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6 18:52:2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科技创新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2材料选择的意义和重要性
材料,它就像绘画艺术家眼中五彩斑斓的色彩,是设计师实现设计的物质媒介和重要条件,是设计得以实现的强有力的保障。材料作为表达设计概念的基本要素,必然与设计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不断更新的材料为设计提供了更加灵活的表达途径,人们对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外观和形式美观、功能舒适,同时,更重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正因为这些需求的出现,使现代设计师在材料的选用上更加多样化、科学化和人性化,他们利用不同形式和形态的创新性材料,不断深化和完善设计的想法和概念。随着科技创新型材料产业的持续发展,当代新兴的设计师对完全传统的设计方式不断提出挑战,他们将现代科技创新作为基础,结合现代技术,将塑料、玻璃、金属和合成纤维等令人意想不到的材料运用到设计中,突破了传统思维,他们的作品通常都充满活力,令人振奋不已,为传统的设计增添了很多新含意。随着现代设计形式和方式的不断变化,各类新型材料的广泛运用,新兴设计师的不断成长,从某种意义讲,设计的含义和概念被重新定义了。新的设计形式不仅仅是对新型高科技材料的运用,同时,也是对传统材料的非传统使用。在现代设计中,设计师对人与自然关系更加注重,通过设计给使用者带来更多自然感受,使人们体验设计、品味设计,最终使设计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由此可见,现代科技创新对现代设计的进步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设计想要不断发展,就必须以开放的设计思维和方式,并结合新型科技材料。只有这样,才能使设计不断丰富、不断发展。在语言方面,一个人的词汇量的不足会限制其思考能力,同理,在设计中,局限性的思维也会限制好的设计诞生。如果设计师能以更包容的姿态、更加先进的思想对待身边的创造和发明,将功能性问题的解决与艺术形态完美结合,就能创造出优秀的设计,为人们创造出更好的生活环境。
2突出四大特色亮点努力提升科技创新内涵
2.1建立昆山市经济开发区博士后分站2014年,医院申报博士后科研工作分站成功获批,实现了昆山市医疗卫生领域国家级博士后建站工作零的突破,是医院实施人才强院战略的一座里程碑。医院重点加强吸纳优秀高层次科研人员进站工作,促进我院科研人才队伍建设,推动自主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2.2建立医院临床实验中心医院临床实验中心功能不断完善,目前已能够独立开展流式细胞术、PCR、Western-blot、细胞培养、动物实验、原位杂交、免疫组化等技术项目,为项目课题顺利实施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与服务。目前,医院国家级、省市级全部在研课题实验均可在平成。2.3建立江苏大学纳米医学研究所2012年,江苏大学纳米医学研究所在医院挂牌成立,由江苏大学基础医学院、材料学院以及本院的中青年科研骨干组成,依托医院临床实验中心的技术力量,利用纳米材料和纳米效应,以纳米材料的生物兼容性和生物安全性为研究方向,关注纳米材料与医学交叉领域的研究,并为高校和医院科研成果转化提供必要的场所。2.4建立医院临床生物样本库2014年,将启动生物样本库(Biobank)的开发建设,生物样本库一期建设规划为肿瘤组织样本库,主要保存肿瘤病人的组织和血液样本,将为血液病、免疫系统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的研究起到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3构建健康的人才培养体系锻造科技创新队伍
3.1建立人才竞争机制医院于2012年启动实施“131人才培养工程”,即培养10名领军人才,30名学科带头人及100名技术骨干,并建立了360°立体化考核体系,共有两轮56人经过遴选进入培养周期,4人因为年度考核不合格而被黄牌警告,人才培养工程极大地增强了人才活力与竞争力,为构建合理化人才梯队发挥了重要作用。鼓励医学人才学历提升,各类人才申报各级各类科研基金和人才培养基金,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科研积极性、创造性,形成人才整体优势。3.2拓展人才交流渠道医院先后与法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外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选派业务骨干赴国外研修,加速了科技人员的知识更新和科研理念创新。通过横向交流合作,集成专家智慧,有效整合了科研资源,为推动科研创新国际化创造了条件。医院坚持每年举办2至3项高水平国家级与省级学术交流活动,开阔了科技人员学术视野。3.3提升人才专业化素质2011年,医院普外科、妇科、消化内科创建成为国家微创技术与内镜培训基地,第一期培训班学员已经顺利结业。医院分别举办中层干部科研创新讲习班、员工英语提高班与加强班,邀请高校科研专家、知名学者来院讲课,传授科研经验与方法,进一步激发员工科研创新热情。
4坚持项目科学管理努力发挥科技创新影响力
4.1坚持责任落实与过程管理任何管理活动或措施都应该指向管理的目的[3]。医院科研管理的目的就是通过科研创新,持续不断地为医院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提供支持,使医院医疗技术能持续不断地保持先进性[4]。医院制定科研5年发展规划与每年的科研计划,明确远期与近期目标,并与科室负责人签订院科两级目标责任书,把科研目标细化到学科、落实到人。对课题研究的过程进行质量控制,重点项目从开题论证到结题检查,进行全过程动态管理,一般项目则采用每半年组织1次中期检查为主的过程管理,督促项目推进完成。4.2强调项目团队合作共赢医院建立了以课题为基础的运行机制,以课题组为基本活动单元,实行课题负责人制,体现负责人核心作用,给予相对独立的分配权力,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积极发挥科研能手的帮带作用,鼓励跨学科、跨专业参与课题研发与业务指导,集优势力量,促进科研突破。目前,在研课题中涉及多学科共同参与的项目占到20%,有效形成了医院科研合力。4.3积极发挥项目示范效应医院积极为项目的完成提供便利条件,在科室人员调配、实验室支持、奖励分配上都给予政策支持,使项目组成员没有了后顾之忧,能够全身心地保障投入。另外,医院加大形象宣传推介,利用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大力宣传项目特点和预期成效,氛围的营造为发挥项目榜样作用奠定了基础。几年来在科研课题和SCI文章的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明显提升。科研立项及所覆盖的学科范围及医务人员个体数都有了质的飞跃,医院的整体科研氛围愈加浓厚。
5取得成绩
