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8 11:47:3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冶金技术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以焦炭炼铁开始的近代冶金业的技术创新在工业革命时期对人类文明影响巨大,因此在工业遗产保护领域受到普遍重视。如英国于20世纪80年代末启动了历史遗迹保护项目,钢铁工业历史遗迹作为其重要部分,形成了398个影像资料和70个文件的档案记录。[4]在英国所有与冶金工业有关的遗址中,最重要的当然是位于伯明翰西北50公里的泰尔福德(Telford)地区的铁桥峡。近代冶金工业遗产对工业文明带来的巨大影响,其根本上是钢铁冶炼新技术及其大规模普及所带来的,从这一意义上,我们认为冶金工业遗产的技术史价值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概括:一是核心技术的发明或引进;二是新旧技术体系的交替;三是冶金产品如钢铁及其重要景观的形成;四是新技术及其生产系统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而铁桥峡遗址具备了上述四种技术史价值的全部要素,围绕这些要素,相应的工业遗产保护和开发实践得以展开:第一,焦炭炼铁技术的发明和使用,是铁桥峡成为工业革命主要发源地的根本原因,也是其作为工业遗产的核心价值所在。铁桥峡之所以成为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源地,是因为1709年亚伯拉罕.达比(AbrahamDarby,1676-1717)在此成功地用焦炭炼出生铁,这一技术创新使炼铁业摆脱了对木材的依赖而获得充分的发展空间,也拉动了煤矿业的进一步繁荣。以钢铁为原料的动力机械、工程建筑和铁路交通因此得以大规模发展,人类开始进入“钢铁时代”。[5]基于焦炭炼铁在技术史上的意义,铁桥峡成为了英国工业遗产保护的首要对象之一,1959年,达比的焦炭炼铁高炉也因此成为首个被挖掘和保护的对象,其最初的目的是纪念Coalbrookdale公司成立250周年。直到1968年铁桥峡博物馆基金(theIronbridgeGorgeMuseumTrust)创立,负责对方圆6平方英里的铁桥峡地区的工业遗产进行保护和研究,铁桥峡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开发由此全面展开。第二,焦炭炼铁试验成功后,铁桥峡地区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新旧技术系统交替的时期,这直接体现在高炉动力系统的变革上,这是焦炭炼铁系统得以最终确立并使这一地区成为工业革命摇篮的又一因素,也成为铁桥峡工业遗产保护和展示的主要内容之一。达比的高炉最初是靠上下水池的落差形成动力来鼓风的,为解决干旱的夏天上水池枯水的问题,最初是通过修建马车轨道来输送水,1742年,纽可门蒸汽机代替了马车,用于水的提升,高炉鼓风的动力仍然来自水轮机。直到1776年,直接将博尔登-瓦特蒸汽机用于鼓风的方法得以成功研制,蒸汽机才在高炉炼铁中取代了水力鼓风[5]。在铁桥峡,达比二世修建的上下水池间的运水轨道被保存下来,成为体现新旧动力系统交替过程的主要景观。科尔布鲁克代尔铁博物馆(CoalbrookdaleMuseumofIron)用文字、图片和模型,完整地展示了该地区新旧高炉技术系统的变迁过程,达到了更清晰地再现工业革命是如何发生的效果。第三,1779年修建的铁桥,作为世界上第一座用生铁建造的桥,是工业革命时期新炼铁技术所带来的钢铁新产品和新景观,构成了铁桥峡技术史价值的另一重要内容,这是炼铁新技术实现产业化的直接产物。而人们如何首次用生铁来建造这样一座大桥,本身就是另一项很重要的技术创新。针对高炉和铁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铁桥峡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作出了以下两点评价:1)科尔布鲁克代尔高炉使亚伯拉罕•达比一世在1709年发明焦炭炼铁的历史得以永存。铁桥作为第一座生铁构建的大桥,同样是体现人类创造天才的杰作。2)科尔布鲁克代尔高炉和铁桥在技术和建筑发展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可见,正是因其在技术发展史上的意义,铁桥和达比的高炉成为铁桥峡工业遗产的核心价值所在。此外,铁桥本身的建造技术的复原也成为了工业遗产的重要研究内容。1997年,瑞典画家伊莱亚斯•马丁1779年的一幅水粉画在斯德哥尔摩曝光,这幅画描绘了铁桥建造的方法。随后,大卫(DavidDeHaan)等人进行了详细的考古学、历史学和图片的研究,为了验证画中描绘的方法的可行性,2001年在铁桥峡地区的比利斯特山露天博物馆的运河上,一座按1:2的比例的铁桥使用18世纪的材料和技术建造起来,这一成果成为了展示铁桥建造技术的景观之一。第四,新技术引发的工业化导致运输、生活方式和城镇景观的改变,是铁桥峡地区在整体上作为工业遗产的价值体现,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铁桥峡价值评价的第3条称:“铁桥峡提供了近代工业地区发展的一个极具魅力的缩影。采矿区、运输业、生产企业、工人住所以及交通网络被很好地保留下来,形成了一个非常协调的整体,具有显著的潜在教育价值。”如果说炼铁炉和铁桥承载着技术本身的历史,那么因冶金业的兴盛而形成的工业社会,则属于“外史”范畴。对这一层面的历史价值进行挖掘,可以为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提供更广阔空间。铁桥峡现有的10个博物馆中,BlistsHill维多利亚城镇(BlistsHillVictorianTown)是游客参观人次最多的景观,19世纪后半叶的维多利亚时代被认为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峰端,通过BlistsHill维多利亚城镇的重建,铁桥峡地区还原了19世纪经过工业革命后的英国人的生活状况,这个露天景观包括维多利亚时期普通工人的住房、银行、公立学校、药店、食品店、糖果店、铸铁厂、蜡烛厂、印刷厂,以及火车站和铁路等。这些展示也使铁桥峡地区作为工业遗产景区,更具观赏性和吸引力。
二、中国近代冶金工业遗产的技术史价值特征
中国是世界上发明和使用生铁最早的国家,然而土法炼铁技术是与传统的农业社会相适应的,并未导致工业社会的诞生。近代西式钢铁技术在中国的兴起始于19世纪80年代。相对于西方工业化国家而言,中国近代冶金技术与工业化历史有其自身的特点,使中国近代冶金工业遗产的技术史价值具有一些不可忽视的特殊性:第一,中国近代冶金技术史是一段单向的技术转移过程,且这一时期的技术引进并未带来中国钢铁工业的发达,这是中国近代冶金工业遗产技术史价值首要的特殊性。1885年至1936年,先后有贵州青溪铁厂、汉冶萍公司等钢铁企业在中国创办(见表1),主要设备和技术全部来自英、德、美、比利时等国,其中汉冶萍公司是唯一的煤铁一体化企业,其炼铁和炼钢设备的产能超过中国钢铁企业总产能的2/3,1926年随着汉冶萍公司冶炼设备全部停产,中国近代冶金工业化走向了谷底,中国所需的钢材回到了完全依赖进口的状况。[6]虽然中国近代冶金工业最终走向衰败,但这一时期的冶金工业遗产有着不容忽视的技术史价值。首先,汉冶萍公司等企业的遗存作为中国冶金工业近代化的起点,见证了中国最初的技术近代化的努力,无论其成败以否,意义均非常巨大。其次,客观还原这段艰难而曲折的技术引进史应成为中国早期冶金工业遗产挖掘和保护的主旨所在,对中国来说,这段充满挫折的记忆或许更值得珍视,这是中国近代冶金工业遗产与英美等国的不同所在。第二,在大规模引进西方技术的同时,近代中国广大的乡村仍然长期存在一个土法冶炼系统,为人们日常耕作和生活提供材料。中国早在春秋以前就发明了生铁冶炼,几千年来,铁是支撑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系统的主要技术要素之一。明清时期,山西因坩埚炼铁的发展和丰富的铁矿资源,逐渐成为铁的最大产地,(图3)这一状况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对于欧洲,中国近代新旧冶炼技术的交替显得更为艰难和特殊。在对中国近代冶金工业遗存进行挖掘和保护时,我们不能将目光仅仅锁定在新式冶金工业遗存,还应该重视逐渐消亡的近代土法冶炼遗存的价值。正如下塔吉尔所说:“许多旧的或废弃的生产工艺中人类的技艺,是极为重要的资源,一旦失传无可替代。应当被详细记录并传给后代。”而目前中国对在工业化进程中逐渐消失的传统冶炼遗存的关注远远不够。第三,近代新冶炼技术和工业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变迁,是这段并不成功的工业化进程给中国社会和文化带来的最大影响,是中国近代冶金工业遗产技术史价值另一重要内涵,值得工业遗产价值保护中深入的挖掘和展示。近代随着汉阳铁厂等现代工业的兴起,以农民和乡绅两大社会阶层为基础的传统社会关系逐渐改变。首先,部分农民从乡村手工业者转变成了新式产业的工人。其次,乡绅阶层也发生明显转变。以汉冶萍公司为例,地方乡绅参与到大冶铁矿和萍乡煤矿的开发中。此外,为培养技术人员,士绅的后代被公司选派出国攻读采矿冶金等专业,成为中国第一批本土钢铁工程师。[6]从工业遗产的角度来说,中国目前保留下来的近代冶金设备、厂矿建筑等实物留存已经非常罕见,但我们在现存的企业档案文献中可以挖掘出一批反映技术与社会变迁极具价值的遗产。例如我们在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找到的汉冶萍公司送培英国的留学生的档案。借助对相关文献的挖掘和整理,可以使中国冶金工业遗产的内涵更丰富,也更具讲述历史和教育后人的功能。
作者:方一兵 姚大志 单位:中国科学院
