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8 11:48:2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科研管理系统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1.1缺乏协同的计划管理平台
项目执行是项目组内部以及各部门间协同工作的过程,需要管理过程中能够贯穿协同办公的思想,建立有效的沟通平台,保证项目信息顺畅的传递和沟通。
1.2计划监控力度不足
通过电话、报表等方式反馈项目进展,无法做到直观、实时的将项目进度、存在问题等关键信息反馈给项目负责人、高层领导及相关协同部门,对于项目进度的管理容易失控。
1.3资源协调困难
项目管理过程中涉及跨部门多角色人员的资源调配,研发任务较重,硬件、软件、人员等资源经常出现冲突,项目负责人、部门领导往往难以准确的把握资源的状态,难以做到资源平衡,合理调配内部资源,协调外部资源。
1.4临时任务管理繁琐
设计生产过程中临时工作任务较多,时常出现因临时任务打乱项目计划,需要追加资源,导致计划任务延期等混乱现象。
1.5任务执行力不足
项目任务计划难以“任务分解、层层落实”,由于信息孤岛等原因,数据沟通不畅,任务执行信息不准确,滞后,监管执行不完善,工作效率不高,执行力下降,布置的任务不能及时高效完成。
1.6工作总结缺乏规范
技术部门在多项目管理过程中,部门内部需要进行部门工作的汇总,形成相关的报表,但在现行的管理方式下各类工作报表难以按照统一的模板体现必要的信息,难以按照规范的流程进行整理、上报、审核,不但影响了工作效率,而且影响了工作质量。
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科研工作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可以归纳为两方面:一是要求能够实时了解到项目计划的进展、项目存在的问题及当前的状态,加强对项目过程的管控;二是支持任务的下达、分解、执行、汇总,实现工作协同,并提供任务计划的报表统计功能。
2.1项目资源管理
按职能部门组织结构和岗位角色对研发人员进行分类管理,能动态管理人员所承担的研发任务及其完成情况,提供直观的项目资源负荷分析功能,为科研任务的追加和调度提供即时的可用资源库支持。
2.2研发工作任务分解、定义及
支持标准的项目管理立项功能,方便定义工作类别,分解项目任务,定义里程碑、时间进度要求和交付物等,并参照人力资源负荷情况,将相应任务分配给能用并且可用的人员。
2.3项目执行
为研发人员提供按重要度和紧迫度排序的在研任务看版,自动向项目组成员发送任务消息提醒,可自行设定时间,在任务要求完成时间前进行提示。提供日志功能,方便研发人员按照不同的工作类别(包括临时任务)填写相应的工作日志,各种类的工作日志要有相应的模板,利用这些模板及时反馈其工作进展情况;日志管理需采用结构化数据管理模式,便于系统自动汇总编织各管理层所需的管理报表和工作总结。
2.4问题管理
建立问题跟踪机制和管理平台,可按照不同的类别创建问题,设定解决期限和预期效果,指派责任人并对其下发任务,同时提供直观的当期问题综合展示看板功能,提供指定期限临近的问题提醒和延期问题的汇总提示功能。需要指定专门的问题分析人员,对问题进行确认,然后对确认的问题进行一个闭环的管理。
2.5任务和资源状态监控
可利用报表、甘特图、直方图等各种直观、灵活的方式,进行所有在研项目、当期问题、临时性任务的执行情况的综合展示,可对指定的任务或个人工作情况进行综合查询,可对指定若干任务或个人进行对比查询。任务看板需要分为个人看板和指派看板,个人看板由自己创建,并具备维护、查询、提醒等功能;指派看板是其他人给该人员分配的任务,要有查询和提醒等功能。能够实时汇总相关的指标数据,并能够通过直观的方式进行展示,进而形成在研项目看板,可对在研项目各个阶段的项目情况进行汇总统计,以便直观地了解项目各个阶段任务的进度、成本、人员工作量等情况;同时与计划进行对比,提供多种统计报表方便管理者对计划进行统计分析。
2.6工作协同管理
提供项目内外的信息协同平台,工作任务信息可进行跨项目、跨部门的、接收或转发。
2.7其他功能
要求系统基于B/S架构,以降低系统的维护和使用成本;具备完善的安全加密和登陆认证措施,确保系统安全无风险运行,支持pad和智能手机用户登录应用;在权限管理上,具备统一用户及权限管理机制,可基于用户、角色、部门、安全级别和系统功能模块等多个维度进行配置和管控。
当今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应用范围已渗透到了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信息化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科研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资源,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也逐渐体会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为了更好的优化科研管理模式,不断提高科研管理效率和水平,建立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科研管理信息化也成为各个部门的重要议题。在高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中,科研管理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科研管理水平的高低也会对学校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提高高校科研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而高水平科研管理能够促进创新性科研成果的产生。因此,高校应努力提高科研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快建设科研管理信息化,以此来提高科研管理水平,提升高校科研竞争力。
1.2科研管理系统
科研管理系统,是应用于各科研管理机构进行科研项目管理、成果管理及科研统计等科研管理的信息化系统。该系统摒弃了传统的人工统计方法,能够得出准确的各角度视图,建立统一的数据模型,该系统可以使科研决策者及时掌握整个机构的科研整体状况,合理分配资源,提升科研管理水平及效率。科研管理系统平台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科研信息网和科研管理系统。科研信息网是高校科研活动信息和交流的平台,该部分和科研活动相结合,适时科研相关信息,提升高校科研知名度。平台的核心部分是科研管理系统,主要实现科研业务管理功能,支持教师、院系、科研管理部门三级用户使用,面向全校教师开放。科研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人员管理、项目管理、论文管理、成果管理、著作管理、专利管理、奖励管理、学术管理、系统维护等模块。
2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网络信息化时代,科研管理信息化是科研管理的重要变革,促进科研管理决策规范化、科学化,提高科研管理的工作效率和业务水平,实现科研管理信息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2.1促进高校科研管理规范化
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目标是科研管理的规范化,科研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也就是一个贯彻管理规范的过程。信息技术发展本身就要求数据的规范性,不规范的数据难以通过计算机作业。随着高校的不断发展,高校的科研数据也越来越繁杂,因此,通过人机交互界面技术来处理分析数据,可以有效地规范数据,提高了信息加工处理和分析的效率,也使得科研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化。
2.2提高科研管理工作效率,提升科研水平
科研管理信息化具有方便、快捷、简化工作流程、节约人力物力、提高工作效率等优点。科研管理信息化的建立,各有关单位可以及时登录科研信息网查询相关科研信息,实现科研资源共享;科研管理部门利用科研管理系统实时、准确统计出全校科研相关信息,免去繁琐的表格统计,节约了纸张,提高了工作效率,使有限的科研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产生最大效益,提升高校的科研水平。
2.3提高科研管理决策水平
科研管理部门利用科研管理系统统计出的科研信息进行分析,针对具体问题,汇总不同方面的管理资料,实时掌握各项管理指标的变动情况,形成一个动态的数据中心,进而全面、实时、准确地提供相关科研信息,对症下药,修改或制定有利于科研管理工作人员的相关政策和文件,服务于科研工作者,为全校科研工作的整体推进提供重要参考,为辅助高校科研管理决策和制定科研政策提供了有力支持。
3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无论是对高校自身发展还是对社会的贡献,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体系建设意义重大。虽然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建立了教育科研网以及高校建立的校园网为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进程提供了基础保障,但是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体系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数据呈现多、广、散等特点,采集和录入工作繁琐,涉及多个部门协调作用。因此,高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3.1改革陈旧的管理模式,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随着信息技术在科研管理工作中的不断应用,高校传统的科研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信息化的要求,这就要求科研管理部门必须建立新的管理模式,完善相关科研管理制度,以适应科研工作的进一步发展。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改革的重要手段,只有充分重视和做好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的匹配适应工作,才能加速科研管理模式的转型,不断对科研管理模式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创新,改进原有管理系统中冗余的、不合理的工作流程,改进现有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建立与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相适应的组织模式与工作流程,促使管理部门组织结构逐步朝着网络化的方向发展,从而在根本上提高科研管理水平。