从近几年来的探索实践来看,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院经营管理由粗放式向集约化转变,不再片面地追求数量的增长和规模的扩大,而是依托科学技术的创新与进步,向科技要效益,大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研创新,使科研和临床相互依托,促进医院的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快速提升。5.1学科建设步伐强劲医院不断优化苏州市级重点学(专)科的优势学科群,强化昆山市级重点学(专)科的动态管理,立足依靠科研项目发展来引领和推动重点特色专科发展,形成以6个苏州市级重点专科为品牌,35个昆山市级重点专科为特色的学科发展格局。紧紧依托上级医院专科资源优势,加快专科纵深发展,儿内科、儿外科、妇科、产科等专业亚专科初具雏形。5.2专科技术创新突破坚持以科研带动学科技术,通过科研创新理论和新方法,促进专业特色和技术优势的形成。医院核心技术开展逐年提高,一般技术开展率从3年前的70%提高至90%,重点技术从3年前的25%提高至50%,共有10余项新技术新项目在省市级评奖中摘得殊荣;提升成熟技术、受老百姓欢迎的适宜技术的增量,微创技术、介入技术在临床得到普遍应用,形成了具备一定区域影响力的技术品牌。5.3服务能力稳中有进以科研创新引领医院医教研整体驱动,并成为医院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和动力。近年来,医院始终保持了总体平稳的运行增长,有力地确保了一院三区整体运营的稳定性和有效性。主要工作量指标保持10%左右的增幅,其中年门急诊人次突破190万,住院人次突破5万,手术例数突破1.7万,婴儿分娩量突破8000人次,据统计,2013年医院工作量在全省三级综合医院排名第八位,综合质量位于全省三级综合医院中等水平。
2)每年进行一次全矿范围内的科技成果评比和表彰大会,年度创新奖励项目从每月评定的创新成果同等级中评选。
3)年度创新状元、创新能手和创新单位根据创新项目数量、创新项目的经济效益、项目的推广范围、项目的实用性等综合得分进行评比选出。
2、科技成果推广
1)由科技创新管理办公室月底汇总当月鉴定通过的科技成果,进行评比、筛选、确定全矿范围内较好的创新项目并下发各单位,由各单位按照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推广应用。
2)科技创新管理办公室每月25日至月底对各单位的创新成果推广应用情况进行打分,每应用一项加5分,每减少一项扣10分。
3、取得效果及存在不足
黄陵二号煤矿科技创新在未实施绩效考核管理之前,全矿科技创新成果不足100项;自2012年科技创新实施绩效考核以来,全矿共收集并鉴定通过395项科技创新成果。职工科技创新主观能动性有了很大提高,全员创新氛围浓厚。绩效考核管理实施期间个别单位抱着完成任务,不扣分、不影响工资结算的态度,上报的材料质量不高,存在格式不完善、文字说明太简单、缺少图片或原理图等问题,这都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与完善。
二、提高计量精度,确保计量准确性
(一)安装S级电能表、互感器,提高轻负载时的计量准确性
计量装置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了计量工作效率和信度。为了尽可能的提升计量的精度,拓宽了计量装置的准确计量范围,在那些容易受季节性负荷和冲击性负荷的计量点配置了宽负载的S级电能表,并相应的提升了互感器的高动热稳定和宽量限度。S级电能表与普通电能表在小电流通过时的计量特征不同,普通电能表5%Ib以上时才能做出误差反应,而S级电能表在1%Ib时就有误差反应,通过降低Ib的比例,来提升电能表的敏感度,继而提升了电能表的精确值。
(二)试点安装基波电能表,提高计量准确性
谐波的存在影响到了计量表的实际计量,继而对电网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为了科学估计谐波对计量准确性的影响,选择了DSSD331/DTSD341-9C型0.5S级电能表做了实验验证,这一型号的电能表的设计方案为DSP+管理MCU,将DSP高速数字信号处理功能和高档MCU完善的管理功能结合。基本工作原理为:利用DSP高速数据处理器、16位A/D转换器对电能表通过的电压和电流进行记录。进而通过相应的公式计算,得出各部分的电能累计数值、电参量数值、谐波强度、谐波与电压的关系、谐波与电流的关系等。数据计算完成之中,通过高速通讯接口把信息传入到MCU之中。具体管理时为了更好地满足电能表的数据采集、存储和初始化设计等的功能需求,采用了16位的MCU。在西安市纺织城电铁牵引变试点安装能够计量谐波电量的基波电能表和普通电能表进行一个月的比对试验,发现前者比后者的电量多2%。由此可以得出,给有谐波产生的客户安装计量谐波电量的基波电能表不仅可以使电量计量更准确,而且减少了损失。
(三)对电压互感器二次压降超差的客户进行改造,提高大用电客户计量准确性
高压供电高压计费的大电力客户的电能计量装置计量的准确性除了电能表的本身误差、互感器的合成误差之外,还包括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压降引起的误差。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压降引起的误差与电压互感器的二次负载、导线截面、导线长度等因素有关,所以,要对电压互感器二次压降所造成的误差控制在一定的许可范围内。对于运行于变电站和客户处计费用的电压互感器的安装,需求将电能表远离一定的距离,如果二者之间的二次连接导线比较长,那么二次连接导线上的电压降会导致电能表端子上的电压不等于电压互感器二次端电压,其幅度和相位都有变化,从而给电能的测量结果带来误差。
三、采用技术手段,加大防窃电力度
(一)试点安装单相防窃电电能表,减少电量损失
窃电一直是电量损失的一个主要方面之一,不少地区用电秩序比较混乱,部分居民用U型环、表前接线等方法进行窃电,不仅使电量得到了损失,而且也影响了线路的安全,通过城网一户一表的改造,用单相电子式电能表替代原先所用的机械式电能表,有效地防止了以上行为的发生。通过改造,线路的线损与以往相比有了很大减少,但是,随着而来的是新的窃电手段,比如通过剪断电能表封印之后再使用强力胶进行粘接,在表内短接线或者改变表内电子电路以及一火一地等更加隐蔽、难以察觉的窃电方式。为了应对这种新情况,对于这一地区进行安装单相防窃电电能表进行试点。这种电表和一般的有所不同。它的外壳螺丝都采用了封闭处理,表壳为一次性装配,如果在表内短接线进行窃电那么必然会对外壳的封闭处理进行破坏,进而使电检查人员可以发现其窃电行为并进行制止或者惩罚。同时,电表内部置有特制芯片,使电表能够对火线和零线两路电流都采用最大电流进行智能取样和判断,对于使用“一火一地”或者在表内加装短路线等行为起到制止作用。经过在窃电比较严重的地区,采取随机按照36户窃电电能表的三个月观察发现,窃电行为有所减少,效果十分显著。
(二)安装防窃电计量箱,有效防止窃电
采取按照计量箱的形式解决线损高和用户窃电等问题,经过实践发现,效果十分明显。计量箱主要有上扣式计量箱,组合式计量箱,分体式计量箱等三种形式。上扣式计量箱主要是安装在变压器的低压桩头上,里面安装有电能表和互感器,使计量箱与变压器两者之间成为一体,使用户窃电的行为得到遏制。这种计量箱运用的时间和数量都居第一,但是损坏的数量也居第一,主要运用于农村的综合变压器、炼钢厂、砖厂等窃电比较严重的单位或者企业。组合式计量箱主要安装在电线杆上,里面同样安装有电能表和互感器安装,箱体有低压线穿过,能够较好地预防窃电。但是有些用户安装不便,比如变压器桩头采用T字型接线的用户。分体式计量箱主要安装在墙上,但是互感器和电能表是分别安装的,主要是运用于信誉好的企业,在配电柜内安装互感器并加装防窃电罩。
(三)推广使用“YZJ-2000用电管理自动监测系统”进行自动监测防止窃电
