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4-06 18:52:1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历史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历史论文

篇1

 

劳特雷克出生在阿尔比一个大贵族之家,是阿尔丰瑟公爵和阿戴勒·塔皮埃·塞莱朗这对表兄妹的儿子。阿尔丰瑟是的个浮华而爱好体育的绅士,其母亲是个简朴充满爱心和宗教感很强的人。

劳特雷克曾经是个健康但体弱、活泼而好奇的男孩,巴黎丰塔纳公立中学的优等生。但不幸的是,由于多病的身体,他不得不退学。后来开始自学,那时已经显露出绘画的天资,他开始画一些动物和家人的肖像。1878年他因骑马摔下跌断了双腿。由于缺钙,他的骨骼没有能长结实,他的双腿再也无法如正常人那样发育。年少的他,唯一的慰藉就是速写本人文历史论文,是一个诚实但平庸的画家送给他的,这个画家教他画画并鼓励他。于是年轻的劳特雷克在这名画家的推荐下于1882年到了学院派画家翁纳特的画室,学习正确的技法和职业培训,在这里,他一直呆到1883年。第二年他为了提高画艺,他到科蒙画室求学。

在科蒙画室他遇到了伯纳 、梵高等一批艺术家。由于梵高古怪的性格和他对艺术具有独特的见解,所以对梵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后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他给梵高画了一幅肖像画,笔触既有深度又有力度,色彩大胆,画面凝重的表情,画出梵高内心孤独的无耐。在劳特累克的建议下,梵高去了法国阳光充足的南部城市阿尔,在那里他造就了人生艺术的巅峰。

1886年,发生了一件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情:劳特累克离开了亲友,迁到了巴黎蒙马特区,并建立画室,站在画室的窗户前就可以看到德加的画室。在那里他结识了那个地方很多具有鲜明特色的人,如晚上去跳舞的年轻女裁缝、在酒吧消愁的劳动工人、在这表演的贫困舞蹈演员和姑娘或大众节目里的表演者,他怀着人道的同情和绝对的尊敬给他们所有的人作画,也从他们那里挖掘出人性的痕迹和缩影。

劳特累克对马奈和德加都是十分敬仰人文历史论文,特别是德加。德加的色彩、构图、题材对他来说都是很有吸引力的。德加是法国动态的绘画大师,色彩具有印象派特色。题材大多取自芭蕾舞剧院、咖啡厅和赛马场等。从70年代开始画粉画,有时同油画相结合,色彩鲜艳柔和。从劳特累克给梵高画的自画像中可以感受到德加的影子。

在《红磨坊的舞蹈》这幅画中,劳特累克运用与杜米埃相似的讽刺和稍有夸张的造型手法,为我们展现了红磨坊乐园的场景。画面由前、中、后三个不同的空间构成,并且木地板的线贯穿整个画面。前景为高贵的女性和几个即将消失在画布左端的几个人统一了整个画面;中景是一对跳舞的人构成了画面的中心部分,在以绿色调的环境衬托下,他们在尽情的跳舞,从造型上看,那个跳舞的男性的身影随意伸曲并跳动,陶醉在一种既幽默又放肆的自由状态中。再看那女的撩起她的长裙,翘起她的腿,在跳踢踏舞,摆能,但是她的面部表情十分呆板,好像所有的动作只是下意识的机械的动着;后面部分人围绕在舞池的边上,与前面的人构成呼应。这种夜生活对劳特雷克来说太熟悉了,因为他经常出入这些音乐咖啡馆、舞厅、酒吧间林立的大街上。用病态的心理和异常敏感性,来表现这种半上流社会的喧闹景象,“红磨坊”娱乐成了他创作灵感的一个重要源泉。

同时劳特雷克在创作技法上吸收了日本版画的很多因素人文历史论文,如淡颜色的使用,和单线平涂的技法等,都是很明显的。劳特累克的招贴画是通过石版技术绘制出来,他对他的创造性活动很感兴趣。这从他给母亲的信中可以得到证明,他在1891年的信中写到:“今天,我的招贴画被贴在巴黎的城墙上。这是我略感兴奋,我还要在做一幅……”。

