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1 10:33:5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人生哲学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研究中国人的人生哲学,需要从儒道释开始。道家,追求清静无为、修养身心的性命之学,以孟子的“达者兼济天下,退求独善其身”为代表。在道家看,兼济天下是进取的目标,独善其身是失意后的无奈之举。儒家思想重在修身,即无论何时都应该坚持“独善其身”,而“兼济天下”则是当拥有机遇后,可以努力去争取的。释教追求的是内心的觉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可见儒、道、释三家皆是修身养心之学,殊途同归。儒、道、释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经过一千年的融合,已经三位一体,以道行、儒礼、佛法为灵魂影响着每一位华夏子孙。其与西方哲学的最大区别,就是关注的是人自身的修身养心,通过内省,提高自身境界,达到与世界万物的和谐。这构成了中国式的人生哲学。
二、修炼太极拳,体味中国式人生哲学
太极拳,以“心为令”,无疑是与儒道释三教合流的中国文化思想一脉相通的。太极拳的宗旨,是修心为本,练体为用,恰恰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太极拳的修炼,讲求的是内心清静,以柔软的姿势去搏弈拙劲和蛮力,以无欲的方式,追求人生的最高境界,其实中国式的人生哲学莫过于此。“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中国人要得到一样好东西,会在思想上把它看淡,而不是老去想一定要得到它。太极拳的“无欲”,不是让人“心无所思”,而是恰恰相反,“柔”可带来“极刚”,这种“无欲”带来的是平和的心态。
“大智若愚”。世人都想得到的、都去争的东西,你不要去争,这就是“大智”。太极拳的“柔缓”是修炼的手段,不是目的。虽然凡夫俗子认为你很愚蠢,其实不然,我们做事要的是最后的结果,而不是讲求手段。做事情,要因人而异、因智而异的选择方法,不人云亦云,才能达到最终的目的。“大道似水”。太极拳讲求从“柔”入手,待人处事也应当以“柔”待之。天下柔之莫过于水,但滴水可穿金石,也可绕道避之。修炼太极拳,以“柔”为本,通过身体放松,动作柔缓,去硬求柔,在追求至柔的过程中,逐渐掌握客观规律。
二、“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
仅仅找到乱世之中通向生存的第一把钥匙还不够,还必须有第二把钥匙。“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便是庄子所找到的第二把钥匙。这把钥匙是从楚国贵族叶公子高和鲁国贤大夫颜阖的经历中找到的。叶公子高要被楚王派去出使齐国,但齐国对待使者的态度一向是“甚敬而不急”,因此他担心此次的使命如果不能够完成的话,“则必有人道之患”,如果此次的使命能够完成的话,“则必有阴阳之患”。而且他早上接受了使命以后,晚上就饮起了冰来,可能已患上了内热症了。他担负的使命刚刚开了个头,就已经有了阴阳之患。他已经陷入了一种两难的尴尬境地,无论使命能否完成,他都将会有灾祸,但孔子在接下来的话中,还是为叶公子高找到了一把打开生存之门的钥匙。针对叶公子高的情况,孔子首先劝导他说,人生于天地之间,事亲与事君是无可逃脱的责任。对于事亲来说,只要“不择地而安之”,也就是不论身处何地,只要能把父母安顿好即可。这对于叶公子高来说自然不需费太多的事情即可办好。而事君,则要“不择事而安之”,也就是不论什么事都要为他办妥,才称得上“忠之盛也”,这就对臣子是一个极严峻的考验,如眼下叶公子高就遇到了这样一个考验,他到底该怎么做呢?庄子又借孔子之口对他说,要做到“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行事之情而忘其身,何暇至于悦生而恶死”,孔子告诉叶公子高,既然这是为人臣子的固不得已的事,那么就应该将生死置之度外,这似乎与前面孔子劝颜回的态度不太一致。其实不然,颜回游说卫君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但叶公子高则是无可逃脱的。孔子在为叶公子高分析了外交中的“溢美”、“溢恶”的严重后果之后,以“法言”的形式向叶公子高指出了外交的原则是“传其常情,无传其溢言,则几乎全”[;然后又分析了外交中凭借智巧角力时出现的“阴与阳”、“治与乱”、“谅与鄙”、“简与巨”等复杂状况,以及由此所导致的“奇巧”、“奇乐”的结局,最后仍然以法言的形式告诉叶公子高在外交中一定要做到“无迁令、无劝成”。告诉完叶公子高这些以后,庄子将这些生存哲学精辟地概括为:“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而且还说能达到这种境界的就是“至矣”,也就是相当完美了。这实在令我们为他拍案叫绝,正是在这种生存哲学的指导下,庄子为当时的一大批伴君如伴虎的官僚贵族们又找到了一把打开生存之门的钥匙。这把钥匙也同样适合鲁国贤大夫颜阖。颜阖将要成为卫灵公太子的师傅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官职,但是他却一点儿也高兴不起来,因为他要傅的这位太子的品性是“其德天杀”[,而他的智慧正好能够识别出别人的过失,而不能认识到自己的过失。所以如果对他不讲究治国原则的话,就会危害卫国,而如果对他讲究治国原则的话,又会危害自身的生命。颜阖应该怎么做呢?庄子这一次则借蘧伯玉之口提供给他的生存哲学是:“形莫若就,心莫若和。”[也就是说让颜阖外表上最好多接近卫灵公太子,内心里最好多顺从他。即使这样,还是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还应该做到“就不欲入,和不欲出”[,也就是外表上接近他时又不要过分陷进去,内心里顺从他时又不要太显露,要做到“彼且为婴儿,亦与之为婴儿;彼且为无町畦,亦与之为无町畦;彼且为无崖,亦与之为无涯”[,这样就可以做到“达之,入于无疵”[的境界,从而保全了自己的生命。蘧伯玉对颜阖的这番教导,不正是庄子借蘧伯玉之口对“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的生存哲学的生动阐释吗?为了能更清楚地表达这一生存哲学,庄子接下来又连用了三则寓言来进一步阐述:螳螂因“积伐而美”而怒其臂挡车的不智之举;老虎虽然凶猛,但因为养虎者能够“时其饥饱,达其怒心”,因而它不得不乖乖地向饲养自己的人献媚讨好;而养马者因为马身上有“蚊虻仆缘”,但他由于“拊之不时”而终于导致了马“缺衔毁首碎胸”的严重后果,这三个例子,两反一正,进一步说明了在利用“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这把打开通向生存之门的钥匙时所要把握好度的重要性。
三、树立“无用致福,有用招祸”的生存观念
一.哲学是什么?
