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8 11:48:2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起重机械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2做好起重机械制造监督检验工作的对策
2.1提高监检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要求
监检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高低,不仅会影响产品的质量,而且还会对产品生产的过程中造成影响。因此,对产品质量进行监督控制的时候,要严格要求监检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同时,还要对监检人员进行相关方面的培训。提高专业素质不仅可以提高监检人员工作的责任心,并且还可以通过员工的素质反映企业的外部形象。同时在进行对产品监督检验的过程中还要严格遵守相应的规章制度,并且保证检验过程的科学性和高效性。监检人员在进行监督检验的工作中要严格规范自己的工作态度,通过科学有效的方式进行对起重机械进行质量监督检查,并且对监检出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总结并将总结后的数据资料制定成一份报告。而专业技能的提高主要的方式就是对监检人员进行相关的检测技能培训以及对监测仪器的设备的使用方法,使其能够达到上岗的要求并对现行的质量检测技术以及检测方法能够熟练地掌握,同时保证在进行质检的时候不会或者少量的存在人为性质的失误。
2.2检测方法科学、合理化
对制造技术实施的监测与施工验收和定期检测有所不同,制造技术主要是对产品从设计到制造的整个过程进行检测,因此,其方式与其他检测存在一定差异。任何一种性质的生产企业都可利用对设备进行全面逐一监测或是设备抽样的方式对其进行评定检测。如对设备进行逐一监测的方式对其质量进行控制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产品技术文件审核。尤其是对产品设计图与强度计算书的审核工作,需根据产品的性能与技术目标进行仔细核对,保证其能达到国家相关规定。
2)原材料及元件检查。原材料和外部购买元件、协件等质量需进行严格控制,检测时应按照质量保护系统要求安排其入库或是出库。
3)机械设备金属构造的加工质量。其质量进行有效控制,不仅需对其构件的焊接以及焊缝部位质量进行严格检测,还需对焊缝较为隐蔽的部位质量进行检测。
4)机械整体质量控制。其主要是对装配各个零部件的精细程度和试运行的可靠程度做严苛要求。如利用抽样对其进行检测评定,需保证抽样容积≥总容积20%。对相同产品进行大批量监测的方法,从某一程度上可将其归纳为重复检测,因此,采取抽样检测最优合适,不仅是节约了人力、财力等资源,还有效提高了检测效率。
2.3对先进的检测仪器的配备
在对起重机械进行制造监督检验时,先进的检测仪器的使用,不仅可以保证质量检查结果的可靠性和正确性,而且先进的检测设备同时还能够将测试结果直接反应出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检测结果的误差。。在进行对先进检测仪器的配置时,要按照起重机械的要求进行配置,并且还要对国内外最新的检测仪器进行关注并及时的更新换代。同时,还要在设备规定的使用年限期内进行使用,可以确保检测数据的准确性。
一、 常用的统计术语
统计学中常用的概念有总体与样本、随机化与概率、计量与计数、等级资料及正态与偏态分布资料、标准差与标准误等。如某研究采用经会阴途径测定宫颈长度,以探讨不同宫颈长度与临产时间的关系。结果显示35例宫颈长度为25~34mm者与32例宫颈长为15~24mm者临产时间的均值±标准差(x±s)各为57.6±58.1与47.3±49.1小时。该计量资料,经t检验显示t=0.780,P>0.05,并未提示不同宫颈长度的临产时间差异有显著意义;从标准差大于均值,显示各变量值离散程度大,呈偏态分布,故不能采用x±s这一算术均数法计算均数。经偏态转换成近似正态分布资料后结果是:35例与32例的临产时间各为34.5±4.1与26.7±4.1小时,(t=7.778,P
二、 正常值范围及异常阈值的确定
如何选择研究对象,至少需多少例,正确统计处理和参考一定数量的病例数据,是确定正常值范围及异常阈值的四个重要因素。
1.研究对象:应为“完全健康者”,可包括患有不影响待测指标疾病的患者。如“正常妊娠”的条件:孕前月经周期规则、单胎、妊娠过程顺利、无产科并发症及其它有关合并症,分娩孕周为37~41周+6,新生儿出生体重为2500~4000g和Apgar评分≥7分。
2.观察数量:观察数量应尽可能多于100例;需分组者,各组人数也是如此(标本来源困难时酌情减少)。有些指标值如雌三醇(E3)、甲胎蛋白(AFP)、胎盘泌乳素(HPL)等随孕周进展而变化,应按孕周分组;邻近孕周均数相近者,可合并几周计算。若为偏态分布,应以百分位数计算,则例数应≥120例。取各孕周对象时,应考虑到所取各孕周中的例数分布大致均衡。显然,文稿中往往以少量例数求得正常值是欠可靠的。
3.统计处理:应根据所得数据分布特征采用不同的统计处理方法。属正态或近似正态分布的数据,可采用x±s法计算;这也适用于以一定方法能将非正态分布转换成正态或近似正态分布的资料。对无法转换的偏态资料,应采用百分位数计算法。具体计算(包括上下限初步制定)见文献。
4.对照数量:相应观察的病例数(包括分组)应不少于30例,这对制定某指标有临床意义的异常阈值尤其重要,这一点往往易被忽视。如在参考较多病例数据后,唾液游离E3的下限异常阈值应为第2.5百分位数,而非通常采用的5百分位数。否则,将会导致该指标产前监护的假阳性率增加。
三、 t检验与校正t检验(t′检验)
这是文稿中极易混淆的一类计量资料统计问题。
(一)检验的注意事项
1.t检验的意义:t检验与所有统计分析相同,其结果提示现有差别不仅仅是抽样误差所致,且提示犯第一类错误的可能性大小,即t0.05与t0.01犯第一类错误的可能性各为5%与1%。
2.统计意义与临床意义的关系:统计学有显著意义,而在临床上可能是无意义的,提示该研究应继续深入,以明确该差异是否真有显著意义;相反,统计无显著意义,而临床上却是有意义的,不能贸然轻易地下结论。应复查实验设计、方法、试剂及仪器性能、质控措施和实验数据等是否有问题,或尚需再进一步增加样本量进行复测等。
3.t检验适用范围:t检验仅适用于正态或近似正态分布(包括偏态转换)和其方差是齐性资料的检验;t检验适用于可比性资料,即除了欲比较的因素外,其它所有可影响的因素应相似。
4.t检验的结果判断:判断结果不应绝对化,P0.05,分别表示可拒绝或接受原定的假设,但两者都有5%的可能性犯第一类错误;而P值越小,只能是更有理由拒绝原定的假设。
5.单侧与双侧检验:应预先制定本研究的结果是需行双侧还是单侧检验。对有把握确知某治疗措施或某指标是不会劣于现有的,才作单侧检验;若不知何者为优,应行双侧检验。因为在同一t值的界限上,单侧检验的概率(P)仅为后者的一半,也就是说单侧检验较双侧检验更易得出差别有统计意义的结论,不可随意制定。一般讲,绝大多数研究以采用双侧检验为妥。
(二)t′检验与t检验的区别
当两样本均数的方差非齐性时,应以t′替代t检验。例如:甲组32例血清某指标值为53.9±49.6(μmol/L);乙组6例的结果为26.6±7.2(μmol/L),若不考虑两样本方差大小,t检验示t=1.331,P>0.05,提示两组血清该指标的平均含量差异无显著意义。但先作方差齐性检验,F=47.4,Pt′0.012.875,P
四、 卡方(χ2)、校正χ2与直接概率法(或精确法)检验
这三种检验方法为一类用途较广、但也易混淆的、适用于计数资料检验的方法。应注意,鉴于总数与理论值的不同,应采用相适合的检验方法。
