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12 17:59:4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电视新闻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新闻记者要想将画面细节的作用充分运用在新闻采编过程中,首先就要培养自身敏锐的观察细节的能力,形成自觉捕捉细节画面的意识,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细节画面的作用。作为电视新闻媒体工作记者,传达新闻的同时还要保证新闻的真实性,这就需要借助于传统的图像信息。超强的洞察力也是新闻记者职业特征的一种体现。敏感度训练需要新闻记者切实融入到实际社会实践中,体现真实的新闻现场,全面掌握新闻事件。
2、做好新闻采编前的准备工作
新闻记者在进行实际的采编工作之前需要制定详细且明确的采编方向,这对掌握采编内容具有重要作用,甚至严重影响新闻采编效果。除此之外,新闻记者还应该全面了解新闻的相关资料,熟悉新闻事件发生的背景以及相关联系事件,便于新闻采编人员能够应对新闻现场的突况。对新闻当事人进行有针对性、有突破点的问题访问,使整个采编过程有逻辑性。新闻采编的拍摄方案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人员在采编工作进行前需要选择合适的拍摄地点,注重拍摄地点的细节问题,这样能更好的捕捉细节画面,保持整个新闻内容的清晰完整。
3、选择有视觉影响力的细节画面
新闻记者才整个访问过程中需要着重把握新闻事件源的细节画面,这样的细节画面才能够吸引观众视角。例如在2005年中央电视台的一则新闻报道中,总书记和连战会面,整个新闻报道中,两者握手的镜头长达一分钟,同时用固定镜头显示连战不断点头的画面。可见,要想在短短几分钟的新闻报道中将新闻事件完美展现,就必要做到简洁精干,力求使用细节画面展现新闻事件的关键点,在有效的时间内提高新闻传达效率。
从影响力来看:互联网、手机、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依靠高科技的支撑,具有信息便捷、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即时沟通、成本极其低廉等优势,其影响力至少已基本达到了与电视传播不相上下的程度。
不难看出,电视的受众规模依然是庞大的,然而,互联网、手机、微信、微博用户的增长速度也是惊人的。因此,保留传统的传输方式,巩固已有的受众群体,利用新媒体开拓新的传播渠道,覆盖新的受众群体,让电视新闻融入新媒体、实现传播的多样化是当下的科技时代和信息时代保证电视新闻传播影响力的努力方向。实现电视新闻传播的多向化,具体来说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其一,把电视节目整体放到互联网和手机上,如手机电视和中央电视台所办的CNTV,让手机用户和互联网用户成为电视新闻受众。其二,将电视新闻节目按板块、栏目建立起微信、微博平台,跨操作系统平台快速发送免费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信息,如辽宁电视台的知名新闻栏目《新北方》《新闻正前方》等。其三,微信、微博、新闻客户端等平台依靠技术支持实现多重、多向传播。当电视新闻到达微信、微博平台后,接受者又可以通过朋友圈、消息推送等功能,将微信、微博的精彩内容分享给好友及朋友圈。
传输方式的多渠道,实现了电视新闻传播的多样化,而传播的多样化则改变了受众获取电视新闻资讯的模式,新闻资讯获取的平台从以往的只能通过电视机变为既有电视又有新媒体,一大批不待在电视机前的新媒体拥有者(特别是15岁-34岁的年轻群体)也成为电视新闻的受众。并且,由于新媒体渠道的扩展,使得传播者能够借助新媒体渠道为所有的用户提供共享服务,实现了电视新闻传播的实时化、共享化,使受众能在第一时间接收最新的资讯。
电视新闻的边缘化指的是电视新闻的主题和内容偏离公共事务,逐渐脱离服务于公共利益这一根本社会功能的趋势。电视新闻边缘化主观目的是吸引受众,其手段主要是“突破”新闻客观与真实的边界。内容上主要表现为追求新闻娱乐化,追求事件故事性、情节性、戏剧性,形式上表现为故意设置冲突、悬念,技术上则表现为主持人形象的娱乐化、播出语言的方言化及画面的“精致”与“炫目”。
“边界”之争近年来成为诸多领域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反映在新闻领域首先表现为20世纪60年代美国新新闻主义写作运动,尝试将新闻写作与文学写作相结合,引发了第一次“新闻边界”之争。“新新闻工作者运用景象、音响和人物内心的思考。以各自的风格表现了各种各样的题材。”“虽然它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但一般说来,它是利用感知或采访技艺获取对某一事件的内部观点,而不是依靠传统新闻事业中常用的采集信息和提出老一套问题的标准手法,它还要求利用写小说的技巧,把重点放在写作风格和描写方面。”新新闻主义由于大量借鉴文学手法而遭到新闻界批判,于20世纪70年代销声匿迹,而在其存在的10多年间,并没有被美国新闻界所认可,“尽管新的非虚构性的报告文学出现在各种杂志和书籍中,这场写作运动没有扩大到报纸上。”但新新闻主义却在文学界引起了轰轰烈烈“非虚构小说运动”,甚至被认为是一个崭新的文学流派,“新新闻主义不仅仅是一个文体问题,它首先是一个新生的文艺思潮,而且迅速地由思潮发展为拥有众多作家作品独立的文学流派了。”新新闻主义代表作家汤姆,沃尔夫本人也认为“新新闻主义是美国20世纪以来唯一有重要意义的文学流派”。