1893年,他在梵高工作过的古庇画廊举办了一系列的油画和素描展览。同年,他开始从事绘制招贴画的活动,并获得极大的成功,以至他的招贴画大大地超过了他的绘画作品。

《红磨坊的拉·姑柳小姐》是劳特累克第一幅招贴。在当时巴黎万博会给巴黎带来了商机也带来了无限的竞争,红磨坊在竞争的面前生意一天比一天差,老板齐得拉十分着急,他不惜金钱请了很多在当时很知名的艺人加盟红磨坊,使红磨坊在舞会形式和人力资源上优越与其他的舞厅。同时老板也想到了找劳特累克为其制作宣传海报招贴论文开题报告范文。至于为什么请劳特累克,或许是劳特累克在巴黎小有名气;或许劳特累克是红磨坊的常客;或许是红磨坊的老板齐得拉深知劳特累克对舞女及演艺人比其他的画家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总之齐得拉是再三恳请劳特累克为为他画几张精彩的招贴画来吸引顾客。这张招贴画非常的成功,轰动了当时的巴黎,不仅让红磨坊的生意蒸蒸日上,也让画家本人成为家喻户晓的艺术家。

劳特累克并不是一直在蒙马特的,有事他也出去旅行。1895年他到过伦敦,在那里人文历史论文,他看到了惠斯勒的绘画,并且十分欣赏。1896年他在欧洲旅行了很长时间,去过荷兰、比利时、西班牙和葡萄牙。回来后,他加入了由纳唐松兄弟领导的《白色画刊》的知识分子的小圈子,与之合作的还有波纳尔、维亚尔、瓦洛通等当时的天才插图画家。

篇2

学生通过对历史图片的有效学习,可以近距离地与历史进行接触,进而能够很好地去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比如,我们在学习到“西方列强在19世纪末掀起了对我国的瓜分狂潮”相关的内容时,这个历史事实在《时局图》中就得到了充分地反映。而“中日”之后,当时清政府签订的丧权辱国的《》就是《时局图》作者创作的历史背景。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可以结合这些内容再结合这幅图进行对照,就能使学生很快地理解这幅漫画反映出来的现实意义。学生通过对漫画的了解又能够进一步加深对当时历史事件的印象,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效率。

2.看图叙史。

历史图片作为历史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文字信息的必要补充,同时又具有文字形式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而且,合理使用历史图片,能够促进历史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在学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单张图片来讲述相关的历史事件的概况和前因后果,也可以利用多张图片,让学生梳理相关历史知识的发展进程及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而且相对于传统的死记硬背而言效果更好。因此,在教学中进行看图叙史,既能让学生解读图片中的历史信息,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也能得到有效锻炼。

二、有效结合地图进行教学,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

历史图片是一种形象直观的教学资源。有效的图片教学有助于促进学生对相关历史知识进行综合把握;刺激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以此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有效培养学生解读历史图片能力的目的。

1.感知历史,掌握史实。

历史图片是历史知识的有效载体,也是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教材中的史料图片,并且要注意充分合理地运用教材中的这些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相关的内容,促进学生学习效率得到提高。例如,“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这一课,我们在学习到经济危机给德国带来的影响时,教材也从多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但是学生却没有形成直观的认识。为了让学生更直接地认识到这场危机,我们历史教师可以充分结合教材中的一幅图片进行讲解。如教师可以结合“1927年的德国关于经济危机预言性的漫画”,让学生来仔细观看这幅图,进而结合相关的知识进行理解。这样,学生就能够很直观地体会到那时的德国贫富悬殊,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从而使学生很容易地掌握经济危机的相关背景,进而使学生形成立体的知识网。

2.丰富而深刻的历史图片,不失为我们教师突破难点、突出重点的好素材。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挖掘课本图片中蕴含的一些历史信息,让学生进行读图的时候,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真正促进历史课堂效率的有效提高。例如,“美国国父华盛顿”这节内容是我们学习中的一个重点,即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和担任总统期间的主要事迹。对此,我们教师可以结合该课中的最后一张插图“在美国南达科他州拉什莫尔山上刻的美国最伟大的总统头像”来作为新知识的导入,指导学生看图,然后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华盛顿能够列入美国最伟大的总统?为什么华盛顿被称为美国的国父?”之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看书,自主探究。这样也可以使历史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吸收和认同。这样,学生也会更加深刻地理解教师提出的这两个问题,有效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篇3

