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11 17:31:5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恋爱心理学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大学生处于成年早期,追求亲密感避免孤独感。调查显示,81 %的大学生表示想恋爱。健康的恋情对于大学生将来的婚恋有重要的意义。恋爱焦虑是指渴望或者处于恋爱中,由于内在、外在的某些因素的影响,不能冷静思考感情相关问题,不能把握自己,易产生迷茫、躁动的情绪体验。参考恋爱焦虑的定义,结合已有文献本研究认为,单身恋爱焦虑是指目前处于单身状态的人,源于恋爱心理需求产生的躁动、不安、忧虑的情绪体验。我国关于恋爱焦虑的直接测量工具目前只有徐甜甜编制的研究生恋爱焦虑问卷和罗文萍编制的研究生恋爱焦虑问卷。但两份问卷均针对研究生群体,对本科生的适用性有待考察,因此,有必要编制适合大学生的恋爱焦虑问卷。为了更有针对性的处理大学生的恋爱焦虑问题,有必要单独研究单身大学生的恋爱焦虑,编制有效的测量工具,为恋爱焦虑研究提供测评工具,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1对象与方法1.1对象。随机向广西3所高校抽取单身大学生(须经同学确认填写问卷时处于未恋爱状态)发放初测问卷380份,余有效问卷345份,其中大一108名,大二80名,大三115,大四22名。男生156名,女生174名。1.2方法。对30名被试进行访谈,访谈问题主要包括被试过去到的恋爱经历对现在的影响、现在对恋爱的看法和忧虑,对未来恋爱发展的想法三方面,重点追问被试在回答这些问题时所提到的关于恋爱焦虑的的原因。依据访谈结果,编制大学生单身恋爱焦虑初测问卷,共16个项目,采用5点计分从“无焦虑”到“严重焦虑”为“1~5”计分。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7.0对数据进行项目分析、相关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采用AMOS 17.0对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
2结果2.1项目分析。采取临界比率值法,将被试按总分从高到低排列,取前27%为高分组,后27%为低分组,进行t检验分析。结果表明,题1,题9未达到显著水平(P
依据项目内容将各因子命名。①人际魅力:自己在人际交往中自我评价人际吸引力的不足,而使得在恋爱中不敢主动与异性来往产生的焦虑。②未来发展:担心恋爱会破坏自己关于未来的发展方向(学业、工作、经济、感情)的设想。③舆论压力:他人关于自己恋爱的看法造成的压力产生焦虑。2.3信度分析。采用内部一致性信度分析,问卷3个维度人际魅力、未来发展、舆论压力的信度分别为0.894、0.689、0.791,问卷总信度为0.884。2.4效度分析:2.4.1相关程度分析。表2表明,问卷各维度与总分的相关达到显著水平,且各维度与总分相关大于各维度与维度间的相关,说明各维度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且能反映问卷所要测量的内容。
2.4.2验证性因素分析。对另外的170份有效问卷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进一步确定模型对数据的拟合程度,各项拟合指标见表3。从表3可知,模型拟合较为理想,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3讨论本研究依据对30名单身大学生深度访谈,获得关于单身恋爱焦虑的真实信息,参考了相关理论与测量工具编制了16个项目,并在严格的项目筛选和分析之下最终确定了大学生单身恋爱焦虑问卷。所编制的单身恋爱焦虑问卷共11个项目,包括人际魅力、未来发展、舆论压力三个维度。问卷维度与设想有差异,原本设想的父母观念和朋友看法两个维度结合为舆论压力一个维度。差异的产生可能是由于初步编制的项目不够有代表性,这一点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验证并完善。问卷各维度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689~0.894间,总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84,均接近或大于0.7,说明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问卷的验证性因子分析拟合指数均比较理想,说明问卷结构效度良好。本问卷符合心理学测量的要求,可以为大学生恋爱焦虑研究提供合适的测评工具,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单身状态的恋爱焦虑问题,并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预防大学生心理疾病,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袁立.当代大学生恋爱态度调查与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4):278-280.
[2]徐甜甜.女硕士研究生的恋爱焦虑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一、引言
作为校园生活的一大主题,大学生谈恋爱已经逐渐被社会所接受和认可,人们对待大学生恋爱所产生的问题也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以往关于恋爱心理的研究往往都集中于恋爱价值观、恋爱动机、恋爱道德、恋爱行为等方面,关于大学生恋爱幸福感的研究并不多见,最新的资料是漳州师范大学张瑞的硕士学位论文大学生恋爱幸福感问卷的编制以及团体干预研究一文中,自己编制了大学生恋爱幸福感问卷,并检验了其信效度。因此,本研究的第一个目的,就是验证大学生恋爱幸福感问卷的信效度。同时,我们对对大学生恋爱幸福感的相关人口学、个人恋爱经历和社会学等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大学生恋爱幸福感可能存在差异的影响因素。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近年来有关幸福感的研究越来越多,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其群体幸福感的研究必然成为了人们普遍关注一个领域。有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大学生的总体幸福感无显著差异,都与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某几个因子显著相关。[1]可见由于家庭教养方式与大学生的幸福感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家庭教养方式对子女幸福感的影响会不会体现在恋爱中,表现出与恋爱幸福感的高度相关呢?本研究的第二个目的,便是从恋爱的体验和感受出发,探讨家庭教养方式与大学生恋爱幸福感这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相关。
二、研究方法
1.被试
在郑州大学内方便取样,选取了大一至大五的恋爱中的本科生共280名,最后得到有效数据的大学生257名,其中男生108名,女生149名。
2.材料
(1)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gmaminnenavbardndosnauppforstran,EMBU)
采用Perris等编制的EMBU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国内学者根据中国的语言习惯做了修订,具有良好的信效度。[2]EM BU包括6个父亲因素和5个母亲因素,分别为父因子1:父亲情感温暖、理解;2:父亲惩罚、严厉;3:父亲过分干涉;4:父亲偏爱被试;5:父亲拒绝、否认;6:父亲过度保护。母因子1:母亲情感温暖、理解;2:母亲过分干涉、保护;3:母亲拒绝、否认;4:母亲惩罚、严厉;5:母亲偏爱被试。[3]
(2)大学生恋爱幸福感问卷
大学生恋爱幸福感问卷包括6个维度,分别为性格匹配度、恋人交流方式、共同兴趣爱好、相互扶持度、性态度和相互信任感,共计23个题目。大学生恋爱幸福感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可以作为调查、研究大学生恋爱幸福感的工具。[4]
(3)其他因素
此外还收集了性别(男-女)、年级人口学变量(大一到大五),恋爱时长(1年以内、1-2年、2-3年、3年以上),家庭来源(城镇-农村)、是否独生、父母受教育程度(小学、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以及父母是否离异等可能会存在恋爱幸福感差异的因素。
三、结果统计
1.大学生恋爱幸福感问卷的信效度
用spss18.0对大学生恋爱幸福感问卷的分半信度进行统计,得到分半信度是0.871,p=0.000。结构效度的检验结果显示,6个分量表的相关系数在0.262-0.643之间,且均显著。表明本量表具有很好的信效度。
2.大学生恋爱幸福感的人口学差异
对男女大学生恋爱幸福感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男女大学生除了在性态度上(t=3.05)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M男=14.90,M女=13.91)。其他维度上的差异均不显著。
对年级在恋爱幸福感各个维度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恋人交流方式(F=2.93)和相互扶持度(F=3.89)两个方面年级差异显著。事后检验结果显示,在交流方式上,二年级的大学生恋人在交流方式上的得分(M2=16.83)显著高于三年级(M3=15.82)和四年级(M4=15.61)。在相互扶持度上,四年级(M4=16.32)显著低于其他年级(M1=17.69,M2=17.67,M3=17.25 M5=18.88),三年级(M3=17.25)显著低于五年级(M5=18.88)。
对大学生恋爱幸福感在恋爱时间上进行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恋爱时间在恋人交流方式(F=4.89)和性态度(F=2.70)上存在显著差异。事后检验结果显示,在恋人交流方式上,恋爱1年(M=15.78)的大学生显著低于恋爱2年(M=16.89)、3年(M=16.91)、3年以上(M=16.76)的大学生。在性态度上,恋爱1年(M=13.91)的大学生显著低于恋爱3年(M=15.19)的大学生。
对不同家庭来源的大学生恋爱幸福感进行各个维度上的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农村和城市大学生在性格匹配度(M农=19.17,M城=20.00)和相互信任感(M农=12.04,M城=12.66)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大学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性格匹配度(M独=20.12,M非独=19.30)和相互信任感(M独=12.75,M非独=12.15)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大学生恋爱幸福感各个维度在父母受教育程度上都没有显著的差异。
在相互扶持度上,父母离异的大学生子女在恋爱中得到的分数更低(M离=16.74,M未离=17.48),两者存在统计学差异。
3.大学生恋爱幸福感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
表1 母亲教养方式5个因子及父亲教养方式6个因子与恋爱幸福感的相关系数
从表中可知,大学生恋爱幸福感与母亲拒绝、否认和母亲惩罚、严厉,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和父亲拒绝、否认四个因子存在显著的相关,其中除与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外,与另外三个因子均为显著负相关。
四、结论
根据以上数据,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结论一:新编的大学生恋爱幸福感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直接拿来使用;
结论二: 收集的性别、年级人口学变量,恋爱时长,家庭来源、是否独生、父母受教育程度以及是否离异等因素,除父母受教育程度外,大学生恋爱幸福感的不同维度在其他因素上都存在显著差异;
结论三:大学生恋爱幸福感与母亲拒绝、否认和母亲惩罚、严厉,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和父亲拒绝、否认四个因子存在显著的相关,说明恋爱幸福感与父母的负性影响的关系更密切。
五、讨论
1.验证了新编大学生恋爱幸福感问卷的信效度,可以为后来的研究者使用该问卷提供依据;
2.提供了可能对大学生恋爱幸福感造成影响的几方面的因素,这对家长改善家庭教养方式和大学生提高恋爱幸福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3.本研究的不足是由于时间限制,搜集资料的被试数量偏少,可能不足以说明问题,笔者在以后的学习生涯中会继续完善。
参考文献
[1]胡洁,姬天舒,冯风莲.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总体幸福感的相关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01).
[2]岳冬梅.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07增刊).
