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建筑师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4-06 18:52:0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建筑师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建筑师论文

篇1

一、前言

建筑含意在《韦氏英文字典》是这样表述的:①没计房屋与建筑房屋的科学与行业;②构造的一种风格。这个简要的定义,虽然反映了建筑与土木工程的区别,但基本上还是指建筑本身涵盖的层面,应该是狭义的。广义的建筑就是指人类居住的环境,它是一个整体,一个环环相扣而且必须由小到大紧密配合的层次关系。因此,建筑具备多重的属性,它与人的行为、工程、科学、社会行业有关,而又与美感和艺术有关。建筑是一门必须面面具备的学科与行业,而围绕它的中心论题就是“人”。

建筑师既是工程师又是艺术家。2000多年前,罗马的一位建筑理论家维特鲁维斯曾经指出:建筑的置要素是适用、坚阔、美观。从这个论点引申开来,建筑是一门技术科学,更准确地说,是许多门技术科学的综合产物。此建筑师首先是一个工程师。同时,建筑师必须是一个艺术家。为,建筑设计的过程,也是艺术创作的过程。建筑设计要从社会科学角度解决适用的问题,从技术科学的角度经济地实现坚固的问题,从艺术的角度解决美观的的问题。也就是说,建筑师思考和关照的层面是十分广泛的,一个杰出的设计要能反映时代、社会、环境,而且又能满足使用的功能并具备美感与历史感。那些闻名中外的建筑没计无一不证明了这一点。

二、建筑师的培训

这里主要是指建筑学专业的毕业生从事工作以后的培训。

(1)知识的积累。作为一名合格的建筑师需要掌握的知识很多,除本专业外,还要掌握相关学科知识,诸如给排水、供热通风、通讯网络、工程经济、工程材料、道路交通、环保:以及声学、光学、美学、绘画等,仅靠在学校学习的几年是远远不够的。况且,城市在发展,环境在变化,技术在更新,因此建筑师必须加强知识的积累,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广泛查阅文献,善于在网上学习,不断扩大知识面。

(2)实践的积累。建筑师的基本职责就是根据工程任务书的要求,设计最适用、最经济、最坚固而又尽可能美观的建筑。在施工过程中检查并监督工程的进度和质量,工程竣工后还要参加验收工作。这个十分重要的实践过程,在学校是学不到的。在这个过程中,建筑师要综合运用自己掌握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做出各方部满意的设计。同时,要锻炼自己处理问题、协调各方问题的管理能力。作为一名建筑师,要敢于承担大型项目,参加一个大型项目的设计、施工和投产的全过程,获得的收获是十分巨大的。

(3)观察的积累。建筑大师梁思成说:“建筑是一种全民性的、体积最大、形像显著、‘寿命’极长的‘创作’。”正是由于建筑的这个特点,建筑师需要多观察、多涉猎,从而达到取长补短,兼收并蓄的目的。有条件的话应该多看一看古今中外的一些著名建筑。如悉尼歌剧院、圣彼德教堂、温哥华图书馆、玻璃大楼菲利浦、约翰逊(美国匹兹堡)、凡尔赛宫、埃菲尔铁塔、里昂机场的高速铁路车站以及中国的故宫、首都人民大会堂等,观察这些建筑的自然条件,人为条件、比例、尺度、功能、美感、含意以及空问感、历史感等,在观察的基础上,再进行理性的思考。这样,无疑会有一个大的进步。

由于建筑师的特殊工作性,目前它已成为社会上流动最频繁的职业之一。因此,每一个企业和单位都必须更加重视建筑师的激励。

(1)重视薪酬的外部公平性。这个问题简而言之就是一个单位要想留住建筑师,首要的问题就是建筑师的收入水平要达到甚至超过同行业的收入平均水平。只有有了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才能留住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人才。做好薪酬外部公平性的基础是做好薪酬市场调研,清楚类似企业和岗位的薪酬制度,在这个基础上设计具有竞争性的薪酬。由于目前国企薪酬的刚性约束较多,这也成为国企建筑师流失较多的重要原因。

篇2

1“形式追随功能”的缘起及弊端

上世纪初叶,西方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先驱者们号召建筑师打破僵化的传统章法,自由地创作。然而几十年后的今天,新的僵化的传统章法又在形成。其中一条就是所谓的“形式服从功能”,这一点在中国建筑界表现得似乎尤为明显。无论是夸耀自己的作品,还是反驳别人的指责,抑或是褒贬某项成果,“形式服从功能”经常被当作不用推证的公理而被许多建筑师引用。

“形式服从功能”,最早由路易斯·沙利文倡导。由于顺应了西方二三十年代社会发展的需求,这一理论在西方建筑界及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发展,迅速成为建筑设计的主流指导思想。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这句话起初并不是从建筑的发展中产生出来的,而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的进展;二是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机器工业的兴起。

然而,简单的将建筑比拟成生物和机器就得出形式与功能关系的答案吗?清华大学博士方可在其论文《“形式服从功能”的再思考》中对此观点进行了有力的批判。他认为,建筑本身是没有生命的无机物(它只存在美学意义上的生命),而且也不能将每个“新”的“当代的”建筑物,视作从其他建筑中自动进展而来的。因为你可以说是上帝创造了生物最初的形式,而建筑的形式却从来都是人类创造的。其次,建筑并不具有与机械同样的明确的目标。一部汽车基本上可以认为只具有行驶的单纯功能,几乎所有的零部件都为这个目标服务。但一座建筑物却是人类生活的包容物,而人类生活的需求又是复杂多样的。

建筑比拟于生物造成的巨大危害就是它以进化的准则替代了美学评价的准则,从而给城市面貌带来了灾难性的打击。新建筑常常自认为高人一等,全然不顾左邻右舍,而旧建筑的维修改造也常常“整旧如新”;传统城市在追求日新月异的目标中失去了原有的魅力,而那些所谓新建筑在创造新的城市特色上又显得力不从心。为了“新”而“新”甚至“新奇”几乎左右了半个世纪的建筑创作思想,导致了城市建筑的混乱和衰退。而将建筑与机器进行比拟的最大危害就是建筑物经常被当作一个孤立的东西来处理(工厂对机器的处理正是这样),然后被随意地放到风景区或城市之中,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建筑可以任意摆放也导致了抄袭的漫延;建筑的相似导致了城市意象的混乱,而城市的相似则导致了城市特色的丧失。一辆汽车并不为一个固定的地点设计,然而一个建筑不可能脱离开它的基地,建筑的美就在于它所处地点上的美。建筑从设计的一开始就必须与地点相适应,建成后也应成为地点的一部分,因此,建筑没有理由不考虑地点和周围的环境。今天,环顾我们所处的城市,那种将建筑比拟于机械的所谓服从功能的形式,给我们城市带来的危害已经显而易见了。

2建筑形式美的时代变迁

正如世间万物都是在不断变化中发展的一样,建筑的形式美也经历着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古希腊的帕提农神庙之所以被誉为人类艺术殿堂中的瑰宝,正是因为神庙庄严典雅的立面,与历经千锤百炼的完美柱式。曾几何时,这些柱子被人们从废墟中重新发掘出来,安放到各类建筑之中。柱式建筑到处享受尊敬的席位,学者们对它孜孜不倦地进行研究,根据它来探索美与和谐的“永恒”规律。但事物不可能停滞不前,人们的审美情绪也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当看到拥有世界上最先进技术的工厂的立面用老一套的壁柱系统来“装饰”的时候,人们一定会感到,这样的形式不合时宜,表里不一。

2.1形式的重新解放

现代派早期的建筑师们认为,建筑立面应尽量体现与内部空间的统一性、完整性,因为“形式”必须服从“功能”。他们的设计手法遵循由内到外的原则,先确定平面,再直接往上竖墙体,并按功能需要开窗。这种做法显得简便省事,尤其适合在当时的工业化时代大量的标准化生产,因而受到普遍的欢迎与称道,并日趋流行。

可惜是现代建筑过于理性了,使人们对其千遍一律的外表产生厌恶。建筑师们不得不开始进行新的思考与探索。直到柯布西耶提出了他的“自由平面”理论后,又把人们引回到最初的设计观当中。随之而来的是一大堆有关如何使立面具有艺术性之类的问题。柯布西耶本身就是一个集理性与感性于一体的极端矛盾者。从他的萨伏伊别墅到他的朗香教堂,人们难道还能说,这些建筑的立面仅仅是为了体现内部空间吗?而后,RobertVenturi利用非承重的外墙,把柯布西耶的理论发挥得更为淋漓尽至。这种立面除了用于限定空间外,更重要的是为了体现美学上的图案构成,并强调立面与内部的“分裂”感。

