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10 15:30:3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中学语文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要想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首先要求教师树立人文价值信念。“所谓人文价值,就是崇尚人文的价值,是对人的关怀,对人的生命的珍视,对人的精神世界的追求。”人文的核心就是“人”,要以人为本,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学习:内在的财富》中指出:“人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任何教育、教学活动形式,如果忽视了人,看不到教育对象的人格特质,就根本没有教育的科学性而言”。因此,教师要树立人文价值信念,在教学中,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建立新的教师观和课程观,要把学生真正当做一个“人”。备课时,不仅要备内容,更要备学生,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认真地备每一个“人”的课。课堂上,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要允许学生质疑,使师生处于平等的地位,自由交流,自由沟通,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得到全面发展。
2.提高人文知识水平
“人文知识是人类关于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它主要与精神生活有关,具体包括历史、文学、哲学、宗教、道德、法律、艺术等知识,是进行人文教育的主要载体。”人文素养的提升离不开通过提高人文知识水平而形成的文化底蕴。古人云:“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告诫人们要博览群书,广泛涉猎,要增加古典文化知识的积累,形成一定的文化底蕴。教师自身所具有的的人文知识,不仅影响着其精神生活,而且影响着学生精神世界的建构。作为语文教师,提高人文知识水平显得格外重要。杜威指出“:知识具有人文主义的性质,不是因为它是关于过去人类的产物,而是因为它在解放人类智力和人类同情心方面做出了贡献。”人文知识不仅可以提升语文教师内在的气质,丰富内心感受,对学生的影响更是潜移默化的。
3.提升人文品格
有学者认为,作为教师,其理想的人格特征应该是“能体认教师角色的神圣性;能坚持教育使人向善的乐观信念;有责任心,有使命感,有不为物诱的牺牲精神,对学生有爱心、耐心、恒心的教不厌诲不倦的教师性格。”要提升语文教师的人文品格,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愿意满腔热情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不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它更肩负着民族的希望。只有真正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把教书育人当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至高无上的一部分,教师才会感到生活的充实和人生的价值。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人价值,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要爱所有的学生,无论成绩的好坏,要平等、耐心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能使师生之间建筑起信任的桥梁,这样学生才愿意和老师进行交流和沟通。最后,作为语文教师,对祖国的语言文字要热爱、虔诚和敬畏。语文教师只有自己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体会祖国语文文字的丰富、优美、生动、形象,才能在教学中感染学生,使学生也能感受到祖国语文文字的优美,从而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投入到语文学习中。
4.展现人文行为教师的人文素养
不仅表现为教师内在的人文价值、人文品格,更为重要的是要展现人文行动。首先,教师要身体力行,知行合一。身为教师要表里如一,为人师表,一视同仁,善于倾听和理解学生,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其次,教师要志存高远,明白立志的重要性。古人云“:志大,则才大,事业大;志久,则气久,德性久”说的就是志向远大对事业成败的重要性。作为教师要始终树立终身从教的志向,热爱教育事业,紧跟时展,不断学习,更新教学观念,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育事业中。最后,教师要善于反思和自省。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教师要善于反思,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合乎教师准则;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是否恰当,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反思对学生的态度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等等。教师的不断反思有利于促进教师不断进步。
二.挖掘教材的人文意蕴,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1.挖掘蕴含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的作品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具有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的人物形象。如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了,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志向;王勃的“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坚持;《老人与海》中的“硬汉”圣地亚哥为了证明自己有坚强的勇气和毅力,为完成那项别人无法替代的任务,他坚持一定要捕到一条大鱼,但最后遭到无可挽回的失败。