二、初中生在记忆历史内容上应坚持的原则

1、化繁为简原则

初中历史教材上的内容多而杂,很难理出头绪,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背诵、记忆的时候应该坚持化繁为简的原则。首先,指导学生理解每一章节的知识点;然后,要求学生掌握每一章节的重点和难点;最后,检查学生掌握的情况。这样,教师给出思路和方法指导学生们一步步地学习和掌握重要的历史知识点,最终才能在扎实中进步。

2、联想扩散原则

教师在讲解历史知识的时候,一定要理清知识的内在联系,教会学生注意历史知识的前后衔接,做到联想扩散。对于动态的历史知识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以时间来进行扩散、以情节来进行扩散、以内容来进行扩散等方法来学习不同内容但类型相同的知识点。

3、层层深入原则

任何知识的学习都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都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初中历史的学习也不例外,虽然“对史实的掌握永远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但是,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一定不能忘记了在基础知识深入并提高,做到层层深入。最终使学生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中达到升华。

三、提高初中生记忆历史的对策

1、用歌曲、顺口溜记忆

歌曲通俗、顺口溜押韵,两者读起来都比较朗朗上口,运用到历史的记忆上也比较轻松,容易使学生接受。比如,在讲“三国”有关方面的内容,可以借助林俊杰的《曹操》进行导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对历史内容有了兴趣,记忆便水到渠成了。再有,在学到后签订的《》内容,就可以引导学生去琢磨并把条约的内容变成顺口溜:

(1)割香岛(割香港岛给英国);

(2)赔两一(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

(3)开五地,为口岸(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4)进出款,须商谈(中国进出货物的税率须同英国商定);由此可见,通过歌曲和顺口溜就能把晦涩难懂的知识变成通俗易懂的记忆内容,何乐而不为。

2、借助图示记忆

利用图示来记忆,可以化繁为简,连横合纵,有利于提高空间识记能力。记忆是保持、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是学习的象征。学生如果记不住或记不准学习的内容,就不能很好地获得知识,积累经验,更谈不上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指导实践。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用网状图帮助学生记忆关联性的知识(中国历史上著名变法)、用人物图片或地理图片来记忆静态的历史知识等。

篇4

2.乡土史课程资源的运用要适时、适度、有效

中国是文明古国,各个地区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学生对身边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保留下来的历史遗址、遗迹产生由衷的亲切感、认同感。他们又对自己没听过和了解不深入的乡土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在高中历史课中渗透乡土历史容易产生共鸣。但不合理的运用乡土史会减缓教学进度、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这在高中的历史教学中是不允许的。乡土史课程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时应该根据教学需要在课前充分备课,慎重考虑适合的方式、链接的内容、插入的时机等,要做到言简意赅,不能偏离教学主题,不能显得牵强附会,要根据需要灵活运用,让乡土历史发挥恰到好处的作用。乡土历史的内容庞杂,可能有些内容在当时的作用值得肯定,随着历史的发展已经明显不符合时代的要求,我们要根据历史课堂教学的需要慎重采用,有针对性的认真思考,合理取舍。要选择那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思想价值取向和人生观的资源,并教会学生用发展的观点、辩证的观点看问题,理性认识家乡的历史。乡土史的运用应该保证完成教学任务又不加重学生负担,如果教学任务重,教材中已经讲的非常详细,就没必要画蛇添足。总之,乡土史课程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必须遵循适时、适度、有效的原则,历史教师必须以有效性为目标,始终做到有效优质。

篇5

二、引导式教学的四个程序

1.自主学习。

众所周知,自主学习就是给定学生一个课题,让学生自己寻找探究的策略和学习思路,然后按照自己所定的这一套学习方案来进行自我学习。但是自主学习有一个必要的前提,那就是必须要有一个教学目标做指引,这个教学目标就像是一个指南针,指引着学生的学习航程。自主学习从阅读和搜集材料开始,然后对材料进行整合、归纳和总结,最后提出结论并表达出来。这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整理和归纳能力,通过这一系列过程,学生能够逐渐了解并掌握新知识的基本结构。针对那些没有阅读习惯的学生,我们应该引导他们阅读学习,以便顺利的实现引导式教学的第一步———自主学习。教师可以先教学生怎样列提纲,在前面的几节课中,教师要“言传身教”,亲自为学生列几个提纲,通过自己的举动告诉学生列提纲的要领,接着再指导学生列提纲的一些规律和特点,提纲的几种制式等等基本知识。

