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教学管理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4-08 11:48:4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实践教学管理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实践教学管理论文

篇1

(一)惯性思维的影响

在传统的教学思维观念当中还是比较倾向于老师的说教,对于实践教学方式不是很重视,通过对我国的高等教育教学进行研究来看,很多高校都是忽略实践教学,老师重视知识的传授但是却轻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现在很多老师的这些想法还是没有改变,在进行办学的时候学者的观念非常的陈旧,没有看到外面形式的变化,还有很重视理论教学的发展,实践教学成为了理论教学的辅助,开展的实践教学也不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只是把实践教学当成了一种加深有关理论课程理解以及进行掌握的工具,没有起到真正的实践作用。

(二)开展实践教学体系不完整

现在实践教学的课程设置是不是很到位。很多高校在新的形势下面能充分的认识到实践教学对于大学生就业发展的重要性,还有就是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增加一些实践教学相关的课程,但是对于课程的设置很随意没有科学性和合理性,这是因为很多的教育工作者总是认为实践教学只是我们开展理论教学中的一个环节、一个补充。尤其文科类的学科,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被弱化,在开展教学的时候总是存在者注重理论、轻视实践的情况,对于知识很重视,但是轻视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开展能力培养的时候忽视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落后

学习要有方法,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所以老师要运用方法来指导学生学习,现在我们在开展教学的时候还是以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为主,一些外国比较推崇的教学方法比如说讨论法、案例教学法、项目课题研究法等,在高校教学中运用的不是很广泛。一般来说老师在进行实践活动开始的时候,都是把实践教学的步骤给学生介绍,学生在进行活动的时候完全是按照老师给的套路学习,只是机械性的完成一些大纲学习内容,学生基本上没有真正地开展过主动思考。当学生离开了老师就会感觉不知所措,学生的独立创造性会被日渐消蚀。

二.开始实践教学的对策分析

我们在进行研究的时候了解了实践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就要转变教学观念,要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富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关的措施和培养计划,有切实的措施开对实践教学进行监控。

(一)提高实践教学的思想意识

我们要从思想上对实践教学进行重视,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的体系。因为思想才能够决定行动,开展教学的时候要注重理论教学。要重新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构建,实践是我们进行创新的基础,所以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让实践教学不再是教育教学的从属地位。我们摆在高校面前的一个比较重要的任务就是要给学生一个综合性和设计性比较强的时间环境,这样可以保证每一个学生在4年的学习时间里面都能接受想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不仅仅能够掌握扎实的理论课程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基本学习技能,这样可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想在进行实践的时候制定出来比较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就要进一步的制定出来合理的教学计划,要对教学计划和教学实践理论的比例进行适当的调整,在开展课程的时候要给学生讲授更多的关于他们走向社会所要具备的能力,通过这些来设计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在同凑安排中,运用教学文件的形式进行固定。

(二)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我们能够知道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一支合理的实践教学队伍建设也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所有高校在开展开展老师引进的时候要引进一些高速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不但在理论知识上面有所建树,在实践教学方面也能够开展教学,要提高老师的工资收入和待遇,这样可以留住一线比较优秀的老师;可以对于那些素质好实践能力强的老师进行培训,把他们送到实践基地或者相关的部门进行实践培养,提高老师的整体队伍建设。加大专家队伍的建设,高校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聘请一些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来到学校进行理论实践的讲座,这样通过多种渠道建设来加强师资队伍。

篇2

二、遵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一)生源构成多样化

艺术类高校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大部分学生的文化录取分数线较低,录取批次早,相对普通高校学生而言,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尤其艺术类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愿景、理论素质、思维习惯等相对较弱,对枯燥、陈旧的理论学习和文化课的学习兴趣不大,但他们的准职业人特性却十分明显,对未来的职业岗位(群)具有一定的认识及心理准备,对符合自己兴趣的内容具有极强的学习愿望,动手能力较强,热爱劳动,对校园文化活动及社会实践参与度高,热衷于自我表现。因此,艺术类高校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情况,以生为本,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将现实与未来、理论学习与实习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构建适应高职学生发展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教学组织形式灵活化

根据艺术类高校的发展定位,其学科、专业发展注重实践体系的构建,学制结构安排也比较灵活。一般而言,为实现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人才目标,艺术类高校的实习(实践)时间一般占到高职整体课时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多,实习(实践)期较长。同样,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校内外实训、顶岗实习的时间也更多。

三、科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研究表明,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同样重要,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艺术类高校通过有计划、有组织地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基地,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建立高职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可以使学生对理论知识有深刻的体验和理解,从而真正转化为他们的认识和信念,积极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一)打造实践教学平台

在当前一些艺术类高校的课堂上,照本宣科、回避所谓的敏感问题、一味灌输的教育方式依然存在,忽视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类高校开始主动适应区域化产业结构升级的需求,深化订单式培养、工学结合、仿真实训及顶岗实习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围绕行业发展进行专业设置及谋划专业的发展,要求吸纳企业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与人才评价,将学生受欢迎程度、企业满意度、为经济发展贡献程度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这时,教育内容如果不能与时俱进,不仅不能很好地适应学生群体的特点及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且教育效果同样难以实现。因此,艺术类高校教育必须适应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办学体制的转变,积极为学生打造实践教学平台。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艺术类人才。

(二)构建实践教学内容骨架

1.丰富实践教学内容

在艺术类高校的实践教学探索中,应该选择实践性和理论性结合比较紧密的课程体系,并结合实践教学基地与学生的专业学习对接,进行相关的课程开发和建设。具体来讲,这类课程的教学应该主要是由本校专业教师承担,有些课程的知识需在平时授课中传授给学生,有些则要在实践开始前或是在实践进行中来完成相关教学工作。

2.自主开发特色课程

艺术类高校一般还应根据实践教学基地的人文地理特点进行课程设计,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实践课程进行培训,开设一些配套的专题学术讲座,并针对这些讲座建设相关课程。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课程的硬件条件完全能够满足教学要求(实践现场的设备、技法、流程等达到要求),但是,艺术类高校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授课教师短缺、没有相应的专业教材、多媒体课件和现场视频的匮乏等,这都需要逐一进行建设,才能达到要求。所以,在一般艺术类高校中,这类课程都由指导教师和实践教学基地的领导来共同完成授课任务。

3.加强实践指导导师的培训

为了使实践教学基地所承担的实践教学任务达到一定的水平与质量,学校应在实践基地的每个写生地点培养一名实践指导兼职教师,加强对参与实践的学生的相关培训与管理。此外,为了加强实践教学的指导工作,学校还要安排至少一名人员(兼职)作为实践基地主管之一,负责对前来实践的师生进行实践安排、实践接待、安全教育、与相关实践事务的协调等;在实践基地人员中或其他到基地实践的高校教师队伍中选拔一批专业实践课教学指导教师来承担学生的实践指导和理论授课任务。

篇3

二、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

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共同发展的。教师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自觉的一种动力。

三、注重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为了更好的提高护理本科生的综合素质,很有必要对护理本科生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的方面主要包括:基础护理技术、工作的能力与态度、护理病历的书写等。在进行综合评价时,要由主考老师指定1例患者,由护理小组现场进行护理评估,提出对病人进行护理的方案,并且还要按照病人的病情酌情修改护理方案,并且指定护士进行现场护理模拟操作,最后由护理小组全体人员写好护理病历,主考教师要对学生申明护理的连贯性与系统性。尤其对护理病历的书写,要求在一个小时内完成。通过对护理本科生的综合能力考核,是让他们真正认识到护理工作并非是发药与打针,而是综合能力的一种体现。

