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8 11:47:3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知识结构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车险业务在全面恢复保险业务后得到了迅猛发展,竞争主体迅速增多,条款不断更新,保障范围日趋全面,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实施后,中资产险公司的车险投保率迅速提高,整体业务规模得到进一步发展,2000以来,车险保费收入占财险保费收入的比例一直维持在60%以上。车险业务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价格折扣混乱,理赔结案率偏低,理赔质量和服务水平不高,理赔程序和环节过于繁杂,查勘定损理赔核批时限长,故意刁难久拖不赔,赔付率过高及保险欺诈较多等。这些问题造成车险理赔投诉增多,严重损害了被保险人的切身利益,影响了保险业的社会形象。针对这些问题,保监会要求各产险公司增强诚信意识,完善制度建设,提高车险理赔服务质量。
一、车险客服岗位和工作内容
车险客服岗位负责保险车辆发生事故后的理赔工作,主要包括接报案电话专线岗、查勘定损岗、报价岗、核赔岗、医疗跟踪岗、理算岗等岗位。
车辆发生事故报案后,由接报案电话专线岗进行查勘调度并跟踪处理过程和结果,同时,负责客户的电话回访工作;查勘定损岗负责保险车辆出险后的现场查勘和定损工作,核实出险标的,判断事故的真实性,查明出险原因,判定事故责任和保险责任,告知客户索赔流程和所需单证;报价岗指导和管理车辆零配件报价工作,收集价格信息,建立价格库,审核查勘定损岗位人员确定的损失,负责联系疑难案件或疑难配件的供货;核赔岗负责保险责任审定、损失确认、报价审核、损失金额的理算等工作,对展业人员进行风险控制和核赔实务的指导、培训,依据理赔情况,对承保政策提出建议;医疗跟踪岗负责查勘人伤案件,了解伤情,预估医疗费用,指导客户进行人伤事故处理和索赔,审核、管理人伤案件索赔材料,确定合理的人伤赔偿费用,建立和维护与医院、法院、伤残鉴定部门等的合作关系;理算岗负责理赔资料的收集、整理、传递、送审、赔案缮制、理算和归档工作,审核客户的索赔手续,及时通知客户领取赔款,解答各方对赔案处理进展的查询。
车险客服部门依据保险合同对客户提出的索赔申请进行理赔。客户发生的经济损失有的属于保险责任,有的属于除外责任,即使损失属于保险责任,因多种因素和条件的制约,客户的损失也不一定等于保险公司的赔偿额,所以说,车险客服工作涉及到保险合同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的实现,是保险经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车险客服工作的质量,关系到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与信誉,也关系到客户的切身利益,这就要求保险公司必须配备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车险客服队伍,保质保量地开展车险理赔工作。
二、车险客服队伍现状
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各家产险公司都十分注重培养和建设自己的车险客服队伍,总体来看,目前的车险客服队伍素质偏低,成分复杂,学历虽基本在大专以上,但专业五花八门。这些人员到保险公司从事车险客服工作,一般是在老员工的带领下逐渐培养,还有保险公司通过短期培训快速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以适应车险客服岗位的需要。但由于这些人员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保险和汽车专业教育,导致在工作中起点低、成长慢,需要不断补充和完善知识结构。
三、车险客服岗位人员合理的知识构成
随着车险理赔工作难度的增加和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对车险客服岗位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必须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
3.1职业道德与礼仪沟通知识
职业道德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随着车险业务的快速发展,车险客服岗位人员的职业道德也越来越被重视。客服工作作为车险业务的重要环节,客服岗位人员的职业道德尤为重要,这直接决定了客服工作能否干好,能否主动、迅速、准确、合理地提供车险理赔服务。
车险客服工作需要岗位人员同相关各方人员打交道,如客户、修理厂、服务站、医院、同行、交通事故处理部门和司法部门等,这就要求客服岗位人员必须具备社交礼仪和谈判沟通的知识,以顺利地进行人际交往,顺畅地交流和表达自己的思想,也可促进保险公司同其他部门的交流、开展业务及宣传公司形象。
3.2保险知识
从事车险客服工作,保险知识是基础。保险知识包括保险原则、保险合同、保险条款、车辆保险特征、理赔流程、相关单证、保险核赔、赔付指标及风险控制等内容,这些知识是车险客服人员顺利开展工作的有利保证。
3.3车辆知识和车辆事故分析知识
车险客服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是事故损失确定。损失包括车辆损失、人员伤亡损失和财产损失等。车辆知识是确定车辆损失的基础,主要包括车辆构造、车辆电器、车辆维修、诊断检测等知识。投保车辆发生事故定损时,首先要确定事故导致了车辆哪些构件损坏及损坏的程度,然后根据损坏程度判定零部件是修复还是更换,修复要考虑采用哪些修复方法及其工时费用,更换要考虑零配件的市场报价,最后对修复好的车辆进行检测。通过确定损坏构件、维修费用、零配件价格等最终确定车辆损失。
由于车辆设计和制造技术的发展完善,加之电子技术在汽车上的普遍应用,现代车辆的结构性能日趋合理,车辆本身原因导致的交通事故逐渐减少,而由人为因素引起的交通事故则在迅速增加。掌握事故分析的知识有利于客服岗位人员确定事故原因是否属于保险责任,准确识别故意事故和意外事故,以有效遏制保险诈骗、降低赔付率。
3.4人伤鉴定与赔偿知识
车辆事故损失除车辆损失外,往往造成人员伤亡损失。交强险、三者险、车上人员责任险等险种的理赔都需要考虑人员伤亡费用的赔偿。人员伤亡费用一般包括医疗费、护理费、必要的营养费、误工费、残疾辅助器具费、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被抚养人生活费及丧葬费等。对人伤鉴定与赔偿一般需要掌握人体结构、医疗救治、药品分类、伤残鉴定及赔偿标准等知识。
3.5法律知识
从法律角度讲,保险是一种合同行为,是保险人同意补偿被保险人损失的一种合同安排,需要用法律来维护。车险客服岗位人员需要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包括保险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合同法、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
3.6其他知识
车辆客服岗位人员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还应掌握摄影、绘图、驾驶及计算机等相关知识。现场查勘时对现场状况、证据、相互位置及损失部位等的拍摄需要摄影知识,摄影知识包括拍摄方法、拍摄角度、拍摄距离、拍摄技巧和接片技术等内容。对现场各元素相互位置的确定有时也需要绘制草图,虽然对草图不要求必须工整,但内容必须完整,尺寸数字要准确,物体的位置、形状、尺寸、距离的大小应基本成比例,这就要求客服岗位人员具备一定的绘图知识。除此之外,客服岗位人员还应具备车辆驾驶、计算机应用等能力。
国务院23号文件以来,保险业在国家经济社会整体布局中的定位更加清晰,社会各界对商业保险在现代经济社会中重要作用的认识逐步提高,保险业发展的社会环境逐步改善。各产险公司应坚持“保户至上,信誉第一”的经营理念,遵循“重合同、守信用”的车险理赔原则,主动、迅速、准确、合理地提供车险理赔服务,防止“拖赔、惜赔、无理拒赔”和“错赔、乱赔、滥赔”等失信行为,扭转部分群众对保险业“投保易、索赔难、收费快、赔款慢”的负面印象。车险客服工作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各产险公司应在加强车险客服制度建设和落实工作的基础上,全力打造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知识构成合理的客服队伍,提高车险客服工作质量,促进车险业务的持续健康快速协调发展。
作者:林添胜
随着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知识及其结构研究成为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舒尔曼指出:“倘若要推进教师专业化,就必须证明存在着保障专业属性的‘知识基础’,阐明教师职域里发挥作用的专业知识领域与结构。”我国以往的研究大都局限于把教师作为抽象群体来探讨,针对特定教育层次具体学科的教育情景,比较扎实地就某个层次具体学科教师知识结构进行研究的甚少。本文将着重说明我们对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的认识以及这方面研究对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的启示。
一、小学语文教师知识及其结构
我国目前大部分地区小学实行分科教学,小学教师以一门学科教学为主,兼教其他课程。小学语文教师是指以教语文为主的小学教师。小学语文教师知识是小学语文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必备条件,包括各种科学文化基础知识、语文学科专业知识、教育专业知识、课堂情景知识、个人教育教学经验等。根据不同功能,我们把小学语文教师知识分为四个层面: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背景性知识、实践性知识。这四个层面共同构成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
1.本体性知识
