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6 18:52:3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生态建筑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在建筑设计中,要求设计者将自然环境因素充分考虑到其中。只有人和自然能够和谐相处,人类社会才能在和谐中发展。随着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可持续发展战略收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任何一项工作都要考虑到自然环境的重要性,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生态建筑设计需要遵守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和自然和谐相处,作为大自然的朋友,建筑工程不能对自然产生破坏。
2、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自然同建筑的完美结合
设计师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要对有限的自然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这种充分的利用并不是说去对自然资源进行一味的索取。指的是在具体的建筑工程的设计中,要对建筑场地内的空间资源等因素进行有效利用,可以将其作为建筑的一个部分。在建筑工程施工之前,要进行一定的规划和设计,在此过程中就要对地上资源和地下资源都有所考虑,将自然合理地融入到建筑设计中。同时设计师要对建筑的节能减排功能做到一定的认识,以便在施工中有所注意,这样才能有效地做到建筑和自然地完美结合。
3、认真考虑相应生态环境地域特点
建筑工程必将对一定的土地资源进行一定的利用,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施工现场以及周围的自然景观和人为景观。要对当地的气候条件和资源等因素进行有效的掌握,对其能源分布和文化特点进行调查。在具体的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不能对这些因素产生破坏,才能在总体上实现建筑和环境的完美统一。
二、生态建筑设计理论应用于建筑设计
1、通过科技手段解决生态问题
在建筑的施工过程中要通过一定的手段,找出影响生态平衡发展的主要因素,并且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解决。在通常情况下,一些先进的技术会被广泛的应用。一般来说,对于建筑材料技术和物理技术方面来说,可以将自然界的风能和太阳能等无污染的能源资源进行有效地转化,成为人们常用的资源。同时还要将新能源和施工技术和施工手段等方面进行有机的结合。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达到生态建筑理论的要求目标。
2、进行因地制宜的建筑设计
生态建筑虽然在环保问题比较严峻的今天受到了重视.但研究范围的重点多数还是城市之中.对农村环境的研究是比较少的。而且在研究过程中.不同的学科都秉持着自己的专业角度.各个学科之间缺乏沟通与合作.研究工作进行的不到位。
1.2缺乏生态建筑的广泛实践
在我国的建筑行业之中.生态建筑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整个建筑行业的生态发展也得到厂巨大的推动.但是目前所有的研究还是比较局限于理论方面.缺乏在实际工程中的实践过程生态建筑能够对环境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让社会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让整个建筑行业的发展更加绿色在当前的建筑领域.探索城市的生态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任务.人们今后的生活也需要生态建筑进行指引。
2.我国生态建筑设计的发展思路与对策
生态建筑是建筑与环保的结合形式.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体现生态建筑的设计是对生态伦理观与生态美学观进行的完美结合
2.1生态建筑设计的发展思路
2.1.1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文原则
城市与建筑的建设应该满足人类基本的生存和发展需求.这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推动力量.也是建筑行业发展的终极目标在以后的建筑工程中。人的主体地位要时刻被重视和肯定.建筑行业在发展时也要充分实现自然与人的互动.在城市的建设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让广大市民的多元化需求尽可能的得到满足
2.1.2因地制宜尊重环境属性
在生态建筑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对资源的利用.土地问题是所有资源利用中最重要的问题.如今城市化的脚步越来越快.有限的土地一定要进行充分的利用才能满足人民的生活需求对于土地的利用一定要充分发挥生态技术的优势.让土地的空间效益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进行建筑建设时要对土地原有的地貌和环境特点以及周围的气候相适应.只有在建筑建设时因地制宦.建筑才能与环境达到最佳的契合状态。
2.1.3增强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结合
和协调建筑物是联系使用者和自然环境的有效桥梁.人是自然环境的重要分子.只有在生态化的基础上与环境建立起一种新的结合和协凋关系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的在建筑的建造使用和报废的过程中.生态建筑的设计中做到对环境的破坏影响最小
2.1.4增加屋面绿化面积
生态建筑的外部能够与自然相呼应.而内部空间的设计上也应通过室内设计将室外的绿色引入到室内环境中来.而生态建筑的发展为绿化环境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在建筑设计中可以运用绿化和水面来进行空间的划分.可在在建筑物的大厅及内庭院加可调节的开启式屋顶.这样就能由根据时间季节的变化来达到室内温湿度的调节.可使室内外的空间达成有机的联系。由此可见.建筑师在建筑设计时应充分运用屋面绿化的因素.来达到美化环境的作用.使得生态建筑在提高人居的自然度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2.2我国生态建筑设计的对策
生态建筑设计能够把建筑物与环保紧密结合起来.能够在满足各种使用功能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加符合环境保护的工作及生活空间结构.故此在建筑的设计中就应充分的利用生态因子来为居民创造出高质量的生活环境