二、金融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金融在宁波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虽然发挥了不少作用,但是离高新技术快速发展对金融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相差甚远。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科技与金融相互脱节。科技人员只在自己的专业驰骋,不懂市场,也不懂金融;金融领域也不知道科技领域的事,不懂的科技规律,不清楚科技人员在干什么,没有正确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以造成各搭各的台,各唱各的调的局面。2.科技创新的不确定性同金融安全性的矛盾始终存在。我们知道,科技创新活动不是一帆风顺的,是存在许多变数的,即风险与机遇并存,挑战与成功并存。因此,金融资本如何为科技创新活动保驾护航,在承受科技创新活动风险的同时分享科技创新成果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大问题。而就目前来说,金融资本游离于高科技产业之外,不能有效地支持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由于缺乏金融资本的支持,不少企业科技创新活动往往胎死于企业创新活动启动之初。3.高新技术企业资产估值难。一般来说,高新技术企业在起步阶段规模都比较小,有形资产不多,但就成长性而言,其技术含量高,发展势头迅猛,拥有不可低估的无形资产。因此说,高新技术产业资产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即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但是目前金融部门在发放贷款时,只认可高新技术企业的有形资产,并不认可无形资产。由于得不到金融资本的支持,许多成长性极好而有形资产偏低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缓慢,甚至夭折。[3]宁波高新技术产业在政府主导、民间资本推动下,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金融方面还远远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造成金融资本不能有效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有:1.宁波现有区域金融结构不甚合理。这种不合理表现在:一是金融组织机构分布不均。就金融组织机构来说,在区域内银行是老大,占据垄断地位,其他非银行金融往往是配角,发展相对滞后。而就金融机构性质来说,国有及国有控股金融占据主导地位,非公金融机构少之又少,严重不足。二是金融市场结构呆板、单一。高新技术企业筹措资金主要通过两种渠道,即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是指通过股票、债券市场等筹措企业所需资金;间接融资是指通过向银行贷款方式筹措企业所需资金。直接融资减少了企业筹资成本,有利于高新技术企业发展,间接融资不仅加大了企业融资成本,而且也增加了银行金融风险。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应当以直接融资为主,以间接融资为辅。但是,由于宁波现有区域金融市场失衡,导致宁波高新技术企业融资以间接融资为主,很少采用直接融资,影响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壮大。2.银行信贷资本向高新技术企业投放不均衡。银行向来有“嫌贫爱富”的传统,在向高新技术企业投放贷款问题上同样如此。企业规模越大获得的贷款越多越容易,企业规模越小获得的贷款越少越难。高新技术企业得到金融部门支持就不易,而小微高新技术企业就更加难上加难。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银行也是企业,企业的趋利性迫使它把资金投放在风险小、盈利能力强的产业和项目中去。二是由于高新技术企业本身的原因,如管理不规范、运作不到位、经营能力差等,使得金融机构不敢向其投放资金。三是国有银行尤其是国有四大银行即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门槛相对较高,标准不统一,加大了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难度。3.金融创新不足。一是面对众多新的金融需求,基层金融机构能够提供的服务有限,几乎都是几项传统的信贷业务,主要包括发放贷款、汇票承兑、信用证等。二是在新的形势下,面对新情况、新市场,金融机构普遍缺乏创新精神,仍沿用老传统、老做法,不敢越雷池一步,服务呆板,品种单一,从而制约了金融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有效支持,阻碍了企业的快速发展。4.风险投资供给匮乏。目前风险投资在支持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的建设上虽已有一些进步,但仍存在资本结构单一、资金规模较小、法律法规不健全、缺乏激励和约束机制、风险资本退出机制不畅、专业人才匮乏等瓶颈。5.金融环境有待优化。一是从国家整体的金融法律环境上看,需要进一步改善。二是宁波区域产业带内的市县协调需要一步改善。目前缺乏必要的、统一的协调制度和组织形式,难以进行长期稳定的合作。三是金融监管及金融保障需进一步改善。
(一)测算模型与变量设定鉴于土地要素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将上述模型的函数形式设定为。结合广东省农业发展实际,对相关变量的确定如下:(1)农业总产出,直接选取《广东省统计年鉴》中农业总产值的原始数据。(2)农业的资本耗费,采用农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作为衡量指标。(3)劳动力耗费,经济学中常用劳动者工资、劳动时间或劳动人数等统计指标衡量(李子彪,2006),若考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计算时采用农业生产实际投入的劳动力数量较为合适,但因缺乏相关统计资料,借鉴周端明(2009)的做法,选择第一产业从业人数作为计量指标。(4)土地耗费,考虑到广东省农村土地撂荒的普遍性,采用农作物播种面积代替常用的耕地面积变量。采取同样做法的有全炯振(2009)[12]、赵芝俊等(2006)[13]。
(二)参数估计本文选取广东省1982-2011三十年的统计数据拟合生产函数,测算出各投入要素的参数。为避免多种共线性对参数估计的影响,假设规模报酬不变,则有α+β+γ=1,生产函数式(4)可变为。由表2可知,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达到了0.941499,同时方程本身和各参数变量均通过显著性检验,另外异方差和自相关检验均能通过,模型的解释能力强,可用来计算科技进步贡献率。由上述结论可知,1982年至2012年间,广东省农业资本投入的弹性系数α=0.3517,土地投入的弹性系数γ=0.25,劳动力投入的弹性系数β=1-α-γ=0.3983。即资本投入、土地投入及劳动力投入每增加1%,农业总产值分别增加约0.35%、0.25%和0.40%。可以看到弹性系数最大的是劳动力投入,意味着目前广东省农业产出相对更依赖于人力资本的增加,属于典型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与某些省份相比②,资本投入与劳动力投入的弹性系数相差不大,可粗略认为目前广东省农业发展处于由劳动密集型转向资金密集型的过渡期。
(三)广东省农业技术水平测算结果及分析根据上文所得参数估计结果,结合(5)式,对广东省1982-2012年农业技术进步水平进行测算。可以看到,30年间广东省农业技术进步增长率表现出较大的波动性,甚至有些年份出现负值(图1)。这一方面与广东省自然灾害频繁,农业生产总值波动较大不无关联;另一方面,所测算的农业技术进步为广义全要素生产率(TFP),不仅包括科技进步本身,还受资源配置效率和其他随机因素的影响。如1992年,资本投入增长率达到153.51%,而农业总产值增长率仅为12.57%,出现了投入多而有效产出少的情况。在剔除生产要素投入之后,农业技术进步水平不可避免地出现负值,但这并不能说明农业科技进步对广东省农业经济增长没有发挥积极作用。1998年以后,农业技术进步水平的波动幅度开始趋缓,自2007年基本保持着向上趋势,说明资金配置效率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观,但这需要更多数据支持。
二、实证检验
(一)变量的选取与数据说明金融发展水平提高的一个主要表现就是金融资产规模相对于国民经济财富的扩展。对于金融发展水平的衡量,考虑到目前广东省农村金融结构相对简单及数据的可得性,拟从农村金融发展的规模和效率两个维度进行考量。金融发展规模指标方面,鉴于广东省农村金融以存贷业务为主,结合一般做法,选择农村存贷款余额之和与农业GDP之比为金融发展规模的衡量指标。但因1990年前后乡镇企业贷款余额的统计口径明显不同,而1995年后统计年鉴重新对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进行了划分,导致城乡居民储蓄存贷款余额与研究所需数据口径相差太大,故而采用农业存款余额和农业贷款余额替代农村存贷款以反映农村金融状况。金融发展效率指标方面,参考王志强、孙刚(2003)的做法,选用农业贷款与农业存款之比作为衡量农村金融发展的效率指标[14]。采用这一指标还基于以下考虑:首先,农村金融发展的目的是服务农村实体经济,这一比值越大,越能反映农村金融机构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其次,该指标可以衡量农村金融机构将存款转化为贷款的能力,显示农村金融机构对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还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前农村资金外流状况。农业科技进步方面,直接选取上面测算出的广东省农业技术进步增长率为实证变量。以上三个变量分别用RGM、RXL和TFP表示。由于银行资金来源项目自2011年起使用新的分类,广东省统计年鉴不再提供农业存贷款余额等相关数据指标,故截取1983-2010年度样本数据,样本数据均来源于《广东省统计年鉴》及《广东省农村统计年鉴》。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及变化趋势如表3和图2所示。在这里主要对农村金融发展规模指标和效率指标进行分析,由表3和图2可看到:(1)农业存贷款余额占GDP的比重尽管在个别年份有所下降,但整体上呈增长趋势,尤其在1992年之后上升速度明显加快。截止2010年末,该比值达到0.67,相比1982年增长近1.5倍,说明广东农村金融资产比例不断提升,农村金融规模不断扩大。(2)农村金融发展效率指标的变动趋势:1998年以前,农业贷款占农业存款的比值呈现较大波动,在1983年达最大值后,1994年降至最低点。这是因为1983年农村经济体制率先改革,众多资金流向农村;但随着1984年经济体制改革重点转向城市,农业贷款占比急剧下降,且在1998-2000年间出现大幅度回落。大量资金流向城市,农户与农村中小企业融资难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3)2006年广东省开始逐步推进农村新型金融机构改革,但从图2可以看出,农村金融发展效率持续下降趋势并未因此明显改善,相反,农村金融发展规模指标出现了近10年来少有的大幅度波动,这意味着目前新型金融机构改革并未达到预期效果。
