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软实力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4-06 18:53:0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文化软实力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文化软实力论文

篇1

1.2软实力与企业文化实力(softpower)并非企业管理领域内的原生概念,其最早是由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约瑟夫•奈教授在对美国崛起进程以及大国关系进行研究时提出。它最初指的是一个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以外仍能对其他国家和国际秩序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实力,其主要体现在文化的在广度上的蔓延以及在深度上的渗透这两个方面。随着人文社会科学相近学科之间概念、理论和方法的相互影响和借鉴,软实力也逐渐被一些学者引入到企业管理领域。例如,有学者对企业软实力的外延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企业软实力即企业文化所彰显出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承受力与适应力、执行力与能动力、学习力与创新力、权威力与亲和力。另有学者站在企业软实力功能角度,分析了企业软实力的组成规律,其认为企业软实力是企业在社会资本积累和人力资源建设过程中,为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实现其经营发展目标的一种能力。此外,还有学者从软实力与硬实力关系入手,认为企业软实力是建立在企业硬实力这一基础上,能够对企业利益相关者产生一定影响,最终使其认同和支持企业发展的一种精神力量,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企业发展,使其尽早实现其经营发展目标。依据这些不同的定义,我们认为企业软实力是一种无形、然却对企业保持竞争优势具有至关重要意义的战略资源,具有不可复制、不可模仿、强渗透性、强蔓延性等特征。企业文化是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它可以通过企业文化逐渐渗透至本组织之全部肌体并辐射至与其相关的其他组织。

2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2.1企业文化有助于发挥引领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增强,以及我国产业升级的逐步加快,企业越来越重视技术创新。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其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明显。当前,全球五百强企业中已有三百多家进入中国,并充分利用其资金和技术优势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与此同时,我国企业在技术市场、服务市场、国内市场中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必须加快管理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以便在当前的竞争环境下抢占一席之地。因此,企业必须加快创建与创新企业文化,充分发挥其文化的软实力功能,最终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企业文化。神华集团成立至今已逾二十年。在这近二十年的高速发展中,神华集团在最初的“开疆拓土、重整河山、做强做大、打造辉煌”方针的指引下,规模日益扩大,产业链日趋完善,进而发展为“建设矿、路、港、电、化一体化发展,打造国际一流大型能源企业”的方针,以及当下所提出的“科学发展,再造神华,五年实现经济总量翻番”的目标,神华企业文化无不发挥着重要的引领指导作用,极大增强了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引领不断打造神华事业的新辉煌。企业文化如同大海中的灯塔,指引企业在纷繁复杂的大环境中坚定地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2.2企业文化有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企业文化一方面可以有效优化其管理体制,推动体制创新;另一方面还能在精神层面影响员工的思想和行为,激发其创新热情。企业文化可以有效地优化企业的管理体制,主要表现在:一是推动管理理念的更新和转变,使员工认清市场经济的本质和信息资源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并针对企业现有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对策,做好品牌市场和功能定位。二是加快管理体制创新,针对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内容选择相应的模式,并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手段进行管理。企业必须及时根据外部发展形势的变化适当的调整管理策略,从而实现与时俱进的管理目标。三是积极进行员工价值体系创新,强化其创新意识和责任意识,创建和谐向上的企业文化,明确不同历史阶段和状态下的价值表征。四是积极创新激励机制,大力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最终实现利益最大化。激励机制能够有效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当中,更好地为企业创造效益。神华集团提出的“煤矿能够做到不死人,瓦斯超限就是事故”的安全理念,就是基于这种文化价值提出的,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使神华安全生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神华集团也迅速壮大。

3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3.1企业文化缺乏创新和独特性企业文化与其生产经营目标联系紧密,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但目前,一些企业管理者缺乏对企业文化与生产经营目标的正确认识,仅仅简单地将企业目标与企业价值取向和企业行为相结合,没有充分挖掘自身的文化资源优势,创建符合自身发展特点和目标要求的企业文化。当前,受行业、发展历史、产品特征、职工、地区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很多企业在文化建设上大同小异,雷同率高,没有充分显示出其文化优势与特色,导致其企业精神缺失,文化发展与生产经营相脱节,无法发挥企业文化应有的作用。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上,很多企业都提出过类似的口号,如“质量是企业发产品的灵魂”和“顾客需求至上”等,创意性口号较少。同时,这些口号的内涵较为单一,不符合企业的经营导向、产品特性和服务领域,企业文化区分度低,从而使作为生产者的企业较难培养自己的忠诚消费者,不利于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实际上,企业文化的创建没有统一固定的发展模式,各企业可以根据其发展条件和具体方向选择相应的发展模式,从而积极发挥其文化优势,推动企业的健康长效发展。各企业在发展历史、管理模式、技术构成、竞争压力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决定了其文化建设的独特性。此外,企业文化的强度和类型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正因如此才构成了企业文化的独特性特色。神华集团涉及的行业较多,或许这也是独特企业文化特色不易提炼和展现的因素之一。

3.2企业文化表象化、重形式轻内涵近些年来,随着大众传媒和快餐化娱乐业的高速发展,中国的国企文化建设出现了过于强调表象的错误倾向,具体表现为重形式轻内涵,文化内涵的构建和巩固不足,不利于其文化建设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一些企业在发展企业文化时,过分追求“面子工程”,重金聘请一些知名教授设计企业文化形象。但这些凭空想象出来的抽象文化概念大都缺乏实用性和独特性,难以表现企业的文化实质和成分构成,企业文化建设成为空中楼阁。另外,还有一些企业过分强调表层物质文化,将企业文化建设简单理解为员工言行举止、内部报刊、庆典活动、文化宣传口号等,无法真正将企业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融入内部管理中,不利与员工人文素养的提升。更多的企业将文化建设的重点放在口号宣传上,形式华丽,内容空泛,无法达到应有的文化建设效果,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3.3企业文化缺乏系统性、长期性企业文化发展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前进的过程。因此,企业的文化建设必须突出系统性和长期性特点。为实现这一目标,企业应该积极制定行之有效的文化发展战略,并成立专门的文化机构,以保证整项文化建设事业的高效稳定发展。但反观实际,一些企业将文化建设局限于某一领域或层面上,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另外,还有一些企业虽然关注到企业文化建设的精神层面,但也只是“一时热”,发展成果没有得到有效地强化和巩固。神华集团在公司企业文化建设上,经常随着主要领导的变更而变化,因而缺乏一个一以贯之的思路。具体的,神华曾先后提出过开拓文化、创新文化、卓越文化、变革文化、共同文化、大同文化、大神华文化、“五型”文化、厚德文化等不同主题,但企业文化主题一直没有确定下来,这不仅影响了神华文化的延续性,而且阻碍了神华文化的传播和推广。企业文化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会一蹴而就,企业管理者必须树立发展信心,协调好内部各成员之间的关系,积极做好文化建设工作。对企业而言,只有立足自身发展实际,做好企业文化培育和建设工作,才能逐渐形成独特的且具有生命力的企业文化。