2.2.1坚持生态原则进行城市规划的设计
城市规划设计在宏观环境方面要根据生态原则来了解城市的发展过程.在土地的利用和开发建设中也要坚持生态原则.协调好城市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的相互关系.做好空间的利用方式和结构功能配置与自然生态系统的适应。在具体的区域规划中要与城市的整体环境所设立的系统相衔接.解决城市改造和更新过程中的复合生态问题。
2.2.2做好建筑设计微观环境的建设
由于生存环境的恶化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存空间.如何处理好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相互协调关系使各种环境设计更有利于当代人的身心健康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在单体建筑设计和园林景观设计等微观环境方面,还需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以及建筑与自然因素的相互关系。城市景观环境要按照人们的行为习惯和人们的需求方式,根据一定的功能关系进行组织,要做到空间布局的合理和统一协调,就要多角度和多方位的来进行建筑设计城市是由各种环境设施所构成的.这些设施也是城市景观环境系统的组成部分.所以在设计和施工维护方面要做到使各种环境更适合当代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2.2.3完善生态建筑设计的法律和规范
生态建筑设计的法律规范是完成建筑设计的基本依据.法律规范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着生态建筑设计的实施情况好坏目前.在生态建设方面虽然已颁布了一些法律法规.起到了一定的节约建筑能耗和保护环境的目的,也对住宅产业的现代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相关的法律规范还不是很健全政府只有通过立法的形式来对建材的选择及能耗标准进行硬性规定.才能有效的实现生态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强度。所以要想在建筑设计中采用生态策略就必须在法律方面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这样才能有效的限制不利于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建设行为.不断推动生态建筑的发展和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
2绿色建筑理念下的不同生态校园的分区设计
在进行校园建筑的设计和规划时,我国普遍将校园用地从功能上划分为教学文化区、学生生活区、体育运动区、生态休闲区、行政办公区以及教职工住宅区等六部分,在不同的功能分区内,生态校园建筑设计所用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本文重点对教学文化区、学生生活区和体育运动区的建筑设计做出了阐述。
2.1教学文化区
教学文化区是学校建筑设计的主体区域,这一部分的建筑设计包括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训楼等。教学区是校区的核心区域,应该以中轴线形态设计成庄严宏伟的风格,以突显整个学校的风貌。在设计时还应该注意主轴线上的空间层次感和组织序列性。主轴线两边的建筑设计应该具有灵活性和变化性。从而使整个教学区的建筑设计庄重而灵活,严谨而又富于变化。河南工业大学的建筑就是这样呈对称分布的。学校正对门是中心广场,极具标志性的图书馆位于广场之后,左右分别为理科、文科教学团组以及各学院专业实验室。建筑物之间空间较大,搭配草地、花卉、树木,这样的布局既给人以庄严之感,又显得开阔、幽静,符合以人为本的理念。
2.2学生生活区
在绿色建筑理念指导下建筑设计的生态校园中,学生生活区是由宿舍楼、后勤管理中心、学校医院和服务性建筑组成的。在进行生活区内的设计时,可以开辟林间空地用来供学生休息,在空地中设计绿地、花坛、走廊、座椅等。选择生活区的花草树木时,应该选择具有不同季相、色相变化的植物,丰富生活区内的景观。为了体现设计的舒适化和人性化,要在生活区内设立活动场所。学生宿舍应该设立单独卫生间,宿舍楼内设立自习室、阅览室、接待室、洗衣房等。该区域的建筑设计应该采用智能楼宇管理系统,以方便学生的日常生活。另外,为了体现绿色建筑理念,所有的宿舍楼应该在每一间宿舍的屋面铺设多晶硅光伏板,通过这样的手段可以很好地实现对太阳能的利用,从而实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目的。
2.3体育运动区
体育运动区是学生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生态校园建筑设计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现阶段国家大力倡导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背景下,体育运动区的重要性更是被凸显出来。为此,在进行体育运动区的设计时,应该保证有较大的土地使用面积,根据学校的实际状况设立篮球馆、篮球场、足球场、网球场、乒乓球场、文体中心等职能区域,在该区周围可以栽种高大乔木,同时将喜阴性的灌木和花卉栽种在乔木下层,以形成一定规模的绿化带。这样的绿化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遮阳、挡风,同时还可以有效地减少噪音的扩散。体育运动区在设计中应该对照明灯管职能控制系统、观众导览系统、应急广播系统等进行有选择的使用,同时还要强化硬件建设。使体育运动区既具有现代化的气息,同时又能满足师生的审美需求。
尽管“绿色”、“生态”建筑都存在美观的问题,但因地制宜,环保建材,节能降耗是首要的。我国对fe色建筑的定义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的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的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⑴这样,绿色生态建筑首先要有合理的选址和规划,尽量保护原来的生态系统,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而生态建筑的内、外墙体是必不可少,而且选材应是选低碳的建材,这些建筑材料在性能上要满足坚固、耐用、隔热、保温、不燃、防火、隔声、耐水、耐潮、抗冻性良好、不发霉、不怕虫蛀鼠咬。
生态建材的墙体除满足轻质、高强、保温、防火、隔声、耐水等性能外,还需要放射性安全,遇火不产生烟毒,应用施工过程对环境影响最小,在拆除后不对环境造成污染,对环境友好,可重复利用。为配合绿色建筑六大指标中对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的需要,新型墙体材料产品正沿着生态建材的墙体方向发展。
2生态建材墙体产品的示例