“不过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圣地亚哥没有屈服于命运,无论在怎样恶劣的环境里,他都凭着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进行奋勇抗争。从另一个意义来看,他是一个胜利者,虽败犹荣。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虽然描述了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但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无论在生活中遇到多么大的不幸,生命总是永无止境的,是顽强的、永恒的、美好的。人不能被昨天的不幸压垮,每个人都应该像紫藤萝花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在生命的长河中前行。这些都告诉人们要成大事,必须要有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这种精神对于培养学生的恒心、意志、毅力等品质,从而养成健全的人格大有益处。
2.挖掘蕴含胸怀阔达的宽容意识的作品
如今中学阶段大多为独生子女,多受父母的溺爱,没有阔达的胸襟、缺乏宽容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恕精神,表明中华民族宽容待人的处世哲学。这种精神在语文教材中多有体现,如“管鲍
之交”的故事。管仲和鲍叔牙是好朋友,共同做买卖,一起从军打仗。合伙做生意时,鲍叔牙的本钱比管仲的多,赚钱后管仲却多拿了一份。旁人对此说三道四,鲍叔牙替他解围,说他家里比较贫困,应该多拿一份。打仗时,管仲总是躲在众人后面,撤退时他却跑得最快。别人对他很不满意,鲍叔牙仍为他辩解,说他家里有老母亲,是出于孝心。管仲对此感激不已。后来,他们成了患难之交,携手干出一番大事。又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正是因为蔺相如阔达的胸襟感动廉颇,才有了“负荆请罪”的美谈。通过语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宽容的精神,让他们学会宽以待人,学会与人和谐相处。
3.挖掘蕴含
博大精深的仁爱精神的作品“仁者,爱人。”“仁”是儒家道德教育的核心思想,经过无数哲人先贤的发展,成为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在《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孟子提出“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勿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只有施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集中体现了孟子的“仁爱”精神。贾谊的《过秦论》中“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指出秦灭亡的根本原因,提醒当权者要施行仁政。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大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他宁愿自己的房子是破的,希望天下人都能有房住,可见,杜甫的仁爱之心是多么感人,多么深刻!
二、情感教育应以语文教师具有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教学语言为基础
首先,作为一名新时代的语文教师要具备一定的素质和渊博的知识,这是获得学生尊重和敬佩的有利条件。我们可以想象到,一个知识匮乏,没有水平的教师是无法适应现今教育的需求的。只有具备良好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品德高尚的学生,只有知识渊博的教师才能给学生更多的知识和能力。可见,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有时候远大于语文教学。其次,语文教师的语言需要丰富多彩,富有变化。教师在教学中语言的运用很重要,教师会说话,能巧妙地说话,绘声绘色地描述才能打动学生,吸引学生,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欢声笑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以丰富、幽默的语言影响学生,使学生感到教师的亲切,这样教学效果便会大大提高。
三、情感教育要求语文教师要善于换位思考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树立新的教学观念,还要转变角色,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和理解学生,要平等、宽容、关心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经常反思,遇到问题换位思考,只有设身处地地去为学生着想,学生和教师的关系才会没有隔阂。有了这样的和谐关系,学生才会喜欢上语文课,从内心和教师亲近,完全没有距离。当然,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有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教师不能合理解决,必定会使关系僵化,甚至产生过激的语言和行为,而能化解矛盾的最好办法就是心理换位,为对方去着想和考虑,这样才能有效化解矛盾,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搞好语文教学。
四、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及时评价
其实,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表扬和欣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这样学生才有信心上好语文课。尤其是对语文课表现厌烦的学生来说,只要他有一点儿小小的进步,哪怕是他的一次举手、一次声音洪亮等,教师都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这样会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越来越自信,进而喜欢上语文课。需要注意的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给学生以合理的评价。学生表现优秀时,教师要及时表扬和肯定;学生表现浮躁时,教师能帮助学生找到原因并及时安慰,引导他们走向成功。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表扬一定要合情合理,不能夸大其词,否则学生会产生厌烦的心理,起不到评价的效果,而对于学生的缺点,教师最好不直接批评,语言应尽量委婉,避免矛盾激化。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思想变化,因势利导,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能正确对待人生的失败和成功,激发他们勇于克服困难的自信心,让他们在成功和失败中体验生活,保持乐观的心态。
