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心理教育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4-06 18:53:1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小学心理教育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小学心理教育论文

篇1

(一)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向成熟过渡时期,在心理素质上表现出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相互交织共存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小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心理特征往往表现为易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干扰,注意力不够集中,理解力不强等,需要体育教师开动脑筋,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和障碍进行分析和研究。

对小学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内涵探讨上,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健康观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两个方面探讨。健康观教育方面,就是在体育教学中遵循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提高贯彻“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指导思想的自觉性,充分发挥体育教学对学生修养身心的重要作用进行拓展,使学生掌握现代健康观。心理素质教育方面,就是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借助发现小学生在体育锻炼时的表现出的各种运动心理反应和表现,运用心理健康知识,渗透心理品质、情绪情感、自我认知、个性心理、心理适应等内容的心理教育,指导并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排除心理困扰,形成积极、乐观、向上的良好心理素质。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与其他小学课程相比,小学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意义重大。首先,与日常其他课程比较,体育教学在内容和形式完全不同,所有的体育运动项目均需要具有自制、勇敢、坚持等良好的意志品质以及乐观、友爱、愉快、同情等多种情感体验。其次,由于体育教育多为竞争性、集体性的教学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对个人会有一个比较切近于实际的自我认识,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校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第三,体育教学中,学生们随着教学活动中直接或间接地沟通交流,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获得较高的安全感,并树立起自信心,促进学生人际关系能力的提升和改善,同时,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服从教师、团结伙伴,努力控制和约束自己等,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社会公约意识,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形成良好的团体精神。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游泳运动和其它小学体育运动项目相比,游泳教学活动是在水的特殊环境下进行的。小学生由于对水的物理特性缺乏感知和体验,不了解克服水的压力、浮力和阻力等不利因素影响,因此到一定深度水中进行游泳学习时就会出现呼吸困难、站立不稳,进而甚至引起喝水和溺水等问题,并由此而导致怕水、厌水等心理障碍的产生,影响了游泳基础教学的深入开展。结合多年来的体育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导致小学生在游泳学习中心理问题的产生主要有游泳自身因素、学生自身因素和体育教师因素三个方面。

(一)游泳自身原因

由于游泳项目是在水中进行,人在水中运动时,正常的运动习惯明显不适应,例如运动方式,呼吸方式等,加之这些运动方式和呼吸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危险,这些客观因素很容易给学生造成心理恐惧。在运动方式方面,游泳改变了人的正常的运动习惯,在游泳运动中,身体是在水平状态下进行运动,完全颠覆了人们直立运动的习惯,这种水平运动失去了地面支撑作用,而是依靠浮力等进行运动,给初学者造成向水中沉的感觉,进而产生恐惧的心理。在呼吸习惯方面,游泳时的呼吸是在动作配合下进行的,嘴在水面上吸气,用嘴和鼻在水中呼气,呼吸运动比陆地上复杂许多,改变了人的正常的呼吸习惯,初学者一般掌握不好吸换气的时机,造成了呼吸困难,产生畏惧心理。部分学生有过呛水、溺水经历,对呛水带来的的剧烈咳嗽痛苦和溺水带来的不安全心理反应,对水产生恐惧心理,惧怕游泳,或者在学习中出现错误动作。

(二)学生自身原因

由于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期,生理和心理上尚不成熟,在这一时期小学生往往表现出依赖性强的心理特征。大部分初学游泳的学生,遇到自己不熟悉的运动项目,尤其是游泳这种带有一定风险性的运动,往往不能积极的面对,勇于克服,是采取消极和逃避困难的态度,意志品质差,胆小畏缩。在怕水心理原因上,怕水心理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学生在学习游泳的过程中,亲身体验过呛水、喝水和溺水,感受到了水对自己身体安全的威胁,间接原因是看见或者听说过游泳事故对人的伤害,因此产生怕水的负面效应心理问题。在厌水心理原因上,一方面,在游泳课教学中,部分学生没有正确的学习动机,认为专业课是本行,游泳成绩并不重要,成绩及格就行,进而对游泳课产生厌烦情绪,另一方面,游泳课中,学习环境相对于其他体育项目较差,如气温低、水温低、水质差等,都可部分学生对游泳课产生心理抵触情绪,缺乏学习热情,成为学习好游泳课的一道心理障碍。

