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音乐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4-06 18:53:0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创新音乐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创新音乐论文

篇1

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

小学音乐教学的核心内容就是审美教育,美化音乐教室其实就是一种营造良好的音乐教学情境的措施,能够使学生刚刚步入教室就产生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再加上对优美音乐的欣赏,学生会更快地投入到音乐世界中,从而大大优化小学音乐教学的效果。所以,音乐教师必须要勤于动手和动脑,根据不同的教学需求来布置小学音乐教室。比如,教师可以改进原来横平竖直的座椅排法,设计出更加具有艺术性的半圆形、方形以及圆形的排法,这些排法具有更强的美感。音乐教室的墙壁上也可以张贴一些山水画或者著名音乐家的画像等,从而使小学生在这样优美的教学情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音乐的熏陶和感染。

三、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当今的音乐教育领域,备受争议的一个问题就是在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究竟谁才是教学的中心。有些小学音乐教师认为,教师才是课堂的主宰者。因此,小学音乐教学必须要保障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中心地位。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权威人士,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有的时候教师偶尔唱错了音,小学生也不敢指出来,这样做容易使学生对音乐课产生抵触心理,也就更谈不上实施创新教育了。要想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就必须要认识到,音乐教学作为一门艺术课程,必须要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追求无权威的学习机制,追求双向交流、和谐、自由的音乐教育教学氛围,建立起一种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从而使小学音乐课堂没有强迫性以及权威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平等,进而为学生营造出一种融洽、宽松的学习环境。

篇2

幼儿健康成长是每个教师和家长所给予的最大希望,而音乐在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又是至关重要的因素。用音乐去启迪、引导孩子,在各个方面都能卓有成效。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只有深刻的了解幼儿学习的含义,才能够树立起正确的音乐导向,完成音乐教育目标。

1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音乐兴趣

音乐能渗入人们的心灵,激发幼儿的想象能力,调整和愉悦孩子的情绪。幼儿对任何事物都有好奇心,特别是对音乐的敏感程度要胜过成人。培养幼儿的音乐兴趣,可采取直接、间接的方法。最直接的是幼儿能够听懂的,比较通俗易懂又简单上口的幼儿乐音;而间接的是在幼儿不经意的时候播放一些交响乐、钢琴曲等比较优美的音乐。虽然他们听不懂,但是可以在记忆中留住这些声音,在成长过程中无意识中转化为精神财富。首先,在音乐活动中,教师可以拿一些器乐给孩子演示,通过不同的声音吸引孩子的眼球。使他们产生好奇,从而吸引他们喜欢音乐。其次,幼儿活泼好动,生性顽皮,播放有律动感的音乐,让孩子建立听觉美感。孩子爱玩的特性与生俱来,他们在爱玩具的同时更注意音乐的声响。现在好多玩具总伴随着音乐,无论外形、颜色的搭配还是到其姿态的丰富和动感都让孩子爱不释手。这是诱发孩子接近音乐的有效方法。最后,在游戏中或者讲故事的时候配上形象生动音乐,也可以使幼儿对丰富的音乐语言产生浓厚的兴趣。孩子如果在某一时段被音乐所触动,在她心灵上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人生的道路上会带来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音乐活动,让孩子集体进行一些音乐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让孩子接触音乐知识,可以使用一些打击乐让孩子打击,尝试音乐节奏。辨别击掌,脚步声,来增加幼儿的律动感,唱一些简单的谱例不断的增加幼儿的音乐听觉能力来培养幼儿的音乐兴趣。

2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幼儿音乐教学艺术是语言与音乐的巧妙结合。在幼儿音乐教学中,要给孩子营造一个很好的人文环境,教师的言行在幼儿心目中占据很大的分量,特别是教师的态度和语言更是教学的关键所在。教师要充分使用声乐专业知识,使自己的声音富有穿透力,在组织活动时要减缓语速,并且要使自己体现出和蔼可亲、自如大方、笑容可掬的样子。特别是在语气上要符合幼儿的口吻,做到轻重缓急、风趣幽默。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幼儿进行交流、沟通,使幼儿对教师有了信赖和依靠,她们就会自觉的进入教师所设计的教学过程当中了。在教学活动中切记不要呆板和教条式,一定要添加启发诱导,在语调和语气上一定要引起幼儿的共鸣,按照幼儿思维模式去组织活动,通过示范演唱、演奏儿歌来让幼儿感知;在讲解时,要用直白、简单的语言去进行解释和说明。用最感知的语言去表达,同时还可以用手势、形象的比喻,或者图片、模型以及一些真实的影像资料去触动孩子,构成一种立体式的音乐教学模式。