4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研究

4.1加强企业文化研究、突出企业文化的重要意义针对企业在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企业应该加强企业文化研究,明确其发展地位和作用,科学认识企业文化发展意义,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在推动其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企业要深入分析和把握企业文化的建设规律,坚持实事求是,高效整合现有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起完善和谐的企业文化。具体而言,企业一方面可以加强对企业文化的科学研究,坚持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分析企业文化的内涵与形式特点,明确现阶段文化发展目标,并制定行之有效的发展战略。同时,企业还可以成立专门机构,负责文化建设活动,广泛吸收和借鉴国内外企业的成功经验,突出其文化建设的独特性和时代性特点。此外,企业还可以邀请一些专家共同参与其中,并开展企业文化、员工价值观、企业外部形象调研工作,并针对其文化建设中的误区提出合理解决方案,优化企业文化发展结构,定期对员工进行企业文化相关培训,增强其集团荣誉感和责任感,不断提升企业内聚力和向心力。

4.2加强制度建设、用科学手段将企业文化落到实处企业科技通过制度建设的方式将企业文化落到实处,以保障其文化建设发展的持续性和固定性。企业在进行管理制度建设时,必须结合文化发展的总体要求,制定出特色化规章制度,用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理念鼓舞人、感染人、影响人,将员工的言行与企业文化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知行合一。良好的管理制度能够使员工自觉规范和调整其言行,进而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和质量。此外,企业管理者还可以对原有文化发展模式进行改进和完善,使其更好地适应现阶段的内外发展形势,使其制度建设充分体现出文化发展的特点与走向。

4.3紧扣企业发展战略、构建独具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要想使其管理理念深入人心,并被员工普遍认可,企业就必须紧扣企业发展战略,将文化建设与其经营发展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正确处理企业经营发展和员工素质培养之间的矛盾,加强员工培训力度,不断提升其专业水平和业务素质,同时根据所在地区的人文化经济特点和发展需求制定科学的长期和短期发展战略,积极改进管理方式方法。企业在进行文化建设时,应该根据其产品特性和行业属性进行文化构建活动,发展独具自身发展特色的企业文化,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

篇2

>> 文化软实力与国家形象塑造 文化软实力与国家形象 论文化软实力与国家发展战略选择 塑造国家形象 提升国家软实力 软实力与国家形象的提升 武术文化传播与国家软实力 电影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与国家形象传播 国家形象塑造与中国的软实力追求 软实力与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研究 论电视文艺塑造国家形象的软实力 文化的科学发展与国家文化软实力 印度传媒与国家软实力的构建 试析纪录片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与中国国家形象的构建 传媒与国家形象塑造 文化外交与国家形象塑造 论文化软实力视域下的体育强国构建 论文化软实力建设 软实力:军队国际形象塑造 “中国梦”的跨文化阐释与国家形象构建 服饰文化与国家形象的构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2009-04-25.2009-04-25

3.黄金辉,丁忠毅.中国国家软实力研究述评[J].社会科学,2010(5)

4.于运全.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任重道远[J].对外大传播,2007 (1)

5.李向民,王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研究[G].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科文献出版社,2009

6.黄力之.论国家形象视域中的文化软实力问题[J].宁夏社会科学,2011(4)

7.门洪华,周厚虎.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及其传播途径[J].国际观察,2012(1)

篇3

“软实力”是上世纪90年代美国人约瑟夫・奈提出的概念,它相对于军事、经济等硬实力而言,是指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内部凝聚力和国际感召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软实力主要指精神文化的决定性力量。文化生态环境是由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信仰崇拜等文化因素构成的统一体,它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有机组合。文化是生产力,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不竭源泉。对于衡水地区来说,只有达到经济与文化的共同繁荣,才能切实提高区域的文化软实力。

地方文化生态的保护和开发是关系到一方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提升一地的文化软实力,事关其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复兴。加强地方文化生态保护和建设是加快地区经济发展、文化建设和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需要,也是民族文化创新发展的需要。对于衡水地区来说,虽然经济不算发达,但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比较丰富,地方文化资源潜存巨大的优势和价值。近年来,衡水市通过各种措施挖掘当地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特色产业,有力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如何使文化生态建设进一步为经济发展服务,以经济发展促进和完善文化生态建设,使二者相辅相成,达到双赢,从而提高衡水地区的文化软实力,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文化生态建设的必要性

1.文化生态建设是加快衡水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经济与文化发展过程中始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社会的文明程度往往都是以经济与文化的双重标准来衡量的。衡水虽是农业大市,但农业收入一直落后于省平均水平。衡水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但是从以往的数据分析来看,第三产业(主要是旅游业和服务业)所占GDP的比重要低于河北省的平均水平。以旅游业为例,以往衡水市在旅游方面投入较少,虽坐拥衡水湖这一天然生态旅游区,但是并未充分开发;文物古迹的挖掘和研究也进行得不深,众多知名手工艺品虽拥有悠久的历史,但并未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旅游资源体现了文化资源的经济属性,文化资源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因此衡水地区文化生态的建设是一个关系到地区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全面发展的战略性课题。

