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1 10:34:0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动态管理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将2011年5月—2013年5月入住该院120例妇产科患者纳入试验,其中60例患者作为试验组,年龄年龄17~34岁,平均年龄(27.50±8.37)岁,同期护士30名,年龄19~35岁,平均年龄(27.55±6.34)岁。其他6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年龄17~35岁,平均年龄(26.81±8.55)岁,同期护士30名,年龄19~37岁,平均年龄(27.43±6.45)岁。排除心、肝、肾严重疾病患者,排除精神疾病、不服从医嘱患者,患者情况稳定,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实验。这些患者在习惯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配合治疗,参与研究的护士年龄,学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运用普通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试验组采用动态管理与绩效管理,在护理过程中每月末统计护士所护理患者的满意程度,进行详细统计,持续记录九个月,作为不同护理管理机制对护理效果影响的依据。管理层护士严格监督实护士,参与考核的护士之间互相监督,相互学习进步,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动态管理与绩效管理摸式,具体内容如下所示。绩效考核主要是通过护士工作质量,患者满意程度,工作能力和知识水平,纪律,参与病室管理工作的五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将护理考核具体量化,绩效总分为100分,根据不同方面所占不同比例进行统计,利于观察并比较。护士工作质量占50分,患者满意程度占15分,工作能力和知识水平占25分,纪律方面占15分,参与病室管理根据贡献程度加分1~5分不等。根据9个月的考核,计算平均分,并进行比较分析。护士每月工作奖金,是根据考核成绩计算和工作量情况计算所分配的。
1.3疗效评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非常满意:评分≥85分;满意:评分在60~85分之间;不满意:评分<60分。满意度=非常满意率+满意率。连续评估9个月,计算护士考核的平均成绩,进行比较。
1.4统计方法
统计分析时采用SPPS17.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用χ2检验计数资料,用t检验比较组间。
2讨论
一、前言
岩石材料在动载荷作用下的力学特性是研究爆炸以及地震载荷在岩石结构中传播与衰减规律的基本参数。应用动载实验机等试验系统,国内外研究人员对不同的岩石特别是硬岩(花岗岩、石灰岩等)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如文[1-9]的研究工作。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在中等应变速率范围内(10-5s-1-101s-1),硬岩(如花岗岩、石灰岩等)的抗压强度随应变速率的增加由增加趋势,但增加幅度不大,同时,硬岩的变形参数如弹性模量、泊松比随应变速率的变化较小。例如,吴绵拔和刘远惠[8]对花岗岩进行的中等应变速率下的实验结果表明,当应变速率从10-5s-1增加到10-1s-1时,花岗岩的单轴抗压强度增加25%,变形模量增加19%,试样的泊松比基本上与应变速率无关。Olsson[2]用两种实验设备对凝灰岩进行的应变速率为10-6到103s-1的单轴抗压实验结果表明,当应变速率小于76s-1时,岩石试样的强度随应变速率的变化不大(当应变速率由10-6增加到101s-1时,岩石的抗压强度增加约10%,而当应变速率大于约76s-1后,岩石试样的强度随应变速率的增加而大幅度增加。Zhao等人[4]对BukitTimah花岗岩进行的动单轴压缩实验结果表明,当应变速率由10-5增加到101s-1时,花岗岩的抗压强度增加约20%,同时,花岗岩的弹性模量和泊松比随应变速率的变化影响较小。
值得指出的是,现有的研究工作主要针对硬岩,很少有涉及到软岩动态力学特性的实验研究工作。因此,本文以砂浆为模拟材料,研究软岩材料在动载荷作用下的强度、变形特性同应变速率的关系。同时,结合不同应变速率下试样破裂面的SEM实验结果,初步分析了软岩动态力学特性机理。
二、试样制备与实验设备
实验采用试样为砂浆材料,材料的配合比(重量比)为:水泥:砂:水=1:1.2:0.44。砂的粒径范围为0.5-1.2mm,水泥为普通525#硅酸盐水泥。试样制作过程中,先浇注成大试件,在室温下养护至少28天,然后在大试件上用套钻钻取,制作成f30´60mm的圆柱体试样。试样的两端磨平(不平行度小于0.02mm),没有宏观缺陷。
所有实验均在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所自行研制的RDT-10000型岩石高压动三轴实验系统上进行,图1为该系统的照片,该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如下:最大轴力:220kN,试样尺寸:f30´60,最快加载时间:8ms;围压范围:0-1000MPa。该设备的详细性能指标见文[10]。
图1RDT-10000型岩石高压动三轴实验系统
Fig.1RDT-10000typerockdynamictriaxialcompressionsystem
三、实验结果及分析
实验过程中,试样的轴向应力由安设在试样上部的压力传感器测量,试样的强度取为试样破坏时的最大轴向应力。试样的应变速率为试样轴向破坏应变除以加载时间。试样的轴向、环向应变、分别由粘贴在试样中部的应变片量测得到,试样的体应变由轴向应变和环向应变计算由下式得到:
(1)
根据文[11],试样的弹性模量(E)以及泊松比(g)按如下方法确定:
(2)
(3)
代表性应力-应变曲线见图2。图3为是实验得到的试样强度随应变速率的变化规律。可以看出,当应变速率从10-5s-1增加到101s-1,试样强度增加60%左右。而对于硬岩(如花岗岩),在相同的应变速率范围,试样强度增加20%左右[4],因此,软岩强度随应变速率的增加幅度要高于硬岩。
图2代表性应力应变曲线
Fig.2Typicalstressstraincurves
图3强度随应变速率的变化规律
Fig.3Changeofcompressivestrengthwithstrainrate
图4、5为试样的弹性模量和泊松比随应变速率的变化规律,可以看出,与硬岩(如花岗岩)的弹性模量和泊松比随应变速率的增加变化幅度不大相比,试样的弹性模量和泊松比随着应变速率的增加有较明显的增加趋势,但增加幅度要小于强度随应变速率的增加幅度,当应变速率从10-5s-1增加到101s-1,试样的弹性模量和泊松比增加幅度在20%以内。
图4弹性模量随应变速率的变化规律
Fig.4ChangeofYoung’smoduliwithstrainrate
图5泊松比随应变速率的变化规律
Fig.5ChangeofPoisson’sratiowithstrainrate
四、结论及讨论
本文对软岩(砂浆模拟材料)进行了动态单轴压缩实验,结果表明,试样的抗压强度随应变速率的增加有较明显的增加趋势,增加幅度大于硬岩(如花岗岩)。同时,与硬岩(如花岗岩)的弹性模量和泊松比随应变速率的增加变化幅度不大相比,随着应变速率的增加,软岩的弹性模量以及泊松比均有增加的趋势,但增加幅度小于强度的增加幅度。基于岩石动态力学特性实验研究,国内外研究人员作了大量的工作致力于揭示岩石材料的动态力学特性机理。例如,Grady[7]提出了一种假设。他认为,岩石材料内部存在的裂纹的扩展和聚合是岩石材料破坏的根本原因,在低应变速率下,仅仅那些能在低应力水平下被激活的裂纹发生扩展,这些裂纹的扩展和聚合使得岩石材料在应力水平达到能使其他裂纹扩展之前已经发生破坏,因此岩石材料具有较低的强度;而在高应变速率下,在那些在低应力水平下被激活的裂纹聚合之前,应力已经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这时需要很多裂纹参与扩展,消耗外力功,从而导致岩石材料的强度的增加。Grady[7]也认为,岩石材料的脆性会随着应变速率的增加呈现增加的趋势。
在Grady[7]的工作之后,Masuda[9]等人于1987年发现花岗岩材料在压缩载荷作用下的AE(AcousmicEmmision)率随加载速率的增加而增加。由于材料的AE率是材料破坏过程中裂纹扩展的直接结果,Masuda等人[9]的结果实际上也表明了在动载荷情况下多裂纹参与了材料的破坏。另外,Swan等人[12]对油页岩破坏后的SEM(ScanningElectronicMicroscopy)观察结果表明,在低应变速率下,岩石试样的破坏面由大尺寸的裂纹构成,而在高应变速率下,破裂面由许多细小的裂纹构成,因此,Masuda和Swan的观察结果也Grady的假设相符。
图6、7为代表性试样破坏后的式样破裂面的SEM实验照片(应变速率分别为:10-5s-1和101s-1),可以看出,随着应变速率的增加,试样的破碎程度和裂隙发育程度增加。表明,随着应变速率的增加,更多裂纹参与扩展,导致软岩强度随应变速率的增加。因此,在动载荷作用下,软岩的应变速率效应机理与硬岩是一致的。
参考文献
JanachW.Theroleofbulkinginbrittlefailureofrockunderrapidcompression.IntJRockMechMinSci1976,13:177-186.