2.合作与探究。

引导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合作与探究,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引下,互相帮助,密切配合,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和探究学习。小组内成员互帮互助,共同努力,小组外又可以进行组与组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学习别人好的经验,检验自己的不足。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是以挖掘学生潜能为目的,提高自主探究能力为目标,以讨论为基本形式的。教师首先带领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经过阅读之后,学生再在小组里进行讨论,在讨论时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在小组成员的帮助下解决这些问题,如果小组都无法解决,那么可以通过和其他小组的沟通来寻求解答,或者向教师求助。例如,在教学“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这一课时,就可以采取小组合作讨论方式。提前交代学生事先预习新课,然后让学生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列出提纲,提纲的内容是学生讨论和探究的问题,各小组成员分别说出自己的提纲,然后各小组选出大家共同认为有探究价值的题目来进行讨论,最后得出结论。接着各小组请代表发言,进行小组之间的沟通互动,最后教师来进行总结,教师还可以提出一些升华性的问题,为什么儒家思想会在明清之际如此活跃?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这些进步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那样波澜壮阔的景象?再次引发学生的讨论研究。

3.精讲点拨。

教师在精心备课时,要把握住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要能够预知学生可能会出现疑虑的地方,依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找出那些容易误导学生的知识点,在课堂上进行精讲。一般来说,历史教学,就是要对历史事件的原因、性质、影响进行阐述和分析,重点论述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和政治主张,教师必须要将这些内容进行整合,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篇6

二、变化角度,把握难度

在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置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选取不同的角度,善于变化提问的角度,让历史问题新颖、有趣,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如教师课堂直接提问:“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听后易感到乏味,也难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如果变化角度,换一种方式提问:“西欧的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在意大利,而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资产阶级革命为什么首先在英国发生呢?”这样一问,学生看似是似懂非懂,却一个个在认真思索。同时,课堂提问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因此,我们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注意难度适中,兼顾全体学生。犹如摘果子,既要让优秀的学生稍做努力就能摘到果子,还要让基础薄弱的学生“跳一跳”也能摘到果子,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如学完一课后,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结合中英《》的主要内容,请你分析一下,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这个问题难度适中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经过一番思考后,才能正确回答。这样既能帮助学生抓住知识要点,还能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层次提问,深化思维

提问的设计应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提出的问题要注意承前启后,环环相扣,具体性的问题要为理解抽象的问题做准备,前面基础的问题要为后面思考的问题做铺垫,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提问,容易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这样,才能把学生的思维逐渐引向深入,提高历史的综合能力。如讲解隋朝开凿大运河一课时,打开历史地图——隋朝大运河,进行有效提问:(1)隋朝大运河是哪一年开凿的?(2)南北的起止点在哪里?分别是今天的哪座城市?(3)隋朝大运河自北向南,分为哪几段?(4)隋炀帝开凿运河的目的是什么?(5)有人说隋朝的灭亡是因为开凿大运河,你同意此观点吗?若不同意,你认为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6)大运河开通至今仍在造福人类,你还能列举出其他一些古代工程吗?以上历史问题看似很多,但是层层相扣,逐步深入,具有内在的联系,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篇7

1.有效学情分析,让以学定教更适宜

(1)对学生知识基础进行分析

“以学定教”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必须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状态、发展规律等对教学顺序进行有效的调节,合理制定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法,给学生一个相对自由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发自内心的想要学,更能促进学生良性的发展。那么如何“以教定学”,教师要明确“教”什么,也就是什么样的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及时的关注学生学习的起点,对学生有一个确切的了解,知道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以此为基础联系教材内容找出最易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起爆点、最易引起学生兴趣的疑难点、最易被学生忽略的盲点,进而确定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内容也就更具适宜性,更能提高效率。

例如,就《“秦王扫六合”》进行此课讲解前,我先对学生进行了一个小调查来了解学生的知识起点,以便让教学内容能够更适合学生。调查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问题:

①你是否知道秦始皇这个人?