显然,新新闻主义之所以被新闻界“边缘化”主要是因为其企图突破新闻的“边界”——真实与客观,而代之以文学的真实与客观。“传统新闻认为世界就是客观的外在世界,可以用实在物体来描述。新新闻主义则认为真正的世界并不是外在的物的世界,而是内在世界,在于人的感受和情绪。”
如果说新新闻主义是借助“文学的真实”从外部挑战新闻边界的话,那么,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持续了10多年的美国公共新闻运动,可以说是来自新闻界内部的边界挑战。
公共新闻还没有形成明确的概念,但其核心是大众传媒的社会角色不再是“冷静”的旁观者,而是公共事务的“参与者”、“研究者”、“组织者”、“领导者”等,“其特点是新闻报道与媒介活动相结合,新闻传播者在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还以组织者的身份介入到公众事务中,发起公民讨论,组织各种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使公共问题最终得到解决。”公共新闻运动的逻辑是,既然新闻“客观性”、“真实性”赖以存在的基石——个人理性已坍塌。那么。“客观”与“真实”的新闻已无法将非理性个体引向对“公共事务”的关注,那么新闻工作者和媒体应担当起组织、领导公众讨论、参与公共事务的责任——通过集体理性恢复新闻的应有功能。该逻辑存在的问题是:(1)集体理性如果存在,那么它是被媒体“操纵”的,如果媒体具有代表集体理性的“资格”,那么“民意”所形成的政府应被取消,由媒体行使政府职能:(2)如果集体理性不存在,那么公共新闻运动该何去何从?显然,取消政府管理公共事务的功能在现阶段是不可能的,那么公共新闻运动方向也只能是回归到传统。
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公共新闻运动企图“突破”传统新闻“客观”、“真实”的边界。如果成功,新闻则要么划入“政府”领域,要么划入“科学家”领域等,也就是说,公共新闻运动在突破传统新闻“客观”与“真实”边界的同时,必将侵入其它领域,亦如,新新闻学入侵文学领域一样,可以说,公共新闻运动的实质是取消“新闻”。
我国电视新闻边缘化的实质同新新闻主义和公共新闻运动一样试图突破新闻“客观”与“真实”的边界,这一现象已引起了个别学者的充分关注,特别是在纪录片领域,因为电视新闻入侵了纪录片的“客观”与“真实”,使得“纪录片”变得面目全非,“因此,纪录片边界理论必须得出一种清晰而确定性的语言边界,在影像、广义纪录片和狭义纪录片之间寻找出它们之间语言的差异点,否则,在纪录片来说,语言之间的界线含混不清导致了许多纪录片理论研究及其实践对话层次上的差异与混乱。”电视新闻边缘化不仅模糊了电视新闻与电视纪录片之间的界限,也使得电视新闻与其它类型电视节目甚至与电视剧的差异变得越来越不清晰。
电视新闻边缘化不仅在价值导向上使得电视新闻采编出现重大偏差。而且由于电视新闻突破“客观”与“真实”的边界。娱乐功能变得十分突出,从而导致了电视新闻节目与文学、电影等艺术的功能区分度降低。
我们在观看电视新闻的过程中,如果关掉电视的声音只看画面,我们不难从中发现我们接受到的信息非常有限,甚至很多的元素和信息都不复存在,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些不太连贯的画面。其实道理很简单:解说词在该画面中没有向观众说明环境背景和时间的前因后果,没有发挥出叙事的作用,而只是呈现出一些相关的新闻画面,这就是画面信息的碎片化,从而不能给观众一个明确的内容和含义。目前,大部分的电视新闻对于解说词太过于依赖,从而出现空镜头的现象,导致了电视画面资源的极度浪费。
(二)同期声失语
在电视新闻报道过程中,影响影像叙事的因素除了画面语言外,还有一个影响因素,即现场的有声语言也就是通常所谓的同期声,它在影像叙事中也有重大的功能。众所周知,电视新闻不仅要让观众看,也要让观众听,从而让观众对于电视新闻有着全方面的了解。同期声一般可以分为人物采访声和现场环境声两种,其主要目的就是增加新闻的信息量和感染力,提高新闻的真实性。因此,一旦出现同期声失语的现象,就会对新闻的真实性进行严重的削弱。例如,在央视《暮色血戾》中,有一个小女孩在失踪后,所有人都帮助小女孩的亲人进行寻找,但是结果却是凶手就是帮助寻找中的一个“好人”。我们不妨试想一下,如果新闻画面中没有任何的现场声和环境声等,观众会不会怀疑该事件的真实性,或者是对该事件有没有深刻的印象?
