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文学硕士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4-03 10:02:4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英语文学硕士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英语文学硕士论文

篇1

3)研究方法

4)个案研究5)分析讨论

6)结论

2、论文形式

1)语言

2)论文各部分的顺序

3)引文形式

4)字数要求

5)定义

6)图表

3、排版格式

1)封面

2)格式

三、附录

附录1-开题报告范例

附录2-引文范例

附录3-参考文献范例

附录4-封面范例

前言

我院历届研究生论文写作和答辩过程中,都会遇到一些有关论文写作规范的问题,近年来研究生的人数不断增加,这方面的问题更显突出。鉴于此,英语学院决定制定硕士研究生论文格式规范,通过科学、严谨、合理的研究生论文格式,使我院研究生论文写作进一步规范化,符合现行学术主流的要求,提高研究生论文质量和研究生培养的整体水平。

本格式规范参照现行学术论文的规范与要求,主要对论文格式予以规范,对于论文的内容结构略有涉及,但是考虑到各研究方向的不同特点,在这方面不拟过细规定。这方面的知识在相关课程特别是论文写作课程上应有详细介绍。本格式规范包含以下两部分:一、开题报告;二、论文。

一、开题报告

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主要问题说清楚,应包含两个部分:总述、提纲。

1总述

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必要的数据等等。

2提纲

开题报告包含的论文提纲可以是粗线条的,是一个研究构想的基本框架。可采用整句式或整段式提纲形式。在开题阶段,提纲的目的是让人清楚论文的基本框架,没有必要像论文目录那样详细。

3参考文献

开题报告中应包括相关参考文献的目录(参考文献的规范见附录3)

4要求

开题报告应有封面页,总页数应不少于4页。版面格式应符合以下第3部分第2)项“格式”的规定。

5范例

(参见附录1)

二、论文

1论文内容

论文的基本内容应包括:1)引论;2)理论概述;3)研究方法;4)个案研究;5)分析讨论;6)结论;

1)引论

引论可以是开篇的一个独立部分,也可以是论文的第一章,其中应对论文的论题、主旨、理论根据、研究目标、论文纲要等必要内容,做一个清楚明确的说明。

2)理论概述

这一部分是对论文所依据的理论进行的阐述,可涉及主要理论和相关理论,以及就论文所研究的问题,目前理论研究达到的程度。理论概述可以独立成篇,也可包括在引论部分中,可视情况而定;

3)研究方法

和理论概述一样,研究方法也可在引论中加以阐述。除说明研究方法之外,还应说明所采用的方法的适用性、必要性和科学性。

4)个案研究

这一部分应给出研究实例,实例应当是客观的、适用的、按照科学的方法选择的,并对选择的方法加以说明。

5)分析讨论

分析讨论应当层次清晰,可以针对前述个案,也可在不需要具体实例的情况下,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6)结论

结论可以是论文的最后一章,应在结论中对分析讨论及其结果作扼要的叙述,说明研究的主要发现、其理论和/或实践意义、研究的局限、对进一步研究的建议等等。

如有必要,以上各项的顺序可调整,也可把某两项合并成一项,但是为清晰起见,章节不应过少。

2论文形式

1)语言

根据有关规定,英语学院的硕士论文一律用英语写作,但应包含一个与英文提要相对应的中文提要。

2)论文各部分的顺序:

(1)提要:中英文对应,中文在前,英文在后;提要文尾应列出论文关键词,不少于三个;提要的篇幅不少于一页。

(2)鸣谢:除向对论文有过具体指导帮助的人员致谢外,还应向论文所使用的各种文献的作者表示感谢。

(3)目录:目录应详细,可分多级标题;为便于查阅,各级标题都应包括在目录内;目录后还可列有图表清单、缩略语清单等(如果有)。

(4)正文:包括以上第1部分“论文内容”所述的各项内容。

(5)注释:可采用尾注,也可采用脚注,二者仅择其一,不必重复。

(6)参考文献:凡论文中所引用、引述、或以其他方式参考过的文献资料均应列于参考文献,应分别列出英文文献和中文文献,英文文献的排列以作者姓氏首字母为序;中文文献的排列以作者姓氏汉语拼音首字母为序。各条顺序为:姓氏、(英文姓氏后面应以逗号隔开)名字、文献名、(如系杂志,此处为杂志名,并注明第几期)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代。如系翻译、编辑等非原创著作,需在姓名后加括号注明。(参见附录2)

3)引文形式

所有引述如果是原话,一律使用引号(引文自身带有引号的,征引时原文引号用单引号),如果不是原话,可不使用引号,但一律在引述末尾加括号注明作者(英文作者只需注明姓氏)、原文发表年代、所在文献页码,以便与论文末尾的“参考文献”互为参照,明确出处。(参见附录3)

4)字数要求:论文应不少于二万英文词,按本规范要求的字号行距排定后,总篇幅应在六十页左右。

5)定义:如果使用术语和缩略语较多,并且在论文中使用这些词语的某一规定性意义,可先将这些术语和缩略语定义或释义。

6)图表:如需使用图示、表格,可插在正文提及该图表的地方。两个图表以上须编号:如表1、表2……;图1、图2……。如图表过大、过多,且仅用作参考,可作为附录集中置于文尾。

3排版格式

1)封面

封面上的字一律用黑体中文宋体字书写,从上至下依次是:(1)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论文标题、(3)专业、(4)研究方向、(5)作者、(6)导师、(7)写作时间(指论文写作的起止时间)、(8)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论文标题视字数多寡选择字号,其余字号应不大于三号字(参见附录4)。紧接封面的一页应为封面的对应英文,在格式上除上述第(2)项以外,其余各项可不必完全对应。

2)格式

(1)标题:各级标题一律用黑体字。一级标题居中,二级以下各标题左对齐。

(2)正文:正文左右两边都对齐。

(3)页码:页码一律居中。

(4)字号字体:除封面外,论文应使用英文TimesNewRoman11号字体或其他正楷11号字,不可使用花体字;书名、文献名等作品名称应使用斜体字。注解用9号以下字体。

(5)行距:正文行距1.5倍。

(6)段落格式:

段落格式可分首行左对齐和首行缩进两种:如果采用首行左对齐格式,各段之间空一行;如果采用首行缩进格式,则各段之间不空行。为节省篇幅,建议论文采用首行缩进格式。

凡本文未包括事项,请参照“MLA格式指南及学术出版准则”第 二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__)、“PublicationManual,APA”最新版,以及一般英文论文写作惯例。

附录1-开题报告范例(仅供参考)

ThesisProposal

FunctionandAlicationofDescriptiveTralationStudies

By________________

Date:________________

FunctionandAlicationofDescriptiveTralationStudies

1Introduction

TheintentionofthisstudyistoexplorepoibleadvantagesofDescriptiveTralationStudiesasinitsalicationintralationpracticeandtralationanalysis.

Sinceearly20thcentury,tralationstudiesgraduallybrokeawayfromthemarginalstatuswithinotherrelateddisciplinesandestablisheditselfasanempiricalscience.Fromthenon,schoolsofthoughthavekeptcomingoutandeachclaimsitslegitimacyforexistence.AmongtheseschoolsisDescriptiveTralationStudies(DTS).

DTSaroachestralationfromanempiricalperective.Tralationisviewedtobeasocialactivityhavingsignificantimportanceinthereceivingcultureandforthetargetcommunity.Therefore,tralationisdealtwithbeyondthelinguisticrealizationandlanguagecomparison,andisincorporatedinsocialandculturalcontext.

MyattentionwasfirstdirectedtoDTSbyitspeculiarcharacteristicofoervation,descriptionandexplanation.Thesubjectiswhateverhaeintralationpractice,fromthedeterminationofproectivefunctionoftralationtotheproceoftralator’schoiceofstrategies,braitormingandtherevision,tothefinalproductmakingaearanceinthetargetcommunity.

ThemethodofDTSisbasicallydescriptive.Theprescriptivetendencyandtheproblem-solutionpatternisabandoned.Tralationphenomenaarenoteddown.Withaccumulateddata,someunderlyingtruthsabouttralationwillcomeoutwhichwillprovetobeitructivenotonlyfortheoreticalprobebutalsoforaliedtralationpractice.Iwillalythisdescriptivemethodinthecasestudyofthisthesis.

AconvenienttoolhasbeensetuptoconductDTS.“Norm”isoperativeateverystageofdescriptionandexplanation.Function,proceandproductandtheirrelatiohipaswellareskeletalstructureofwhatcotitutedescriptivestudies.Tralationphenomenaareaccountedforwiththehelpofnorm.

ThecasetakeninthisthesisistheChineseclaicTheDreamofRedMaio.TwoEnglishversiotralatedreectivelybyYangHsien-yiandDavidHawksarecomparedandoervatioaremadeinregardtotheirtralationaroaches.

Inthisregard,myoervatioarelimitedtoseveralaects,Ihopein-depthoervationandexplanationwilldoneinlightofDTS.

2Outline

2.1DevelopmentandmajorconceptsofDTS

InthispartIwilldescribeHolms’basicmapofDTSandtherelatiohipbetweenfunction,proceandproduct.Iwillalsodiscusomeimportantconceptssuchaseudo-tralation,multipletralation,tralationese,normetc.