“YZJ-2000用电管理监测系统”集成了电子通信技术、数据处理分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子站处配备了CPLD和CPU混合设备,实现了即时数字信息采集和多路模拟的功能;系统设备采用了两类标准接口设备,即TTL接口和RS-485接口;主站选用了WINDOWS2000控制系统,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按照模块化设计的原理,对系统的软件和硬件进行了优化,即为软件的升级提供了现实帮助,又促进了设备的良好运行;通讯方式上选用了无线通讯,相比较有线通讯更加安全性和可靠性。该系统的各项设计都遵循了行业规范的具体要求,在使用中发挥了较大的监督功能,有效地减少了偷电和线损事故的发生。具体功能如下:
1.用电管理功能。数据采集:对系统的各部分数据如有功功率、无功功率、电压、PT、电流进行实时采集。远程抄表:通过无线通讯传输主站命令,对4块电能表的数据进行采集。并具备自动分析电能表数据的功能。事件记录:子站具体存贮报警和屯量的功能,主站对各种参数和数据进行记录保存。数字地图显示:事故发生后会在系统的LED屏中显示具体的位置。电表常数和底数设定:可分别设置多只电表的表常数和系数(机械初值)。
2.用户用电异常报警服务功能。以报表和直方图方式显示、报警单位、地址、时间、报警类型显示并能存储、记录、即时打印。
3.用电计量管理。可在系统主站任意设定两次抄表时间或临时抄录计量电表(由RS-485口读取)的数据,可对各项用电指标进行分类、查询、统计。
4.防窃电功能。计量柜开门报警;计量柜超温报警;高、低压CT、PT二次接触点阻值增大、开路、短路。
四、突出科技创新,提高工作效率
(一)计量资产录入采用二维条码提高工作效率
为提高计量资产在运行、校验、维护、检修、使用跟踪及新资产的走字、入库等管理上的自动化水平,减少人工失误,提高效率,因此研制开发了资产二维条码管理系统,使用该系统之后,完全实现了计量管理的自动化,方便了计量资产信息的获取,使计量管理的各个环节通过扫描枪扫描即可完成操作,使计量资产管理的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
2面对需求,创新要素支撑仍然薄弱
2.1创新机制不畅
作为常州市委、市政府的派出机构,在转移支付方面受限于财政体制,很难获得市级财政支持,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承担高水平项目的能力。产业园内研发机构基本上都集中在原有的大中型工业企业中,创新载体和平台之间也鲜有互动、关联和共享,缺乏系统性。企业融资难度较大,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存在着先天不足,难以突破商业银行的信贷壁垒获得贷款。创投风投机构缺乏,创业投资引导资金、种子基金等服务创新发展的产品还处在起步阶段,尽管成立了江南银行科技支行,但以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股东担保、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等形式的贷款仍在探索之中。
2.2高端人才匮乏
高层次人才是产业园发展最具价值的引领力量,只有不断集聚创新创业人才,才能构筑自主创新的高地。目前产业园无论是创新创业人才的数量还是质量,都远不能满足创新发展需求。现有的高层次领军人才引进机制,以纳税销售作为拨付资金的条件,实际是在形式上不容许创业失败,难以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同时,在企业从业人员中,高学历、高职称人员较少,顶尖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更是稀缺,政府引导和企业投入相结合的人才吸引机制还没有形成。此外,高层次人才在产业园创新创业,涉及到子女就学、医疗、家属就业等问题,还无法得到根本解决。
2.3机构服务滞后
科技中介机构作为市场机制的重要载体,紧密联系了科技与经济,服务于广大企业,是区域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结点。科技中介的价值在产业园的认知度不高,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数量较少,主要从事知识产权、项目申报策划、高企认定等层面的服务。在促进研发设计、科技创业、成果转移转化、创新决策与管理咨询等方面缺乏能提供专业化服务的机构。企业开展创新活动时主要还是依靠经验,前期准备工作做得不充分,很少愿意聘请专业的咨询公司帮助分析研究,而高新技术对应高收益的背后是高风险,不重视市场调研和专家论证,往往造成项目投资的失败。
3审时度势,凝练创新驱动发展思路
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内涵发生质的变化,已成为经济新常态。如何迅速提升科技创新工作是产业园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内在要求,下一步科技工作必须要找准定位,明确思路。
3.1明确发展定位
深入分析科技创新工作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放宽视野,主动对接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抢抓国家支持苏南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历史机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纵深推进合作,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按照把产业园建成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基地”和“苏南创新潜力区”的目标定位,亟需研究制订产业园“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加强对创新驱动的顶层设计,明确科技创新的目标任务,指导科技工作的开展。结合国家、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和重点发展方向,根据产业园定位,重点选择1~2个产业作为主攻方向,打造成国内知名的产业集群和创新品牌。
3.2培育新兴产业
把增强产业创新能力作为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综合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充分发挥自主创新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引领作用。结合产业规划布局,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提升改造,围绕生物医药、动力电池等新兴产业,大幅度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推动产业链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环节延伸,努力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加快转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尽快形成产业规模。如果说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是科技工作的出发点,那么落脚点则是培育科技型企业。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快提升创新能力,促进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向企业流动,真正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