2.生态文化建设是衡水地区文化建设,以及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需要。衡水自古为燕赵文化与齐鲁文化交流之地,历史文化资源丰富。衡水地区的历史和人文资源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为建立有特色的中国本土文化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同时也为提升河北省,乃至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提供了宝贵资源。

3.生态文化建设是衡水文化创新发展的需要。在大多数情况下,新的文化都是以深厚的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在经济政治全球化的今天,各国都在竭力保持自身的传统文化,因为传统文化才是源泉,只有保持丰厚的原生态文化,才能创造出新文化。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生态文化建设为文化进一步创新储备了丰富的资源,是创新文化的根和魂。

二、文化生态建设之措施

从目前看来,衡水的文化资源比自然资源更为丰富,更具有开发潜能。同时,人文资源的开发不会以破坏环境和消耗资源为代价,更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近年来,衡水越来越重视旅游资源的开发,除计划把华北内陆具有典型代表性湿地环境的衡水湖打造成集水上游乐、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生态旅游区外,人文资源的开发也逐步纳入了计划。但是,文化资源的开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实现资源开发的合理性,提升衡水地区的文化软实力,刺激地方经济快速稳步发展,必须根据本地区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状况,进行制度创新,探索出具有区域特色的经济文化发展模式。

首先,把文化资源转化为精神能源。精神为行动提供动力。衡水地区的自然条件一般,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水平低于省平均水平,工业也不具备很强的竞争力,人口自然增长率过高,种种事实表明,衡水的经济发展有很多困难和障碍。但是衡水人民在同艰苦的环境斗争中,形成了顽强拼搏的斗志、自力更生的品格和勤勤恳恳的务实精神。历史文化资源可以帮助衡水人民增强对家乡的自豪感、自信心,激励和鞭策人们为家乡的振兴和繁荣奋斗。

其次,要充分利用衡水地区特有的文化优势,发展具有衡水特色的文化产业,为衡水文化事业和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开拓新领域。

最后,要利用文化资源促进文化精品的创作生产,推出具有鲜明特色的优秀作品。只有精品才能成为文化“名片”,才能更好地体现其鲜明特色。因此,我们在开发利用文化资源的同时,一定要注意精品的生产,以精品来塑造品牌。

提升一个地区或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搞好文化生态保护和建设是一条重要的途径。但这是一项需要各部门互相协调,全民一起参与的事业。政府在其中对于保护区域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有着重要责任,要采取措施切实保护文化资源,加大对文化生态建设的投入,健全文化资源管理机构,组建一支业务熟练的文化研究队伍,同时还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所有的这些工作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陈俊,张忠潮.论文化软实力的提高与可持续发展文化建设[J].湖北社会科学,2010,(2).

[2]高春菊.谈衡水历史文化资源的旅游转换[J].衡水学院学报,2009,(5).

篇4

软件建设也需要投入,图书馆、阅览室、健身房、运动场、网络电视、报刊杂志、包括wifi信号的接入,这些精神层面上的东西,有条件一定要投入,这是文化软实力,属于精神层面。精神文明建设是潜移默化的,企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潜移默化的,“上下同欲者胜”这句古语很能说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得人心者,得天下,大至国家,小至企业、公司、家族。文化软实力就是解决员工人心向背的问题,而要增强企业凝聚力与向心力,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这也是企业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最大限度地满足员工的发展要求,就要真诚地关心人,科学地激励人,合理地培养人,努力实现员工与企业协调同步发展,良禽择木而栖,良士择主而谋,构建良好的人文环境,是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基础与前提。营造人性人文的工作生活环境,着力满足广大员工多样化的精神需求,实现环境留人,也是企业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内容。人是万物之灵,人有七情六欲,满足员工不同的文化需求,让他们有施展才华的平台和舞台,创造条件,使他们自身价值得到展现和发挥,才能在情感的共鸣中,心甘情愿地为企业效力。

篇5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公众对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专业化要求日益提高。在此背景下,深入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成为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提升公共管理能力的关键。本文从提升文化软实力视角,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作用发挥进行初步研究,以期深化认识,为全面提升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软实力和影响力提供理论指导。

一、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关键:话语权

1. 文化软实力概念的提出

软实力是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力量,是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参照系。“软实力”(Soft Power)的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小约瑟夫・奈提出来的。1990年,他分别在《政治学季刊》和《外交政策》杂志上发表《变化中的世界力量的本质》和《软实力》等一系列论文,并在此基础上出版了《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一书,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约瑟夫.奈指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硬实力和软实力依然重要,但是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比以往更为突出。”

软实力是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力量,是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参照系。国家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国家都想尽力提高自身的软实力,提高本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2.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指标:话语权

话语权是传播学概念,指舆论主导力。国际话语权是指通过话语传播影响舆论,塑造国家形象和主导国际事务的能力。话语权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指标。换言之,一个国家是否具有话语权,是这个国家文化软实力强弱的反映。

话语权包括理论、思想、价值、理念、议题、政策、主张等。话语传播涉及“说什么”、“谁来说”、“何时说”、“怎么说”等环节。衡量尺度是“说了算不算”。拥有话语权,就能通过议题设置,占据舆论制高点,引导舆论,使之导向有利于己的方向,从而达到宣传塑造形象的目的。

话语权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指标。因此,为塑造国家的良好形象,谋求在国际竞争中的有利地位,各国无不努力创造于己有利的舆论环境。因此,话语权成为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新的战略制高点。

而从社会学角度理解,话语权简言之即说话权,是控制舆论的权力。在当代社会生态中,话语权就是指媒介在对受众群体产生传播效果的潜在的现实影响力。

在文化全球化时代,一个国家的文化对世界文化具有很大的贡献力,该国就会在国家话语权之争中赢得主动地位。文化有深度,话语权才有力度;话语权有力度,易扩张文化影响力;话语权的强势,更会促进文化的推广。话语技巧高超,加之高质量、高品质的文化内涵,会促进话语权更强,并有恒久的生命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升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话语权,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应有之义。

二、当前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存在的不足

1.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思想观点不易被公众所接受。

当前,由于社会的信任危机,很多中国民众对国内智库发出的声音经常抱着一种狐疑的态度。但不可否认,中国智库本身的确也缺乏足够的公信力。一些智库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丧失自己的观点和独立性的风险。所以说,如果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不能在国内产生政策影响力,在国际上也很难被承认。