小学语文教师本体性知识指语文学科知识,这种知识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教什么”或者“用什么去教”。它是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中最基本的部分,是任何小学语文教师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根本,故称为“本体性知识”。当前,既有的以“字、词、句、篇、语、修、逻、文”为主体的语文知识受到普遍质疑,小学语文教师到底应具有哪些语文学科知识,语文教育界尚缺少研究和明确定论。我们认为,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主要是学习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活动,小学语文教师本体性知识必须适应这一需求。就数量而言,它应比小学语文课程内容要宽广得多;就内容而言,它应以言语学知识为核心,包括语言学、言语学、文学等领域的知识。其中,汉字学、教师口语、写作、阅读与鉴赏、广义修辞学、儿童文学等与小学语文教学密切相关的学科知识处在突出位置。
2.条件性知识
小学语文教师条件性知识指一般教育理论和语文教育理论,包括指一般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法,儿童心理学,语文教育学,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育技术学,语文教育史,语文教育科研方法等学科知识。这种知识涉及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怎样教”语文的问题和“怎样”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解释语文学科知识的问题。语文教育学知识是小学语文教师条件性知识的中心,它下通普通心理学、教育学知识,上达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育技术学知识,对条件性知识起一种统摄和渗透作用。语文教育史、语文教育科研方法知识对教师知识发展机制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是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重要组成部分。
3.背景性知识
小学语文教师背景性知识是指科学与技术、人文与社会、体育与健康、艺术等领域各种学科文化基础知识和动态知识。这种知识为小学语文教师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一个知识背景和平台,能够促进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如果小学语文教师兼教其他课程,某些背景性知识就转化为相应学科的本体性知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除了教语文,还要承担全面育人的任务,教师背景性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就内容而言,小学语文教师背景性知识主要是和学生生活、小学教育教学有密切联系的各学科基础知识和动态知识,各学科高深的专业知识对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并不一定会起作用。
4.实践性知识
小学语文教师实践性知识是指小学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或表现出来的知识,是教师对语文学科内容的特定理解与高度个人化的语文教学经验。这种知识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师“实际上教什么”和“实际上怎么教”的问题。就产生过程而言,它主要是以语文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为基础,经由教育实践摸索而形成的。就内容而言,它是一种依存于教育情景的经验性知识,是小学语文教师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背景性知识的特殊整合,既包括对语文学科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和一般文化知识的理解、运用与扩展,也包括教师个人经验的积累、感悟。就功能而言,实践性知识在小学语文教师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小学语文教师真正成为专业人员的核心基础。
应该注意的是,我们所说的实践性知识是相对于理论性知识而言的,它与语文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一般科学文化知识并不是在同一层面上的分类,只是因为它地位特殊,所以特地列出加以强调。当我们将实践性知识与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背景性知识相提并论时,其他三种知识特指理论性知识。
二、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特征
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特殊性除了构成要素具体所指与其他教师不同外,在知识的分布、结合等方面也表现出自己的特征。
1.小学语文教师背景性知识要宽广一些
小学是人生的启蒙阶段,小学生对什么都好奇,什么都想尝试。小学教育要满足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必然具有综合性和多质性;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课程,语文素养包括语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在我国大多地区小学语文教师往往兼教社会或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以上几个因素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有更加广博的背景性知识。这是小学语文教师与中学教师、尤其是与大学教师知识修养的重要区别之一。这个特征也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师培养必须是“宽口径、厚基础”。
2.小学语文教师本体性知识要求相对降低,条件性知识要求相对提高
教师专业性相对不同层次的大学、中学、小学教师来说,要求是不同的。小学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初级阶段,小学语文教师的语文学科知识尤其是语言学、文学理论知识可适当降格处理,不必达到中学、大学教师知识层次。因为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都表明,对于特定学段的学生而言,教师的本体性知识达到一定程度即可,多了对教育教学不一定起作用。相反,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思维尚未充分发展,理解能力与接受能力相对比较差,要求教师根据小学生年龄特征,运用教育理论将语文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化为小学生容易接受的“教育形态”,对教师教学技能性和艺术性要求相对中学、大学教师来说,不是降低了,反而是上升了;与之对应的条件性知识要求也相应提高。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不一定能教好小学语文,成为出色的语文教育行家,此为原因之一。
3.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具有突出的综合性
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从整体上看,应该是以宝塔型为主体的网络状,宝塔底层主要是由各学科基础知识、动态知识构成的背景性知识,中层主要是语文学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中心和上层则是实践性知识。各个层面的知识互相渗透,融为一体,构成立体的网络化的知识结构。相对于中学、大学教师来说,小学语文知识结构综合性更为突出,这与小学语文教育特征是分不开的。小学生思维尚未细致分化,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是整体化、生活化的。小学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是综合运用各类知识来实施教学、处理教育问题的。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小学课程综合化,小学语文教育改革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也愈来愈呈现综合化趋势,因此,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必须具有突出的综合性特征。
三、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的启示
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研究为我们重新认识小学语文教师职业,改革小学语文教师教育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1.合理设置小学语文教师职前教育课程方案
目前我国中师教育已经淡出历史,小学语文教师由高校来培养。高校培养小学语文教师的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依托高校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来培养,注重条件性知识传授,与之对应的教育专业类课程门类多,课时多,不足之处是课程内容多为原高师教育系课程翻版,远离小学教育和语文教学实践;本体性知识、背景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二是依托高校文学院来培养,注重本体性知识传授,与之对应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类课程门类多,课时多,不足之处是条件性知识、背景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毕业生难以很好适应小学语文教学实际需求。三是依托由中师升格的高校初等教育学院培养,注重背景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教育技能训练,毕业生能较快适应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学;不足之处是他们条件性知识、本体性知识相对其他两种培养模式的毕业生来说,达不到相应层次,在小学语文教师招聘考试笔试阶段可能难以胜出,在职后专业发展方面可能存在后劲不足问题。
