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建筑概论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4-03 10:02:3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智能建筑概论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智能建筑概论论文

篇1

一、结合毕业论文课题情况,根据所查阅的文献资料,撰写2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

摘要:本课题主要研究的是成都国际金融中心负5层制冷机房的电气部分研究问题[1]。案为成都国际金融中心项目,成都国金中心净用土地面积82亩[2]。为香港九龙仓投资的西部地标性建筑整个项目设计由4座塔楼及裙楼组成,包括超五星级酒店、高端写楼、高档酒店式公寓及高品位住宅等,其中主楼双塔最高达248米[3]。2007年9月香港九龙仓集团在成都以8800万元/亩[4]。总价72.4亿元拍下了位于成都市最繁华的商业中心春熙路片区82亩土地建成后,将成为中国西部地区最高档次、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地标性建筑物,将引进数百个中西部最具代表性的商铺,其中包括世界上最出名的国际名牌、港澳名牌,再加上其九龙仓本身之马哥孛罗酒店等,有望成为中国西部今后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商贸金融中心[5]。

关键词:电气设计;配电系统;智能化系统;电气控制;电机;制冷机房;水泵

1.前言

建筑电气技术是以电能、电子、电器设备及电气技术为手段来创造、维持和改善人民居住或工作的生活环境的电、光、声、冷和暖环境的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的技术科学[6]。它是强电和弱电与具体建筑的有机结合[7]。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有关供配电、照明、消防、防雷接地、通信、网络等系统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建筑开始走向高品质、多功能领域,并进一步向多功能的纵深方向和综合应用方向发展[8]。建筑电气设计是在认真执行国家技术经济政策和有关国家标准和规范的前提下,进行工业与民用建筑建筑电气的设计,并满足保障人身、设备及建筑物安全、供电可靠、电能节约、技术先进和经济合理[9]。

2.设计内容

成都国际金融中心负5层制冷机房的电气部分研究问题。通过到成都国际金融中心负5层制冷机房实地实习,了解制冷机房电机启动类型,启动方式,启动速率。研究其中各个电机与电气控制装置之间是如何协调工作的[10]。了解系统的电气设备及其主回路工作原理[11]。探究其中存在的节能环保效应。计算电气设备的负荷、功率,了解相关电气设备的选用[12]。

3.设计依据

1)中户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2002年版)

2)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CB50736-2012

3)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CB50045-95(2005年版)

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CB50016-2006

5)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CB50067-97

6)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CB50189-2005

7)《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暖通空调.动力》(2009年版)

8)《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节能专篇-暖通空调.动力》(2007年版)

9)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CB50243-2002

4.总结

本次的文献综述内容主要是对成都国际金融中心负5层制冷机房的电气部分的一个概述,简要说明了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应该做些什么系统的设计,在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后的一个总结,也是对这段时间的工作的一个汇报[13]。并对一些规范和国标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以后的毕设做一个铺设[14]。小区的建筑电气设计主要是对变配电系统、冷却系统、电话系统、消防系统等的一个设计[15]。对这些系统的初步了解可以确定以后电气设计的方向,对之后的毕设起一个带头作用[16]。从对电气设计的迷茫到初步的认知,有老师的指导同学的帮助,更重要的还是自己的解收获的是实践知识,本次的文献综述对之后的毕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7]。

参考文献

[1]刘思亮.建筑供配电.第一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164~176

[2]孙建民.电气照明技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年:56页

[3]唐志平.供配电技术[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4]谢浩.住宅照明的处理和选择方法[J].住宅科技,2009,(02)

[5]刘宇.浅谈智能住宅小区弱电系统设计[J].硅谷,2008,(05)

[6]张言荣、高红、花铁森.智能建筑消防自动化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7]郑洁、伍培.智能建筑概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8]唐志平.供配电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9]俞丽华.电气照明[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

[10]戴瑜兴.民用建筑电气设计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83页

[11]陈一才.智能建筑电气设计手册.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2年:43页

[12]戴瑜兴.民用建筑电气设计数据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59页

[13]刘思亮.建筑供配电.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24页

[14]杨光臣.建筑电气工程图识读与绘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48页

[15]Frantz,J.m.Jdy.Intracanopylightingreduceselectricalenergycitilizationbyclosedcowpeastands.LifeSupportBiosphere,2001,7:283-290

[16]N.Shdbolt,Ambientintelligence.IEEEIntell.Syst,2003,18(4):2-3

[17]NTayfunAmur.Cost,guestimpactdriveterrorism-securityplans[J].HotelandMotelManagement.Vol.220.No.20.Jun.2005.

