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新兴产业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4-06 18:52:4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战略性新兴产业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战略性新兴产业论文

篇1

1.1战略性新兴矿产的内涵国内外学者对于战略性新兴矿产概念的研究不可胜数,张福良、何贤杰等[4]对其进行了较为完整的总结,并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将“战略性新兴矿产”定义为:在新型工业化和生态文明社会发展阶段,由新技术革命导引,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和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求的新能源矿产、新材料稀有矿产和新功能矿产。笔者在前人定义的基础上认为战略性新兴矿产应该具备以下特征:①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原料;②应用领域尚未完全开发且目前消费主要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③在新兴产业中应用的可替代性差。

1.2战略性新兴矿产的分类战略性新兴矿产目录的界定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前提性、基础性工作,是制定战略性新兴矿产发展战略、规划和有关法规、技术标准的基础,是一个战略层面的问题[5]。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发改委公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将战略性矿产与七大新兴产业分别对应,初步制成表1。需要指出的是,表中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所涉及矿产资源的总结尚不完全,有待进一步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的矿产资源范围广泛,将各矿种与上述战略性新兴矿产应具备的特征一一对应,考虑到大宗矿产的应用历史悠久且其消费并非集中在新兴产业,不完全符合特征,因此本文未将其纳入战略性新兴矿产的范畴。将剩余符合条件的战略性新兴矿产划分为四类。①稀有金属:稀土、钨、钼、钽、铌、锆、铟、锗、镓、钴、锂、钛等;②贵金属:银、铂族元素;③非金属矿产:硅、硼、石墨、高岭石、金刚石等;④新能源:天然气水合物、页岩气等。应当注意,战略性新兴矿产的概念是动态可变的,因此其矿种的选择应根据技术革新、资源勘查开发及市场供需形势等因素定期进行重新厘定。

2战略性新兴矿产资源的形势

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的矿产资源种类丰富,相对于大宗矿产而言,稀有金属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新兴产业,且在新兴领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以及长期存在的资源刚性需求,这类稀有金属因为新兴产业的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6],其发展空间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需求息息相关。本文将重点分析几种典型稀有金属的资源分布及供需特点,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制定相关资源战略提供依据。分析表2数据,总结战略性新兴矿产资源存在以下特点。1)资源分布不均,供应高度集中。战略性新兴矿产资源普遍存在因资源分布不均匀而导致的产地单一特点,九种矿产的三大资源国储量之和占全球总储量的平均比例为77%,产量平均比例为76%,供应呈现高度集中的形势,存在安全隐患。2)战略性新兴矿产资源呈现供需分离的格局。战略性新兴矿产资源的供应主要来自中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和南非等国,消费则集中在中国、美国、日本及其他亚洲和欧洲国家,打破了长期以来发展中国家仅作为初级原料供应者的格局,随着全球多领域新技术的不断融合创新,部分战略性新兴矿产资源的消费版图正在悄然改变。3)中国战略性新兴矿产的品种比较齐全。中国是矿产资源大国,据美国地调局数据,表2所列战略性新兴矿产中储量排名第一的有稀土、钨、钛、镓、铟,其中钨、镓和铟的储量占比均在50%以上;锂和锗的储量排名全球第二,分别为27%和41%;锆和钴的资源比较短缺。综合来看,我国的战略性新兴矿产种类比较齐全,在国际竞争中有一定的优势地位。4)中国对战略性新兴矿产的需求很大。上述战略性新兴矿产的消费大国行列中均可发现中国的身影,其中全球稀土、钨、锂、锆、钴的第一消费国都是中国,可见中国对战略性新兴矿产的需求强劲。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的锆、钴均属短缺资源,二者的储量占全球比例仅为1%,而中国却是全球最大的锆、钴消费国,消费量分别占全球的53%和32%,巨大的供需缺口导致这两种资源的对外依存度极高,对相关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十分不利。

篇2

第一,财政政策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需要高额的资金投入,现有财政政策支持的主要手段为财政补贴,包括直接补贴、贷款担保、财政贴息、研究与开发委托费和财政基金等形式。政府部门通过财政补贴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金融部门对其技术创新项目的投入。通过财政补贴来满足金融部门盈利的需求,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通过金融融资来满足其技术创新项目的资金需求。除财政补贴外,税收也是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税收优惠来降低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技术创新研发成本,降低创新风险,促进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第二,财政政策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培育。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普遍存在成本较高而消费市场认同度低的问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培育也相应地成为其自身发展的瓶颈。通过财政政策中的政府采购拉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品需求,有利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市场。

第三,财政政策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源利用。资源的利用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内的现有资源能耗、设备利用等,同时还包括对于人力资源的利用。财政政策通过财政补贴和税收等手段促进资源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流动,有利于发挥财政政策的资源配置功能。第四,财政政策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阶段的成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阶段是其发展过程中各组成要素在某一点上发展程度的集合,包括技术要素、创新路径、主导设计、产业规模和市场环境五个方面。政府利用财政政策各种政策工具组合促进技术创新、产业发展投入和产业市场形成,从而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阶段的进一步成熟。综上所述,财政政策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技术创新、市场培育、资源利用和发展阶段四个方面均有推动作用,而这四个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效果。反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效果的四个要素需要多个指标描述,利用多指标讨论财政政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市场培育、资源利用和发展阶段的影响,可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来实现:财政政策ξ为本模型的外源潜变量,x表示外源指标组成的向量,Λx表示外源指标与外源变量之间的关系,δ表示内源指标x的误差项。η表示内生潜变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效果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市场培育、资源利用和发展阶段四个内生潜变量进行度量,y表示内生指标组成的向量,Λy表示内生指标与内生潜变量之间的关系,ε表示内生指标y的误差项。B表示内生潜变量间的关系,Γ表示外源潜变量对内生潜变量的影响,ζ表示结构方程的残差项,反映了η在方程中未能被解释的部分。

二、模型效果测度与实证检验

1.模型观测变量的设计、收集与效果测度就本文的研究主题而言,缺乏现成的二手数据,因此,本文的数据收集采用的是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文献阅读及专家多次讨论的方式,针对潜变量最后确定了21个观测指标。采用Likert的7点量表法通过直面企业、相关会议论坛和网络形式发放问卷,调查对象主要针对企业层面管理人员、部分经济科技部门的政府官员和高校科研机构的科技人员。根据收集的数据,利用AMOS6.0和SPSS16.0对每一组潜变量与相对应的观测变量之间的关系分别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分析结果如表1和表2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个别指标的信度评估中,观测变量的标准化负荷绝大多数大于0.6,建构信度C.R.大于0.6。各潜变量的Alpha值大于0.7。因此,对潜变量的测量表现出了良好的一致性,可以接受。对于建构效度,如表1所示,潜变量因子负荷均大于0.5的接受门槛值,显示本研究量表潜变量聚合效度良好。而且,通过计算潜变量的AVE值,达到0.5的门槛值,这表明测量指标的解释力超过其误差方差,达到足够的效度。表2对各个潜变量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从绝对拟合指标来看,χ2/df最大为3.247,小于5,表示模型可以接受;各个指标的GFI、AGFI、NFI、CFI和IFI绝大多数大于0.9,虽然个别小于0.9,但也在0.8以上,接近于0.9;RMSEA均小于0.08,达到要求。从整体上看,各个因子模型拟合良好,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可以接受。2.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经验分析本部分将对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初步拟合与求解,并针对结构方程模型初步拟合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修正,最后对其假设检验结果进行分析。在初步得到因子分析的结果以后,我们将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因子进行验证,并求出因子之间的因果关系,这是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模型包含5个潜变量,其中21个观测变量分别与5个潜变量之间存在关联。财政政策是外源变量,技术创新、市场培育、资源利用和发展阶段是内生变量,使用AMOS6.0软件对结构方程进行初步拟合检验,结果如表3—表5所示。从表3可以看出,对财政政策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初步拟合后,变量的标准化因子载荷系数除发展阶段中的y45略低于门槛值0.5以外,其他各项指标均大于门槛值,达到可接受程度。从表4可以看出,模型中存在统计不显著即t值比较小的路径,如财政政策市场培育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049(t=0.235)。因此,模型需要进行进一步的修正,剔除统计不显著的路径。从表5可以看出,χ2/df=2.754,该值小于5,表示财政政策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理论模型拟合可以接受;GFI=0.936、AGFI=0.910和IFI=0.908均大于0.9,拟合参数较好;NFI=0.814和CFI=0.827均接近0.9;RMSEA=0.074略低于门槛值0.08,因此,该模型拟合参数还不是很理想。