2.研究领域相对狭窄,缺乏国际影响力

中国智库很少有鲜明的、突出的全球研究视野,很多的全球性战略议题都是国外智库研究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后,国内的智库才开始研究,从而在话语权和影响力上落后于国外,并在政策上受制于人。欧美等发达国家智库主导着国际社会事务的话语权,而中国智库仅专注自身发展问题,埋头做国内公共政策研究,很少参与国际性、全球性事务,更很少有机会在国际组织或会议中表达观点,缺乏国际影响力,在世界舞台上处于一种集体“失语”的状态。

3.研究方法的落伍导致国际化研究能力的落后

当前中国绝大多数智库目前基本上是处在忙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阶段,缺乏全球化的思维、国际化的眼光和前瞻性、系统性的研究能力。很多智库过去奉行“深入研究,写出优秀的报告,客户会自动找上门”的准则。在信息爆炸的当下,每天会有不断增多的新技术被创造出来,这就要求智库不断去寻找更加高效便捷的技术手段用于技术的收集、分类和分析工作,通过多样化的媒体传播工具把研究成果推送到各个不同的目标受众和潜在客户手中。

综上所述,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是扩大文化传播力和辐射力,而传播力的增强关键在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作用发挥。

三、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对策建议

1.强化议程设置,发出中国自己的声音

在国际传播的大格局内,打造具有较高传播影响力的智库,日益成为一个媒体乃至一个国家提升自身文化竞争力的重要追求。在全球传播的大环境中,必须强化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参与议程设置的能力,抓住一些重要契机,发出中国自己的声音,逐渐形成自己的话语权,甚至话语强势,真正提升传播影响力,成为品牌化的国际一流智库。

2.打造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挥智库的传播作用

目前我国智库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还很小,与中国国力不相适应。一般我们谈到提升国际传播能力,似乎只关媒体的事。作为舆论产生的重要源头,智库本身的传播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中国智库目前更多局限在对我国政策的解读、阐释,很少提出能够主导国际话语的概念和战略名词,往往在别人的框架下跟随讨论。

所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要善于利用大众媒体将成果转化为影响国际舆论的资源。政府要鼓励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从幕后走到台前,专家学者应主动联系媒体采访,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国内媒体,而应该接受国际知名媒体采访或者在国际知名媒体上发表文章,从而转化为影响国际舆论的资源。

3.树立国际传播观,加强文化输出

鉴于我国大部分智库把自己的研究选题局限于当前的国内事务,应引导和鼓励我国智库拓宽研究视野,不局限于中国,而是更加关注与本国密切相关的全球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的研究,如能源问题、环境保护问题、全球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反恐等,并力争在这些领域提出能够让其他国家争相讨论的理念、名词和观点。

此外,政府还应从政策上对智库加以引导,对国际传播效果好的智库予以支持,使我国智库逐步树立国际传播观念,做到“研究”和“传播”并重。推动我国媒体特别是外宣媒体更多地翻译和报道智库适合向国际社会传播的研究成果,向国际社会发出中国智库的声音。

[参考文献]

[1]姜捷:新阶段加强高校统战工作的若干思考[J].中州学刊,2008(9):155-156.

[2] 陈颖:论新阶段高校统战工作创新[J].理论与当代,2011(4):38-41.

[3] 陈一新:党委核心智库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问题[J].政策t望,2011(8):10-16.

[4] 安淑新:国外智库管理运行机制及对我国的启示[J].当代经济管理,2011(5):88-92.

篇6

最有分量、最有价值的学术研究应该而且必须关注现实,关注民族的生存境遇,展示国家的实力。这就是说,一部出色的文化研究论著不仅应对文化的基本概念、发展脉络等范畴有清晰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应关注文化在民族、国家生存与发展中的作用等现实问题。须知不是中国传统文化挽救了近代中国,而是中国革命的胜利使中国传统文化免于同近代中国社会一道走向没落;不是中国传统文化把一个满目疮痍、贫穷落后的近代中国推向世界,而是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使“孔夫子”名扬四海,使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并使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的影响越来越大。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中国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等相比并不成正比。从国际角度来看,中国文化产业水平很低,在世界文化市场所占份额非常少,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非常有限,西方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仍占主导地位;就中国国内而言,文化已呈多元化状态,先进文化、落后文化乃至腐朽文化并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任重道远,如此等等。

因此,提升文化软实力,是一个涉及民族兴衰、关乎国家繁荣富强的重大课题。如何在经济全球化、政治格局多极化、思想文化多元化的世界背景中保持中国文化的特质和生命力,如何弘扬先进文化,借鉴世界文化,并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换,从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这是当代中国学者应有的文化责任感和使命。

王桂兰教授自觉意识到这一责任与使命,《文化软实力的维度》将理论触角伸到现实的深处,从文化软实力这个核心问题出发,紧紧围绕世界和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实与发展过程两个层面,将中国的文化软实力问题置放在经济全球化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整体格局中进行系统考察,分析了文化软实力和物质硬实力的辩证关系,并通过对文化软实力在社会发展中作用的探讨,研究如何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国文化、中国社会的繁荣与发展。力图把真实的描述和深刻的反思结合起来,在对文化软实力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努力构筑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宏观逻辑结构,这是本书的主题。同时,这也反映了作者在进行理论探讨时所具有的高度的文化自觉。我赞赏王桂兰教授的这一研究思路和理论风格。在当今这样一个“物化”的年代,要高度重视文化,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

篇7

关键词:城市发展;文化软实力;文化创新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2)11-0050-04

城市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城市建立起独特的竞争优势并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对一个城市而言,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注重文化建设、制度设计、文化传承、科技创新和环境建设,都是必然选择。从一定意义上讲,未来的城市发展就是以文化论输赢,城市文化软实力最终必将转化为城市强大的综合实力和现实的竞争力。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精心谋划。

一、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构成要素

城市文化软实力体现的是一座城市强大的精神文化凝聚力、文化创新力、文化辐射力、文化影响力和文化生产力。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构成要素应该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以城市精神为核心的文化凝聚力