一般认为网络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语言是指与网络相关的一些用语,一种是与网络相关的一些专业术语,如软件、宽带、鼠标、浏览器等,另外一种是与网络相关的特别用语,如网民、网吧、黑客等。狭义的网络语言是指网民在网络上(如QQ、电子邮件、BBS等)交流与沟通时所使用的文字、符号、数字、图形等语言形式,是在现代汉语的基础上及虚拟的网络环境中产生的一种语言变异。本文所研究的网络语言指的是狭义的网络语言。
(二)网络语言的分类
1.谐音型。
谐音型网络语言是网络语言中重要的一类,主要有数字谐音型、字母谐音型和汉字谐音型三种。其中数字谐音型,主要是取数字的发音与汉语中词语发音的相似点,如“1314表示一生一世”。字母谐音型一般是先将汉语翻译成英语,再选取与英语发音相似的字母,如U(You)表示“你”。汉字谐音型一般是谐音的错别字,如“神马”表示“什么”。
2.符号型。
符号型的网络词语一般是利用键盘上的字母、数字、标点以及一些特殊符号进行排列组合而形成的丰富的符号图形。如:(^o^)表示哈哈大笑。
3.缩略型。
缩略型可以分为英文缩略和中文缩略两种。英文缩略是取单词的首字母,如“BF(boyfriend,男朋友)”;中文缩略是取汉语的声母,如,LG(laogong,老公)。
4.词义变化型
词义变化型的网络词语或是改变旧有的词义,如,“菜鸟”是指那些在某些方面不是很擅长的人;或是增加新的义项,如,“正能量”指的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网络词语大概可以分为以上四种,它们有不同于现代汉语原有词汇的特点。
(三)网络词语的特点
1.创新性。
网络词语中谐音型、符号型和缩略型都是新创造的词语,创新性明显。词义变化型的词形虽然是旧有的,但其词义也是随着网络环境改造的,也具有明显的创新性。
2.简洁性。
大部分网络词语都是用简短的形式表达复杂的内容。如,CU(seeyou)表示“再见”。
3.形象性。
网络词语中符号型的那部分具有明显的形象性。词义变化型也具有形象性,因为网民一般将表示具体的事物的词语的语义进行隐喻引申。如,经验丰富的网民叫“飞鸟”。
二、网络语言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影响
由于中学生自身的特点,他们更愿意创造和使用网络语言。再加上教学手段的改进,学生在课堂上和课堂外都能接触到网络语言。这就使网络语言影响了中学语文教学。网络语言产生在自由、无拘束的网络环境下,不仅能够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积极的影响,也会带来消极的影响。
(一)网络语言对中学语文教学的积极影响
1.促进中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网络词语是网民根据特殊的情况创造出来的,创造这些词语需要大量的思考。在网络这种自由、无约束的环境中,学生的思维很少受到课堂上的约束,从而能够创造出简洁、新奇的词语。学生在创造网络词语的时候,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会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促使学生创造力的提升。词语创造力是中学语文思维能力的重要体现,词语创造力的提升可以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提升。
2.促进中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
词语运用和创新是中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体现。网络词语大部分是新创造的,即使是旧词,词义也进行了很大的改变。这种改变大部分是学生在网络这种虚拟的、自由的、无拘束的环境下,根据自身表达需要创造的。这种创造无疑提升了中学生创造词语的能力。提升了词语的创造能力也能进一步提升词语的使用能力。因为新创造的词语更难使用,在使用这些网络词语的时候也就提升了词语运用的能力。因此,网络语言可以促进中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
(二)网络语言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消极影响
1.阻碍中学生形成规范的语言。
网络环境自由、无拘束,所以学生创造出来大网络词语多不符合语言规范。然而随着网络词语使用的频繁,这些不规范的网络词语也会进入中学语文的教学,这就使中学语文教学的语言不规范,也会使中学生使用不规范的语言。因此,网络词语会阻碍中学生形成规范的语言。
2.阻碍中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网络环境自由、无拘束,网络词语也就不受太多的限制,因此很容易产生一些低俗的词汇。但学生的好奇心和使用的频率很容易使他们习惯这种低俗词汇。经常使用低俗的词汇会影响学生的审美观,会让他们认为一些低俗的现象也是美的。语文课堂的一大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网络语言有可能会阻碍学生正确审美观的形成。
三、对语文教学的几点建议
网络语言凭借自身的新颖性、简便性吸引着中学生,因此我们应该针对网络语言对中学语文教育的影响采取相应的措施。
(一)正确应对网络语言
教师要应对网络语言,首先应遵循正确的原则。
1.不盲从的原则。
网络语言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教师应当发挥网络语言的优势进行教学,不能盲从的批判所有的网络语言。由于网络语言对学生的吸引力、影响力非常大,网络语言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能力的提升,所以教师应肯定网络语言的优势。但网络语言也存在缺点,网络语言影响学生审美能力和规范语言的形成,所以教师应当限制低俗网络语言的使用,纠正一些不规范的网络语言,让学生既能受到网络语言的启发又不让网络语言阻碍他们正确的审美观和规范语言的形成。
2.文明的原则。
由于网络环境的特点,有一部分网络语言是低俗、不文明的。教师在使网络语言进行教学时,应遵循文明的原则。教师应引导学生使用文明的网络语言,在指导学生摒弃不文明的网络词语的时候,要注意引导学生创造文明的网络语言,进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价值。
3.扬弃的原则。