二、电视新闻报道过程中的影像叙事方法
(一)完善事件框架,整理叙事线索
众所周知,电视新闻传递信息主要是利用影像叙事的手段,因此需要一个视觉逻辑作为基础。具体说就是从影响的微观层次、中观层次和宏观层次进行分析。首先,从影像的微观层次来说,镜头需要从一些细节信息进行表现,在通常情况下没有明确的指向性,利用较小的镜头画面反衬出主体的内涵;其次从影像的中观层次来说,是联系事件的细节和整体的桥梁,这种层次一般都是过渡的重要环节,使得事件中的每个元素都有条不紊,从而保证了叙事的流畅性和真实性;最后从影像的宏观层次来说,是向观众交代地点、人物、时间及内容等之间的关系,其中画面的表达主要是以社会背景为主,而对事件的主体或人物的说明很少,从而比较适用于全景。
(二)展开叙事过程,给观众亲身体验的感受
所谓的影像叙事就是指利用镜头对故事进行构造,从而向观众传递信息。为了提高新闻的真实性,这种传递可以给观众带来一种亲身体验的感受。因此,一个完整的影像叙事表达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利用镜头中的画面向观众展开叙事过程,使观众身同感受,除此之外,它还增加了文字解说的动态性,这种感觉动态性完全向观众阐明了整个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同时再加上镜头有意识的回避和同期声的作用,使观众对电视新闻有了一个全新的体验和感受。
(三)总结叙事的中心支点,升华故事的内容
电视新闻再向观众展示一件完整的事件的时候,除了结构和布局外,必须还要一个叙事的中心支点,通过该中心支点来突显事件的主题思想,并进行总结,从而对故事的内容起到升华的作用。电视新闻不仅是一个信息传递的工具,而且也还是教育宣传的工具,但无论是怎么样的目的,只要电视新闻立足于客观事实上,并用现实中的例子进行宣传和教育,不能超出真实的范围内,否则就会失去电视新闻本身存在的价值意义了。
二、营造出一种和谐愉快的采访提问氛围
一种和谐愉快的采访提问氛围,能够在短时间内与采访对象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能够很好地消除采访对象的紧张不安感,尤其是对于一些性格比较内向的采访对象,更加有利于其后的采访工作,从而有助于收集到更多、更好、更有价值的信息,有利于采访工作的顺利完成,电视新闻采访人员在采访时营造一种和谐愉快的氛围,有利于保证采访工作在愉悦的环境中高效地完成,总之,电视新闻采访人员在采访时,要能与采访对象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渠道,创造一种良好的采访提问的氛围,从而使得采访圆满成功,为后一步新闻写作收集到充分的素材,从而圆满地完成电视新闻报道任务。
三、电视新闻采访时的情感因素
(一)电视新闻采访人员要细心、有耐心
电视新闻采访人员在采访时要细心、有耐心,要怀有一颗真诚之心去对待采访对象,要用眼睛去采访,要善于观察,采访开始以前电视新闻采访人员应该怀着一颗真诚之心与采访对象真诚相处,只有这样采访工作才能获得成功,尤其是当遇到对采访冷漠、警惕、敌视,甚至是拒绝采访的采访对象时,要真诚地与采访对象进行心理上和情感上的沟通尤其重要,俗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电视新闻采访人员有足够的耐心,足够的真诚,那样,采访对象一定要很好地为你诉说,在进行采访时,有时一个点头、一个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都能赢得采访对象对你的好感,此外在采访时还可以根据采访环境做出适当的调整和完善,真正确保采访能够取得圆满成功。
(二)电视新闻采访人员要尊重采访对象,采访时要和蔼友善
电视新闻采访人员一定要尊重采访对象,采访时态度要和蔼可亲,如果电视新闻采访人员想做好深入细致的采访,就需要深入到采访对象的生活工作中去,主动的和采访对象打成一片,让对方很快地熟悉自己,从而营造一种和谐愉快的采访氛围,从而能够很快地得到自己想要的素材和内容,高质量地完成采访任务。
(三)整理材料写报道时要尊重客观事实,不能小题大做
电视新闻采访报道是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的,所以电视新闻采访人员在整理材料进行报道的时候要尊重客观事实,不能小题大做,把自己的主观思想带入采访报道中去,要给观众呈现出最真实、最客观的事实,从而圆满完成电视新闻采访工作。