例1.192例出生体重≥4000g的新生儿发生难产与窒息数分别为151例与22例;3475例出生体重≥3500~4000g的新生儿发生难产与窒息数分别为185与265例;2451例出生体重≥2500~3500g的新生儿发生难产与窒息数分别为122与169例。3组的构成比:难产与新生儿窒息率分别为:78.6%、5.3%、5.0%与11.4%、7.6%、6.9%。据此贸然认为出生体重≥2500~3500g为最佳新生儿分娩体重的结论是不可靠的。经χ2分析,后两组的难产与窒息率间和前两组窒息率间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均>0.05)。故可认为,单据本研究结果是难以得出上述临床上认可的结论的。这涉及到上述“统计无显著意义,而临床却是有意义”的问题,应进一步复查或增加样本测试。杜绝单纯根据百分率的大小贸然下结论。
例2.某药治疗感染衣原体(CT)的中、晚期孕妇各11例和36例,她们的新生儿感染CT数各为3例和23例。χ2检验得χ2=4.570,P
例3.以精确法替代χ2检验。某新技术测试8例卵巢内胚窦瘤患者,5例呈阳性反应;测试25例卵巢颗粒细胞瘤患者中6例阳性。χ2检验得χ2=4.042,P
五、 相关与回归分析
相关分析只是以相关系数(r)来表示两个变量间直线关系的密切程度和相关方面的统计指标。无论是正相关(r为正值)或负相关(r为负值),只是经相关系数的统计意义检验(如t检验)后,当P
“相关”是表示两个变量间相互关系的密切程度,而回归分析是提示两个变量间的从属关系。在回归分析中,应注意由X变量值推算Y,与以Y变量值推算X的回归线是不一样的;直线回归方程的适用范围,一般仅适合于自变量X原测数据的范围,故绘制回归线时,X值切不能超越实测值的范围而任意延长。
可见,这两种分析,说明的问题是不同的,但相互又有联系。在作回归分析时,一般先作相关分析,只有在相关分析有统计意义(即回归有统计意义)的前提下,求回归方程和回归线才有实际意义。决不能把毫无实际意义的两个事物或两种现象进行相关与回归分析。
六、 数据的正确书写
1.文稿内各数据的书写必须前后一致;总数应等于各分组的数据之和。
2.对不同指标,有其不同数据精度的要求,这应结合专业知识加以判断。如新生儿出生体重是以公斤为单位,记录测定数据精确到小数点后的第二位数字即可。
3.测定数据的书写,不能超越其测量仪器测试的精确度范围。
4.同一指标的前后数据应保持同一精确度。
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使得高层建筑物的日趋增多,桅杆式起重机、塔式起重机、汽车起重机的使用量不断增多,相应的重大安全事故发生频率也在增加,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重大损失,造成严重的社会不良影响。基于此,以下就建筑起重机械施工管理的问题及对策进行论述分析,以供参考。
一.建筑起重机械施工管理中的问题
1、施工过程中操作不当的问题。施工现场的吊物悬挑平台未定型化设置,设计计算马虎,搭设交底不认真;有的工程还在使用钢管悬挑平台;部分起重机械设备使用未配备指挥信号、指挥人员和司索人员,造成谁使用、谁捆绑、谁指挥,出现违章指挥、违章操作等不安全行为。或者,安全距离随意;起重量限制器、起重力矩限制器调试不正确,超载现象时有发生;起重吊钩保险及其它安全防护装置的损坏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起重机械设备专用配电箱内电器元件设置不规范,TN-S 接零保护系统不正确,重复接地设置随意,接地电阻值大于规范要求。
2、责任主体安全管理制度不到位的问题。首先,现场起重机械设备的安拆、运行、维护台账资料不完善,装拆专项方案的编审不重视,方案内容的针对性不强、无实质性措施;部分方案还有明显错误,不能指导现场装拆,操作人员仅仅凭“经验”装拆;起重机械设备的验收、调试流于形式,未能查找出事故隐患。其次是起重机械操作工未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工作前没有认真检查各种安全装置是否齐全有效而直接进行起重作业;最后,工程监理单位监理工作不到位,未能及时发现安全事故隐患。建筑起重机械设备的租赁、安装拆卸,使用单位虽然建立了相应的责任制,但安全职责不够明确,仅停留在纸上、挂在墙上,没有真正落实到相关的责任人。
3、监理单位现场监管不到位。对于装拆单位、使用单位报送的起重机械设备装拆安全专项方案的审查,未按施工现场实际使用条件、机械设备性能及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要求进行详细审核。对关键部位、重点部位没有进行重点监管,发现隐患也没有及时采取措施。(由于《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的出台,客观上增加了监理单位的责任。但是,监理单位虽然参与了安全生产监管,督促施工企业安全整改的主动性不够。
二、建筑起重机械施工管理问题的对策
1、加强施工人员的技能培训。在建筑机械施工过程中,首先,以人为本强化技能培训在设备管理中,企业应始终以抓人的教育为根本。设备管理说到底是由人来体现的,因此抓好、抓住人的管理和使用是兑现管理制度最根本的方面。企业应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开展教育,培训等手段,不断提高人的安全意识,提高操作水平,使设备管理有了实实在在的着落点,人的各类素质有了提高,安全生产也有了质的保证。其次,建筑起重机械安装拆卸工、建筑起重机械司机、建筑起重信号司索工等建筑施工特种作业人员应当经建设主管部门考核合格,并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作业。加强起重机械特种作业人员的监督管理是起重机械安全使用管理的重要内容。作业人员考核发证是一项行政许可事项,必须依法依规进行。因此,需要借助中介机构和设备安全管理协会的力量,以地区为单位统一建立考核培训基地,完善起重机械特种作业专业人员培训、考核、发证工作机制。考核必须坚持机操人员理考、实践考和跟师见习的考试程序要求。利用信息管理手段,最后,可以在全国建筑行业统一推广“建设平安卡”管理制度,建立建筑施工起重机械从业人员的动态管理机制。
2、坚持制度管理体系。当前建筑起重机械设备的租赁安装企业的重组和民营企业的不断出现,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导致不少单位重经营轻管理、重使用轻维修,各类事故苗子不断出现,设备故障隐患日益加重。然而应该清醒认识到“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不能计较一时利益,应该从加强管理着手,从企业的合同签约开始,延伸到安装拆卸方案制订、安拆过程的监督和设备的维修保养,人员的培训教育、持证上岗等方面都制定完整、具有可操作性的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步入良性循环的有序状态。由于制度管理是一切工作的切入点,有了规章制度,管理有依据,操作有方向,建筑起重机械设备的管理成效在具体工作中应显示出其威力。
3、加强设备维修保养。(1)以机为对象加强设备维修保养加强对建筑起重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工作,使设备自身素质得到充分利用,不仅保证了设备在施工生产流程中发挥应有作用,也有效地减少了设备故障,同时也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企业要根据每台机械的情况,规定设备不同等级的维修保养制度,使设备在进场前都具有可靠的性能,这是保证设备安全运转的物质保证。(2)出租单位应当严格把关,不将不符合要求的起重机械出租。确保技术性能好、防护装置齐全可靠、安全装置灵敏可靠的起重机械上市。(3)施工总承包单位、监理单位应当把关,对起重机械安装方案、备案资料等严格审核。安装单位应当严格把关,建筑起重机械安装完毕后,应当按照安全技术标准及安装使用说明书的有关要求对建筑起重机械进行自检、调试和试运转。应当出具自检合格证明,并向使用单位进行安全使用说明。实行施工总承包的,由施工总承包单位组织验收。(4)为了确保起重机械使用过程中的安全,使设备从进场到退场全程受控,除了设备进场验收、安装验收等之外,还要进行使用过程中的定期检查。(5)建筑起重机械出现故障或者发生异常情况的,立即停止使用,消除故障和事故隐患后,方可重新投入使用。
