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11 17:31:5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数学德育渗透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2.德育渗透的主要内容
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道德行为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知—情—意—行”的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结合学生自身的发展特点,可以在数学教学中渗透以下德育内容:
2.1爱国主义教育
中世纪的中国数学,有《九章算术》、《周髀算经》、割圆术、天元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近代数学中相对于笛卡尔、费马对几何的贡献,牛顿、莱布尼兹对微积分的研究,拉格朗日、拉普拉斯对常微分方程的付出,我国的数学发展迟缓。随着熊庆来、华罗庚、陈省身、苏步青、陈景润、丘成桐这些优秀数学家的出现,及1986年中国数学学会成为数学联盟成员;2002年中国北京成功举办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中国数学的发展水平在国际地位中有了显著的提高。所以数学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中不仅仅要教育学生记住我们曾经光辉的发展史,还要让学生看到我们发展中的不足以及与国外的差距,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树立学习信心,培养民族自尊心,对学生进行立志成才的理想前途教育。
2.2个性品质培养
爱因斯坦说:评价一个理论是不是美,标准就是原理上的简单性。公理的简单性、表达形式的简单性、数学语言的简洁性、数学符号的简单化处处都体现着数学的简单美。正是数学的这种特性,能够帮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及内涵,培养实事求是的学习品质。而数学概念、命题、定理表述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确、简明、严密更能让学生去浮躁远浮夸,形成严格认真、刻苦钻研的意志品质。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数学思维方式能够养成学生缜密、条理清晰的生活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对学生形成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2.3辩证唯物观点培养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实际。如导数的概念就来源于物体运动中的瞬时速度,微分的概念由一块钢板受热之后产生的变化引入,还有极限思想,定积分的应用等等。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让学生体会数学中的辩证关系,接受初步的辩证唯物观点教育,培养正确、健康的思维品质。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
2.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不可否认,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这个平台运用的状况,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德育教育水平.
(1)在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中指出:“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阐述教学的内容,使学生从中领悟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以及反映数学中的辩证关系,从而受到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数学是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数学的概念和公式是从现实生活中总结出来的.比如,在学习负数的概念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想象现实生活中的大量的实例,如天气预报中的零上度数与零下度数,仓库运进20吨粮食与运出50吨粮食等,这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是现实中客观存在的,由此就有反应其意义的正数和负数了,学生了解了这个概念,我们也由此可以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了,让学生懂得数学来源于实践,只有掌握好了数学知识,才能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再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认识.
(2)结合数学知识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结合数学的知识,预先在备课中就选取相应的实例来为学生们讲解,这样的实例是十分丰富的.比如,我们的祖先在《九章算术》中最早提出了正负数的概念,我国是最早将负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国家,在三国魏时期的刘徽首创“割圆术”,在近现代,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先生被誉为“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这些在世界数学史上闪闪发光的不可磨灭的成就,无不激发起初中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产生沿着先辈的足迹继往开来,学好数学为祖国的壮大而拼搏的信心.
(3)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中的美学
在浩如烟海的数学世界中,处处都蕴含着美学,数学语言逻辑严密,简洁精练体现出简约之美,数学的解题方式奇妙无穷,整个过程给人愉悦之美.还有图形的对称之美,内容与形式的相似之美……都是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的很好的资料,只有在教学中渗透美学教育,学生才会欣赏美.