3在音乐活动中注重幼儿实践能力的培养

幼儿音乐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提高幼儿的音乐听觉能力和增强幼儿的音乐表现能力,锻炼他们的身体协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开发智力和加深其情感体验起到很大的作用。活动中,要让幼儿多一些操作、演示,让幼儿直接参与活动。比如可以以游戏的方式进行音乐活动,也可以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歌唱比赛,排演一些小型的音乐剧;也可以让幼儿学习一些可以携带的乐器,让他们自由的演奏,在动手的过程中让他们获得愉悦与知识的掌握。教师要挖掘幼儿更多的想象空间和思维能力,组织形式多样的音乐活动让孩子体验,使他们在快乐中无拘无束的学习音乐,使幼小的心灵更加富有想象力和生活的情趣。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教师要因材施教,针对每个幼儿的特点加以精心设计,既要引导又要鼓励,给孩子予以充分的肯定和赞誉,在实践中让他们记忆和感受音乐带来的乐趣。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让他们内心充满温暖和骄傲。使每位幼儿都能够感受到自己是最棒的音乐小天使,在拥有音乐的环境中让幼儿充分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

篇3

二、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实践的过程,不同的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想象力都会有一定的差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不同的生活环境和阅历,创设民主、平等的和谐关系,在教学中灵活实际地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学生的信心和勇气,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激发学习热情,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新的课程观认为“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应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为了培养专门人才,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而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则是以班级为单位,按学科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组织教材施教,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立性受到限制,学生学习的探作性和创造性受到限制,同学间缺乏交流,合作、动手机会少,而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我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很少参与。学生往往成为被动的听众和机械的模仿者,主体地位和独立性受到限制,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便会丧失自主的学习心理,对音乐失去兴趣。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展示学生的个性,摆正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把教师从“教书匠”的角色转变成音乐实践的主体,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

三、以课堂为主渠道,从生活取材,展开创新思维

艺术来源于生活,也扎根于生活。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教学服务,将会对创新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在家里经常看到爸爸妈妈为他们做饭而忙碌于厨房的情景,我便将它运用到《买菜》一课的教学中,让孩子们也做一回“爸爸妈妈”,以组为单位结成各个“小家庭”,开展“烹饪大赛”,让学生以文具盒作为烹饪工具,橡皮当菜来烹制。在报菜名时,则要求学生用“×××”节奏说出,并将这些菜名取代歌中“×××”节奏处的歌词,以演唱的形式向别人介绍自己家庭的“成果”。在教学中,学生从生活中提取生活经验,在教师的指导、鼓励下总结并创造,最后又回到生活。这些设计,将音乐教学生活化、平凡化了,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其实音乐就在我们身边。

四、创新意识应贯穿音乐教学始终

我们过去教学注重知识传授,采用灌输式教学,不允许学生有不同观点,禁锢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阻碍了探索与创新。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在教学中要舍得花费时间开启学生勇于发现和探索的闸门,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允许标新立异。

例如,在教授“爱唱什么歌”这个专题时,我让学生欣赏《青蛙合唱》这首曲子,首先向学生用多媒体展示夏天的池塘,然后对学生说:“夏天到了,池塘里的青蛙爸爸和青蛙宝宝们又开始了唱歌比赛。你听……”,我开始模仿青蛙爸爸和青蛙宝宝的歌声。并问学生:“你觉得哪个是青蛙爸爸在唱歌?哪个是小青蛙?他们的声音有什么不一样呢?”接着我给学生播放钢琴曲《青蛙合唱》这首曲子,然后让学生分小组做游戏:听到小青蛙的声音迅速站起来,听到大青蛙的声音迅速坐下,反应迅速整齐的小组获胜,得到青蛙合唱团送出的智慧星。游戏做完后我组织学生学习歌曲第一段。我说:“小青蛙看到小朋友的表现如此的出色,它要为小朋友唱首歌奖励大家。可是……它把歌名给忘了,请聪明的小朋友听完后帮它起个歌名。”随后,我学着小青蛙的样子唱第一段歌词。之后我对学生说:“想不想学小青蛙唱歌?”学生们很积极,于是学生用听唱法学唱。学生学完之后我对学生说:“看着小青蛙唱得那么开心,其他小动物都坐不住了了,你还能替它们唱出自己的歌?”于是,学生们替小蜜蜂、老虎、小鸟等唱歌,氛围十分活跃。之后,我向学生揭示本次课题为“爱唱什么歌”。

教学中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感受与见解,并让学生模仿,给学生开阔了想象的空间,体现了自主、开放、创新这一教学新理念。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音乐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对学生能力提高的束缚,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参与、合作、探究能力,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努力为学生创设条件,充分利用音乐教学这一主渠道,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李慧•音乐教学中的合作与创新•湖南社会科学,2005(3).