无石棉纤维增强硅酸韩/水泥平板的性能是可以满足上述生态建材要求的,这类板是以二氧化硅、氧化钙、纤维素纤维釆用制板工艺成材,在高温185°C和IMpa压力下水化反应,合成以托贝莫来石结晶为主要成份的板状材料,张幅大:长3050mm宽1220mm,厚度由6mm至25tnm。以产品的检测结果和应用技术设计为例:无石棉硅酸钙板有低、中、高密度,可分别用于内、外墙体,低密度板(彡lg/cm3)用于4小时耐火时间的防火墙,中密度板(彡1.2g/cm3)用于内墙的隔断和吊顶,耐火时间可达2小时,高密度板(^1.4g/cm3)可用于夕卜墙。内墙用板其抗折强度达彡lOMpa,以C型100轻钢龙骨安装两面厚12mm的中密度板,其间填充入容重100kg/m3的岩棉,隔声量可达国家民用建筑的特级50db的要求,墙的总厚为186mm,比其他材料砌筑的墙厚240mm省54mm?每20m长的墙体可增加使用地面面积约lm2符合节地要求。此内墙结构向外>50mm留作空气层,以钢型材构架配装高密度板作为外墙,墙体的传热系数仅约为0.5ff/m2.k,并可满足沿海和内陆地区的风荷载要求。其结构已通过正压5000P负压4500P的测试,此类外墙板含矿物颜料呈不同色泽,也可预涂装各种色.彩的氟碳涂层,与内墙结合而成为外墙外保温装饰体系;应用于冬暖夏热和冬冷夏热地区的建巩。
无石棉纤维增强硅酸钙/水泥平板施工过程是干作业,速度快,每人每工日平均可完工8m2墙体,其墙腔内可预装入各种管线,每张板都可以拆卸维修,墙体可用涂料、墙纸、石材、陶瓷片、金属片等做装饰。无石棉纤维增强硅酸钙板/7欠泥板通过-3(TC+2(TC的冻融25次循环,质量完好,放射性检测属安全的A级其应用不受限制。这些板材的浸出液通过动物口服无毒的测试。可在住宅中使用-这类板的材质决定其使用寿命与水泥混凝土相近,板材在拆卸后可集中由生产单位回收粉碎后重新作为原材料循环再利用。
此类板材经中国建筑材料规划研究院有关研究其成果显示:属于低碳建材。与采用脱硫石膏生产的纸面石膏板的耗能;i近。生产过程无废水排放,干湿边料均可循环再用,符合可1持续发展的需求。
此类板材物理性能详见JC/T564.1-2008《无石棉硅酸钙板》和JC/T412.1-2006《无石棉纤维水泥平板》国家建材标准。其应用详见:国家标准GB50574-2010《墙体材料应用统一技术规范》也可向企业索取应用技术手册。
3生态建材墙体产品的应用实例
如用于防火墙(3h、4h耐火时间)则选用低密度板。用于外墙外保温的面板可选髙密度的板,这些板由于其耐候性良好,强度高(抗折强度彡20Mpa)还用于外墙帷幕板,清水墙板如北京奥运会国家体育馆的外墙低密度板还可应用于隧道防火系统,这些板使混凝土结构和隧道的水、电等管线得到保护(耐火时间》2.5h)。在广州新电视塔,低密度板构筑了排烟风管系统和防火吊顶(该工程内装饰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
中密度板材在工厂生产时表面压制木纹凹凸图案成为披迭板,用于住宅外墙起到保护建筑物的内墙和取得隔声、隔热、保温、装饰效果。无石棉硅酸钙/水泥板属于国家鼓励发展的新型墙体材料,其应用范围除公共建筑、民用建筑使用外,也在工业建筑上得到应用;如窑炉隔热、防火墙构筑。在核电工业和造船业相应的构件也在应用中。
4结束语
我国订立生态建材产品标准和应用规范的素材,我们认为以生态建材支撑生态绿色建筑是非常需要的。但我国仍未有以生态要求的建筑材料产品标准和应用技术规范,例如板材的耐候性规范测试、应用现场修改板材对环境影响的规定、板材终止应用和拆除终止应用和拆除回收的运作规定等,另外,此类板材在整个生命周期的碳足迹认定和考核,都应引起我国建设行政部门、硅酸盐学会,建筑、建材、科研、设计研究、物流部门和各级行业协会的关注。
2生态建筑设计的原理
2.1生态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有效保护和利用自然环境的方法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保护全球生态系统的平衡以及维护建筑物体周围生态环境系统的平衡。充分开发利用新能源,例如太阳能、水能和风能。在设计建筑物时应该结合考虑建筑周围的环境光、热、水,以及建筑视野、建筑风和建筑阴影等相关因素的影响。设计建筑绿化规划要与建筑附近的绿化体统一起来,成为系统网洛。建筑物通过窗户进行自然采光;通过在适当位置开口,用来通风,建筑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到绿化配置,减弱人工化的建筑环境:通过建设喷泉或是观赏水池等亲水设施来降低环境温度,调节气候。
2.2节约能源
建造建筑物必须以建筑物的功能性为出发点,努力减少使用能源物质,尽量不超量使用能源物质,不造成能源浪费,更加不要建造对于建筑整体结构或是使用功能没用的东西。不要过分地崇尚奢华、贵气、宏伟、奇特,等建筑风格理念。建造感性空间需要使用的材料与非结构的部分,则应该有效大力控制能源物质的损耗与消耗不能大于必要非消耗的能量物质的标准。并且大力推行通过使用自然材料或是人工制品来展示建筑的艺术性和人文情怀。尽可能建设生态建筑应该遵循的价值观是坚持使用用材料与能源的合理设计、建造的价值。
2.3广泛利用新技术
在生态建筑中,为了达到降低能源消耗的目标,使用环境保护型的材料以及无污染洁净的施工措施,提高对对能源的使用效率和能源的循环利用;建设中使用安全无污染可循环利用的材料,采用施工措施应是能够最大化的减弱对环境的不良影响。生态建筑的设计法则是以日照的强弱程度为依据,自动调节室内的蓄热和照明系统;强化对二次能源的使用;使用节约水资源系统,根据恰当的水温,水压进行水资源回收,建筑材料要选取耐久性能强、易于分类回收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在建造中多使用经过安全加工处理的再生材料,以不损害自然再生系统为基础来最大化的使用自然材料,倡导工厂化作业生产,尽量减少现场作业量,以防造成环境污染,提高建筑工人的施工效率与材料的使用效率,尽量不造成浪费,建筑设计要考虑到对于建筑的维修保养的便捷性。
2.4倡导健康舒适的理念
生态建筑要能体现建筑物的实用性和功能性,这就是建筑师对于使用者的人文关怀,通过建筑物加强使用者和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交流沟通,让人们能够建筑物中生活和工作都能享受到健康,感觉到舒服在健康、舒适。主要体现在创造良好的通风对流环境,增加建筑的采光系,生态建筑一定要确保创造适宜的室内温度和湿度,保证建筑物的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系统的健全,创造良好的的视觉、声音环境以及心理感受。
3生态建筑设计方法
生态建筑的设计方法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即是最大化的存留建筑物中具有价值的生态元素,保持生态的完整性不受人为破坏,建筑物体和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共处。人类的建造行为杨改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与破坏,并且通过生态建筑中的人为生态方式对已经被破坏的自然环境进行修复和保护。生态建筑的设计方法有两种,一是整体设计,二是单体设计。
3.1整体设计