3.3集聚创新资源
科教资源匮乏、民营经济相对发达、产业结构中制造业比重较大,这些特点决定了产业园的发展必须集聚整合创新资源。一是要拓展区域合作。立足与中关村的合作,探索收益分配机制和创新服务模式,承接优质项目。同时,借鉴周边园区的先进做法,开展国际合作和区域合作,打造新兴产业创新成果产业化生产基地。二是争取上级资源。结合现有基础,积极创建产业研究院、国家级孵化器等创新平台。超前谋划加强指导,支持企业承担核心技术攻关、工业科技支撑、重大成果转化等高水平科技项目,整合科技资源为企业自主创新服务。三是打造人才高地。加大投入招科引智,着力提升软环境,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热情,创新服务内容和方式,以最优的政策吸引人才,提升创业平台孵化能力和创新平台集聚功能,纵向引进高层次人才进行自主创业,横向促使高层次人才与企业对接。
4不断完善,构建科技创新促进体系
以建设创新型科技园区为目标,建立健全产业创新、技术创新、科技服务三大体系,强化对创新链、产业链的服务和有效衔接,促进创新主体之间的网络化联系程度,提升产业园发展水平。
4.1建立产业创新体系
一是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借助外来科研资源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弥补本地薄弱的科研力量,探索与高校院所联建研究院所,开展研发攻关、技术转移、公共服务,为培育新兴产业提供有力支撑。做强上海交通大学江苏中关村节能减排研究院,建成集空调、热泵、噪声性能及长效特性测试于一体的实验平台,推进冷却塔检测中心、国家级电梯检测中心的建设。二是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进行供应链配套,优化生产配套环境,不断完善密切配合、分工协作、相互依存的网络体系。加强平台、项目、能力提升等集中集成支持,培育创新龙头企业,支持它们承建专业孵化器,放大企业研发、经营实力,从而衍生出一批具有紧密分工与协作关系的关联企业,打造完整产业链。三是加快发展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标准联盟、行业协会等组织。通过联系相关产业或行业的企业,有效整合科技资源服务创新链,对相关产业、行业开展深层次研究,编制产业技术路线图,推动企业对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的联合攻关,推进相关技术的共享,形成创新链整体竞争力。
4.2完善技术创新体系
首先,要进一步优化产学研政策的定位,要以促进创新型人才本土化和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不断深化企业与高校院所产学研合作,支持企业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提高企业研发和项目实施能力。其次,加大对研发机构、科技攻关、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参与到早期技术研发中,通过合作研发促进研发管理能力的提升。再次,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企业研发机构,提高选择创新方向和技术路线能力,加快企业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利用和转化科技成果。
二、民族节庆对民族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意义
民族节庆是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为适应生产、生活的需要而逐渐形成的文化习俗和文化活动。随着时代的更迭、自然环境的变化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族节庆也历经演变,逐代传承。在各民族自身及其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聚集了地域特色和民俗风情的各类节庆,成为集中展示民族文化的重要平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伴随着近年来西部地区民族文化经济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民族节庆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是各民族地区营销民族文化、发展文化旅游,进而提升和促进社会经济全面进步的重要途径。民族节庆凝聚了特定族群的文化心理和价值观,规约他们的和伦理道德,是民族文化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节庆具有强烈的文化功能指向,它集中展现了特定民族的传统生活和习俗规范,作为一种具有特定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不断构建属于特定族群的意义体系和文化体系。因此,民族节庆的过程就是民族文化整体系统动态演变发展的具体表现。在节庆中,被相对固定了的、有着特定程序和要求的各种仪式,成为该民族原始禁忌、和社会规范的表达,在成员之间传递着属于他们自己的文化观念、社会秩序和行为范本。通过参加节庆活动并遵守共同的习俗规范,族群成员间构建起了特定的民族文化认同感,这些具有强烈公共性的价值观念和精神信仰,成为一个民族生存意义的来源和生活秩序的基础,构成该民族思维和行动的坐标。民族节庆在族群内部和群体之间不断传播和展现,通过在特定事物和具体行为中寄予公共情感和抽象价值,传递和表达属于特定民族的精神信仰和民族品质。于是,民族节庆成为民族精神意义和文化价值的有形体现,包括思维观念、行为模式、审美情趣、社会关系等在内的民族文化要素就这样通过节庆活动中的各种仪式、规则、程序等得到充分展现。因此,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民族节庆的发展演变史,就是其所对应的民族文化的发展演变史。民族节庆活动的举办,为个人、群体、社会提供了相互沟通和了解的公共世界,提供了文化交流与整合的共有空间,通过在特定时空内对一系列文化事项的呈现、对文化活动的参与和文化意义的体验,在民族地区与地方社会之间搭建起对话的语境和交流的平台,为民族文化的自体传承并获得他者的社会认同提供了有效途径;不仅保存和再现了文化传统中的核心和精华,更为民族文化、地方文化进入现代、主流社会环境从而进行文化博弈提供了重要机遇。民族节庆的发展变化就是民族文化发展变化的最直接反映。随着西部地区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生产力水平逐步提高,社会交往范围快速扩大,民族节庆的主题内容日益丰富,表现出传统民族文化中不同文化意义的消融、扩展以及新文化内涵的增加;节庆活动参与和覆盖的范围逐渐扩大,表现形式日趋多元,展现了各个民族群体间日益频繁的文化互动与交流,体现出文化持有者不断增强的文化自觉力和文化包容度,反映了不同群体、地域、社会间日趋开放、互惠的社会交流与整合态势;而商贸、会展、金融等多重元素的日益凸显,则说明了民族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对传统文化功能的突破,它参与着整个社会文化与经济的再生产过程,从根本上发挥着文化整合与社会整合的重要功能。