(二)单位根检验由于经济变量的时间序列数据往往都是非平稳的,若直接将其引入模型进行经典线性估计,很可能出现伪回归现象,因此,有必要先对各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通过Eviews5.1进行ADF检验,各变量的检验结果见表4。从表4的检验结果可看出,原有时间序列数据的ADF检验值均大于5%的临界值,即三组变量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是非平稳的,而对其取一阶差分后,序列D(TFP)、D(RGM)以及D(RXL)的ADF值都小于5%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表现为平稳序列。换言之,原有时间序列都是一阶单整的I(1)序列,故可进一步检验三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
(三)协整检验由于上述变量都是一阶单整的I(1)序列,因此可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来判断它们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Johansen协整检验法是一种基于VAR模型的检验方法,在检验之前需要确定VAR模型结构,而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滞后阶数的确定,运用赤池信息准则(AIC)和施瓦茨准则(SC)进行选择,同时基于数据生成过程特征,选择带有截距项并带有趋势项的VAR模型,具体统计结果如表5所示。结果显示,无论是AIC还是SC甚至其他如LR统计量等,均认为滞后阶数为1的VAR模型即VAR(1)模型较为合理。另外通过单位根检验对VAR(1)模型的稳定性检验结果显示,全部根的倒数都位于单位圆曲线内(图3),即VAR(1)模型是稳定的。协整检验模型的滞后期等于VAR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减1,故确定为0。表6为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水平下,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对协整均衡向量进行标准化后,可写出三个变量的协整方程如下:TFP=0.421947RGM-0.188170RXL(9)方程(9)表明1982-2010年上述三个变量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可以发现1982-2010年农村金融融发展规模与农业技术进步正相关,而农村金融发展效率与农业技术进步存在反向作用关系。亦可看出,农村金融发展规模的取值每增加1%,农业技术进步会同向变动0.42个百分点;农村金融发展效率的取值增加1个单位,农业技术进步会下降0.19个百分点。另外进一步对TFP与RGM、TFP与RXL两两分别进行协整检验,同样发现它们之间也存在协整关系,说明广东省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技术进步间确实保持稳定的均衡关系。
(四)VEC向量误差修正模型上面的分析给出了VAR(1)模型中的三个变量间存在长期均衡协整关系的结论,但这种均衡关系在短期内如何调整,需通过建立VEC模型进一步探讨。根据AIC、SC准则,确定VEC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为1,所得VEC模型结果如表7所示。由表7可以看到,VEC模型中TFP与RXL的误差修正项分别为-0.555930和0.962618,且在统计上是显著的,说明系统内变量间如果在短期内出现正向非均衡状态,RXL会同向修正而TFP会出现反向修正,相比而言,RXL的修正幅度较大,即长期稳定关系对农业技术进步和农村金融发展效率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调节效应分别为55.59%和96.26%。
(五)格兰杰因果检验检验了广东省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农村金融发展效率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尚不明朗,因此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来验证变量间的因果联系。格兰杰因果关系实质上是检验一个变量的滞后项对另一变量是否有预测作用,也即如果一个变量受到其他变量的滞后项影响,就称这两个变量间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对各变量进行一阶差分以满足格兰杰因果检验所要求的时间序列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8所示。由表8的检验结果可看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农业技术进步是农村金融发展效率的Granger原因,而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和农村金融发展效率均不是农业技术进步的Granger原因。
棉籽壳40~42.5千克、麸皮7.5~10千克、石膏0.5千克、石灰0.5千克、水65~67.5千克。
二、生产技术
1、裁袋:将用于栽培用的塑料筒袋裁成30~35厘米长的小段,一端用绳子绑好,使之成袋。每吨料需袋12~13千克。
2、拌料:将原料拌匀后堆成70~75厘米高的料堆,堆闷24小时后装袋。
3、装袋:装料时要边装边用手沿袋四周将料压实。待料装至17~18厘米高时,将空袋部分沿料顶层平面往中间折成束状,并用力往下压,挤出袋内空气,最后用塑料绳将袋口扎成活结。这样的料袋可装干料0.4千克左右、湿料1千克左右。装好的料袋放于100℃温度条件下灭菌14小时。
4、接种:选择又白又密的金针菇菌种备用。菌种瓶与料袋比以1:25为宜。将灭过菌的料袋放入接菌箱内,菌种瓶在放入接菌箱前要先用浓度为3%的来苏尔液,或浓度为0.2%的高锰酸钾液擦拭瓶外壁;接种前要用浓度为70%的酒精棉球擦菌种瓶口。然后按比例将菌种接入料袋。接种时菌种要尽量撒满料袋表面。最后放入气雾盒密闭熏蒸20分钟灭菌。每接完1瓶菌种,取种用的工具必须消毒1次,避免交叉感染。
5、温湿度调控:菇棚使用前应通风。排菌袋前每立方米面积用甲醛10毫升、高锰酸钾8克熏棚24小时,然后打开通风口换气。菌袋排好后一定要保持菇棚通风干燥。发菌阶段棚温控制在20~25℃,并经常通风;当棚温低于16℃时,可昼开夜闭。湿度一般控制在65%左右。催蕾阶段棚温控制在13~20℃,湿度增加到85%左右,微通风,给予散射光。出菇阶段棚温控制在6~8℃,湿度保持在80~85%,不通风,造成黑暗的环境。
三、病虫害防治
纯白金针菇主要有绿霉、白毛和菇螨、菇蝇等病虫害,其防治方法分别如下:
1、绿霉:该病菌发生后,菇体呈浅绿或绿色。它可污染培养料,与子实体争夺营养和空间农业论文,通过分泌霉素杀伤、杀死金针菇杂志铺。当绿霉菌丝接触到金针菇菌丝时将金针菇菌丝缠绕切断,抑制菌丝生长,严重时,绿霉可长满整个料面,使金针菇无法生长。防治方法:培养室、栽培场所应保持低温,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85%左右,并保持清洁卫生,通风良好。一旦发生绿霉为害,立即挖除带菌的培养基,在处理部位上撒施石灰粉或石硫合剂或波尔多液等,也可用多菌灵、施保功、甲基托布津等杀菌剂防治。发生严重的要将整个菇袋带出棚外销毁,同时立即通风降湿,注意不要把水喷到菇体上。菌筒感染初期,可采用2%甲醛溶液或3~5%的石碳酸注射,抑制绿霉的扩张。
2、白毛:该病病原菌菌丝棉絮状、白色,菌丝发达,病原菌主要来自培养料,其次是空气中悬浮的孢子落在料面或洒水时带入。在温、湿度较高的条件下,孢子萌发侵染料面,菌丝迅速蔓延形成白色菌丝,在金针菇基部侵染,菌柄变褐并腐烂,进而向上发展覆盖整个子实体,并长满整个出菇的袋口。被害处呈水浸状,并逐渐变成褐色软腐。防治方法:菇房在进料栽培之前要用65%代森锌粉剂喷洒。当局部发病时,立即停止喷水,加强通风降低湿度,摘除局部病菇,在患处撒生石灰。严重的将整个菇袋带出棚外销毁。患病区继续扩大时,立即喷洒65%代森锌600倍液、40%多菌灵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或50%苯菌灵1000倍液防治。
3、黄汤:侵染初期在培养基表面,菇丛中浸出白色混浊的液滴,使菇柄很快腐烂,褐变成麦芽糖色,最后成黄褐色,发粘变臭。发病原因主要是把带菌的水直接喷到菇体上,由于菇丛密,表面面积大,呼吸作用很强,水分不能及时散失,产生热量,病原菌在适宜条件下,大量繁殖生长,形成腐烂。防治方法:禁止水喷到菇体上,一旦发病,立即采收农业论文,加强通风,降湿控温,并用0.1%多菌灵或农用链霉素处理。
4、黑筋:子实体染病后,先从单个菌株开始,轻者产生斑点,使商品价值降低,重者整丛变黑腐烂,失去食用价值。该病发展很快,菇房内一般从上向下传染,水是其传播的主要媒介,病株上的水滴滴到健康的菌株上,健康的菌株会很快发病。防治方法:选用抗病的金针菇品种,合理调控菇房温湿度,出菇期间菇房温度应控制在15℃以下,发病后立即将病菇袋带出棚外销毁并用农用链霉素喷施防治。
二、陶唐氏入主晋南与稻作农业技术的选择