4、加强设备租赁、装拆、检测市场的管理。(1)设备的租赁、装拆、检测实行行业确认书制度,依托省、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协会成立建筑机械分会,加强行业自律。(2)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加强对设备租赁、装拆、检测单位的市场行为的监管。(3)鼓励具有一定规模和安全管理能力的企业,组建专业性强的机械租赁、装拆队伍,实行一条龙全方位的服务。对一些具有一定实力的机械租赁、装拆企业和大中型施工企业组建的机械租赁、装拆企业,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开展经常性的服务指导、免费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培训等,以促进企业不断规范、完善内部的基础管理,通过吸收、兼并小型企业,整合现有资源,组建出租、装拆、开机、维修、保养等一体化服务的企业,以满足市场的需要。
结束语
建筑起重机械科学的施工管理,对于加快施工进度、缩短工期、降低工程造价等方面均有着重要意义。建筑起重机械的施工管理需要机械的生产、出租、使用、监督等单位或部门的多方面配合与共同努力。各单位都应当要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严格执行有关的规章制度,才能有效推进施工起重机械的规范化管理,有效预防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TM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3-0294-02
一、协调控制的设计和锅炉蓄热系数的整定
张家口发电厂各台机组经DCS改造后使用的是日立H5000M,协调制采用的是直接能量平衡算法。在参数设定过程中,锅炉的蓄热系数是最难确定的也是一个关键参数,它的准确性决定了能量平衡控制方式的稳定性。选取能量平衡信号作为锅炉侧的负荷指令,以热量信号作为发馈,直接按汽轮机的能量需求来控制锅炉的能量输入。系统无需机前压力的反馈控制,能量平衡信号公式中的 来表示:
―机前压力设定值 ―调节级压力 ―机前压力
锅炉燃烧自动控制的目的是控制燃烧过程,使燃烧说提供的热量适应外界对锅炉输出的蒸汽负荷的需求,同时保证锅炉的安全经济运行。
锅炉热量信号是测量进入炉膛的燃料燃烧后的发热量,是间接测量进入炉膛的燃料量的一种方法。进入炉膛的燃料量可用公式中Q的来表示。
―蓄热系数 ―汽包压力 D ―蒸汽流量
蓄热系数 代表着锅炉的蓄热能力
通常用试验的方法求得。在燃烧率不变的情况下,改变汽机调门的开度,蒸汽流量和主汽压力变化曲线如图
根据调门开度改变时蒸汽流量和汽包压力的变化曲线,量取面积A,
由此可以计算出锅炉的蓄热系数 。Q可以近似的代表计入锅炉燃烧的燃料量。此外,用热量信号还能反映燃料热值的变化。锅炉指令主控采用的是变参数调节,分为负荷变化过程和负荷维持过程。
1.协调控制的修改和调整
在电网公司实施“两个细则”考核办法后,电网对机组负荷调节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纯的DEB控制方式还是无法满足机组负荷快速频繁变化的要求,所以在锅炉燃烧控制环节中增加了锅炉燃料量的前馈,以提高锅炉的响应速度。
1.1锅炉主控前馈的作用
锅炉前馈主要有四部分构成:1、负荷对应煤量前馈;2、负荷指令变化对应煤量前馈;3、机前压力设定值变化对应煤量前馈。
1.2负荷对应煤量前馈
锅炉前馈部分中的负荷对应煤量前馈是给锅炉主控制器一个粗略的工作区间,它的量值份额最大。它的作用对于机组在负荷变化工况时煤量的调节作用相对较弱,在锅炉汽压响应迟延大、惯性大的特性下,这个环节的煤量变化特性是不能满足机组需求的。对于锅炉燃煤发热量不出现频繁变化的工况下,它主要的作用是维持锅炉的负荷,若一段时期内锅炉燃煤发热量较前一时段有明显稳定的加大或减少,这个负荷对应煤量前馈,也是需要进行修改的。修改过程需锅炉控制处于手动状态下,这点十分重要,因为在此前馈起作用时的修改,会引起锅炉煤量的大幅波动,影响到机组的安全运行。
1.3负荷指令变化对应煤量前馈
负荷指令变化对应的煤量变化量是使锅炉能够快速响应机组负荷的最直接手段。它由两部分构成:1、负荷指令的变化趋势;2、AGC指令与机组实际负荷指令的偏差对应的煤量。
因为锅炉主控采用的是DEB控制方式,从能量指令公式
可知 与 的比值代表汽机调门的实际开度,在机组接到负荷变化的指令后,调门迅速响应,这样机组负荷指令变化趋势的前馈量与能量指令 的计算量的匹配,是此前馈分量中的控制关键,一般的解决方法是给负荷指令变比趋势的前馈量增加限幅。电网下达机组的AGC指令是阶跃信号,机组的实际指令是增加了变化速率的,这两部分的差值经一定的作用强度作为一个煤量前馈,能更直接的弥补锅炉汽压响应的大惯性。
1.4机前压力设定值变化对应煤量前馈
机前压力定值的变化也代表着锅炉蓄热能力的变化,同时对应锅炉煤量也是要求变化的。这正是在锅炉指令前馈中设置机前压力设定值变化对应煤量前馈这一项的意义所在。不管是在机组负荷变化过程改变机前压力定值还是机组稳定工况下改变压力定值,对于此项前馈作用同样应设置幅值的限制。
2.控制参数的调整
2.1锅炉煤量控制器参数的调节
在设定好锅炉指令前馈的基础上,锅炉主控制器的调试可以遵循“弱变化、强稳态”的原则,在机组负荷变化过程中,锅炉主控制器PID的比例增益设置在0.1到0.3之间,积分时间设置在500秒以上,在机组负荷变化结束后的稳态工况下,针对锅炉汽压的大惯性大迟延特性,锅炉主控制器PID的比例增益设置在1.2至2.2之间,积分时间设置在300秒左右。
2.2锅炉风量调节的影响
锅炉风量的调节品质也对锅炉汽压调节品质有重要的影响。锅炉原来的风量控制逻辑中,风量指令取得是锅炉煤量,这在指令的变化上就存在着一定滞后,现将锅炉一次风压力和锅炉送风量的的指令均改为机组负荷指令,这样就使得机组的负荷变化时一次风压和锅炉风量控制以最快的速度做出响应,以配合锅炉燃煤变化。
二、汽机负荷控制的影响因素
1.功能设计的优化
机组负荷控制中原设计有压力校验功能,是为了让汽机调门控制做到机组负荷和机前压力兼顾,但也正是这样,使机组负荷调节品质大为下降。电网要求的汽轮机组实发功率要正确、快速、稳定,这就势必使机组在协调控制中要牺牲一部分的机前压力来保证机组负荷的响应。所以在提高锅炉汽压调节品质的前提下,弱化机前压力偏差对汽机负荷修正作用,改用其他的方式来保证紧急状态下的机组安全。
附图机前压力偏差修正负荷指令示意图
此项功能的作用是在机组变负荷过程中机前压力偏大时,抑制调门向加大机前压力偏差方向动作的趋势。为方便描述,这个功能简称压力拉回。因为压力拉回的作用,机―炉汽压特性导致了机组负荷还未达到AGC指令目标值就出现了“反调”的情况。针对这中情况,减弱压力拉回的作用强度,使压力拉回的修正系数减少到±0.01。同时在汽机调门指令出口前增加一个调门禁增、禁减功能。当机前压力高设定值1.2MPa时汽机调门禁减,机前压力低于设定值1.2MPa时汽机调门禁增,这样就在最大程度上兼顾机组安全和机组负荷的调节品质。
2.汽机调门的流量特性和机组的运行方式也是机组负荷调节品质的重要保证