网络语言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网络语言的特点和正确的语言规范、审美观进行扬弃。教师在指导学生运用和创造网络语言时,也应同时传播语言规范的知识和正确的审美价值体系。这样学生就会自动的学会使用和创造规范的网络语言,就会自主的进行扬弃。
(二)提升中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网络语言有着优点和缺点,教师应当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语言的能力。也就是说,中学语文课堂应该提升中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中学语文教学语言不仅仅是简单的教学语言,而且是传承母语知识及人文性的重要载体,这一点已得到广大研究者和教学人员的共识,这对于教师自觉加强语文教学语言素质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当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加强中学生对汉字、词汇、语法和修辞等基本汉语知识的学习,以提高中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三)优化教学方式
网络语言是互联网的产物,它是伴随互联网兴起的一种新生物,求新、求异、求变是网络语言区别于传统语言的一大特点。当网络语言走进校园冲击语文教学时,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改变过去由教师满堂灌输的方法,通过探索研究找到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计划。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多参与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笔者在教学实践及与一线教师的交流讨论中,得知学生对辩论赛、课本剧、生本课堂教学模式、学生讨论质疑等方法普遍持欢迎态度。这些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还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应当引入课堂教学。
二、以自主学习为主,尝试多种途径进行教学
学生要想学会知识,必须要亲自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只有这样学生学过的知识才会被牢牢地掌握在心中,记忆才会深刻。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地对课堂知识质疑、提问,才能说明学生已经被知识所吸引,已经主动地开始分析问题、理解问题和总结问题。教师和学生之间要进行多种多样的互动形式,学生与学生之间也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此来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在讲解《最大的“书”》这一课时,我首先提问学生:“同学们,据我观察我们班有很多同学喜欢看书,能说说你平时喜欢看什么书吗?”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这时我说道:“读书能让我们获得知识,也能从中得到快乐,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书,希望大家一直保持爱看书这个好习惯。那么世界上最大的书是什么呢?”这时学生的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我便开始这一节的讲课。首先让学生分成小组形式进行讨论教师列举的问题,从课文中找到答案,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总结、回答。然后评比出回答正确的小组进行表扬和鼓励。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教师在讲解知识同时,不仅是教者,也是学者,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及时地给予讲解,更正,说明。小组之间还可以互相质疑,互相学习,组与组之间不仅是竞争还可以是学习的模式。互相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以及解决方案,以求共同进步。这种互动性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的主动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一.中学语文课堂教师口语表述功能解析
1.教师课堂口语知识表征功能当下中学语文课堂,多数学校依然实施教育家夸美纽斯所倡导的班级授课制,这样的课堂教学形式,加之课程标准与学校实际安排,教师课堂教学自我设置有严格的预设性与计划性。作为语文教师也只能根据语文教育课程标准与学校时间安排、课程安排、顺序安排及教师个人安排等,并依据单位课堂教学目的、目标、任务等方面,设计自身语文课堂中可能涉及的知识表征口语类别。在实际课堂操作时,其关键因素也在于教师如何科学准确地表征自我设置的学科知识与教材知识,并让自己这种表征为学生所理解,所接受。这需要教师具有正确准确地知识表征能力,而这样的知识表征能力在课堂中则表现为对自身教学设计活动的心理思维表征,然后再把其思维表征性语言外化为符合学生接受心理的言语行为,以实现教师心理思维表征行为到学生可接受性言语表征行为再到教师把这种言语行为恰当地传递给学生之间的高效转化,促进学生课堂获取知识的准确度与深度。2.教师课堂口语思维导向功能课堂语文教学时,教师所讲授学科知识与文本知识,往往会相应地设计诸多讲授环节,这些环节设计所体现的也是教师的思维导向。究其目的而言,主要是意图通过这种导向性思维活动,唤醒学生潜藏的思维意识,促进学生在教师课堂口语表述引导之下,乐于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并在学习中激发自身的思维性活动。同时教师也要深知学生思维能力的差异性以及由于学生心理作用而导致的思维中断,对于这类学生教师课堂口语思维导向的重心并不在于急迫性的导向性思维,而在于思维的心理性疏导,帮助学生理清问题思维路径,有层次性地引导学生思维探索,其中教师课堂口语表述的巧秒性对于学生思维活动有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而学生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时,不管简单性知识学习还是复杂性知识学习都是蕴含着一定的逻辑思维。