Olsson.WA.ThecompressivestrengthofTuffasafunctionofstrainratefrom10-6to103/secIntJRockMechMinSci,1991;28(1):115-118,
LajtaiEZ,ScottDuncanEJ,CarterBJ.Theeffectofstrainrateonrockstrength.RockMechRockEng,1991,24:99-109.
ZhaoJ,LiHB,WuMBandLiTJ.Dynamicuniaxialcompressiontestsongranite.IntJRockMechMinSci,1999,36(2):273-277.
ChongKP,HoytPM,SmithJWandPaulsenBY.Effectsofstrainrateonoilshalefracturing.IntJRockMechMinSci,1980,17:35-43.
BlantonTLEffectofstarinratefrom10-2to10sec-1intrxailacompresiontestsonthreerocks.IntJRockMechMinSci,1981,18:47-62.
GradyDE.Themechanicsoffractureunderhigh-ratestressloading.Mechanicsofgeomaterials(editedbyZ.Bazant),1985,129-155.
吴绵拔,刘远惠.中等应变速率对岩石力学特性的影响.岩土力学,1980,(1):51-58.
KojiMasudaetal.,.Experimentalstudyofstrain-ratedependenceandpressuredependenceoffailurepropertiesofgranite.J.Phys.Earth.35,37-66,1987
1.转型教师多。
很多培训部门的前身都是学历教务工作,近几年只有部分老师连续不间断从事电力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大部分老师随着工作的转型转到了培训工作方向,如此多的转型老师,完全适应培训工作需要一个过程。这里所说的适应并不是简单的工作角色转换,因为干好一件事,认知和态度很重要。
2.教师年龄结构断层。
当然,年龄结构断层的问题是很多培训中心都存在的现象,那么同样的问题培训一线部门也存在。虽然近几年,青年员工新增了不少,按照常规的人才培养计划,这样做为培训师才能功底扎实,可现在是一个速度社会,计划永远没有变化快,先天条件已经没有了,青年人如何快速成长,全方位发展,实现老中青的持续传承是技术技能培训部的重要问题。
3.知识断层。
老教师长期从事学历教育,对现场职工和现场工作交流了解的较少;年轻教师,工作时间短,缺乏教育知识的历练,短期内还有一个追赶的差距,更何况电网还在不断的快速发展,所以说知识断层。
4.工作内容多样化。
由于部分培训单位的函授教学、班教学、维修电工、进网作业等不同课程的需要,培训师要面对的是不同的教学群体。
二、如何通过绩效管理解决问题
1.部门内部要确定实行动态平衡全员积分管理机制。
所谓“动态”,是因为每年的积分库要做修订,根据工作情况的不同确定时间期限每年可进行变更。所谓“平衡”,是部门领导必须明确一个概念,搞绩效不是为了表面的拉开差距,而是为了缩小差距。当一部分员工因为绩效出现了差距时,要及时给与帮助和工作的调整,使他追上去,缩小差距,经过一段时间后得到平衡,当某一方面新的差距又出现后,再通过办法帮助员工缩小差距走向平衡。
2.员工的接受和认可很重要。
只有清楚才能认可,定期的公布积分制情况,做好全员都是绩效监督员的工作,这样可以及时发现、减少工作误差以便及时改正,同时增加绩效管理工作的透明度。使大家都参与到绩效工作中来。
3.改变培训方式,采取双人授课,合理制定积分。
建议在授课环节,严格控制管理双人授课,能保证培训师之间、培训师与学员之间交流的时间和学习的时间,使培训师成长更快。
4.改变管理方式,成立轮岗组长制,快速培养年青人。
这里的组长可以是主管,也可以根据专业方向设定专业组长。为了保证培训工作的顺利衔接和开展,可以提出相关政策鼓励同一专业方向内工作3-5年以上的青年员工承担专业组长的工作,从专业上和管理能力上提前培养,使他们转换思维,快速成长。
三、结论
绩效管理工作是一项需要全员参与和认可的工作,规则是对大家的,只有全员的认可和参与才能把它的功效发挥最大。我们不能依靠某一个部门或某几个人来完全确定绩效办法,对部门的绩效管理,更是如此,只有全员参与、超前谋划才能把矛盾与误差缩小化解,用集体的力量做好绩效管理工作,发现差距,缩小差距才是目标,最终做好部门动态平衡绩效管理工作。
1前言
冰浆是由微小的冰晶和溶液组成,而溶液通常是由水和冰点调节剂(如乙二醇、乙醇或氯化钠等)构成。由于冰晶的融解潜热大,使得冰浆具有较高的蓄冷密度;同时由于冰晶具有较大的传热面积,使其具有较快的供冷速率和较好的温度调解特性。它不象传统的盘管式(内融冰、外融冰)和封装式(冰球、冰板)蓄冷系统的冰凝结在换热器的壁面上,增加了冰层的传热热阻,使其传热效率较低。
冰浆蓄冷系统现已被用于空调系统中,夜间低谷时蓄冷,白天高峰时供冷,冰浆蓄冷空调系统的容量一般只有高峰冷负荷的20%—50%,使其整个系统小巧、紧凑。由于冰浆蓄冷空调系统具有低温送风特性,使得整个空调系统的风管、水管尺寸减小,冷量输送的功耗也大为降低,运行成本减小。
2冰浆发生装置
常用的产生冰浆的方法有如下几种:过冷法、刮削法、喷射法和真空法等。
2.1过冷法
如图1所示为过冷法冰浆发生系统。在过冷换热器中,水被过冷到-2℃,当其离开过冷器时,大约2.5%的过冷水变成冰晶,其余大部分仍是液相,产生的冰晶落入蓄冷槽,在蓄
冷槽内由于冰、水的密度差,冰晶聚集在蓄冷槽的上部,而水储存在蓄冷槽的下部,其水温仍保持约0℃。夜间低谷时,蓄冷系统产生冰晶,使蓄冷槽内的冰晶浓度达到20%—30%;白天高峰时,蓄冷槽底部的冷水被送到空调末端换热器中向房间供冷。
图1过冷法冰浆发生系统[1]
1—制冷机组2—载冷剂(乙二醇溶液)泵3—冰浆发生器4—-2℃过冷态水5—过冷态释放装置
6—喷嘴7—水层8—冰层9—0℃水10—水泵11—预热器12、13—调节阀
2.2刮削法
如图2所示为刮削法冰浆发生系统,它由压缩机、冷凝器、节流装置、壳管式蒸发器构成,制冷剂在壳侧蒸发吸热,乙二醇溶液(6%—10%)在管内被冷却,当温度降到其凝固点以下时,溶液中产生微小的冰晶(约100μm),为了防止冰晶粘附在管内壁上,安装了一个旋转刮削板,将内壁上粘附的冰晶刮下随溶液一起送出蒸发器、进入蓄冷槽,冰浆的浓度可以根据其运行条件进行调节,一般为0%—35%。
图2刮削法冰浆发生系统[2]
1—压缩机2—冷凝器3—节流装置4—蒸发器5—吸气储液器6—载冷剂
7—冰浆8—制冷剂液体9—制冷剂气体10—搅拌器
2.3喷射法
如图3所示为喷射法冰浆发生系统,它是利用两种互不相溶流体间的换热来产生冰晶的,由制冷系统将不溶于水且比水重的流体冷却到水的冰点以下,然后由泵将流体送入喷射器产生高压并从溶液罐的上部抽吸水,由于在喷射器中产生了足够的扰动和冷却效果,使得普通的水产生冰晶。一旦冰浆混合物到达溶液罐内,较轻的冰晶漂浮在中、上部,而较重的传热流体则沉降在底部,并用于系统再循环。
图3喷射法冰浆发生系统
1—制冷剂进2—制冷剂出3—换热器4—喷射器5—冰浆发生器6—溶液进7—冰浆出8—循环泵
2.4真空法