(三)体育教师原因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也是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部分体育老师在教学中,态度上较为严肃,导致学生对老师不敢接触,学生对老师怀有恐惧心理,师生之间有距离感,影响了学生深入学习游泳课程。另有一些体育教师,在游泳教学中,对教学方法研究不够深入,方式方法上简单粗放化,一次游泳课,学生不仅要消耗巨大的生理能量,也消耗了巨大的心理能量,如果教师教学方法简单、语言生硬、教学缺乏循序渐进,动作不规范、水中保护不够等,学生往往会对如何学好游泳课产生恐惧心理,影响教学效果与质量。

三、对如何消除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问题的策略思考

(一)引导学生树立现代健康观

身体健康是人进行一切活动的物质基础,无论智商有多高,身体素质不好,也难以为国家创造更多的财富,肩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针对这一点,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现代健康观。引导并帮助学生认识到未来社会既是高智能的社会,又是竞争激烈的社会,在个人素质培养上,不仅要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更需要有强壮的体魄,才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这就要求当今的学生必须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复合型的人才。而游泳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形成坚强、勇敢、自信的良好心理素质,为学生将来成长为社会有用之才奠定基础。只要学生能够真正认识到这一点,学生就会明确学习游泳的目的,产生对学习游泳的兴趣,进而自觉地努力克服困难,消除各种心理障碍。

(二)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和培养

在加强学生的心理训练方面,体育教师在游泳教学中,针对学生怕水、厌水等心理问题,可以通过传授运动心理学知识,结合游泳项目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训练,帮助学生克服不良的心理因素。例如,当练习吸换气时,部分学生出现畏难情绪,表现灰心畏缩时,体育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别人能学会,我也能学会”,并教授学生使用心理自我暗示法,默念:“不能灰心,坚持就是胜利”,通过心理素质训练的开展,帮助学生克服并跨越心理障碍。在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上,小学体育教师应重点加强对学生意志品质培养,结合游泳项目的特点,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意志品德教育,上游泳课时学生主要是恐惧水,担心呛水,喝水,不敢下水去熟悉水性。体育教师针对学生这种恐惧心理,有应积极教育学生要树立勇敢、顽强、必胜的信念和信心,帮助学生克服恐惧,逐渐消除紧张和恐惧情绪。

(三)完善体育游泳教学的方式方法

篇2

(二)良好的学习氛围,深厚的师生情感,形成外部的有效动机。前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主张:“课堂上要有活泼的气氛,要有游戏的成分,有幽默,有笑声,有争论。”在高职类的院校,因为较多、较深入的专业课让学生倍感枯燥,大学语文恰好能营造一种与专业课不一样的良好的课堂气氛。通过演讲、辩论、讲故事等轻松方式激活学生的兴奋点,使其情绪高涨,学习兴趣更浓,快乐学习效率更高。同时,除了课堂以外要主动同学生多交流,建立深厚的思想情感,这样能让师生间获得一种沟通,有助于课堂上的零障碍交流。

(三)积极情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往往会因人而异,喜欢某个老师的教学方式从而对这门学科产生浓厚兴趣。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展示自身的人格魅力,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充分得到学生和尊重,从而让学生“爱屋及乌”对大学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更能使他们的品质得到铸造。

二、运用有效强化原理,挖掘学生学学语文的内在动力强化是一种事物增强另一事物的过程,适度的强化能让学生保持更有效的注意力

(一)制定明确、具体而恰当的学习目标。“教学目标是学生学习的结果,是奋斗的方向”。高职院校的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学习往往是盲目的,但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学习却要求学生有较高而具体的要求,需要真正掌握相关的知识点。所以教学目标要适合学生的能力培养。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励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奖惩分明。这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常用的两种有效强化方式。对在课堂上积极表现的同学要能适时的给予肯定;对在演讲、写作等方面有特长的要给予他们更多的舞台。不能忽视在大学语文学生过程中的“吃力者”,语文老师要结合这部分学生的实际,挖掘他们身上的优点,给予引导,帮助成长。当然,也不能盲目的只给予肯定,要奖罚相结合,但不管是奖励还是惩罚都要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这样才能真正让强化在大学语文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