[3]张志涛,王敬群,刘芬.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领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中国健庚心理学杂志,2012(07).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3-0225-01
做大学生辅导员这一工作已经有四年的时间了,在这四年中,我发现“心理疾病”及“心理问题学生”已经成为近几年大学里出现的新名词,什么是心理疾病,又有哪些学生被划分为心理问题学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些新名词的出现,本篇论文我们来简要地分析一下。
一、何为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也是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统称。这三者之间是互相关联也是逐层递进的关系。心理问题是指那些近期发生的内容对生活所造成的影响,日常生活中可能因为某件事情造成心理上的不愉快,如产生短暂的焦虑、烦恼,表现为情绪低落或急躁。
心理障碍是指初始反应很强烈,持续时间比较长,且自身难以克服的精神负担。患心理障碍的人可能出现惊恐、焦虑、抑郁、强迫症等症状。病人常感到痛苦万分, 迫切要求帮助。
精神疾病则是大脑功能失调,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这些病人常见幻觉、妄想,并且常常不承认自己的病态,拒绝求医。
由此可见,初始的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持续时间长可能导致心理障碍,心理障碍如果不及时疏导和进行心理治疗也可能变成精神失常。
二、造成大学生心理疾病的几点主要因素
(一)家庭因素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摇篮,也是影响孩子性格及心理形成的首要环境。一个家庭是否完整、家庭氛围是否和睦,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经调查,有很多在大学期间出现心理疾病的学生,虽然都是由于某件事情的刺激引发,但或多或少都是家庭环境给予了他某些心理阴影,使其在遇到一些突发问题时,心态及处理事情的态度比那些生活在健全或和谐家庭环境中的孩子更为偏激、极端,也因此更易引发心理疾病。
(二)环境因素
由环境改变引起的心理疾病大多数发生在女生身上,她们没有独立生活的经验,依赖感较强,面对社会化的大学生活,往往感到陌生和不知所措。无论是从心态到身体状态,还是从饮食、天气、语言沟通等方面都无法快速地适应。有些开朗的同学在一个学期后会逐渐适应所处的环境,而很多性格孤僻、内向的同学则终日压抑,以消极的心态去适应环境,最终因某些事的刺激而突然爆发心理疾病。
(三)恋爱因素
由恋爱问题引发的心理疾病已经在大学生心理疾病中占有越来越重的比例了,由此可见,大学生的婚恋观以及恋爱心理都很不成熟。如何正确处理与恋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同恋人保持健康、稳定的恋爱模式,以及如何在暗恋失败或失恋后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这都是大学生应该认真思考、积极解决的问题。如何指导及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大学期间的恋爱关系已经成为治疗学生心理疾病的首要问题。
三、如何对待心理疾病及心理问题学生
我们首先要正视心理疾病是一种病,不能逃避,不能讳疾忌医,要重视心理疾病的严重性并从根源找到病因,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并对心理问题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严重的要到医院接受心理医生的开导或正规的医学治疗。对待心理问题学生,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建立心理问题学生健康档案。认真了解每个心理问题学生的家庭情况以及曾有过的心理问题,这都有利于在该生下次发作的时候找到诱发病情的根本原因以及解决办法。
2.长期关注心理问题学生的情况。心理疾病都有一定的反复性,必须长期关注。要随时通过该生寝室同学或班级干部了解其近期情况。
3.对心理问题学生多些人文关怀,要从情感出发,多些关心,多些理解。心理问题学生大多数内心敏感、孤僻却又异常渴望旁人的关注和关爱。如果能在平时的生活中多给予他一些关怀,一些照顾,让他对你产生依赖感和信任感,在他再次遇到挫折的时候能第一时间想到找你倾诉。这样,既降低了发病的可能性,又可以使老师迅速了解事情的原因。
4.与心理问题学生家长建立长期电话联系。家长如果能够多关注自己的孩子,多打电话了解孩子的日常生活,给孩子创造一个和睦的生活环境,会大大提升孩子的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状况。
如今,大学生心理疾病以及心理问题学生的出现已经越来越多,这不仅是由于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降低以及抗打击能力的减弱,更是由于从小的一些家庭环境及社会原因造成的。当前的大学教育及大学老师们要足够重视这一现象并着力去解决,如学校应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室、设立大学生心理医生。大学老师们也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素养以及专业知识,如考取国家二级心理师,学习有关心理学、教育学的相关知识。总之,如何对待大学生心理疾病及心理问题学生,这一课题任重而道远,需要大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摸索,不断进取。
【参考文献】
分类号 B849
DOI: 10.16842/ki.issn2095-5588.2017.03.005
1 问题提出
沙利文的心理发展理论认为,因感受到异性间强烈的吸引,青春期的个体有可能会对某一异性产生喜欢与爱慕的情感,并渴望与之建立恋爱关系(贾晓明, 2003)。实际的调查数据也表明,大学生恋爱现象非常普遍,比例从30%~53%不等,甚至可达63% (何影, 2010)。对大学生来讲,恋爱关系有其重要的心理意义,诸如自我价值感的确立,归属感和亲密感需求的满足等(Meier & Allen, 2009)。
然而,由于性别、个性、家庭和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恋爱关系中的双方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冲突。国内一份调查表明,恋爱问题占本科生心理咨询案例总数的12.9%,排名第三(冯蓉, 马喜亭, 2015)。本科生常困惑的问题集中为恋爱过程中的患得患失,这说明拥有了恋爱关系不等于就真正拥有了亲密关系给人带来的幸福与满足;而且,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恋人对恋爱关系的未来走向都是不确定的,这可能与大学生恋爱冲突频繁,同时又不知道如何有效解决冲突有关。既然冲突是不可避免的,那么,指导大学生如何应对冲突,在面对冲突时选择积极的解决模式是大学生恋爱咨询中的必然选择。
有关恋爱冲突对恋爱关系的影响,已有研究的结论并不完全一致。有研究者发现恋人之间的冲突与恋爱关系的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Campbell, Simpson, Boldry, & Kashy, 2005),并且冲突会一直影响恋人之间的关系,激烈的争论甚至可能会导致恋人倾向于否定彼此的恋爱关系(Fincham, 2007)。也有研究者认为,冲突本身并不足以影响亲密关系的质量,其解决方式才是关键因素,这一点在夫妻关系的研究中得到了验证。当夫妻面临冲突时,他们的冲突解决模式可以显著的预测婚姻满意度,甚至可以预测几年后夫妻关系的变化(Bradbury & Karney, 1993),并且夫妻双方的建设性沟通模式对婚姻满意度的正向预测力最强(琚晓燕, 方晓义, 戴丽琼, 2012)。那么,在恋爱关系中,冲突和冲突解决模式到底哪个因素对恋爱关系质量的影响更大?而这两个因素又是以怎样的方式共同对恋爱关系质量产生影响?这是本研究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目前国内探讨大学生恋爱关系影响因素的研究大多是从人格等个人因素(张田, 傅宏, 2013)和亲子依恋等家庭因素(刘文, 毛晶晶, 俞睿玮, 李凤杰, 2014)的角度进行,很少从恋人间互动的角度进行分析;而恋爱冲突方面的研究则更多在关注恋爱暴力这个极端现象(奥登, 周虹, 白文兴, 2014; 何影, 张亚林, 王纯, 李丽, 张迎黎, 2012),对于日常恋爱冲突的研究还比较少。国外研究者指出,恋爱关系中的冲突及解决模式可能会延续到将来的婚姻关系中(O’Leary, Barling, Arias, & Rosenbaum, 1989; Gottman, & Levenson, 2000)。国内研究者也指出,大学阶段的恋爱经历是个体获得后期婚姻幸福的保证(孙时进, 李淑梅, 2010)。由此可见,对于大学生恋爱冲突和冲突解决模式的现状特点,以及这两个因素对大学生恋爱关系的影响机制的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被试
本研究以恋爱中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取分层整群取样的方法,从北京市四所不同类型大学(综合类、工科类、文科类、医科类)选取1052名本科生作为研究被试。根据被试对于题目“是否正在恋爱中”的自我报告,最终筛选出正在恋爱中的有效被试323名(其中,综合类高校有效被试87名,工科类高校有效被试84名,文科类高校有效被试108名,医科类高校有效被试44名),剔除回答不完整和不认真作答的问卷后,剩下有效问卷 319份,有效率为98.76%。具体被试信息详见表1。
2.2 研究工具
(1) 恋爱冲突的测量选用由苏彦捷和高鹏(2005)编制的“亲密关系冲突问卷”。共包含10个题目,采用7点评分,从“意见总是一致(1)”到“意见总是不一致(7)”,得分越高代表个体在恋爱关系中体会到的冲突越多。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0。
(2)恋爱冲突解决模式的测量选用由Heavey, Larson, Zumtobel和Christensen(1996)修订的“沟通模式问卷”(Communication Pattern Questionnaire)。共包含16项目,分成“建设性沟通”(指双方在遇到冲突时均能以积极的方式面对问题,进行协商并努力找到可能的解决方法)、“要求-回避”(指遇到冲突时,被试/恋人积极地寻找协商和解决的可能,而恋人/被试则采取回避的方式)、“相互回避性沟通”(指双方在遇到冲突时均用回避的方式应对)三个分量表。采用9点计分,从“最不可能(1)”到“最有可能(9)”。得分越高,表明恋人之间采用某种冲突解决模式的频率越多。在本研究中,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2。
(3)恋爱关系质量由两个指标构成,包括恋爱关系满意度和恋爱关系承诺度。其中,恋爱关系满意度采用《简版亲密关系满意度问卷》,该问卷由Patrick, Knee, Canevello和Lonsbary(2007)修订,共6个题项,采用7点计分,从“完全不赞同(1)”到“完全赞同(7)”,得分越高代表个体对当前恋爱关系的满意度越高。在本研究中,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4;恋爱关系承诺度采用《亲密关系承诺度问卷》,该问卷由Rusbult, Verette, Whitney, Slovik和Lipkus(1990)编制,邱莎莎(2010)修订,共5个题项,采用7点计分,得分越高代表个体对恋爱关系的承诺度越高。在本研究中,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6。
2.3 研究流程
首先,本研究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问卷施测,由经过严格培训的心理学研究生和被试学校的老师同时担任主试。施测过程采用统一指导语且匿名作答的方式,在自习课或主试任课老师的课堂上完成,测试时长30分钟,测试结束后当场回收问卷。之后,使用SPSS21.0将回收的问卷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 。
3 研究结果
3.1 大学生恋爱冲突和冲突解决模式的现状特点
对大学生恋爱冲突总分、冲突解决模式各维度以及亲密关系满意度和承诺度总分进行描述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建设性沟通冲突解决模式、亲密关系满意度和承诺度得分均高于各量表的中值,处于中等偏上水平(M建设性沟通=6.16, M满意度=5.65, M承诺度=5.90);大学生恋爱冲突、相互回避和要求-回避冲突解决模式的得分均低于各量表的中值,处于中等偏下水平(M恋爱冲突=2.74, M相互回避=3.34, M要求-回避=3.07)。其中,性别差异明显,具体而言,男生感知到的冲突明显高于女生(M男-女=0.38, p
在恋爱冲突解决模式方面,以三种模式得分为被试内因子,以性别为被试间因子,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首先,大学生恋爱冲突解决模式主效应显著(F(2,318)=304.69, p
Contrast检验显示,大学生建设性沟通模式得分显著高于要求-回避模式得分和相互回避模式得分
(F(2,318)=18.33, p
3.2 大学生恋爱冲突、冲突解决模式与恋爱关系质量的相关分析
对大学生恋爱冲突、冲突解决模式与恋爱关系质量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如表4所示),结果表明,恋爱冲突与恋爱关系满意度和承诺度均呈显著负相关,说明恋爱关系中的冲突越多,关系质量越差;同时,恋爱冲突解决模式中的建设性沟通模式与恋爱关系满意度和承诺度均呈显著正相关,相互回避模式和要求-回避模式与恋爱关系满意度和承诺度均呈显著负相关。也就是说,恋爱中积极的冲突解决模式使用越频繁,恋爱关系质量越高;消极的冲突解决模式使用越频繁,则恋爱关系质量越低。此外,恋爱冲突与冲突解决模式中的建设性沟通模式呈显著负相关,与相互回避模式和要求-回避模式呈显著正相关,由此可见,在恋爱关系中,大学生体会到的冲突越多,他们越倾向于选择消极的冲突解决模式。
