没有一流的高校教育。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决定着毕业生的质量。教育的质量取决于教师的质量,高校的教师教学能力更是决定了学校的办学公信度和学生的专业素质,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前途。提高高校教师教学能力事在必行。本文从当前高校教师教学技能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方面入手,分析其实质,并结合实践,提出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几点做法。
一、当前高校院教师教学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形式单一,课堂调控能力有待提高。一是理解和处理教材、筛选和整合教学资源的能力有待提高;二是课堂教学设计,对教学进行科学策划的能力有待提高;三是师生互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特别是调动学生主动性有待提高。五是以训练为主线,让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有待提高;五是对教学活动及时进行总结反思。
(二)对专业能力的理解不深入,学习能力弱。现代教学对教师的专业能力的要求比较高,而很多职校教师对于深入的专业知识此认识很模糊。对于新技术和新技能的掌握要能体现出再学习的时代要求。
(三)同专业教师学习机会少、培训收获少。教师的学习,一是本校教研组内活动;二是各级教育培训机构组织的师资培训。教研组作为教师集体从事教学研究活动的小组,应经常开展课程的教学研究活动,这是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方法之一。然而从现有的情况看,教研室有其局限性,因为每位教师上的课程不一样,讨论也只能讨论共性的学生问题,对于专业。一直以来,学校每年花费很大的财力选送教师参加各级培训。但是,毕竟名额有限,只能惠及部分教师。除了培训机会少之外,培训形式单一,内容与教学实际脱节也是较普遍存在的问题。
(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从思想上把学生当成活生生,有血肉有感情的人。从地位上仍就是领航者,在学术讨论中,可以做到民主。在学术研究中,把学生当研究者参与者。
二、提高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几个途径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内容、方法与思想,参与教学改革。教师们习惯的传统教学是被动地接受学校的课程安排,教师的教学缺乏自主性及个人长期规划。教师只有不断反思,从实践者转化为反思者或反思探究者,才能应对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的职业教育。
(二)强化校内实训中心,进行实践教学的探索,提高师生操作技能。一是切实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水平。重新认识高校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二是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更新实践教学内容。设置具有层次性、渐进性、可操作性的实践教学内容,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实践教学需要,注重按照社会对各类专业人才的就业素质要求、及时调整和拓展实践教学内容。做到与时俱进。三加大投入,加强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提高实践教学效可以通过校校合作等形式,实现资源共享。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厂校联合,建立数量充足,专业对口,互利双赢的校内外实习基地,使实习基地成为学生实践教学的重要平台。四是改进实践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在实践教学师资的培养上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教师实践教学的质量。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同时促进教师指导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由学院本专业优秀实训教师带领,进行学习和实践。增强教师的实践技能水平。五是鼓励教师进企业锻炼,增强实践操作本领。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一定的企业工作经历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标志,在职教师到企业参加工作锻炼,是提高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教学能力的最佳途径。只有到一线参加工作,面对市场需求,才能加深对专业的理解;才能在教学中做到理论与实践想结合,带领学生学到真正的专业技能。
(三)鼓励师生参加各种形式的技能比赛活动。学校应鼓励师生参加各种教学和技能竞赛。教师通过参加技能竞赛,可以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技能的提高,对自身水平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会有很大的作用。
三、关于教学的和分数的思考
(一)关于教和学的思考。我们读了这么多年书,上了这些年的学,教了什么?记得上小学的时候,都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而据我所知,世界上目前可产一万多种芯片,而我国目前只能生产三百多种。现在一天到晚做数理化,最后又究竟做出了什么?我们偌大一个中国,科学,技术,经济,文化,各行各业,能拿出手的东西有多少?我们从小就被教育,上课要认真听讲,课后要认真完成作业。对我们学生的教育内容就是课本,学生的学习就是做作业,衡量各级教育的主要标准就是考试。课本上的内容就是教育的全部,因为考试的标准也就是看学生对于课本上的内容掌握的情况。 最后我们不敢独立思考;不会创造性的思考,最好的学生也就好像书呆子很多。不要怪我们没有想象力,创造力,我们的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早就给千方百计的掐掉了。九年的教育答案都标准化了,谈和创新。我们的教育严格来说,并不是教育,教育是有灵魂的。教会学生会独立思考,而这些我们具备吗?