教材上的定义是: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归纳和总结。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却说:哲学就是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两者的论述不同是因为角度不同。前者是从哲学的构成方面来说的,后者则强调了哲学对人生意义。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冯友兰先生的观点。学习哲学的目的是指导人生,只有学以致用才是哲学最高的境界。
二.比较各哲学流派,我觉得,哲学对人生的指导意义最为直接有效。
下面,我将简单论述哲学对人生的指导意义。
哲学开宗明义,他强调: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可以反作用于物质。他要求我们的实践活动都要坚持物质第一性,客观看待我们的世界。可以说,马克思的唯物论思想是对唯心主义最彻底的打击。他对人们的思考方式,实践方式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人生是一个实践的过程,而实践的前提是认识我们的世界。有人把实践建立在“想当然”的基础上,因此有了空中楼阁这样的闹剧;有人把实践的成败寄托给“神仙魔法”,于是有了这样的社会毒瘤。可见,认识的偏失直接导致实践的失误。好在,用强有力的证据向我们展示了科学的认识方法,他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是物质的,没有神仙魔法,要改变世界,要完善人生就只能靠自己去实践。因此,我相信,一个头脑清醒的人,才会有能力科学的规划自己的人生,而清醒的标准是什么?是能看清世界的本质,正确认识自我。可以说,唯物辩证法是哲学的精华。他不但指出了事物的联系,还提出了科学的方法论。中国革命的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都表明唯物辩证法有着科学的本质和惊人的魅力。对人生而言,辨证的看待人生,规划人生也极为重要。比如,眼下正处于高中阶段的我,我要知道我所面对的主要矛盾是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要学会抓住知识的重点;学科之间要统筹兼顾,清楚不同学科,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还要有举一反三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勿容置疑,生活里处处都是哲学,处处都有辩证法。
历史也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可以理解并运用这些辩证法,按规律办事,势必会有所斩获的。钱学森先生曾在一封信里说,哲学对他的工作和生活都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由此可见,一个懂得规划人生的人,就要辨证的看待自己的人生,为人生的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目标,在不同人生的环境里用不同的方式自我发展。
另外,哲学对人格塑造也极有帮助。马克思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生的真正价值是贡献。历史也证明,任何违背人民意愿,伤害人民利益的行为都会被人民的力量所消灭。因此,教会我们如何去做一个有价值的人,如何去实现人生价值。作为一名普通的公民,作为这个国家的一员,我很欣赏里根总统的那句名言:不要问祖国给了你什么,先问问自己为祖国做过什么。是呀,当我们这样或那样抱怨我们的社会时,我们问过自己的责任吗?问过我们为国家贡献过什么吗?如果一个人的人生追求只是为了自己的功名利禄,这样的人生还算有意义吗?古往今来,死去的王侯将相多得多,但能被人记起的又有几人。能被人们记住是大义凌然的民族英雄,是甘于奉献的正人君子。
三.哲学是赋予人生以目的和意义的世界观。
哲学是人类心灵深层的伟大创造,其主旨即在于使人的精神境界不断地升华,在精神境界的升华中崇高起来。哲学的修养与创造,是人们追求崇高的过程,也是使人们自己崇高起来的过程。
参考文献:
哲学领域关于天人关系的上述见解势必会对传统养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这一方面是由于养生学直接以人体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另一方面则在于传统养生文化是以古代哲学作为自己的深厚底蕴。事实上,天人关系也确实在中国养生文化中占有一席特殊地位。我们完全有理由把它视为传统养生文化赖以生成的哲学基础。
早在中国传统养生理论的奠基作《黄帝内经》中就明确指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灵枢・经水》)又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可见古代养生家在天人关系学说的影响下,已经直观地感觉到人类处在天地之间,生活于自然环境之中,只能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而存在。既然人类只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也就与自然万物之间存在一种相通相应的关系。所谓“人与天地相参”,强调的正是人与自然的统一关系。这种统一关系在传统养生文化中,至少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得到充分印证。
1.人体的生理过程与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存在同步关系。《灵枢》提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这就是说,人体的生理活动会随着四季的交替而发生生长、收藏的相应变化。《素问・金匮真言》还认为:“东风生于春,病在肝”;“南风生于夏,病在心”;“西风生于秋,病在肺”;“北风生于冬,病在肾”。意思是说,人的内脏的生理功能分别与四季不同的风向相联系,不同季节的风向往往会引起相应的内脏器管发生一定的病理反应。这些都清楚地表明了人体的生理过程是与自然界的运动变化相同步的。
