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8 11:47:3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水利信息化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水利行业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同时也是信息十分密集的行业,其信息化工作开始于“七五”期间,至今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一)信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工作相对滞后
水利工作的三大任务是防治洪涝灾害,解决干旱缺水和治理改善保护水环境。主要表现在未能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时为政府和社会公众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及信息化的质量还不能适应水利现代化的需要。
(二)对信息工作的认识不到位
水利系统的干部和职工对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还有一部分员工对信息化工作认识不足,缺乏紧迫感;没有形成统一的建设机制,水利信息化普及程度还远远不够,甚至部分单位还没有统一的规划和明确的发展目标。
(三)水利信息化发展水平不高
当前水利信息化发展水平表现为:(1)从事水利信息化规划的相关人员对IT技术发展把握不够深,大量信息化应用建设刚刚完成就成了落后产品。此外,整体性规划的不完善或实施不利而导致各个系统的兼容性差,信息流不畅,致使信息化的大量投入所建设的仅是一个又一个的“信息孤岛”。(2)从事水利信息化产品设计与开发的相关机构对行业应用理解不够深,造成了水利信息化产品的易用性、实用性差,甚至无法推广或交付使用。(3)信息化发展的保障条件不足。水利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管理,本身是一个庞大和复杂的系统工程,但目前在水利系统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管理措施和管理办法。
二、水利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数字水利”是一个以空间信息为基础,融合各种水文模型和水利业务的专业化系统平台,是对真实水文水利过程的数字化重现,它把水活动的自然演变搬进了实验室和计算机,成为真实水利的虚拟对照体。它是水利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三、水利信息化的实施
(一)数字水利应用系统组成
数字水利应用系统主要由采集层、网络层、数据层、应用层、表示层、接口层、支撑层七个部分组成。1、采集层。水利信息化系统是建立在信息基础之上的,而这些信息的获得需要通过不同手段和措施;这些获得信息的手段和措施以及相应的采集点就组成了采集层。2、网络层。网络层为信息共享和数据传输提供基础,网络的建设一般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公网和专网相结合的方式。3、数据层。数据层通过建立所有与水利相关的数据的模型或结构,使应用层能够更方便、更快捷地获得各种水利信息,产生各种水利应用。4、应用层。应用层建立在数据层的基础之上,通过建立各种应用模型如洪水演进模型、排水模型等,提供水利行业的各种应用功能。如水利信息服务、统计分析、虚拟仿真、预报决策等。5、表示层。表示层以浏览器为载体,直接向从事水利的各级人员提供其所需要的相关功能或信息服务。6、接口层。接口层通过向各级水利系统提供网络接口、数据接口和系统接口使各类信息得到充分共享,各级水利系统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最终形成“数字水利”。7、支撑层。支撑层通过相关的标准体系以及最新的技术,保证整个系统安全、稳定、有效的运行。
(二)决策支持系统
根据水利工作的实际情况,水利决策支持系统包括:
1、防汛决策支持系统。防汛决策支持系统的建设是保障防汛抗洪工作有效和科学的前提条件,可以利用遥测数据、遥感图片等进行相应的暴雨预报、洪水预报、洪水调度等工作,提前为防汛抗洪工作做出指导性的预报、预警措施。洪水不仅是灾害,其调度使用已成为水资源研究的新课题,是“资源水利”的重要组成。2、抗旱决策支持系统。抗旱决策支持系统有两类数据源,一是遥感数据源、另一类是旱情监测站采集的旱情信息数据。抗旱决策支持系统在遥感图片基础上,结合相关的计算模型进行计算,可以快速、准确的获得同一时期内大范围的土壤含水量信息以提供第一手的辅助决策资料,同时,也可以根据地面旱情固定、流动监测站采集的地下水埋深、土壤含水量、土壤温湿度等数据,作为区域遥感数据校正的参考。
3、水资源决策支持系统。水资源决策支持系统是在水资源数据库及地理数据库的基础上,采用相关的数学模型进行计算,评价水资源量、预测水资源量、对水资源进行优化管理和科学调度。
4、水环境决策支持系统。水环境决策支持系统是在水环境数据库及地理数据库的基础上,采用相关的数学模型进行计算,评价水质、预测模拟水质变化、计算水环境容量、控制规划污染物总量。水环境决策支持系统将成为环境管理和环境执法重要依据。
2水利工程信息化系统的技术特点
水利工程信息化系统拥有三个方面的技术性特点,分别是:具有实时性,具有一定的智能性和其信息系统上的资源共享性。而其中实时性则是指水利工程信息化系统里所有的数据和图文能够通过一定的双向性通信方式进行手动和自动两种拨号,并能够通过其智能性以自动化的方式对水情信息进行采集和传递。而水利工程信息化系统为了能够使技术人员和科研工作者更加便捷的计算和查询出相关信息,还将通过实时性采集到的信息进行数据分类和数据存储等方式进行处理。另一方面为了能够在水情的控制上通过智能性的自动化将水情各方面的进展控制和监控。水利工程信息化系统还能够在计算机系统的人工智能方面得到一定的信息掌握,将其中所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智能化的安排,由此体现出水利工程信息化系统的智能性。同样的,水利工程信息化系统还能够通过实现水利工程信息的资源共享,来令其中的有关工作者快捷方便的获得资源,这是由于水利工程信息化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各种模式来加以完善的。不仅能将各类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上体现出自动化,而且能够将水情预警也实现自动化的实时监控,由此可以说明,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完善和改革,更能够提高其工作量缩短其工作时间。
3现代信息技术在水利信息化中的应用
《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金水工程”规划)》中表示,现代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信息化中的作用表现在其信息的综合体系中。而且,水利信息的基本框架是由其基础的设备,业务的应用和其能够保障安全的环境所组成的。其中更是涉及了方方面面的技术,在水利信息的综合表现中连接了各个方面的层次,其技术还能够通过探究和了解在其水利工作中起到一定的有利作用。
3.13S技术
水利信息化存在三个信息采集方面的技术,也是其重要的技术,分别是:遥控感应技术,即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的服务技术;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由此就不得不分别介绍其中的技术,第一是遥感技术。这是一种利用释放电磁波来收集各种物体反射出的电磁波的差异的技术,通过获得相应水情中所需物品的特征和状态来实现遥控感应的功能的技术。它不仅可以通过空间信息的采集和地面信息的接收这两方面来获得所需资料,更能通过对地面的实况调查和一定的智能性信息分析来获取其中信息量极大的周期短的重要信息,水利信息能够在水灾和旱灾中做出损失的评估和相应的应对政策。另一方面来说在水体和水质方面的检测中,由于灾情的紧急、环境破坏而导致的不稳定性,遥感技术更能够通过各个方面对降水和洪灾进行相应的评估和事后的急救,因此更能够发挥出在各种业务中的作用。现在,由水利信息组织研究并开发了相应的水利应用和平台数据系统,能够向各个行业的每一名用户都提供相应的水利服务,而在不久的将来,更是能够通过科研人员的研究,来合理并完整的开发出卫星遥感的植物指数模型和地表温度特征的空间模型以及有关水利的模型。其中卫星和航空遥感在中国历史中发挥出极其重要的作用,如对地震后地区湖泊方面的水利检测发挥出重大作用。遥感技术能通过大局观形成高效的实时性的特点,成为调查途径中的重要信息来源,在全国范围内通过各类遥感技术探查出的水土流失情况,能为我国的水土治理方面的工作埋下基础,而且由不同时间段的土壤分析对比来说,水利工作的发展更加能够成为水土方面的一大保障。