依据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特征来看,目前高校普遍采用的“综合培养、分向(科)发展”课程设置方案方向是正确的。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关键问题,一是课程结构比例,二是课程具体内容构建。课程结构比例包括与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不同层面相对应的语文学科课程、教育理论课程、通识课程、教育实践课程之间合理比例,以及同一类别内不同课程之间结构比例。有的学者指出,本专科小学教师教育课程设置要采取“四三二一”模式,即学科专业课程、通识教育课程、教育专业课程、教育实践课程的课时比为4∶3∶2∶1。到底什么比例才是合理的?至今还没有取得共识。关于课程具体内容构建问题,我们认为,要密切联系小学语文教学实际,注重学科知识整合。近年一些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开设“科学与生活”通识课程,将与学生生活、小学教育密切相关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整合起来教学,对拓展学生背景性知识产生良好效果,是一种有益尝试。
2.加强小学语文教师教育学科建设
目前小学语文教师主要依托小教(中文方向)(或综合文科,下同)专业来培养。从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来看,小教(中文方向)专业与传统的汉语文言专业或教育学专业不同,是一个需要多学科支撑的专业,如语言学、言语学、文学、教育学、心理学、理学、史学、体育学、美术学、音乐学等。学科是“源”,专业是“流”,小教(中文方向)专业特点,决定了需要一支学科相对齐全的教师队伍,来加强相关学科建设,为小教(中文方向)专业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中师教师队伍涉及文、史、哲、理、化、生、外语、数学、地理、教育、心理、信息技术等学科。中师并入高校,为培养小学语文教师提供了一个有利条件。至于能否做强,还有待于依托高校力量,对原中师教师进行培养、提升,促进他们专业成长,并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科建设。应该注意的是,小教(中文方向)专业学科建设应围绕“语文教育”关键词来进行,初等教育学与汉语言文学嫁接处的空白领域应成为研究重点,初等教育学、语文教育学、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应作为重点建设学科,依托高校一级学科优势做强做大。如果学科建设质量上不去,小教(中文方向)专业发展成为无源之水,必将失去活力和后劲。
3.深化小学语文教师教育教学改革
小学语文教师教育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许多方面,这里根据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特征强调两点:
(1)实践取向。小学语文教师是在小学教育一线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实践性知识在他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起决定性作用,学了教育学、心理学还是不会教书,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实践性知识。实践性知识不是凭空产生,它有赖于教育实践磨炼与提升,因此,小学语文教师教育必须坚持实践取向,将教育实践贯穿于职前培养的全过程。具体做法:一是每学期安排师范生下小学教育见习、实习,熟悉儿童和小学语文教育实际;二是改革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将案例教学、微格教学、试教法、说课活动引入日常课堂教学中,促进理论性知识向实践性转化;三是重视师范生反思能力的培养。师范生是实践性知识的建构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反思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提高实践性知识建构的效率和质量。
2知识经济下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方向
知识经济下,企业的变革方向应该从多个方面考虑,从而推动组织的全面发展,该文主要从组织结构的权利结构、层级结构、职能结构及资源结构方面探索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
2.1权利结构
传统的组织结构的权利集中性比较突出,缺乏有效的分权管理。集权型组织结构属于直线制组织结构,企业管理的灵活性不够。所以要加强企业的分权制组织结构建设,弱化直线式管理的不足,将部分权利下放,提高各下级部门管理者的责任心,提高组织绩效,使高层管理者的工作更加精要,提高管理者的管理和决策效率。即将组织结构由直线型结构向事业部组织结构转变。但同时注意分权的程度要在管理者能够的控制的范围内,要保证管理者能够及时有效的制约。
2.2层级结构
知识经济条件下,将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向扁平型组织结构发展,压缩管理层次,扩大管理幅度。我国的大多数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层次多,需要配备各种的辅助管理的人员,所以管理费用也多,同时多层次的组织结构也造成了沟通和协调上的工作难度加大,增加了管理成本。所以,为了改善这些现象,企业可以采用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同时,随着科技发展,各种新的信息传递工具的诞生,信息传播高效快速的特点,让信息成为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各主要的信息传播媒介都在往扁平化发展。企业对信息收集、传递和处理的速度在不断提高,缩短了向高层管理者传递信息的距离,提高了信息的有效性和及时性。此外,企业还要注意提高员工素质,进行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培养员工参与管理的意识,保证扁平化的组织结构良好运行。
2.3职能结构
在工业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组织内部的各项职能都是非常齐全的,内部机构多人员庞杂、规模大,形成一种规模经济。而在知识经济时代,计算机芯片的运转速度,把握住经济的脉搏。企业的竞争力与效益主要体现在其综合运作的速度和能力上,抢占市场、挖掘客户需求和潜在市场、成功研发新技术和新产品、使客户满意,谁能最快做到这些,谁就是市场的获益者。所以将企业职能结构向外发展,形成虚拟化的组织结构,即从企业组织的内部向外延伸,成为一种高度柔性的组织形式,此外要注意形成这样一种组织结构要求,组织内部结构发展要满足一定程度要求,才能够支撑起整个组织的一切需要。
2.4资源结构
新知识经济时代,强调的是以“人”为中心。工业经济时代,企业以物质资料作为企业的中心,企业的主要职能是节约资源,降低成本、获得高利润的回报,物质资源决定了企业的发展,企业以“物”为本。而知识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的作用在不断提高,当企业间的物质资源条件不相上下时,人的作用被突显出来,“人”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在现代企业的组织结构设计中要强调“人”为中心,“以人为本”,满足人的需求,发挥人的才能,用同等的资源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知识经济时代生产的关键因素是人,员工的素质对组织结构有决定性的影响,调整组织的资源结构是以组织中“人力资源”的管理为核心开展的。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关系越来越多样化、复杂化,新时代的秘书需要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具体有辅助领导工作、为领导提供综合服务。秘书工作是为领导联系人脉,管理事务的一项重要环节,是如今现代企业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本文从新时代对秘书从业人员知识能力的新要求出发,分析了新时代的秘书应具备的几项技能和新时代秘书知识结构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措施。现如今社会对秘书的要求越来越高,秘书工作人员应从知识能力、辅助领导能力、交际能力、处事能力、口才水平、写作水平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提升自己。作为新时代的秘书人员,要不断学习,增加新知识,建立和完善应具有的工作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来适应新时代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 :新要求;存在问题;完善措施
中图分类号:C93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5-0087-03
一、前言
新时代的到来,使得我国渐渐的加入了世界WTO组织,使我国与各国的距离都拉近了,但是也显示出了我国某些方面在其他国家面前明显的不足,让我国面临了更大的机遇和挑战。这种情况,也给秘书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秘书再也不是抄抄写写、递茶递水的文员,不是懂得一些汉字和工作上的基础就可以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秘书人员应该具备新的秘书知识结构,提升自己的知识能力,完善自己的专业素养。