(2)人体与自然万物同受阴阳五行法则的制约,并遵循同样的运动变化规律,俞琰《周易参同契发挥》对此作了详尽的阐述:“人身法天象地,悉与天地造化同途。《素问》:‘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已闭。’又云:‘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廓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廓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故天地有昼夜晨昏,人身亦有昼夜晨昏:天地有晦朔弦望,人身亦有晦朔弦望。其间寒暑之推迁,阴阳之代谢,悉与天地胥似。’”上述观点的核心,就是把天地视为一个大宇宙,把人体当一个小宇宙,大小宇宙之间存在着一种息息相关的对应关系。
(3)人与自然万物有着共同的构成物质。我国古代哲学家大多认为“元气”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物质。《老子》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就是指阴阳二气冲荡而化合成万物。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万物之一,同样也是由“元气”化生而成的。《素问・宝命全形论》所说的“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正强调了人和万物一样,都是天地之气合乎规律的产物。事实上,在传统养生理论,特别是《黄帝内经》中,人的生命过程,包括生、长、壮、老、死等各个阶段,都被归结为“气”的发生和聚散的必然结果。
也许正是因为古代养生家充分认识到了人与自然万物之间存在着高度的统一关系,所以无论在养生理论或实践方面,他们都极力主张把研究人体与探讨自然统一起来。所谓“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素问・举痛》),正是上述主张的典型概括。
科学发展史曾经一再告诉人们,任何一门学科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哲学,都必然采用一定的认识方法,而所采用的哲学认识方法的性质又会对该学科的理论及实践产生深刻影响。考察中国养生文化史可以发现,“天人合一”的观念几乎渗透到了其中的每一个角落。首先,“天人合一”是指“天道”与“人道”或自然与人事是相通、相类和统一的。也就是说“天人合一”论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天人相通,皆以“天道”,为“人道”之根本,天人是相互贯通的;二是天人相类,认为天人在形体性质上都是相似的。如《吕氏春秋・知分》曰:“人物者,阴阳之化也;阴阳者,造乎天而成者也。”人既是天之阴阳所化生,故天人同类而相应。这便是古代养生家探讨人体奥秘的理论武器。如前所述,“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在养生领域一般转化成一种关于天地与人体各为一个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对应的所谓“天人大小宇宙”理论。古代养生家往往依据这种理论,从观察宏观的外在大宇宙入手,来指导探索人体的内在微观“小宇宙”。俞琰在《周易参同契发挥》中就指出“古之修丹者,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中以稽于人心;于是虚吾心,运吾神,回天关,转地轴,上应河汉之昭回,下应海潮之升降,天地虽大,造化虽妙,而其曰月星辰之著明,五行八卦之环列,皆为吾摄入一身之中,或为吾之鼎器,或为吾之药物,或为吾之火候。反身而观,三才(日、月、星)皆备于我,盖未尝外吾身而求之他也”。至于《黄帝内经》对人体构造的认识,更是明显地带有“天人合一”哲学观念影响的烙印。《灵枢・邪客》称:“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声;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藏:天有六律,人有六府;天有冬夏,人有寒热……”总之,在《黄帝内经》作者看来,自然界这个大宇宙有什么,人体小宇宙也就必然会有一个部分或一种机能与其对应。这种对人体奥秘的认识,今天看来尽管包含了不少牵强附会的主观臆测成份,但它的产生对于传统养生理论和实践方法的确立,无疑提供了一种直观的理论依据。
如果用一个词概括2010年的高考作文题,那就是“辩证”。需记住,中国的高考作文尽管有“万变”,但“不离其宗”――“辩证法”和“正确人生观”。在总共20道作文题中,有居安与思危的辩证、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的辩证、发展与可持续的辩证、点与面的辩证、光明与阴影的辩证、幻想与现实的辩证、舍与得的辩证、内因与外因的辩证等。
北京的《仰望星空和脚踏实地》与湖北的《幻想与现实》实乃双胞胎,把关键词一换就可以到对方那里交卷。山东的《光明和阴影》、辽宁的《大与小的选择》,仅从题目就可以看出来它们的核心是一样的。这种现象还可以上溯到早几年的题目“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人与路”“铭记与忘记”等等。这些命题有两个意图:一是要会摆道学面孔,十七八岁的毛孩子得学老人说话,要正儿八经说人生哲学,要像个哲学家,哪怕是穿开裆裤时的事情也可以拿来证明一种人生道理;二是要学会两面看问题,要知道哪面都有道理,看问题要全面,要中庸,两方不得罪。
除了考试,平时学生们写的这类题目也很多。在体裁上,如果是写议论文,就堆积论据,把自己背过的名人名言往上加;如果写记叙文,就写一个能说明主题的经历。总之,写出满篇“辩证法”和“正确人生观”,把“上意”体现出来就行。所有的血气之躯与鲜活生命都换作了一副老迈样子。
这样就完成了作文考试的一个完整的流程:出题者弯弯绕――主题先设定――学生揣摩圣意――编故事或拿名人名言来证明圣意――培养出会说空话套话的假把式哲学家――作文教育大行其功。其中的价值和意义,我不知道是出题者本来的意图,还是能力不行,打着关注生活的旗帜却画虎不成反类犬。
我不知道于丹等人怎么会把2010年的高考作文题称赞为“国际性、社会性、开放性”的。开放的是什么?国际性在哪?社会性又如何体现?她可能是讲《论语》讲得太入神了,希望每个学生都带着《论语》的面孔,那就是国际性、社会性、开放性了。
这是一个锋利、粗糙和惊心动魄的时代,即便回望过去的一年,我们也有太多让人感喟甚至潸然泪下的公共话题,但遗憾的是我们所有的作文题没有一个触及了这些惊心动魄的现实。即便像医疗改革、教育改革乃至于凝滞的户籍改革等等宏大叙事,我们同样也看不到高考作文有所涉猎。除了假把式的人生思考,正确到了废话程度的“辩证高腔”,不会有什么可观处。兴许这也就是于丹们最大的安慰。言及其义或者言不及义的假把式正确话一说,在许多人看来,这就是成功的教育。都《论语》中人了啊,又是“一代新人”。
想想很痛心,十七八岁的青年男女学生,真情可以不要,实感可以不要,真知说不上,灼见更枉谈,甚至不去关注生活,都被逼着去做人生哲学家了,难道这就是我们希望的教育吗?