篇4

由于我国的应试教育使得有一部分学生学习音乐是因为文化成绩较低,而高考对于艺术生的文化成绩来说要求比较低。所以很多学生学习音乐并不是真心对音乐感到有兴趣。还有一部门学生喜欢音乐,但是不喜欢上枯燥死板的音乐课程,他们更加向往的是比较自由随性的去学习音乐。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音乐的学习是一个比较艰苦的过程,想要入门不难,但是想要学深学透学精是很难的,需要不停的练习,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往往有很多学生,因为学习音乐太辛苦而最终选择了放弃[1]。

(二)教师教学问题

第一:由于现在我国的应试教育,教师教学方式单一,经常用死板的分数或者优良差的等级评定学生音乐学习的好坏,这对于学生的创造思维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第二:由于课堂时间比较短的关系,所以比较缺乏对每一个学生音乐教学的单独指导。相信每一个学生对于音乐的学习和演奏都有其可取之处和不足之处。所以老师不能简单的用分数对学生的表现情况进行评判,而应该单独指导学生并让学生思考自己的不足之处。经常还让学生一个一个在班上当众演奏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这样虽然能够对学生练习音乐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但是会引起音乐练习不熟练的学生的自卑心理,使得他们下次更加不愿意练习,对音乐课不感兴趣。第三:很多教师本身音乐水平有限、教学手段也比较单一,仅仅通过让学生练习书本上的练习曲目或者听名家名曲的方式来向学生培训音乐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考试科目也比较单一,仅仅让学生弹奏书本上的练习曲,老师再打出分数,这样使得学生的创作思维没有得到锻炼,仅仅局限在书本上,音乐演奏形成了固定模式,音乐风格也缺乏新意难以有突破[2]。

二.音乐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一)音乐教学创新思维案例分析而我国某学校音乐老师再对于学生音乐教学培训上有着独特的方式,该老师在给学生教授著名小提琴曲《梁祝》的时候,通过组织班上同学排练音乐剧的方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学生需要配合乐曲表演出《梁祝》的剧情内容,那么他们对名曲的赏析就不仅仅停留在听的层次上面,而会更加仔细的揣摩和研究《梁祝》曲目中每一段所表现的喜怒哀乐的情感,在加深音乐的赏析和感悟的同时,也能够通过表演来锻炼学生演奏《梁祝》曲目时所呈现的感情,激发学生对于表演和音乐的创作欲望。像这样的音乐教学案例无疑是成功的,它做到了以学生兴趣和意志为中心,是从学生音乐教学和素质培养的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的。

(二)培养创新思维注重教学方式

在教学方式方面尽量多样化,因为音乐的学习对于其他科目的学习来说本身就是一个比较自由和开放的。在教学方式上面可以采用体验性音乐教学方法,比如音乐欣赏法,演示法,参观法;实践性音乐教学方法,比如练习法,律动教学法,创作教学法,游戏教学法;言语性音乐教学法,比如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探究性音乐教学法,比如发现法等等。[]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最缺乏的就是创作教学法和游戏教学法,但是这两种方法对于音乐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非常有好处的,比如可以让学生的课堂练习即兴创作一段小的音乐,或者几人组成小组创作音乐,或者小组中每人根据自己拿手的乐器或者唱腔创作属于自己的一段音乐,再想方法将成员的音乐小段融合或者衔接起来等等[3]。

篇5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灵活使用教学方法

学生的水平与基础是不同的,针对这种情况,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摆脱传统的教唱的形式,使用灵活的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从而使每一堂小学音乐课的教学都能贴进小学生兴趣爱好。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灵活使用教学方法,并且要根据音乐课堂的实际情况有所突破、有所创新,这样不光可以激发起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与爱好,而且可以增强小学音乐教学的效果,使小学生对于音乐有了好奇心,这样才能真正地进入音乐所创造的境界,从而在不知觉中提升小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要设定恰当的教学情境