二.本课题要研究或解决的问题和拟采用的研究手段(途径):

1.研究的问题

本课题主要研究的是成都国际金融中心负5层制冷机房的电气部分研究问题。通过到成都国际金融中心负5层制冷机房实地实习,了解制冷机房电机启动类型,启动方式,启动速率。研究其中各个电机与电气控制装置之间是如何协调工作的。了解系统的电气设备及其主回路工作原理。探究其中存在的节能环保效应。计算电气设备的负荷、功率,了解相关电气设备的选用。最终了解现场施工的程序等。

2.研究的途径

1)收集相关资料,查阅中外文献。学习相关知识,了解国金中心项目的基本情况。做好前期准备。

2)请教校外导师学习、掌握国金中心负5层的解制冷机房的电机启动类型、启动方式、启动速率,系统的电气设备及其主回路工作原理,探究其中存在的节能环保效应。

3)通过计算电气设备的负荷、功率,了解相关电气设备的选用。

篇2

一、教学团队的含义与发展

团队(Workteams)是由少数技能互补,愿意为了共同的目的、业绩目标和方法而承担责任的人们组成的的群体。它作为一个学术概念最初来源于企业管理,团队管理被认为是企业成功的基本保障。把团队引入教育领域以后出现了教学团队的概念。教学团队比较典型的定义是“由一个专业或某一课程的教师组成的,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而相互协作、共同承担责任的教师群体。”

美国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在中小学推行团队教学,70年代以后在高校应用团队教学,目前美国的大中小学中存在80%左右实施某种形式的团队教学。我国高校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才开始进行教学团队实验。2007年国务院、教育部、财政部先后出台了国发(2007)14号文件、教高(2007)1号文件和2文件,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明确提出“加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重点遴选和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和研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发扬传、帮、带的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同年教育部在全国选出100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并成为全国教学团队建设的范例。

下文对本校省品牌专业-建环专业教学团队的设置特色、专业特色、创新性改革措施、资源建设与网络教学等特色内容分别进行总结,以供其他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借鉴。

二、建环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内容与特色

建环专业是1998年教育部将原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和燃气工程专业(简称“暖通专业”)经调整拓宽组建而成的新专业,它主要培养从事燃气工程、供热工程、通风空调工程等方面的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复合型人才。目前,全国已有140余所高校设置了建环专业,每年培养专业技术人才过万人。本校建环专业是湖北省高校中最早开办建环专业的学校。生源地涉及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建环专业教学团队从1985年组建以来,经过创始、稳定发展与快速发展三个阶段2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拥有了一个特色鲜明的优秀教学队伍。

(一)教学团队的设置特色

1.团队成员高学历、高层次,知识与年龄结构合理。团队由14人组成,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5人、讲师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4人(博士后1人)、1位教师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硕士学位的7人;硕士生导师6人。团队成员中,50岁以上4人、40岁以上5人、35~40岁4人、35岁以下1人,老中青配置合理,年龄结构优化,是可持续发展的教学团队。

2.以品牌专业建设为契机,全面发展,打造精品教学团队。经过团队成员多年不懈的共同努力,目前团队具有了良好的发展平台。2008年“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被评为省级品牌专业,2009年“建筑设备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被评为省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2009年建筑自动化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2009年“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土建类人才培养的立体化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均获省教改立项。另外,还有关于专业发展定位与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教学、双语教学等方面的研究获校教研立项。这些教研项目既有对专业发展进行全面的宏观研究,也有就某门专业课程的教学进行微观的教改研究,还有对实验等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的教研。它们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促进,是全面建设“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省级品牌专业的重要内容。