(三)重视榜样的力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大学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班级中大学语文学习较好的榜样作用;同时,可以引用已经在工作岗位的已经取得较好成绩的同校校友的示范效应。通过树立典型,激发学生学习。其次适当引入竞争,增强学习积极性。

三、运用成败归因理论,正确认识自我,产生积极效能感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桑戴克提出著名的“效果律”。要求语文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出相对应的评价和认定,使学生能准确定位自己,并根据教师的评价对自己的学业水平作出正确认识。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心理学的教学反馈原理为基础,以课堂作为舞台,对学生作出正确评价。首先学会更多地肯定。大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作出恰当评价,以肯定为主。其次是适时的运用批评,并予以纠正。这样才能起到强化作用。三是教会学生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有助于问题的强化。

篇3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语文的关系

小学语文与心理健康教育看似没有多大联系,可是实际上,小学语文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学科。学校设置的每个学科都能够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培养学生的专项能力,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语文是学习所有学科的基础,只有学会习文识字,才能正确理解各个学科知识的内涵。而且语文学科中涵盖了古今中外的优秀文章,每篇文章都寄托了作者深刻的情感,是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学生学习课文,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体会文章内涵,还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此外,课文中包含了各种性格的人物,通过正、反面人物的对比,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强化学生记忆,使学生向着正确的行为学习,同时厌恶、排斥错误的行为,对小学生的行为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的具体措施

1、挖掘教材,把握心理健康教育内涵

小学语文课文中包含了大量富有哲理的文章,教师应善于利用这些文章,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且要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思维模式,以约束自身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并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例如学习《看电视》时,小学生看到的只是家人都放弃了自己喜欢观看的节目,选择了其他人喜爱的节目,他们会对这种行为感到困惑,因为他们不明白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思考和发言,并对学生的答案给予点评和总结:这是因为家人之间存在浓厚的感情,他们都想让别人开心,所以放弃了自己的喜好。不仅是长辈对晚辈存在疼爱,晚辈对长辈同样要敬爱,这样才能组成和谐的一家。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会改变以往的自私心理,学会关心他人、帮助他人,成为一个心理积极健康的小学生。

2、营造平等的谈话氛围,塑造学生的良好品格

小学教师担负着重要的责任,不仅要规范学生的行为,还要让学生明辨是非,学会为人处事。小学生对教师有极大的依赖性,会模仿教师的言行,将教师当作学习的榜样,所以教师应严格要求自身,给学生留下正直、可靠的印象,使学生乐于向教师倾诉心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从学生的课堂表现了解学生的性格、习惯,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谈话,深入学生的内心,感知学生的需求。教师要理解、包容学生的缺点,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上的困难,弥补学生的性格缺陷,而且要经常用微笑鼓励学生,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使学生树立自信,进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以在学习中不断的提升自我,塑造良好的品格。

3、探索多种教学方法,寓教于乐,强化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能够使学生形成乐观的心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教师应灵活运用心理教育方法,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提高心理素质。

(1)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表演中走进人物内心小学生天性好玩,喜欢做游戏,而且对角色扮演情有独钟,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例如《小猫钓鱼》、《皇帝的新衣》都是极佳的素材,学生可以在表演过程中走入角色的内心,感受人物的心理活动,从而将自己代入到角色中,深入理解人物的性格,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同时,学生在表演过程中还会不断思考所扮人物的行为是否正确,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辨别能力。

(2)设置问题,在逐步分析中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小学生由于年龄特征,对于一些消极的心理不知道该如何来避免和排解,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够结合具体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消极心态产生的不良后果,引导他们学会正确排解消极的心态并培育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篇4

二、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一)注重个别学生与全体学生的兼顾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大都以预防和矫正学生的各类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为主,其他的学生被自然地忽略掉了,这些学生的情况如何呢?他们在大学生活中能感受到幸福快乐而有希望吗?这些就不得而知了。积极心理学的引入,对所有人的积极情绪、积极品质以及潜力发挥的关注,能从理论上补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打破当下以少数问题学生为重点的局面,使更多的人纳入心理健康教育的视线范围内,实现个别学生与全体学生的兼顾。

