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历史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4-10 15:30:4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大学历史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大学历史论文

篇1

实验教学本身就是一种思想的尝试与探索,其主要目的是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不断的创新。由此可见,大学物理实验对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部分,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发散——集合——发散的循环过程。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是一种基于创新思维框架下的由发散到集合,再由集合到发散的循环过程,通过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例如:学生在进行固体密度的测量实验时,就要考虑到该固体是否规则,在液体中的悬浮状况,是否溶于液体等,因此,在多种可能的情况下,学生就要探索不同的实验方法,调动发散思维,从而实现掌握知识,提升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实验过程是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过程

物理实验是围绕一个既定的问题开展的,学生需要调动自身的多种思维能力,运用各种思维方法,例如:综合、分析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实验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了训练。例如:在进行“偏振现象”研究实验时,要求学生设计出各种光路,使之产生不同的偏振光,进而观察不同条件下的实验现象,并进行相互对比。实验前,学生要根据自身掌握的知识,进行科学的假设,做好实验设计;实验过程中,一步步进行验证。类似的实验探究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有效的将逻辑思维融入其中,并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学生在物理实验中提出质疑,进而提升批判思维能力

传统的“一言堂”很大程度上抹杀了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新课改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批判思维的形成,恰恰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因此,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理应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并带着质疑在实验中加以批判、验证。例如在进行钠光灯波长测量时,有些学生发现测量值与理论值不相符,在深入研究后,发现钠光是由双黄线构成的,即两种波长的混合值,并受到实验环境的影响。学生在物理实验中提出质疑,进而提升了批判思维能力。

(四)学生在物理现象分析过程中形成直觉思维能力

很多物理实验现象需要认真观察才能捕捉到,因此物理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好时间,具备逻辑推理能力,还要具备一定的分析预见能力。例如伽利略首先直觉地判断“重物先落地”是错误的,然后通过一次次的实验,得出物体的落地速度不因重量而改变的结论,了亚里士多德“重物先落地”的说法。

二、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设备单一,实验仪器高度集成,学生的动手能力受到制约

物理实验仪器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实验仪器高度集成,很多实验步骤都无需学生动手,这样会使学生的动手机会越来越少,动手能力提升缓慢。机械的实验操作,也很难让学生对各种实验原理和设计方法有所了解,更别说创新了。

(二)教学内容陈旧,内容较多

目前物理实验教学内容多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相对较少,并且在实验教材中,对实验的原理、方法甚至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案都一一列出,学生做实验的任务就是机械操作,并得出已经知道的实验结果。这样的实验,对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有很大帮助,但对分析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却是意义不大,甚至会使学生养成懒惰、不善于动脑的习惯。

(三)教学模式落后

一直以来,物理实验的教学模式多是沿袭传统教学模式。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无微不至”的讲解,然后按部就班地顺利完成实验。看似一片“和谐景象”,但是真正的教学目的却没有达到。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这种教学模式已经显得落后。

(四)实验教学过程限制颇多

由于实验教科书的指导相当详细,教师只要监督学生一步步完成实验即可,因此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仅起到了“监工”的作用,而教师的引导作用却无从体现,学生也无法发挥创新能力,甚至还受到教师的诸多束缚,例如:当提出异议时,教师会认为学生不听话(书中已经写得清清楚楚,偏要提出不同意见),并认为是故意找茬。另外,由于实验课时较少,教师力争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大量的实验教学工作,也有意压缩学生探究、验证质疑的时间,从而导致学生的实验效果看似显著,实则问题颇多。

(五)实验室缺乏创新环境

高校的实验室往往定时开放,并且很多实验内容也未能面向全体学生(主要指本科生)。学生的很多创新思想不是因缺少实验仪器,就是因仪器使用受限而被扼杀在摇篮里。另外,实验室在师资力量上,也存在严重不足,很多教师多年都未获得过继续深造的机会,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理念仍停留在多年前。这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便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

三、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

(一)改革实验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能力根据物理实验自身的研究方法和规律,建立从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体系。在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体系中,重视实验选修课的设置,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给学生创设创新活动的空间。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比例。鼓励学生灵活运用分析、归纳、判断等思维方法,在头脑中形成直觉和想象,构思实验方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二)开放物理教学实验室,提高实验经费投入

实验室要面向全体学生开放,时间也不局限于上课期间。从设备的安全及使用效率考虑,可指定专门教师指导和管理,但不能扼杀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学生如需动用贵重仪器,可征得管理教师同意后进行。随着物理实验要求的提高,高校应加大物理实验经费的投入,并做到专款专用,同时还要预留出更新设备的资金。另外,高校还应该注意仪器设备的科学使用,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尤其是一些大型仪器设备。

(三)更新理念,增强创新意识

创新不是一时的凭空捏造,而是要具备创新意识和相关的知识储备。由于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方面起着引领作用,因此作为教师,首先应具备创新教育的理念,并应用到教学中去,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创新学习;其次应加强创新知识的学习,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宽泛的综合知识,掌握社会文化、科技发展的新动向,注重对新理论、新技术和新信息的了解,并将这些知识融入到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去,才能引导学生把知识学活,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注重培养学生实验方法,促进学生创新潜力的发挥

要将科学发展史贯穿于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注重科学思想发展史的教育。例如:在电磁感应实验中,介绍法拉第在仔细分析电流的磁效应基础上,认为电流既然能产生磁场,反过来磁场也应该能产生电流,因此提出了磁能生电的假说。尽管在实验中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但他信念坚定,最终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索的艰辛历程,把学生融入到科学家的思维情境和发明创造的氛围中,促使学生将自身的学习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更加积极主动地吸收人类社会的先进思想。同时科学家的创新思维方法又可以从方法论上指导学生的学习,使学生主动地从不同视角创造性地思考问题,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2