西部地区受地理、历史、文化等条件限制,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科学技术相对落后,人力资本比较匮乏,构成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较大阻碍;而民族地区社会对外开放和交往程度相对狭小,又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传播,给民族地区的发展带来双重困境。如何促进民族地区文化与经济的互动平衡,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在继承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发扬民族文化资源优势的基础上促进文化经济优化创新,有效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切实保护和增强民族群体的生存利益和文化权利,成为西部各民族地区亟待解决的发展问题。对文化产业,尤其是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路径的探索,本身就是西部地区民族文化创新发展的一个有效尝试。借助丰富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不断挖掘其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与旅游、传媒、出版、演出等产业门类充分融合,塑造了多元的民族文化产业表现形式和产业业态。其间,以民族文化观光、体验、互动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旅游业获得爆发性发展,成为推动民族文化产业快速起步和发展的重要平台。以民族节庆为典型代表和重要内容的民族文化产业,极大促进了西部地区民族文化与经济的有机互动,通过快速增强和提升民族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培育文化市场快速形成,带动文化消费兴起和繁荣,提升了民族地区文化经济发展品质。在现代化经济浪潮和文化浪潮的冲击下,民族地区社会不断变化,民族文化及其载体赖以生存的生态语境、文化语境和社会环境都发生了重大改变。一方面,民族文化发展亟待创新与突破,西部地区文化产业也面临增强内容建设、创新产品生产、推进资源转化、扩大消费市场、改进服务模式、融合先进技术等重大挑战;另一方面,民族文化的生产、重构和整合,又反过来对文化载体和文化发展模式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民族节庆作为民族文化的承载者和民族文化产业的重要内容,势必需要在民族文化和经济的再生产过程中实现变革与创新,通过对产品、资源的重组与配置,对表现形式的变化与调整,对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的结合与运用,发展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文化经济发展方式和文化传播交流的重要平台。
三、西部地区民族节庆的科技创新与文化发展
现代社会,科技对文化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影响,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而文化与科技的互动融合,则成为人类社会文明演进的重要推动力量,成为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标志。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就是文化产品的生产、消费和流通过程,文化产品作为文化产业的核心要素,是当前社会文化系统发展进程的重要反映,不仅定位人们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规范其所处的位置,而且传达了特定社会阶段人们对生活的理解,展现着人们对文化的态度,并表达着他们共有的理想和追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正是通过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流通,带动了文化意义的传播和转移,借助各种形式的文化消费,使得特定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取向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同。西部地区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就是把可利用的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相应的文化产品,通过投入产业运行,实现从生产到消费的贯通,最终实现价值交换和效益兑现。就民族节庆而言,它不仅是一种文化传统、文化资源和文化符号,更是一种具有特殊性和差异性的文化产品,有助于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中实现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促进民族文化与经济的有机结合。节庆产业的发展,促进了节庆所承载的文化意义的升华,无论是节庆旅游产品的创意设计、文化事项的传播呈现、民俗风情的参与体验、文化消费的引导培育、文化服务的改进提升,都是为民族文化在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获得话语权做出的积极努力。民族发展是一个整体性问题,与民族文化、民族经济、人的全面进步密切相关。尽管经济水平仍然对文化发展起根本性的制约作用,但文化权利的争取也势必会为民族经济创造宝贵机遇,从而促进民族的整体进步。民族节庆一方面是满足特定群体一系列文化诉求、传承文化传统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是民族群体应对主流文化发展冲击,保护和增强民族文化权利,进而维护其生存利益的重要手段。通过在节庆中坚持、展示、宣传一系列具有特定文化意义的传统行为,增强其在全球同质化发展趋势和主流文化侵蚀中的文化辨识度;通过塑造能动性强、传播力广、特色鲜明的文化形象,打造具有较高知名度的节庆品牌,加强民族文化自信度与自觉力,巩固其在世界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从根本上维护和促进世界民族文化多样性发展。现代科技的全面进步,对文化经济发展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已经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了文化产品的各个环节,在催生出一大批新型文化产业业态和新型文化服务模式的同时,也对传统文化产业和民族文化产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数字影像、声光多媒体、LED显示等技术在民族文化经济领域的广泛应用,极大丰富了相关文化产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提升了各个领域的发展活力[3]。民族节庆的科技创新,就是以多样性民族文化资源为依托,积极探索和尝试与科技、艺术、管理、营销等要素的有机互动和创新整合,全面提升民族文化的创造力和活动力,为民族文化的生存与发展创造机遇。