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8 11:47:2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药疗法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关于我国药膳食疗发展诸问题,作者曾在2005年著文予以探讨。本文现提出进一步研究结果,拟作为引玉之砖,意在引起有关同仁贤达的共同关注,以期群策群力,促进我国药膳食疗的加快发展。
1扫除中医药膳食疗发展的障碍
笔者提出“中医药膳食疗”的概念,是因为多年来中国传统的药膳食疗因为文化转型的剧变和受现代科学技术文明的冲击,失去古老环境和传统文化支撑的大气候影响,受到严重的、扭曲和贬低,不但发展迟滞,且已到面目皆非的地步。中医药膳食疗面临着被现代保健医学、现代食物营养学、现代食疗学所替代的生存危机。
1.1中医药膳食疗和现代保健医学、现代食物营养学、现代食疗学是中西两种不同文化的产物。而文化比较的方法主要在于差异,而不在于优劣。我们不能用一种文化为指标去度量另一种文化。任何文化都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都是不可否认的,都应当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当今,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单边主义的强势冲击,已迫使所有国家、所有民族不能不提升文化自觉。在维护文明多样性,倡导各国、各民族、各地区文化多元并存的时代,尤其不应重蹈文化优劣比较的覆辙。
包括中医药膳食疗在内的中医药是我国最具自主知识产权优势和自主创新潜力、最具原创性的学术领域。我们应该站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高度,继承和保护好这份遗产。而不是在“与国际接轨”(西方国家并没有中医药膳食疗标准,勉强要接轨,必然是中医药膳食疗的精髓和灵魂)、“药膳食疗现代化”的大旗下,以现代保健医学、现代食物营养学、现代食疗学对中医药膳食疗偷梁换柱、李代桃僵。这不仅是可笑的,而且也是可悲的。我们不能忽视、容忍对我国历史悠久的医药文明的背叛。
1.2中医药膳食疗的优势和特色与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是一致的。根据一些学者的意见,其优势和特色是:①中医不是疾病医学;②中医不是物质科学;③不是认识论上的知识论。中医关心的是从哪里寻找健康的钥匙。同样的“治病必求于本”这几个字,西医的着眼点在于对象性思维的“病”,问的是“病从何来”;而中医提这个问题的重点在意向性思维的“治”上,问的是“治向何去”。“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东西方对“本”有不同的理解和追求。西方是物质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对本质的认识,是物质世界范围内的认识论知识论的科学观。而中医首先强调识别“利害药毒”的能力和取舍标准。然后是“聚毒药以供医事”,把“毒”转化为“药”,把“害”转化为“利”,帮助人们养生、保健、治病。医学与医生有三等:上医医未病之病,对象是生命,是养生;中医医欲病之病,对象是“健”,任务是保健;下医医已病之病,对象是病。
西医科学化过程中要求的是对靶点的直接对抗,都是对生命现象的抑制和阻断,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抗生”的。而中医则要求的是“卫生”和“养生”。中医的优势和学术本质,第一是“人”,第二是“生”。“生”是中国文化中的价值观,认为人们应该“赞天地之化育”,追求的目标是“天人合德”,也就是“你活我也活”,就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作者在此换个说法,中医实际上是一种和谐医学、生态医学、中庸医学,是为人类生命的健康、发展、进化服务的方法、技术、工具。而中医药膳食疗则是传统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1.3中医药膳食疗和现代食物营养学、现代保健医学,现代食疗学的差异区别,很多学者曾有论述,笔者不再赘述。笔者在此特别指出的是传统中医药学体系中的“食品”和“药品”的概念与现代医学(即西医)的“食品”与“药品”的概念有很大的不同,很多为通用的同一品种,这几乎囊括了中医药膳食疗的全部材料。卫生部曾明文“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76种物品(均为传统中药材—后同)、“可用于保健食品”的113种物品、“保健食品禁用”的59种物品名单。很多地区药监和卫生部门即依据此名单对中医药膳食疗进行生搬硬套的管理,这使得包括传统补益中药材人参、鹿茸等在内的主要中医药膳食疗的原料,在未办理保健食品手续的情况下禁止应用。卫生部还专门发文禁止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法定中药材胎盘的药膳食疗应用。笔者认为,这些管理规章措施用于保健食品和普通工业包装食品还无可非议,但不适用于应分隶于餐饮业或家庭烹饪膳食范畴的中医药膳食疗。另外,中西医甚至对毒性的认识都是不同的,中医历来“聚毒药以供医事”,“以毒攻毒”,并非有毒就不能使用,而在西医看来是不可思议的。按国际管理食品和药品的相关规范标准,按现代保健医学、现代食物营养学、现代食疗学的模式机械的让中医药膳食疗与国际接轨,来实现中医药膳食疗现代化,等于是按照西医的思路要求中医、发展中医。中医药膳食疗应在中医辨证施治特色和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和借鉴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医学的经验研究创新,实现中医药膳食疗的现代化。现在对中医药膳食疗现代化的反思,实际上是对传统与现代,西方和东方,文化与科学的矛盾反思的延续。
2建立科学的符合国情的中医药膳食疗管理体系
我国中医药膳食疗业现在还只是中餐业中的点缀,还未成为有重要地位的主流分支产业。既无宏观的统一步调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和行动纲领,又无行规业约。总之还未建立科学的符合国情的管理体系。卫生、药监等相关部门则依据国家有关普通工业包装食品、保健食品和药品的相关规范,就好像用咖啡的标准要求豆汁;用汉堡的标准要求饺子;用歌剧的标准要求京剧;用拳击的标准要求武术一样来对中医药膳食疗进行管理,有些地方较为宽松,有些地方较为严格。这使中医药膳食疗的学术活动往往成为清谈。很多传统方剂、创新品种由于受到现行法规的制约不能面世,或只有“打球”、“走曲线”才能面世。这是中医药膳食疗的悲哀,也是传统文化的悲哀。
2.1结束“三国演义”,建立行业协会我国中医药膳食疗学界现有国际药膳食疗学会(香港)、中国药膳研究会、中国中医药学会药膳专业委员会等三个全国性学术团体。长期以来,这三个学会为我国中医药膳食疗的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各自拥有一支(其中有交叉)专业队伍。但由于三个学术团体宗旨相同,专业领域、学术活动相同,甚至组织机构也大同小异,无形中导致了我国中医药膳食疗队伍力量的分散,甚至还有的团体为了突出特色以别其他,不惜在名称和学术活动中加上现代食物营养养学、现代保健医学、现代食疗学的内容,类似于选择“中西医结合”的道路。而多年来提倡的“中西医结合”,实际上是西医的一统天下,是抛弃中医的内核精髓(阴阳五行学说),结合的仅是一些可以为西医所用的药物和疗法。我们不应该再在中医药膳食疗发展中择取“中西医结合”的模式了。
笔者再一次呼吁,为我国的中医药膳食疗发展大计,应该结束“三国演义”,以我国三个全国性中医药膳食疗学术团体为基础和核心,建立“中国中医药膳食疗协会”,完成学术团体到行业组织的过渡,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中医药膳食疗发展的需求,开辟我国中医药膳食疗发展新局面。
中国中医药膳食疗协会应是行业管理组织,作为政府与中医药膳食疗生产经营企业以外的“第三部门”,既是沟通政府、企业和市场的桥梁与纽带,又是社会多元利益的协调机构,也是实行行业自律和维权、规范行业行为、开展行业服务、保障公平竞争的社会组织,同时兼有开展学术研究,转化科研成果的职能。政府和企业都是协会的服务对象,其角色定位应当是做中医药膳食疗行业发展的设计者;行业政策的建议者;业户利益的维护者;协会会员的服务者,实现自律、管理、维权、沟通、协调及服务六大功能,进行行业的调查研究工作,受相关部门委托承担行业监督管理工作,协助制定行业管理规范、技术标准并开展相关评审认证。
2.2取得认证资格,严肃资格认证我国现存三个全国性中医药膳食疗学术团体都曾程度不同的对经营业户的经营资质、专业人员的技术资质及产品资质等进行过认证。但这仅是团体内部的不具法规效力的认证
严格意义上的认证是由认证机构实施的一种合格评定活动,认定的依据是技术规范、相关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或标准。认证的结果是由认证机构颁发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形式,来证明企业的产品、服务、管理体系符合相关要求。所以必须由专门的认证机构来进行。目前全国共有110多家认证机构获得国务院认证认可监督委员会授权而进入认证机构目录中,而我国3个中医药膳食疗学术团体尚不在其中。中国中医药膳食疗协会建立后的当务之急,是依靠这三个学术团体的专业力量,取得国家对中医药膳食疗领域的企业经营资质、业者技术资质、质量管理体系、产品资质的国内唯一正式认证资格,以具权威性。
2.3拓宽思路,科学管理中医药膳食疗的管理,笔者认为,除了根据治疗作用、辅助治疗作用、保健(功能性)作用、预防(养生)作用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外,还应区分处方药膳(应经中医师、药膳师以上有资质专业人员审定方可应用)和非处方药膳(不用专业人员审定,可由业户或消费者自主选定,自主应用)的管理方法。这是笔者参考现行药品管理模式而提出的中医药膳食疗的新概念和管理思路。处方药膳多为具有治疗作用和辅助治疗作用的药膳品种,而非处方药膳多为以亚健康为对象,具预防保健作用的药膳。当然,处方药膳和非处方药膳的认定,须由有资质的、权威的机构来认定。
3其他应该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
3.1中医药膳食疗业界要引入现代经营方式第一是标准化,首要条件是方剂的合理科学,然后是原料、卫生、口味标准化,再扩散至制作步骤,色括各种原料的含量、制作流程、原料贮存之后的还原,甚至制作时的水温,都要求是机械的可以复制的。第二是投资,目前中医药膳食疗业界一小部分是专营,绝大部分是兼营的小规模生产的作坊式企业。没有雄厚的资金基础,也不知道如何吸引投资商,如何融资,自然无法将生意做大。第三是运行机制,中医药膳食疗业界缺乏严谨的运行与扩张的现代化运行机制。开一家、两家没问题,一旦要全国连锁,由于缺乏良好的机制,很多企业开始走向衰落。
中医药膳食疗业界的发展方向,笔者认为应该从筛选产品,建立完善的运营模式入手,锁定主打产品并将其标准化,如果做连锁经营,那么包括网络营销、中心厨房、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等现代化经营方式都一定要完善。
3.2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已正式启动,进入工作程序根据2003101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术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持续的认同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中医药及其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膳食疗就都属于这一类。
国务院在20051222颁发的《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指导思路,基本方针和总体目标。其所提出的“保护、抢救、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与中医药界及中医药膳食疗界历年所提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作为中医药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医药膳食疗,既是历史文化“遗产”,又是鲜活的医学科学。“申遗”实关中医药膳食疗的生存和发展。最近,我国粤、港、澳三地把我国传统的中医药膳食疗珍品——“凉茶”申遗成功,其中包括54个凉茶配方。而前些年因为“凉茶”未办理保健食品手续而标示有清热、祛暑、解毒等功能,被有关部门明令禁止经营并通报批评,还予罚款,并一直在打官司,闹得乌烟瘅气。现在申遗成功,一切云消雾散,畅行无阻。中医药膳食疗存在很多相似的悬而未决的问题。如果申遗成功,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因此,笔者呼吁三个全国性学术团体同仁行动起来。莫失宽松发展良机,共同努力,争取中医药膳食疗作为传统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体申遗(据笔者了解,中医药膳食疗尚未列为中医药申遗内容)。或中医药膳食疗单独“申遗”,可先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继而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3.32006-07-04,科技部会同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了《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规划纲要》,其旨在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解决中医药现代化中的关键科技问题,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促进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世界传统医药进入国际医药保健品主流市场,并以此为突破口,带动我国科技竞争力的全面提升,促进中医药“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这也给中医药膳食疗的发展带来新的战略机遇。
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和中医药膳食疗的优势与特色与现代医学的结合将可能为人类提供新的医疗卫生保健模式。现代科技的发展为中医药膳食疗的基本原理,核心理论及关键技术的重大创新提供方法和手段。包括生物医学在内的生命科学,有着从分析向综合,从局部向整体的发展趋势,中医药膳食疗的理论和实践的价值有望重新认识,中医药膳食疗也将因此成为科技重大创新的源泉和基础平台之一。因此,我们应首先考虑在对国内专业队伍的巩固提高的基础上,以我为主,坚持原创性为根基国际化为动力,人类健康为本,传承创新并重,产学研结合,合作互利共赢的原则,建立中医药膳食疗科技合作网络,吸引、培养、集聚一批高水平的中医药膳食疗国际化人才队伍。逐步形成若干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研究团队;其二,提高中医药膳食疗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和国际市场的份额。其三,是基本形成一批中医药膳食疗国际标准,初步建立区域性注册协调体系,这些标准和规范适应中医药膳食疗的特点和各国(地区)具体情况。并建立多语种的中医药膳食疗国际信息中心,建立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教育培训国际区域中心和示范中心等,以促进中医药膳食疗文化的传播。
【参考文献】
[1]宋胜利.中国药膳食疗发展诸问题刍议[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4):663.