水的饱和温度是随压力变化的,水在压力为0.0061bar、温度为0.01℃时达到其三相点。如果在真空室内喷入水,并将由水滴表面产生的水蒸气连续地抽出,被抽出的水蒸气由于吸收了液滴的热量,结果使液滴温度下降直至变成冰粒子,由液滴表面产生的水蒸气由机械压缩装置抽走,被压缩的水蒸气再由凝结器冷凝成水。
如图4所示为真空法冰浆发生系统,它由水供应系统、真空室、蒸气压缩机、蒸气凝结器和真空泵构成。水供应系统是由水罐、水泵和喷嘴组成,水泵将水加压至0.7MPa后供给喷嘴,真空室实际上是一个蒸发器,在真空室的上部空间布置有中空锥形的喷嘴,压缩系统是由两级压缩机组成,水凝结器采用壳管式换热器,用自来水作冷却水,真空泵用来抽出系统中的不凝气体。
图4真空法冰浆发生系统[3]
1—真空泵2—排气3—冷凝器4—冷凝罐5—冷却水进6—冷却水出7—第二级压缩装置
8—第一级压缩装置9—真空喷射室10—冰晶11—水泵12—水罐13—水
3动态冰浆蓄冷空调系统
如图5所示为自然循环式冰浆蓄冷空调系统。该系统采用了供热、供冷两个循环回路,每个循环回路都由冷凝器、蒸发器和调节阀组成,供冷回路的蒸发器和供热回路的冷凝器安装在空气处理箱内,用于调节向室内供应空气的温、湿度。
由冰浆发生器产生的冰浆储存在蓄冷罐中,然后由泵输送到供冷回路的冷凝器中,来自蒸发器的制冷剂蒸气在该冷凝器中冷凝成液体,并利用重力流回到蒸发器中,蒸发冷却通过空气处理箱的空气。
在供热回路中,由冰浆发生器产生的热量供给制热回路中的蒸发器,来自空气处理箱中冷凝器的制冷剂液体在重力作用下流入蒸发器,在蒸发器中以较高的蒸发温度气化吸收来自冰浆发生器产生的热量,气化后的制冷剂蒸气然后进入空气处理箱中的冷凝器放热加热流入的空气。
如图6所示为热回收式冰浆蓄冷空调系统。在蓄冷运行模式时,制冷循环中的风冷冷凝器工作,二元溶液从蓄冷罐被泵送到冰晶发生器,产生的冰晶再输送到蓄冷罐的底部,在蓄冷罐内冰晶聚集在其上部。供冷运行时,二元的冰浆溶液被送到中间换热器,将冷量传递给来自末端机组的冷媒水;从中间换热器返回的温度较高的溶液被喷洒在罐内上部的冰晶上,
图6热回收式冰浆蓄冷空调系统[2]
1—冰浆发生器2—蓄冷罐3—循环泵4—换热器5、6—空调末端机组
7—水冷冷凝器8—风冷冷凝器9—压缩机10—循环泵11—供冷12—供热
冰晶溶化后,溶液温度再下降。在热回收运行模式时,风冷冷凝器不工作、水冷冷凝器开始工作,水冷冷凝器释放的热量传递给末端机组,适用于既需要制冷、又需要制热的多功能建筑。在供热运行模式时,制冷剂流动换向,原来的风冷冷凝器现在作为蒸发器使用,制冷循环向水冷冷凝器提供热量,再由水冷冷凝器将热量传递给末端机组。
4冰浆动态特性
在常规的空调系统中,6℃/12℃的供/回水温度所产生的冷量约为25kJ/kg,这主要是由于水的显热容量较小,而采用冰浆作载冷剂可以减小所需要的循环量。
如图7所示为冰浆与冷水的供冷量比较。冰浆的供冷量是随着冰晶的浓度而变化的,如当冰晶的浓度为20%、冰晶的供/回水温度为0℃/13℃时,其冷量比为4.8,则其提供的冷量为120kJ/kg。
如图8所示为冰浆的压力降随速度和冰晶浓度的变化。冰浆的压力降与其摩擦系数、冰晶流动速度和冰晶浓度有关。在低速流动时,冰浆溶液出现了相分离,冰晶漂浮在通道的上部,这将增加不同浓度冰浆溶液间的压力降变化。从图8中可以看出,在低速流动时,不同浓度的冰浆溶液间的压力降差别变化较大,这是由于低速流动时冰晶漂浮在通道上部,引起冰浆有效流通截面积减小,从而使其流速增加,阻力变化较大;同时通道上部聚集的冰晶也使其摩擦阻力增大。在高速流动时,不同冰浆浓度溶液与冷水之间压力降差值变化较小,这是由于高速流动使得冰浆溶液成为均匀流动。
图7冰浆与冷水的供冷量比较图8冰浆的压力降随速度和冰晶浓度的变化
如图9所示为冰浆溶液的传热系数随其流量和浓度的变化。从图中可知:传热系数是随着流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冰浆浓度的增加而减小。这是由于冰浆浓度的增加减小了溶液的扰动,通过换热器的流动是层流而不是紊流。尽管在较高冰浆浓度下,其传热系数下降,但由于微小的冰晶增加了其传热表面积,以及具有较大的传热温差,仍然使其具有较高的传热量。
图9冰浆溶液的传热系数随其流量和浓度的变化
5冰浆的其他潜在应用
冰浆溶液除了用于舒适性空调、工业生产过程、食品处理与保存外,还可用于以下方面:
5.1用于管道和换热器清洗
传统的清除管道和换热器污垢脏物的方法常采用机械方法,但对于形状复杂的换热器,该方法很难完成去污。采用10%的冰浆溶液能够完成复杂几何形状管道和换热器的清污工作[4]。
5.2用作冷藏汽车的蓄冷剂
在冷藏汽车的四周保温夹层空间内充入冰浆溶液,使车厢内保持所要求的温度,它与普通运输车辆相比,能保证冷藏食品的新鲜。冰浆的充入和更换可在专门的充冷站进行。
5.3用作灭火剂
现有的灭火装置和喷嘴仍然可以输送浓度为30%的冰浆溶液,采用冰浆溶液灭火可以使灭火时间减少一半,同时使室内温度急剧降低。与水相比,采用冰浆灭火所需的量较少[5]。
6结论
动态冰浆由于具有蓄冷密度大、流动性和传热性能好等优点,现已被用于蓄冷空调系统中用于用电负荷的“移峰填谷”,还有用于工业处理过程和食品工程领域中。随着对动态冰浆技术的深入研究,其设备成本将降低、运行效率将提高,潜在的应用领域将进一步扩大,动态冰浆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新技术。
参考文献
[1]I.Bellas,S.A.Tassou.Presentandfutureapplicationsoficeslurries.InternationalJournalofRefrigeration,2005,28(1):115-121
[2]M.J.Wang,N.Kusumoto.Iceslurrybasedthermalstorageinmultifunctionalbuildings.HeatandMassTransfer,2001,37:597-604
与成品的价格波动剧烈,由于销售订货或报价已经确定,不知道生产出来是否还有盈利。
面对如此市场环境,企业急需及时掌握自己生产过程中每个加工单的日成本情况,及时把握销售订单的边际贡献,以动态地对经营风险进行控制。但是传统的成本会计无法进行很好的支持,因为传统成本计只能按月获得历史成本,当前市场即时成本很难获取,标准成本与成本定额制度的建立也多以会计期为调整时点,没有相应的机制来保证动态即时成本的获取。作业成本制度的构建则是解决成本项目结构中,特别是制造费用相关项目,分配方法的合理性问题,是部分的改进,而且还是建立在历史成本核算与会计分期为前提的。
二、 动态成本体系构建的诉求
销售的控制,无论是按单生产还是现货销售,在订单洽谈过程中,到底该订单是否盈利,订单的盈利能力如何,不是看历史成本,而是看当前市场价立即采购材料进行生产加工该产品是否盈利。对于按单设计的订单,还需要根据实际的bom结构进行成本构成分析。
生产的监控,对于备货生产,在成品的价格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要充分监控生产计划执行过程中,各种生产资料价格变动对制造单成本构成的影响。
目前实施动态成本管理的企业已不再鲜见,如青岛钢铁控股集团的“五个日”全控联动管理思想与管理模式、天津利丰源达日成本核算管理、江西铜业集团的成本要素行情分析、东方希望集团饲料类公司的销售订单贡献毛益分析与禁止无边际贡献销售。
以前的成本管理,都建立在会计分期的基础之上,进行研究与应用。突破会计分期的束缚,突出强调成本对于决策的时效性,即时获取成本构成资料,这就是动态成本。