二、文秘从业人员知识能力的新要求
(一)熟练掌握各国语言
语言是人们沟通的主要桥梁,过去对秘书具备的职能里没有语言方面的要求,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内外的交流日益密切,国内的许多企业渐渐在国外发展自己的事业。这使得秘书人员在接待客户方面不免会遇到不同国家的人,这就需要秘书人员能掌握多国的语言,不仅需要简单的对话,还应该进一步的掌握翻译等技巧,才能为领导和公司带来更大的利益。
(二)熟悉电脑操作和办公室自动化设备使用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电脑成为每个人都会使用的设备,秘书人员如果想要成为领导的辅助,最基本的就是会使用电脑,为领导整理文件、查找资料。而随着办公自动化的发展,许多的资料已经不再用纸和笔来记录,许多公司建立了自己的数据库,很多文件只需要用电脑输入即可。有些公司渐渐的开始使用计算机、传真机、复印机、多功能电话机动性及光学符号阅读器、缩微机、录相机等等。这些自动化办公设备的使用,使得秘书人员在工作中更加方便了,极大的提高了秘书人员办公效益水平,但也使得秘书人员应该具备的技能范围又扩大和更新了。
(三)熟悉了解交往中的文化礼仪
秘书是领导与外界交往的桥梁,秘书主要的工作就是替领导接待宾客,与各种和公司有经济往来的客户打交道。所以,这就说明了秘书必须要具备交际能力,而交际能力中最主要的就是要了解交往中的文化礼仪。秘书不仅要熟悉各类民族的交往礼仪,对于国际交往礼仪也要熟悉了解,这样才能与客户之间顺利的交往。例如握手的礼仪,握手是许多国家人与人交往中最常见的礼仪,但是许多国家的握手方式不同,而有的国家不会采握手礼仪,如果秘书不熟悉了解这些礼仪,就有可能会引起与客户之间的矛盾,从而为公司和领导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所以作为一个新时代的秘书,必须熟悉了解交往中的文化礼仪,在接待宾客时才能从容应变,给领导和公司带来良好的口碑。
(四)熟悉掌握涉外法律知识
新时代的秘书一定要熟悉一些涉外法律知识,这对于进行合同签订或者进行经济贸易往来活动都非常有利。涉外法律对于交易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都有具体的要求和规定,如果哪一方违反了合同,涉外法律就会用法律条款对另一方进行保护。如果秘书对涉外法律了解的不够透彻,就会造成合同内容签订的不完善、不具体,或者使得该合同没有法律效益,从而造成该公司的损失。所以,现代管理企业的秘书如果想做好领导的辅助,就应该熟悉各种涉外法律知识,对领导和该公司做好法律的保护。
(五)熟练掌握驾驶技术
现如今的社会,每个职业都要掌握两项除了本职业所需技术外其他的技术能力。过去,秘书只要跟在领导后面,为领导整理文件、安排领导工作时间、跟随领导开会,为会议内容做相应记录,但是如今这个新时代的社会,这样的秘书知识结构已经不能满足于现代管理企业的需求了。现在的秘书应该是具备各种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所以新时代秘书需要会驾驶这一项技术,随时随地等候领导的指示,有的领导可能会配备司机,但是当司机有事没有上班时,秘书如果会驾驶,就会为领导的工作带来许多的便利。
三、新时代文秘知识结构存在问题
(一)社会对秘书工作缺乏科学的认识
秘书工作是职业性很强的一类工作,秘书有自己的工作方法和出事原则,同时秘书工作在企业管理工作中占有很重要的作用,是企业工作的枢纽,为领导参谋工作也起到关键的作用。但有些企业不够重视秘书的作用,往往使得有能力的秘书被企业埋没,导致了大材小用,或者资源配备不当,浪费人力资源。这就导致了秘书行业缺乏社会的重视,社会不重视学校就不会重视,学校不会重视就没有专业的师资力量。
(二)许多的秘书工作专业性不强
秘书这一工作并不是许多人都能胜任的,只有受过专业训练、严格培养的秘书才能胜任秘书这个职业。我国大多数的秘书都没有受过专业训练,没有整体的职业概念。大学生专业不是学文秘专业的,但是毕业了却从事了秘书这个职业的人有很多,这使得我国秘书专业化方面存在了明显的缺陷,这也是导致了我国秘书行业发展不济的重要原因。很有企业没有专业的秘书人员,秘书工作由其他岗位人员来担任,要知道新时代的秘书并不是抄抄写写,打字就可以了,这使得企业在工作方面存在着许多的困难。
(三)秘书教育存在着明显的漏洞
秘书这一专业的师资力量不足,没有专业性强的老师,使得我国的许多秘书即使受过专业的训练也并不是专业的秘书,这一专业的设置有许多的问题,大多数想要从事秘书行业的人都会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没有形成自己的专业体系,同时在培养法律、人际交往、经济类秘书方面有明显的不足,使得教育与实践脱节。
(四)秘书人员职业化水平不足
以企业秘书为例,从企业的发展历史来看,我国的企业并没有受过工业化的洗礼,所以企业的员工大部分欠缺基本的职业化思想。而从我国的劳动力培训来看,我国的教育偏重考试,缺乏对于实践能力和技术的重视,所以使得我国人民比较欠缺职业化的思想。
四、完善文秘知识结构主要对策措施
(一)加强社会对文秘工作的科学认识
加强社会对秘书专业的重视程度,使得社会对秘书行业的需求越来越专业。人们的行动都是有目的性的,目的决定了人的行动方向,人为了满足自己的目的而行动,而社会的需求正是人类目的的集中体现,是任意事情发展的东西,只有使得秘书这一行业走专业化道路,社会才会对秘书这一行业加以重视,为此,我们必须加强秘书这一行业的专业化程度。首先,必须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加强企业的办事效率,加强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使其了解人才的重要性。其次,加强对秘书专业重要性的宣传,只要让社会了解了秘书专业的重要性,才会对秘书行业加以重视,才能加强对秘书专业的培训管理和使用,只有使人们了解到了秘书行业的专业化,才不会使得社会的人力资源浪费。
(二)进一步提升文秘师资培训水平
为秘书专业配备专业性较强的老师,加强秘书专业的师资力量。如今我国的教师一般都为学术派,很少有注重实践教育的老师,只有理论知识的教育没有实践技术的教育起不到很好的教学结果。在秘书专业类的学生学习期间也应该适当的安排学生的实习工作,使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国必须加强学校对秘书专业这一行业的重视,学校的重视程度决定着学生的重视程度,而学生的重视程度则决定着社会的重视程度,社会的重视程度则决定于一个专业的发展程度,所以学校的重视程度是起决定作用的一点。主观上的重视可以促进客观上重视,目前学校为秘书专业安排的课程许多都与秘书专业无关,这些课程对秘书工作不起作用,不仅耽误了学生学习的时间,而且还浪费了学校的人力资源,这种浪费资源的现象是极不可取的。
(三)增强文秘工作实践知识培养
加强秘书的实践性培养,秘书工作是一项韧性很强的工作,想做好一个秘书不是只要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就可以了,必须要在工作中加以磨练,有实践能力。学校可以和企业单位进行联合,利用学生在校期间将实践与理论知识相结合,这对学校和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这种方法既可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入,也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起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
许多的秘书专业教育都依附于中文专业,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为秘书成立的专业,当然,秘书工作中使用到的中文专业方面知识是非常有用的,也是用途最广的,但是秘书的工作与中文专业中所学习的专业知识还是有很大区别。秘书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专业,也是一个边缘性很强的专业,如果想要培养一个通用型的秘书,必须学习所有秘书等级考试中所涉及到的内容,并且要抓住重点。我们必须要加强对秘书行业的了解,加强对秘书专业教育的研究,加以分析,使秘书专业形成自己的专业体系,同时加强秘书专业在培养法律、人际交往、经济类秘书方面的专业知识,使得教育与实践相结合。
(四)推进文秘职业化进程
加强秘书工作的职业化进程,职业化的概念与高学历不同,职业化是从业人员应该具备的一种职业素养,而不是为了个人兴趣而所选择的职业,从业人员应该具备相当高的专业技能,并且应该具备本职业的许多行为规范和标准,而且工作时应该遵守该行为规范和行为标准。因为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是职业化的基本特点,所以掌握娴熟的职业技能就是职业化的基本要求,要想使得秘书具有职业化思想,就要培养秘书好的职业素养,严格培训秘书应该具备的职业技能。秘书在处理工作事情上,首先要保持一个沉着冷静的心态,对这个工作的大概情况进行快速的分析,并且结合实践经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总结
如今这个社会发展飞速,人们的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渐渐的改变,秘书的工作范围在不断的增加和更新。新时代的秘书应该不断对自己的知识能力进行自我更新、自我完善,才能跟上新时代社会发展的步伐。掌握好现代管理企业秘书所拥有的知识结构,在能力和综合素养上加以完善,掌握好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的管理工作能力,做好领导的辅助角色,掌握好从偏重办文办事转变为既办文办事又出谋划策、从收发传递信息转变为综合处理信息、从单凭老经验办事转变为实行科学化管理、从被动服务转变为力争主动服务四个办事转变能力。并且利用新时代的转变和发展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打开自身的工作潜力,把生命中全部的精力拿来不断的完善自己。
参考文献:
〔1〕舒适.文秘专业教学中学生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中),2014(01):9.
〔2〕陈秀泉.论秘书语言亲和力的养成[J].广西教育,2014(15):130-131+160.
〔3〕罗春娜.高职文秘专业实践教学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2):61-62.
一、刑事和解的适用范围