2.2Methodolgy

IwillinthispartdiscuthemethodologyofDTSbeforeIalythesametothecasestudyinthisthesiswithemphasistobeplacedonsemioticaroachandtheconceptnorm.

2.3DTSincontrasttoothertheories

AcontraststudywillbeconductedherewiththeobjectivetofindthedifferenceofDTSfromothertheoriessuchasequivalencetheoryandtheChineseXinDaYacriteria.Someadvantagewillpoiblybeshowninthisstudy.

2.4Casestudy

Inthispart,tralationofTheDreamofRedMaio(alsotralatedasTheStoryofTheStone)willbeunderinvestigationinlightofDTS.Tralationsamplestobequotedherewillbeselectedatrandom.

2.5Conclusion

BasedontheaboveelaborationofDTSandthecasestudy,poibleconclusionwillbeontheadvantageofDTSinecificstudyoftralation.Suggestioonfurtherresearcheffortswillbemadealso.

(Note:Whilethetopicwillremainthesame,theabovearrangementofcontentsissubjecttochangeintheproceofwriting.)

000

附录2-引文范例(仅供参考)

“Itistherefo repointletotrytomakeTCmorescientificthanisseibleinviewofitscomplexsubject-matterandavailablemethods.Tralatingisamental,multi-factorialactivitywhichcaotexhaustivelybeinvestigatedwithinalinguisticframeworkignoringthepersonofthetralator.”(Wil,1982:217)

‘“噢,这就是恐水病吧?你们贵族圈子怎么流行起这种病来啦?真够呛的!费芬斯小姐,您喝点茶大概没关系吧!”’(张南峰,1990:59-60)

附录3-参考文献范例(仅供参考)

Wil,Wolfram.TheScienceofTralation–ProblemsandMethods.GunterNarrVerlagTubingen,1982.

Newmark,Peter.ATextbookofTralation.NewYork:PrenticeHall,1988.

Delabastita,Dirk.TralatingPu:AfalseOositioninTralationStudies.Target,1991(3:2):137-152.

张南峰(译).王尔德戏剧选.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0.

戴炜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一条龙”体系,外语教学与研究,20__(5).

附录4-封面范例(仅供参考)(中文)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品牌名称翻译的特殊性

专业:

研究方向:

作者:

导师:

写作时间:—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英语学院

(英文)

SchoolofInternationalStudies

UniversityofInternationalBusineandEconomics

PragmaticStrategies

inAdvertising:Implicatures

WangYing

AthesissubmittedtoSchoolofInternationalStudiesof

篇2

    鉴于以上种种问题,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究竟应该如何进行,如何引导学生全面发展,重点突出,又如何才能使得他们在校期间获得一定的研究能力,并在以后的工作中获得长足的发展呢?我认为,无论是作为英语语言文学方向的研究生,还是作为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者,都应当从以下三点出发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教育水平。

    一、加强基础能力培养

    美国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建立是与美国19世纪工业革命和经济发展的浪潮急需大批专业人才相适应的。而我国目前经济的飞速发展也同样急需大量的专业人才,硕士生的扩招也正是为满足这一点的需要。经多年发展,研究生培养的规则规范、方法程序的不断完善,形成了美国研究生教育独特的风格和模式。由于研究生教育主要在培养环节,培养的过程和方式就直接决定着研究生的质量。美国的大学尤其是名牌大学在研究生培养机制上的最最主要特点是注重基础训练。与本科教育培养合格劳动力的目标不同,美国大学的研究生教育目标始终定位在培养高层次创造型人才上。他们特别重视学科基础训练以及相关知识和方法的深厚积累。认为基础牢固,学科方法熟练,才有可能从事高深的、具有创造性的工作与研究,从而达到较高的成就。如果我们承认美国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加强基础能力的培养是正确的话,那么我们也应当加强硕士生基础能力的培养。

    我国的英语语言文学方向的研究生和国外以英语为母语的同方向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有且一定有很大的差别。我国英语语言文学方向的研究生所肩负的任务是“洋为中用”,也就是说要把西方的文学作品、艺术、理论、文化、语言等引进、介绍、翻译、诠释甚至改造为我国本土所使用。所以,任务是复杂的,艰巨的,有重大意义的,而此项任务所要求的能力也是非常的。它既需要英语语言的综合功底,也需要中文语言的综合功底。既需要双语纯语言的功底,也需要双语的文学功底,还需要做研究的理论功底。

    二、鼓励发扬创新精神

    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科研创新意识的培养,鼓励研究生开展原创性研究是研究生培养的一个重要任务之一。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也不例外。因为只有这样,研究生才可能出成果,甚至出新成果,出好成果。而要达到这种创新的效果,就要求研究生教育的协同式创新。就是说,既要求和鼓励学生创新,又要从培养模式上开展创新。

    从培养模式上,首先要推进研究生教育培养、管理模式改革。为了适应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大的需要,要建立开放的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鼓励和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由导师培养为主转向以导师组或导师团队为主,创造条件,积极为研究生提供助教、助研岗位。英语语言文学方向的研究生教育可争取校内部分学科间(如汉语言文学,哲学,历史等学科)交叉培养并学分互认,实现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的共享共用,探索出英语语言文学方向创新型的研究生教育和管理模式。

    从鼓励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上讲,首先,可以通过增加学术讲座,积极主动地开拓学生的视野。因为每一场学术讲座凝聚着该学者的学术研究精华。作为英语语言文学专业,除了从国内聘请相关学者做学术讲座外,主要考虑从英语国家邀请更多的本学科的学者来讲座,让学生直接面对国外该学科的前沿。同样为了开拓学生的视野,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本校内举办的各种学生本人感兴趣的学术讲座。也提倡鼓励学生走出去,关注其他高校学术讲座动态,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由导师带领学生参加学术会议为研究生进行学术交流积极提供平台。

    不过,研究生、导师和培养环境这三个要素在研究生教育中均具有双重性。研究生教育协同式创新的结果会是和谐发展、激发创新、师生双赢。在这样的浓厚学术氛围里,它起到了对研究生的成长引导、激发的作用。他们在一起交流体会,砥砺思想,从这个意义和作用上来说,是其他任何形式难以替代的,他们得到的不仅是有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心灵的启发、灵感的滋润、思想的激荡,是终生受益的。因此,在研究生拥有了扎实的基本研究能力后,在他们的积极主动的创新能力得到保护和发扬后,然后才谈得上他们在学术上的个性化研究与发展。

    三、积极提倡学术个性

    先生曾经给即将赴欧美留学的同学这样讲过:“不要失去‘我性’,作为中国人的个性,不要被同化。”由此可见,老一代中国学者是十分重视“我性”即“个性”的。当今大部分的学术着作都缺乏“我性”,缺乏作者个人的性情与见解,这种没有“我性”的学术当然也就不可能引起同行的兴趣,也不值得推广或参考,它只是作者自己用来当作晋升的资本而已。因此,坚持个性化学术研究,才利于创新,也有利于个人甚至中国学术的发展。

    对于英语语言文学方向的研究生来说,研究国外的东西,如果没有创新与个性,就很难做出成果,这就更要求学生进行个性化研究。比如,我们研究美国诗歌,也许比不了美国同行。但美国学者研究美国诗歌欧洲学者研究美国诗歌,和我们研究美国诗歌同样都有其价值,他们有他们的思想,我们有我们的感受。有些东西,他们未必想到,我们会可能提出新的研究角度或新的看法。

篇3

 

1引言

据统计,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有近三分之一的学校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1]。商务英语作为国际商务环境中应用的英语,主要特点是应用性强,而商务英语视听说课程是培养听说交际能力的主要形式。教师充分利用丰富的视听说材料给学生带来真实具体的交流示范,再现真实的商务交际情境,从而更有效地掌握商务英语知识,培养商务英语交际能力。本文结合《新视野商务英语视听说》探讨如何指导高职学生学习商务英语视听说。

2商务英语视听说课程简析

商务英语视听说是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一门重要的技能课程,是融视、听、说于一体进行教学,通过视听输入提高说的输出能力[2]。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具有针对性的商务英语学习,通过专门系统的听力训练,培养和提高商务工作环境下所需要的听读说写能力以及从多种材料中获取商务信息并进行分析、理解、归纳、判断等方面的能力,进行有效的英语交流和商务活动。为了达到目标,选择合适教材很重要。《新视野商务英语视听说》直观生动、难度适中、突出应用、内容丰富,改变传统的、单一的以“听”为主的听说教学模式,构建多维度的“音”、“像”结合的互动听说教学模式[1]。让学生在商务环境中学习英语,通过英语获取商务知识,提高技能。

3高职学生商务英语视听说学习现状

3.1 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兴趣

高职高专院校一般安排三年级实习,学生真正用心学习的时间主要集中在一二年级,相对比较少。进入大学后学生受到四级考试的影响,单纯地背词汇书,盲目地做大量试题,认为学习英语的目的就是通过等级考试。而部分学生认为大学的学习任务比中学轻松,对商务英语视听说课更有一种畏惧和排斥心理,学习商务英语视听说只是为了通过期末考试,不愿意投入精力有计划有目的地学习。