三、 如何实施动态成本
动态成本区别于历史成本,严格意义上讲动态成本应该是一种即时重置成本,也就是按当前市场的材料实际价格与当前的工费成本核定的,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而动态变化的。在实际成本项目变化不大的情况下,特别是按单定制的需求下,也可以按标准成本进行动态核算分析。
其构成应该以成本构成要素的行情变化登记为基础,以动态成本核算为核心,支持是否接单的决策与生产过程的成本监控。
图1:动态成本的体系结构
四、成本管理进入第四阶段
成本管理从传统的历史成本核算阶段,发展的以成本预测、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等完整程序所构成,强调标准成本与定额成本管理的阶段,再发展到为精确期间费用核算为核心的作业成本阶段。但现代企业管理对成本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更精确地指导管理。
图2:成本管理的发展阶段
关键词:动态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分层业务组件体系结构动态组件依赖关系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需要能够提供持续、不间断的业务处理和客户服务,同时企业的业务与服务还要拓展和升级,这就要求现代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是一种动态信息管理系统,拥有动态信息管理系统的企业就拥有了强大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动能。开发高可靠、高稳定、低成本的动态信息管理系统,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动态信息管理系统
(一)动态信息管理系统概述
动态信息管理系统就是能在信息管理系统运行时,进行该系统业务功能的扩展和升级。在对动态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某项业务功能的扩展和升级时,一方面动态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其它业务功能不会受到影响或影响很小,影响越小动态信息管理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越高。另一方面扩展和升级的业务功能也能在短时间内以较小的资源开销实现,扩展和升级后的动态信息管理系统能稳定、可靠运行。软件系统是信息管理系统的核心,以下的分析若无特别说明,信息管理系统均指其信息管理系统中的软件系统。
(二)动态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
无需停止信息管理系统来实现扩展和升级。如果是对动态信息管理系统的业务功能扩展和升级,不会停止信息管理系统运行,除非是动态信息管理系统的核心部分。
能持续、不间断提供业务处理和客户服务。对动态信息管理系统在运行状态下,进行某项业务功能的扩展和升级时,扩展和升级的业务功能也能在短时间内,以较小的资源开销实现,而其它业务功能不会受到影响或影响很小。
更加适应面向电子商务时代。在电子商务时代,动态信息管理系统应当支持Internet上的信息获取及网上业务交易的实现,使Internet网上业务处理能连续实现,企业因此而扩大业务,随时在线为客户服务。
(三)动态信息管理系统的特点
动态性。动态性是动态信息管理系统的根本特征,它反映了信息管理系统无需停止运行,在静态状态下通过插入、更新组件,来实现信息管理系统的扩展和升级。
组件化。动态信息管理系统的动态特征和组件的二进制热拔插的特点,决定了构建信息管理系统时,需采用组件技术和组件方法,以组件形式来实现,在信息管理系统运行时,插入、更新组件。
以高度体系结构为中心。一方面组件方法是以高度体系结构为中心;另一方面动态信息管理系统要能在信息管理系统运行时,插入、更新组件,关键在于信息管理系统运行时,动态组件的依赖关系,这需要用体系结构思想来构建动态组件的依赖关系。
二、动态信息管理系统开发方法
(一)组件技术及方法
组件是一种合成单元,具有以契约形式描述的接口,并只有明确的环境依赖关系,可以独立、部署,可由第三方合成。它具有如下特点:服务的独立交付。组件本身是为搭建一个应用程序平台的功能部分,组件之间是相互合作的关系。组件服务的独立交付是指一个组件是上下文无关的,组件之间没有嵌入式的相关性存在。
可复用的服务提供。组件是用规格说明描述的接口提供服务。对于组件的实现不拘于某种语言,相同规格的组件可以替换。组件的部署使得组件实现跨平台的可复用的服务。
(二)关于动态组件依赖关系的方法
寻求动态组件的依赖关系整理的方法,要根据动态组件的依赖关系整理的目的,对组件方法需进一步的具体化。分层业务组件方法就是对应用系统从需求分析、系统分析、系统设计一直到系统运行整个开发周期,按应用业务分解为若干业务组件,业务组件又可以分解成粒度更小的组件,在管理上划分为系统级和业务组件级,系统级负责整个应用系统的公共类组件、连接类组件、共用类组件的管理,业务组件级负责该组件内的协调、管理。在分析阶段、设计阶段,将依赖关系的分解最小化,即将动态组件的依赖关系分解一直到包含依赖关系中的元素的最小组件。形成系统级和业务组件级的动态组件的依赖关系表,为动态组件的依赖关系在系统级和业务组件级上的管理提供支撑。
(三)动态组件的依赖关系
动态组件的依赖关系:组件在运行状态下,组件全部功能均能正常起作用,所必需的组件支撑关系。研究组件的依赖关系,首先要将这种依赖关系以显性方式表现。用模型表达,A组件输出W,B组件依赖于A组件的输出W。W可以是一组数据、一个方法、一个重用、一个标记说明等。A组件的动态更新时,则由于它对B组件运行有支撑作,在此期间B组件运行将会被阻止,A组件的更新完成后,B组件才能运行,A组件的升级增加了功能,会给B组件升级奠定基础,B组件升级,需要有相应版本号的A组件,A组件与B组件的依赖关系,决定了A组件与B组件升级的一致性,这需要对组件版本号进行管理。输入A-B模型表达了组件的直接依赖关系,将组件的直接依赖关系用表格反映。
(四)依赖关系分类
时空分类:将开发周期的分析阶段、设计阶段、运行阶段等划分为分析空间、设计空间、运行空间等。在同一空间内的组件的依赖称为组件的空间依赖。不同空间的组件的依赖称为组件的时间依赖。从时空角度划分组件的依赖分为两种类型:空间依赖、时间依赖。从输入X角度划分组件的依赖关系分为:数据依赖关系、方法依赖关系、重用依赖关系、标记说明依赖关系。将在运行空间中组件的依赖关系称为动态组件的依赖关系(以下文中组件的依赖关系均指动态组件的依赖关系),将在分析空间、设计空间中组件的依赖关系称为静态组件的依赖关系。在此研究的是围绕组件的动态更新,在分析阶段、设计阶段针对动态组件的依赖关系,展开分析、设计、整理和管理,在运行阶段具有动态依赖关系的组件,其动态更新过程、方法、原理及管理的研究。
三、动态组件依赖关系的整理
在组件应用系统中的组件依赖关系首先要进行整理,以便高效、快捷地实施组件依赖关系管理,实现动态组件变更。依赖关系遵循三个原则:
1禁止循环依赖。若存在循环依赖,动态组件变更将无法实现。动态组件变更的过程控制原理,在输入A-B模型中,若要对A组件进行动态升级,按进程管理中的信号量管理方法对A组件与B组件实现并发控制,B组件不能处于执行状态时,A组件的动态升级执行时,B组件的执行要求将被阻止,直到A组件的动态升级执行完成。按动态依赖组件变更的过程控制原理,A组件与B组件循环依赖将可能形成死锁。例如,若A组件与B组件相互直接依赖,对A组件和B组件同时进行动态升级,按输入A-B模型,A组件的动态升级需要B组件动态升级的支撑,B组件的动态升级需要A组件动态升级的支撑,那么A组件与B组件的动态升级必然相互等待形成死锁。
2缩短依赖链。缩短组件的依赖链,能极大地降低组件依赖链的复杂性,提高组件依赖管理的效率。分层业务组件方法按业务建立业务组件,由于业务自身内部关联性强,业务之间关联性弱,分层业务组件方法使业务组件之间弱耦合,业务组件内强聚合,能在较大程度上缩短组件的依赖链。
3依赖转移。为了使软件系统在运行状态下的组件最大限度地进行变更,简化组件依赖,需要对组件依赖关系实施转移。分层业务组件方法在需求业务阶段、分析阶段、设计阶段都应将减少跨业务组件的组件依赖关系,尽量将跨业务组件的组件依赖关系转移为业务组件内的组件依赖关系,并将跨业务组件的组件依赖转移为业务组件对整个应用系统的公共类组件、连接类组件、共用类组件等系统级组件的依赖。
四、动态组件的变更管理
(一)组件的依赖关系管理
并非应用系统所有的组件都允许在运行状态下变更,例如对动态组件的依赖关系管理的系统级组件,动态组件的依赖关系在管理上划分为系统级和业务组件级,动态组件的依赖关系以表格形式来表达动态组件的依赖关系,系统级的动态组件的依赖关系表,由系统管理,业务组件级的动态组件依赖关系表,由业务组件管理。动态组件变更的过程控制可由系统管理也可由业务组件管理,一般地,大型系统、分布式系统的动态组件变更的过程控制由系统管理,小型系统、集中式系统的动态组件变更的过程控制由业务组件管理,用户可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允许对业务组件级中的动态组件依赖关系管理的组件在运行状态下实施变更。
(二)基于动态组件依赖关系的组件变更
由系统管理的动态组件变更过程控制下,业务组件内依赖的动态组件变更管理过程:第一,向业务组件内的动态组件变更管理器组件提交组件变更申请,管理器组件检查变更组件,若该组件属于业务组件内依赖,则执行下一步,若该组件属于跨业务组件依赖,则向系统的动态组件变更管理器组件提交组件变更申请,然后结束。第二,判定该组件是否工作?若工作则等待,否则执行下一步。第三,将该组件所属业务组件的该组件依赖关系子表及变更申请交系统,系统按动态组件变更的过程控制原理实施组件变更。
系统的跨业务组件依赖的动态组件变更管理过程:第一,向系统的动态组件变更管理器组件提交组件变更申请,系统的动态组件变更管理器组件检查变更组件是否允许,若不允许,则结束;若允许,则执行下一步。第二,将该组件的组件依赖关系表或子表及变更申请交系统。第三,系统的动态组件变更管理器组件根据件依赖关系表或子表,实施动态组件变更过程控制。
五、结论
动态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关键在于动态组件的依赖关系的分析、设计,基于分层业务组件的动态组件依赖关系方法,是从动态组件体系结构角度,在整个开发周期以构建动态系统为目标,各开发阶段围绕动态组件的依赖关系展开,形成动态组件依赖关系的分析、设计方法。从长远的角度考虑,企业管理信息系统面对在电子商务时代下新业务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在企业降低投入的条件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新业务功能扩展和升级能持续地快速实现。
参考文献:
二、动态管理
动态管理的方法主要是在摸底分类之后进行的,因为即使有些学生对某个定向乐器感兴趣,但是随着课程进度的推进,有些学生会对当前所学乐器失去情趣,而对课程当中的其他乐器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还可能存在这样的现状,一些从来没有学习过键盘乐器的学生其在天赋方面强于其他受过正规键盘教学的学员,而有些学生的天赋不足让其慢慢落后,从而产生与其现在培训进度不相符的现象发生。因此,应当在当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当中采用动态管理的模式。这一模式的采用一般是在摸底分类之后,并且进行正常教学工作之后的一个月后采用,此时学生的潜力和兴趣已经可以准确统计。具体可以采用下面一些方式:(1)对学生进行统计调查,设置学习情况、对学习乐器的感受、对其他乐器的理解等多个开放性问题,从而了解学生当前的兴趣,对兴趣发生改变的学生或者是主动申请调换组别的学生进行充分安排;(2)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定期考察,通过现场考核、导师考核制度了解其对日常教学当中学习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对动态管理下学生正确学习方向、课程安排进度进行适当的调整。
三、激发兴趣
激发兴趣也是当前中职学前键盘教育的重要一个环节,其主要是为了开发学生多样化的键盘乐器的兴趣。兴趣的培养不仅是为了提高学前教师的专业化技能,与此同时也是为了锻炼学生与学前儿童相互接触之后的教学技巧。对于此方面,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法来进行学员兴趣激发的培养。(1)带领学生走入与当前与学校有合作的学前教育机构,让学生以实习生的方式参加正式教师学前教育课堂,让尚且处于学习阶段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了解以后将要工作的环境,培养其与小孩子之间进行互动,对小孩子进行教学的兴趣;(2)在日常教学当中应当注意对学校的学生教学方式、技巧、态度的教学,其可以通过学校教师通过采用温馨、指点、细心的授课方式,并且日常对学生生活、家庭等多种状况进行访谈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了解到教师的职责,能够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身上学习到教师教授的方法和方式。通过这种言传身教的方式,让日后这些学员步入工作岗位之后能够担当起作为幼儿教师正确的工作和责任。
2我国现有的航道养护管理模式
近十年来,我国对于航道养护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不断加强对于航道的建设和养护与管理力度,令我国的航道能够提高等级,增加里程,还可以让航道的养护和管理工作方面变得更加规范化和系统化。而长江航道管理模式和山东省航标托管试点模式是我国较为典型的两个航道养护管理模式,其较全面地体现了我国的航道养护管理模式的特点:
2.1长江航道养护管理模式
目前我国长江航道局正在进行“管理与疏浚分离”的改革工作,其主要目的是把疏浚从航道的养护管理工作中分离出去。
2.2山东省航标托管试点模式
这种航道养护管理模式,是把航道航标的养护工作以协议的方式委托给运通工程公司负责,并在运通工程公司完成约定的航标完好率、标位正确等工作任务后,才把航标养护费分期拨给运通工程公司。