[2]王者悦.中国药膳大辞典(修订版)[M].大连:大连出版社,2002:1.
[3]彭铭泉.中国药膳大全[M].大连:大连出版社,2002:1.
[4]姚海扬.中国食疗大典[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计,1994:1.
中医学在发展中,就一直不断融合其他的医学实践,至今仍是如此,中医临床直接面对大量的西方医学的数理检查及疾病诊断,在工作中已不能回避,甚至已紧密联系。为此,对传统中医学的一些工作准则及工作的程序,应结合西方医学的认识,重新加以思考,现举例之,以抛砖引玉。
一、中医药治疗西医疾病时的靶点如何认识
重症急性胰腺炎表现为中医的阳明腑实证,痞满燥实,此时患者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大便秘结、腹中切痛甚至拒按。中医药采用通腑导滞的方法进行治疗,代表方如大承气汤、大陷胸汤,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指出对这种情况中病即止、得快利即止,即在临床症状缓解后,停止通腑导滞,以免伤正气。这种指导思想如是针对单纯性肠梗阻,还是合适,但对于重症急性胰腺炎就未必恰当。重症急性胰腺炎临床分三期,即急性炎症反应期、继发全身感染期、残余感染期,提示患者在急性炎症反应期痞满燥实的症状缓解后,有可能进入感染期,使病情反复,重入凶险。出现这种变化,与重症急性胰腺炎时肠黏膜屏障受损、肠道细菌移位、造成对靶器官的“二次打击”是密切相关的。已有的研究已提示通腑导滞法能保护受损的肠黏膜、促进肠蠕动、拮抗肠道细菌移位,因此,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在急性炎症反应期的痞满燥实症状缓解后,不仅不能停止通腑导滞,反而要继续给予通腑导滞,那么这种通腑导滞的靶点在哪呢,应该结合胰腺CT、血CRP、血Ca2+、血气分析等,进行综合评估,比如胰腺CT的分级应该恢复在C级以上等,通过这种靶点设立,进行相应的治疗评估,来决定通腑导滞中病即止的时刻,是符合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病理生理过程的,才能降低感染期的出现,降低死亡率,对此已有多项报道,开展中医通腑导滞治疗重症胰腺炎能明显降低死亡率。因此,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靶点的设立不能仅局限于急性炎症反应期,而是要放眼于防止可能出现的感染期,不能局限痞满燥实的临床外在症状的改善,还应关注内在的实验数据的改变,只有这样,才能较完善地处理好重症急性胰腺炎。
二、对一些西医疾病的中医药治疗,应结合西医的研究认识
如胆石症,其属中医胁痛、腹痛、黄疸范畴,中医采用疏肝利胆的方法,其具有溶石、排石,促使胆汁分泌,促使胆囊收缩,松弛奥迪氏括约肌的作用,但是,在具体的临床工作中,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从临床的实际情况看,并非所有的胆结石都要采纳中医药治疗。如对胆总管的结石,术前中药排石处理未必是适宜的,因为有可能会使结石移行嵌顿在胆总管下端或排石中损伤肌,导致胆胰管压力增高,发生阻塞性黄疸、胰腺炎等,加重病情,诱导并发症,从而使病情复杂化。对这种情况,应在EST后,考虑中药应用,以促进残余结石的排放,即中药的应用应放在术后考虑;对胆囊结石,如为静止结石,特别是大的结石,溶石周期长,成功概率低,远期疗效不确切,开展中药溶石并非是必要的选择,除非患者知情,且溶石意愿坚定,经济条件可,可考虑中药溶石;对发作性胆囊结石应首先考虑手术,除非患者年龄,身体基础条件不佳,可有选择地开展中药治疗;而胆泥患者,临床上也可引起胆道系统炎症、胰腺炎等,且这类患者胆囊收缩功能常不佳,又未有胆石的形成,则应首先开展中药治疗。
三、利用中西医各自的优势来处理相关的问题
如针对胃癌前病变合并HP感染,应用健脾益气、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方法来处理癌前病变,用三联一周疗法根治HP;如肝硬化患者,疏肝理气、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的方法有助于控制肝硬化的发展、改善生存质量、降低并发症,如出现SBP,则用西药抗感染;对腹泻型IBS合并GERD的患者,可以用健脾温肾、疏肝升清等方法治疗IBS,用西药PPI制剂处理GERD的症状。
对不同的西医疾病,根据中医药处理的优势所在,疾病的不同时期对中医处理的要求会有所不同,有些疾病要求全程的中医药治疗,如前述的重症急性胰腺炎通腑导滞的中医药治疗应涵盖病期全程,不仅缓解急性炎症反应期,还要防治继发的感染期;有些可能仅需处理某个时期,如不全性肠梗阻,先期给予通腑导滞的中医药缓解肠梗阻,然后根据不同的病因,采用不同的病因治疗,如为肠肿瘤,则行手术治疗。
对一些西医疾病,根据其病理生理特点整个病程中分不同的时期,中医药的治疗原则也应产生相应的变应,如溃疡性结肠炎在疾病活动期,清热利湿为主法,以控制症状,而进入缓解期,则健脾补肾为主法,以防止复发;有些西医疾病,不同的时期,病理特点不同,如对急性胰腺炎,中药在治疗原则相同的情况下,在不同时期,给药的途径就不同,初起时,恶心呕吐、腹部疼痛、大便秘结,肠蠕动减慢甚至肠麻痹,此时给予中药口服以通腑导滞,往往因胃气上逆,口服不下,格药于外,影响疗效。因此,此阶段中药的给药途径以灌肠给予为宜,使中药从直肠内吸收,发挥通腑导滞的作用。腑气通畅,阳明腑实证缓解,此时再给予口服,胃气顺降,药达病所,发挥疗效。:
综上,中医药对西医疾病的处理,涉及到治疗靶点的确立;疾病不同时期对中医药处理的不同要求,这种要求,可以是同一治则下的疾病全过程治疗,也可是某一阶段或时期的治疗;或者根据疾病不同时期的病理生理特点,不同时期中医药的治则也作相应改变;在同一病人身上,用中医药、西医药的方法处理疾病不同的面等等。而这些认识,应是中西医结合临床的内涵所在,根据这种内涵的存在,针对西医疾病的中医药治疗,应在传统理论认识的基础上制定出新的标准与指南,中医界应就一些西医疾病的中医药治疗达成一些共识意见,促进中医药的发展,更好地指导中医药临床。
【参考文献】
[1]范永生.金匮要略[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37.