总之,从财政政策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结构方程模型初步拟合情况来看,该模型初步拟合不是很理想,需要对模型进行进一步修正。初始模型不能非常精确地反映财政政策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机理,因此,本文对其进行逐步的改进,从M1到M3共进行了两次修正,最终得到了一个较为理想的作用机制模型,具体改进如表6所示。在模型拟合过程中,根据修正系数MI(ModificationIndex),发现最大修正因子存在误差相关,因而转向最大的修正因子,发现观测指标y45对于潜变量市场培育和资源利用的修正因子分别为12.090和10.900,为了保持各描述指标的单因子属性并保持模型的精简,决定删除这一指标以替代增加该标识路径,模型被修正为M2。在M2中,NFI=0.903,CFI=0.914,RMSEA=0.063,不显著,因此,支持删除财政政策市场培育路径,模型被修正为M3。在M3中各自有估计参数均显著,虽然还存在几个误差相关对应的MI较大,但是因为缺乏依据可以让这些误差相关自有估计,因此,M3为财政政策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效果的最终模型,各拟合优度指标也比较理想,如表7所示。从表7可以看出,财政政策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结构方程初始模型修正后,各变量的标准化因子载荷系数均达大于门槛值0.5,达到可接受程度。

三、结果与建议

篇3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人才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推动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就要下好人才“先手棋”。

创新人才政策体系,提升人才服务效能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创新人才政策体系,培育造就一支门类齐全、素质优良的产业人才队伍,为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建立起与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的人才支撑体系,面向我省大数据与物联网、信息技术制造业、人工智能与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先进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统筹推进人才政策体制改革,不断优化人才结构,壮大人才规模,提升人才素质。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人才的选拔培养,大力开展省高端人才、省管专家、“百人计划”、省政府特贴专家选拔工作,确保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培育高素质工匠人才队伍,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大力开展“技工教育国际交流合作”,鼓励示范院校与制造业先进国家职业院校开展合作,培育国际性工匠人才;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多设立一些国家级、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立起覆盖城乡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网络和绝招绝技代际传承机制;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培养造就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工匠人才队伍。

改革人才评价机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篇4

21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逐渐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典型的经济发展区域,其区域潜在战略性主导产业的培育和支持是重要环节。对于江苏省而言,正确选择那些不仅能适应长三角地区总体经济发展方向而且能带动省内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的战略性主导产业,将会促进长三角地区的经济长远发展和江苏省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区域动态比较优势的升级和转换。

一、长三角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

长三角地区相对于我国其他经济区,较早布局、发展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其目前的现状是起步快、增势猛、目标高。

首先,起步快。2010年以来在浙江,杭州、宁波等地正紧锣密鼓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集聚区。其次,增势猛。上海近年来一直将新兴产业作为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之一。2010年上海高技术产业全年产值达到6300亿元,略超历史最高的2008年的产值(6041.98亿元),同比上年增长12%左右。第三,目标高。在发展目标上,各省市都“铆足了劲”。江苏省提出,到2013年六大新兴产业实现销售收入超3万亿元,年均增速超过30%,占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比重达30%,增加值占GDP比重确保超过15%。

但是,现阶段,长三角地区的战略性主导产业也开始出现趋同的现象,必须对那些潜在的战略性主导新兴产业进行评价和筛选,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顺利升级转化和中部六省资源的优化配置。

由于长三角地区省市众多,为了简便起见,本文以江苏省为样本,来研究长三角地区潜在战略性主导产业的评价及筛选问题。

二、潜在战略性主导产业的含义及其评价指标体系

(一)潜在战略性主导产业的界定

在对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进行分析以前,首先对潜在战略性主导产业的含义进行界定。本文中所指的潜在战略性主导产业是指那些已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且在未来将有可能成为主导产业或者支柱产业的关系全局长远利益的新兴产业。这些产业会影响一国或一地区经济的长远发展,对产业结构的升级转换和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起根本性、全局性作用。

(二)潜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上文给出的潜在战略性主导产业的定义,要求筛选出来的新兴产业,首先要满足产业形成和成长的条件,要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潜在战略性主导产业的选择,又必须依据潜在战略性主导产业形成的内在机理,找出形成动因,分析具备的条件,对动因进行趋势判断来确立。

按照以上要求,在征询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筛选,增删,修改和调整,最终可以构建下述潜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潜在战略性主导产业评价指标体系

准则层 指标层

1.区域比较优势 科技优势

自然资源优势

人力资源优势

2.产业增长潜力 需求收入弹性

产业增长率

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比率

3.产业关联性 相关产业支撑

感应度

带动度

4.技术发展度 技术先进行

技术成熟度

技术密集度

5.可持续发展 产业的就业功能

对节约资源的贡献

对环境保护的贡献

三、江苏省潜在战略性新兴主导产业发展辨析

(一)江苏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条件——SWOT分析

据了解,2010年,江苏省新兴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0647亿元,增加值约5000亿元,占全国新兴产业比重达25%左右。预计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达10%和18%;到2020年,比重将分别达18%和25%。那么,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如此之快的条件有哪些呢?表2从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四个方面显示了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条件,从而构成了一个SWOT分析矩阵。

表2 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矩阵

内部因素 优势(S)

1.资源优势

2.技术优势

3.产业基础优势

4.创新优势 劣势(W)

1.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尚未创立

2.产业组织结构有待升级

3.创新型人才的不足

外部因素 机会(O)

1.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2.江苏《“十二五”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

3.中部的崛起 挑战(T)

1.国际及其他区域的竞争

2.资源环境的压力

3.技术的不可预测性

由表2可以知道,江苏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条件比较优越,优势多于劣势,机会多于挑战。因此,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充分利用江苏省的优势和机会,从众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选择出江苏省潜在的战略性新兴主导产业。

(二)江苏省潜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

根据表1中所列举的评价潜在战略性主导产业的五大指标体系,结合江苏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势和机会,采用逐步筛选法可以得出江苏省未来应当重点发展的十大潜在战略性主导产业。它们分别是: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互联网和云计算、高端装备制造、智能电网、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以及海洋工程装备。