民族节庆的科技创新,是利用高新技术对传统文化经济的改造过程,是提高创意设计、娱乐休闲、会展商贸等节庆内容科技含量的过程,是为民族文化创新提供强大技术支撑的过程,更是利用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增强民族文化传播功能,构建有线和无线全覆盖的民族文化现代传播体系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民族节庆科技创新的实质,就是民族文化传播的革命性变革。在各类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营销手段的能动作用下,民族节庆的文化传播方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各种影像、显示、传播、网络、营销技术的运用,使得民族文化内涵的展现和文化意义的传承突破了原有的时空限制,由最初的“口传心授”、“心领神会”转变为现代的“网络推介”、“远程记录”;由原来的“在场展示”、“在域传承”扩展到现在的“在线营销”、“在网传播”。新兴科学技术的全面介入,催生了文化产品的创新生产,丰富了文化活动的体验方式和表现形式,提升了其艺术表现力和文化附加值,增强了文化参与者获得体验的深刻性与敏锐性,使得民族节庆由传统意义上文化生活的组织者转变为现代社会中文化消费的倡导者,使得文化消费成为文化传播的又一全新途径,伴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全面展开而快速延展。这些文化传播方式的变革,不仅提升了民族文化的本土影响力,而且增强了其他群体和社会对它的认可度和认同感,为民族文化在更大范围内表达合理权利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民族文化传播的崭新格局。对民族节庆科技创新的探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1)信息存储与产品生产创新。利用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加强对信息、资源的提炼梳理,建设节庆文化资源数据库,构建节庆文化、节庆资源、节庆遗产、节庆档案、节庆经济等各类信息的数字存储体系,提升相关文化产品的创造力;同时,充分利用高清、多媒体、虚拟展示、3D/4D技术、激光显示等高科技,提升民族节庆的艺术表现力和文化感染力,增强民族和节庆文化传播的生动性和有效性。(2)平台搭建模式创新。积极创新和拓展文化传播平台,开展针对数据库、信息中心的版权保护、在线下载、广告营销、在线娱乐、网络交易等内容的建设,实现网络信息与资源的共享利用,促进民族文化传播平台多元化发展。(3)娱乐和体验方式创新。以移动多媒体、手机报、数字出版、网络电视、数字电影、动漫、网游、虚拟演出等技术手段为依托,打造符合现代人审美体验、娱乐参与、休闲互动等需求的多种文化体验方式,削弱群体间的文化隔阂感,增强民族文化传播过程的针对性和互动性。(4)文化消费创新。加快对各类先进通信和网络技术的转化应用,积极开发基于移动、数字等具有不同传播特点的新型节庆文化产品和衍生产品,扩大节庆文化消费的内容和范畴;以移动互联网媒介为核心,推动数字内容体验消费,促进节庆体验、文化娱乐、远程直播、APP平台、微信和微博客户端等多种新型节庆文化服务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4]
(2)科技创新中知识的应用如果不实践,知识反而等于零。一个人,只有在实践中运用能力,才能知道自己的能力。所以科技创新人员,切忌做马谡,当有了想法后立马付诸行动,要知道,任何科技成果的产生,都是在科技创新者的双手下产生的,而不是脑海中。自我管理能力对创新者知识结构的构建有着实质性的影响,自我管理能力的高低不仅决定了个人知识在输入与输出上的效率,而且决定了只是元素的组合能力及知识结构的再生能力。输入输出本身就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只有输入了丰富的理论知识,才能输出到实践当中去,而在实践当中的经验与教训又变成了新的知识输入到创新者的大脑中,就是这样一个循环的过程,使得一颗颗创造之星冉冉升起。
2、科技创新者知识的再生产和创新能力的再提高
(1)激发科研兴趣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兴趣是科研进步的推动力。很多科学家都是由于对某个方向有着浓厚的兴趣才有所作为,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兴趣使科技创新者在总带着积极主动的状态和情绪进行创造性活动,乐其所为,不觉疲劳。而且促使创新者在创新时激发更多的灵感,获得触动,使他们的创新思想想泉水一样源源不断。同时,广泛的兴趣有助于创新者建构广博的知识储量,扩大他们的创新视野。
(2)创新意志与坚持科技创新者在创新过程中应该不惧怕失败,因为有时候失败的经验比成功更有意义,同时要凭借坚强的意志力,勇敢地选择具有社会价值和一定风险性并且无人敢尝试的创新选题,并能屏蔽和抵制在创新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干扰和困难。创新活动不仅需要创新能力,更基本的前提条件是需要有创新欲望。对于每一科技创新者来说,完成任何一项创新活动,除了需要资源配置系统的优化运行,还需要有动力发动系统的持续支持。而保证动力系统运转的主要动力源是个体的兴趣,外界压力虽然也能迫使个体形成一定的动力,但不仅爆发力有限,而且持续的时间也有限。动机系统的高能量则是创造力迸发的支撑。
2.创新专利带来的巨大利润和企业间的激烈竞争使得这一时期的科技创新具备了另一个显著特征:封闭。如,Turner(1954)在对191个企业科技创新境况分析后发现,大部分企业以自身内部资源为支撑,很少吸纳或借助外部资源开展合作创新。这也决定了这一时期科技创新研究思路基本立足于单个企业本位组织内部及其对外部环境的被动适应上,即如何通过自身条件调整(包括组织及其所拥有的创新要素)适应外部环境,以实现企业科技创新效能的最大化。所以,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企业外部环境对其内部科技创新的线性影响研究,二是企业所拥有的创新要素及其自身组织安排对科技创新的线性影响研究。
3.20世纪70年代至今的多元主体参与的开放式科技创新进入20世纪70年代,科技创新模式发生了重大转向,具体表现在:创新参与主体不仅由大企业拓展至中小企业,而且高校、科研院所等其他主体也参与进来;突破组织边界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开放式战略思维撬动尽可能多的创新资源;创新过程不再是机械、线性的,而更趋于非线性和复杂系统性;创新不再满足于1+1=2的线性结果,而是努力获取1+1>2的协同效应等。总之,科技创新模式由大企业封闭式创新步入多元主体参与的开放式创新,且形成了名目繁多的细化科技创新模式,其中已被广泛认可且较具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合作创新模式。20世纪50年代开始,科技创新就已经面临所需经费日益庞大、研发过程日益复杂的现实,单兵作战的创新模式已不适应发展需求,Arnold(1954)当时就认为合作研发(cooperativeresearch)可成为应对这些挑战的有效途径,基于此Arnold详细分析了4类从事研发的团体及9种出资团体,冲破了单个企业独自研发的组织路径选择,开拓了研究科技创新多组织(单位)合作创新模式的先河]。但是之后合作创新研究并未受到重视,直至70年“I/UCRC”(Industry/UniversityCoop-erativeResearchCenter)的提出,合作创新研究才受到关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合作创新新模式,其中最具代表性是Franks(2000)将供应链思想引入创新领域提出的“供应链创新”模型和Etz-kowitz等(2000)构建的大学、政府及产业“三重螺旋”创新模型。