3.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团队优势。本专业开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与专业选修课共35门。团队12名专业教师均承担1门及以上专业主干课程与2至3门专业选修课程的理论课堂教学,每门专业主干课程都由2个及以上教师组成课程教学小组共同负责。

除实验外本专业共完成42周实践教学,其中36周是专业实习、设计由专业教师负责指导完成。团队12名专业教师每年均要承担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的工作,每人指导6至8名学生,毕业设计1生1题,选题由设计指导小组把关;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主要由中青年教师承担,分小组指导,集中答辩与评定成绩;课程设计由任课教师组织课程教学小组集中对学生进行设计指导、答疑与成绩评定。

课程实验由任课教师与专职实验员共同指导,实验分组进行。课外开放与创新实验以学生为主体,申请相关教师课外指导。

以上教学工作安排充分发挥了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团队优势,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教研结合,以研促教,教研并重。根据教学需要,目前本专业已经形成了三个教学科研团队:团队A主要研究本专业课程体系如何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市场经济的需求;团队B主要研究学生工程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团队c主要研究供热空调系统与建筑智能化的有机结合,扩展专业范围,适应智能建筑的发展。

在科研方面,各个团队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与特色。团队十分重视科研转化教学工作,同时也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科研课题中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

5.立足教书育人,开放办系,服务社会。团队紧紧抓住“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宗旨,以培养本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结合当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和社会需求,开放办系。鼓励教师积极参加专业教研与科研等会议、专业教学与技能等培训,并给予经费支持。每年毕业设计都定期邀请知名专家来我校为师生作专题讲座。另外,本系是“湖北省土木建筑学会暖通空调专业委员会”和“武汉土木建筑学会暖通空调专业委员会”的挂靠单位,依托这个资源优势,本系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影响力,在学生落实实习单位与教师开展对外技术服务方面都有一定的优势。

在服务社会方面,要抓住两型社会对环境与节能的永恒需求这个契机,充分利用本专业节能环保的专业知识优势,通过“产、学、研”结合,使本专业人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创造价值,通过进一步的建设,使团队形成自己的特色,为学生服务,为社会服务。

(二)教学团队的专业特色

1.结合专业的技术发展和社会需要开展科学研究。本团队成员在暖通空调系统节能、建筑节能、泵与风机的节能应用研究、平衡阀的应用研究、智能控制、暖通空调CFD、室内空气品质、蓄能技术应用、地源热泵、太阳能除湿空调、制冷系统的匹配等领域开展了深入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取得了一批有价值的科研成果,既服务了两型社会的建设需要,同时也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2.实习方式的改革和教学体系改革是本专业教学改革的

两个主要方面。暖通专业“顶岗实习”实施方式及效果研究曾获原冶金部教改成果二等奖。几年来仍在不断探索和改进学生的专业实习方式。关于本专业的教学体系改革,不断完善培养方案、编制实践性教学环节体系,结合自身优势开设了暖通空调新进展、冷热源工程、热泵及应用、智能建筑概论、暖通空调工程设计方法与系统分析、小型制冷设备的组装与维修、蓄能空调技术等多门特色专业选修课。另外在大一、大二年级实行了专业导师制度,对学生进入大学后如何有效的学习和做好未来的职业规划进行引导,培养学生对本专业浓厚的学习兴趣,建立师生沟通的良好渠道。

(三)教学团队的创新性改革措施

本校建环专业历来重视教学改革研究,倡导用正确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教学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经过团队成员多年的实践探索,及时总结有关经验,参与相关教研课题工作,取得了些阶段性教学成果,得到了几点切实可行的创新性改革措施。

1.依据社会发展和市场需要,提出了地方高校建环专业发展定位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要求。社会的发展对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的人才提出新了的要求。“以人为本,舒适、便捷、安全、健康、环保、节能”的思想已成为本专业的核心理念。而高校要发展,专业要适应社会需求,就必须及时掌握社会发展需求与专业设置和教育模式之间的差距。通过调查研究,并根据我校的办学优势和地方特点,探讨本校建环专业学科的发展定位是主要培养从事燃气工程、供热工程、通风空调工程等方面的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能适应其专业服务面广、跨行业特色的需要。面对新的形势,应对专业教学体系与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及时的调整,配置适应市场要求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真正体现教育面向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于市场经济建设的精神。