(4)结合数学的课内、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这样的集体中,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和智慧,从而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和团队精神.在学习中,我们要注意与学习小组的交流,进行有效的沟通,从而建立良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产生尊重老师,团结同学,热爱集体的情感;同时,我们还可以结合数学知识来开展课外活动,将德育教育渗透到课外活动之中,比如,在学习了统计学的知识后,我们可以布置学生去统计塑料袋的利用情况,让学生了解白色垃圾对地球的污染,从而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展现教师人格魅力,陶冶学生美好情感
一、引言
新课改指出,数学这门课程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数学学科中的思想、方法及语言都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数学这门课程蕴含丰富的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因此,在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关注数学文化,渗透人文意识的教育和培养。然而,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仅满足于知识的讲授和传授,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就造成小学生在应试技巧方面比较突出,但是在人文素养方面鲜有收获。这样的数学教育显然是不全面的,应当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
二、小学数学中进行人文教育的途径
1.利用数学史进行人文教育
法国数学家亨利.庞家莱说过,如果要知道数学未来的发展,就要对数学的历史进行了解。在数学这门学科漫长的发展史中,有很多有趣的人物和故事,可以唤起学生的遐想,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同时也会将数学文化传承和发展下来。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五千年历史的不断沉淀和发展,蕴含丰富的数学文化。例如祖冲之发明了圆周率,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已经有了乘法口诀,我国蕴含丰富的数学文化。近代也有华罗庚的自学成才,陈景润不断探索哥德巴赫猜想等。国外也有大量的这类素材,除号“÷”早在300多年前就已经在瑞士开始使用,符合的意义在于用一条横线将两点进行区分,表示平均的涵义。在17世纪时,欧洲人就发明了计算尺,最早的计算机也是国外科学家先发明的。数学老师给学生介绍这些精彩的故事,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会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丰富的历史渊源,为伟大数学家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折服,从而产生不断创新和探索的动力。
2.在多学科的融合中进行人文教育
爱因斯坦说过,如果仅仅用单一的知识来教育学生,那么只能培养出有用的机器,而不是全面发展的人。数学学科中开展人文教育的目标十分丰富,有人生观、价值观、爱国主义教育、品质教育等多种途径,这也是数学与人文融合的体现。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意识不到这一点,或者由于数学教师只专注于数学学科本身,对其他例如语文、音乐、美术、科学等学科了解少,或者即便了解也不知道如何融入到数学教学中。事实上,只要老师有这方面的意识,积极挖掘数学教材中关于美育德育等方面的素材,就能很好地对小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和熏陶。例如在上课前用故事、谜语或者游戏的方式导入新课;为了让学生获得更清楚的认知,可以让学生动手进行试验、寻找数学答案。学习图形时,可以让学生动手搭建一些简单的建筑;也可以将数学知识变成诗歌让小学生进行吟诵;也可以借助地图、多媒体等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如小学数学中有一课是《位置与方向》,让学生在地区上标注我国五座名山的位置,分别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教师帮助学生掌握地理方位的概念,学生自然就可以标出位置。这时教师可以顺藤摸瓜,把我国优美壮阔的大好河山介绍给学生,从而加深学生对祖国的认识和热爱,升华学生的爱国主义情结,将教书育人与教学生做人有机地结合起来。总之,这些都是培养学生人文意识的有效途径,只要教师有这方面的意识和准备,就可以将科学精神和人文意识的培养很好地结合起来。
3.在生活中进行数学人文教育
华罗庚曾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说明数学有着广泛的应用。在生活中感知和学习数学,是学习数学最好的方法。尤其对小学生而言,小学生自制力比较差,学习主动性不强,他们喜欢游戏、喜欢动手操作,如果能将数学教学与小学生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就会让小学生不觉得数学枯燥和无趣,就会越来越喜欢数学,越来越领略到学习数学的快乐,教学效果十分显著。同样在小学数学中进行人文教育也离不开生活化教学。例如在讲授完三角形的知识后,教师可以给每个学生几个大小不一的三角形,让学生利用这些三角形组成新的图案,看谁的方法最多,组成的图案最漂亮,还可以在图案中涂上颜色或者画上嘴巴和眼睛。小学生对这样的作业非常感兴趣,在不知不觉中对建筑、美术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样,教师可以让学生完成“生活中处处可见的数字”、“围棋中的数学”等各种活动,也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智力游戏,例如“九连环”、“华容道”等,让学生在课外和父母一起玩,探寻游戏背后的有趣的规律,还可以给学生介绍黄金分割的含义和规律,让小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典型的案例;在植树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沿着直线植树棵数一间隔数+l,环圈植树棵数=间隔数”的知识,还可以适时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风沙侵袭、气温变暖等知识的普及,对小学生进行生命和环境教育。总之,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感到,他们是问题发现、问题解决的主人。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探索热情,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还可以使学生的数学应用思想得以向课外延伸,使学生的人文素质进一步得到提高,受到深刻的人文教育。因此,如何合理地开发利用这些“数学宝藏”,让小学生享受数学美丽、体验人文情怀是每个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三、结语