在各大传播媒体新闻内容同质化严重的背景下,如何创新新闻报道内容,提高新闻报道的吸引力是新闻传播制胜的关键。这就需要在新闻报道策划中,追求时效性强的深度报道,以敏锐的嗅觉与视角从有限的新闻线索中捕捉可以做大做深的新闻素材,准确定位公众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来确立选题。并在新闻编辑过程中析事明理、见解独到,不跟风,不炒作,不人云亦云,不亦步亦趋,善于对“热”新闻做出“冷”思考,以独到的观点和深度的见解赢得受众产生广泛的社会共鸣,从而提高新闻传播效果。
2.是深入基层,关注民生
在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党的中心思想下,无论是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还是以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都开始用更多的笔触和篇幅、更多的关注和同情去发现普通人群的新闻,传播真正体现民生,民意的新闻。而如何让传统电视媒体更具民生新闻传播优势呢?这就需要发挥新闻报道的深度策划作用。首先,在民生新闻选题内容上避免琐碎化、同质化、表象化,应从广泛的民生新闻素材中挖掘社会热点,紧扣能挑动受众社敏感神经的新闻题材,紧扣时展脉搏来创新新闻内容,从而增加受众对新闻信息的认同感。其次,运用大范畴、小视角、深层次、谈看法等策划原则,做到宏观主题,微观着手;表达观点,平民立场。从而提高民生新闻报道的感染力,提高报道效果。
3.是关注受众情感,体现人文关怀
在新闻信息量不断丰富、新闻传播终端日益广泛的今天,新闻报道缺乏人文关怀的现象日趋严重。而关注受众情感,体现人文关怀正是吸引受众、提高新闻传播影响力的重要策略。因此,在电视新闻策略中,应以人文关怀为中心选题,关注受众情感体验,做出更能激起观众情感涟漪和人性化的新闻节目。
二、发挥新媒体技术特色,创新电视新闻传播模式
新媒体的发展,在对传统电视媒体造成冲击的同时,其以电脑、移动电话等为终端,以声音、文字、动画图像等形式的技术特色也为电视新闻的传播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一方面,电视媒体可借助新媒体技术优势,积极建设网络平台,多方位收集新闻线索,实现多元化的新闻素材获取渠道;另一方面,电视媒体可借助新媒体平台,通过自己的官网及主流网站进行新闻推介和宣传,从而优化新闻推介策略。与此同时,电视媒体也可发挥新闻媒体的技术特色。例如,开放性、实时性、交互性等创新新闻传播模式,更好地满足受众需求,提高新闻传播效果。而在创新新闻传播模式上,传统电视媒体一方面,发挥新媒体技术特色,实现传播主体的多元化。新媒体环境下,每一个终端都可集成一个媒体,网络已经从单纯的连接访问工具发展为交互平台。传统电视媒体正是要借助这一格局,将新闻传播主体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在扩大新闻信息获取渠道的同时增加新闻传播平台,加强台网联动,如热线、节目网站、手机电视、车载移动电视、IPTV、官方微博、论坛等多种媒介终端,实现传播渠道的多元化和内容产品的多媒体化、多样化,全面覆盖新闻受众的年龄段,扩大收视范围,营造出大信息流、强舆论场的舆论空间,让受众从单纯的观看转向积极的讨论参与,从而扩大新闻传播的影响力,提高新闻传播效果。另一方面,发挥新媒体技术特色,实现传播服务的交互化。服务是体现新闻传播媒介竞争力的重要指标。电视新闻要提高传播效果,就应高度重视市场和受众需求,树立“大服务”意识,发挥新闻新媒体的交互性技术特色,积极构建个性化、对象化、延伸性的服务体系,实现新闻产品的服务增值。例如,借助新媒体技术构建电视互动频道或网络互动平台,可从满足受众服务需求出发,对新闻信息进行跨平台、多介质的全方位交互整合,受众将会从电视新闻信息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从传播媒介上对新闻信息的主动选择。又如,从帮助受众解决问题出发,通过网络互动平台实现受众交流平台,促使受众成为新闻信息的者。同时,在与受众的交流中,提升受众信息的深加工能力,根据用户实际需求提供后续服务、N次服务,进而打造一个以用户为中心、以交互为手段的一站式综合新闻传播服务模式,在提高新闻传播服务竞争力的同时,提高新闻传播效果。
三、尊重受众反馈,创新电视新闻传播效果反馈机制