城市精神的特质隐含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文脉和地域性文化底蕴中,它凝聚着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与民风民俗,体现着城市共同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的观念体系和群体意识。这种精神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粘合剂,使广大市民团结起来,树立起共同的理想、信念和追求,从而为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影响着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城市的文化凝聚力正是通过城市精神的塑造和弘扬逐步形成的。一方面,城市精神中深厚的文化传统和积淀必将转化为全体市民深层次的群体意识,这种群体意识就像一条纽带,可以把全市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甚至不同地域的人凝聚在一起,形成一种向心力,引导市民心系城市命运,以振兴城市为己任,将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于城市。另一方面,城市精神蕴涵着城市的发展理念和价值追求,既可以增添城市的内在气质,更好地展示城市的形象,又对外产生极大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成为别具特色的城市名片,提升城市的知名度,推动城市良性发展。

2.以原创能力为核心的城市文化创新力

创新是一座城市走向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也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源泉。只有不断实现文化创新,才能丰富和拓展先进文化,才能提高文化生产的能力,才能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文化的原创力是文化创新发展的基本动力,失去原创力的文化就没有生机与活力。文化原创力决定着文化产业的“内容”和“品质”,如果没有大量优秀的原创作品作支撑,城市文化就没有吸引力。原创力就等于吸引力、竞争力,拥有大量原创作品才是城市文化真正有实力的表现。

3.以文化传播能力为核心的城市文化辐射力

在全球不同文化加深融合的今天,城市文化必须以更加主动的姿态融入时代文化潮流。融入时代文化潮流,不仅需要敞开胸怀,广泛吸取对自身有益的外来文化,而且还要加强本民族、本地区文化的对外辐射作用,实现本地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会互动。在不同文化的融合和冲突中,城市文化辐射力的强弱关系到该城市能否以平等的地位、主动的姿态融入时代文化潮流。传播是文化的内在属性和基本特征,一切文化都是在传播的过程中得以生成和发展的。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互动日益增强,传播活动对内产生的凝聚力和对外产生的辐射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在信息化时代,文化的传播能力已经成为文化软实力的决定性因素。凡是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的城市,其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就能广为流传,就能掌握影响世界、影响人心的话语权。一个城市要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就必须适应新形势,自觉树立并增强文化传播意识,切实加强文化传播力建设。

4.以文化品牌为核心的城市文化影响力

文化影响力是文化魅力的重要体现,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而文化品牌则是一个城市文化发展水平的标志,是文化影响力得以实现的载体。文化品牌是城市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品牌经济时代,品牌就是生产力、竞争力和影响力。文化品牌实质就是文化产业品牌化的结果,是文化的经济价值与精神价值的双重凝聚。城市文化品牌,不仅是城市历史文化和特色资源的产物,而且也是城市的无形资产和宝贵的财富。它不仅可以提高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增强这座城市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而且还可以提高市民对城市的归属感、自豪感,增强这座城市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5.以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为核心的城市文化生产力

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中,城市的文化生产力是整体的社会生产力的一部分,文化以一定方式体现在生产过程之中,形成不同特性的文化产业,生产出各种满足市场需要的文化产品。文化产品内在地蕴涵着生产者的思想和观念,文化产品的流通输出也就是文化观念的传播辐射,能够极大地提高一个城市的影响力。发展文化产业,通过市场的调节作用,文化企业将会为消费者提供形式各异的文化产品和方式不同的文化服务,形成多门类、多层次的文化生产和服务体系,从数量、质量、多样化等方面更好地满足居民的文化需求,源源不断地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支撑。

二、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意义

文化张扬着城市的个性,体现着城市的气质和神韵。文化软实力和经济硬实力对于城市发展就如人之两臂、鸟之两翼,缺一不可。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具有非常明显的战略意义。

1.有助于促进城市经济增长

知识经济、消费社会和科技创新三大变迁,使文化和经济高度融合。文化具有实际的经济价值,文化既是经济发展可资利用的重要资源,又成为经济发展的深层动力,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实际上就是在为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提供无形力量的强大支撑。文化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很多城市中已成为一个巨大产业,创造着惊人的价值。艺术、设计、音乐、歌剧、舞蹈、电视和电影制作、建筑、出版、时装和广告等领域的发展,在这些城市形成了仅次于金融业的第二大行业,刺激了整体经济的发展。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一些城市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城市的支柱产业之一,对城市经济的贡献率也正在逐步提高。加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不仅可以通过增强文化产业的内涵来调整经济结构、提升城市创新能力,而且可以通过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创造更多机会,吸引更多人才,配置优质要素,组合优质资源,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2.有助于提高城市发展质量

完整、丰满的城市空间由理性和情感、现实和想象构成。优质、理想的城市发展,既需要通过强大的、可持续的经济力量建构起城市的理性内涵和现实维度,也需要通过独具特色、充满活力和繁荣昌盛的文化创造出迷人的城市情感空间和城市想象空间。从全球范围看,城市再也不被理所当然地仅仅视为经济实体。虽然城市的经济功能依旧重要,但强调城市的文化功能、重视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已经成为当代城市发展的主旋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文化能够提高城市发展的质量,能让城市的生态更加丰富多彩,充满活力,能够激发人们的潜能和对生活的热情。文化是一种增进理解和认同的强大力量。文化跨越障碍,尊重差异,可以把不同背景的人们团结在一起。文化可以激发灵感,教化社会,创造财富,给每个人带来无穷的愉悦。因此,要提高城市发展的质量,实现文化软实力的大幅度提升是关键。