关键词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关于心理健康目前有多个解释,英格里士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此种状态下能作良好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且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丰富情况,不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麦灵格尔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与环境之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仅是要有效率,也不仅是要有满足之感,或是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而是需要三者具备。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
一、当前小学高年级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一)小学生的学习压力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家长都强调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再者独生子女人数较多,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也特别大,现在节假日小学生的各种培训班让这些小学生的压力倍增,早早的就面临择校问题和升学问题,在心理形式上属于过早的告别童年阶段,这样就对小学生的学习、人际交往、情绪和道德素质培养上需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二)教学上的高度重视成绩
在学校和家长的要求上,教学老师也相应的紧抓小学生的成绩,可能就忽视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在语文教学上往往更加注重书本知识和对对词句的掌握,同时死读书的形式让语文课堂也变的枯燥乏味,这个可能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老师就会为了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学习,而采取强硬的命令措施,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没找到有效的手段,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上就容易产生不良的后果,在营造以学生为中心,创造充满兴趣的小学课堂还需要老师的更加努力。
(三)小学高年级开始进入青春期
小学高年级是一个孩童向青春期转变的重要阶段,也是我们人生发展的重要根基阶段,在这个阶段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都会较以前增强,那么关于这个世界的大课题,在这个阶段是会开始逐渐对小学生渗透的,他们因为心理的不成熟对这些都显得困惑和焦躁,学业的压力、同学之间的关系、和老师的关系,人际关系的处理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幸福感,这个阶段他们的内心世界开始更加的丰富,在自我意识上变得不断的增强,对老师和家长不在言听计从,甚至开始产生了逆反心理,这些早熟的现象,让一些小学生甚至出现了迷恋游戏、明星、和谈恋爱的情况,这个不但影响了小学生高年级的学习成绩,也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四)当今社会的影响
现在的电子设备对小学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巨大,在家长使用的时候孩子也会跟着看或者使用,这对小学生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他们缺乏辨别信息的能力,外界的信息对他们的价值观塑造尤其重要,电视等电子设备对儿童生活的渗透,也会让他们过早的成熟,在教学目的上家长也会让孩子过早的接受一些学习辅助工具,这个工具的长期使用也会让孩子在这个渠道获得大量的外界信息,甚至娱乐信息,对孩子的未来造成一些负面影响。
二、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比较少,应该对语文老师进行培训丰富的心理健康知识,从而应用到教育理念当中,营造和谐的教室氛围、提高教育质量的观念。小学高年级语文在小学生心理健康上扮演重要角色,在心理教学方面有其自身的独特优势,语文独特的丰富内容知识,可以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兴趣,对学生的后续学习有奠定的作用,因此需要借助语文教学来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观念,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方面也会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三、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学的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学氛围
在教师的教学中,注意学生的认知能力、在情绪乐观、意志健全、价值观念,人际和谐、适应能力等问题上进行重点探究,比如老师的亲切程度,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老师是否激励学生增强自信心,而不是敷衍了事。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是能学的更轻松和愉快的,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会更加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现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涵盖的内容更加的广泛,有语言训练也有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还有许多心理因素的信息,教师的充分挖掘有利于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塑造潜移默化的功能,只有以教材为载体,把心理健康融入其中,才能让孩子明白怎么客观的去评价别人和自己,把孩子心灵的保护保持下去,让每个小学生都能勇敢自信的展现自我,能充分恰当的表现自己。
(二)充分利用小学生语文素材
小学生的高年级语文教材在多个方面有具体的广泛涉及,比如自然、科学、情感等,人物形象的塑造都十分的丰富,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文化情操,在积极正面的品德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教材作为知识和意识的载体,是小学生了解这个世界的重要窗口之一,教材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对学生起到直接的引导,比如高年级小学语文课本讲述的伟大人物的生平事迹,都是正面形象的榜样作用。这些可以潜移默化的对学生人格塑造形成深刻的印象。在发展促进积极健康教学中,用积极乐观的方式引导学生解读生活中的各类现象,及时纠正学生学习上的障碍和自信心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习中理解文章中的思想感情,也是形成健康心理的有效途径。课堂作为传播文化的有效阵地,在传统的授课中,怎么来把握心理健康授课的传播,课堂的教学时间有限,就需要教师结合教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
(三)丰富语文学习活动