参考对陶寺城址2002年的浮选结果所进行的分析,其结果显示,陶寺城址中浮选出的稻谷数量很少,只占到0.3%,出土概率也较低,仅占17%,但是,如果结合时代因素加以考虑的话,问题便不那么简单,浮选样品来自下层贵族居住区的全部属于陶寺早期,来自宫殿核心区的样品属于陶寺中期,而普通居住区的样品则属于陶寺文化晚期。[6]由这一结果,也可以得出以下推论:在陶寺文化早、中期,只有贵族才能够食用稻米,而到了晚期,普通社会成员也会食用。此外,同一分析结果还显示,稻米在当时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呈现出递增趋势的,而晚期的增幅尤为显著(见图1)。[6]重要的是,通过对陶寺遗址出土的植硅石进行分析,结果证明,这些浮选出来的碳化稻米是当地出产的。[3]在晋南地区早于陶寺文化的庙底沟二期文化遗存中,并没有发现稻作农业遗存,说明稻米在晋南地区的出现,应该始于陶寺文化时期。一种全新的农作物在晋南地区突然出现,而且,一出现便首先在贵族阶层获得认同,并在随后的时间里得到极大发展。这并只是一种偶然的历史现象。在原始社会里,技术的传播当以人口的流动为媒介,因而,这一现象应该暗示着当时有一支外来势力,进入了晋南地区。陶寺文化遗址,被认为是上古帝王尧的。陶寺文化的形成,也应当与陶唐氏的迁徙有很大的关联。《左传•哀公六年》孔子引《夏书》曰:“惟彼陶唐,率彼天常,有此冀方。”司马光所著《稽古录》记载:帝尧“初封于陶,后改为唐,故曰陶唐氏。”《逸周书•史记解》又载:“昔者西夏,性任非兵,城郭不修,武士无位,惠而好赏,屈而无以赏。唐氏伐之,城郭不守,武士不用,西夏以亡。”而晋南地区素有“夏墟”之称。《左传•定公四年》载:“分唐叔以大路、密须之鼓,阙巩,沽洗,怀姓九宗,职官五正。命以唐诰,而封于夏虚,启以夏政,疆以戎索。”这些史料说明,陶唐氏并非起源于晋南地区,而是由“陶”迁往晋南,并击败了当地的夏族,迫使夏族迁往别处。而“陶”之所在,根据王守春先生的意见,当在今山东省菏泽市的定陶县境内。[9]定陶县位于黄河以南的鲁西地区,根据前文所叙述,在新石器时代,当已出现稻作农业。陶唐氏入主晋南之后,在政治上属于胜利者,因而在政治地位上,陶唐氏部落中的人民,在当地属于贵族阶层,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结合在陶寺文化早期,浮选的稻米样本位于下层贵族的居住区,可以认为,稻米在晋南的出现,很有可能是由陶唐氏部落在向晋南地区迁徙的过程中带去的。从大的环境背景和土壤条件而言,晋南地区并不适合大规模地种植水稻。在整个唐虞早夏时期旱作农业也依然是该地区的主导性生业。利用碳十三技术对陶寺遗址出土的人骨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陶寺人百分之七十的食物来源于碳四植物,即小米,而非属于碳三植物的稻米。[10]然而,晋南地区从地理位置上来讲,依山傍水,除去正西方向为黄河之外,其余方向全是崇山峻岭。有著名的吕梁山、太行山,以及中条山为其各个方向上的边界,还有舜王坪、稷王山、塔儿山等小山位于区内。这些因素使得晋南地区在地形上显得极为复杂,拥有多元地貌。从气候分布的角度来讲,晋南地区既有水平分布带来的区域内部差异,又存在垂直差异。通过对陶寺遗址出土的木炭进行分析鉴定,出土有一部分极为少量的典型亚热带及热带树种。[4]这说明,在晋南地区存在一种适宜稻作农业进行的微环境因素。晋南地区有被称为山西母亲河的汾河的下游河段穿过,向西注入黄河,还有涑水河等多条河流以及很多著名的古湖泊存在,水文条件十分优越。加之在陶寺文化遗址中,还发现了密度相当集中,深度高达14米左右的水井,[11]说明水的利用在晋南地区已有相当高的水平,或许出现了灌溉农业。这也为水稻种植提供了便利条件。因而,即便在唐虞早夏时期的晋南地区,总体的气候环境与土壤条件并不太适合水稻的大规模种植,也不适合水稻种植技术的自然产生,然而,伴随着史前农业部落的迁徙,以陶唐氏入主晋南为契机,晋南地区的社会环境发生改变,为晋南地区带去了水稻种植技术,然而,从微观区域上来讲,晋南地区多元的地貌条件,也为当地在小区域内出现稻作农业提供了必要的场所。比如,姚政权等通过对陶寺遗址出土的植硅石进行分析,便得出了陶寺遗址中存在南高旱北低湿的微环境差异的结论,而且,还进一步指示出了陶寺遗址中稻田的可能位置。[3]陶唐氏入主晋南使得晋南社会环境发生改变,为晋南地区带来了水稻种植技术。而晋南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又为水稻种植技术在该地区的生根成长,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支撑。
三、气候变迁与稻作农业的发展
尽管晋南地区的宏观环境并不适合水稻在该区域内的种植,但是,上文图1中所显示的结果却可以说明,在陶寺文化晚期,即早夏时期,稻米的产量在晋南地区是有所提高的。如果认为在陶寺早期种植水稻的人群是陶唐氏部落中的下层贵族,那么,到陶寺文化中晚期,种植水稻的人群却已不再是陶唐氏部落的人民。根据对陶寺遗址出土的人骨进行种系分析,结果显示,陶寺中晚期与陶寺早期的人群,其来源是有所差异的。[12]说明,从陶寺早期到陶寺晚期,水稻种植在晋南地区经历过一个不同农业族群间进行技术交流的过程。简言之,原先不会种植水稻的人,到了早夏时期却开始尝试着去种植水稻。此外,水稻种植的推广,并不是在陶寺文化发展的巅峰时期———陶寺文化中期,而是在陶寺文化走向相对衰落的晚期,变成了夏文化一个地方类型的时候,才开始得到推广应用。这一点可以证明,晋南地区水稻种植的推广,并不太可能是源于政治上的鼓励,而是源于一种当地人自觉地历史选择。因而,稻作农业在早夏时期的发展,其原因不太可能是源于人事,而应有别的契机。相关研究表明,在距今5000年前以后,气候与环境较前改善,文化遗址的数量猛增;在距今4000年前左右,中国的气候一度恶化,出现史前特大大洪水。[13]确切的来讲,是在距今约4200年前后,一次气候的明显干冷逐渐来临。[14]162而正是这次干冷气候结合地球轨道因素的变化,引起了全新世东亚季风的长期变化,使东亚季风降雨带北撤南移,形成东亚季风区南涝北旱的格局。[15]正是这次异常气候事件的来临,使中国上古时生了大规模的洪水灾害。晋南地区在陶寺文化中期,即尧舜禹时代,并没有遭遇到洪水的袭击,而是充当了治洪大本营的角色。《尚书•尧典》载:帝尧之时,“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又《孟子•滕文公上》载:“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按照徐旭升先生的意见,洪水发生在兖州、豫州东部以及徐州的小部分,像豫西山地以及晋南地区,地貌条件多元,地势又较高,不太会受到洪水的侵袭。[16]但是,在考古学上发现的河南嵩山王城岗遗址中,却清晰的发现了被大水冲毁城墙的迹象。说明洪水的发生,其范围可能波及到了豫西山地。在尧舜时代,洪水并没有波及到晋南地区,相反,晋南是尧舜指导治水的大本营之所在,实际操作治水工程的鲧和禹,其施政地点也并非晋南。而与未受洪水波及的情况相对应的则是,在陶寺文化中期,碳化稻米的样本只在宫殿核心区内有所发现。说明此时水稻种植的农业产出,还仅仅供给王室贵族享受,其产量也并没有多大的提升,即水稻种植并没有于陶寺文化中期的时候在晋南地区得到实质性的推广。然而,晋南地区最终也并没有逃脱洪水灾害的袭击,只是洪水来临的时间稍晚一些、规模较小一些。考古发掘中,同样发现了陶寺遗址遭受洪水袭击的遗存,在山洪堆积物中含有陶寺文化晚期的陶片以及其上覆盖有陶寺晚期陶片的文化层。[17]说明:陶寺遗址的洪水发生于晚期偏早,即早夏时期,而且此次洪水的规模并不是很大,洪水过后,人们便可以继续在当地生活。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洪水过后,人们很难在废墟之上重建家园,山洪堆积物之上,也就很难再出现陶寺晚期陶片的文化层了。而正是在这个时候,晋南地区的水稻种植却出现了进一步发展的趋势。因而,洪水的出现与水稻种植在晋南地区的发展,应该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地理环境的角度来讲,以晋南地区北部的临汾盆地为例,自中更新世以来,便在经历了三次地质构造抬升运动,形成了五级冲湖积台地或阶地。[18]台地表面平坦,不利于排水,在低洼地带容易形成积水。当洪水来临之际,降雨量有所增加使得原本不适宜稻作农业的山间台地,能够支持水稻生产所需要的水分。而原先的旱作农业,却在这样的条件下无法继续进行。加之水井在当地的出现,可以看出当地先民对水的使用技术已经相当娴熟,足以满足进行水稻种植的水分条件。正是因为史前的异常气候事件,使得晋南地区在进入早夏时期以后,遭受到了洪水的小规模袭击。而洪水的来临,局部性地破坏了旱作农业生产的条件,却阴差阳错地为稻作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天然的条件,促使晋南地区的稻作农业在早夏时期有所发展。
[“十五”时期,江西有色金属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417.18亿元,工业增加值90亿元,利税总额59.17亿元,其中:利润38.17亿元,经济总量跃进为全省第一大行业。在“十一五”规划中,江西有色金属工业提出了冲击千亿元的目标。江西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倍受关注。江西有色金属工业要实现下一轮的大发展,只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实现内涵发展。本文就江西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江西有色金属工业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实现清洁发展、节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进行探讨。
一、江西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和可行性
1.必要性
(1)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必须发展循环经济
从江西具有比较优势的有色金属矿种来看,资源形势并不乐观。江西探明的铜资源量占全国的1/5,列第一位。按现有的保有储量计算,矿山服务年限约为25-30年。中国钨资源储量居世界第一位。江西省钨资源量在全国列湖南之后排第二位。江西钨资源量在不升级储量的情况下静态服务年限约为10-15年。中国查明的稀土储量占世界储量的21.3%,江西省保有储量56万吨,其中可采储量31万吨,以离子型稀土为其特色。以现有产能计算服务年限约为12-15年。
(2)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决定必须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十五”期间,江西有色金属工业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是靠巨额的投资推动。“十五”期间,全行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14.97亿元,基本相当于建国以来到“九五”末期50多年累计投资总额。2005年,生产电铜43.21万吨,比“九五”末期增长了1.23倍。生产钨精矿44744吨,比“九五”末期增长了69%。生产单一稀土氧化物5512吨,比“九五”末期增长了2.8倍。江西有色金属工业从整体来看,呈现出明显的高投入、高消耗、低质量、低效益的粗放型特征。资源的不足成为江西有色金属工业发展中的“瓶颈”。
(3)发展循环经济是环境保护的必然要求
江西有色金属工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污染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当前江西所面临的环境形势十分严峻。废弃的废石和尾砂堆积成山,山洪爆发时顺流而下,有的尾矿库甚至出现决堤,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排放的废水就似一条“黑龙”,污染了整个水系,严重影响了工农业的生产和人民的生活。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是保护环境的治本措施。
2.可行性