二、大学生的职业发展

职业,又叫历程或生涯,它通常被用来说明一个人的生活历程,或者由此涵义引申为个人的职业或行为。单个个体———社会个体一般都是通过职业这个载体才能融入整个社会,也是通过职业这个平台来向社会展示自身才能或者才华,以此来实现自身的社会化。因此,职业发展是指随着时间的逐步推移与社会的迅速发展,社会上任何一个单个个体的职业生涯的不断向前发展或晋升,职业发展包括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从横向上来说,职业发展是指职业的迁移转换,从纵向上来说,职业发展是指职业的晋升变化;它的涵盖面很宽广,内容也相当宽泛,如社会个体的择业观与价值观、社会个体对职业的期望和需求、社会个体从事职业的目的及态度、社会个体对自身职业的规划和发展等等[3]。那么,大学生的职业发展也就指随着时间的逐步推移与社会的迅速发展,大学生走出学校就业后的职业生涯向前发展或晋升,这既包括大学生毕业后的职业迁移转换,也包括其职业的晋升变化。

三、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促进其职业发展

篇3

1.大学生普遍接受过良好的基础教育,已经掌握了较为系统和完备的基础知识。他们往往思维活跃,善于创新,对于新鲜事物抱有强烈的好奇心,是开展研究教学的不二人选。

2.研究性教学兼顾实践性与前瞻性,与高校的课程设置有着较高的契合度。同时,高校内的各种教学设施为探究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基础,图书馆和校园网络等设备也为探究学习的实现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保障。

3.高校以“双师型”教师居多,具备开展研究教学所必需的人才储备。这些高校教师通常同时肩负着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承担着各类课题,有着丰富的科学研究理论和实践经验。因此,在亲自向学生传授研究方法的同时,也有利于他们积累自身的探究教学实践经验[3]。

二、霍尔实验中的研究性教学

霍尔效应一直以来都是大学物理的传统实验课程,它得名于1879年在金属中发现电压的美国物理学家霍尔。以下将以霍尔效应为例,对研究性教学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进行探究。

1.实验中对霍尔元件的电路改进和保护。早前的霍尔元件由金属制成,由于霍尔电压过低而不具有使用价值。直到半导体技术的突飞猛进,才使霍尔元件在电池测量和自动控制等装置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霍尔元件体积较小,其整体结构为一般为1.50mm×1.74mm。较为频繁的使用次数和脆弱的自身构造,使霍尔元件极易损坏,因此,对霍尔元件的保护就显得极为重要,这也是为传统教学所忽略的。电路上的设计改进将会大大提升霍尔元件的耐用程度。其具体操作如下:选取霍尔元件工作电流输入端中的一端,添加两根带金属夹的导线,使两个金属夹分别夹住保险丝的两腿。其中,保险丝采用直径为0.32mm、额定电流为1.1A的常用电流保险丝即可。然后在霍尔元件的电压输出端也实施同样的步骤,这样就能有效地保护霍尔元件。当激励电流误接入霍尔元件时,保险丝会烧断,霍尔元件就得以保存。经过本人对该霍尔效应实验的改进和反复验证,当0.1A的励磁电流接入到该装置时,保险丝会立即烧毁,从而确保了霍尔元件的完好无损,说明该设计是具有一定可行性的。其实验原理图如图1所示。实验结果证明,该设计确实起到了保护霍尔元件的作用,从而有效地维护了霍尔效应实验器材,对霍尔效应的物理实验教学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在进一步保证大学物理实验教学顺利进行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创造的热情,提高了他们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霍尔效应在螺旋管轴线磁场测量中的运用。在研究长直螺线管轴线上的磁场分布时,常常需要利用霍尔效应。在工作电流和励磁电流都得到固定的情况下,通过变换霍尔片在长直螺线管轴线上的位置,逐点获取霍尔电压,最后求得磁场大小。而在对这些数值进行分析时,为了实现模拟的数值在不同学科的实验中具有广泛适用性,需要借助一种多物理场模拟软件。这时学生就可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软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自主探究。这也是新时代下的科技优势。如图2显示的就是理论计算、实验测量和数值模拟3种不同方法在进行螺线管轴磁场测量实验时得出的分布曲线。图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更加一致。虽然模拟计算偏差较大,但利用它可以更直观简便地得到整个磁力线的分布,这正是数值模拟的优势所在。而这几种方法结果间的差异,也为今后的物理实验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

篇4

错误演示法以认知冲突理论为基础,认知冲突是指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与所学新知识之间无法包容的矛盾,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提出.教学中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既能激起学生激烈的思维振荡,又会催生出乐于学习的积极情感.错误演示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外界的人为因素,利用错误演示,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意在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学生的认知内驱力,促进学生积极、高效地优化物理实验的认知结构.

1.2错误概念转变的理论基础

除上述之外,错误演示法还建立在概念转变的理论基础上,了解了学生的错误概念是实现概念转变的前提.教师首先应该在态度上关注学生学习科学概念之前存在的错误概念,从而了解学生头脑中存在的错误概念.然后提出错误概念,对错误概念进行转换,创设“冲突情境”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能有效地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创设“冲突情境”主要针对一些学生容易产生错误概念的教学内容展开.概念转变教学就是一种立足于学生的已有认识,使学生的错误概念向科学概念转变的教学,概念转变教学过程就是认知冲突的引发及其解决的过程.本文运用错误演示法,就是希望利用学生的错误概念,创设冲突情境,然后进行概念转变教学的过程.有别于其他的教学方法,它往往是从反面作为知识点的切入口,对学生有较高的能力要求.所以错误的设计往往是只服务于课堂上重点、难点的突破,切勿任意的展开、无限制的延伸.因此,在用错误演示法进行教学时,笔者是在实验教学中较为关键、重点的地方设计,而非从头到尾都是纠正演示,希望能在关键知识点教学中提高效果.