3.有助于扩大城市影响力

与有形的经济力量相比,无形的文化力量与城市综合影响力具有更高的相关度。文化是现代城市的灵魂,文化软实力虽然无形无影,却具有超强的扩张性和传导性,能够超越时空、超越民族与国界,对提升城市的综合影响力具有巨大的乘数效应。从全球城市发展经验来看,一个有国际影响的城市,往往富有充足的文化资源,拥有独具价值的城市品牌,具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权威的“全球年度城市品牌指数”调查显示,时尚、香水和埃菲尔铁塔对巴黎雄踞世界城市排名指数前列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化古迹及其旅游景点、梵蒂冈城是罗马主要的品牌力量;圣家堂及奥运会让人们记住巴塞罗那;提到洛杉矶,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好莱坞;提起马德里,通常印入人们脑海的是奔牛节、斗牛及其风土文化;金门大桥让超过3/4的全球受访者自然而然地将其与旧金山相提并论。所有这些视点和要素,都与文化直接相关,都是一个城市文化软实力最重要和最直接的表征。可见,一个城市要想真正塑造良好的形象、提升品牌的认知度、赢来良好的声望及影响力,必须十分重视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4.有助于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

城市之间竞争的一个关键点就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竞争,世界一流城市在城市发展战略中普遍优先考虑文化因素,无不高度重视文化在城市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无不千方百计抢占文化软实力这一城市竞争的制高点。当下的纽约、伦敦和香港之所以能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全球化时代城市发展的典范,共同演绎出辉煌的当代三城记,不仅是由于这三个城市紧紧把握住了经济全球化的先机,还因为这三座城市高度重视文化的作用,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伦敦公布的《市长文化战略》提出要维护和增强伦敦作为“世界卓越的创意和文化中心”的声誉,成为世界级文化城市。伦敦视文化为城市的“心搏”,社会、经济和城市的肌体都因文化而律动,无与伦比的文化丰富性和广阔、多样的文化和创意资源,成就了激动人心的伦敦、活力无限的伦敦和令人难以忘却的伦敦。纽约是世界文化俱乐部,非常重视文化艺术,她以繁荣的文化吸引着大量全球最具有竞争力的人群定居纽约,并带来了纽约的奇幻、沸腾和被点燃的热情。香港在文化地位上难以和纽约、伦敦相比,但年轻有活力,拥有开放、多元的城市文化品格。香港已经意识到,面对全球一体化的挑战,单凭金融商业不足以强化香港的竞争力,未来的竞争是综合实力的较量,文化是不可或缺的基础,并以对文化的投资鼓励创意,带来社会的多元发展,促进知识型经济的成长。其他一些新兴国际化城市,如新加坡,提出要将新加坡发展成为“一个充满动感与魅力的世界级艺术城市”,确立建设“文艺复兴城市”愿景,强调要全面激发文化对城市竞争力的多维影响;如韩国首尔,为实现成为“世界一流城市”这一目标,始终把以文化为中心的市政方针放在首位,并制定了《为创建“文化城市——首尔”的文化艺术部门十年计划》。可见,文化在城市竞争中的重要性,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取得共识。

三、提升南京城市文化软实力的现实路径

1.树立文化强市观念,明确文化城市定位

南京在完成由传统城市向现代城市转型和实现城市功能、结构蜕变的过程中,需要从文化视角来组织和配置城市的各种资源,使文化成为发展创新的强大引擎。一是以文化的思维对城市的各种功能进行考察,发现城市的创新方向和创新空间,并且在周边城市圈内使南京获得新的核心定位,成为全球文化生产网络中的一个节点。二是从文化的角度考虑和制订各类公共政策,在文化资源和公共政策之间建立一种相互协同的关系,这些公共政策涉及经济发展、住房、健康、教育、社会服务、旅游、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文化政策本身。三是形成文化共建的合力。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要提出并落实支持文化与软实力发展的有关具体政策措施,同时利用文化单位内设研究部门进行调研,或公开招标、委托社会机构进行文化专题研究,为文化发展决策提供参考依据。还要加强软实力理论跟踪研究,运用城市软实力评价指标体系测评和开展社会调查等方法,定期评估南京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状况,及时向本市有关部门领导反馈信息、提供咨询报告,并以适当方式向外界公布相关情况,为南京软实力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2.大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大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应该突出两个环节:一是要加强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学艺术事业,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创作一批有南京特色、有巨大影响的文化艺术精品。要以实现和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广大市民群众尤其是城市低收入居民、残疾人、老年人和农民工等群体的基本文化需求。应该在全市范围免费开放图书馆、文化中心等政府投资兴建的公益型文化设施,为市民提供免费的精神盛宴。政府投资的大型经营性文化场馆,在不影响正常营运的情况下,应坚持提供一定比例的低价票公开向市民发售,让普通市民“看得起戏”,分享文化建设成果。要将园林雕塑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加大投入,组织创作一批反映南京历史文化、有地域特色的雕塑作品,完善管理,以展现南京城市魅力。二是要大力培育文化创意产业。要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南京特色文化品牌和文化产品。要充分运用南京的文物、历史典故、重大事件等资源,在创作、演出、出版、影视制作等方面同时发力,合力打造文化大品牌,在全国乃至世界弘扬南京文化。三是积极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使南京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占领国内市场的同时,逐步开拓国际市场。要发展与国内外城市、知名文化企业的合作,利用各种文化节庆、文化博览以及政府和民间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积极宣传南京城市文化,提升南京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3.保护城市历史与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并重

历史的积淀是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源泉,南京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应延续其“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品牌优势,对各类历史文化资源进行科学保护、深度挖掘、合理开发、有效利用,保护城市历史,延续城市记忆。当前,生态环境建设已经成为一种先进文化,要加强南京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以建设“山水城市、低碳城市”为目标,以大水系建设为重点,拓展南京城市生态空间;处理好工业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关系,遵循生态经济规律,对南京城市绿化、环境污染的治理等做出统筹安排;倡导低碳型生产、生活方式,使南京的“山水城市、低碳城市”建设成为南京城市文化建设的一种要素,成为提升南京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

4.构建和谐社会,增强城市凝聚力

制度文化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主要表现形态,加强有利于化解社会不和谐因素的制度建设,是南京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当前,南京应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发展民主为重点的社会制度建设。一是要继续加大实施教育就业联动战略,实行就业创业并举方针,千方百计增加职工和市民的收入,形成“创业有平台、发展有机会、投资有回报”的人民“安居乐业”城市氛围。二是要实施民心安定工程,健全和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三是要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更加注重社会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促进共同富裕。在推进民主管理工程,激发社会创造力方面,要通过发展基层民主,建设和谐社会生活共同体和加强统战工作,扩大文化软实力的亲和效应。