《当代汉语词典》中就“舍得”一词,解释为“愿意割舍,不吝惜”。《马克思哲学大辞典》中明确表述人生哲学是以人生为研究对象的哲学,其内容包括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人生的理想和道路等。
古今中外,有不少哲学家、伦理学家、教育学家以思考人生哲学为其探讨的问题,诸如西方的孟德斯鸠、叔本华、康德,东方的孔孟之道的儒家学派、老子的道家学派、墨家的兼爱非攻、韩非子的法家及其周易之说无不涉及人生普遍规律的探寻,人生意义的求取,人生价值的甄选,由此萌生出不同的学术派别,如幸福主义人生哲学、理想主义人生哲学、功利主义人生哲学及其实用主义人生哲学等。其中,“舍得”的人生哲学实质上不是纯粹的哲学,而是沿用哲学的思考方式研究人生的问题,哲学中的绝对与相对、偶然与必然、因果关系等均可解释人生的“舍得”。舍得,舍得,有舍有得,敢舍敢得,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以舍为得。这看似饶口令的词句包含着“舍得”人生哲学的大智慧。舍和得,互为因果,其间关系既有绝对定数,又有相对运动变化,既有偶然中的必然,又不乏必然中的偶然。
关于“舍得”的人生哲学本文由收集整理观较为经典的论述,时至今日仍闪现理性的思想光辉。儒家学派第二代传人孟子在恩师孔子的“杀身成仁”思想基础上,提出“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为确保“舍得”之间的人生实践,倡导“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而道家创始人老子提出“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其中,“不敢为天下先”即“夫唯不争,故无尤。”反之亦然,“名与身孰亲?身与货熟多?得与亡熟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提倡“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耗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这既是老子倡扬的基本人生态度,也堪称对“舍得”人生哲学的经典注解。而墨子则己施爱与己被爱来阐释“舍得”的人生哲学,“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凡夭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面对物欲的满足与精神的给养,法家的韩非子则提出“香美脆味,厚酒肥肉,甘口而病形;曼理皓齿,说(悦)情而损精。故去甚去泰,身乃无害。”来警示后人对“舍得”的抉择。
二、“舍得”的正误甄选
“舍得”是否存在正误呢?当代年轻人提到“舍得”大多注重到“舍”与“得”之间的关系,而往往疏忽“舍得”自身也存在证伪。时下一些媒体节目为博取收视率,屡屡有年轻的红男绿女们发表骇人的“舍得”宣言:“我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车上笑!”“我闻到了钱的味道。醉后方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穷过才知钱的重要性。”“除非你多金,否则别理我”。语出惊人,引发当代年轻人关于“舍得”的正误甄选。世间事物分为阴阳两面,有其正面必有其反面,“舍得”的甄选亦有正误两分,而非单向度地以舍求得,最是关键的是为了得到而舍弃,是否知道舍弃后的得到是什么,最怕是不知道自己舍弃的是什么且不明白得到的是什么。
“舍得”的人生哲学并非一味地舍与得,有些底线永远是不能逾越的,诸如道德底线、法律底线等,一旦逾越,此“舍得”就非彼“舍得”,实则伪舍得,正误之间的选择需要真正意义上的舍得。学术造假事件屡见不鲜,尤以井冈山大学教师短短两年,疯狂炮制70篇sci论文,被国际学术期刊《晶体学报》予以揭发,现出冰山一脚,震惊学界。逾越学术道德底线之时,舍弃是人之为人的起码尊严,暂时得到的是虚弱不堪的名和利。这样的“舍得”很难苟同是正确的“舍得”,功利主义的阴霾欲盖弥彰地离合着真正的“舍得”。无独有偶,时下在当代年轻人中出现了零工资就业现象,这是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紧迫信息,也是千军万马就业大军中个体的无奈舍弃,可另一方面却凸显出对劳动力价值的漠视和对劳动法的背离。中国青年报曾评论零工资就业现象是对劳动力社会价值的践踏,暴露出求职者和用人单位双方的不守道德、不守法则。如此舍弃道德、舍弃法则的舍真正能得到工作吗?这一点需要我们当代年轻人好好思虑。“舍得”是什么?它是承担、是忍耐、是痛苦、是喜悦,是人生的智慧,更是我们对生活的现实哲学选择。人生如棋局,落子无悔,人生之难莫过于对舍与得的选择,而影响我们选择的最大障碍莫过于名利与世俗。名利影响我们的判断力,世俗言论扰乱我们的价值观。作为凡夫俗子的我们,无可厚非地会有太多的欲望。当我们用理智与道德去控制欲望,驾驭欲望的时候,欲望就会成为我们前进的一种动力。但当欲望脱缰而出无法掌控的时候,欲望又常常使我们对人生的舍与得难以把握。不是不及,便是过之。于是便有了太多太多的人生悲剧。有人越是想要获得,却越是获得不了;有人终于获得了,却大受其害。有人发觉自己得到了很多很多的时候,懵然回首却发现自己失去的太多。
三、“舍得”的心语
