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科技创新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4-08 11:48:3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企业科技创新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企业科技创新论文

篇1

二、相关利益主体的行为分析

1.科技创新是一项企业、社会共同的事业,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行为,需要企业制度文化的保障也同样需要员工和社会的支持。科技创新过程离不开众多利益相关主体的参与。总的归纳起来,主要的利益主体涉及政府、企业、同业竞争者等利益相关主体。因此本文基于利益主体的理性经济行为,对这些主体进行分析。政府的行为分析市场作为一种最为灵活的经济运行机制,在理想状态下能够实现资源的帕累托最优配置,从而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政府作为市场的守夜人,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依靠政府干预,使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同时,政府希望整个国家的经济健康持续向上地发展。目前政府可以支持或者不支持科技创新,如果支持,必须要有政策的引导,配备各项资金及政策的支持,会有短期利益的受损,如果不支持,短期利益得到了保证,但是长期而言,市场守夜者的作用就得不到体现了,政府追求持续向上的经济得不到支持。为此,政府在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方面,所站立的角度是支持。

2.企业的行为分析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正如前面分析所言,在科技创新这个问题上,企业会有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之间的矛盾所在,支持科技创新,对于企业而言,并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需要资金人力物力的投入,也需要企业投资者牺牲部分个人利益。如果不支持,企业的投资者也好,相关利益方也好,短期而言,不会有利益受损,长期而言,后续的利益保障不一定能得到支持。但是,从短期上看,企业更多地会因为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放弃科技创新,然而,如果企业具有更长远的战略眼光,其行为就会截然不同。倘若企业认识到,科技创新能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企业就会支持科技创新。至于企业支持与否,与其他因素相关,特别是同业竞争者的行为。同业竞争者的行为分析同业竞争者也是一个非常理性的经济人,同业竞争的目的在市场竞争中希望能够持续占上风,从而获得更多的超额利润,为此,在科技创新上,如果同业竞争者支持的力度较大,企业方为了不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势必将不断地跟进甚至赶超,如果整个行业竞争者都墨守成规,则企业方科技创新的必要性将大大降低。

三、相关利益主体的博弈分析

1.民营企业在资金、技术和消费者心理方面无法得到优势,又面临着众多的同业竞争者。政府是市场守夜人的角色,为了使国家经济持续有效发展,政府的做法是支持科技创新,在政策上给予较大力度的支持;短期内政府为了鼓励企业发展低碳经济,会支付补贴S。短期内企业为了支持科技创新,必须一次性支付经济成本C,但此时会获得政府的补贴S(S≤C),企业现有的经济效益为E,但由于科技创新会占有部分现有业务的资源企业的经济收益将会减少为aE(0<a<1)。(4)如果企业发展科技创新,由于市场对创新后的产品的需求增加,就会获得经济收益bE(b>1),如果企业没有发展科技创新,那么此时,会在c第二阶段丧失市场竞争力,企业的经济收益就仅为cE(0<c<a<1)。如果企业的技术落后于同业竞争者(同业竞争者支持科技创新,而企业不支持科技创新),则企业为了维持市场份额,获得企业收益,将付出额外的市场费用F。

2.本模型假设信息是完全的,也不考虑利率的影响,计算的是总效益。也就是说,在同业竞争者实施科技创新的情况下,实施或者不实施科技创新的收益差距比同业竞争者没有实施科技创新的情况下要来的大,因此,与同业竞争者无技术优势下的营销费用是一个很大的支持。因此,同业竞争者的行为对企业行为有较大的影响。

篇2

二、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主要做法及经验

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以科技创新平台为依托,以前沿性创新课题研究和装置优化运行为导向,以体制与机制创新为保障,以领军人才的造就与引进为重点,以培育科技创新小团队为突破,以技术队伍水平大幅度提高为目标,吸引、造就一批具有行业内外领先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杰出学者,引进、培养一批学术基础扎实、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技术骨干,形成结构合理的技术梯队,建成一批能够承担总部及公司重大科研任务的科技创新团队。

1.以项目凝聚创新团队。为了推动创新团队的发展,坚持“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的工作理念。通过广泛调研,严谨论证,确定技术研究方向。团队人员采取竞聘上岗,由院技术委员会考评,确定项目组长、项目骨干、一般技术人员和具体操作人员。通过科研项目的实施,提高创新团队的创新能力,促进新产品的研制及新技术、新工艺的改进,增强创新团队对企业发展的技术推动作用,促使企业进一步加大对创新团队的支持力度。

2.引进合作方式,共建创新团队。因技术方面各有专长,为有效整合优势资源,大部分的创新团队采取与各生产作业部、总院、系统内的科研院所和高校等多种合作方式,共同推动技术研究工作。通过合作,加强了交流与学习,以科研项目、专业学科发展为纽带,健全共享资源的新机制,探索人才培养与技术交流的新模式,建立起开放型、高层次、多元化的研发队伍,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团队合作氛围。

3.紧跟产业发展趋势,加大对创新团队的培训力度。目前,新技术日新月异,这对创新团队提出了新挑战。不断学习及培训是创新团队紧跟科技发展趋势的有效法宝。因此,为增强创新团队的研发实力,研究院非常重视对创新团队的再培训工作。技术人员积极参加聚氨酯年会、塑料加工协会、原油工艺优化等各类专业年会及与公司生产经营紧密相关的技术年会,熟悉掌握行业的前沿技术,拓宽科学研究的思路,提高科研创新的能力。

4.不断优化团队创新体制建设,采取积极的鼓励措施,提高创新团队的研发积极性。在总部和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实施技术奖酬金对科研创新的激励。除此之外,年底对完成技术任务的团队进行课题成果奖的评比,充分调动科研创新队伍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通过改善“四个环境”,为科研创新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和文化环境。鼓励开展团队内部的技术交流,改善实验室的硬件环境,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开展各种形式的帮扶就困等等,提高为科研创新的服务能力,激发技术人员的内在创造力。

三、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

1.创新人才缺乏,创新团队规模比较小。总体而言,研究院的研发人员缺乏,特别是高层次的研发人员。在142名职工中,从事科研创新的职工66人,占全部职工的比例为40%多,其中硕研以上人员只有17人。因薪酬体制的原因,很难引进专业能力适合发展需要的高层次研发人员,并且内部培养人才时间太长,无法满足科研创新快速发展的需要。

2.团队创新能力相对较弱。每年的科研项目的数量大概30余项,与系统内的其他研究院相比数量不少,但是高水平的重点科研项目的比例少。其他分院有国家项目、中石化“十条龙”项目,研究院只有总部项目和分公司项目,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高层次人才的缺乏。

3.创新团队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虽然创新团队建设已经越来越受到关注,但并未形成固定的创新团队,创新团队有时会随着项目的变更而作调整,且团队人员之间流动频繁,这样不利于创新团队的长远发展。研究院已经在这方面做了规划,但是离预期目标还有差距。技术奖酬金顺利实施,已极大缓解了科研创新的激励问题,但是激励机制还需进一步的健全完善。此外,科研创新的服务环境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四、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对策建议