刑事和解的适用范围即是指刑事和解能够在那些案件中得以适用。理论界对与刑事和解范围的界定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只要是存在被害人的案件,无论重罪还是轻罪,只要不是非处以死刑不可的案件均可以适用。而另一种观点认为刑事和解的范围应当严格限制在轻伤害案件中、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成年人犯罪的初犯、偶犯、过失犯。笔者认为后者的观点过于保守,在司法实践中大量超出该范围的案件也纷纷通过赔偿协议的履行得到了司法机关减轻刑事责任、适用缓刑等量刑上的优待。从法理上说,积极赔偿在一方面可以使被害人的损失得到及时的修复,有效减轻犯罪所造成的社会危害,在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犯罪人通过自己的赔付行为向被害人谢罪的悔过心理。因此根据罪刑相适应之原则,刑事和解的犯罪不应受限制太窄,否则既不能适应审判实践的客观需要又不能体现制度本身应有的平等性。当然,鉴于以犯罪人、被害人为主导的刑事和解本身可能存在因双方过分关注自身利益从而损害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情况存在,因此对于刑事和解设定一些排除适用的案件范围还是有必要的。笔者认为这些不适用刑事和解的案件具体包括:侵犯国家和公众利益的危害国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以及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的案件。同时基于我国正处于转型期、犯罪率居高不下的客观国情以及考虑到刑事和解制度必要的探索和实践过程,笔者认为可以对刑事和解的适用范围界定应当有一个渐进的扩大过程。在目前可以考虑先对于主要侵害个人权益的轻微刑事案件进行刑事和解。而对于犯罪人系累犯、再犯的案件以及具有黑社会性质或者恐怖组织性质的持械伤害、聚众斗殴及其他情形的刑事伤害案件谨慎有选择地适用刑事和解。
二、刑事和解的适用条件
从国外立法以及目前刑事和解的探索实践来看,刑事和解应当具备主观、客观两方面的前提条件。一是主观条件:犯罪人认罪和犯罪人、被害人自愿参加刑事和解;二是客观条件:案件事实基本清楚、证据基本充足。
三、刑事和解的启动程序
从原则上,只要是在刑事和解适用范围内的案件,符合刑事和解的适用条件就可以启动和解程序。但是出于规范化的考虑,在审判阶段的刑事和解具体可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启动:一是犯罪人或者被害人自己或者通过其亲属、人、辩护人代为提出和解请求;二是司法机关经过筛选后对于符合和解条件的案件,犯罪人和被害人没有提出和解要求的,则由法院告知可以进行刑事和解。在和解程序启动后,法院应将和解过程中应当知晓的权利义务及相应程序以书面方式进行释明。之后,双方可以自主选择自行和解、由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调解及法院调解。如选择前两种方式进行调解则法官可基于案件的实际情况限定一定的和解时间,以防止因和解致使案件审理过分拖沓。由于刑事和解以自愿为基础,因此在和解过程中如果任何一方自行退出,和解程序立即终止。
四、刑事和解协议的内容
目前来看,刑事和解协议的内容一般包括三方面:犯罪人认罪并向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道歉;犯罪人与被害人就民事赔偿达成协议;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表示谅解并同意对被告人从宽处罚。协议的内容体现了双方在和解过程中通过沟通交流实现了精神抚慰、达成了物质赔偿以及刑罚建议的合意。
但笔者认为,刑事和解就赔偿项目而言不应限制于赔款的单一方式,而应是多元化的,如劳务补偿、公益性劳动、社会服务都是可以的。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和当事人的喜好进行自由选择,既体现了民事赔偿双方的意识自治,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因经济能力的限制致使和解不成的现象。实践中也出现了此类做法,例如在山东蓬莱市就有通过给被害人盖房或者种树等方式进行和解的成功案例。可以根据案件类型进行划分,哪些适合经济赔偿,哪些适宜劳务补偿。
五、刑事和解协议的审查和效力
犯罪人与被害人达成和解协议后,接下来就是将和解协议递交司法机关审查。审查的结果直接关系到赔偿协议是否能发生影响刑罚效果的问题,因而是刑事和解中的关键一环。借鉴国外的通常做法和现有的实践经验,审查的内容包括:和解协议是否自愿签订;案件种类是否合乎规定;和解协议是否损害公共利益;和解协议是否已履行;和解协议中提出的刑罚建议是否恰当。同时在审查过程中通过向犯罪人、被害人进行核实协议内容,向犯罪人居住地的基层组织了解等方式调查、评估犯罪人的人格情况,在审查过程中也可以邀请公诉机关参加,以保障审查过程的全面性和公正性。
1.1结构部品施工前质量评价内容。在项目活动正式开始施工之前的准备阶段即被称为施工前阶段,进行准备工作其存在半点疏忽,不仅需要在施工之前要做好,并且在整个施工过程中都要做到完善。施工阶段的准备最主要的任务就是给正式施工提供优质的施工环境与条件,为正常施工打下坚实基础,使得工程质量不仅完成基本要求,还需要在此基础进一步提高。装配式建筑结构在开始进行施工前进行质量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是否有完整的质量保证资料、是否具备齐全预制构件产品信息。(2)观察预制构件预埋件、钢筋、吊环、灌浆套筒、插筋等材料是否符合要求。(3)观察其预制构件外观有蜂窝、无露筋、缺棱掉角、麻面、裂缝等缺陷的情况。(4)观察预制构件是否会出现尺寸偏差情况。(5)研究预制构件是否符合参数或结构性能等基本要求。(6)制订专项施工方案。(7)构件保护现场存放等各方面情况。1.2结构部品施工中质量评价内容。工程在建造过程与实际生产中则属于施工中阶段,在形成工程质量的过程中,施工中是十分重要的阶段,对工程的质量存在着直接影响。在装配式建筑结构进行施工过程中,其质量评价内容主要有如下几点:工作中机械设备的情况,在进行建设结构部品时临时支撑是否达到安全需求,结构部品在进行安装时垂直方向与水平方向精度,众多结构部品连接节点的是否进行处理,合理选择量控制点,部品安装不合格后进行的处理情况,对施工现场进行的保护措施等。1.3结构部品施工后质量评价内容。主要的质量评价内容主要包括保护施工现场成品,工程验收合格率,收集整理施工资料等。
2质量评价方法的选择
而进行质量评价主要有以下3类方法:决定型评价法、系统分析评价法及比较型评价法。因装配式建筑时进行的施工阶段过程十分复杂,为能对该工程的质量进行全面合理的评价,在本文中具体使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该方法主要指运用模糊数学概念,用此评估方法对部分复杂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估,对隶属度理论将定性评价向定量评价进行转化。
3装配式建筑结构部品施工质量评价方法
3.1建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层次模型。主要对装配式建筑结构部品各施工阶段进行简要研究分析,对评估结果进行参考,建立完善的装配式建筑结构部品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模型层次见表1。3.2建立评语集。评语集是对质量评价可能出现的结果的集合v={v1,v2,…,vp}。本文取该集合为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4个等级,即V={v1,v2,,v3,v4}。3.3求解二级质量评价指标的隶属度,确定评判矩阵。隶属度有多种方法,通常的隶属度有这几种方法:例证法、模糊统计法、专家经验法、二元对比排序法。通过比较分析这几种方法,本文采用模糊统计法,即由该领域的专家对各个影响因素进行评分来确定评判矩阵,主要是多因素评判矩阵。.4确定各影响因素的权重该因素的重要程度主要是由该因素权重决定,该因素会对质量综合评价结果造成直接影响。在本文中主要使用层次分析法来认定各因素的的重要程度。AHP有以下步骤。(1)把各个系统中的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再建立系统的递进层次结构。(2)将上一层次中的准则的重要程度与相同层次的各元素进行对比,构建判断矩阵A。(3)通过判断矩阵计算该影响因素对于该准则的影响程度。(4)对判断矩阵进行求解,根据得到的特征向量与特征根对矩阵的一致性进行检测,如其不满足,则进一步对判断矩阵进行修改,直到满足为止。3.5确定评价等级。装配式施工质量评价通常使用的是实行10制,评价质量又被分为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等众多等级,分别表示为9,8,6,0,进行数据计算后,得到的评价结果如下所示:当分数不小于9,质量结果为优秀;如果分数为(8,9),其结果显示为良好;若如果分数为(6,8)其结果判断为及格;如果是分数小于6则结果不及格。
4结束语
通过在国内外传统的现浇混凝土结构建筑工程质量评价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分析,结合装配式建筑的各种差异特点。通过简单方法客观描述了装配式建筑结构部品施工质量。
作者:马健翔 单位:宁波城投置业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孙青利,王帅,时华骏,等.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与评估方法研究[J].中国房地产业,2016(15).
[2]朱海鹏.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因素识别与控制分析[J].工程技术(文摘版),2016(10):217.
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的速度和类型也在发生变化,以砖混结构为主体的建筑类型正在向框架、框剪、钢结构发展,并且随着国家为节省土地资源,严禁 使用粘土砖的政策,使框架结构逐步成为多层建筑的主体。
本文对框架结构施工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
1、基础工程中施工顺序的确定
合理的施工顺序是节省工期,减少工序交叉最有效的 办法。因此,在施工前要确定合理的基础工程施工顺序:
定位放线机械挖土人工清基底土方钎探验槽浇筑C10混凝土垫层弹线钢筋绑扎支柱基模板检查验筋合格拆模养护隐蔽验收回填土基 础梁垫层基础梁柱钢筋基础梁模板基础梁混凝土拆模养护柱模板柱混凝土养护基础砌砖回填土。