四、更新观念,优化课程结构、创新教学模式

护理教学与临床实践是不能同步实现的,这主要是因为护理本科教育课程设置中并没有强调护理实践,导致护理教学出现了滞后性,这不利于护理科学的发展,所以说护理学科中的实践环节必须得到充分的重视,还要将新的护理技能与方法运用到护理教学当中去。护理学科对实践要求很高,因此护理课程的结构要突出护理实践环节,对护理教学的课程计划,根据学生实践的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充分重视起来。另外,我们还要从现代护理学的理论出发,将教学模式进行创新,能够让学生早日走出教室,尽早接触护理。所以,在大学的一二年级要强化基础护理知识的学习,利用暑假这段时间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大学三年级的学生,要注重能够让大学生在内科和外科都有足够的护理实习时间,将护理的操作技术在实习中得到提高。在学生实习的过程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基础护理技术的考察,还要让大学生学习好护士应该具备的职业素质与职业道德。护理实践能够提高学生与病人沟通能力、临床观察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五、在技能教学过程中培养护理人员的团队协作意识

篇4

(1)教师教学方法陈旧

尽管学校、系部、教研室包括任课教师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都一直在进行改革创新,但就总体而言,单一化灌输性教学方式仍然在实验室教学中占有主导地位。师生间缺乏交流,实验、课程设计都采用多年以来形成的传统方法。在实验设计前,教师把实验的内容、操作方法与步骤、报告格式都写得一清二楚,学生按照教学大纲完成规定内容,掌握基本原理和方法,完全是机械性地操作,缺少主动积极的思考,一旦离开了教师,学生就不知所措。

(2)学生学习兴趣缺乏

一是机械性填鸭式教学方式使学生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完全不能理解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和对未来工作的益处,学习兴趣也无从谈起。二是学校实践教学普遍时间较短、课时较少,学生尚未熟练掌握实际操作内容,课程已经结束,而学生在课堂之外又没有其他渠道进行学习,久而久之,学生自然放弃。三是教学与实际脱节。学生清楚地知道实践教学环境只是对现实的模拟,即使敷衍了事,也不会产生任何后果。因此,个别同学学习态度极不认真。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在实验室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均感觉效果不甚理想。

1.2校企合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1)开发真正有效果的实训基地困难重重

企业的开设根本目的是为了利润,而学校的开设根本目的是为了教育。两者追求的不同决定了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必然存在分歧。企业需要的理想员工是不用培训即可直接上岗的熟练工人,而恰恰学生都是毫无实践经验,需要花费大量人力时间进行培训的“职场菜鸟”。此种培训的成本企业既不愿自我消化,又无法从学校获得补偿。所以实践中,企业往往不愿与学校进行实践教学方面的合作。同时,作为企业的员工,工作的基本目的是为了获取劳动报酬,企业也会最大限度地利用员工的劳动来为本企业的发展服务。如果企业的资深员工被学校聘用进行实践教学工作,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在企业的正常工作,这也是企业所不愿接受的。

(2)普遍教学难以实现

一方面,企业接受的实习学生数目有限,企业不希望在实习过程中不断更换实习学生。所以学校只能不断扩大合作企业的数量,来增加学生实习机会。另一方面,适宜去企业进行实习的学生范围有限。大一大二学生基础不牢,大四学生又面临就业,只有大三学生较为适宜。因此,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教学只能使少数学生受惠,难以实现普遍教学。

2物流管理专业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大学生校园快递中心构建

2.1建设构想

根据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可以依托物流管理专业的学术性组织—物流协会,与物流企业合作,在校内建立经营性物流企业,以本校学生为经营对象,以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为员工,以物流协会骨干成员为企业管理者,真正进行物流经营运作。实现学生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在物流实际运作中学到真正的实践经验,为学生步入社会打好基础,同时也可以为在校生提供更方便的物流服务,提高学生的生活水平。

2.2建设步骤

(1)实践教学业务种类确定

根据近年来网络营销和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的现状,快递已经成为新兴的朝阳产业,而大学生是使用快递的主力军。通过对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89%的同学进行网络购物,82%的同学每月收取快递1次以上,46%的同学经常使用快递。如果针对快递业务进行实践教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能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同时,快递是劳动密集型行业,需要大量的实际操作人员,其人员流动性大的特点,也恰恰满足了实践教学需要学生轮训的要求。校内师生希望校外快递公司能够提供暂存服务和代收代签服务,但由于学校的特殊性,快递公司难以满足此种要求,客户的需求也为建立校园快递中心提供了有利条件。综上所述,在校园内建立大学生快递中心,模拟快递企业实际运作,成为了校内实践教学平台构建的首要选择。

(2)校企合作伙伴确定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校园周边分布着顺丰、宅急送、申通、汇通、中通、圆通、韵达等数十家快递公司,日均处理快递400件左右,并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其中申通快递的市场占有率在50%以上。因此,2012年6月,辽宁对外经贸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与申通快递大连分公司旅顺营业部合作,共同组建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大学生校园快递中心,将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新模式引入校园。

(3)实践教学形式确定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将专业社团活动和开设专业实践课程相结合,实训周期为一年。在第一学期,以物流协会的名义,组织对快递业务实际操作有兴趣的同学,进行常态化的社团活动。在第二学期,开设专业实践课《快递业务模拟》。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由教师讲授快递业务的理论知识,着重讲解快递业务的具体运作流程。同时,采用分组轮训的形式,安排学生到校园快递中心内进行实际操作,保证每名参与同学每星期至少有一次参与快递业务实训的机会。

(4)实践教学内容确定

大学生校园快递中心的业务流程与快递企业营销服务部完全相同,提供的是校园内“最后一公里”的快递服务。主要包括2类实训内容:一是快递邮件的派发,从快递的卸车与清点开始,包括快递的短信通知与标记,快递的上架与排列,快递的派发与登记,到付邮件运费和货款的收取,快递的信息处理以及问题件的处理等工作。二是快递邮件的收寄,包括快递禁寄品和限寄品的了解,快递公司的选择,快递费用的计算,快递单据的填写,快递邮件的包装,快递费用的收取,快递邮件装车与快递信息录入。在此过程中,快递企业派遣资深员工担任实训指导教师,定期进入校园快递中心指导工作。本校物流管理专业指派专任教师,负责该中心的日常管理。参与学生进行分组,负责该中心的具体业务操作。

2.3实施效果

自2012年6月校园快递中心建立以来,已对物流管理专业2011级,2012级,2013级同学进行实训,参与同学超过150名,此种新型实践教学模式的学生覆盖率达到33.7%,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通过本实践教学平台,学校、企业和学生3者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三元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创新了实践教学模式,更好地为学生提供了教育;企业获得了业务利润,又减少了运营成本;学生增强了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篇5

2民生导向是公共管理专业的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是指人们把某种价值作为行动的准则和追求的目标。公共管理是对文化、教育、卫生、科技等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是为了满足社会整体的需求以及社会成员的个体需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它将人的需求分成了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五个层次的需求是一种依次由较低到较高的向上延伸的需求,而这些需求都紧紧围绕民生问题,都是人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应该作为现代社会公共管理专业的价值取向。也就是说,公共管理专业的发展理念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然而,要更好地体现公共管理专业的民生导向,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必须要加强实践教学,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了解社会,使学生通过实践,深切感受民生问题的重要性。

3公共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3.1价值理念模糊,导向不清晰

传统公共管理的效率原则一直是经济学的主导价值观。公共行政一直视效率为其追求的终极目标。因而有人把效率作为公共行政管理的主要价值取向。与传统公共行政追求效率原则不同,新公共管理实现从效率优位向绩效优位转移,以经济学理论和私营部门管理范式为基础,注重结果和管理者的责任。从而实现政府施政的基本价值取向,把经济、效率、效能最为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追求,也就是著名的“3E”价值取向。公共管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上个世纪90年代出现在我国,缺乏深入研究,并且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我国的公共管理专业价值取向是以经济为主,效能抑或是效率,都无法给出明确的答案,这就导致公共管理专业的价值取向模糊,缺乏清晰的导向。