2.2叙事的形式

所谓的“叙事”是指建筑形式具有一种大众可接受的普遍性的特征,使得人与建筑之间产生一种对话与交流。这种形式属于西方现代艺术中的“社会艺术”范畴之内。

随着“后现代”的崛起,建筑立面更具独特个性了。后现代的建筑师们热衷于对历史文化的研究,沿用那些仿佛被人们遗忘的,却是经典的传统形式。这种探索的开端和动机都是极具创意的,只可惜片面地追求外在形式使其误入岐途,陷入极端。面对越来越多纯粹复制、修复、摹仿旧有形式的建筑物被任意地穿插于城市当中,人们开始感到彷徨了。而与此同时各式符号在立面上的泛滥,使得形形的含意都蕴藏于形象之中,建筑立面因逐步担负起标志、符号和隐喻的作用以至最后丧失了自身的形式。此时JamsWines提出了他的“叙事立面”理论,即建筑须以一种大众可理解的方式来与人们产生交流。他认为建筑本身就是一件商品,其“商业形象”应能易于被大众接纳。

2.3消失的形式

柯布西耶的“自由立面”中强调立面与结构的分离及立面的独立自由。这一理论竟被后人发展到了立面的完全消失。J·斯特林在他设计的斯图加特博物馆中就去掉了外墙,使内部结构、U形的房间、走道、楼梯等,直接暴露在外面。不过这种作法马上招来了众多批判。有人认为,以这样的方式去表现一座具有纪念价值及历史意义的博物馆,是无法让人接受的,甚至是“非人道的”、“极权主义的”。

GiorgioGrassi是持反对观点的一个,也是现代主义的追随者之一,他认为立面是建筑的“表情”,我们要去掉表面上多余的装饰却并不等于取消立面。在立面设计中他强调那是一种对美学原则的直接而忠实地运用。

2.4有生命的形式(表皮)

从某点上说,现代建筑大多是由多个功能各异的部分相互组合在一起的综合体。这些组合体因受到城市机理、内部功能和结构等方面的制约,而不得不简化体量。因此,四方盒式的建筑应运而生,最大程度地适应了这些要求。但越来越多的“四方盒”使得人们难以再从外表上判断一幢建筑的个性。这种“简化”的趋向甚至也影响到了建筑的内部空间,使得公共与私密的空间区别变得模糊。另外,建筑师开始厌烦了那种一味的复古建筑,积极地从事形式的探索。种种的原因使得人们不得又从形式入手来改变原有的形式和增加建筑的可识别性,但与以往不同的是,建筑师们更强调立面的独立个性了。在R·库哈斯的作品中人们能看到,立面仿佛被注入了生命力,完全独立于立面并能明显地标志出建筑物的类型及个性,真的有如生物的“体肤”,体肤的内部则包含着“器官”,即多个功能及形态各异的公共活动空间。这类表皮多数是透明、膜状的玻璃幕,内部空间及人的活动均清晰可见,使得表皮同时也成为了内外空间的无形交界面,其通透性有利于内外的交融。与之相反,另一种非透明的玻璃幕,既无法由外看透内部,也无法象镜子般地映射事物,成为了一个同时吸收内外环境的界面。

3总结

正如某些学者所说:响亮的口号可以赢来激动的欢呼,有时却经不起冷静的思考。探究“形式追随功能”的思想来源,我们看到其赖以存在的基础是如何的悖理和脆弱,它实际上几乎是一种诡辩。现实中,城市和建筑的复杂性使我们无法理解现有的城市组织何以凭功能而把握。功能主义者所谓的功能如果是指实用功能的话,那它就无法解释纪念性建筑;而如果功能也可以是精神的话,那它又同样不能解释根本没有功能的只注重形式的作品。实际上功能本身也是无定性的,它只能在具体的历史情景中被确定;同时,它也是历史地发展的。然而,形式结构却具有恒常性,这是在每一个城市及其历史中存在着的事实。一幢使用了上百年的建筑物,虽然经历了好几代人,功能也早已变化了,但它的形式却依然动人;一座历史废墟却在它失去功能以后才真正展现出形式的魅力,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建筑形式之丰富多彩,简直是不胜枚举。人们很难预料在下一世纪,建筑立面会发展到何种程度,观点是否会变更复杂和矛盾。形式的多元化是对“形式服从功能”教条的一种有力的批判,更会引发人们对建筑形式美的进一步思考。

篇3

现代建筑中“以人为本”已逝去,过多地去讨论功能空间人性化也已成了多余,因为这些东西在浪滔之后已经深深赋予建筑本身。中国加入世贸后,给建筑创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使地域化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1地域文化精神

1.1地域文化的内涵

尔今,在当代建筑理论出现频率最高的字眼莫过于“地域性”和“文化性”,其实简单地说这两者本身就是统一的概念,本不需要将它割裂开来分析又分析。一句话,地域差异只谈文化差异。在特定的地域气候和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文化是多元化的,是符合当时当地民族特性的,因此,长期以来,必然形成特定地域的特定文化,这样的结果就会产生不同的地域和民族在生活方式、审美标准和价值取向上是不尽相同的,建筑文化也是普遍遵循这个规律的。

1.2地域文化的外延

既是文化就会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地域文化也是如此,看不见摸不着,又实实在在存在于每个人的心里,本身具有抽象性,因此,人们只能去理解它,体会它。

从更深层来谈,“文化”是为人们所接受且深深影响着人们行为的,单就广泛的人群而言,建筑审美也会因地域文化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为什么有些建筑是“公认”优秀的,这不仅仅靠建筑界人士就可以评判定位,最主要的还靠群众,尤其是那些每天抬头可看见或者与之密切联系的人们。

有人不禁会问:那他们对其有何标准呢?其实在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一种审美观念,一种不是与生俱来但又需要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蕴的精神,会“指引”着他们,“影响”着他们。另一方面,建筑是服务于群众的,因此,优秀的建筑必然需要与“人群”产生共鸣,能够在精神上引起他们的感悟,激发他们一tl,灵深处的情感。因此,优秀的建筑同样应该具备一种地域文化精神。这就是地域文化外延,既存在于人们心底,又表达在建筑中的一种精神。

2建筑性格

通常在谈论一个人的时候,常常会说他是否有性格,有怎样的性格,或腼腆或大方,或开朗或沉闷。建筑也同样具有人的这些特征,或富有情感,或冷若冰霜。

建筑性格与建筑个性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建筑个性是讲求另类,构思新颖大胆,而建筑性格主要是说它内在的本质,有内涵、有品质,能够给人亲切感和深厚韵味的。然而这些正是当代身边建筑最缺乏的东西。

对于每个建筑作品,当他能够完整地实现矗立在你眼前的时候,它就可以拥有语言了,与周围的人群产生交流,是否能为人们所认可接受,那就看它的性格是否与人们的性格一致。

3地域文化精神与建筑性格

3.1感悟

中国的木构架的几千年的演变发展,在世人堪称是神化,而延续到今天,它却成了在众多建筑师看来是“落后产物”的敷生物种而妄自菲薄起来。更有些建筑师以为拼凑几个天井盖几个大屋顶就使建筑具有了民族性、地域性。这些简单、庸俗的东西,就这样充斥着人们的生活。

很熟悉的日本文化,它的发展多是借鉴于中国,作为代表其建筑特点的“神化”建筑,以木构架和两坡悬山为特征,具有洗练简约的优雅的洒脱;再看日本的“枯山水坪庭”,也是将中国禅宗和中国造园艺术精神揉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上海金茂大厦是美国人设计的,汲取了中国古塔的神韵,不是简单的模仿,没有玻璃瓦,没有风铃但整个建筑却十分具有中国文化的神韵。

所有这些例子,都足以使那些标榜“地域性”、“文化性”的仿古或复古建筑相形见拙。

3.2呼唤

经济全球化带来巨大经济财富,同时也失去了许多宝贵的文化财富。西方文化的渗透和wto的加入,外来的建筑文化更是充斥着整个建筑市场,“国家歌剧院”、“国家电视台”、“鸟巢体育中心”,以北京为首的,本是中国政治文化中心和历史名城,现在竟成了国外“知名”建筑师们的试验基地与练兵场。不禁会问,我国的本土建筑师哪去了?