3.2 专业词汇量少

词汇量少一直是很多英语学习者提高英语水平的主要障碍。词汇在学习英语和提高英语综合能力的过程中一直发挥重要作用。高职学生只有掌握必要的词汇才能完成听力、阅读、口语等任务,才能提高英语水平。而商务英语中存在大量专业词汇和表达,学生对此十分陌生,直接影响视听说教学效果。如:marketing,catalogue中学英语教学论文,makeenquiries,place an order,negotiate prices,demandexceeds supply。学生可能会根据已经学过的词汇“market”猜测“marketing”的意思仅仅与“市场”相关,但是想到“营销”的可能性很小;学生更不知道在商务英语中“order”是“订单”。

3.3听力理解问题

学生听力能力差,影响听力理解的因素有很多:(1)语音。缺乏语音知识的学习和训练,很难做出快速正确的反应。(2)语速。平时练习少习惯较慢语速,遇到正常的交际对话和大篇文章时就会不适应,而且喜欢将听到的材料在头脑中译成汉语再去理解,导致跟不上语速。(3)词汇及语法。词汇量不足和语法知识不牢固直接影响听力理解。有的学生词汇量大但是对单词和短语没有形成反射,导致听不懂。(4)文化背景知识。不了解中西方文化背景知识上的差异,给听力理解带来一些困难。(5)心理。平时练习少,加上以上四点因素的影响,一旦开始听力就无法集中注意力进入状态,造成紧张烦躁。

3.4口语问题

对高职学生而言,学习英语是为了与人交流,因此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但是长期以来我国英语教学一直存在“高分低能,哑巴英语,费时低效”的问题。教学中“重考试成绩,轻能力培养”,“重语法,轻口语”的现象普遍存在[4]论文的格式。课堂上教师以“灌输”方式为主,提供给学生训练口语的机会较少。学生习惯“看”英语,一旦要求开口“说”就表现出很不自信,课后更不会花时间练习英语口语。因此,学生具备一定读写能力,但在一些实际场合却无法用适当的话语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

4采用正确方法指导学生学习商务英语视听说课

4.1 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

指导学生认识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交流而不是应付等级考试,学习商务英语视听说是为将来在商务环境中工作打基础而不仅仅是通过期末考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4]。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注重发展学生的交际能力。将视听说三者有机结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生动再现教材中的各个商务活动场景,让学生模拟感受真实的场景,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交际任务。

4.2 输入商务英语专业词汇和表达

语言知识是语言交际能力的前提,没有扎实的语言知识就不可能获得较强的语言交际能力[6]。掌握一定的商务英语专业词汇和表达是进行视听说活动的前提,因此,教师应该要求学生获得与商务活动相关的专业词汇和表达。教师可以将单元关键词汇,如:formal order,articlenumber,specifications,delivery,unitprice,total amount等,让学生对所学单元摘要根据自己课堂上的吸收情况强化巩固。

4.3 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

听是语言输入的重要途径,听者应该积极地进行预测、辨别、推断、获取有用的关键信息。传统的“听录音、对答案、再听录音”听力模式已大大影响听力教学。课堂上教师指导学生不需力图听懂每一个单词,应学会把握大意抓住关键信息。如果通过词汇和语言点输入,学生仍然不能按要求完成视听说任务,教师则可以在每项任务之前列出视听说材料的关键词和表达,指导学生进行听前预测。例如Placing an Order单元的一个听力任务,三个问题的答案都比较长而且学生不熟悉听力内容。教师在播放录音前先列出关键词和生词:large capacity,configured,automaticdocument feeder,payable cheque等。学生能根据关键词预测听力材料,获取记录信息和组织答案时有准备有参考,从而消除了焦虑,增加了信心,提高了听力理解能力。

4.4 课堂上创造真实的商务环境

视听是语言输入的重要途径中学英语教学论文,多媒体视听手段所提供的信息输入方式声形并茂、形象生动[6]。商务英语视听说应注重英语听说技能在各种商务活动中的实际应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视听资源,努力创造真实的商务环境,让学生积极参与认知过程,刺激大脑并做出反应,有利于消化吸收语言知识并进入大脑长期存储,使之成为真正的语言输入。播放视频前,带领学生学习相关生词和短语,看图片了解主要角色和场景并预测视频大意。然后播放第一遍,指导学生不需完成练习任务,重点是能明白视频大意。播放第二遍前让学生快速浏览练习,观看时能准确抓住关键信息,并做一些记录。播放第三遍时,教师提供要点提示,视频关键地方给予暂停或重复让学生思考记录。最后如果有必要可以显示字幕再播放一遍,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该场景的涵义。

4.5 给学生更多机会开口“说”

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运用该语言的能力[6]。视听说课堂教学应该注重视、听、说三个环节的连贯。让学生开口说至关重要。进行说的任务前,教师首先指导学生背诵并反复操练以掌握教材中与单元主题相关的表达,然后进行视听练习,这些语言输入活动大大帮助学生准备开口说。课堂上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根据教材视频之后的Role-play所提供的场景,让学生口头练习对话或者讨论。学生经过语言要点和视听练习的输入之后,能够模仿视频将学到的知识表达出来,进行语言输出。这种先输入再输出的过程将教师讲的课堂变为学生练的课堂,模拟商务交流的过程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商务英语知识,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5 结语

综上所述,明确教学目标和学习目的,在教学中打破传统陈旧的教学理念,结合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正确的方法指导,创造真实的商务环境,重点培养听说能力,同时重视商务文化知识,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商务英语交际水平。

参考文献:

[1]马龙海.新视野商务英语视听说[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2]郑佳生.交际法在高职商务英语视听说课程中的运用[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10).

[3]樊永仙.英语教学理论探讨与实践应用[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9.

[4]杨丽华.高职商务英语视听说教学改革初探[J].科教文汇,2010;(22).

[5]李培娥.在课堂教学中强化高职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09;(35).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4-0212-030引言

法学硕士学位论文是培养法学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同时,法学硕士学位论文也是衡量法学专业院校教学质量、学生理论水平和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1]。因此,科学、有效地评价方法,不仅关系到法学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评价,而且关系到法学专业院校研究生教育的水平。目前,我国专业法学院校都制定了一套符合自身情况的学位论文评价体系,通过校内专家和校外专家的双盲审制度,对答辩前的硕士学位论文进行评价。国务院学位办和各省学位办也通过抽检的方法,加强对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监督。这种双盲审加抽检的方式,对保证法学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2]。但是,法学硕士学位论文评价是一个复杂的评价和决策问题,整个评价过程伴随着一定的随机性、模糊性、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传统的论文评价方法在论文成绩的评定和评价指标的确定方面存在着一些缺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盲审专家和答辩专家组采用平均法对学生的硕士学位论文给予评价打分,甚至于主要由答辩专家组和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确定论文成绩,这样有时难免存在客观性和真实性的问题。

在学位论文的评价体系中,影响论文成绩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每种因素的重要性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这就造成了评价指标的模糊性。然而,在论文成绩评定中,专家往往直接给出一个精确的分数,这种处理方式是片面的和不可靠的。

当对学生论文成绩存在争议时,缺乏一整套完整的法学硕士论文评价标准作为参考,常常是通过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举手表决,对学生缺乏说服力。

同样为法学专业,但不同学科之间硕士学位论文所涉及的内容差异较大,评审专家和指导教师很难采用学校制定的分类标准对学位论文进行评价。

根据上述问题,一般的简单线性方法很难解决这一复杂的评价和决策问题。这就需要采用一套合理、有效和简便的法学硕士学位论文评价方法,从系统工程角度处理这样一类复杂的评价和决策问题。本文在传统AHP模型的基础上,结合法学硕士论文评价过程中的特点,提出了基于改进AHP的综合评价方法,该方法将群组AHP模型和模糊AHP模型引入法学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中,根据评审专家的评价体系、评审专家的可变性、指标权重值、论文属性值的差异,构建了法学硕士论文综合评价方法。通过对法学硕士学位论文的评价,表明该方法具有简便、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特点,对法学硕士学位论文的评价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1AHP决策优化模型

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AHP)是美国著名运筹学家T.L.Satty等人提出的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准则决策方法。这一方法的特点是在对复杂决策问题的本质、影响因素以及内在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之后,构建一个层次结构模型,然后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把决策思维过程数学化,从而为求解多目标、多准则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一种简便的决策方法[3]。本文将评价的有关元素分解成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用一定的标度对专家的主观判断进行客观量化,把专家的思维过程层次化、数量化,从而确定准则权重和指标权重,通过模糊算子的集结,得到法学硕士学位论文的总体评价结果。

1.1 指标权重值的确定AHP主要包含2方面的内容,一是各层次指标权重的确定,二是根据最低层次各指标的权重和各方案的属性值对方案做出综合评价[4]。如果同层次指标数大于7个,会造成判断矩阵的不一致,所以需将指标分层归类。鉴于AHP本身在求取各层次指标权重的有效性和合理性,本文采用群组AHP模型来综合确定多位评审教师的意见。