针对上面存在的问题,分析影响其原因,经过分析研究,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1.加快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促进高层次研发人才的引进工作。人才是创新的基础,企业创新人才的数量和水平,直接决定着科研水平与科技创新能力。因此,要继续加大引进创新人才,并要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的机制体制,重视对引进人才的再培养工作,使引进的人才能够尽快符合企业的创新需求,实现学有所用。争取公司支持,通过吸引高层次的毕业生或是从作业部招收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等形式,继续加大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引进力度,并促进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有效流动,优化团队结构,增强企业创新团队带头人的研发能力。

篇3

二、三阶段DEA模型

三阶段DEA模型是由Fried等(2002)提出的一种能够剔除环境因素以便能更好地评估DMU(决策单元)效率的方法,即去除外部环境与随机误差对效率的影响。其构建和运用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DEA方法具有CCR和BCC两个重要模型。本文主要借助CCR模型(传统的DEA模型)从投入的角度来核算DMU的有效性。该模型是在假设规模收益不变的技术条件下进行评价,将规模效率和技术效率合并为一个整体效率基于投入的CCR模型。第二阶段,第二阶段的分析目的是运用SFA模型分析第一阶段所得的投入差额值,从而使第三阶段以调整后的投入值和原产出值重新估计效率值。第三阶段,再次运用CCR模型对调整后的投入数据与原始产出数据进行效率评估,得到的结果就是剔除了环境因素后的效率值。

三、实证分析结果及解释

(一)第一阶段传统DEA实证结果

利用Deap2.1软件,对相关数据做分析,选择投入导向型CCR模型,得到各个决策单元的效率情况。结果显示:决策单元天津、吉林、上海、浙江、安徽、海南、重庆、四川、贵州、均达到了相对有效状态,处于技术效率的前沿面,即投入产出均达到了最优状态。而其余决策单元均为相对无效状态,即投入产出比例失衡,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

(二)第二阶段SFA回归结果

第二阶段主要运用Frontier4.1软件来计算,运用SFA模型来调整投入变量,从而在第三阶段更加真实、准确地测算出各决策单元的效率。因为三阶段DEA的调整只针对那些非效率有效的DMU(松弛变量不为0)进行分析,而根据第一阶段的结果,非效率有效决策单元的投入指标的松弛变量结果为:所有的投入指标的松弛变量均存在不为0的情况,因此都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用选取的环境变量分别对五个投入指标中非效率有效的DMU的投入差额值逐步分析,即以各决策单元的投入差额值作为因变量,以两个环境变量作为自变量,使用Frontier4.1计算五个回归方程的结果。在五个投入指标SFA回归中,对R&D人员数量、人力资本水平、R&D支出的回归,gamma值近似等于1,说明SFA结果有意义。而对人均资本的回归中,gamma值接近于0,说明SFA结果意义不大。1.R&D人员数量。各地区R&D经费外部支出系数为正数(0.002),说明该环境变量对R&D人员数量的差额值具有正向影响,即各地区R&D经费外部支出的提高会促进R&D人员数量的过度冗余,使效率下降;而规模以上企业R&D外部经费支出的系数为负数(-0.001),说明R&D人员数量的差额值具有负向影响,也就是说,规模以上企业R&D外部经费支出的增长,会抑制R&D人员数量的过度冗余,从而利用效率有效。2.人力资本水平。各地区R&D经费外部支出的系数为正数(0.010),说明该环境变量对人力资本水平的差额值具有正向影响,即各地区R&D经费外部支出的提高会促进人力资本水平的过度冗余,使效率下降;而规模以上企业R&D外部经费支出的系数为负数(-0.009),说明对人力资本水平的差额值具有负向影响,也就是说,规模以上企业R&D外部经费支出,会抑制人力资本水平的过度冗余,从而利用效率有效。3.人均资本存量。各地区R&D经费外部支出的系数为负数(-0.016),说明对人均资本存量的差额值具有负向影响,也就是说,各地区R&D经费外部支出的增长,会抑制人均资本存量的过度冗余,从而利用效率有效;而规模以上企业R&D外部经费支出的系数为正数(0.072),说明该环境变量对人均资本存量的差额值具有正向影响,即规模以上企业R&D外部经费支出的提高会促进人均资本存量的过度冗余,使效率下降。4.R&D支出。两个环境变量的系数均为正数,说明这两个环境变量对R&D支出的差额值均具有正向影响,即环境变量的提高会促进R&D支出的过度冗余,使效率下降。5.技术管理水平。两个环境变量的系数均为正数,且均在5%的显著水平上显著。说明这两个环境变量对技术管理水平的差额值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环境变量的提高会促进技术管理水平的过度冗余,使效率下降。综上所述,在投入差额回归方程中,相关系数为正的环境变量,对投入差额值有促进作用,属于不利的环境变量;相关系数为负的环境变量,表示对投入差额值有抑制作用,属于有利的环境变量。通过SFA回归,调整投入值后,可以使各决策单元处于相同的外部环境与随机误差水平,再进行效率分析,从而使结果更加真实、准确。

篇4

二、依托高校与科研院所培育协同创新机制

科研院所作为国有的科研机构,主要从事企业不愿或无力开展的研发工作,例如,基础性、综合性、战略性科学研究工作,某些高新技术、市场竞争前技术和高难度行业共性技术研究工作。其主要为围绕国家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行业公共科技产品和共性关键技术,为实现国家目标而服务。研究性高校主要从事基础研究和一些前沿技术的应用研究,其科研工作多和人才培养相结合,是基础研究、前沿技术探索的知识创新和知识传播基地。依托研究性高校和科研院所形成央企的协同创新机制,解决一些前沿性的开发工作耗费人力、物力成本,研究难度大的问题。是高难度和高成本技术创新工作的有效模式。

1.成立协同创新研究院。协同创新研究院是充分发挥研究性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央企技术创新工作中重要作用的创新性方法。通过搭建实体化的产学研服务交流平台,在协同创新研究院内汇集高校、科研院所创新技术和人才资源,对接央企优势产品和优惠政策,采取有组织的科研模式,以增强企业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协同创新研究院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为目的,通过服务沟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帮助各方进行突破式发展。并从企业、产业和市场需求出发,构建完善的技术创新机制,推动央企技术升级。通过协同创新研究院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应用协调发展。其中,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协同研究院框架下与央企各子公司展开技术研究,央企各子公司在协同研究院框架下展开技术应用研究,并负责技术创新成果的生产、销售和服务方面的工作。通过多种分工与合作模式,最终将协同创新研究院打造成集研究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孵化、国际合作、聚集高端人才的国际一流成果转化平台。