二、创新系统模式
1.基本科技创新单元间的合作具有偶发性,为了使合作创新更具稳定性和可预见性,需要相应的系统予以持续培育和支持。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创新系统模式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效途径,且形成了三个代表性流派:以Free-man(1987)、Lundvall(1992)和Nelson(1993)为代表的国家创新系统,他们从国家层面关注创新过程,认为创新的实现与一国的具体国情具有内在逻辑性,并构建了国家创新系统分析模型[9-11];以Cooke(1997)和Braczyk(1997)为代表的区域创新系统,他们批评国家创新系统概念过于模糊,并用区域予以取代,将分析对象具体化,这为分析一国国内不同地区创新能力的差异提供了分析框架;在吸收“三重螺旋”创新模型的基础上,以Malerba(2002)为代表的部门创新系统也已形成,他们将分析对象定位于更为微观的“部门”(sector)。可见,创新系统更加侧重科技创新宏观层面,其对顶层设计的重视为有效规避合作创新偶发缺陷,促进合作创新持续进行提供了系统保障。创新网络模式。为使系统性创新更具有可操作性,创新网络应运而生。创新网络最先发轫于Imai和Baba(1989),Freeman(1991)在引证并接受了两者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正式采用创新网络这一名称,是指“应付系统性创新的一种基本制度安排,网络构架的主要连结机制是企业间的创新合作关系。”Gemiinden等(1996)则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以企业为核心,以管理机构、供应者、协同供应者、研究与培训机构、竞争者、批发商、客户、咨询者为合作者的创新网络参与主体模型
2.明确了创新网络的主体构成。Sheffi于1985年提出的超网络(Supernetwork)已被引入创新网络研究领域,并成为创新网络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总之,创新网络模式为合作创新水平的升级和创新系统的落实提供了可能。创新集群模式。科技创新并非均衡分布,而是某些行业、区域或者时间点总是比其他行业、区域或者时间点具有更多的科技创新产出,甚至会出现科技创新成果“涌现”的现象。OECD基于实践的总结和理论整合,分别在1999年和2001年出版的《集群———促进创新之动力》和《创新集群———国家创新体系的驱动力》两部研究报告中正式提出了当代意义上的创新集群。之后研究热度不断上升,对于创新集群的认识也日益深刻和多样,较具代表性的研究包括美国竞争力协会(2010)基于高强度合作视角的分析、Preissl等(2003)基于技术功能联系的解读和Scott(2006)基于创意领域的诠释。至于创新集群运行方面,创新机制、创业机制、产业促进机制和区域发展机制成为其有效实现的4大核心支撑机制。总之,创新集群模式的出现使科技创新与产业或经济的结合更为紧密,同时也为合作创新、系统创新和网络创新的建设开辟了新的视野。开放式创新。Chesbrough在梳理、总结创新已有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在2003年《开放式创新:进行技术创新并从中赢利的新规则》一书中正式提出开放式创新这一概念。他在对封闭式创新和开放式创新做了详细的比较后认为,智力资源的流动与私人投资及其对外部知识的支持是开放式创新产生的重要原因,且认为这一模式的本质在于,企业可以通过外部(内部)的路径将外部(内部)的想法商业化推向市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采取的方法包括建立新公司、认证许可等。之后,Ches-brough(2004)又对开放式创新的管理原则和经营模式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和分析,为开放式创新的切实推行提供了方法论依据。
3.网络众包模式。2006年,Howe在《连线》杂志首次提出网络众包(Crowdsourcing),但并未给出明确的定义。之后Estellés-Arolas等(2012)在总结40个已存定义的基础上给出了网络众包的定义,是指一种在线参与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个人、科研机构、非营利性机构或公司灵活需要解决的任务,大众自愿承担任务;并廓清了网络众包的8个特征:清晰的任务承担者和众包者、任务目标明确、任务承担者报酬明确、众包者可接受的报偿明确、在线参与、一定范围内的公开征集和使用网络。可见,与以往创新模式相比,庞大、分散的参与者管理成为此种创新模式成功的关键。针对这一问题,两种解决方案得到认可:一种是技术方案,如采用先进计算机技术构建大型分布式计算系统,为网络众包中研发问题的编码、信息化和模块化提供技术平台;另一种是采用管理方案,如给每个研发问题指定一个项目经理或通过“动机—诱因—激发—行为”模型对参与者实现有效管理。作为刚刚出现的一种创新模式,其所独具的创新合作关系、计算机网络化和创新过程民主化为已有创新模式的发展,或者几种创新模式的整合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三、结论与研究展望
2.将市场需求和本地特色相结合科技创新的成果,不论是物质产品还是服务产品,终归都要进入到市场,受到市场的检验。因此,80个旗县(市)在进行科技创新时都以市场为导向,并且紧密结合本地的资源禀赋、特色产业,比如阿拉善左旗成功试验了沙芥人工种植技术,建成沙芥育苗采种基地15亩,种植沙芥500亩,同时在沙米人工驯化栽培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为止,涌现了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在稀土新能源、农牧业科技、生物技术、煤炭化工等领域自主开发了很多核心技术,例如托克托县的金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出了“金霉素预混剂的制备方法”,并获得了中国优秀专利奖。
3.区域间存在差异由于各个县域的情况不同,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了它们的科技创新能力也存在着显著差异。整体来看,蒙中地区经济最为发达,蒙西地区次之,蒙东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较弱。相应的,蒙中地区旗县(市)的政府和企业对科技的重视程度高,科技创新机制较为完善,因而科技创新能力也最高;蒙西地区旗县(市)的政府正在逐渐重视科技创新,这些地方科技创新能力在全区处于中等水平;而蒙东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较低。例如,自治区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基本分布在蒙中和蒙西地区,而位于蒙东地区的企业数量较少。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科技创新的投入不足虽然目前各个旗县(市)都加大了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但是科技创新所需的资金依然短缺。仅就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而言,2012年全自治区该项支出已达101.4468亿元,但全国的总支出为10298.409亿元,可见,自治区的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还不足全国的1%,进而说明自治区科技创新投入与其他省份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科技人才匮乏2012年全自治区仅有48357人从事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其中仅有5960人从事研究与试验发展,从事专业技术服务业的人数为36403人,5994人从事科学推广和应用服务业,每个旗县(市)中的科技人才更为匮乏,这严重制约了县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