在冬季机组供热的运行方式下的变负荷过程,由于运行人员把机前压力定值设定的偏低(在变负荷初期,压力定值低于规定的滑压定值1MPa)从而导致了机组调门开度过大,负荷上升后,调门迅速开展,已失去对负荷的控制。
附图汽机调门流量特性对变负荷的影响
图中的变负荷过程,调门开度增加9%,而机组负荷未有明显上升,汽机调门在78%―87%之间已无截流特性所造成,这台机组的汽机阀门曲线需要进行重新整定。
结束语
机组的协调控制是一台机组的最高层控制,它的调节品质需要这台机组的各底层自动调节品质来保证,锅炉的给水、送风、煤量等各个环节都会直接影响到锅炉汽压的调节品质;汽机调门的流量特性,控制回路的逻辑参数设置等也会直接影响汽机负荷的调节品质。协调控制调节品质的优化需要考虑到机组的各方面因素,一次设备的调节裕量,执行器环节的响应特性等等,不同机组间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借鉴。同时对机组协调品质的影响因素是复杂多样的,运行人员的操作、锅炉燃煤发热量的变化等都是不可预y、不可避免的重要条件。只有通过长时间的摸索和大量扰动试验,才能掌握一台机组各环节的动态特性。机组的每次检修后各自动调节回路都是需要进行试验和参数整定的。
一、斜口器的形制、用途、命名
如果把红山文化中的斜口器分为“有板耳”、和“没有板耳”两类,我们就会发现“有板耳的斜口器”一般器形较大,“没有板耳的斜口器”通常器形较小。很清楚,没有板耳的小型斜口器适合单手操作,有板耳的大型斜口器必须双手操作。无论有无板耳、但有鸡冠耳的斜口器更适合双手端握。
牛河梁遗址出土的斜口器经复原,口径约52.8、底径12.8、通高约52.4厘米。北台子遗址出土的斜口器底径13.2厘米,口径与通高当与牛河梁遗址出土的斜口器差不多。《吉文》云:“牛河梁遗址和北台子遗址出土的斜口器,皆为夹砂陶质,形体硕大,斜口外敞十分厉害,斜口最高处与最低处两者的高差在45厘米左右,如果用它来撮取灶坑中的灰烬等,稍微碰撞就会损坏”。并言:拿斜口器实物模拟撮取动作,因“它的口太大、太敞,身极长又很重,根本不敢用力前后移动,小心翼翼地用力托着才能保证不失手,更不用说大幅度高强度的撮搂动作了。”故吉先生认为:用斜口器作撮搂杂物工具达不到省力快捷的目的,它主要是作为盛放器使用的。
在这里笔者强调一点,虽然斜口器形似撮子,但它并不是作为撮搂杂物的撮子来使用的,它只所以口敞如撮,完全是为取火、载火、传火方便而设计的。为什么这样讲,因为考古发现所揭示的事实是:它常常出现在火塘旁,或闲置在房屋的角落,它与火所结的不解之缘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四棱山遗址出土的斜口器,敞口、斜壁、小平底,口沿呈慢坡状。口沿下有一圈指甲纹和两个对称的鸡冠耳,器表施横行弧线加篦点纹,底部有编织纹。口径约24、底径10.4、高约17厘米。这种器形在新乐遗址也发现过,比牛河梁遗址出土的同类器物要小。鸡冠耳在这种器物上的出现,说明它在使用过程中可以供人双手端握。所以说其用途不可能有第二种解释,它只能用于取火、载火、传火。如果是用于打扫灰烬、撮搂杂物,按照当时的生产技术,编织一种竹编、或草编、或藤编的“撮形器”完全可以,根本没有必要去烧造一种即笨重又易碎的陶器去作撮子。
“红山人”选用陶质斜口器取火、载火、传火的另一个原因是陶质不仅保温,而且隔热,用时或抓、或握都不烧手。可以想象,原始的“红山人”从一个火塘中(或者专用的火种堆)取火,其过程应该是先将斜口器对准火塘灶口底部放下(或者将斜口器对准正在燃烧的火堆,也有可能是燃后未灭的柴灰堆,或者是公共保存的火种堆),取火者左手推掌住斜口器的小板耳,有可能是撮取火种,但更大的可能性是取火者右手用火棍从火塘中(或正在燃烧的火堆、或燃后未灭的柴灰堆中、公共火种堆)将火种拨进斜口器,如果斜口器口面过小,就不利于火种的拨进和撮取。此时,人们在拨进撮取火种过程中,往往会把火炭连柴带灰一起撮进、或拨进斜口器,假若是火塘或火堆正在燃烧时取火,就更有可能在拨进火种时迸出很多正在燃烧的柴炭渣,斜口器开敞如撮的嘴子和伸长的舌头正好吃掉它,这就是斜口器为什么口斜、为什么口敞的原因。
诚然,当人们双手端握着带有一对鸡冠耳的斜口器(有些无耳)将火种运载到一个新的地方的时候,其传接火种时还存在着一个“拨火”过程。不过,这时火种是从斜口器中向未点燃的火塘中拨进,此时的斜口器中不仅仅有火种,而且还有取火时带进来的柴灰渣,如何将有用的火种拨进火塘,将无用的柴灰渣筛选出来,斜口器宽敞的口面就成了拨选火种的“前沿”,也可以称作“簸箕舌头”,这样就为筛选火种带来了方便。筛选火种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端起斜口器进行摇簸,或者拿火棍来回拨刨,所以说它是一种获取火种、承载火种、筛选火种的专用工具。不是打扫灰烬用的撮子,不是火盆、不是澄滤器、也不是大水瓢,更不是《吉文》中所描述的,是存放较短棍棒、骨质鱼漂、木质陶拍、纺轮、网坠之类的盛器。正因如此,所以人们在操作使用它的过程中,根本不可能使用大幅度、高强度的动作,一切都是在小心翼翼的情况下进行。若给其定名,笔者认为称其为“火簸箕”是比较合适的。因为此器不仅有簸箕之形,而且在功能方面行簸箕之实。
二、“火簸箕”产生的历史条件及背景
人类用火已有一百多万年到二百万年以上的历史。目前,在红山文化分布的主要区域辽宁省朝阳地区所发现的喀左县水泉乡鸽子洞遗址,曾出土距今10万年前的人类牙齿化石、和动物化石、以及打制石器和灰烬层,说明在十万年前,“鸽子洞人”已从事狩猎并用火熟食。距今四、五万年前,朝阳大地上出现的与现代人体特征相似的原始新人——“建平人”,应该说是“鸽子洞人”的后裔,“红山人”应该是“建平人”的后裔。但是“鸽子洞人”所用火种也是来自对自然火种的保存。我们通常所说的“钻木取火”,即便是到了“建平人”生活的年代也未出现。“红山人”的取火水平到底有多高,现在我们无以验证。但从《周礼·司爟》有“更火、变火”,《论语·阳货》有“钻燧改火,期可已矣”记载情形来看,距今五千年前的“红山人”,其取火水平还不可能太高,其保存火种的方法还只能说是“鸽子洞人”的继续。汉代学者马融其所著的《三传异同说》中注“改火”:“《周书·月令》有更火之文,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一年之中,钻火各异木,故曰改火也。”为什么四季钻木取火,要选择不同的木材,这是古人在长期的取火实践中总结发现的。
相关资料表明:五千年前,红山文化分布的内蒙古东南部、辽宁西部、河北北部、吉林西北部地域范围之内,所生长的适合做取火材料的常见树种仅有榆、柳、杏三种,也就是说,到每年农历六月(季夏)以后,生活在红山文化区域范围内的原始部落,都要为取火找不到合适的木料而发愁,保留火种就提到了“红山人”的议事日程上来。《周礼》、《论语》所记是距今两、三千年前的情形,由此推断:“红山人”虽然已掌握了钻木取火的本领,但因季节变化,他们春、夏常用的榆、柳、杏三种取火木料,在秋季以后使用时往往因取火困难、或取不出火来。这时,他们就不得不采用古老的、传统的、保存火种的办法来保存火种。“红山人”每一个聚落里都可能有一个或几个公共“火种堆”,这些“火种堆”都有专人看管。每个家庭在做饭、取暖和聚落集体烧窑时都要从公共“火种堆”提取火种,然后才能点燃自家灶膛和集体的陶窑。当然,这也不排除各家之间就近互引火种的可能,“火簸箕”正是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诞生的。它是社会生活实践的产物,是“红山人”的专利产品。无论从形制设计、还是从实际用途角度讲,它都集中体现了“红山人”的聪明和智慧。
天津设计院作为管道局的高端、核心和先导企业,不仅要明确和谐文化的概念,了解为什么需要和谐文化,更要理清设计企业和谐文化的创建渠道,将和谐企业文化落到实处。
关键词和谐文化 产生原因 主要做法
一、和谐文化的概念