在AHP的同层次确定单权重步骤中,可以采用对数最小二乘法[5],求Z=∑■■∑■■lna■-lnω■/ω■■的最小值,得出ω=ω■,ω■,…ω■■,将其归一化得w=w■,w■,…w■■,∑■■wp=1,其中,aij表示第i个目标与第j个目标的相对重要程度,ω■/ω■表示Saaty标度[6]。当评审的专家数n?燮6时,假设评审专家的判断较为理性,忽略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工作。在硕士论文评审时,一般都有多个专家参加评审,所以,判断矩阵中表示不同专家或小组的意见的aij可能取多个值,通过扩展Z,可得有多位评审专家或评审小组的判断矩阵Z=∑■■∑■■∑■■lna■-lnω■+lnω■■,其中b为评审专家或评审小组数目。

对扩展后的Z求ω■(p=1,2,…,n)的偏导数,令其等于0,由于lna■=ln1/a■,所以求偏导数后得:

nlnω■-∑■■lnω■=■∑■■∑■■lna■ (1)

简化后得:

ω■=■■ω■■·■■a■■=t·■■a■■(2)

其中,t=■■ω■■,归一化得w=w■,w■,…w■■,∑■■wp=1。故同层次之间指标权重值为:

wp=■■a■■∑■■■■a■■ (3)

本文利用群组AHP模型,不仅考虑了评审专家个人意见的模糊性,而且还充分考虑了专家群组的意见,对两者进行了有效地综合,解决了同层次之间指标权重值的获取问题。

1.2 模糊算子的集结利用群组AHP模型得到了多层递阶中各层次指标的权重向量。为了能够得到法学硕士论文进行综合有效地评价结果,还需要将各层次方案属性值与对应的指标权重值进行集结,将集结后的评价结果作为论文评价的依据。评判着眼于因素和评语构成的二元要素系统,而因素和评语一般都带有一定的模糊性,很难用精确的数学语言进行描述,这就需要对其进行模糊化处理,利用模糊的AHP综合评价法[7]对论文进行不受其他因素影响的评价。

设U=u■,u■,…,u■为刻画法学硕士论文的m种因素(即评价指标);V=v■,v■,…,v■为刻画每一个因素所处状态的n种决断(即评价等级),m为评价因素的个数,n为评语的个数。

篇5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2-0012-01

1.教师形象的概念

形象是指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情感活动的具体形状或姿态。不同的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研究需要和研究视角对"教师形象"进行界定,这些概念涵盖了以下方面内容:第一,教师形象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其具有历史性和文化差别;第二,教师的职业形象是教师形象的核心内容;第三,教师形象是对教师个体特质和群体特质的表征,体现为社会公众对教师角色的印象,并且,教师形象通过教师个人和群体的内在特质及行为方式的外化与社会公众对教师行为的评价、期望和规范二者相互作用形成。

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职业,具有鲜明的社会形象,这个形象是其气质、品格、学识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教师形象是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环境下,社会公众对教师的外观形象和内在素质的印象、看法、认识的综合体现。

2.教师形象的构成要素

众多学者都不同程度地分析了教师形象的构成要素。殷尧认为教师形象包括外显层面-体态形象,智能层面-职业形象,个性层面-人格形象三个层面,其中外显层面由端庄的仪表、良好的教态、健康的体魄构成,智能层面由广博的科学知识、较强的教育能力构成,个性层面由高尚的道德、强烈的师表意识、完善的人格构成。张德山指出教师形象包涵着视觉、理念、行为三大识别要素。张烨认为教师形象主要包括教师的理念特征、行为特征、个性特征和成果特征四个有机组成部分。张小光也认为教师形象包括三层,分别是表层形象、中层形象和深层形象,表层形象由仪表、谈吐、举止构成,中层形象由知识(专业知识、文化基础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能力、行为构成,深层形象由心理、观念、情操构成。

3.语文教师形象的具体内涵

3.1 外显形象

3.1.1 语言形象。语言是一种艺术,它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最常用,然而又最难用好的一种工具,它用声音再现人的思想和智慧。 "语一言是师生灵魂碰撞的媒介,是文化传递的桥梁。教育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语言。"在课堂活动中,教师借助的主要工具就是语言。我们可以将教师的课堂语言大体分为审美的语言、引导的语言、评价的语言和维序的语言。语文教师的语言自然要做到生动形象、循循善诱、节奏鲜明、饱含激情。

3.1.2 非语言形象

(1)服饰语言。服饰指人们的穿着打扮,是重要的非语言手段之一。服饰包括服装、鞋帽、发型、化妆等等。因为服饰是附着于人体而显示其意义的,所以我们说服饰是人体语言之一。

(2)目光语言。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最富有表现力的身体语言。教师的眼神是共鸣、微笑,是精神面貌的反映。因此,眼神成为最基本却又是最高级的教育力。所谓"眉目传情"、"画龙点睛"正说明了目光的表现力。

(3)面部表情语言。面部占人体表面面积不足八分之一,但却可以作出人体所发出的80%以上的表情,是肢体语言的"稠密区"。

(4)手势和身姿语言。

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必须具备得体大方的仪表。特别是女教师,端庄优雅的教姿教态,是每个女教师需要具备的。

3.2 内隐形象

3.2.1 教师信念。信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支柱,是从事一切活动的激励力量。教师信念:指教师对有关教与学现象的某种理论、观点和见解的判断,它是长期积累的一种教育价值观系统并指导着教师个人的行为。

3.2.2 敬业精神和人格魅力。所谓高度的敬业精神,就是从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这种强烈的情感出发,对事业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一心一意,勤奋进取,想方设法地做好、完成好。这种敬业精神对服务于现代学校中不断面临新情况、新变化的教师来说,是十分必要的。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也指个人的道德品质和人的能作为权力、义务的主体的资格。而人格魅力则指一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的很能吸引人的力量。乌申斯基说:"教师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照亮学生心灵的阳光。"

3.3 教师专业素质。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师的能力结构三方面构成了教师专业素质的核心。

不仅如此,语文教师还需要具备独特的、创新的而又不失科学性的教风教法。高中生迫于高考压力,对语文学习的重视普遍较低,更别谈对文学的热爱。让学生能体会到文本的美、感知到文学的美的所在,成了很重要的一点。教师对教材文本娴熟的把握,能够让学生体会到课文的美之所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甚至让他们产生在课外阅读文学经典的欲望。而科学的、创新的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比如有可行性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等,能锻炼学生对文本美的把握能力,让他们不仅爱上文学,同时能够具备独立正确把握文本的能力,并形成自己的独立阅读观点。

作为一个教师,还需要时刻具备一颗热爱学生的心。爱学生需要三个词:友好,保护和表扬。正确地处理师生关系,用友好的笑容面对他们,一个平易近人的老师才更容易打开学生大的心扉,获得学生的喜爱和尊敬。保护,则是要保护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独特阅读体验,不要用自己主观的看法或是教参上条条框框的分析束缚了学生自由阅读文学的心。表扬,就是要多看到学生的优点,每个同学身上都有闪光点,特别是后进的学生,更加需要老师表扬的呵护,在教学中,表扬的力量不可小觑。

参考文献

[1] 史晓蓉.语文教科书中的教师形象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 肖秀华.小学语文教师课堂形象及其教学效能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篇6

提倡学生课外阅读可以让学生受到优秀文化作品的滋润,汲取有意义的营养,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其健康成长。我们不是鼓励学生通过“巧读”、“苦读”来取得较高的分数,而是着重通过读来改变人的精神面貌、拓宽学生的视野。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以下方法推行阅读理念。

1. 创造阅读的环境

在教室的最后一排的桌子上摆放报刊杂志,如《英语周报》、《英语辅导报》、《Crazy English》、《21 century》、《English Pictorial》、《英语世界》、《英语知识》等等。黑板报上的内容每天由一位学生自己负责,该名学生在需要负责的那一天里,他要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设计,在黑板报上写什么、画什么、张贴什么全由自己决定。总之,那一天黑板报就是他个人表演的场所。一星期结束后,由全体学生评出“黑板报设计之星”,教师把学生爱看的报刊杂志当作奖品奖励给获奖学生。鼓励学生阅读经典英文名著(主要是简写本、改写本),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借书,有兴趣的也可以搞手抄书。学生通过这些不朽的文学作品而认识、感悟到的世界,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认识和理解,对人生哲理潜移默化的接受,比我们成人肤浅的说教要深刻得多、有效得多。

语言学家许国璋大师讲得好,单纯为提高外语而学外语是学不好外语的,而用外语去吸取知识,在吸取知识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学会外语,这才是学会外语的最好途径。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笔者经常阅读的是《21 century》。笔者在课余时间,时不时和学生交流对一些英语报刊杂志上的文章的看法和想法。这样也给学生一个示范:教师也是经常阅读英语文章的。我在与学生交流的时候就告诉学生:要想学好英语,必须多看英语文章(当然电视、电影也可以)吸取一些你所要的知识,因此阅读报刊是非常必要的,而且读过之后若再能用英语将其讲出来,效果就会更好,否则读过的英语全变成汉语,效果就要大打折扣。这对学生来说,刚开始是会有难度的,但过了一段时间后,学生会熟练很多,就能流畅地说出所看报刊文章的大概内容。如2011年日本大地震,2012年伦敦奥运会,2013年神州十号,学生看到了英文报导,他们都能用自己的英语语言,根据自己的水平向我说出他们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2. 鼓励学生通过阅读进行多方面的交流