1.3问题的提出

在大学物理实验课,关于实验步骤与注意事项的讲授中,如果按照实验的操作步骤逐一讲授,学生的错误概念转化较少,认知冲突不明显,如果通过错误演示,然后纠正的方法讲授,增加了学生的认知冲突.然而这种错误演示的方法,相对过去的逐一按步骤讲授,能否使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明显?能否使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感更强烈?本文期望通过这两种不同讲授方式对比,得出初步的探索.

2研究对象的选定与处理

本文以华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的大一新生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大一新生作为实验研究对象,是因为大一新生都是第一次上大学物理实验课,基本排除了因上大学实验课后,导致的个体差异,从而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本次实验研究中,随机选取了140人作为实验对象,分为两个组,每组70人.在进行教学实验研究前,每组的男女比例、整体教学氛围、任课教师等基本相同.尽最大的可能控制实验前的无关变量,提高实验的内部效度。实验组在讲授实验步骤和注意问题时,采用错误演示的方法教学,对照组还是进行传统实验步骤的实验教学方法.实验组和对照组所接受的教学内容都是初次接触,均为完全不知道的情况,并且在实验过程中没有对任何一组的学生进行实验的强化处理,均为相同的实验操作情境.教授的内容均为普通实验的“物体密度的测量”,整体教案一致,只是在其中有关物理天平的使用方面,运用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

3教学方法的实施与应用

笔者选取的课题是大学普通物理实验“物体密度的测量”.在学生自主实验前,我们常常需要简要地介绍实验的操作规范和操作方法.本实验所需要用到的主要仪器是天平,首先调节好天平,才能进行液体或固体密度的测量,天平调节的细节体现了学生对实验操作的规范程度.对于刚入学的大学生而言,中学阶段大部分学生较少甚至没有接触过较为精密的物理天平,如何正确使用物理天平成为大学新生较为普遍的易错点.笔者通过两种教学方法来讲解天平的使用,将学生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具体教学方法如下.对照组:笔者将物理天平放置在讲台上,按正确步骤为该组学生演示天平使用.首先,调节天平的底脚螺丝,让水准仪气泡到中央;其次,调节游码,使得游码到零刻度;再次,调节物理天平的平衡螺母,让天平的指针竖直向下;演示完毕之后,课堂继续进行,对有关测量密度的原理进行讲解.实验组:同样,笔者将物理天平放置在讲台上,但演示步骤与对照组学生不同.首先,调节物理天平的平衡螺母,让天平的指针竖直向下;其次,调节游码,使得游码到零刻度;再次,调节天平的底脚螺丝,让水准仪气泡到中央;最后,口头告诉学生该操作步骤有误,正确步骤应该是反过来的;之后,课堂继续进行,对有关测量密度的原理进行讲解.

4应用SPSS软件进行实证研究

4.1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知识掌握的自我认同的对比

本文通过命制问题,当堂测试,“关于天平使用的注意方面,您觉得自己得到了收获吗?”设置4个不同的选项。利用SPSS软件,将选项中的“非常同意”、“比较同意”、“不同意”、“非常不同意”4种不同程度依次设置为“4”、“3”、“2”、“1”,其中,组别1为对照组,组别2为实验组,录入数据如表3.此类情况多采用秩和检验,即利用非参数检验,这里采用的是两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继续对两个样本进行Mann-WhitneyU检验,即判别两个独立样本所属的总体均值是否相同。其中,在表4中,组1为对照组,组2为实验组,对照组的平均秩次为51.65,实验组的平均秩次为72.74,Z值为-3.789,相伴概率为0.0,明显小于显著水平0.05,可以认为应该拒绝零假设,认为两组之间的均值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错误演示法对学生的知识情感的认可程度产生了影响,两种教学方法之间是有显著性差异的.综上数据,可以得出结论,在错误演示法讲授天平使用时,对比传统教学,更能提高学生对知识掌握的自我认同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的情感.

4.2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知识点掌握的对比

关于学生知识点掌握的情况,为了避免设置无关题目降低对该研究的可靠性,针对性地就天平使用的操作步骤这个最相关的知识点,命制了有关操作步骤的测试题目,探索两组学生通过两种不同的方法教学后,对这个知识点的重视情况及掌握的程度,进行了当堂问卷测试,“在天平调节时,应最先调节哪个呢?”同样,利用SPSS软件,将本题选项中的正确答案设置为“1”,其他3个错误答案均设置为“0”,其中,组别1为对照组,组别2为实验组,录入数据如表6.利用非参数检验,这里继续采用的是两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对两个样本进行Mann-WhitneyU检验,即判别两个独立样本所属的总体均值是否相同。同样的,在表7中,组1为对照组,组2为实验组,对照组的平均秩次为55.66,实验组的平均秩次为67.20,Z值为-2.317,相伴概率为0.021,小于显著水平0.05,可以认为应该拒绝零假设,认为两组之间的均值存在显著差异.综上数据,可以得出结论,在错误演示法讲授天平使用时,对比传统教学,更能提高学生对实验操作步骤的记忆及对知识点的掌握,能较为有效地突出实验的重点,并引起学生的注意.

4.3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对实验整体印象的对比

为了能够进一步分析学生对实验整体印象的情况,笔者还设置了一道开放题,“本实验,您觉得天平调节应该注意哪些方面?”通过统计得到如表9所示结果.从表中可以明显看出,虽然错误演示法的被测人数略小于传统演示法,但涉及天平水平的答案却超出传统演示法,在错误演示法中回答天平水平的人数占59.6%,大于传统演示法的36.9%,也进一步补充验证了上述研究结果.将难点采用错误演示法教学时,学生的印象会深刻,能更好地把重点内容作为重点来记忆.