2.改革教学体系,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投入,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色。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投入,实践环节的教学主要是通过做设计、实验或论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实际动手能力。

团队主要通过三方面的措施来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投入。首先,优化实践教学队伍。选派认真负责、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实习与设计实践教学:专业任课教师与专任实验教师共同指导课程实验;科研能力强的教师指导学生的创新实践等。其次,灵活安排实践教学时间。根据本专业特点,把4周的生产实习调整到第七学期前4周,便于学生充分暑假进行实习,一方面夏季更容易找到实习工地,另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与实习单位要求实习时间延长的实际需求。由于毕业就业找工作与考研的冲击,毕业设计可提前布置给学生,以便能保证设计时间与质量。通过几年的实施,取得满意的效果。最后,尽可能地加大实践经费的投入,以保证实践效果。比如向实习单位争取报销学生的交通费与适量的实习补足等。

3.设置特色课程,培养知识面宽的专业人才,满足市场需求。经济建设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节约能源已成为建筑设备管理十分紧迫的任务。建筑设备的能效管理必然成为今后的一大热点领域和重要市场。所以计划增设中央空调系统运行管理和物业设施管理等方砸相关选修课程。

另一方面,原暖通专业的教授内容主要是建筑物单纯的供热和空调,缺少建筑物内热、湿、声、光及空气质量等方面的综合考虑,尤其对创造人工建筑环境对生活和生产质量的影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应对建筑环境学、建筑环境测试技术等课程的内容进行重新调整,并充分重视建筑设备动化与智能建筑等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作用。

另外,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需要,应强化学生的英语与计算机应用能力,计划多开些双语课程。

(四)教学团队的资源建设与网络教学

1.网站与多媒体课件建设。为了充分发挥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在专业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本教学团队十分注重专业信息平台和网络环境的建设,建立了网络化的教学和管理信息平台,实现网上辅助教学和网络化、智能化管理。在资源建设与网络教学方面主要做了许多工作。团队购买了一批专业课动画索材,自行开发了一批多媒体课件,目前本专业所有主干课程均采用了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教学效果很好,深受学生的欢迎。先后建设了建筑自动化省级精品课程网,建筑智能化教学网http://hvac.省略/,建筑设备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网http://jzsblab.wust.省略/,专业基础课教师博客http://zhou3.woku.eom/,QQ答疑与师生交流群等。

2.教材建设。教材是体现大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本团队教师注重教材,近几年主编、参编教材《建筑自动化》、《建筑安装工程概预算与运行管理》、《室内污染控制与洁净技术》、《制冷装置管理技术》、《热泵技术与应用》、《燃气供应工程》、《自动控制原理与CAI教程》、《制冷技术与装置》以及《建筑环境学》等9部,这些教材的编写、出版和使用对教学效果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

3.实践教学资源建设。本专业的教学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与工程能力的培养。本专业设有开放实验室,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等提供了较好的平台,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科技竞赛活动,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

篇3

 

高等教育,历来就是出人(培养社会需要人才)、出理论(总结和建立专业理论体系)的地方,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也不例外。现代设计的实践,要求艺术与设计教育积极回应社会的这一要求,尽快建立起,适合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 

一、转变思维方式 

教育体系的改革主要是思维方式的改革。不论是教授者还是被教授者,其思维都要进入信息时代,以全球化的眼光去选择知识。教育改革不但要有新的知识内容,还要有新的知识传授形式;具体地说,就是从“内容”到“形式”必须体现社会化、信息化、智慧化、创意化。对于设计院校的教师和学生来说需要塑造的不是形式,而是思想。中国当前的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很多,但本质是思维方式的问题。我们总是用过去的眼光和方式来解决当前的问题。这种教育对于我们民族的长远发展毫无益处。 