受众作为新闻传播目的的最终实现者,通过受众对新闻传播效果的反馈,其能动作用不仅可以突出受众对新闻内容需求特点,还能反映受众在接受新闻报道后的议论或评价,从而促进媒体依据受众的特点和需求选择新闻内容及传播方式,最大限度的满足受众需求,提高新闻传播效果。与此同时,随着新媒体及传统媒体对受众反馈的重视,受众反馈正逐渐从过去的个人化、被动性、偶然性逐步变为现象化、主动性和经常性,在体现新闻切实关注民情民意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时期,电视作为传统传播媒介,应进一步创新新闻传播效果反馈机制,利用现代化反馈技术平台。例如,热线电话、电子邮箱、网络论坛或等提高反馈方式的便捷性、有效性,能够促使电视节目及时收到观众的反馈信息。同时,加强反馈信息工作制度化建设,建立社情民意信息选题策划、综合分析机制,尽快跟进受众需求优化新闻传播机制,提高新闻传播效果。
2电视新闻中长镜头的实际运用
一条新闻的产生是突如其来的,普通的观众都有一种好奇心理,想对新闻事件探个究竟,一睹为快,这是一种由远及近的了解事物的发展变化的过程。长镜头的运用就与人们的这种惯性思维相吻合,长镜头也成为最直白、最通俗的表现形式。长镜头在实际运用中,是对分镜头记录方式的一种革新。起初,摄像师可以运用分镜头方式,将眼前现实空间的新闻事件,从事件的各个侧面去进行拍摄,之后再利用一定的逻辑关系与结构形式将它们组接在一起,也能完整地呈现出事件的来龙去脉,但是取材方面或结构上有些不合理之处,会给人一种不自然、不真实的感受,若是条件允许,可在实践中,大胆运用长镜头,是一种最直接、最纯粹的生活表现,比刻意“做作”出来的更真实、生动。那么,在实际拍摄中如何更好地运用长镜头呢?首先,一个新闻事件较为集中的出现在一个场景之内,依据分镜头的表现方法,需要10-15个镜头才能完成。此时,摄想师就可以考虑下用最快的速度用3-5个镜头去展现事件,通俗而言,就是用3-5句话将事情说清楚。当新闻事件集中在一个现场,我们可以用几个长镜头表现它,具体的操作步骤是:第一,正确选择长镜头的行动路线,从开始到结束每一部分都做到心中有数,也要考虑周全,在这个行动路线中尽量避免出现障碍物,也就是由始至终行得通;第二,行动路线中,紧抓新闻事件中需要突出的那些内容,推、拉、摇、移等技巧的合理运用,符合人们观察事物的视觉习惯,才能取得最佳的拍摄效果。其次,在新闻事件的现场有多个,假设有四个现场。为了更好的显现出其中一个场景,摄影师可以运用一个长镜头或几个长镜头构成一个大段落。然后将这四个现场的大段落组接在一块,也就形成了一条电视新闻。
一条电视新闻里,画面、解说词是主要的叙事符号。音乐以它优美的旋律,轻扬的曲调,如泣如诉的情感体验同样也参与着电视新闻的叙事,并且以其高雅性强化了新闻的“叙事性”,使新闻在单调枯燥的画面叙述中变得活跃、富有色彩。比如,北京电视台《日7频道》播出过一条《大战美猴王》的新闻,讲的是一只不知从哪里来的猴子进入了一户居民家,很调皮在屋子里乱折腾。制作者选择了京剧中的一段锣鼓点作为背景音乐,有节奏的鼓点声配合着猴子淘气的举动,加强了画面的表现力和叙述力,让观众忍俊不禁。这正如乔·柯恩所言:“在某种情况下,画面的‘原来’涵义是非常薄弱的,人们便能改为注意音乐;只要音乐真正地同画面相配,那么画面就能真正从音乐中获得它最好的表现甚至是它最好的启示力。”
2.突破电视新闻的画面局限,扩展表现空间
音乐是时间艺术,在单位时间内以线状的波形传递着信息,而画面则是图像化的视野,把空间之外的存在形式还原为空间。在图像构成的纬度里,电视画面虽然具有强效的形象性和直观性,但画面本身包含的容量是有限的,尤其是对于一些具有深刻内涵的画面,在寓意表达上有点力不从心。音乐的响起恰恰可以弥补画面的这种不足,突破画面容量,扩大画面的表现空间,延伸画面内容,在画面空间的理解上增加时间的因素。它们的结合,首先是建立在时间的延长性这一共性上的,进而建立在纵向发展的延长性与横向发展的伸展性的交叉组合上,由此形成的时空互补性,构成了立体的视听空间。
3.渲染情绪、创造意境
类似于电影和电视剧音乐通过节奏的变化,音调的高低去渲染情绪深化主题、描绘意境、激发联想。此类音乐不在多,而在恰到好处。比如,“美国的火星探测器发回火星表面照片”的一则新闻就很好地运用了音乐的手段:图像经过电脑处理,一个巨大的、快速旋转的、火红的星球美丽无比。这段持续20秒的画面配上了家喻户晓的电影音乐《星球大战》画面与音乐气势恢宏,震撼人心。