篇5

史料一般分为三种:实物史料、文字史料和口述史料。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史料的存在方式日益多样化,利用网页和视频也成为收集史料的重要途径。史料对于史学研究来说具有重要作用,只有收集了大量史料,才不致写出空洞无物的文章。 

首先,收集史料要做到详细具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类保存历史意识的提高,当代资料的收集工作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比如可以通过广泛阅读及时积累史料,充分利用当前历史学的各种网络资源平台,不断丰富历史知识,及时补充历史史料。 

其次,收集资料要有发现意识。对于眼前的史料,有人视而不见或者见而不识,那么蕴含其中的史料价值就无从发现。只有当史料中的历史信息、历史价值被充分发现,外显的遗迹才能内化为史料证据。 

最后,史料的收集要具有客观性。研究者在收集史料时要秉持客观性原则,广泛收集资料,不能对不符合自己偏爱的资料不予采纳,更不能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去裁剪历史资料,无视历史史料的全面性和论文写作的客观性。 

二、史料的选择与运用 

对于历史论文的写作而言,史料的选择与运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史料的搜集和选择上要注重史料的典型性和可信度,并将史料与科学的分析方法和历史观点相结合。 

首先,史料的选择要具有典型性。历史的遗迹不计其数,面对浩瀚庞杂的历史史料,要善于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史料进行比较与筛选,选择最具典型性的史料去说明历史问题,围绕问题有的放矢地选取富有典型性的史料,增加历史研究的真实性和说服力,使过去的历史呈现时具有完整性与鲜活性。 

其次,史料的选择要具有可信度。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工作完成之后,辨别史料的真伪就成为论文写作的一大问题。史料的真伪直接决定着历史论文的可信度,所以要选择可信度高的史料作为论文写作的材料加以运用。著名历史学者戴逸曾说:“历史研究必须以史料的收集、整理、排比、考证为基础。” 

最后,要注意将史料的运用与作者的历史观点相结合。论文的写作不是历史史料的简单堆积,而是史料与观点结合的成果。对于历史论文的写作而言,历史史料纵然必不可少,但是如果没有作者历史观点的解读,那么整篇文章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唯有在深刻分析、研读史料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现历史、认识历史、反省历史。 

三、史料的解释 

历史是一门具有解释性的学科,历史论文的写作同样离不开解释。有时历史解读还必须借助合理的理论假设,这就决定了历史解释不可避免的会带有主观色彩。所以,对史料的解释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在历史史料的叙述和解释过程中,研究者要做到努力排除自己内在的偏好和偏见,在历史知识的呈现上努力做到全面、客观,同时也要认识到自身存在的某些条件束缚,不让其受到自身价值准则的影响,确保尽可能接近地反映历史事实。 

其次,历史学家在研究过程中还要确立正确的历史方向感。史料的收集与运用固然重要,但是历史研究者也要意识到史料的作用在于提供一个台阶,以达到认识历史的目的。对历史的认识不仅在于认识历史事实,还要在现有史料的基础上不断跨越,超越当前社会以及当前历史所具有的局限性,将眼光投射到将来,因为历史学家只有在将来才能找到历史判断的最后标准。 

最后,要注意将历史史料与史学理论相结合。日益丰富的历史史料的发现需要科学的理论加以指导和分析,从史料本身出发,推导出新的历史研究领域,同时,新的历史史料的发现也促进了史学理论的创新,在史料分析与运用的过程中拓展出新的历史问题与历史领域,可以说历史史料的扩充与历史认识的深化是历史研究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了历史学的发展。 

总之,史料在历史论文写作中占有重要位置。史料的存在增加了还原历史真实的可能性。但是,想要增加历史事实的说服力,就必须增强史料的科学性及可信度,将史料的选择、运用与科学的理论与分析相结合,使史料不断得到发掘和充实,也使历史认识得到不断深化。 

注释: 

[1]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2]戴逸,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如何深入[N],人民日报,1987 

【参考文献】 

[1]齐世荣.史料五讲[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王学典.史学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篇6

2利用物理学史激发学生的兴趣

光学是研究客观世界中有关光现象规律的一门学科,通过大量历史资料和出土文物的分析研究,充分证明我国古代光学在世界科学技术史中的重要贡献。当时物理学领域内成就最大的是墨家,它是由鲁国的墨翟(公元前480~39年)和他的弟子等所创立。《墨经》是墨家的集体创作成果,它比古希腊欧几里得(公元前330~275年)“光学”还早百余年,不仅是中国光学的先驱,在世界光学史中也占领先的地位。《墨经》对光的直进律,做出了精辟的记载,认为从物体上发出来的光线,好像箭矢一样(“光之人,照若射”),通过精细的观察实验发现,当两个光源同时照一物,产生本影和半影,还给投影下了一个科学定义:光有所遮挡的地方就是影。墨家根据光的直进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针孔照相机。在十一、十二世纪间,我国科学家郭守敬根据光学原理制成了各种天文仪器,观测天象,取得了丰硕成果[4]。

在教学中我们感到,上实验课缺少足够的时间,应该将实验仪器的一些改进通过演示,使学生明了其实用与便捷。而我们只能见缝插针,简单叙述。例如:在薄透镜测焦距的实验中,以前成像的像屏用的是一个喷漆薄铁片。共轭法测焦距,要求同学们在观察到大小两个像,我们说这叫“大像追小像”,追的结果是看两像的中心是否重合,这一步是用成像的方法(细调)验证粗调是否调好了,是否“同轴等高”。为了对比,学生往往在屏上做记号(划一横线),时间长了,白色屏被画得全是横线,面目全非,很难辨别。新仪器做了巧妙的改进,在一小张硬纸板上,印了坐标,然后用塑料薄膜扎制,既美观又实用。这一看似简单的改进,给使用者带来很大便利。让同学们知道,实验仪器的设计也不是完美的,需要不断改进、更新,这首先就需要认真观察,发现不足,提出建议或思路。