原发性痛经(PrimaryDysmenorrhea)是指女性在月经前后或行经期出现腹痛、腰酸、下腹坠痛或其他不适,影响生活和工作,无盆腔器质性病变者[1]。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原发性痛经是目前妇科最常见疾病,其发病率在20%~90%[23],据国内抽样调查表明,我国妇女痛经发生率为33.1%[4],其中原发性者占36.06%[5],主要发生群体为青春期少女和未婚或未育的年轻妇女,是影响妇女正常工作和生活质量的常见原因。西药对本病主要给予镇痛、抑制排卵或抑制宫缩甚或手术治疗,副作用较大;中医药治疗本病有独特的优势,概述如下。
1内治法
1.1辨证论治
1.1.1古方化裁王萍等[6]认为痛经的基本病机为瘀结胞宫,经血流通阻碍,以致“不通则痛”,故治疗以通为主。经前5d开始用四物汤合失笑散加减治疗,每日1剂,水煎服持续7d,5个月为1个疗程。药用:当归15g,川芎15g,香附15g,延胡索10g,白芍10g,蒲黄10g,熟地黄12g,五灵脂10g;偏气滞血瘀加桃仁6g,红花6g,乌药6g,木香3g,泽兰10g;偏寒湿凝滞者加炮姜6g,肉桂6g,小茴香6g,没药6g,茯苓12g;偏阳虚内寒者加吴茱萸6g,党参6g,桂枝6g,附子6g,艾叶3g;偏气虚血弱加黄芪15g,党参15g,白芍10g,炙甘草10g,茯苓10g;肝肾虚损加杜仲10g,续断6g,巴戟天10g。结果:总有效率为98%。齐津丽[7]治疗60例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予以温经汤加减(桂枝6g,吴茱萸6g,川芎6g,炮姜6g,甘草6g,当归10g,白芍10g,半夏10g,党参10g,香附10g,乌药10g),痛甚者加延胡索10g,小茴香10g;四肢不温、腹痛者去桂枝,加肉桂6g,艾叶10g;呕吐、腹泻严重者加藿香正气胶囊,每次2粒,每日2次。气滞血瘀型予以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12g,生地黄15g,牛膝15g,桃仁10g,红花10g,枳壳10g,赤芍10g,柴胡10g,川芎10g,桔梗10g,香附10g,延胡索10g,甘草10g,益母草30g);小腹坠胀或痛连者加川楝子15g,乌药10g;胀痛加郁金15g,荔枝核15g,丹参15g。总有效率为91.67%。
1.1.2自拟方加减王冬梅等[8]依据“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素问·至真要大论》)“止痛务求从宫治心”,认为原发性痛经除肾虚肝郁、气滞血瘀、寒凝等原因外,心理因素亦不容忽视。运用自拟宁心缓痛方治疗原发性痛经,恶心呕吐者加竹茹;腹泻者加砂仁、白术;腰痛明显者加杜仲、菟丝子。每于经前1周口服,连服3个疗程,效果显著。张树琴等[9]将此分为气滞血瘀型,寒湿凝滞型,气血虚弱型,分别用自拟痛经方艾附暖宫汤;八珍益母汤加减治疗本病96例,总有效率为95.83%。秦婵娟[10]用理气止痛汤治疗原发性痛经80例,经前胸胁胀痛加柴胡10g,青皮、陈皮各10g,川楝子10g;小腹冷痛,得热则减加乌药10g,吴茱萸10g,干姜10g;腰痛加桑寄生20g,续断20g,羊藿30g;恶心呕吐加姜半夏10g,陈皮10g;腹痛剧烈,服上药5剂仍不缓解,加血竭3g。经前7d,连服7剂,治疗3个月经周期。总有效率95%。
1.1.3按周期辨证论治夏桂成[11]教授认为,对于本病的治疗,控制疼痛仅是治标之法,加强排卵之后的功能,杜绝瘀浊的产生,预防痛经的发作,才是治本之道,因此强调治疗重在经间排卵期,此期使用补肾调气血的方法,常用验方补肾促排卵汤(当归、赤芍、白芍、山药、山茱萸、熟地黄、茯苓、续断、菟丝子、鹿角片等)。经前阳长时的治疗尤为重要,要养血补肾,扶助阳长,常用右归丸加减服至经潮时停服。经期立专方痛经汤(钩藤、牡丹皮、丹参、赤芍、五灵脂、肉桂、广木香、延胡索、续断、杜仲、益母草、茯苓),临床获效显著。
1.2专方验方刘书婷[12]用妇乐汤口服治疗60例原发性痛经,于经前3d开始,每日1剂,分2次服用,6d为1个疗程,连服3个月经周期,总有效率90%。李来平等[13]用补肾法治疗痛经191例,主方益肾调经汤,肾虚肝郁者加牡丹皮、栀子、柴胡;肾虚血瘀型加山楂,总有效率81.2%。潘彩萍[14]认为气滞血瘀,不通则痛是痛经的主要病机,予自拟调经止痛方治疗原发性痛经126例,总有效率88.16%。
1.3成方治疗叶玲玲[15]用女金胶囊(当归、白芍、川芎、熟地黄、肉桂等23味中药)治疗痛经30例,总有效率96.67%。赵薇[16]用归芍合剂治疗原发性痛经68例,总有效率97.06%。陈磊等[17]用血府逐瘀口服液治疗原发性痛经50例,每次1支,2次/d,连续服至月经来潮第1或第2d,3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总有效率92%。
2外治法
赵宁社[18]以痛经散敷脐,月经前3d敷用,治疗痛经150例,总有效率100%。孙立虹等[19]取神阙隔盐灸,取关元隔姜灸,治疗辨证属寒凝气滞或肾阳虚者36例,痊愈9例,总有效率97.23%。郑玉敏等[20]以针刺配合艾灸,取关元、中极、气海、血海、三阴交、合谷等穴,于经前1周开始治疗,经至时停止,36例共治疗3个周期,总有效率94.44%。信妙鸾[21]以耳穴贴压治疗痛经1000例,气滞血瘀型取交感、子宫、皮下、卵巢,配肝,气血亏虚者取子宫、肝、肾、内分泌,配交感、神门,以王不留行粒贴压,总有效率99.66%。张琴明等[22]于冲、任、督三脉及膀胱经施推拿手法,使滞于胞宫的瘀血消散,气血通畅,气血运行恢复正常。钟文元[23]用足部反射疗法,采用全足施术,重点加强子宫、卵巢、生殖腺、下腹部、腹腔神经丛、胸、上下身淋巴结、腹股沟、脾及内分泌、免疫系统反射区,治疗痛经83例,痊愈15例,总有效率100%。
3结语
对于本病,中医治法众多,临床疗效较好。本病病因繁多,病机复杂,有虚有实,虚有肝、脾、肾虚之别,亦有气虚血弱之分,实有寒凝、血瘀、气滞、湿阻之异,且常因实致虚,因虚致实,虚实夹杂,相互为患。临症之时,应详察病因,谨守病机,辨证论治,以期进一步提高疗效,缓解甚或解除患者的病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丰有吉,沈铿.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45.
[2]JamiesonDJ,SteegeJF.Theprevalenceofdysmenorrhea,dyspareunia,pelvicpain,andirritablebowelsyndromeinprimarycarepracticesJ[J].ObstetGynecol,1996(87):55.
[3]DavisAR,WesthoffCL.PrimarydysmenorrheainadolescentgirlsandtreatmentwithoralcontraceptivesJ[J].JPediatrAdolescGynecol,2001,14(1):3.
[4]全国妇女月经生理常数协作组.中国妇女月经生理常数的调查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8,5(4):21922194.
[5]刘馨.原发性痛经的病因病机研究和中医药治疗进展[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3,19(4):65.
[6]王萍,张兰柱.四物汤合失笑散加减治疗原发性痛经66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7):2287.
[7]齐津丽.辨证治疗原发性痛经60例[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3):323.
[8]王冬梅,闫宏宇.宁心缓痛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体会[J].新疆中医药,2007,25(6):6566.
[9]张树琴,李津鹏,安峥嵘.辨证治疗痛经96例[J].陕西中医,2005,26(5):396397.
[10]秦婵娟.理气止痛汤治疗原发性痛经80例[J].吉林中医药,2006,26(10):28.
[11]夏桂城.中医临床妇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73.
[12]刘书婷.妇乐汤治疗痛经患者60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26(5):430.
[13]李来平,孙家荣,高云.益肾调经汤治疗原发性痛经19例疗效分析[J].现代中医,1996,9(2):73.
[14]潘彩萍.调经止痛方治疗原发性痛经76例[J].广西中医药,2003,26(3):47.
[15]叶玲玲.女金胶囊治疗原发性痛经30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4,20(3):3.
[16]赵薇.归芍合剂经前治疗原发性痛经68例疗效观察[J].吉林中医药,1995,15(6):23.
[17]陈磊,潘碧琦,陆强益,等.血府逐瘀口服液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观察[J].吉林中医药,2006,26(5):2223.
[18]赵宁社.痛经散敷脐治疗痛经150例[J].中医外治杂志,2001,10(2):43.
[19]孙立虹,杨继军,佘延芳.神阙隔盐灸为主治疗原发性痛经36例临床观察[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3,3(16):689.
[20]郑玉敏,王晓滨,王东岩.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36例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2,18(7):23.