篇4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的迅猛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在中国的经济增长中,建筑业的增长极为引人注目。伴随着近年来快速推进的城镇化浪潮,2003年,中国建筑业增长首次超过20%,此后,一直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速度,从1986年至2011年,中国建筑业的总产值增长了140倍,已成为国民经济的第六大支柱产业。2013年,中国建筑业的总产值达到了159313亿元,约为世界建筑业总产值的20%左右。在全国各地,各类工业、商业、公用建筑和住宅建筑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整个中国几乎成为了一个“大工地”。巨大的建筑市场为“表皮”概念的运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这个巨大的市场上,对建筑表皮创新的需求首先来自于由各级政府主导的公共建筑建设。经过三十余年的经济快速发展,相对于改革开放以前,各级政府已经掌握了雄厚的财政资金,加之近年来各地政府通过城市建设投资平台的快速发展获得了强大的融资能力,以巨大的可支配财力为支撑,在城市公共建筑建设中,或出于突出城市特色的需要,或出于“炫耀”政绩的心理,很多地方政府竞相攀比,片面追求建筑物的“档次”、特色。以政府办公楼与剧院、博物馆、体育场馆等体育文化设施为代表的公共建筑建设需求,是中国建筑市场上对表皮创新或奇观建筑的最重要的需求。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资本对建筑形象和环境意义的追求,是建筑表皮需求的另一个重要来源。当今的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了消费社会。所谓消费社会,按照波德里亚的定义,即“以符号为中介的社会”。在这种社会中,“要成为消费的对象,物品必须成为符号。”商业建筑表皮所塑造的形象和环境意义,作为一种激励消费行为的重要符号,是消费社会条件下商业建筑设计的重要内容。〔7〕在这种社会氛围中,商业建筑的表皮实际上已经成为了重要的营销和竞争手段。除了前两种需求外,当代生态理念的兴起,也形成了对表皮创新的巨大需求。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愈益严重的能源危机和生态危机迫使人们不仅在生产和技术领域,也在生活和消费领域改变使用能源的观念和方式,重新思考和调整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建筑物是人最重要的生存和活动场所,建筑表皮作为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环境的交换界面,面对能源危机与生态危机的巨大挑战,建筑的生态理念要求建筑表皮在满足采光、遮阳、自然通风、保温隔热等功能要求时,能够合理协调建筑与人、建筑与生物、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能够对气候环境的变化作出反应。按照生态的理念,建筑表皮将不仅具有围护和造像的功能,它作为建筑的皮肤,还是建筑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与物质交换的界面。

2.科技进步

在任何时代,建筑的形态或建筑表皮的演变都不可能是人们随心所欲的结果。作为建筑物的一个组成部分,建筑的形态或建筑表皮始终是人类在既定的物质、技术条件下,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审美取向作出的选择。在整个20世纪,人类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科学技术的发展还在进一步加快,新材料、新技术层出不穷。当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也为设计和建造的革新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支持。〔8〕在建筑领域,这些新材料、新技术不仅为人们对建筑形式、建造方式和建筑材料的选择提供了几乎无限多的可能性,而且,在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几乎已经达到了这样一个水平,即,可以根据人们对建筑形式、建造方式和建筑材料的想象力,发明更多的新材料、新技术。可以说,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材料和技术对建筑师在建筑作品中自由表达的限制。如果说在20世纪之前,受技术和材料的限制,建筑师的自由表达空间还十分有限,那么,在20世纪,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技术和新材料已经给建筑师们提供了几乎无限的自由表达手段。

3.建筑思想的多元化发展

建筑设计思想体现了一个时代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倾向,是一个时代的重要文化现象。它们代表了社会统治阶层的审美意识。由于它们是当时社会占支配地位的审美意识,我们也可以将其称为建筑设计中的社会意识。在很多情况下,它们被称作时尚、风尚。建筑师通常都是按照雇主的要求从事设计和建造。这些雇主可能是政府、公共机构,也可能是商业机构、私人或社会团体。他们对建筑形态或建筑表皮的需求代表了当时社会占支配地位的价值观和审美意识。也就是说,建筑师的工作首先要服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支配。但是,在这一前提下,建筑师如何利用材料和技术实现雇主的要求,既取决于建筑师的才干,也取决于建筑师的主观意愿,包括建筑师、审美取向、对材料和技术的理解等等。换言之,建筑师对材料和技术的利用方式就是建筑师的主观意愿的表达。由于改革开放的国策和建筑市场巨大的体量,自中国20世纪末开始融入全球化进程以来,各种建筑思潮也迅速进入中国并产生了巨大影响,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建筑思潮的一个聚汇中心。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思想多元化的时代。在建筑领域,从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30年代的包豪斯主义,到20世纪中期的后现代主义、结构理性主义、高技主义、极少主义,在一个世纪内出现的建筑风格已经超过了以往数千年的总和。不仅如此,而且,从20世纪末至今的20余年间,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人类的交往空间迅速扩大,原先由于地理隔绝和国家边界对文化传播形成的限制正在迅速消失,思想多元化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现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从20世纪后期以来,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能源短缺、过度消费等问题,不仅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社会热点,也日益明显地影响着建筑师们的设计思想。建筑师们可以表达,需要表达的思想、意识、观念也趋于多样化。无论是所谓奇观建筑,还是个性化建筑,甚或是符号化的建筑,即使我们不排除其建筑思想中含有迎合“新、奇、怪”这一当代社会意识的成分,也不可否认,当代建筑设计正在成为建筑师以具象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意识的重要舞台。因此,可以说,在当代中国的建筑领域,“表皮”概念及对“表皮”概念的运用方兴未艾。在当代中国,表皮概念不仅被广泛运用于新建建筑,也被广泛运用于旧建筑改造,表皮概念的运用和扩展正在改变着中国城市的面貌。与此同时,我们在中国建筑界对表皮的及奇观建筑的追求中也看到了不少非理性的表述,例如对所谓欧美风格的盲目引进。在我国所有大型城市,甚至一些二三线城市,几乎都可以看到以欧美城镇、地名命名的住宅小区,简单模仿欧美建筑风格的成片住宅建筑或街道、小镇。再如对城市建筑的所谓现代化改造。在各地的城市街区成片改建过程中,大批历史形成的建筑群被简单粗暴地彻底铲除,代之以商业化的现代建筑,天不分冷暖,地不分南北,千城一面。等等。

当代建筑文化显示出明显的“时尚化”的特征。所谓“奇观时代”,实际上就是一个高度商业化、信息化的时代。高度发达的商业社会对视觉呈现的需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商业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司空见惯的事物已经麻木而失去了兴趣,只有具有强烈个性的东西才能得到社会的关注,建筑也不例外。“时尚”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它意味着,在特定时间和地域范围内,某种新兴事物由少数人率先尝试,然后被大众所接受、认同,并且崇尚和效仿,然后被遗弃。时尚具有探索性质,往往与合理性与经济性有所偏离,并且“具有流行性和周期性”。“时尚”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但是无论在什么时代、什么区域,时装总是占据了其中最显著的位置。建筑设计的“时尚”,与服装设计(cloth-ingdesign)的“时尚”有很多相似之处。

1.建筑与时装的交集森佩尔在其论文《编织的艺术》中详细地介绍了古代人用各种柔性材料进行编织的技艺,指出,这种技艺在两个领域中被发扬光大,一个是服装,另一个是建筑。建筑表皮与服装表现出大量的共性。我们在这里可以将建筑与服装做一个简单的类比。服装和建筑表皮都是“实用”的艺术,只停留在衣架上的时装和仅仅以模型和图纸的形式存在的建筑都是没有意义的,两者的价值都只有在人的使用中才能得到显示。服装和建筑表皮都是“物质”的艺术。与绘画、音乐等纯粹的“艺术”相比,服装和建筑还包含对材料、技术等物质层面问题的处理。服装的实现,不能离开测量、剪裁、缝补;建筑的实现,不能离开建造。它们都涉及几何形式,但是都超越了几何学。两者的设计都起源于“概念”或“意象”,而这种“概念”或“意象”都要结合实际使用的需要和生产加工的条件,进行进一步深化设计,将“非物质”的意象转化为“物质”的形式。服装和建筑表皮的服务对象都是“人的身体”,前者是为人的个体提供身体表面的覆盖,后者是对人的群体提供空间围护。服装和建筑表皮系统的目的都有两方面:一种是物质上的,两者都为人提供一种对外界环境的保护和遮蔽:既要便于活动,又要保温透气;另一种是精神上的,两者都具有较强的形式表现能力,为人提供一个自我表达的途径,来显示其身份、地位、能力和个人魅力,无论这种表达的内容是个性、地域、文化还是政治。服装和建筑表皮具有相似的影响因素和创新来源。对于形式,人们审美思想的转变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任何一个时代,审美的理论和思想往往同时影响了人们对服装和建筑的偏好。例如,“折叠”和“褶皱”是当代服装和建筑共用最多的理念之一。经过“折叠”和“褶皱”,平面的材料因为折痕变成了有一定体量的形态。建筑师把建筑的折叠和褶皱当做一种工具,利用光影的戏剧效果来提升建筑外部视觉趣味,同时达到控制内部空间形态的目的。在建筑与服装的大量交集中,时尚正是最亮眼的区域。在相互的借鉴与融合中,“时尚”建筑与服装的边界正在渐渐模糊。