3航道养护管理模式的意义
根据我国新形势下的发展情况可以得出,我国目前航道养护管理工作最主要的目标就是深化航道养护管理机制的改革工作,进一步实现航道养护管理市场化运作。我国航道养护管理工作的改革目标是要逐步培育航道养护工程市场的形成,并形成一定的秩序,同时,还要通过不断的改革和创新,在航道养护管理相关机构中引入内部竞争机制,增强各养护队伍的工作活力,提高航道养护管理的工作效率,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这样才能把航道养护管理工作搞好。在航道工作中,养护是基础,管理是保障,是航道工作的根本,是航道畅通的基本保证,更是维护和巩固航道建设成果的必然措施。只有进行高效的养护管理模式才能避免由于养护不善,造成建设成果大打折扣、航道条件恶化等不良后果的出现。
4创新航道养护管理模式的相关措施
4.1建立适应我国水运发展要求的航道管理体制
深化航道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科学合理、协调化、规范化的新型航道管理体制,是完善我国航道养护管理工作的首要步骤。由于目前我国当前运输船舶标准化、大型化发展趋势的确立,航道建设速度不断增加,航道等级及其结构进一步提高和优化,使我国的航道养护与管理的工作任务日益繁重。为了使我国的航道养护与管理工作能够适应我国社会的发展进度,各级交通主管部门要认真分析现行体制的优势与弊端,加快航道养护工作的改革步伐,在水运发达地区可以设置专门的省级航道管理机构负责航道管理和养护工作。对由各级交通主管部门投资建设的“航电结合”工程的建设、管理及收益分配,应充分发挥省级航道管理机构的作用,实现其建设、管理能够服务并促进航道事业整体发展的目标。航道养护机制的改革与创新是我国新形势下完善航道养护工作的第二步,航道养护和管理工作的改革目标是实现航道的养护投入与效益统一,要始终坚持着积极、稳妥的精神,采取多种形式,推动我国航道养护机制的改革。
4.2充分认识航道管理与养护工作的重要性
航道运行是否畅通,这主要取决于航道的养护与管理工作质量。航道和其他交通基础设施最大的不同在于航道是利用自然资源进行运输的。因此在航道养护管理工作中,前者是工作的基础,后者是工作质量的保障,而两者的结合则是我国航道工作的根本,同时也是维护我国航道建设工作成果的重要举措。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和航道干部职工一定要充分认识航道养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把航道养护管理放在与航道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并定期进行反思和完善,认真抓好我国的航道养护与管理工作。不论是现在还是以后,我国的航道建设任务依然重要,而航道的养护和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已经迫切地摆在我们面前,激励着相关的专业工作者解决这些问题。各地要根据航道发展规划,认真研究航道养护的工作计划,把提高管养水平作为航道工作的重点,使我国的航道养护与管理工作有一个更高层次的进步和完善。
4.3加强航道重点养护
根据目前我国航道建设和水路运输总的发展趋势,我国的航道养护管理工作应在继续按照相关的养护技术规范,坚持分类养护的基础上,适当调整航道养护工作格局和测量,加强航道的重点养护,突出高等级航道的养护工作。而值得相关航道养护机构注意的是,公共航道的养护与管理工作,是当地政府进行的社会公益性活动,是政府职能的组成部分之一,养护与管理的经费来源应争取列入各级政府预算开支。但是根据相关的调查显示,一直以来,我国的航道养护管理经费严重不足,已影响到我国航道工作的正常开展,更不用说要顾及到公共航道的养护与管理工作了。为此,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和航道管理机构应就此情况认真进行详细的研究,采取多种措施筹措管养工作资金,确保我国的航道事业能够可持续健康发展。
4.4进一步提高航道养护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航道的养护管理工作的质量,提高航道的服务水平,相关的养管部门需要加强对航道建设工程的效果观测和研究深度,维护和巩固好航道的建设成果。通过做好对航道原形观测工作,时刻掌握河床地形变化资料,确保航道的尺度。同时,还需要重视整治建筑物的维护,保持其处于完好状态,并发挥应有的作用。在高等级航道和通航海轮航道上,加快大型浮标和塔型岸标的建设。重要海轮航道应逐步配置雷达应答器,提高助航的可靠性。要建立健全过船建筑物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最后,还可以加强管理与维护工作的力度,使过船建筑物始终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避免有意外发生。过船建筑物的修理应尽可能安排在运输淡季进行,尽量缩短停航时间,减少对航运的影响。经过我省的不断努力,在2012年,我国交通运输部办公厅第二次对全国的航道养护技术考核下,广西壮族自治区荣获全国航道养护技术考核第二名的佳绩。而排名第一、第三的省份则分别是浙江和重庆。2012年的5月,交通运输部办公厅检查组以贵港至梧州航道、漓江航道作为广西航道代表,先后检查了梧州航道管理局、桂林航道管理局航道养护技术情况。可见我省所创新的航道养护管理模式的效果是十分有效的,同时是适合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航道养护工作实际发展情况。
1.研究背景
薪酬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高层管理者以及企业所有员工最为关注的内容。它直接关系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效,对企业的整体绩效产生巨大的影响。灵活有效的薪酬体系和薪酬制度对激励员工以及保持员工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应当全面地研究薪酬体系。
我国目前处于类似于西欧十八世纪的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人与人的关系逐渐被人与资本取代。这种时期下,人们往往更加重视自己的物质收人,对于企业来讲,应当十分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于是,薪酬问题自然成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模块。
从具体行业来看,如图1所示,对于电信行业来讲,有接近一半的人是由于薪酬的原因而选择退出这一行业。这样,反过来从企业自身角度来讲,企业组织应当更加关注自身薪酬制度设计问题,防止优秀员工由于企业薪酬设计向题而流失。
2.薪酬概述
薪酬体系即薪酬的构成,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工作报酬的构成部分。一般而言,员工的薪酬包括基本薪酬、奖金、津贴、福利和保险五大部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人们认识水平的不同,薪酬体系也表现为不同的设置方式。