单摆测重力加速度实验,这是经典的物理实验。单摆不仅是准确测定时间的仪器,也可用来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变化。第一个发现摆的振动等时性的科学家伽利略,他用实验求得单摆的周期随长度的二次方根而变化。惠更斯制成了第一个摆钟,而且第一次记录到一个耦合的振荡器观察。“惠更斯的同时代人天文学家J.里希尔曾将摆钟从巴黎带到南美洲法属圭亚那,发现每天慢2.5min,经过校准,回巴黎时又快2.5min。惠更斯就断定这是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重力减弱。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发明了圆锥摆,是在两个方向上自由摆动的钟摆。通过分析摆锤圆周运动,他用它来分析行星的轨道运动。19世纪中叶傅科在巴黎的先贤祠证明了地球的自转。牛顿则用单摆证明物体的重量总是和质量成正比的。实验教师本身应该对所做实验从实验内容、历史背景、仪器结构、仪器调节、仪器维护各环节了如指掌,这样才能及时解决和解答实验中出现的种种难点、问题,并迅速应急处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遇到问题应该如何面对、怎样解决。当然教师的知识也不是全方位的,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过程中,有些问题也可能会出现瞬间“卡壳”的尴尬现象,这就敦促教师应大量查询资料,不断更新知识,在教学中学习,提高自己认知能力,从而保障教学质量。

3存在的问题

(1)对物理学史融入大学物理实验重视不够,且不重视学生的逻辑思维及动手能力的培养,形成单纯知识灌输。

(2)没有特定时间进行物理学史、物理思想的教学,从而导致在实验课中不系统、不全面,缺乏完整性。

(3)需进一步加强教师对教学的严谨态度、拓宽知识面、提升自身素质、提高实验教学水平。

篇7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具有较强的权利意识,并且对于个性张扬和独立声音的表达也非常重视。因此,在实际的观察过程中,我们发现当代大学生对个人利益的保护也相当重视,他们自身作为教育的消费者,对这个身份有着非常清晰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会主动地思考思想教育和消费方面的问题,例如学校的收费是否合理,对于学校的相关规章制度,学生也会发表自己的看法,采用适当的途径解决。

1.2积极表达权利诉求

当代大学生不仅仅是停留在权利的自我意识阶段,他们还希望自身的权利受到关注,比如他们更多关注的问题是如何将自己的权利意识更合理地表达出来,通过表达来改变目前的状况。他们希望管理人员能够重视他们表达的权利,进而改变学校的制度,从而实现自身权利。

1.3学生对权利意识依然比较模糊

由于当代大学生社会资历尚浅,知识面在一定程度上还比较狭窄,因此他们对于自身的权利认识依然比较模糊,而且年轻人比较冲动,因此对于权利的夸大屡见不鲜,甚至很多学生只一味抱怨学校的问题,而对学校管理层做出的努力视而不见。对于学校学生权利,我们不仅仅是需要遵守法律,赋予学生相应的权利,还需要防止学生出现过于极端的举止。

2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必要性和内容

2.1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目前,中国的很多学生都在家中娇生惯养,个人意识较强,而集体观念和分享意识较差,且容易产生激动等过激情绪,而现阶段国家的高考模式难以对学生的受压能力和受挫能力进行检验。虽然高效扩招逐渐普遍化,但重点大学的数量却没有明显变多,因此学生面临的升学和就业压力不断增加,这就给学生在大学里的正常生活带来了隐患,也给学生的管理带来了更大的难度。同时,由于目前高等教育学校学生管理暂时没有相应的理论体系,也缺乏模块化的管理系统,在解决具体问题中,往往采用“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消极处理方式,缺乏系统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措施。

2.2高等教育学校学生管理的内容

在高等教育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应以中国国情和国际发展趋势为依据,以科技创新和发展经济为目标,深入贯彻科学的主旨思想,在具体工作中,以学生为本,以发展的眼光和创新的思维开展工作,不断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内在潜力,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的,全面建设现代化和系统化的学生管理体系。

3学生管理工作新思路

3.1正确认识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

首先,我国教育和传统的计划经济教育有本质的区别,计划经济时代,学生进入了高校意味着拿到了“铁饭碗”。在这种模式的教育下,学生与高校之间的管制是一种单项的“予”与“取”的关系,是管理和被管理之间的关系。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学生和学校之间的关系也出现了新的变化,特别是大学生和市场进行双向选择的到来,学生不仅仅需要接受教育,还需要在高校教育中“获益”,因此,需要尊重和维护学生的权利。

3.2正确认识和对待高校学生的权利意识

出色和高效的管理对于我国高校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高校管理工作而言,应该站在服务角度,在对学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尊重和维护学生的权利意识,因为高校是否能够尊重和维护学生的权利意识是整个管理成败的关键。同时,制订相应的制度,通过与学校多交流,掌握学生的动态,学生通过正当的途径表达自身的权利需求,相关的管理人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双方处于互相信任的基础上。

3.3积极引导学生的权利意识观念

对于学生的权利意识,校方要进行正确的引导。教师在引导学生权利意识时,需要注意引导的方式和合法性。对于高校教育而言,权利意识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一个分支,能够培养大学生的主题意识,维护大学生的尊严,而且对于学生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也有一定的帮助。从这个层面来讲,我们需要意识到大学生权利意识的变化带来的积极作用,鼓励大学生向学校管理人员提供意见。高校教育要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从而积极引导学生更多地接受权利意识教育。

篇8

1.教学模式单一。处于当代教育发展环境下,新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入,高校的教育理念也要进行相应的创新:转变以往单纯的对学生进行知识机械灌输的教学模式,把精力投入到提升学生知识能力的教育过程中。就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而言,科学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是其不可或缺的内容。但是在以往的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单纯机械的验证相关理论知识成为高校物理实验中的主要教学内容,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过于机械和单调,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高。并且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往往是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实验安排,制定实验步骤、组织仪器设备等内容都是由教师来准备,实验方法和实验数据的记录也通常是由老师来完成,而学生只是对教师实验过程的一个机械模仿。这样机械化的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建立,基于此,改革现有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成为物理教学中的一项迫切任务。2.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落后。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方法是“教师统领实验过程,学生机械模仿”,在此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久而久之,学生会对教师形成一种依赖心理,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会看不会做”,并其怠于思考,使得学生形成一种模仿的思维定式,难以有所突破。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受挫,难以主动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不利于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另外,物理实验教学内容比较落后,没有很好的体现学科之间的共融性。大学物理实验内容也基本是验证性和测量的,利用学生的创新思维,出于学生自己的创造能力来设定的带有研究性的内容相对匮乏。正是在此基础上,与国外培养的物理实验人才相比,中国物理知识方面的人才理论知识可以很丰富,但是具体到实践操作中,却难以有效的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而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更是缺乏。

