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文化教学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4-03 10:03:0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文化教学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文化教学论文

篇1

二、培养通透的数学教学文化感悟,让学生体验其美

数学是理性思维和想象的结合,其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体现,体现在对称性、简洁性等诸多方面。如在研究三角形、函数时,会更加关注等腰三角形、二次函数的轴对称性,这体现了轴对称的美;在研究四边形时,会更加关注平行四边形的中心对称性,这体现了中心对称之美;对于最完美的图形———圆来说,我们则更加关注垂径定理……这种对称之美让学生感受到学数学不再是抽象的、枯燥的,而是一种美的享受和体验。数学的简洁美最直接地表现在数学符号上,它是全世界的通用语言,每个人都能从简单的表达式中读出其确切的含义。比如一些常见的数学符号及公式定理:圆周率π,三角函数sin,三角形的面积公式S=12ah,勾股定理a2+b2=c2等。这些符号公式言简意赅,学生可以从简洁的符号语言中明白其中的道理,体验到数学的简洁之美。数学之美包罗万象,不同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体现出一定的数学之美。比如列方程解决问题,要从复杂的问题中抽象出一个简单的等式,这既有抽象之美,又有简洁之美,还有逻辑之美。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去体验和感受这些美。

三、孕育严谨的数学教学文化精神,让学生改革其新

数学教学文化具有理性思考、客观认知、不断追求的精神,而这种精神的孕育就是在课堂上、在师生双边的教学活动中。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时,笔者先设计了“量一量”这个环节:让学生利用量角器测量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度数。通过测量学生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之和大致在180°左右,这使得学生初步认识到三角形的内角和可能是一个定值,但是还难以达成一致。笔者接着让学生进行“拼一拼”: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按照顺序拼在一起。学生经过“拼一拼”就会发现三个内角组成一个平角,这使得学生在活动中巩固了对“三角形内角和为180°”的认识。但这样同样具有局限性,于是,笔者顺势引导学生进行推理证明:过一个顶点做对边的平行线,利用内错角互补的原理,将另外两个内角等量转换出来,使得三个内角成为一个平角。“拼一拼”“量一量”的教学环节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同时也让学生对此操作的局限性有一定的认识:操作的粗糙性,测量和拼图总会存在一定的误差,严密性不足;操作的特殊性,测量和拼出某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180°这一结论难以推至其他三角形,普遍性不足。因此,适时恰当的推理证明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改革创新的精神及思维的严谨性,并使这些逐步内化为学生的能力和习惯。

篇2

(一)课堂教学中民俗文化因素的渗透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由文学史和作品选两大部分组成,具有相对固定的特点。从先秦文学、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乃至唐宋元明清文学,这些文学历史的脉络基本不变,教学的内容无非是文学史中重要的作家作品及文学流派等内容。相对固定不变的教学内容若要讲出新意和变化,只能依赖于评价视角的转换和改变。而民俗文化因素的渗透与运用就是一种新的评价视角和教学思路,不仅能揭示出古代文学的内在文化含义,同时更为重要的是从民风民俗视角切入教学,才能有效地消除学生的认知断层,从真实的文化氛围中领会作者的思想和创作意图,得到真知和教育。民俗文化的内容丰富繁杂,需要教师结合古代文学授课内容加以整理和挖掘,再配以课件、图片、实物等教学手段,全方位展示。