3.3 恋爱冲突、冲突解决模式对恋爱关系质量的预测作用
3.3.1 对恋爱关系满意度的回归分析
首先,把性别放入第一层;接着,把中心化后的自变量(恋爱冲突、建设性沟通、相互回避和要求-回避)放入第二层;最后把中心化后的自变量之积(恋爱冲突×建设性沟通, 恋爱冲突×相互回避, 恋爱冲突×要求-回避)放入第三层。
从表5可见,在控制性别变量后,恋爱冲突、建设性沟通、恋爱冲突×建设性沟通进入了回归方程。具体而言,恋爱冲突对关系满意度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建设性沟通的冲突解决模式对关系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同时,建设性沟通与恋爱冲突的交互作用显著。
采用简单斜率检验进一步分析建设性沟通解决模式在恋爱冲突与恋爱关系满意度中的调节作用。以平均数加减一个标准差的方法将调节变量(建设性沟通解决模式)划分为高分组和低分组。在控制协变量的条件下,分别考察两组被试的恋爱冲突对恋爱关系满意度的影响。结果如图1所示,恋爱冲突对恋爱关系满意度的负向预测作用在低相互沟通组(β=-0.57, t=-8.02, p
亲密关系满意度影响中的调节效应
3.3.2 对恋爱关系承诺度的回归分析
采用同样的方法考察恋爱冲突和冲突解决模式对恋爱关系承诺度的回归模型。从表6可以看出,在控制性别变量后,恋爱冲突、建设性沟通、相互回避、恋爱冲突×建设性沟通进入了回归方程。具体而言,恋爱冲突对关系承诺度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建设性沟通的冲突解决模式对关系承诺度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相互回避的冲突解决模式对关系承诺度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同时,建设性沟通与恋爱冲突的交互作用显著。
以同样的方法进行简单斜率检验的结果表明,在控制协变量的条件下,分别考察两组被试的恋爱冲突对恋爱关系承诺度的影响。结果如图2所示,恋爱冲突对恋爱关系承诺度的负向预测作用在低相互沟通组(β=-0.52, t=-7.13, p
4 讨论
4.1 大学生恋爱现状
从均值结果可知,大学生总体恋爱关系比较和谐,即使在遇到冲突时,也会更倾向于以积极的方式面对问题,通过沟通和协商努力找到可能的解决方法。这一结果提醒我们应该客观地认识大学生的恋爱冲突行为,而不能随意将问题严重化和扩大化。
另外,本研究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几乎所有变量中(要求-回避沟通模式除外)都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具体而言,男生感知到的恋爱冲突明显高于女生,并且男生报告了更多相互回避的冲突解决模式和更少建设性沟通的冲突解决模式;男生对恋爱关系的满意度和承诺度也都显著低于女生。对于解决冲突的模式,男生的回避倾向更明显,这一结果跟以往研究结果类似。以夫妻为对象的研究发现,在解决夫妻冲突方面,丈夫比妻子更多地采用回避的方式(Baucom, Atkins, Eldridge, McFarland, Sevier, & Christensen, 2011)。关于宿舍冲突解决方式的研究发现,男生比女生更倾向于采用回避方式解决冲突(邓林园, 刘丹, 伍明明, 方晓义, 2015)。这可能与社会普遍存在的性别角色标准有关:男性角色的标准通常为事业有成,不感情用事,情绪不外露,而女性角色的标准通常与人际关系、情感有关,喜欢聊天,爱发泄等(Hall, 1994)。
有研究指出,在婚姻关系中,虽然丈夫报告的回避性冲突解决方式明显多于妻子,但丈夫报告的婚姻质量,尤其是婚姻满意度要高于妻子(邓林园, 戴丽琼, 方晓义, 2014; 梁丽, 郭成, 2014),这与本研究结果有所不同。在本研究中,男生对恋爱关系的满意度和承诺度都显著低于女生。这可能与在恋爱关系和婚姻关系中的性别角色存在一定的转变有关:在恋爱关系中,更普遍的情况是男生主动追求女生,为了确立和维持恋爱关系,男生对女生更为包容,因此,在被追求和被包容的关系中,女生的满意度会更高,也更愿意将关系持续下去;当进入婚姻关系之后,受“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以及现代生活压力的影响,大部分女性在不轻易放弃事业的同时也需要更多地卷入家庭,在事业和家庭的平衡与冲突的较量中,女性对婚姻的满意度可能会降低,而婚姻中的大部分男性只需要关注于事业即可。
在本研究中,男生感知到的恋爱冲突明显高于女生。这与以往针对友谊关系的研究结果比较一致,女孩的友谊表现为具有更高水平的支持性(Colarossi, & Eccles, 2000; Jenkins, Goodness, & Buhrmester, 2002),而男孩的友谊有更高水平的冲突性(Updegraff, Helms, McHale, & Sales, 2004)。邓林园,刘丹, 伍明明和方晓义(2015)
的研究也发现,男生的宿舍关系也比女生表现出更高的冲突性。
4.2 恋爱冲突、冲突解决模式与恋爱关系质量的讨论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恋爱冲突与恋爱关系质量的两个指标(满意度与承诺度)均呈显著负相关,说明恋爱关系中的冲突水平越高,关系质量越差;回归分析也支持这一结果,无论是否考虑冲突解决模式的调节作用,恋爱冲突均可以显著负向预测恋爱关系满意度与承诺度。
亲密关系满意度是指个体对所处的亲密关系质量的主观感受和判断(Rusbult, 1980)。根据社会学习和行为交换理论,关系满意度下降是关系中积极行为减少而消极行为增多的结果(刘漪蓉, 2012)。亲密关系中的冲突体现了个体之间的不相容性,常常涉及到消极的情感体验,因此,恋爱关系中冲突越多,个体对这段关系的满意度也就可能越低。这一点在以往的实证研究中也得到了证实,Cramer(2003)的研究证实亲密关系中冲突的消极行为与关系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
亲密关系承诺度是指个体保持亲密关系的愿望或意图(Rusbult, 1980)。Rusbult的投资模型认为满意度Q定了亲密关系中的“承诺”,当个体在亲密关系中体验到幸福的时候,是愿意与现有的伴侣保持关系,也更容易对亲密关系做出承诺(刘洁, 2014)。在本研究中,亲密关系满意度和承诺度呈高度显著正相关也证实了这一点。因此,恋爱冲突在显著负向影响恋爱关系满意度的同时,也在显著地负向影响个体对这段关系的承诺度。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恋人冲突之后如果能进行良好的沟通会缓冲恋爱冲突带来的负面影响。交互作用分析的结果显示,随着恋人之间建设性沟通水平的提升,恋爱冲突对恋爱关系质量的消极影响明显减弱。这一结果与婚姻关系领域的研究结果较为一致。无论是国外研究还是国内研究均发现:积极的沟通方式与婚姻满意度和稳定性有很高的相关;消极的沟通方式则与离婚率呈正相关,并能在很大程度上预测离婚率(Stanley, Markman, & Whitton, 2002; 曾红, 2012)。婚姻不幸的家庭比婚姻幸福的家庭呈现更多的消极沟通方式(Christensen & Shenk, 1991)。
4.3 本研究的局限
本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之处有待改进:(1)本研究样本均取自北京市,考虑到大都市的价值观念和极为丰富融合的文化底蕴,大学生对恋爱关系及恋爱冲突的认知可能与其它地区有一定程度的差异,因而,本研究的结果推广需谨慎;(2)有研究指出,冲突解决行为对婚姻关系满意度存在同伴效应,伴侣更多建设性的冲突解决行为可以使个体注意到对方的想法和感受,因而有利于进行深入的交流,获得更多的亲密感(刘泽文, 崔萌, 韩易静, 2014)。但是在本研究中,由于条件的限制,被试中的男性比较少,无法进行恋爱关系中同伴效应的检验。
5 结论
(1)大学生恋爱冲突总体水平较低,恋爱关系质量较高,冲突解决模式较积极,三者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2)恋爱冲突、相互回避和要求-回避模式与恋爱关系质量均呈显著负相关,建设性沟通模式与恋爱关系质量呈显著正相关;
(3)建设性沟通模式在恋爱冲突影响恋爱关系质量的过程中起调节作用, 随着恋人之间建设性沟通水平的提升,恋爱冲突对恋爱关系质量的消极影响明显减弱。
参考文献
邓林园, 戴丽琼, 方晓义 (2014). 夫妻价值观相似性、沟通模式与婚姻质量的关系. 心理与行为研究, 12, 231-237.
邓林园, 刘丹, 伍明明, 方晓义 (2015). 父母冲突与大学生宿舍冲突方式的关系: 自我分化的中介作用. 心理与行为研究, 13, 145-152.
冯蓉, 马喜亭 (2015). 研究生与本科生常见心理问题差异性研究. 教育与职业, 6, 94-96.
何影 (2010). 大学生恋爱及恋爱暴力调查与暴力影响因素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中南大学.
何影, 张亚林, 王纯, 李丽, 张迎黎 (2012). 大学生恋爱及恋爱暴力行为发生情况. 中国学校卫生, 33, 1153-1159.
贾晓明 (2003). 学习建立亲密关系: 大学生恋爱心理分析. 中国青年研究, 6, 67-69.
琚晓燕, 方晓义, 戴丽琼 (2012). 澳门和东北地区夫妻沟通模式与婚姻满意度研究. 心理与行为研究, 10, 131-137.
梁, 郭成 (2014). 高校已婚青年教师的婚姻满意度与成人依恋.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8, 865-868.
刘洁 (2014). 亲密关系建立与维持的影响因素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吉林大学.
刘文, 毛晶晶, 俞睿玮, 李凤杰 (2014). 青少年恋爱关系, 内隐倾向发展特点及其与依恋的关系. 心理科学, 37, 395-600.
刘漪蓉 (2012). 亲密关系中的满意度与冲突研究综述. 社会心理科学, 27, 290-294.
刘泽文, 崔萌, 韩易静 (2014). 青年恋人的成人依恋、冲突解决行为与亲密关系满意度.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8, 597-601.
奥登, 周虹, 白文兴 (2014). 童年期被虐待经历对大学生恋爱暴力发生的影响.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2, 1247-1249.
邱莎莎 (2010). 成人依恋、亲密关系动机、与大学生亲密关系质量的相关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陕西师范大学.
苏彦捷, 高鹏 (2005). 亲密关系伴侣在冲突中的行为及其归因. 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42, 122-130.
孙时进, 李淑梅 (2010). 研究生特定群体婚恋问题研究. 心理学探新, 50, 60-65.
曾红 (2012). 婚姻沟通模式、主观幸福感及其关系的研究. 西北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49, 123-127.
张田, 傅宏 (2013). 宜人性对大学生恋爱宽恕的影响: 有中介的调节模型.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 508-511.
Baucom, B. R., Atkins, D. C., Eldridge, K., McFarland, P., Sevier, M., & Christensen, A. (2011). The language of demand/withdraw: Verbal and vocal expression in dyadic interactions.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25, 570-580.
Bradbury, T. N., & Karney, B. R. (1993). Longitudinal study of martial interaction and dysfunction: Review and analysis.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13, 15-27.
Campbell, L., Simpson, J. A., Boldry, J., & Kashy, D. A. (2005). Perceptions of conflict and support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The role of attachment anxie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8, 510-531.
Christensen, A., & Shenk, J. L. (1991). Communication, conflict and psychological distance in nondistressed, clinic, and divorcing couples.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59, 459-463.
Colarossi, L. G., & Eccles, J. S. (2000). A prospective study of adolescents’ peer support: Gender differences and the influence of parental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29, 661-678.
Cramer, D. (2003). Facilitativeness, conflict, demand for approval, selfesteem, and satisfaction with romantic relationships. 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 137, 85-98.