篇5

二、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几点意见

1.更新观念。班主任教师仍然是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的主要参与者,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班主任就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深刻地认识新课改的核心目标和内涵,把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作为自己教育的核心目标。同时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制订相应的学生考评机制和考评办法。

2.加强队伍建设。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新课改顺利进行的保障,更是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我们必须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上工作日程,作为日常工作。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是为了能够让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能够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制订教育教学发展计划,符合新课改对于小学阶段的培养目标与培养计划。教师把学生当成课堂的主角,把他们放在教育教学的核心位置上,使日常的教学能够科学、有序地进行,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篇6

(一)专职教师缺乏,严重制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当前,各个市级学校基本都拥有自己的心理咨询室,但心理辅导员水平参差不齐,学科背景千差万别,辅导队伍中专职人员少,兼职人员多,专业人员少,跨专业人员多。队伍的专业化程度已经成为制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瓶颈。中小学的心理辅导教师严重缺乏,大部分都是由政治课教师或班主任代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虽然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许多重合的地方,但毕竟不同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它们从属于两个学科门类,笼而统之地以思想政治教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显然是不合理的。因而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需要纳入一些专业的心理学工作者,开设一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这样才能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水平。

(二)心理咨询场所简陋,影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心理咨询室的建立需要大量的经济支持,中小学的心理咨询室相对而言还相当简单,缺少基础的设施和专门的心理辅导和咨询的工具、场所。为了贯彻国家教育政策,大多数中小学设立了心理咨询机构,一般都下设在“德育处”或“政教处”,但实际也就是一间房子和几张沙发、凳子。心理咨询机构设施简陋,布置缺少主题,最关键的是没有专门值班教师,部分有值班教师的也是安排政治课教师和班主任值班,而他们的大多时间又忙于上课和管理班级,所以心理咨询室大多时间都是关闭状态。此外,中小学教学任务和学业任务以考试或升学为主要导向,因而更多的教师只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无暇顾及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所以,很多中小学校尽管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和机构,但心理咨询机构形同虚设,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功能。

(三)缺乏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经验的总结,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都是较为具体和实际的工作,进入中小学的心理咨询室,可以见到许多的原始资料,比如,学生填写的SCL-90测验量表、行为测试的量表以及很多活动的照片、手工制作、心得体会等。但这些工作之后的经验总结很少,没有对前面工作的总结就很难有后面工作的进一步提升,因而在这个方面高校要帮助中小学多总结经验教训,以期促进后期的工作开展。

二、高校与中小学校联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取得的进展

(一)建立健全制度,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组

按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纲要》的精神以及甘肃省心理学会下发的相关文件,甘肃省各个市级中小学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和下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划。在规划的制定中,中小学的心理辅导教师与高校心理辅导教师多次取得沟通和联系。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和方法等具体内容的确定中,高校的多名专家教授对此工作给予了一定的支持,提出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使得规划的制定更加规范、科学和可行。同时,各中小学纷纷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组,成立学校心理辅导中心。心理辅导中心负责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工作方案,制定每个学期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管理全校学生心理档案,指导各年级、班级的学生心理辅导工作,负责校内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工作,收集教育论文、经验总结和优秀个案等资料;安排“知心屋”的值日辅导教师,指导学生心理委员开展工作,撰写每学期的工作总结。严密的机制和严格的规章制度保证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通过培训,提高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中小学教师从事的是不同学科的教学工作,大多数教师都是毕业于师范院校,在师范教育中,都接触和学习了心理学知识,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些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高校可以利用这一优势,加强对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的心理健康知识专题培训,对班主任进行班级心理辅导讲座和继续教育等,通过这些方式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努力避免师源性心理问题的发生。