高脂血症(hyperlipidemia,HLD)是人体内脂质代谢失常,血浆中一种或多种脂质成分异常增高的一种病症,该病对身体的损害是隐匿、进行性和全身性的。调脂治疗可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发展,减少高危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现代医学提倡综合治疗,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如低脂饮食、运动锻炼、戒烟等早期干预,根据控制情况在此基础上选择药物治疗疗法。中医学无HLD的病名,从病症角度归入“眩晕”、“头痛”、“心悸”等范畴。认为与饮食不节,久坐少动,年老体衰等有关,痰瘀为本病的基本病理基础,从痰瘀论治,应用祛痰化瘀法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3月~2010年2月我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80例HLD患者,均符合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HLD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5年)的诊断标准。排除肾病综合征、糖尿病、急慢性肝胆病所致HLD及脑、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者。①胆固醇(TC)>5.72mmol/L;②甘油三酯(TG)≥1.70mmol/L;③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64mmol/L;④高密度脂蛋白单固醇(HDL-C)≤1.04mmol/L。中医主症头重如裹、肢麻沉重、心前区刺痛、胸闷。按照知情同意的原则,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其中男43例,女37例,年龄36~79岁,平均(43.7±12.3)岁。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保持正常的日常活动,参照HLD膳食控制方案限制量饮食治疗,重点限制甜食、食用油、蛋、肉类的摄入量,3月一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饮食控制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敷脐疗法,药物组方:何首乌(制)、生山楂、生大黄、泽泻、丹参、冰片,制成药粉,按药5份,食醋3份药学论文,凡士林3份剂量比例调配成药丸并压成饼备用。酒精消毒神阙穴周围,放上药饼用脐贴固定,每次贴敷12h,一周3次,3月一疗程。
1.3实验室检测和中医证候判定标准 临床控制:实验室各项检查恢复正常;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0%;显效:TC下降≥20%,TG下降≥40%,HDL-C上升≥10.26mmol/L;(TC-HDL-C)/HDL-C下降≥20%;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90%;有效:TC下降≥10%<20%,TG下降≥20%<40%,HDL-C上升≥0.104mmol/L<0.26mmol/L;(TC-HDL-C)/HDL-C下降≥10%<20%;临床症状体征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70%。无效:实验室检测未达以上标准,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改善或加重,证侯积分减少<30%论文的格式。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80例HLD患者中,应用中药敷脐疗法的观察组总有效率80.0%明显高于饮食控制的对照组5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1,P<0.05)。
表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组别
n
临床控制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
观察组
40
17
9
6
8
80.0a
治疗组
40
8
4
近年来,部分学者借助文献计量学领域的理论及方法,从定量的角度识别医药卫生及其相关学科的研究热点,并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高雪等[6]基于1995—2010年WOS数据库中有关蛋白质组学的文献信息,得出质谱技术为蛋白质鉴定的核心技术以及蛋白质翻译、修饰和相互作用为国际研究热点之一的结论。张明华等[7]基于1986—2009年WOS数据库中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的文献信息,识别出PET技术为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以前额叶皮质、大脑、活化为主的神经科学以及以记忆、注意力为主的认知科学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赵蓉英等[8]以WebofKnowledge为数据源揭示出中医的基础理论研究、中西医结合研究、基因技术在新药研制方面的应用为国际中医研究的热点研究领域。黄卓泳等[9]以1990—2009年WOS数据库中中医药类研究论文为研究对象,发现1990—1999年中医药的药理作用研究为中医药领域研究重点,2000—2009年侧重于中药作用的物质基础研究。沈建通等[10]以Medline和CNKI数据库中循证医学相关文献的mesh主题词及关键词为研究对象,基于共词分析法、PFNET算法及可视化技术发现国内外循证医学领域的7个研究主题。
综合以上学者所展开的研究,可以发现:(1)信息可视化分析方法已用于识别医药卫生领域内相关学科及领域的研究热点,但多局限于单一学科或单一研究方向,较少涉及我国中医学学科交叉研究领域;(2)在数据来源上,此类研究大多依赖于国外数据库生产商所提供的信息,此类数据在数据采集过程中对学者的检索技巧、领域知识及英语水平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无法同时保证查全率及查准率。究其原因是国内专门的医学引文数据库较少,部分数据库仅提供引文查询功能[11],无法全面揭示我国中医学学科交叉领域研究热点。因此,笔者所在研究团队以《北京大学中文核心要目总览(2011版)》所收录的248种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作为初始数据采集样本,创建专门的引文索引数据库——中文医药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ChineseMedicineSciencesCitationIndex,以下简称CMSCI)。目前该数据库中包含2004—2012年来源文献855669篇,参考文献8079116条,作者信息3549674条,数据量较大。
1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1.1数据来源
揭示我国中医学学科交叉领域研究热点为本文的核心目标,因此识别中医学学科交叉文献为本文的首要问题。依据现有的期刊目录能较为直观地界定文献所属学科,诸多学者[12-14]以此作为分类标准展开研究,但诸如大学学报类期刊通常刊载多个学科论文,难以归入某个特定的研究领域,因此笔者拟从描述文献分类信息的中图分类号入手,发现我国中医学学科交叉文献。《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第4版)》[15]中,医药卫生类学科分类号以英文字母“R”开头,我国中医学学科分类号以“R2”开头,据此笔者规定:文献分类号中至少包含2个医药卫生类中图分类号且其中至少有1个为我国中医学学科分类号的文献为中医学学科交叉文献。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医药卫生类中,“R-0一般理论”“R-1现状与发展”“R-3医学研究方法”3类文献综合性较强、难以归为某个特定的学科,为最大限度保证分析的客观性与准确性,笔者剔除了该部分数据,最终于CMSCI数据库中获得2004—2012年中医学学科交叉领域文献13259篇,并收集文献关键词字段,得到2004—2012年中医学学科交叉研究领域内未经形式归并、语义识别的初始关键词81626个,拟据此识别我国中医学学科交叉研究领域研究热点。
1.2研究方法
信息可视化分析方法为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知识图谱为信息可视化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近年来信息可视化领域的专家逐渐重视可视化工具的开发及应用,主要有CiteSpace、Ucinet、VosViewer、Bibexcel、SPSS[16]等,其中CiteSpace软件为一种多元、分时、动态的复杂网络分析工具,所绘制的科学引文网络图谱能够展示某个学科最新的前沿领域及其演化进程[17],因此笔者借助该软件绘制中医学学科交叉研究领域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以识别领域内研究热点。
学科或领域研究热点往往与时间高度相关,因此笔者将2004—2012年9年度的中医学学科交叉文献数据以时间片段等分为3个时间片段,分年度识别中医学学科交叉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以期揭示中医学学科交叉研究领域的发展脉络。此外,CiteSpace软件仅识别从WebofKnowledge中下载的文献格式[16],因此笔者借助VisualStudio2005以C#为编程语言,自编程序“CMSCI_TO_CITESPACE”以完成CMSCI数据库中数据格式的转化。我国中医学学科交叉领域研究热点识别过程见图1。
2中医学学科交叉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关键词通常由发文作者依据文章主要内容自行标注形成,旨在高度概括文献的主要内容,但同时存在着(1)关键词意义一致,但表达方式不一致,如“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存在着“HPLC法”“hplc”“色谱”“高效液相”“HPLC法测试浓度”等。(2)关键词含义相近或相似而表达方式不一致,如“胃癌”会被同时标注为“胃肿瘤”等,因此笔者对关键词展开了数据清洗工作,主要包括含义相同或者相似关键词的归并以及无实际分析意义关键词的剔除2个步骤,以保证数据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2.12004—2006年中医学学科领域研究热点分析
为揭示2004—2006年中医学学科交叉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采集此时间片段内经过初步清洗的关键词数据,导入CiteSpaceIII软件中,进行如下设置:(1)以文献关键词字段作为分析节点;(2)2004—2006年3年数据作为一个时间切片;(3)选取PFNETs[18-19]为减枝算法;(4)采用阈值插值组合(thresholdinterpolation)控制知识图谱中节点及连线数量(在识别其他时间片段研究热点的过程中,只修改时间切片字段,若无特殊说明,初始设置与此类似,下文将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设定阈值插值组合生成知识图谱的过程需要经过大量实验,以得到聚类效果较好的知识图谱,笔者通过大量实验,最终发现设定阈值插值组合(c,cc,ccv)分别设定为(1,1,1)、(1,1,1)、(15,1,5)聚类效果较好,所形成的知识图谱见图2。
综合分析图2及表1,可以看出“药物鉴定”“高效液相色谱法”“中医药疗法”“动物模型”“细胞周期”5个关键词词频较高,构成2004—2006年中医学学科交叉领域主要研究方向,进一步解读图2归纳其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类主题。
2.1.1中药质量鉴定与化学成分研究(#C1)中药化学成分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研究的基础,使用鉴别能力强、准确率高且快速的技术手段对中药化学成分的快速鉴定具有重要作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以及薄层色谱法3类方法依据回收率、相对标准偏差对药物质量及药物化学成分进行鉴定,表明2004—2006年高效液相色谱法、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以及薄层色谱法为中药化学成分研究的重要手段。
2.1.2中药抗肿瘤机制及其效应成分研究(#C2)聚类#C2中姜黄素[21]、小檗碱[22]、苦参碱[23]3种物质为中药有效成分,均与“细胞周期”联系紧密,原因为其抗肿瘤作用与调控细胞周期、影响细胞增殖有关。同样,黄芪因其主要提取物黄酮可诱导细胞凋亡,故与“细胞周期”共现次数较多。此外,bcl-2基因作为近年来研究肿瘤细胞凋亡的热门原癌基因,在聚类#C2中也与“细胞周期”共现次数较高。
2.1.3动物模型实验方法研究(#C3)聚类#C3中关键词“动物模型”与“脑缺血”“骨质疏松”共现,表明2004—2006年中医学学科交叉研究领域对脑缺血动物模型及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的造模方法较为关注,此2种疾病动物模型的建立对发挥中医药治疗的优势有重要意义。电针疗法为近年中医针灸学中较为新兴的疗法,该方法用针刺入腧穴以微量电流波刺激穴位,进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在聚类#C3中关键词“动物模型”与“电针”直接相连,表明在2004—2006年运用动物模型来研究电针治疗疾病的效应机制为其领域内研究方向之一,该研究方向的形成同样表明中医学学科交叉研究领域注重利用现代医学研究手段与传统医学治疗方法相结合。
2.1.4高脂血症及糖尿病的中医药疗法研究(#C4)高脂血症与糖尿病都是常见而多发的代谢性疾病,是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及饮酒量的上升,二者患病率也在逐年增加。其与“中医药疗法”共现,表明中医药疗法对代谢性疾病的治疗有一定的疗效。中药复方可通过多靶点、多途径来调节脂代谢,改善血液流变学,防治高脂血症及糖尿病[24]。