对于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认识的困惑,这些困惑也会带有心理上的困惑,在小学高年级里,需要面对升学择校的问题,让很多学生产生了自卑的心理,表现为焦躁不安等,这个时候心理健康的发展尤为关键,老师可以通过语文活动带动学生的乐观情绪,让孩子的发展能够更加的积极向上,教师可以充分的利用现实情况,来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也可以实行情境再现,开展语文活动,把课本中的内容在实际中情境再现,让小学生能更好的理解课本所要表达的知识和情感,积极的引导学生发现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我国传统的优良美德。扩展学生的学习层面,做到积极的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问题,把学生的个性优化,通过课堂活动的开展,尽量张扬学生的性格,通过实践消除学生情绪的不利因素,老师也要把握住机会,在语文教学中,见缝插针的进行教育渗透,争取让心理素质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确立学生品格塑造
许多学生可能在大大小小的事情中,有一些畏惧心理、还有不同程度的自卑问题,比如在课堂上不敢积极踊跃的发言,应在日常教学中多多的鼓励学生,给与学生信心,在批评上也争取做到善意的批评,维护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尊。在学生的创新问题上,鼓励学生发展个性,在课本上树立学习的榜样,在文章上纵深拓展,得出一些有益的研究,把小学生的心理发育问题分为类别,做到具体问题具体解决,可以结合时代和经济的发展找到有效的心理干预手段,让心理健康的教学功能越来越凸显。作文也是小学生宣泄情感的一种方式,在这种师生互动上多听取学生的心理想法,准许和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加强学生培养和品格塑造,为孩子未来的发展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结束语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正是社会发展深化素质教育的新要求,希望通过本文能够对让小学生的教育更加的“以人为本”,学校更关心学生的心理发展,总之是让学生学会得正确看待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能够越走越开阔。
参考文献
[1]许文珍.渗透培养.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剂良方——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J].新课程导学.2011.(17):9-10
[2]周晓夏.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扬州大学.2014
(二)实验教学手段随着科技发展,网络与多媒体成为教学过程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多媒体教学替代传统的板书教学(除个别情况需要板书外),节省了上课板书的时间,大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与效率。尤其在化学实验这一方面,对于一些易燃易爆的实验,或者一些存在安全不定因素的实验,课堂中不方便操作,但是又要让学生从感官上有认知,可以通过一些实验短片,让学生了解到这样的实验是怎么操作的,操作过程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实验步骤、实验原理等,还可以保证实验操作的安全性、规范性和科学性。多媒体教学还可以使用各种图片、FLASH等刺激学生感官神经,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传统教学很容易让学生感觉到乏味,视觉疲劳,而且单单是文字的叙述不足以让学生能够理解透彻。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演示实验现象,可以丰富学生思维,优化实验教学过程,从而达到教学目的。也可以让学生体验一下当老师的感觉,让学生准备下次实验的内容,自己查阅相关资料,做成PPT,在下次实验课时为其他学生讲解,老师则从旁指导点评。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便可以不断完善巩固自己的知识,还可以锻炼自己的胆量,丰富自己的经验。还可以设置一个公共邮箱,让学生把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发到这个公共邮箱中,由老师或者其他学生给予作答。教师还可通过这个邮箱布置下次实验的内容,学生下载后可以提前预习实验内容,以便实验时能够安全、规范地操作。
独立学院作为一种全新的办学模式,是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教育阶段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对高等教育办学机制进行了大胆探索,在扩大高等教育资源和高等办学规模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成为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基础会计学》是高校经济管理类学科各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通过对会计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的认识和学习,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做好准备,是专业学习过程尤为关键的环节。
因此,应将《基础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特点与独立学院的学生学习特点及专业设置相结合,体现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以提高独立学院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体现办学特色,提高独立学院的社会公信度。
一、《基础会计学》课程在独立学院的教学现状
(一)非会计专业教学目标不明确
《基础会计学》课程作为经济管理类学科各专业的必修课程,在独立学院的经济管理类学科各专业都开设,由于代课教师对会计专业以外的其他专业认识不够,对非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不了解,从而使得代课教师在《基础会计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会计专业和非会计专业使用相同的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目标。学生不能从自己所学专业的角度去认识和掌握《基础会计学》课程的内容。
(二)独立学院学生学习被动,入门难
独立学院为三本类院校,学生基础相对差,学习被动。加之《基础会计学》专业术语多,概念枯燥,解释抽象,会计账务处理内容多,学生难以掌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常会出现厌学情绪,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理论与实训课程内容脱节
《基础会计学》作为专业基础课,多在大学低年级开设,由于学生没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基础会计学》中涉及的记账、算账、报账内容,学生难以体会。而多数独立学院,往往将《基础会计学》和《基础会计实务》两门课程分学期开设,使得学生对《基础会计学》中的教学内容难以理解和掌握,在随后学期的《基础会计实务》教学中,则要不断重复理论内容,受到课时的限制,就影响了其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无法准确实现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基础会计学》课程在独立学院教学的建议