数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新课改倡导让数学教育的人文价值与数学精神的教育价值形成互补并协调发展。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采取各种适当的手段和方法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那么,如何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中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呢?笔者认为,课堂的鼓励性评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鼓励性评价的效应
新课标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我曾以两组学生进行实验,对第一组学生只告诉他们尽量做好;对第二组学生则不断地对他们做的结果作出鼓励性评价。结果表明第二组比第一组正确率高了15.3%,完成作业速度也相对快些。这个例子告诉我们:鼓励性评价信息反馈,对学生的行为活动有着重要的激励作用。可见,在教学中教师要多创设让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对学生反馈过来的信息不失时机地给予引导、肯定和鼓励,使之不断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力量去获得不断的成功,而成功又能使人愉悦、自信、具有强烈的激励作用。这就是"鼓励"所产生的良性循环效应。
2.鼓励性评价的的时机
鼓励性评价的的时机的掌握是决定鼓励在教学中的作用和效果的关键,它的要求是:
2.1 在发问中鼓励。课堂教学中,应多鼓励发问,因为学生的发问是思考了的结果,而教师的提问只是为了使学生思考。所以,学生的发问比学生的答问更值得教师们的重视和表扬。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让三位学生上台按老师要求去分"月饼"。甲生分去13,乙生分去26,丙生分去39。不等"月饼"分完,下面已是一片"分得一样多"、"相等"的声音。这时有学生发问:"老师!怎么会一样多呢?这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不相同呀?"我抓住这一极好的鼓励时机对学生的发问予以积极鼓励的评价,进而促使这位学生进一步去思维去探索新知识。
2.2 在创造中鼓励。创造性是课堂教学的精髓。我们不但要提倡创造性地教,而且更要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重视首创精神的培养,要及时肯定创新苗头。创造教育指出:要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可采取激励办法来促使学生思维灵活地从各种不同角度,去观察分析认识客观事物,积极主动地去寻找最佳的独创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我曾用"9+9+9+9+9+5=?"这道题来测试学生的解题策略。我把学生列的算式都一一地板书出来并及时地给予评价:①9×5+5; ②9×6-4;③ 10×5;④5 ×6+4×5。 我特别表扬了持第3种算法的同学。这样及时予发鼓励性评价,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2.3 在挫折中鼓励。教学实践证明:当学生学习有困难时,就会出现某种失误的挫折,此时教师所要讲究的接触方式就是及时鼓励。只有鼓励才能帮助学生转化"失败者"的心态,使之尽快在克服挫折中获得重新成功的勇气和力量。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时,课前让全班学生与教师进行口头判断比赛,由于学生受"能被2和5整除的数"特征负迁移影响,把个位上是3、6、9的数误判为能被3整除。这样有意让学生判断失误,在学习挫折中产生疑问,此时老师的鼓励不但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热情,而且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不断开发以至学习的成功。
3.鼓励性评价的方式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学生,即不同的对象,教师采用恰当的鼓励性评价至关重要。鼓励性评价应注意从正面肯定学生知道什么,掌握了什么,善于发现学生的每一点变化,使其感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不断增强自信心,要注意从学生的现实背景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去发现问题,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陈述自己的观点,教师鼓励要恰当,指导应到位,但不能越位,要防止"过滥夸奖","过头夸奖"。 鼓励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下面就以常用的语言鼓励法、体态鼓励法和评语激励法为例,加以略述。
3.1 语言鼓励法:即针对不同学生不同的问题情境,通过口头给予肯定和表扬。鼓励语言应明确、灵活有层次性。对一般性问题解答正确,可用"对!""不错!"等肯定语言;对稍难问题,报之以"很不错!"、"很棒!"面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或有创新的解答,则以"非常好!""真聪明!""真了不起!"等溢于言表的语言给以夸奖。语言鼓励评价必须严防随意生、过奖性,要注意多变的激励语言与体势语言协同,以提高激励的感召力和穿透力。
3.2 体势鼓励法。即运用教师的体势语言对学生的解题、课堂表现、作业……予以肯定和表扬、奖励。常用的方法是:一般性肯定激励(轻轻地点点头,微微地"笑一笑,或走近学生身边,亲妮地摸摸头……"和突出怀激励(伸出大拇指夸奖,在全班同学面前,带头鼓掌……)。由于体势鼓励常有从内心发出之感,往往比语言激励更有感召力和表现力,教师应很好掌握,但无论是面部表情还是手势语言,体势语言,都应注意自然、真诚、和谐,恰如其分,切忌虚伪、造作。
新课程标准指出:课程要结合自身特点渗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这就指明了德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初中生正处在少年向青年的过渡时期,理想尚未形成,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思想教育,不仅仅是政治课和语文课上的事,数学教学中也同样不可忽视;