3.2加强科研管理队伍建设
为实现科研管理信息化,高素质科研管理队伍建设成为重要前提和保证。只有不断提升科研管理工作者的管理水平及业务能力,才能为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长期有力的支持,促进高校科研管理工作良性发展。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对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管理信息化也为科研管理人员的学习和提高提供了更为灵活的方式,更大的空间、广度及时间自由度,管理人员将从传统的经验型管理者转变为学习型管理者,有助于充分发挥主观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整个团体的学习气氛,加强自身建设,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团体。
3.3加强信息维护,提高信息利用率
科研管理信息化的建立过程中,基础数据库是信息系统的核心。由于基础数据库的建立需要科研人员录入、逐级审核等繁琐的程序,因而科研管理系统信息化的发展必然带来相关的安全问题,为此要实行专人管理和维护,也要根据科研管理工作管理任务和目标等的改变对系统做出必要的更新和改进。各高校一定要提高安全意识,建立局域网与互联网两个相互独立的布线系统,还要对重要的数据建立相应的数据备份、恢复机制。在保证管理系统中数据质量的前提下,加强各职能部门的有效沟通,与人事、财务、教务等部门实现信息共享,提高全校科研信息共享的效率。
教师角色主要进行三项任务:论文录入、著作教材录入、科研项目申报。以科研项目申报为例,教师首先进行项目申报,分院秘书负责教师申报任务初审,若初审不通过则返回修改,若初审通过则进入下一步主管部门审核,若通过则进行科研立项,立项后教师要更新课题进展情况,结题阶段需录入成果信息,同时项目结题后将成果计入教师档案并得到相应的考核分。
2.主管部门业务流程
主管部门主要进行项目管理、论文管理、教材管理等。以项目管理为例,主管部门需对教师申报课题进行评审并出具评审意见,项目立项后要对项目进展进行监督并反馈意见,项目结题后要进行评审并反馈结果。
二、系统功能设计
1.主要功能
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研究和开发的主要内容是开发适合职业院校科研管理工作要求,能够适应我院科研项目过程化管理及绩效考核所面临的各类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各级各类部门、组织科学研究信息的统一和科研信息公开;
(2)一般职业院校涉及的各类科研项目的申报管理;
(3)建设期内各科研项目的进度管理;
(4)科研成果(如专利、论文、著作)管理;
(5)科研获奖管理;
(6)科研考评管理;
(7)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架构及与以上问题的适应性;
(8)具体开发相关的各类问题。
2.预期目标
根据对职业院校科研管理工作要求,结合我院科研项目过程化管理及绩效考核所面临的各类问题研究,开发出一个能够适应一般职业院校科研工作管理,特别是能够适应我院今后科研管理工作要求的信息管理系统。具体指标如下:
(1)能够识别系统管理员、教师用户、教研室用户、分院用户、部门用户等五种身份的人员,并分配各类人员的职能。
(2)教师用户能够进行公告通知阅览、个人信息修改、科研项目申报、科研进度维护、科研项目结题、科研成果上传、科研获奖信息填写等功能。
(3)教研室用户能够进行公告通知阅览、本教研室科研人员添加与查询(汇总)、本教研室科研项目审核与查询(汇总)、本教研室科研进度查询、本教研室科研成果和获奖查询(汇总)、本教研室科研考核查询(汇总)。
(4)分院用户能够进行公告通知阅览、本分院科研人员添加与查询(汇总)、本分院科研项目审核与查询(汇总)、本分院科研进度查询、本分院科研成果与获奖查询(汇总)、本分院科研考核查询(汇总)。
(5)部门用户能够进行公告通知、全院科研人员查询(汇总)、全院科研项目审核与查询(汇总)、全院科研进度查询、全院科研成果与获奖查询(汇总)、全院科研考核查询(汇总)。
(6)系统管理员拥有以上所有权限并根据需求调整和优化系统结构、功能等。
3.功能结构设计
(1)科研管理信息系统主页设计“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科研管理信息系统”,与科研处网站结合为一个统一平台。
(2)进入系统后选择菜单包括“个人信息、公告与通知、课题申报、科研进度、科研成果、考核结果、统计与查询”等。
(3)“课题申报”菜单下提供网上课题填表申报格式,格式具体内容按学院课题申报内容设计。“科研进度”菜单下提供项目中期报告、结题报告等相关信息。“科研成果”菜单下提供论文信息、教材基本信息、获奖信息等的填写及电子稿上传功能,并需限定填写无空字段,保证研究成果的真实性(如“期刊名”为必填字段以保证该论文已正式发表)。“考核结果”由科研立项、结题或获奖情况结合学院教学管理考核指标体系自动产生,以表单呈现。“统计与查询”提供部门、分院、教研室、个人的四级分类方式。
(4)按照不同角色进行统计查询设计:为教师提供历年“个人论文、科研、著作”等信息的查询和统计功能;为教研室和分院提供本部门科研、和教材编写的汇总查询;学院科研处提供历年核心期刊查询,各分院科研课题进展情况的查询,各分院课题、论文、教材编写情况的查询,各分院科研考核情况查询等。
(5)输入模块主要输入教师科研、和教材编写的基本信息,系统为教师或其他部门职工提供本人的论文录入、科研课题的录入和教材编写(已出版)的录入信息窗口。分院秘书负责对教师录入的信息进行初步审核(课题以立项和结题为标准,论文主要检查是否非法出版刊物,教材以已出版为标准)(分院、部门不负责教师个人科研信息的录入)。科研处负责对其他部门职工科研、论文、教材编写的一次性审核,对分院初审的科研、论文和教材编写进行终审。系统提供全院每年各分院、部门的所有科研成果、出版教材和的统计功能,并自动计算考核成绩。
(6)系统提供数据备份,并可采用手动备份或定期自动备份两种方式。
三、系统实现
1.软条件
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科研工作,是项目实施的最根本保证。我院组成“职业院校通用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和开发”课题组,团队成员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网站开发能力,所有课题组成员都来自一线,项目负责人同时兼任教务处管理人员,有2人拥有丰富的网站项目开发经验。这是本系统得以实现的“软条件”。
随着院校科研实力日益增强,我院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迅速增长,科研管理部门针对论文及成果的管理难度加大,传统的科研项目管理思维、管理方法、管理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为适应自身发展的需求,以院校科研管理为应用背景,纷纷采购或者自主研发符合院校自身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科研项目和论文的信息化管理,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使科研项目管理科学化、规范化,进一步对科研项目实施流程监控,已成为各院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势。
1目前我院教师科研成果管理存在的问题
1.1科研信息收集管理人工操作,缺乏系统、规范的信息管理手段
以往科研管理人员对科研论文、申报文件的主要处理方式是基于文本、表格等纸介质的手工处理,对科研信息的处理是通过人工统计、查询来进行,工作量大,容易出错,运做的效率低下。若能通过科研管理软件,发挥计算机管理、网络共享的优势,将会及时、准确、有效的进行学院科研情况的处理,提高信息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
1.2管理部门重视不够,成果经常处于沉淀状态,成果利用难展示少
教师科研论著作为一种特殊的文献信息资源,学校管理部门忽略了对本校教师科研成果完整性、连续性的收集和管理,缺乏对科研成果的宣传和开发利用,广大师生不了解教师科研成果的作用和价值。只有在需要时,例如教师进行职称评比的时候,或者进行国家级和省级自然基金申请时,或者当学校向上级统计汇报科研成果时,才会对教师的科研成果进行集中的管理,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院科研水平的提高。
1.3科研项目流程管理资料不健全,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
在此次研究项目之前,我院教师科研成果管理还没有统一规范;在科研项目的管理中,项目申报、项目中期管理、项目结题、科研成果登记等流程管理资料部分缺失,而科研项目这些连贯又交错的业务流程都是密切关联的,致使所收集的信息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和连续性。为提高系统设计水平,我们在项目初期走访了兄弟院校后了解到,在具体管理中,大部分学校的科研成果由科研部门统计收集,有的由院系资料室负责统计收集,也有些学校是图书馆作为专题负责统计收集。各校数据库建设标准各异,用户检索语言、检索界面、数据的标引、分编、检索点不统一,缺乏统一的建设和质量控制规范。考虑到建设教师全文数据库的难度和工作量很大,可以先期实施科研成果管理系统,等到累积一定的经验后将全文数据库检索和展示作为以后的研究目标,所以我们拟建立陕西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科研成果信息管理系统,应用本系统对本校教师科研成果进行管理,为专任教师、专业技术人员提供教科研工作衡量标准和有效的考评依据,立足系统具体实施应用,进行系统实践的探索,为其他院校建设本校成果库提供借鉴和参考。