2.时尚的层级“时尚”是有层级的。在服装设计领域,服装按照创新性、变化和普及程度,可以分为“前卫型”服装、“时尚型”服装、“大众型”服装等多个层级。“前卫型”服装后,成衣制造商要解读其表达的理念和运用的技术的指导意义,并且根据实际穿着需要对其进行再设计,从而生成“时尚型”服装;另一方面,媒体对流行的信息进行传播,将“前卫型”服装的概念从一种倾向变为一种趋势,让具有这种倾向的产品投放市场时引起流行。相比之下,“前卫型”服装是设计师创造的个别的现象,“时尚型”服装是在一定的时间和地域范围内,设计师、消费者和媒体共同创造的一种集体行为。当新的理念和技术在“前卫型”服装和“时尚型”服装中趋于成熟后,才会被广泛运用于“大众型”服装。建筑表皮的“时尚”程度远逊于服装,但是,也有类似的区分:“前卫型”建筑是偏离了常规的目标和建造方式的极少数建筑。其表皮系统采用先进的技术,表达了前卫的理念,通常对实际因素考虑非常少,其材料、构造、结构的运用具有更强的探索性,相当于服装界的“mode”。这些建筑往往是临时的,小规模的,通常没有复杂的功能需求,例如世博会的建筑。而更前卫的以模型和图像为主的概念展示,实际建造的可能性更小,类似于“vogue”。“时尚型”建筑是新的理念和技术在“前卫型”建筑的引领下,经过合理化发展后,在标志性建筑中的运用。“时尚型”建筑有更长的使用周期。其表皮系统需要更完善的功能,需要对原始概念进行大量的改进和再设计,使之“可用”和“耐用”。与服装业类似,经过改进而成熟后的技术和理念,也需要媒体的宣传而变为趋势,并在建筑中引起流行。当新的技术和理念在“前卫型”建筑和“时尚型”建筑的运用中成熟,经济合理性达到一定程度后,才会被大量的“大众型”建筑接受并广泛运用。

篇5

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

室内空间是建筑的主要内容也是建筑的最终结果,如何设计一个美观、舒适、适用的室内空间是我们对建筑的最重要求。最近几年,室内装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居住、办公空间质量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室内设计也越显得重要。空间是建筑的主体,但是室内设计也不是孤立的,它是依托建筑空间而存在的。现在我国的室内设计由于受到过来因素的影响,显得越来越轻浮,缺失了我国文化内涵,尤其是与其息息相关的建筑文化内涵,面对现有的建筑室内设计,重新思考我国传统的建筑文化,可能会在室内设计中发现一条全新道路。

一、我国建筑文化的内涵

在世界建筑文化体系中我国传统的建筑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它与西方建筑文化保持了平行发展并保有自己独特的艺术和结构特征,雕梁画柱、斗拱飞檐那种美仑美奂的造型是人们比较熟悉的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一部分。我国传统建筑文件究竟包括哪些,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在哪里,哪些是值得我们现在室内设计借鉴和发扬的呢?

多元性是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一大特色,值得我们室内设计借鉴和发扬的主要是我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美学原则和人文思想,这也是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所在。它是引导我国建筑形式的深层次的东西,凝聚了我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例如,人们所熟悉的我国建筑的结构独特的形态,它同样具有美学原则和建筑形态,崇尚天人合一的精神、关注环境和建筑形态、崇尚人性文化和自然美所演绎的物性共鸣的构成原则。这种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的建筑文化并不落后,和今天西方建筑文化的追求倒有很多相似之处。我们现在倡导发扬我国传统的建筑文化并不是倒退、复古、而是在寻求我国建筑文化的根源。我国传统的建筑文化可以用博大精深形容,是我国文化精神的凝聚形成的。只有探讨影响我国几千年的的传统文化,才能找寻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根源。儒家、道家、禅宗、诸子百家都是我国文化的根源。

创作我国的建筑文化一定要引进西方的建筑文化。但是西方的经验文化并不可能成为我国新的建筑文化。我们要以传统建筑文化为根,重新审视我国传统建筑文化、发扬其精髓,我国建筑文化拥有不可估量的空间,这对我们的建筑室内设计会起到很大的指导意义。

二、建筑文化和室内设计的关系

我们之所以在室内设计中提到建筑文化,领悟其内在含义,找寻其根源,正是因为室内设计和建筑文化息息相关。没有建筑就没有室内设计,室内设计开始于建筑设计,是建筑设计的深化;室内空间是建筑的灵魂,是人与环境的联系。它不是建筑设计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它是建筑设计的有机组成,其设计过程自始至终都应保持与建筑的一致性,即强调的是二者在文脉上的关联连续性。

(一)室内设计的主要任务

内部空间是建筑的主体和主要内容,而室内设计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建筑的内部空间进行重新的创造和完善。室内空间是由许多不同的因素构成的,例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的围合、室内摆设、绿化、材质、光线、色彩等等,这些因素都对室内设计效果产生重要效果。如果一个建筑单纯的把外部做得很华丽、很堂皇,看起来像是一个艺术作品,但是室内设计却是一团糟,那么这就不会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

我认为室内设计的第一任务就是对建筑的内部空间进行完善,是建筑设计的延伸,并不是脱离建筑设计之外的重新设计。室内设计的任务是对建筑空间进行完善,对空间进行再创造,使其它的每个部分都能更好地发挥自身功能作用。室内设计第二个任务是美化环境,美化我们居住的环境。在我们的建筑空间完成之后,不能随便找几个破烂板搭起,分开就行了,要把其提高到人们艺术的角度去完善它,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因此全面理解室内设计是完善空间和美化环境。只有全面了解了室内设计的任务,才能比较全面地把握室内空间的设计。

(二)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功能的延伸、继续和发展

室内设计本质上和建筑设计是一致的,二者都是为了给人们创造一个舒适、适用的内部空间。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的后期,为的是弥补建筑设计存在的缺憾,完善我们生活的内部空间。因此可以说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在功能上的继续与发展。所以建筑功能的延伸给室内设计提出了很重要的任务。建筑功能的延伸更重要的是建筑精神功能的延伸,在室内空间设计中,心态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细腻的一个过程,对这个细化过程进行研究,研究人在空间里的感受,也是精神上的功能要求。

建筑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室内设计应当是最集中、最为容易让人感悟的一种文化现象。一个良好的室内设计应该是建筑文化的继续、延伸和发展。如果室内设计脱离了建筑设计文化,那么其就不可能与建筑本身很好地结合,就不能称之为良好的室内设计。

三、室内设计中如何传承我国传统文化

伴随着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影响室内设计也迅速发展,现在人的追求不仅仅是一个能够遮风避雨的空间,而是对生活空间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于是人们越来越关注和重视室内空间设计。但是我国的室内设计长时间一直处于一个较为疲软的状态,行业内照抄照搬之风盛行,没有形成自己特色。对于室内空间我们怎样进行设计?如何才能从我国博大精深的建筑文化中汲取营养,走出现在的困局呢?对西方建筑文化我们应该持一种怎样的态度?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继续探讨。

(一)自然和谐共生

我国传统文化对自然景观的喜爱可以说是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很多成就极高的传统建筑几乎都取材于大自然。我国文化对自然态度不是对抗关系,而是那种极尽亲和、顺乎自然,是将自然移植到建筑设计中,而不是把其作为仅供游人认知的事物。也因此形成我国建筑文化中独有的自然审美观和认识观。

自然景物在我国传统建筑空间设计中多被作为背景,是将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最大程度的达到和谐统一。在建筑设计、空间设计上也始终贯彻着和自然亲和与自然共生的思想。用抽象和象征的手法将自然景色融合到建筑设计和空间设计中,以使达到内部空间各种形式都和自然环境关联起来,自然因素也以多种形式应用到内部空间设计中。

(二)礼乐合一的人本思想

从本质上说我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人的文化”。这便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人论的核心内容。晋商多推崇儒家学说,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大部分晋商谋生的思想关键是“儒贾相通”。他们的一言一行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儒学的约束和支配,其中儒学中的礼乐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深入到了建筑领域。

我国传统文化中深层观念衍化形成了空间环境营造的主旨和审美价值标准。《乐记》曰:“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儒家美学最重人伦教化,强调礼、仁、乐及礼乐中和,将古礼之祀神变为祀人,主张以礼治国,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级秩序,倡导依顺天地阴阳秩序。在建筑体系,他强调的是主次等级秩序。基于和乐的人本思想,“礼”这种分别尊卑关系不能够给予差别对待的社会制度被移植到了空间营造过程中,突出的变现为主轴语法原则及空间组织,传统建筑的主轴空间组织最大的特色是,通过主轴的空间是院落与建筑的厅堂,所组合而成的参差空间,其动线的行进,是通过连串实体空间及经过虚实不同的空间变化。在合院式住宅中,通常为了机能上或者象征上的意义将最重要的空间置于主轴的末端,作为空间组织的终结,更好地满足使用者的登记次序需要。