Fincham, F. D. (2007). Attributions in close relationships: From balkanization to integration.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DOI]10.13939/ki.zgsc.2017.01.239
1 大学生情绪化特征的概况
1.1 大学生情绪化特征的内涵
1943年,在《人类激励的一种理论》一文中,马斯洛正式提出了需要层次论,即五种需要: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上述五种需要是按顺序逐级递升的。一般说来,当下一级需要获得基本满足以后,追求上一级的需要就形成了驱动行为的动力。当他的基本生理需要未被充分满足,必定会影响其他几项高层次的需要的实现。[1]学生作为社会的一类特殊群体,当大学生的五种需要未被充分满足时,就会产生上述的情绪化问题。
情绪化是指缺乏对自己情绪控制、不能很好地克制不良情绪,也不能恰如其分地表达得体情绪的思想状态、心理反应和行为惯性。心理学家把情绪界定为四个基本类型,即喜、怒、哀、惧,认为其他情绪都是从基本情绪中分化出来的。[2]大学时期是青年心理逐步成熟的重要时期,也是情绪丰富多变,生理基本成熟而心理尚未成熟的时期,时而单纯,时而复杂,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会因为知识学业、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产生各类不理解和不适应,从而导致情绪化。随着大学生的步入校园、学习活动、人际交往以及恋爱情感的影响,大学生的情绪带有鲜明的特征。
1.2 大学生情绪化特征表现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第二个“心理断乳期”,是一个非常关注自我,注重个性表达,情绪体验丰富,情绪波动起伏的时期。他们的情绪特征不仅具有青年期的强烈性特点,还有自身一些鲜明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消极性和依赖性。此特征主要表现为大学生步入校园时期,主要表现为:一方面,理想大学与现实大学的差距使学生产生挫败感,通常带着遗憾、失落、沮丧的情绪入学,表现出对学校或专业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形成消极心态;另一方面,大学生受社会经验和认识限制,无法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生活,对家庭、学校和社会具有明显的依赖性,从而会出现畏惧、退缩等畏难情绪。
(2)阶段性和层次性。在学习活动中,大学生的情绪特征表现出阶段性和层次性的现象。新生陌生感与好奇感、自豪感与自卑感混杂,情绪波动感较大,学习环境、课程、方式的改变,容易产生学习上的困惑、迷茫,丧失学习信心;大二、大三逐渐失去了那种毫无掩饰的单纯和率真,面对专业课及学习成绩、考研的压力,往往被一种无助和抑郁的情绪所淹没,很长时间不能摆脱,抗挫折能力较差,同时缺乏对专业知识的客观评价,对工作前景缺乏正确认识或者不感兴趣,导致缺乏学习热情;毕业班学生面对毕业论文及择业问题,压力感倍增,会表现出沉默寡言、充满焦虑等情绪。
(3)内向性和表现性。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大学生的情绪又表现出内向性和表现性的双重特征。大学生会在某种场合将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隐藏于心。学生依赖感较强,安全感较弱,在集体生活中变得敏感、脆弱,缺乏人际交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此外,缺乏人际交往的基本能力和技巧,产生人际交往障碍。自卑、孤僻、消极的不良情绪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经常发生。恋爱方面,大学生恋爱观较为开放,重感情、易冲动的情绪产生较强的表现性,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同时也缺乏理智的驾驭能力。
2 大学生产生情绪化特征的原因
不同性格的行为动机和基本心理需要各有偏好,偏好程度决定大学生对某方面事项的敏感性,这些敏感事项也就成为个体情绪产生的敏感源即情绪诱因。[3]大学生的不良情绪的产生有一定的实践基础和社会因素,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思想和生理的成熟程度。由于刚刚成年就步入大学校园,大学生的生理趋于成熟而未完全成熟,心理方面未趋于稳定。面对一些新生事物和环境思想不能从容地适应和接受,时而独立,时而依赖,很容易被情绪所左右,产生情绪冲突。
(2)大学生情绪体验不够深刻,畏难情绪很重,压力大。由于当今的“95后”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这样的家庭环境造成了大学生承受苦难的能力非常差,一旦发生不顺心如意的事情或者是学习困难,情绪马上转为悲观,害怕困难,不敢担当,甚至很长时间会陷进无助的困境中,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面对高校年年扩招,很多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就失业的窘境。父母的期望、自己理想与现实的差异一直围绕在大学生的头脑里,进而产生很多不良情绪,如焦虑、抑郁、自卑等复杂情绪。
(3)社会因素及自我监控能力的影响。社会因素影响着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在生活浪潮和物质利诱面前,中学时代的率真和单纯渐渐退去,从众心理使大学生们失去了性格的自然性,在人际关系方面时常表现得很内向。人际交往过程中,大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较弱,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差也影响到人际关系的处理。[4]
(4)恋爱动机不端正,心理承受能力差。有些大学生的恋爱动机不是出于爱情本身,而是为了弥补内心的空虚、孤独或从众心理。这类学生在衽际焙苌侔蚜蛋行为与婚姻结合起来考虑,自主性强,缺乏责任感。面对单相思、爱情错觉、失恋等恋爱心理挫折,不仅对学习造成严重影响,还会产生许多失去理智的严重后果。
3 对大学生情绪化特征的干预策略
情绪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随着人们对情绪功能的认识加深,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情绪应对的适应价值,考虑到大学生的情绪化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在管理心理与行为视角下,真正地解决大学生情绪化造成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从多方面入手。
3.1 思政策略
高度重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立完备预防干预体系。大学生处于青年中期,出现情绪心理上的障碍是一种客观现象。毕竟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成熟的时期,单凭大学生自身的力量,还不能顺利地实现心理成熟和社会成熟的任务,还避免不了种种障碍和问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学生情绪化问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当然,高校成立预防和干预领导小组也是必不可少的。
3.2 抗挫折策略
在大学生发生情绪化倾向时能及时遏制不良情绪并采取积极引导。大学生在挫折面前经常会手足无措,面对困难情绪比成人更强烈。这时候正确的积极引导,德育教育的有效开展,在发现学生朝着不良情绪化方向发展时及时遏制,积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显得尤为重要。
3.3 危机策略
高校要具备健全、完善的心理健康辅导机构,心理健康咨询老师要真正地把心理健康工作落到实处。帮助大学生处理好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心理困扰的心理咨询机构必不可少,要配备一支高素质、专业性强的心理咨询教师队伍,真正地为情绪化学生解决心理的实际困难,而不是简单流于形式。
3.4 调查策略
高校要经常能开展心理问卷调查进行宏观监控。心理问卷调查是简洁地反映大学生内心真实想法和存在问题的有效办法,经常开展心理问卷调查显得尤为重要,这样能够避免遗漏因情绪化问题而导致心理问题的一些学生。
3.5 引导策略
辅导员专业化素质要过硬。辅导员是大学生在四年学习生活中影响最深的人,辅导员的一言一行,包括对待学生的各种态度、处理学生事务的方法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内心发展。专业化素质过硬的辅导员会很实际地解决很大一部分情绪化学生的心理问题,其为高校心理工作做出的贡献不容忽视。
3.6 心理策略
高校可以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不同类型的心理课程。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高大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为应对不期而遇的危机做好准备是非常必要的。如果能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开设不同类型的心理课程,这样会为大学生面对就业时而产生的情绪化问题扫清障碍。同时,通过建立心理辅导室,发挥心理辅导室沟通、疏导的作用,使他们在认知、情感、行为方面向正能量方向发展。
3.7 制度策略
高校应建立相关的工作制度。制度就是执行力。通过国家各项法律制度、学校各项的规章制度及大学生手册来规范大学生的行为,同时,建立完备的心理危机预警制度、心理问题学生的后期跟踪制度,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最大限度地避免心理突发事件的出现。
3.8 网络策略
随着现代信息化教育的不断发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平台,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端正专业思想及技能,为社会培养出真正的医学管理人才。积极尝试把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创新教育方式真正地提上日程。在网络化的社会环境下,利用网络发展,创新心理健康教育从理念到内容、方法、途径与运行模式。当然,如何化解大学生网络心理服务需求强与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不能满足之间的矛盾也是迫在眉睫。[5]
4 结 论
曾经说过:“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在管理心理与行为视角下,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难生的角度出发,不断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机制,不仅可以减少危机事件发生,对充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为高校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种便捷、有效的途径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安妍.不同情绪状态下自我监控能力与人际素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1).
[2]任宝崇.组织管理心理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4.084
Abstract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the implementation mode in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s, we explore the effectiveness and feasibility of the reforms of the mental health courses assisted by "developmental counseling", according to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the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Another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reconstruct a kind of implementation mode i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s, suitable for the actual life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o bring the reforms of the mode, function, content and the philosophy of the mental health courses in colleges.