将地理空间数据库作为基础,采用多种地理模型的分析方法及时提供更多的空间性的和动态性的信息,这就是地理信息系统。它具有多因素综合分析、多区域空间分析以及动态性预测的功能,是分析相关管理信息的强有力的工具。地理信息系统有很多子系统,例如:空间数据输入、数据分析与处理以及输出等。地理信息系统在多种情况下有着突出作用,例如:防汛抗旱、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水资源管理等方面。水利部构建了全国的1:25万水利基础电子地图,向相关部门如省级水利部门或部分直属单位进行发放,使水资源的综合规划等重大项目实现资源的共享。目前,全国1:5万水利基础电子地图正在建设中,水利部牵头已经建成的长江干流、鄱阳湖、洞庭湖等水域的水下地形图为其相关的水文预报和湖泊演变等信息分析做了良好的前期技术铺垫。对于很多流域或地方来说,已经建成了l:5万、1:l万的水利基础电子地图,有的更细化了三维电子地图,这些为水利信息的管理和应用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和方向。对于防汛减灾、水情测报以及水资源的实时监控,包括水土的保持监测与安全监测等方面,全球定位系统(GPS)具有很多优势。包括:定位的高灵活性和高精度、实现了三维坐标、全天候作业、其简单的操作和全球的覆盖性更是大有裨益。全球定位系统GPS是由空间段、控制段、用户段这三部分组成,所以其精确性比无线电导航系统更高。GPS定位技术能够精确的定位危险地点,与指挥中心的联动也能通过辅助通信技术得以实现。在水利业务中单一的某种技术往往不能满足实际情况的需求,因此经常将3S技术集成应用,在实际应用中前面提到的防汛减灾、水下地形测量以及水土流失监测等应用都是综合性的使用了3S技术。
3.2通信与网络技术
水利系统依托于水利信息网络将相关信息进行和收集,已实现将种类繁多、信息量大并且地理分散的水利信息相互连接,以保证数据、图像等信息能够安全的、准确的进行传输和交换。“75.8”大洪水的发生更快的推进了水利通信系统建设的进程,受到当时通信和网络的局限,水情无法及时传递给指挥调度中心,从而酿成无法挽回的后果,洪灾泛滥,人员伤亡,财产收到了巨大的损失。之后,水利部立即启动相应预案,决定加强相关通信和网络的建设,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水利通信网络已经先后采用了多波段、多设备的通信技术。直到现在为止,全国已建成了重点防洪地区微波通信电路一共15条;在公众电信网络覆盖有障碍之处,也使用了大量短波和超短波电台;在重点的易发生洪灾之处尤其是大中型的水库一共建立了200多个自动测报系统。目前一个结构较为完整、功能较齐全的防汛通信卫星网络系统已经建成,由水利部卫星通信主站和北京网络管理中心以及600多个卫星通信小站共同组成。由此来看,防汛通信网的构建,已经在山洪、泥石流等恶性自然灾害中的减灾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水利信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利行业各单位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分为政务外网和政务内网。水利信息网按照网络层次可以分为广域网、部门网、园区网和接入网。在这4个层次中,广域网又能够分为骨干网、流域区网和地区网三种形式。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水利信息中心已经具有相对的雏形,其前身之一就是水文水利调度中心,在当时,江苏省、辽宁省等等个别先进单位在其单位内部建设了Decnet或NOVELL的局域网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更新与发展以及水利业务应用的不断增加的需求,1994年,水利信息中心为发展拓展其相关业务,依托X.25公用分组交换网,建设了在当时最先进的全国实时水情计算机广域网,这一举措,为实现全国雨水实时信息收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从2003年以来,根据国家对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的大力扶持,水利信息化也在飞速发展,而且水利部已经组织建设了水利信息网的骨干网。目前,水利信息网已经实现了所有省级以上水利部门的全覆盖,与地市水利部门相互通联的比率也大大增加,达到了63.1%,部分大城市如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已经实现了区县级水利部门的全覆盖,与此同时,依托水利部门电子政务项目的不断壮大,已建设了连接水利部以及7个流域的水利电子政务外网。
一、引言
目前,国家提出了建设“数字水利”的目标。全面实施大型水库远程视频实时监控系统建设。防汛抗洪工作逐步从被动抗洪向主动防汛转变。为进一步提高防汛抗洪决策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实施防汛远程视频实时监控系统建设,可及时对可能或正在发生的汛情、险情、灾情进行动态监视,随时了解现场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和补救措施确保水库安全运行。对领导决策和减少洪水灾害,缓解城市的防洪压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二、视频会议在水利防汛的应用
我国的许多水利防汛的紧急会议都是通过电话会议或视频会议在全国各省市范围内进行的,可以说电话会议或视频会议是目前水利防汛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通讯方式。通过电话会议或视频会议,国家有关领导可以很方便地安排部署全国当前的防汛抗洪救灾工作。
三、计算机网络及通讯技术在水利防汛的应用
目前在全国各省市基本上都建立了本地的局域网,通过卫星线路连接到国家水利部,构成了一个全国范围内的水利专网,为当前的水利防汛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根据国家防汛指挥系统的总体设计,系统可划分为5个分系统,即信息采集系统、通信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和天气雷达系统。
国家防汛指挥系统总体结构由两个网络组成:一个是分中心以下的星型报汛网,一个是分中心以上的互联互通的计算机网络。两个网在分中心汇接。利用多种通信信道组成的报汛网和众多的报汛站、采集点一起组成了信息采集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基于国家公众通信网组成,它为各级决策支持系统提供工作平台的相互间交换信息的通路。
四、遥感(RS)技术在水利防汛的应用
“防洪遥感实时传输系统”是综合应用遥感技术、GPS、GIS、航空卫星通信技术、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等多种高新技术建立的一个极其复杂、难度很大的科研工程系统,同时也是一个典型的3S(遥感、GPS和GIS)一体化系统。该系统由信息获取、信息传输和信息处理三部分组成。信息获取主要由遥感飞机、侧视合成孔径雷达(SAR)、实时成像器、GPS等组成。信息传输采用“机-星-地”(即飞机-卫星-地面)传输方式。由机载站、转发站和用户站等构成。信息处理由计算机图像处理、GIS及其设备构成。由于系统采用机载SAR,而SAR(微波)不同于可见光、红外,它不受天气条件(可以穿透云层)和黑天、白天(黑夜仍可以同白天一样获取地面图像)的影响,再加上飞机机动灵活,因此可以全天候地获取地面信息并在获取地面信息的同时将信息发往通信卫星。经过通信卫星中继,设置在防汛指挥部的接收站就可以从监视器(电视屏幕)上看到灾区的现场图像,实现了全天候、实时洪水监测。
五、决策支持系统在水利防汛的应用
“防汛指挥决策支持系统”是以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多媒体技术、遥感遥测技术和信息工程、系统工程、软件工程等技术手段为基础建立的,面向省级防汛指挥应用的水利信息化应用系统。具有防汛信息自动采集、实时传输、综合分析处理和决策支持等功能,以实现实时完整地进行防汛信息的收集、传送、处理和存储;快捷、灵活地以图、文、声、像一体化的多媒体和超文本方式,提供雨情、水情、工情、旱情、灾情背景资料、历史资料和动态资料等信息服务;基于模型库提供专业分析、预测、预报、调度和电子会商等功能,以提高洪水预报的精度和预见期;改善防洪调度手段;及时向重点分蓄洪区洪水警报,收集反馈信息;提供现代化的防洪抗旱管理和决策支持手段;从而提高防汛指挥决策的正确性、及时性和准确性,提高防汛抗旱指挥的办公自动化水平。