十报告指出:“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和谐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形成并用来引导和约束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企业管理思想的外展,使企业发展进入和谐状态的文化表现,其实质是企业文化的一种高级状态,其内涵是以和谐作为主旋律的企业文化,它必将成为企业的核心理念,营造有时代特色和企业自身特点的企业文化。笔者认为,创建和谐文化,就必须架构以引领、培育、提升、凝聚、展示、推进为核心的和谐企业文化体系,形成支撑和谐企业建设的文化氛围。
二、设计企业为什么需要和谐文化
设计企业由于人才高度密集、技术高度密集、管理水平需求高等企业发展因素导致了员工的自我价值迫切需要高度认同,需要在一种和谐的文化氛围中得到发展和提升。
(一)设计企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需要和谐的发展环境
随着设计企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国内大部分行业甲级设计院,已从单一的传统设计向以设计、施工、采办为一体的EPC和PMC国际工程公司转型,这迫切需要设计企业龙头引领、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它不仅涉及到体系、流程、制度的整合和创新,同时也涉及到企业内部各业务之间的人力、设备、资金等资源的调整和综合布局,而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谐的发展环境是一切战略调整的前提,只有设计企业的发展环境和谐了,才能达到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的目标。
(二)设计企业业务拓展和提升规模需要和谐的发展环境
业务拓展、提升规模是设计企业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按照管道局业务定位,天津设计院在发展传统特色技术油气田地面工程、海洋石油陆上终端、地下储气库的同时,加大了海洋管道、LNG液化工厂、国际项目等新兴业务的发展力度,依靠设计企业的创新优势,业务领域、市场空间越来越广,发展规模越来越大,但风险管控的难度也逐步增强,提升规模、业务拓展不仅需要规范的生产经营管理体系和科学的风险防范体系,更需要完善的管理流程、制度和体系,而这一切,必须要以和谐的发展环境予以保障,只有保障机制到位了,设计企业才能得到上下协调、均衡发展。
三、如何将设计企业和谐文化落到实处
天津设计院作为以油气田地面建设为核心的设计引领单位,如何在“高效、深化、创新、发展”的工作基调中,建设适合企业发展的和谐文化,笔者认为重点做好以下两方面。
(一)坚持以人为本,引领和谐企业文化方向
和谐文化倡导的是以人为本,以文化为统帅,把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员工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员工群众,建立企业与员工的“心灵契约”,具体表现在,一是实施人性化管理,体现人本文化。以人性化管理启动员工的兴奋点,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开发员工的创造性,帮助员工实现自我超越,搭建企业与员工的“心灵之桥”,使所有的员工对企业的发展充满信心。二是倡导“人人能成才,处处有舞台”,为员工成才搭建平台。员工是企业文化中最宝贵的财富,也是生产要素中最活跃的分子,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就是要靠政策吸引人才,靠待遇激励人才,靠实力留住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创造潜能,为企业注入不竭的动力。三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为人才的发现、培训、锻造、成长提供“绿色通道”。近年来,天津设计院完善了“四条人才通道”建设,开通了项目经理人才通道,拓展了职业发展空间;进一步完善了职工考核办法,围绕四条职业生涯通道,采取了分群体、分层级的全方位考核方式,形成了有效的激励机制,为员工提供了成长发展的平台,从而也形成了以人为本、引领企业和谐发展方向的文化氛围。
(二)强化组织领导,培育和谐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是由人组成的共同体,它的行为和发展都要依靠其中每一个人的积极行动。宽容、友善、守信、良心、公平、正直、忠诚、勤奋、善于协作,被视为企业领导者应当具备的道德品质。这就必然要求企业领导者必须实现从技术领导到文化领导的转变。
环境是指影响人们生活的各种因素总体,它包括水资源、空气、动物资源、植物资源、土壤资源等。一个环境的形成受多种资源因素的影响,它们以复合式的方式呈现。如果环境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这一环境因素呈现的方式就是良性的;反之,就是不良性的,此时社会不可持续发展。
1环境冲突的问题及风险社会理论的提出
风险社会理论是由德国的社会学家贝克首次提出的。他认为如果一个社会呈良性的方式发展,就意味着资源分配比较合理。社会呈良性发展时,公众能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开展劳动生产活动,此时社会环境有序,经济能迅速发展;当环境呈现社会不可持续发展时,公众内心便存在着严重的不安感,社会矛盾冲突将会随时会激化,经济的发展方向则呈现盲目性。环境冲突是风险社会形成的重要原因,当环境因素呈现不良性时,社会风险便会形成。如果一个社会已经变成了风险社会,就要尝试从环境因素去探讨让风险社会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然后从改良环境因素的角度着手改变当前的社会,令社会呈良性的方式发展。
2在风险社会的背景下我国环境冲突的表现形式
2.1环境资源冲突
我国的资源总量虽然较多,但是由于我国人口数量较多的缘故,因此实际上人均资源的占有量是很少的。当前我国经济产业结构不合理,带来自然资源迅速消耗的问题。比如据2015年数据统计,我国南方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水域面积由原来的4000平方公里减少到至今不足50平方公里;我国西部地区,陕西关中一带有数万个池塘已自然消失。因为我国未能做好环境保护,所以带来生态环境失调的问题,造成大量水资源消失。水资源是开展农业资源的重要资源,我国水资源消失的问题影响了农业生产,带来各类旱涝灾害。当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受到影响时,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就会呈现,其中经济收入分配的冲突是比较严重的。
2.2环境分配冲突
环境分配的冲突,是指自然环境资源分配严重不公正,带来的社会冲突。当前较为明显的环境分配冲突问题在癌症村扩散的问题上呈现。癌症村是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以后,由于经济发展不合理,因此造成某片区域出现严重的环境污染的问题。在该片区域生活的民众饮受了受污染的水、吃了受污染的土壤生产的食物、呼汲了受到污染的空气,染上了给生命带来严重威胁的癌症疾病。在受到污染的区域中,所有居住在该地的民众几乎都会感染癌症疾病,并且癌症感染的范围还会继续扩散。我国2013年官文文件正式承认有癌症村的存在,非官方的资源统计,认为中国的癌症村约达五百多个。癌症村的出现,是因为城市城污染的物品集中排放到某片区域产生的,因为我国以经济发展未中心,不愿意花费太多成本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所以癌症村出现。癌症村的出现展现出环境治理的不公正。当癌症村出现,民众的生命受到威胁时,社会暴力事件就会频出,我国司法体系会受到挑战。