Key words developmental counseling;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0 引言
当今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心理健康课的开设对早预防、早发现、早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我们仍要清醒地意识到,目前高校心理健康课程在课程实施模式上存在一定问题,教学效果和实际应用价值欠缺,很难满足当代大学生群体。因此,根据大学生心理特点及所处的外部环境,重新设计一种更科学、更有效的心理健康课程实施模式势在必行。而“发展性咨询”理念给心理健康课程改革带来了很多启示。
1 “发展性咨询”理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启示
发展性咨询是指以全体学生为对象,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帮助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尽可能地圆满完成各自的心理发展课题,妥善地解决心理矛盾,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以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个性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为重要目标的一种咨询活动。①从“发展性咨询”的视野来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和成长。每位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潜能,如果能够有效激发这种潜能,使学生能够认识自己、接纳自己,从而妥善地解决自身问题,最终达到促进其人格完善的目的。因此,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1.1 增进大学生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主体的自我认识,是对自己的认识和对自己的态度的统一。②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与心理健康状况关系密切。大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已接近现实,他们不断地思考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适合做什么”这类问题,开始树立自我理想,考虑未来的生活道路。然而,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使得他们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理想我”和“现实我”的矛盾、渴望独立与依附的矛盾、心理的闭锁性与寻求理解的矛盾、性成熟和性心理的矛盾以及情绪上的矛盾。③由于内心世界存在着种种矛盾冲突,有的大学生可能会出现自我意识混乱,自我定位不准的现象,甚至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因此,在心理健康课程设计时就可以充分利用大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引导大学生按照自我方向度过人生的各个阶段,有效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
1.2 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
人格反映着个体心理与行为的稳定性和整合性,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态度、气质和性格等方面的整合。④人格会影响心理健康,比如A 型性格容易产生更多的心理压力,罹患紧张性疾病(如焦虑、抑郁、心血管疾病)。⑤情绪不稳定者(高神经质)的症状检出率较高,且神经质可直接预测心理压力水平。⑥而且,大学生的人格还与其生活满意度、主观幸福感高度相关,⑦甚至可以影响他们的学业成绩。⑧因此心理健康课程如能有助于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则不但能够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还能够增强他们的幸福感,提高他们在学业等方面的表现。这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今后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承受挫折和考验,实现个人价值的需要。
1.3 提升大学生心理韧性水平
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复杂的问题及扑面而来的各种压力,有的学生因内心比较脆弱,充满无助感,导致情绪失控,甚至走向极端。这是因为在现实压力下,人们往往过于关注所面临的问题,而忽视了自身应对困境的潜力。心理韧性是面对逆境时能调整自己灵活适应外界多变环境的能力。它可以在不利环境下对个体的良好适应起到保护作用,可以抵消或对抗风险因素的不利影响,甚至对个体自杀行为也可以起到缓冲作用。然而就像只有少部分人天生就具有音乐或绘画的才能一样,这种灵活适应外界多变环境的复原能力也只是少部分人的“天赋”,其余大多数人则是具有这种复原的潜能,是有待被发现、挖掘的。如果大学生能学会发掘并利用这种潜能,他们在大学四年乃至整个一生就能不畏艰辛,有所收获。在心理健康课程设计中注重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培养,可以提高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增强其心理健康水平,使其在面临学业、经济困难、人际交往、就业等压力的时候能够坚忍不拔,愈挫愈勇,甚至将逆境转化为机会,这对大学生的毕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发展性咨询”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实施模式构想
在“发展性咨询”理念的基础上,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和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建构一种更有效的心理健康课程实施模式。这就要求一方面要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运用发展心理学中的一些原理,解决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着重激发大学生自身存在的积极力量和品质,帮助其渡过“自我同一性”危机。另一方面要改进教学模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能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1 教学目标从笼统到具有操作性
目前心理健康课程设定的教学目标往往不具备可衡量性和操作性,如“通过心理健康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增进自我意识,提升心理韧性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等等。这样的教学目标看上去比较明确,但却很难得知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因此,可以将上述教学目标调整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
通过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增进大学生自我意识――使学生能够客观地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且能坦然地谈论自己的优缺点,同时接纳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并且能够根据自身特点对未来发展进行规划。(2)提升大学生心理韧性水平――使学生了解自身内在的资源,发掘自身潜能;培养学生积极心态,掌握ABC理论,使其在面对困境时能习惯性地从积极角度思考,改变认知偏差。
为了检验教学目标的实施效果,还可利用心理量表对该领域的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自评和他评。
2.2 教学内容从重理论到重实践
目前很多高校心理健康课程的授课对象并不是心理学专业出身。这些学生本身不可能系统地学习心理学知识。所以我们的教学目标也并不是把他们培养成心理学专业人才,而是使他们能够运用心理学的知识理解世界,养成积极心态。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纯粹照本宣科,那么理论化和抽象化的教学内容很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要结合发展心理学领域中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来设计教学内容。
一是要使大学生了解大学阶段可能产生的心理困惑,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并接纳自我。二是在此基础上,解决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如角色转换和适应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求职与择业问题等等。应用发展心理学的理论,以这些常见心理困扰为重点进行案例分析讲解,使学生认识自身问题,达到改变自我的目的。
2.3 教学模式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填鸭式”的教育,但这种教学模式的实际教学效果并不好。我国新课程改革提出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发展性咨询”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与新课改的要求相契合。在“发展性咨询”视野下,除了传统的课程讲授,教师还可运用如下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的理念就是让学生学习问题“是什么”、解决问题的一些技巧和问题产生的原因,形成一种态度,做到知行合一。这种方式贴近大学生活,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挑选的案例要发人深省,具有教育意义,同时还要蕴含一定的心理学原理。案例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事件或名人事例中选取,也可以从经典的电影、电视剧等视频中截取。比如,在讲授学生情绪管理课程时,可选择大学生人际交往受挫的现实案例来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体验案例主人公的情绪感受和想法,探讨案例主人公对事件看法的不合理之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改善这种不良认知,调节消极情绪。随后引申到现实生活中,若自己遇到类似挫折事件的时候,如何调节我们的心态。再比如,通过观看电影《美丽心灵》片段了解心理异常的表现,进一步说明有了心理疾病或心理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视这些问题,并做出积极的改变。
(2)课堂体验式活动。课堂上使学生亲身体验某种心理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产生情绪情感的共鸣,并进一步整合和内化所学的知识。体验式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积极感受,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这种“做中学”的过程会令学生印象深刻。比如,在讲授赞美在人际沟通中的重要作用时,让学生三人一组进行“戴高帽”活动,即让每个学生说出另外两名组员的三个优点,并说明理由。学生通过挖掘别人优点和自身优点,体验到被人赞美是幸福的。同时引导学生换位思考,体会到别人获得赞美的时候也会产生同样的感受。亲身感悟赞美在人际交往和沟通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使学生领悟到世界上并不缺少美,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同样我们也有自身的优势,也有值得别人学习的地方。
(3)情景模拟法。模拟一定情境,让学生参与活动,使学生领悟到现实生活中类似情境的可能结局,改变学生对某些事情的看法。比如,在讲授大学生恋爱心理时,针对目前某些大学生把恋爱视为大学生活的必修课,盲目恋爱而忽视学习的现象,现场进行“爱情配对活动”。让学生身带不同筹码,进行一场挑选与被挑选的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因筹码大的同学往往成为大家竞相追逐的对象,筹码小的同学则被人“嫌弃”,使同学们意识到爱情也是讲究“门当户对”的。当你平台高,筹码大,可供选择的机会就更多,接触的对象层次也更高。进而教育学生应努力使自己变得优秀,从而提高在现实生活中真正的竞争“筹码”。同学们通过情景模拟亲身领悟到学业才是大学生活中真正的主修课,爱情只是大学的选修课。
(4)小组讨论法。以小组为单位,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集思广益,目的在于打破“惯性思维”和“群体思维”,产生新观念或激发创新思维,同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比如在讲授个体思维差异的时候,给学生呈现16幅图,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将16幅图两两配对。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各小组每一位成员将自己的配对结果与其他组员分享,并谈谈理由。因个体看待问题角度的差异,同学们在交流过程中会发现,每个人的配对结果可能都不一样。然后让各小组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再让小组派代表谈谈本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而说明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各不相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多事情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站在不同的角度,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也提示我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要多角度看问题,多角度欣赏他人,多听听他人的见解,多站在对方的立场来理解对方。
3 结语
学生在课堂上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印象更为深刻。通过视觉与听觉相结合的方式要比单纯地听老师讲课所学的知识记忆更好。这意味着,采用寓教于乐的互动教学模式效果更好。研究还发现“发展性咨询”理念指导下的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模式与原有填鸭式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模式相比,在课程价值、教学方式和实际助益上都得到了学生更强烈的认可,教学效果有了显著提升。⑨这说明,这种课程实施模式是有效的,并可以为今后高校心理健康课程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充分发挥心理教师在课堂上的能动性和创造力,根据“发展性咨询”的原理,完善现有心理健康课程的实施模式,更好地完成高校的教育目标,达到新课改的要求,培养出心理健康、全面发展、综合素质强的大学生。
基金项目:海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发展性咨询理念指导下高校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模式的建构”(编号:QJY 1251505);海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课题“大学生对网络负面新闻情绪反应的实证研究”(编号:Hnky2016-2);海南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编号:hdjy1642)
注释
① 马建青.发展性心理咨询:学校心理咨询的基本模式[J].当代青年研究,1998.5:7-11.
② 杨治良等.简明心理学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153.
③ 赵迪.发展性心理咨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拓展[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14.
④ 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8.
⑤ 孙菲,王生,吴咏今,余善法.人格特质与职业紧张及工人健康关系的初步探讨[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12(4):436-438.
⑥ 黄敏儿,吴钟琦,唐淦琦.服务行业员工的人格特质、情绪劳动策略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心理学报,2010.42(12):1175?1189.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德育教育;心理问题
心理素质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学生理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个体和社会的整体素质。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廿,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大力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教育工作者的—个重大现实课题。
一.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如今的大学生面临着诸多困惑。学业及考试负担的繁重,择业与自我实现的迷茫,以及青春期躁动带来的情绪、情感波动,使得一些大学生在轻松潇洒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痛苦、抑郁的心灵。尤其是大学生在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理想现实、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反映出来的心理困惑和问题日益突出。据有关权威机构的调查表明:80年代中期,我国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约占23%;90年代上升到25%;现在已达到30%。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休学、退学、逃学、出走的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精神失常、自杀、杀人等现象时有发生。由此可见,在当代大学生中,心理疾病正在蔓延,其增长速度之快,负面危害之大,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导致大学生负面心理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错综复杂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认知上的失调
大学新生都有一个角色转换与适应的过程,每年刚入学的大学生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心理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之为“大学新生心理失衡期。导致新生心理失衡的原因首先是现实中的大学与他们心目中的大学差距较大,由此产生心理落差;其次是新生对新的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新的教学模式不适应,产生困惑而造成心理失调;另外,新生作为大学中普通的一员,与其以前在中学里作为佼佼者的感觉大不一样,这也是导致心理问题的诱因之一。
大学新生对新环境不适应,如果得不到及时调整,便会产生失落、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有的学生还会因长期不适应而退学。所以,应该特别注重对大学新生入学后的心理调适,让他们远离孤独,帮助他们度过心理失衡期,成功地进行角色转换。
2.学习压力
能考上大学的一般都是中学时代的佼佼者。到了大学,竞争对手不一样如自我要求过高、还想保持中学时期“尖子生”的地位,势必带来更大的竞争压力。另一方面,现在绝大多数孩子都是家里的“独苗”,父母们对孩子成才都有较高的期待,“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社会风气,给孩子带来很多有形的和无形的压力。尤其是经济困难的家庭,父母借钱供孩子上大学,越是懂事的孩子越怕对不起父母,压力也越大。再加上一部分学生对高校的学习生活不适应,对大学的学习方式方法掌握不好,加之强手如林,昔日的优势风采不复存在,自尊心和好胜心得不到充分满足,容易产生失落感。而导致学习上的困惑。
3.生活上的不习惯
现在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是绝大多数,在父母的呵护下生活一直都比较顺,往往是对成功和荣誉体验多,对风浪和挫折体验少,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比较差,自我定位又不准,对挫折没有准备,—旦遇到比较大的事件,容易产生过激行为。他们从小学到中学,在家有父母,在校有老师,到大学要靠自己,依附心理依然存在,独立生活能力尚未形成,要有一个调整和适应的过程。而有些大学生由于对于自己所面对的压力心理准备不足、能力又不够,最终无法适应,从而产生孤独感和恐惧感。
4.人际关系上的不适应
生活环境的变化也是造成大学生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读大学后,远离家乡和亲人进入_个陌生的环境是许多大学生进校后面临的第一个坎。许多从没离开过父母的大学生由于不适应集体生活往往走向自闭。他们来自四面八方,城乡之间、贫富之问,兴趣爱好、人品才能等许多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人与人的关系面临着新的组合而且很不稳定,同一居室有不同背景,不同方言、不同性格的学生,他们之间的磨合是个新问题。有些学生或因个性强或因性格内向而不合群,往往感到人际关系难以驾驭,常常为自己“不会处事,不会交友,甚至不知道如何做人而感到苦恼”。有的甚至由于不能处理好同宿合同学和同班同学的关系,而觉得生活缺乏乐趣,世界很可怕,在以后与人交往时表现出敌意。据了解,当前,宿合关系已经和考试成绩并列成为引发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两大首要因素。
5.情感的困惑
大学生爱情方面的心理疑难问题较为突出。我国大学生年龄基本在17~23岁之间,从生理阶段来讲,处于青春期的后期,生理发育早已成熟,渴望异性,并希望得到生理上的满足。加之不少学生,远离故乡,倍感孤单,在潜意识中,对异性的渴求尤为强烈。由于缺乏经验和处理恋爱问题的能力,在情感方面或执著或随意,常为感情纠葛而头痛,有的学生因为谈恋爱与同学关系疏远,与朋友少交往而孤立。有的学生害怕别的同学抢走自己的朋友,常胡思乱想,坐卧不安,产生焦虑情绪,打架斗殴的有之,学习成绩下滑的有之。有的学生因为两人性格不和或其他原因失恋,一方可能陷入感情漩涡不能自拨,而走向极端,产生自杀等心理危机。校园内因为恋爱危机也曾发生过毁容、杀人等违法行为,酿成了悲剧。大学阶段学生年龄、生理及感情的特殊性,往往会产生情绪焦虑的病态心理,这不能不引起高校教育尤其是德育教育的重视。
6.社会竞争的压力
高年级,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更多关心的是对未来社会生活的适应。去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正处于衰退期,中国经济也不可能独善其身。这样社会竞争更加激烈,就业形势更不乐观,大学生找工作或找比较理想的工作越来越难。“双向选择”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提高面对即将踏入的激烈竞争的社会,不少大学生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心理恐慌。这对大学里众多高年级学生造成很大的精神心理压力,使他们因焦虑、自卑而失去安全感,许多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对今后的路该怎么走,考虑得越来越多,内心充满着矛盾。盼望毕业,又害怕毕业,对现实生活更多的是担心、害怕而又身不由己。他们“担心”、“害怕”的主要问题是社会上风气不正,人际关系复杂。深感社会的不公,觉得前途渺茫,感到无所适从,因而有的学生表示:“我多么希望在学校里读一辈子书!”