“防汛指挥决策支持系统”运用目前国际上较为先进的软件工程技术,采用软件生命周期法与原型开发法相结合的方式,针对不同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汛情特征和防汛指挥工作特点,选择省级防汛指挥决策中的关键问题,结合专业模型进行深层次的专题研究和应用软件开发。从而,使研发的软件成果在防汛指挥信息管理的基础上,突出了模型应用的特色。研发成果在重视数据管理,努力通过有效提高数据处理能力来追求对决策工作的积极支持的同时,进一步强调了模型和知识应用的重要意义,强化了模型管理和知识管理对于防汛指挥决策的支持作用,使系统成果具有更强的科学性、适用性和实用性。
六、安乡县水利信息化建设应用
安乡县从1999年起,开始构建防汛可视电话会议系统,用于防汛指挥调度,系统采用无线微波发送方式,县指和四个分指都要架设用于无线发射的天线,视频音频通过调制器调制放大后直接用2GHZ左右微波发射,全县共占用5个频点。由于原设备老化,加上无线电波干扰严重,2008年汛前,县指又重新建成了新的可视电话会议系统,新系统租用中国电信光纤接入,用电信“新视通”业务,县指10M带宽,分指2M带宽。
1、以地理信息系统为集成平台
防汛信息包括气象信息、水雨情信息、河道信息、河道工程信息、蓄洪区信息、防汛物资器材信息、险情信息、灾情信息、历史背景信息等,都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地理信息系统为集成平台,可以把各种信息有机的结合起来,并可以实现与实时数据和计算模型的动态连接。
2、专业化的系统功能
(1)图形化信息服务
在综合数据库和GIS空间数据库的支持下,以方便快捷的方式查询气象、实时降雨、水情、工情、洪水预报结果、调度方案、灾情评估结果、工程运行状况、各类基本资料等全面信息,公开信息以Internet方式。
(2)汛情自动监视
根据实时的雨、水、工情等信息,与相应的各种特殊值及防洪预案进行比较,如果超限,则以系统自动触发方式,通过光、声、闪耀等形式给出报警信息。
(3)防洪调度
防洪形势分析、调度方案制订、方案的评价与选择、决策实施。
(4)灾情评估
确定淹没区水位、确定淹没区范围、灾情评估、迁安咨询、实际灾情的统计。
(5)决策会商
会商人员管理、会商信息管理、模拟仿真评估、异地多媒体会商、方案实施。
3、完善的模型库和方法库
防洪指挥决策支持系统包括以下模型:
(1)洪水过程计算模型
暴雨分析模型、气象模拟预测模型、降雨径流模型、洪水演进模型、蓄滞洪区洪水调度模型、溃坝决堤模拟模型。
(2)方案评估体系
灾害损失评估模型
七、结语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水利信息化是水利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标志。在水利现代化建设中,要大力推进水利信息化进程,利用水利信息化推动水利现代化。要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发展创造的有利条件,坚持用高新技术对水利传统行业进行技术改造,特别要注意采用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现代通信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及自动化技术等,实现水利信息化。因此,在县级水利部门中建立水利信息系统,可实现水利工作信息化、智能化,可以全面提高水利工作效率,确保工程安全。
1.2工程施工与设备管理严重脱节设备管理工作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是在大量的调查论证之后发现水电水利工程施工、生产组织经营和设备信息管理上不能有效结合。首先是在施工组织上缺乏设备管理人员的参与,第二点作为生产管理者也很少去考虑设备的性能和使用情况,在只考虑生产的情况下做出的施工计划与设备管理的要求存在偏差。在设备管理中不能只注意购置、出厂及检验等表面性的资料,也要根据实际生产中设备的运行状况作出具体的分析,达到全面的设备管理要求。
1.3不能很好的落实管理职责作为室外作业大部分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都存在工程量大、工期紧张的困难。施工企业面对这样的恶劣条件还必须遵照国家相关的法规去制定和完善施工设备管理的相关措施并加强技术上的提高,这些虽然苛刻缺失必要的。但是现实情况却是缺乏管理责任的落实,设备的管理人员在设备管理中没有明确的责任,因为没有相应的责任心难以让他们去把设备保养的问题重视起来,难以使设备的寿命得到延长。
2设备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立要科学合理
2.1前期管理模块设备信息前期管理主要包括采购、验收、供应商和采购合同等几项内容。设备管理的工作人员建立供应商信息库并从中快速读取审理与审批、采购与合同签订等方面的信息,使设备信息方面查询并实现共享。
2.2台帐管理模块设备的台帐管理包含设备标识卡、设备租赁与报废、变动预防措施等几个主要模块。
2.3运行和维修管理模块运行和维修管理模块的基础是日常维护与保养,主要就是对单体设备的审核与信息统计,详细记录下设备保养周期和运行时间,并可以根据保修时间设置报警系统定期警示使用者对设备去进行维修与保养,同时也可以详细的了解到常见故障的分析结果和解决措施,根据以往的经验及时的把故障排除,保障设备正常运转。此外,为了实现对工作人员对日常设备管理工作的知道和即时向上级反馈精确数据的需要,不仅要分析系统数据库中的档案数据更要分析其中的运行数据,大致上有以下几个方面:对比设备管理技术和费用指标以及设备机型、设备的使用周期和使用费用、设备的维修费用预测和事故情况,通过对上述几方面内容的分析,可以使管理人员清晰的明白不同类型设备的使用情况以及投资的效益,从而更好服务于为企业的发展战略。
2.4配件的管理方块对配件的入库与退货、盘点与查询以及报废等缓解进行全面安排配置是配件管理模块的内容。由于配件的库存涉及到大量资金,管理人员不得不面临着合理降低资金的难题。所以,库存管理预警设施和储存评价方面的机制应该加以设立,从而能够动态分析库存和计算机设备配件情况,根据库存制定合理的使用计划得以实现降低库存、减少资金占用的目的。
2.5特殊设备管理模块工程设备的管理机构和人员、基础数据的报表与统计、数据的查询、管理和运转等构成了特殊设备管理模块。经过对上述内容的协同,不同设备信息入库、维护的及时性得以保障,同时还可以达到使设备的即时运行情况和相关信息被不同层级的管理人员了解的效果。
2.6文档资料管理方块文书档案、设施档案和技术档案三者共同组成了文档管理,而针对设备实行该管理意义重大。实行对三者的统一管理,系统不仅能够实现数据管理的及时性,同时还能使设备各种报表如消耗报表、明细报表自动生成。这样的话,由于报表可以依据一定的规则自动生成,月尾或年末需要统计设备的台班、配件、耗料时可以大大减轻管理人员的负担。
3设备信息系统的优越性
设备信息系统能把公司的资金、物资和信息通过工作程序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公司各方面如维修、工作管理、管理统计等的需要均得以实现,还满足了不断改进和优化设备管理工作的需要。
水利档案管理工作之中,档案的管理人员是档案管理和信息化实施的直接人员,因此他们的综合素质与业务能力直接决定了我国水利档案管理工作的推进与发展。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之中可以发现,水利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在实际的档案管理工作之中并没有过硬的管理技能,对于档案管理信息化更是无从谈起,根本无法顺利推进我水利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进程,这就直接导致了我国水利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的落后。
(二)信息管理安全威胁大
在推进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之中必然会遇到信息安全问题。众所周知,现代网络信息的传播与发展面临着很多安全问题,对于水利档案管理信息化也是这样,我国水利档案管理信息化过程之中就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样的,主要是由于我国水利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体系仍然不够完善,这是造成我国水利档案管理信息管理安全问题的首要原因。其次,我国档案管理信息化的管理安全防护系统仍然存在很多漏洞,这同样为我国水利档案信息化的信息安全构成了相关的威胁。
二、促进我国水利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进步的措施
(一)加快水利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