2.利用信息手段搭建协同创新服务平台。除了成立协同创新研究院之外,央企和高校、科研院所之间还可以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手段,搭建能够协同创新的网络化创新服务平台。例如,通过微信手段搭建即时沟通和交流平台,通过物联网搭建技术、成果、人才即时共享平台等。创新服务平台可以共享央企的技术难题、行业前沿技术以及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最新研究成果,形成一种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成果迅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良好沟通途径,实现高校和科研院所核心技术的创新优势与央企成果转化的创新优势良好结合。

三、形成科技项目管理的有效机制

我国目前大部分企业都不具备完善的、合理的项目管理机制,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存在资源浪费、研制周期过长、产品推出速度过慢等各种问题,在大型央企集团公司内部,通过建立完善的科技项目管理的有效机制,充分发挥各子公司的优势资源,实现集团内部的资源利用最大化,降低产品的开发成本,加快新产品的推出速度,是央企科技管理创新的一种有效模式。

1.建立科技项目过程管理的完整体系。目前,国内外学者认可的项目管理体系包含九大部分:项目集成管理、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采购管理。而大部分央企的科技项目管理都没有涵盖项目管理的完整体系,一般只着重于项目成本管理和时间管理,但对成本和时间的管理也并非按照科学的项目管理方式开展,只是简单的将科技项目分为开题立项、阶段审查以及评审验收等几部分内容,对项目管理是松散的。在开题立项阶段,只要符合科技项目立项条件并通过专家论证,便可以编入科技项目实施计划。但有些科技项目仅仅只关注了市场技术难题和新产品开发,而没有为央企未来发展壮大提供有力支撑和储备行业领先技术,在短期内能够保持某类技术或产品在行业的生存和发展,长远来看,由于不能拥有独有的先进技术,在以后的竞争中会永远处于行业追随者的地位。在阶段审查过程中,科技管理部门主要跟踪检查项目的进度以及在财务方面的保障情况,实际的检查力度不足,没有完全达到科技项目跟踪与管控的目的,效果欠佳。评审验收阶段,科技管理部门根据项目完成情况,对项目研究成果及验收材料内容进行审查,主要评价成果是否按立项合同书指标完成,并没有对科技成果的经济和社会价值进行有效评价。松散和单一的科技项目管理模式不利于充分利用央企内部有效资源,建立涵盖九大内容的完整科技项目管理体系,将九大内容贯穿于项目的立项、阶段评审与验收的各个阶段对于提高科技项目管理的效用,提升央企的科研水平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建立科技项目应用评价与奖励机制。建立科技项目应用评价与奖励机制的主要目的是保证科技项目成果的延续性,使科技项目研发过程形成的核心技术、人才队伍、知识产权成果等为企业发展产生持续性效应。科技项目应用评价应在项目完成的半年或应用一年后进行,通过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对科技项目研究成果的技术含量、效益大小、先进性、竞争力提升水平、知识产权水平等进行综合评价,形成不同等级的奖项,并对科研团队给予名誉和物质的奖励,并对好的研究项目进行经验总结和组织交流,促进科技项目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

四、建立科技成果的有效评估体系

科技成果评估过程是对科技成果产生前和产生后各项活动的进行深入、客观分析研究的过程。科技成果评估过程的有效性是央企科技成果成功转化的“定心丸”,而科技成果评估过程有效性的保障条件建立科技成果的有效评估体系。央企通过不断推出新产品来占领市场,经营的核心目标是利益最大化,而在央企下属的各子公司内部,并不是所有的科技成果都具有市场价值,无价值的科技成果不仅浪费了资金成本,还降低了研发人员的积极性,如果建立对科技成果的有效评估体系,也是央企科技管理创新应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1.市场评估指标。新产品、新设备或新工艺等只有进入到生产活动,批量投入市场,才能产生客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科技成果评估的核心指标是科技成果的市场推广前景,且市场推广前景指标应作为科技成果指标评价体系中可量化的、占比重最大的一项指标。市场推广前景的量化评价标准可包含新产品、新设备和新工艺的年产值、销售额、利税额等,这些实际的可量化指标可以非常准确的体现科技成果的推广前景,央企在科技管理过程中,可以清晰的评价下属子公司某项科技成果所产生的价值。

2.R&D能力提升评估指标。科技成果所产生的价值不仅包含立竿见影的市场效益,其产生过程中所带来的研发(R&D)能力提升也是科技成果的重要价值,R&D能力是央企技术创新、快速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对央企未来长远发展所带来的是其他影响因素无法比拟的影响,是央企保持长久活力和拥有广阔发展空间的关键。央企下属子公司R&D能力的评价标准与通常R&D能力所包含内容类似,一般为科研人员学历构成、科研人员职称结构和专利拥有数等指标。通过R&D能力提升力度评估实现对科技成果的有效评估活动,主要包括评价该项科技成果产生之后所能够培育出的科研人员构成,所能够提升高水平科研人员的数量以及所产生的知识产权数量。

五、搭建成果转化快速通道

经过合理的科研项目管理和科技成果评估,可以确定各子公司内部可快速投放市场的科技成果,在对于大部分的子公司来说,由于传统机制的流程复杂,科技成果的转化以及产业化市场推广的速度较慢,通过科技管理模式创新,在集团层面形成具体的保障制度,搭建成果转化的快速通道,是央企科技管理创新的重要方向之一。

1.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保障制度。在集团制度层面形成科技成果转化的保障,是央企形成科技成果转化畅顺通道的基础条件。科技成果转化快速通道的构建涉及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等企业多个环节,在保障制度建设过程中,需涵盖所有与成果转化相关环节,科技成果首先经过严格的试验检测和小批量装机验证,才能大批量投放市场,在生产制度建设上,对于科技成果中新产品的生产构建合理的样机试制制度,对于小批量装机构建合理的产品小批量试装制度,等,都是科技成果转化制度的重要组成。为了保证科技成果投入生产活动之后,能够得到有效产品改进和市场扩张,此时,能够直接获取客户产品体验的售后服务环节对于产品的评价就显得非常关键,通过有效制度将售后服务环节获得的有效信息迅速采集,才能促使科技成果有效改进和快速进入下一轮新的科技研发,产生新的科技成果。

2.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建设保障制度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条件,有效的激励机制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催化剂”。科技研发基金是科技成果转化激励的一种良好方式,其可以用于资助或奖励央企内部从事新产品、新设备或新工艺研发的科研工作人员,按照不同的科研成果类别,分别确定资助的形式和资助金额。同时,为了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在生产、销售和服务环节的畅通无阻,也可以将科技研发基金这种良好“剂”添加到生产、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这种科技研发基金对于企业技术创新起到了很好的“锦上添花”作用。从科研氛围上拓宽了科研工作发展的道路,也从客观上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

篇5

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分类及关系

技术创新模式是企业在正确地分析自身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基础上所做出的企业技术创新总体目标部署,是为实现创新目标而做出的策划和根本对策。从民营企业与外部经济环境关系出发,可将技术创新模式分为自主创新模式、模仿创新模式与合作创新模式。