首先,数学是客观物质世界的数量关系及空间形式的客观规律的反映;其次,数学本身具有结论确定的特点,数学教学可以说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教学;第三,数学教学在转播数学知识的同时,承担培养学生进取心和创新精神的责任;第四,数学课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之一,数学教育是一种文化基础教育。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队学生进行德育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显现的和隐性的德育素材,施德育于数学教学之中。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研究》中“德育”,限定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其中:
1.“.爱国主义”主要表现在:爱祖国爱科学———在初中数学中体现的中国数学发展对人类的贡献,提升学生的祖国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数学、爱科学的人生观;
2.“集体主义”主要表现在:从交流合作、合作探究学习中体现互帮互助,关爱他人,共同进步的集体主义精神;
3.在数学学习中学会判别人性的真、善、美,体会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有机结合。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研究的主体部分,重点回答解决:
1.初中数学教材中体现的中国数学发展对人类的贡献,提升学生的祖国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数学、爱科学的人生观(以调查报告的形式体现);
2.从交流合作、合作探究数学学习中体现互帮互助,关爱他人,共同进步的集体主义精神(以教学案例的形式展示);
3.在数学学习中学会判别人性的真、善、美,体会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有机结合(以随笔或论文的形式解答)。
据此,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XX年5月--7月,研讨开题报告内容,收集研究资料做前期准备工作;(负责人召开研讨会,分配任务)
第二阶段:7月--10月31日,收集“初中数学教材中体现的中国数学发展对人类的贡献”内容,指定调查问卷及调查,教学案例的实践和评价,论文材料收集,形成“中期报告”;
第三阶段:8月1日--XX年元月底,对前期研究活动进行总结提升形成文字材料,准备结题,撰写“结题报告”。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课题成果:
1.主件:
结题报告;
2.附件:
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一名牧区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师和主管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负责人,思考如何让语文课堂渗透德育的问题就变得极其重要。学校教育不仅要给予学生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如何做人。目前的职业教育中存在重知识教育、重技能教育,轻品德教育的不良现象,但很多事实证明,缺失德育的优异成绩,是达不到培养人才的目的的,更有甚者会对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因此,加强对中职学生的德育刻不容缓。如何与时俱进,转变德育模式,走出当今以说教为主的德育困境,不仅仅是德育工作者的任务,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德育的复杂性决定了它不是由某门学科或某些教师来完成,它必须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门学科之中,每位教育工作者都应承担起德育的任务,语文学科更是责无旁贷,因为语文教材中蕴含大量的德育素材,语文学科开放灵动的教学过程为实施德育提供了大量契机,所以语文教学更应强化其德育的功能。
一、中职学校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我校是一所牧区职业学校,招收的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薄弱,地域环境的影响使多数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较为严重的自卑心理。很多学生刚人学时还能遵守校纪校规,时间一长,原有的不良习惯就暴露出来,更有甚者产生严重的反抗对立情绪,当面顶撞,公开叫板,这类现象司空见惯。因此一学期下来个别学生处分堆了一大叠,可校风校纪并没有好转,违反纪律的学生照样层出不穷。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弥补中职学校这种“硬管理”所带来的弊端。
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历久不衰的佳作,融文、史、哲、自然科学等诸多学科内容为一体。无论是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的情中有理,还是说明文、议论文的理中有情、都像“随风潜人夜”的春雨,对学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教育,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思想境界和品德修养。德育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广阔的空间,它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试想,一个思想端正,意志坚强,有着高级审美趣味的学生又怎会整天无所事事、惹事生非呢?因此我认为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不可或缺的阵地,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沃土。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德育实施的途径
1、将德育渗透在课文内容的教学中