在电视新闻中,意境突出地表现在创作者的影像语言与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融合为一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不过这种境界是建立在新闻“真实性”的基础上的。与文学作品中人们能够体会的文字意境不同,电视新闻的意境更多的是“声画合一”创造的抽象式的情景交融,而这里的情是采访者和被采访者的真情,景是新闻现场的真实的景。配乐是电视新闻真情实感的外化物,它在震撼人的心灵和感染人的情绪上有一种其他艺术难以比拟的强有力的穿透力。不论是兴奋的、激动的、欢乐的音乐,还是悲伤的、惆怅的、凄婉的、恐怖的音乐,都能与人声和画面产生出某种意境,深化新闻主题。
在各种不同节目类型的电视新闻中,音乐发挥的作用各异,除了上述的功能之外,还有概括提示主题烘托气氛、转场、推动情节等,表现力就小,不够突出,属于从属地位,在此不再述。
二、为电视新闻配乐应注意的问题
配乐已经在电视新闻中得到广泛应用。在新闻制作过程中,配乐是否合理和得当,直接影响着电视新闻的含金量。换句话说,配乐虽然有多种表现功能,但是它必须服从电视新闻的叙事内容,服从电视新闻的主题,服从电视新闻的表现风格。这样,在工作实践中,配乐工作就受到音乐素材的内容、形式、音调、旋律、节奏等方面的诸多限制,很难发挥音乐本身具有的立意。为避免出现配乐的错位,使配乐与电视新闻结合得完美、和谐,笔者认为,在配乐的选择和使用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三方面:
1.目的明确
首先明确在电视新闻什么地方使用音乐,选择什么样的音乐。要明确音乐在电视新闻中是衬底,是转场,是强化气氛还是兼而有之。只有明确的目的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注意音乐的意蕴和新闻内容要一致。配乐的编辑要有基本的乐理知识,找到音乐与电视镜头画面切换和解说词错落有致的契合点,让观众减轻视觉疲劳并享受到听觉上的惬意、韵味。并且音乐风格与新闻制作风格大体相当。不同的音乐表现的形式不同,形成的风格也就不同,比如,管弦乐的演奏给人厚重、磅礴、大气之感,民乐则给人细腻、轻快、哀伤之意。在选取配乐时,如果电视新闻表现的风格是抒情型,而选择由振奋、热烈、欢腾的民间乐器演奏的音乐,观众便会觉得视听协调不一、极为不适。
2.配乐适度,整体统一
电视是以“视”为词根,表明画面形象符号是其首要元素,也就是没有画面就没有“电视”可言。所以,配乐只能依托画面而存在,不能喧宾夺主。如果画面传递的信息是残缺的,需要配乐来延伸意义表现功能,那么配乐的时间可适当延长。同时,要处理好主信号与副信号的强弱对比,也就是解说词和音乐之间的声音强度比。关于他们之间的比例以多少合适,没有统一的规定,不过,通常情况下4.5:1至3:1较为合适。4.5:1至3:1之间有一个宽容度,编者可以根据电视新闻的内容需要来调整。
3.注意衔接的流畅性
流畅,应该说是每个电视画面和声音剪辑师都十分明确的追求目标。在电影方面,好莱坞更是把流畅视为剪辑至高无上的标准。电视新闻犹如一个电影短片,流畅是节目制作必须尊奉的原则。配乐在电视新闻的剪辑中是突然出现、慢慢消退的,音乐的断与续、声音强度的消逝、器乐的变奏与常奏,都要自然、流畅,“清浊通流,口吻调利”,切忌随意调配,任意停顿。还有一点应该注意的是:电视新闻的配乐应该是新颖的、多样的,不能墨守成规,恪守“音画合一”法,“只是听从各种生理或心理反应的事件或动作,那就毁了音乐;将它贬低成一种无机的原始因素——音响。因此,很明显,音乐必须拒绝刻板地追随画面”。在实际应用中,配乐的路子要拓宽,要从创新的角度合理地运用“音画对位”方式,加强音乐的讽刺、诙谐、反传统、反模式化效果。笔者认为,这是一种进步,是配乐精益求精的标志。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电视传播理念已从以传播者为中心转向了以受众为中心。我们要很好把握配乐的运用,充分调动各种电视元素,如画面、解说词、同期声、音乐等,使这些元素能在不同的新闻中找到合适的位置并得以充分的运用,使电视新闻在表现形式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参考文献:
[1][法]胡经之,张首映.热·热奈特.叙事的界限[A].西方二十世纪文论选[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344.