从技术知识的获取方式来看,以上三种创新模式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内部化模式,即通过自身的研发活动获取所需的技术知识;另一类是外部化战略,即通过技术学习活动来获得对自己有用的技术知识。这两类创新战略是密切联系、相互结合的。一方面,单纯的封闭式研发的效率较低,另一方面,技术学习又总是伴随着相应的内部研发活动,因为这样有利于企业对学来的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创新,而且竞争优势终将会体现在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上。显然,自主创新模式是典型的内部化模式,而合作创新和模仿创新则属于外部化模式。模仿创新是一个“引进—吸收—创新”的渐进过程,技术引进是基础。在技术引进的不同方式中,技术合作是一种典型的企业间学习型合作创新方式。如果从更广泛的角度去考虑,技术贸易和学术交流也可以看作是合作创新的特定形式。因此,模仿创新与合作创新不是彼此独立的两个概念,它们之间有相互重叠的部分,模仿创新与合作创新是密切联系、相互促进的。

创新模式的选择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企业自身的创新资源、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市场环境都会影响企业的创新模式的选择。从我国民营企业目前的研究开发资金、技术能力以及创新体制的制约情况来看,合作创新将是我国民营科技企业迅速壮大自身创新能力,提高创新绩效的必由之路。

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资源约束

技术创新需要大量的研发资金投入,需要企业具备充分的技术创新能力,同时也需要一个完善的创新体制。这些需要构成了企业技术创新的资源约束,而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在这几个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根据一份对浙江各地的民营科技型企业进行的问卷调查,我们可以看出,对民营科技企业可言,缺乏创新资金、创新风险过大是阻碍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经济约束;缺乏人才和研发支出比例小是企业自身的能力约束;而企业产权不清和知识产权保护不力是制度上的因素(见表1)。

民营科技企业合作创新的必要性

在我国民营科技企业普遍缺乏研发资金和技术能力,科研体系与产业体系脱节的现状下,除了一些经济和技术实力较强的企业外,大部分企业还不具备从事自主创新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明智的选择应该是脚踏实地,一方面通过改革和结构调整促进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尽快充实企业的技术力量;另一方面选择适当的创新战略,在低水平上起步,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自己的技术能力。为提高民营高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克服资源约束,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创新,将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合作创新打破了企业自身的界限,促进我国民营科技企业有限的技术、资金、人才要素在更大范围流动,各种资源能够得到更优化的配置。随着研发的不断深入、复杂化程度加剧以及研发难度加大,研发结果的不确定性日益加剧;与此同时,研发成本也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研发不确定性的提高和研发成本不断加大所带来的风险对于大部分民营科技企业而言是难以独立承受的,而合作创新可降低和分担民营高科技企业在研发中的风险和成本。

各企业间可获取互补资源。随着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不断的复杂化,跨部门的特征也日益明显,各个技术学科和领域之间的相互补充日益重要。民营高科技企业可能在某一领域具有其专业优势,但很难依靠自身的资源来实现所有的创新目标。合作创新能够将更多符合需要的研发资源聚集在一起,更重要的是这些互补性的资源之间还能够产生协同效应,创造出别的资源,而后者既具有稀缺性又具有难以模仿性,能够帮助联盟的成员在市场上更好的获得并保持竞争优势。

合作创新可加快市场进入速度。有些民营高科技企业可能在研究产品本身上具有优势,而一旦涉及到自行对产品生产设备与工艺的设计与开发或者互补产品的设计,就不再领先了。大多数高科技产品具有时间性,如果错过了最佳上市时间,这种产品很有可能被市场所淘汰。因此,如果能适当选择合作伙伴,例如技术较强但推广能力较弱的企业与推广能力较强的企业合作创新,能够有效地缩短从研发到市场整个过程所占用的时间。

民营科技企业开展合作创新的模式

合作创新机制的总体模式

民营科技企业合作创新机制的总体模式如图1所示。在该模式中,同一产业链上企业间的合作创新机制和横向合作创新机制是民营科技企业争取企业外部创新资源,提高自身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益的重要途径。

合作创新模式的内容

同一产业链上企业间的合作创新机制同一产业上企业间的合作创新,既可以是前向合作,也可以是后向合作,还可以是双向合作。前向合作是民营科技企业与产业链上游企业间的合作,后向合作是民营科技企业与产业链下游企业间的合作,双向合作是民营科技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合作。合作创新的形式取决于民营科技企业在产业链上的位置、与上下游企业

间的关联性及技术创新的需要等。这种合作关系可以发生在不同层次上,有不同的紧密强度。只要能有利于技术创新,并能实现利益共享,任何合作形式都是可取的。具体合作方式应不拘一格,主要有:合作伙伴间定期或不定期的知识、技术、信息交流;构建松散的、动态的、开放的虚拟创新组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沟通;技术援助,包括互派技术人员直接帮助合作伙伴解决技术难题,相互提供相关信息和试验条件,向合作伙伴提出产品改进的建议等。同一产业链上的企业,特别是相邻的上下游企业在市场上存在依存关系,在技术、信息的供求方面有互补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业链为纽带、以合作利益为核心的合作创新,是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

竞争者间的竞合企业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历程中一个必然趋势。如美国的18家电脑厂商和半导体制造商共同实施一项称之为MCC的计划,他们联合起来研究包括新峁埂⑷砑腿斯ぶ悄艿牡谖宕缒裕芯砍晒筛髦靼斓ノ蛔ɡ褂?年。这种合作是强强合作,他们各有所长,可以集结各种资源和各方优势,节约研究成本,缩短创新周期。

与学校、科研机构的横向合作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民营科技企业总体实力还比较脆弱的情况下,仅靠企业自身的力量,往往难以完全解决技术创新所需要的资源和生产要素。此时,社会支撑力除了政府以法律、法规、政策等方式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支持外,还要求学校、科研院所等其他社会组织在技术服务、成果信息、风险投资、文化氛围等方面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支撑。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虽然主要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但他们能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理论支撑。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具有人才优势、知识优势、成果优势和良好的实验条件,与民营科技企业合作创新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他们之间合作的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是项目式、合办研发机构、委托开发、技术入股投资、以契约的形式结成永久性的合作伙伴,也可以是仅仅停留在技术咨询、信息服务层面上的合作。

参考文献:

1.李纪珍,研究开发合作的原因与组织,科研管理,2000

2.陈铁军,吴添祖.浙江民营科技型企业创新动力和创新障碍分析.软科学,2002

篇6

1.1.1科技创新是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核心。科学技术是企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当今经济的发展速度非常的快,尤其是科学技术的更新速度更是迅速,导致现代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面临的调整会更加复杂与严峻,因此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要将科技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新动力,通过市场调研,不断探索最新的科技,并且将最新的科学技术应用到企业生产管理工作中,这样才能不断的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为企业的市场竞争增加砝码,最终促进企业的综合实力,比如格力集团依靠技术创新提高了产品的科技含量,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实现了企业的规模发展,最终成为中国500强企业。