1.对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因素的还原揭示讲授者能否对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因素进行准确还原和揭示,首先关系到对作品的正确解读。尤其对于古代诗歌来讲,其蕴含的民俗文化因素往往不着痕迹,讲授者若昧于当时的风俗民情,难免有郢书燕说之失。如唐代诗人苏味道《正月十五日夜》中的名句“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讲授者若不了解“星桥”为古代元宵节期间令人观赏的灯的名称,就会想当然地认为是被灯装饰的河桥,其实星桥即是一种灯的名称。《云南府志》云:“元宵赏灯张乐,列星桥火树于道。次夕长幼挟游,爆竹插香于其处,相传以为祛病。”《宛平县志》也云:“元宵前后,金吾弛禁,赏灯夜饮,火树银花,星桥铁锁,殆古之遗风云。”可知这两句就是描写元宵节灯火的盛况,与真正的河桥无关。由此看来,古代文学教学应关注民俗资料,这样才能保证讲授知识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其次,对古代文学作品中民俗文化因素的还原和揭示还关系到对作品的深刻理解。古代送别诗词中“杨柳”意象的解读和分析,讲授者通常也会提及古人因“柳”“留”谐音而折柳赠别这一风俗习惯并解读出该意象所蕴含的留念、惜别涵义,但仅仅停留在此就忽略了“杨柳”意象的其他文化内涵,从而也失去了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理解的机会。笔者并不满足于“折柳赠别”这一民俗行为的介绍,而是通过引用各种文献资料进一步挖掘这一意象的深层文化内涵。如贾思勰《齐民要术》有记载:“正月旦,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代段成式《酉阳杂俎》也谈到“三月三日,赐侍臣细柳圈,言带之免至毒”;体现佛教教义的《灌顶经》中述及禅拉比丘曾以柳枝咒龙,观音佛以柳枝沾水救助众生。受此影响,中国民间称柳树为“鬼怖木”,认为它有驱邪保平安的功能。尤其在唐代,围绕“柳”展开的民俗活动已经非常丰富,如在门首屋檐插挂柳枝,头上身上佩戴柳枝以及折柳枝送别等等。正是民间社会赋予“杨柳”的特殊文化功能及各种与杨柳相关的民俗活动,使这一意象不仅蕴含留念、惜别的含义,更蕴含着“驱凶求吉”的文化含义,积淀着深层的民族文化心理,从而成为送别诗词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大意象。再如讲解李白《子夜吴歌》中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或杜甫《秋兴八首》中的“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可以适时地对诗句中的“捣衣”民俗进行还原:“捣衣”既不是捶衣,也不是缝衣,更不是洗衣,而是古代的一种生产民俗,具体来讲就是衣服缝制前的一种特殊劳作,把衣料放置在砧石上用木杵捶捣使之平软便于缝制。同时运用多媒体播放唐代画家张萱的《捣练图》,其画面展现的唐代妇女捣衣情景和捣衣工具形制会让学生对捣衣民俗有更直观的印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捣衣多是民间女子为征人备置寒衣,常与政局动荡、战争频繁息息相关。战争越频繁,征夫越多,需为征夫制作寒衣而“捣衣”的现象越普遍,从而出现诗句中描写的“万户捣衣声”“寒衣处处催刀尺”的典型情景。在此情况下,学生自然会深刻理解作品所隐含的征人思妇的思念之情、盼归愿望以及对社会动荡、战争频仍厌恶的复杂情感内涵。总而言之,这种对作品中民俗文化因素的还原与揭示,不仅能有效消除学生的认知断层,开拓知识视野,更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阐释文学现象,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从民俗文化视角对古代文学史相关问题的阐释解读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内容除了历代重要作家作品的解读外,还包括各个时期文体样式、文学思潮、重要流派、文学传播及接受等相关问题的阐释与分析,这是文学史部分的重要内容。许多讲授者在讲授文学观点时容易流于单调、教条,使之枯燥、空洞,极易导致学生学习倦怠。如果能从民俗文化视角对相关问题进行阐释和解读,讲授效果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比如讲解元杂剧这一文体时,都会提到其情节结构的大团圆模式,但多数讲授者在此并没有深入挖掘这一情节模式形成的深层原因和蕴含的文化意蕴,学生也只是机械性地记住了这个观点而已,对此并没有很深的体会。倘若对大团圆模式的成因能从中华民族崇尚圆满的世俗心理、讲究因果报应的民间信仰等角度进行阐释解读,讲授效果会得到很大的提高。这样从民俗文化视角所做的阐释和解读,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文学史基本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对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开阔视野,实现学习广度与深度的有机结合也不无意义。