转贴于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是二十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他对现代科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特别是他的相对论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众所周知爱因斯坦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但同时他也是一位出色的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他的哲学观富有独特的个人魅力,他的科学哲学观、社会哲学观、宗教观、教育观和人生观等方面,对后世的哲学产生一定的影响。
爱因斯坦的哲学观比较庞杂,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观点,有的学者认为爱因斯坦作为一个唯物论者,在认识论上却摇摆于唯理论和经验论之间;有的学者认为,他的哲学是自发唯物论和怀疑论的结合;有的学者认为,他的哲学思想超出了唯物论的范畴,在认识论上达到了自觉......在此,笔者暂且撇开这些争论,以《爱因斯坦文集》为基础,就爱因斯坦追求真理的真诚态度、献身人类和平事业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富有魅力的人格特性三方面,从一种人生哲学的视角来试分析爱因斯坦的人生哲学观。
一、为真理而追求真理
埃里希·弗洛姆在《占有与生存》一书中说:“佛说,谁想要达到人发展的最高境界,就不可以追求占有。”人们都会关切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动力促使爱因斯坦能够在科学的研究道路上长期不懈,并取得如此高的成就?笔者认为,除了基因遗传这种偶然性因素以外,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爱因斯坦追求真理的真诚态度,为真理而追求真理,而不是自命不凡的占有真理。爱因斯坦就是这种真理追求的践行者,从不被谬误和谎言吓到,也从未宣扬占有了真理。他认为,追求真理的欲望必须优先于其他的一切愿望,对真理和知识的追求并为之奋斗,是人类为之自豪的最高品质。那种出于个人功利的目的进行科学研究的人,不承认追求真理和知识是人类最高和永恒的目标,是不值得受到人们尊重的。
在广义相对论完成和证实之前,爱因斯坦几乎全身心投入于科学研究之中,甚至疏忽了对亲人和朋友之间的观心。而在面对一些科学家的对其相对论的反驳和批判时,爱因斯坦坦然面对,他在1920年的召开的德国科学家年会的报纸结尾建议,届时召开一场关于相对论的辩论会,他说:“任何敢于直面科学讨论的人都可以在那里提出他的反驳。”并且爱因斯坦在坚信自己的立场的同时,对于相对论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思考,相对论的基本思想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吗?自然界各种性质不同的场之间有没有相互联系性?这就是爱因斯坦一直在努力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广义相对论完成之际,他就提出,“特别是电磁场理论同引力场理论一起是否能为物理理论提供一个充分的基础,这仍然是一个悬而未解的问题。”同一场的探索,耗费了爱因斯坦大半身的精力,直到晚年,他仍然坚信:“我完成不了的工作,在将来会被重新发掘的。”事实证明许多科学家在他提出的设想的基础上取得了某些进展。
由于他所获得的成就及对世界做出的贡献,使他成为世界的焦点,无论是新闻媒体、达官贵人以及那些对其理论一窍不通的人们,都想目睹爱因斯坦的风采。爱因斯坦并未因此而沾沾自喜,他对此极度厌恶,他曾向朋友抱怨说:“被媒体穷追不舍,我几乎喘不过气来,更不用说抽出时间做任何有价值的工作。”就前面所举的事例,我们可以看到,爱因斯坦对科学抱着一种不懈的追求,将真理当作是自己内心真正的偶像,对大自然和科学抱着一种谦卑的态度。这种力量来源于他所奉行的“宇宙宗教情感”。这种宇宙宗教观不是对人格化的世俗的上帝的崇拜,而是一种超越事物性的信仰,他倾向于从理解自然和我们自身方面的弱点上保持敬畏、谦卑的态度。这种信仰赋予了他在科学研究以形式和灵感。只有那些在科学上付出巨大努力,表现出无私奉献的人,才会理解这种力量。“科学只能由那些全心全意追求真理合格向往理解事物的人来创造。”
二、献身人类和平事业的人道主义精神
爱因斯坦在专心致力于科学研究和真理追求的同时,对社会抱有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愿为人类正义和幸福英勇斗争,事实也是如此。他主张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对法西斯主义无比痛恨;反对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提倡民主平等与和谐,赢得了“世界公民”的美誉。
爱因斯坦有着复杂的公民身份,他曾经调侃说:“我的真正国籍是瑞士,如果我的理论被证明是正确的,那么德国将为我是伟大的德国人而欢呼,法国将称我为世界公民。如果是错误的,法国人将称我是德国人,德国人将称我是犹太人。”然而对于一个热爱世界人民,将自己视为国际公民的人来说,人道主义比公民的身份更加重要。爱因斯坦总是站在人类长远的利益和幸福福祉的角度来关心世界,为世界和平奔走呼号。