2.3环境管理冲突
在环境资源紧张、环境分配不平衡的前提下,如果政府部门未能做好环境管理工作,便会造成一系列严重的社会恶果,比如,2011年,日本东海岸发生了9.0级地震,造成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1-4号机组发生核泄漏事故。部分不法商人借机制造谣言,蛊惑民众大量购盐。2011年3月16日开始,我国部分民区的民众开始疯狂抢购食盐,大量商场、商店的食盐被一抢而空。商人开始抬高食盐价格,从中获利。2011年3月17号我国发改委紧急通知平息谣言,直至数日以后,各地区的抢盐风波才平息下来。该问题就是民众不信任地方政府能够做好环境治理工作,能给他们带来安全的生活环境带来的社会秩序混乱问题。
3在风险社会的背景下我国环境冲突的因素分析
从前文所述的案例中可以看到,环境问题影响的不仅仅是环境,环境的冲还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风险问题。环境问题给予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秩序的维持、民族的生死存亡深远的影响。从以上的案例可以看到,因为我国政府未能做好社会运营及管理工作,未能解决好当前我国环境冲突的问题,所以使环境冲突的问题演变成风险社会的问题,而我国政府未能做好以上的工作是由于我国政府的运行机制存在问题的缘故。第一,当前我国的政府未能从宏观的角度做好环境资源统筹。我国政府长期应用牺牲自然资源换取经济的发展的经济发展思路,造成了我国环境资源紧张的问题。第二,我国的社会结构存在社会利益表达机制失衡的问题。当前我国资源主要握在政府部门及国有企业部门手中,如果政府部门及国有企业部门不听取其他社会成员的呼吁,一味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就会造成资源分配不平衡的问题。第三,我国的司法体系存在弱势化的问题,由于受到传统及文化的影响,因此我国的法制体系比较薄弱,法制的执行力不足。当民众不能从法律的角度维护自身利益的时候,民众便会以暴戾的态度对待社会,应用破会社会秩序、破法法律的方法提出诉求,造成社会冲突问题。
4在风险社会的背景下我国环境冲突的协同治理对策
4.1以循环经济的发展思路规划经济发展路线
循环经济的路线,是指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循环的利用可再生的资源,以此发展经济的思路。当前已经有部分地区应用该种方法发展经济。比如以林业发展为例,过去我国的利业发展思路为砍伐树林,发展林木产业。当前已经有部分地区在保护林木的基础上开发旅游资源、林业副产品资源、利用林业养殖动物、利用林业空余的土地开展农业生产等。在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中,林木可以成为促进农产品生产的资源、动物可为林木生长及农业生产提供肥料,树木可提供果实资源及菌类资源等。这种经济发展的模式既可恢复自然环境,又可创造大量的经济效益。
4.2从政治的角度考量,重新分析社会资源
《论语・季氏》第十六篇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描述的就是资源分配不平衡会造成社会风险。当前我国政府要深化市场经济改革,把经济发展的主导权交给市场,尊重市场规律。其中国有企业改革是市场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我国要减少扶植国有企业,让国有企业自行迎接社会的挑战;减少宏观调控对市场的影响,尊重市场的发展规律;加大政府对社会的支出,减少对社会个体及民营企业的干扰。应用深化市场经济改革的方法可以优化社会资源分配。
4.3完善我国的法律体系,拓宽民众诉讼的渠道
十以来,主席强调了要用依法制国的方法维护社会秩序的问题。当前依法制国的重点在于约束党及国家的干部。只有党及国家干部带头遵守我国的法律,才能取得“上行下效”的效果。在法律体系公正的前提下,我国一方面要拓宽民众诉讼的渠道,加强民众对法律的信心;一方面要做好社会道德风尚健设,稳定民心,降低社会风险。
5总结
环境冲突如果未能迅速解决,就会造成社会风险,当社会风险持续积累以后,风险社会便会形成。本次研究从风险社会形成的角度说明了我国环境冲突的表现、环境冲突产生的原因,提出政府要从减少环境冲突这一角度着手,减少社会风险存在的协同治理方法。
参考文献:
二战以来,世界各国共签订了约3000项国际投资协定,国际投资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在成功的另一面,也存在着另一种声音,他们认为国际投资法的发展正面临着蛰伏的危机。20世纪90年代,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以下简称OECD)进行了一次多边投资立法努力,试图制订一个全球性、综合性多边投资协定(Multilateral Agreement on Investment,以下简称MAI)。虽然MAI的命途以失败告终,但这并不意味着多边投资协定是不可能或者不必要的。相反,在如今的国际投资环境中,多边投资协定可以拯救很多问题。
一、现行投资法体系的一般问题
在当今世界,大约有3000项国际投资协定,但如此庞大的国际投资体系的现状却并不令人满意。由于每个投资协定规定的内容与表达的方式皆不相同,所以在投资实践中,每个案件的最终判断与结果也存在很大的偏差,从法律的安定性的角度来看,当前的国际投资法无疑处于一种不确定的模糊局面。而且,由于存在着数千个国际投资协定,其庞杂性使其透明性大打折扣。再者,由于不存在单一的多边投资协定,亦没有全世界规模的投资管理机构,所以法律适用的不统一、透明度的缺失、投资仲裁的正统性与有效性的欠缺……这些都是当今国际投资法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一)关于国际投资争端中的“挑选法院”
由于不存在多边投资协定,所以调整国际投资的规则产生了断片化的现象,在不同的国家之间,将会适用不同的国际投资法律规则。现在的国际投资环境,为当事方之间挑选法院滋养了温床。只要投资者能够证明其活动是一种“投资”,那么其即可以在各种各样的BIT之下,选择各式各样的投资仲裁机构提请仲裁,这一权利是已经被作为判例法而确立的。①然而这种状况至少已经造成了相当大的司法资源浪费,而且还会带来各仲裁结果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虽然这样的事态并未频繁地发生,但我们可以预见其对国际投资的危害。
(二)缺乏一贯性
纵观当今各国之间的双边投资协定,由于各当事国的状况不同,投资协定的结构与内容也千差万别。例如,根据2004年UNCTAD的调查结果,关于国际投资协定中最基本的公平待遇义务条款,各国之间的投资协定就对其进行了五花八门的解释。另一方面,在被调查的10个国家当中,有5个国家签订的BIT连一条反映公平待遇义务的条款也没有。②而且,投资仲裁机构的法律解释也不具有一贯性,各仲裁机构对国际投资协定中的“国民待遇义务”的解释是完全不一样的。由于协定以及法律解释的内容都是不一致的,在这种情形下,国际投资法体系是难以维持一贯性的。
(三)缺乏透明度
可以说,在现在的国际投资仲裁中,情报的公开是相当不充分的。而且,由于存在着3000多项投资协定,国际投资法本身已经是一张很大的“法网”,其自身已经非常的繁杂。再加上挑选法院、各规定以及解法律释的内容的不一致等问题,就算能够将现在的国际投资情况进行全面的公开,可能也只是白白地创设一种混乱不堪的局面。所以说,透明性的缺乏不仅仅是来源于情报公开的不足,也是受制于国际投资法本身的庞杂。