三.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现高校德育教育目标
大学生心理上出现的问题,往往受社会上“大气候”影响。比如,改革中心态失衡导致的信仰危机;社会风气不正,“一切向钱看”导致厌学,转而去谈恋爱,“寻求精神上的寄托”等等,都有深刻的社会根源。事实表明,所有这些心理上的疑惑、障碍,都是大学生个体心理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排解和有效的引导,势必影响其社会化进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特别是转型期社会生活的变化,青少年学生心理上的动荡进一步加剧,他们所面临的社会心理适应问题将前所未有。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承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促进他们的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是新时期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
1.创造良好的校园坏境
教育家早就认识到环境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优雅文明的校园环境,健康向上的文化气息,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浓厚活跃的学术氛围,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生机昂然的校园景象等无疑对大学生起着感化和陶冶作用。创造优良的校园环境,不仅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良好的校园环境具有增强学校凝聚力、向心力的作用,是全校师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约束的无形力量,对形成良好的校风校纪、促进学生优良的心理品德和思想品德的养成,有着巨大的催化和凝聚作用。
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咨询教师队伍
这是时展对高校德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德育教育的延伸和拓展。心理咨询是一门走进人类心灵的艺术,是一项把爱心和力量移植到对方中的技术,是一种净化灵魂,改创生命,呼唤人注,播种责任的伟大工程,是关系到一个民族素质优劣的百年大计。目前,全国越来越多的高校建立起名称各异的心理咨询机构,但能真正发挥作用的恐怕不多。究其原因,有教师方面的,也有学生方面的。对教师来说,主要是心理咨询教师缺乏,尤其是经过专门培训的心理咨询教师更少,远不适应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从学生方面来看,主要是对心理问题存在认识误区。有些学生对心理问题,轻描淡写、听之任之,认为无伤大雅。出现心理问题不愿接受心理咨询,致使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发展成为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到那时才后悔莫及。另一些学生却把心理问题看得过于严重,往往把心理病等同于精神病,于是不敢进行心理咨询,怕同学瞧不起。这两种极端都阻碍了高校心理咨询的正常开展,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大学生的这两种片面认识归结到一点是心理知识贫乏,这就说明高校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心理咨询教师队伍已刻不容缓。尽快帮助大学生克服心理知识上的盲点,带领他们走出消极悲观的精神世界,帮助他们建立起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观念,提高他们的心理自我保健能力,已是高校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3.充分发挥德育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面对大学生日益普遍化的心理问题,仅仅依靠心理咨询教师是远远不够的。在这方面德育教师和思想政治工作者是能够有所作为的。由于大学生所处的成长环境和个体差异较大。因此,大学生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也千差万别。教师只有“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方能有效。首先,德育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这样才能掌握育“’育“心”的主动权。以前人们往往把大学生的问题行为都看成是思想品德问题,或者处理问题时仅凭良好的愿望,不加认真地分析各种问题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结果不但不能把问题真正解决,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且忽视了对大学生心理品德的培养,导致了大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反而妨碍了思想品德教育,这是应当引以为戒的。其实大学生的问题行为多数是心理问题,真正属于思想品德问题的是极少数。当然,心理问题和思想品德问题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如果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和合理的疏导,那么很有可能转化为思想品德问题。因此,要求德育教师能及时地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把它解决在萌芽状态,避免酿成不良后果。其次,对大学生不同的心理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对个别问题严重的学生,通过个别谈话的方式,疏通学生的心理障碍;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可采取集体讨论,心理讲座,班、团活动等形式解决;对极少数患有心理疾病和严重精神障碍的学生,除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外,还需接受心理医生的治疗,总之,“有病早治,无病早防”的治病原则也适合心理疾病的治疗.
分类号 B849
1 问题提出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网络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等新兴产业不断进步,从而创造了新的商业模式和商业机遇。不仅如此,网络技术也对企业乃至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从1998到2005年,中国大学生总数从108万激增到2000多万(董增云, 2010)。大学生在同龄人中是文化知识水平较高、思想道德素质相对较好的群体,具有表率和示范的作用。他们既有年轻人的消费观,又存在一些不同于同龄人的特点。重视大学生消费的新变化,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不仅有益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将会对社会消费的正确引导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万晓霞, 郑雪, 2008; 卓兰芳, 汪秀英, 2008)。
1.1 概念定义
人格一词的原意是指戏剧中演员戴的面具。心理学沿用面具的含义,转意为人格。人格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指人们所表现出来的让外界所能看到的人格品质,二是指人们由于种种原因不愿展现给别人的人格成分,这也叫做人格的内在特征(于馨, 2008)。从目前的研究上来看,主要的人格理论流派有:卡特尔的特质因素论、艾森克人格类型论以及MBTI人格理论。此次研究主要是以大五人格理论为基础。
“大五结构”这个名称最早是由词汇学研究者Goldberg提出,用来概括词汇学研究中反复出现的五个基本维度:外向性、随和性、尽责性、情绪稳定性和智慧或文化。现代大五人格理论将人格分为外倾性、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开放性、随和性、尽责性这几个维度。外倾性包括喜欢交流沟通对不好交际、爱娱乐对严肃、感情开放对含蓄;情绪稳定性包括烦恼对安静、危机感对安全感、自怜对满足;开放性包括富于幻想对务实、寻求刺激对遵守纪律、自由对顺从;和善性包括热情对冷漠、信任对怀疑、乐于助人对不配合;自律性包括:有条理对混乱、细心谨慎对粗心大意、自制力强对意志薄弱。
网络消费者行为理论涉及心理学、经济学、营销学、社会学等多种领域,它是一门跨领域的综合学科。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网络消费行为是人们从事评定、获得、使用和处理产品和服务的过程和身体活动。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网络消费行为是关于个人、群体与组织如何选择、购买、使用及处置产品、服务、构想与经验以满足他们的需要和愿望的一种消费行为 (陈林芬, 王重鸣, 2005)。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网络消费行为是人们在网络的虚拟空间中搜集、购买、使用、评判和处理希望满足其需要的服务、产品、资源和思想时所体显出来的行为(李保娜, 2008)。综合以上定义,网络消费行为是指人们在网络这种虚拟的空间中去寻求、买卖、利用、评价和拥有希望满足其需要的产品、服务、信息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消费行为。
张红明和李庆梅(2007)基于网络消费的目的将大学生网络行为划分为四种类别。类别一:信息搜集型。该类大学生主要利用网络去搜集和整理一些学习信息,网络对于该类别大学生而言就是一种学习工具,是深造专业技能和获取职业信息的重要来源,也是提升自我学习能力的主要工具。对其他网络活动没有特别需求。类别二:游戏娱乐型。该类别大学生比较喜欢在网上休闲娱乐,网络成为了他们放松自我、缓解压力的工具。此外,他们还通过QQ空间、校内、微博等网络产品来表达和展示自我。类别三:网络交易型。该类别大学生喜欢追求时尚,个性张扬,网上购物是他们表现自我个性的一种途径。对于他们来说,网络上的各种商品琳琅满目,而且价格实惠,运送便捷,是他们理想的购物平台。类别四:沟通交流型。该类别大学生表明他们使用电脑主要是为了与人沟通交流。MSN、 QQ、电子邮箱、论坛等方便快捷的交流工具使该类大学生充分享受到与人交流沟通的乐趣。
1.2 研究意义
互联网帮助大学生平等自主地学习、实践和交流,是一个自由地表达观点、张扬个性的平台。它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交往途径,也影响了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从相关研究来看,关于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问题的研究大多围绕社会学、经济学、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从纯粹的心理学角度来研究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还比较少。因此,有必要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大学生的网络消费行为,以此来建构心理学领域关于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理论体系(朱海龙, 2009)。
大学生正处于心理转型和塑造期,正确的消费观念能够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而不恰当的网络消费往往会造成不良影响(刘庆武,肖水源,曹晖,徐慧兰,周亮,罗丹,2009)。所以有必要对大学生网络消费动机和行为进行分析研究,这样才能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进行正确引导。同时,网络消费已成为了当今大学生生活的一大部分,他们在网络上进行交流、学习、娱乐等多种形式的网络消费。这必然会对他们的心理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对网络消费行为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大学生的消费取向,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刘俊, 董冰, 2003)。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5年第12期 (总第28期)渠立松 大学生网络消费类型与人格特质的关系2 研究方法
2.1 研究目的
综合前面对网络消费行为的定义,我们认为上网即是一种网络消费行为。结合前人研究发现,以往关于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研究常将网络消费行为简单归结为网络购物来进行研究探讨,并没有系统和完整地将所有的网络消费类型整合到一起进行研究。此外,关于网络消费行为与人格特质的相关性的研究也非常少。本文在已有的网络消费行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遵循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原则,试图对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与人格特征的关系做初步的探索和分析。
2.2 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抽样在山西大学发出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40份,有效回收率88%。其中男、女分别为147 (33.4%)、293 (66.6%)名,文科249(56.6%)名、理科191(43.4%)名,一至四年级被试数量分别为90(20.5%) , 152(34.5%), 102(23.2%), 96(21.8%)名,城市、城镇、农村的被试数量分别为124 (28.2%)、104 (23.6%)、212(48.2%)名。
2.3 研究工具
采用朱晓春(2011)参照前人编制的网络消费行为问卷并发放开放式问卷,编制了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问卷,共22个题目,4个维度分别为:网络休闲、信息收集、网络交易和沟通表达,在本研究中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4。
大五人格量表,由美国心理学家Costa和McCrae在1987年编制成,中文版由中科院心理学家张建新教授修订。量表共60个题目,5个维度分别为:外向性、宜人性、尽责性、情绪稳定性、开放性。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764~ 0.814之间,平均0.793(王孟成, 戴晓阳, 姚树桥, 2010)。
2.4 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施测。在被试填写问卷之前,主试先宣读指导语,简要介绍施测的内容和目的,然后提出施测要求,说明答题方式,解答被试提出的问题。确信被试已明白后,要求其开始填写问卷。所有问卷的答题时间没有严格限定,只要凭第一印象尽快回答就可以。本研究采用SPSS17.0对所得结果进行数据管理和分析。
3 研究的结果
3.1 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人口学变量
对不同性别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男生的网络消费行为得分(M=65.79)显著高于女生的网络消费行为得分(M=64.13),t=1.225,p< 0.05,其中男生在网上交易、交流沟通分量表上的得分高于女生,并存在显著性差异(见表1)。
表1 不同性别大学生的网络消费行为比较
对不同年级大学生的网络消费行为的得分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四个年级之间的网络消费行为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在网络交易的维度上,大一学生得分明显低于大四学生,不同年级大学生在网络交易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p< 0.05)。详见表2。表2 不同年级大学生的网络消费行为比较
对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得分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之间有显著性差异,生源地为城市或城镇的大学生的网络消费行为得分显著高于生源地在农村的大学生(p< 0.01)。在各维度上比较发现,在网络交易维度上城市大学生的得分(M=10.21)和城镇大学生的得分(M=10.46)显著高于农村大学生(M=8.73),而在其他三个维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见表3)。表3 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比较
3.2 学生网络消费类型与人格特质的相关分析
为了检验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与人格特质的相关关系,对数据进行了皮尔逊相关分析,结果见表4。从表4中的相关系数可以看出,人格特质与大学生的网络消费类型之间是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的。具体表现为:和善性与沟通交流呈负相关,与网络交易、游戏娱乐呈显著负相关;自律性与游戏娱乐呈显著负相关;内外向与信息搜集和沟通交流呈显著负相关;情绪性与游戏娱乐和沟通交流呈显著负相关;开放性与信息搜集、游戏娱乐呈显著正相关。表4 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与人格特质的相关分析