②能说一说秦始皇是哪个朝代的君王吗?

③你是通过哪些途径了解到的。

④能介绍下秦始皇做出的贡献吗?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知道秦始皇一般都通过影视作品、网络等途径了解到的,而有关他的贡献等就很难系统地进行表述了。根据这些反馈的信息我对教学进行了一些调整,加入了一些与我们当地有关的史实,以此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对学生认知规律进行分析

“以学定教”该如何教,如何组织教学内容?这需要教师必须按照学生认知事物的规律对教学内容的顺序作一个恰当的重组。要让学生的思维触及到他们的“最近发展区”,这样才能让历史教学更具流畅性。

例如,就《“秦王扫六合”》教学中,我将秦始皇建立郡县制和焚书坑儒这两个知识点进行了组合。主要是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所以把“焚书坑儒”这一知识点进行提前安排,把整个历史事件做了前后联系,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了起来,也都积极参与到讨论、学习中。

2.以学定教的几个注意点

(1)突出学生

学生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的资源。因此,在“以学定教”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突出学生,第一,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第二,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思考时间;第三,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只有全面的突出学生,才更能促进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辉煌的隋唐文化》教学前,为了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是否达到了学习目标,在导学案设计的时候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目标:

①雕版印刷术和建筑水平的发展、应用以及意义。

②唐诗是唐朝文学最辉煌的成就,并对李白和杜甫的诗歌风格和成就进行简要概述。

③在唐诗中体会当时的社会风貌。

通过这样的目标设计,学生更加明确了学习目标,也知道要做什么,该怎么做,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突出学习

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因此,在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的时候,要突出学生的学习、质疑和探究。第一,设置前置性学习,让学生尝试自主学习,了解学习内容;第二,设计情境问题,让学生有目的的去学习,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例如,我在教学中以“导学案”为主进行以学定教,以导学案教学方法呈现前置性学习。一般我把导学案以“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巩固基础——合作探究、拓展提升”这四大部分进行设计,在设计中尽量把起点放的低一些,让学生更容易去获得,这样可以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例】选择题:“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首诗抒发诗人杜甫对唐都长安遭到安史之乱破坏的悲怆情怀。他的诗被后人称为()A.书圣B.诗圣C.医圣D.诗史。

篇8

二、探究性学习历史课程的有效方法

1.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

历史课程的学习内容多,容量大,学术性强,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多困难,要想有效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前导入新课程的历史问题尤其重要。在课程开始之前的预习中,要按照学生平时的学习水平和思考方式,设计系列由浅入深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挑战欲望,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接下来在课堂上要把握教学节奏,有意识的让学生继续完成课前预习遗留的问题,从而为进一步的学习做好知识储备,并将有价值的问题贯穿整个课堂。对做的好的学生提出表扬,激发其对历史课程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比如“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一课,课前预习中就提出了如“希腊、罗马的风土人情、历史背景是什么?”“东西方的政治制度有什么不同,如何衡量利弊?”等问题,这些问题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促使他们自觉地搜集相关资料。并启发他们从中发现和提出问题,以此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将整理好的预习结论进行交流、探讨,这样既能加深他们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又能培养他们的分析、表达、写作等能力。

2.灵活运用教材与实践结合

新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我们要以教材为基础,超越教材基本内容,延伸探究课外知识并对教材知识进行补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发掘历史课程的人文价值,使历史教育的最核心功能———“促进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落到实处。比如,在讲到“”一课时,老师可以先讲述之前中国的文明和经济情况,让学生在了解了历史环境后,发挥想象,将自己置于历史的大环境之中,切身体会历史人物的感受,正视历史,树立理性的爱国主义情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未来,努力成长为对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有用的人才。

3.开展思辨探究拓展思维

要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思辨的平台,在实践过程中将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以此锻炼学生的思维方式。其实,无论是评价一个人还是一个历史事件都要考虑其所处的特殊环境,分析角度不同,结果也会不同。采用探究性应用模式教学,要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从而大幅提升综合能力。比如,在讲授“社会主义建设”一课时,由于课程设计时间跨度大,涉及范围广,学习起来比较烦琐。在课前预习中将任务进行分块,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通过交流分享将所有的内容串联并展开专题讨论,虽然探究中大家对历史事件的褒贬看法不一,但是可以通过老师引导达到意见的统一,并促使学生能够对教材之外的知识有所掌握,一举多得。