(二)实践教学中民俗文化因素的应用一直以来,古代文学课程偏于理论教学,疏于实践教学的状况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该门课程教学效果提升的瓶颈。在此背景下,如何增强古代文学课程的实践性,更好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就显得刻不容缓。笔者在该门课程的实践教学中,也尝试从民俗文化角度进行切入,注重民俗文化因素的应用,不仅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更有效提升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1.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众所周知,兴趣既是学习的动力和内驱力,又是激发学习者创造性思维的催化剂。故而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常常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成为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文学课程的实践教学也常常采用这一形式,只是如何运用该形式并取得相应成效需要教师提供视角和思路并精心组织。长期以来,笔者从民俗文化视角切入,围绕“古代文学与民俗文化关系”之思路,有组织、有目的、有秩序地开展了相关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有组织”指的是在笔者带领和指导下利用qq群成立“古代文学与民俗文化”群,学生自愿加入,建立兴趣小组;“有目的”指的是群中话题讨论和活动开展都是围绕“古代文学和民俗文化”相关问题进行,如让群中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分门别类收集整理与古代文学作品相关的民俗文献、民俗图片等古代民俗资料或描写反映民俗文化生活的古代文学作品;“有秩序”是从收集整理到分享再到问题讨论,有条不紊进行。时至今日,在qq群空间已经了兴趣小组所收集整理的与古代文学作品相关的农业生产、日常饮食、文房四宝、工艺器用、花卉草木、岁时节日、游艺娱乐、巫卜信仰等古代民俗资料和民俗图片,以及古代民俗诗词若干首。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对拓展古代文学的学习空间以及提高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实践能力也不无意义。

2.进行科研活动训练一定程度的科研训练,不仅有益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有利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所以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活动,进行科研训练已成为高校实践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途径。鉴于此,笔者在古代文学课程的实践教学中非常注重对学生进行科研活动训练,可以说是上一阶段活动的自然延伸和拓展。在经历了一系列“古代文学与民俗文化”兴趣小组活动之后,学生在产生浓厚兴趣的同时必然会对相关问题有进一步探究的愿望。这时笔者就会围绕他们提出的问题与之商讨选题,提炼角度,开展研究,并进行论文写作。经过这些科研活动的训练之后,学生已先后写出《唐诗中的冬至节民俗描写》《唐代婚恋民俗诗代表作品举隅》《古代节令民俗诗词在当代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等选题较小而不乏新颖、且适合本科生写作的小论文。更为重要的是,这是学生真实参与体验的科研活动训练,再没有其他活动形式能比这种真刀实枪的训练过程带给学生的获益大。

篇3

诗词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薄弱项目,许多学校对诗歌教学往往采取淡化处理。《语文学习》杂志曾经发起过关于诗歌教学的大讨论,大力呼吁诗教传统的回归。因此,如果从学生喜爱的流行歌曲入手,也许有助于诗词教学。在这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流行歌曲歌词,来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对那些歌词追本溯源的兴趣,从而学习古典诗词的内容和技巧。如以《涛声依旧》中的“留下一盏渔火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来引出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以《别亦难》来导出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比较二者异同,来加深对古典诗词特点的认识。然而,古典诗词与现代的流行歌曲毕竟是不同时代的产物,有着不同时代的语言和内容特征。在表现主题上,现在的流行歌曲比古典诗词对情感的态度更为开放,个人化的东西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与重视,而古典诗词中写个人情感大多极尽含蓄之能事。在语言表达上,古典诗词对格式多有严格的要求,遣词造句十分考究,而现代流行歌曲的语言则以现代白话为基础,更为直白,也更加口语化。在这种比较下,能加深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感性和理性认识。

二、在日常广告中学习修辞

选用广告语作为修辞教学的例句,会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广告的最大特点是千方百计引起观者、读者的注意,充分调动起他们的购买欲望。因此,为了达到一鸣惊人的号召效果,各种修辞手法在广告语中的运用相当普遍:既有严谨、工整的精雕细刻式的成语、联语、排比句,又有综合比喻、夸张、拟人、典故等修辞手法的不拘一格的自由体。如眼镜的广告:“胸中存灼见,眼底辨秋毫”,“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为了保护你的灵魂,请为你的窗户安上玻璃”。前者对仗工整,后者用的是比喻兼拟人的修辞手法,可谓比喻得当,拟人得体。类似的还有:“一明(鸣)惊人”(眼药水)用的是成语谐音。“秦镜如悬机关参透,庐山在此面目留真”(照相机)的广告语中包含“明镜高悬”的典故和“不识庐山真面目”的诗句。除了修辞格之外,还表现在修辞策略的运用上。如乐百氏纯净水广告:几个年轻人骑着自行车到大自然的山顶,一切美景尽收眼底,只见黎明拿起乐百氏:“乐百氏纯净水,和我们一样,经得起纯净考验。”然后打出字幕。该广告在纯净水与大自然之间建立了意义联系,同时也在纯净水与青春、活力、单纯之间建立了意义联系。这就是典型的广告修辞策略:把一种附加的意义(所指)人为地嫁接到产品(能指)上。