(一)结合专业学习特点编写《基础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大纲
《基础会计学》教材的版本有很多,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严格按照教材规定的章节顺序在不同专业中讲授,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建议根据《基础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结合专业特点,设置不同专业的教学目标,并分专业编写教学大纲,使得《基础会计学》教学内容统一,并能与专业后续课程衔接,为专业学习打好基础。
(二)独立学院应鼓励和组织教师编写《基础会计学》和《基础会计实务》教材
目前,可选用的《基础会计学》和《基础会计实务》教材的版本有很多,然而真正适合独立学院教学,符合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教材却是个空缺。因此,鼓励和组织教师编写适用于独立学院的教材,就非常重要。教材编写应突出“理论够用,加强实践”的教学思想,处理好理论和实训内容的前后衔接、先后顺序问题。
(三)建议会计专业《基础会计学》与《基础会计实务》课程在同一学期开设
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学》和《基础会计实务》在各高校中包括独立学院,都是分设在两个学期完成教学工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基础会计学》课程,重理论,轻实践,学生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而在随后学期开设的《基础会计实务》,老师则需要不断地重复理论内容,影响了知识体系的应用和教学进度,教学效果不理想。
针对这一问题,建议应将《基础会计学》和《基础会计实务》课程在同一学期开设。一般独立院校一学期20周中有18周是教学周。建议《基础会计》理论内容教授11周,每周4学时,主要讲授会计的基础知识、会计科目和账户、借贷复式记账法和工业企业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基础会计实务》占7周,每周4学时,将《基础会计学》课程中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的理论内容和单项实务操作的讲授同步进行,这样,学生在具备基础理论知识的前提的下,边学边动手操作。既加深的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建议课时和教学内容的安排如表1、表2所示。
以上是对课时和内容的安排建议,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结合学院的课时情况做相应的安排和调整。
(四)建立合理的成绩考核制度
考试是检验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督促学生认真学习的一种方式。不同专业《基础会计学》课程的考核内容和分值比例均应相同。成绩考核由作业、出勤、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四部分组成。考核内容与分值比例如表3所示。
学生的作业成绩和出勤成绩可结合代课教师的教学需要,自行安排检查内容和检查次数。期中考试根据其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大概安排在第11周教学周进行,可检验学生对工业企业经济业务会计账务处理的掌握情况。
建议在同一学期开设的会计专业《基础会计学》和《基础会计实务》两门课应分别给出成绩,对《基础会计实务》课程的考核,应贯穿于整个实训学习过程,针对每个单项实训项目学生的操作情况给出成绩。每次实训结束后,要求学生根据实训情况填写实训报告单,代课教师课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实训报告单的填写次数并给出相应的分值。
这种考核方式不但能使学生重视平时的学习和知识的积累,同时也能减少期末考试的压力。能改变以往平时上课应付,期末考试突击的不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五)重视会计专业的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处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有效的社会实践,有利于学生全面、系统的巩固本学期学习的基础会计课程所要求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同时,通过社会实践可使学生更进一步地熟悉各单项技能之间的关系,对会计操作技能有一个整体的掌握,以提高学生的会计业务操作水平,培养学生处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会计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建议分为学生在校期间的社会实践和学生假期社会实践两个阶段。在校期间的社会实践可利用教师和院系的有利资源,向单位提出申请,提供实践项目和内容,并派出指导教师,组织学生赴实习单位参观实践。指导教师要讲清楚实践的目的和内容及应注意的问题。社会实践结束后,要求学生书写社会实践报告。
假期社会实践是利用基础会计课程结束后的暑期,让学生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安排参加社会实践,即对经济业务的认知学习。暑期社会实践结束后,要求学生完成社会实践报告,指导教师根据学生书写的实践内容,对实习单位的了解情况,以及认识与看法,给出评语与成绩。社会实践成绩应参与学生的毕业成绩考核,以提高学生实践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将学校的有效教学与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经济业务的认知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达到双效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也是服务型行业中的一员,并且随着高校规模越来越大,学生越来越多,面临的工作越来越复杂,课程设置越来越繁琐,这就给高校教学管理人员提出新的挑战。高校内部有许多复杂繁琐的事物,这些都需要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一一处理,通常较为常见的就是招生工作,学籍管理工作,课程安排工作等,这些都是具有常规性和原则性的工作。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只有将这些工作重视起来,不为自己的一点私利而违背工作原则,在工作中任劳任怨,对工作认真负责,培养大公无私的高尚情操。
2.宽让容人的豁达胸怀
目前许多高校都在进行扩招,随着学生素质的参差不齐,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也更难开展,高校教学管理人员面对这种情况首先要做的就是敞开胸怀,听取他人的意见,不对小事斤斤计较,懂得,以学校工作大局为重。其次要善于团结他人,带动他人的积极性。
3.严于律己的自省精神
在高校教学过程中教学管理人员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整个教学环节都十分重要。教学管理人员要严于律己,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带动师生的积极性,为师生做出榜样,同时还要定期对自己的工作进行解剖,要不断完善自己,虚心听取不同的意见,培养自省精神。
二、建构与知识经济时代相适应的知识素质
提升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需要以知识为支撑,只有具备先进的文化知识,才能以理论作为基础,创新管理模式,提升教学管理水平。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需要较高知识素质的人来承担,同时也为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提供保障。时代在不断进步,社会生产力也在逐步变化,高校未来发展需要的是多元型的人才,需要具备不同科目的知识,这里将知识分为以下两类:
1.坚实的基本理论知识
在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具备的各种知识中,基本理论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它要求我们按照科学的方法开展工作,提高工作满意度,使管理人员更加高效、快乐的工作。具体来说,基本理论不仅指导管理人员建立与时俱进的政治素养,也指导着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工作方法等等。高校管理人员应该充分研读基本理论的内涵,领会基本理论的精神,采用科学的方法,不断提升教学管理效率。
2.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随着高等院校师资力量的不断完善,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不仅要管理学生,更要管理具备广博知识的教师,这些教师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有自己独特的思想,所以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寻找共同语言,建立一套完善的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体系。除此之外,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还要掌握专业知识,主要包括高等教育史、大学生心理学、计算机技术、管理心理学等等,通过这些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从而使教学管理工作朝着现代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
三、建构与知识经济时代相适应的能力素质
能力对于工作的良好开展极为重要,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必须有清晰的思维、远见卓识的计划能力,无论在任何条件下,都要带领广大师生走出困境,这也是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根本任务。因此在知识经济时展的今天,需要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具备以下四方面的能力。
1.远见卓识的计划能力
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事务较为繁琐复杂,这时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就必须要有一定的计划能力,将所有工作规划好,按部就班一件件来处理,要有周密的工作计划,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还可以保证工作效率,提升高校教学管理水平。
2.通融豁达的协调能力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在教学管理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各种问题,在遇到问题时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不能慌,要学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解,将可利用的现有资源充分利用,对于各部门之间的协调至关重要,要将矛盾降到最低,理顺各种关系,确保高校教学管理体系的平衡。
3.知人善任的组织能力
所谓的组织能力其实就是指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教学管理人员要能将所能利用的所有资源做到合理分配和使用,一切都要为实现教学管理目标而服务,主要包括教学政策和方针的制定,日常行为准则的约束,对于高校教学事物的处理,在各项岗位上都要合理安排人员,做到敢用人、善用人。
4.开拓进取的创新能力
如今高校教学管理人员最需要具备的能力就是创新能力,通过创新变革传统的管理模式,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提升管理效率,使高校教学工作按照预定的轨道开展。优秀的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必须具备创新能力,一个没有创新性思维的人,只会安于现状,不能激发体内的潜能,永远不能屹立于巅峰。所以高校教学管理人员首先要培养创新思维,在日常工作中多探索、多发现,敢于将思想付诸于实际行动,不断将高校教学管理体系进行创新,开拓进取,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提升高校综合竞争水平。
作者:白鹤龙 林海 赵仑 陈瑞战 单位:长春师范学院化学学院 长春市第十一高中
目前,高师化学专业的实验内容过分强调各学科的独立性,与中学化学教学实际相脱节,高师化学专业的实验教学状况急需改变,因为它关系到为广大中学培养高素质师资的大局。在新课改全国范围内推行的局面下,高师实验课教学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所以改革势在必行。构建新的课程结构体系目前,化学专业课程的门类很多,有的课程内容重复,缺乏整体优化,这样不仅使学生的负担过重,而且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完整[3]。所以针对传统的四大化学,我们应重新审视化学专业分支学科,渐渐地模糊各学科间的界限,改变以学科的观点来编制课程内容的做法,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强化学者的知识结构优。首先是“删”,即根据人才需求、培养目标、就业结构等,删除某些课程中某一部分的内容。其次是“并”,就是合并几门课程中重复的部分。再次是“减”,主要是指压缩课程内容,减少必修课程的学时,增加能力和职业教育等素质教育课程。最后是“增”,主要是指增加前沿性、综合性、创新性等课程。创立探究教学模式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基础教育化学新课程将科学探究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顺应了时代潮流[4]。该教学模式主要分为实验准备阶段、实验实施阶段、实验结束阶段。(1)实验准备阶段。学生将基本理论学习后,在实验开始前2周,布置给学生该实验的实验范围及需注意的实验问题,给学生一周的时间,进行资料查阅、确定课题、方案设计,审查合格的实验设计方案,列出实验药品交实验员准备,不合适的方案返给学生重新修改。(2)实验实施阶段。学生根据本组设计方案进行准备、实验、观察、记录。记录实验数据。经过自己的实验通过计算、分析、比较,初步得出实验结果。同时,教师巡视、检查、指导和示范实验的各环节。(3)实验结束阶段。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验操作情况和初步的实验结果,评价实验的各个环节,抽选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最后,教师推荐一个或者几个比较好的实验设计方案。
在“化学教法实验”课程中,对中学化学实验内容进行深化、挖掘,拓展实验课程内容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最佳途径。(1)将某些来源于生产生活的情景素材设计成探究性实验,如不法商贩将自来水装瓶当作纯净水卖,欺骗消费者,谋取暴利。针对素材,设计成“鉴别真假纯净水的探究性实验”。(2)将“操作难度大的实验”设计成探究性实验,如,“电解水的实验”,很难做成功,设计成“电解水实验最佳条件的探讨”。(3)将“一些由于条件所限无法做到的实验”设计成计算机模拟探究性实验,借助多媒体技术完善实验体系。优化教学方式新课改的核心任务是改变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形成旨在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性的学习方式。为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使教学技能得到明显提高,我们优化了“化学教法实验”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5]。(1)将教师讲解、演示的实验适当地改为抽选学生讲解实验,在实验进行的前一周,做好安排,在实验时随机抽选3名学生讲解实验原理、步骤、成败关键,最后由教师补充、完善。并选定1名学生演示实验。(2)将封闭式实验改为开放式实验,即实验室、实验时间、实验内容开放。