2系统分析及设计实施
2.1教师科研成果的范围
教师的科研成果类型主要有:专著、专利、论文集、学术论文、学术报告、精品课程与试点专业、教师获奖、指导学生竞赛、参展作品及其它成果等。
2.2系统功能设计及模块结构
2.2.1系统功能设计原则
在教师科研成果管理系统设计的过程中,我们以技术适用、系统实用、结构合理、运行可靠稳定、低成本、低维护量作为基本建设原则,遵循阶段开发原则,将整个工作划分为多个目标和阶段,明确各个阶段的工作目的、步骤和要求;在实际开发中,注重实用性和先进性的结合,充分考虑系统的容量及功能的扩充,具有与其他应用软件进行数据交换和数据共享的能力;后期运行中,充分考量服务器安全、数据的备份和安全访问机制,以确保数据信息的安全性,综合考虑系统的建设、升级和维护费用。
2.2.2系统功能模块
系统主要包括三个工作模块:“系统管理员模块”“,科研管理工作模块”和“科研人员(教师)模块”三部分组成“。系统管理员模块”用于科研人员创建及用户权限分配“,科研管理工作模块”用于进行科研成果申报及审核、科研文档管理、科研成果跟踪、科研经费管理、信息查询统计“,科研人员(教师)模块”用于进行各类科研成果的登记、信息变更、统计查询。
2.2.3系统结构及功能
1)用户权限管理:为了保证管理系统的安全性,需要建立用户、角色和权限数据库表,按角色不同享有不同的权利,对于不同的用户可以分配不同的权限,根据系统设置的安全策略,用户可以访问而且只能访问自己被授权的资源。2).查询统计系统:应当建立不同的搜索机制,可以对不同信息项目进行搜索。科研成果信息项目包括项目名称、项目来源单位、项目审核状态、项目组成员、课题起始时间和结束时间、项目备注信息等。可以按照多种条件进行搜索,例如科研项目状态为正在申报,还是通过审核后的状态。系统中进行查询时,可依据不同的用途加载查询项,多维度显示不同的检索结果:可以按成果题名,主题/关键词,著者,著者部门,所属学科,出版/发表/结题时间,成果出处,获奖时间,基金资助等检索点来查询。查询输出功能,还应根据查询项统计结果,具备输出各种报表的功能,以方便统计某一年或月的所有成果量或某学科、某专业及某课题的成果量,方便统计历年来本校全部科研人员或者某部门教师所发表的科研成果篇数、专著专利数据等。3)项目类别管理:将不同类的科研项目划分不同的项目种类。4)项目流程管理:项目申报管理、项目审批管理、项目结题管理5)系统管理:用户管理、权限管理、密码管理。6)系统帮助
3数据库设计
通过分析,本系统需要输入的数据如下:1)学院:包括学院编号,学院名称。2)行政机关:单位名称,单位地址。3)系:系名称,学院编号,联系电话。4)教职员工:职工编号,姓名,系名称,单位名称,性别,出生年月,政治面貌,籍贯,毕业院校,联系电话。5)科研活动的信息:承担课题,发明专利,撰写论文,创作著作。6)科研项目的信息:课题(立项,鉴定,获奖),专利,论文,著作。7)课题:课题编号,课题名称,承担单位,合作单位。8)专利:专利号,专利名称,授予时间,主持人,人员,专利类型。9)论文:论文名称,主编,副主编,出版刊物名称,刊号,刊物级别。10)著作:书名,出版社,出版时间,职工编号,姓名,著作类别。11)课题立项:立项编号,课题编号,课题来源,参与人员,职工编号。12)课题鉴定:鉴定编号,课题编号,成果等级,参与人员,职工编号。13)课题获奖:获奖编号,课题编号,获奖级别,姓名,职工编号。我们在SQL数据库设计阶段,根据系统的需求情况设计了若干个数据库表,如项目信息表,个人信息表,学院信息表、项目申报管理表、项目申报批次管理表、表等,并设置了表与表之间的关系,力求满足实际使用中各种多变的需求。
4系统运行环境及开发工具
本系统采用浏览器/服务器(B/S)模式进行设计,由客户端(IE浏览器)、WEB服务器(Windows2003Server+IIS)和数据库服务器(SQLServer2005)组成。采用ASP(ActiveServerPage)、VBScript、Dreamweaver等软件作为开发工具。
5系统运行效果及存在问题
教师科研成果管理系统服务于科研管理人员,实现了对科研项目的有效管理,及时地将教师所发表的论文、获得的奖项、科研项目流程信息等内容进行数据库存档管理,能够做到对科研活动从申报到结题的全程跟踪,为教师和学校管理层提供界面美观一致的科研信息查询和统计平台,既能实现对科研活动的高效管理和控制,又能够为高校对院系的评价以及院系对教师的评价提供依据,避免职称评定中一些虚假信息的负面影响,满足学院的决策者对科研活动的宏观管理与决策的需要。系统采用ASP架构分层明确、便于扩展和复用,采用B/S架构,系统安装部署和后期维护简单,采用IE浏览器访问,界面相对统一,缩短了软件的学习培训时间,便于科研人员使用。经过近三个月的运行,系统发生故障或者错误的概率在预定范围内。由于采用B/S模式开发,难免会出现一些兼容性或者服务组件的可用性等问题,这些通过我们的协调和努力基本能够得到解决。
目前,我院正在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教师科研管理系统为“数字化校园”的一部分,需要和教务管理系统、办公OA、人力资源系统、财务系统、资产管理、邮件服务器等系统整合为一体,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何使各个子系统兼容,需要构建统一的数据标准平台,建立数据中心,对业务流程进行整合,使业务数据同步兼容,将在随后继续努力解决。
作者:赵蕊荣 王文通 张 骞 马晓荣 单位:陕西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鄢碧鹏,李志强,蒋洪.基于Web的科研项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
关键词:基层学院;科研管理;系统化
Key words: subordinate colleges;management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systematization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24-0296-03
0 引言
近年来,各高等院校陆续在开展综合改革的探索,科研管理机制改革是在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原因就在于科研管理对大学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而随着权力下放,基层学院科研管理对大学科研管理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国内一些研究机构侧重于从基层学术组织的角度探讨大学基层科研管理的发展模式[1,2],另一些研究机构则从基层行政管理的角度探讨科研管理的创新[3,4],还有一些着重在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的管理方面探讨科研管理[5,6]。而基层学院的科研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若干核心管理要素,需要从不同方面通盘考虑、系统设计,多方面建立理论基础和提供实践方法。本文从基层科研管理的重大意义出发,研究其中核心的关联要素,并从科研管理系统化建设的角度探讨基层学院的科研管理,希望对基层单位的实践工作起到重要的借鉴作用。
1 科研管理对大学的重大意义
大学的基本属性是一个学术组织,大学正是通过对学术组织的管理开展人才培养的。
学术的内涵非常宽泛,科学研究是学术内涵的主要方面之一。高校要办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必须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为支撑。1923年在庆祝北大建校25周年之时,发出召唤:“只有学术上的发展值得作大学的纪念,只有学术上的建树,值得北大万万岁的欢呼”[7],要求北大“从学术的发明上预备将来伟大的纪念品”,这里“学术的发明”很大程度上指的是科学研究的突破。科学研究是在学术组织中完成的,因此科学研究的发展离不开高水平的科研管理。从系统论的角度来说,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决定效果,科研管理的制度设计和建设决定了大学的科学研究的发展,从而深刻地影响着大学这个学术组织的发展,对于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办学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 基层学院科研管理的重大意义和要求
大学的下属学院是学校的基层单位,也是学校科研管理的基层组织单位,学院的科研管理涵盖并统一了基层的科研行政管理和基层的学术组织科研管理。正如人体细胞组成一样,细胞单体结构与功能直接影响了人体的结构与功能。大学整体的科研水平依赖于基层学院的科研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对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来说,各下属学院在学校的统筹部署下,应将科研行政管理和学术组织科研管理有机融合,在高水平科研项目、科研团队、科研产出、科研成果、科研基地的组织策划方面体现出重要的作用,形成超前谋划、组织有序的管理制度和体系,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和氛围。在此过程中,应首先明确几个关系:
①基层科研行政管理与基层学术组织科研管理的关系:基层科研管理体系应是二维管理体系,即基层科研行政管理与基层学术组织科研管理。前者偏重于行政管理,从学院整体角度开展顶层设计,组织进行规划和进行综合服务;后者是学术团队内部的融合管理,通过有效的知识管理,促进学科研究方向的形成和壮大。二维管理体系相互交叉,前者应全心全意为后者服务,后者也应与前者通力配合,在制定的规划框架下发展,两者相互作用才能形成最有效的发展模式。
②科研管理系统论与方法论的关系: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科研管理系统包含了科研项目、科研团队、科研产出、科研成果、科研基地等各方面,然而他们之间紧密关联,这一点在科研管理体系化建设中尤为重要。方法论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科研管理方法论紧密围绕科研管理中出现或者可能出现的问题而不断完善。系统论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科研管理,即全面的了解科研管理到底“是什么”;方法论让我们解决科研管理中的问题或者实现既定的目标,即解决“怎么办”的问题。科研管理系统论和方法论的结合,为我们深刻把握基层科研管理的客观规律,建设科研管理制度、机制和体系奠定基础。