(三)互相作为实践基地,使得中小学心理辅导的方法多样化

心理辅导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团体辅导,也可以是个体辅导。在校校联合的过程中,中小学给高校提供了实践的场所,使得多种心理辅导方式都得到了实践。高校心理辅导教师给中小学的学生定期做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是合作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的工作。根据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规划,结合学校学生在某一个时期或阶段存在的具体问题,高校可以组织这些方面的专家、教师专门去中小学做专题讲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宗旨是帮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让学生多体验生活,在体验中获得成长的经验。在中小学的心理健康工作中有一项具体的工作是“成长快乐营”,这项工作主要就是让学生体验生活。在合作中,高校自然成为了中小学生体验生活的一个重要场所。中小学的心理辅导教师带领学生参观高校的实验室、标本室、心理咨询中心等,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探究生命的兴趣和对高等院校的向往,这些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知识和内心世界,也激发了他们努力学习的动机。

篇7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73-02

一、前言

随着整个科技水平的发展变革,社会对于创新的需求越来越广泛,人们对于创新的重视程度也随之加深。小学语文对于学生今后学习生活的影响十分深远,因此教师应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小学语文教学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本文分析了几点小学教育中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措施,以供同行参考借鉴。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的学习对于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而言起到了重要的基础作用,在这个阶段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深远的现实意义。

首先,小学阶段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初高中等未来阶段的学习,乃至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工作开展以及继续教育培训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我们都知道,小学时期是学生智力、世界观的高速发育时期,在这一阶段如果能够有效的培养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其创新能力,对于其在今后学习、工作与生活中的理性思维运用都大有裨益。

其次,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是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新课标大纲明文规定的要求之一。我国修订的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求教师队伍采取相应的手段,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整体创新能力水平。因此,教师队伍必须认真对待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创新问题。

再次,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有助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程度。这是因为如果想在小学教学中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依靠陈腐老旧的教学方法很难达到这一目标,那么教师就必然要采取相应的创新教学手段,而这类教学方式往往充满趣味性,可以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其学习的意愿和能力。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措施

1.明确学习动机,激发创新意识

学习动机和学习目的的明确可以给学生的学习过程指引一个清晰的前进方向,是维持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基本心理因素。而小学生由于各方面的心智以及世界观还没有完全成熟定型,注意力也无法长期集中,因此他们很难为自己的学习树立正确的动机以及合理的目标,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为学生树立学习动机,调动其学习积极性,采取引导式教学,逐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辨思维。

2. 创造宽松自由的课堂环境

当前我国小学语文的教育课堂大多都过于严谨压抑,而这种严肃的气氛与孩子活泼好动的天性恰恰相反,即使教师能够采取相关手段让学生安静下来听课,那么这种强行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所产生教学效果必定是微乎其微的。

小学生只有处于相对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中,自身的思维、想象力以及创造力才能最大程度的活跃起来,只有这样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记忆才能加深,理解才会有所提高,否则思维就会脱离课堂教学内容,信马由缰的在课堂上溜号,连基本的教学内容都无法有效接收,更遑论创新能力的培养了。

3.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培养创新能力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以及多媒体工具的传播使用,教师应当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自身的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能力。传统的板书与教材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信息传达方法方面显得比较单一,学生大多为被动学习,而我们都知道被动学习的学习效率远低于主动学习。而多媒体工具可以将图片、声音、文字、视频等沟通要素相结合,这种多元素共同传递信息的教学方式相对于传统的板书、教材,更能够吸引各方面心性还不够成熟的小学生,只有先得到了学生们的注意力,教学工作才能进一步有效开展。

在具体结合现代信息手段方面,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放一些教学动画类视频,让学生在图像、语音相结合传达信息的氛围中更加集中注意力,主动的接受知识并积极的参与到问题思考与讨论当中。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现代学生较为熟悉的博客、微信或网站等与学生交流,通过媒体社交平台发放趣味思考题目,并辅以相应的奖励机制,将交流广度拓展到课堂之外,提高学生在课外对课程的参与积极性,这样更有利于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亲密程度,对于日常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也大有帮助。

4. 完善互动式教学

根据教育学家的研究结论,学生在单方面听老师讲课过程中所获取的知识不及在双向交互式学习过程中吸取的知识量大。教学并不是教师一个人的任务,相反的,学生应该作为其主体,而教师起到知识引导和教学主导作用,学生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师的总体方向指引下,加强与老师的互动沟通,在遇到不明白的问题时主动提出并深入思考,教学相长,这样才能够逐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水平。