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为此,我们在“基础化学实验”课程教学中制定了新的评价体系,加强对学生实验的各个环节的考核,对学生进行了全面评价。该评价体系包括平时实验成绩(50%)、实验操作考试成绩(40%)、实验笔试成绩(10%)三个部分。平时成绩包括出勤、回答问题、实验讲解、实验演示、实验操作以及实验报告书写情况等;实验课程结束的最后一周进行操作考试,主要包括实验仪器的组装、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实验笔试主要考察学生对实验目的、操作过程、理论知识和注意事项的考查。评价方式主要是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实践表明,这样的评价体系增强了学生积极参加实验活动的主动性,从而保证了实验教学的有序开展。总之,高等师范院校要根据实际制订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化学专业的实验教学改革,要与基础教育的课改相适应,符合国家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真正做到通过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个性,为化学教育走素质教育之路发挥出独特的功能。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课题选取西南民族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大学、西华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等成都市高校为调查对象。
1.2文献资料法
本文主要通过收集与高校篮球教学问题的文献资料以进行总结、比较和分析,掌握现代高校篮球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1.3访谈法
本文通过找本校相关篮球老师进行咨询,找学生询问篮球课堂所获所感进行比较、分析和总结掌握所收集到资料的基本情况和核心思想进行研究。
1.4问卷调查法
本次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其中男女生各250份。回收问卷483份,回收率98.3%。其中无效问卷23份,有效问卷460份,问卷的有效率为92%。
2分析与讨论
2.1篮球课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2教学内容不合理,教学手段单一
经问卷调查发现西南民族大学、成都大学、西华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高校篮球教学存在大量问题。通过比对成都市高校教师教学情况得出我国很多高校在篮球教学内容都是从两个极端发展。一是过于“放任自由”:教师在课堂上仅要求同学们集合,进行一些简单的准备活动,其他时间都留给学生自由练习,没有或很少授予学生实战技巧。二是过于重视技能的传授与练习,在此种情况下,教师过于注重技能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学生在课堂上只能是被动的接受教师的指导和安排,一堂课下来,学生与教师都身心疲惫,消减了学生对篮球的热爱度
2.1.2实践与理论脱节
表1理论课设置情况调查表
理论来源于实践,也指导着实践,而实践又是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所以理论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的。但是在西南民族大学、西华大学、成都大学等四川省高校篮球教学中,很多学生认为体育课就是“玩耍课”。没有认识到理论在篮球教学中的重要性。所以有的学生可能很熟悉篮球战术和实战技巧,但是对这些内容的理论性理解却相当缺乏。在这种缺乏理论指导的情况下,很多学生学了一学期或是一年的篮球,但是却不知道学了些什么,不知道为什么要学这些,只是因为自己的爱好或是对NBA的崇拜进行练习。
2.1.3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
目前通过访问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大学等高校教师发现四川省高校篮球教学的评价考核内容存在缺失,很多教师都较为重视对技术的考核,比如对投篮、运球等技术进行考核,规定在多少时间内要投篮多少,或者是规定投篮的命中率。所以有的学生为了能够通过考核,就花大量的时间来练习这些并无多大实际用处的技术,造成了一种“应试”式的学习。
2.2提高篮球教学的对策
2.2.1根据学生的技术水平进行分组
由于学生们个体差异的存在以及对篮球热爱程度的不同,不同学生对篮球有着不同的认识,有着不同的技巧能力。作为教师,应该兼顾所有同学,根据同学们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组教学,特别是在教授了技巧之后。大家一起努力克服教学中的困难,对于一些“学困生”,教师和同学们都应给以更多的关怀和帮助,以求所有学共同进步。
2.2.2注重理论指导与实践训练的结合
理论来源于实践并反过来指导实践,而实践又是检验理论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二者相辅相成,相依相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只是要传授篮球技能给学生,还要给学生灌输一些战略性的理念,加深学生对篮球运动本质的认识,让学生对篮球的认识和把握更加全面,以帮助更加明确学习中的训练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2_3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评价方式的单一性及不合理性导致了学生在认识上的错误,进而导致学生在篮球学习中的训练方向有所偏差。实际考核评价中,教师应根据学生们的具体情况,科学制定合理的“参照标准”,以让学生们更好的发展自身的特长,也有利于学生全面的发展。真正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3结论建议
3.1结论
二、校内集中实践———综合性手工实践与电算化实践相结合
显而易见,嵌入式单项实践是综合性实践的基础,要求学生必须保质保量地独立完成。当然仅有单项实践是不够的,还不能让学生对成本核算的各个环节有个整体性的了解,校内集中实践则能解决这一问题。校内集中实践是综合性手工实践与电算化实践相结合,综合性手工实践安排在理论课程和单项实践全部完成后的集中时间段内进行,训练学生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同时也是对所学理论知识理解的一个升华过程。集中实践一般安排在专门的会计实训室进行,大约一周时间内完成。电算化实践则是在手工实践结束之后进行,一般安排一周时间,包括单项实训和综合实训。电算化实践是对手工模拟实践的升华,它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手段,对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全面系统的会计电算化处理,目的在于检查学生的会计电算化和网络知识水平,提高学生的现代化技能。