③科研管理与人才管理、资源配置的关系:基层科研管理应避免把视野局限在科研管理这个本位里面,探索“跳出科研看科研”的管理模式,将科研管理与人才管理、资源配置等管理要素相结合。人是科学研究最关键的因素,“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8],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研管理最优先的位置统筹考虑,这对科研管理各项政策制定起到指导性的作用。资源配置是科研管理主要激励手段,是教师开展科学研究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应整合和创造更加优良的科研环境,这也应当成为科研管理工作的主要抓手。
3 基层学院科研管理的体系化建设
基层学院科研管理是系统工程,相比于全校的科研管理,他的体量较小,学科相对较集中,易于从全局制定体系化的且更富于操作性的发展策略。从体系化建设的角度来说,至少应着力考虑三个方面:基层科研管理队伍和平台、基层科研管理机制和基层科研环境建设。
3.1 基层科研管理队伍和平台
正如盖房子时应先把框架搭建好,基层科研管理需要凝聚一批从事基层科研管理的队伍,从学院科研管理顶层设计的角度去谋划高效的科研管理机制、科研环境建设,提供优质的科研管理服务。学院传统的一个科研副院长配一个科研秘书的模式在新的发展时期是远远不够,可在学校的统筹指导下大胆尝试采取聘用制引进人员,分担基础性工作事务,学院领导和骨干应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科研管理的谋划规划和指导实施上去。同时,应发挥广大教师的作用,例如成立科研办公室,聘请不同专业方向合适的老师进行兼职,参与基层科研行政管理事务,这不仅充实了管理队伍,也增强了基层科研管理的专业性。此外,还应在学院成立科技咨询委员会,对科研相关重大事项进行决策。
另一方面,仅仅安排好科研行政管理队伍是不够的,学院科研发展最终依靠的是师生队伍,他们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而目前的问题是多数的教师是一个人带几个研究生包打天下,教师之间的合作是自发的,一般是以项目为纽带,项目结束团队合作也随之结束。但从高校的发展经验来看,持久的团队合作并在一个方向的长期积累,是高校获得高水平科研成果的法宝。学院应积极倡导形成基层学术组织团队(或称科研团队),以平台的方式给予一定的规范和固化,主要是给予政策上的扶持,在形成几个规范的团队之后,会形成“鲶鱼效应”[9],加速学院各方向的团队合作,最终推进学院学术水平和科学研究的整体发展。反过来说,以平台的方式凝聚基层学术组织团队,使得学院科研行政管理和服务的主攻对象也更为集中,提高了服务效率和水平。
3.2 科研管理机制
高校的科学研究基本可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类,基础研究的主要成果载体是论文,对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言,着眼点应当是高水平论文(如高被引论文或一区、二区SCI论文);应用研究强调解决行业产业的问题,目前比较认可的主要成果载体是知识产权,特别是发明专利。这两点应该作为科学研究的基础给予充分的重视,搭建平台并鼓励团队和教师做好这两个方面的积累。从组织策划和实施管理的层面,科研管理的主要内容有科研项目、科研团队(学术人才)、科研产出、科研成果、科研基地的组织策划和实施管理。应建立良好的管理机制,将科研管理的核心要素有效串联,并通过内部谋划和外部争取资源,进而盘活科研管理整个系统。正如房子的框架形成后,需要通过浇灌混凝土等方法进行连接和生长,科研管理这种“串联”、“盘活”依赖于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和方法。
系统化管理机制和方法:系统化管理以全过程管理为核心内涵,主要包括组织管理、节点管理与谋划管理。组织管理可根据情况推行采用学院、系、课题组和学院、研究所双轨制;开展全过程节点管理,即对现有的在研项目、重大项目的执行情况,重大科研成果转化情况,重大科研平台的建设实施情况按照时间节点进行系统跟踪管理,从而对现有的科研工作进行凝练,为谋划管理夯实基础。各类科研项目立项后,项目负责人应按计划任务书或合同要求,认真组织实施。学院科研办定期组织重大项目、重大平台等负责人与科技咨询委员会开展讨论、交流,汇报工作进展、完成进度及后续发展计划,科技咨询委员会提出质询和发展意见建议。开展全过程谋划管理,即通过数据分析、制度建设、制定计划把学院各个科研方向,各个课题组和每位科研人员的工作全面组织与协调起来,有效合理地进行系统谋划,推动重大项目、重大科研成果、重大平台的申报与建设。
科技成果导向机制和方法:以科技成果产出为导向的思维方式有助于我们基层单位寻求高效的工作方法。国家奖和省部级奖为代表的科技报奖成果的凝练对我们学校、学院和教师自身的学术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我们不是为了那国家奖而做学术,但确实科技奖项的凝练指引着我们科研发展的方向,国家奖凝练中最为重要的三点:一是伟大意义,二是创新性,三是实施效果。伟大意义的含义就是我们的学术研究是否是国家战略需要的、国防发展需求的、人民生活盼望的;创新性的含义就是我们的成果在技术上是否有重大实质性突破,是不是高度高、深度深、难度难,并有知识产权(发明专利)、高水平论文等创新要素作为支撑;实施效果的含义就是我们的学术研究是不是真正具有实用性,取得了明显良好的效果。这三点应成为我们科研管理谋划的基本出发点和着力点。
科研数据化机制和方法:基层学院应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提高服务效率、效果和水平,这里说的“信息化”不仅是“数字化”,更重要的是“数据化”。应转变工作方式,围绕谋划重大项目、平台、成果开展基础数据建设,建立学术人才、学术成果、行业专家、上级机关部门等数据库资源平台。主动与相关领域及行业高层次人才开展学术交流,进一步汇聚学术资源;主动与工信部、科技部、科工局、总装、教育部及其他部委密切联系,与省科技厅、教育厅、经信委、发改委等政府部门密切沟通,进一步拓展重大项目获批渠道。健全科研网络宣传制度,规范网络宣传行为,对学院科研数据、科研平台、科研成果、学术论文分类分层次进行宣传,引导形成全院师生开展学术研究的氛围。
常态化交流谋划机制和方法:内部谋划应建立学院学术交流与科研谋划平台,活跃学术交流氛围,提升科研谋划能力。特别是以策划组织重要科技项目、重要科技成果、重要科技平台为主要议题的专业性工作会议应当作为常态性的工作机制,实时关注国内外科技前沿,国家、行业重大需求,超前策划项目、成果和平台的构思,凝练方向和成果,组织优势科研队伍,并据此开展科研项目组织策划、科研成果凝练申报、科研平台基础建设等等。即使是两三成组地简易式的交流,也可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3.3 科研环境建设
科研环境建设包括政策环境、场地环境等各方面,它为科学研究提供保障,并帮助形成科研发展的内在驱动力。科研环境建设对于科学研究来说至关重要,如同房子仅有基本结构但软件、硬件条件跟不上,房子的功能也无法发挥出来。在环境建设中,有几点是十分关键的:
①科研考核和奖励政策。这是关系科研根本动力的政策环境,同时也是各学院可以根据自身学科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自主调节的。科研考核应基于该岗位基本的工作任务和业绩,应突出基本引导作用,如引导教师从事基础研究,争取项目资助,凝练科技成果,并倡导老师积极投入公益性科研活动(如科研基地的组织),特别是在“科技成果导向”的机制和方法下,可探索在一定时期内将申报和参与科技成果报奖作为某些岗位必要条件等;科研奖励着眼于标志性的科研要素,突出高水平项目、高水平成果,营造争先创优的科研氛围。在奖励方式上应注重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并努力挖掘与教师密切关联的创新动力因素,实现“精准奖励”[10],切实把激励的效果体现出来,真正实现对科研人员工作价值的尊重。
②科研场地资源分配。场地环境是重要的资源配置方式,应建立科研场地调剂机制,盘活场地存量资源,向重点学科科研方向和业绩良好的基层科研团队倾斜。特别是在一些场地资源极其匮乏的基层学院,可进一步探索实验室有偿使用,将收费作为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杠杆,提高科研实验室的使用效益。当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充分考虑到各类复杂的因素,将制度建设得更加完善。
③公共服务平台搭建。根据各学科特点,应积极搭建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在公共测试服务、公共信息服务等多方面营造高水平的专业化服务平台,共享优势平台。在这一方面学院应重点关注机制建设,发挥从事公共服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同时应争取各级各类资金支持建设,真正体现公共平台的作用。
4 结论与展望
本文从基层科研管理的重大意义出发,研究其中核心的关联要素,从科研管理系统化建设的角度探讨基层学院的科研管理,明确了基层科研行政管理与基层学术组织科研管理的二维管理体系,从体系化建设的角度指出了基层科研管理队伍和平台、基层科研管理机制和基层科研环境建设三个方面构成了基层学院科研管理的系统工程。本文旨在对基层单位的实践工作起到一些重要的借鉴作用:作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各下属学院在学校的统筹部署下,应将科研行政管理和学术组织科研管理有机融合,在高水平科研项目、科研团队、科研产出、科研成果、科研基地的组织策划方面体现出重要的作用,形成超前谋划、组织有序的管理制度和体系,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和氛围。
参考文献:
[1]史秋衡,吴雪.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制度建设的内在逻辑[J].复旦教育论坛,2009(5):28-35.
[2]叶飞帆.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二维模型及其应用[J].中国高教研究,2010(2):59-61.
[3]唐淼.浅议高等学校基层科研管理队伍素质建设[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7(2):125-127.