明确了广告语的写作特点,借鉴大量优秀的广告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广告语的创作。这种创作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利用修辞手法。

三、利用影视引导学生读原著

篇4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通过课堂上对多元文化的分析

让学生明确主流文化,融合多元文化的精髓,使得学生能够开阔思路,多角度学习语言,多方位思考问题。多元文化,顾名思义就是多种文化的相互融合,接纳各个民族,各个社会的不同文化,这样的知识灌输,学生在知识储备上自然而然便成为“杂家”,通晓多种文化。

(二)引导学生学习

让学生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吸收先进文明的文化内涵。增强学生的国际竞争意识,以便适应国际经济发展的速度。未来的社会,单一的文化只会困扰自己发展的手脚,而多元文化能够使得学生知己知彼。

(三)注重大学英语课堂上的跨文化交流

运用课堂机制,使学生自发地将内化的修养适度地表现在课堂之上并反馈于社会生活之中,进入社会之后能够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学生在课堂上既了解各民族的语言知识,同时也了解各民族的风土人情,为以后的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多元文化影响下大学英语教学的意义事物都有其双重性

在多元文化影响大学英语教学的同时也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的新的思路和意义。

(一)多元文化给大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带来新的契机

全球一体化势必将本土文化与其他文化进行跨文化融合,产生文化共存的气象。在大学英语课堂上传授不同的文化,客观上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提升了文化境界,同时,学生将单一的本民族文化融入多元文化之中,文化素养将不断上升。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

通过课堂上文化的灌输,使学生的个性赋予时代性。每一种文化价值都与族群迥然不同的生活环境、发展历程息息相关,因此具有不同的特性和表征。但在文化共融中,存在共通的真善美,新时代的大学生可以自由的吸收和接纳同性与差异,找寻自己喜欢的文化,在社会群体中展现个体特性和时代特征。

(三)大学生的人生观与多元文化形成互惠

文化的多元发展对大学生的人生观影响很大,人生观是一个抽象的,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一种文化趋向,通过大学人生观这一介质又对社会文化产生作用,促进社会文化的多元发展,最终形成了大学生人生观与文化多元化的互动发展形态。

(四)提升大学生跨文化交流的意愿

课堂上的传授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文化修养在不断的融合与交汇,让学生寻找机会展现这种融合的结果,展示张扬与个性的结合,体现在多元文化下新时代大学生的风采。

篇5

2.语言文化差异的必然结果。在中学英语教学工作中,因为我国和西方在语言和文化环境中的不同,造成了双方在语言中经常会出现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解问题。正是因为这类问题的出现,所以在英语教学中加强对于这类文化方面的差异问题进行教育就变得很重要了。如在中国文化中,蝙蝠在中国文化中因为与“福”字同音,所以具有祝福的含义,但是在西方社会中,其英文名bat因为与西方的魔鬼形象相似,所以在英语中是一个具有贬义含义的词语。正是因为这些原因的存在,在英语教学工作中将这些文化差异问题带进教学工作中,使学生可以及早的了解到文化差异内容,避免出现交流中的交流误解是很重要的教学工作。

二、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问题教育的工作方法

1.英语教学中文化比较法。在英语教学的文化教学工作中,对于中西方文化中的差异问题等内容的教学工作中,比较式的教学方法经常被采用。这种比较式的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学工作中,对于存在文化差异,容易引起语言误解的英语教学进行中英语文化差异比较,利用比较的结果使学生了解其中的差异所在。以语言中的隐私类问题为例。中国文化中对于人的年龄问题一般不会在意,所以经常在日常中询问人的年龄。但是在英语中,Howoldareyou?属于个人隐私问题,一般在私人交往中不能问及的。所以在英语文化教学工作中,对于此类西方社会中比较注意和重视的隐私类问题,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比较,就可以很好地引起学生的重视,增加学习的效果和质量。对于这种文化差异的问题,利用文化差异比较的方法进行教学工作就会形成很好地教学效果。