室内设计中也应该借鉴这种“礼”,在室内设计中应有重点的区别。同时也要考虑所有因素的关系,这既包括室内空间设计的各种因素,也包括建筑这一主题要素,使各要素“和乐”,共同为人服务,达到以人为本的这一设计目的。

(三)继承传统,兼收并蓄

我国建筑体系博大精深,自成一派,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源远流长的建筑和室内装饰文化,无不值得我们自豪与骄傲。但是伴随着社会国际化和统一化的趋势发展,未来的设计是多元化的设计,每个国家的设计文化特色与鲜明的地方风格设计作品理应受到尊重和推崇。不可否认,外国的建筑和室内设计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优点,不能一味地排斥,也不能一味地推崇,只有取众家之长,避自己之短,才能达到更高的成就。

国虽然外来文化中有一部分糟粕在我国落地,但是这并不能代表我们要抗拒所有的外来文化。对待外来文化不能以偏概全,必须加以区别对待。正如现在我国建筑界前辈、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说的:中国一切有抱负的建筑师都应当学习外国的先进东西,但是各种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从我国的实际需要出发并探索,创造自己的道路。比如著名的华裔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在设计北京香山饭店时就注重吸收我国传统建筑文化中园林和民居的设计语言,将其融于现代建筑与室内环境设计,使我国的地方风格与国际化语汇交融,开创了现代建筑与民族文化结合的典范。同时,贝聿铭先生在设计北京中国银行建筑与室内环境设计中在建筑室内四季厅的大空间中融入了北京四合院的神韵,并与庭园绿化设计有机结合,使其室内空间设计中的文化性受到了较高的评价。由此可以看到,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大国来说,一味抄袭西方商业化的设计模式实不可取。

近年来一大批有理想的室内设计师,立足本民族的文化根基继承、超越传统,创造出了一系列具有我国文化特色,又有时代精神风格的建筑室内环境设计作品。比如,钓鱼台国宾馆、中国国际贸易中心、中国工艺美术馆、上海大剧院、浦东国际机场、浦东时代广场花园酒店等等,都充分体现了我国当代室内创作设计的水平。它们在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精神的基础上又与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材料及装饰技艺有机结合,从而创造出既有文化特色又有时代美感,令人耳目一新的当代建筑室内空间环境来。

四、结论

室内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设计艺术学科,其发展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建筑室内设计应该结合时代的需要,继承和发扬中国博大精深的建筑传统文化精神,并广泛吸收世界上一切优秀的,有时代特点的文化成果,才可能使我国的建筑室内设计走向世界与未来。让我们以满腔的热情去开辟我国当代建筑室内环境设计传承中国建筑文化,走出一条具有我国特色的建筑室内环境设计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陆峰,开先洪. 住宅室内空间的组织[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01):10-12.

[2]李竹. 室内装饰到室内设计演变的历史研究[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02):24-27.

[3]裴雪静,王卫军. 居住小区室外空间环境设计与园林造园艺术探讨[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 2006,(04):19-21.

[4]王丽君. 现代中式室内设计对传统色彩文化的传承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8.

[5]向正祥. 传统与当代——中国传统居室文化与当代居室文化的发展趋势[J]. 艺术·生活, 2006, (04):14-21.

篇6

在充分了解、分析学生的知识体系及学习兴趣的基础上,结合选用教材以及相关学科的知识体系,将课程内容组合成若干个教学项目,用任务驱动法完成教学目标。此课程采用野情景导入要任务提出要任务分析要知识点引入要任务实施要总结分析冶的方式组织教学过程。具体为院淤情境导入。教师首先以某种形式将学生带入一个具体的情境。

根据情境,分析该情境涉及的实践应用情况。于任务提出。教师向学生阐明通过本情境的学习,需要完成的特定课题设计或设计要点的把握如亭的设计冤。盂任务分析。根据提出的任务,分析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及技能点。知识点引入。根据任务的分析提炼,引入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及技能点。任务实施。通过知识点的掌握,将提出的任务投入实际的实施工作,即开展课题设计。愚总结分析。待任务实施之后,教师根据学生实施的情况进行点评归纳,有针对性地开展评图及知识和技能点的总结,特别是针对本专业的学科知识点的衔接及组成部分作必要的说明,如亭的设计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等,注重专业知识体系的衔接。

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制定教法与学法

1项目教学法。

在园林建筑设计教学过程中,通过详细的设计任务渊可以是教师参与的实际设计项目、也可以是教师构建的情景设计任务冤为指引,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项目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进行真题真做或真题假做,让学生参与整个设计过程,学生参与的全过程即教学的全过程。

2案例分析法。

园林建筑的设计及园林景观小品的设计教学,其很强的特点之一在于案例的丰富性,案例的选择既包括国内、外知名园林景观设计公司的优秀设计作品,也包括往届学生在校优秀设计成果及工作后的设计作品,还包括任课教师的设计作品。实践证明,通过筛选案例进行教学讲解,特别是针对往届学生的课程设计作品进行讲解,可以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学生通过多个案例的比较学习后,即可针对设计任务进行创作。

建构以学生为主体的多维评价体系

课程的考核是手段而不仅仅是目标,设计类课程的成绩评价更应注重平时过程的考核。总评成绩由平时表现渊10%冤、方案完善阶段成果渊10%冤、平立剖面设计阶段成果渊10%冤、详图设计阶段成果渊10%冤、成图阶段成果渊10%冤、最终设计成果渊50%冤6个部分组成,细化设计要点考核目标。在评价作品时,采用的是动态评价体系,让学生先独立介绍、自评作品,再分组合作互评作品,最后由教师总结作品分析要点,要求学生根据评价要点进行深化作品,以确保设计成果的质量[1-2]。

以实训场所为保障,达到任务驱动型野教学做冶一体化

篇7

2建筑施工中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要点及施工质量控制

钻孔关注技术有非常多的施工环节,其中每一个环节的施工质量都对整体的灌装质量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所以做好施工中的质量控制对建筑质量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1建筑施工中钻孔技术实施关键分析

在钻孔正式开始之前,要对钻机的性能进行相关的检测,对设备安装进行严密的检查,如果发现有底座和顶部不够平稳的现象要及时做出调整,这样在施工过程当中才不会出现位移或者是沉陷的状况,要保证钻机的角度和位置能够达到施工的标准和要求,转盘中心的位置和钢护筒中心位置距离不能超过2厘米。在开始钻孔时钻杆应该逐渐深入,不能以非常快的速度立即打到底,同时应该先将钻杆降低一定的高度然后在逐渐提高,与此同时要在互通的内部注入泥浆,将泥浆泵开启不断循环往复,在保证泥浆的均匀程度符合施工的标准以后再正式开始施工,要对进尺进行适当的调整,在对护筒的底部进行注浆时速度不要过快,这样可以很好地对底脚位置起到保护作用,钻孔进行中要碎石保证孔内有液体存在,而且高度要最好控制在1.5~2米之间,钻孔时不要间断作业,在对钻头的高度进行调整时要保证其稳定性,不能碰触到孔壁的位置,拆除结束后要对相关的参数进行检验,在检验室还要认真填写检验记录。

2.2钻孔灌注施工中灌注用混凝土技术要求及灌注施工要点分析

钻孔泥浆采用混凝土,目前多数施工单位采用专门从专业公司直接采购成品泥浆进行施工。这就要求施工单位必须具有一定的现场检验能力。同时监理工程师必须严格履行工作职责,在施工单位质量检验人员的检验的同时认真审核,确保使用材料符合要求。采用混凝土灌注车进行灌注。在灌注过程中要注意导管在吊入孔内时,其位置应居中,轴线顺直,防止卡、挂钢筋骨架和碰撞孔壁。水下混凝土坍落度控制在20cm±2cm,并通过试验确定掺入适量缓凝剂,初凝时间不小于6h。采用输送混凝土车运输混凝土,直接输入导管内进行灌注,混凝土接近桩顶时,改用吊斗倾倒以提高漏斗高度。灌注首批混凝土时,导管下口至孔底的距离控制在25cm~40cm,且使导管埋入混凝土的深度不小于1m,剪球灌注开始后,应连续地进行,并尽可能缩短拆除导管的间隔时间;灌注过程中应经常用测深锤测孔内混凝土面位置,及时调整导管埋深,导管的埋深控制在2m~4m为宜,特殊情况下不得小于1m或大于6m。当混凝土面接近钢筋骨架底部时,为防止钢筋骨架上浮,使导管保持稍大埋深,放慢灌注速度,以减少混凝土冲击力。当孔内混凝土面进入钢筋骨架1m~2m后,适当提升导管,减少导管埋置深度,增大钢筋骨架下部埋置深度。