[4]杭国荣.对提升高校基层科研管理者执行力的思考[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27(6):134-135.
[5]李艺影.浅谈基层科研单位科学基金的后期管理[J].科研管理,2008(10):89-90.
[6]傅反生,张玉军,曲直,王敬根,蔡金华.科技管理研究[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3):106-108.
[7]纪念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EB/OL].2009-10-29.http://.cn/.
中图分类号:C961;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0-0004-02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综合国力的竞争,创新型人才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性日渐突出。高校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和中心,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和任务。因此,高校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系统就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无论是在国家、产业还是企业层面,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已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迫切需要大批具备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拓展和深化要求我国产业结构要不断优化升级,创新型人才的有效供给有助于提高产业转换速度,增强产业创新能力;创新型人才的发展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为此,高校教学模式必须适应人才竞争环境的要求,加强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完善。
一、相关理论概述
1. 国内外相关研究
我国有关创新型人才的研究较多,而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研究相对较少。从目前研究来看,国内学者韩丛发提出了两种切实可行的培养模式:科学创新型和技术创新型模式。陈羽白等从华南农业大学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等,初步建立了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刘益才对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创新人才的模式进行了探索,并提出了一些措施,比如努力促进课堂教学与科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密切结合,共建校内基地、学生参与校内实训。
国外大学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有着比较成功的经验。英国大学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训练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开放性思维能力;强调教育的实践目的,注重训练学生思考的能力、批判性思辨和多学科知识交叉,是英国教育培育创造型人才的特色。美国大学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中重视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坚持一个“中心”、三个“结合”:即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日本高校高度重视科研训练,让高校通过与企业签订培养合同等方式与生产科研内部单位直接联系,发展了独具特色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和“工业实验室”为主的教育模式。
从国内外比较看,国外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相对比较丰富、系统一些,取得的成效也相对好一些,相比之下,国内的研究以理论研究占多数,且大多缺乏实证支撑。特别是现阶段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尚缺乏系统分析和实证研究,基于此,本文尝试从系统论的角度,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系统分析,以期为相关决策者提供决策分析的理论依据。
2. 研究要素的概念界定
本文的研究目标是揭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和作用机制。创新型人才主要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课程管理系统、社会实践系统、毕业设计系统、就业培训系统。课程管理系统在本文的含义主要是指通过课程的合理化设置为给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理论学习平台,以便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积累知识储备。社会实践系统是一个从设计认知目标、学习认知目标到实践认知目标的体系,通过该系统的学习和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知识体系和技术技能,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一定的情商、智商、责任感、义务感等综合素质和能力。毕业设计系统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与基本技能,以增强学生自身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为目的的极为重要的教学活动过程。就业培训系统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核心,以提升学生就业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主要包括相关技能培训、专业人士指导、就业指导与咨询等环节。
二、机理分析
1. 研究框架
在本文中,课程管理系统、社会实践系统、毕业设计系统、就业培训系统是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课程管理系统是其他三个系统的基础,与它们都有着密切的联系,社会实践系统与毕业设计系统是相互影响的关系,社会实践系统与就业培训系统之间存在间接的联系,毕业设计系统影响着就业培训系统。因此,本文将课程管理系统、社会实践系统、毕业设计系统、就业培训系统作为基本研究要素,研究几个要素之间的作用及关系。
2. 系统要素分析
(1)课程管理系统要素分析。课程管理系统主要包括课程科目配置、学习方式与课时分布。1)课程科目配置。课程科目配置是根据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基本要求设置相关课程科目,构建理论和实践并重,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模块式课程科目体系。2)学习方式与课时分布。学习方式是对学习内容的安排和规划,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学习内容的三个具体阶段:基础课程学习阶段、专业课学习阶段、初步科学研究训练学习阶段。学习内容的不同,课时分布的多少也有所不同。3)学习考核。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吸收能力、内化能力、应用能力。考核学生的能力不仅要看一个人掌握多少知识,还要看其在多大程度上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素养和能力,并体现在其对周围事物的洞察、理解、应变和对未来知识的驾驭上。
(2)社会实践系统要素分析。“认知只有付之于实践,才具有彻底的意义。”实践活动可以锻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系统主要包括课程设计、调查活动、毕业实习等环节。1)课程设计。课程设计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通过对课程设计的合理组织和实施,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课程设计主要包括课程设计目标、课程设计的内容及考核评定等方面。a.课程设计的目标。课程设计是指课程的组织形式和结构,包括从基础理论的确定到选择具体程序、方法的整个过程。课程设计是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促使知识向能力转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b.课程设计的内容。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发挥他们的自主精神和创新精神;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和传递,更要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形成以及实践能力的发展,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c.课程设计的考核与评定。课程设计的考核与评定可以直接巩固和提升前期课程设计的成果,也有利于学生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在具体评价过程中,要注意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如学生自评、老师评价、观察评价、交谈评价、问卷评价以及作品展示等。2)调查活动。调查活动包括社会调查、市场调查、生产调查等,其主要形式是社会调查。社会调查活动培养和锻炼学生实际的工作能力,并且在工作中发现不足,及时改进和提高,使之更新知识结构,获取新的知识信息,以适应社会的需要。3)毕业实习。毕业实习是对学生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和评定,是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毕业实习,学生可以进一步领会和掌握在校期间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切实把所学知识、技能运用于社会实践,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毕业设计系统分析。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重要环节,主要内容包括选题、论文的写作、论文答辩、成绩评定等。1)选题。毕业论文的题目要来源于生产、科研、教学、实验等实践中,难度要适合本科教学,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论文的写作。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应该鼓励师生间的双向交流和沟通,允许学生有不同的主见,并鼓励大胆实践,提倡多角度考虑问题和尝试用多种不同方法解决问题。3)论文答辩。答辩时要体现出论文的内在逻辑,注重仪表礼仪、声音清晰、回答问题正确、流畅等。4)成绩评定。判断大学生的毕业设计有否创新,主要看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是否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是否应用了一些新方法、新手段来解决问题,是否取得一些新成果。
(4)就业培训系统分析。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压力,高校应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贯穿在学生就业指导全过程,以提升学生就业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本文的就业培训系统的主要构成要素,包括相关技能培训、专业人士指导、就业咨询与指导。1)相关技能培训。相关技能培训主要是针对职场中所需的基本技能如计算机操作、外语的应用、写作、表达、活动组织能力等技能的培训。培训可以提高大学生技能水平和自身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专业人士指导。高校可邀请大公司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或职业指导专家、优秀校友、用人单位的代表等专业人士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有针对性的专业指导,加深学生对职业素质要求的认识和对用人单位的了解。3)就业指导与咨询。高校应考虑国家就业政策的变化和学生的思想实际,通过开设多种形式就业指导课,帮助大学生对这些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对职业有准确的定位,从而为大学生的成才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结束语
本文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从理论上概述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四个系统――课程管理系统、社会实践系统、毕业设计系统、就业培训系统的内涵并进行了要素的系统分析。本文的研究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理论支持,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以往研究的不足。由于篇幅有限,本文未对该系统的要素进行量化研究,进而揭示各变量之间的影响路径和作用程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除了以上四大要素,还有其他的一些因素,本文未做探讨,在未来研究中,将给予特别关注。
参考文献:
[1]乔海曙,李远航.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综述[J].大学教育科学,2008(01).
[2]罗方清.基于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课程体系设置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9(04).
[3]徐雪.加强专业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促进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完善[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7(04).
[4]邹向荣,杨亚俊,邵正隆.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系统的研究与实施[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17).
[5]洪月华.毕业设计中信息素养的提升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教论坛,2009(01).
[6]孔繁森.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9(5).
[7]孟庆勇,陈楠,于淼.如何在社会实践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J].跨世纪,2008.