上述十大战略性主导产业,每个产业都体现了江苏省“战略性、需求性、高端性、标志性”的特征,代表了江苏省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新方向。

(三)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

1.从区域上来说,对苏南、苏中和苏北不同区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应确定不同的方向路径:苏南地区应突出高端化发展,注重原始创新,使之成为全球知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全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发展区;苏中地区应突出国际化发展,注重开放式创新,使之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增长点;苏北地区突出引进合作发展,注重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使之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新亮点。

2.从具体的十大潜在战略性主导产业方面,各个产业的发展策略也不尽相同。在太阳能光伏领域,应形成以无锡为重点,徐州、常州、南京、苏州、扬州等相互支撑的发展格局;在高性能材料和碳纤维领域,形成以镇江、连云港、淮安、宿迁等为重点的发展格局;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形成以盐城、扬州等为重点的发展格局;在节能环保领域,形成以盐城、宜兴等为重点的发展格局;在平板显示领域,形成以苏州、南京、昆山等为重点的发展格局;在生物技术和新医药领域,应形成以泰州为重点,南京、无锡、苏州和连云港等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同时,省内应重点培育南京的软件和智能电网、苏州的纳米技术及材料应用、无锡的物联网和云计算、常州的智能制造装备和南通的海洋装备工程。

四、结论

总之,对于长三角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进行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各地也要大力加快潜在战略性主导新兴产业市场的培育,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避免新兴产业项目趋同,产能过剩。各省市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完善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和财政政策支撑体系,加强技术创新,坚持走产业化路线,这样才能保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洪涛.新兴产业发展中政府作用机制研究[C].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篇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举世瞩目,但长期以来依赖低成本、低利润的经济增长方式,虽然能够快速提升GDP,却很难创造高利润;虽然能够大量生产商品,却很难创造品牌;虽然能够吸纳大量就业人口,却很难大幅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确实到了刻不容缓的关键时刻。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有力地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性新兴产业资源能耗低、发展潜力大、综合效益好、辐射能力强,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对我国提高自主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和发展工作已经启动,我们到地方调研,地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热情很高,但是也存在一些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问题:

1.在新一轮发展机遇面前,各地都存在“抢先发展、先行先试”的思想,投资冲动强烈。去年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还没出台,就已经有18个省提出打造新能源基地,近百个城市把太阳能、风能作为支柱产业,有的市立即提出在“十二五”期间每年实施10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等,从全局来看存在出现新的布局雷同、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的隐患,需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出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框架。

2.长远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广阔,但目前国内这方面市场需求还存在不明显、不确定、不主动的情况,市场发育程度较差,有效需求不足,不少新兴产业产品主要销往国外市场。比如光伏产业,90%以上的市场在国外,一半以上的原料需要进口,“两头在外”,生产中产生的污染却留在了国内,产业发展的持续性、稳定性很难保障。

3.科技支撑体制机制不完善。现在我国科技资源归属不同,难以整合,综合利用效率低,科技成果产权、科技经纪人等科技市场体制不完善。有些企业和产品技术起点不低,但迟迟不能产业化,本来站在技术领跑线上,最终却丧失了领先优势。有的地方科技资源丰富,研发成果相当可观,在当地转化成产品的却不多,科技、经济“两张皮”现象突出。

4.产业投资体制不健全,资金投入不足。国家现在还没有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完整、具体的投融资政策。目前我国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占GDP比重不足1%,与发达国家平均2.2%的水平相差很远,甚至达不到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特别是对有技术、有活力、有创业激情的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小、渠道少,资金问题仍是这些企业发展初期的最大瓶颈,创业创新投资环境亟需改善。

5.企业缺乏有效的产业组织形式。很多企业规模偏小,研发能力不足,力量分散。企业经常单打独斗,恶性竞争的局面时有发生。

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必须处理好政府、市场和企业三者的关系,我们建议:

篇6

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需求;人才开发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1.047

深入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需求及开发,不仅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一项基本工作,也是创新产业人才发展理论工作的需要。目前,国内学者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的相关研究逐步深入,在某些研究领域已经形成一定的共识,但多数研究没有系统结合产业发展现状、产业人才现状、人才发展环境及政府政策等要素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及开发,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多从区域角度定性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需求,定量研究较少;二是定量研究对微观层面针对人才个体的研究相对薄弱,对于人才的重点需求领域,该领域具有哪些高端人才无从知晓;三是多是基于灰色理论的预测研究,但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借助网络化工具,针对高端人才知识物化特征的相关研究鲜有涉及。当前大数据环境下,针对以上不足,本研究对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及开发展开研究,为辽宁产业层面人才发展和建设提供直接、有效的支持。

1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现状分析的研究思路

1.1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本现状分析

由于发达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辽宁省的分类不同,分析国外与辽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对照关系,为国内外比较研究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对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根据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方向,从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总量现状、战略性新兴产业分领域人才状况、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结构等方面对当前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总体现状进行分析。

1.2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需求及开发现状分析

从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需求领域的人才基本现状和人才需求结构两方面对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总体情况进行分析,进而讨论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开发在领域、数量、结构等方面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需求及开发理论框架和方法体系

2.1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需求及开发多维分析框架构建

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需求可以转化为区域知识网络中薄弱或缺失知识节点的计算和判别。基于此,通过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的内涵,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知识物化的特征,构建人才需求及开发分析的研究框架。该框架分别从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现状、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需求、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开发三个维度进行分析。

2.2研究流程及工具开发

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需求及开发流程主要包括: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需求重点领域分析、重点领域高端人才搜索、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遴选、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开发体系四个相互衔接的部分组成。可视化工具开发上,主要针对基于提高连接准确性的相关系数计算和可视化技术匹配两个方面提出改进的算法。

3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需求研究

3.1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需求重点领域分析

根据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通过与国际上该产业的对比分析,从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的角度,绘制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结构图谱、科技优势图谱、科技合作图谱等可视化图谱,找出辽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差距。

依据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差距和不足,绘制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需求重点领域图谱,分析产业技术领域的发展态势,通过集群定位技术,对各关键子领域进行优先指数排序,确定人才需求的重点领域,识别出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需求岗位。

3.2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需求备选对象研究

以申请发明专利或发表高水平论文的个人,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人才搜索对象。在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需求重点领域的基础上,从技术个人分布、技术优势领域,技术合作等维度,对主要技术个人的研究领域进行分析,清晰的把握主流高端人才的总体科技水平,作为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需求的遴选对象。

3.3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需求遴选机制研究

从人才的科技能力、引进可行性和其它因素三个方面,构建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遴选指标体系。其中,科技能力指标主要包括科技优势、科技合作、科技依赖、科技获奖等体现科技实力和能力的指标。可行性指标主要包括人才籍贯、人才经历、近年工作稳定度等体现人才引进可行性的指标。其它因素指标主要包括配偶子女、身体素质、社会荣誉等指标。通过综合筛选,最终确定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需求遴选对象。

4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开发体系建设

4.1辽宁与典型国家及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开发比较分析

比较分析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人才开发战略,选择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两个典型地区开展人才开发战略分析,在进一步总结、提炼辽宁已有人才开发战略基础上,对各地区人才开发战略进行比较,分析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开发可资借鉴的经验。

4.2“引领型”人才开发路径及保障体系设计

“引领型”人才主要是引领产业发展的创新性人才,“引领型”人才战略实现了人才开发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变。在提出构建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开发体系总体思想的基础上,基于创新型人才需求的角度,从竞争性人才政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健全人才服务机制和人文关怀等方面,提出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开发路径,为相关决策提供一种现实可行的思路和手段。

4.3“维护型”人才开发路径及保障体系设计

“维护型”人才的开发重在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保障和支持,以产业发展需求为根本,其人才开发立足操作层面,侧重于保障型措施,拟从观念与政策、人才发展路径、教育培训、人才管理制度等方面,提出人才开发路径及保障措施,实现人才有效开发。

参考文献

[1]林忠,王晓莉.大连软件产业人才战略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11).