2、在主体施工中处理主工序和模板体系
1)主体框架工程以木工、钢筋工、混凝土工为主,或 划分为四个流水施工段。每段施工顺序为:放线绑柱钢筋支柱模板验钢筋浇筑混凝土拆模板养护。
2)框架梁与现浇板支模板要采取快拆模的体系,提高 模板周转率,划分为四个施工段,每段施工顺序为:支底模板梁钢筋绑扎梁两侧模板加固找正验筋浇筑梁混凝土板底模板支设板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拆模养护。
3)梁支模板采用快拆文模体系,支梁底模板时,每 3cm增加一根立柱,上顶一块模板,拆模板时此立柱不拆,梁混凝土达到规定强度后,再拆此立柱,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的时,梁底模板就可以拆除。现浇楼板混凝土也采用此办法,每1/3跨加木模板,增加立柱。
3、框架梁柱节点模板支设的新方法
对于框架模板,人们常常采用底木侧钢的支设方法,侧模板是采用组合钢模板。由于现行梁截面高度大部分以50mm为模数,与组织钢模宽度模数相同,因此在保证梁高参数等各种要求的前提下,提高了钢模板的重复利用率 。
采用底木侧钢支设方法,有两个缺点:
1)组合钢模板重复利用次数过多时,模板的表面平整度变差,侧楞变形大,组合后模板之间的缝隙不易堵塞,以致造成梁的表面粗糙,局部平整度差;
2)由于组织钢模板长度大都以300mm为模数,且多为900mm、l200mm、l500mm定长,这就很难适应框架梁各种净长尺寸的要求,也给一部分工人在组织模板时带来了随意性,尤其是梁柱接头部分以木代钢,在浇筑混凝土时,该接头部位的零碎木模板很容易错位,被混凝土浆夹
接粘牢,拆模后就形成了混凝土夹渣或是吃模,影响混凝土质量。
正因为上述原因,传统的框架梁柱点中模板支设方法有必要进行整改。为此,从更改模板体系入手,详细提出了一整套具体措施 。
改进方法如下:1)在梁柱交接阴角处设定型强刚度阴角模;2)在柱帽处设灵活性胶结木模板;3)在柱角处设定型强刚度阳角模;4)在柱帽处加活式连体模板;3)梁侧模端部加可调活接头。
这种文设方法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梁与柱接头处采用强刚度角模后,模板结构牢固,拆模容易;拆模后的混凝土表现平整光滑,在装饰要求不高的情况下,可稍作打磨而不用抹灰即可刮腻子、喷白或直接进行吊顶装饰。
2)在框架结构中,模板可定型组装化,不必用木模木板填塞零头尺寸,故模板重复利用率高,亦可提高支模工效。
3)由于强刚度角模采用定型不定长方法处理,可用于任何矩形截面混凝土柱与梁的接头,故与传统的钢模板组合方法相比,其适用范围更广。
4)框架柱预留拉结筋施工的新做法
对框架柱拉结筋施工在沿用习惯做法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并精心施工,做法如下:
①针对习惯做法中L形拉结筋绑扎后在模板内不易固定的弊端,可根据现场实际操作的难易程度,把拉结筋加 工成整体式,或者加工成分离式。
②绑扎时,拉结筋按设计位置,上下顺直串接式绑扎 成一线,最下面第一节柱的拉结筋可由下向上绑扎。这样,最上面4根拉结筋便露在了模板外上侧。由于钢筋暴露在 模板外,就比较容易直观地紧靠模板固定了。以上各节柱 可根据情况向上或向下绑扎均可,当向下绑扎时最下面的
根拉结筋可放入已浇好的下节柱混凝土剔出的凹槽内,使 其紧贴上节柱模板,露在柱两侧模板下,但要处理好,以防漏浆。
按以上做法,由于拉结筋在柱内的锚固部分与柱截面 同宽,外伸拉结部分又上下牢固地串绑在一起,最末端头 被露出且给予可靠固定,使拉结筋在柱模内没有活动余地,浇筑混凝土时可稍加注意,拆模后的拉结筋就会显露于柱 表面,即便有部分拉结筋被混凝土隐埋,也不会太深,而且非常容易找到,砌填充墙时,可稍加剔凿,便能拉出钢筋。
5、严格质量保证措施
1)确保开始与质量有关的活动处于受控状态。
2)现场成立技术质量管理小组,并建立以项目经理、 项目技术负责人为首的质量保证体系,推行目标管理。
3)严格执行各项技术管理制度和各级岗位责任制,严格按照施工图纸、技术规范、规程和工艺标准施工,并贯彻 "三级"技术交底。
4)严格执行建设部颁发的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对进场 的原材料、成品或半成品,必须进行检验和验收,不符合 要求的,严禁使用到工程上,必须把好质量关。
5)施工中加强技术指导与检查,工程管理中实行质量否决制,加强三检制,质量不合格的工序,必须返工重做。
6)严格贯彻工程质量奖罚制度,加强质量管理,并与 经济利益挂钩。
6、质量管理措施,
建立由项目经理领导,项目副经理中间控制,质量监督基层检查的三级管理系统,从项目经理到生产班组逐一落实责任。
6.1主要管理体制措施"
1)质量标准。本工程执行国家现行相关的施工验收规范以及阳春市的有关规定。
2)质量检查
a.在项目经理的领导下,按项目法施工要求,建立质量检查组织和工作制度。
b.项目经理部接受业主代表对施工质量的监督管理,有关重要的施工方案、计划、决定,都必须报业主批准认可,方可付诸实施。
c.项目经理部对各工种实行监督管理。项目经理部向施工班组派出施工管理人员,严格按照施工工艺标准和质量标准监督施工的各个环节,保证施工质量及进度要求。
d.质检人员按分部分项工程直接对施工班组实行工序的监督、检查、复核的指导。
e.严格执行三检制、样板制,杜绝质量通病。
6.2质量保证体系
以项目经理领导的责任工程师、材料员等,对工程项目负责把关,质检员对工程原材料、结构施工实行质量检查、监督与控制。公司各职能部门积极配合工作。
6.3质量控制计划
施工人员进场前,根据该工程特点编制详细的施工质量管理计划。
6.4验收程序
一、刑事和解制度的含义
刑事和解又称受害人与加害人的和解、受害人与加害人会议、当事人调停或者恢复正义会商,一般是指在犯罪发生后,经由调停人的帮助,使加害人与被害人直接商谈、加害人以认罪、道歉、赔偿等形式与被害人达成和解后,司法机关予以认可并作为对加害人刑事处分的依据。[1]刑事和解的目的是弥补受害人所受到的损害,恢复加害人所破坏的社会关系,并使加害人改过自新,重返社会。
二、刑事和解制度在我国的可行性分析
(一)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刑事犯罪就其本质而言就是对社会秩序的一种冲击和破坏,和谐社会的核心需求就是要将被冲突或犯罪行为破坏的社会关系予以恢复。刑事和解制度的根本价值是修复被破坏的社会关系,它保障了被告人和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对犯罪进行了有效的调控和预防,维护了社区的安定和谐,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司法民主精神和以人为本的精神,体现了刑法的谦抑性,多元化的解决纠纷,进行司法分流,节约司法资源,它的价值取向和目标与和谐社会的特征是一致的,并能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发挥积极作用。[2]
(二)符合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
宽严相济是我们党和国家的重要刑事司法政策,是检察机关正确执行国家法律的重要指针。宽严相济的实质,就是对刑事犯罪要区别对待,做到既要有力打击犯罪、维护法制的严肃性,又要尽可能减少社会对抗,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实现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的有机统一。宽严相济,讲究在突出打击严重刑事犯罪的同时,对犯罪区别对待,实行“轻轻重重”的刑事政策,重罪重判,轻罪轻罚。[3]刑事和解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之“宽”具有一致性,对于轻微刑事案件适用刑事和解,体现了宽严相济的刑事执法理念,是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应有之义。
(三)有利于全面保障人权
刑事诉讼中的人权保障,应包括对加害人、被告人、罪犯及被害人的人权保障。刑事和解制度体现了对被害人和加害人进行司法保护的思想,它的价值兼容了被害人、加害人以及社会利益的全面恢复。对符合刑事和解兼顾被害人的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的恢复,淡化受害人的报应情感,从而降低受害人再度被同一加害人侵犯的可能及对此的担心。同时刑事和解实施的结果有可能导致不再启动或中止对加害人的刑事追诉,也就避免了定罪量刑对加害人造成的“标签效应”,从而使加害人可以更加自然地实现再社会化过程。[4]
(四)节约司法成本,提高诉讼效率的需要
在司法有限的前提下,为了更好地完成诉讼任务,就必须高效地利用有限的司法资源。刑事和解制度的突出优点就在于能使特定的案件在不交付审判的情况而终结,缩短了诉讼时间,使双方当事人的利益诉求以较快、更便捷的方式实现;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减轻了当事人的诉累;使司法机关得以集中精力去处理更为重要的案件,使“需要公正的案件更加公正,需要效率的案件更加有效率”[5],从而达到讼经济的目的。刑事和解制度的运用,可以有效节省司法成本并促进司法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提高整体司法效率。
三、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构建
刑事和解既是一种制度构建和司法模式,更是一种司法理念,在现有的法律制度框架下,应不断地丰富刑事和解的理论和实践,从而为司法制度的改革、和谐社会的建设做出贡献。
(一)刑事和解制度的构建
1、进一步完善立法,将刑事和解制度转化为法律制度,以法律明文规定的形式加以规范。在刑事和解程序中,刑事诉讼法应当就刑事和解的适用条件与案件范围、刑事和解的提出与受理、刑事和解的方式与步骤、刑事和解调停人的选择、刑事和解协议的审查与认可等作出明确规定。这样才能使刑事和解制度有法可依。
2、在侦查阶段应慎用刑事和解
在侦查阶段,侦查的任务就是收集证据,查明犯罪事实,抓获犯罪人,使未暴露的犯罪事实最大限度地“还原”。[6]在侦查阶段进行刑事和解,一方面不利于侦查机关收集证据,若在事实未查清、证据不充分的情况下勉强让双方进行和解,容易导致“以钱买刑”情况的发生;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加害人及被害人权益的保护。当然,在侦查阶段若证据充足,符合适用刑事和解情形的,还是可以适用刑事和解程序的。
3、刑事和解的适用条件