2.1.5中药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提取、鉴别及不同中药炮制方法对其的影响(#C5)该聚类的形成侧面表明黄酮类化合物为中医药学学科交叉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
2.22007—2009年中医学学科领域研究热点分析
某个学科或研究领域发展的过程中,研究热点要么针对于历史问题进行理论、方法、技术上的深入研究,寻找学科或领域内的新增长点,要么针对新的科学问题展开新的研究,对研究热点及其关注程度往往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为识别2007—2009年中医学学科交叉文献研究热点,并将其与2004—2006年研究热点进行对比分析,笔者将该时间片段内经过数据筛选后的关键词集合导入CiteSpaceIII软件。通过多次实验模拟,最终确定阈值组合为(1,1,1,)、(1,1,1)、(19,1,5),所得到的79个关键词节点、68条关键词连接线形成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聚类效果较好,见图3。为揭示图3中的主要内容及重点信息,笔者统计了2007—2009年词频位于前15位的关键词的词频、中心度值,见表2。
较2004—2006年,此时间段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中较多节点拥有较高中心度值、网络结构较为复杂、连通度较高,表明中医学学科交叉研究领域逐步具有了共同研究方向,研究理论方法不断成熟。
结合图3及表2,对比2004—2006年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可知:中药质量鉴定与化学成分研究(#C1)、中医药抗肿瘤机制及其效应成分研究(#C2)、动物模型实验方法研究(#C3)、高血糖症及糖尿病的中医药疗法研究(#C4)同样为2007—2009年中医学学科交叉研究领域的研究重点,但图3各聚类网络结构复杂度均有所增加,表明各研究方向的广度有所扩展。
此外,与2004—2006年相比,2007—2009年中医学学科交叉研究领域形成了新的重点研究方向:(1)聚类#C5中,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与“心力衰竭”直接相连,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心力衰竭构成中医学学科交叉研究领域内重点研究方向。笔者通过查询CMSCI数据库原始文献发现,中西医结合疗法在防治心力衰竭具有较好的疗效,医者可依据患者心力衰竭症状选择合适的治疗策略[25]。(2)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随着中药新品种、新剂型的不断开发,中药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也呈增加趋势[26],在聚类#C6中表现为“中医药”与“不良反应”直接相连,表明我国中医药学科交叉领域对中医药使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较为注重,成为领域内另一个研究方向。
2.32010—2012年中医学学科领域研究热点分析
为识别2010—2012年中医学学科交叉领域研究热点,以期为领域内研究者确定研究方向提供思考,笔者同样借助CiteSpaceIII软件识别该时间段领域内研究热点,经过初始设置、多次模拟,最终确定阈值插值组合为(1,1,1)、(1,1,1)、(8,1,7),得到76个关键词节点,69条关键词连线,所形成聚类效果较好的知识图谱见图4。
与前2个时间片段类似,笔者对关键词的基本信息进行了相关统计,得到词频位于前15位的关键词词频及其中心度,见表3。
图42010—2012年中医学学科交叉领域关键词共现及聚类知识图谱Fig.4KnowledgemappingofhighfrequencykeywordsininterdisciplinaryfieldofChinesemedicineduring2010—2012
图42010—2012年中医学学科交叉领域关键词共现及聚类知识图谱Fig.4KnowledgemappingofhighfrequencykeywordsininterdisciplinaryfieldofChinesemedicineduring2010—2012下载原图
表32010—2012年中医学学科交叉领域高频关键词基本信息统计Table3StatisticsofhighfrequencykeywordsininterdisciplinaryfieldofChinesemedicineduring2010—2012下载原表
表32010—2012年中医学学科交叉领域高频关键词基本信息统计Table3StatisticsofhighfrequencykeywordsininterdisciplinaryfieldofChinesemedicineduring2010—2012
由图4及表3,与2007—2009年对比发现,高效液相色谱法、细胞周期、药物鉴定、中医药疗法、动物模型仍然为2010—2012年高频关键词,中药质量鉴定与化学成分研究(#C1)、中药抗肿瘤机制及其效应成分研究(#C2)、动物模型实验方法研究(#C3)三大研究方向延续性较好。
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构成2004—2006年以及2007—2009年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聚类#C4中,关键词“糖尿病”未与“中医药疗法”直接相连且位于不同聚类中,但其与中药“三七”直接相连,同样从属于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可视为2010—2012年我国中医学学科交叉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侧面表明中医学学科交叉研究领域内采用中医药疗法治疗糖尿病,在研究程度上得到了进一步深入。
图4中,关键词“caspase-3”首次出现于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中,与“细胞周期”直接相连,通过查证发现caspase-3是细胞凋亡过程中最主要的终末剪切酶,与细胞周期关系紧密,该共现关系的出现表明2010—2012年我国中医学学科交叉研究领域关于中医药作用细胞周期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此外,聚类#C2中,关键词“细胞周期”与“抗肿瘤”直接相连,且二者均为高频关键词,进一步研究现有文献,笔者发现国内已有相关研究发现姜黄素、大黄、苦参碱能够对某些肿瘤细胞的增殖产生影响,可能是其抗肿瘤作用的效应途径。综上,中药作用于肿瘤细胞周期,进而诱发细胞凋亡,影响其增殖为近年来我国中医学学科交叉领域的研究热点。
3结语
[摘 要] 目的:调查影响腰背痛患者到针灸科求治的因素并观察针灸治疗腰背痛的初期疗效。方法:将45例腰背痛患者采用叙述性研究方法,通过问卷形式了解患者到针灸科求治的原因。针灸取穴以肾俞、大肠俞、命门、腰阳关为主,治疗1、2次,以治疗前后疼痛、烦恼评分和欧氏失能指数(ODI)评价其初期临床疗效。结果 :推荐(12例, 26.7%)、相信中医(10例, 22.2%)、医院品牌(6例,13.3%)、医生口碑(5例, 11.1%)是患者到针灸科求治的主要原因。治疗后ODI、疼痛评分和烦恼评分分别为11.0±7.3、5.0±1.9、4.8±2.1,与治疗前12.6±7.7、6.5±1.8、6.7±2.1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医院、医生的良好信誉,中医针灸的良好口碑是患者求治于针灸的主要外在因素,针灸治疗腰背痛的初期疗效与病人的预期值一致。
[关键词] 腰痛/针灸疗法;背痛/针灸疗法;因素分析,统计学;针灸疗法/统计学和数值数据
Survey of factors of the patient with lumbago seeking for acupuncture treatment and observation on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acupuncture at early days
HE Jing1, Ernest Volinn2, ZHAO Yu1, LI Jia1 (1.Rehabilitation Acupuncture andmoxibustion Center, Huaxi Hospit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41, China;2.Pain Research Center, Judas University, US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factors of the patient with lumbago seeking for acupuncture treatment and to obser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acupuncture at early days.methods The factors of the patient with lumbago seeking for acupuncture treatment were investigated by questionnaire in 45 cases of lumbago.The patients enrolled were treated by acupuncture andmoxibustion for 1-2 sessions with Shenshu (BL 23), Dachangshu (BL 25),mingmen (GV 4), Yaoyangguan (GV 3) selected.Changes of pain, restlessness score and ODI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used for assessment of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at early days.Results Recommendation (12 cases, 26.7%), believing Chinesemedicine (10 cases, 22.2%), reputation of hospital (6 cases, 13.3%), public praise of doctors (5 cases, 11.1%) weremain causes for the patient with lumbago seeking for acupuncture treatment.ODI, pain score and restlessness score were 11.0±7.3, 5.0±1.9, 4.8±2.1 after treatment and 12.6±7.7, 6.5±1.8, 6.7±2.1 before treatment, respectively,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all P0.05).Conclusion Good reputation of hospital and doctors, and good public praise of acupuncture andmoxibustion aremain external factors for the patient with lumbago seeking for acupuncture treatment, and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acupuncture andmoxibustion on lumbago at early days is identical to the patient′s expectation.
KEY WORDS:Low Back Pain/am ther;Back Pain/am ther;Factor Analysis, Statistical;Acupuncture-Moxibustion/statist
腰背痛是临床常见的症状综合征,是造成人们工作能力下降和生活质量降低的重要原因之一。欧美国家的腰背痛病人常常到骨科、神经科、康复科和疼痛科就诊。我国的腰背痛患者除了到上述科室就诊外,还有很大一部分人求治于针灸疗法。西方国家的研究者逐渐意识到用镇痛药对症处理腰背痛,不但医疗费用逐年升高,而且易成瘾,胃肠道反应和男性荷尔蒙减少等副反应越来越值得高度关注。所以,一些国外研究者开始关注针灸治疗腰背痛的疗效以及相关因素[1]。腰背痛的临床调查有助于确定患者的求治原因和疗效影响因素,从而有效地指导腰背痛的治疗。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康复针灸中心和美国犹他大学疼痛研究中心Ernest Volinn教授合作,于2007年9月―10月对到华西医院针灸科求治的腰背痛患者进行临床调查,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采用叙述性研究,对符合纳入条件的受试者进行调查。纳入条件:腰骶臀部等解剖部位出现疼痛症状,伴有或不伴有下肢的症状[2],包括:①非特异性腰背痛:引起疼痛的具体病理部位不能十分肯定,涵盖了腰肌劳损、肌纤维织炎、肌筋膜炎等急慢性腰部病变的各种诊断;②根性腰背痛:又称坐骨神经痛,多数由椎间盘突出引起症状。排除标准:①年龄小于20岁、大于64 岁者;②做过背部手术、脊椎骨折、孕妇、脊椎肿瘤、结核等特异性下背痛患者。本研究共纳入了45例患者,其中男21例,女24例;年龄(40.4±11.1)岁;体质指数22.3±3.0;工作强度4.5±2.5(以0 代表根本不需任何体力,10 代表需要非常强的体力)。
2 研究方法
2.1 临床资料的收集
将患者的一般资料和相关问卷答案手写填入“腰背痛调查”表格,表格有以下3个部分:①筛查(调查研究前准备):对愿意参与研究又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给一个编号;②基线问卷(主要内容见表1);③基线问卷后的48 h电话随访问卷(主要内容见表2)。
所有内容在调查结束后由2位统计员录入Epidate库(问卷电子版)。
2.2 治疗方法