水利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进步与发展,必须依靠相关领导的直接指导,制定科学的发展措施,水利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就是对档案资料运用现代化的计算机手段再梳理、再利用,工作量巨大,因而,加快水利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步伐,必须有科学合理的规划,把握好方向,充分发挥拼搏进取、务实高效的精神,争取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不断的建立和完善水利档案信息化的体制和系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推进我国水利档案信息化的发展步伐。
(二)加强档案管理信息化人员素质培养
档案管理人员对于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推进起着直接的作用和价值,在实际的工作之中要想推进水利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必须充分的重视水利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信息化素质的培养,实际的培养方式有很多,其中较为有效的方式有:第一,直接引进具有先进信息化能力的档案管理人才,让他们带动整个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第二,可以组织现有的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通过科学的培训让其获得相应的档案管理经验,促进档案管理信息化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三)加强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安全建设
应当提高安全防范意识,信息管理人员要有较高的安全防范意识,并注意日常行为规范,这样才能在日常工作中积极发现和避免安全危险的发生,当然企业内部员工都应当树立保护企业信息资产安全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水利档案管理信息化推进过程之中的安全问题,保证水利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顺利发展。
遥感系统作为一种数据信息源及更新手段,具有获取信息量大、动态性强、观测范围广、实时性好和速度快等特点。遥感系统原理是应用各类遥感器,基于外层空间和高空平台,对地表或一定深度地表的电磁波信息进行截获,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进而推导出研究物体的位置、大小、形状、属性等各类信息,并对研究物体及其周边环境之间关系进行分析的一种技术科学。
1.2流量测整情况
该站测验河段顺直,两岸边坡均为岩石,左岸边坡较平缓,水位、流量的测验受隔河岩水库变动回水影响,造成水位-流量关系点子散乱。为了满足水位流量关系变化和定线要求,在原基本断面开展水文测验工作,水位流量的单值化将失去意义。为了适应水文现代化的需求,故需寻求新的推流方法进行水位流量关系测验整编,以达到水位流量的单值化,为今后水文信息化改革作准备。
1.3全球定位系统(GPS)
全球定位系统是由GPS信号接收机、地面监控系统和GPS卫星星座三部分构成,具有全天候、全球性、高精度无线电定时、导航、定位的多功能。全球定位系统在精密定位、工程测量、海空导航、速度测量、大地测量、动态观测等方面广泛应用。
1.43S技术的综合应用及其基本原理
3S技术是RS、GIS和GPS的综合应用,即通过对各自技术优势的整合,可以为人们提供实时、准确、经济的各种决策辅助信息和空间信息。3S技术综合应用可以充分利用“3S”各自的优势,利用遥感系统具有实时、快速、动态的获取空间信息功能,通过获取遥感影像图,大范围、准确、及时、综合的提供地理信息系统环境和资源数据,对GIS数据库根据需要进行及时更新;GIS对地理信息系统数据进行采集、查询、分析、管理、计算、可视表现处理,为提取和分析遥感信息提供辅助数据资料,对遥感数据进行自动分类,大大提高地理信息系统数据精度处理效率;GPS具有连续、实时确定地球地点、物体和现象的经纬度、高程、三维速度、精确时间的功能,利用GIS对地点、物体、现象进行准确的空间定位,基于遥感图像功能,识别地面控制点、样本像元类型,为校正、投影变换、分类图像几何服务。3S技术综合应用的基本思路:利用RS获得最新图像信息,利用GPS获得图像信息主要“位置”信息,利用GIS处理、分析图像,紧密结合RS、GPS、GIS三者,为人类提供精确的包括文本数据和图件等基础资料。
2水文信息化管理内容
水文信息化管理内容是围绕水文信息采集、水文信息传输、水文信息存储、水文信息服务等应用开展的业务。水温信息化管理应用系统包含对水文信息的分析、预测、统计、评价、预报等功能。
2.1信息采集
水文信息采集系统由卫星、GPS、传感器、监测仪器、遥感等仪器组合而成。水文信息化的基础是信息采集系统,采集的水文信息类型包括水位、降水、流量、蒸发、水质、墒情等。水文信息采集是基于传感器微电子技术,通过传感器把水文信息转为电子信号,利用传输系统将其传到数据中心,同时实现远程控制测站。水文信息采集系统是为了获取更大时空尺度、更多种类的信息,在水文、空间、时间三方面要素拓展水文信息获取能力。
2.2信息传输
信息传输系统由传输网络系统、无线传输(卫星、超短波、GPRS/GSM等)、有线传输(电缆、光纤、公用电话等)组合而成。信息传输基于现代通信、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借助短波数传、通信卫星、公用分组交换网、Internet以及微波通信网等媒介,构建高效的、完整的通信网络系统,实现时效性、可靠性、准确性的信息传递。
2.3信息存储
信息存储系统是将各类信息存储于数据库。水文信息利用分布式存储系统,通过对海量信息进行自动采集、信息化处理,实现水文信息数据库建设,实现存储、分类、管理水文信息数据。
2.4信息服务
信息服务系统通过图表、数据等基础功能对抗旱、防汛、水资源配置等事务进行管理。水文信息作为重要的基础信息,对水利行业对国家社会经济均有广泛应用。在防汛抗旱中,水文不仅提供准确及时的水文信息,还要提供水文分析预报成果,以便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在水资源配置等涉水事务管理中,水文信息服务提供基础性事务管理。
33S技术在水文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
3S技术推动水文科学发展,在水文信息化管理中,主要应用于站网管理系统、洪水预报系统、蓄滞洪区洪水演进系统、枯水期径流预报系统、地下水管理系统、水质预警预测系统、墒情管理系统等七大业务系统,辅助水文信息分析处理应用。
(1)站网管理系统:通过对站网布局及时调整,为掌握水文信息动态监测提供工具支撑,对各类水文站(如水位、水文、蒸发、雨量等)、遥测站、报汛站、地下水监测站等实现动态管理。
(2)洪水预报系统:实现分析处理雨水情信息、过滤计算预报参数、优选比较预报方案、整合参考专家经验、综合分析预报成果、分析预测洪涝灾害、综合输出预报结果、检验分析预报成果,实现精度洪水预报及其预见期。
(3)蓄滞洪区洪水演进系统:在三维数字模型、二维数字地形图上通过叠加各种经济社会信息、水文要素、生态信息,对各种地理实体、水文要素的空间分布进行综合表达,对洪水演进过程进行分析,对经济损失进行统计估算。
(4)枯水期径流预报系统:通过对枯季径流来水规律及气候特征的分析研究,用水文方法和水文气象方法分别构建枯水期径流预报模型,服务于水资源调度和管理。
(5)地下水管理系统:基于地下水水流测试模型,对地下水位、水位变化进行可视化形式的反映,分析区域水量的均衡性,对水资源的科学调度和优化配置进行分析。
纳税评估,是指税务机关根据纳税人报送的纳税申报资料以及日常掌握的各种外部信息,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对纳税人在一定期间内履行纳税义务情况的真实性、准确性及合法性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对纳税资料系统的审核、分析和评价,及时发现并处理纳税申报中的错误和异常现象,监督、帮助纳税人正确履行纳税义务,为税源管理、日常检查及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等工作提供信息和依据。
一.理性思维,讲求实效
现代国家的税法,都是经过一定的立法程序制定出来的,这表明税法属于制定法而不是习惯法。它一开始就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形成的规则,而不是对人们自觉形成的纳税习惯以立法的形式予以认可。税法属于制定法,而不属于习惯法,其根本原因在于国家征税权凌驾于生产资料所有权之上,是对纳税人收入的再分配。税法属于侵权规范。征纳双方在利益上的矛盾与对立是显而易见的,离开法律约束的纳税习惯并不存在。从法律性质看,税法属于义务性法规。义务性法规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具有强制性,它所规定的行为方式明确而肯一定,不允许任何人或机关随意改变或违反。税收是纳税人的经济利益向国家的无偿让渡。税法的强制性是十分明显的在诸法律中,其力度仅次于刑法,这与义务性法规的特点相一致。从税法的角度看,纳税人以尽义务为主。并不是指税法没有规定纳税人的权利,而是说纳税人的权利是建立在其纳税义务的基础之上是从属性的。并且这些权利从总体上看不是纳税人的实体权利,而是纳税人的程序性权利。例如,纳税人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的权利,有依法提请行政诉讼的权利等等。但这些权利都是以履行纳税义务为前提派生出来的,从根本上也是为履行纳税义务服务的。