在阅读文章前或阅读文章后,要进行多方面的交流活动,这样,一方面能培养阅读的兴趣,巩固学习的效果,另一方面也能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在学过有关环境保护的课文后,考虑到学生的英语水平有限,笔者并未强求学生必须看有关环保的英语文章,只是希望他们能去阅读有关环保的文章或新闻,只要关心环境问题就可以了。结果,学生不但找来了许多报刊杂志,还下载了不少网页资料,其中有中文的,也有英文的。更重要的是学生增强了环保意识,懂得了环保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生活中做起。比如说不随意向水体中乱丢垃圾、少用或尽量不使用一次性用品、不使用那些对环境保护不利的化工产品等等。

3. 英语阅读教学与语文阅读教学相联系

3.1把汉语学习的优势迁移到英语阅读理解上

学生在多读中发现中文、英文都有相同的文体: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应用文。学生在多年的汉语学习中已逐步形成了思维习惯,如果英语阅读能借助这些思维习惯,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比如,笔者要求学生运用“即时阅读”与“两遍阅读”相结合的策略,正是把汉语学习的优势迁移到英语阅读理解上。学生在阅读时,利用语文学习的习惯可以很轻松确定文章的主题句,继而明白文章的主题。当第二遍再阅读时,就能依据问题,在文中找到与问题相关的句子或信息,找出关键词,从而确定了推理所要依据的文本范围后,再仔细研读文本透彻理解意思,最后推测和判断得出答案。

3.2注意英、汉文化之间的差异

汉语与英语之间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这是一个重要的不容忽视的英语学习的干扰因素。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涉及语言的各个层面。不了解西方人的风俗习惯、价值标准,自然会造成交际用语失误,形成交际障碍。例如,中国人重感情,英美人重隐私,于是,英美人见面常谈天气,因为这不会涉及隐私,而中国人见面常谈生活细节以增进情感。

篇7

(一)国外母语选修课课程设置现状: 母语选修课课程设置现状: 课程设置现状

早在上个世纪 80 年代,亚、非、欧、美等各洲 60 个国家中,普通高中开设选修课的 国家就占 76.7%,20 年后的今天,这个比例只会更高。由此看出,普通高中设置选修课已 成为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外国母语选修课比中国课程改革时间早,创新性强,实施状况 良好,选修课分类明晰,有条不紊,代表国家有美、英、日,

详细情况如下: 美国实行指定选修和任意选修相结合,根据课程的内容,分为语言和文学两大类,语言类有的称为 英语 ,包括语言技能、实用写作、有效交流等课程;文学类包括当代文 学、英国文学、美国文学、欧洲文学等。对选修课设置不作统一规定,由各州和学校自行 安排,学校对此没有强行选课的规定;英国则是将组合选修和任意选修相结合,与语文有 关的有英语、古典语文、戏剧研究、艺术史、拉丁语、西班牙语、俄语、印地语、英国文 学、希腊语、汉语、意大利语等,绝大多数学校都把选修科目分成 5~6 组,供学生选择; 日本于 20__ 年制订并于 20__ 全面实施的高中课程,实行普通教育的学科有 10 科,国语 科列在首位,包含 6 个科目:国语表达ⅰ(2 学分) 、国语表达ⅱ(4 学分) 、国语综合(4 学分) 、现代文(4 学分)、古典(4 学分)和古典讲读(2 学分) 。其中只有 国语表达ⅰ 为必修科目,其他均为选修。

(二)我国语文选修课课程设置与教学现状研究: 语文选修课课程设置与教学现状研究: 课程设置与教学现状研究

我国高中选修课程设置及实施的时间较短,对于选修课的课程设置及实际教学已有的研究有:

1. 关于新课标选修课课程设置的研究: 选修课课程设置的研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共设置了 诗歌与散文 、 小说与戏剧 、 新闻与 传记 、 语言文字应用 、 文化论著研读 等五个系列,每个系列又可开设若干模块,这些 选修课与大学开设的课程紧密联系,模块设置各具特色。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 学研究中心主任王云峰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20__ 年第 8 期上的《把握好高中选修课的 特点》,对高中选修课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但新课标对选修课的一些概念阐述不清, 如 对于希望进一步学习的学生, 建议从五个系列的选修课程中任意选修4个模块, 获得8学分 对语文学习兴趣浓厚并希望进一步 深造的学生,建议在此基础上,再从这五个系列里任意选修3个模块 。进一步学习和进一 步深造的标准是什么_课标对此没有提出更详细的说明,造成的实际情况是全国开设选修 课的学校,几乎所有参加高考的学生都修满7个模块,没有因学生学习兴趣与想报考学校 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模块。 山东师范大学的杨旭东在硕士论文《高中选修课的历史比较与现实思考》中将现行选 修制度分为三类:限定性选修课、任意选修课和定向选修课。

2.关于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现状的研究: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这块也引起了国内学者、高中教师的广泛关注,其研究主要体现 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选取以及教学评价反思几个方面,具体阐释如下:

(1)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的相关研究: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主任王云峰发表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 育》20__ 年第 6 期上的《积极建设网络课程学习平台,有效推进高中选修课实验》提出了 信息共享在选修课中的重要性。 山东省XX市第八中学的教师孙晋诺发表在《语文建设》20__ 年第 2 期上的《高中选 修课教学的"三多"与"三少"》一文,对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提出了三点意见:多整合归纳 少逐篇讲析、多训练语言少依靠活动、多具体指导少空口说教。 江苏省XX市田家炳实验中学的韩旭东发表在《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__ 年第 10 期上的《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教学策略初探》对语文选修课授课方式进行了讨论。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徐才根和XX市乍浦中学的曹跃平、 孙晓峰在 《教学月刊 (中 学版)》20__ 年第 10 期上发表的《关于高中选修课中校长角色的思考》提出了校长角色 的转换问题。 江苏XX市季市中学的刘晓红发表在《考试周刊》20__ 年第 26 期上的《精准高考目 标,体悟审美愉悦 例证现代散文选修课的一种教法》将选修课与高考进行了联系,并 对散文选修课教学提出了看法。

(2)教学内容的相关研究:

部分省市教育部门以及教育学者针对部分学校选修课走过场,形同虚设的问题进行了 相关讨论: 安徽省XX市教育局教研室的刘志胜的《高中语文选修课开设时间的思考》对必修课 与选修课开设时间进行了讨论。 广东XX市玉兰中学

的李园香发表在《中学语文(上旬 教学大参考)》20__ 年第 9 期上的《高中话文选修课"同质化"现象及对其的反思》对学校将选修课当作必修课上的问 题进行了分析。 评价体系的相关研究 (3)教学评价体系的相关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王文娟在硕士论文《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活动中实施选修课(人教 版)的思考》中针对课程设置、授课方式及评价制度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种可行性比 较高的评价方式:测验法、调查法、自我评价法、学生成长记录袋、问卷法等。 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潘洪建、吕玉、邹双武发表在《调查与分析》上的《高中选 修课学习的成绩、问题与对策》中对选修课给学生带来的收获与不足之处进行了分析,通 过调查发现现行考核制度无法体现选修课价值。

二、课堂研究的主要问题、重点和难点

(一)主要问题:

本课题主要研究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课程设置和具体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通过 把握新课标对语文选修课的相关规定,参考国内外学者对选修课的设置及教学研究,在有 一定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到XX市重点高中语文教学中去,观察并记录一线语文教师 对于选修课的教学实况,采访一线语文教师、学校高层领导,了解这些基层教育者对人教 版语文选修教材的看法,听取他们对选修课的设置和实施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以问卷调 查的形式,了解目前学生对于选修课的学习状况,从中揭示出选修课在当前语文教学中存 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影响因素。整理访谈资料,总结一线教师对选修课的教学的经 验教训,学校领导对选修课设置与教学的期望和预期,从而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选修课 教学理论,为立志从事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的师范生在选修课教学方面提供可行性意见和建 议。具体而言,关于XX市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分析研究主要包括:

1. 实践学校选修课的课程选择和教学进度(课时)安排;

2. 一线教师在选修课教学中的教学表现记录和分析;

3. 教师、学生对选修课教材、教学等的看法;

4. 相对于必修课,学生在学习选修课中存在的问题;

5. 实践学校教师、领导对于选修课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二)重点和难点: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应放在XX市部分高中选修课的教学状况上。昆明实施选修课是最 近两年的事,起步比其他省市晚,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问题。通过实地考察研究,揭示 一线教师在选修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重视。另外,从一线教师选修课的教学过程中吸取经验教训,积极思考,开拓创新,试着结合教育学理论和一线教师的实践经验,总结归纳出一些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理论,从而 为新一轮的高中语文教师选修课教学指明方向。 本课题的研究难点在于教学问题原因分析、选修课理论与一线教师实施的内在联系总 结等几个方面。教学过程中问题产生的原因可能很多,不仅仅是教师单方面的原因,而是 学校、家长、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的综合作用。因此,想要试图解决选修课教学中存在的本质的、固有的问题,是有难度的。另外,通过新课标选修课设置和一线教师的实际教学 之间的联系、差距,反观理论可能具有的缺陷或,在实际教学中对理论的灵活掌握,这些都是本次研究的难点。需要在实践学校认真观察,客观有效的记录,认真归纳总结所得的一手材料,从资料中得出理论,用事实说话。