3.2深入实践不够,对民生问题缺乏了解

首先,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够深入,内容单一,流于形式。目前,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社会调查、政策宣讲等粗放型活动,既没有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水平等方面来安排内容,也没有与课外科技活动、青年志愿者等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如有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只重形式不重内容,流于表面虚有其表,给人以搞形式、走过场的印象,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有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虽然确定了富有时代特点的主题,但实践内容却往往与实践主题偏离。其次是社会实践活动脱离实际,缺乏针对性。从大学生社会实践本身的宗旨来看,大学生社会实践就是为了通过社会实践把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并从社会实践中提炼和升华理论知识,并通过社会实践使大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更好地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转化到为社会服务当中去。但从目前的社会实践现状来看,一些大学生社会实践团体与自己所学专业毫无关系,社会实践活动未能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相联系,不能体现大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和知识结构,对学生专业技能和专业认知的帮助不大。还有不少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没有针对社会实际、没有考虑到群众的所需,对民生问题缺乏了解,从而不能真正达到为社会发展作贡献、为群众办实事的目的。

3.3师资力量不足,教师缺乏相关经验

目前高校从事公共管理专业的教师队伍中,多年在学校工作,有的从研究生毕业后就直接登上讲台,积累了较丰富的理论教学经验,但对于实践则了解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想给予学生有效地实践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同时,一些高校在聘用新教师时,由于一些政策原因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条件约束,本应考察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阅历,但往往过分强调了学历、职称条件,弱化了对实际工作经历和社会工作经验的要求。另外,一些高校也从机关团体、社会组织及企业中聘请了一些兼职教师,但因受制的条件多,操作困难和经费投入的制约,数量少,时间也难以保证,使得兼职教师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满足不了实践教学的要求。受这三方面的影响,导致了公共管理专业师资力量不足,缺乏实践经验,满足不了专业实践教学的要求,从而影响了该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4解决对策

4.1专业教学应树立民生理念

党的十报告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论述,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一幅民生发展的幸福画卷。报告指出:“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因此,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还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际上都贯穿着切实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这条主线,都以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为目标和归宿。因此,我们不难发现民生是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民生与国家、社会发展的关系密不可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民生的内涵也在日益丰富。但是无论处在什么时代,民生一直都是执政党和广大人民关注的问题。因此,无论是从理论发展还是从现实需要出发,公共管理专业都应牢固树立民生理念。

4.2搭建完善的实践教学平台

一是参加社会调查。确保公共管理实践的有效性,就必须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到社会大课堂、到社会实践中去。学校教育不能再搞封闭式的教育,必须开放办学,让学生到社会实践中去锻炼。一是要鼓励学生积极走向社会。公共管理专业教育不是“纸上谈兵”,应当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公共管理对社会的作用。二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调查,深入认识社会。比如学校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自我价值,也看到了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消极、阴暗的方面,认识到担负在自己肩上的责任。从而激励他们奋发学习,增长才干,努力提高全面素质,将来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三是开辟实习岗位。实习岗位的缺乏,成为制约公共管理类本科教学质量的瓶颈。为打破这一制约瓶颈,必须多增加实习岗位。目前可以考虑开辟几个实习岗位:辅导员助理、村干部助理、乡镇社区主任助理等。学生进入这些岗位后,可由原岗位工作人员进行系统指导,学生也可以根据在校内模拟训练所掌握的技巧和能力与具体的、实际的岗位要求进行对接,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4.3壮大实践教学师资力量

篇6

一、理性主义教学论的迷失

迄今为止,教学论最重要的思维方式是理性主义。这里的“理性”,不是近代启蒙思想家那里与信仰和“神性”相对的人的理智性和后天的世俗化能力,更不与“非理性”相对.而是指人类通过观念活动把握和处理外部世界的特殊能力。相应地,“理性主义”特指西方近代认识论中与“经验主义”相对的一种思维方式。它直接秉承本体论(ontology)通过概念的逻辑推理以表达纯粹原理的致知方式,把经验之外的理念世界作为自己的致知领域,突出强调概念及其逻辑关系。恰如F·培根所说:“经验主义者就像蚂蚁,他们收集食物并使用它们;理性主义者像是蜘蛛,他们由自身吐丝织网。”

理性主义思维方式从近代起就对和教学理论产生了重要。康德是试图用理性演绎的方式构建教育学说的第一人。赫尔巴特继承康德的理性主义传统,认为教育学“必须把论述基本概念放在一切论述之前”,其教育著作以明确的定义为基本写作特征,有很强的思辨性和逻辑承接性。其教学理论以“教育性教学”和“多方面的兴趣”为基本出发点,提出了教学目的、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学材料、教学效果、教学、教学计划以及综合教学、教学等一系列概念,而且这些概念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推理关系。这些概念后来构成了理性主义教学论的基本框架,影响到前苏联的教学论体系,并经由前苏联影响了东欧和等国家。此后,建立一套严密的概念体系,将所有教学经验都囊括其中以“指导”教学实践,成为一代代教学论学者孜孜以求的目标。人们声称,要从纷繁的教学现象中抽象出一个具有高度包容性的概念作为教学论的“逻辑起点”,然后运用“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经由“逻辑中项”,渐次构建一套范畴体系,以达到对全部教学逻辑图景的揭示。结果,“是什么”这类本质主义的问题明显比“怎样做”的问题更占支配地位。教学论表面以现实教学为研究对象,实则是为“透过现象看本质”,在现实的教学生活之上,即在形而上学的观念世界中建构一套具有逻辑自足性的概念体系。这显然是理性主义研究框架的产物。

客观地说,教学论在刚从教育学中独立出来时,其母体学科——教育学也刚刚脱胎于哲学,深受理性主义的支配,它不可能一开始就走出一条与理性主义殊异其趣的致知之路。从上看,赫尔巴特和前苏联学者构建的那一套教学论范畴,客观上也促进了教学论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并在理性主义框架下促进了教学论的发展。但教学论发展到今天,理性主义思维方式的局限性是不容回避的。

(一)强调理论陈述的绝对确定性,与教学的人文性格相悖

确定性原则是自笛卡儿以来的理性主义知识论的根本原则。在这种知识观看来,知识就是要排除怀疑获得确定性。理性主义教学论受此影响,把去除教学经验世界上的各种“非本质的”不确定因素,为教学提供绝对确定的、不可怀疑的、能对所有教学起预测和控制作用的真理性陈述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只不过与一般(如学、社会学和学)不同,它不是在经验发现中,而是在先验的逻辑推演即理性思辨中来追求确定性的。

试图用逻辑证明的方法来建立一套绝对确定的知识是不可能的。德国哲学家赖欣巴哈早就将理性主义的这种方法斥为“逻辑魔术”。因为逻辑证明就是演绎?而演绎的结论不仅不可能提供超出其前提所已蕴含的东西,而且其结论的确定性还必须以其前提的可靠性为基础。可理性主义者进行逻辑推演的出发点往往是先验的,因而是不确定的、值得怀疑的。理性主义教学论无论给“教学”下一个多么周全而符合逻辑规则的定义,充其量都只不过是人们对教学的一种理解而已。教学概念作为李凯尔特所说的“文化概念”,具有很强的理解性、规范性、历史性和价值性,惟独不具有绝对普遍性。由这样一个不具确定性的前提所推演出来的教学理论怎能拥有绝对确定性呢?