由此可见,征纳税双方在利益上的矛盾是显而易见的。勿庸讳言,纳税人进行的税务委托、税牧筹划等都是为了寻求最小合理纳税的帮助。而征纳双方的经济信息又是不对称的,按照约翰·纳什的“零和博弈”理论,谁获得的信息更客观,谁将会更有利。对税收征管而言,尽管存在着纳税人对税务机关征税依据,对税法内容理解上的差异。但税法信息是公开的,对每一个纳税人都是一视同仁的。纳税人对自身组织机构、经营状况,财务情况等信息的掌握,远高于税务机关。所以说,征纳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主要还是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信息不对称。所谓的税收的经济观,就是税收的多少,取决于经济发展的水平。纳税评估这项工作,正是为了获取真实的经济发展信息,使税收工作建立在客观现实基础之上而展开的。由于税法的特点,这项工作的开展将是比较困难的。对此,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在思想上重视起来,要理性地思维,一切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纳税评估工作任重而道远。
二.理论先行,方法科学
究竟怎样进行科学的纳税评估,用什么样理论作指导,这些都是值得商榷的问题。现行的《纳税评估管理办法在这方面的理论阐述是不充分的。我们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经济已融入到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去。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国际审计实务委员会颁布的((国际审计准则》,其理论体系已被我国政府采纳。这也是中国人世承诺的条件之一,因为我国的有关组织,是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的正式成员。因此,我国审计监督体系是完备的,其理论是先进的,其方法是科学的。税务部门正在逐步借鉴、采纳政府审计中一些先进的理论和方法为税收工作服务。比如,纳税评估工作中的约谈制,就是审计中的符合测试程序在税收工作中的具体运用。所谓符合性测试程序是为了获取证据,以证实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政策和程序设计的适当性及其运行的有效性。再比如,纳税评估工作中的评估主要指标的计算就是审计中的实质性测试程序在税收工作中的具体运用。所谓实质性测试程序包括两部分:(1)交易和余额的详细测试;(2)对会计信息和非会计信息应用的分析性复核程序。运用这一类审计程序是管理当局在会计报表上的各项认定是否公允的证据。可以说,符合性测试程序和实质性测试程序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始终。
如果我们评价企业内部控制为高信赖程度,说明控制风险为最低。而控制风险越低,我们就可以执行越有限的实质性测试。如果内部控制为低信赖程度,说明控制风险很高,那么,我们只有依靠执行更多的实质性测试程序,才能控制检查风险处于低水平。可以看出,无效的内部控制必然导致我们增加实质性测试的工作量。具体到纳税评估工作中,最重要的第一步,应是调查了解纳税人生产经营内部的控制程序。如果生产经营内部控制程序不值得信赖,那么,我们将无法从纳税人提供的经济资料中获得真实的经济发展信息,纳税评估主要指标的计算更是无从谈起。纳税评估这项工作就会流丁形式。所以说,我们工作的重点应是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而不是在指标的计算上。关键在于取得客观真实的原始资料。计算机学上有一句名言:输入的是垃圾,输出的也是垃圾。由于符合性测试程序和实质性测试程序有着完整的体系,其理论内容也较多,在这里就不展开了。
对于获取企业经济信息的方法,我们共同回顾一下历史,仍然以审计为例:从1844年到20世纪初,审计方法是对会计账目进行详细审计;从20世纪初到1933年,审计对象转为以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为中心的全部会计报表及相关财务资料,审计的范围已扩大到测试相关的内部控制,并广泛采用抽样审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抽样审计方法得到普遍运用,通过财务报表分析可以确定审计的重点。审计理论及方法发展演变的脉络,对我们税收工作,其借鉴意义非常重大。人类的实践活动是应由理论指导着的,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机关是要讲求效能的,方法科学是很重要的。
三、知行合一行重于知
税收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它体现着国家在经济上的存在。马克思说,税收官后面紧紧跟着吓人的法官。税务人员肩负着使命是很重要的。同时,社会对税务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为权力和义务从来都是相互统一的。税务机关是所有宏观经济管理部门中专业性较强的一个机关,它深入到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部门。尚没有哪部部门法像税法那样包含着内容那么多。税法的执法力度仅次于刑法。它要求税务人员既要精通税法,又要精通会计财务理论,我们不能妄自尊大,但亦不能妄自菲薄。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育的不断完善,国际上先进科学的经济管理理论、方法被我国大量吸收采纳。如,从1993年的会计“接轨”、“两则”的颁布,到2005年《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实施,就是一个很好地说明。目前,、财政部已经并实施的具体会计准则有:“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收入”、“债务重组”、“建造合同”、“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非货币易”、“或有事项”、“无形资产”、“借款费用”、“租赁”、“存货”、“固定资产”、“中期财务报告”等。可以说,这些准则的内容就是我们税务工作的对象。不精通这些知识,如何工作。例如“财务失败预警系统”概念的引入,对于我们快速诊断企业的经济状况大有裨益。而运用多变的模式思路建立多元线型函数公式,即运用多种财务指标加权汇总产生的总判别分(称为Z值),来预测财务危机,对于税务部门来说,更具实用价值。最初的“Z计分模型”,由美国爱德华-阿尔曼在20世界.60年代中期提出,用以计算企业破产的可能性。其判别函数为:
Z=0.012X1+0.014X2+0.033X3+0.006X4+0.999X5
式中:Z--判别函数值;XI一一(营运资金÷资产总额)×100;X2--(留存收益÷资产总额)×100;X3--(息税前利润÷资产总额)×100;X4-一(普通股和优先股市场价值总额÷负债账面价值总额)×100;X5一一销售收入÷资产总额。
如果企业的Z值大于2.675,则表明企业的财务状况良好,发生破产的可能性较小;反之,若z值小于1.8l,则企业存在很大的破产危险。如果z值处于1.81-2.675之间,阿尔曼称之为灰色地带。进入这个区间的企业财务是极不稳定的。为了动态管理税源,快速获得企业量化的总体经济状况,对重点税源企业有必要进行Z值的排序。
我们要更加重视总预算的作用。现行纳税评估办法中的主要指标所需信息,多取之于企业的财务报表、账簿等这些信息反映的都是企业实际已经发生的情形。而纳税评估的主要作用是面向未来的,是有预测性的。总预算是指预计利润表、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它反映企业的总体状况。其反映的经济信息,对于纳税评估来说,意义更大。
我们在进行纳税评估时,要注意可持续增长率这个问题。可持续增长率的高低,取决于4项财务比率。销售净利率和资产周转率的乘积是资产净利率,它体现企业运用资产获取收益能力,决定于企业的综合实力。收益留存率和权益乘数的高低是财务政策选择问题,取决于决策人对收益与风险的权衡。企业的实力和承担风险的能力,决定了企业的增长速度。因此,实际上一个理智的企业在增长率问题上并没有多少回旋余地,尤其是从长期来看更是如此。