权变理论以系统论为理论依据,以系统论的观点来考虑管理的问题,认为每个组织都是一个独特的系统,其系统内部要素与外部影响因素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管理中不存在适用于任何组织、任何情境的原则、方法与操作程序。管理能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对组织内外状况的充分了解和有效的应变策略,强调在管理中要根据组织所处的内外部条件随机应变,针对不同的具体条件寻求不同的最合适的管理模式、方案或方法。
二、对地方教育科研管理的思考
地方教育科研管理,是指地方教育科研院所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委托下所开展的,面向区(县)以及学校的,以课题的申报立项、科研成果的认定评选等为平台的,对一定范围内教育科研工作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过程。其目的在于以教育科研为载体,调动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积极性,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积淀,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与行政管理不同的是,教育科研管理是一种相对松散的管理,管理的内容是对教师没有硬性要求的课题研究、论文撰写等,管理的对象既有广大的中小学校、幼儿园、职业学校和教科研机构,也有一部分教师个人,不同的学校、机构和教师个体自身的情况都各有不同,因而所带来的管理的复杂性、对管理者所带来的挑战也就更为突出。权变理论强调“应时而变”“因地制宜”和注重管理环境的协调、人际关系的和谐等理念,为我们思考地方教育科研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思考之一:要提高教育科研管理的效能,必须“优化环境”。
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教育科研管理既是教育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同时也是相对单一的独立系统,其内部由很多相互影响的子系统构成。因此,教育科研管理不仅应该保持和其他系统之间的和谐一致,而且,其系统内的各个子系统之间也应保持相互协调。体现在课题管理的环节,既有从区县到国家的规划课题申报管理,又与学会课题、专题教学研究课题等相互交叉,在规划课题内部,又有着高等级课题的子课题管理等等,要提高管理的效能,首先要规范内部管理,进一步明确开展教育科研的目标,从教育科研管理者到参与研究的学校、课题组的教师都要知道努力的方向与目标;进一步强调计划性,依据发展目标制定好中、长期和近期的工作计划,做到日常事务性工作的有序性;进一步完善组织机构建设,明确职能分工,做到事事有人做,减少工作交叉、推诿和扯皮现象。其次,要有大教育的视野,要把教育科研的发展放在当地教育发展的整体环境中考虑,善于观察、分析当前教育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善于围绕问题开展专题性研究,组织科研团队开展项目攻关等,使教育科研的关注点、发展方向等与当地的教育发展保持充分的一致与协调。
思考之二:要提高教育科研管理的效能,必须“以人为本”。
权变理论认为:管理就是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所有的管理都要充分体现尊重研究者的劳动与创造,都要体现人的尊严和对人的尊重。 教育科研的管理本质上是一种对人的管理,因此,地方教育科研管理在强调绩效的同时,必须注重管理的人性化,即关注教师的生存状态,关注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动机与心理需求,关注教师在科研过程中的困惑与阻力等,即强调的是以学校和教师为本的管理。以课题管理为例,参与课题研究的学校、教师动机不一,参与的积极性参差不齐,研究的水平也有很大的差异,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校、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提高学校、教师研究的水平,一段时间以来似乎成了课题管理的一个难点。
根据权变理论的基本观点,在课题管理的过程中,首先不能就课题谈课题,要充分处理好部门和部门之间的关系,在管理层面处理好教育科研和教育行政、教育教学、组织人事、后勤保障等上级部门或平行部门的关系,在学校层面引领课题主持人处理好课题研究与学校其他部门的工作,保持发展方向上的协调一致,为课题研究营造和谐的环境。其次,课题管理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和基层学校领导、科研骨干和广大教师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互动,了解他们的发展状况、科研能力以及对教育科研的需求,基于他们的需要开展平等的对话、交流,从学校和教师的工作实际出发,为他们提供切实的帮助和指导。再次,对学校、教师的课题研究管理与评价应淡化那种“一刀切”的刚性标准、要求和考评,代之以一种多元化的管理与评价,无论是管理与评价的主体还是内容,无论是方法还是标准都应是多元的,应该是适合并能够促进学校和教师发展的。
当然,权变管理虽然主张采用非标准化的管理,但并不排斥一定的规范和标准。因为,一定的规范和标准也是任何管理所必须的。
思考之三:要提高教育科研管理的效能,必须“因校制宜”。
尽管目前绝大多数学校的办学条件也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尤其是硬件方面各校之间差别不大,但是每一所学校的文化、管理、师资、生源、校风教风学风等软件上却各不相同,导致了学校在教育科研方面有较大的差异。对于教师而言,个人的学历、背景、兴趣爱好、能力水平等方面更是千差万别。而且,这些差异往往都是动态的,并非一成不变。这更增加了教育科研管理的复杂性,影响了管理的效能。权变理论启发我们,不存在一种适合所有学校和教师的教育科研管理方式。以课题研究为例,我们在面对不同学校、面对不同课题研究,需要建立多元化、分层发展的管理思路,引领每一所学校、每一个课题组根据学校发展的影响力、课题研究的资源特点、课题组成员的发展需求等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在管理上根据学校和教师教育科研的“成熟度”来选择管理方式,动力强、能力高的宜采用授权式的管理;动力强、能力低的宜采用参与式的管理;动力弱、能力强的宜采用说服式的管理;动力弱、能力低的则应采用指导式的管理。根据学校和教师的不同情况选择合适教育科研管理的模式或方式,做到“因校制宜”“因人而异”,推动不同学校、不同教师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会计环境是左右会计发展的外在因素;而会计目标、会计对象和会计信息技术等要素变化是推动会计发展的内在动力。而今会计环境与20世纪相比,已发生诸多变化。在当今环境中,会计提出了更高的发展目标;要求关注会计对象中过去曾经疏漏的具体元素;而会计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在不同角度引发了会计理论和实践方面的诸多问题。所有这些正在推动着会计系统的演变和变革。
会计创新,又称会计再造,是依据当今知识经济、全球经济、信息经济的客观需要,通过对传统会计的扬弃,构建现代会计理论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与信息化相匹配的数据处理、存储,以及信息应用机制,以实现会计工作的重心转移和管理工作更进一步的深入和精细化。笔者曾在相关论文中探讨了会计创新的内涵和基本取向[1],而本文则从会计环境、会计目标、会计对象和会计信息技术4个方面剖析会计创新的基本推动力。
一、会计环境变化推动会计创新
会计系统的发展是一个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它不仅有自身内在的发展动力和轨迹,而且“遵从”、“趋同”环境的发展变化,以便和所处环境保持“协调”[2]。
会计环境“是指会计所处的具体时空的情况和条件”[3]。而这些具体时空下的“情况和条件”又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即会计环境具体可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宏观环境”影响会计系统的主要因素包括科学技术水平、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国家法规及人文意识等;“微观环境”影响会计的主要因素有企业经营规模、管理水平、组织形式等。
目前会计划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领域。就财务会计而言,其原则、假设、方法,以及凭证、账簿和报表的模式成熟于“工业时代”;就管理会计而言,产生于20世纪初期,是会计方法与“科学管理”结合的产物,随着“量化管理”的发展而不断完善。而当今社会已步入“后工业时代”,这种时代背景变迁,使会计的“宏观环境”、“微观环境”无不发生跨越式的变革。
如今会计的宏观环境与“工业时代”相比,呈现出“知识经济”、“全球经济”和“信息经济”等多元化的特征。这种变化至少在3个方面推动会计创新。第一,会计与企业以外其他单位进行“资金”和“信息”交流的方式发生变化,如电子商务、电子税务、电子政务等方面的变化,要求改变会计现有的数据采集、存储、加工、传递和输出模式,以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第二,当今社会引发了会计对象的内在结构发生变化、对会计提出了更为精准的目标、产生了全新的会计信息技术(电子信息技术),所有这些,要求突破现有的会计原则、假设,创新会计计量、确认和会计报告模式,构建全新的会计信息机制,以便在经营管理和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第三,当今社会会计工作者规模扩大,素质提高,尤其是会计研究工作者的变化,将助推会计创新。
会计微观环境的变化,有两个方面较为突出。首先,由于国际市场的发展,引发企业生存、竞争的模式变化,促使企业不断兼并扩张,刺激了价值链企业同盟及“虚拟企业”的出现。这些新的趋向,给企业组织和管理带来了诸多新的情况,引发了一系列新的会计问题。其次,自动化、信息化的发展刺激了企业流程再造,推动以部门职能分工为基础的管理转化为面向流程的管理;促使企业通过信息技术将流程中各项具体分工集成为有机的系统,以达到提高管理效率之目的。
二、会计目标变化拉动会计创新
“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体系的基石”,发挥着连接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纽带作用。会计目标的变化左右着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而会计目标与会计环境协同,随社会发展而变化。会计目标由“受托责任观”,到“决策有用观”,再到“目标体系观”,直至现在,仍然在求索之中[4]。
就“决策有用观”而论,如今对决策的认知和理解也发生了显着的变化。
“决策有用观”研究的出发点是财务会计。财务会计遵循“公认会计原则”向企业外部相关的组织和个人提供会计报表。“公认会计原则”在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比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此产生的负面效应是形成了“死板”的标准化信息提供模式。