[2]康宇航.基于可视化的三阶段技术跟踪模型及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9,(2).

篇7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3.08.064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3)08-0111-01

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理念已经不再适应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理念,加强人才的培训,并不断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才能更好地培养出更多创新型的人才,从而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以下笔者就结合自身工作实践,提出以下几点关于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浅见。

1 转变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理念

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注重理论的学习,而忽视了理论的实践,虽然很多高校在一定程度上注重了理论的实践,但往往由于各种机制的束缚和资金的原因,使得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始终跟不上时展的需要,尤其是传统的管理理念使得学生的创新潜能和才能受到极大的束缚,这不仅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也难以促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因而作为高校教育管理人员必须转变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理念,加大人才培养投资力度的基础上,变传统的计划培养模式转化为现代化的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传统的人才管理理念带来的束缚进行解放,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眼光,培养现代化的创新型人才,促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 加强人才培训和改革

中国是“世界工厂”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要想促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就必须摘掉“世界工厂”的帽子,实现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的升级和转型,而高校是我国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因而作为高校教师应在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理念的基础上,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训和改革,认真分析国内外的人才紧缺状况,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实行创新教育,着力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并针对学科和专业的不同制订针对性的目标,妥善处理学科与专业这二者建设过程中的关联,切合实际地开设具备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现代教育理念,着力培养创新型的现代化的高素质的人才,以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但在培训过程中应注意方式方法,应结合时代和市场发展的需要,对现有的培训模式和开始的培训科目、内容等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创新,并在这一过程中始终坚持生本原则,以市场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娴熟的实践技能的同时,引导其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进而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从而更好地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3 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在加强了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前提下,应将所学的理论应用于实践之中,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着力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水平,以下笔者提出几点关于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措施,以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3.1 着力打造实践性强的教学团队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而实践教学的本质就在于如何打造实践性强的教学团队。对于具备条件的高校,应加大力度引进现代化的高素质高水平的高校教学教师,确实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对于条件缺乏的高校应通过改革和创新,制定有关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广大高校教师参与到实践锻炼之中,通过组织和开展一系列的实践教学培训活动着力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与水平,着力打造实践性强的教学团队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从而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师资力量。

3.2 建立课内外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以不断优化学习与社会实践环节

建立优化课内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发挥各类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理顺教学环节,完善和规范各实习环节的教学大纲,重点抓好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综合性实习环节的教学内容设计工作;适应学生就业升学的新要求,调整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进程安排,开展毕业论文质量评估工作;拓宽大学生社会实践渠道,丰富学生社会实践的形式和内容,努力增强实践活动的成效,实现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3 对教学内容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创新

篇8

中图分类号:F224.5;F276.4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4)11-0128-05

Research on an Assessment Model and Method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jects of the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Attributes

SONG Yan1, ZHANG Shihui2, JIANG Chongyu1

(1.School of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Chengdu 611731;

2. Sichuan Academy of Chinese Sciences, Chengdu

610041)

Abstract:

This paper has established a Threedimensional model to distinguish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 projects based on related research and one of attribut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Through the assessment of a group of real technology projects, the model and the attribut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has been verified.

Key words: attribut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emerg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y projects; evaluation of projects

众所周知,新兴技术主导的新兴产业正在迅猛发展,并对传统产业造成前所未有的破坏甚至毁灭[1,2]。2010年,我国正式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义为: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是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为特定的科技项目投资成为了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因此,从众多的科技项目中遴选出可能发展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项目成为评审工作的关键所在。如何评价和遴选成为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近两年,学术界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涵、评价、选择及效益展开了积极的探讨[3~5],虽然观点不尽相同,但普遍认同:战略性新兴产业首先是战略层面应具有长远性和整体性,不仅要符合国家的战略规划和科技、产业发展方向,更要符合当地实际情况,担当起长期经济增长的支撑重任。同时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必然以新兴技术为支撑,且政府有较强的参与引导作用 [6,7] 。但如何将科技项目评审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结合,更有利于政府部门实际操作还缺乏研究。因此,本文试图从一项科技项目的核心技术是否具有新兴技术特质出发,探讨政府如何从动态的角度,站在战略高度围绕技术和创新企业特点及区域内的资源与条件等因素对某项科技项目进行综合考察,评价该项目是否具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属性,并提出评价模型、指标体系及方法。

新兴技术管理研究已基本达成这样的共识:新兴技术所带来的变革是一个动态演化过程,存在着特定规律及形成机理[8]。企业需要对自身的资源和实力有一个正确评估,以便能够辨识出对自身最有价值的技术与机会,并选择恰当的新兴技术发展路径以获得创新收益[9]。新兴产业是由一个或多个新兴技术沿着特定的技术轨道演化而形成,过程中参与者的数量及创新的影响范围随着演化逐渐增多和扩大[10]。当一项科技项目中的核心技术还没有明显的产业特征显现时,要对这项技术进行准确判断,看其是否具有形成新兴技术产业的潜力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这类项目的评判标准及方法与一般意义上的项目评审存在极大差异。

对于新兴技术的识别与评价, George S Day 和Paul J H Schoemaker将“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创新,可能创造一个新行业或改变某个已经存在的行业的技术”定义为新兴技术,提出了用动态评估方法对新兴技术进行识别[2];F T S Chan提出通过建立主观和客观准则来进行新兴技术的选择[11];Young Sohn则从技术自身、技术接受者、技术提供者三个方面研究了技术商业化的成功要素(TCSI) [12]。国内学者陈劲应用市场轨道图对突破性创新进行了识别[13];魏国平利用专家打分法对新兴技术的类别及识别进行了探讨[14];电子科技大学新兴技术研究团队在此方面也做了积极探索,并提出了一些值得借鉴的观点[15~17],研究成果集中体现于《新兴技术导论》[18]。黄鲁成等采用属性综合评价系统法,从技术和市场两个维度构建了新兴技术识别指标模型[19],此方法的应用对本研究具有较大的启发。

另外,同行评议评审方法是一种较为经典的方法,Chubin和Haekett对其定义与实践进行了系统论述[20]。鲍玉昆和孙福全基于SMART评审准则的探讨,设计了适合一般科技项目评价的结构模型[21];谈毅等通过研发成果能产生技术、厂商及社会经济三个层面外部效益的探讨,提出政府可以通过科技计划干预研发活动[22];胡景荣综合各种科技项目评审方法,从全过程网络化控制管理的角度构建了科技计划项目评审系统,一定程度提高了评审效率[23]。

以上研究表明,针对一般意义上的科技项目评审,主要聚焦在某一项特定的技术和企业,从项目的技术先进性、可行性、风险及预期经济效益等方面,由专家打分或综合评议进行评判,具有静态、线性的特征。而针对具有战略性新兴产业属性的科技项目的评审,应该站在技术系统的视角,用动态发展的眼光,对其进行综合判断[24]。