2.语言的词义内容挖掘法。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一些语言往往除了表面的意思外还含有更深层次的内容。中西方的文化环境中都存在着这样的内容。所以在进行英语教学工作中必须对于这一类具有更深内容的英语语言进行挖掘工作。如WhiteChristmas,白色圣诞节在西方文化中除了字面的意思外还具有特殊的文化意义,是吉祥的象征。所以再进行英语教学工作中,教育者必须在教学工作中对于这一词语中更深层次的内容讲解出来,使学生对这一词语的全面内容有所了解。

3.教学中的文化提示法应用。在英语教学工作中,英语语法、文化背景等相关的内容都可以在文化教学中起到提示的作用。这种提示可以在教学工作中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如在英语的问候语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问候天气情况的。这种问候的方法是因为英国天气问题比较严重。在英国人的生活中对于天气问题比较重视而产生的。使用英语的语法现象和自然环境现象对于这种文化问题进行提示,是很好的教学方法。

4.教学中的文化体验法应用。在英语教学工作中,经常使用的英语体验工作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主要就是利用模拟的环境对学生进行文化模拟的方式进行教学。比如组织学生进行有剧情的表演,利用剧情中所展示的文化氛围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工作。以节日文化为例,教师以西方重要节日为题,为学生安排出自己的角色,利用英语进行模拟教学工作。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又可以很好的在教学工作中传播西方的文化知识,是一举两得的工作方法。

三、英语教学中文化现象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篇6

在高等数学教学中浸润数学文化与开展案例教学基础上,把数学文化有效地浸润到案例教学中,通过工程实践等案例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素质和文化素质。增加数学科普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优秀的数学科普知识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通过挖掘数学理论的实际应用案例背景,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渗透进文化的案例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接受案例所承载的实际应用信息,达到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目的,进一步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

二、高等数学的案例教学中浸润数学文化的方法与措施

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在高等数学案例教学中如何加强数学文化的浸润教学。

1.高等数学教学中浸润数学文化的研究。从高等数学的课堂教学内容中挖掘隐含的数学文化内涵。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学内容,挖掘出其中蕴含的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数学精神和数学品质,并采取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才能够吸引学生深入到教学情境,从而领悟数学文化,潜移默化地将数学精髓变成自身素质的一部分。

2.高等数学案例教学的研究。建立典型的案例库,包括机械类、电气工程类、通信类、经济类、生产生活类等。在进行案例教学前,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并且选择适当的教学案例。例如,导数的应用、定积分的概念、重积分的应用等,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案例教学中。

3.高等数学课程文化浸润下的案例教学的研究。通过工程实践等案例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素质和文化素质。增加数学科普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理论教学中穿插来源于社会中的实际问题,从思考该问题如何解决,解决问题应该用到哪些数学知识,到如何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一环扣一环,达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来体现数学文化。例如,讲解微分方程时,可以引入著名的人口模型、变化率及相对变化率。渗透进文化的案例教学,通过文化的渗透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接受案例所承载的实际应用信息,达到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目的,进一步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

篇7

二、举办传统文化专题讲座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果有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时,可以给学生随堂渗透,介绍相关知识文化背景知识,及时为留学生扫除语言学习中的障碍。但是对于一些中文程度较好,且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非常感兴趣的留学生们来说,他们更渴望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系统的了解。这种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的随堂渗透,已经无法满足他们旺盛的求知欲。所以,适当举办一些“传统文化专题讲座”就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了。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对某一部分的中国文化有一个较为系统完整的认识,在知识性文化教学方面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比如可以开设书法课、剪纸课、中国音乐欣赏课、中国传统手工艺制作课、太极拳课等中华才艺课等,这些生动有趣的文化课程,让学生在学习了一项中国才艺的情况下,也了解了这项才艺的起源,传承和发展。此外,还在特定的节日举行主题文化的交流讲座,这种交流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在汉语和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中的积极性。学生经过主题交流,对中国文化的某一方面作详细深入而理性的思考.并且可以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变被动为主动。将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的主题交流讲座既培养了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和汉语写作能力,又加深了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篇8