小学的音乐教学更可以称其为是一种审美的教学,就是要让小学生在不知觉间学到审核美的知识,从而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学情境的设定对于激发小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对于小学生真正地去理解音乐的内涵都有着重要的作用。音乐教室有布置是小学音乐教学中情境设定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对音乐教室恰当布置可以使小学生在刚一步入音乐教室时就会有种进入音乐的感觉,再加上课堂上对于音乐的解释,可以使小学生能够迅速进入角色,从而提高了小学音乐教学的效果。所以如何布置音乐教室也成为了小学音乐教师的一项内容,比如可以在音乐教室的四周墙壁上画上与音乐有关的一些图画,将学生的座椅按音乐会的样子进行重新排列等,通过这些布置使得小学生在音乐教学的课堂上潜移默化地受到音乐的熏陶[3]。

四、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要建立和谐的课堂氛围

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不光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可以打破传统课堂中对学生的束缚,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创造性,从而让学生融合到音乐中去,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同时不断增长自身的创新水平。小学音乐教师,在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的同时,也要注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小学生逐步地掌握创新思维,并在实际的学习中使用创新思维。小学音乐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的创新行为,并且和学生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与方法。在这种宽松与融洽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将会得到不断的提高,从而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五、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应将创新思维贯穿始终

在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中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主要的目的,不能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观点,从而禁锢了学生的思想,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阻碍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探索的欲望。而在新的教学理念中,要积极鼓励学生去探索与发现,从而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与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要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教师首先要不断完善与提高自身的音乐专业素质与修养。此外,还要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从而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篇6

二、创新教学方法

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往往是“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样使学生长时间的被动学习状态,极大地限制了学生们自主性学习能力的提高。此外,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在音乐方面所表现出的各项能力也参差不齐,如果音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加注意,很容易在教学过程中打击部分水平较低同学的学习积极性,严重的还会使这部分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因此,创新教学方法是在必行。而就具体方法而言,教师可以在开展课堂音乐教学的过程中通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或游戏项目来活跃课堂的气氛,同时也可以通过在班级中开展一些话剧的表演活动来为课堂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可以促使学生在音乐知识方面的创新能力得到切实地提高。例如,教师在教授有关音乐节奏方面的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小活动来提高同学们听课的效率。如教师可以将预先准备的五张节奏卡片分给同学,让学生依据比赛的方式来根据音律打出对应的节奏,然后将全班同学分成5人一组的小组,并要小组之间的成员进行讨论。这样一来,小组中的各个成员都可以各司其职,有的用手拍节奏、有的在思考、有的在安排节奏。最后教师需要对于小组的节奏安排情况进行点评。通过这种多方位的教学方法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

三、激发学生想象力

篇7

目前,学术界对创新型人才的定义还未有统一的共识。笔者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分析和梳理,认为创新性人才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对知识的探索能力,既拥有广博的学识和精湛的专业技能,又拥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深邃的思想和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通过专业知识的积累,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事业中不仅具有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把握机遇的能力,而且具备逆境中的忍耐力及承受能力。换一句话来说,创新型人才就是拥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人才培养模式是是高校针对教育目标而设计的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培养途径以及考核机制等组成的概念,是高校人才培养活动的实践的基本框架和整体设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将教育思想、观念和理论作为出发点,以德育、智育、美育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具体表达为培养目标、规格、方式、方法、过程和途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征。通过对基本特征的分析,创新型人才培养既要求学生具有适应新时展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又要求学生拥有全面发展的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具有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持之以恒的科研精神。

二、高师音乐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关系

从2009年起,高考学生人数呈下降趋势,高师音乐教育自身的特色与艺术教育发展规律之间的矛盾将不断涌现。从今天高师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分析,很多高师院校增设音乐教育专业追求的目的是什么?各级师范大学(学院)开设的音乐学院(系)在获得社会认可情况下,怎样达成互补而不是相互碰撞,从而和谐均衡发展?这些层次、条件各不相同的高师音乐学院(系)在适应社会需求和发展中,如何处理好不同类型学生个体的差异,体现多层次的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正确处理高师音乐教育办学质量与就业的矛盾是我们高师院校尚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1、高师音乐教育的特点