本质上说,教师讲授学科知识与文本知识,其目的也在于教师通过课堂口语把客观的语文知识传递给学生,并在学生的接收与再表征中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思维,也便于在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思维中启迪学生语文学习心智。3.教师课堂口语指示操作功能目前,在语文课堂上,教师是语文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与操控者,也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导向者与监管者。在课堂讲授环节,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优化课堂教学,启发学生思维与智慧,高效促进教师教学设计转化为学生迅速地理解与接受行为,上课之前会在自己心中设想一种“课堂教学期待效应”亦称为“课堂教学符合效应”。若学生课堂学习行为符合该期待效应,则教师就会继续使用口语表述激励并维持该行为;若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阻碍了教师心中所预设所期望的课堂教学期待效应,则教师会及时地调整自身当下的口语表述以指示学生根据自己的讲授意图必须实施某种行为或禁止学生实施某种行为并给予未实施该行为学生以操作性指导,促进学生把未符合自身期待的课堂学习行为转化为符合自身期待课堂学习行为,以此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4.教师课堂口语情感传递功能与理科课堂学习相比,语文课堂教学不是单纯的知识性学习,而是知识与情感的交融型学习。语文教师课堂教学也不仅仅是简单的口说表述,它所讲求的口语是表达上的妙处与巧处,也是在传递自身所讲授知识的客观性与学生可接受能力之间的契合性,这样的讲授是带有情感性的知识传达,而不是简单的叙述性行为。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无论其知识传递再怎么客观,其讲授时所表现出的情绪与情感都会或多或少有意无意地通过自己表情与口语流露在外,展现给学生。如此说来,中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授课,既有师生之知识性、能力性学习行为传递,也有师生之间各种情感的交互式传递。教师通过情感传递促进学生积极性学习行为发生,而学生也通过把教师讲授行为所表现出的某些情感间接地传递给教师,促进其课堂口语讲授的改进。5.教师课堂口语教育导向功能语文教师课堂口语既能表现出一个人良好的言语水平,也能充分地表现出一个人先进思想与高尚道德情操。语文课堂教学不同于其他科目课堂教学,其中最大的不同在于语文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与能力的教学,同时也是学生心灵的塑造性教学,理想与信念的树立性教学,也是学生正确思想的培育性教学。而语文教师课堂口语表述,则是语文课堂教学最直接的外在体现,就语文课程学科性而言,其教学本就是语言性与思想性的融合性教学。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语文教师的口语表述,无论是讲授学科知识,还是讲授文本知识,口语表述所表现出的教育性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在课堂中,教师口语表述会潜移默化地形成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性,这种思想教育性也在深刻影响着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形成。这样看来,教师的口语表述不仅体现着教师学科本位知识水平,也是作为教师为人师表,发挥语文教师教育功能的重要体现。
二.中学语文教师课堂口语表述运用
二、挖掘审美教育要素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有观点认为,实行多元化的审美教育渗透对于语文教学没有实际意义,对学生语文知识能力的提高量小力微。笔者不认同此类观点,首先提出此类观点的人对于审美教育的认知有所偏差,并且不能清晰分析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之间的潜在关联。审美教育和语文教学是密不可分的,只有二者相辅相成双管齐下,才能有效促成提高学生语文成绩优化语文教学质量的局面。在语文教学中要从细节入手,深入教材充分挖掘一切有助于渗透审美教育的要素,如文章内容、词汇、修辞手法、语音语调等,有效发挥此类要素在审美教育渗透方面的潜力。譬如:中学语文教学中,大部分学生不能正确的使用“得、的、地”的情况,根据这种现象,语文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审美教学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生动的教育。教师首先鼓励学生通过翻阅字典、查找资料的方式,对“得、的、地”进行区分,并尝试自己设计简单易记的使用方法。最后,教师可以向学生示范用编口诀的方式,充分生动的展现“得、的、地”的正确用法。如,“我家的地得扫了”这种生活化、简单化的口诀不仅能够充分生动的说明该字词的应用方式,并且更容易使学生记忆和掌握。学生在这种审美教育的潜移默化中,学会灵活应用学习方法掌握学习技巧。
二、适当的语言气氛激发师生的情感共鸣
在教学设计中,单纯地按部就班分段落,学词语释义,总结中心思想,已然使课堂过于平静,毫无生趣。而情感课堂,要求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现实需求,“投其所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因子,使学生自然地参与到课本描绘的意境中,感受作者的喜忧,体会广阔的情怀。老师在语文课堂上,要适当释放自己的热情,声情并茂地再现画面,让学生在高低起伏的音符中去感受语言的力量,去寻找心灵的冲击,激发他们内心的共鸣。还记得《大堰河,我的保姆》那首诗么?用极富热情和强烈地感情、放荡不羁的排比来抒发了自己对乳母的回忆和追思,生动刻画了一个伟大的慈母形象。老师若是能通过一定的情感注入奔放的气势、优美流畅的节奏来引导、感染学生,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诗人对慈母来不可遏、去不可止的情怀,达到师生、作者的情感共鸣。有诗句曰“润物细无声”,是的,语文教学是与情感教育分不开的,它拥有强大的正能量,能增进师生沟通、心灵共鸣,是一剂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良方。
三、适时开展情景再现表演