1模型构建与指标选择

1.1三维评价模型

一项科技项目是否具有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属性,首先要看项目的核心技术是否具有新兴技术的特质。而新兴技术本身就不是单纯的技术概念,而是一个企业、技术、环境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动态发展的过程[2]。因此可从技术特性、企业能力和技术环境这三个维度来思考对项目属性判断的影响因素。

因此,本文提出可从3个维度、6个层面构建具有战略性新兴产业属性的科技项目评价模型,如图1。

1.2评价指标选择

本文重点在文献[9]与[19]的研究基础上,选取了21个测度指标即三级指标,分别代表了3个维度6个层面上的关键性因素。通过专家的判断打分,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21个指标权重值,见表1。

依据21个三级指标的权重值大小分析,企业的研发能力、技术先进性以及补充性资源3个指标权重值位列前三,分别处于三个不同的维度,表明对具有战略性新兴产业属性的科技项目的评审首先需要从企业、技术及环境三个方面做系统评价的构想得到支持,并确定了具体评价指标;接下来权重值较大的三个指标是:技术应用可拓展性、技术可预见性、技术独特性,均属于技术自身特性维度,这些指标也是新兴技术特质的具体体现,说明判断一项科技项目是否具有战略性新兴产业属性,看它是否以某一项新兴技术为基础是十分重要的;再接下来按权重值大小排序依次是:科研人员占比、技术受特定用户的偏好性、宏观经济、宏观政策环境、技术相容性、高层团队及企业家能力等,也分别位于3个维度6个层面中,进一步说明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属性的科技项目的评审模型是合理的,评价指标的重要程度具有差异性。

2属性综合评价系统

文献[25]详细介绍了该系统的方法,关键步骤为:

①利用单指标分析系统确定指标xi的属性测量值uijk,属性测度值需满足以下条件:

kk=1uijk=1,1≤i≤n,1≤j≤m (1)

②利用多指标综合分析系统,可通过加权求和的方法来计算出xi的综合属性测度值uik = u(xi∈Ck),计算公式如式(2)所示:

uik=u(xi∈Ck)=mj=1wju(xij∈Ck),1≤k≤K (2)

其中ωj表示第j个单指标的权重。

③用属性识别系统,通过置信度准则来识别研究对象属于哪一个评价类,设(C1,C2,…,Ck)为有序分割,C1 >C2 >…> Ck。当样品xi满足置信度准则:

k0=mink:ki=1uil≥λ,1≤k≤K (3)

则认为研究对象xi属于Ck0类。

④最后通过评分比较系统来比较属性的强弱。假如属性集Ci的分数为ni,当C1nK[25]。计算公式如式(4):

qxi=ki=1niux(Ci) (4)

qxi为xi的得分,反映xi的重要性。

表1具有战略性新兴产业属性的科技项目评价指标体系

二级指标三级指标(Ii)指标设计说明指标权重(Wj)

企业组织能力

科研人员占比(I1)反映企业的自主创新实力和潜能0.0389资金实力(I2)体现企业的资金条件0.0736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I3)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和技术创新能力0.0465企业规模生产能力(I4)企业是否具有大批量生产条件0.0219企业研发能力(I5)企业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的体现0.1297高层团队及企业家能力(I6)企业对创新机会的把控和运作能力0.0325

技术自身特性

技术先进性(I7)与国内外类似技术先进性比较,反映其潜力0.1017技术复杂性(I8)技术壁垒高低的体现0.0311技术独特性(I9)反映对细分市场的控制力0.0406技术形成行业标准的可能性(I10)反映对行业或产业的影响力0.0502技术可预见性(I11)指技术发展路径、前景的可预测性0.0544技术相容性(I12)与其他的技术融合、互补的可能性0.0329技术可实现性(I13)在开发、实施、持续改进等方面的难易程度0.0227技术应用可拓展性(I14)技术应用领域的前景如何0.0650技术受特定用户的偏好性(I15)反映技术产品被目标市场采用的程度0.0388

项目环境条件

宏观政策(I16)政府对项目领域、行业的支持程度0.0349相关企业的参与(I17)竞争对手或上下游企业对技术的关注及发展程度0.0222宏观经济环境(I18)技术发展的经济大背景0.0352社会伦理道德水平(I19)被主流文化和道德标准接受程度0.0104补充性资源(I20)技术研发、中试、产业化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种配套技术或资源的支持性0.0876市场规模(I21)技术现有及未来可能形成的市场容量0.0296

3实际项目评价

3.1项目背景及打分

选取了5个属于新一代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产业(以上产业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范围)的科技项目作为评价对象,分别以T1,T2,T3,T4,T5代表。这5个项目的背景及申报企业的具体情况,因篇幅所限,详见文献[24]。

邀请了7名从事生物医药领域、电子信息领域以及新兴技术管理研究的专家对5个项目进行评价。首先请专家详细了解5个项目的报送资料,再邀请项目申报单位负责人对项目进行讲解,专家现场提问并作交流。申报单位人员离场后,专家分别针对21个三级指标给5个科技项目进行评价并打分,如表2。其中每项得分均为所有专家打分的平均值。

3.2计算单属性测度值

本文选取梯形分布的分段线性组合函数计算单指标属性测度值。

将科技项目评审各指标属性分为3类:C1∈{一般性科技项目},C2∈{新技术科技项目},C3∈{具有战略性新兴产业属性的科技项目}。对这3类项目属性界定如下:

一般类科技项目是指技术有一定创新性,但创新程度不高,多属于应用开发层面,企业完成产品研发及批量生产难度不大,客户群及市场推广路径比较清晰。往往这类项目在传统的评审方式上比较容易得到支持,因为各种不确定性较低,投资见效较快,风险较小。这类项目往往会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但不会对行业造成太大影响,更不大可能由此带动新兴产业形成。

新技术类科技项目相对于一般类科技项目而言,技术创新程度较高,一般会伴有专利成果,有潜在的市场需求,产品研发及市场开发需要投入和时间,有一定风险,但一旦成功会对企业及行业带来冲击和影响。

具有战略性新兴产业属性的科技项目要以新兴技术为核心,虽然不确定性因素较多,但伴随其发展,可能会对现有行业造成破坏,还极有可能创造出一个新行业并带动一个地区经济发展。但这种项目的识别难度最大,本文的研究就是试图提出一个评价的概念模型,并找出一些客观的、可评价的指标来降低其识别难度。

考虑到一般情况下,第一类项目数会大于第二类,第二类会大于第三类,则令C1>C2>C3。各专家对5个项目指标的打分范围为[0,10],设(6,8,10)为三个临界点,分别对应三类单指标的得分为及格、中等、满分。其属性测度函数曲线如图2。

C1、C2和C3的属性测度函数分别如下:

y(x)=1x≤6

8-x26

0x≥8

y(x)=0x≤6

x-626

10-x28≤x

0x=10 (5)

y(x)=0x≤8

x-828

1x=10

以科技项目T1为例,通过专家打分,T1的21个指标的平均得分见表2第二列,根据属性测度函数(5),可计算出科技项目T1的21个指标的单属性测度值。

3.3计算多指标综合属性测度值

求出科技项目T1的21个指标的单指标属性测度值后,可根据多指标综合属性测度计算公式(2),计算出项目T1综合属性测度值u11=02644,u12=06872,u13=00484 。其他4个科技项目的多指标综合属性测度值可依照同样的方法和步骤计算而得,计算值见表3。