(四)缺乏可预测性
如上所言,现行国际投资法律体系存在着不透明性,而这也会导致它的可预测性下降。对于那些有可能成为国际投资协定当事者的人们来说,由于情报的不公开以及法律体系本身的冗杂,使得他们在把握国际投资协定的整体内容时遭遇了困难,而这很有可能使他们日后卷入国际投资争端之中。而且,由于可能存在着挑选法院的情形,当事者对选择怎样的争端解决机构也没有明确的意念。再者,由于国际投资协定的内容以及对其进行的法律解释各异,仲裁机构会做出怎样的判断,这也是当事方很难把控的。
(五)缺乏正统性
对于两国之间签订的国际投资协定而言,由于其谈判的隐秘性,公民与社会想要对其进行监督和建议是十分困难的,所以这样的程序下产生的国际投资协定,其正统性是应当受到质疑的。从这一点来看,与双边投资协定比较而言,多边投资协定的交涉过程更加开放,不管是普罗大众,还是非政府组织,甚至是全社会,都可以对其谈判和制定进行监督和建议。③这种监督将会直接影响到国家之间的谈判过程,进而最终影响到投资协定的实质内容。因此,这样的投资协定在过程和结果上,都满足了正统性的要求,而这是当今的双边投资协定所不具有的。
二、现行投资法体系中关于人权保护所存在的问题
在国际投资法体系中,对于人权保护,可以通过实体规范的解释、例外条款、程序规范等手段等途径来实现。④但是,由于国际社会中双边投资协定的数量过多,所以任何保护途径都是不够全面的。在现行的体制下,由于存在上述所言的挑选法院、欠缺一贯性、欠缺透明性、欠缺可预测性等弱点,使得国际投资争端中的人权保护也面临着挑战。
(一)人权保护规定恐流失于未然
国际投资仲裁的申请者往往是投资者,然而考虑到在国际投资协定的人权保护问题往往是倾向于投资东道国的,所以可以进行挑选法院的投资者们也许往往会选择那些不太注重人权保护的投资协定。此外,设置了关于人权保护的例外条款的投资协定,以及包含法庭之友的投资协定,也可能成为投资者回避适用的对象。
(二)不同解释方法导致的不同解读
如上文所言,现行的国际投资法体系中存在着数千项国际投资协定,而这些协定的内容又千差万别。所以从实体规范的解释这一点来看,人权保护面临着极大的困难。于是,根据协定中关于无差别待遇义务、公平待遇义务、征用等方面的规定的不同,相应的实体法的解释方法也面临着需要选择不同走向的困境。
(三)上诉机制的不健全
由于存在着大量的双边投资协定,所以上诉机制可能面临机能不全的危险。首先,关于上诉机制的职能,其不仅仅是一种法律上的慎重的判断,⑤也是对人权保障问题的权威解答,是对法律解释的统一,是对投资协定中东道国对于许可范围的明确化。但是,即使某一种上诉机制被3000多个投资协定中的一个所采用,由于投资协定不具有强制影响力,所以它的适用结果无法及于其他投资协定,所以,希望通过上诉机制来达到法律判断的统一、实现人权的充分保障,这是不现实的,人权保障再一次陷入“萎缩”的泥沼。根据现在的国际投资法律状况,假设一些国际投资协定规定了上诉机制,那么,也许此时仲裁机构的裁决可能被作为上诉的对象,而彼时又不会被作为上诉的对象,这样以来,反而招致了国际投资仲裁制度的断片化的加深。⑥
(四)判例法构建中出现的困难
关于无差别待遇义务、公平待遇义务、征用等制度,即使国际投资仲裁庭使用了“公共政策”、“投资者的正当期待”、“正当的规制措施”等概念,从而作出相应的仲裁裁决,但是,在适用另一个国际投资协定的场合下,由于仲裁庭的裁决不具有强制影响力,所以后续的仲裁庭没有遵循之前裁决的义务,这样一来,判例法便无法得到构建。由于各个协定的内容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可能会导致关于人权保障的判例规则也无法得到构建。并且,上诉提及的上诉机制不健全的问题,更加深了判例法构建的难度。
(五)人权保障的“萎缩效果”
实体规范的解释中的人权保障,以及例外条款中的人权保障,都是为了防止那些投资东道国为保障人权的规制措施陷于萎缩而制定的。但是,首先,关于实体规范的解释中涉及的人权保护,由于上述文中提到,人权保障的判例法难以构建,以及基于上诉机制的法律解释的统一难以实现,所以东道国那些以人权保障为目的的规制措施便失去了明确的范围,从这一点来看,人权保障的目的陷入了一种“萎缩效果”。而且,就例外条款来看,作为投资东道国,由于存在着与不同国家之间的投资协定,其中规定了不同的规制措施,所以即使在某个投资协定中存在与人权保障相关的例外条款,与他国的投资协定仍有可能陷入一种“萎缩”的境地,这样一来,人权保障的目的仍然落空了。⑦由于现在世界上存在3000多个双边投资协定,所以要使得投资东道国关于人权保障的规制措施不陷入这种“萎缩”,恐怕是相当不易的。
三、作为解决路径的多边投资协定
在目前存在着数千个国际投资协定的况状下,这些协定自身本来就存在很大的漏洞,所以更是难以希望通过它们来实现人权保护的目的。下文将对作为多个问题的根本解决路径的多边投资协定的可能性进行探析。
本文的目的旨在为寻求突破国际投资法困境的新出路提供微小的建言,而其中,创立一个世界共通的单一多边投资协定是笔者认为的一条可行路径。理想状态下的多边投资协定中应包含无差别待遇义务条款、公平待遇义务条款、征用条款等,且应当明确规定“公共政策”、“正当期待”、“正当的规制措施”等概念的含义及其之间的关系,也应当设置与人权保护相关的例外条款。除此之外,还应当设置法庭之友制度、情报公开制度、上诉制度、仲裁员选任制度等等。另外,在谈判与制定的过程中,还必须确保公众的监督与参与。尤其值得提出的是,在这种多边投资体系下,人权保障的状况将比现行的状况完善许多。
而这样的多边投资体系又是如何克服以上所言的各个问题的?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讲述。
(一)对上述提及的一般问题的解决
如上文所言,在现行的庞杂的国际投资法律体系下,存在着挑选法院、欠缺一贯性、欠缺透明性、欠缺可预测性、欠缺正统性等一系列问题。
然而,在多边投资协定的情境下,这些问题可以得到妥善的解决。首先,由于存在全世界共同的多边投资协定,所以,挑选法院的情形便也不复存在了。其次,由于规定的内容的统一性,加之机能完善的上诉机构的加持,以及统一的法律解释,一贯性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再者,由于一系列单一的双边投资协定全部被取代,所以情报公开制度将得到统一的规整,而这样一来,透明度的问题也便迎刃而解。作为国际投资争端的当事方,将会对国际投资法律有着全方位的把握,挑选法院的可能将不复存在,其将选择的法律也完全可以预测。而且,在制定多边投资协定的过程中,由于谈判的过程被统一起来,而不像双边协定那样由国家间双双进行谈判,故公众可以更加充分地参与进来,再加之法庭之友、情报公开等制度的设置,公民可以在各个环节、各个事件中参与国际投资法律,这样一来,正统性也得到实现。
(二)对人权保护问题的解决
上文也提到,在现行的国际投资法律体系下,还存在着人权保护“陷入萎缩”的问题。这样的危险,是人权保护的机会流失于未然的危险,是法律解释方法适用不能的危险,是上诉机制不健全的危险,是判例法难以构建的危险。而这些危险在多变投资协定的体系下也会消解。
首先,由于不存在挑选法院的情形,所以,不会出现投资者恣意挑选那些不考虑人权保护的协定的情况,从而,人权保护的机会也不会流失。其次,在单一的多边投资体系下,不仅仅不会在有协定内容上的差异,而且也会将“公共政策”、“正当期待”、“正当的规制措施”等概念明文规定下来,因为,在法律解释的方法上实现了完全的统一,不会再有解释方法出现分歧的问题。再者,在单一的多变投资协定体制下,由于法律的解释是统一的,那么投资东道国所允许的规制措施的范围也被明确化了,这样一来防止了上诉机构不健全的问题。再次,由于规定内容的统一,以及上诉机制的健全,判例法的构建便有了通畅的路径。最后,得益于完善的判例法、充分的上诉机制、法律解释的统一,人权保障的效果也不会落空。
(三)人权保障完善之后的衍生效应