注重教材建设,提供有效的母文化输入。经过几十年的外语教学探讨和研究,目前我国出版的外语教材种类繁多,它们由于受众、目的不同,所编内容和侧重点亦有差异。但是大多数教材都会介绍相关的西方文化,很少有教材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导致英语教学中母文化输入严重缺位,给跨文化交流带来了困难。学生可以流利地背诵雪莱、莎士比亚的诗行,但却不能把作为中国文化璀璨明珠的唐诗翻译成汉语;对于西方的宗教文化、节日津津乐道,却不知中国传统节日用英语如何表达,更不用说向外国人介绍我们的传统习俗了。作为一个外语学习者,熟悉我们的母文化并对其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传播,是当今世界经济文化交流中必不可少的,而我们培养的学生恰恰在此方面能力缺失,这不得不引起外语教学人员的重视。如我校英语专业使用的教材《综合英语教程》,在每单元后面都有一个西方文化介绍,若能加上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对比,效果就会好很多。恩格斯曾经指出,“只有将母语同其他语言对比时,你才能真正懂得所学的语言。”此外,各类外语测试的导向性作用也不容忽视,如英语专业四级考试的作文,2012年一改过去考议论文的做法,考到了对于中国端午节的介绍和描述,使学生意识到这方面的知识必须要补上,对外语课堂上中国文化的讲授起到了积极作用。

跨文化传播中端正外语教学指导思想。外语教师应认识到外语教学不是仅仅把对方的文化和语言介绍给学生,还要引导学生在学会外语的基础上传播自己的母文化。在教育部学习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的精神座谈会上,教育部长袁贵仁强调,“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性”,外语课堂也要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多向学生宣传带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传统文化,教会学生批判的接受世界其他文化的内容,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从而增强自己的综合素质。学生应学会在各种文化碰撞时保持清醒的头脑,既不盲目拒绝“他文化”的精髓,也不一味否定母文化的恒久魅力,在跨文化交流中游刃有余。

跨文化传播活动涉及到很多方面。语言是其中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如何语用外语为我国的母文化传播作出贡献,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外语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外语沟通能力的主要方法,应顺势而为,在教学活动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宣传我们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使其永葆青春。

作者:张莉单位:河北工程大学

篇9

文化素质指人们在文化方面所具有的较为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表明人们在这些知识及与之相适应的能力行为、情感等综合发展的质量。历史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知识集合,高中生在学习过程中需懂得历史情怀,不断培养个人的文化素养,才能提高个人知识水平。因此,教师积极培养学生历史文化素养是不可缺少的,也是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1重视课堂教学实际成效

当前,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促进人的素质发展,提高人的素质发展质量和水平的教育活动。一个有学识不具备教育能力的人可以从事别的职业,但不能从事教师职业。历史是培养学生历史观念的主要科目,可从主观意识方面培养学生的先进理念,引导其树立科学的学习观念。结合有效教学思想内涵,从课程教材、历史素养、结构组合等方面,提出高中学习历史教法调整对策,为高中历史教学改革提供可行性指导。为了避免早期教学平台造成的不利影响,高中学校开展历史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考虑教学思想应用的实效性。树立科学的教学原则,坚持教学方法多样化,实现教学形式创新化,这些都是有效教学思想的新方向。有效型教学是现代高中课堂常用方式之一,可从多个角度设定不同的教学任务,辅助教师全面开展思想历史教学活动。面对日趋更新的历史教学准则,高中学校必须调整原有的教学模式,以实效性为核心准则调整教学平台,这些是当代高中教育改革创新的基本思想。基于有效教学思想引导下,高中历史教法改革将朝着多样式方向进行,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路径等,均是有效教学思想改革重点,对学生未来高中化转型具有促进作用。“实效性”是衡量历史教学的硬指标,体现了课堂教学实效与质量水平。随着教育模式不断改革与调整,高中学习历史过程中更加重视有效性原则,从而为学生创设更具高效率的教学平台。