不仅如此,教学世界的根本性格是人文性,它虽有一定的客观基础,但从来就不是循着客观而展开的事实。教学不是给定的、确凿的和由线性的因果关系支配的,而是由人给出的、具有众多可能性的、复杂的和开放的。它不可能客观化到能让我们有条不紊地去解剖、分析、,然后获得精确的“教学规律”或“知识”的程度。教学论不可能把教学中的每一个问题都梳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可能全面“知识化”。教学论如果建立起一套严格的、确定的知识体系,被先验的逻辑推演所规限,或拘泥于事实的发掘,被奉为不变的真理,其作为“人文之学”的理解性、意义性、引导性和可批判性就可能丧失殆尽,从而失去人文学科应有的魅力。

(二)追求理论的普遍性,实践解释能力下降

寻求普遍性是理性主义思维方式的又一重要特征。从致知方式上看,理性主义思辨哲学就是寻求普遍性.认普遍性为真理的哲学。理性主义教学论也把追求处于“最高层次”的、最具概括性和普遍性的“教学之知”作为最终目标,以为一般的、普遍的就是重要的、有价值的。教学论的全部理论陈述,无论是教学过程、教学规律的描述,还是教学组织形式的分析,都试图超越具体教学科目的限制,也不管具体教学时段的特殊要求。人们认定,这样的教学理论才最有水准并最具实践指导能力。

然而,不论是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它们对普遍性的宣称都是存有疑义的。有人早已正确地指出:“认为以探寻普遍规律为宗旨的社会科学能够产生出普遍的知识,这是一场打赌”,“无论人们怎样真诚地追求普遍性,迄今为止,在社会科学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对于普遍性的期待从来没有实现过。”社会科学认定的适用于全世界的那些原则实际上只代表着人类极少数人的观点。即便是以往被认为最具普遍性的自然科学,其普遍性也是有限度的。科学规律所开出的仅仅是世界各种可能性而非普遍确定性。自然界既不受决定论的制约,也不能从简单的微观世界推导出来。作为人文知识的教学论,其普遍性就更值得怀疑。对教学的认识从来就与人们对人的期望、对教育的期望和对整个社会的期望这些更具前提性的问题相联。而这些问题都是文化运思的结果,不可能获致绝对普遍一致的回答。教学论概念的含义一般都不可能是普遍的、自明的,企图以这些概念为基础去追寻整个教学理论的普遍性显然是不现实的。

教学论的“对象”与其它人文学科的对象一样,“与其说是人所可能面对的那些事情,不如说是处在这些事情中的人所持的‘态度’”。故不可用主、客二分的立场去把握,而需要研究者“设身处地”地去直接“体验”和“领悟”。理性主义教学论不仅将教学论的对象视为一个客观实在的、只待研究主体凭借理性去把握的对象物,而且将这一鲜活的对象一层层抽象为普遍的概括,并将“理论”视为居于实践“之上”的“另一方”,这必然导致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分离,实践解释能力下降。教学世界作为人文世界,理论本身就应存在于实践之中,表现为实践智慧,而不能被先验地构造后再“”于实践,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

(三)追求宏大体系,试图充当教学世界的“立法者”

理性主义教学论的又一通病是追求宏大体系,试图为教学实践“立法”,对所有教学活动实施控制。恩格斯早在《反杜林论》中就对“不动则已,一动至少就要创造一个完整的‘体系”’的治学之途提出过批评,罗素也曾告诫研究者要谨防陷入“对体系的爱好以及与之相随的体系创造者的虚夸自负”。事实上,思辨哲学在黑格尔之后的没落就表明了宏大叙事的缺陷。美国著名社会学家默顿在谈到追求宏大体系给20世纪社会带来的后果时认为:社会学因此成为昔日庞大的哲学体系的翻版,花样繁多,体系壮观,而灼见贫乏。这话虽过尖刻,但的确道出了宏大体系虽然壮观但不免虚弱的事实。任何学科想用一个包罗万象的“体系”将本领域的所有问题“一网打尽”都是不可能的。哲学没有做到,被认为发展得最为成熟的物也未做到。理性主义教学论在将教学之知抽象为宏大体系的同时,剥夺了一切个别性言说和教学智慧的可能。“小的是美好的”(舒马赫语)。社会学在默顿之后走向了“中层理论”,教学论该作何选择呢?

试图用一种完备的教学理论为教学实践“立法”也是不可能的。实践理性自有其自身的运转法则,理论理性只是参与实践的一个因素。从来就没有从某一教学论体系推导出来的、能统治一切的“教学样式”。教学有赖众人的智慧,尤其是实践者的智慧。“我们不相信有什么智慧能够被垄断,也不相信有什么知识领域是专门给拥有特定学位的研究者的。”总之,我们不相信教学理论能为教学实践“立法”。

理性主义教学论的上述问题使其面临着严峻挑战:一方面,实践工作者越来越难以认可其自命的权威;另一方面,它自己也在体系的追寻中举步维艰。教学论的确该尝试新的思维方式了。

二、走向“实践”的教学论

诚如思辨在近代解体后哲学既可转向实证主义也可走向现象学及哲学解释学一样,放弃理性主义思维方式的教学论也有实证主义教学论和“实践教学论”两种可能走向。

实证教学论在整个20世纪都一直有人提倡。W·A·拉伊是实证最有力的倡导者(其《实验学》大部分篇幅讨论教学)。美国的教学论在桑代克之后基本走上实证之路。赞科夫也力主以实验的方法对教学问题作综合性。然而,教学论依然把追求教学之知的普遍性和确定性放在首要位置,以揭示“教学”为最高目标,其偏失与理性主义教学论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两者的区别仅在于达成以上目的的途径不同:前者主要是实验、统计等经验概括的方式,后者则主要是概念间的逻辑推演。科学教学论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学心和教学学的,但并未给教学论自身找到一个安身立命之所,更没有为其赢得“科学”的美名。实验的方法因无法回避教学的人文性、价值性、理解性和不确定性,而在教学研究中进退两难。这表明,教学论不能走纯科学化之路。

面对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困境,教学论应追寻实践哲学的指引,转向以探寻“实践之知”为己任的实践教学论。这与我们对教学的重新理解有关。自近代以来,人们普遍将教学视为达成既定教育目的的手段。这种完全形式化、工具化的理解使教学目的成为纯粹外在的东西,教学不再构成人自身的生命承诺。而事实上,教学作为全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是教师和学生根据实践之知自由选择成长可能性的生活实践。教学世界首先是个可能的价值世界,既与人的全部属性相联,又与教育的整体内涵相通;既应重视人作为认识主体的主体性,又要重视人作为生活主体的目的性、性、文化性和社会性;既应重视形式和手段,更应重视和目的。因而,教学从根本上看是个“实践问题”。这种“实践”不是与“”相对立的实践,即近代意义上运用固定的科学知识、原理、规则和方法进行生产的过程,而是古希腊哲学特别是亚里士多德哲学中作为人的一种生存方式的生命实践。它的对象是人,而非物。它涉及规范地提出目的,而不只是既有目的的实现。它关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而不只限于人的欲望与要求的满足。它不是工具性的,而是价值性的。对于这样一个领域,关键的问题不是效率,而是如何与人建立最充盈、最合理的意义关系;它需要的不是一个在任何时候都能给所有人提供确定不移的答案和行动指南的先验知识体系,而是能给人启迪和灵性的教学智慧。因此,对教学的追问不能满足于理性思辨和唯科学主义的传统,而要同时遵循实践哲学的导引。