(1)针刺:均采用苏州医疗用品厂生产的华佗牌毫针,针长25~40mm,直径0.30mm。操作规范:令患者采取俯卧舒适位,穴位选取肾俞、大肠俞、阿是穴、委中、昆仑、复溜等,选用毫针双手夹持直刺进针10~35mm左右,采取轻提重插的轻补行针手法,患者以有酸胀感为得气指征,得气后留针,其间每隔10min行针1次,每次采取同样轻补手法行针2min左右。留针30min。
(2)灸法:在留针期间,医生用点燃的药物艾条(成都滨江药用灸条生产厂出产),悬灸命门、腰阳关,每穴灸疗均以患者感到穴位皮肤温热舒适为度。每日治疗1次。
本研究观察基线问卷后48 h的初期疗效,所以患者共治疗了1、2次。
2.3 统计学处理
按照Epidate建库(问卷电子版),2位统计员分别录入,导入Excell表,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P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指标
以治疗前后疼痛、烦恼评分和ODI评价其初期临床疗效。
3.2 结果
(1)45例患者既往3个月用中医药疗法治疗腰背痛的情况
45例患者中,25例(55.6%)接受过中医药疗法,这25例中只有6例接受过1~7次针灸治疗,19例只接受过中药内服或/和外敷治疗。33例(73.3%)接受过西医药治疗,12例(26.7%)只是采取热敷、揉按、叩打等方法缓解腰背痛。
(2)到华西医院针灸科求治的原因
推荐(包括朋友和挂号员)12例( 26.7%),相信中医10例(22.2%),医院品牌6例(13.3%),医生口碑5例(11.1%),为了寻找有效治疗5例(11.1%),希望进一步诊断和治疗、只提到症状、无回答各有1例(6.7%),还有4例(8.9%)以上原因都不是。45例患者中有24例(53.3%)其直系家庭成员在过去5 年中接受过针灸治疗。
(3)45例患者治疗前后ODI、疼痛、烦恼、估计帮助评分变化见表3。
表3 45例腰背痛患者治疗前后ODI、疼痛、烦恼、估计帮助评分比较 (x±s)
由表3可见,45例腰背痛患者治疗后ODI、疼痛、烦恼评分有改善(P0.05),说明针灸治疗腰背痛的初期效果与预期效果是一致的。
4 讨论
世界卫生组织用“下背痛”作为“腰背痛”标准术语,逐渐规范其临床诊断与治疗。但目前无论是在诊断还是在治疗上都存在相当的难度[2]。
从本次的调查可以看出,推荐(包括朋友和挂号员)、相信中医、医院品牌、医生口碑是患者到针灸科求治的主要因素。这说明中医针灸的良好口碑,医院、医生的良好信誉,是患者求治于针灸的主要外在因素。但大多数腰背痛患者(73.3%)首先采用了西医药方法缓解症状,半数患者(55.6%)用了中医药疗法,但这25例中只有6例接受过1~7次针灸。可见,针灸疗法可能受时间、疼痛、就诊方便度等因素的影响,并不是患者首选的治疗方式。在其他治疗效果不佳后,患者往往受亲人、朋友的影响,开始寻求针灸疗法,但往往有部分病人失去了最好的治疗时机。
从笔者的调查还可以看出,针灸治疗腰背痛的初期效果与病人的预期值一致(7.1±1.5,7.2±2.3),这与治疗前后ODI、疼痛和烦恼评分的变化符合。治疗后ODI、疼痛评分和烦恼评分较治疗前有显著降低(P
针灸作为一种在国内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中医传统疗法,也应该成为世界卫生组织下背痛治疗指南中的一种主流方法,这对提高患者对针灸疗法的认知度,促进中医针灸更好地为世界人民服务有一定意义。探讨患者为什么到针灸科求治、疗效如何,有利于培养针灸工作者宣传针灸疗法、提高针灸技能、创造专业品牌的意识。
关于针灸治疗腰背痛的远期疗效以及疗效影响因素需要进一步观察、研究。
参考文献:
近年来医学研究的深入发展,使得这种全身用药方法越来越受到置疑,开创一种肾脏局部用药新技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因为局部用药可避免或减少免疫抑制剂及免疫细胞毒性药物的全身分布及由此带来的副作用。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肾内科早在1990年创新地提出一种肾脏局部用药治疗肾脏疾病的方法--肾囊内药物注射疗法(即肾囊疗法)。
所谓肾囊即包绕于肾脏周围的一层疏松脂肪组织,有一定容积,过去曾有人利用麻醉肾脏被膜进行肾囊封闭疗法治疗肾绞痛,但此前无人研究药物注入肾囊后,是否可以进入肾组织,进而发挥药物作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肾内科利用多种动物进行了系列的研究,证明药物注入肾囊后,肾囊可以作为药物的贮存场所,使药物缓慢进入肾组织而发挥其作用。
肾囊疗法由于是局部给药,药物用量小,肾组织内药物浓度高且维持时间长,治疗针对性强,副作用及合并症都可明显减少。与口服及静脉给药相比,可大大减少药物用量及相应的用药费用(药物用量仅为前者的16%左右),且减少药物副作用带来的额外治疗费用。因此,肾囊疗法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而且对于广大患者来说还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
表1 CBM数据库中发表高血压相关文献量≥10篇的作者序号 作者 发文数量(篇) 1 段学忠 21 2 李运伦 19 3 邢之华 18 4 唐蜀华 14 5 王崇行 14 6 谭海彦 12 7 邝安 12 8 杨丁友 12 9 孙西庆 1210 蔡昌龙 1111 周端 1112 严灿 1113 刘文军 1114 张臣 1115 徐贵成 1016 符德玉 1017 潘毅 1018 李炜 10合计 2292.1 发文作者分布根据3 488篇文献的作者统计结果显示,来自总医院的段学忠学者以21次的出现次数居于首位,其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利用益脉降压流浸膏(胶囊),调节患者血浆内血浆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一氧化氮(NO)、胰岛素抵抗(IR)和降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可以改善老年气虚血瘀型高血压的病情[7]。李运伦、邢之华等学者分列发文量的第2、3位。表1为发表文章在10篇及以上的作者统计情况。2.2 发文机构分布经过数据清理后,选取发表文献数在10篇及以上的单位进行发文机构数据分析。其中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以23篇文献居于首位。该所在20世纪70~80年代,曾由王崇行和邝安两位学者联合发表了一系列文章,主要研究了通过气功锻炼,不仅可以取得降压疗效;并且随着病情的演变,气功锻炼可以调节血浆中环磷腺苷(cAMP)与环磷鸟苷(cGMP)的水平,即随着阴虚症状的改善,cAMP含量趋向降低;随着阳虚症状的改善,cGMP含量趋向降低[8-9]。南京中医药大学和总医院分列第2、3位(见表2)。表2 CBM数据库中发表高血压文献≥10篇的机构序号 作者单位 发文数量(篇)1 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 232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3 总医院 184 广州中医药大学 145 安徽中医学院 136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137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138 山东中医药大学 139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12合计
1392.3 发文期刊分布经过数据清理后,选取收录文献在40篇及以上的14种期刊,共收录文献768篇。其中,《中医杂志》以收录79篇文献居于首位,《新中医》和《陕西中医》以73篇文献并列第二(见表3)。2.4 高频主题词统计最后,将出现的所有主题词进行清理后,将不同领域排名前10位的主题词及词频统计如下(见表4)。表3 CBM数据库中发表高血压文献≥40篇的期刊序号 来源期刊 发文数量(篇) 1 中医杂志
79 2 新中医
73 3 陕西中医
73 4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61 5 河南中医
55 6 辽宁中医杂志
55 7 四川中医
52 8 山东中医杂志
51 9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4910 吉林中医药
4911 上海中医药杂志
4712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4213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4114 中国针灸
笔者从2002年以来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应用中西医结合疗法进行治疗, 取得满意效果。现将101例临床观察资料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将在本院住院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毕业论文 治疗组50例,其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最大者73岁,最小者40岁。病程最长者18年,最短者2月。对照组5l例,其中男30例,女21例。年龄最大者71岁,最小者41岁。病程最长者16年,最短者3月。两组患者在病例来源、年龄、性别、病程及病情轻重程度诸方面均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参照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的报告中所规定的诊断标准⋯执行。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方药组成:山瓜蒌25 g,川芎12 g,鹿衔草、丹参各30 g,姜黄、红花、半夏、西洋参、获苓各10 g等组成。每日中药1剂,加水500 mL,用先武后文之火煎煮,煎至200 mL,去渣取汁,每剂煎两遍,共400 mL。早晚空腹各服200 mL,同时每日服消心痛3次,每次10- 。
对照组:每日服消心痛3次,每次10g 。基础疗法:两组患者均每日应用维生素C 2 g,10%氯化钾10 mL,能量合剂2支加入10%葡萄糖500 mL中缓慢静脉滴注,每个疗程连用10 d。在治疗过程中,对照组患者可采用吸氧、静脉滴注硝酸甘油等措施;治疗组原则上不采用其它措施,若患者病情加重可采用吸氧、静脉滴注硝酸甘油等措施,则按无效病例进行统计。2周为1疗程,第1疗程结束后休息2 d,再进行第2疗程;第2疗程结束后终止观察,进行统计学处理。
疗效标准按照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研究座谈会修订的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评定标准(1979年9月·上海) 执行。
3 治疗结果
(1)两组患者心绞痛症状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4.51%,组间有极度显著性差异(P
4 讨论
冠心病心绞痛属中医“胸痹”、“心痛”范畴。其病位在心,与阴寒之邪侵袭及心肝肾功能失调有关,这些因素可导致痰瘀互结,内阻心脉,不通则痛。因此,我们认为冠心病心绞痛其主要病机是心肾亏虚为本,痰浊瘀血阻滞心脉为标的本虚标实证。本着“扶正祛邪、标本兼顾”的大法,选用培本扶正,温补肾阳的鹿衔草;配宽胸利气化痰宣痹之瓜蒌;养血活血之丹参;活血行气止痛之川芎,共达扶正祛邪,祛痰化瘀之效。
有研究证明,该方中药物具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流量,可使部分病人胆固醇下降。丹参对血液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均有影响,具有改善微循环、抗凝、促纤溶、降低全血和血浆粘度作用,川芎具有扩张冠脉、增加冠脉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及抑制AS斑块与改善微循环作用;瓜蒌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流量;鹿衔草能增加冠脉流量及营养性心肌血流量。动物实验研究发现,该方能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微循环,增加营养性心肌血流量;有抗心肌缺血作用;能延长心肌缺氧状态下的小鼠存活时间;能显著降低实验性家兔血清1℃、TG、B一LP[2] ,从实验研究方面为该方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两组处理因素的差别,在于是否应用中药复方煎液。结果表明,治疗组患者症状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心电图疗效优于对照组,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的作用显著优于对照组。充分说明,中西医结合疗法控制心绞痛发作和抗心肌缺血作用优于单纯西药疗法。
中图分类号:R256.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6)05-0074-05
失眠又称“不寐”、“不得卧”、“目不瞑”,是由于机体脏腑功能紊乱,阳盛阴亏,阴阳失交,不能相互维系而导致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的一种病证[1]。据统计,我国失眠的发生率约为10%~20%[2]。失眠容易导致记忆力减退、抑郁、焦虑、狂躁等精神症状的发生,病久会导致消化系统、心脑血管系统、生殖系统等多脏器系统疾病,从而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妨碍患者的社会功能,因此失眠的治疗成为医学界的一个重要课题。西医治疗失眠以药物和心理疗法为主,镇静安眠药物副作用明显,心理疗法又存在一定局限性,而针灸治疗失眠,以交通阴阳、宁心安神为法,具有整体调整的特色和优势,更可随证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加减取穴,从而实现辨证论治,又因其安全可靠,疗效显著,操作方便,无明显副作用而日益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被称为“绿色疗法”。《灵枢・根结》曰:“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调阳与阴,精气乃光,合形于气,使神内藏”,阐明了针灸有调和阴阳,安神定志的作用,参照2012版《针灸治疗学》内科病证中“不寐”的治疗,以照海、申脉、三阴交、神门、安眠、四神聪为失眠的基本处方,以调节阴阳跷脉、益气养血、宁心安神[3]。