34判定5个项目的类别

通过置信度准则来识别评价项目的属性类别。取置信度λ=07(置信度一般取在06~07之间),利用公式(3),根据5个科技项目的综合属性测度值对其项目属性进行判定。判定结果为:项目1、项目2、项目3和项目5属于新技术科技项目;项目4呈现出具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项目属性特征,5个项目均不属于一般性科技项目(见表3)。

表中得分从小到大的排列顺序是:T4T3。其中,项目T4是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属性的科技项目,T1、T2、T3和T5均属于新技术科技项目C2,不过从属性强弱可判定:项目5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属性最为接近,T1、T2次之,而项目3相对不具备这类属性。

4结论与展望

本文基于新兴技术的形成特点,构建了具有战略性新兴产业属性的科技项目评价的三维评价模型,在3个维度6个层次上选取了具体的评价指标,提出应用属性综合评价系统的方法对新兴产业科技项目的属性进行评价。并对一组属于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领域的科技项目进行了模拟评审,演示了如何运用这一套思路和方法从申报的科技项目中识别出具有战略性新兴产业属性的项目。

本模型在评价指标选择上主要参考了前期部分研究成果和小范围的访谈和调研,是否真正体现新兴技术的产业特质,还有待于不断深入研究加以修正。评价指标较多涉及未来和企业隐性层的因素,对专家的知识面和信息量要求较高,也给评价增加了难度,并对评价结果的准确性有一定影响。希望这种思路和方法给新形势下科技管理部门在动态、不确定环境下遴选出具有战略性新兴产业属性的科技项目提供参考借鉴,对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起到一定理论和方法的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1]Clayton M Christensen. The Innovator's Dilemma [M].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97.

[2]Geroge S Day, Paul J H, Schoe maker, Robert E. Gunther. Wharton on Managing Emerging Technologies [M].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2000.

[3]张峰,杨建君,黄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现状评述: 一个新的研究框架[J].科技管理研究,2012(5): 18-29.

[4]贺正楚,吴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评价与选择[J].科学学研究,2011,29(5):679-683.

[5]黄鲁成,黄晓梅,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效益评价指标及标准[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24):1-4.

[6]高峻峰.政府政策对新兴技术演化的影响――以我国TD-SCDMA移动通讯技术的演化为例[J].中国软科学,2010(2):25-32.

[7]方荣贵,银路,王敏.新兴技术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演化中政府政策分析[J].技术经济, 2010,29(12):1-6.

[8]C Freeman, C Perez. Structural Crisis of Adjustment, Business Cycles and Investment Behavior [M]. G. Dosi, C. Freeman, R. Nelson., et al. Technical Change and Economic Theory, London: Pinter, 1988.

[9]宋艳.新兴技术的形成路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中国企业实际运作调查[D].电子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1.

[10]王敏,银路.新兴技术演化模式及其管理启示[J].技术经济,2009,28(11):13-16.

[11]Chan F T S, Chan M H, Tang N K H. Evaluation methodologies for technology selection[J].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 2000, 107:330-337.

[12]So Young Sohn, Tae Hee Moon.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for Predicting Technology Commercialization Success Index(TCSI)[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2003, 70 (9) : 885-899.

[13]陈劲,戴凌燕,李良德.突破性创新及其识别[J].科技管理研究, 2002(5):22-28.

[14]魏国平.新兴技术管理策略研究――基于新兴技术特征的分类分析[D].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6.

[15]宋艳,银路.新兴技术风险识别与三维分析――基于动态评估过程的视角[J].中国软科学,2007,10:136-142.

[16]银路,李天柱.情景规划在新兴技术动态评估中的应用[J].科研管理,2008, 29 (4):12-18.

[17]宋艳.新兴技术的动态评估与小灵通的成功之道[J].管理学报,2005,2(3): 337-339.

[18]银路,王敏,等.新兴技术管理导论[M].科学出版社,2012.07.

[19]黄鲁成,卢文光.基于属性综合评价系统的新兴技术识别研究[J].科研管理, 2009, 30(4): 190-194.

[20]Chubin D E, Haekett E J Hackett. Peerless Science: Peer review and U.S. Science Policy [M].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York Press, 1990.

[21]鲍玉昆,孙福全.基于SMART准则的科技项目评价指标体系结构模型设计[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2:46-48.

[22]谈毅.韩国国家科技计划评估模式分析与借鉴[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26(4):46-49.

篇9

一、引言

在当今全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挥科技引领作用的新形势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导地位日趋明显。自治区政府对于广西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新兴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和发展水平也是寄予了极大的重视和厚望,继2011年明确提出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十二五”规划后,又于日前印发“十三五”期间贯彻的《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这对于提高广西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沿海经济新增长,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建设离不开资金投入的支持,目前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由于缺乏长期有效的经济利益驱动机制,社会各方面参与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政府和企业的投资又极为有限,成为制约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大因素。本文在深入研究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融资支持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国外经验的学习借鉴,从促进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构建包括融资供给体系、融资服务体系和融资保障体系在内的“3S”融资支持体系,对进一步建立健全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支持体系,推动广西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融资现状

当前,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仍处于发展的初期,社会对该产业的发展仍然缺乏经验与信心,导致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招商引资较为困难,融资规模不大、融资渠道不多、资金来源较为单一、难以形成多方位的融资渠道。资金供给缺口仍然成为制约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瓶颈因素。主要存在如下几点问题:相关的规范性文件不健全,缺乏系统全面的规范性指导文件;政府扶持力度仍显不足,财政性资金投入缺乏稳定持续增长的机制;融资市场不发达,融资方式发展滞后,过于依赖内源融资和银行信贷;高层次金融与高科技产业领域专业人才缺乏,特别是担当大梁的领军人物有限;产业缺乏完备的风险管理体系,缺乏全面的产业风险评价与防范体系;产业国际化程度低,缺乏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品牌企业……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支持的国外经验启示

从全球范围来看,大部分发达国家通过相关政策措施的颁布实施,鼓励和引导各市场投资主体参与到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来,充分发挥市场的杠杆作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有许多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

①财政投资行为规范。发达国家财政投资不仅范围明确,而且运作机制比较成熟,通过实施必要的政策,并加以监督和管理,财政投资基本能够解决不能通过市场融资解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的资金问题;②市场融资渠道多元化。发达国家政府通常利用政策引导金融创新,优化信贷结构,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③融资服务体系专业系统。发达国家不仅政府的服务功能定位合理,服务能力强,广大的社会服务机构也十分成熟,服务效率高,办事手续简便,流程科学;④融资制度具体化,政策施透明化。一些国家通过法律制度设置了行业准入门槛,并通过相关政策规范了行业市场秩序,为新兴中小企业厘清了发展障碍,有效降低了中小企业发展的风险,为企业融资间接创造了条件。

四、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支持体系的构建对策

要想更好地促进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必须顺应资本市场的发展,创新融资方式,创设融资新渠道,积极构建包括融资供给体系(Supply system)、融资服务体系(Service system)和融资保障体系(Security system)在内的“3S”融资支持体系,通过三个体系的协调配合,从根本上解决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资金不足的问题,发挥新兴产业集群对广西经济的强效带动作用,并最终实现广西的宏观经济目标。