财务会计和税法体现着不同的经济体系,分别遵循不同的原则,服务不同的目的。财务会计核算必须遵循一般会计目的,其目的是为了全面、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以及财务状况变动的全貌。税法是以课税为目的,根据经济合理、公平税负,促进竞争的原则,依据有关的税收法规,确立一定时期由纳税人应交纳的税额。税法还是国家调节经济活动,为宏观经济服务的一种必要手段。财务会计原则和税收法规的本质差别在于确认收入实现和费用扣减的时间,以及费用的可扣减性。所得税会计就是研究如何处理按照会计准则计算的税前会计利润(或亏损)与按照税法计算的应税所得(或亏损)之间差异的会计理论和方法。随着经济的发展,法制的完备,财务会计与所得税会计的差异将会越来越大。有鉴于此,我们在进行纳税评估时,对取自纳税人的财务指标,必须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有些财务指标是不能直接运用的。广大税务人员必须不断地更新知识,与时俱进。
21世纪人类步入信息社会,档案作为信息社会众多信息资源中最基础的部分,在世界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开发和利用。作为一和宝贵的信息资源,档案的科学管理和有效利用,对科学决策、资源利用、产品开发、提高效率都有着积极影响;作为一座知识宝库,档案在知识经济时代,对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和社会生产力发展也将发挥更大作用。
1.什么是档案信息资源档案信息资源是指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通过人类的参与而获取的可利用的档案信息。信息的种类很多,档案信息只是信息的一种。我们在研究档案信息时,与其它信息相比较,档案信息具有一些什么特点,这是一个前提问题,有以下四种特点:
2.1 档案信息具有广泛性,有历史的、现代的、政治的、军事的、经济的、各行各业产生和保存的档案。因此,档案信息的广泛性,是其它任何信息无法比拟的。
2.2 档案信息具有准确性,档案是人们认识、利用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真实记录,它不仅具有其它信息不能有的凭证性,有绝对的朴实性。这是其它任何信息所没有的。说它具有凭证性,是因为它是原件,是真实记录,是准确的,朴实地反映出历史或事物的过程,记录当时所发生的一切,是一种历史的记载。
2.3 档案信息具有可共享性,由于档案信息的可共享性就决定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可共享性,其有效配置和合理共享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所能创造的价值和效益,从这一点上说要想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必须对其进行开发,这是前提条件,否则共享是不能实现的。这一特点就决定了档案信息资源开发需要广泛性。
2.4 档案信息具有不均衡性,由于档案人员的认识能力、知识储备等多方面的条件不尽相同,他们所掌握的档案信息资源也不等;同时,由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对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程度不同,不同地区档案信息资源的分布也不均衡。这一特点就决定了档案信息资源需要因地制宜的开发利用。
2.水利档案的信息化发展近几年来,随着计算机和其它办公自动化设备的不断发展和深化,应用信息现代化手段开发利用水利档案信息资源取得很大进展。水利档案信息资源正从传统的以手工为主的信息资源逐步向电子信息资料过渡,扩大了水利档案信息产品的种类和服务项目,水利档案信息量的增加和信息手段的现代化,使信息质量有了很大提高,极大的促进了水利信息化的进程。其主要表现为:
2.1水利基础档案数据的数字化正逐步采用微电子技术和数字技术对各类水利基础档案数据进行自动采集和管理,开拓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新途径。
2.2 互联网技术在水利行业的广泛应用逐步实现水利档案信息资源在区域间,甚至全国范围的即时共享。
2.3 数据库技术,作为传统水利基础档案信息资源开始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装备和改造,使全国水利档案信息资源不断地向数据化、档案信息检索网络化发展,大大提高了档案信息资源的查询,检查服务功能。
3.水利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不足水利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与国家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论文大全。主要表现在:
3.1 对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还没有把档案信息资源看成是做好各项水利工作的基础性、战略性资源来建设,对水利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论文大全。
3.2 水利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缺少全面规划,对水利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涵盖的内容没有科学的概括;收集水利信息的范围不广,原始数据信息采集不全、规范性差。
3.3 在水利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中、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应用、重网络、轻信息资源的现象心比较普遍。
3.4 水利系统各单位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机制。水利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标准、规范不健全、不成体系。
3.5 基础工作薄弱,水利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相关技术的研究开发,信息安全的认识和防范措施、专业人才培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的普及等基础工作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
4.加强水利档案信息化建设加强水利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我们在近几年工作中所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档案事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论文大全。在此期间,水利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应加强水利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这是实现水利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能否积极主动地为水利建设和水利可持续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档案服务,是衡量水利档案工作能否为水利建设和水利可持续发展服务的最直接标准。水利系统各单位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大量的不同载体、不同种类、不同文字的档案,档案资料十分丰富,这些宝贵的档案资料是水利建设工作的基础,对我们在水利建设和水利可持续发展中研究总结过去、规划未来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和作用。因此,水利系统各档案部门要充分发挥自己持有的档案资源优势,积极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服务于水利建设和水利可持续发展战略。
5.水利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水利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要以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方针“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互通、资源共享”的原则。结合水利信息化发展总体要求和水利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逐步建立与水利国民经济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地位相互促进实现水利可持续发展和水利现代化、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全面档案信息服务的水利信息资源服务体系。