三、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1.采取非结构式观察法对教师教学进行观察,对一线语文教师在选修课教学过程中 所运用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过程中的典型事件进行轶事记录,如新颖的导入、有创意的提 问等等,与必修课教学进行对比,总结选修课在实际教学中的特点、问题等。

2.采取实况详录法,观察记录教师在选修课集体备课中的表现,从中总结教师选修 课教学经验、教学方法等。

3.采用结构式观察法,对学生在选修课学习中的反应进行时间抽样,每十分钟记录 一次,看学生在这段时间内积极听讲,注意力集中的情况,从而反观教师的选修课教学。

(二)问卷调查法:

1.对实践学校的一线语文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教师对选修课教学 的重视程度,对选修课教材的熟悉程度,对选修课教学目标的把握情况等等。

2.对实践学校高二下学期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调查学生对选修课的重视程度, 对选修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对目前所选课程的感兴趣程度等等。

(三)访谈法:

1.对实践学校高层领导进行访谈; 结合该校现实情况,向相关领导了解该校选修课课程设置的过程,选修课实施过程中 遇到过哪些问题,现在该校选修课的实施状况等相关问题。并让学校领导对选修课的设置 和实施提出意见和建议。

2.对一线语文教师进行访谈; 在观察教师的课堂教学表现后,结合学生课堂表现,对教师进行访谈。

访谈主要内容包括:教师对该课有哪些新的教学理念,该课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过程中出彩的地方,要询问设计背后的理念和方法;同时,询问教师对选修课设置的看法,对现行选修课教材 分析与讲解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选修课的集体备课方式等等。

四、学术价值

(一)弥补相关课题研究的不足;

1.XX市高中选修课政策实行时间较短,相关课题研究较少。本课题的研究能起到 一个补充作用。

2.其他省市相关课题研究过于理论化、理想化。本课题深入一线教育,收集一手文 献资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实际教学中获得理论,避免了主观推断造成的理想化。

(二)丰富和完善相关课题的研究;

1.进一步完善新课标的实施理论;

2.为其他学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有效性的数据和结论,为其撰写相关论文提供条件, 有利于他们进行更为深入的科研调查。

五、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目前对于语文选修课实施状况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现在着眼于这一课题的研究具有很大的拓荒、原创价值。它所开发出的持续的、系列的普通高中任意选修课教材和在实 验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普通高中任意选修课实施的有效机制,从而形成一线教学、在校免费 师范生的双赢局面。 首先,对于在职语文教师而言,可以监督其对新课标相关规定的贯彻落实,完成自身 教学的总结和反思,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其次,在校师范生是最大收益者。通过研究成果的推广,使准教师们了解一线教师选 修课的教学概况,从中吸取经验教学,为将来的选修课教学奠定基础,争取在就业后能够 很快适应新课改,上好选修课,防止刚毕业生就培训的尴尬局面。 最后,对参与实践的学生来说,本次实践培养了小组成员的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资料整理、分析能力,提高了科研实践能力。

六、预期效益

(一)研究论文:

整理访谈记录、观察记录、分析调查问卷,针对选修课在实际教学中的不同问题,选 取侧重点,写一至两篇研究论文,要求真实可信,有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引起学术界、 教育界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设置和实施现实问题的广泛关注。同时,对在校师范生未来选 修课教学起到指引作用。

(二)预期成果推广:

1.召开成果交流会,向更多的人介绍我们的课题研究。

篇8

近几年,各高职院校在深化高职教育改革中,把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任务。因此,专业课程建设围绕着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技术能力为主线构建。然而,当前高职学生职业技能和水平虽然得到了提高,但人文素质不高。这一问题引起了专家和学者的高度重视,各类职业院校的教师也纷纷从各自的专业进行改革。高职学院大学语文课程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主干课,它在培养高职生人文素养中发挥着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高职院校语文教师应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与专业结合,与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结合,加强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建设。

一、高职学院大学语文课程建设面临的问题

当前,部分高职学院对《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高等职业院校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理解过于功利化,造成在专业和课程建设中,就业前景好的专业就保留,能帮助学生成就一技之长的课程就开设,即用对学生就业是否有直接作用作为标准的“实用”原则来对专业和课程进行建设。大部分高职院校把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作为课程建设的首要和重要任务。因此,专业课程建设围绕着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技术能力为主线构建。受“实用”原则影响,承担文化传承与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大学语文课程成为“课余”的选修课。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主干课的大学语文处于这样的尴尬地位,无疑使学校的人文教育进一步受到削弱。学生方面,迫于就业压力,多数高职生认为到职业学院就是来学技术的,只要学好技能就万事无忧,放松或完全放弃了自身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的培养。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不感兴趣,不关注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从近几年部分高职毕业生的信息反馈来看,高职学生职业技能和水平不低,人文素质却不高,他们崇尚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功利化。具体表现在:首先,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具体到生活实际中,人际交往以利己为重,行为的出发点看对自己有多大的好处;在工作中不爱岗敬业,更不会为企业奉献、牺牲。其次,民族、国家、社会等概念模糊。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倡的“大公无私”的崇高人格,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情怀,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年轻一代身上有所淡化。

二、围绕专业推进高职学院大学语文课程建设

提高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将高职学生培养成具有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同时也为改变高职学院大学语文课被边缘化的尴尬处境,创新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成为广大高职学院语文教师最迫切的使命。高职学院大学语文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

(一)创新办学理念和课程定位。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这一纲要明确提出素质教育与科学技术同等重要。爱因斯坦在《教育的神圣职责》一文中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科学前辈提醒我们,职业教育使学生成为“精神人才”比“技术人才”更重要。目前,我国土建工程类高职学院重视学生专业知识传授与职业技能的培养、轻视人文素养提升倾向比较突出,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知识扎实,但知识面窄,有一技之长,但水平不高,可持续发展需要的素质和能力更是欠缺。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对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认识偏差与人文教育缺失。作为职业学院的管理者,必须改变观念,强调“以专业为主,职业能力与人文素质协调发展”的办学理念。作为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教师,应进一步强化高职学院大学语文课程是专业课程的基础。教学实施时,协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在大学语文课程体系建设中强化人文性,将人文素质理念渗透于各个环节。在职业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结合专业和职业教育培养目标,重新将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为“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兼具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职教育能否在今后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632016.2创新办学理念,科学定位大学语文课程的地位是实施人文教育的前提。

(二)以学生为主体,协调发展人文素养与职业能力。

土建工程类高职学院大学语文课程具有高职语文学科的共性,既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又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同时必须具有个性特色即与专业结合、与学生将来就业结合、与职业教育结合,以学生为主体,使人文素质与职业能力协调发展。

1.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师和学生虽然都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但教学活动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跟随教师兴趣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和兴趣的陶冶。为此,语文课教师主动改变自己,由主体地位向主导地位转变。在教学活动中应以学生为本,注意学生的兴趣爱好,切实践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理念;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习惯,主动满足自己学习欲望,真正实现将课堂还给学生。

2.突破时空限制。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思维非常活跃,接受知识的途径和方式更多元化。大学语文课教学不应局限于有限的时间与有限的空间。应通过互联网或是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即给学生创设一个可以自由的吸取知识滋养,翱翔于知识海洋的活动平台,主动获取知识,扩大视野,提升素质能力,为可持续发展蓄备力量。

3.激发学生创造性。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指高职学生不但有一技之长,更重要的是有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精神。要使职业院校毕业生成为未来新技术、新工艺、新发明的创造者,在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创设自主学习情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或独立思考后勇于质疑,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4.培养和谐发展素质与能力。

从近年来的市场调查发现,社会及用人单位认为人文素质,是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生产力之一,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学生的形象和水平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形象和企业的未来发展。人文素质对个体也是决定个人行为、做事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良好的职业能力的习得,需要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课堂教学的熏陶培养是良好的人文素养形成的主渠道。大学语文课既能充实学生文化底蕴,还具有丰富的人文含量,能提升人文素养,因而成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主干课。将高职学院大学语文定位为专业教育服务,应立足职业,突出应用、实用,人文素质与职业能力和谐发展。

(三)以学生能力为主线,结合专业构建教学内容。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育的一个机制,任何教学思想、教学主张、教学方式都是通过教材去实施的,没有好的语文教材一切都无从谈起。”教材编写以及教学内容的选择是一个关系到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性问题。高职学院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方式及内容选择,应突出语文学科特色,结合职校生特点,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反映时代特色,与专业、就业岗位结合进行建设,达到既为学生学习专业服务,也为学生“成人”服务的目的。