2广泛开展历史课堂阅读

文化素质不只是学校教给你的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更多的是指你所接受的人文社科类的知识,包括哲学、历史、文学、社会学等等方面的知识。历史是一门文化性极强的学科,历史知识通过你的语言或文字的表达体现出来的,通过你的举手投足反映出来的综合气质或整体素质。新课标下,高中学校历史教学模式必须坚持改革创新,才能从高中化角度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锻炼学生掌握高中历史学习要点。“阅读教学”是现代高中历史教育改革要点,其通过广泛阅读培养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教师需联系历史阅读教学特点,从学习思维、阅读策略、网络教学等方面,对历史阅读教学法改革提出建议。历史阅读是高中教学难点之一,教师与学生要转变过去的学习思维,及时适应新型教学模式创造的优势,为课堂教学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历史阅读教学是高中课程主要内容,教师需重视阅读教学模式改革与调整,以学生为中心设定科学的阅读教学流程。总体来说,历史阅读教学涉及面十分广阔,教师要结合多种角度展开教学工作。既要考虑高中生的学习思维,也要融合阅读教学特点,这样才能创设符合高中生学习需求的历史阅读教学平台,从多个方面实施一系列的教学调整,满足不同区域内历史教学目标的改革要求。阅读教学模式是新课标提出的新方向,依据师生课堂学习需求调整原有的授课模式,发挥了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主观能动力。为了进一步落实历史阅读实践教学改革,教师需以科学发展观为衬托,深入学习“历史阅读”内涵,共同实施高中学校历史阅读教学改革工作。

3全面优化课程教学方法

历史文化素养需要长期积累,有知识的人不一定有文化,不一定有思想,因为历史技术方面的知识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尤其是现在学校教育传授的历史课程中,学生所接触的知识更具有局限性特点。教学方法是决定教学质量的核心因素,转变教学思维可实现教学方式创新改革,为学生创设更为精彩的学习课堂。引入项目教学法,不仅体现了历史教学改革方向,也是实现学生专业知识水平提升的保障,成为当代高中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教师要深入理解项目教学内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学习思维,从而体现出新教学方法的应用价值。“理论+实训”是现代教育体制的新模式,借助理论指导实训工作,以实训验证理论知识,进而促进历史专业教学的一体化发展,这些都是带动专业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教师是课程教学的引导者,必须从多个方面为学生提供学习平台,促进历史教学体制优化改革。高中教育在社会人才培养中占据重要地位,历史是一门融合历史、人文、文化等多种元素学科,重视历史教学是高中学校教学发展的一部分。针对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引入项目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缺陷,体现出新课标改革理念。教师要尊重高中生的学习兴趣,按照历史教学大纲拟定课堂教案,以项目教学法带动教学模式创新,实现教学质量水平提升。鉴于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教师需积极引入新方法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推动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实现优化改革。

4结论

总之,文化素养是学习历史不可缺少的条件,只有具备了文化素养,才能深入地学习与理解历史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更为有序的学习平台。历史文化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成效,历史阅读、方法革新等方面,不断优化现有的教学模式。

作者:王泉水 单位:衢州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张美凤.科任教师需涵养“班主任情怀”[J].班主任之友,2009,(9).

[2]胡晓.德育课程中历史教学的困难[J].思想•理论•教育,2006,(6).

篇10

二、高校美术教学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1.发扬了我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

我国的传统美术作品包含了大量的真实情感,每一幅优秀的传统美术作品都经过历史的积淀,如今保留下来的我国传统美术作品都是精华。近年来,我国各个方面都得到了飞快的发展,在这快速的发展过程中,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由于我国的传统美术作品中包含了大量的民族文化,因此,高校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以传统美术作品作为教学工具,可使学生在学习美术创作技巧的过程中学习民族文化精神,使我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得以发扬。

2.激发了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

高校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运用多种资源,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教学资源的使用,能够有效充实高校的美术课堂。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历史的长河中,我国保留下来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包含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在美术课堂上能够给学生带来非常有价值的内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能够使学生深化对我国民族文化的认识,从而能够激发其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之情。也正因为如此,我国高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引入美术课堂的做法具有很大意义。

3.有助于大学生实际艺术素质的培养

现阶段,我国一些高校的美术教学中更倾向于西方的艺术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在形式上注重艺术表现的手法和视觉美感的培养,而对我国民族美术技巧的教学较少,这种教学思想和方法导致学生创造出来的作品往往与我国实际生活不符。我国民间艺术充满了智慧与技巧,民间艺术作品既能够作为艺术进行欣赏,也可以作为工具使用,每一件艺术作品都包含了作者的真实情感。因此,在高校美术教学课堂中增加民族文化,增加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作品创作手法教学,能够使大学生的创作更加贴近实际生活,不仅可以传承我国的民族文化,还有助于大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有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