1.包豪斯的经验 

20世纪以来,包豪斯几乎成了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成功的代名词。包豪斯的实际影响,以及它所具有的广泛积极指导意义,早已经超出了它本身的工作效果和教育成就。那么是什么使包豪斯能够取得如此之大的成就呢?简而言之,就是思维方式的根本转变。包豪斯的出现,是现代工业与艺术走向结合的必然结果,它是现代建筑史、工业设计史和艺术史、艺术设计教育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包豪斯的成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经验,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紧随社会进步,不断更新观念,积极创立新思维。 

2 .市场的需要 

 任何改革,当然也包括教育改革在内,都是对不适应新形势的旧体制的改造,从而建立适应新形势的新体制。改造旧体制,建立新体制,首先就需要思维方式的转变,没有这个思维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就不可能建立起与新形势相适应的新体制。对艺术与设计教育而言,转变思维方式,更是刻不容缓。这是市场的需要,也就是说,客观形势逼迫艺术设计教育必须转变思维方式。 

据调查,有些学校的教学内容(共同基础课除外)几乎十年没有变动。令人可畏的是将落后时代的观点向今天的学生传授。某大学工业设计系教师向考察的日本设计教育专家提出“设计时是先考虑功能还是考虑形式。”回答是“哪个都不是。首先要考虑能卖出去的设计。”在以营销为目的进行设计的今天,同十年前供小于求相比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功能决定形式的时代已经结束。大多数产品由于电子技术的导入,产品的功能是通过电子元件得到了解决。造型设计是如何体现功能的呢?美国大学教授的教学内容每年都不一样。日本千叶大学工学部?工业意匠学科?人间工学的教授们提出:“设计师不仅考虑设计的硬件问题,更应该考虑设计的软件问题”。日本各大学的教育理念中常提到的一句英文是“communication”意为“通信、传达、交换、交流、传意”。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科之间的交流,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交流、国际之间的交流等对于信息社会的今天是极有含义的概念。 

二、整合教育资源 

1.中国传统文化、古典文学与艺术应该成为教学的重要内容 

艺术设计,归根到底是通过艺术与科学共同的合成手段,创造着人们的全新生活,在这全新生活里,体现的就是一种文化。世界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因为有着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底蕴,所以才能在世界上取得今天的可圈可点的艺术设计成果;靳埭强、韩美林等人,如果没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功底,也决不可在申奥会徽的竟标中,一举夺魁。 

那么,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接受完整的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同时,得到良好的传统文化、古典文学与艺术的熏陶呢?这里提出三种可资借鉴的方法,供大家讨论。 

第一种方法,可以在每学期,规定出若干的专题讲座,系统地、概论式地对易学文化、老庄哲学思想、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诗、词、曲、赋等,进行专题讲座。这种专题讲座,要有知识性、趣味性、针对性。 

第二种方法,可以不定期举行学术报告会,就某一课题,或者某一方面内容,进行学术讨论。 

第三种方法,可以由任课教师,在学习的不同阶段,根据实际情况,召集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在接受一种新知识后,有机会反刍消化,并且有机会通过讨论,产生一些新奇的艺术或设计灵感。 

2.现代科技成果应该反映和促进艺术设计教育水平的提高 

信息社会,高新技术在层出不穷的涌现,譬如电子艺术、新媒体艺术的发展,正在冲击着传统艺术的载体;材料科学的进步,纳米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促使产品的加速更新换代;建筑科技的发展,也正在使智能建筑、生态建筑走人们的生活,等等这些,逼得我们应顾不暇。站在时代前沿的教育,不可能、也不应该再去传授手工艺时代的技法。至于那些已经变成历史知识科技成果,我们可以把它们放到艺术史,或者设计史里面去讲,也可以作为常识性知识讲授,但不必作为学生必须掌握的重点。 

三、充实教学内容,整合课程设置 

第一,承认艺术设计学科的相通性,加大共同性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产品设计(包括建筑、工业等等)、平面设计、环境设计、装置设计等等,在艺术设计这个大概念下,大范畴里,它们之间的总体共同性,远远大于个体差异性,从理论上讲,它们之间的个体差异性,更多的体现在它们各自的不同工艺上,而这又是它们各自学科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所以,加大共同性课程的设置,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培养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必须的。这种加大,不但要有广度,而必须要有相当的深度。这种模式,可以使学生在学校受到更加完整的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同时也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表现了明显的市场取向意识。 