标准化的会计报告模式,忽略了不同决策的差异性,反映了在特定技术条件下不能顾及决策个性的思维定式。而如今,决策的非结构性、不同决策的差异性得到更多的关注;为不同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不同信息,为不同决策提供不同信息,成为会计的主要目标之一。从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信息处理能力不断提高,传输速度不断加快的趋势分析,有能力也有必要突破现有的标准化会计报告模式,而依据不同决策需要不同会计信息的客观事实来构建全新的会计信息报告机制。
尽管“决策有用观”的理念有所突破,但关于“决策有用观”质疑仍然不断,说明这一观点尚存纰漏,仍然无法准确表达现代会计的目标,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对于会计目标认识至少应该从3个方面超越思维定式。
首先,超越会计仅向企业外部提供信息的思维定式,正视管理会计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的客观现实。关于“决策有用观”的会计目标,多数是从“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角度,通过企业信息和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关系来进行探讨的。这一思维定式研究的是财务会计的目标,不包含管理会计的目标,所以,不能称其为完整的会计目标。
其次,在准确把握管理会计的基础上,研究会计目标。管理会计是会计方法和科学管理结合的产物,“是在追求组织机构的目标中辨认、计量、分析、解释和交流信息的过程。管理会计是管理过程的整体组成部分之一”[5],其中“会计”是方法,“管理”是核心。管理会计的管理活动需要企业许多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相互合作,并非会计部门能够独立完成。这是探讨会计目标不容忽视的客观现实。
再次,对会计目标的研究,应超越“会计信息系统论”。会计不仅是一个信息系统,更是企业管理中量化管理子系统。会计“信息系统论”的观点无法得到“管理系统论”、“控制系统论”认可的事实,就说明会计信息系统仅是会计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不能涵盖“会计”的全部。
如果能够拓展思维空间,从不同角度来研究会计目标将会使结论更接近客观实际,也将对会计发展、创新产生重大影响。
三、会计对象变化需要会计创新
会计对象与会计学科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的发展和演变,不少学者认为会计对象是会计学的理论逻辑起点。人们关于会计对象的认识,由“财产”、“劳动量”,到“资金运动”,以至现在的“资源运动”等各种学说的变化,不仅体现出“认识”的变化和会计理论的发展,而且体现出会计对象具体内容的变化[6]。
由“会计对象—会计对象要素—会计报表项目”的会计对象观分析,会计对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6方面的要素。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使会计对象要素的变化错综复杂,相互影响,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第一,知识经济改变了“经济资源”实际意义,对传统意义上的会计要素产生重要影响。目前,企业拥有“人力资源”的优劣成为企业成败的关键,“先进技术”成为企业获取超额垄断利润的重要手段,“信息资源”的价值备受关注。如此等等的变化不仅对“资产”要素产生影响,而且间接影响其他会计要素。
第二,资本市场、金融市场的发展、成熟,以及商业信用形式多样化,为企业融资提供了便利,缓解了企业的各种责权、债务之间的矛盾,但也使企业与所有者的关系,企业与债权、债务人的关系复杂化,直接引发企业相关费用、利润的确认和计量等问题。
第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化,使企业的筹资、投资、生产、经营与市场呈多环节、多渠道的复杂连接状态。企业全方位受市场左右,放大了企业经营的风险,使企业经营风险估计成为重要课题。此外企业内部物资存储和生产管理的诸多变化,也产生了一系列的会计问题。
尽管从上述3个方面分析,可以认识会计对象的变化。然而这种会计对象研究出发点,仍然仅只是停留在“会计对象—会计对象要素—会计报表项目”思维模式,仍然局限在财务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的职能范围之内。
关于会计对象的研究至少应作3个方面的超越思维定式。
首先,从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统一体的角度研究会计对象。会计对象是会计实践活动中的完整对象,既包括财务会计处理的业务对象,又包括管理会计处理的业务对象。会计对象应是会计预测、决策、预算、反映、分析、评价整个过程中所涉及对象,而不应只是财务会计的对象,仅局限于当前的“会计要素”。
其次,把会计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有机组成子系统,从企业管理的角度研究会计对象,从企业管理需求以及发展变化的趋势来研究会计对象,而不是仅就会计实践活动探讨会计对象。
再次,超越以赢利评价企业经营成败的思维定式,从企业经营所肩负全部责任的角度研究会计对象。企业要向所有者负责,但也应对社会负责,对员工负责。因此,单以“利润”或“现金净流量”来评判企业经营就很有局限性,因而,会计需要提供更为丰富的信息,“会计对象”有更丰富的内容。
一旦拓宽了会计对象的研究视野,改变了会计的空间观、时间观,关于会计对象认识将会产生突破性的变化,会计的发展将会有更为广阔的空间。
从事图书馆工作的人员究竟应树立怎样的价值观呢?
高校图书馆是高等教育事业重要的支柱之一,是知识信息收集和传递的中心。它的功能目标有三:其一,加速知识信息载体传递周转速度,以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其二,以主动性、针对性的信息服务,促进高校教学和科研各项工作的迅速发展;其三,在信息服务中,必须注重时效性,要及时地满足师生对知识信息的需求,为教学和科研作好知识信息的后勤保障。
当前各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措施比较完善,服务的方式和布局都比较合理。作为工作人员在有利的条件下,不要仅把自己当成看守服务摊子的看守员和技术操作员,要积极主动,千方百计地使自己成为读者利用信息资源的钥匙,成为师生成才和攀登科学高峰的铺路石和阶梯。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责任及其价值观就是甘当读者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辅助他人成才的铺路石和阶梯,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
二
明确地树立了自我价值观,那么,怎样才能成功地实现自己的价值信念呢?
图书馆工作者不是知识信息一种简单的传递中介质,它是一种知识劳动,同时图书馆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管理系统。从事图书馆工作的人员因其职务、分工的不同,都必须掌握有与其岗位分工和职务相适应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也就是说必须具备一定知识和能力,否则就不能实现其自己所树立价值观之目标。
就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修养而言,应做到如下几点:
一、要有比较高文化知识素养,并终身学而不倦。荀子曰“少而不学,长也无能,知而好问,然后能才”这一格言应该成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座右铭。
二、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并要善于学习。从事图书馆工作的人,不论其过去受的教育程度如何,就其知识体系和结构而言,在工作中则总嫌不够的。所以要达成实现自定的钥匙、铺路石和阶梯价值目标,最关键的就是在于不断学习和善于学习。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学习是多样性的。
1、从书本上学。为了能搞好工作,图书馆工作人员当然不可能学学校所设的各种专业课程,但作为以信息载体为工具而从事教育工作的图书馆工作人员,就应该要求自己有比较渊博的知识。读书有流览和精读两者。流览者广泛涉猎,明其大略而已;深读者,即对提高认识、分析、写作能力者,尤其是对提高本职业所需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等就应深入地阅读。知识造诣的深浅与自己的工作能力是成正比的。
2、向读者学习,是图书馆工作最为重要的学习方法。向读者学习,调查了解各科教学的参考书目,学校科研项目,所需文献资料及关键教学环节,如课程设计、毕业论文、各类学科毕业设计所需的参考书目,要多询问学生为什么喜欢读这本书?该书有何特点?对教师也如是。向读者学习就是学习我们所不懂的各类图书的特点,年深日久我们就能获得较为丰富的文献资料的知识,这对工作是有很大好处的。
3、从工作中观察、分析、总结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同志有一幅对联: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处读书。从无字处读书就是要善于从工作实践中去学习,从工作实践中发现有利于管理的各类信息,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和矛盾,加以分析、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等。
三、凡从事图书馆工作的人员都必须钻研图书馆的专业知识,特别是要熟练地掌握图书分类法及各类检索工具的使用方法。
四、图书馆的管理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对于工作人员个人价值信念的实现,必须置于系统中来体现:
会计环境是左右会计发展的外在因素;而会计目标、会计对象和会计信息技术等要素变化是推动会计发展的内在动力。而今会计环境与20世纪相比,已发生诸多变化。在当今环境中,会计提出了更高的发展目标;要求关注会计对象中过去曾经疏漏的具体元素;而会计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在不同角度引发了会计理论和实践方面的诸多问题。所有这些正在推动着会计系统的演变和变革。
会计创新,又称会计再造,是依据当今知识经济、全球经济、信息经济的客观需要,通过对传统会计的扬弃,构建现代会计理论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与信息化相匹配的数据处理、存储,以及信息应用机制,以实现会计工作的重心移和管理工作更进一步的深入和精细化。笔者曾在相关论文中探讨了会计创新的内涵和基本取向[1],而本文则从会计环境、会计目标、会计对象和会计信息技术4个方面剖析会计创新的基本推动力。
一、会计环境变化推动会计创新
会计系统的发展是一个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它不仅有自身内在的发展动力和轨迹,而且“遵从”、“趋同”环境的发展变化,以便和所处环境保持“协调”[2]。
会计环境“是指会计所处的具体时空的情况和条件”[3]。而这些具体时空下的“情况和条件”又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即会计环境具体可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宏观环境”影响会计系统的主要因素包括科学技术水平、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国家法规及人文意识等;“微观环境”影响会计的主要因素有企业经营规模、管理水平、组织形式等。