语文课本中所选的课文,除传授有关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外,更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方面的教育,每一课都蕴含一定的德育教学目标。例如《劝学》一文中,作者以“青出于蓝”和“冰寒于水”两个比喻来说明学习和改造的重要性;又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事例推论及人,即“君予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过讲解,使学生深悟作者的用意,“人,也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这样,学生既分析出了文章的论点—学习的重要性,又使他们从思想上提高了认识。文章又用“蜘和蟹”、”骥骇和弩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等进行正反对照,来论证学习应有的方法和态度,结合他们学习动力不强的现状,进行适时的引导,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的道德、知识、才能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坚持不懈的努力才可达到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我们就很自然地把德育渗透到了教学当中,德育目的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转贴于
2、将德育与语文学科的基本训练有机结合起来
语文学科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培养学生这些能力的过程中,我特别注重渗透德育。我所授课的班上有一部分同学是少数民族,由于发音不准,很少在公众场合说话,每次回答问题总是脸红耳赤、结结巴巴,一紧张想好的问题都不知跑哪去了,或者是心里明白,但不知该怎样表达出来,真是“茶壶里煮饺子—有料倒不出”。针对这种现象,我专门开设了“课前五分钟普通话演讲”活动,让他们上台演讲。开始的时候,不规定内容,就自己的所见所闻,好的、坏的都可以说,但是要求所讲的话要有一个中心,并能简单说说自已的看法感受。通过让学生说见闻、谈感受,实际是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学生当众说话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辨别美丑、是非的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多数学生由开始的“怕上台”到后来的“爱上台”。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同时也使学生的思想受到了教育。
3、注重在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中渗透德育
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是学生增强素质的另一途径。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或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成语故事比赛、收集剪报、做手抄报、开讨论会、演讲等。这些活动既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思想得到熏陶,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例如语文活动的比赛,即能激发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也能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协作的重要性。古典诗歌诵读、讲成语故事,既能让学生掌握朗诵、演讲的技巧,又能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很多人认为数学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它往往代表着繁琐的计算、单调的证明、复杂的想象和抽象的语言。其实,数学这一学科,早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努力把数学教学与德育教育进行有机的整合,使两者成为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完善的教育形式。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德育教育,既能提高课堂教学成果,又能让学生从不同层面得到陶冶和收获。就此话题我来谈谈一些想法。
一、让数学走入生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知识本身是枯燥的,抽象的。而在高职校中,学生的基础较差,学习能力较低,但要求达到的却可能超过高中水平。学生在学习中就会变得被动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因此如何将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显得尤为重要。若在课堂上用生活中的问题创造情景,用生活实例来加强概念的理解,那么数学就会变得生动的、有趣的、美丽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课堂效果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解元素与集合一章中的“映射”概念时,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两个集合元素之间这种特殊的对应关系,可以采取非常形象的比喻――人与座位,我们在做车时,如果车上人不挤的话,可以一人坐一个座位,如果车上人多的话,可以两人或几人一起坐一个座位,但是一人是不能同时坐在两个或几个座位上的。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很形象的记住一对一和多对一是映射,但是一对多不是映射。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因此通过学生所了解、熟悉的生活实际问题,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就能让学生克服对数学的惧怕心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本质上热爱数学。
二、用数学文化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更注重对教学内容的挖掘和理解,其实在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的同时,加强数学文化的渗透是必要的。例如:讲解“二项式定理”这一节内容时,可以引入著名的杨辉三角,我国数学家杨辉早在约11世纪就发现这个规律,比法国数学家帕斯卡早了500年左右。又比如讲解“勾股定理”时,可以告诉学生,我国最早的一部数学著作《周髀算经》记载了勾股定理的资料,比欧洲同类资料要早几百年。在数学课堂上,除了教给学生们“定理、公式、习题……”,可以更多的通过“作者介绍”、“背景分析”,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以及赖以生长的“土壤”。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在感动、开心之中更好地理解、掌握数学知识,还能使学生感到祖国的伟大,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是爱国主义教育在课堂教育中自然渗透。对学生的心灵成长、价值观念以及世界观等方面都会产生重要影响,体现出数学的人文价值。