注:
4 分析与讨论
4.1 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在性别上的差异
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就性别而言,在量表总得分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在网络交易、沟通交流维度上也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说明男女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网络消费行为,具体表现在网络交易、沟通交流维度上。在沟通交流方面,可能是因为男生比较主动,更乐于去和别人去进行沟通,尤其是在恋爱方面,男生会更加主动地去进行交流,因此表现在沟通表达上的行为会比女生多。在网络交易上,男生的网络交易行为明显比女生的高,这可能是因为男生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责任,这使得男生会更多地关注与金融、财富有关的信息,并且很多男生喜欢玩网络游戏,而很多网络游戏是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的,这也可能导致男生在网上交易的行为高于女生。
4.2 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在年级上的差异
经过数据分析表明,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在信息搜集、网络交易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在信息搜集方面,大四学生信息搜集的平均分最高,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大四学生面临着就业和考研的压力,他们开始借助网络的资源,搜寻与自己专业或特长相关的工作信息,谋求自己的发展方向和未来的人生道路,他们想从网络上获得更多有用的信息来帮助自己做出选择,因而在信息搜集的维度上,大四学生比其它年级学生得分要高。在网络交易方面,大四学生和大二学生的平均分最高,这可能与大四学生目前的学习状态有关。一般而言,到了大四年级的时候,由于课程较少,很多学生除了完成毕业论文之外自己可支配的时间会较其它年级多些,他们中有很多在闲暇时间里会选择玩网络游戏、网上购物等等,这就导致了大四学生的网络交易维度得分比其它年级的学生更高。对于大二年级来说,在大一逐渐适应了大学生活后,此时的他们有了足够的时间、金钱和精力与网络打交道(罗蓉,刘铁川,龙,蒋寅泉,徐伟强,魏丽威,2014)。
4.3 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在生源地上的差异分析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来自城市、城镇和农村的大学生们在网络消费行为上存在着显著差异。城市生源的大学生的网络消费行为得分显著高于城镇生源和农村生源大学生。具体到各维度上,我们可以发现,只有在网络交易维度上,不同生源地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城市和城镇生源地的学生在网络交易上的得分比农村生源地的学生要高很多。究其原因,可能是城市生源或城镇生源的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或者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他们成长于城市中,各种新鲜的事物接触较多,也较早地使用了网络,因而他们更多地使用网络交易这种途径来购买一些时尚潮流的商品。因此,我们发现,生源地为城市或城镇的大学生网络交易的行为要比生源地为农村的大学生高(张晓丽, 2008)。
4.4 网络消费行为与人格特质的相关分析
根据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人格特质与网络消费类型之间是存在着显著相关的。和善性与沟通交流呈负相关,与网络交易、游戏娱乐呈显著负相关。研究发现,和善性维度得分高的人往往具有热情、信任、乐于助人、利他、直率、谦虚、移情等品质。具有这些人格特征的人受欢迎程度都较高,他们容易与别人进行沟通和交流,身边朋友较多,不会轻易地和别人发生冲突,总体来说,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较强。正是由于在现实社会中他们能够很好的与别人进行沟通,在空闲时间他们会选择和朋友在一起消遣,不需要再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中与别人进行联系,因而他们利用网络与外界沟通的情况较少。这也就导致了和善性人格特质与网络消费类型中的沟通交流、网络交易和游戏娱乐呈负相关。
自律性与网络消费类型中的游戏娱乐呈显著负相关。自律性的人所具有的特点是:有条理,细心谨慎,自制力强。而相关文献表明,有不少青少年之所以网络游戏成瘾,大多数是因为其自我克制力太差。网络上形形的娱乐节目,刺激火爆的网络游戏,丰富多彩的电影电视剧,使得越来越多自控力较差的青少年陷入其中不能自拔。所以,自律性高的人,能够时时提醒和克制自己,能够理智地认识到网络是把双刃剑。只有很好地控制自己,掌握好使用网络的尺度,才能更好地学习和工作。
内外向与信息搜集和网络沟通表达呈显著负相关。外倾型的人比较外向、开朗和冲动,他们比较喜欢参加学校里的集体活动和社团活动。他们拥有广泛的社会爱心,喜欢与人结交,不喜欢独处。对外向型的人来说,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朋友可以去倾诉,在他们看来,与朋友交流更能满足自己的需要,所以他们不需要在网上进行沟通表达。而内向型的人比较喜欢安静,他们比较保守,不太愿意与人交往,可能只会拥有几个好朋友,交际圈子比较狭窄。他们在外人面前表现得很拘束、非常矜持,还会感到有些紧张不安。但研究发现,有些内向的人,在自己的朋友面前或熟悉的人面前则可以表现得偏向外向,紧张感、拘束感会消失,他们也可以变得开朗和健谈。这意味着没有绝对的内向人和外向人,其实内向的人也是渴望与人交流的,只是在面对自己不熟悉的人时可能会出现紧张和不安。然而在互联网上,由于大家都是通过呢称来彼此认识的,大家可以把呢称当作自己的人格面具来和别人进行交流,内向的人就会很愿意在网上与别人交流聊天,敞开自己的心扉。另外,内向型的人内心体验极为深刻、情绪兴奋性弱、爱独处,他们更容易在网上进行资料搜集的消费行为(任亮宝, 张国英, 2010)。
情绪性与游戏娱乐和沟通交流呈显著负相关。情绪性的人容易焦虑、害羞和紧张,自尊心较低,危机感较强,在现实生活中不太愿意与人进行沟通交流,比较喜欢一个人独处。在对他们的网络消费行为进行研究时我们可以发现,虽然网上的匿名性给了他们很大的交流空间,但由于情绪性的人往往对人有敌意且自我意识较强,所以他们并没有改变现实中形成的交往模式,即使他们在网络上与人聊天,也是选择那些很熟的朋友,甚至就是一两个人,而不会与陌生人交流。另外,由于他们易冲动、脆弱的性格特点,使得他们在玩网络游戏的时候由于害怕失败,引起他们情绪上的波动,这导致了他们对于网络上的游戏娱乐方式也不热衷。
开放性与信息搜集和游戏娱乐呈显著正相关。开放性的人其特点为:富于幻想,寻求刺激,渴望自由。具有想象、审美、情感丰富、追求新鲜、创造、智慧等特征。他们不喜欢墨守成规,喜欢创新和变化,而网络作为一个大众的信息平台,各种各样的信息都在其中汇总,开放性格的人会更加喜欢利用网络搜集自己感兴趣的新闻。网络游戏富于刺激性、可操作性和可玩性,而这也符合开放性人格的人喜欢幻想、寻求刺激的特征。因此,具有开放性人格特点的大学生们更加喜欢玩网络游戏。
参考文献
陈林芬, 王重鸣. (2005). 网络消费者行为与电子商务服务质量的关系. 消费经济, 03, 78-81.
董增云. (2010). 大学生人格特征、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的关系.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05, 642-644.
, 刘俊, 董冰. (2003). 大学生人格与网络行为: 网络道德人际SEM模型. 心理发展与教育, 02, 29-34.
李保娜. (2008). 高职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社会适应能力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山东师范大学.
刘庆武, 肖水源, 曹晖, 徐慧兰, 周亮, 罗丹. (2009). 不同网络使用程度大学生人格特征与生存质量的关系.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02, 138-142.
罗蓉, 刘铁川, 龙, 蒋寅泉, 徐伟强, 魏丽威. (2014). 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偏好、网络元认知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研究. 心理学探新, 04, 372-377.
任亮宝, 张国英. (2010). 网络成瘾的人格特质归因及对策. 河西学院学报, 04, 79-82.
万晓霞, 郑雪. (2008). 大学生上网行为与总体幸福感、人格、自我和谐的关系.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03, 279-282.
王孟成, 戴晓阳, 姚树桥. (2010). 中国大五人格问卷的初步编制Ⅰ: 理论框架与信度分析.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05, 545-548.
于馨. (2008). 大学生网络使用与人格特质、适应及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天津师范大学.
张红明, 李庆梅. (2007). 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细分――基于网络消费目的的实证研究. 商场现代化, 19, 66-67.
张晓丽. (2008). 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与人格特征之间关系的研究. 西北医学教育, 05, 847-848.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进入全面发展时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高校德育体系,大多高校成立心理健康指导中心,配有心理咨询室。但这项工作的开展情况仍不平衡,具体表现在:
1.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高校虽然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但大多流于表面,形势化,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化、长期化的开展。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软硬件投入不足。
2.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不齐,缺乏专业化。在社会、家庭、学校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显,因此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也应该加强。
3.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渠道单一。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实施过程中缺乏系统性、专业性和连贯性,一线辅导员更多的担任“消防员”的角色,常常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在教育方法和形式上,手段落后,方法单一,缺乏对重点群体心理危机干预的主动介入疏导;在体制机制方面,缺少一整套稳固且长效的心理问题排查、心理异常学生监管、异常情况报告、心理危机干预、跟踪、评估的工作机制,亟须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综合体系,进一步加强协调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因素共同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强大合力,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三、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策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举措,是提升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及手段,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新面貌、新问题和新矛盾,急切需要我们更新、变革、创新心理健康教育观念。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确立心理健康教育价值观,完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和管理体制,培育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1.转变观念,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工程浩大的系统工程,做好这项工程,首先是转变观念。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要更新观念,普及心理知识,接受正确引导,同时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出发点,关心学生的成长,为其提供心理支持,帮助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优化个性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确保全体学生受到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从学校层面,实行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开设几门心理学课程,设立一个心理咨询室,搞几次团体辅导这么简单。当然这也不是心理辅导教师的职责,而是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需要学校各级各类人员的共同参与和支持。学校要努力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形成学校、院系、学生三级心理教育网络,营造人人重视、关心、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
2.加强心理咨询师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因此,高等院校需要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师资队伍,成立心理健康育、心理辅导或咨询的专门工作机构。学校的专业心理咨询师和辅导员、班主任等在面对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队伍整体素质,以便能更好运用心理学专业知识和心理咨询的方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导工作,做好学生的心理保健员。同时学校要定期对新任的辅导员和咨询师进行专业培训,通过讲解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传授心理沟通方法和预防危机的措施等工作,使学校的老师能更有针对性,有效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开发大学生心理潜能。
3.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高校要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人们常常认为只有心理有问题了,才需要心理辅导和教育,其实心理健康的人也一样需要通过心理教育提高对不良情绪的自我调适能力。一个学校整体心理素质的提高,除了上述部门单位间的配合外,还需要一个良好的氛围。所以,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内广播、校报、橱窗、展板等宣传阵地,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要积极举办理健康宣传活动,通过心理剧场、心理沙龙、知识竞赛、论文竞赛等方式,营造积极、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掌握心理调适技能。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积极乐观、团结向上的氛围,从而稳定情绪,淡化心理矛盾和冲突。
参考文献
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与教育恋爱》
有一句话说的好:工作者是美丽的、快乐的。是的,只有真正热爱生活、热爱命运、热爱事业的人,人生才是充实的、幸福的、美丽的、有价值的。我想是的,不痴不成才,对于我们青年教师而言,也许追求事业的过程,其实就是与教育恋爱的过程,就是追求教育女神的过程!工作6年来,在领导、同事们关心和爱护、帮助与支持下,自己在充满书香与儒雅的校园里快乐进步与成长。今天,借此机会,首先表达一份自己对大家多年的帮助与关爱,表示诚挚的谢意!