1.1.2科技创新与进步是现代企业生产元素结合的中介与手段。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竞争,谁掌握了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谁就掌握了市场主动权,我们分析市场中企业之间的竞争,如论是成本优势的竞争还是差异化优势的竞争,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元素,因此企业为了更好地发展,企业会通过各种手段实现企业内部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而资源的最大化利用需要科技创新与技术来支撑,也就是说企业资源的整合与重组必然会改变企业生产元素,进而激发企业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必然会提高企业的科学技术含量。

1.1.3科技创新与进步支撑现代企业的管理。科技创新与进步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因素,其对企业管理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一是科技创新与进步提升了现代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科技创新与进步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企业就不能获得长期发展,因为科技创新可以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先进的生产工艺以及掌握世界上最核心的生产技术等,进而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二是科技创新与进步改变了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现代企业要想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除了具有先进的生产设备、生产技术之外,还需要具有科学的管理模式,而企业通过科学创新与进步,会提高企业的管理由重视资源消耗管理向以经济效益提高管理模式转变。三是改变了现代企业的生产模式,通过科技创新与进步企业的投入与产出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科技创新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益,实现了企业以最低的生产投入获取最大经济效益的目标。

1.2科技的进步与创新能够促进现代企业可持续发展

1.2.1科技进步与创新是现代企业践行科学发展的具体体现。企业作为社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发展最终目标就是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因此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过分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社会责任,比如有的企业在国家发生重大灾害的时候,其想到的并不是如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而是如何发灾难财。而企业通过科技创新与进步可以规范企业的发展模式,引导企业正视自己的社会价值,帮助企业树立正确的企业文化。

1.2.2科技创新与进步实现了企业的资源优化配置。企业要想发展好就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整合企业资源,优化配置资源,通过不断的整合与配置资源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因此企业在进行科技创新时一定要围绕企业的成本管理规律,提高企业管理者对科技创新的认识,使科技创新在企业资源优化配置中发挥最大的效能。

1.3科技创新与进步对现代企业经济实力的提升。科技创新与进步对现代企业经济实力提升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科技创新与进步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高低决定着一个企业的发展能力,如果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高于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就说明企业的生产能力强,其获得的经济报酬就高,而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与企业的科学技术有很大的关系,企业的科技含量高,就会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提高企业产品的质量。二是为我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技术支撑。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我国企业必然要参与到国际市场竞争中,我国企业如何与国际上的企业进行竞争是我国企业管理者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依靠科技创新与进步是世界上任何企业发展的不二法宝,通过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会大大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实现我国企业向世界500强方向发展。

2依靠科技创新与进步,提升现代企业管理的具体对策

2.1制定科学的企业管理制度

2.1.1培养优秀的企业管理的人才。企业要想实现科技创新与进步,就必须要为科技创新与进步提供良好的发展氛围,而先进的企业管理制度是保障科技创新的基础,但是企业的管理制度建设与改革离不开优秀人才的支持,因此要想实现企业管理制度的科学化、先进化就必须要大力培养优秀的企业管理人才,一是,现代企业要积极与高等院校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利用高校资源为企业培养具有高端知识的现代企业管理人才;二是,现代企业要借鉴与参考国外先进国家企业管理经验与成果,提高我国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

2.1.2完善与改革企业管理体制与制度。现代企业要通过完善的管理体制,优化企业的管理制度,形成严格的管理系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与质量。企业要根据现代企业管理要求,明确企业的管理权限,制定清晰的规章制度,实现企业的规范化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科技创新与进步在企业中的应用。

2.2建立科技创新与进步的市场服务体系

2.2.1为企业科技进步与创新统筹资金。发挥科技创新与进步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因为科技创新与进步需要企业大量的资金,而企业受到自身发展的限制,尤其是中小型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撑企业的科技创新与进步,为此国家相关部门要为企业的科技创新与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比如我国建立的融资担保政策、鼓励具备上市条件的企业上市、建立企业贷款风险基金等。

2.2.2建立企业科技进步与创新的信息化平台。随着信息化技术在企业中的广泛应用,企业的科技创新与进步需要企业为其提供一个成熟的信息平台,因为通过信息化平台可以将科技创新与进步应用到企业的每个管理环节中,比如企业的财务管理可以借助计算机工具实现会计的电算化,同时通过信息化平台可以提高企业管理手段的民主化,使得企业的管理决策更加科学化、合理化。

2.3强化政府的监督职能

现代企业的科技创新与进步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它需要企业不断地创新与改变,因此企业要想实现科技创新与进步除了在资金、管理手段上入手之外,还需要一个外在的监督机制,也就是政府部门的监督,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企业的科技创新与进步。

2.3.1制定财税激励政策。基于科技创新与进步对企业管理的重要影响,国家要加强对企业科技创新与进步的支持力度,首先财政部门要增加对科学创新的支持力度,对具有科学创新的企业要给予资金支持,通过财政资助、贷款扶持等引导企业积极开展科技创新研究;其次税务部门对科技创新企业实施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比如对投资中小创业风险投资的企业,可以实施投资收益免税或者按投资额比例抵扣税收的优惠政策。

2.3.2增加政府财政补贴政策。一是,在企业引进科技产品时提供优先选择的待遇,对经过企业消化吸收再创新生产的科技产品,纳入政府优先采购的范围,建立政府首购和订购制度来激励企业引进科技,形成创新概念;二是,政府对企业增加科技创新人才,扩大人才基金使用范围,以及第一次在本国或本市兴办高新技术的国外优秀企业,财政部门将给予专项奖励。

篇7

二、科技型小微企业管理创新中的TRIZ理论

TRIZ理论中所涵盖的法则是多层面、层次、种类的。其理论被科技型小微企业所运用是极其有效、并且有推的[3]。这样的结合能够有效对企业当前管理状态进行分析确认,对管理方法衍生发展方向进行预测,对现有管理方法方式进行创新改进,将企业管理创新效率进一步提升。TRIZ理论对与科技型小微企业管理的创新有着巨大的、正面影响。通过对企业的管理主体的改变。管理对象的增加以及管理方法的替换和互补搭配,加之优化分配企业现有的资源和材料,以最为细微的变更正常化管理的实现,无多余的资金开销,对社会环境企业的本身的负责用达到最小化,这是TRIZ理论所提出的最终的理想解。依据这个理论,科技型小微企业能够在管理方面最小的变更获得管理创新效果的最大化。同时,加大对TRIZ理论的深化研究和理论自身发展、完善预判,使之能更好的、最适应的推动科技型小微企业管理创新的可持续性发展和完善。从理论研究出发,简单易懂的模式是最实用的方向,将理论更强的应用性进行开发更新,创造企业所需的TRIZ为基础的创新工具,结合实践发挥更大的作用。以政府管理为手段,对TRIZ理论进行积极的推广和宣传,开展培训活动、理论学习交流,建立相关的学习网站体系结构。在高校、企业安排各类课程,以政策支持TRIZ理论的广泛应用。企业自身更要注重TRIZ对管理创新的作用,开展共同讨论研究学习会以,并邀请专家加入团队共同分析。