1.当前高职教材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职学院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及教材建设模式主要有:沿用本科院校通用的大学语文教材和各学院自编的语文教材或读本。本科院校通用的大学语文教材编写体例大多以文学发展为主线和以文体分类为主线。按文学发展编写的教材强调系统化,脉络清晰,有助于学生充分了解各个时代的文学流派、文学风格,在阅读选文的同时也是对文学史的一次梳理,不足之处大多限于名家名作,忽略学生学习兴趣与现实性。按文体安排内容有利于学生对各种文体特点的把握,有利于提高写作各种文体的水平及鉴赏能力,但长时间学习单一的同一体裁文本,容易使学生产生倦怠、乏味的感觉,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影响学习效果。高职学院自编教材有的以语文人文性为主线或工具性为主线,有的将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结合,有的将人文性、工具性和职业性结合,然后按模块组合编排。这些自编教材体现了一定的科学性和创新性,内容具有一定可操作性,时代性和弹性。不足是针对性和专业性不强,同一套教材各种专业的学生都可用,不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特色。大学语文教材文本的选择,是编写大学语文教材最重要的工作。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完成,除与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有关,更与教材的质量及教材选择什么篇目有直接的关系。所以,历年来教材的编写者们对选文特别用心。现行大学语文教材主要的不足有:一是注重传统经典名篇,而缺乏反映当代现实生活的文章。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古今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学习,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弘扬人文精神,陶冶审美情操。因此,对于当代优秀作品应该广泛地选用,而不应厚此薄彼。二是大学语文教材选文与中学教材选文重复篇目多。大学阶段的学习,无论是从知识的深度还是广度方面要求都应比中学高。如果大学语文教材选文与中学语文教材选文重复,会降低高职生对大学语文学习的兴趣,因此,大学语文教材与中学教材在要求上应该有较大的不同。三是外国文学作品入选太少或未选入。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教育国际化的大趋势加剧了世界各国文化融合。外国文学作品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外国的风土人情、社会风貌,通过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有利于高职学生开阔眼界,面向世界。

2.与专业结合建设大学语文教材。

目前高职教学中,课程改革方向是围绕专业设置课程。公共课中的英语、数学与专业结合取得很好的实效。高职语文教材建设与专业相结合是可能的。为实现高职学院大学语文教材建设与专业结合,应以学生对专业学习兴趣迁移为突破点,以服务学生就业为目标,通过市场调研,了解行业从业人员的岗位素质能力需求,以“职业岗位需求”并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构建教学内容。针对大学语文教材的不足,笔者结合多年来语文教学实践,对现有的优质大学语文资源进行重新组合优化。根据土建类专业特点和学生能力素质要求,大学语文教材建设应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线分模块编写教材。具体内容有土建类工程应用文写作、水文化导论、建筑文化导论、实用口才、文学欣赏五大模块。每个模块内容分册编写,其中土建类工程应用文写作模块内容是必修内容,其他模块内容作为选修,各专业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兴趣自主选择。教材选文注意传统经典与现当代美文结合,中国作品与外国作品结合。

3.构建立体化教材。

教材是以教科书为核心的一切用于教和学的包括纸质媒介和电子媒介的语文材料。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发辅助教学的光盘、多媒体课件、课程网站等资源。通过多介质,多种手段有机配合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提高大学语文的教学效果。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新工艺、新技术将会给职业教育带来什么影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对未来的劳动者的技能和知识的会有什么要求,这一切都难以确定。因此,高职学院大学语文课程建设要走出困境,走出特色,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与专业结合,将人文素质理念渗透于整个课程体系中,为实现职校生的职业能力和人文素质协调发展的目标服务。这是大学语文最终的教育目标,也是教学创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李家碧.大学语文教学观念与教学手段的更新[J].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3(4)

[2]朱方琼,潘仁炎.艺术类高职大学语文教材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3(4)

[3]张华.语文教材中范文选编的策略初探[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3(3)

[4]金伟.大学语文教学的模式化改革研究[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3(5)

[5]周文.对高职教材编写的反思[J].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6]汪小艳.面向专业群的高职大学语文开发[J].文教资料,2009(9)

篇9

1999年召开的第三次全教会提出要推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学生素质教育。教育部也进行了多次教学方式的改革,旨在培养出更具有竞争力的人才。新课改主要是为了改变以往的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敢于质疑。高中语文的探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主要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只是一味地讲知识,学生只能被动地被灌输知识。有时候,学生对一些问题只是一知半解,但是教师为了赶课程进度没有顾虑到学生理解的问题。这就造成了学生对上课没有兴趣,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应试教育在我国已经"流行"了很多年。语文学习的目的就是应付高考,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学到的更多的是应试技巧,而非语文真正的内涵。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语文这门人文性、思想性很强的学科"沦落"为分数的奴隶。另外学生们不能真正地感受到语文的内涵,更是因为考试使得他们仅仅从功利的角度来对待这门课程。

二、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即是探究式科学教育,是指学生在学科领域内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选取某个问题作为突破点,通过质疑、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分析研讨、解决问题、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学习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可以获得知识,激发兴趣,掌握程序与方法。

高中语文的探究性教学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在高中语文的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仅仅作为一个引导人,将学生带向正确的方向。因此,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一定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要有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切忌盲目跟随,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一定要有主见,不能随波逐流。

三、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意义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是"灌输式"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们被迫接受知识。加之教学内容枯燥无味,注重对语文书本知识的深入解读,不联系实际,更是使得学生对语文学习提不起兴趣。乌申斯基曾说过,强制一个对学习没有丝毫兴趣的学生去学习将会扼杀他对探究真理的欲望。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然而,在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不足。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不再是仅仅教授知识,硕士论文而是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当枯燥的被动学习变为了主动学习时,学生享受到了学习带来的乐趣。例如高中语文课本中的话剧《哈姆雷特》,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是大致分析各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这部戏剧的现实意义;然而在探究性学习中,老师会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话剧表演。在表演前期学生们为了能够有最佳的表演效果,会独立地深入分析角色的特点,不知不觉中将文章掌握。

2.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高中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但是这些思维能力还不够成熟,需要实践的检验。新课改条件下的语文课堂,无疑是他们实践的最佳场所。探究性学习并非是停留在口头上的口号,它需要切身的实践。探究性学习是围绕文本而进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空间不断被拓展,眼界不断被拓宽。为了能够在探究性的学习过程中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学生们会寻求各种途径获得知识,从课堂内到课堂外,从国内到国外。

在学习《窦娥冤》时,教师会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诠释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这时,学生就要查找资料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学生们也会了解到一些自己原本并不知道的历史,因而拓宽了眼界。

3.减轻教师的负担

在以往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的获得都是通过教师的讲解。

为了可以解决学生提出来的问题,教师必须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工作压力特别大,因为他们不但要深入了解课本上的知识,还要知道相关的知识。

然而,探究性学习可以有效地减轻教师的负担。因为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很多工作都会被学生分担。

四、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的策略

1.把握高中语文学科特点

我们从上小学开始,就一直学习语文,作为一门基础的人文学科,它自然要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高中语文并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与其他各学科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首先,它是一门语言学科。就像英语这种语言学科一样,多读多看自然有利于成绩的提高。不要说"我是中国人,学习语文就是多余"这样的话。因为无论我们学习了多长时间,都不可能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真正地将语言运用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其次,它是一门文化学科。就像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一样,我们只有经过深入的探究与广泛的实践才能对其有一个较为清楚的了解。

最后,它是一门思维学科。就像数学,物理等自然学科一样,语文并不是我们以为的纯文学,它也需要缜密的思维作为基础。

2.营造师生共同参与参与的学习氛围

在探究性学习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发生了一些变化。学习不再是教师一味地讲解,学生一味地听讲,而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协作,共同进步。在这种轻松的学习环境下,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的提高,并且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被极大地激发出来。

五、结语

高中语文的探究性学习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的学习主人翁意识充分发挥出来。高中语文的探究性学习不但能够体现当代对于素质教育的要求,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互相交流,对他们以后进入社会工作非常有利。最关键的是,他们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会锻炼他们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对他们以后进入社会应对各种考验打下基础。

篇10

1978年,在时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的徐中玉先生和时任南京大学校长的匡亚明先生共同倡议下,中断了30年的“大学语文”课程在高校得以重新开设。但大学语文既没有政治思想课的权威性,又没有四、六级英语考试的尚方宝剑,作为高校基础公共课的大学语文课程遭遇尴尬。本文在对大学语文课程现状与教学对象需求的详细分析基础上,进一步明晰大学语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办法,试为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探索一条新路。

一.大学语文的契机与窘境

从中学到大学,没有了高考的指挥棒,大学语文拥有许多发展的契机:一是大学语文作为母语教育和民族文化传统教育,受到国家层面及专家越来越高的重视。2006年9月《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此外,许多知名专家、学者也在不同场合强调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二是大学语文相比较于中学语文,无论教与学,都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中小学语文应试教育的弊端、痼疾是显然的。受限于书本和考试,语文的教学和学习都变得枯燥无聊。过于重视成绩,忽略传统道德修养的应试教育,在人格的养成上也是有缺陷的。大学语文在丰富课堂,活跃思维,健全大学生的道德、人文修养上,无疑具有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