失眠的证型可分为肝郁化火证、痰热扰心证、心脾两虚证、心肾不交证和心胆气虚证等[1]。当今社会,人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的差距,生活节奏的日渐加快,致使人们心理压力过大,情志不畅,肝气郁结,郁久化火,邪火上炎扰动心神,或灼伤阴血而致心血失养,心神不安,从而使肝郁化火导致的失眠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并较其他证型的失眠症更为突出。参照周仲瑛主编的《中医内科学》[1]心系病症篇章中不寐之肝郁化火证的诊断标准如下:①主症:不寐,甚则彻夜不寐,急躁易怒;②兼症:头晕头胀,目赤耳鸣,口干而苦,不思饮食,便秘溲赤,胸闷胁痛;③舌脉象:舌红苔黄,脉弦而数。针灸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应以疏肝解郁、清热泻火、养血安神为基本治则,临床上选取符合证型之穴位、适合病情之疗法尤为重要,故在常规取穴基础上配以水沟、太冲、合谷、行间、风池等穴予以辨证施治。除体针治疗外,尚有头针疗法、电针疗法、刺络拔罐疗法、穴位敷贴疗法及综合疗法,为临床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提供了多种新颖有效的治疗方法。现将近年来临床上关于肝郁化火型失眠的针灸治疗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体针疗法
1.1常规刺法段延萍等[4]以疏肝泄热、开窍安神为法,取穴水沟、太冲、合谷、三阴交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36例,水沟以25 mm毫针向上斜刺,行捻转手法至患者有强烈酸胀感、目中流泪为度,太冲、合谷行泻法,三阴交平补平泻,针刺后留针30 min,每10 min行针1次,每日治疗1次,10 次为1疗程,辅以患者心理开导,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总有效率为86.1%。
1.2“俞募配穴”刺法《难经・六十七难》曰:“阴病行阳,阳病行阴。故令募在阴,俞在阳。”故俞募相配可通过调整脏腑阴阳来治疗失眠。张荑雯[5]取心肝经俞募穴配以行间、侠溪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30例,结果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针刺组(93.33%,86.67%,P
1.3补“照海”泻“申脉”刺法中医认为失眠与阴阳跷脉“司目之开阖”的功能失调有关,且“阳跷脉出于足太阳之申脉,阴跷脉出于足少阴之照海”,故补照海可益水生阴,泻申脉以滋阴潜阳,从而使“阴气盛则目瞑”。马新平等[7]以补“照海”泻“申脉”刺法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30例,结果治疗组痊愈率、愈显率均显著高于常规针刺组(66.7%,40.0%;93.3%,83.3%;P
1.4“前四关”刺法“前四关”是指印堂穴、百会穴、间谷穴(三间穴与合谷穴连线的中点)、火硬穴(同行间穴),是由董氏奇穴门人杨维杰先生在董氏奇穴理论指导下,结合自身多年临床经验创建的配穴,因间谷穴和火硬穴在传统“四关穴”前,故名“前四关”。间谷穴与火硬穴相配,既开宣上焦心胸气郁,又清疏下焦肝胆郁热,辅以印堂穴、百会穴调补中气,健脑宁神,故临床适用于肝郁化火型失眠症的治疗。关铭坤[8]采用“前四关”刺法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33例,对照组取印堂、百会、太冲、劳宫,结果:2组临床疗效和远期疗效没有明显的差别,但针刺“前四关”为主的治疗方法临床起效较快,证候评分降低程度优于常规辨证取穴组。结论:“前四关”刺法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起效快,疗效佳,对肝郁化火证主要症状的改善情况较优。
1.5“龙虎交战”针法“龙虎交战”针法首载于《金针赋》,“龙虎交战,左捻九而右捻六,是亦住痛之针”,原用于治疗痛证,盛骥锋[9]选取风池穴行龙虎交战针法治疗失眠取得了良好疗效,认为该手法可“调和阴阳”“补虚泻实”。吴节教授经过多年临床实践发现该针法行气活血作用强,且在肝俞穴施此针法,许多抑郁、焦虑患者立觉情志舒畅,是以达到疏肝泻火、补虚泻实、调和阴阳的功效,周睿[10]在对照组常规取穴针刺的基础上加予肝俞行此针法治疗肝郁气滞型失眠36例(证型诊断标准同肝郁化火型),结果治疗组痊愈率及对患者焦虑、抑郁状态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屈亚哲[11]于肝俞穴行“龙虎交战”针法配合常规针刺治疗肝郁气滞型失眠56例(证型诊断标准同肝郁化火型),发现此法在改善患者抑郁状态方面较常规针刺有一定优势,但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以肝俞穴施“龙虎交战”针法为主治疗肝郁失眠较常规针刺有一定优势,值得进一步研究。
1.6双“十”字针法赵军教授结合传统中医经络理论、现代神经系统功能定位,及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双“十”字针法以专门治疗肝郁失眠[12]。该法选取百会、四神聪、膻中穴为双“十”字之主穴:先平刺百会,再从四神聪向百会平刺形成第一个“十”字,以调理督脉安脑神;于膻中向外四方平刺形成第二个“十”字,辅以太冲以行气解郁散肝火;再取神门以开心经经气宁心神;同时针刺照海、申脉以调阴阳跷脉而助安眠。赵军教授采用此法治疗肝郁失眠临床上虽屡获佳效,但尚无相关随机对照研究。
2头针疗法
2.1“头三神穴”刺法“头三神穴”包括神庭、本神、四神聪,三穴合用以醒脑开窍、镇静安神。李晓艳[13]采用向后平刺针刺头三神穴加常规针刺法,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30例,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愈显率均显著高于常规针刺组(P均
2.2“头皮针”法“头皮针”是根据传统的脏腑经络理论及现代大脑皮质功能定位在头皮的投影,针刺头部特定的穴线而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此法直接刺激诸阳之会,具有疏通经络、理气开郁、活血化瘀之效,从西医学机理上来说此法更能激活额、顶区对睡眠机制的调节作用,从而提高睡眠质量。茅盈盈[14]采用朱明清教授朱氏取穴法,取额顶带头皮针(属督脉)以调理脑神、额旁1带延长线头皮针(属足少阳胆经)以疏肝胆气机,条畅情志,治疗肝郁失眠患者33例(证型诊断标准同肝郁化火型),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针刺对照组(93.54%,84.37%;P
3电针疗法
3.1以“四关穴”为主的电针疗法双侧合谷、太冲穴合称“四关穴”,合谷主调气,为大肠经之原穴,而大肠经属阳;太冲主调血,为肝经之原穴和腧穴,而肝经属阴,两穴相合便可调和阴阳、调达气血、调理脏腑;同时,肝经之太冲与督脉之印堂、百会穴合用,基于肝经与督脉会于巅且督脉入络脑的理论,则有宁脑安神的功效。四穴同用,对机体起到了整体调整的作用,共奏疏肝清热、调畅气血、通络宁神之效。王英名[15]采用电针“四关穴”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30例,结果治疗组在睡眠率、PSQI、SRSS、HAMA、HRSD及WHOQOL-100等多项指标的改善程度上均明显优于口服丹栀逍遥丸组。陈俊如[16]用电针四关穴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30例,总有效率亦明显高于口服丹栀逍遥丸组(96.67%,70.0%,P
3.2以“俞募配穴”为主的电针疗法陈品洋[17]在常规取穴(神门、内关、百会、安眠)的基础上配合心肝经俞募穴(心俞、巨阙、肝俞、期门),各穴得气后加用电针疗法,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30例,结果总有效率及PSQI多项指标的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常规取穴配合行间、太冲、风池穴的单纯电针组。结论:“俞募配穴”结合电针在改善肝郁化火型失眠患者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障碍、睡眠效率和日间功能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单纯电针组。
4刺络拔罐法
张争昌[18]把刺络放血的作用机理归纳为疏通经络、泄热解毒、消肿散结、消瘀去滞、醒脑开窍、镇静止痛、调整阴阳、调和气血等方面。将肝经俞募穴与刺络拔罐法相结合,更可协同产生疏肝泻火,安神定志之效,从而有效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王政研等[19]采用肝经俞募穴刺络拔罐法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30例,结果有效率、愈显率分别显著高于单纯火罐组、单纯针刺组,对于患者入睡时间和睡眠质量的积分改善显著优于两个对照组。结论:肝经俞募穴刺络拔罐法是肝郁化火型失眠症可靠的非特异性自然疗法。
5发泡疗法
谢福利等[20]取穴双侧太冲和右侧冲阳,以雄黄4 g,百草霜1 g,大蒜10 g捣碎混匀后贴敷24 h,1次发泡,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43例,1个疗程后总有效率为95.3%。结论:发泡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可通过穴位和药物的双重作用,协同调整气血、阴阳、虚实,从而治疗失眠,且起效迅速,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和进一步研究。
6综合疗法
6.1针刺结合中药内服疗法李琳[21]采用针刺结合加味逍遥散内服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40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和复发率均显著优于口服艾司唑仑组(P
6.2针刺结合耳穴贴压疗法《灵枢・素问》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十二经脉皆上通于耳,因此刺激相应部位耳穴,能通行经气,调节脏腑阴阳[25],对耳穴神门、交感、皮质下的刺激,可产生镇静、安神、催眠的作用[26]。宋春华等[27]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30例,针刺:宁神穴(宋春华教授自拟,位于四、五掌骨间隙掌侧,无名指与小指根部联合下约0.5cm处)、于氏头穴[28]丛刺分区额区(定位为神庭透囱会,与其平行的曲差和本神向上透刺)、风池、神门、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公孙、涌泉、心俞、肝俞;耳穴:神门、交感、内分泌、皮质下、肝区。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口服舒乐安定片对照组(93.33%,80.0%,P
6.3针刺结合刺血疗法章小娟[29]采用针刺结合四花穴刺络放血拔罐法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30例,与针刺结合耳穴贴压组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6.4针刺结合俞募穴拔罐疗法堵靖舒[33]采用针刺结合俞募穴拔罐疗法治疗30例气郁化火型失眠患者,针刺取穴神门、内关、太冲、行间、百会、风池、安眠,拔罐取穴膻中、肝俞、期门、胆俞、日月、肺俞、中府,遵循先拔罐后针刺、先仰卧再俯卧的步骤,结果总有效率与常规针刺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治疗组在改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及总积分方面有显著优势。
6.5针刺结合音乐疗法音乐治疗失眠,是通过聆听音乐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刺激人的感情中枢,引起人生理和心理的变化,消除紧张、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从而改善睡眠。肝郁化火型失眠病变在肝,肝在音为角,在针刺治疗的同时配合聆听以角音为主音的音乐,可以共奏清热泻火、疏肝解郁、安神定志之功,达到治疗目的。姜鹏博[34]在常规针刺时,循环播放《庄周梦蝶》、《汉宫秋月》、《春风得意》、《江南竹丝乐》、《江南好》、《江河水》6首以角音为主音的乐曲,治疗肝郁化火型慢性失眠30例,结果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针刺对照组(93.33%,80.00%;P
6.6头皮针结合体针疗法姜鹏博[35]采用头皮针与体针相结合的方法治疗肝郁化火型慢性失眠30例,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对睡眠质量的改善及肝郁化火症候评分的改善均显著优于传统体针治疗组。结论:头皮针刺结合体针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比传统体针治疗更具优势。
6.7电针结合刺血疗法吕晃祯[36]采用电针结合双侧耳尖、行间穴点刺放血疗法,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32例,结果2个疗程后治疗组除在PSQI量表评定多方面优于口服龙胆泻肝汤组外,在中医证候、临床症状、体征等方面2组疗效相近。结论:电针结合刺血疗法较口服中药能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及白天活动功能。