刑事和解的适用应具备以下条件:(1)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这是适用刑事和解的基础条件。(2)加害人的有罪答辩。加害认罪是刑事和解的先决条件,有罪答辩意味着加害人承认犯罪行为是自己所为。如果没有加害人有罪答辩的先决条件,则无法实现刑事和解为被害人提供疏通情感阻滞渠道的预期目的。(3)和解必须出于双方自愿。自愿是刑事和解程序的启动必要条件之一,包括被害人和加害人双方自愿,即无论是加害人的悔罪、道歉和赔偿还是被害人放弃对犯罪嫌疑人刑事责任的追究,都必须出自双方的真实意愿。(4)双方当事人为自然人。
4、刑事和解的适用范围
根据刑法、刑诉法及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关于在检察工作中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若干意见》、《人民检察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规定》以及《关于依法快速办理轻微刑事案件的意见》等有关规定,笔者认为,检察机关适用刑事和解的适用对象应当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未成年加害人;(2)成年加害人中的初犯、偶犯、过失犯;(3)亲友、邻里、同学同事之间因纠纷引发的刑事案件。同时,对于危害国家安全、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案件,以及公职人员的职务犯罪等公害案件不适用刑事和解,这是因为这类公害案件侵害的是公众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且公权具有不可让渡性。
5、刑事和解协议的审查及协议履行与监督
刑事和解是加害人与受害人双方以非诉讼方式解决刑事案件,在调解过程中可能存在威胁、利诱以及弄虚作假等非法交易情况。同时,刑事和解制度使司法人员手中权力扩大,少数司法人员可能利用刑事和解权,收受当事人贿赂,以案谋私,曲解法律,强迫和解,或以刑罚代替和解相威胁等司法腐败现象。因此,检察机关要加强对刑事和解过程的控制与监督。
(二)相关配套制度的构建
1、增加社区矫正的非监禁化措施
社区矫正是指将符合矫正条件的犯罪分子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7]社区矫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刑法观念和刑罚经济性原则,它与刑事和解有着相通之处,将其推广应用将极大完善刑事和解制度的整体框架,使之具有可操作性。
2、建立暂缓制度
暂缓是指检察机关对应当的加害人,根据其行为性质、年龄、危害程度等情况综合考虑之后暂时不予,给予其一定的考验期限,令其进行自我改造和反省,根据其悔罪表现决定是否的制度。[8]在加害人与被害人达成和解的情况下,以暂缓为手段,在暂缓的期限内,根据加害人是否自觉履行和解协议的情况决定是否。[9]
3、建立刑事和解的宣传教育机制
当前,许多人还不了解刑事和解制度的内涵,应加大宣传刑事和解,使广大群众认清刑事和解与案件“私了”的本质区别,让广大群众了解及认同刑事和解。在司法人员中,要强化刑事和解的执行能力,严格刑事和解的适用范围、条件和程序,避免因刑事和解不当而产生负面的社会影响。
注释:
[1]参见陈兴良主编:《宽严相济刑事司法(编辑整理)政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53-254页。
[2]李军东:“恢复性司法的本土化改造——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视角看恢复性司法在我国的运用”,载《中国检察论坛》2007年第3期,第111页。
[3]孙宝民,吴春波:“和谐检察视野下的刑事和解制度再探讨”,载《检察研究参考》2007年第6期,第9页。
[4]甄贞、陈静:《刑事和解的可行性理论分析》,载《人民检察》2006年第14期,第11页。
[5]陈瑞华语,引自甄贞、陈静:《刑事和解的可行性理论分析》,载《人民检察》2006年第14期,第10页。
[6]黄汉勇:《轻伤害案件刑事和解的适用与完善》,《检察日报》,2007年3月27日。
1知识经济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形式下,经济增长是经济结构(核心是产业结构)的升级,经济增长的实质性内容是结构高一档次的优化,经济增长是结构升级的一种表现。
1.1需求结构变化快,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知识经济是以高科技知识产业为主导产业的经济,不仅使增长高质量,人均收入水平也稳定快速提高,从而导致了社会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消费方式、消费结构的变更。需求结构的变化通过市场这个中介环节影响生产和供给。对生产的直接作用就是资源配置结构发生变化,在总产值来源的产业分布上知识密集的高科技产业和知识密集的服务业的份额相对上升,农业和传统制造业的份额相对下降。可见,需求结构的快速变化加快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1.2科技发展迅速,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知识创新是知识经济的基石。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研究与开发、在职培训的投资不断增加。由于教育的发展,不仅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科技人才,而且提高了全体劳动者的素质,因而知识的生产、分配和应用具有可靠的人力资源保证。由于研究和开发活动积极活跃,经费也充足,使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科技进步速度加快,而技术进步是影响产业结构的首要因素,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正相关,科技进步越快,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就越快。
1.3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知识经济,加快了产业结构的调整由于经济一体化,使国际间的经济联系很紧密。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加快各类要素、商品在国际间的速度,促进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在国外消费示范作用的冲击和带动下,必然引起国内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从而导致企业的生产、技术结构的变化,引起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一国对于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发生变化时,不仅推动了本国的产业结构调整,而且由于国际贸易活跃,引起其他国家出口导向型企业的生产的变化,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2知识经济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2.1知识经济时代下高新技术发展迅猛,为经济可持续增长提供了可能知识经济时代下高新技术产业不仅起先导作用,而且将成为第一支柱。高新技术产业由于其高附加值有力地支撑着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增长。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决定着知识的生产、传播及应用的能力和效率。知识的生产是无穷无尽的,非消耗的,通过知识、信息和技术的投入,带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使高新技术产业无可非议地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下的第一支柱产业,从而改变了工业经济时代下经济发展从萧条、复苏、繁荣到衰退的周期性,使经济可持续增长成为可能。
2.2知识经济时代下知识成为主体资源,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知识经济时代下"资源"这个概念的内涵被大大地扩展了,工业经济时代,资源原来是指自然资源,随后扩大到社会资源、经济资源等。在知识经济时代下,资源已经成为生产活动和经济活动得以进行和开展的外在条件的总称,可分为信息资源与实物资源两大类。经济活动是永远离不开实物资源的,但信息资源的利用在一定程度上主导了实物资源,信息和知识不仅成为辅助资源,而且成为主导资源,甚至在一定情况下成为主体资源。信息和知识不仅用它来辅助与支配物质生产,而且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资源,进行独特的生产,形成独特的产业即信息产业和知识产业。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作为经济资源,遵循效益递增规律,即在提高资源效率方面投资越多,获取的边际效益越多。知识资源与物质资源相比,具有四个特征:①非消耗性。知识可经无数次使用而自身并不减少,在使用过程中还会增值,可以被用来创造新知识,知识越用越多,使用的成本越来越低。②共享性。知识较少受时空的局限,可为公众共享并可反复使用和同时使用而价值不被削弱,与其它生产要素结合可大幅度提高劳动力和资本的使用效率。③非稀缺性。物质资源是稀缺的,尤其对不可再生资源来说,它们只能绝对地减少,而知识则可以在使用中产生知识,人类可以无穷尽地创造知识。④易操作性。知识更易于传播和处理等等。
3经济增长推动了技术进步,加快了知识经济的发展
信息构建(InformationArchitecture,IA)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兴起、90年代末期得到广泛推崇和快速发展的一种信息组织和管理的理论,其理论和实践在这几年不断地得以完善。对IA的发展状况有众多的认识,如:有学者将IA的发展划分为前网络时代的IA和网络时代的IA;有学者认为,信息构建的发展经历了3代:第一代信息构建重点是把系统当作是个别组织中的独立应用;第二代信息构建的重点是把系统当作个别组织中各个组成部分的集成装置;第三代信息构建的重点是把信息当作支持IT工具和技术的公司资源[1]。在IA研究蓬勃发展的同时,以从事信息构建工作为职业的信息建筑师队伍不断壮大,信息构建的正规教育在高等院校不断兴起,民间和社会团体对IA也投入了相当大的热情,信息构建的应用范围和影响力正在逐步扩大。