以实践哲学为指导,教学论在研究对象、致知目标、表达方式和与教学实践的关系上,都将不同于理性主义教学论和实证主义教学论。

(一)实践教学论以具有基础性意义的“教学生活世界”为对象

前已指出,理性主义教学论将“教学世界”人为地分为超验世界和现实世界,并以超验的理念世界为致知领域,结果导致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分离;实证主义教学论将教学世界完全“客观化”,只以其中的“科学事实”为研究对象,有悖于教学的人文性格。实践教学论主张以“教学生活世界”为对象,将教学论的研究对象由抽象的“理念世界”降至现实的“生活世界”,对教学作整体性理解。

“生活世界”不同于抽象的、非现实的“理念世界”,它是所有意识对象和实践目标最终的地平线,是人们生活的历史实践的终极实在,“我们生活在自己的具体的周围世界之中,而且我们的一切关注和努力都指向这个世界”。“生活世界”始终是“先存在着而有效的”,是“在先被给予的”,对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有源初的规定性。它是一切科学(包括科学)的前提和基础,科学之知以生活世界的“自明性”为根基,其它一切知识也都是通过生活的介人才获得其可靠性和有效性。如果教学是人类的一种生活,“生活世界”就是教学论必须予以关注和理解的。教学理论只有扎根于“教学生活世界”,教学存在的根源才能被解释,理论探究才能转化为教学实践意识和实践行为的形式,才不至于远离我们的生活和目的,丧失对实践的必要性。

实践教学论必须面对多种内涵的生活:一是作为“教学生活世界”之母体的人类共同的生活实践和教育实践。只有以人类共同生活的价值和理想及其对教育的诉求为背景,教学论才有可能洞察教学生活的价值取向和具体方式。二是人类和民族共通的教学生活。实践教学论要探讨作为人类的一种生活形式的教学对个体的意义、意义的达成方式以及促成此种意义关系的教学智慧。三是研究者个体以及其他教学个体的教学生活实践。实践教学论的根本目的与其说是获致教学世界的客观真理,毋宁说是要确立人们对教学世界的真切信念,因而它必须展现个体教学生活的多样性,特别是要对研究者自身的教学实践作深人心灵的反思。

把教学世界作为一个“生活世界”来理解,使实践教学论对教学的审视不再只关注其某一层面,而力图对它作整体的基础性理解。教学领域虽存在事实性的东西,可用心理学或社会学的视角去研究,但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社会学从根本上讲归属于心理学或社会学,而非教育学。教学论只有将事实层面的内容让渡给这些学科去研究,自己则站在它们之上对教学实践作更基础、更整体性的人文式审视,才能赢得自身的独立地位,并保证学科的合法性。同时,“生活世界”总是现实的、具体的。以“教学生活世界”为研究对象,使教学论的致知领域由超验的“理念世界”降至现实的“生活世界”。这从根本上避免了二元论特别是理性主义思维方式给教学理论带来的空疏与虚幻。“教学生活世界”的现实性,决定了教学理论的有效性。

(二)实践教学论以体现为“教学智慧”的“实践之知”为基本致知目标

理性主义教学论追求超验的逻辑框架,经验主义教学论以探求“科学之知”为己任,实践教学论则以“实践之知”(教学智慧)为自己的致知目标。

“实践之知”不同于“科学之知”和“技术之知”。“实践智慧是在实践上知道怎么做(know-how)的知识类型和推理形式,它不等同于任何脱离主体而存在的‘客观知识’,它是人在生活世界中知道怎样做的知识和经验。”因而它不是普遍的规则或方法,而与具体事实情景相联,具有时间性和偶然性;不是被证明的和可习得的,而是修辞性的和与实践俱来的;不是外在于目的的、手段性的,而是在实践中与目的同在的。教学中的“实践之知”(教学智慧)同样不是关于“是什么”(know-what)的知识,即不是客观的理论、规则或超验的范畴体系,而是在教学实践中知道“怎么做”的知识。它作为教学的理想、信念、原则和规范,作为智慧“内化”在主体的“实践理性”中,在教学实践中践行。它是对流动着的“活”的教学实践的意义的理解与阐释。

作为“生活世界”的教学既不同于科学世界,也不同于超现实的观念世界,而是一个人文的世界。它是历史的、文化的、人性的,是以价值和意义为中心的。这个领域不可用数理逻辑的语言来描述,而只能借助价值性的考察和透视,去进行深思熟虑的理解与推断。在这样一个领域,教学论首先所应贡献的不是确定不移的“科学知识”和概念体系,也不是一般的规则或技法,而是能引导人们在各种教学情境中进行审慎思考与明智选择的实践智慧。

(三)实践教学论以价值性理解与洞察为基本致知方式,强调理论与实践的“共在性”

理性主义教学论和实证教学论突出强调理论与实践的差异,认为理论是在实践之上建立的普遍性知识体系,而实践只是运用这些理论去从事“生产”(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具体活动。这是典型的近代自然科学理论与技术实践的关系模式,这种模式只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模式的一种。在古希腊,“理论”和“实践”都只是人类存在的不同方式,无所谓孰先孰后,更无所谓理论“指导”实践。只是到近代,随着经验科学的发展,工具理性全面支配人类生活,“理论”才被简化为“科学之知”,“实践”则演化为与亚士多德的主张相反的“创制”性活动,即技术生产活动。自然科学中理论与实践相对立、相隔离的关系模式才成为理论与实践间普遍的关系模式,支配人类所有的知识领域。而实际上,科学之“知”并非一切“知”的形式,狄尔泰和伽达默尔等人在20世纪重提人文科学和实践哲学的传统,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则再塑区别于“科学世界”的“生活世界”的基础性意义,从而确立了实践之知和人文之知的合法性与独立性。实践之知和人文之知“来源于实践,同时又是实践的一部分,因而从根本上与实践不可分离。”因此,以“实践之知”为致知目标的实践教学论的致知方式,不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在教学实践背景之外去寻找客观可靠的知识体系或抽象理论,而是在教学参与中,在对整个教学活动的价值性反思中来获得教学智慧。它所获得的理论是对教学实践的理解与重建,而不是建立在假说一演绎之上的说明或基于先验起点的逻辑推演。这就决定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共在性”。“实践之知”产生于实践,又在实践中完成,它的有效性表现在它与教学实践的不可分割的参与式关系中。在这里,教学理论虽不等于教学实践,但不存在高于实践的理论,也无所谓理论“指导”(居高临下的规限)实践,教学理论就是在实践中产生并始终与实践同在的“思”之产物。如同“伦理之知”,它必须在践行中方能最后完成。

(四)实践教学论以教学理想和教学信念的自由表达为基本的陈述方式

由于致知目标和致知方式的改变,实践教学论的陈述方式也就由追求宏大体系转变为教学理想、教学信念等教学智慧的自由表达,这是由实践之知的特殊性、个体性及其对自身限度的自知决定的。

篇7

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

(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要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贯通

化学实验课教学内容是相互联系的,许多同学不能把各科的知识联系成为一个整体,各科的任课教师由于学时的限制,也没有机会去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和贯通。那么,化学实验教学改革首先要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贯通,要打破原来按照学科安排实验内容的方法,将实验内容按照教学培养阶段分为基础训练型、提高型和综合设计型三个层次,使学生有机会在所学的学科知识基础上进行综合与贯通。

(二)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要有利于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

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技术是化学实验课的重要目的之一。由于教学资源和学时的限制,不可能拿出很多的学时去做化学实验。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也是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一要优化实验内容;二要划分实验操作水平层次,使学生在实验技能训练方面更加系统化、科学化。

(三)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

在以前的实验课教学中,我们大多是要求学生按照实验讲义事先预习、实验课上老师对实验要点进行简要讲解、学生按照实验要求的步骤操作,然后撰写实验报告。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基本上是处于被动的地位。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安全保障下,允许学生超出讲义的内容和步骤去设计和实现较新的实验。通过动手、观察、思考、讨论,实现对实验现象和理论知识的深化和拓展,从而激发他们创新动机,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基本做法