目前会计划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领域。就财务会计而言,其原则、假设、方法,以及凭证、账簿和报表的模式成熟于“工业时代”;就管理会计而言,产生于20世纪初期,是会计方法与“科学管理”结合的产物,随着“量化管理”的发展而不断完善。而当今社会已步入“后工业时代”,这种时代背景变迁,使会计的“宏观环境”、“微观环境”无不发生跨越式的变革。
如今会计的宏观环境与“工业时代”相比,呈现出“知识经济”、“全球经济”和“信息经济”等多元化的特征。这种变化至少在3个方面推动会计创新。第一,会计与企业以外其他单位进行“资金”和“信息”交流的方式发生变化,如电子商务、电子税务、电子政务等方面的变化,要求改变会计现有的数据采集、存储、加工、传递和输出模式,以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第二,当今社会引发了会计对象的内在结构发生变化、对会计提出了更为精准的目标、产生了全新的会计信息技术(电子信息技术),所有这些,要求突破现有的会计原则、假设,创新会计计量、确认和会计报告模式,构建全新的会计信息机制,以便在经营管理和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第三,当今社会会计工作者规模扩大,素质提高,尤其是会计研究工作者的变化,将助推会计创新。
会计微观环境的变化,有两个方面较为突出。首先,由于国际市场的发展,引发企业生存、竞争的模式变化,促使企业不断兼并扩张,刺激了价值链企业同盟及“虚拟企业”的出现。这些新的趋向,给企业组织和管理带来了诸多新的情况,引发了一系列新的会计问题。其次,自动化、信息化的发展刺激了企业流程再造,推动以部门职能分工为基础的管理化为面向流程的管理;促使企业通过信息技术将流程中各项具体分工集成为有机的系统,以达到提高管理效率之目的。
二、会计目标变化拉动会计创新
“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体系的基石”,发挥着连接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纽带作用。会计目标的变化左右着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而会计目标与会计环境协同,随社会发展而变化。会计目标由“受托责任观”,到“决策有用观”,再到“目标体系观”,直至现在,仍然在求索之中[4]。
就“决策有用观”而论,如今对决策的认知和理解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决策有用观”研究的出发点是财务会计。财务会计遵循“公认会计原则”向企业外部相关的组织和个人提供会计报表。“公认会计原则”在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比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此产生的负面效应是形成了“死板”的标准化信息提供模式。
标准化的会计报告模式,忽略了不同决策的差异性,反映了在特定技术条件下不能顾及决策个性的思维定式。而如今,决策的非结构性、不同决策的差异性得到更多的关注;为不同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不同信息,为不同决策提供不同信息,成为会计的主要目标之一。从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信息处理能力不断提高,传输速度不断加快的趋势分析,有能力也有必要突破现有的标准化会计报告模式,而依据不同决策需要不同会计信息的客观事实来构建全新的会计信息报告机制。
尽管“决策有用观”的理念有所突破,但关于“决策有用观”质疑仍然不断,说明这一观点尚存纰漏,仍然无法准确表达现代会计的目标,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对于会计目标认识至少应该从3个方面超越思维定式。
首先,超越会计仅向企业外部提供信息的思维定式,正视管理会计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的客观现实。关于“决策有用观”的会计目标,多数是从“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角度,通过企业信息和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关系来进行探讨的。这一思维定式研究的是财务会计的目标,不包含管理会计的目标,所以,不能称其为完整的会计目标。
其次,在准确把握管理会计的基础上,研究会计目标。管理会计是会计方法和科学管理结合的产物,“是在追求组织机构的目标中辨认、计量、分析、解释和交流信息的过程。管理会计是管理过程的整体组成部分之一”[5],其中“会计”是方法,“管理”是核心。管理会计的管理活动需要企业许多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相互合作,并非会计部门能够独立完成。这是探讨会计目标不容忽视的客观现实。
再次,对会计目标的研究,应超越“会计信息系统论”。会计不仅是一个信息系统,更是企业管理中量化管理子系统。会计“信息系统论”的观点无法得到“管理系统论”、“控制系统论”认可的事实,就说明会计信息系统仅是会计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不能涵盖“会计”的全部。
如果能够拓展思维空间,从不同角度来研究会计目标将会使结论更接近客观实际,也将对会计发展、创新产生重大影响。
三、会计对象变化需要会计创新会计对象与会计学科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的发展和演变,不少学者认为会计对象是会计学的理论逻辑起点。人们关于会计对象的认识,由“财产”、“劳动量”,到“资金运动”,以至现在的“资源运动”等各种学说的变化,不仅体现出“认识”的变化和会计理论的发展,而且体现出会计对象具体内容的变化[6]。
由“会计对象—会计对象要素—会计报表项目”的会计对象观分析,会计对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6方面的要素。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使会计对象要素的变化错综复杂,相互影响,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第一,知识经济改变了“经济资源”实际意义,对传统意义上的会计要素产生重要影响。目前,企业拥有“人力资源”的优劣成为企业成败的关键,“先进技术”成为企业获取超额垄断利润的重要手段,“信息资源”的价值备受关注。如此等等的变化不仅对“资产”要素产生影响,而且间接影响其他会计要素。
第二,资本市场、金融市场的发展、成熟,以及商业信用形式多样化,为企业融资提供了便利,缓解了企业的各种责权、债务之间的矛盾,但也使企业与所有者的关系,企业与债权、债务人的关系复杂化,直接引发企业相关费用、利润的确认和计量等问题。
第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化,使企业的筹资、投资、生产、经营与市场呈多环节、多渠道的复杂连接状态。企业全方位受市场左右,放大了企业经营的风险,使企业经营风险估计成为重要课题。此外企业内部物资存储和生产管理的诸多变化,也产生了一系列的会计问题。
尽管从上述3个方面分析,可以认识会计对象的变化。然而这种会计对象研究出发点,仍然仅只是停留在“会计对象—会计对象要素—会计报表项目”思维模式,仍然局限在财务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的职能范围之内。
关于会计对象的研究至少应作3个方面的超越思维定式。
首先,从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统一体的角度研究会计对象。会计对象是会计实践活动中的完整对象,既包括财务会计处理的业务对象,又包括管理会计处理的业务对象。会计对象应是会计预测、决策、预算、反映、分析、评价整个过程中所涉及对象,而不应只是财务会计的对象,仅局限于当前的“会计要素”。
其次,把会计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有机组成子系统,从企业管理的角度研究会计对象,从企业管理需求以及发展变化的趋势来研究会计对象,而不是仅就会计实践活动探讨会计对象。
再次,超越以赢利评价企业经营成败的思维定式,从企业经营所肩负全部责任的角度研究会计对象。企业要向所有者负责,但也应对社会负责,对员工负责。因此,单以“利润”或“现金净流量”来评判企业经营就很有局限性,因而,会计需要提供更为丰富的信息,“会计对象”有更丰富的内容。
一旦拓宽了会计对象的研究视野,改变了会计的空间观、时间观,关于会计对象认识将会产生突破性的变化,会计的发展将会有更为广阔的空间。
四、会计信息新技术加速会计创新
电子化会计信息技术相对于传统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而言,是全新的会计信息技术。
电子化会计信息技术在实际工作的应用、完善和创新,是众多科研工作者艰辛劳动的成果。电子信息技术对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活动的影响,也不言而喻。但在理论上,更多的表述是“会计电算化对会计的影响”,专项研究会计信息技术与会计理论体系之间关系的理论相对较少。
在此,笔者就会计信息技术对会计理论体系的影响作以简要梳理。
首先,电子化会计信息技术应用、发展,催生了新的会计学科(会计信息技术学),改变了会计学的学科体系结构。当前,关于这一新学科的命名,有的称之为“会计电算化”,有的称之为“会计信息系统”,有的称之为“计算机会计学”,但各自研究的内容大同小异,没有本质差别,其实质研究的是电子化会计信息技术。形成这种同一学科、多种命名的现象的原因众多,但根本原因是忽略了这一新学科本质。
其次,对会计方法、技术理论产生重要影响。会计从某种意义上讲,可称之为方法学、技术学。技术手段由手工向电子化后,财务会计的技术理论已经发生重要变化。第一,凭证、账簿的作用和意义发生变化,如,记账凭证信息得以扩充、明细账不再依据原始凭证登记、凭证和账簿作为存储会计数据的手段和方法的意义正逐渐消失。第二,淘汰与新技术不相容的理论,如,“账务处理程序”为“数据处理流程模式”取代。第三,派生电子化会计信息技术所需要的新技术、新方法,如,会计数据备份、数据恢复技术。
再次,引发会计数据处理机制发生革命性的改变。关于会计数据处理机制可以理解为会计数据处理定式。据此而论会计数据处理机制,将会在多方面发生变化。第一,会计数据处理将突破单独由会计部门处理定式,代之以企业内多部门参与会计数据处理,即,会计数据库与企业信息数据库集成,成为“共享数据库”,网络成为各部门参与数据处理纽带。第二,“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信息机制受到挑战,“数据源—会计信息加工方法—适合个性需要的信息”将成为构建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架。
可见,电子化会计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会计重构的动力,也是会计创新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杜天宇.价值链会计与网络会计比较[J].会计之友,2007(10,下):67-68.
[2]于玉林.现代会计理论——会计系统论、会计信息论与会计控制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32-40.
[3]王开田.会计进化论——科技革命与会计管理范式创新[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