江西铜业集团公司在发展循环经济上为江西有色金属工业企业树立了典范,成为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楷模。江西铜业集团在资源利用、节能降耗、环境保护、经济效益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仅“变废为宝”一项,2005年多收30亿元。江西铜业集团被确定为全国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工程。
(1)树立新的发展理念,形成了新的产业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江铜就抛弃了“资源——产品——废弃物”的传统观念,引入了“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新理念。1993年以来,江铜一直致力于运用高新技术“以废治废,变废为宝”,建立了多条新的生态产业链,已形成以铜的提取与加工为龙头,贵金属提取与加工、硫化工和精细化工、稀贵金属提取与加工三大产业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
(2)依靠科技进步,铜资源利用率上了新的台阶
江铜所属的德兴铜矿,原设计采矿选矿的边界品位是0.3%。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江铜就进行特大型低品位斑岩铜矿床采选综合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这一研究成果于1999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边界品位由0.3%下降到0.25%,使德兴铜矿原本当废石丢弃的含铜品位在0.25%-0.3%的矿石(约占总储量的20%,共1.48亿吨)全部得到利用。仅此可多回收铜金属量38.3万吨、黄金28吨,使日处理量10万吨的德兴铜矿延长服务年限4-5年。
(3)注重转化,废渣利用实现了产业化
江铜矿山探明的铜矿石中含有伴生硒、碲、铼等二十多种元素,在采选铜矿后,废渣如果直接排放,不但浪费资源,还会对土壤、水质产生严重危害。江铜立足技术创新,在废渣的利用上走出一条“科技成果—产品开发—技术改造—产品升级—产业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江铜集团贵溪新材料公司经过7年的科技攻关和技术革新,形成了年产2吨铼酸铵的生产能力,年创造利润达5000万元以上,而企业的固定资产投入仅300万元。如今,江铜正在开发高纯化硒、碲、铋等高新技术产品,以延伸产品链条,实现江铜稀贵金属产品的新一轮升级。
(4)注重环保,“三废”实现了再利用
江铜在生产过程中十分注重复水利用,现在企业每年重复用水量达2.9亿吨,复用率为85%以上。此举不仅减少了废水对原排放流域农作物和生活饮水的污染,每年还为企业节省取水资金2000万元。为了减少废气排放污染空气,江铜建成烟气制酸系统,回收二氧化硫,每年回收二氧化硫制酸110万吨,增加产值3亿多元。面对目前较为严峻的能源形势,江铜所属的贵溪冶炼厂,利用闪速炉冶炼时产生的余热发电,每年可发电1亿Kwh,相当于该厂外购电的11%,通过提高对余热的综合利用率,江铜在两年后耗煤将不超过3万吨,比现在减少7万吨。冶炼过程中的废渣也通过二次选矿,每年从中提取铜8000吨。
二、江西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1.循环经济的理念还未确立
在发展思路上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轻内涵,认为发展循环经济不符合当前的实际,为时尚早。习惯于传统的粗放经营,没有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工作重点。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不强,破坏资源、浪费资源现象在一定范围内还大量存在。
2.企业规模小,经济实力不强,技术力量比较薄弱
全省有色金属工业规模以上企业有近200户,省属企业51家。除省属企业外,多数企业的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比较落后,仍停留在上世纪70、80年代水平。技术投入不足,资源利用率、回收利用率和废物处理率都比较低。
3.制度和考核评价体系缺乏
除《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国务院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意见》、原国家经贸委出台的《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之外,没有具体化的可操作的法律法规和规定。对政府的考核仅强调GDP,对企业的考核仅强调经济效益,缺乏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考核评价,以“三高”为代价的增长方式仍占主导地位。
4.监管机制缺位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政府各部门的齐抓共管和组织协调,但至今尚未统一规划,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管理,政府各部门在发展循环经济工作中职责不清,行动缺乏协调性。
5.发展循环经济,缺乏政策支持,企业的积极性不高
发展循环经济,对企业而言,需要在生产工艺和技术改造上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精力。政府在推动该项工作时,要制订相应的鼓励政策,如对企业技改、治污的税收扶持方面要有具体措施。否则,企业就不会主动去考虑环境保护和治理的问题。
三、江西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
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资源环境意识,增强发展循环经济的紧迫感和责任心。加强教育与引导,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变为企业的自觉行动,落实到各项具体工作中。
2.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组织管理机构
发展循环经济,要发挥政府的推动和引导作用。各级政府要建立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协调工作机制,做好组织协调和指导推动工作,及时解决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明确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工,做到层层有责任、逐级抓落实。
3.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指导编制有色金属工业“十一五”规划的一项重要原则
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大事来抓,明确目标、重点和政策措施,以此大力推动江西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
4.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大执法检查力度
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和地方性法规,形成必须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抓紧制定不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办法,完善有色金属行业市场准入制度,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加大执法监督检查力度,对有条件而又拒不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实施严格处罚,逐步将循环经济发展的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5.落实相关政策,增强宏观调控能力
把国家及省“在地方排污费收缴中安排不低于10%的资金用于试点清洁生产工作启动和污染治理项目”,以及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税收减免等有关扶持优惠政策落实到位。设立发展循环经济专项基金,对关键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给予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的支持,并利用该基金开展相关的科学和工程技术研究。
6.加大江铜集团示范推动作用
在全行业组织学习和推广江铜集团发展循环经济的先进经验,重点要以节水、节能为重点,促进企业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推行清洁生产为重点,促进工业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转变;以产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为重点,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再上新台阶。
7.加大科技投入
推广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高采矿回采率、选矿和冶炼回收率。加大科技投入,重点开发二次有色金属回收过程拆解分离技术、有色金属二次资源冶金技术、二次资源稀缺贵金属回收技术、尾矿综合回收利用技术、有色冶金废渣资源化技术、资源循环过程中环境治理技术、资源循环自动控制及检测技术等,突破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瓶颈”。
8.优化产业布局,延伸产业链
按照布局区域化、发展产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的要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抓好铜、钨和稀土工业园区建设,形成产业规模,实现规模经济。积极发展深加工,提高资源的加工度和附加值,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2地基处理