在生态建筑设计时,就必须把需要建造的建筑物融入到整体的城市中,任何建筑物都是城市大建筑系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建筑物作为城市整体建筑的一部分,在其设计规划时,就必须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在需要建造的建筑物所在的周围区域为设计目标,考察建筑场地的地貌地形,地质河流,天气气候等一系列基本自然条件,的基本条件、通过对这些自然因素做综合分析之后再设计切实可行的经济高效的设计方案,这就是所谓的生态建筑的整体设计。首先,生态建筑必须继承城市与地域的传统的景观特色,建造出能代表城市新面貌的新景观。生态建筑设计在改变原有不合理的布局模式、重新划分的区域、完善资源配置的同时生态建筑设计还要传承城市的历史文脉,保护城市的自然地理。其次,正确处理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还要综合考虑到生态建筑工程项目如何能创造出最大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生态建筑中怎样才能这些相互关联或是相互矛盾的元素综合在一起,进行系统的,高效的,全局的来考量,整体设计在生态建筑中的地位特别重要。
1生态建筑设计要点
生态住宅设计,指的就是综合运用当代建筑美学、建筑技术科学、人工环境学、生态学及其它科学技术的综合成果,把住宅建造成一个小的生态系统,为居住者提供舒适、健康、环保、高效、美观的居住环境的一种设计实践活动。这里所说的“生态”绝非一般意义的绿化,而是一种对环境无害而又有利于人们工作生活的标志。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生态住宅涉及的技术体系极其庞大,包括能源系统(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水环境系统、声环境系统、光环境系统、热环境系统、绿化系统、废弃物管理与处置系统、游憩系统和绿色建材系统等。简单说来,其技术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住宅区物理环境(声、光、热环境)与能源系统设计,包括建筑规划、建筑单体设计、建筑能源系统的设计等,同时又与绿化设计以及建材的选择息息相关,是当前生态住宅设计中最重要而又最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智能化住宅区,包括信息管理和通讯白动化、物业管理自动化、设备自动化控制、安全防护自动化以及家庭智能化等。
1.1水资源的节省以及废弃物处理
从这个思路出发,要实现住宅设计生态化,需综合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住宅住区规划。建筑单体设计(包括建筑造型、朝向、定位以及细节处理如维护结构材料选择、保温方式、门窗形式等);建筑物内的环境控制系统设计。下面将从风环境设计、白然景观、光环境等方面,分别阐述可应用到生态住宅设计中的相关技术。
1.1.1住宅区风环境设计
建筑物布局不合理,会导致住区局部气候恶化。高层建筑由于单体设计和群体布局不当而导致强风卷刮物体撞碎玻璃的报道屡见不鲜。很多事例提醒规划师和建筑师,风环境和再生风环境问题已不容忽视。然而,可能是对室外风环境的预测不够重视或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当建筑师们在对建筑住宅区进行规划时,更为常见的做法是过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了建筑平面的功能布置、美观设计及空间利用上,而很少(或仪仅凭经验)考虑高层、高密度建筑群中气流流动情况对人的影响。事实上,良好的室外风环境,不仅意味着在冬季风速太大时不会在住区内出现人们举步维艰的情况,还应该在炎热夏季有利于室内自然通风(即避免在过多的地方形成旋涡和死角)。从这一点上来说,在规划设计中仅仅考虑对盛行风简单设置屏障的做法显然是不够的。
1.2绿化‘水景设计和防止住区热岛现象
住宅区周围建筑的热环境不仅和气流流动有关系,同时还和住宅区建筑周围的辐射系统有关。受住宅设计中建筑密度、建筑材料、建筑布局、绿地率和水景设施等因素的影响,住宅区室外气温有可能出现“热岛”现象。“热岛”现象在夏季的出现,不仅会使人们高温中暑的机率变大,同时还促使光化学烟雾的形成,加重污染,并增加建筑的空调能耗。合理地建筑设计和布局,选择高效美观的绿化形式(包括屋顶绿化和墙壁垂直绿化)及水景设置,可有效地降低热岛效应,获得清新宜人的室内外环境。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生态住宅不等于简单地提高绿化率,如果住宅区绿化仅仅使用大规模绿地而不考虑与林地、水景设施以及自然通风等手段有效地结合起来,不仅不能充分发挥林地在改善室外热环境方面的巨大作用,还会把大量的金钱浪费在绿地浇灌上,可谓得不偿失。在绿化系统设计中如何改善住宅区室外环境,除了避免以上误区外,还应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合理选择和搭配绿化植物和水景设置,要与整个小区的热环境设计协调起来,除了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外,还应充分发挥植物、水在改善住宅区微气候方面的作用。二是设计中要以人为本,如果绿化设计的最后结果是把人和绿色隔绝开来,仅仅“可以远观而谢绝入内”是不可取的。
1.3日照、遮阳与采光
太阳辐射是影响居室热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影响住户心理感受的重要因素。遮阳问题是指由于建筑物的外形设计、特别是凸凹变化的外型而引起的建筑围护结构(墙和窗等)实际按受的太阳辐射热量减少的问题。相应的,互遮阳则是指由于建筑群布局而影响到建筑物实际接受的太阳辐射热量减少的问题。
自然采光有利于人体健康和提高工作效率.我国北方冬季对自然采光就有严格要求。在住宅区规划与单体设计中需仔细考虑遮挡和自遮挡对自然采光乃至建筑物的热环境的影响。
1.4护结构布置
这里主要是指外墙和外窗等围护结构的布置,体型系数这一概念并不能充分反映护结构对建筑物热环境的复杂影响。实际上,对于不同朝向角和倾角的外墙和外窗,由于当地主导风向的不同而造成的渗透情况的不同,外表面的对流换热系数也相差很大,接受的太阳辐射随着时间变化而千差万别,夜间背景辐射状况也不相同。比较好的解决方法是利用目前国内外比较流行的建筑物能耗模拟软件(如美国的DOE一2,国内的DSeT,等等)进行模拟分析,才能得到一个比较合理的方案。
1.5噪声和污染的防止和控制
住宅区规划应有效地设计防噪系统,如将住宅区和主要交通干线相隔绝,防止主要交通干线的噪音传过来。污染控制问题也需重视,建筑物内部空气质量不好,一定是与室外空气污染有关,而通过有效的绿化、有效的组织建筑周围气流流动,可以改善室内空气品质。在设计初期,技术人员就应该深入现场进行调研和测试,检验当地的噪声或污染是否符合标准。如果不能满足要求,一定要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如果居室噪卢超标,可考虑采用错开设计的双层玻璃窗,既能有效降低噪声,又不影响自然通风的利用。
2生态住宅原则