(一)广开财源,构建多元化融资供给体系

融资供给体系是融资支持体系的核心。要从根本上解决战略性新兴中小企业资金缺口的问题,就必须加速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开拓多元化的融资供给渠道。广西应着重从财政性融资、政策性融资和市场性融资三个方面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1.财政性融资供给模式。财政性融资供给是充分利用财政杠杆发挥政府职能,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方法,在促进地方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积极作用。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公共品”很难社会化,广西政府有必要进行财政直接投资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此外,还应通过财政直接补贴的融资供给模式来保障市场运营主体的利益,缓解因价格和利益关系变动带来的矛盾,从而稳定市场秩序,保护新兴产业及地区经济。

2.政策性融资供给模式。政策性融资是财政性融资的补充和拓展,是指企业根据相关的政策,以政府信用为担保的,从相关机构获得一定的金融支持。政策性融资有多种形式,一是由政府通过直接干预的方式,二是由政府通过政策性担保、财政贴息、专项扶持基金等间接干预的方式。目前广西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方式和政策体系落实不到位,财税政策扶持不够,因此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投资力度,强化融资工作,争取更多的信贷资金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建设中来,力求在实施“大招商、大引进、大合作、大发展”中取得新突破。

3.市场性融资供给模式。市场性融资供给模式是通过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发挥金融市场潜力,以市场机制配置金融资源、优化资金使用效率的融资供给模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更加注重市场性融资的战略选择,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需求为基础,大力推动金融产品创新,创新中长期贷款方式,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大力发展信托、基金、证券市场、产权市场等多元化融资渠道,重点解决新兴企业融资过于依赖政府投资及银行贷款的问题。

(二)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服务体系

融资服务体系是融资支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广西战略性新兴企业规模较小,经营管理较为落后,财务制度不健全,多数企业无法按时对外提供经审计的财务报表,资信状况较差,从而导致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考虑到贷款的成本及新兴企业可能存在的道德风险时,会进一步抬高中小企业融资的门槛,加大企业融资的困难。可见,推进融资服务体系建设,对于拓展创新融资服务模式,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意义重大。广西应着重从完善政务和市场两方面入手。

1.政务性融资服务体系构建。政务性融资服务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及各部门的统筹协调。广西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政务体系可以通过建立政府、银行、担保机构间的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并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创业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并设立相关的信用评级机构和法律服务机构,为投资人或金融机构提供正常获取和检索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和投Y信息的渠道。

2.市场性融资服务体系构建。市场是新兴产业融资服务的关键,主要通过为新兴中小企业提供全面、专业、优质的服务推动其融资的顺利开展。除了要进一步规范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行业建设,还需要积极提高会计、审计、法律、资信评估、信用担保等专业服务水平。同时相关部门要积极引导和规范会计师事务所及专业律师事务所市场,制定相关的人才吸引优惠政策,完善人才业绩评价制度,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奖励机制,切实解决广西会计及法律人才缺乏的问题,增强会计、审计及法律专业化的服务能力。

(三)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保障体系的建设进程

完善的融资保障机制能够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融资环境。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保障体系的构建应从政府性和市场性两方面入手。

1.政府性融资保障体系。政府性融资保障体系通过建立健全相关的产业制度及政策,充分发挥政府监督监管职能,厘清政府的职责,规范相关金融机构的经营,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完善相关行政法规,促进相关优惠政策的具体化、制度化,完善市场保障条件,创造稳定有序健康的行业发展环境及融资环境。

2.市场性融资保障体系。市场性融资保障体系是对政府性融资保障体系的补充和扩展,可以通过建立动态评估体系,全面监测、全面研究、全面反馈,系统考察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创业者的素质,企业的经营成效等关键因素,在弱化融资市场风险,规范金融市场进退机制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效力。

五、结论与展望

本文从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缺口入口,针对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难的问题展开研究。通过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支持体系的构建研究,为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支持活动提供了新的战略思路,对广西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难问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本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难的原因比较复杂,既和产业特点密不可分,又和产业处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关;既和广西金融市场发展滞后、不够发达有关,又有广西融资服务和融资保障体系薄弱的原因。因此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支持体系的构建必须从融资供给、融资服务和融资保障三个方面入手。

第二,多元化的融资供给体系是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支持体系的核心部分,健全的融资服务体系是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顺利运行的根本保证,完善的融资保障体系是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顺利开展的基础前提。

为了加快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高地方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从根本上解决新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可以从融资供给、融资服务和融资保障三个角度构建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支持体系,建立和完善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运行机制。展望未来,相信在广西政府和各市场主体的共同努力下,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济主导地位将日益凸显。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Z].2016.

[2]罗瑾,曾路.战略性新兴产业交互式动态金融支持研究――基于湖南省的实证分析[J].财会月刊,2015,05:102-105.

[3]张同功.我国老龄产业融资支持体系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

[4]王华.自主创新、金融支持与广西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J].时代金融,2013,27:165-179.

[5]石璋铭,谢存旭.银行竞争、融资约束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J].宏观经济研究,2015,08:117-126.

篇10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02.040

1我国产业经济学人才培养现状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具有高知识密集、高技术密集和高创新性的新兴产业,对新兴技术类和产业经济类人才具有强烈的需求。当前正是我国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关键时期,因此与之相适应的产业经济人才培养问题显得日益突出,同时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产业经济学学科相关教学资源也亟待升级改造。

在当前战略新兴产业迅猛发展的趋势下,产业经济学的培养目标是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复合型高端人才。然而在目前的教学体制和资源约束下,我国在产业经济类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教育观念、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模式的方法呆板;过于强调理论,脱离实际,缺乏社会实践,难以适应新兴产业发展对于人才培养的需要。由此造成的后果是,虽然近几年培养产业经济类人才在数量上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是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产业经济类创新性人才目前仍然是非常紧缺。另一方面,虽然产业经济学课程也已经围绕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开展教学研究工作,然而紧密结合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及新兴产业教学资源研究仍显不足,基本停留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理论改革上,并未真正提出适应现代新兴产业发展的产业经济学教学理念,关于新兴产业经济类人才培养方式和有效途径研究尚不多见,面向新兴产业发展和需求的产业经济学教学资源也亟待整合、更新和升级改造。

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的培养存在三个主要问题。

1.1人才培养观念的保守

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学科,学科教学的重点在于理论知识的教授。老师致力于在课堂上向学生灌输知识,忽视对学生思维逻辑的训练;课堂之外,师生进行学习交流的机会不多,课程考核仍然以考试分数为主,学生为应对考试就会对理论知识死记硬背。这种情况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必然不深刻,逻辑思维体系就不易建立。而产业经济学作为一门应用经济学,强调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在填鸭式的人才培养观念下,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虽然有所掌握,但应用知识于实践的能力不强。

1.2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的单一

和国外人才培养目标相比,我国产业人才培养目标就显得比较单一。我国人才培养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而国外注重学生思维逻辑的训练。当今社会发展需求的是既有深厚知识基础,又有创新思辨的人才。因此,学校就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这就要求学校转变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人才培养侧重于校内单方面培养,而与产业企业合作的比较少。学生参加讲座、例会的机会虽然多,但是参与校企合作开发的项目的机会不多。这种单一校内培养方式不利于产业经济类学生将理论与实际很好的结合,使得学生学术研究的价值大打折扣。中国的学术论文数量是世界上最多的,但是真正被认可的成果却是少数,这也与我们单一人才培养模式有关。