根据参考地质报告,本场地属于非自重湿陷性场地,地基湿陷等级为Ⅱ类,采用强夯法,消除湿陷提高承载力。计算分析选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编制的《基础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JCCAD2010版。基础采用钢筋混凝土筏板基础或条形基础及独立柱基。
3上部结构设计
1)A,B,C区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D,E,F区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2)结构设计。地震作用按8度0.2g进行计算,抗震措施按8度0.2g进行设计,A,B,C建筑框架的抗震等级为三级,剪力墙抗震等级为二级;D,E,F区框架等级为二级。抗震计算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结构整体分析选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编制的《多层及高层建筑结构空间有限元分析软件》SATWE2010版。采用总刚分析方法,计算结果如下:A区:周期,地震力与振型分析见表1~表3。结构位移:地震力作用下的X方向最大值层间位移角:1/1033;地震力作用下的Y方向最大值层间位移角:1/1213。B区:结构位移:地震力作用下的X方向最大值层间位移角:1/1030;地震力作用下的Y方向最大值层间位移角:1/1212。C区:周期,地震力与振型分析见表7~表9。结构位移:地震力作用下的X方向最大值层间位移角:1/1044;地震力作用下的Y方向最大值层间位移角:1/1045。D区:振动周期见表10。结构位移:地震力作用下的X方向最大值层间位移角:1/710;地震力作用下的Y方向最大值层间位移角:1/605。E区:振动周期见表11。结构位移:地震力作用下的X方向最大值层间位移角:1/551;地震力作用下的Y方向最大值层间位移角:1/601。F区:振动周期见表12。结构位移:地震力作用下的X方向最大值层间位移角:1/628;地震力作用下的Y方向最大值层间位移角:1/623。各项指标均满足规范相应要求。3)最外层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mm):a.基础梁及地下室底板:下部钢筋:有垫层40;无垫层70,上部钢筋40;b.地下室外墙:外侧50,内侧20;c.柱:地下与土壤接触面:防水混凝土50,其余部位25;且不小于纵筋直径;d.梁:室外露天环境35,室内潮湿环境25,其余部位20;且不小于纵筋直径;e.在一类环境下各层楼板、楼梯板为15,梁为20;在二a类环境下各层楼板、楼梯板为20,梁为25;在二b类环境下各层楼板、楼梯板为25,梁为35;f.梁板中预埋管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大于30。4)本工程各部分之间设置抗震缝,主体长度超过规范要求时相应部位设置后浇带,减少混凝土收缩影响。5)材料。混凝土:A,B,C区柱、墙:1层~2层顶为C40;3层~4层顶为C35;5层~6层顶为C30;D,E,F区柱:C30。梁、板:C30。基础:C30。楼梯、女儿墙、雨篷、挑檐、构架等露天构件:C30。圈梁、构造柱:C25。填充墙:±0.000以下采用MU10页岩烧结砖,M10水泥砂浆砌筑,±0.000及以上采用A3.5加气混凝土砌块(容重不大于6kN/m3),M5混合砂浆砌筑。钢筋:采用HPB300级,HRB335级和HRB400级钢筋。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8-0146-1
0 前言
农业技术推广是指农业科技工作者将科技成果推广到农民群众中去。农业科技工作者通过可利用的传播渠道以及推广方式来推广农业技术,使之能广泛应用到农业生产上。在这个经济发展与科学进步的今天,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增加农民群众的收入是农业发展的首要问题,也是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面临的新要求和挑战。
1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的现状分析
1.1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灵活
根据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分析,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主要是采取自上而下的运行模式。传统纵横交错的管理层次大大增加了技术推广的管理难度,农业主管部门肩负着较重的负担与压力。这种体制上的弊端直接造成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人员多办事少的现象。这样的体制下工作效率低下不说还造成了资金的浪费,严重影响着推广体系的生存与发展。
1.2 缺乏推广意识以及推广人才
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的人员意识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效率。例如:一些基层领导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根本地位与重要作用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认识不够深入;推广人员在基层进行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时间不足,推广不及时,导致农民群众不能及时的、准确的把握相关信息;现有的农业技术的专业培训机构太少,推广人员缺乏正规的培训与指导;普遍存在农业技术人员的工作条件比较艰苦,待遇相对较低,基本生活也没有保障等问题。
1.3 经费投入少,推广渠道不顺畅
我国真正投入到农业生产上的支农资金数量是十分有限的。所以,投入到农业技术推广上的资金就会相应的更少,资金不足导致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严重滞后,引起的配套设施不健全,甚至必要的办公条件、工作手段方面都是十分缺乏的。在经费上的问题使得公益性推广服务职能的发挥也严重的受到了制约,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扩散推广方面都受到了不同层次的阻碍。
1.4 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客观原因限制
在我国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还存在着推广项目单一、不能满足市场的变化等问题。由于客观上农民群众文化素质有限,接受新技术的能力也有限,这些都是推广渠道不畅通的体现。
2 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建议
2.1 农业技术推广机制的创新改革
目前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制不尽人意,体制的建立不科学严重的影响了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效率。由于推广农业机制的创新改革涉及的是多部门整改,农业部门也不能够独立决定,所以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的体制改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需要在长期的农业技术推广实践工作中的不停调整,不断适应农村现状,了解农民需要进行完善。
对于农业技术推广的改革就是对机制进行创新,建立科学的科技工作导向机制,引入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的观念,积极有效地开展科研、教学和推广活动,培养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促进新技术的推广。
2.2 引入高校大学生参与,组建实干推广队伍
在农业科技的推广工作中,必须拥有一支分布广泛并且具有实干精神的农业技术推广队。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挖掘出具有吃苦耐劳精神的实干家,同时从高校引进拥有专业知识的大学生充实到这支实干农业技术推广的队伍中来。这样,农业科技推广的队伍就强大起来了,在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中就比较全面了,其推广效果肯定是能明显提高的。
2.3 增加资金投入,加强网络推广建设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要点是对农业技术推广经费合理规划。制定农业技术推广资金运作方法,加大透明度、监督力度、执法力度明确财政。制定相关措施,引导社会各界主动增加农业技术的资金投入,保证资金能维持农业技术推广活动正常运作。
在信息化的社会中,我们要合理利用信息化的媒介来推广农业信息和农业技术,建立农业技术的推广网络渠道无疑是与现代化接轨的有效途径,在充分的利用通信公司、电视台媒体、网络媒体来共同建立与农业市场化相适应的新型推广网络,能够全面开发农业科技技术推广作品在农村中普及。
3 总结
综上所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以及如何让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稳定发展等问题,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积极分析我国农业推广体系发展的历程,总结其中好的经验,吸取那些走弯路走错路的教训,同时将眼光放开阔多借鉴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理念,科学、稳妥地推进改革与发展。并且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需要的是不断创新,在建立高效运转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之后,还应长期完善整个推广体系,做到不断创新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 金会翠.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任重而道远[J].吉林农业,2010.