生态住宅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遵循生态平衡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即综合系统效率最优原则,设计、组织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质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系统内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污染,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这里的环境不仅涉及住宅区的自然环境,如空气、水体、土地、绿化、动植物、能源等,也涉及住宅区的人文环境、经济系统和社会环境。培育生态住宅概念主要是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在住宅建设与发展中始终以生态问题为中心,在环保、绿化、安居、道路管网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与管理,使住宅区生态环境处于良性循环状态之中。
3生态住宅的技术策略
3.1追求舒适和健康是生态住宅的基础
生态住宅首先要满足的是人体的舒适性,例如适宜的温度、湿度以满足人体热舒适。此外还应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如有充足的日照以实现杀菌消毒,有良好的通风以获得高品质的新鲜空气,以及无辐射、无污染的室内装饰材料等。在心理方面,生态住宅既要保证家庭生活所需要的安全性、私密性,又要满足邻里交往、人与自然交往等要求。健康还有另外一层很重要的含义,是指住宅与大自然的和谐关系。住宅应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如减少有害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
3.2追求高效是生态住宅的核心内容
所谓高效,是指尽可能有效地利用资源和能源,特别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和能源。我们知道,建筑业以及与建筑业相关的其它产业(如建材生产、运输等)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和资源。而生态住宅正是要杜绝这种粗放、浪费的模式,以最低的能源、资源成本去获取最高的效益。
3.3追求美观是生态住宅与大自然相和谐的完美境界
生态住宅与大自然相和谐不仅体现在能量、物质方面,也同时体现在精神境界方面,包括生态住宅与自然景观相融合,与社会文化相融合。生态住宅立足于将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这两大课题结合起来,所关注的不仅包括节约不可再生能源和利用可再生洁净能源,还涉及节约资源(建材、水)、减少废弃物污染(空气污染、水污染)以及材料的可降解和循环使用等,因而它所占据的视点最高,所关注的领域也最广。
洁净能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尽可能节约不可再生能源(煤、石油、天然气),并积极开发可再生的新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地热等无污染型能源。
充分考虑气候因素和场地因素。如朝向、方位、建筑布局、地形地势等。尽可能利用天然热源、冷源来实现采暖与降温。充分利用自然通风来改善空气质量、降温、除湿。
材料的无害化、可降解、可再生、可循环。建筑材料应尽可能利用可降解、可再生的资源,同时还要严格做到建材的无害化(无污染,无辐射)。
水的循环利用与中水处理。在适当的范围内进行雨水收集、中水处理、水的循环利用和梯级利用,特别是对于水资源匾乏的地区。
结合居住区的情况(规模密集、区位、周边热网状况)采取最有效的供暖、制冷方式。加强能源的梯级利用。
结合居住区规划和住宅设计来布置室外绿化(包括屋顶绿化和墙壁垂直绿化)和水体,以此进一步改善室内外的物理环境(声、光、热)。
在可持续发展成为全世界所追求的目标时,建筑行业也在关注能源以及环保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在中国,建筑能耗目前占国民经济总能耗的25%左右,且呈递增趋势,因此开展建筑节能工作有巨大潜力。建筑能耗不仅仅影响国家能源供应,而且能源使用效率的高低还影响环境,例如据有关测试[1]表明:在城市内建筑四周挂满分体式空调时,将造成局部“热岛”现象,空调机的运行能效比COP显著下降,建筑周围热环境也被严重恶化。也就说,建筑节能和居住环境是两个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问题。
随着人民对生活质量要求的快速提高,建筑能耗以更高的速度增加,例如冬季供热地区正迅速南扩,而北方地区空调器拥有量也迅速增加。建筑物寿命一般较长,建筑节能改造难度很大,因此在设计之初便考虑建筑能耗与环境影响便显得至关重要。而我国广大地区、不同气候、不同类型的建筑节能不是依靠墙体保温等措施就可以解决的[2],更需要从建筑设计到建筑细布构造处理以及环境控制设备及系统等各种技术的集成来解决。
另一方面,建筑环境特别是居住环境质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居住区内的空气质量、办公或居室内的空气品质、噪声水平以及交通状况都是人们关注的问题。一些房地产开发商也注意到这一现象,相继推出了以“绿色”、“生态”为宣传点的建设项目,但真正的“绿色生态”建筑或住区不仅仅是依靠多绿化就能解决的,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建筑物理环境中综合因素的影响,包括声、光、气流、热、能耗等诸多方面。
利用信息技术,以计算机模拟为主要手段,从建筑声学、光学、气流、微气候、空气品质、能耗等角度,对建筑设计方案进行全面的评价,不仅有助于房地产开发商提高建设水平、增强项目市场竞争力,也有助于提高普通消费者的生态意识、节能意识和环保意识,对于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要介绍由清华大学提出的建筑生态环境与节能效果综合评价的方法、策略等,并通过实例介绍了具体的评价内容,以期为我国实施建筑“星级”评价标准进行有益的探索。
2评价系统简介
2.1国外经验
关于建筑节能的评价,国外已经有了一些已经成熟并在实施的规范,并且有相应的标准模拟软件来评价建筑的节能状况以保证规范的实施。在美国有“节能之星”标准(EnergyStar),这个标准实施已经有10年了。它比美国“标准能源法案”(ModelenergyCode)要求更加节能30%。通过这套标准的实施,在不增加初投资的前提下可以节省30~50%能源消耗,可以节省50%的建造时间。也是因为有了这套标准,可以创造出激励一些具有创新意义的节能技术和建材发明的氛围。由于这套标准针对美国某地区而专门制订的,因此在美国并没有一个全国性的统一标准,例如Title-24标准主要在加州实施。
芬兰建立了一套叫做“能耗认证系统”的标准(EnergyCertificationSystem)。在香港也通过授予“建筑认证证书”(BuildingPass)的方式来对建筑的能耗情况进行规范。俄罗斯在莫斯科也实行了一种叫做“能耗护照”(EnergyPassport)的建筑节能规范。它包括一套新的节能标准MGSN,希望能够控制建筑设计、建造以及运行的质量,而且它可以为节能建筑提供潜在的购买者等信息,从而来促进节能建筑的良性发展。这些规范中都没有包括环境质量的评价内容,然而实际上节能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环境水平,减少污染排放,从而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所以完整的建筑生态环境与节能评价标准中应将环境质量的评价纳入其中。