1.3教学内容的滞后

教学所用的教材内容滞后。编写一本教材往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精力,然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速度比较快、情况又比较复杂,所以产业经济学的教材一般要滞后于当前战略性产业发展的实际。一些产业政策条例和产业案例得不到及时更新,学生掌握的信息过时,这会影响学生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态势的把握和对其发展前景的思索。

2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产业经济学人才培养的需求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人才资源有很强的依赖性,既需要掌握高精尖技术的技术人才,还需要熟悉产业战略布局的产业经济人才。产业经济人才是以产业为主要研究对象,掌握专业的产业理论知识的人才。培养高层次的产业经济人才,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我国经济增长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求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产业经济人才参与。虽然近几年培养的产业经济类人才在数量上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是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产业经济类创新性人才目前仍然非常緊缺。因此,要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效发展,就要求对高层次产业经济学人才的培养提出新的要求。

2.1培养更多的产业经济高层次人才

目前高层次人才特别是经济学方面的人才是不足以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整理了2005年至2014年之间我国较高层次的人才数量。从趋势上可以看出不管是硕士还是博士的人数整体上逐年增加,海归人数也在增加。经济学研究生人数也从2005年的1.87万人增加到2014年的2.8万人。但是这些受过较高层次教育的人才在总量上占比全国总的受教育人数还是较少。

2.2培养有国际视野的产业经济人才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中国的经济与世界经济已经不可分割。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在某种程度上会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产业结构升级转型要求主导产业的更换升级,这就要求产业经济人才要有国际视野。通过阅读国外最新产业经济文献,了解现下最先进的产业经济理论,选择符合我国实际的主导产业,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往更具国际竞争力的方向发展。

2.3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产业经济人才

如果说本科教学就是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那研究生教学就要求学生开始学会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学术界对其研究还不够完备。这些都需要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来完善学术研究,对问题的解决提出比较符合实际的方案。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产业经济人才,除了要求阅读大量的文献和著作来开拓思维,还要求深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部门,进行实地考察。当然这些都要求教育设施的改善、教学资源的整合和正确的教学引导。培养创新型人才,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长远需要,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更强大的带动作用。

3适应战略新兴产业人才培养需求的教学改革创新

产业经济学人才掌握专业的产业经济理论知识,可以运用所学很好的帮助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布局规划,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时间虽较短,但发展环境复杂,面临的问题较多,急需产业经济类人才改变其发展现状。这也使得它的发展必然会对高校产业经济教学提出新的要求。

3.1提高师资水平与教材内容更新

一方面,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吸纳知识的效果。高校产经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教学经验,还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改变呆板的授课方式,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教材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好的教材有清晰明了的概念,丰富的内容,逻辑合理的结构,简便易懂。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了一些成就,也存在一些新的问题。产业经济学教材要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这些实际情况,添加最新产业案例,附上最新产业政策条例,从而引导学生以新的视角思考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3.2注重实验教学

产业经济学作为一门应用经济学科和市场运作紧密联系。这就要求学校不仅要做好产业经济的理论教学,还要加强其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和具体动手操作能力。进行实验教学就是将产业经济学与互联网技术结合,建设产业系统平台,使学生可以在平台上对相关知识进行计量操作。虽然一些产业经济问题的实验结果,不能代表现实产业经济发展的真实情况,但是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很好的了解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积累自身分析和预测产业发展趋势的经验。实验的过程也可以让学生熟练相关计量软件的运用,为进一步的学术研究打下基础。这比纯粹的理论教学更有成效,也算是对理论教学的一个补充和巩固。学生也更能展现出积极性和创造性。

3.3注重实践教学

社会实践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对其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学校为了鼓励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可以与当地企业进行沟通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拓宽学生校外实践渠道。并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师资力量对一些学生进行指导,辅助学生更好的完成实践项目。另外,学校可还以请企业优秀工作人员来校讲座会谈,与学生互动交流。

4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需求的体制机制创新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越发强烈,这不仅要求对人才培养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创新,还要求对现有人才培养体制进行改进和创新。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因素,产业经济人才的培养要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创新型产业经济人才需要社会各界发挥自己的作用,形成产学研结合的校企合作模式;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自由的学术氛围,相对自由的学术环境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

4.1以市场为导向

学校培养的人才最终会走向社会,服务于企业。现在很多高校毕业生掌握的知识理论和学习技能是和社会脱节的,并不符合市场需求。学校对产业经济学学生的要求更多的是学好课本知识,查看产业理论文献。但是只偏重理论教学,就会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实用性不强。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产业经济学教学的新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就要改变高校在产业经济学课程设计上有理论性而无实践性的状况。这就要求高校在培养产业经济学人才时,把握市场动向,在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积累的同时,将学生推向企业学习,锻炼其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4.2形成校企合作模式

高校与企业双向合作,整合高校资源。一方面,学校可以为产业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提供机会,鼓励他们去有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实习,切身体会战略性新兴产业当前的发展状态。尽可能给学生机会,参与相关产业的合作项目,策划相关部分的方案。在企人员可以对学生的策划方案给予指导和点评;另一方面,学校可以请一些优秀产业经济学校友来校指导学生有效学习产业经济学。还可以请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层次技术人员和专家来校授课,让师生更全面的了解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

4.3加大对高层次人才培养资助力度

高层次人才培养具有高消耗性。国家对高校高级人才的培养进行投资资助时,要做好整体性培养资助规划。要结合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基地和重点学科建设的实践对高校高层次人才进行培养,形成一套完整的资助体系。可以通过科研启动经费、研究生津贴等方式资助优秀青年后备人才。将中青年教师作为重点培养资助对象,纳入高校高层次人才储备队伍进行培养。并和国外高校保持学术探讨,让优秀人才出国培训,学习和吸收国外先进的产业经济学的学术成果。

4.4科研环境的改善

环境可以分为软环境和硬环境。学术氛围是软环境,学术讨论的自由与否影响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教师在给出自己的观点后,要允许学生自由讨论,并允许他们提出质疑。学生和老师在一个比较平等的位置时,学生才会畅所欲言,从而激发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学术讨论的过程,是师生相互学习的过程。而像好的师资队伍、先进的实验平台这些就是硬环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需要进行实验研究,而实验的成功需要优秀的教师进行指导,因此师资力量的提升也有利于优秀学生的培养。学校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科研资源的优化配置,专业平台的建设,对打破僵化的教学模式和提高学生自身的学术素养有重要的意义。

5结束语

战略性新兴产业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未来和趋势。面向新兴产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和保证。要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求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整合优化产业经济学的教学资源,进行面向战略新兴产业需求的教学改革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从而推动创新型产业经济人才培养,使产业经济人才面向市场,适应社会需要。

参考文献 

[1]朱瑞博,刘芸.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总体特征、制度障碍与机制创新[J].社会科学,2011,(5):6572. 

[2]李峰,高淑东,李艳红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路径[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5):98100. 

[3]高淑东,李峰,李艳红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创新[J].科学时代,2015,(2):193194. 

[4]汪芳,赵玉林.产业经济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创新[J].理工高教研究,2007,(6):101103. 

[5]王艳荣.基于人才培养的产业经济学教学方法设计[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4):101102. 

[6]朱建安,谭岚,周自明.基于课程群视角的应用型高校经济学教学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12,(12):9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