Abstract: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nterprise of metal of the era of enterprise development needs, the hardware environment for office and software environment combination, and spiritual image design requirements view excerpt, understanding, combining work to the office building and are indispensable to building the function of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key points of the design in this paper. As metal enterprise design, the main points of key can be the key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in the.
Keywords: metal; Design; Space aesthetic feeling; cohesio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绪论:金属集团企业,是中国专项企业中的领军者。在金属制品产业上发挥着基础、先导性作用。企业长久深远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共现的文化精神亦是弥旬不歇。新大楼的竣工,标志着外观形象由单一过度到现代气度。整体工作环境的改观,是企业成长为国际先进化集团的体现,是企业在经济物质与文化精神上的双赢,是文化精神的立现,最直观的表达在空间设计上。金属集团文化背景的丰厚,是企业综合实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新世纪实业企业家的处事方式,引领集团核心凝聚力,“开拓、求实、团结、进取”的企业精神。知人性达、以人为本,以恢宏大气的室内设计联接建筑物本身的空间美感,是本设计的主要设计精神。
一、行政楼一楼设计要求及要点
行政楼一楼,需要用设计在第一时间传达出集团的宏浑气魄,所以设计主要秉承了建筑概念上的中轴理念,以方正、严谨、宏大的气质展现。
原始建筑对于大厅通道的设计考虑了整体结构的统一性,在考虑不改变原本建筑气质的前提下,将通道略作调整,分割出贵宾通道和员工通道。大厅格局上的变动,将空间的功能性规划清晰。大厅主要采用米洞石色,采用自然天光作为建筑物本身的光源补充,以黑金花色作为色彩上的点缀,来衬托空间高贵质感。大厅的铜雕,采用金属集团自产钢材,大篇幅的装饰设计,寓意顶天立地并具现精神。
贵宾通道紧连着贵宾厅,贵宾厅兼具贵宾接待、新闻公关室等功能。贵宾厅采用米色、红色、金色为主要色彩,大型水晶吊灯、LED灯,屋顶喷金等设计元素,让贵宾厅俱得其礼。
展示厅是企业对外形象的一个窗口,设计上呈现了金属集团产品的多元性、金属企业凝聚性、辉煌的文化性。在空间上,采用顺时针的导式,吊顶不规则椭圆型灯组象征企业的成长的脚步,采用多媒体演示方式,背景墙以及六大实物展示柜,都用LED灯做灯光补充。红色为主色调,体现企业的蓬勃发展。
洗手间除去最常规的洗漱功能外,也是整体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秉承设计统一性,洗手间也以米洞石色、黑金花色作为主要基调。明亮、干净、整洁是洗漱空间必备条件。
电梯间留有足够大的空间范围,沿袭了主要的米色、咖啡色、黑调,直线条的设计,让空间颇具现代感。电梯空间墙面以留有企业文化展示区域,随时传达文化元素。
二、行政楼会议中心设计要求及要点
多功能报告厅、会议中心、中型会议室等功能区域也是一个企业的重要文化体现方式。设计上多出运用高科技智能材料,通过会议文化与时尚文化的结合,附载的是高品位的会议功能环境,创造一种新概念的会议空间。
多功能报告厅,其一在隔局上改变原来的方正规矩,内部顶面设计采用弧形设计,座位采用弧形阶梯式设计,在空间上增加人员容纳的同时,使空间显得大气开阔。墙面、地面的吸音处理,让与会氛围庄重、安静。顶面柔性拉展天花的运用,则开阔了视觉高度。LED灯的运用,让会场的照明有足够光亮的同时具有节能作用。多功能报告厅内部的放映室,单独设置在主舞台二楼阁楼,独立空间成为所有多媒体手段的集中控制地,不需再另设控制室。米色、咖啡色婉转的抑制了多功能厅的沉闷。其二,根据企业报告厅,不能单一的定性为报告厅,应作为员工精神文化表现的场所来体现,在功能设计上要考虑的特殊因素如下
因为报告厅两底的高度的局限性不能按照标准的剧院要求实现报告厅所需的灯光定位高度。,故采用定点定位的电动传动方式进行布置,结合室内装修进行配合,具体详见设计建议图;
根据现有设计舞台的面积,远远不能适应于表决类型会议要求和各类中小型演艺要求,建此在原舞台的基础上,增设一套升缩升降型机械传动舞台,使舞台面积扩大三分之一,这样使用于各类会议和演艺的基本需求;
报告厅舞台台口上方吊顶应设立电动会标杆便于各类演艺与会议所用光的需求。舞台区域上方应具备演艺区域灯光的铺设区和会议灯光铺设区域的需要。注:(上方应设立4-5道灯杆,1-2道景杆,在舞台的底侧LED屏设有一道金丝绒底幕,这样起到保护LED屏,其次也能适用各类庄严庄重的会议要求使用。
在报告厅两侧出入门边上)对应两侧因加筑一道电动吊杆作为耳光吊架长度为3米,同时包括现有舞台的现设计定位的音控室、智能化控制室上方应设有固定的侧光架(对应架设),其次在靠墙的上侧(对应)设置电动吊杆传动电机设备固定支架(主要安放传动吊杆电机用)。
假如根据以上第2条设计,原设计的主舞台设立高度应设为90-110公分(离地面),这样便于升降舞台安装与使用,同时根据现有的跨度要求一定要符合这样的高度。
根据现场设计图纸直观分析建议报告厅后侧两端的放映室设为音控室和灯光控制室,这样能使音控与灯控直观演艺与会议所需进程。
在舞台的台沿处应再设立一道基本会议的会标吊杆(电动传动形式),这样能适用各类会议的需求;
音响系统应分成二个系统
会议音响系统“以语音传输为基础,表达出人最清晰的语音要求”,用专业的形式讲就是人声,会议音响的音响能保障整个报告厅的均匀度;
演艺的扩声系统“以演艺活动传输为基础,使演艺的演绎人员,能充分的展现出演绎的激情,达到演绎的最高效果”;
会议中心,在原先两个空间的基础上,合并为一个大空间。大空间可以容纳更多的人员,另外亦兼做开放式宴会餐饮大厅(行政楼二楼同餐饮楼相通)。云石灯为主要光源设计,空间不显沉闷。整体环境配置拾音器,让每个角落都能清晰的听到主讲人的发言。多媒体配置,也使得空间的科技含量提升,企业集团的科学先进性与国际接轨。
三、行政楼办公区域设计要求及要点
员工办、领导办公区域、高层决策者办公区域,是企业集团人本文化集中体现地,和谐、严谨的办公空间刚柔并济。
为给员工创造人本化的办公环境,以普通员工两人一间。用乳胶漆(可用有色乳胶漆)做墙面主要材料,吸音地胶板做主要地面材料,减少办公环境的声音污染。LED节能灯为当前国际化办公环境最为常用的灯具,明快的色调让空间不显陈旧。走廊材质的变化,现空间灵动不落俗套。
高层决策者办公区域,设置在行政楼九楼,九五至尊当显王者风范。设计遵循总决策者的品质,环境空间仁智俱现,沉稳低调的空间品质,兼具中式与欧式的的经典元素,内敛亦霸气。还严肃一个深阔气度,和谐予决胜千里的开拓。尊贵稀有花梨木墙面,保持了自然纹理,显君子之道。大型天然玉石,其纹理会随着时间推移变化,智者的气息影响玉石图案。木色,很好的表达了沉淀的智慧。高科技系统同时运用于此空间,开辟高层决策者通过视频与各员工及会议中心紧密有效的e道路。正是要说明在经济的浪潮中,弄潮儿行走在各个现代化领域的尖端.