篇8

科技创新论文参考文献:

[1]苏测洋.SARS冠状病毒nsp10/nsp16蛋白质复合体行使2'-O-甲基转移酶功能的结构和生物化学研究[D].武汉大学2014

[2]易昌华.麻疹病毒血凝素蛋白H诱导HeLa细胞凋亡及其分子作用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4

[3]杨景晖.H3N2亚型流感病毒Vero细胞冷适应株减毒特性及假病毒评价中和抗体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

[4]刘娟.人呼吸道腺病毒55型的基因组学与病原学特征研究[D].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2014

[5]喻正源.全基因组测序与病毒捕获测序技术探讨EB病毒进化及整合规律的初步研究[D].中南大学2013

[6]陈晓庆.天然产物抗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活性评价及机理研究[D].南京大学2014

[7]李康.抗流感病毒和EV71新靶标及新药物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4

[8]王君.白细胞介素-6受体介导A型流感病毒感染诱导白细胞介素-32及白细胞介素-6表达的研究[D].武汉大学2013

科技创新论文参考文献:

[1]鞠湘武.H5N1型禽流感病毒损伤细胞溶酶体的机制研究和南极极端环境下科考队员的应激反应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

[2]李围.Akt1蛋白质复合体的纯化鉴定及其相互作用蛋白质的功能研究[D].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2007

[3]刘丹.乙型肝炎病毒Pol蛋白对NF-κB信号通路抑制作用的研究[D].武汉大学2014

[4]江淼.RNA结构在其诱导细胞先天免疫反应中的作用及其相关信号通路研究[D].武汉大学2011

[5]申彦森.基于内含子剪切的人工miRNA结构和靶向位点与基因沉默效率的关系研究[D].武汉大学2009

[6]金旭.冠状病毒N7甲基转移酶甲基化核苷酸GTP的特性研究[D].武汉大学2013

[7]陶佳莉.SARS冠状病毒非结构蛋白nsp14的结构功能关系研究[D].武汉大学2013

[8]高国振.宿主因子CyclinT1和Sam68在Ⅰ型人免疫缺陷型病毒生活周期中的功能研究[D].武汉大学2012

[9]柳叶.阻断HIV-1辅助受体CXCR4的新方法研究[D].武汉大学2012

科技创新论文参考文献:

[1]谈儒勇着.金融发展理论与中国金融发展[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2]成思危主编.中国企业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M].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0

[3]郭树华着.企业融资结构理论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4]袁招兰.我国高科技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及对策探析[D].江西财经大学2010

[5]赖静.高科技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D].四川大学2003

[6]陈向东.高科技中小企业超常规发展策略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2

[7]金林.科技中小企业与科技中介协同创新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

[8]从少平.沈阳市成长型科技中小企业识别研究[D].东北大学2008

[9]吴铠.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10]闫福.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2

[11]唐菊裳着.国外小企业[M].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

[12]李洁.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

[13]彭十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4

[14]刘会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对策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5

[15]黄怡.中小企业融资对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5

[17]郑婧渊.我国金融支持高科技中小企业发展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0

篇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7-0090-02

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不仅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需求,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更符合当代大学生成长的需求与渴望。国务院2015年5月下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全面部署和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教育部也提出各高校要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统领学校改革发展的各项工作的要求。

一、大学生创新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全国各个高校正在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已取得了很多的积极进展,但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创新教育理念相对落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完善,创新激励机制不健全,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有所欠缺。大学生渴望提升,但创新意识不足,坚持做下去的较少。

二、激发和提升高校大学生创新活动能力的措施

本文作者结合多年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经验,从学校、学院、指导老师和学生个人四个层面提出以下一些措施,以激发和提升当代高校大学生的创新活动能力,以飨同行。

(一)高等学校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理念,进行教育改革

高等学校不仅是教书育人,同时也是开展大学生创新活动和培养创新精神的平台和载体。我们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作:

1.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组织领导和宣传引导。成立校院两级的创新创业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并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指导、评审和咨询等,并由教务处实践科或校团委负责日常的工作。召开大学生创新活动的总结表彰大会,树立先进典型,对有突出成绩的学生进行重点宣传报道,举办优秀大学生创新成果的展览和展示会。在综合素质测评、评优评奖、研究生推荐免试等方面给予适当的倾斜,让科技创新成为引领校园学生活动的新风尚。

2.与时俱进,及时修订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平时也要作一些及时的小调整。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加强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从大一开始设立创新创业的启蒙教育。开设一些创新创业的选修课,压缩理论课的课时,增加科技创新的实践实验课程,努力实现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培养过程中向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转变,切实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

3.通过举办各种创新创业大赛、知识讲座和创新论坛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科技竞赛,拓宽学生的创新视野,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不断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和体验,使学生更有成就感。

4.设置合理的创新创业学分,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可将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和获得专利等情况可折算为学分,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活动认定为课堂学习,对参加科技竞赛并获奖的同学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奖励。

(二)二级学院搭好创新平台,创造创新活动的外部条件

二级学院(系)是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直接管理和指导者。因此在学院的日常教学和管理过程中,应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科技创新途径,拓展科技创新内容,着力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兴趣,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二级学院开放本单位的各类教学基地、实验室以及重点学科等科研平台,同时鼓励老师对大学生开放自己的专业研究室,为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研究提供稳定的场所。在对大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验培训、熟悉实验室的运行和管理制度后,对学生开放使用。

2.积极申报各类大学生创新项目和争取资金支持,形成以国家、省、学校和学院的大学生创新项目等为主体组成项目申报体系。学院需要组织学生并指定老师协助进行项目申报。同时以学院教师的科研项目为依托,鼓励老师为学生开出合适的科创项目。利用校友和企业资助基金等形式多方筹措资金,确保科技创新顺利开展。

3.加大各类科技创新项目的检查和考评力度。建立项目自查、教师检查和学院抽查检查机制,加强检查问题的整改反馈及落实工作,保证创新项目的持续性与稳定性。同时严格项目结题、验收和答辩程序,对项目采用现场汇报、成果展示和专家提问形式,使学生能够得到全方位的锻炼,真正完成科研创新的培养。

4.学院还应积极利用校园网络、学院网站、微博、微信、宣传展板和科技创新专栏等对本院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发挥辅导员与大学生接触多,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的优势,有针对性的动员相关的学生进行相应的大创工作。邀请校内外在科创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大学生及优秀指导老师现场答疑,为坚定学生们的信心、树立榜样。

5.在日常的教学和管理中,学院应做好一、二年级的课堂引导、三年级的科研训练、四年级科研活动三者的关系。鼓励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以及男女性别的学生进行组合,形成稳定合理的科研团队,增强团队成员的互补性、责任意识和协作精神,明确团队负责人的主要责任。