2.2主要内容
建筑生态环境和节能效果评价系统是对建筑生态环境进行综合分析,从技术、经济、环境、能源及社会等角度给予研究,从而对建筑环境给出客观的评价和可行的建议。建筑生态环境的评价系统涉及内容广泛,包括小区规划评价、建筑单体评价、环境控制系统方案评价等等;牵涉到的关键技术较多,如建筑热环境模拟、计算流体力学(CFD),建筑日照分析与采光技术,噪声控制以及建筑材料技术等。这些内容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交叉形成了建筑生态环境评价系统的技术核心。
开发成熟的软件系统实施建筑生态环境评价方法的基础。在我国形成可实施的评价系统,最终可能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开发一套可以广泛运用的评价建筑生态与节能效果的软件平台,并形成相应的激励、保障实施措施,从而形成体系。
2.3评价方法
一个重要的工作是研究住区生态与节能效果评价指标,以及如何从模块化软件的模拟仿真结果中提炼出能充分反映建筑生态环境、能耗特征的评价参数,从而建立一套可操作的建筑环境评价软件平台的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可采用的是模拟其运行状况的方法。这个方法有两个层次的标准,首先对于规划设计层次来说,可以通过模拟其日照、噪声、空气流场以及微气候等,对其规划和建筑设计直接进行评价。第二个层次,对于节能效果,需要对其进行全年模拟分析,而不是仅仅依靠稳态计算或者是设计计算,从而给出节能效果星级评价等级。这两个层次应该是必须同时满足的。
2.4评价策略
对于评价策略,可以分两步:一、在房屋建造之前,运用评价软件对规划和设计图纸进行模拟,给出相应审核评价(Plansreview);二、在建造完成之后,对建筑进行实地抽查考核,以确定建造是否与审核后的图纸相一致,如果是一致的,可相应授予一定的环境和节能效果星级等级。
2.5系统特点
归纳起来,这一评价系统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a、清晰明了,易于理解与实施
b、相对灵活,可允许通过不同的手段达到相同的环境和节能效果;;
c、数据丰富且准确,能给予用户和房地产开发商明确的结论和指导依据;
d、激励机制完善,可操作。
3评价实例
以下通过实例,简要介绍建筑生态环境与节能效果综合评价的主要内容。
3.1居住小区声环境
某居住小区位于北京东四环路东侧,距四环路约400m,被现状住宅区和规划的城市干道分成东、西两区。小区总面积26公顷,容积率2.0,户型以一梯两户或三户的高层、小高层单元(11~18层)组成的板楼为主,边角处辅以一梯四户或六户的点式高层(14~18层),板楼前后间距40至60m。小区的周边环境好,交通便捷,但是随着小区及周边道路、用地建设的完善,过境交通量可能会增大,小区的安静可能会受到干扰,为此业主要求进行声环境评价。
经现场实测,图中的三个主要带状噪声源可能影响到居住小区声环境,为此分别进行了模拟分析。
图1—居住小区声环境分析
在分析的基础上,得到居住小区内的噪声分布,可以看到,颜色愈深的建筑所处的声环境越差,在没有采取设防噪绿带等降噪措施的情况下,其临街一面的室外噪声级不能满足居住区室外白天低于55dB、夜晚低于45dB的国家标准。为此,笔者对合理降噪提出了建议。
图2—居住小区噪声分布及小区示意图
3.2建筑群空气流场分析
仍以前述居住小区为例,这种高层建筑、多层建筑混合存在的小区,其建筑群内部的空气流动情况对其微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局部风速太大可能对人们的生活、行动造成不便,也有可能在某些地方形成旋涡和死角,不利于室内的自然通风。因此,业主提出在规划设计阶段预测居住小区内的空气流动状况,以对小区内微气候作出合理的评价。
图3—建筑群空气流场分析
上图给出了该居住小区在北京冬季典型工况(北风,风速5m/s)下,1m水平高度上的空气流速分布图,暖色调表示风速高。原本业主担心在建筑群中部的南北大通道上会有较强的气流,但由于建筑布局比较合理,模拟分析显示在这一大通道区域内风速基本小于1.2m/s,适于居民走动、生活。倒是在建筑群的一些其他局部发现,由于绕流等的影响会形成局部气流过强,笔者对此也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值得说明的是,此分析结果可以多媒体三维动画显示,效果更加逼真。
3.3建筑群日照分析
当现代建筑越来越密集,从钢筋水泥的丛林中穿过的一缕阳光显得弥足珍贵,因此建筑群日照分析被越来越重视,人们不满足于冬至日一小时日射这样的要求,而更关心在周围建筑物遮挡和建筑物自身遮挡的情况下,究竟自己等实实在在接受多少阳光。下图给出某建筑群在夏季清晨的日照与遮挡状况,而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三维动画效果可将分析结果表现得更加逼真。
图5—建筑群日照分析
3.4居住小区微气候与热环境分析评价
居住小区微气候与热环境的评价内容,主要是考察人们在室外生活时切身感受到的诸如室外温度、湿度、太阳辐射、气流组织和绿化状况等微气候参数。其中温度作为人们感受居住环境好坏的主要参数,对评价小区热环境至关重要,也是影响人们在室外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它同时综合反映了诸如小区的太阳辐射及绿化状况等其它因素的作用,也是就目前的技术手段而言相对较容易进行预测和比较的热环境参数。
值得指出的是,即便是同一个地区的气候情况也并不是处处相同的。“城市热岛”现象就是其中一个很好的例子。它是城市化对气温影响的最突出特征,显著反映了由于城市化的结果使得城市气温与郊区或其它地区气温的不同,并将给城市居民的工作生活带来深刻影响。一般说来,认为某个区域的实际气温是由基础气温、太阳辐射、长波辐射的线性叠加得到的。区域地貌、建筑密度、建筑材料、建筑布局、绿地率等因素决定了区域温度。即:M(I,t,x)=C(I,t,x)+L(I,t,x)+E(I,t,x)
其中M是区域气温,C是基础气温,L是局地地貌,E是城市化程度,I是天气状况,t是时间,x是地点。具体来说,在建筑群集地区,小区不同地方的温度环境在受相邻位置的建筑的材料结构和布局、小区的下垫面(如沙土或水泥路面)、绿化情况(包括水景布置)、以及交通和家电等人为排热因素的影响下,可能使得局地气温出现热岛或冷岛、以及滞后或提前等现象。
结合建筑群空气流动分析,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笔者预测居住小区不同位置小范围内的逐时气温,同时进行比较并给出评价;所得结果既可供居民选择适合个人习惯的工作生活环境提出参考意见,同时也能为改善居住小区热环境指明方向。
下图是某居住小区中不同位置的“热岛强度”变化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居住小区内热岛强度小,温度适宜,利于人们的室外活动以及室内持续进行自然通风,温度环境令人满意。其中的原因在于居住小区建筑布局合理,建筑间距选择合适(天空视角系数较高而利于长波辐射冷却);且集中绿地多,绿化好,并或多或少地采用了人工水景布置(使得其与空气的热湿交换加强,有效地降低了空气的温度)。值得一提的是,环境最好的区域均为小区居民日常生活、起居、休憩、娱乐等活动的主要场所,该区域内的健康适宜的温度环境将极大地利于居民的室内外的生活质量的提高。