师范音乐教育是专门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科研人才目标而设置的。通过高师音乐教育课程设置和人才培育方案实施情况等其他要素的分析与梳理,笔者发现高师音乐教育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高师音乐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和教育科研人才。学生在学习音乐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须学习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高师音乐教育对未来教育人才的培养,并不是以顶尖的音乐艺术人才为培养目标的,这也是高师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培养目标上的区别。因此在教师培养上,各级高师音乐教育应以学生学习掌握中小学教师所需要的各项技能服务。既能体现音乐艺术的专业性,也能融合师范教育的特殊要求。(2)高师音乐教育在培养体系中具备的特点。首先,高师教育是属于分层教育、分类培养。此类模式包括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和师范教育知识,既满足中小学音乐教育师资的需要,又能适应精湛音乐技能知识和先进教学理念知识的精英人才培养的要求。在培养体系中,哪些知识是小学教师与中学教师应该胜任的,哪些技能又是大学教师应具备的,这些内容一直都是高师音乐教育分层培养的研究内容。其次,高师音乐教育教师梯队和教学形式较为“复杂”。在高师音乐教育中,学生的主专业课程由专业教师进行一对一的教学。无论是声乐还是器乐专业都会配备教学与专业技能娴熟的教师梯队,以保证音乐教育的前瞻性。然而高师教育属于分层教育,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所需的知识面较宽,因此,在课程设置中也安排了大量的公共课和理论课,这些课程需要教师采用上大课的班级教学制。再次,教学内容与方法应符合艺术教育的发展规律。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和专业拓宽方面,不仅要协调处理基础理论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教育实践课程与音乐实践课程之间的关系,而且应将德育和美育融合到专业教学中,重视学生思想道德、审美能力及文化素养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要围绕音乐教师职责,及时发现学生欠缺也能弥补欠缺解决问题。最后,教学目标以构建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在高师音乐人才培养模式中,课堂教学是基础环节,思想道德教育与教师素养教育应围绕课堂教学展开。因此,课堂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体系中显得非常重要。此外,在学生艺术实践能力培养环节中,构建出以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为基础,教师教育、实践教育为核心的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同时积极建立艺术实习基地,鼓励学生以教师的身份顶岗实习,开展义务支教活动等。

2、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与高师音乐教育的关系

高师音乐教育不仅要注重分层教育、分类培养,而且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才是高师音乐教育本身的教育优势。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与高师音乐教育的关系可以体现为:其一,须立足于时代教育发展的趋势,体现高师音乐教育的特点。笔者认为,古今中外音乐艺术教育的每一个阶段中,高等艺术教育既是对受教育者内心情感世界的塑造,又是对其社会责任感、审美理想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但能够满足当代社会对高等艺术教育的需求,而且能最大程度地体现音乐艺术教育在人们当今社会生活中的价值,体现音乐艺术教育本身的特点与价值。其二,高师音乐教育价值取向的多元性,决定了高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性。高师音乐教育在分类培养、分层教育中,既满足中小学音乐教育师资的需要,又能适应精湛音乐技能知识和先进教学理念知识的精英人才培养的要求。高师音乐教育价值取向的多元性决定了人才培养模式的采用标准,不同层次和规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模式如何区分,如何构建;若构建新的模式,还应解决哪些方面的问题;在教师队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是否满足学习者需求和时代社会的需求。这些问题都是为改变当代高师音乐教育的现状进行的分析,也是教育部门和高师音乐教育工作者重点关注的问题。

三、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师音乐教育改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高等教育应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变革教育教学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制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高师音乐教师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鼓励他们充分发挥个性,能够自我思考、不断演绎,努力完成音乐的二度创作。

1、转变教育观念,强调创新意识

理念是转变的先导。学生在传统教育中能够获得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知识,能够运用所学到的专业技能解决某些问题,但同时其思想会受到局限,创新思维会受到禁锢。创新教育符合当代教育发展理念,通过系统化的训练与学习,不断加强创新精神和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在不断学习中提高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必须以发展受教育者的潜能为基础,通过系统化的训练与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高师音乐教育的发展要有前瞻性,应制定出适合时展需要的办学理念。

2、改革教学方式,改善教学内容

高师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最重要的是受教育者,是接受高等音乐教育的“人”。他们和时展密切相关,这种“需”与“求”的关系不应出现冲突。此外,“一专多能”是目前高师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但是当前高师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并未完全体现“一专多能”的特点。因此,在教学方法上,要改变“灌输式”教学,实现向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方式,鼓励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课程设置要重视基础教育和专业知识的结合,扩大公共艺术选修课的范围,合理地设置与调整音乐学科的新发展、新成果,鼓励受教育者参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转换教师职能,提高教师素质

高师教学内容、方式上的改革和教育观念的更新,取决于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在对受教育的培养上起着关键作用。因此,顺应时展的音乐教育需要创新型的音乐教师,高师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提升自身修养和素质,不断强化自身的艺术创新能力。音乐教师不仅要求具备出色的专业技术水准,而且要求利用综合学科知识提高自身艺术修养,能够更新专业知识,引领音乐发展潮流。如何使高师音乐教师达到教师角色的专业化的标准?笔者认为,第一,教师自身专业知识应随着培养目标的提升不断提高;第二,在了解音乐教育需求的基础上,应结合受教育者的自身素质,制定合理的培养目标;第三,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来选择专业知识结构。教师一专多能、贴近学生,除了教师角色外,而且充当演员和艺术管理者的角色。