随着素质教育的整体推进,以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学科层面的有效实施和落实,有关化学实验及其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有了较大的发展。下面只是笔者从事多年化学实验教学的一点体会。

(一)实验设计要富有启发性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基础自然科学,大部分化学知识来自于实验,而实验现象又是学生认识化学真知的向导。因此,实验的设计与安排要富有一定的启发性,才能强烈地刺激学生的大脑神经,引起思维的积极活动和注意的迅速迁移,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具体地说,实验中每一步骤、每一现象都要能使学生聚精会神地去观察、思考,同时多问几个为什么。如可能会产生什么样的现象?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各现象之间存在什么内在联系?该实验成败的关键在哪里?我们可否采用不同装置或试剂进行这一实验……。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和变革物质,进而探索各种化学规律,使他们在实验时,始终处于向未来探究的状态之中。如制取氯化氢的实验中,实验时用固体NaCl与浓硫酸反应,反应过程中需要加热。老师可合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该实验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不用食盐水与稀硫酸反应?应该采用何种方式收集HCl气体?该实验的尾气应如何处理?在除尾气的装置末端接一倒置漏斗的作用?仔细观察漏斗口出现的现象(烟还是雾)……,使学生掌握了整个教学内容,加深了对固态物质与液态物质加热实验的规范理解,弄清了烟和雾的区别,对氯化氢的特性也有了深刻的认识,大大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当然,我们并非否定教材中的验证性实验,而是提倡改变过去那种传统的习惯做法,使之更具有启发性,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和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推断力,使他们不至于把思维仅仅局限于教材所固定的圈子里面。教材中的大部分演示实验也是有较大启发性的。例如讲镁和铝的性质时老师先要求学生回顾金属钠的重要性质,然后去推测“镁和铝可能具有哪些性质?”再按学生的推测进行演示。在讲乙炔的制取和性质时,要求学生先由乙烯的性质去猜测乙炔可能的性质,并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当堂实验,立即加以证实。这样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加强了学生的记忆能力,更主要的是丰富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和推理判断能力。

(二)实验设计要有趣味性

化学实验具有动机功能,可以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这是人们的共识。但是很多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正在明显降低,甚至一些学生放弃了化学学习。如何增加化学实验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成为人们开始关注和研究的一个问题。其实化学实验的具有趣味性的例子很多,像根据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利用蛋壳和漏试管等器材设计实验,制取二氧化碳;一只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试管倒插入到盛有石灰水的烧杯中,分析静置一段时间后的实验现象;又如在铁盘上涂上少量蜡油,中间插上一只浸满油绵线,将装置平稳浮在水面上,并点燃棉线,过一会儿,向水里放入少量的硝酸铵,水温急剧下降,将蜡油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导致火焰熄灭,来证明燃烧需要的条件。只要仔细琢磨研究,就会发现趣味化学存在我们的身边。

(三)实验设计要体现自主性

“发现法”运用于实验教学中,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教师要以基本教材为内容,紧扣教学大纲,设置发现过程。教师引导,宜启发而不能包办代替。教师不是向学生奉送真理,将知识填鸭式地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去独立自主地寻找、获得真理,甚至发现和发展真理。对于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演示实验,应当逐渐地放手让学生到讲台上去演示操作,改变过去那种一味由老师做,学生看,从观察中“悟真知”的习惯。要让学生“动起来”,动手能力是搞好科学实验的基础。例如,在讲解“盐类水解”时,设计一组实验,用pH试纸分别测定氯化钠、氯化铵、醋酸铵、醋酸钠溶液的pH值,并由学生到讲台上演示操作,要求他们边演示,边板书出各种盐溶液的酸碱性(如果条件许可,还可以在实验室中分组进行,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老师只提出“既然是盐,为什么溶液的酸碱性却大不一样呢?”让学生从物质结构、组成上去认识其中的奥秘——水解理论。

围绕教学重点和关键,着眼于能力,精心安排和设计演示实验,多让学生亲手操作演示,使学生由实验的旁观者变成实践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改变传统教学中的消极做法,同时,也从实验中培养他们的独立操作能力。在学生实验过程中,老师大体介绍实验内容和要求,对学生的实验设计方案的可行性作出结论,肯定成功所在,指出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对于某些验证性很强、规律性很明显的实验内容,应大胆改为学生实验来进行。中和滴定、水解、电解和电镀及甲烷、乙烯、乙炔等典型有机物的制取及性质等内容,可创设条件,设计出一系列实验,由学生独立完成或结合理论边做边讲解。[通过学生自主性实验,不仅可把所学的知识信息进行整理、综合,实现了各部分知识间的有机联系,而且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综合归纳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动手能力及实验的设计能力。

(四)实验设计要体现生活化

篇8

二、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及意义

对物流管理专业来说,实践教学不仅是教学活动,它同时还是生产、科研、社会实践等一般性的实践活动,更侧重于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强化和扩展,具有很高的直观性和操作性。同传统的理论教学相比较,实践教学的实验环境逼真,操作性强,可以使学生增强感性认识,而且能够把相对枯燥的专业理论知识同实际操作能力相结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最后提高了专业的教学整体效果,对市场人才的需求也就得到了满足。同时,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层析的专业,它所涉及到的应用面相当广泛,其教学工作也就有难度。当社会市场需要培养职业性人才时,实践教学模式就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从我国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不难看出,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方案都对市场就业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所以,对于当前高校的物流管理教育而言,职业的物流管理人才需要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和实施,更需要社会物流业市场不断提出高标准和需求。

三、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同市场发展需求分析

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对高校学生的培养必须加大力度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使毕业后能够很好的适应社会市场上现有的各种岗位。根据现有的物流市场人才结构分析,物流管理可以分为微观和宏观两大类,且二者不是对立,而是相互联系,密切相关的。当前的物流市场需求不断的增长,物流行业也进一步的对外开放,因此,对我国的物流市场人才的质量和数量提出了新的要求。从物流市场人才需求结构上来看,宏观管理层次人才和微观管理层次的人才是其主要需求。所以在高校里面,就要求物流管理专业培养实践型人才,从各方面调配人才资源,争取达到物流管理市场和专业的人才优化,达到人才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因此,高校内的物流管理专业有必要与社会市场需求相挂钩,分析市场人才需求结构,优化实践的教学体系,培养社会市场需求的合格人才才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目标。

四、如何系统的构建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1.加大改革课程教学的内容和手段,革新教学技术

首先需要推进课程体系的改革。高校的课程设置需要使用社会市场的直接需求,有目的的设置课程内容,使之更符合实际市场的需要,并要保证课程之间的衔接性和整体性。其次在课程教学的手段上可以革新,互联网技术给课程教学手段提供了直接可供实行的工具。模拟实际教学、案例教学、学生调研都是当前高校实践教学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最后需要在课程教学中设立相应的见习和实习时间,提高大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培养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

2.建立和健全高校内实践基地设施建设

在建立一系列基础设施之前需要整体规划高校内部环境,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整个规划项目。采用硬件设施同软件设施相结合的原则,设立课程实验教学、综合性的实验教学等实践教学体系,加强专业的课程设计的组织和实施,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在建立高校内实践基地时需要考虑实际的学生需要,而不能盲目建设。

3.强调产学合作科学教育理念

对于高校而言,培养社会市场人才需求是其主要目标。但是作为企业,具备相关知识、技能和能力的专门性人才是企业的人才需求。虽然高校和企业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仍然可以将二者联系起来,实行产学结合,相互配合。高校培养物流业需要的专门性人才,物流业对高校提出高校准和高要求,在就业择业方面给予帮助和支持,这样双方的积极性都会有所提高。