6.学院对指导学生科研获奖的教师,在年终绩效考评、职称评定、教学奖励申报等方面优先考虑,以此提高指导教师的积极性,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三)加强优秀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明确全体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责任,引导各专业教师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理论和案例研究,指导教师也必须不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培养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和能力培训。同时加大对指导教师的大创能力培训和提高工作,特别是年轻老师的能力培训,举办教师和学生参与的创新论坛,交流经验,提高水平。

指导教师应该富有创新精神,不断发现新的知识和事物,在大创的教学和指导过程中充满热情,乐于奉献和吃苦耐劳,能将课堂的教学知识和课外的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指导老师也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和职业素养。

(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热情

目前高校大学生进行科创项目开始时激情高涨,对科技创新参与热情较高,而在实施过程中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反而不高,很难坚持到最后。因此:

1.以学生兴趣为导向,科技创新项目选题应从学生中来,将学生日常的关注点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实施过程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拟自己的大创的题目,使其通过文献检索等途径了解自己兴趣点的发展动态,使得让学生积极参与、体验科学研究的全过程,不断增加学生的参与感和成就感,以及科技创新给自己带来的幸福感和荣誉感。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了开展研究的积极性。

2.保证学生科技创新的时间,科技创新只是课程知识的外的一小部分,学生普遍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科技活动。在大学四年中,由于一年级学生对大学生活有一个适应的转变过程,要参与科技活动显得力不从心。大学四年级学生,面临升学和就业等问题;而大二、三年级学生接触的专业知识只是最基本的专业知识,由于专业知识相对不足与缺乏,知识面狭窄,因而学生中的专业研究成果很难有高水平的。大学的毕业论文一般都安排在大学四年级进行,这样可将大四的毕业论文与大学生创新项目结合起来。将科技创新、课外活动和毕业论文等结合在一起的,从大二下或大三上学期开始,进行大学生创新的同学提前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与科技创新活动,缩短毕业论文的前期准备工作,为开展具体实验工作提供更多的时间,大四的时候专业课程较少时,专心认真的进行科技创新和毕业论文。

3.对各类不同级别的创新竞赛为学生设立一套规范有效的奖励机制。将参加科技创新活动与升学、就业和平时的学习成绩的评定相挂钩,将学生课程成绩加分与减免、综合测评、奖学金评定等采用不同的加权加分形式。这样能让他们切实感受到科技创新给自己带来的学习效益和美好前程,使他们产生不断追求卓越的精神动力。

三、总结和展望

大学生是当代最具创新的群体之一,时代呼唤创新人才,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可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高校需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以学生为本,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激情,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周星宇.“挑战杯”竞赛对大学生科创能力的培养[J].价值工程,2014,(12):252-253.

[2]蒋海明,赵宏宇.大学生参与科研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必要性及作用探讨[J].2014,42(21):201-203.

[3]王新忠.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与对策[J].基础教育,2015,(5):288-289.

[4]于蓬勃,成桂兰.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现状与对策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1):309-310.

[5]郑少雄.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研究[J].学理论,2015,(7):141-142.

[6]孔全存,陈硕,王雪莹,刘桂礼.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中人员梯队组建模式的探索实验技术与管理[J].2014,31(5):24-27.

篇10

“**职工科技节”作为“**科技活动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深化职工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由市总工会等八家单位于今年5月15日至26日联合举办的第四届**职工科技节,是历届职工科技节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影响最广泛的一届职工科技节。刚才李卫军部长已对第四届**职工科技节情况作了小结。我认为,这届**职工科技节活动归纳起来有以下六个特点:

一是主题突出,目标明确。紧紧围绕**“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主线,围绕“立足岗位创新,推动转型发展”的职工科技节主题,深入推进“当好科学发展主力军、打好创新转型攻坚战”主题实践活动,聚焦职工创新行动,动员和组织广大职工努力为**“十二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贡献。

二是领导重视,精心组织。各级工会领导对这届职工科技节予以了高度关心和支持。全总领导专程到沪出席开幕式并做了重要讲话;市总主席办公会专门听取有关情况的汇报。许多区县局(产业)工会都在科技节前专题讨论、研究职工科技节工作,提出科技节具体工作打算和要求,并落实分管主席负责,深入基层,广泛发动开展职工科技节活动。

三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各级工会紧密结合实际,精心设计职工科技节活动载体,在市级层面和区县局(产业)层面共安排了175项活动项目,活动形式有近40种。基层企业层面的职工创新活动也是丰富多彩,活动内容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活动形式也具有较大的感召力。

四是上下联动,内外互动。市总工会注重加强工会内、外部各种职工创新力量的整合,集聚资源,在市级层面组织开展了8项职工科技节活动。在市级层面活动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下,有83家区县局(产业)工会联合有关方面,在本级层面上分别组织开展了职工创新活动,如宝钢集团工会举办了以“切磋创新技艺,共谋企业发展”为主题的第三届宝钢“员工创新活动日”等活动;上汽集团工会举办了上汽工程师“节能减排”创新论坛;纺织工会举办了**纺织职工“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及知识竞赛”活动;浦东新区总工会举办了新区职工科技节,组织开展了职工创新成果展、职工科技创新成果评选、职工创新工作研讨、职工环保知识培训、职工创新成才讲座等职工科技创新活动;闵行区各级工会先后举行职工创新座谈会、创新论坛、研讨会、报告会、有关科技创新专题讲座、征文、演讲、合理化建议活动以及职业技能竞赛等多项活动;嘉定区总工会开展“我为节能减排献一计”、科普知识版面巡展、职业技能竞赛等活动;航天局工会举行了职工专利知识讲座和由千名班组长参加的职工科技创新工作推进大会;电力建设工会举行了**电建优秀施工工法、科技论文征集展示和“五小”成果征集、活动;城投总公司工会开展了2011年“建功‘十二五’,创新促发展”金点子征集评选活动;市医务工会组织开展了2008-2010年度**市医务职工科技创新标兵、能手评选活动;市金融工会举办了“科技创新,助银行卡服务更精彩”论坛,等等,各个单位的活动都很有特色,并取得了积极成效。

此外,这次职工科技创新成果展的举办更是突显了市、区县局(产业)和基层上下联动的特点,有31家区县局(产业)参展,设立了产业展区、联合展区和地区独立展区,集中展示了460多名职工创新先进典型人物和520多项职工技术创新优秀成果,吸引了10万市民参观,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

五是分类指导,注重推进。在本届职工科技节上既注重营造职工创新氛围,更注重对职工创新实践活动的推动,如举办非公企业职工创新工作座谈会、合理化建议工作研讨会等,通过交流经验,研讨做法,探索方式,进一步明确推进非公企业职工创新工作的指导思想、重点和途径;明确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的时代性、科学性、广泛性、多样性和实效性要求。