第二,在共同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允许学生自由选择各自深化的专业。在接受比较全面、完整的艺术设计学科教育基础上,由学生自己根据各自的喜好选择不同的专业课程,进行更深入的学习。不必事先划定更细的专业界限。此种方法,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艺术设计专业总体知识,也有利于学生走向社会后的就业选择。 

第三,增加中国传统文化、古典文学与艺术教学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古典文学与艺术,应该说,在某种意义上,是保证设计师创造力的必不可少的功底,我们应该在现代设计教育上有所充分的体现,增设这方面的课程,加大这方面的教学力度。 

第四,在学习和掌握传统艺术设计知识的同时,应该提高对新媒体这个艺术设计载体的认识。这就是说,要积极学习和掌握新的科学技术,能够使学生熟练运用高新技术工具和表现手法。我们的艺术设计与市场结合的那么紧,与工业化结合的那么紧,这本身就要求我们的现代设计教育,把最新的科技成果直接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来。这方面,一要提高认识,二要加大投入,三要全面推广。 

第五,加大材料科学的教学力度。对于现代设计来说,材料的掌握和熟练运用,是必不可少的。这一点在产品设计上表现得更为突出。譬如建筑设计,没有对新材料的认识和熟练运用,就不可能设计出集艺术与科学一体的优秀作品来。信息时代,材料科学发展很快,一个面向未来的设计师,必须及时的掌握它的变化,熟练运用它的优越性能。 

第六,加大实践课程的内容、方式和课时。现在我们过于强调“学院化”教学,在教学实际中,常常把实践,或者叫实习,当成儿戏,流于形式化。教的不认真,学的很马虎,根本起不到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增强理论教学知识的效果,这几乎成了中国内地学校的通病。事实上,这种必要的实践课程,对艺术设计这门具有较强应用性质的学科,是非常必要的。前面已经讨论过,这种实践课程,今后可以走与企业和社会联合的路子,使学生有针对性的做,而且做出的东西就叫它成为产品,进而成为市场上的商品。这是一种主动的实践教学方式,可以从根本上改变过去被动实践教学带来的不良因果。 

四、总结 

综上所述,现代设计教育可以成为艺术设计的制约因素,也可以成为艺术设计的促进力量。这一点,完全取决于我们的教育模式、教育体系是否适应时代的要求,取决于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是否能够及时树立全新思维,整合教育资源,建立适应时代需要的教育体系。  

参考文献 

1 王受之. 《世界现代设计史》. 新世纪出版社 

2 王受之. 《世界工业设计史略》.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3 伍江. 《现代设计的源泉-访问包豪斯随想》. 《设计新潮》2001.1 

4 朱铭、荆雷. 《设计史》第120-123页. 山东美术出版社 

篇4

教材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一项基础性设施,其建设质量和数量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高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效果,而且最终必然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产生极大的作用。教材也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教师施教、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也是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我结合多年来从事高校教材管理工作的实际,就高校教材的选用问题与对策研究谈点看法。

高校教学活动,体现为专业与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它影响的是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和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种教材层出不穷的今天,如何满足学科自身教学需要,科学、合理地选用教材,已成为各高校的教学治理者亟待解决的问题。科学合理地进行高校教材建设意义重大。

一、高校教材的选用存在的问题

1.随意选用教材。教师是教材的第一选用人,选用书目、备选书目都是由教师提出来的,选用教材缺乏集体研究,仅凭任课老师个人选定版本,这首先表现出教师选用教材的随意性。其次,有的教师长期使用一个版本,自认为轻车熟路,得心应手,不轻易改变教材,致使反映新的科技知识的教材得不到及时选用。最后,由于学校所处的环境不同,与外界信息交流情况,以及自身情况的不同,学校的社会信息流畅程度也不尽相同。教材信息不畅通,学校不能全面掌握所有的优秀教材的信息,致使择优选用教材受到影响和限制,难以做到优先选用省部级以上获奖教材,难以达到专业课教材内容更新率理工类大于10%、文史类大于20%的要求。这些都对人才培养十分不利,因此,必须加强教材质量建设和改革工作。