篇9

(二)实践教学是行政管理学课程的性质所要求的行政管理学是公共管理学科的核心基础课程,在公共管理学科体系中具有明显的基础和导向作用,也是法学、新闻学、档案学、财政学等与公共组织密切相关专业本科生的选修课。作为一门研究政府对社会进行有效管理规律的科学,行政管理学的原则、原理有很强的理论性。同时,作为系统总结了国家行政管理的科学方法的学科,又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行政管理学“贵在有用”。作为一门科学性与艺术性有机结合的实用性很强的学科,行政管理学在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原理及方法等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必须重视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行政管理学这一鲜明的特征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理论讲授和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实践教学,这是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能力的关键所在。

(三)实践教学是解决目前行政管理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培养新形势下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需要持续多年的,导致了我国人才培养的断裂,因此,随着高考的恢复,我国各方面的高等人才的培养急需首先补上理论匮乏这一课。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研究行政管理学理论,开设行政管理学课程。行政管理学在研究和教学方法上以政治学作为价值取向,采用传统的研究型、学术型教学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满足了当时一个新的理论和课程最初建立和发展的需要。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我国社会的迅速发展,尤其是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社会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由传统的研究型、学术型向应用型、操作型人才转变。据此,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的学科调整中把行政管理从原来隶属于政治学一级学科转到了隶属于公共管理学,突出了行政管理学学科的管理性,即实践性。从学科的调整可见我国对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变化。那么,作为行政管理学科最基础的课程《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和教学也必须随之发生变化,突出其实践性。但是长期以来,高校行政管理学教学的软肋就是实践教学环节非常薄弱,严重影响了行政管理学课应有的教学效果,也是导致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具体方法

本科教育培养目标、行政管理学的课程特点以及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决定了在行政管理学的教学方法上必须进行优化和改革,其中首先必须坚持的一个根本原则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和优化实践教学,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

(一)课堂实践课堂实践教学活动是指以课堂为教学场所,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为了深化和巩固学生的认知而开展的教学实践活动。课堂实践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从而深化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的理论知识的掌握。课堂实践教学包括以下几种方式:

1.案例分析法。这一方法是20世纪初哈佛大学创造的,即围绕一定的教学目的,把实际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案例,通过学生的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方法。行政管理学的实用性特别强,它的重点不在抽象的推理,而在指导解决现实的社会公共问题,以及这种解决方法在其他相关情形下的推广。这一特性决定了案例分析在行政管理学教学工作中有普遍的应用价值。

2“.角色模拟”教学法。这一方法在于在课堂上人为地营造某种行政管理情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行政管理角色,从事相应的具体工作。通过这一方法,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直观地去感受、领悟所涉及的问题,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行政管理工作的基本技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及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这一方法比较适用于涉及大量常规细节和现象、需进行较为复杂的综合方法技能训练的场合。行政司法、行政执法、公文处理、会议管理、机关物产材管理等内容非常适合运用这种方法。

3.课堂讨论。这种方法是在教师讲授基础知识后,为加深学生对所讲授内容的理解,在教师的组织与指导下,学生通过充分准备,师生围绕一个主题,发表意见,展开讨论。通过讨论,既可以达到形成共识、的目的,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其创造性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例如,在教学中针对“西方公共行政理论历史沿革及其启示”“我国大部制改革的困境与对策”“行政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路径“”深化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基本路径”“西方行政改革对我国的启示”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就应该运用讨论的方法。

4.换位教学法。对于一些简单的章节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的方式备课,然后在课堂上师生身份互换,老师随机点名,让个别同学以老师的身份给大家讲解,其他同学随时提问,老师最后作点评。这样,通过备课、讲课,学生把所学习的内容学懂、学透,提高了其自学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

5.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法就是教师通过让学生在完成提出的某一“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并提高综合素质的方法。任务驱动法包括以下三个环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布置教学任务、学生独立完成任务、教师进行成绩评定。“任务驱动”作为一种学习方法,它使教师由“主角”转变为“配角,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实现了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向主动地寻求知识的转变。这一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了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的能力。

(二)课外实践课外实践是指学生在课堂之外、在学校的范围内进行的实践活动。这类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充分利用学生课下的业余时间,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扩展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提高其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指导性自学。这一方法是通过教师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的方式,让学生自学来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一种方法。自学的内容大体包括两方面:一是布置学生阅读与行政管理学相关的课外书籍,包括经典著作、重要文献、高质量的专业论文等,其目的是扩大和加深学生对所学的教材内容的理解。二是教材中的一些非重点、非难点的章节,学生通过自己阅读就能理解的内容。如行政管理学当中的“行政决策”这一章,关于行政决策的定义、程序、类型以及行政决策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在管理学等课程中基本的东西都学过,因此,这部分内容完全可以布置学生自学,教师没有必要花大力气来讲,只是提示学生在把握的过程中注意决策同行政决策的区别就可以了。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行政决策体制以及我国行政决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的教授上。自学不仅达到了扩大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更主要的是在自学的过程中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和思考的习惯。

2.科学研究法。科研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这种职能不单纯是要求教师从事科研工作,而且要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因此,引导学生参加科研活动是高等教育的特征之一。为了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参与适当的科研工作。如以教学中的疑点、难点问题为突破口,布置学生撰写小论文,选拔基础好的具有刻苦钻研精神的优秀学生参加教师的课题研究或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团体等,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充分发挥和展示个人的才华。

3.模拟实验。在校内建立行政管理模拟实验室,模拟各种行政管理场景和运作,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处于某种管理角色中,从而增进学生对管理知识和方法的认知,培养综合管理能力。

(三)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指学生走出校门进入到真实的社会中去,实现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通过社会实践印证和加深学生的理论认知,把学到的理论向实践转化,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社会调查。针对行政管理要解决的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利用节假日、寒暑假开展专题调研,在调查中深入生活、了解社会,如行政管理学“行政组织“这一章,可以布置“我国省直管县改革———以绥中为例“”辽宁省大部制改革的困境及对策”等。人事制度这一章可以布置“辽宁政府雇员制”“辽宁公务员考试制度研究”等。在调研过程中,学生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发袋徇卷、撰写调查报告等,锻炼学生的交际沟通、撰写调查报告的能力。

2.参观教学法。为了使行政管理学抽象的理论知识感性化,使学生获得新知识的同时巩固验证已学知识,可以组织学生到政府等部门去实地参观。参观法资源鲜活、生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教学空间被极大地拓展,教学同社会生活紧密相联。参观访问作为课堂教学的直观印证,对学生的情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非常明显。参观一般由校外实践教师指导和讲解,要求学生围绕参观内容收集有关资料,整理参观笔记,撰写参观报告。

3.实习。顾名思义,实习就是在实践中学习,把学到的理论知识拿到实际工作中去应用,以锻炼工作能力。对于应用性极强的行政管理学这一课程而言,实习具有一切课堂教学所不能替代的特殊功用。为了保证实习的实效,最好应在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进行。

三、问题思考

课堂实践、课外实践和社会实践等多种方法和形式表明了《行政管理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方法非常多,五花八门,各具特色,为行政管理学的实践教学提供了丰厚的理论基础。但是这只是从应然的角度来讲的,而在实际上,教学方法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和措施,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实践性教学方法的采用必须从实际出发。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行政管理学的实践教学尚属探索阶段,加强实践性教学必须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合理地运用实践教学的具体方法,构建比较合适的实践教学方法体系实践教学方法丰富多彩,并不是说在每个学校的教学实践中对每种方法都要采用,也不是某个教学内容都可以随意采用某种教学方法。实际上,每种具体的实践教学方法都有其特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我们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合理地运用各种具体的实践教学方法。在多种教学方法中,从达到教学目标的角度来看,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最基本的基础实践手段,其目的是加深学生对行政管理学基本理论和知识的理解,如实验、参观、自学;二是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中层实践手段,如情景模拟、案例分析、讨论法等;三是为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而设置的高层综合实践手段,如项目驱动、科学研究法、调研、实习等。因此,应加深对各种具体的实践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讨,合理地对各种方法进行组合,构建比较合适的实践教学方法体系。