篇9

二、初中生问题意识相当薄弱的原因

初中生在历史课上问题意识薄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传统的教学方法一直被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会忽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因此就导致学生逐渐失去思考能力,慢慢地只喜欢听教师讲课,课堂上不愿意多思考。(2)教师成为课堂中心,导致学生认为教师所说的全是真理,失去思考提问的能力。(3)教师的教学并没有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这一点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产生的。以上这三点因素影响着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导致我们的学生没有创新能力,不愿思考。

三、探索培养初中生历史课堂问题意识的方法策略

1.建立最佳的学习环境

所谓的建立最佳学习环境是指让教师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例如,在北师大版七年级初中历史课本中,关于的这一课,教师就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应刻意让学生记住其历史时间、地点以及影响。教师要逐渐地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并且提出一些较为有思考性的问题,这样才能达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目的。

2.引导学生树立问题意识

引导学生树立问题意识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教师需要将这一思想融入每一节课堂中去,要让学生在思想上转变。历史课堂并不仅仅是讲故事,更多的是需要自己的反思。比如,引导学生思考:第二次世界大战难道只有负面影响,没有推动历史的意义吗?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

3.建立自由、和谐的课堂

篇10

(一)基本心理素质。

基本心理素质包括认知品质、情绪控制、意志品质、自我意识四个方面。其中认知品质是指稳定持久的注意力、快速准确的感知力、深刻的思维力、持久准确的记忆力、准确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情绪控制是指心境、激情、应激的控制能力。意志品质是指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独立自主性以及勇敢、顽强、勤奋、耐劳等品质。自我意识是指准确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严格的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等。

(二)人格特质。

本研究运用16PF的16项人格特质进行了问卷调查,请被调查者在两个性质相反的人格特质中按照1-10分的标准选择优秀人民警察应具备的分值,结果表明,在16项人格特质中,平均分数在8分以上的有4项,对应的人格特征分别是聪慧、富有才识,情绪稳定,有恒负责,自律严谨;平均分数在4分以下的有4项,对应的人格特征分别是理智、注重实际,现实、合乎成规,安详沉着、有自信心,心平气和。由此概括出警察职业人格特质包括:责任感、严谨自律、理智现实、自信心、稳定性。

(三)社会心理素质。

警察职业心理素质除了包括基本心理素质和人格特质外,还包括社会心理品质。通过对警察开放性问题的调查,归纳出警察社会心理素质应包括以下内容:压力应对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心理调适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环境适应能力。

(四)专业能力。

鉴于警察职业的特殊性,警察职业心理素质还应包括专业知识能力。

专业知识能力包含的内容很多,其中与心理学密切相关的是专业的心理分析能力,即犯罪心理分析能力。这一能力的培养对于侦查学专业的学生来讲尤为重要。

二、警察院校心理学课程中警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

警察院校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有课内培养和课外培养两种方式,其中依托心理学相关课程培养警察职业心理素质是当前最主要的方式。

(一)普通心理学课程中警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

普通心理学在讲授心理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应与警察职业心理素质训练相结合,突出普通心理学在训练学生心理素质过程中的特色和优势,着重培训学生优良的认知品质。训练内容包括:稳定持久的注意力,即注意力要保持足够的稳定性、持久性,同时又有良好的注意转移和分配能力;快速准确的感知能力,即对感知对象识别要快、把握细节要准、理解要准确;灵敏深刻的思维能力,即思维要活跃、灵活、富有创造性;持久深刻的记忆能力,即记忆要快、保持要持久、提取要迅速;准确的言语理解和表达能力,即对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要及时、准确。

(二)犯罪心理学课程中警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

犯罪心理学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犯罪心理分析能力。所谓犯罪心理分析能力,是指学生依据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表现的内在联系,借助犯罪现场遗留痕迹再现犯罪嫌疑人的犯罪心理状态,分析犯罪嫌疑人的人格特征和社会背景,并制作犯罪心理画像的能力。它包括依据现场行为痕迹分析心理痕迹的能力,依据现场遗留物、损失物分析心理痕迹的能力,依据现场犯罪人作案手段及技能分析心理痕迹的能力,依据综合现场所有条件分析心理痕迹的能力,掌握建构犯罪现场心理痕迹档案库的业务技能和依据现场心理痕迹制作犯罪心理画像报告的业务技能等。