语文,它就是一个个小故事的传递,一个个有生命的画面的展现,老师要结合课堂内容,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情景再现的表演活动,主要作用有二:一是能让学生更加真切地体会文章描绘的意境、情感,比如从中,可以让学生感知艰苦,学会珍惜;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故事中,可以让学生感受友谊,学会真诚。二是在组织的过程中,本身就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培养,学会合作,分享等。比如《一个都不能少》,分角色表演电视台的演播室、大排档、回村途中、回村后的情景,让学生感受那份执着、坚定、真切。《走一步,再走一步》,通过再现父亲、儿子的场景,让学生更深刻参透直面挫折的意义。四、将语文的美作为一种精神来宣扬数学的美在于紧锣密鼓的逻辑关系,而语文的美则在于文字的表现力上,文字组合就像拼图,能给人展示出一幅幅不同意境的画面,激发人内心无限的遐想和希冀。是的,语文教材有丰富的表现力,文字组合就像拼图,能给人展示出一幅幅不同意境的画面,激发人内心无限的遐想和希冀,能净化我们的心灵。是的,语文文字拼图能带我们置身祖国的美好山河,感受人间的冷暖苦甜,领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气概,体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我们应该把语言的这种美看做一种精神来敬仰、来宣扬,内心充满了敬意,以欣赏的态度来“悦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还能让学生在阅读中参透做人的道理,明理知轻重。
二、抓好语文教师的备课环节
做到每节课心中有数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对课程标准与课本的学习与研究不足,更有甚者个别教师在备课时,只习惯用现成的教学设计,而忽视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去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一切从本本出发,这就影响了教师课堂驾驭能力,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会大打折扣,课堂教学的高效更无从谈起。因此,我认为,教师在备课前,首先要学课程标准,研究课本,明确这一节课在全册教材的地位和任务;然后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设计好有价值的、有启发性的、有一定难度的课堂提问。而且,所提的问题必须是整个课堂的问题设计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因此,教师要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就必须注重对课堂提问的研究,采用科学合理的、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法来进行课堂教学。
三、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每一个亮点
多表扬学生每个人都希望自身价值被别人发现,被别人肯定。一句赏识性的话,一个平时表现的奖励分,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使他们对学习感兴趣。因此,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每一个亮点,肯定学生的每一次进步,多给学生一句鼓励的话,给他们一个展现自我的机会,并适时给予积分奖励。在我的语文课堂上,我对每一位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都有积分奖励。即便学生的答案不够准确,但他敢于起来回答问题,就可以得到鼓励分。我经常告诉我的学生:“语文课上无对错,只要你敢站起来回答问题就是好样的!”所以,在我的课上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从而使他们对课堂学习更感兴趣。古人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宽容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打造和谐、优质高效的课堂。
四、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从任务和和问题出发,让学生探究学习,在探究实践中主动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如,在《苏州园林》一文的教学中,针对本课的重点———苏州园林的图画美,教师可设计以下问题:苏州园林给作者的感受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将这种感受诉诸笔端?学生通过思考、小组讨论基本达成共识。之后,教师再让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的一处景观设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中求知,在合作中获取,在探究中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和引导学生有所创见,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真正实现语文高效课堂。
中学语文作业要立足于基础作业,不能盲目提升,忽视积累性作业训练。积少成多,才能丰富学生知识贮备,薄集厚发,真正做到融会贯通。积累性作业一般包括字词句积累、古诗名文积累、文化常识积累等。教师可以尝试改变传统作业形式,如字词句积累,一般是抄写形式。我们可以这样要求:词语抄写到你会写的遍数即可。作业设计就具有一定的弹性,具有人性关怀;对于词句积累作业,教师大多采用摘抄方式,可采用摘抄、仿写、朗诵相结合方式,每天要求学生自由摘抄优美的句子,句数不限,同时仿写一句,每天进行展示,激发学生作业的兴趣,提升作业效率。
2.合理设计延伸性作业
教师要设计一定量的延伸作业,向课堂两头延伸。课前作业延伸重点在于通过语文作业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预习,课前作业在于简要,包括字词句、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等,也可抓住文章切入点设计延伸性作业。如教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我们可以布置延伸性作业:①通读课文,自由写一写、查一查文中生字词,读一读优美句段;②了解文章写作背景;③思考:为什么背影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把这个背影描写找出来读一读。延伸作业既包括字词句的积累,又引导学生从写作背景去感受文章中蕴含的深情,思考题则抓住文章的重点引导学生进行突破,融读写说为一体,简要而不简单;课后延伸性作业主要起巩固、查漏、提升等作用,教师不能面面求全,可以突出作业训练重点,对于这篇文章课后延伸性作业,我们可以抓住文章的写作特点“细致的描写,于小中见大”设计作文练笔作业,学习文章背影刻画的方法,写一写生活中感动你的那一个瞬间,将阅读教学与作文训练有机结合起来。