6.8电针结合耳穴贴压疗法游峻鸣[37]采用电针“四花穴”结合耳穴贴压神门、皮质下、内分泌、肝、心,治疗肝火扰心型不寐32例(证型标准同肝郁化火型),结果总有效率显著及PSQI中多项评分的改善程度均优于常规针刺组。结论:电针四花穴结合耳穴贴压法对于肝火扰心型失眠疗效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6.9电针结合穴位敷贴疗法张彬[38]在给予常规电针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对照组分别采用丹栀逍遥散和安慰剂贴敷心肝经俞募穴,每组各30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0.00%,76.67%,P
6.10走罐结合艾灸疗法张梅[39]在给予加味逍遥丸合杞菊地黄丸口服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背部走罐并艾灸,对照组加服艾司唑仑,各治疗更年期肝郁化火型失眠41例,①走罐:大椎-腰俞、大杼-白环俞、附分-秩边行缓慢柔和的往返走罐,肩井、肝俞行重走或坐罐;②艾灸:先用灸盒依次灸脾、肾俞、八s,背部督脉经及膀胱经第一、二侧线部,神阙、关元,再以火龙罐灸双足三里、双涌泉。结果,2组疗效无显著差异,但在远期疗效、睡眠质量及焦虑抑郁评分上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走罐结合艾灸疗法能显著改善更年期肝郁化火型失眠症患者的睡眠质量。
6.11耳穴贴压结合中药疗法邓世旺[40]在2组都内服丹栀逍遥散加减的基础上,治疗组加予耳穴贴压神门、皮质下、内分泌、三焦、心、肝治疗,结果,治疗组在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障碍及日间功能等方面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耳穴贴压结合中药内服是临床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更为有效的疗法之一,值得临床推广。
6.12刺络放血结合中药疗法李满霞[41]取百会、大椎和神庭、印堂2组穴位交替施行三棱针刺络放血,配合龙胆泻肝汤加味治疗肝火扰心证失眠33例(证候标准同肝郁化火证),结果显效率显著高于单纯龙胆泻肝汤加味组和单纯三棱针刺络放血组,而3组总有效率比较无显著差别。结论:采用龙胆泻肝汤加味结合三棱针刺络放血治疗肝火扰心型失眠可切实提高临床疗效。
7讨论
肝郁化火型失眠虽病位在心,实则病机主要在肝,为肝的生理功能异常所致。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主藏血,主疏泄,主情志。若肝司其职,则气血调和,气机调达,情志舒畅,从而心宁神安,睡眠正常;若肝失其职,或因情志内伤,气郁化火,或因房劳久病,阴虚阳亢,肝火上炎扰动心神,则使阳不交阴而成失眠。从古至今,就有许多医家结合临床体会,认为失眠虽病变于心,但与情志内伤致肝的生理功能失常密切相关,如宋代许叔微《普济本事方・卷一》云:“平人肝不受邪,故卧则魂归于肝,神静而得寐,今肝有邪,魂不得归,是以卧则魂扬若离体也”,清代张志聪《素问集注・刺热病篇》注“人卧则血归于肝,肝气伤而不能纳血,故不得卧也”,清代陈士铎《辨证录・不寐门》曰:“气郁既久,则肝气不舒,肝气不舒,则肝血必耗,肝血既耗,则木中之血上不能润于心则不寐”。如今,亦有滕晶[42]认为情志内伤,心神不安是形成失眠的重要病因病机。许良[43]认为精神过劳与情志不悦是失眠的主要诱发因素,主张从肝论治,平肝解郁、活血安神。王坤山[44]也认为失眠的病机主要在肝。因此,失眠的辨证立法当从肝论治,以治肝为首要[45]。
针灸治疗失眠体现了祖国医学的特色与优势,相关机理研究表明,针灸不仅可调节PSQI、SAS、SDS等临床相关心理量表评分的异常程度,还能改善失眠大鼠空间工作记忆功能的损害,更对5-羟色胺、γ-氨基丁酸等神经递质及白介素、褪黑素、前列腺素D2等睡眠因子的异常有良性调节作用[46]。针灸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时,在整体调整的基础上配合辨证施治,以疏肝解郁、清热泻火、养血安神为基本治则,其疗效获得国内外认可,季向东等[47]通过研究表明,针刺疗法能有效改善肝郁化火型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同时降低患者的血清NE含量,提高5-羟色胺水平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基因表达水平,疗效显著优于口服西药曲唑酮。
从目前肝郁化火型失眠的研究情况来看,近几年,针对肝郁化火型失眠症的针灸治疗方法日趋多样,目前,仍以体针治疗为主,或包括“俞募配穴”、“补照海泻申脉”、“前四关”、“龙虎交战”、“双十字”等特殊刺法,或结合中药内服、耳穴贴压、刺血、拔罐、乐疗等疗法,尚有头针、电针、发泡疗法及多种综合疗法,可谓琳琅满目,但其中许多疗法操作步骤繁琐,考虑会造成患者依从性差,临床执行力低的问题,还需精选操作简便、疗效可靠的方法。另外,在对针灸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的现代机制研究仍有欠缺,若仅从传统中医学理论中经络、穴位的作用来解释也难以跟上现代医学研究的脚步,今后可把研究的重点转移到这方面来,究其机制,方能精确选穴,合理选择治疗方法,从而增强疗效,减少病人痛苦。最后,在治疗的同时应重视调护,帮助患者从生活、饮食、情志、睡眠习惯等各个方面进行护理,协同治疗[48]。
参考文献:
[1]周仲英.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46-167.
[2]失眠定义诊断及药物治疗共识专家组.中国失眠定义、诊断及药物治疗专家共识草案[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6,39(2):141-143.
[3]高树中,杨骏.针灸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64-65.
[4]段延萍,周杰,张茹心.针刺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36例[J].中国针灸,2006,26(7):498.
[5]张荑雯.俞募配穴法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症的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23-29.
[6]田甜,季萍,张荣媛.针刺心经俞募穴为主治疗肝郁化火型不寐30例[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5,36(8):61-62.
[7]马新平,李净草,钱旭.针刺照海申脉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的疗效观察[A].四川中医,2011,29(3):119-120.
[8]关铭坤.针刺前四关为主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症的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10-15.
[9]盛骥锋.虎交战法针刺风池穴的临床新用[J].浙江中医杂志,2001,4(1):172-173.
[10]周睿.“龙虎交战”针法为主治疗肝郁气滞型失眠的临床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4-30.
[11]屈亚哲.“龙虎交战”针法为主治疗肝郁气滞型失眠症患者抑郁状态的临床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6-25.
[12]倪国忠,杨欣鹏,张韧,等.赵军教授双“十”字针法为主治疗肝郁气滞型失眠的临床经验体会[J].针灸临床杂志,2012,29(12):32-33.
[13]李晓艳.针刺“头三神穴”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的临床观察[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19-26.
[14]茅盈盈.额顶带、额旁1带治疗肝郁气滞型失眠症的临床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21-38.
[15]王英名.“四关”为主电针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32-36.
[16]陈俊如.电针四关穴为主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症的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29-30.
[17]陈品洋.俞募配穴结合电针疗法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的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16-21.
[18]张争昌.刺血疗法临床应用撮要[J].陕西中医,2001,22(6):347.
[19]王政研,丰芬,张巍山.肝经俞募穴刺络拔罐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症随机对照研究[J].四川中医,2015,33(4):160-161.
[20]谢福利,孙宁,潘怀义,等.发泡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43例临床观察[A].河北中医,2007,29(10):895.
[21]李琳.加味逍遥散配合针刺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15,33(12):128-129.
[22]孟凡一,赵军,金弘.针刺肝经俞募穴结合针刺治疗肝郁化火型不寐的临床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1,27(7):38-39.
[23]黄俊山,吴文宝,曾雪爱,等.针刺合松郁安神方治疗肝郁化火型不寐40例疗效观察[J].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2(3):1-2.
[24]毛芝芳,郑利锋.龙胆泻肝汤结合针刺治疗肝郁型失眠43例[J].北京中医药,2009,28(6):453.
[25]康凤河.耳穴贴压配合针刺治疗失眠78例临床观察[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5,24(2):89-90.
[26]李蓓.耳穴压丸法治疗失眠症的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1,14(3):23.
[27]宋春华,王雪玮.针刺宁神穴配合耳穴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临床体会[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7):9-11.
[28]于致顺.头穴的基础与临床[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2.
[29]章小娟.针刺结合四花穴刺络放血拔罐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的疗效观察[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10-15.
[30]郑璇燕.四花穴刺血拔罐为主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症的临床观察[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17-22.
[31]宋楠楠.刺血拔罐法结合针刺治疗肝火扰心型失眠的临床观察[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21-27.
[32]欧阳桂龄.俞募配穴结合刺血疗法治疗肝火扰心型失眠的临床观察[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16-24.
[33]堵靖舒.俞募拔罐配合针刺对岭南地区气郁化火型失眠的疗效观察[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2014:14-20.
[34]姜鹏博,李岩,崔晨.针刺配合音乐疗法治疗肝郁化火型慢性失眠症的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4(6):64-65.
[35]姜鹏博.头皮针刺配合体针治疗肝郁化火型慢性失眠症的临床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23-26.
[36]吕晃祯.刺血配以电针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症的临床观察[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8-23.
[37]游峻鸣.电针“四花穴”结合耳穴贴压疗法治疗肝火扰心型不寐症的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26-36.
[38]张彬.丹栀逍遥散穴位贴敷结合电针对肝郁化火型失眠临床观察[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17-28.
[39]张梅,曲慧馨,刘世宝.走罐并艾灸治疗更年期肝郁化火型失眠证疗效观察[J].中国疗养医学,2013,22(3):210-212.
[40]邓世旺.耳穴贴压配合中药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的疗效观察[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12-14.
[41]李满霞.龙胆泻肝汤加味加三棱针刺络放血法对失眠(肝火扰心证)的临床研究[D].长春:长春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18-20.
[42]滕晶,张继香.谈失眠从心肝论治[J].山东中医药杂志,2005,24(1):6.
[43]许良.失眠症从肝论治[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1(9):16.
[44]王慧艳,王坤山.从肝辨治失眠的经验[J].新中医,2000,32(2):5.
[45]姜华.顽固性失眠从肝论治临证探讨[J].天津中医药,2005,22(4):316-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