传统的薪酬休系是基于工作或职位而设计的,被称为职位薪酬体系和绩效薪酬体系。职位薪酬体系主要是依据职位的工作责任、工作复杂程度、工作强度、工作时间、工作环境等因素进行职位价值评价,确定该职位在企业中的相对价值,依据职位间的不同价值关系确定薪酬水平。绩效薪酬体系是将员工的薪酬和业绩挂钩,根据员工个人和所在团队的绩效确定其薪酬水平,是一种结果导向的价值分配方式。该薪酬体系比较适合一些绩效容易量化评价和容易短期达到绩效的职位。
能力素质薪酬体系是以人为基础,同时也融人职位的相对价值的思想,通过对所具备的与工作相关的知识、技能、经验、行为和态度等能力素质来确定其为企业创造的价值。基于能力素质的薪酬体系最大限度地激励了知识型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发挥自己的潜力,通过提升能力素质水平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提升,从而提升自己的薪酬水平。
3。传统薪酬的弊端
首先,传统的薪酬体系没有恰当的激励,不能给员工以准确的定位。晋升成为增加个人薪酬的唯一途径,这就导致了他不惜一切代价向上爬而忽略了他是否适合这个岗位,所以这种激励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其次,在传统的薪酬体系下,晋升来源于考核。由于人们更加热衷于自己职位的高低,这就为所谓的“寻租”行为提供了温床,考核的公平性就很容易丧失,人们做事往往具有很强的功利性,最终会导致公司整体效益的下降。最后,原有的薪酬体制往往只关注员工的低层次的需求,而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们在较低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会追求更高的需求,这就对传统的薪酬体系提出了挑战。因此,在我国进人新的发展时期的大背景下,我们就必须根据企业的现实需要对原有的不适应的薪酬体制进行调整,使之更加符合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4.宽带动态薪酬体系设计及应用
4.1宽带薪酬体系
4.1.1宽带薪酬提出的历史背景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中非常核心的一句话。宽带薪酬的提出是受到经济基础的变化应运而生。这种模式源于上世纪90年代的美国,当时正值网络型组织的兴起,企业面临一些列的改革。组织逐步扁平化,提倡团队协作而不是个人主义,更注重有效沟通、协作和信息与知识的共享等。
这种变化就对原有的薪酬体系提出了挑战。具体来看,原来的薪酬模式往往强调个人的能力,高层管理人员往往拿高工资,管理学中的“二八”法则在这里凸显。而在宽带薪酬体系下,较低等级的人员也可以拿到较高的工资。
结合下图2分析,在左图传统的薪酬结构中,存在三个等级,即1000一2000,2000一2500和1700一3000这样三个等级,这个等级的划分是基于职位而设定的。这就意味着如果一个人处在第一等级(最低等级)时,即使他非常努力地工作,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他的收人也不能达到很高的高度。更进一步,假设第三等级(最高等级)的工资波动区间是2200一3000,这就意味着他的收人可能永远也达不到第三等级,除非他晋升到更高的等级或者跳槽到其他公司。
而在宽带薪酬体系中,如下图2右所示,他的工资只有1000-3000这样一个等级,这就不会出现上述的情形,员工的工作热情也不会因为这样的制度设计而产生不公平感。这也符合薪酬设计应当尽量公平这一原则。其中,心里的公平感在这里起到了更为重要的作用。
4.1.2宽带薪酬的基本内洒
所谓“宽带薪酬设计”,就是企业将原来相对比较多的薪酬级别,合并压缩为几个级别,同时拉大每一个薪酬级别内部薪酬浮动的范围。简单地说就是薪酬级别少了,级别内部的差异大了。
在这种研究视角下,“带”是指工资级别,“宽带”则指工资浮动范围比较大。根据美国薪酬管理学会的定义,宽带薪酬就是指对多个薪酬等级以及薪酬变动范围进行重新组合,从而变成只有相对较少的薪酬等级以及相应的较宽的薪酬变动范围。一般来说,每个薪酬等级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的区间变动比率要达到100%或者200%以上。
一种典型的宽带薪酬结构可能只有不超过四个等级的薪酬级别,每个薪酬等级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的区间变动比率可能达到200%至300%,而在传统薪酬结构中,这种薪酬区间的变动比率通常仅有40%-50%。
宽带具体可以分为横向宽带和纵向宽带两种形式。其中,在纵向宽带体系中,每一个宽带里所包含的职别都是自下而上的。而在横向宽带体系中,每一个宽带里所包含的职别都是属于同一职业锚的,它们之间没有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所以不同的企业可以结合自己不同的特点,采用不同的具体模式来设计自己的宽带薪酬体系。
4.1.3宽带薪酬的特点
第一,打破传统等级制,提升整体绩效。在传统薪酬制度下,员工的薪资与其职位级别、资历等密切相关,低职位员工惟有通过晋升的唯一途径才能改变现状。宽带薪酬最有利的就是低级别的员工只要工作业绩出色,所对应的薪酬就会超过甚至远超于高级别的员工。这样就打破了传统的等级制,从而充分调动不同层级员工的工作热情,有效避免由于薪酬与能力的不对等产生的“磨洋工”现象,最终有利于一个公司的整体绩效的提升。
第二,提升员工的能力。在宽带工资结构下,一般的工作人员只要他的业绩突出也一定存在着广阔的加薪空间。而在同一个薪酬宽带内,企业为员工所提供的薪酬变动范围要远远大于在原来的好几个薪酬等级中可能获得的薪酬范围,如图2所示。第一等级的员工有可能在宽带薪酬体系下获得第三等级员工的工资水平。这样的设计十分有利于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增强员工的创造性,引导员工将精力集中到个人发展上去。这种价值导向最终可以带来员工综合素质的提升。这是在传统薪酬体系下所不能实现的。
第三,有利于职位轮换。宽带薪酬体系下,薪酬水平的高低是由能力来决定而不是由职位来决定的,员工通常乐意通过相关的职务轮换来提升自己的能力,使自己的付出能获得更大的回报。这就更好地避免了有些人长期霸占一些要职而使一些能力更强的人无法进人的现象。
4.1.4宽带薪酬的弊端
任何一种薪酬体制都不是完美的,都有它客观上的一些弊端,关键还要看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只有与公司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公司的各种管理活动。