四、餐饮楼员工学习、培训中心设计要求及要点
对员工学习、培训的重视,是一个国际化集团的必备文化条件。此项区域的设计,是对办公环境的补充,也是企业对员工人文精神的体现。
开放式图书馆,让员工感受到集团的文化魅力。引入国际化学习环境,做24小时开放式。每个阅读桌前配备阅读灯。
[“十五”时期,江西有色金属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417.18亿元,工业增加值90亿元,利税总额59.17亿元,其中:利润38.17亿元,经济总量跃进为全省第一大行业。在“十一五”规划中,江西有色金属工业提出了冲击千亿元的目标。江西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倍受关注。江西有色金属工业要实现下一轮的大发展,只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实现内涵发展。本文就江西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江西有色金属工业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实现清洁发展、节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进行探讨。
一、江西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和可行性
1.必要性
(1)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必须发展循环经济
从江西具有比较优势的有色金属矿种来看,资源形势并不乐观。江西探明的铜资源量占全国的1/5,列第一位。按现有的保有储量计算,矿山服务年限约为25-30年。中国钨资源储量居世界第一位。江西省钨资源量在全国列湖南之后排第二位。江西钨资源量在不升级储量的情况下静态服务年限约为10-15年。中国查明的稀土储量占世界储量的21.3%,江西省保有储量56万吨,其中可采储量31万吨,以离子型稀土为其特色。以现有产能计算服务年限约为12-15年。
(2)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决定必须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十五”期间,江西有色金属工业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是靠巨额的投资推动。“十五”期间,全行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14.97亿元,基本相当于建国以来到“九五”末期50多年累计投资总额。2005年,生产电铜43.21万吨,比“九五”末期增长了1.23倍。生产钨精矿44744吨,比“九五”末期增长了69%。生产单一稀土氧化物5512吨,比“九五”末期增长了2.8倍。江西有色金属工业从整体来看,呈现出明显的高投入、高消耗、低质量、低效益的粗放型特征。资源的不足成为江西有色金属工业发展中的“瓶颈”。
(3)发展循环经济是环境保护的必然要求
江西有色金属工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污染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当前江西所面临的环境形势十分严峻。废弃的废石和尾砂堆积成山,山洪爆发时顺流而下,有的尾矿库甚至出现决堤,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排放的废水就似一条“黑龙”,污染了整个水系,严重影响了工农业的生产和人民的生活。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是保护环境的治本措施。
2.可行性
江西铜业集团公司在发展循环经济上为江西有色金属工业企业树立了典范,成为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楷模。江西铜业集团在资源利用、节能降耗、环境保护、经济效益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仅“变废为宝”一项,2005年多收30亿元。江西铜业集团被确定为全国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工程。
(1)树立新的发展理念,形成了新的产业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江铜就抛弃了“资源——产品——废弃物”的传统观念,引入了“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新理念。1993年以来,江铜一直致力于运用高新技术“以废治废,变废为宝”,建立了多条新的生态产业链,已形成以铜的提取与加工为龙头,贵金属提取与加工、硫化工和精细化工、稀贵金属提取与加工三大产业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
(2)依靠科技进步,铜资源利用率上了新的台阶
江铜所属的德兴铜矿,原设计采矿选矿的边界品位是0.3%。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江铜就进行特大型低品位斑岩铜矿床采选综合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这一研究成果于1999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边界品位由0.3%下降到0.25%,使德兴铜矿原本当废石丢弃的含铜品位在0.25%-0.3%的矿石(约占总储量的20%,共1.48亿吨)全部得到利用。仅此可多回收铜金属量38.3万吨、黄金28吨,使日处理量10万吨的德兴铜矿延长服务年限4-5年。
(3)注重转化,废渣利用实现了产业化
江铜矿山探明的铜矿石中含有伴生硒、碲、铼等二十多种元素,在采选铜矿后,废渣如果直接排放,不但浪费资源,还会对土壤、水质产生严重危害。江铜立足技术创新,在废渣的利用上走出一条“科技成果—产品开发—技术改造—产品升级—产业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江铜集团贵溪新材料公司经过7年的科技攻关和技术革新,形成了年产2吨铼酸铵的生产能力,年创造利润达5000万元以上,而企业的固定资产投入仅300万元。如今,江铜正在开发高纯化硒、碲、铋等高新技术产品,以延伸产品链条,实现江铜稀贵金属产品的新一轮升级。
(4)注重环保,“三废”实现了再利用
江铜在生产过程中十分注重复水利用,现在企业每年重复用水量达2.9亿吨,复用率为85%以上。此举不仅减少了废水对原排放流域农作物和生活饮水的污染,每年还为企业节省取水资金2000万元。为了减少废气排放污染空气,江铜建成烟气制酸系统,回收二氧化硫,每年回收二氧化硫制酸110万吨,增加产值3亿多元。面对目前较为严峻的能源形势,江铜所属的贵溪冶炼厂,利用闪速炉冶炼时产生的余热发电,每年可发电1亿Kwh,相当于该厂外购电的11%,通过提高对余热的综合利用率,江铜在两年后耗煤将不超过3万吨,比现在减少7万吨。冶炼过程中的废渣也通过二次选矿,每年从中提取铜8000吨。
二、江西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1.循环经济的理念还未确立
在发展思路上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轻内涵,认为发展循环经济不符合当前的实际,为时尚早。习惯于传统的粗放经营,没有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工作重点。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不强,破坏资源、浪费资源现象在一定范围内还大量存在。
2.企业规模小,经济实力不强,技术力量比较薄弱
全省有色金属工业规模以上企业有近200户,省属企业51家。除省属企业外,多数企业的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比较落后,仍停留在上世纪70、80年代水平。技术投入不足,资源利用率、回收利用率和废物处理率都比较低。
3.制度和考核评价体系缺乏
除《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国务院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意见》、原国家经贸委出台的《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之外,没有具体化的可操作的法律法规和规定。对政府的考核仅强调GDP,对企业的考核仅强调经济效益,缺乏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考核评价,以“三高”为代价的增长方式仍占主导地位。
4.监管机制缺位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政府各部门的齐抓共管和组织协调,但至今尚未统一规划,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管理,政府各部门在发展循环经济工作中职责不清,行动缺乏协调性。
5.发展循环经济,缺乏政策支持,企业的积极性不高
发展循环经济,对企业而言,需要在生产工艺和技术改造上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精力。政府在推动该项工作时,要制订相应的鼓励政策,如对企业技改、治污的税收扶持方面要有具体措施。否则,企业就不会主动去考虑环境保护和治理的问题。
三、江西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
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资源环境意识,增强发展循环经济的紧迫感和责任心。加强教育与引导,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变为企业的自觉行动,落实到各项具体工作中。
2.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组织管理机构
发展循环经济,要发挥政府的推动和引导作用。各级政府要建立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协调工作机制,做好组织协调和指导推动工作,及时解决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明确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工,做到层层有责任、逐级抓落实。
3.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指导编制有色金属工业“十一五”规划的一项重要原则
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大事来抓,明确目标、重点和政策措施,以此大力推动江西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
4.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大执法检查力度
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和地方性法规,形成必须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抓紧制定不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办法,完善有色金属行业市场准入制度,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加大执法监督检查力度,对有条件而又拒不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实施严格处罚,逐步将循环经济发展的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5.落实相关政策,增强宏观调控能力
把国家及省“在地方排污费收缴中安排不低于10%的资金用于试点清洁生产工作启动和污染治理项目”,以及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税收减免等有关扶持优惠政策落实到位。设立发展循环经济专项基金,对关键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给予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的支持,并利用该基金开展相关的科学和工程技术研究。
6.加大江铜集团示范推动作用
在全行业组织学习和推广江铜集团发展循环经济的先进经验,重点要以节水、节能为重点,促进企业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推行清洁生产为重点,促进工业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转变;以产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为重点,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再上新台阶。
7.加大科技投入
推广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高采矿回采率、选矿和冶炼回收率。加大科技投入,重点开发二次有色金属回收过程拆解分离技术、有色金属二次资源冶金技术、二次资源稀缺贵金属回收技术、尾矿综合回收利用技术、有色冶金废渣资源化技术、资源循环过程中环境治理技术、资源循环自动控制及检测技术等,突破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瓶颈”。
8.优化产业布局,延伸产业链
按照布局区域化、发展产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的要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抓好铜、钨和稀土工业园区建设,形成产业规模,实现规模经济。积极发展深加工,提高资源的加工度和附加值,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