今天,学校给我的讲话主题是“热爱教育事业”,这个命题,其实我也一直在思考。作为青年教师,自己和自己所挚爱的教育事业,一直更象恋人的关系?记得,一位哲人曾经说过,追求艺术之神,就需要全神贯注,需要加倍付出,否则得不得她的青睐。我想,追求教育事业,同样如此。在与教育恋爱的过程中,自己深深体会到四个字:酸甜苦辣。今天,我就以这四个字为纲,以我投身教育事业的足迹为纬,与大家共同分享我的成长点滴感受。
首先说第一个字:
酸
事实上,自己作为一个中学的班主任,在具体工作的过程中,最先我体会到一个字就是“酸”字。自己雄心勃勃,想做一番事业,想当好班主任,可是老虎吃天,无法下手,一开始又感到茫然,心里自然有点酸。刚走上教师岗位,不知道怎样与学生相处,似乎多情反被无情恼,心里酸楚楚的。就象谈对象,对方的脾气、性格、爱好,一无所知,怎么谈啊,不谈,又不甘心,所以酸酸的感觉才上眉头,又上心头。
众所周知,班主任这个头衔并不是那么好当的,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方方面面都得想到做到,来不得半点懈怠,所以每位班主任都在兢兢业业的工作,唯恐出一点差错。班主任分内的事我们尽心尽力的去做,有些不该班主任做的事我们也要去做,有时费力还不讨好。有时,需要动员家庭和社会的力量齐抓共管才奏效。比如,我们班的同学就是一个很特殊的例子。他父亲是做生意的,一天到晚忙的脚不沾家,父子俩没有时间沟通。优越的家庭条件,造成了这个同学的马虎性格特点:任性贪玩,根本不把学习当回事;甚至旷课,还说假话说睡过了头没人叫醒。后来,经过与家长共同努力,才纠正了这个学生不少毛病。而在这个学生经常旷课的那些日子,自己作为班主任的我,又要上报校长又要给家长打电话,处境非常尴尬。一些人不理解我,反而嘲笑我教育无方,给我冷言冷语时,我总感觉到像是有一盆冷水从头泼到脚,真是感觉心酸!尽管如此,我还是爱我的学生们,爱我的工作岗位,因为人民教师,往崇高点说,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任重道远。酸只是瞬息间的心理,更多的时刻,自己这在洒满阳光与爱的从教道路上。
我认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热爱学生是中学教师的基本品质,是我们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同时也是我们消除酸楚的明智之举,去爱自己的弟子,爱每一个学生,包括他们的缺点。学生们没有食物,阳光,空气等物质需要的满足就无法生存,没有爱的精神需要的满足也无法健康,幸福的成长。教师要用心爱孩子,用爱和孩子交流,在教师和孩子之间架起一座爱的桥梁。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信任自己,接纳自己,才能容易的和孩子沟通,进而引导教育孩子,达到改变孩子的目的。只要有真爱,一切困惑与郁闷包括酸楚,便会烟消云散。
接下来,说说第二个字:
甜
教育事业是甜蜜的事业,今日的辛勤耕耘,我们一定能够迎来明天的金色收获,迎来桃李遍天下。对于经过自己亲手培养而成为国家栋梁的学生,作为教师永远感到骄傲与自豪。
而这种甜蜜,是靠过硬的教学本领做支撑的。一个教学和班级管理的门外汉。无论如何,是品尝不到这种丰收以后的甜蜜与欣慰的。同时,要酿造出甜蜜,必须象蜜蜂一样四处去采蜜,千山万水,采集百花,这样才能修成“正果”、
因此,为了当一个称职的班主任,教育理论、为人处世、畅销书籍是自己阅读的三大主题,《教育学》、《心理学》、《学与教心理学》、《给教师的建议》、《生命与教育》、《让教育焕发生命的价值》、《生命德育论》、《》、《迷恋人的成长》……在工作和学习中,自己还非常注重和同事们一起探讨交流,共同提高。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的教学与班级管理实践中去,同时,充分尊重家长,与家长密切配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是我们班年龄比较调皮的学生,经过观察与分析,我发现他功课不扎实的原因,主要是上课不认真听讲,总是东张西望,做事情比较散漫,坐在那里也没有精神,这种懒散造成了他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精神,自然无法专注地进行学习了。通过与妈妈的交流,他妈妈也表达了同样的担心,觉得自己在家里对他包办得太多,致使他缺乏动手的机会,所以对学习东西兴趣不大。针对此种情况,自己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和家长配合多引导帮助,多提醒督促,多表扬鼓励,少包办代替,最终。使这个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不断提高。
“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先要备一桶水”,为一名地理教师,自己能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地理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始终要求自己在专业上精益求精,认认真真备学生,扎扎实实备教材,对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力求落到实处。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以“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情带进课堂,把思考带进课堂”的教学思想为指导,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近6年来,多次参加各级赛课,承担公开课和观摩课。在实践的基础上,自己努力将教学和研究结合起来,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能力。撰写的论文《》《》《》发表在《》,《》等报刊上,另外撰写有余篇文章获得各级各类奖励。在教书育人、班级管理、教学改革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成为学校的骨干教师。
2007至2010年,自己所带174班每学期都评为校级优秀班级;2009年,由于教学成绩突出,被评为校“教坛新秀”;2009年,在全国地理科技大赛中荣获全国优秀指导教师,并授予全国优秀科技辅导员称号;2009年,湖南省新课改培训期间为地理学科参培教师上旅游地理专题研讨课,得到省教科院专家的好评;2009年,评为长沙市优秀教学能手;2009年所写“爱的教育”德育论文评为长沙市一等奖;2009年校青年教师赛课评为二等奖;2010年,174在高考中实现学校的最高目标,参加校青年教师赛课评为二等奖,获得“青年教师培训”优秀学员;2011年,所带227班分别被评为校级优秀班级、优秀教学班级、长沙市优秀教学班级。获得学校一等奖的第一名,自己被评为校级优秀党员;2011年,所教的高二214,223,216评为校级优秀教学班级,获得校级第二届五四青年奖;2012年,被评为长沙市优秀班主任
感谢领导,感谢学校,感谢命运,感谢学生,自己感觉并没有做什么,就得到组织上这么多的荣誉,自己觉得受之有愧。即使做出点什么,也是自己和学生们、家长们、包括学校共同努力的结果。因此,自己非常珍惜我与学生们的佛缘,这是自己从教6年的感悟。总是心怀一颗感恩之心,全身心地投入教育事业。以苦为甜,苦中有甜。
第三个字:
苦
说到“苦”字,我想大家首先想到的便是刻苦,吃苦。确实!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一名班主任,要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必须吃得苦中苦,不怕累上累,才能赢得学生们的敬重,才能树立起自己的威望。
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因此,我的感受是,不仅要当好苦行僧,还要善于当苦行僧。自己为自己制订的目标:强健的体魄扎实的专业基础过硬的心里素质。奋斗口号:不抛弃,不放弃,坚持就是胜利。
一次放学后,我看到一个叫的孩子在爱跑步,觉得这个孩子的爆发力特别强。于是自己就利用课余、周末、寒暑假时间,请体育教师帮为这个孩子进行体育启蒙训练,单双杠、长跑、木马等。学习体育需要投资的,而这个孩子的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父母又没有经济来源。于是,自己还经常为这个学生垫钱,让他去观摩体育赛事。如今这个孩子已进入一家体院深造学习。她的父母亲逢人便说:“我们一个农村家长懂什么啊,要不是老师挖掘了我家孩子的艺术才能哪!”
在日常生活中,自己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一定做到。学生的每一点进步,一幅精彩的画面,一件漂亮的小制作,一个有创意的想法,一个闪动智慧的火花,都是我的快乐,都是对我职业的安慰。身为教师,收获的不仅仅应是这些,更应该是来自学生对我本身人格魅力的折服。看到许多学生表述着要当像我一样的教师的向往,收到毕业多年的学生寄来的问候,我深为欣慰。我在三尺讲台前默默耕耘,从未想到能够收获到讲台以外的如此多快乐。
从走上教育工作以来,慢慢也体会到了生活的苦味,无论什么事情,不经一番风霜苦,哪得梅花扑鼻香啊。我想,生活就是这样子吧,看似平凡,但是我想其中的味道只有亲自去尝试才会知道。而要真正把生活工作过得精彩,要靠自己去体会,去寻找和创造快乐。
在班级管理上,我经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是“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自己日复一日地用自己的爱心,去热爱工作、热爱孩子。从教以来,自己牺牲了无数假日,给不同层次的学生补习功课、做学生思想工作和家访、带领学生参加各项有意义的活动、每次出差回来都要给学生买纪念品等,一切的辛苦付出,自己无怨无悔。并且,正人先正己,以自身良好的形象去影响每一个学生,感化每一个学生,教育每一个学生,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
我想,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用心去做,都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那样在精神上才有动力,才有奔头,不会觉得苦累,觉得艰难!
最后一个字:
辣
辣能刺激人的食欲,让人吃得多、吃得香。教师职业的辣味事件也刺激着我坚强成熟起来。
家长之辣,让你难以想象。那年,我当班主任,晚上,一个喝醉酒的学生家长找到我,硬说体育老师打他孩子了,看他的样子就是找茬儿的,我费了好多口舌把这尊神请走。没想到,一会儿,从体育老师家中传出了叫喊声,我急忙去看,好家伙,两人正支架子呢。不知那来的勇气,我大吼一声:“我是班主任,有问题找我。”然后,趁势把他们拉开。就这样,一场老师、家长之间的暴力摩擦平息了。这是我第一次品味家长之辣,至于后来,家长半夜砸门、上班纠缠的事,我也经历了一些,但总能和平解决,家长的辣辣出了我一种责任的勇敢和智慧。
学生之辣,让你脸红脖子粗。我上课一般比较民主,学生可以随时提问题,但有时也真辣得你难堪。教初中时,一次上《榆钱饭》公开课,学生给我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红白喜事”一词中,“白事”也是“喜事”?当时,我满脸通红,傻在那儿,因为我备课时,没注意到。这个问题把我辣得够呛,但也教会了我备课要认真细心,一字一词都不能放过。
领导之辣,让你羞愧难当。有一次,校长听课,我讲得眉飞色舞,学生听得精神振奋。下课后,我得意扬扬,满以为校长会表扬我,然而,校长说:“课下,我向学生问了一下,此文的作者是谁,有五个学生说不知道。”这句话辣得我张口结舌。但从此,我也学会了讲课要脚踏实地。
在对辣的品味中,我茁壮成长起来。
有一份感情,没有天空的辽阔,却足以让我们铭记于心;有一份恩情,没有大海的深沉,却教我们不敢忘记;有一份热情,没有高山的豪迈,却让我们潸然泪下——这是在一次演讲活动中,我的一个学生代表自己所带K227的全体同学,向我倾吐的一句心里话,听后,我非常感动,一瞬间,自己暗暗对自己说,所有的酸甜苦辣,所有的风吹雨打,所有的坎坎坷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