3.尝试设计实践性作业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它与生活密切相关相连,因此中学语文教师要尝试设计一些实践性作业,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自然等,布置具有个性化的作业,提升学生作业兴趣,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等。例如在学习吴冠中先生的《桥之美》这篇文章后,我们可以尝试设计实践性作业,以“寻桥探美”为主题,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寻访生活中的桥,拍成照片,或者从网络搜索你认为最美的桥,并用最美的语言抒写桥的最美之处,模仿文章中的写法。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提升学生实践能力,而且实践活动突出作业设计的“语文味”,引导学生在寻美中抒写美。学习文章写法是对文本的巩固与提升,寻美抒写美则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此外还要切合社会热点设计一些实践性作业,例如在学习流水河先生的《理想》一文时,我们可以将之与提出的“中国梦”相结合,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开展“中国梦•我的梦”作文比赛,或者诗歌朗诵等活动,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能力。
二、中学语文作业评价的优化
中学语文作业评价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不断优化作业评价。“作业评价是我们教学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它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教学反馈中起着重要作用。”
1.引入多元评价主体
以教师评价为主。在作业评价过程中,我们要以教师的评价为主。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与学情,不断探究作业评价的方式。在评价时,教师要充满人文关怀,以鼓励与发现学生作业中的优点为主,采用鼓励性评语、期待性评语,呵护学生学习自信心,致力于学生长期发展。引导学生参与作业评价促进学生对学习进行反思。如一些客观性题目,可以采用学生自评与互评方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反思习惯;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之一,它在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对于学生的作业教师可以要求家长进行“预评价”,帮助教师了解学生作业过程中的作业情绪、情感等,同时也可以进行有效的家校互动,建立起家长与教师之间沟通渠道。
2.构建开放评价体系
评价内容的开放性。作业评价不仅仅对学生的作业质量进行评价,简单地用对错进行评价,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层面,丰富评价内容,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升。例如对学生作业书写、作业态度、订正及时性、作业进步程度等进行评价,将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将知识评价与能力、情感评价等相结合。评价方法的开放性。传统的作业评价主要以等级评价为主,评价缺乏个性,缺乏针对性。在采用等级评价时,我们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例如星级评价法,在实施时,要让学生明确星级评价的标准,例如作业准确率、书写、订正及时等;累计评价法,建立日、周、月、学期等累计评价,将短期评价与长期评价相结合;评语激励法,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因此在作业评价中,教师可以采用评语评价法,通过评语让学生了解作业中的不足,提升学生作业的针对性,利用评语促进师生交流,以激励性语言激发学生学习信心,提升学生学习自信心,激发学生潜能。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性活动,在新课改理念和素质教育新形势下,教师要提高课堂效益,努力打造高效语文课堂,全面培养学生是语文素养。
一、课前精心准备,是课堂高效的前提
1、通常我们说课前准备,不外乎教师认真备好课,教师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对教学内容烂熟于心,对教学环节精心设计。备课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要实施高效课堂必须备好每节课。要花费功夫钻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细琢磨教学的重点、难点,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仔细考虑课堂教学中的细节问题,对于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认知偏差要有充分的考虑,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再根据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的实际需要制作好教学所必须的教具或课件、学生操作的学具等。要实施高效课堂,主要应体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加强实践性,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语文教育要重整合、重实践、重积累、重熏陶,在反复实践中初中语文论文初中语文论文,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的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质。
2、高效课堂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教师做好课堂预设,需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预习是学好语文的第一步,其主要任务是复习、巩固有关的旧知识,初步感知新教材,找出新教材的疑难点,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学生课前有准备,那么上课的时候就会心中有数,课堂记录也有了重点,不会“胡子眉毛一把抓”,对教师启发性问题的反应就快,这样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还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恰当应用多媒体教学,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