4、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动手能力强、舞台实践能力强是创新型音乐人才的重要特点。因此,在高师音乐教育课程设计体系中应增强实践教育环节,扩大实践教学占据的比例,积极引导学生组织和参与校内外舞台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申报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促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目前的实施情况中看,实践性教学环节能突破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凭借探索性与实验性的特点,采用户外教学、舞台教学和多媒体情境体验教学等多种形式,既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并取得创新成果。

篇8

一、中职音乐课乐理教学的重要意义

音乐理论课程是为学生打下良好基础的课程。它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运用音乐学习的各项必须能力,从而能够更好地借助外部方法不断提高自己,从而达到心中的目标,同时为学习其它音乐理论课程打好牢固的基础,所以在中职教育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1.为未来的教育而蓄积能力

中职音乐教育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老师和音乐人,而基础音乐理论是一科必须的指导性课程,它将有益于他们在工作岗位上的表现,做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或者是音乐从业者,不仅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要过硬,还要学会怎样把自己的所学能系统、科学的传授给学生,因此,中职音乐专业的学生拥有良好的基本乐理知识不但能促进自身发展,而且还关系到此后能否胜任音乐教学工作的重大问题。

2.加强中职生的逻辑能力培养,发掘学生音乐天赋

音乐理论的教学不仅可以锻炼个人学习素质,还能为更好吸收相关知识提供动力。它是一门初级必须课。基本乐理课的最终教学目标是提高中职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音乐才能,培养音乐审美。对于中职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一方面需要掌握乐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其具备良好地音乐素质养,为以后的和声、趋势分析等课程打下坚实的理础。

二、中职音乐乐理教学的创新策略

大部分中职的专业器材都配备齐全,但音乐教育很大程度上由乐理知识传授组成,传统的乐理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其教学效果并不显著,对音乐专业学生能力的提高作用有限。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创新,以此改善中职音乐乐理教学的现状。

1.从外而内地使知识内化于学生

如今,中职音乐教育发展不太理想,这里面有学生的问题,但是这个现象还主要是教师水平有限和传统教育理念根深蒂固引起的,只会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或者只对乐理方面有所研究,而不了解其他音乐方面的知识,能力单一,这使得其在教学过程中不会采取渗透式的方式,进行学科的转移的教学,过于死板,这对现代音乐专业的中职生来说,显然满足不了其发展要求,因此中职在音乐乐理教学方面,应该投入大量的资金,培养复合型教师人才采取渗透式教学的方式。所谓渗透式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在音乐乐理教学过程中,可以渗入视唱练耳的技巧,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提高学生理论素养的同时更好,还能够提高学生听觉审美能力;第二,在音乐乐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融入钢琴演奏,以此来提高学生钢筋演奏以及和声的水平配;最后,在乐理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的留出一部分课堂时间,来让学生演唱各种风格的音乐作品,以此来提高学生立体音乐的感知。

2.调动各感官,默契配合训练

目前我国各大中职在音乐乐理教学中,并没有将其与视唱练耳向结合,这是乐理教学效果不显著的主要原因,如果能够将两者有效的结合,并且采取交叉教学的方式,教师在讲解乐理时会更有针对性,学生通过教师形象化的讲解,对学习的乐理知识印象会更加深刻。比如教师在讲解某种唱法时,如果只是单纯的进行书面讲解,学生无法对其进行感知,而如果在讲解过程中,教师采取边讲解边试唱的方式,学生们借此会更深入的了解该唱法。以视唱为例,教师理论知识讲解结束之后,可以对其旋律进行深入的分析,以此让学生们了解音乐中塑造的形象,并且让学生们掌握其表现手段,进而使得学生对音乐作品有更深入的感知,这样既能够掌握相关的乐理知识,同时还能够锻炼学生的感知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3.多维度教学的尝试

音乐立体化教学方法是指老师在教授的过程中,可以尝试各式各样的教学方法,以发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学习兴趣。比如说可以多尝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既能听又能看,音乐形象更加直观的表现出来,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当然,每个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都会形成自己独有的教学方法,但是不管是什么方法,都应该对症下药,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训练,将乐理知识与视唱练耳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能够感受和运用乐理知识。