二、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的优化策略

(一)改革物理实验教学方法

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方法中,采取的是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预先告知学生这次的实验目的,并且在此基础上,教师还会详细的为学生讲解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步骤、实验过程中需要用到的仪器及其使用方法,并且还有相关的数据记录、数据处理等信息。更甚者,有的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加明白本次实验的过程和步骤,在实验开始之前把整个实验过程在学生面前演示一遍。在此基础上,教师在进行物理实验教学之前就没有必要让学生对将要传授的内容进行预习,学生也不需思考,这样就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学生对教师的实验过程也产生一种依赖性,在教师做完相关的实验后,很多学生沉溺于教师的实验过程中,却难以理解其中涉及到的科学原理。也正是因为此,学生缺乏实践操作的机会,没有一定的实验操作经验,难以促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即使是在具体的物理实验过程中,教师也是为学生准备好一切,学生也不需要深入思考,只要按照教师给定的步骤加以演示就可以了。这种机械的实验过程严重违背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鉴于此,在具体的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适应现代课程改革的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改革物理实验教学方法,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做起:1.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学生预习,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引导”为辅。教师在物理实验过程中,需要对实验仪器和原理细致的介绍,牵涉到具体的实验步骤和测量方法,教师要利用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自行设计完;2.将物理实验课以选课的形式出现。物理实验课中会有学生必做的实验,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以学生对实验课的实际需求为依据,结合学校对物理实验课程的安排,在实践发展的基础上为学生开设选做实验项目。既然是选作项目,那么学生就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实验能力来自主安排,在自己动手的过程在提升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教师通过这样的教学安排,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另一方面又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学生自觉发现和处理相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得到进一步提升。3.随着时代的进步,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紧跟时代脚步,高校物理实验教学中也应扩展计算机的应用范围。计算机在高校物理实验中有很高的应用价值,例如利用计算机来操控实验的过程,收集相关的物理量,快速的将实验数据记录下来等,另外,利用计算机实施拟合分析,制作图标等内容也是其应用表现。除此之外,教师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进行计算机管理,也属于计算机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范围。当然,计算机在物理实验中只是一种辅手段,它的应用可以方便物理实验的进行,促使学生加深对物理原理的理解以及对实验方法的掌握,在物理实践中的应用仍是十分必要的。

(二)创新物理实验教学内容

就现在很多大学开设的物理实验课程而言,验证性实验是其最主要的表现内容。而相对应的,以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为基础,集科学性和设计性为一体的实验内容则比较少。基于现代的经济发展环境,这样的设置体系会妨碍高校对实践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学生进行实践创新的发展空间也被缩小,而学生通过实验也难以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一些高校中,受到学校生源条件的限制,在具体的物理实验过程中,学生和实验仪器一对一的现象并不少见。在此发展条件下,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同时也间接的加强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在有些高校中,受到学生人数的限制,物理实验课基本上是两到三个学生共同做一个实验,这样的分配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少数学生的惰性思维。因此,他们在物理实验中只是机械的记录相关数据,而没有主动动手和主动思考的习惯,这样的话,这些学生就难以在具体的物理实验过程中得到锻炼,有些学生甚至对此感到厌烦。另外,如果高校设置的实验项目有限,而其中的学生人数却过多,那么物理实验就难以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也不能有效做到与物理理论知识课的同步。鉴于此,高校在开设物理实验课的时候,要充分结合院校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发展需要,以现有的物理实验仪器为载体,调动学院教师的力量,以本院校中的物理实验教学为基础,科学编写相关知识的物理实验讲义,其中涉及到的内容要充分体现物理实验的实用性,并且在其中详细阐明某项实验在某些专业中的应用。以此物理讲义为标准,学生在做某项实验时,就不会产生这项实验与所学专业有何关系的疑问。另外,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迎合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为了适应社会对实践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高校的物理实验课程中可适当融入一些富于实践操作性的实验项目,例如自行车及钟表的拆装等内容。社会在不断发展,高校中的物理实验也要与时俱进,为了进一步与社会科技发展接轨,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和学生对自身能力的需求,适时改革物理实验讲义,使得物理实验讲义为学生提供实验参考的同时,也能跟上时展的步伐。高校为了加强物理实验教学的影响力,也可以迎合学生的对物理实验的兴趣,举办物理实验设计大赛,使得高校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科技的发展。

(三)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

物理实验过程中,物理实验的考核体系对科学判断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评价学生的实验成绩具有重要的影响。物理实验不同于理论知识学科,在它的评定过程中,物理实验成绩占据重要地位。正是鉴于这种学科的特殊性,其考核体系才更加需要完备。对物理实验成绩进行评定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以实验报告的形式来加强对学生的考察,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这种考察形式具有一定的弊端,实验报告是以纸质的形式出现的,教师看到的只是学生实验的结果,而难以看到学生实验的整个过程。并且在这种考察形式中,即使学生不做实验,也可以提交一份完整的实验报告,因为学生可以抄袭其他学生的实验数据实验记录。鉴于实验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教师又很难发现实验报告中的这些弊端。因此,教师在实际的物理实验评定过程中,一定要创新实验考核机制。在此,笔者建议利用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在具体的考核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考察的内容不能过于单一化,学生对实验方法和技能的掌握,学生对待实验和相关实验问题的态度等内容都要纳入考核体系,教师都要加以科学化的考察。从一定程度上说,这种全方位的考察,也是对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主观能动性的一种激发,让学生充分重视物理实验的过程,也让他们明白物理实验考察不只是一种简单的成绩判定,更是一种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考察。同时,也充分体现了评定的科学性和公正性。此外,口试、笔试以及现场操作等方式也可以被应用到成绩考核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实验考核氛围,加强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力争考核标准更加科学,能全方位、公正地对学生进行实验考核。