在信息构建不断深入发展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一个事实,那就是人们常常谈及从信息构建到知识构建的发展趋势。知识构建的概念是伴随着信息构建的研究出现的,尽管常常被人们提及,但对它的深入研究还不多见。本文从信息构建与知识构建的异同、信息构建到知识构建转化的条件以及从信息构建到知识构建的趋势这几个基础的方面来研究信息构建和知识构建的关系,以期引起国内对知识构建问题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并最终能形成指导企业和组织机构管理实践的理论、方法、工具和产品,推动从信息构建到知识构建的发展。
知识构建(KnowledgeArchitecture,KA)是信息构建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广泛兴起以后出现的一个比信息构建更加新的词汇。一般而言,知识构建是基于IA基础之上的信息构建形式,它具有知识组织、知识导航、知识标识和知识检索的功能,是使知识更易于理解和吸收的工作理念、工作过程和工作方法。
要将信息构建与知识构建相关联,就必须谈及信息资源的开发链,即从“事实—数据—信息—知识—智慧—创新”的发展过程[2],从信息资源开发链来看,KA提供的是信息资源开发链较高层次的信息或就是知识本身,提供的是知识服务,它更突出人与内容的结合。
通过对信息构建的研究,笔者认为信息构建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是使信息清晰化和可理解,从而帮助人们吸收和利用信息,IA是促进人的认知层次提高的手段之一。而KA是更高认知层次的信息活动,要促进人们从信息中获得知识,或者从知识中获得智慧,如果按照信息资源开发的发展过程看,从IA向KA的递进和发展是必然的趋势。尽管如此,从IA到KA的发展不一定就是一个简单的进化过程。比之IA,KA需要更复杂的条件、更完善的思想体系和更多的创新。
从IA到KA的发展符合人们对信息和知识获取的要求,IA未来的发展会按照这个轨迹进行,但具体怎样才是IA向KA转变的明确表现?IA如何实现到KA的转变?IA何时会实现全面的转变过程?回答这些问题还有待时日。
2信息构建和知识构建的异同
人的认知过程存在着如下的认知过程链:事实数据信息知识智慧。信息和知识存在于该过程链的不同层次,尽管它们有时以同样的形式出现,但本质上存在着差异。很多学者都论述了这个差异,下面我们从信息和知识的异同来论述信息构建和知识构建的异同。
P.Kaipa认为信息提供给我们客观的描述,而知识提供给我们主观的解释。知识与信息的区别在于知识回答“如何去做”(Howto)的问题,而信息回答“什么内容、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和谁”(What,When,Where,Who)的问题。他将知识的主要特性总结为[3]:①既是主观的也是客观的;②对背景敏感;③有集体成分也有个人成分;④隐性和显性——如何达到它和如何使用它;⑤可用性上的有限的保存期限以及过程上无限的保存期限;⑤应用时的功能化以及获取时的信息化。
因此,知识尽管有信息的特性,但它不是信息,它是让信息产生意义的过程。没有背景、文化、隐性的和时间的维度,知识只不过就是信息,然而,较它所依赖的客观的信息而言,知识更多关注人们如何解释信息的经验、偏见、运用的法则和价值标准。
很多人自称为知识建筑师(KnowledgeArchitect),T.Reamy就是其中的一个。他总结了信息和知识之间存在的关系,认为知识比数据和信息更宽泛、更深入、更丰富[4]:①知识是信息+意义;②知识是信息+行动;③知识是组织好的信息;④知识是应用的信息;⑤知识是理解模式;⑥知识是信息+更多的完善的模式;⑦知识是我们消化的东西而不是我们把持的东西;⑧知识是合理正确的信念。
在罗列了上述关系后,T.Reamy认为,知识是信息+背景(Contexts),因此知识构建就是“信息构建+背景”。他还重点讨论了智力背景、个人背景和社会背景这三种背景。知识构建提供的智力背景主要包括:①提供一个可供学习的框架,使人们将存储的信息转变为知识;②将元数据初级阶段进化到控制词汇初级阶段;③建立一个支持故事讲述(Storytelling)的框架以促进知识的交互活动。知识构建提供的个人背景是要建立一个基础结构以支持在不同的团体范围内的多样化的成员,并支持工作中的每一个个体,其中两个关键的因素是为人员和任务建立相适应的分类方案,以及建立内容丰富的、能够捕捉隐性知识的轮廓图。知识构建提供的社会背景就是设计将多个个体集合联结和合并为丰富和不同的团体集合,开发组织的、标识的、导航的、搜索的手段来支持这些团体中人与信息、人与知识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互。
还有学者认为[5]:知识构建与信息构建相似之处在于:它们都是集中于组织内容的。不同之处在于知识构建是基于用户和任务背景的一种更加动态的方法。
我国学者按照信息构建的基本方法,总结了知识构建的特点,他们认为,从系统构成看,KA表现为[2]:①IA的组织系统+更深更动态的范畴分类、面向任务的分类、面向用户的分类或三者结合;②IA的导航系统+联结人员和信息,“推”和“拉”平衡,人与人联络;③IA的标识系统+更加面向过程、可视工具、个人标识、与社团保持张力、行业社团;④IA的检索系统+新检索方法、范畴分类、摘要、个性化、适应性检索。以上是国内外学者的几个有代表性意义的观点,笔者的看法是,信息构建和知识构建有以下几方面的相同和相异之处。
两者的相联系之处在于:
1)信息构建和知识构建都是关注内容组织问题的学问、解决共同的问题:即信息/知识——表达清晰化、组织的有序化、存储的本体化。
2)信息构建和知识构建都建立在“以人为本”的思想基础之上,关注特殊环境下的人所处的信息生态,人的信息获取和知识利用问题。
3)当信息构建的理念被用来整理组织内部的数据和信息,让信息便于发现和管理,以便创建知识时,它是知识构建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基础。两者的相异之处在于:
1)信息构建目前已经成为一个专有名词,虽然人们对信息构建这个学科领域所包括的内容范围还没有确定清楚,但是它毕竟已经有了自己的核心领域和研究重点,形成了一个基本稳定的研究框架,有了专门的网站和研究社团。而知识构建还没有完全成为一个专有名词,还缺乏自己的研究核心、重点和框架。笔者通过搜索也还没有发现专门的KA网站或者研究社团,只发现了一些公司所宣传的、主要作为咨询工具的知识构建产品。知识构建看起来与知识管理的学科领域知识有比较大的交叉。
2)信息和知识的差异决定了信息构建与知识构建的差异,信息构建解决的是人们如何发现信息和理解信息的问题,只需要回答人们所需要的信息的可能位置并更好地展示这些信息;知识构建要解决提供给人们所处理事务时利用哪些知识的问题,回答如何去做。而这与背景条件、个人的差异、所处理的事务、要完成的任务有更加直接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内在的而不是外在的或者表面的关联。
3)比起信息构建来,知识构建所要建立的知识框架需要嵌入更多的、复杂的背景因素,知识构建需要信息构建的一些思路和方法,需要信息的组织系统、标识系统、导航系统和搜索系统这样的基础,但需要进一步发展为知识组织、知识标识、知识导航和知识搜索,它们与信息构建的4个核心概念的差异就在于信息与知识之间的差异。
4)虽然知识构建与信息构建在某些方面的表现形式相似,知识构建以信息构建为基础,但知识构建不是简单地由信息构建过渡而来,也就是说,好的信息构建基础不一定就能产生好的知识构建,知识构建是在信息构建与其他背景因素综合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更复杂的体系结构。
5)信息构建的焦点在于如何建立人与信息之间的有效关联,它一般是面向某个具体应用的,如网站的用户;而知识构建的焦点在于如何建立人与人之间有效的知识关联,它与某个具体应用无关,是通用的、面向基础的,相对而言是多维的、动态的,如企业知识工程。
3信息构建向知识构建发展的条件
知识建筑师是设计一些空间供人们在其中进行交互活动并产生交互影响的人们,他们设计动态的交互影响使人们生成概念的因素,反映出他们互相交互过程中的属性[6],显然信息建筑师(InformationArchitect)的工作与他们的工作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的。我们还没有研究出满足从信息构建向知识构建发展的充分条件,但是,要实现从信息构建到知识构建的发展,起码要满足以下条件:
·建立一种系统架构,提供一种智能交互的环境。正如T.Reamy所言[4]:知识不是我们典型意义上存储下来的东西,相反,我们存储信息,是让人们将它转化为知识。这意味着知识构建不仅关注存储系统的结构,还要关注其中嵌入的,让人们在信息系统中相互影响的,将信息转化为知识的知识管理过程,并且要让这个过程更容易、更快捷和更有生产力。
·为不同的知识状态建模,让知识能够获得。Visioncor公司提出建立“集成化的知识构建”方法来增加内容的价值和可用性,这种方法按照内容被使用的情况来对它们进行分类。不管内容是信息、要学习的知识还是共享知识,这种集成化的知识构建方法都可以作为一种指南,将所组织的内容组织成为一些小型的可以再利用的小块并在它们之间建立有意义的、直观的联系,结果是用户在需要时能够快速定位所有的相关知识[7]。
·建立能够捕捉个人头脑中的隐性知识的特征概貌图,建立人与人之间的知识联系。挖掘个人头脑中的隐性知识是知识管理的重要任务,这个任务与知识构建的目标是一致的。知识构建不仅要为显性知识,还需要为隐性知识建立可能的关联;不仅建立人与信息之间的联系,还要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建立知识地图,支持合作研究。信息构建的一个重要产品是内容地图(ContentMap),而知识构建要在内容地图的基础上生成一个更丰富、更复杂、更多维、更人性化的知识地图。内容地图是内容规划映射(InformationMapping)的结果,它常常被信息建筑师用来对付信息过载和将非结构化的信息转化为可管理的和可被再使用的文献,以便它们今后能为不同的使用目标而被多次使用。知识地图是表示知识概念及其联合关系的网络结构[8],是知识资源的导航系统。它不仅提供组织运作所需要的知识要素,还提供有关人、时间和地点的线索。它能够反映人们需要获取的知识的类别,能够直观地提供组织中知识的视觉展示,揭示组织业务环境中知识的分布和流动情况。知识地图除了关注内容以外,还需要关注任务、人员和社团几个维度,不仅对信息行为建模,还要为它的人员、政策、技术和智能结构建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