最为明显的弊端在于这种薪酬体制没有考虑人才市场竞争对工资的影响。从西方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员工工资问题—市场经济供求状况决定价格的基本规律—同样适用于劳动要素市场.也就是我们说的员工的工资。人力资源在市场上的稀缺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的工资水平。而宽带薪酬体系在设计上只考虑了职位和能力这两个因素而没有考虑市场因素对工资的影响。当企业从市场上竞聘比较稀缺的人才时,就极有可能因为宽带工资体系的这种内向性而满足不了稀缺人才的要求,从而难以吸引企业急需而市场紧俏的专业技术人才和专业管理人才。所以,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这一种薪酬管理体制,应当综合考虑更多其他因素,这样才能把问题思考得全面,避免顾此失彼的局面产生。
4.2动态薪酬体系
由于上述宽带薪酬的一些局限性,笔者现在引人动态薪酬体系的内容。动态薪酬是根据企业内外部的人力价格水平和员工的职位、能力、绩效以及长期发展潜力建立的一种崭新的薪酬体系。它不仅关注企业薪酬水平的对外竞争力,也关注内部薪酬的合理性和激励性,不仅注重薪酬对绩效的牵引,还注重薪酬对员工能力的牵引。
区域差异是不可忽视的一大要素。由于我国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相对较大,以我国电信行业薪酬调查结果来看(见图3),薪酬最高的华南地区要比最低的西北地区高出近两倍。可见,对一个全国性的公司来讲,在不同的地区,应当动态地结合当地经济的相对发展水平和物价水平变动来制定员工的工资波动区间。
此外,动态薪酬体系中,薪资的构成分为固定部分和动态部分。在实施岗位工资制的企业里,根据岗位确定的岗位工资,属于动态部分。即二者共同构成影响和激励员工的因素。薪酬结构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让员工所获薪酬额与其贡献量成正比,而且这种变化的周期并不长,它是动态地时刻进行的。
【中图分类号】F293.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2-0065-01
引言
在国外,最早提出“风险社会”这一观点的是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他在《风险社会》一书中,开门见山的指出,当今人类社会生活在“文明的火山上”;《风险社会与中国—与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的对话》一文中,贝克提出“生态、金融、军事、、生化和信息等方面的各种风险,在我们当今世界里以一种压倒性的方式存在着”。由此可见,“风险社会”已引起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但是目前专门针对土地征收过程中可能引发社会风险的研究还很少,本文正是基于此,从土地征收的角度出发,考虑如何对土地征收过程中可能引发的社会稳定风险进行管理,从而避免社会稳定风险事故的发生,进一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促进社会的发展。全文介绍了土地征收流程的阶段划分,分析了土地征收社会稳定风险的内涵及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土地征收社会稳定风险动态管理模型,最后引入实例对该模型加以论证。
1土地征收社会稳定风险动态管理模型
1.1土地征收社会稳定风险的内涵。 社会稳定风险是指由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以及社会性因素的原因,危及到大多数公民的利益,从而可能引起人民不满,引发,造成社会动荡,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及健康发展构成威胁的潜在性因素。土地征收社会稳定风险即土地征收过程中可能引发的社会稳定风险,是指在土地的征收过程中,当土地所有者和土地使用者的权益造到侵犯而得不到合理的补偿,造成失地农民正常的生产、生活甚至生存得不到保障时,引起失地农民的不满,而可能采取群体上访、与政府对抗、聚众游行等措施,从而影响社会稳定、威胁社会和谐的潜在风险因素。
1.2 土地征收社会稳定风险的特点。 土地征收社会稳定风险除了具备一般风险的特点之外,还拥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主要有隐蔽性、复杂性和快速扩散性。隐蔽性指土地征收社会稳定风险难以发现、难以判断;复杂性指引发土地征收社会稳定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快速扩散性指土地征收社会稳定风险一旦爆发,短时间内会引发大量农民参与其中。
1.3土地征收社会稳定风险的分类。 社会风险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社会风险是与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等风险并列的;广义的社会风险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等各类子系统。社会风险最大的危害是影响社会稳定,结合土地征收项目自身的特点,从广义的角度理解,可以把土地征收社会稳定风险可以分为四个子风险为经济风险、政策风险、自然风险和其他风险。
2实证研究
3.1案例介绍。 陕西省西安市某区某批次项目需征收集体土地18.0601公顷,其中耕地1.6970公顷,果园14.9358公顷,其他农用地0.2581公顷,建设用地0.6320公顷,未利用地0.5372公顷。涉及村组1个,该村总人口976人,其中劳动力488人。征地前农民主要收入来源为务农,人均年收入5825元。
3.2土地征收社会稳定风险识别。 详细整理并分析从当地农民调查到的资料以及从当地国土局、局、街道办事处收集到的相关资料,邀请相关的土地征收工作人员、土地估价专家、村民代表等,运用头脑风暴法,进行风险识别,最终确定了该项目的土地征收社会稳定风险子风险主要包括经济风险、自然风险、政策风险、其他风险。其中经济风险包括地面附着物补偿标准较低、征地补偿资金未落实、社会保障资金未落实、失地农民再就业困难;自然风险包括项目建设过程中可能产生噪声污染、项目建成后可能会污染当地水源;政策风险包括政府公告宣传不到位、征地行为不规范;其他风险包括异地安置导致农民生活不便、该村村组存在内部矛盾。
3.3土地征收社会稳定风险分析
4结论
本文在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通过构建土地征收社会稳定风险的动态管理模型,对土地征收过程中产生的社会稳定风险进行了定量化评价,客观的判别风险等级从而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降低或者避免该风险的发生。具体来说,本文主要研究了:
4.1对土地征收项目流程进行了阶段划分,定义了土地征收社会稳定风险,对其特点进行了简单阐述,并对土地征收社会稳定风险进行了分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土地征收社会稳定风险动态管理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