5.吸引优秀人才,为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提供保证

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人才是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有力保障,文化竞争力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力。对于城市发展来说,吸引优秀人才起码具有两方面的突出意义:一是有利于提高城市人口的文化素质,从而影响城市气质、精神的形成,影响城市价值观的形成,影响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实现。二是有利于促进城市科技文化的发展。引进人才实质上就是引进科学文化技术,为人才提供良好的科研平台就是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很好的平台。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和发展,关键在于文化创新,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文化人才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当前,南京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最紧缺的是文化经营人才、产业研发人才、策划人才、管理人才等,一定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使南京成为对优秀人才极具吸引力的城市,并且通过聚集人才和充分发挥人才作用,真正使南京成为软实力较发达的城市。

参考文献:

[1]余小曼.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及构成要素[J].当代传播,2011(2).

[2]吴忠.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意义与路径选择[J].学术界,2011(5).

[3]闻瑞东.国外发达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及启示[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1(3).

[4]吴丹丹.各省区文化软实力的比较研究[J].统计研究,2010(2).

篇8

摘 要:我国的高职院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主要组成部分,为我国各行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对我国的经济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对培养模式与教学模式的创新性探索,校企合作的比例不断加大。一方面,企业为高校学生提供了实习锻炼的平台,同学们能够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企业实践中去,另一方面,高等院校也为企业提供了所需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这本身就是一种双赢。学生从校园走进企业的过程中,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对接

中图分类号:F27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34-0175-02

收稿日期:2014-11-20

基金项目:此论文是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科研课题:《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对接回归课程化研究》

作者简介:余燕(1969-),女,汉族,江苏南通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管理学。李克卫(1988-),男,汉,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人,助教,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1、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

校园文化(campus culture)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涵盖院校领导、教职工在内,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企业文化(Corporate Culture),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校园文化是一种教育文化,其最高目标是如何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要。企业文化是一种经营文化,企业文化建设的最高目标和最终目的是为社会提供良好服务的同时追求利润和效益的最大化。但是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都属于社会文化分支下的组织文化,都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着眼点,重视人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2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必要性

2.1 能更好的为企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企业很难找到满意的毕业生,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学校所培养的学生和社会需求相脱节,彼此文化的互动性较差。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可以使学校以企业导向为目标,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2.2 有利于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所谓核心竞争力就是一个组织所特有的,难以被其他组织模仿的一种资源能力。高职院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就业为导向,因此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能否满足企业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培养过程中企业的参与程度,也即两者文化的对接与融合程度如何。高职院校的校园企业文化是否和企业文化对接,以及对接的程度如何都影响着学校培养学生的质量,而学生质量的好坏直接反映着一个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2.3 缩短学生的就业适应期

学生从大学校园步入企业,实现了从学生向企业员工转变的过程。在转变的过程中,面对全新的环境,学生不论是在知识、技能、社交以及心理上都会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如果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注重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那么无疑会缩短学生的就业适应期,能使学生迅速地融入到企业的工作中去。

3、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实现对接的途径

由于企业相对于校园来说,企业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所以校园文化相对于企业文化来说显得有些滞后与迟钝。所以,校园文化在明确自身文化的基础上,应该多借鉴学习企业文化,多吸取优秀企业文化的理念,达到以企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目的。

3.1 课程的互动

课程的设置对于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顺利对接至关重要,首先课程的设置要以企业为导向,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应该通过改变课程的设置来满足企业的需求。以往,每个学校的教学计划都是通过学校自身的教师团队来制定的,新形势下,学校的课程设置应该提倡让企业也参与进来,可以请企业全方位参与学校的教学改革,通过企业与学校的双向互动,制定更好的培养方案。此外,也将与企业相关的内容(如企业文化、企业制度、企业案例等)安排进学生的相关课程里。

3.2 人员的互动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互动,是以人员为载体的对接互动,因此应该多加强校园与企业人员之间的交流,例如派一些教师去企业参观学习,尽量使教师所讲的内容切合企业实际,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同时,也鼓励一些企业有经验的工作人员走进高校、走进课堂,为同学们带来丰富的案例讲解,提升学生们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一些国外的发达国家就十分注重大学与企业人员的互动,例如日本的大学就鼓励大学教师兼职企业的顾问,而企业中的一些工作人员则兼任大学的讲师等。

3.3 合作形式的不断创新

校企合作是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一条重要途径,高职院校按照以企业为导向来培养学生,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强化实践教学,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大学和企业可以通过一些创新的合作形式来促进彼此文化的对接,例如学校可以在企业的指导下建设实训基地,直接在学校为学生开辟第二课堂来进行实践能力的训练,实现两种文化的融合。学校也可以通过入股的形式,参与企业事务的管理决策,拉近彼此的距离。学校还可以创新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以往对学生的评价主体只有学校的教师,学校也可考虑把企业加入到学生的评价主体中去。

3.4 制度的保障

学校为了保障教学目标的实现,必然要有一套约束学生和教师的管理制度。企业也是一样,为了保障企业的顺利运营,也要有一套规范组织成员的管理制度,这种制度本身又构成了各自文化的一部分。制度的保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方面,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时,高校应该积极引入企业先进的管理制度,创新自己的管理理念,创造出既符合高校教育规律,又适应市场竞争机制的制度。另一方面,高校通过制度的形式,来保障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例如通过制度的形式规定学生参加企业实践的时间,教师每年去企业参观学习的次数等。

4、结语

高职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牢牢把握以企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高职教育的目标决定了学校与企业必须深化合作,学校要充分借鉴和引进优秀的企业文化,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融合,从而建设具有自身核心竞争力的特色高职校园文化,为社会多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 罗先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融合的路径[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17(1):70—73.