原子弹的诞生和军事上的运用,更加强化了爱因斯坦长期以来对某种世界联邦的支持。爱因斯坦认为由于进攻性武器的破坏性越来越大,建立一个世界组织来保护人类的安全也就变得愈来愈迫切。在生命的最后几十年,他热情地提倡在世界建立一个统一的政府组织。他所要建立的是一种“超国家”的“世界政府”,而不是一个充当着各个国家调停者身份的“国际”组织。这个世界政府所扮演的角色有严格的控制,限制在军事和国际关系上。只有在人权遭到严重侵犯的地方,这个超国家的政府才有权介入国家的内部事务。同时为了防止世界政府变成暴力组织,必须定力相应的国际法规,并且民主决策权应该由世界政府人民通过无记名投票选出。
由于爱因斯坦一直以来的世界公民的身份,以及一种对全世界人民的认同感,促使其对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的厌恶。他认为真正的民主者很少将国家视为神圣,我们更多的是要考虑能为人类文明事业做些什么,而不是去考虑能为我们的国家做些什么?对于法西斯的那种极端的国家崇拜和国家主义,以及科学家们在政治问题是明哲保身态度,他都进行着坚决地、无畏和严肃地斗争。同时,他对于受压迫民族和人民的反抗斗争持支持的态度。在1922年底,爱因斯坦来到中国上海,看到辛勤劳动的中国人正饱受着沉重的灾难,“男男女女为每天五分钱的工资天天在敲石子”,这是多么的一副悲惨的景象,他谴责欧洲人在中国的压迫统治,呼吁被压迫的中国人站起来,用手中的武器来为民族正义而战。
爱因斯坦这种反对民族压迫的情感集中体现在他所从事的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中。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的反犹太主义开始抬头,爱因斯坦更加强烈地意识到自己的犹太血统和归属。1922年德国外交部长拉特瑙惨遭暗杀,这个事情沉重打击了爱因斯坦,由此他在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中迈出了实际步伐。然而爱因斯坦所支持的巴勒斯坦建立犹太国家的主张,被认为是一种民族主义。笔者认为这是一种误解,我们从爱因斯坦人道主义思想情感中进行简单分析并可知晓。爱因斯坦对于深受压迫的民族和人民抱有一种同情和怜悯之情,对压迫少数民族的行径无比痛恨,如果我们抛开爱因斯坦犹太人这个身份外衣,我们就可以清楚的看到爱因斯坦所提倡的犹太复国运动,也只是对于压迫民族和人民的深切关怀,他甚至在回答记者的问题时,否认自己存在“犹太人的观点”这样的事。他在巴勒斯坦重建的演讲中说,我们并不是企图建立一个政治社会,我们的目的是创建一个文化社会,为在许多国家里连生存都处于危险的犹太人取得自由权力而战。这就如同他对中国人民以及黑人的关怀是一样的。
三、富有魅力的人格特性
爱因斯坦为真理而追求真理,使他在科学事业上成为一名出色的科学家,为世界和谐正义而奔走,使他成为一名著名的人道主义这。如果说,他将宇宙奥秘的探索和世界和平的呼号,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的和目标,那么,他富有魅力的伟大人格特性并是其获得成功,让人敬仰的基础。他的独立人格个性,幽默诙谐的生活态度就是其人格特征的典型表现。
在1934年出版的文集《我的世界观》上,爱因斯坦在通过对社会和个人关系的分析中,提出了具有独立人格的重要性。“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正像要是没有供给养料的社会土壤,人的个性发展也是不可想象的一样。”由于当时的军国主义和国家崇拜主义以及经济上的压迫,许多科学家迫于权利的压力,在物质上甚至是精神上失去了独立个性。爱因斯坦深深地知道这种思想自由的重要性,他认为,希腊、欧洲、美洲文化的兴盛,个人得以在全人类的服务中自由的贡献自己的力量的前提就是个人的独立和自由。而爱因斯坦本人在追求这种个人思想自由和独立的表现形式是向往“孤独”。他总是喜欢扮演孤独者的角色,时常关顾思想的许多角落,却回避了心灵的内室。为何他对一般人会那样的和蔼,而对周围的人却显得有些冷漠,他似乎完全超然于他的环境。笔者认为,这种孤独于外界的超然状态是爱因斯坦一种科学研究的需要,这种孤独特性,能使他拒绝一切传统科学的束缚,回避亲密的情感关系而杂乱无章,所以他才能在打破传统的束缚中创立相对论。李醒民先生这么评价道:“孤独使他超脱于世俗,有一颗宁静的客观的立足点和观察视角,从而获得高度的精神自由和人格独立。”
此外,爱因斯坦人格特性中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他的诙谐幽默。他深邃的眼神中视乎在用滑稽的眼光在看待周围的事物,他的谈笑有时像个天真的孩童,他简朴的生活、随意打扮的穿着以及蓬松的发型,这一切都充满着诙谐的气氛。爱因斯坦的家庭受法国理性主义传统的影响使得他对日常生活中的事情保持着一种超然的态度,在遇到不快和挫折的时候,他可以避免过分的悲伤,而以一种超然心态来避免过分伤感。同时,他擅长于自我嘲讽,当其出名的时候,他认为人们对他过分赞扬和尊敬,对于反对个人崇拜的他,坦然面对,以一种自嘲的态度来化解这种无奈的情绪。他在一封信中写道:“自从出名以来,我变得越来越笨,当然这是一种普遍现象。但我却不得不以一种诙谐幽默的心情接受这一事实。”
爱因斯坦的人生哲学观为他在追求真善美的道路上奠定了坚实的信念基础,他对科学事业的重大贡献和他在社会正义事业上所做出的卓越成就以及追求自由、诙谐幽默的人生观,就其价值来说是可相提并论的。爱因斯坦的这一人生哲学观,对于当代知识分子来说也是一种深刻的启示和鼓舞。
参考文献
[1]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M].许良英等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2] F.赫尔内克,杨大伟译.爱因斯坦传[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79.