水利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应充分发挥全行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开展水利行业的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做好各部门、各单位的档案信息资源的建设工作。水利行业各部门、各单位的档案信息资源的建设工作是做好水利行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各部门、各单位应充分认识水利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性,在加强档案信息化基础的同时,建设本单位的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开发本单位的档案信息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充分实现水利行业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为水利事业的发展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具体思路如下:
5.1 水利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必需以档案信息现代化技术为手段,紧密结合水利发展的目标和水利工作重点,以水利事业发展需求的紧迫性、重要性和效益作为确定重点任务和优先发展次序的依据,统筹规划,逐步实施。
5.2水利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需要水利行业各部门各单位的参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5.3 按照提供普遍服务原则,使社会及广大水利科技工作者职工享有获取水利档案信息资源的电子信息服务的权力,并能以较低的成本、便捷的方式普遍获得基本的信息服务。
5.4 采取政府行为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方式,引入竞争机制,加强政策协调,组织水利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加快水利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网络化、社会化进程,促进水利档案信息资源高度共享。
5.5 水利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进程不能搞一刀切和不切实际的一哄而上。系统内各单位要注重当前,兼顾发展,根据各自的需求和基础,利用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开发适用的档案信息资源。
综上所述:水利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实现档案工作各个环节的计算机化,是实现档案工作现代化,提高档案系统整体功能的物质技术基础和重要手段。水文档案信息管理系统是一项需要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多专业配合,多部门协作,多环节配套的复杂系统工程。今后以水利档案网络建设为基础,以水利档案信息资源收集、整理为核心,以扩大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目标,加快推进档案资源数字化、信息管理标准化、信息服务网络化的进程,促进水利档案管理工作更好地为水利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中国档案.中国档案杂志社出版,2007
一、水利信息化发展分析
水利行业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同时也是信息十分密集的行业,其信息化工作开始于“七五”期间,至今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一)信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工作相对滞后
水利工作的三大任务是防治洪涝灾害,解决干旱缺水和治理改善保护水环境。主要表现在未能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时为政府和社会公众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及信息化的质量还不能适应水利现代化的需要。
(二)对信息工作的认识不到位
水利系统的干部和职工对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还有一部分员工对信息化工作认识不足,缺乏紧迫感;没有形成统一的建设机制,水利信息化普及程度还远远不够,甚至部分单位还没有统一的规划和明确的发展目标。
(三)水利信息化发展水平不高
当前水利信息化发展水平表现为:(1)从事水利信息化规划的相关人员对IT技术发展把握不够深,大量信息化应用建设刚刚完成就成了落后产品。此外,整体性规划的不完善或实施不利而导致各个系统的兼容性差,信息流不畅,致使信息化的大量投入所建设的仅是一个又一个的“信息孤岛”。(2)从事水利信息化产品设计与开发的相关机构对行业应用理解不够深,造成了水利信息化产品的易用性、实用性差,甚至无法推广或交付使用。(3)信息化发展的保障条件不足。水利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管理,本身是一个庞大和复杂的系统工程,但目前在水利系统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管理措施和管理办法。
二、水利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数字水利”是一个以空间信息为基础,融合各种水文模型和水利业务的专业化系统平台,是对真实水文水利过程的数字化重现,它把水活动的自然演变搬进了实验室和计算机,成为真实水利的虚拟对照体。它是水利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三、水利信息化的实施
(一)数字水利应用系统组成
数字水利应用系统主要由采集层、网络层、数据层、应用层、表示层、接口层、支撑层七个部分组成。1、采集层。水利信息化系统是建立在信息基础之上的,而这些信息的获得需要通过不同手段和措施;这些获得信息的手段和措施以及相应的采集点就组成了采集层。2、网络层。网络层为信息共享和数据传输提供基础,网络的建设一般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公网和专网相结合的方式。3、数据层。数据层通过建立所有与水利相关的数据的模型或结构,使应用层能够更方便、更快捷地获得各种水利信息,产生各种水利应用。4、应用层。应用层建立在数据层的基础之上,通过建立各种应用模型如洪水演进模型、排水模型等,提供水利行业的各种应用功能。如水利信息服务、统计分析、虚拟仿真、预报决策等。5、表示层。表示层以浏览器为载体,直接向从事水利的各级人员提供其所需要的相关功能或信息服务。6、接口层。接口层通过向各级水利系统提供网络接口、数据接口和系统接口使各类信息得到充分共享,各级水利系统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最终形成“数字水利”。7、支撑层。支撑层通过相关的标准体系以及最新的技术,保证整个系统安全、稳定、有效的运行。
(二)决策支持系统
根据水利工作的实际情况,水利决策支持系统包括:
1、防汛决策支持系统。防汛决策支持系统的建设是保障防汛抗洪工作有效和科学的前提条件,可以利用遥测数据、遥感图片等进行相应的暴雨预报、洪水预报、洪水调度等工作,提前为防汛抗洪工作做出指导性的预报、预警措施。洪水不仅是灾害,其调度使用已成为水资源研究的新课题,是“资源水利”的重要组成。 转贴于
2、抗旱决策支持系统。抗旱决策支持系统有两类数据源,一是遥感数据源、另一类是旱情监测站采集的旱情信息数据。抗旱决策支持系统在遥感图片基础上,结合相关的计算模型进行计算,可以快速、准确的获得同一时期内大范围的土壤含水量信息以提供第一手的辅助决策资料,同时,也可以根据地面旱情固定、流动监测站采集的地下水埋深、土壤含水量、土壤温湿度等数据,作为区域遥感数据校正的参考。