图6—居住小区微气候与热环境分析评价
4小结
目前,该项目以被列为建设部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并逐步开展整合软件系统、实际检验使用情况的工作,从对建筑生态环境和节能效果综合评价的项目入手,在实践中完善这一评价系统,并通过将建筑环境和节能效果综合评价理念的应用,明晰建筑生态环境的真正内涵,推广建筑节能概念,并为我国可持续发展做一定的探索。
参考文献
2现代建筑规划设计中风水理论的回归
风水不仅体现在建筑、道路、乡村、坟墓等的选址、装饰、空间组织和布局中,还体现在中国人心理层面上的审美意向和文化取向上,而且风水学中的很多论述正被现代相关学科论述。在思想上如何看待自然,在实践上如何通过利用自然为人类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获取最佳生态效益,这是风水的生态内涵。近些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转变,在建领域中出现了以人为本、回归自然的思想,这就促使建筑设计师改变物质、有形、硬件的建筑眼光,开始探求从建筑上继承无形文脉、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的方法。这种情况下,风水中关于建筑与人、天、地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就发挥了绝妙作用。然而历代甚至现代民间应用的风水与风水本身的自然科学本意和价值相违背,人对风水的认识也由此陷入了迷信的窠臼,而风水与建筑规划设计、布局等工作本是不可分割的,但在现代建筑领域中,由于目的、需求不同,风水和建筑规划设计被割裂成两个对立面,很多人总在试图绕过风水,深怕沾染封建迷信,导致的结果就是规划设计、风水各执一词,制造形体诡秘、靓丽却有扭曲、变异,这样的建筑不仅会破坏自然环境,还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人们生理、心理健康。所以我们必须正确看待生态建筑学和景观建筑学与风水的关系,实现现代建筑规划设计中风水理论的真正回归。风水的基本取向是关注人、建筑、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即所谓的“天人合一”。从风水理论来看,选择宅居的外部环境,最为重要的就是建筑是否处于一个“阴阳枢纽”这种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中,而选择阴阳枢纽,需考察生气,辩证方位,这种选择方法和过程从本质上兼容了与现代地理学、景观学、生态学、建筑学等学科相符合的内涵,与生态建筑学和景观建筑学分析和选择环境的主旨不谋而合。另外,依据风水理论,对于建筑的经营,不论是坐向方位,还是规模大小,亦或是内外空间的界合和沟通,应与大自然景观、环境相称,通过对“生气”的细腻处理,使自然参与到建筑规划中,最终使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生态系统协调运作。我们应通过生态建筑学和景观建筑学的理论和客观评测寻找生态建筑学与风水、景观建筑学与风水的交集,同时,剥除风水理论中不严谨、不科学内容,用科学的眼光从传统风水中获得具有价值的学术观点和规划设计依据。基于风水理论,在现代建筑规划设计中,我们必须合理认知地域的地形,寻找水文条件、地质条件的共同点,并找出气候环境上风水与生态建筑学的共通,从建筑整体朝向、建筑设备上的设施、建筑内部功能格局、细部设计等方面考虑,实现生态建筑学、景观建筑学与风水的融合和补充。
二、生态居民建筑的设计原则
(一)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建筑建造过程会对自然与环境产生极大的破坏,因此,在建筑的设计阶段就应该将生态理念引入,充分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工作,并在对其不造成破坏的前提下加以利用,这不仅能够降低建筑能耗,而且对生态环境保护也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建筑设计中自然采光的利用,能够减少照明设备的使用量;建筑自然通风的合理设计,能够改善室内外空气循环,提高居住舒适度;水池、喷水系统的有效利用,能够降低室内温度,减少制冷设备的能耗。
(二)降低建筑能耗。
节能是生态建筑设计的重要理念,生态建筑的设计要求在满足建筑基本使用功能的前提下,能够使土地、能源、水、材料等得到充分利用,大大提高其利用率,且能够最低限度地降低建筑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再者,生态建筑设计还要求简化无用的建筑功能结构,并提高对建筑周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如合理利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尽量减少矿物能源的使用量,减小对生态环境的污染程度。
(三)为建筑使用者提供舒适的环境。
对建筑进行生态设计,能够为使用者提供舒适的环境,提高居住舒适度,使建筑使用者与自然环境能够进行更好的交流和沟通。
(四)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
科技的发展推动着建筑行业新材料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为建筑行业的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为建筑创新建设提供了条件,也极大的推动了生态建筑的发展进程。建筑新材料和技术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创新了材料的和技术,建筑创新才有可能。随着国家对可持续发展以及节能环保的倡导,新材料和新技术将会更为广泛的运用到实际的建筑设计当中。
三、生态居民建筑的设计方法研究
(一)整体设计方法。
在进行生态建筑设计时,设计人员要将其视为整个城市建筑系统中的一部分,与整个城市建筑系统相联系。从城市的整体规划方向出发,对建筑地区的地质水文、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基本条件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分析其设计的经济性和可行性。设计的原则:一是在城市原有景观特色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创新,创造出新的城市景观。首先改变不合理的资源配置、布局模式、空间结构以及区域划分,其次是对城市自然地理特征以及历史文化的传承。二是在建筑与自然环境协调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建筑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求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