综合来说,高校物理实验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结合现代的经济发展环境,社会对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践应用型人才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而高校中的物理实验则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迎合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趋势。在此基础上,高校要进一步适应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明确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物理实验教学方法、物理实验教学内容和物理成绩考核体系三方面来改革大学的物理实验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有效促进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效率的提高。

作者:薛禹 单位:北华大学物理学院

参考文献:

篇9

二、大学生寝室文化的结构和功能

(一)大学生寝室文化的结构

从寝室文化的表现形式来理解,大学生寝室文化具有两种表现形式:表层文化和深层文化。所谓表层文化是指大学生寝室里的具有表现性的生活现象,如寝室的公共设施、布置、消费行为、交际方法、娱乐行为、兴趣爱好等等。而深层文化则是指大学生在寝室生活中所反映出来的观念,如思想观念、心理心态、思维方式、人为行为等。其中深层文化是大学寝室文化的实质内容,表层文化则是深层文化的外在表现。此外,大学生寝室文化不仅蕴含理性的成分,也包括人的情感、意志以及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非理性因素。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载体,经过长期的相处,每个寝室都会慢慢形成自己的风格,寝室之间各有特色,这也使寝室文化更加的多元化和网络化。

(二)大学生寝室文化的功能

大学生寝室文化因为结构取向的不同而体现出正负功能。

1、寝室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子系统,相对一般校园文化而言,大学生寝室文化不仅具有教育思想、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交往人际、娱乐身心等基本功能之外,还具有养成和谐意识、培育人文情怀、提升国家理念等独特的育人作用。为此,我们须正视大学生寝室非理性因素的文化事实,把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

2、其负功能主要表现为在一些落后的寝室文化对寝室成员健康成长和整个寝室以后的发展形成的负面作用,也隐性存在大量的灰色潜流,弱化了寝室文化的教育的功能。

三、大学生寝室文化中常见的问题

寝室文化虽然受到大学生自身素质及宿舍管理者的约束,但主流文化、社会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等各种其他文化也会对寝室文化产生影响和冲击。

1、大学生寝室文化结构的深刻变革但其组织功能滞后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和高教改革的深化,高等教育也开始进行了转型。高校教学也变得更加多样性,具有完全学分制、弹性学制、流动教室制等多种学制。传统班级的概念逐渐淡化,而相对比较固定的寝室取代教室成为大学生一天中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据统计,我国高校学生每人每天平均在寝室停留的时间大约14个小时,除去睡眠时间,每天约有6个小时在寝室度过,占整个课余时间的80%以上。2004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切实加强高校学生住宿管理的通知》中规定:“为进一步加强学生住宿管理,原则上不允许学生自行在校外租房居住”。根据这项通知寝室就成为绝大多数大学生休息、学习、生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场所。大学生在寝室的生活时间增多,对寝室的依赖性也增强。寝室作为高校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其独立性随之凸现出来。

2、寝室文化负功能膨胀,削弱了寝室文化的育人功能

主要表现为一些落后的寝室文化对寝室成员的成长和整个寝室的文化养成产生负面作用。物质文化方面———缺乏人性化设计的寝室设计理念;制度文化方面———“以管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与“服务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互相矛盾;行为文化方面———以网络化背景的行为规范边界模糊;精神文化方面———大学精神的淡化、人际关系的冷漠与负面情绪的滋生。许多高校的寝室文化建设仅仅停留在对作息制度和卫生的管理等表面文化,只关注到了文化建设的表层和中层,而忽视了对大学生内心的建设,没有进行深层次的建设。

3、大学生“禁婚令”被解除,管理机制等不能适应寝室文化建设的要求

高校公寓管理人员低质、低效的服务以及不尽人意的公寓文化设施,导致学生的合法权益不时受到侵害,由此引发学生对学校工作的强烈不满,给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的效果产生了极大的抵消作用和副作用,使得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的效果大打折扣。

4、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对寝室文化建设的冲击

部分学生沉溺于电脑游戏、网络,与其他人交流减少、影响着其他学生的寝室的作息规律和正常秩序。因上网造成的寝室人际关系淡漠、学习成绩下降等现象也是必须予以关注和解决的重点问题。

5、社会环境的变革对寝室文化的负面影响及人际交往矛盾凸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出现了深刻的变动,在这种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社会条件下,随着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进入高校,“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和行为开始在高校中滋长和蔓延,由这种观念导致的不良后果就是寝室成员间冲突频繁。近年来发生的暴力现象、施虐现象、群殴现象、自杀现象、精神疾病现象、心理健康指数下滑现象等诸多现象反映出非理性因素的重视不够,而这已经影响和制约了寝室文化育人功能的发挥,偏离了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的本质。因而,须从人学的理论视野对大学生寝室文化进行新的解读和构建。

四、构建大学生寝室文化的方法

1、建立“学习型寝室”奠定了良好基础

寝室作为高校学生中活动的最小单元,每个寝室一般住4~8个人,刚好能够形成“学习型组织”建设中的一个小组织,而且学生课余时间大都待在寝室,因此寝室是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阵地。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是积极的、正面的,有实现自我价值的目标,有奋发向上的渴望,这些都为应用“学习型组织”建立“学习型寝室”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2、对寝室成员施以学风正相关影响

“学习型组织”理论应用于高校最基本单元———寝室,通过建立“学习型寝室”改善目前寝室学风建设中存在的不良风气,同时以通过各类特色寝室的引导,在激发兴趣的基础上,建设学习型寝室,逐步形成从个体—寝室—公寓—院区—学校的整体化学风建设体系。