(一)综合性手工实践综合性手工实践是在成本会计理论课程和同步课内实践全部结束之后,从有关费用的归集与分配、产品成本的计算、成本报表的编制到成本分析所进行的系统的、全面的、完整的综合模拟手工实践。较之第一阶段的课内实践来说相对集中,一般安排一周至两周的时间。通过一段时间较集中的强化训练使学生达到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的目的,促使知识技能向能力转移,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综合性手工实践通常以一家中型制造企业为例,设计不同类型的经济业务,并将其集中在十二月发生,在购买———生产———销售三大环节的业务中着重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核算,简化财务会计的业务,强调生产过程中料、工、费的消耗、归集、分配,产品成本计算表的编制,真正将成本会计的知识融于实训中,达到制造业企业会计实训的目的。综合性手工实践可安排16学时,具体程序大致如下:
(1)根据成本计算对象开设成本计算单或基本生产成本明细账,并登记各账户期初余额。
(2)根据模拟企业背景资料中各项相关费用的发生情况,逐一编制各种费用分配表,填制有关记账凭证。
(3)根据记账凭证逐笔登记有关费用明细账户,进行各有关费用的归集。
(4)根据有关费用明细账户归集的费用,将各项费用按照规定的标准和方法进行分配。
(5)按照模拟企业背景资料的要求,计算各成本计算对象的成本。
(6)编制成本报表,并对其进行分析。
(二)电算化实践综合性手工实践结束之后,立刻在专门机房中进行成本会计的电算化实践。电算化实践是通过厦门网中网软件有限公司研发的财会系列实训软件来完成的,分为单项实训和综合实训两部分。单项实训从生产环节料、工、费的归集和分配到结转产品成本,再到最后生成报表,体现出不同分配方法和成本计算方法对成本的影响。综合实训则包括运用品种法、分步法、分批法等方法对产品成本的流转、分配和归集进行核算。通过以上两个阶段的模拟实践,学生一方面可以将两种不同方式的会计实践中所生成的数据资料进行互查对比,以验证其正确性,并对二者操作的异同点进行比较;另一方面还可在实践中亲身感受到两种会计数据处理方法的转化是怎样实现的。
三、校外综合实践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将校内模拟实践拓展延伸至校外,呈现递进式的飞跃。而社会调查、顶岗实习等都是校外综合实践的有效形式。
(一)社会调查社会调查是学生利用假期或特定安排一定时间开展各种形式的专题调查并撰写专题报告的活动。高职院校可组织学生到经营管理水平较高、成本费用控制较好的企业进行专题调查,了解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成本管理水平的途径和措施;也可组织学生到成本费用高、生产经营状况不好的亏损企业作专题调查,发现这些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借此锻炼学生的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是一种直接让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参加会计实务工作的实践性教学形式。通过这种形式,可以使学生了解到不同生产组织和工艺过程的企业是如何组织成本会计工作、进行成本核算、编制成本报表并进行成本分析的,这样不仅使学生能够对成本会计理论知识有个整体上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其实践动手能力,将成本会计校内实践技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1.实践场地种类
一个学科、专业或者课程会涉及到许多知识,要通过实践的方式将这些知识展示给学生,依靠有限的几个实验室、实训室,是存在着明显局限性的,绝大多数高校的实践场地无法全方面地实现所有知识的实践,只能从特定的几个角度或情境下实现理论知识的检验。
2.实践场地容量不足
由于经费有限,在高校中存在着多学科、多专业共用实践场地的情况,使得学生在进行实践教学时不能充分领悟教学精髓。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有些学校把实践场地拓展到企业中,大大丰富了实践场地的层次,但由于企业生产经营的限制,常常无法长期接待大批量学生实践学习;或者因为涉及企业生产经营核心机密,企业实践就变成走马观花式的参观。
3.实践器材缺乏、陈旧
高校实验室、实训室的建立一般都采取招投标的形式采购,在教具器材更新方面存在许多不便,在非重点科学、专业的实验室建设中依旧存在着许多器材短缺、陈旧的现象,这自然会大大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4.实践细节展示不清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一个正常的教学班级人数在25-50左右,甚至更多,教师在实践教学时展示操作细节不可逆,学生由于人数、距离、角度等原因,常常出现看不清、记不住的情况。
(二)高校实践教学组织的特点
1.以检验基础知识为主,以实践前沿知识为辅
受到实验器材、耗材的限制,大多数高校在开展实践教学时主要考虑满足基础教学,前沿知识的实践只能限制在很小范围的教学小组内。
2.以课堂内实践为主,学生自主实践较少
占人数最多的本科、高职学校在开展实践教学时,主要在正常教学计划内开出。如果有个别学生希望加深印象,或者熟悉流程,常常无法单独申请使用实验室、实训室;只有研究生、博士生才有可能享受这一待遇。
3.以常规教学班级为主,小组独立实践较少
高校开出实践教学基本都严格遵循教学计划,以常规教学班级为单位进行,一个班级可以分成若干个小组,由于教师无法同时监控所有的小组,容易忽略一些错误的操作细节。
二、基于微课的高校实践教学设计
高校实践教学有其独特性,教师使用微课这一新兴技术手段来辅助教学,应注意二者相结合,充分发挥出微课教学的长处。
(一)高校实践教学下的微课特点
虽然微课发展的时间不长,但是微课有着鲜明的特点:主题突出,精悍短小,择时学习,应用面广,互交性好。将微课应用于高校实践教学,可以提高高校实践教学的质量,不同于普通课程,展示实践教学的微课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展示细节
实践教学涉及许多操作细节,在微课中可以使用多机位拍摄的方法,从不同角度展示教师操作细节。操作细节的多角度展示,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领悟操作要领,这也是微课应用于实践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作用。
2.强调流程
实践教学注重每个操作步骤之间的前后逻辑关系,微课以其精悍短小的篇幅可以快速展示操作流程,并按照流程依次展开教学。
3.增加情境
课堂教学所能提供的学习情境、仿真操作是非常有限的,微课的应用可以让教师把采集来的不同情境,通过视频、图片、音频甚至动画的形式,充分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知识,对专题的理解也更为到位。
(二)基于微课的高校实践教学设计原则
1.微型原则
我们在完成课程设计时,需要考虑到微课精悍短小的特点,围绕一个知识点或者小专题进行,只求将该问题讲解清楚即可,杜绝大而全。
2.良好互交性原则
19世纪末意大利经济学家巴莱多提出了“二八定律”: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是次要的。学习也符合该定律,80%的知识来自于非正式学习。然而,正是由于人们对互联网、移动通讯技术的频繁使用,导致阅读习惯、学习习惯的改变,让微课得以产生和发展。因此,我们在设计微课时,需要考虑如何让其具备良好的互交性,让微课顺利进入人们的非正式学习。
(三)基于微课的高校实践教学设计思路
微课的制作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9个环节:确定微课的教学主题、细化微课知识点、微课的教学设计、制作微课的教学课件、撰写微课视频的拍摄/制作脚本、微课视频的拍摄或者录制、微课视频后期编辑与优化、设计制作微课配套资源、教师的微课教学活动实施。在以上环节中,教师普遍认为最为核心的环节是微课的教学设计。在遵循微课在高校实践教学设计原则的基础上,结合高校实践教学组织的特点以及高校实践教学下的微课特点,提出可供大家参考的微课教学设计思路。
(四)基于微课的高校实践教学设计要点
基于微课的高校实践教学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到微课制作、实践教学组织的两方面特点。
1.选择恰当的课程或专题
根据培养计划的要求,考虑从学科专业中选择核心或者基础课程作为微课开发的对象。在选择课程或专题的时候,要结合高校实践教学的特点来分析学生的学习思维和认知特点,并非什么课程、什么专题都适合制作成为微课。
2.明确教学目标