3工程施工过程中注意事项的分析

每一项的工程施工中都要有一定的注意事项,当然在灌注桩的施工中也有一定的施工注意事项,笔者结合自己的经验对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进行简要的分析和总结,希望能够为相关的施工人员提供经验和借鉴。一般在进行高层建筑冲孔灌注桩工程施工中,工程压浆管多用钢管制作,压浆管固定焊于钢筋笼上,上端止于距地表0.2~0.3m,以防移机或调换机具钻杆等损坏,桩端压浆管低于桩端50mm,并用特制的桩侧压浆阀和桩端压浆阀与压浆管相连。为防堵管,可以将把桩端压浆管改为大口径主桩端压浆管和小口径次桩端压浆管,以防堵管影响压浆质量。为保证注浆通道的通畅,检查注浆管是否连通,并将泥渣及泥皮的细粒推至,注浆前必须进行压水试验。同时记录压水试验的稳定压力,其稳定的注水压力可作为注浆施工的初始注浆压力。压水压力以压通为准,个别不通畅的注浆管,压水压力采用10MPa,多次反复进行直到压通,以保证注浆的顺利进行,确保注浆质量。成桩1周后进行注浆,每根桩注浆时间为1~2小时。压力注浆以压水试验的稳定压力1.5MPa为初始注浆压力,以终压浆压力大于2.5MPa和注浆量为1000kg水泥量作为施工的控制指标。对个别桩注浆压力低于2.5MPa,灌入量较大的桩,当地面未出现冒浆时,可适当提高水泥的灌入量,一般控制在2000kg左右;对注浆压力高于7MPa,可灌性差的桩,现场采用浓浆、慢速灌注及注注停停间歇注浆的办法,其终止时间以注浆压力控制,最大注浆压力不高于10MPa,且水泥量不少于800kg。

篇8

名:级:号:绩:

2011.4

常用建筑装饰铝合金材料种类及其特征性

——铝合金材料种类及其特征

学(

生:

号:)

常州工学院

摘要:铝是一种比较年轻的金属, 其整个发展历史也不过200年, 而

有工业生产规模仅仅是20世纪初才开始的。但是由于一系列优良特性,以及高的回收再生性,因此,在工程领域内, 铝一直被认为是“机会金属”或“希望金属”, 铝工业一直被认为是“朝阳工业”。发展速度非常快, 铝材已广泛用于交通运输、包装容器、建筑装饰、航空航天、机械电器、电子通讯、石油化工、能源动力、文体卫生等行业, 成为发展国民经济与提高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重要基础材料。在国防军工现代化、交通工具轻量化和国民经济高速持续发展中

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是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要支持产业之一。特别是当今世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正面临着资源、能源、环保、安全等问题的严峻挑战, 加速发展铝工业及铝合金材料加工技术更有着重大的

战略意义。

关键词:铝合金概念用途分类特性应用

一、铝合金概要

以铝为基的合金总称。主要合金元素有铜、硅、镁、锌、锰,次要合金元素有镍、铁、钛、铬、锂等。铝合金密度低,但强度比较高,接近或超过优质钢,塑性好,可加工成各种型材,具有优良的导电性、导热性和抗蚀性,工业上广泛使用,使用量仅次于钢。

铝合金的用途也非常广泛。铝合金是纯铝加入一些合金元素制成的,如铝—锰合金、金、铝—锌—镁比纯铝具有性能:易加性高、用范装饰效

色丰富。铝合金分硬铝、超硬铝等种类,各种使用范围,并有各自的代号,以供使

铝—铜合金、铝—铜—镁系硬铝合

—铜系超硬铝合金。铝合金

更好的物理力学

工、耐久

适围广、果好、花为防锈铝、类均有各自的用者选用。

而且铝合金仍然保持了质轻的特点,机械性能明显提高。铝合金材料的应用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作为受力构件;二是作为门、窗、管、盖、壳等材料;三是作为装饰和绝热材料。利用铝合金阳极氧化

处理后可以进行着色的特点,制成各种装饰品。铝合金板材、型材表面可以进行防腐、轧花、涂装、印刷等二次加工,制成各种装饰板材、型材,作为装饰材料。

铝合金是应用最广的一种防锈铝,它的强度不高,不能热处理强化,在退火状态下有高的塑性,而蚀性好,焊接性好,切削加工性不良。用於制造要求高可塑性和良好焊接性、在液体或气体介质中工作的低载荷零件如油箱、油管、液体容器等;线材可制作铆钉。

二、铝合金分类及应用

铝合金种类很多,用于建筑装饰的铝合金是变形铝合金中的锻铝合金(简称锻铝,代号LD)。锻铝合金

是铝镁硅合金(AI——Mg——St合

金),其中度,冲击韧可以高速挤壁、中空的各结构复杂的性能和耐蚀性十分光洁,并且

AI—Mg—St系合金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合金品种。

铝合金按照成分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般铝合金、锻铝合金、铍铝合金、银铝合金、硬铝合金、镍铝合金、稀土铝合金、银锰铝合

的LD31具有中等强性高,热塑性极好,压成结构复杂、薄种型材或锻造成锻件。LD31的焊接优良,加工后表面容易着色,是

金、金钯铬铝合金、金钯钼铝合金、金钯铁铝合金等。例:典型牌号有LD2-2(6070)、LD10(2014)、LD30(6061)、LD31(6063)。其中LD2-2具有良好的塑性,冷、热态都易成形。广泛用于制造中等强度常温下工作的锻件、挤压型材和管材。LD10又称高强度硬铝,与LY12合金的强度相当,锻造性能较LY12好,有良好的塑性,有较好的耐热性和可焊性,但材料的纵向和横向性能差距较大。可加工成管、棒、型、线及锻主要用作高负荷的件。LD30和LD31中等强度,有良好的和优良的可焊性、抗性,无应力腐蚀裂倾

件,结构具有塑性蚀向,

可阳极氧化。适合作建筑装饰型材及各种需要良好耐蚀性要求的结构件、工业材。

铝合金按照工艺可以分为:防锈铝合金、低温铝合金、超硬铝合金、变形铝合金、耐热铝合金、特殊铝合金、铸造铝合金。例:防锈铝是热处理不可强化合金,只能通过冷加工来强化。常用的有LF2(5052)、LF4(5083)和LF21(3003),具有中等强度良好的塑性和抗蚀性。超硬铝典型牌号有LC4,亦称超高强度硬铝,挤压件室温下的抗拉强度不小于539MPa 。主要用于航空工业,飞机结构中主要受力元件。

铝合金按加工方法可以分为变形铝合金和铸造铝合金。

铝合金的广泛应用:铝合金门窗、铝合金百页窗帘、铝合金装饰板、铝箔、镁铝饰板、镁铝曲板、铝合金吊顶材料、铝合金栏杆、扶手、屏幕、格栅等。

例如:铝箔是指用纯铝或裢合金加工成的薄片制品。铝箔有很好的防潮性能和绝热性能,所以铝箔以全新的多功能保温隔热材料和防潮材料广泛用于建筑业;如卷材铝箔可用作保温隔热窗帘,板材铝箔(如铝箔波形板、铝箔泡沫塑料板等)常用在室内,通过选择适当色调图案,可同时起很好装饰作用。

三、铝合金特征性

从总体来说:铝是一种轻金属,密度小(2.79/Cm3),具有良好的强度和塑性,铝的导电性能和导热性能都很好,化学性质也很活泼,暴露于空气中,表面易于生成一层氧化铝薄膜,保护下面金属不再受到腐蚀,所以铝在大气中耐蚀性较强,但因薄膜极薄,因而其耐蚀性有一定限度。纯铝具有很好的塑性,可制成管、棒、板等。

但铝的强度和硬度较低。铝的抛光表面对白光的反射率达80%以上,对紫外线、红外线也有较强的反射能力。铝还可以进行表面着色,从而获得具有良好的装饰效果。铝合金具有较好的强度,超硬铝合金的

强度可达600Mpa,普通硬铝合金的抗拉强度也达200-450Mpa,它的比钢度远高于钢,因此在机械制造中得到广泛的运用。

铝的导电性仅次于银和铜,居第三位,用于制造各种导线。铝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可用作各种散热材料。铝还具有良好的抗腐蚀性能和较好的塑性,适合于各种压力加工。铝合金按加工方法可以分为变形铝合金和铸造铝合金。变形铝合金分为不可热处理强化型铝合金和可热处理强化型铝合金。不可热处理强化型不能通过热处理来

提高机械性能,只能通过冷加工变形来实现强化,它主要包括高纯铝、工业高纯铝、工业纯铝以及防锈铝等。

可热处理强化型铝合金可以通过淬火和时效等热处理手段来提高机械性能,它可分为硬铝、锻铝、超硬铝和特殊铝合金等。铝合金可以采用热处理获得良好的机械性能,物理性能和抗腐蚀性能。铸造铝合金按化学成分可分为铝硅合金,铝铜合金,铝镁合金和铝锌合金。

然而总体特性有以下一些:

1:质轻:铝的比重为钢铁的三分之一,在运输工具及自动化设备上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