三、使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与数学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
恩格斯曾经说过:“现实世界的辩证法在数学的概念和公式中能得到自己的反映,学生到处都能碰到辩证法这些规律的表现”将数学知识作为载体,在数学教学中对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渗透可以是多方面、全方位的。例如:在讲解数学中关于“数”的扩充时,可以告诉学生,整数由于乘除运算,便出现了分数;由于乘方或开方才需要无理数。数的扩充过程正揭示了事物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性。再例如:数学中各个知识点都是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向量与三角恒等变形、向量与几何、向量与代数的联系、数与形的联系,这正揭示了世界万事万物都是普遍联系的。
当然,数学教育的德育渗透不仅仅是以上几个方面,它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如何使数学教学与德育教育进行有机的整合,使两者成为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还有很多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挖掘教材,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寓德育于数学教学中,一定会收到良好的实际效果。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的迫切任务,也是提高整体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进行数学知识教学的同时,也须关注数学的人文价值,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纵观古今中外教育,任何学科教育目标,都以德育为首,比如孔子的“六艺”;17世纪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提出了培养具有“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的教育目标;教育家斯金纳曾说:“如果我们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最后剩下来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这个本质的重要内涵指的就是知识承载的思想、能力、素养品格。这些都要求数学学科在实践中要深入研究数学知识所蕴含的德育价值,也就是说要从数学课程文化的角度来研究新课程,实施德育的渗透整合。
1.数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内容
悠久的数学史创造了许多世界名家,并为数学教学提供了史料和基础知识。同时新教材《函数》、《统计》等模块中大量选入了我国社会建设成就的内容,特别是反映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经济方面的数据,内容翔实可信,比空洞说教更具有实际效果。
2.数学教材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点,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地去认识世界和探索问题
数学课程有它自身的特点:(1)数学能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数学教育能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品质。(2)数学知识所揭示的对应统一规律,数学内容所展示的现象和本质关系,数学变化过程中蕴含的量变与质变规律,都体现了事物的运动变化、相互联系等观点,为我们实施数学教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提供了可能。(3)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教师在教学时要贯穿和体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点,也要善于培养学生的辩证观,能用辩证法的思想组织教学和评价学生。
3.数学教学本身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有机渗透德育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数学教师必须在“授业”、“解惑”的同时,结合数学学科特点进行“传道”。“授业”与“传道”是每一个教师必须具备的业务素质和思想品质,又是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而培养新一代具有良好数学素养的人才,数学教师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数学教师应是活教材,结合数学本身,深入挖掘数学知识内蕴的德育内容。实践证明,通过数学具体内容进行德育渗透大有可为,脱离数学本身的特点进行空泛的说教,将会大大地影响教学质量。
二、德育渗透的原则
德育内容应有机渗透到教学上去,让学生接受数学知识的同时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因此笔者认为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应当遵循以下主要原则:
第一,有机结合原则。
数学学科教学任务必须与德育大纲的任务有机整合,让德育内容、过程、方法等完全融化在学科教学中。数学知识、技能是主线索,教师则应充分利用其与德育内容的内在联系,抓准材料,精心设计,画龙点睛,挖掘德育的渗透点实施教育,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还应重视结合实际的应用,紧跟信息时代,不断调整完善现实中显性德育因素以充实数学教学。如圆锥曲线统一定义为:平面内到一定点F和到一条直线l(F不在l上)的距离的比等于常数e的点的轨迹。
当0
可以用多媒体《几何画板》进行动态演示,随着e的逐渐增大,椭圆就逐渐扁平;一旦e=1,椭圆就“质变”成为抛物线;越过e=1这个“关键点”,就“质变”成为双曲线,并随着值的增大而开口渐大。因此我们可以把抛物线看成是椭圆和双曲线之间的分界线,这正如零是正数与负数之间的分界线一样。这样处理的目的:帮助学生感知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对圆锥曲线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与批判性,掌握辩证法,培养辩证思维的素质。