为了给学生更多自主思考的空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多设问题、巧设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性的学习,这样学生才有与教师沟通交流的空间。如在教到《乌鸦喝水》一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交代故事背景而不立刻揭示乌鸦喝到水的方法,相反的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讨论自己认为可行的方法,然后将学生们的想法列在黑板上,逐条分析讲解,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注重对学生的鼓励夸赞,提升其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四、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出来的创新能力对于学生未来的可持续性发展都意义深远,因此教师必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融合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造自由的课堂氛围,并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互动教学模式下逐步培养独立自主的创新意识,全方位提高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篇8

亲子关系是一种互动关系,在父母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学生被家长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对孩子的影响比学校的影响更大。所以说家庭关系和谐,青少年的心理才能健康发展,青少年才能够顺利地渡过青春期。总结当前家庭中面临的亲子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亲子之间沟通不良

职业学校中的学生年龄段正处于青春期亲子冲突的爆发期,逆反心理较强,此时子女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十分明显,而父母面对子女的冲突,一般都是通过对话直接针对问题进行交流,事实证明这一方式的效果并不理想。根据调查,职业学校中的男生与父母冲突的数量比女生要多,但是整体来看,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普遍都存在与父母冲突的问题,这就说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方式单一,效果不佳。

2.父母的教育方式影响亲子关系

家庭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子女性格的形成以及身心的发展,不良的教育方式会使子女产生不良的行为。过于严格的教育方式会增大亲子之间的冲突频率,影响感情,最终导致子女拒绝与家长沟通,形成性格缺陷甚至心理疾病;而过于宽松的教育则容易导致孩子娇惯任性,家长说话失去权威性。所以说,家长把握好教育的度,给予孩子适当的关心和理解,可以促进子女的身心健康。

二、通过家校一体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措施

篇9

二、结合生活,体会学习作用

小学语文不是架空了的高深学科,而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它的课文选材基本都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它向学生传达的一种思想就是在生活中发现美和感动,并将这种美和感动用文字表达出来。在《升国旗》中体会对国旗的崇敬对祖国的热爱,在《江南》中感受江南莲映荷塘、鱼儿嬉戏的美景,在《奶奶的白发》中体会奶奶的不易和浓浓的祖孙情等等。这些都是生活中的事,在学习过程中将自己置于课文环境中再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就会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也会对知识记忆深刻。学习和生活是无法切割的,学习的知识可以方在生活中去加深理解和记忆,生活中的事也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课本与生活相结合,在课本中学习到的知识和道理要应用到生活中。如学习到《母亲的恩情》这一课,知道母亲对远行的孩子的牵挂和惦念,母亲深深的爱都隐藏在秘密的针脚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母亲爱自己的表现。在逐步引导学生理解为大的母爱之后,就要对学生用实际行动回报母亲加以引导,并且要求他们在生活中去体贴母亲、孝敬长辈。这就是让小学生将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把学到的知识和道理用在生活中,让生活成为检验学习结果的标尺。

篇10

二、通过优秀人物与现实的对比,形成适应当代的正确价值观

课例中的人和事很多也许离学生的生活很远,教师一味地说教并不能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当然也就起不到很好的教育意义。所以,我们要适机地将课文内容与当前发生的实事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学习,再联系社会现实生活说说自己的认识,谈谈自己的看法,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提高了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形成健康的、正确的价值观。如《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学生在感受德国人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之后,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在我们身边的具体体现,从而明白每个人只要心中有他人,有社会责任感,必然换来“人人为我”的境界。学生的情感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熏陶与升华,美好的心理品质也在耐人寻味的小学语文课堂中得以塑造。

三、以优秀人物为榜样,优化教师的评价策略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错误”,比如,上课开小差、与同学交头接耳、作业马虎等,面对如此众多的问题时,直接评价“你真让老师失望”或“你这样做不好”等,效果都不是很好。这时,我们可以通过学过的课文人物故事对他们进行引导,如《学弈》一文,通过学习两位学弈者的不同表现,在故事中寻找自己的影子,对比自己的行为。只有让学生从内心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会接受教师的建议,改变不好的习惯,进而产生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