4.增强优秀教师群体力量

篇9

二、高等教育改革中流行音乐的发展

(一)丰富高校教育改革的内容。首先,从流行音乐的特点出发,它易于接受的形式和形象生动的内容丰富了高校学生的课余生活。同学们在课下可以通过流行音乐来缓解压力,调节自身不良情绪,在繁重的学习后也可以通过听音乐来放松身心等。其次,流行音乐也为高校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和机会,让他们逐渐从音乐的欣赏者转变为参与者。高校学生处在人生当中最具活力和热情的阶段,他们渴望表现自己,展示自己。而流行音乐独具的特点则为他们展现自我提供了平台,使得他們能够通过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展示自己的个性,让身心都融入到音乐中来。

(二)阻碍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流行音乐严格上来说,是在商业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兴盛起来的,追求商业利益的目的性较强。所以很多流行音乐存在质量低下、肤浅化和表象化的缺点,这些负面的东西不仅影响大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而且阻碍大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比如有些流行音乐在表达情感方面趋于媚俗化,使得大学生在受其感染后,被不良情绪所影响,意志消沉,精神低迷,不利于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此外,流行音乐的娱乐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高等教育改革中流行音乐的创新发展策略

我们大家都知道,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学生完善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任务,其中当然也包括提高学生的审美和创新能力。而高校音乐教育因其独特的学科特点,在培养大学生的审美素质和创新能力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所以,可以说在高等教育的改革中,高校音乐教育的改革是主要的趋势之一,同时也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一)摆正地位,辩证看待。流行音乐在音乐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广泛传播,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但是我们也应该明确,流行音乐以其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特点为学生们所喜爱的同时,也存在一些消极的影响。对于流行音乐的发展,我们更应该看到其特定的艺术价值。在高等音乐的教学过程中,对于流行音乐也更要摆正位置。教师应合理选择流行音乐的作品,向同学们传达流行音乐强烈的时代感和艺术性,让他们领会到流行音乐积极健康向上的一面,从而让他们在放松身心,陶冶情操的同时,也促进自身健康人格的形成和自身艺术水平的提高。

篇10

长期以来,在社会大环境和培养机制的双重影响下,多数音乐专业院校中存在着注重音乐表演(演奏、演唱)技能和技巧的训练,而轻视理论学习、科学研究的现象和问题,加之在音乐论文写作方面缺乏自觉的文字功力训练,从而限制了我们在音乐研究和音乐表演中前进的步伐,使我们的音乐表演难以具有深刻的内涵,而缺乏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音乐研究对音乐表演有什么样的意义、音乐论文写作对音乐表演起到什么作用、音乐表演论文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思考与写作等,都是笔者认为值得思考与探讨的问题。

一、音乐研究对音乐表演的意义

音乐研究与音乐表演均表现为一种以音乐为对象的创造性劳动;区别主要体现在创作材料的不同以及由此带来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不同;音乐表演以形象思维为基础,其表达方式为演奏或演唱;音乐研究以逻辑思维为基础,其表达方式为语言和文字。两者之间相互推动和补充。因此,音乐研究能够促进音乐表演,对表演专业具体化的细节研究能够直接指导表演实践。

音乐研究从学科意义上讲,即音乐学,它是研究音乐的所有理论学科的总称。音乐学的总任务是透过与音乐有关的各种现象来阐明它们的本质及其规律。其研究对象正是音乐及有关音乐的一切事物【sup】[1]【/sup】。

音乐表演则既是一种再现的艺术,即它忠实地传达和再现作曲家的音乐作品;又是一种富有创造性使命的艺术,即它要参与音乐意义的生成,填充和丰富音乐的内涵,并由此富于音乐新的生命。因此,音乐表演者不仅要具备音乐表演的技能,完满地表演与再现音乐作品,而且还要具备对音乐作品进行创造性解释和表现的能力;不仅要对音乐作品的历史意义和内涵有深刻的认识和体验,而且还要站在当今时代的立场上,运用当代的审美眼光,对音乐作品的意义做出新的理解和解释,填充和丰富它的内涵【sup】[2]【/sup】。

钢琴演奏家、理论家尤金乌德在《思考与演奏-对表演艺术的理论研究》一书中谈到:“对于音乐学理论,今天的表演艺术家不是需要得更少,而是更多”。由此可见,当今的表演艺术家对于音乐学研究的需要是迫切的。原因之一是20世纪演奏观念的改变。20世纪的演奏观念受到同一时期音乐学研究大发展的影响,崇尚二度创作忠于原作,而忠于原作的基础是种种历史的、结构的和风格的音乐学研究成果。这些对于种种音乐学研究成果的认知、理解以及在表演过程中的运用,被称为乐智(music intelligence),它是20世纪后半叶兴起的新名词,与乐感(music feeling)和乐技(music technique)一起,合称表演艺术家的三大必要能力;原因之二是20世纪教学观念的改变。20世纪讲究表演诠释必须基于对音乐文本的分析,而音乐文本的分析需要基于乐智。这是使得教学由口传心授向乐智的培养转变。教学逐渐从模仿过程变为揭秘的过程,即从谜面(谱面)通过乐智(音乐理论)走向谜底(音乐复原)的过程。