篇9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B

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充分说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着力点是要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

文化,是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中的重要部分,该理论对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高、我国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推进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实现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增长以及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劳动,人文精神的基础亦是要热爱劳动。劳动,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谋生手段,号召人人热爱劳动,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已成为当今时展的重要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人”的论述,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劳动观,认清劳动对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至关重要。

恩格斯指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可以通过有意识的劳动,弥补和优化已损害的环境。人生的价值就在于能通过劳动优化环境,也就是说通过劳动,人不但能自食其力,还能对他人、国家、社会有所贡献。

二、树立正确的是非观、荣辱观

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论述,明确良知是人与动物最关键的本质区别,认清自利与利他的辩证关系,树立正确的是非观、荣辱观。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指出:“既然人天生就是社会的产物,那他就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发展自己的真正的天性。”

人类的进化过程实质上就是社会性劳动水平逐步提高的过程,通过劳动,逐步形成了语言、思维、意识等理性特征。有了理性后,首先在心理上产生变化,对记忆和想象时碰到困难和伤害的痛苦产生同情心;然后开始形成思维,并通过思维理解事物发展变化的前因后果,理解社会关系并懂得孝敬长辈、关心他人、热爱集体、报效祖国、回馈社会等道理,逐步形成了是非观、荣辱观等道德,使人性由个人向集体的方向发展。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合作和谐,由此才能具有如此强大的凝聚力,数千年绵延传承、血脉相连。

所以,合作、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鲜明的特色,也是建设和谐文化的基石。

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论述,明确教育与创新是人与动物最大的本质区别,认清教育与创新的辩证关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恩格斯指出:“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

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了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离不开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就是要发展文化。

当今社会,科技和人才是第一发展力,谁占据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拥有了竞争力。正如党的十报告所指出的那样:“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水平、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全面、系统地了解、学习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并坚定不移地以理论作为指导。

参考文献:

篇10

1.文化建设的概念

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文明的沉淀。民族文化建设是民族传承和发扬自身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之一。加强文化建设不仅是进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国民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文化建设的概念是指一个国家文化建设事业的各项活动总和。这些活动可以分为两大基本类型。一类是宏观文化建设,如加大我国的教育投资,发展教育;加大科学创新投入资金,发展科学;举办文化艺术节交流,发展文学艺术等。另一类是,微观基础文化建设。如对新闻出版社、电视广播台、图书馆、博物馆等扶持和增建,也就是对公共文化基础建设的投入称为微观基础文化建设。

2.文化建设的意义

2.1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我国是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五千年历史来积淀的是各个朝代人民的智慧结晶。而璀璨的中华文化又依赖于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不曾中断过的文明。这些精神文明是中华人民生生不息的发展动力,也是中华民族坚定的走向世界、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撑。

2.2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本标志。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地球村观念的深入人心,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保持和拥护自己国家的民族精神。要维系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团结,就必须拥有共同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区别与世界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中华民族唯一拥有的精神财富。

2.3文化是引导社会发展方向和潮流的重要力量。文化对社会的发展具有指向作用和促进作用。文化建设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发展需求。同时,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加强文化建设能够引导人民、教育人民、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使人们更加团结,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2.4文化是实现国家富强的重要条件。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要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除了经济要发展以外,文化的支撑作用也必不可少。加强文化建设是提高国民素质、实现人才强国目标的重要途径。同时,文化发展也能促进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才能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建立一个真正和谐富强的国家。

二、图书馆文化的内涵

1.图书馆文化的内涵

图书馆文化是指在图书馆领域内所有与图书馆有关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图书馆在其存在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文化形式的总称。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建设的主要基础设施,是国家文明进步的标志。具体来讲就是图书馆在从事书籍文献资料的收集、馆制建设、馆际合作以及读者服务工作等相关的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现象。图书馆文化包括图书馆从物质形态,管理制度到精神文化的所有的文化现象,这些现象就是图书馆文化的内涵所在。

2.图书馆文化内涵的具体内容

2.1图书馆的制度文化。图书馆要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并与公共文化体系相适应的健全的管理体制,深化图书馆的运行机制改革,建立标准化服务体系,梳理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保证广大群众享有使用和监督图书馆的权利,保证图书馆收藏民族文化遗产的完整性,促进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协调图书馆的内外关系,加强图书馆的科学化管理,保证图书馆的管理秩序,确保图书馆全面,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2.2以人为本,提升图书馆服务环境体系。合理规划馆藏体系及内容,开展分层服务,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有计划开展服务评价方式 ,不断提高图书馆服务专业水平。首先,进行馆员教育培训,提升队伍素质奖惩机制,加强人才建设,有效发挥人才智慧,培养人才,用好人才,造就一支优良的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服务能力的人才队伍,特别是农村图书馆从业人员的培训;其次,提升图书馆环境建设,重点是县级乡级镇级图书馆加大数字图书馆、特殊人群的读书学习环境。做为城镇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图书馆承载着更为重大的现实意义,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念,才能充分满足人们的需求,为人们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界环境,才能让人们真正意识到文化建设的有益性,才能提高人们对图书馆的关注和依赖,才能让人们随时随地都能想学就学,想看就看。

2.3加快构建普遍均等、惠及全民的基层图书站,实现基层图书馆工作的转型和提升。有一定数量的城镇及所属乡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贫乏,部分图书馆(站)的服务能力、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益未能到位。图书藏书量甚少、类别单一,年久陈旧,导致图书馆门可罗雀,没有真正做到服务于民;根据此现状可增加以县级图书馆为枢枢纽的流动图书馆设施建设,例如因地制宜在城市图书馆与县级图书馆、县级图书馆与乡镇图书站间配备图书流动服务车等动态设施,拓展阵地式服务和流动式服务,并以此相结合,建立灵活机动、惠及基层群众的流动服务网络和流动书库,推动图书馆服务进一步向社区和乡镇基层延伸,满足基层群众文化发展需求,从而构建覆盖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4提倡学习型图书馆建设,发扬终生学习风气,树立终生学习观念。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时代,知识更新换代特别快,为了不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近些年,我国公民的学习阅读率持续走低,人们已越来越不习惯读书,青少年课外读书更少,不到发达国家人均读书量一半,他们对网络游戏的关注代替阅读的普遍现象已成不争的事实,长此以往,必导至民族文化素质的衰弱。所以重视学习型图书馆的建设,为构建学习型社会是图书馆责无旁贷的重要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