电视新闻的实效性和快速传递是电视新闻编辑中是至关重要的,只有不断的加强电视新闻的实效性,才能保证电视观众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取新闻的实时状况。在同一条新闻的报道时,电视新闻编辑应当尽快找到新闻不同的播报点。目前很多电视新闻报道实效性不足,只是对别人已经报道过的新闻进行简单的复述,并未在新闻中融入自身的见解,使观众产生厌倦的情绪。
2.1创新电视新闻节目
要对报道的电视新闻节目进行精心选择,借助于丰富电视新闻的信息量来满足观众日益提高的精神需求。要通过不断的对新闻信息量进行扩充来推动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并且言简意赅的电视新闻播报内容,使所报道的新闻通俗易懂,在提升新闻节目的整体质量的同时满足广大群众的心理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使电视新闻编辑的节目类型和频道数量向多元化发展。由于电视新闻节目具有线性流行的特征,因而做好电视新闻的文字内容、动画以及声音等环节的选择工作是尤为必要的,通过对这些环节有效的整合来保证电视新闻的内容和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加的精神需求。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刺激下,多样化的媒体渠道开始出现,广大人民群众获取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因而提高电视新闻的信息量至关重要,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首先,在电视新闻内容编辑时,电视新闻编辑应重视删减和添加的工作,使所报道的新闻能够反映出新闻素材的主题;其次,要查看和审核将要采访的素材内容,对这些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判断,确定电视新闻节目的主题,删掉那些与电视新闻主题相关度不大的内容,提升电视新闻的整体质量,最大限度的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
对于电视新闻的编辑,既要具有高度的创新意识还要对新闻有足够的敏感度。作为一个创造性的劳动,电视新闻编辑工作的本质就是对信息进行选择、编辑、整合和传播的思维过程,因而在编辑中要不断创新和探索,因为只有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才能使电视新闻节目受到观众的欢迎,继而大幅度提高电视新闻的整体质量。要紧跟时展的步伐及时的提升创新能力,增强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使观众对电视节目有持久的关注,以此提高电视新闻节目的收视率。在电视新闻编辑时,要具有足够的敏感度,要对报送的新闻稿件和素材进行有机整合,找到新闻的主旨所在,特别是确定新闻报道的头版头条新闻时更要具有敏感度和创新意识,因为此类新闻代表了当天的舆论主体以及观众的兴趣集中点,只有对新闻有深入的挖掘才能把新闻的重点和价值予以展现。此外,为了找到更多新闻的亮点,要进一步提升新闻的敏感度,使新闻报道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以便于提高电视新闻节目质量、效率。
2.3做好电视新闻的编排工作
在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时应始终坚持创新的观念,要知道新闻的编排质量对于电视节目的整体质量和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效果都有突出影响,因此,要全面做好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工作。以头条新闻为基础,加强新闻的整合和规划,全方位确保新闻播放的节奏与速度,并且要做好电视新闻的串联工作,这些对于电视新闻的编排工作十分重要。在电视新闻编排的过程中,为了充分的体现创新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以新闻素材的具体供应情况为基础来修改和更新电视新闻节目单的时间、顺序;其次,对于同一个新闻,可以采用分期传播的方式;再次,在对新闻的播放效果进行优化时,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手段和方法来达到新闻节目多样化、创新化和连贯化的目的。在对头条新闻进行编辑的过程中,应以观众的心理趋向和现实需求为前提,找到能够快速吸引观众的新闻点,最大限度的激发观众的兴趣,同时要使选择的内容突出新闻的重点和主体,从而达到活跃观众思维的目的。
2.4提升主持人的专业素质