(二)节能环保设计方法
1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利用。
设计人员在进行生态建筑设计时,应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太阳能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可再生能源,也是生态建筑中能源系统的一部分。太阳能应用在建筑中,不仅能够节约大量的能源,而且对环境无污染,真正做到了绿色环保。现阶段太阳能的利用主要有太阳能集热板集热、太阳能光伏发电两种。目前,太阳能集热板的应用已比较广泛,将太阳能集热板用于建筑节能设计中,能够使建筑和环境做到协调统一,降低能耗,节约国家资源。如可利用太阳能进行建筑一体化设计,将白天太阳能转化的电能通过太阳能特定蓄电池储存起来,夜晚利用控制器将储存的太阳能电能用于提供生活热水或是供暖,这种方式具有安全、无污染规模大小可灵活调节且不受地域限制的特点。
2建筑系统中物质与能源的循环利用。
生态建筑设计中要注意对风能和自然采光等的合理利用,例如利用室内外的热压和风压形成自然通风,通过装设通风设备,控制空气流向,实现室内自然通风,从而降低建筑本身的能耗,节约建筑材料;利用自然采光,减少建筑照明设备的使用,降低建筑电能的使用量,降低能耗。再者,建立水资源循环系统,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水资源系统既能满足人们的基本用水需要和建筑的功能,又能将水资源综合利用、水景观、生态修复以及污染控制等集为一体,其能够将建筑用水、污水处理再利用以及雨水收集与利用、生态子系统等进行有机结合。水景规划设计以节约水资源和防止环境污染主要目标,遵循水资源循环、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原则,对雨水进行收集和再利用,并经雨水处理系统处理后,用于补充水景的景观水。通过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将建筑内外部水资源进行循环利用,以实现生态建筑设计目标。
3生态建筑绿化设计方法。
生态建筑中进行绿化设计能够有效改善居住环境,丰富建筑周围的绿化空间结构。建筑绿化是将绿色植物作为设计的主要元素,并将其引入建筑当中。随着城市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建筑用地面积也在不断地减小,环境问题加剧。屋面绿化逐渐成为有效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举措。设计人员在进行绿化设计时,可设计空中花园,通过利用绿色植被本身吸收和反射热能的作用,减少城市热量,从而降低建筑能耗。再者,绿色植被的生长,对于环境净化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提高空气质量,对室内、室外环境的改善都有积极的作用,这一设计举措,将人与建筑以及自然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很好的实现了生态建筑的相关要求。
生态建筑的定义是:设计师在全面了解当地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对建筑空间中的各项因素进行合理设计,使建筑生态环境中的物质、能源等在建筑内部进行有规律的循环转化,进而形成低耗能、无污染的生态建筑环境。生态建筑不仅具有较高的生态效益,还能优化居住环境,使人们的居住体验得到进一步优化。居住区规划是指对居住区的建筑布局、交通布局、公共设施安排等项目进行综合规划安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环节。良好的居住区规划能为居民提供便利,使各项设施设备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生活要求。一方面,在居住区规划过程中,可应用生态建筑理念进行规划,在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高居住区的生态效益。另一方面,也可将居住区规划的思想应用于生态建筑的实现过程,提高生态建筑建设过程的科学性。因此,居住区规划和生态建筑的关系可概括为以下两点:第一,二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从某种程度上说,居住区规划的理念和生态建筑理念具有较高的相似度;第二,居住区规划理念和生态建筑理念能够优势互补,提高规划工作的整体质量。两种理念相结合不仅能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环境的舒适度,还能实现规划区生态效益的大幅度提高。
二、生态建筑理念在居住区规划中的应用策略
1.生态建筑技术的有效应用
将生态建筑理念应用于居住区规划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具有较高的技术要求。因此,加强对生态建筑技术的应用,使用新型生态建筑材料、生态产品和相关生态技术,不仅能提高居住区规划的生态性能,有效提高居住区的生态效益,还能为居民提供更加先进、便捷的生活方式,进而实现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的同步提升。
2.突出居住区的生态特色
在居住区规划过程中应用生态建筑理念时,设计师应全面了解待规划区域的生态条件及其周边环境,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究这一区域的生态特点。在规划过程中,设计师应重点突出其生态特点,使居住区形成独特的生态特色。在居住区规划过程中,设计师应重视绿化景观的规划和保护,可在确保居住区各项功能正常发挥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扩大绿色景观的面积,使绿色植物的生态效用得到有效发挥;同时还可以构建屋顶花园,进一步美化环境,提高整体居住区的生态效益,从而使居住区的生态系统功能特色得到更好的体现。此外,良好的生活环境还能提高居民对居住区的认可度,促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维护生态环境的平衡。
3.提高居民的生态意识
生态建筑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建筑和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居民形成良好的生态意识能提高其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维护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意识包括公交出行、步行等绿色出行观念和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观念等。因此,积极提高居民的生态意识,使居民的生活意识与生态理念实现有效融合,可以为生态建筑理念在居住区规划过程中的更好应用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