2:强度:利用各种合金这添加和轧延,锻压及不同等级这热处理制程,可生成之强度达HB25°-HB167°之各种铝合金产品。3:耐蚀性:铝在自然环境中,表面会自然形成薄层之氧化膜,可阻绝空气中氧避免进一步氧化,具有优良之耐腐蚀性.铝表面如再经各种不同层次之处理,其耐腐蚀性更佳,可适用于较为恶劣之环境。

4:成型性:利用完全退火或局部退火可生成较为

软质之铝合金,适用于各种成型加工及折弯,冲压,深冲等加工.。

5:导电性:铝的导电性为铜之60%,但重量仅为铜的三分之一,相同重量之铝其导电度为铜之二倍,故以导电度计算,铝的成本远低于铜。

6:导热性:铝的热传导性极佳,故在电器,电子散热系统及家庭五金,热交换器上被广泛使用。

7:加工性:铝的加工特性佳可被加工成棒,线.挤型,片,板,塑型材,供各种用途使用.尤其2XXX/6XXX/7XXX等系列铝合金,可做精密

车,铣.被广泛用于航太,电子,机械零组件,自动化生产及高科技设备

等。

8:耐热:一般铝合金均不耐高温,且在高温状态下会生成变形,但在研究人员的努力下,已研发出可耐高温达427℃不变形的新铝合金材料。

9:无毒性:铝不具毒性,在食品容器及食品包装材料如铝罐,铝箔包(利乐包)等,应用极多。

10:环保性:铝之价格较一般铁.钢材高,但易于回收重熔使用.为当前最环保之金属材料。

11:表面处理:铝具有优良之表面处理性,包括阳极处理,涂覆,电镀等等,尤其阳极处理可利用不同之化学染剂生成各种色彩及高硬度之皮膜。

12:无低温特性:铝在超低落温之状态下,无一般碳钢的脆化问题。

四、铝合金应用

铝与铝合金由于自身的优良特性,所以用途非常广。比如:航空航天用铝材用于制作飞机蒙皮、机身框架、大梁、旋翼、螺旋桨、油箱、壁板和

起落架支柱,以及火箭锻环、宇宙飞船壁板等。交通运输用铝材用于汽车、地铁车辆、铁路客车、高速客车的车体结构件材料,车门窗、

货架、汽车发动机零件、空调器、散热器、车身板、轮毂及舰艇用材。建筑装饰用铝材铝合金因其良好的抗蚀性、足够的强度、优良的工艺性能和焊接性能,主要广泛用于建筑物构架、门窗、吊顶、装饰面等。

下面就根据铝合金的特性介绍下广泛的用途。

1:应用最广的一种防锈铝(代号LF21),它的强度不高,不能热处理强化,在退火状态下有高的塑性,而蚀性好,焊接性好,切削

加工性不良。用于制造要求高可塑性和良好焊接性、在液体或气体介质中工作的低载荷零件如油箱、油管、液体容器等;线材可制作铆钉。而且耐蚀性高、焊接性能好。导

热性、导电性比纯铝低得多。可用冷变形加工进行强化而不能热处理强化。适用于作焊接结构件。

2:硬铝,有较高的强度,热变形时塑性高,可热处理强化,在淬火及人工时效状态下使用,在退火和刚淬火状态下塑性中等,点焊性能好,气焊和氩弧时有裂纹倾向,抗蚀性不高,切削加工性在淬火和冷作硬化后尚好,退火后低。切削加工性良好,耐蚀性比LD7、LD8耐热锻铝较好,在挤压半成品中,有形成粗晶环的倾向,用于制造在较高温度下工作的承力结构件。

3:高强度铝合金,在退火和刚淬火状态下的可塑性中等,可热

处理强化,通常在淬火、人工时效状态下使用,此时得到的强度比一般硬铝高得多,但塑性较低,有应力集中倾向,点焊性能良好,气焊不良,热处理后的切削加工性良好,退火状态稍差,LC9板材的静疲劳、缺口敏感、抗应力腐蚀性能稍优于LC4。用于制造承力构件和高载荷零件等

4:高强度锻铝,热

态下有高的可塑性,易

于锻造、冲压,可热处

理强化,工艺性能较

好,抗蚀性也较好,但

有晶间腐蚀倾向,切削

加工性和点焊、滚焊、

接触焊性能良好,电焊、气焊性能不好。用于制造形状复杂和中等强度的锻件和冲压件等。

还有中等强度铝,在热态和退火状态下可塑性高,易于锻造、冲压,在淬火和自然状态下具有LF21一样好的耐蚀性,易于点焊和氢原子焊,气焊尚可。切削加工性在淬火时效后尚可。用于制造塑性和高耐蚀性、中等载荷的零件以及形状复杂的锻件。

五、结束语

在当今科技高度发展的世界,生活中运用的建筑材料越来越多,

并且质量越来越好,优点越来越多,更加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我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人们会更加努力的去探索、去发现研究这一类更能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建筑装饰材料。

参考文献:

《电解法生产铝合金》;

《铝合金、铝合金制品挤压成形与表面处理》;

篇9

1.2高层建筑施工中应用沉降观测技术的必要性在现代化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常常受到水质以及水文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得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某些基础部分有着不均匀的沉降,从根本上使得高层建筑的变形在某种程度上严重地超过了相关的技术指标,进而引发一系列的安全问题。而沉降观测技术往往有着严格的技术指标,其严密性的观测,不仅仅对建筑施工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有着一定的保证,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建筑使用的安全进行最大程度上的保障。

2高层建筑施工中地基测量的沉降技术分析

就高层建筑实际的施工过程而言,地基沉降往往需要控制在一定的指标范围内,并从根本上避免地基失稳现象的产生。就其实质性而言,地基检测的不准确不仅仅使得建筑物的安全得不到实质性的保障,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将高层建筑物的使用寿命明显缩短。在高层建筑施工中地基测量而言,首先就要对基准点位置进行精确的确定,并科学的分析沉降数据。

2.1基准点位置的确定就单体建筑物而言,其基准点主要有三个,但是对于较大面积的建筑物而言,基准点在实际的设置过程中,往往采取区分设置的方法,并从根本上将监测网加以设立,充分的考虑基准点的实际位置,一方面要保证基准点的点位长期稳定,另一方便要为建筑物施工过程中的沉降观测提供实质性的便利。在确定基准点位置的过程中,使得与建筑物的距离在30~40m,并使用标准化的水准尺,尽可能的将基准点选取距离电线杆以及墙根相近的位置,并减少观测的误差。

2.2沉降数据的科学性分析科学的分析沉降数据也是高层建筑物安全保证的重要因素之一。观测成果不仅仅指本次的沉降量的记录,同时也包括所累计的沉降量,正确分析沉降量,并对误差最大限度地加以避免。一般而言,高层建筑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其地基的沉降往往难以出现线性等速下降,一旦等速下降情况发生,将会使得高层建筑物处于失稳状态,其安全性也就难以得到实质性的保障。

3高层建筑施工中地基沉降观测技术分析

3.1高层建筑施工中地基沉降观测的基本要求高层建筑施工中地基沉降观测往往需要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严格的遵循相关的技术指标。其基本要求如下。1)施测要求以及精确度的沉降观测要求在施测的过程中,首先就要使得仪器与设备有着规范性的操作方法以及合理的观测程序,并在首次观测之前,及时检测校正所用仪器的指标,并鉴定其计量单位。仪器在使用一段时间之后,就要再次的检测校正所用的仪器和设备,规范操作人员的操作行为,协调操作人员的额整体工作步调,并加强操作人员的整体配合。对于沉降观测的要求往往就要保证沉降观测有着一定的精确度,沉降观测精度的等级选择往往依据于建筑物实际的测量,并通过对二等水准测量观测法加以采用,从根本上实现沉降观测的精确要求。2)观测时间以及观测点的要求为了更好地保障高层建筑物有一定的安全质量,就要保证沉降观测有着极高的精度测量,并将误差降低到最小值,其仪器的选择往往更加倾向于精密水准仪的使用,并受环境以及温差变化的影响较小。观测人员在实际的观测过程中,要依据于工程的具体特征和条件,选择合适的观测方法和观测程序,及时的纠正观测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并将每次观测工作的目标做到及时、高校以及精确。其观测时间的周期设置往往有两个时间间隔,在第一次进行观测的时候,就要复测其它阶段,并定时开展工程的施工,对沉降情况精确测量,并及时的掌握沉降规律。其观测点的要求就要使得建筑物纵横向的沉降观测点相对对称,并保持其相邻的间距点在15~30m,并在建筑物的四周均匀分布,设计具体的沉降观测点布置图,依据于施工阶段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沉降观测点埋设,提高观测的意义。3)沉降观测的遵循原则高层建筑物在实际的沉降观测中往往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就要依据于一定的基准点、建筑物的沉降观测点以及工作基点,稳定电位。其次就要保证使用的仪器以及其设备处于有着一定的科学性和精确性,保持其稳定性。再次就要保证观测过程中有着相对一致的观测环境条件。再其次就要对观测人员进行稳定。最后就要固定观测路线、镜位以及程序方法。只有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从根本上将观测不定性的误差最大限度上降低,才能对统一化的观测结果进行保证。