(三)警察心理健康课程中警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

警察心理健康课程培养的职业心理素质主要包括:情绪控制能力、优良的意志品质、准确的自我意识、职业人格特质及社会心理素质。情绪控制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具体情绪的控制,强化对情绪的关注、引导与调节,培养健康的情绪,保持情绪的稳定与适度。优良的意志品质和职业人格特质主要培养学生的服从性、纪律性、勇敢、责任等心理品质。准确的自我意识包括对于生理状况、心理特征及人际关系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社会心理素质的培养主要通过课程中的人际关系心理、心理应激、常见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心理行为训练等内容展开,培养学生的人际适应能力、挫折及危机应对能力、适应能力、自我诊断和修复能力及团体协作能力。

三、文化历史活动理论视角下学生警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方法的探索

如上所述,在心理学相关课程中进行心理素质培养是警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主要方式。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对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低效的。文化历史活动理论的基本观点为我们探索和发展警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文化历史活动理论在论及心理素质的形成上有如下几个基本观点:首先,实践活动是主体心理素质形成的源泉;其次,内化是心理素质形成的基本机制;再次,参与实践共同体是主体心理素质形成的必要条件。由此可见,通过实践体验、行为内化、实践共同体活动等途径才能真正培养心理素质。

(一)实践体验———体验式教学法在警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中的应用。

维果茨基认为:“人的心理活动的变化与他的实践活动的变化是同步的。”因此,文化历史活动理论特别强调人的活动在心理素质培养中的根本性作用,认为活动是人的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活动之所以是塑造人的心理素质的根本方法,是因为人在活动过程中,既有外部实践活动又有主体精神活动,既能培养人的内在心理品质又能涵盖外在的适应性品质。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建构行为,它具有开放性的过程和结果,可以根据不同的培养对象选择不同的活动。鉴于活动的重要性,我们将体验式教学法引入警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中,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亲身经历来获得具有个体独特性的认知和感悟。体验式教学还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即体验式教学在培养目标上不仅仅注重知识的培养,更注重学生人格的完善和社会性发展。

(二)行为内化———拓展性心理训练在警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中的应用。

文化历史活动理论认为,内化是人的外部实践活动向内部精神活动的过渡,通过内化,个体才能形成新的心理品质并通过习惯表现出来。在心理素质的形成中,内化按照如下模式进行:自我认识(激发动机)———策略导行(具体行动)———反思内化(归纳总结)———形成品质(达到目的)。遵循内化的观点,可通过拓展性心理行为训练,从上述四个方面引导学生,从而真正达到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拓展性心理行为训练是针对警察的职业特点和心理特点进行的一种心理行为训练课程。首先,通过此项训练,学生要学会了解自己,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激发改变或者提升的动机;其次,通过具体的行为训练,提高学生观察、记忆、理解、推理、判断、随机应变以及抗挫折等能力;再次,训练后及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达到战胜心理恐惧、增强敢为精神、激发心理潜能、锤炼坚强意志的目的;最终,发展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三)参与实践共同体活动———团体心理训练方法在警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中的应用。

文化历史活动理论认为,个体心理发展需要以具体的实践共同体作为依托,因为实践共同体是真实的学习情境,在其中,成员可以获得身份认同,获得归属感、信任感,从而为个体提供积极的心理气氛,更好地激发个体的动机和潜能,促进成员认知、情绪、意志、自我意识、人格、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发展。为了创建目的明确的实践共同体,可将团体心理训练方式引入警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团体心理训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适应的过程。团体心理活动既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也是一种教育活动。在警察院校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过程中,应依据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目标,运用团体训练的方式,结合公安实际来设计内容。例如,在进行自我意识和自我实现训练时,为了使学生获得准确的自我认识,增强学生的警察意识,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公安工作,将团体活动中的“我是谁”、“自画像”等技术引人课堂,帮助学生强化警察意识,明确自己的目标,规范自己的行为。这种形式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