第二,方向性原则。
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必须以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导向,坚持全面发展的德育目标,突出并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教育,坚持面向全体为主线,坚持以高尚的品德、情操和理想信念影响学生,坚持引导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
第三,循序渐近原则。
数学教学渗透德育要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高中生学习数学兴趣、思维各有特点,故应有的放矢,循序渐进,从实际出发,注重实践,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渗透。这样针对性明确,不仅有利于各年龄段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更有利于学生道德选择和判断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认识层次,提高德育的有效性。如《统计》学习中就可以利用生活中吸烟者与肺癌患者的统计案例进行未成年人行为规范教育。
第四,情感性原则。
人的认识活动与情感是紧密联系的。课堂中单纯传授数学知识,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往往并不是很浓厚。教学中渗透德育应注意情感,创设产生情感的环境,促进认识的深化。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课堂中饱含真情,穿插介绍有关数学史、数学符号、数学思想、方法等的产生和发展等,这些往往可使学生思维兴奋,兴趣倍增。真情是认识转化为行为的催化剂和桥梁,教师有情感的投入,讲述娓娓动听,就会使学生受到感染,激情洋溢,产生共鸣、认同,以至内化。
三、德育渗透整合的途径
品德心理学的理论告诉我们,学生思想品德的形式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内化过程。笔者以为渗透德育途径最为关键是选择渗透点,准确地发掘教学进程中的德育因素。
第一,以情激情,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
(1)各章节的第一节课学生刚学时,往往充满新鲜感,教师要抓住这个机会,生动、具体、真实地介绍我国古今数学成就,为学生学习数学营造良好的氛围。中国是文明古国,数学成就显著。如计算圆周率,东汉张衡、三国刘徽、南北朝祖冲之等多位数学家为之进行艰苦探索,得出了当时世界上最为准确的圆周率。南宋数学家秦九韶在1247年就编著《数学九章》,“杨辉三角”提示二项式系数的规律早西方数学家400多年,祖恒求几何体积的独特创见比意大利数学家早1000多年。近代徐光启、李善兰;当代的华罗庚、陈景润所研究的数学领域居于世界领先的地位。教师饱含真情的宣讲,能够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热情。
(2)组织讲座专门讲
数学的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多姿多彩的故事史,有数学家呕心沥血孜孜探索的故事,也有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故事,又有我国古代的数学家为人类做出不朽贡献的故事等等,这些故事既能启迪学生的智慧,又能拓宽学生的数学素材,体现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借助专题讲座宣讲,比如介绍数学家的钻研创新精神及目前世界数学难题,介绍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生平事迹,华罗庚学历仅是“初中毕业”,可他深钻细研,成为当代国内外知名的数学家。可激励学生发奋学习;也可介绍数学中的大量的美学原理及数学文化史在人类文明中的作用等。
第二,探索规律,大胆创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恩格斯曾经指出:“现实世界的辩证法在数学概念和公式中能得到自己的反映,学生到处都能遇到辩证法这些规律的表现。”这就要求教师不应把辩证法作为外来的东西引入数学,而应从数学内容与方法中发现辩证的因素,在数学中必须充分运用数学本身的辩证因素,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具体可以:一、开展变式习题训练,让学生在理论上明确,在实践中领会;二、设计探索性、开放性问题。教师应大胆让学生去探索规律,多让学生解一些结论并不唯一的开放性问题。
第三,言传身教,渗透科学态度、科学素质教育。
(1)从自己做起。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数学教师首先要有严谨治学的态度,方能教书育人。教学时运用数学语言要准确、精练;板书要有条有理,推理有据,书写规范,时时事事给学生做出严谨求实的表率。
(2)从小事抓起。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科学态度,遇到难题要有坚忍不拔、刻苦钻研的品质。哪怕是学生作业中一个错别字、一个小数点失误也要强调修正,从而一点一滴地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优良作风。学生通过对数学问题的研究,能亲身体验数学研究的乐趣,同时在解题中能体验到“以退为进,逐步调整”等解题策略的熏陶,潜移默化地培养自己“能进能退”的开阔心胸,在逆境中分析、研究问题的良好心理品质。
(3)从身边事做起。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仔细地观察身边的物体,从生活中提出问题,收集有关数据资料,启发引导学生讨论、研究,并大胆创新,选择研究性课题,能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学生数学小论文。
第四,借助信息技术,扩大视野,渗透现代科技德育意识。
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至今日,已经为数学学科提供了现代信息教育的工具。互联网上一些教育网站中有许多数学教育的素材,特别是能吸引学生兴趣的德育内容。教师应经常让学生领略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文明的便捷,让学生明白只有投身于学习现代科学的热潮中,才能报效国家,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柳斌.中学教学全书(数学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12.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2-0173-02