3.2高层建筑施工中沉降观测的质量控制高层建筑施工中沉降观测的质量控制往往包括对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对基准点的布设以及对高层建筑物定期沉降的观测。1)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在对沉降观测点进行布设的过程中,一方面就要依据建筑物地基实际的沉降特点,另一方面则要对地质情况和建筑物结构的具体特点进行实质性的沉降观测点的布设。2)基准点的布设基准点的布设相对来说有着一定的严谨性,直接决定着沉降观测的精确性。基准点在其布设的过程中,就要将沉降观测的整体效果直面烘托,并合理的分析整体沉降观测。首先,在对基准点进行选择的时候,对一些松软地层和相对滑坡区尽可能的将地下各种管道设施加以避免,基准点选择最主要的目的是为沉降的观测提供实质性的便利。其次,基准点埋设应提前进行,最好是提前一个月。再其次,就是要对基准点以及基准点周围的保护标志进行保护,防止基准点被其他因素破坏。最后,在基准点布设的过程中,就要将一些障碍物最大程度地加以避免,以便于观测点的长久保存和固定,进而提高观测的精确度。3)高层建筑物的定期沉降观测高层建筑物的定期沉降观测是在沉降观测点以及基准点布设之后进行的,要依据科学合理的观测方案和按观测周期进行。为了保证初期数据的准确性,往往对每一点的初期观测进行多次测量,并对观测数据进行记录和分析处理。

3.3高层建筑施工中地基检测与沉降观测技术应用时应注意的相关问题高层建筑施工中地基检测以及沉降观测技术应用时要从施工工程的实际角度出发,对仪器设备进行统一化的管理,并及时对其进行检测和校正,定期进行维修。采取一定的施工技术方案,最大限度地提高沉降观测精度。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更应该对沉降过程的相关技术指标加以明确,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应严格的执行相关的技术指标,规范沉降观测的操作,对沉降观测点的距离进行合理的控制,并使得沉降观测点相邻的间距点在15~30m之间。基准点的设置要对一些障碍物最大程度地加以避免,在其地基的检测过程中,本着建筑物最大变形的角度出发,增强地基的坚实度,并对观测的路线以及操作人员加以固定。高层建筑物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要保证水准点之间的距离约为62.6m,分析沉降结果时,要遵循科学的原则,从根本上减少误差。

篇10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为造福子孙后代,防止和减少事故发生,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让全社会都来关注质量问题。工程质量问题是建筑施工中的核心问题,是决定工程建设成败的关键。随着经济的发展,工程建设任务不断增加,在精品工程不断涌现的同时,出现的豆腐渣工程使国家蒙受重大损失,给人民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引起社会各界普遍关注。工程项目质量是决定工程建筑成败的关键,是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核心,它直接关系着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随着国家有关工程建设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及建筑施工管理规范的逐步完善,对建筑施工现场的管理要求越来越严格,对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结合近几年现场施工管理工作体会,对房屋建筑的施工管理中的常见质量问题和质量管理措施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一些看法和具体管理措施。

一、建筑工程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

建筑工程一般都是在露天的环境中施工,因此质量事故的发生总与自然环境,施工条件和各级管理机构状况以及各种社会因素紧密相关。

无证设计,超标承包,违章施工,违反建设程序,不按规定招投标以及勘测不精确,地质资料掌握不详细,处理方案不佳,构造设计不当图纸计算不精确是导致工程质量事故发的重要原因。不按图纸施工,随意改动图纸,操作质量底下,施工混乱等也是容易造成事故。

更有甚者偷工减料,选择建筑材料劣质或假冒产品替代,比如劣质的钢材。

在传统设备管理体系中,设备管理在设备的技术、经济、管理三者关系方面,侧重于技术管理,忽视经济管理和组织管理,工作主要集中在设备的维修方面,很少注意到设备全过程的管理,并把设计制造过程的管理与使用过程的管理严格区分开来,这种管理体系缺乏系统的观点,因此也就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还有就是因为现在的施工单位大部分是以包代管,管理制度相当不完善,导致出现安全问题,所以有的管理专家常说,所有的问题都是管理的问题。

二、建筑工程常见质量问题

1.一些施工企业看重效益,不看重质量,低价购买一些不合格的钢材如地下小炼铁厂、黑工厂生产的罗纹钢或圆钢,或者是从废品回收站买来生锈钢材,致使钢结构强度和韧度达不到要求。这些材料若用在居民日常的平房建造中,由于这类住宅往往采用一层四合院结构,顶部不再承重和负载,一般不易发生问题,但如果用于楼房建筑,就容易出现断筋、开裂、墙体变形等质量问题。使用的砂子杂质含量大。一些施工企业为省工钱赶进度,一是以次充好,该用石砂时不用石砂,而用价格稍低的石粉代替或掺杂部分石粉;二是砂子不上铁筛,连大带小,一齐拌入混凝土中;三是砂子中泥土含量太高,不经水洗,直接用于施工。这些做法导致的问题是混凝土强度不够,取样打压后,不符合要求,用在基础上容易诱发桩基偏位,基础下坠,用于顶部时发生顶部开裂渗漏现象。水泥强度不够。从2008年起国家已明令禁止生产325#水泥,可是一些企业见利忘义,抓住水泥市场紧缺的机会,只顾产量,不管质量,生产的水泥名为425#,实际上连325#的标准都达不到,致使灌筑的顶20天都拆不了模板,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的财产损失。

2.施工人员未经正规培训。偏关县建筑市场的建筑工人主要来自农村,大部分只是小学毕业,有的虽然初中毕业,但知识水平相当于小学文化水平。据调查,90%以上的农民工未参加过技能岗位培训或未取得有关岗位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是典型的“放下镰刀拿起瓦刀,放下锄头砌起砖头。

3.配筋不足。施工企业为了节省开支,在施工中,配筋间距大,配筋率小,就容易造成混凝土构件开裂,出现墙体或顶部裂缝质量问题。施工管理不善。施工中由于管理人员少,管理不到位,致使水泥受潮或存放时间过长,导致水泥强度降低,性能改变,或钢筋淋雨生锈,影响与水泥砂浆的结合牢固度。墙体砌筑施工时,干砖上墙,致使砖块与水泥沙浆的和易性下降,影响墙体的稳定性。

在施工中使用木模板和竹条模板,造成水泥泥浆流失,砂石间胶结能力下降。

不按工程量计算所用材料,水灰比变大或拌制混凝土时水泥比例降低,出现露筋或表面不光洁问题。震捣不密实、不及时、不均匀、水灰比太小,导致浇筑的混凝土松散,内有气泡或孔洞,造成局部凝力降低,形成渗漏隐患。混凝土养护不足,导致混凝土中水泥固结缺水而不能充分水化,造成混凝土质量整体下降,大大降低强度。

三、结合自己工作经验的一些建议

第一,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企业管理的各层次和施工现场的每一个操作人员,再加上建筑产品生产周期长、外界影响因素多等特点,决定了质量管理的难度大。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必须运用现代管理的思想和方法,按照IS09000国际质量管理标准建立自己的质量管理体系并保持有效运行,覆盖所有施工项目和每个项目施工的全过程,才能保证企业质量水平不断提高。

第二,项目经理合格与否是保证项目管理成败的关键。提高项目经理队伍素质,第一是实行项目经理资质认证制度,要经过考试和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实现人尽其才;第二是实行项目经理答问制度,对任何工程的投标或承包施工,都应由评委根据工程特点和需要提出问题让项目经理回答,再根据回答问题的情况,确定是否中标或承担施工;第三是加强对项目经理的跟踪管理,通过详细、全面的资料,全面反映其管理水平,并运用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竞争原则,把外部压力变为内部动力,促进项目经理自身素质的提高。

第三,加大法律宣传力度,通过教育宣传达到降低或减少事故的发生,要严防为赶工抢工而忽视安全生产。不能以牺牲安全生产和工人性命来换取工程完工和经济效益。做到警钟长鸣,提高了作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提高安全生产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员工的安全观念、个人防护用品、管理者的责任、安全和健康操作程序和规程、防护及防护措施、健康和安全风险识别和评估,应贯穿于整个生产过程。

四、结语

目前建筑工程领域质量管理制度正处于逐步完善阶段,随着相关制度的推行,将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管理方式,提升管理水平,实施长效管理;不断修订、完善和健全工程质量安全法律体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进一步增强企业质量管理的自觉性,提高质量意识,加强项目管理力度,提高建筑工程质量,更好的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