在多边投资协定下,不仅会实现人权保障的完善,还将有其他的衍生效果。它会为国际投资注入活力,带来全球经济的稳步增长。如果能有一个规制全球投资活动的全球性机构,投资环境将会更加安定、透明,更加具有可预测性,投资者的投资意愿也会被激励起来,对发展中国家的海外投资意向会被调动起来,有利于实现全球经济结构的和谐与平衡。⑧此外,投资的增加不仅仅是资本层面上的,它还会带来技术的转移、劳动岗位的增加,这对于投资东道国而言是非常有益的。
得益于多变投资协定,面向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活动将会更加活跃,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将会得到质的改变,从而也会对该国的人权保护状况有反向的推动作用。所以说,多边投资协定会从经济层面上对人权保护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结语
通过以上的探析,本文分析了多边投资协定的可行性,多变投资协定对国际投资仲裁中的人权保护问题将起到积极的改变作用。所以说,多边投资协定将不仅仅改变现存的3000多项双边国际投资协定的复杂格局,还能从人权保护的观点推动国际投资法实现新的跃进。(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
注释:
① See Miles Kate,Reconceptualising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law:bringing the public interest into private business.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and National Autonomy,edited by Meredith Kolsky Lewis,295-319.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0.
② http:///en/Pages/Statistics.aspx,May 25,2016.
③ 孙怡雯.国际投资仲裁中的东道国人权保护.厦门大学,2014:52.
④ 崔盈.当代国际法的人本主义转向对晚近国际投资法的影响.法制与社会,2010(3).
⑤ 肖威.国际投资法中的“公平与公正待遇”内涵解读.金陵法律评论,2013(2).
一、引言
非英语专业的本科生,对于英文写作的焦虑感是写作失败的原因之一。写作过程中无法可循是很多非英语专业大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而其写做出来的作品由于语言基本功不扎实,又会出现各种句法,表达上的问题,其中尤其以句法不规范为最常见。英语写作教学改革必须从这三个角度出发,三位一体的进行改革。
二、对于英语写作的焦虑情绪
写作焦虑指的是学习者在写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的焦虑行为。(Daly & Wilson 1983)这种焦虑行为不仅会阻碍写作过程的进展,导致写作过程困难,使得学习者产生抵触,甚至是痛苦情绪。这种情绪在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学生中都存在。由于专业特征的不同,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在面对英语写作任务是表现出来的焦虑情绪更为普遍和严重。在国内对于写作焦虑的研究中,郑定明(2005)发现写作焦虑与写作成果成负相关的关系。此外,郭燕、秦晓晴(2010)也指出:“自我评价越低,写作焦虑水平越高,反之亦然。”
三、写作流程无章法可依
对于写作焦虑的关注不能只局限于对学生情感上的鼓励,因为真正的消除焦虑唯一的办法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准。近年来,我国的外语教学以阅读理解为中心,以选择题为考试方式的教学方法深深地影响了一代代学子。郑红平(2015)提出:大学英语教育评价异化,评价标准单一,评价内容狭窄,评价方式机械。大学生英语写作不被重视,非英语专业本科生没有写作课,导致很多学生在拿到写作题目之后,不知道如何一步一步的进行写作。英语写作有其独特的写作流程。从前期的头脑风暴,到文章主题句的提炼,到开头段的写作,再到中间段落的布局等等又有着严谨和严密的流程。在不熟知这些流程的情况之下精心英语写作产生焦虑情绪非常正常。
应对“写作流程”不熟悉的现状,大学英语教学应该适应增加写作理论知识的介绍与练习。这才是真正的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而转变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在总课时不变的前提下,适当增加对于英语写作流程规范的介绍与练习。例如,如何在指定主题的情况下写出主题句,如果在introduction段落里写blueprints,规划中心段落等等。
四、写作成果不规范
表达方式不规范,意识不到段落写作中主题句的重要性,阐述句重复无意义的重复,内容空洞,缺乏实例。都是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作文中普遍的问题。究其原因,与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基础较薄弱,英语句法知识浅薄有密切联系。大学英语教育中,语法的地位很重要。然而,以选择题为主导的英语语法考查方式不能使学生掌握真正的使用方法。学生的语法是对于正确或错误用法的判断,而不是使用正确句法写作。语法教育中的理论与实用的脱节是造成大量写作文章句法不通,表达不规范的症结所在。
大学英语教育改革考查方式势在必行。语法的考核方式应该由选择题为主逐渐演变成为以写作中的正确使用为主。通过考核方式的改变,倒逼教学方法的变革。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由侧重单个单词,词组的意义机械记忆,转向意义组合,语法组合以及文章段落为基础的理解与欣赏为基础。从源头防止“读得懂,但是写不出,会看,不会写”这样的尴尬。
五、解决对策与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写作的三个问题:焦虑情绪,写作流程教学缺失以及基础英语句法表达不规范是三个相互缠绕、相互影响的问题。三个问题的解决需要一整套对策方案。
应对焦虑情绪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可以有效激发并保持学生对于英语写作的兴趣。例如,在主题选取方面,选择时下热点与大学生关心的主题,则更能够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其次,在作文批改方面实行奖罚分明的制度,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
英文写作流程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缺失势必导致写作水平的下降。在保证传统的阅读语法教学的基础之上,增加写作理论知识以及写作练习将有利于引导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和流程应对英文写作,提高其自信,写出更好的文章。
英语写作教学改革,动力来源于教师,落脚点在学生身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态度辅助以英文写作流程的训练以及基本句法的巩固,三位为一体,最终实现非英语专业本科英语写作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