当患者被确诊为消化系统癌症后,出于对肿瘤的恐惧,以及高水平的心理应激,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此外患者还将面临生理、心理、经济、家庭、社会、人际等压力。尽管癌症在临床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是消化系统癌症患者仍然面临一系列生理不适,如食欲减低、消化不良、恶心、呕吐、大便习惯改变等一系列消化道症状;进而引发自卑、孤独、与家人关系转恶,频发各种心理冲突等,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消化系统癌症作为威胁患者生命的一种疾病,伴随而来的各种治疗,生活方式的突然改变和肿瘤对身体的损害,使患者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2]。这些心理问题不仅包括常见的焦虑、抑郁,也涵盖了悲伤、自我价值感降低等;还出现精神与社交方面的功能失调,包括担心复发与转移、死亡焦虑、失去工作和社交活动、人生无意义感及家庭关系的紧张等[3],这些社会心理方面的困扰反过来又进一步导致病人的生理健康状况恶化,在癌症患者中形成一个恶性循环[4]。
1 心理因素与消化系统癌症的发生
现代研究证明心理因素,如人格特征、情绪状态以及各种生活压力事件在消化系统癌症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5]。1980年英国学者Morris、Greer发现癌症患者有着某些易患癌症的个性特征。1985年美国学者Temoshok和法国学者Baltrush通过回顾性研究提出C型性格(type C),是癌症高危性格。岳文浩等调查发现:胃癌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在焦虑、抑郁、愤怒、压抑等方面得分较高,有C型行为倾向[6]。Sultan等对636例结肠直肠癌患者进行的调查研究发现:情绪支持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有很大帮助[7]。美国心理学家Cohen的研究发现,高社会支持的患病个体较少产生抑郁[8]。随着心理社会肿瘤学的发展,人们对心理社会因素与癌症的发生关系有了进一步认识。研究显示,压抑的个性特征、不确定感、负面情绪因素以及消极的应对模式等能促进癌症的发生。
2 消化系统癌症患者心理状况的临床表现
在消化系统癌症发展过程中,心理因素引发植物神经和内分泌功能紊乱,导致消化功能和免疫力下降,从而促进肿瘤生长加速,机体功能衰退。临床调查表明胃肠道恶性肿瘤的治疗过程中,放疗、化疗毒副作用大,机体损伤严重,容易导致患者痛苦、抑郁、失去治疗信心等。而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大多需要进行部分脏器切除,手术时间长,创伤大,对患者造成痛苦。如胃癌根治术后及结肠癌手术后患者生活质量是明显下降的,突出表现在切口疼痛、进食受限、体力减退及生活活动能力障碍等[9]。永久性结肠造口术后患者面对术后排泄方式的改变,不能很快适应,有的极为抵触和反感,会计本科毕业论文排便失去控制、臭味、皮肤刺激等窘迫情况使患者感到自卑,担心亲人和朋友嫌弃自己[10]。化疗给患者造成创伤,抑郁情况更加严重,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国内外研究显示,焦虑、抑郁、愤怒、压抑情绪在消化系统癌症患者表现明显。王玉丹通过对35例胃癌患者化疗3个周期后的抑郁情况调查,发现抑郁发生率为 32.11%[11]。殷英等对130名TACE术后肝癌患者的抑郁情况及与生存质量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TACE术后肝癌患者抑郁发生率为 53.6%,且抑郁程度越严重的肝癌患者生活质量越低[12]。研究表明,消化系统癌症患者所产生痛苦的心理,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和预后,使其生活质量降低,并有可能促进肿瘤的复发、转移、恶化等[13]。
3 身心灵整体干预在消化系统癌症治疗中的必要性
研究表明心理干预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强个体抵抗力,缓解负性情绪和心身症状,对癌症转归和预后都起着积极作用。因此,对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患者除给予及时正确的临床治疗外,心理疗法是必不可少的[14]。
生理与心理是息息相关,癌症患者的某些不良情绪出现也是由于身体状况所改,而改善身体状态可在短时间内将负性情绪调整过来。因此在身体干预中,加入身体锻炼的内容如太极拳、六字诀、穴位按摩、冥想放松是必要的。这些身体锻炼活动在调节身体机能的同时可以释放负性情绪,进而调节免疫能力,增强患者康复能力,改善生活质量。消化系统癌症往带来全身消化,吸收功能的损害,导致身体消瘦若强行给予高能物质补给,机体不但不能吸收,仅而增加了消化系统负担,若给人清淡,易消化饮食,则有助于机体康复。
患病过程可能导致病人出现愤怒、恐惧、伤痛或其它的负性情绪也会令病人与家人,朋友和他人关系转变,若能加以灵性的转化就显得非常重要。借助灵性转化帮助病人接纳肿瘤为生命的一部分,与癌症和平相处,少一些恐惧,多一些平静和坦然。在经历中体验人生的意义,重构生命意义和目标,无论生命长短,均能体验丰富人生,建立和谐人际关系。这些平和的灵性改变,能减少病人的负性情绪、心理症状,改善家庭和社会的紧张关系,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从乐府民歌汲取养料,滋养自己的创作。他们有感而发,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决无虚情与矫饰,更无着意的雕琢,因此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
《古诗十九首》以其内容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对它的分析历来是见仁见智。不少文章认同马茂元的观点,认为《古诗十九首》以“游子之歌”、“思妇之词”为题材,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汉末中下层文人在动荡不安的年代里坎坷不平的生活经历,抒发了他们离别相思的感伤、人生苦短的惆怅,知音难遇的悲哀和对世态炎凉的愤慨等世俗情怀,在中国古代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千百年来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共鸣。