3、水资源决策支持系统。水资源决策支持系统是在水资源数据库及地理数据库的基础上,采用相关的数学模型进行计算,评价水资源量、预测水资源量、对水资源进行优化管理和科学调度。
4、水环境决策支持系统。水环境决策支持系统是在水环境数据库及地理数据库的基础上,采用相关的数学模型进行计算,评价水质、预测模拟水质变化、计算水环境容量、控制规划污染物总量。水环境决策支持系统将成为环境管理和环境执法重要依据。
前言:灌区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为灌溉水利服务的,集水雨情信息、水利工程信息、运行控制、水资源配置与调度、行政事务管理于一体的、完整的、复杂的管理信息系统,旨在实现灌区信息的采集、处理、加工、存储、传输、反馈的一体化和自动化,其本质是灌区管理的信息化。灌溉管理信息是灌区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和中心内容,合理灌溉、科学用水、提高灌溉效益的一切措施均取决于准确、可靠、及时的灌溉用水管理信息。
1 国外灌区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 发达国家灌溉水管理日趋朝着信息化、高效化发展,这种先进的灌溉水管理流程为“信息采集→分析加工→指导实践→信息反馈”,即主要由水信息管理中心、用水信息采集传输系统、用水数据库、灌溉用水管理系统、灌溉渠系自动化监控系统等组成,以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灌溉系统的优化调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灌区基础数据的采集、整理和存储
西方发达国家灌区管理部门对灌区基础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比较重视,灌区渠系、闸门、水文站、用水户等的数据一般都由计算机管理,并存储在文件或数据库中。论文格式。
(2)灌溉系统的自动化程度
国外滴灌、管灌等灌溉系统的自动化程度总的来说比较高。美国垦务局将自动控制技术应用于灌区配水调度,将配水效率由80%提高到96%。以色列的灌溉农田都采用了喷、滴灌等现代灌溉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灌溉水平均利用率达90%。但对于渠道灌溉的灌区而言,灌溉系统的自动化程度都不是很高。主要原因是一般的自动化闸门造价过高,且在野外恶劣环境下的可靠性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3)灌区灌溉管理通用软件系统等的标准化和通用程度
发达国家在灌区灌溉管理所需要的软件的标准化和通用程度方面做的比较好,开发了一批用于灌区灌溉管理的通用软件。国际粮农组织为了推进灌溉计划的管理开发了灌溉计划管理信息系统(SIMIS),该系统是一个通用的、模块化的系统,具有适用性好、多语言(英、法、西等)和简单易用的特点。论文格式。
澳大利亚农业产量研究机构(APSRU)研究开发APSIM系统,该系统通过一系列互相独立的模块(如生物模块、环境模块、管理模块等)来表现被模拟的灌溉系统,这些模块之间通过一个通讯框架(也称为引擎)进行连接。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针对佛罗里达州的农业特点开发了AFSIRS系统,用户可以使用该系统,根据作物类型、土壤情况、灌溉系统、生长季节、气候条件和管理方式等诸多变量,估计出对象区域的灌溉需水量。该系统收集了佛罗里达州9个气象观测站的长期观测资料,比较全面的反映了佛罗里达州的气象条件,在佛罗里达州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国内灌区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我国灌区信息化建设开始于八十年代,当时称为计算机技术在灌区中的应用。一些水利单位和科研单位开始了研究和试点,并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并在生产实践中应用。
山西夹马口灌区通过建立灌区水费管理系统,在全灌区大力推行“阳光工程”,实行配水“三公开”,即流量公开、时间公开、水价公开。该系统设有水费查询子系统,用水农户随时都可通过触摸屏或电话查询自己或他人的用水及交费情况,加大了群众监督力度。据统计,全灌区水费回收率持续五年达100%。论文格式。农民亩次用水量由72方左右减少到65方左右,亩次成本平均下降1~2元。全灌区农民年减少水费支出60余万元。
黑龙江省水利厅用了两年的时间,建立了覆盖全省322处大中型灌区的'黑龙江省灌区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远程数据管理,对提高行业管理水平和效率作用很大,效果很好。
江苏渠南灌区在灌区改造的同时,进行了灌区自动化、信息化建设试点,由灌区自动化综合数据采集DCS、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GIS、网络与通讯、计算机及控制等技术组成了一个高可靠性的科学管理系统。
甘肃景泰川灌区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采用了分层、分布、分散的集保护、测量、控制于一体的泵站综合自动化装置,建成并开通了景电管理局国际互联网站。并在景电一、二期工程40个支渠口、97个独斗口及二期总干三支渠34个斗渠口安装了自动记录仪和水位变送器,配水计量实现了规范化、科学化。
河北省石津灌区管理局与石家庄水电设计院和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合作,成功开发了《石津灌区管理专家系统》,该系统计算中运用了基因算法,实现了灌区灌溉方案的优化,而且能优化灌溉面积和解决各干渠灌溉区域的水量配置。
总之,经过多年的发展,水利信息化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进入了全方位、多层次推进的新阶段。
3.我国灌区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受到管理体制、经费投入等方面的制约,灌区灌溉信息化管理水平仍比较低下,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灌区信息采集点少、手段落后
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大型灌区平均0.37万hm2有一个水位、流量观测点,单位测点控制渠道长度94km。仅靠如此稀少的观测设施,根本无法对用水户的用水量进行实时监控。其他的观测项目如水质、土壤墒情和地下水、作物长势等更少。同时,观测手段也相对落后,现在灌区大部分仍是采用简单的、经验的方法进行观测,测量精度较低。
(2)灌区信息传输手段比较单一、落后
目前大多数灌区的信息传输手段限于传输模拟信号的电话线,监测的水情、墒情和作物长势等信息只能人工通过电话或整编后的纸媒介进行传输,时效性差,难以满足实时调水的需求。
(3)灌区管理人员信息化意识和技术水平亟需提高
部分灌区也尝试进行信息化方面的建设,但由于灌区管理人员信息化技术水平差,使得建成的信息系统使用难、管理维护更难,无法充分发挥已建系统的作用,不仅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了灌区工作人员的负担。
(4)重硬件、轻软件
在具体工作中还有只重视硬件投入,不重视软件开发的倾向。这不但使得硬件不能充分发挥效力,系统的操作维护困难,而且资料的整理分析等后续工作还需要手工操作,没有真正减轻工作量。
(5)灌区信息化建设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划,信息的共享性差
由于灌区信息化建设长期以来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划和标准,各灌区自己搞自己的,各自为政、各自封闭,使得灌区之间的信息难以共享,也难以与其他相关系统实现联网,共享信息。同时,各灌区重复开发、重复建设现象严重,造成很大的浪费。
(6)我国灌区信息化的产品处于试验研究阶段,没有真正形成产品
多年来,我国在灌区信息化研究方面已做了不少工作,但一直处于研究试验阶段,没有真正形成产品。
(7)灌区信息化系统的综合集成能力差
灌区信息化系统在设计和建设时,雨量采集、灌溉需水分析、水资源监控、供水调控、水费收缴、内部管理、决策咨询等系统各自独立,无法满足灌区日常管理工作的要求。其结果使得硬件资源利用率低,维护费用增加,投入高。而目前水价较低,灌区管理单位经济实力弱,实行自动化往往得不偿失。
参考文献:[1] 许航.关于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的思考.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7
[2] 刘志强.浅谈水利信息在建设和谐水中的作用.湖南水利水电,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