2.自编校内讲义。没有合适的教材可选就自编校内讲义,其积极的一面是暂时解决了教材的短缺。但自编讲义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和不足,缺乏系统研究和理论指导,部分校内讲义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转抄内容居多,加工不细,以及印刷质量不好等问题,影响了教材质量。多年来实践证明,自编讲义这种做法弊多利少,给教与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3.教材内容更新慢。传统教材的编写往往周期较长,新知识、新技术、新内容、新工艺、新案例、新材料不能及时反映到教材中来,教材的更新速度太慢。特别是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与实际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有的已十分严重。不少学生说:“我们实习时用的是新知识、新规范、新标准,学校里学的是老知识、老规范、老标准,缺少符合特色的‘对口’教材。”目前的教材使用仅仅注重内容上的增减变化,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基础理论分量过重,应用技能比例偏轻,没有从根本上体现以应用型职业岗位需求为中心,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教育观念。

4.教材内容缺乏系统性。现在的许多课程所使用的教材内容重复,交叉较多。如工程造价管理专业,其中管理经济学、管理学原理与运筹学、工程经济与统计学原理、工程项目管理、工程监理概论及工程招投标管理、工程概论与工程结构、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等相关课程的设置,仅网络计划技术这一教学内容在管理学、工程施工(施工组织部分)、工程项目管理及工程监理等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就重复出现多次。课程体系设置中缺少工程管理必备的技术知识,工程建设过程中经常碰到的内容,如工程测量、地基与基础等教学内容在设置中又未作必要的安排。此外,与学生日后就业有关的新知识,如市政及路桥工程、装饰工程、安装工程、智能建筑等知识考虑较少,特别是与国际经济接轨的国际工程管理及相应的国际工程合同、造价管理知识更考虑不足。类似情况在课程内容体系中诸多。在进行具体的专业课教学时,就会出现内容上的重复。因教师各自理解的深浅与角度不同,导致一方面由于重复讲述,造成时间上的浪费,另一方面由于表述上的不一致,增加学生学习的障碍。

5.实践教学教材建设普遍重视不够。目前教材建设是以学校的选择为依据,以方便教师授课为标准,以理论知识为主体,以单一纸质材料为教学内容的承载方式。现用教材都是供教师上课讲授使用的理论教材,缺少与专业教材配套的实践教材。但现在只有少量教材附有思考题,也仅供学生巩固课堂教学中学过的知识,缺乏实践训练,对通用的实践教学教材建设普遍重视不够。教材缺乏与劳动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鉴定标准的有效衔接,缺乏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高新技术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对教材的教学新形式、新技术、新方法运用研究不够,没有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新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来弥补教材的不足,没有真正转到以学生为主体的轨道上来,这已成为制约高职高专人材培养的薄弱环节。

二、原因分析

目前,许多高校的教材选用是由任课老师个人提出,本校教材供应部门负责组织征订、发放,致使教材选用的质量无法进行有效的控制,高质量教材得不到选用。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教材在教学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选用一本好的教材,就是为学生请到一位好的老师。但在目前的高等教学管理中,由于受到“功利主义”倾向的影响,许多教师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不愿在教材的优化上下功夫。为了备课方便,即使有好的教材,也不愿意更新版本。

2.没有严格的教材选用审批制度,对优秀教材的宣传推广力度不够。教材管理部门尤其是任课老师平时对教材出版信息掌握不够,不了解本门课程有多少种教材,也不清楚哪些是国家级、省部级优秀教材,致使教材选用带有很大的盲目性,直接影响到教材的选用质量。教材选用的随机性很大,许多质量不高的“职称教材”、“分摊包销教材”和“人情教材”乘机流入课堂,严重地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