不少论文偏重于对“感时伤志、相思离别”两大主题中所反映的时代背景的描述、人物命运的把握、心理活动的推测、艺术特色的品评上,富有新意的偏少,陈陈相因的居多。能够代表此期研究水平的论文,没有满足于对诗中自然现象、社会现象、诗歌格调品位方面的表象描述,而是从生命哲学的高度,把研究的重点转向了对《古诗十九首》作者内心世界的分析及精神内蕴的阐释。他们相继提出了生命哲学、生命价值、生命形态、人性复归等严肃命题,充分体现了新时期研究的特点:复归人性,重视人的生命价值。
“生命哲学论”。王利锁分析了《古诗十九首》的哲学内涵,它作为文学自觉时代的先声蕴藉了丰厚而深沉的哲学精神和对人生的宏深看法,它表现出的深层心理意识即深沉的忧患意识,对人生短促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就是这一哲学精神的核心。刘琦从文学史的角度分析《古诗十九首》,认为它“真实地展示了汉末下层文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灵历程,表示了他们生命价值观形成的历史和社会原因,表现了儒家人生价值观被现实击碎后的精神空虚和道家消极人生观的抬头,在中国文学史上拓宽了文学的生命主题”。解德枫对《古诗十九首》精神内蕴的发掘有独到之处,他认为《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如此强烈而集中地表达生存与死亡的命题,面对人生观、人生哲学、个体生命等问题作出的人生抉择,体现在他们对时间、节序的敏锐感和惊惧。对由永恒的时空构架中人的渺小和无所凭依所产生的漂泊感、虚无感,以个体生命之死亡大限的清醒而痛苦的体认和观照汇成了诗的主旋律。使个体生命的自觉成为一个时代的普遍意识,成为一个世纪的主题歌。
致谢:
时光匆匆如流水,转眼便是大学毕业时节,秋云,聚散真容易。离校日期已日趋临近,毕业论文的的完成也随之进入了尾声。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一直都离不开老师、同学、朋友给我热情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说心里话,作为一个本科生,在最初试图以《周易》为题材进行研究时,还是颇有顾虑的,最大的难题在于自己对《周易》缺乏足够的了解,面对神秘瑰丽的古代典籍茫茫然不知从何处下手,几经酝酿思索,最后在文学院不少老师的鼓励和帮助下,最终确定对《周易》的人生哲学进行尝试性的分析研究,由此才展开此论文的撰写工作。
本学位论文是在我的指导老师陈松青老师的亲切关怀与细心指导下完成的。从课题的选择到论文的最终完成,陈老师始终都给予了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并且在耐心指导论文之余,陈老师仍不忘拓展我们的文化视野,让我们感受到了文学的美妙与乐趣。特别是陈老师借给我的《周易美学》一书,让我对《周易》中神奇瑰丽的殿堂多了一份盼望与神往,虽然与论文不甚相关,却为我将来步入学术研究的殿堂打开了不可多得的方便法门。值得一提的是,陈老师宅心仁厚,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对学生认真负责,在他的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学者的严谨和务实,这些都让我们获益菲浅,并且将终生受用无穷。毕竟“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希望借此机会向陈老师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此外,本文最终得以顺利完成,也是与文学院其他老师的帮助分不开的,虽然他们没有直接参与我的论文指导,但在开题时也给我提供了不少的意见,提出了一系列可行性的建议,他们是李生龙老师,吴建国老师,王建老师等,在此向他们表示深深的感谢!
最后要感谢的是我的父母,他们不仅培养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的兴趣,让我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使心灵有了虔敬的归依,而且也为我能够顺利的完成毕业论文提供了巨大的支持与帮助。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更加努力的学习和工作,不辜负父母对我的殷殷期望!我一定会好好孝敬和报答他们!
本科生毕业论文致谢范文二
本论文是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老师为论文研究思路的设计和文献资料的选择提供了有益的指导,使得论文在成文阶段少走了很多弯路。同时,程老师严谨细致的治学态度也令我受益匪浅。在论文完成之际,谨向××老师致以衷心的感谢!
本科生毕业论文致谢范文三
经过半年的忙碌和工作,本次毕业设计已经接近尾声,作为一个本科生的毕业设计,由于经验的匮乏,难免有许多考虑不周全的地方,如果没有导师的督促指导,以及一起工作的同学们的支持,想要完成这个设计是难以想象的。
在这里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xx老师。xx老师平日里工作繁多,但在我做毕业设计的每个阶段,从外出实习到查阅资料,设计草案的确定和修改,中期检查,后期详细设计,装配草图等整个过程中都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我的设计较为复杂烦琐,但是俞老师仍然细心地纠正图纸中的错误。除了敬佩俞老师的专业水平外,他的治学严谨和科学研究的精神也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并将积极影响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
其次要感谢和我一起作毕业设计的xx同学,她在本次设计中勤奋工作,克服了许多困难来完成此次毕业设计,并承担了大部分的工作量。如果没有她的努力工作,此次设计的完成将变得非常困难。
然后还要感谢大学四年来所有的老师,为我们打下机械专业知识的基础;同时还要感谢所有的同学们,正是因为有了你们的支持和鼓励。此次毕业设计才会顺利完成。
最后感谢工学院和我的母校—北京林业大学四年来对我的大力栽培。
本科生毕业论文致谢范文四
历时半年之久的论文写作,终于结束了。从最初的选题、写开题报告,到后来的初稿、定稿, 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这期间,有很多人给我帮助,给我建议。
首先,我要感谢指导老师对我的悉心指导。在我没能及时跟老师联系,讨论论文问题的时候,老师打电话提醒我,给我提出问题,让我及时改正。老师诲人不倦的精神,治学严谨的态度,让我无比钦佩。还要感谢大学期间遇到的其他老师,谢谢你们让我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学到了如何做人,你们的言传身教将让我一生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