(二)系统地规划和安排实践教学体系教学方法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和方式,与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考核方法等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有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就应该有与之相配套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考核方法。从总体上看,教学方法有理论讲授和实践教学两大类。作为两类不同的教学方法,其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以及考核方法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在长期的行政管理学的教学实践中,由于更多地采用的是理论讲授法,因此,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以及考核等方面具备了许多经验,理论讲授比较规范和系统。而实践教学虽然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其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但是由于多种原因,至今还没有单独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以及考核方法,从而使得实践教学难以落到实处或者变形走样。因此,加强实践性教学,必须首先对其进行系统地安排和规划。如调整和完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增加与实践性手段相适应的内容;明确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总学时中的比例,改变实践学时随意性的情况;将实践教学内容纳入到考试制度中,建立和完善独立的实践教学考核办法,从而使实践教学得以贯彻落实。

(三)建立和完善一系列保障机制教师队伍是教学质量提升的根本保障。实践性教学方法运用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实践能力,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在目前从事行政管理学课的教师队伍中,大部分教师是直接从学校到学校,博士毕业后直接进入到了高校从事教学工作,这种情况不仅是在行政管理学科比较常见,在其他学科也司空见惯。实践教学经验的缺乏严重地影响着实践教学方法的使用,从而成为提高行政管理学课程教学质量的一个瓶颈。因此,加强实践性教学必须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上下功夫。如有计划地让从事该课的教师到行政部门挂职锻炼、吸引优秀的行政领导干部加盟等。实践教学方法的成本比理论教学要高得多,一定的物质条件是实践教学方法运用的前提,无论是实验设备的配置、实践基地的建立和使用,还是调查、参观以及实习方法的使用都需要必备的资金物材的支撑,没有这些条件,实践教学无法开展。但是,从目前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这部分投入还有很大差距,部分学校甚至是空白。因此,加强实践教学,学校必须在教学的硬件环境上下功夫。

篇10

在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上,要根据不同年级、班级的具体情况,确定与之匹配的教学目标,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要求。如一、二年级学生以了解国家和社会为目的,开展认知性专业实践教学;三、四年级学生则要参与课题研究,并且进行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实践调查,培养和提高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践工作中遇到难题的能力。

2.多样化教学

必须调整简单划一的实践教学方法,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开展具有一定广度和深度、形式灵活多样的实践活动。如参与教师或企业的课题研究、组织广泛的社会调查、开展信息咨询服务等内容。在组织形式上可以独立开展实践活动,也可以实践活动,还可以在教师引导下,自由结合成不同类别的实践调研小组进行活动。

3.引导教学环节

把课本知识变为学生实践经验的过程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学校、院系、教研室应组成实践教学领导或指导小组,系统规划、合理安排,并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有的放矢地规范实践教学。在学校经费预算或划拨上,要设立实践教学专项资金经费,专款专用,从资金上保障实践教学的正常进行。组织专任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实习、实践活动,并贯穿始终,保证学生在实践教学每一环节上都能得到有效的指导。

4.重视互惠合作

实践教学离不开学校、企业、地方的合作,只有实现多层面、多方位的合作,才能使双方互惠共赢。学校可以自建、也可以与企业和地方共建实习、实践教学基地,还可以直接利用企业作为基地,总之,利用多种基地的有效平成实践教学活动。企业和地方应该欢迎学生实习、实践,配合学校的实践教学,并借助学校的实践教学活动,利用有效的人才资源为本单位解决一些难题。

二、实践教学方法

1.案例法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具有自身特点,要将管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就需要合理运用案例教学的方法,教学内容紧扣实际,让学生在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前就储备实践工作中要求必备的素质和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使学生在分析案例过程中不断丰富实际工作中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方法。应用案例教学法,教师要注意先期布置案例,并引导学生进行广泛思考,通过资料查询、无小组讨论、辩论等形式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并得到相应结论。

2.仿真法

为学生提供仿真的学习平台,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相当重要,可以使学生在仿真的环境中应用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操作。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内容的情景,进行仿真模拟实训,如招聘的结构化面试、公司员工业务或技能培训、单位内部的绩效考核等。

3.讲座法

定期邀请资深的专业人士,如教学名师、知名企业家、国家机关或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人员等开展理论与实践的专题讲座,能够使学生学习到最新、最前沿的管理理念,有利于夯实理论基础,积累实践经验。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认知,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增强对本专业就业前景的信心。

4.多媒体法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有效手段之一就是多媒体法教学。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相关视频资料的推送、微信平台的应用等有效的多媒体手段,不仅扩大课堂的知识量,而且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思路,使学生学会通过多途径获取知识的技能。同时,多媒体法教学具有直观性,有助于展开师生互动,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难度较大的知识点。

三、实践教学措施

1.建设模拟仿真平台

模拟仿真平台是用微机建立起电子操控系统,将企业的生产、经营、销售、运作等过程模拟到操控系统当中,形成相互紧密关联的若干模块,这些模块的组合可以看成是一个企业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及各个环节运作的组合,发挥着企业内部的各种各样职能。这些模块可以涵盖不同类型、不同领域的公司进行运作,如证券、期货、海关、银行、外汇、保险、税收、会计、律师、物流等。在模拟仿真平台实验室中设计的业务模块主要有:沙盘模拟企业实战、招聘、培训、绩效管理、薪酬管理、档案管理等。在此基础上,按照不同的企业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在模拟仿真平台实验室模拟企业运作。学生在实验室内进行操作模拟企业运行可不受课时限制,并且自己安排时间随时操作。

2.教学资源网上开放

建设独立、专业的实践教学资源网站,并且向社会全面开放。建立的网站中内容主要包括:与学习配套的辅助材料,如教学课件、模拟测验题、课后思考题、案例分析、参考答案等;建立与其他相关学习网站的链接,并建立涉及范围更加广泛的资料数据库,为学生不断拓宽获取学习资源的渠道;搭建学生和老师互动的学习平台,教师可以用在线解答的方式,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也可把解答的问题或指导意见采用留言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参考,达到教学相长、增进情感的效果。

3.加强与企业和地方合作

实践是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标准。根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特点,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校外的实习或实践基地。企业和地方需要高校的人才资源和信息优势来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不断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壮大自己的力量,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而学生需要在实践中锻炼和成长,夯实理论基础的同时,提高实践技能。这就需要学校与企业和地方建立长期的合作,让学生走进企业和地方,把所学到的基础理论同工作实践结合起来,真正提高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4.改变教学模式

改变向学生单向灌输知识,学生被动学习的传统教学模式。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应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才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对相关内容和章节老师只进行引导,有针对性地下达学习任务,让学生独立进行文献检索、开展社会调研、学会理性思考、在课堂或无小组讨论中讲解自己的学习成果和体会,并进行广泛讨论,然后老师进行评价总结。这种教学模式在讨论总结过程中能够弥补和完善传统教学的不足,也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5.素质拓展训练

素质拓展训练是运动与培训方式相结合的方式,是一种体验式的学习,能够给人以运动的快乐和心灵的感悟。与传统的知识和技能培训相比,素质拓展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如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安排在户外,设计新颖、引人入胜的情境,使学生在参与和体验过程中思想上受到启发,心理上受到挑战,从而去思考和领悟,同时也增强团队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