3.缺乏对教材选用质量的评价制度和实用的评价指标体系。由于没有严格的教材选用评价制度和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教材管理部门无法对教材选用的质量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也就无法有效地对教材选用工作进行宏观管理和指导。

4.教材编写、出版混乱,给合理选用教材增加了难度。某些出版部门为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一些基础课程、热门课程的教材成了竞相出版的对象,同一门课的教材竟多达十几种甚至几十种,而一些冷门专业、新兴学科和选修课教材却普遍缺乏,这样就造成教材重复出版与教材缺乏并存的现象。教材重复出版造成的不仅是资源的浪费、教材内容的低水平重复,而且给选用优质教材带来了难度,而有些课程连基本的教材都没有,选用更是无从谈起。很多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自我封闭现象,片面追求自编率,为了增加评选优秀教材的数额或为了提高学校知名度,在已有高质量教材的情况下仍然自编教材,希望从数量上体现自身教材建设的成绩。在教材选用时,搞所谓的自成体系,不论自编教材的质量如何,只要有自编教材几乎不选用其他教材。这些做法难以保证选用教材的质量,还会影响高质量教材的推广和使用。

三、对策与建议

提高教材选用的质量,不仅是教材管理部门的重要任务,而且需要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齐抓共管,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确保高质量教材的选用。具体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统一思想,提高对教材在教学过程中重要性的认识。先用教材的质量,直接影响到高校的教学质量。因为高质量的教材既是教学内容的知识载体,又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因此,学校各级领导、教材管理部门和教师应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高度对待教材选用工作,充分认识教材的选用质量对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

2.建立健全教材选用管理制度,加强宏观指导管理。学校教材建设委员会和教学管理职能部门要制定教材选用管理的有关规章制度,加强对教材选用工作的宏观管理和指导。各学院教学委员会要对本学院所开设的课程选用教材的质量把关,实行严格的审核制度,报校教材管理职能部门审批备案。教材供应部门应按经校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审批同意的教材组织征订和供应。

3.加强对优秀教材的宣传和推广的力度。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出版发行部门和教材编写者,要共同做好优秀教材的宣传和推广工作,进一步加大优秀教材的宣传和推广力度。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有计划地对优秀教材进行主讲教师的研讨培训。出版部门对出版的优秀教材信息除了及时编印出版目录外,同时应把教材的内容体系、特色和创新点等及时进行介绍和宣传,便于各高校进行比较研究和选择使用。教材的编写者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及时撰写介绍教材特色和创新点的论文,公开发表宣传,以加强优秀教材的宣传推广力度。

4.加强教材出版信息的搜集和管理工作。学校教材管理职能部门要加强与出版社、兄弟院校之间的各种信息联系,及时搜集、整理各种教材出版信息,进行计算机输入和建库工作,建立教材出版信息网络,并将了解到的信息及时提供给有关的院(系),为教材选优工作提供第一手资料。

5.建立健全教材选用质量评价管理机制。各高等学校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建立健全教材选用质量的评价制度和评价指标体系,经常性开展教材选用质量的跟踪调查和评价工作,及时倾听有关专家和学生对教材选用质量的意见和建议,并把有关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给有关学院,为不断提高教材选用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6.建立样书库,为教材选优提供优质服务。按照教育部要求,大力推动高质量教材的选用是普通高等学校教材建设的重要环节。对照我校实际,由于各种原因,任课老师平时对教材出版信息掌握不够,不了解本门课程究竟有多少种教材,哪些是国家级、省部级优秀教材,致使教材选用带有一定的盲目性,直接影响教材选用的质量。为此,教材管理部门除了积极搜集有关信息提供给任课老师外,还根据需要建立了样书库,搜集近期出版的,与我校开设专业有关的教材样书,同时收集学校拟开设的新专业的相关教材样书,并分类陈列,给教师选用教材提供更快捷、直观、详尽的参考依据,起到了“兵马未到,粮草先行”的作用,为任课老师教材选优和各学科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和保证。

参考文献:

[1]谢淑华.高校教材管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06).

[2]陈伟.关于高等教育教材建设的思考[J].经济师,2009,(01).

[3]胡英.论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的高校教材建设[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