多年教学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学生印象,增大课堂信息量,促进高效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更易让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多媒体综合了图片、文字、声音、影像技术,便于学生直观感受,还能根据需要回放再现,教学内容形象生动,更加有利于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增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利用课件创设与课堂教学有关的情境,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但多媒体教学进入语文教学活动只是起辅助作用,应遵循“辅助”性原则、适当性原则。
3、当然,多媒体运用不当,也有对学生学习产生负面影响的一面,如学生可能由声色并茂的画面而心往别处,分散注意力,也有可能产生视觉倦怠。因此在使用多媒体时,应把握好利用时机,不至于喧宾夺主。只有教师会用,善用多媒体,才有利于顺利实现课堂三维目标,达到课堂高效的目的。
三、精当的教学提问是高效课堂的催化剂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初中语文论文初中语文论文,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教师必须细细揣摩,问到关键处,问到有用之处,问到学生心里去,问出水平来,才能更好的促进我们的教学,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问的技巧与艺术,体现出教学新理念。提问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问要尽量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思考,使更多的学生有被问到的机会,并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对答案置疑辨析。
四、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是课堂高效的重要途径
在课堂上教师要积极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怎样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才能做到课堂高效呢。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教师要明白,为什么要让学生合作学习。是通过学生相互合作,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教师应该放开手脚,让学生唱主角,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发现过程,能够同时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从而使他们相信。这样既可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领悟去获得知识,才是最佳学习途径。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创造一种使学生能真正处在学“语文”,用“语文”的情景中,促其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所以,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改变教师教学方式。教师要积极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准确及时的教学评价是课堂高效的增长点。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高效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发生在学习与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走向,影响着教学效果。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且是课程本身不可或缺的要素。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课堂评价进行认真的反思和研究,构建积极准确及时的教学评价。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的评价。如课堂展示的评价、课堂质疑的评价、语言组织的评价、成绩评价、思想行为评价等等,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思想状况初中语文论文初中语文论文,把评价作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同时语文课堂对学生的评价应准确而客观,语言应该准确而得体,生动而实效,同时,还应给学生以激励,让学生从教师的评价中获得语文学习的不竭动力。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评价行为,研究课堂评价策略,改进课堂评价语言,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评价理性而生动。教学评价还包含许多方面,诸如对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这都需要认真研究,让评价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发展。
打造语文高效课堂的具体方法还很多,因校因人而异,适合的就是最好的。只要我们在实践中勇于探索,必有所获。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新课程标准下的高效实用的方法,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来自老师与同学的肯定、鼓励、欣赏和赞美,让师生共同体味高效课堂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