3、建立“学习型寝室”需要有坚实的基础

“学习型寝室”是加强学风建设的内在要求和有力抓手。要通过加强和改进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唤醒学生与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健全和完善学生的主体人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此来达到改善学生素质的目的。要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和心理世界,增强思想引导和心理疏导,通过理想和信念教育,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从而使学生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要求,通过自觉学习、修养、反省、总结、批评、改造等方式,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个人素养不断增强。

4、组建寝室团队学习共享机制

心智模式是根深蒂固于心中,影响我们认知、了解这个世界的思维。我们通常不易察觉自己的心智模式,以及它对行为的影响。通过成员的改善心智模式达到团队建立共同改变,创造出一个更有利于人性发展的氛围。在促进寝室团队学习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交相互交流互相讨论的作用,使每个成员都能说出心中的设想,然后共同思考,在探讨和对话中促进团队的合作和增进团队学习,建立学习互动及学习共享机制,使成员能获得更多的知识信息,从而体会到学习乐趣,进一步激发队员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篇10

②演示实验仪器最适合做开放性实验项目。仪器种类多,相较于其他的实验室,它在管理方上比较灵活,同学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等等来使用这些仪器。再者,这样的实验教学方式十分机动,教学形式较其它方式自由,学生可依照自己的选择来挑选仪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③对创造能力的发挥有推动作用。通过这样的方式有利于学生将其知识向能力转变,学生的实践活动的范围经由他们对仪器的组装而扩大。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穿凿能力,也为其科研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④发达水平较低的地区更适用于使用这种教学方式。还可用于对文科大学物理的实践性教学。这种办学思想见效快,且对仪器的投资较少,适合在发展水平不高的地区进行推广。

⑤设计性实验用于学生选做实验阶段,主要以对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为主,答辩式、研究式的教学法被这样的试验方式所采用。在该阶段,经由教师提供实验的项目,学生依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通过对资料的查阅以及调研,对理论进行推理验证,以确定实验的方法,从而自行对实验的装备进行选择,并独立地完成实验。并且在结束试验之后进行相关经验的总结和进行论文的撰写。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在教育模式方面的主体是教育者,学生的主题活动形式更加具有了实践和创造性,教育的内容充分考虑到学生和受教育者的需求,学生和教师从课程教学计划的实施者向设计者转变,以前的制度化的课程(经由事先确定)也向学生在一定的框架之下进行自主选择的持续变化的活动内容发生转化,学生的个体需求在这样动态化的课堂当中得到了餍足,学生作为主体的活动也得到了积极调动,很多方面都相对于之前的实验室有了很大的不同。以自我为主体在活动中得到了充分展现。学生对活动的积极参与也将自身的能动作用进行了积极调动,学生实现了自主学习,实现了创造的机会,充分展示了他们的独特之处,他们独立发现和思考并解决遇到的问题的能力在畅游于仪器的“海洋”中得到了体现,对课堂教学要创新这一要求在“从任务到观察到行动到问题到反思到解决”的模式中得到了彰显。所以,这样的演示实验室可以满足创新教育的需求。对这样的实验室的合理科学的利用来建设设计性和综合性的实验项目有利于特色化创新教育的进展,这也为以后的实验室建设发展提供了优良的空间。

2演示实验室分层次开放的思路与方法

利用现有的仪器设备,分层次对不同专业学生分层次实施不同的实验项目,加以辅助材料设计一些物理实验。分为4个层次的实验专区。

①物理基础演示实验,主要针对文科专业学生进行开放。旨在培养文科大学生的自然科学素养。实验从物理基础知识为出发点,其内容简单,应用广泛。主要以定性研究为主。这类实验有:能量穿梭机———主要利用机械能守恒,动能与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有蒸汽机的模型,还有有趣的光学趣味实验等。

②对大学理科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一些与大学物理相关定性实验,如:李萨如图像变换、海市蜃楼的模拟原理、电磁加速器的现象及原理等。

③综合性及自主设计性的实验,主要针对物理专业大三、大四的学生,在对物理实验基础上开设一些综合性的实验。例如:激光调腔实验的研究、多普勒效应的演示、激光窃听等。根据学生的理论及实验基础的特点,由学生自行设计,在实验老师的协助指导下完成课题的研究。

④培养师资教学技能。利用一些常用仪器演示实验,如:静电屏蔽与高压尖端放电实验研究,进而研发多种演示小实验:静电喷水现象“、电风”吹灭蜡烛等实验。为以后开展基础实验教学示范基地,培养欠发达地区师资力量做好硬件资源的储备工作。还可以开设一些与中学物理和大学物理实验均有关联的实验,构建实验预备区,为中学物理与大学物理知识衔接做好准备工作。

3理论价值与应用前景

物理设计性实验室的开设要建立在学院的实验能力的基础之上,需要学员在解决或者实际测量的问题当中将物理的知识还有实验的技能加以运用。以后的专业课程和科学的训练还有学术研究的进行要经由学员通过分析和解决问题将自己的理论知识转变为自己对实际的问题的解决来进行训练。考验学员的物理实验基本功的把握程度的有效途径就是设计性实验室。设计性实验室同时也是可以使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个人能力得到提高的有效方法。在这个过程当中,学员的学习乐趣将会通过自己对材料的查阅和对方案的比较,自己设计切合原理的实验操作步骤得以充分体会。该实验室的开始有利于学员结合自身的相关知识,达到学习和发展能力的有机统一,实验教师也由此更加便于了解其情况,并为其找到适合的教学方向和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法。演示实验室的开放对不同层次的学习者有着深远的影响,及早地开展物理演示实验室分层次开放实验并及时实施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及深远的意义。

①可以激发实验人员的创新能力,提高技术能力,促进他们之间的技术交流;

②可以节省或暂时缓解资金问题,进一步提高了该校设备的可利用价值和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