与发展机遇相随的,大学语文也面临尴尬处境。窘境之一是从重视到忽视,从主要到次要。语文作为母语教育,从小学到中学,一直都是基础学科和主要学科,无论中考还是高考,语文都是重要的一科。进入大学后,作为中学语文的延续,大学语文一般在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课时比较少,一般就是一个学期(不到英语课的五分之一),主要是针对非中文专业的理工科学生而设,课程性质有的设为全校性公共基础必修课,有的设为全校性公共选修课,一般是几个小班的合班,在多则上百人的阶梯教室里上课。大学语文虽然还会安排考试,高分虽不易,及格应该是没问题的。从课时安排、课程性质、上课人数多上都能体现大学语文课的边缘化。

窘境之二,大学语文教什么?课程名称是对课程本质属性的揭示,作为概念的课程名称应有其相对确定的内涵和外延。“语文”的直接语源是“语言文字”(“言 语文字”)。“语文”之“语”指口头语,“言”和“语”所指有异,所谓“自言为言,与人谈论为语”,虽都属口语,但涉及交流则多用“语”;“语文”之“文”则指文字,一般指书面语,但深究之,此“文”,包括作为书写符号的文字以及“连缀成文”的文字,而“连缀成文”的文字通常指文字的一般运用(即“文章”),所谓“集诸句以记事物之状况,表现其意思而使之成为篇段者,谓之文。[1]亦即:语文=口头语言+(文字+文章)。但语文作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教学科目,一直没有一个科学的学科定义。叶开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语文(实际上指母语)教育思想的最大问题是把丰富的语言、文学内涵抽空,干瘪成一种粗糙语言文字工具。”[2]从“语文”成为我国母语课程名称之日起,对这一课程争议不断的原因,就是由于其内涵和外延的不确定。这也是造成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不明确的主要缘由。于是,大学语文的教材和教学内容五花八门:有的侧重中国古典诗词;有的侧重西方文学;有的侧重语言学;有的侧重应用文写作……什么都可以教,仿佛大学语文就是一个大杂烩,什么都可以往里装。

窘境之三,大学语文教学改革雷声大雨点小。为了推进大学语文教学的改革,不少大学纷纷行动,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武汉大学组建了国学班,东南大学中文系开设了网络课程,湖南城市学院开发了中国大学语文教学网,设有“语文常谈”、“实用写作”、“教研基地”、“名作欣赏”、“在线作业”等栏目,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对边缘化的大学语文,教改研究亦积极踊跃。迄今有关大学语文教改的论文就有上百篇,硕士论文也有15部之多。如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教授2004年发表在《中华读书报》的文章《“大学语文”教学困扰和改革尝试》,提出大学语文应“兼顾工具课,突出理论知识性”,打破惯有的文选讲解的模式(这种模式与中学语文大同小异),而采用分专题讲授语文知识(包括文化史、文学史等方面知识),并引导阅读、思考和写作的“拼盘”模式。[3]史灿方2007年《光明日报》发表的文章《大学语文改革的理念反思》,要求从大学语文课程开设目的、大学语文如何开、大学语文如何考上,理清大学语文改革思路。他认为大学语文开设目的重在解决语言文字的基本功和学生的语言知识(主要是运用语言的背景知识)修养。大学语文如何开上,教材方面,选文要在“精”字上做文章,须注意一要避免与中学篇目的重复;二要考虑经典性、思想性和时代性;三要考虑可读性和效果性。教学方面,首先是基本功的训练要加强;其次是思维能力要培养;再次是强化说和写的训练。大学语文如何考上,应该建立大学语文水平测试标准化的考核办法。考核内容包括字词句运用、常用文体写作能力、阅读鉴赏能力、选文内容知识、思维能力(创新思维和思辨能力)、一般演说能力等。可以综合测试,也可以分模块测试,如汉语基础能力测试、阅读与写作能力测试、口语表达能力测试、语文知识修养测试,或者分书面测试和口语测试两部分。[4]两位专家的教改思路可谓周详细致,虽有差异却都十分注重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和修养性。但对于理工科专业学生来说,这样的教改思路,显然承载太多,要在短短的一学期完成,可操作性不强。虽然国内对于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实践不乏热烈,但至今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教学目标、教学模式仍争议不断,教改效果收效甚微。

二.大学语文教学需求分析及改革尝试

面对大学语文课及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契机与窘境,如何抓住契机,摆脱窘境,笔者以为,教学改革不能从教育方单方面出发来制订计划,而要更多兼顾受教育方的需求与接受。针对非中文专业的理工科学生而言,结合笔者大学语文教学实践,他们对大学语文课程的需求主要集中为以下几点:大学语文应该能够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大学语文课堂应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思维开放,百家争鸣的课堂;大学语文不应脱离实际,而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爱与美的教育以及哲学教育都是他们感兴趣并迫切需要的,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和提高应用文写作能力也是他们对大学语文课的内在需求;教学方法上,延续高中语文教学模式,强调字、词、句、篇的常规教学方式是不受欢迎的,应从以教师为主型转到学生为主型,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这几点都鲜明反映了新一代大学生对刚刚过去的中学应试教育模式的厌恶,对未来大学学习的期待,充分体现了处于青春期大学生对独立性、自主性、创新性的要求以及对中学教育空缺的情感教育人生教育的需求。

从大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的需求看出,对语文人文性的需求远大于对工具性的需求,与专家对工具性的强调形成强烈反差,可见学生对长期语文教育强调工具性的逆反心理,但我们并不能完全脱离语文的工具性这一基本特点。大学语文应是人文性与工具性并重的课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中对大学语文开设的目的和意义作了这样的描述:“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能素质的高质量人才。”

依此思路,笔者以为,大学语文应进一步明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办法。针对非中文专业理工科学生主体,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应列为全校性公共必修基础课,教学目标是培养非中文专业人才的语文综合能力素质与人文素养。在短短一个学期时间,目标不能订得太高也不能太低。语文综合能力素质简单可概括为书面表达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包括抒情能力、描写能力、叙事能力、论理能力和说明能力五种能力,对人文素养的培养不可能在短期奏效,课堂教学主要是文学美学启蒙,引发学生对文学、美学、哲学的兴趣,学会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学会爱,学会思考人生。

在教学内容上,改变以往单纯的语文教育,取而代之是能力教育、人生教育。教材内容设计上,侧重文学美学启蒙及相应的五种语文表达能力的训练。在文学写作中存在五种表达方法,分别为抒情、描写、叙事、议论和说明,相对应的能力即表达感情、表达形象、表达事件、表达理论和表达知识的能力,相对应的人生教育就是情感教育、审美教育、文学教育、哲学教育以及应用实践。在理论讲解上,通过情感教育、审美教育、文学教育、哲学教育来思考人生与哲学,进行文学美学启蒙,从而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在实践训练上,通过相应的抒情能力、状物能力、叙事能力、论理能力及说明能力的训练培养语文表达能力,在人际交往中实现正确和流畅的表达和沟通,在文学写作及应用写作上掌握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和结构成篇的能力。在道与技、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中实现知行合一,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和爱情观的同时,训练大学生的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

依此思路,教材内容可分为情感教育、审美教育、文学教育、哲学教育和应用写作实践五大部分,每部分体例,大体上,除导入与结语外,主体部分可分为理论导引和范文解读两部分,并辅以延伸阅读和写作实践。内容涉及中国古代、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哲学、美学、文艺学。当然所有内容的讲解都建立在文学篇目讲解的基础上,不会脱离语文的范围,而混同于思想品德修养课或者是哲学课。以情感教育为例,理论讲解部分,需解决情为何物、情分几种和如何抒情几个理论问题,对第一个理论问题,“爱是什么”引发的课堂讨论,可以从金代诗人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中的千古之问“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的讲解基础上阐发。不同于政治或哲学课,理论部分的讨论对每一个同学的回答都采取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原则,只作引导,不设定标准答案。

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以往教师填鸭式教学,以讨论式教学为主,将课堂交给学生,一次课设定一个主题,围绕这一主题讨论,不断深化,变教师唱主角模式为学生为主、师生互动模式。以审美教育为例,从歌德《浮士德》中的一句“美呀,请为我停留”引申出“什么是美的”这一主题讨论,并进而讨论男性美与女性美的标准,在讨论结束后再由教师对哲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作一简单介绍,知识性与趣味性并重,自然会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手段上,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适当播放音乐、视频对丰富课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有着显著作用。

考核办法上,考核方式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向形成性评价转变。加大平时分权重,尤其是出勤、课堂发言、课堂作业情况。可以总成绩为平时、期中、期末成绩各占20%、30%、50%来计算。期末为开卷考试,主要为应用文写作和文学写作。相应于教学方法的转变,尤其需要鼓励学生平时多发言多参与,可要求学生至少发言5次,一次2分,5次就可以拿满10分平时分。出勤分满勤为10分。另外,以课内考核为主向课内外结合考核转变,鼓励学生,尤其是课上不愿意发言的学生,参加各种人文类竞赛或活动,如校园十佳歌手、主持人大赛、新闻摄影竞赛、读书周、话剧周活动等,无论参加还是拿奖都可以加平时分,但总分不超过5分,仍鼓励课堂多发言。期中的考核以小组合作分工表演为主,演绎经典影视剧或话剧桥段,通过表演,加深同学之间互助合作,交流感情,也锻炼口头表达与肢体语言表达能力。

注 释

[1]吴瀛中国国文方法.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0.1

[2]叶开.百年母语教育一直走在歧途上[N].东方教育时报,2013.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