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它对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全民素质,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任务。寓德育于小学数学之中,这是教书育人、全面实施数学教学目标的需要。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学习数学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我们仔细分析小学数学教材就会发现,教材的许多地方都蕴涵着德育内容,如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渗透,尊师爱生情感的培养,美的情操的陶冶等等。这些德育内容与具体的数据相结合,以优美的主题图呈现,对初谙世事的小朋友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关注这一领域,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积极探索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的方法与途径。
一、小学数学中渗透德育的现状分析
在新课程实施不断深入的今天,不少教师已潜心研究此事,如寿春风的《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创新精神》、费伟平的《浅谈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李家宝的《试论小学数学教学的育人功能》、程礼辉的《初探数学后进生的转化》、周林的《在数学教学中教学生做人》、王之华的《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初探》等等。通过对上述研究论文的分析整理,我们发现一线教师对数学德育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课堂教学良好氛围的创设中渗透德育
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感染学生,以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我们老师必须身体力行,走入孩子的心灵深处,用我们和蔼的目光、慈爱的笑容影响他们,用我们温柔的话语感染他们。处处做学生的表率,以自己的人格和言论感化学生,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二)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不断建立中渗透德育
学生的个性应该得到充分尊重,教师不再是主观地传授知识,而是与学生一起探究知识,一起游戏,一起交流,其乐融融。师生对话是十分平常的,但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对话却有着多层内涵,其意义远远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谈话和交流。它追求的是平等、民主、公正的交流和沟通。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多元互动、对话交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独特体验。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得到张扬,能力得到提高,真正地促进了学生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这便是我们所追求的理想课堂。
(三)利用数学的应用价值渗透德育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和科技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学时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联系实际,阐明所学知识的用处,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深入浅出地进行学习目的教育。
(四)在讲解数学家的成长故事中渗透德育
结合教学内容介绍一些我国的发明创造,如“九九口诀”和“七巧板”的发明、“珠算”的历史,以及我国历史上祖冲之的辉煌成就,等等。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树立长大后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的雄心壮志。
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做法可以说是越来越被重视。
但是,在部分数学老师身上仍存在着两个明显的误区。
误区一:部分数学教师仍认为德育只是在思想品德课、语文课的教学中进行,寓德于教,或在班队课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数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没什么德育可以渗透。
误区二:把数学课上成思想品德课。这些教师不顾教材的内容和特点,生搬硬套一些德育名词进行说教、灌输,有的还外加许多教材之外的德育内容,滔滔不绝地进行分析、讲解,以致于本末倒置,严重降低数学课的质量。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的实践与探索
小学数学教学,知识性和思想性是相互统一的,寓德育于数学课堂教学之中是完全可能的。教师在教授数学知识的同时,要优化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悟道明理,坚持将德育渗透到数学课堂教学中,才能真正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一)结合教材内容――数学课堂中有效渗透德育的重点
我们应该明确,数学课中的德育是有机渗透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而不能把它作为一个独立的内容来教学,更不能喧宾夺主地外加许多德育素材,把数学课上成思想品德课。因而,数学课中的德育内容因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和教材内容来决定。教材中有许多的数学史料或插图,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对数学研究的突出贡献,如:“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会计算土地面积”,“我国在2000多年前用算筹记数”,“小数是我国最早提出和使用的”,“大约在2000年前,我国数学名著《九章算数》中的方田章就论述了平面图形面积的算法”,“约1500年前,中国有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6位小数的人”,这样组织学生认真阅读,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