六是加强宣传,扩大影响。大力宣传宝钢职工创新现象、上汽合理化建议工作机制、亚尔光源公司先进操作法工作做法,并推出了工人发明家、职工科技创新英才、劳模创新工作室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借助**电视台第一财经频道知名栏目——《头脑风暴》和“东方网”,分别举办了《蓝领创新——咱们工人有力量》讨论节目和“第四届李斌技师网上论坛”,探讨蓝领职工创新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讨论发挥农民工高技能人才作用的问题,引导社会关注职工岗位创新,支持农民工岗位成才。《蓝领创新——咱们工人有力量》节目受到了市委宣传部新闻阅评督查组的高度评价,并上报市委市府主要领导;工人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等近20家新闻媒体和42家网站报道了120多条职工科技节活动消息,宣传声势超过前几届,职工科技节和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的社会影响力进一步增大。

我们高兴地看到,在各级工会的精心组织和广大职工的积极参与下,为期12天的第四届**职工科技节获得了圆满成功,它对于弘扬创新精神,激发创新热情,营造工创新氛围,深化创新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职工科技节已成为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受到社会各界欢迎和好评的一个职工科技创新活动平台和载体。

刚才,浦东新区总工会、建工集团工会、电信公司工会和市一医院工会分别交流了开展职工科技节活动的做法和经验。这些做法和经验值得各级工会学习。下一步,我们要借本届职工科技节之势,进一步深入贯彻九届市委十四次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八委办《关于推进本市职工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意见》,按照市总工会关于深入推进“当好科学发展主力军、打好创新转型攻坚战”主题实践活动要求,进一步推进全市职工科技创新工作不断取得新成绩。

一、健全工作体系,加强职工创新工作领导

一要着力搭建三个平台。各级工会要建立和完善职工创新工作的推进机制,建立多层面的职工创新活动平台、职工创新服务平台和职工创新激励平台等三大平台,指导和推进职工科技创新,激发职工的首创精神。目前,市总工会已在市级层面建立了这三大平台,各单位要充分利用这些市级层面工作平台,参与各项活动。同时要整合资源,会同政府及企业有关部门,着力搭建本级层面的职工创新工作平台,建立职工创新工作体系,进一步形成党委领导、行政支持、各方推进、工会运作、职工参与的群众性科技创新工作格局。

二要着力学习推广宝钢经验。近年来,宝钢工会积极推动职工创新,取得了很好成绩。我们要研究宝钢现象:宝钢现在每天产生专利4件,48%由一线职工创造;企业技术秘密年均2000余件,40%由一线职工完成;2006年开始全国有10名一线工人被授予科技进步二等奖,其中**有4个,而宝钢占了3个;宝钢先后有1100余项的职工创新项目在国际、国内发明展中参赛获奖;宝钢还拥有11名“**市工人发明家”。宝钢这些现象的本质是什么呢?是宝钢建立了一套推进、保障机制,这套机制包括有先进的创新文化、完善的创新体系、开放的创新载体和有效的激励措施,形成了共同发展的价值取向和持续改进的职工创新实践之路。宝钢的经验具有很好的示范推广价值,值得各单位学习借鉴。

三要着力三个深化。一是职工科技创新活动要从个人创新向团队创新深化;二是职工科技创新活动要从制造业向服务业深化;三是职工科技创新活动要从国有企业向非公企业深化,进一步扩大职工创新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特别是非公经济领域,这是开展职工创新活动的一个重要阵地。目前,非公经济发展很快,非公企业职工人数越来越多,非公经济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目前非公企业的职工科技创新工作在总体上仍比较薄弱,企业覆盖率和职工参与率都不高,与非公经济迅猛发展的新形势和所发挥的作用还不相适应。对此,我们要在继续抓好国有企业职工科技创新活动的同时,认真研究探索在非公企业开展职工科技创新活动的新途径、新方法,切实加强对非公企业职工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推动职工科技创新活动在非公企业实现新的突破。

二、围绕创新主题,推动职工创新行动

要坚持以“岗位学习、岗位创新、岗位成才、岗位奉献”为主题,立足岗位,面向企业,激发职工创新活力,推动转型发展。

一要推动职工创新实践。要加强职工创新载体建设,以需求、问题和项目为导向,积极组织、引导广大职工立足岗位,广泛开展“五小”、科技攻关等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充分发挥职工的聪明才智和创新创造热情,推动科技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

下半年,市总将加强合理化建议信息化系统的建立工作;同时加强同市政府有关部门的协调,重新修订、推出《**市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奖励实施办法(修订稿)》,以进一步规范本市合理化建议活动的奖励标准和奖励办法,推动群众性合理化建议活动持续有效的开展。

二要推动形成一批创新人才。要围绕实施《**职工素质工程“十二五”规划》,继续积极配合企业行政,建立健全“培训、练兵、比武、晋级”四位一体的职工技能发展机制,激发职工学技术、练技能的热情,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同时,要大力推进实施首席技师、首席员工制度,充分运用首席技师工作室、劳模创新工作室等工作载体,做好职工技能、创新领军人物的培育工作,发挥高技能劳模品牌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创新实践中充分发挥高技能创新人才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

下半年,市总将会同有关部门命名20个**市首席技师工作室;市职工技术创新基金将对每个市劳模创新工作室给予一万元的启动资金支持,并要求有关单位按不少于1∶1比例配比。

三要推动形成一批创新成果。要全力推进实施“十、百、千、万”工程,积极组织参加合理化建议、先进操作法、优秀发明选拔赛、创新创意大赛等活动,参加各种发明展和职工科技创新成果展示、交流活动,推动一大批职工岗位创新成果的涌现。

下半年,要认真组织开展第二十四届**市优秀发明选拔赛活动;组织优秀职工创新成果参加8月份在山东威海举办的第二十届全国发明展览会;积极参与**市职工合理化建议优秀成果和**市职工先进操作法优秀成果征集、命名活动,今天有关通知已发给大家,希望按照通知精神,积极做好征集、申报工作;还要积极推荐职工科技创新优秀成果参加**市科技进步奖的评选。

三、加强技协工作,深化职工创新成果转化

职工技协工作是工会组织职工参与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市总工会、市科委等七家单位联合制定的《关于推动本市职工技协组织开展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的若干政策意见》,大力推进基层技协组织建设,进一步发挥职工技协组织在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一要加强技协基层组织和会员发展。要按照全国总工会和市总工会关于“凡是有工会的单位,有条件的都要建立技协组织、开展技协活动”的要求,以贯彻七委局《若干政策意见》为契机,加强基层技协组建,着力把具备条件的企事业单位技协组织建立或恢复起来,进一步提高技协组织建制率,扩大技协工作的覆盖面。同时,要大力发展个人会员,吸收高技能人才、科技人才、创新人才和专业人才,以及积极参加合理化建议等创新活动的职工成为职工技协会员,扩大会员队伍,为发挥技协作用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