二、县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借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对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结合县域科技创新的目标、条件,考虑到省级区域、市级区域的差别较大,关注到有关县域数据的可得性,基于我国的“十二五”规划和科技部出台的《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县(市)科技工作的意见》,遵循构建指标的一般原则,并结合80个旗县(市)科技创新能力的整体特征以及存在的问题来设置评价指标。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根据县域科技创新能力本身的独特性,为了构建一个能反映其产业特点、操作性强的指标体系,应该遵循以下原则:科学性原则指标选择遵循独立性、代表性和统计性,将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要降到最低,以免影响指标体系的准确性。充分考虑县域科技创新指标元素,准确规范地反映每个旗县的科技创新能力。可行性原则考虑资料数据的可获取性;设计的指标不能太复杂,尽可能简练,易于评价;以定量指标为核心,便于精确地量化每个旗县的科技创新能力。
3.系统性原则构建的指标体系要全面,有侧重,相互补充,形成一个整体,从全方位、多角度地反映一个县域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真实情况。导向性原则通过设置评价指标,引导80个旗县(市)树立发展科学创新的理念,引导县域政府采取措施促进企业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使每个县域都能意识到现有的优势和存在的劣势。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根据以上的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借鉴国内外已有的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和县域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结合80个旗县(市)科技创新的总体特征以及普遍存在的问题,构建了县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三个层次,其中一级指标三个,二级指标九个,三级指标二十二个,四、县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推行的保障条件
三、政府发挥宏观指导与统筹协调作用
2.员工中缺乏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后续培训近年来,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推进,企业之间也包括煤矿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竞争中尤其是科技因素即科技人才之间的竞争已经成为所有企业竞争的重点问题,因此,即使已经成为煤矿行业的佼佼者,城郊煤矿还是必须要重视对科技人才进行培养的问题,这是十分必要而且紧迫的。
3.不重视对科技资料的管理,管理方法存在不合理之处科技资料是企业得以继续发展的重要科学技术资源,其承载着企业引进和研发的科技成果,在煤矿企业进行实际生产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和作用。然而,当前对于煤矿科技资料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科技资料的管理工作较缺乏,管理方法也存在不合理之处。人员的调整、调动使得之前的原始资料不能很好的保留和完善的保存。
二、科技创新管在煤矿生产中的具体应用方法
1.建立以科技创新为基础的长远计划和规划对于每一个煤矿企业来说,只有建立起以科技创新为基础的长远计划和规划,才能更好地将科技应用于煤矿矿井的生产,促进煤矿生产的发展和进步。因此,煤矿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生产技艺、设备水平和实际生产状况,制定出煤矿矿井的长期计划和规划,并与之相对应地制订短期的安排,才能促进煤矿的科技发展。只有制定出以科技创新管理为基础的长远规划,才能使企业得以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跻身为一流的煤矿企业。
2.建立员工激励的机制,成立专门资金科技创新管理需要激励机制的作用,因此,煤矿还应该建立专门用于奖励科技创新的资金,并制定完善的奖励制度,对企业中有价值的优秀的科技创新进行奖励。在奖励制度中,不仅要对具有专业性的专门技术人员进行科技创新的奖励,还应该要鼓励整个企业的工作人员开展创新活动。这样,就能使企业中营造出科技创新的气氛,提升煤矿矿井的生产中的科技含量。从而能够改善公司的煤矿生产,促进公司经济效益的提高。
3.引进先进设备、新技术和新工艺对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进行引进之后,能够极大地促进煤矿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同时,也能有效地提高矿井在工作过程中的安全系数,促进矿井生产的发展。
4.培养专业人才,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煤矿企业还应适时地开展适应现代化科技创新管理的培训课程,引进现代煤矿产业的先进技术和科技创新管理方法,建立起多元化的科技创新培训体系,不断地提高公司员工的科学技术水平,培养专业性的技术人才。公司在不断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中要重视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尤其是矿井生产中的一线人员,只有不断地提高一线人员的素质,提升他们的科技水平,才能在矿井生产的过程中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将其排除。
5.规范科技资料管理,建立科学管理体系煤矿应提高对科技资料管理的重视程度,提高员工对科技资料进行管理的意识,将科技资料的归档工作纳入到企业的各项工作计划当中。同时要建立起科技资料的科学管理体系,改变以往传统的科技资料的管理方式,加快科技资料管理的信息化进程,促进科技资料更有效地为具体生产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