二、音乐论文写作对音乐表演与教学的作用

音乐论文是对音乐某一领域中的某些现象和问题进行探讨、研究,表述音乐科研成果的论文,也可把表达音乐研究成果的论文称为音乐科研论文、音乐研究论文等等【sup】[3]【/sup】。作为音乐研究成果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它既是对音乐研究成果的描述与记录,又是人们进行音乐学术交流的工具。

音乐表演专业写作类别,主要为音乐表演研究论文和音乐教研论文。音乐表演论文是指表达声乐或器乐表演研究成果的学术论文。一般来说更重科学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它既是研究对演唱、演奏技能和技巧的全面总结,又是对表演科学的理性认识与深层把握。音乐教研论文是教师对音乐教育领域中的理论与实际问题所进行的探讨和研究,表达音乐教研成果的文章。它是从生动的音乐教学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

笔者从事小提琴专业教学已有九年,结合自己写作专业论文的经历,我深刻感受到论文写作对自己演奏与教学的帮助与作用。

首先,在写作论文的过程中,可以调动自己所学到的各种知识来探讨某些音乐现象和问题。同时,我们还会查阅大量的书籍和文献,了解所写题目的研究现状,掌握最新研究动向,从而对论题有更成熟的思考和更深刻的认识,使自己所掌握的信息体系化、系统化。这样就能在写作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认识力、思考力、分析力和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写作学术论文能培养和增强文字表达能力,有助于提高学术语言的口头表达能力,使我们的教学予演奏示范与科学表述为一体,提高教学效率,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重视理论修养和学术修养。 转贴于

再次,音乐论文是进行音乐学术交流和传播的工具。音乐学术交流、传播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音乐会、研讨会、录音、录像等,然而音乐学术论文是其中最主要的形式。因为它是传递、储存信息的良好载体,是国内、国际间进行学术交流的有力工具。这种交流与传播不仅能提高音乐研究的水平,而且还可以广泛的普及已有的音乐研究成果。

最后,音乐论文写作的过程,能使我们主动建立学术意识,培养科学钻研的态度,并且逐渐形成创新性的思维。

三、音乐表演论文思考与写作的角度

音乐表演论文思考与写作的角度应是多方面的。

首先,可以运用已有的音乐学研究成果,对作曲家开展纵向、横向、原点比较。纵向比较即对不同风格、不同时代、不同国籍的作曲家进行比较研究,旨在寻找出他们间的影响、联系与传承;横向比较即对同时代、同国籍、同流派作曲家进行比较,寻找差异;原点比较即对一个作曲家不同时期、不同题材作品的比较,既寻找联系,也寻究差异,从而使我们在把握作品音乐风格方面有所建树。

其次,对音乐文本进行研究分析,从曲式结构、和声、调式调性、速度力度等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并以手稿为基础,对作品进行不同版本的研究与分析,并将不同演奏家的演奏录音进行比较研究。从而在演奏方法与风格诠释上阐明自己的观点。

再次,从事音乐表演教学的工作者,必然要求将教学与科研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科研予教学创新支持,教学反馈科研以灵感驱动,二者互相推动,相辅相成。因此,对已有的专业论著及同行发表的论文进行搜集、阅读和整理。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通过主观的思考与探索,不断将教学方法的积累升华为教学理论的形成,才可逐步建立自己的学术思想和学术理论。

综上,音乐论文是储存、传递信息的良好载体,它不仅能广泛传播和普及已有的音乐研究成果,而且便于人们从中汲取知识,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因此,笔者认为在音乐院校的表演专业中,进行音乐论文写作训练是极为必要的。

音乐不是技术,而是文化。我们只有在音乐研究中不断前进,才能使我们超越自己,进入一个全新的、更高的音乐表演与学术境界,从而让自己的音乐表演更富有感染力和生命力。

注释

[1] 廖乃雄、罗传开.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音乐学”词条.

[2] 张 前.现代音乐美学研究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启示.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5.1.

[3] 傅利民.音乐论文写作基础.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