作为评论层次较高的节目,电视新闻节目对主持人的要求非常之高,节目主持人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要能够对多种形式的新闻及时的做出自己的评价,要深刻把握及理解新闻内容,并且迅速的摆脱播放者的角色,在节目中引导观众的思维,使电视新闻节目具有较强的特点和个性。与此同时,电视新闻节目的主持人还应当切实具备清晰的思路和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以此将电视新闻的主要内容彰显出来,调动观众对电视节目的兴趣。还应当注意的是,切勿一味的模仿别人已报道过的新闻,即便是报道也应当在新闻中加入自己的与众不同的观点及态度,并且将新闻中所蕴含的主旨、重点加以提炼。
专题性新闻节目的范围十分广泛,在设计的过程中往往会涉及到很多方面,这种节目的民生性较强,可以被不同层次的观众所接纳,因此能够成为融合到人们生活当中的一档优秀节目。一个节目是不是能够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定位是否准确,定位是否准确对新闻的采访效果也有很大的影响。比如对现代化都市进行太多历史报道,与城市的定位以及发展不相符合,对新闻节目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确定好新闻报道题材,是进行新闻报道的前提,也是做好一则新闻的基础。在当前新闻行业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电视台开始着手于专题性新闻的制作与宣传,比如制作时政、经济、文化、体育等不同类型的新闻节目,使观众在观看时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可选性。地方电视台在对专题性新闻题材进行选择时,不仅要对新闻的主题进行关注,更需要根据城市的特征以及当地居民的需求进行主题确定,不能盲目选择。因此,要对当地的情况进行了解和调研,对新闻题材进行选择,需要找好城市的定位,也要找好被采访对象以及采访主题的定位,以免出现定位不准的问题,从而影响电视新闻节目的收视率。比如重庆电视台每年制作的年度感动人物专题新闻报道中就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重庆电视台首先对报道的主题进行确定,这档节目在制作过程中,选定了一个基本的主题,即感动。该节目的负责人对员工进行分组,分散到不同的基层地区寻找感动人物,对他们的事迹进行采访,最终组合制作成为一档收视率很高的节目。要想对地方电视台的专题性新闻进行准确的定位,应该要学会舍得,即舍弃不适合节目发展的空间。专题性新闻的设计需要根据市场的发展而定,任何一档高质量的新闻都是紧跟时代的,与时代的发展特点相吻合,在地方电视台的新闻节目制作过程中,对于一些专题应该加强研究,选择一些可以涵盖多方面的新闻消息。在进行新闻设计的过程中,要对人们的衣食住行进行关注,也对城市建设进行关注,对旅游进行关注,对各种社会服务进行关注。这些节目在不同的时间段播出,使得人们可以对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所了解。
(二)采访要做到准确简洁
电视新闻是用事实说话的,只有掌握了事实,才能保证电视新闻的真实性,从深度以及广度上对各种电视新闻事件进行充分的认识。电视新闻的电视新闻采访,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就是要做到准确和简洁,用最简明的语言将电视新闻事件报道出来即可,不需要太多修饰。在采访的过程中,只需要将问题抛出来,讲明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事件的梗概,即可以实现电视新闻采访的目的,记者在根据各种电视新闻专题进行采访时,设置的问题也要精简,围绕着设置的话题进行电视新闻采访,才能挖掘出最有用的信息,避免出现信息浪费。比如某电视台的《民生直通车》栏目中,有一个板块是对市民的各种小事进行报道,报道时长较短,一般是利用简洁的语言将事情叙述清楚即可。这就需要在采访的过程中,记者要用简单、明了的话语对被采访者提出问题,才能抓住问题的核心,得到有用的信息。
(三)在采访过程中要尊重被采访对象
对被采访对象的尊重,是电视新闻采访过程中的一个基本原则。在电视新闻采访的过程中,记者不能问过于唐突的问题,也不能过于让对方难堪。只有循序渐进地引导被采访对象对各种问题进行解答,让被采访对象感受到自己被尊重,记者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答案。(四)边问边听边思考,提出即兴问题在电视新闻采访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突发状况,比如在某些民生调解类节目中,采访过程中被采访对象的一方由于与另一方的谈话出现问题,突然离场,这种情况并不在记者的控制范围之内;再比如一些被采访对象的回答,并不一定能够按照记者预想的发展。因此,在电视新闻采访的过程中,记者的思维要随时变化,随着访谈的深入,在谈话的过程中要找到合适的提问契机,根据被采访对象的回答即兴设置新的问题,往往能够收获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