不论从内容上,还是从体型上看,微课都属于一种短小精悍型的教学手段,这一前提就限制教师不能往微课里填充过多的知识,微课的教学目标更加倾向于“就事论事”,1-2个教学目标是微课正常的承受范围。明确的教学目标可以帮助教师快速理清教学思路。
3.重构教学内容
微课与一门完整的课程教学不同,它仅针对某个专题或知识点,并且授课时间一般控制在5-15分钟以内,所以我们在设计微课教学时需要根据微课的特点重构我们的教学内容,使其更为凝练简洁,尽量做到字字珠玑。
4.清晰明确的标题微课需要上传至网络,选择一个能够直接揭示主题的标题,能让学生快速找到自己需要的微课。微课标题要清晰明确,要突出2-3个体现主要内容的关键词,要符合网络搜索习惯。
5.简单交代清楚教学背景
微课教学是一个个独立的教学视频或者动画,学生可以选择在任意时段内学习它;不同的微课之间不存在先学谁后学谁的先后关系,甚至还可以重复学习。因此,在设计微课时,应该考虑将教学背景进行一个简单的阐述,让学习者明白学习该专题、知识的意义所在,或者对于该专业、该课程学习的作用。考虑到微课本身的时间长度较短,建议教学背景的阐述尽量控制在1分钟以内。
6.选择最优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要注重实效,形式新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微课是经过精心设计和录制的教学视频,完全不同于过去的教学视频。在重构教学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到图片、视频、动画、声音之间的合理组合,特别要注意以下几个主要方面:一是文字表述要精简,最好不要出现大段文字;二是图片与教学内容相契合,讲解到什么内容就出现什么内容的图片;三是图片选择具有典型性,让人一看就明白;四是视频注重展示细节,操作流程清晰;五是动画的使用不能喧宾夺主,其趣味性要为教学服务;六是讲解声音清晰,发音标准,语速适中。
7.教学评价要科学、全面
微课一般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在设计微课时要考虑到这一特点,把学生的自我评价放进去,让学生学完之后知道用什么标准衡量所学。
三、《货物组托作业》微课教学设计
综上所述,我们选择《仓储管理》中“货物组托作业”这一重要知识作为设计对象,尝试设计一个微课。
(一)学习需求分析
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形式的教学资源,在设计微课程时候明确遵循了所总结出的微课程的原则,但微课程设计过程中也要依据教学设计的原则。在确定微课程的学习目标之前,要进行学习需要分析。首先,学习需要分析要以学习者为中心,着眼于学习者综合素质进行分析。通过学习需求分析可以了解到学习者能力素质、他们的学习风格和他们更更愿意接受的学习方式,也可以了解到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需求,充分考虑学习内容和学习者在日常社会生活和工作中的关系。例如,“货物组托作业”的学习对象以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为主。因为仓储管理是物流管理中的基础,而货物组托作业是仓库管理中常见的一个基本工作内容,作为学习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须要掌握这方面的知识。所以“货物组托作业”这一知识点对该专业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其次,学习需求分析还需要站在课程教学的角度进行。如果一个知识在课堂上可以很好地传授,那么将其制作成微课的现实意义就不是很大。只有课堂教学效果不佳时,可以考虑使用微课教学的形式来弥补。“货物组托作业”在教学时,涉及到一些演示,微课能以视频的形式把这些细节充分展示出来,有效弥补现场教学的不足。第三,进行教学目标分析。依据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学生对所学内容需要达到三微目标即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这可以成为微课教学目标分析的依据。学生通过学习后应达到哪些要求,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既是课程的教学目标,又是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的教学目标可以指导教师完成课程设计,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进入角色。“货物组托作业”这个知识点的教学目标主要有:具备最大限度提高托盘利用率的能力,具备设计托盘码放方式的能力,掌握提高目测估方能力的技巧。
(二)教学内容分析
微课的教学内容分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教学背景的设计、实践步骤的解析和常见操作误区的处理。在设计微课时,要突出现场教学不易演示的部分,这些内容可以在微课中重点分解讲授。微课相对独立,学生在学习微课时不一定按照课程进度来学习,特别是微课上传到网络后,学习变成随时随地,因此在微课正式开始讲授前应该交代教学背景。在教学背景中,主要阐述该微课知识与课程之间的关系,或者交代学习该知识点的主要意义。例如:可以在微课开头交代货物组托的教学背景,货物组托是仓库管理中必然会遇到的作业内容,经过组托的货物就完成了集装化,提高了货物的活性,使得货物的搬运更为便捷,大大提高了货物跨区域流通的速度。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不同,它特别重视实践操作步骤或流程,因此在设计微课时,要对实践步骤进行充分的解析。这个解析不能干巴巴地讲述,微课教学要将知识视觉化,因此要配合一定的学习情境。学习情境可以建立教学内容与学生相关经验的有意义联系,可以促进知识、经验和技能之间产生刺激。要积极利用问题、音乐、图片、游戏、角色扮演等等的方法来创建有趣的学习情境,甚至拍摄真实的实践情境,通过这些手段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兴趣。常见操作误区的处理事实上也是实践内容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货物组托操作步骤可以分解为五个步骤:判断货物和托盘规格、计算托盘单层最大容纳量、计算承重、计算码放层数、按照组托六个基本要求组托。实践教学步骤的解析要配合一定的学习情境,可以一套步骤配合一种学习情境,也可以不同步骤选择不同学习情境。
(三)视觉效果分析
微课是一种以视频形式存在的教学形式,随着微课实践的深入,制作微课视频的方式越来越多,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视频拍摄式,采用专业摄像机、DV甚至手机等;二是屏幕内录式,常用的软件有Camtasiastudio、Screencast、屏幕录像专家等;三是由软件合成微课,例如由PPT、Flash等软件录制或编辑合成;四是由运用以上两种或多种方式混合制作成的微课视频。我们在制作微课时,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一种或者多种视频制作方法。在制作微课视频时,不仅可以采用教师授课视频,也可以将图表、文字、动画、电子黑板等糅合进来。在制作时,要注意不同视觉形式的搭配。以“货物组托作业”微课视频制作为例,可以考虑选择视频拍摄的方式,将货物组托的整个过程拍摄下来;也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混合制作视频,制作时完全按照实践操作的步骤安排先后顺序:先采用PPT演示,把“货物组托的方式”用表格的形式将两种组托方式进行对比说明;接着用电子黑板的形式分别举例计算“托盘单层最大容纳量”“承重”“码放层数”等内容;然后把“货物组托的要求”以动画方式演示;接着采用视频或者动画的形式演示“组托的技巧”;最后使用图片把“组托容易出现的问题”演示出来。
(四)学习资源分析
微课的产生并不是源于教师之间的微课竞赛,而是为了更好地传授学生知识。许多教师认为制作完微课视频就等于完成了所有工作,事实上,如果想让学生真正能从微课中获得完整的教学,还需要加上自测评价标准和拓展知识等内容甚至作业、试题库。目前流行的各种微课比赛主要限于微课视频本身,如果想让微课真正地靠近学生,必须要提供以上这些学习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