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教学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4-12 17:59:5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国画教学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国画教学论文

篇1

2.我国高校国画专业基础素描教学方法

2.1以线为主,突出国画艺术

素描讲究的是以线条来表现直观世界中的事物,这种线在实质上是不存在的,它只代表物体的边界,给人们展现一种视觉上的幻觉。在我国国画专业基础素描教学中,以线为主来表现国画的艺术感,在我国国画当中,名族风格比较重,反应了我国各地人民的慷慨激情[2]。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当根据我国国画所反映的客观事实,利用线对物体结构进行塑造,从而表现出我国国画的艺术本质。例如在仇东的《论道》中,运用线条的开始,消失和中断来画出边界,并且形成平面,也可使色彩至边界而上。线条的粗细能表现物体的变化,甚至光和影也可用线条的笔触变化表现出来,色彩明暗凸出了主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将我国国画的整体艺术感展现出来。

2.2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到当前高校教学当中,在我国国画专业基础素描教学中,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多样化的教学,利用大量的素描图片和资料进行素描教学,不断扩宽学生的视野[3]。同时,高校还应适当的鼓励学生走出画室,亲近自然,在自然环境中熏陶学生的思维创作能力。从而开阔学生的创作思路,从而创造出更优秀的作品。

2.3加大素描教学材料的运用

在当代素描所用的工具有铅笔、钢笔、炭笔,铅笔在用线造型中能够很好的塑造成物体结构,将物体的造型完美的展现出来,同时还能随时的修改,钢笔在素描中可以将所要表达的物体展现的纤细流利,收放自如[4]。而炭笔可以很好的表现出画质的色彩感,在我国国画专业基础素描教学中,加大这些材料的应用,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同一幅素描作品利用不同的画笔进行塑造可以表达出不同的艺术感,作为高校老师,首先自己应该多进行绘画材料的运用,从中找出有效的方法,从而进行素描教学的时候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加大这些绘画材料的运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提高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同时还能将国画专业素描表现的更加深刻。

篇2

诞生于德国的文化教育学是20世纪西方最重要的教育哲学流派之一。作为一个教育流派,文化教育学的思想先导为狄尔泰,而在狄尔泰之后,李特、斯普朗格、诺尔、福利特纳、鲍勒诺夫也都是这一教育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德国文化教育学的理论深邃、系统,不仅具有强烈的现实感,而且具有一定的历史视野。其中,对体验、表达、理解、唤醒、陶冶等问题的探讨尤其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1.体验。“体验”是狄尔泰教育思想的核心概念。狄尔泰的“体验观”超越了“经验”的局限性,破除了教育场域里主体与客体二元对立的外在关系,使人真正回归到自身发展完善的道路上,开拓了人向自身探索的新途径。狄尔泰的“体验观”在其教育哲学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这一观念的核心思想与独特之处给我国的传统课堂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2.表达。狄尔泰所倡导的“表达”是人类探索外部世界,建构自身生命体系的重要出路。表达“使得个人能超越自身的局限而走向广漠的人的生活世界,并享有丰富的精神生活,使人类生活成为可能,也使得人的教育成为可能。”在表达中,个体不仅可以把握当下,更能对话过去,展望未来。而在这种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整合中,个体的内在体验世界与人类广袤的表达世界豁然贯通,个体生活被赋予历史性的本质和深度。而这,正是教育的核心与本质之所在。

3.理解。狄尔泰认为,所谓“理解”,即是“我们理解体现在一个物质符号中的精神现象的活动”。而福利特纳作为解释学教育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提出了自己对“理解”的看法。福利特纳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以“理解视界”为出发点,所谓“视界”即指人的前判断,学生进入学校学习时,就已经带着从家庭和周围环境中所得到的零散知识参与学习,这就构成了他们的前判断体系和理解视界。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种“理解视界”,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获得多方面的发展。

4.唤醒。斯普朗格通过对人的本体结构重要特征的揭示,提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此外,鲍勒诺夫从生命哲学上也赋予了唤醒本体论的含义,在鲍勒诺夫看来,只有当教师以其恰当的方法和时机给学生以心灵上的震撼,才会空前增加学生的自我觉醒和自我意识。

5.陶冶。“陶冶”是李特提出的文化教育学范畴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李特看来,正是有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才构成生动的陶冶过程。而被教育者是陶冶的目标,是陶冶全过程的重心所在。同时,被教育者由于其所处的地位和境况的不同,以及性格、气质的差异,又呈现出千差万别的“陶冶可能性”。因此,就要求教育者注意被教育者的“陶冶可能性”,因材施教,方可收到满意的陶冶效果。

二、德国文化教育学对我国当前课堂教学价值观改革的启示

我国当前的课堂教学价值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重理性认知,轻生活体验;重理智训练,轻精神世界的建构;重知识灌输,轻主体意识的培养。德国文化教育学所倡导的“体验”“表达”“理解”“唤醒”“陶冶”等教学观,恰恰与我国当前的课堂教学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理论观点对改革我国当前的课堂教学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体验性———在体验中深化课堂教学的意蕴。首先,要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性体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生命的一部分。其次,要加强学生课堂学习的过程性体验。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全体参与全程参与。最后,要深化学生在课堂中的情感体验。

2.表达性———在表达中焕发课堂教学的生机。“表达”教学观蕴含在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把表达的权力还给学生,使他们能够体验到活动的乐趣,从而唤醒学生多样化的表达。

3.理解性———在理解中实现课堂教学的整合。第一,在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关系上。理解意味着一种视界的融合,个体通过视界融合从而不断地扩大了自己原有的视界,并形成一个全新的视界。第二,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理解意味着教学过程是一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相互理解。第三,在学生与自我的关系上。理解意味着教学过程也是一个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理解的过程。以上三种“理解”是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的,学生只有真正地走进教材、走向他人、走入自我,才能实现个体潜能的最大发展。

4.唤醒性———在唤醒中提升课堂教学的品质。“唤醒”作为激发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它的载体便是言语的使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更好地践行“唤醒观”,不仅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更要注重情感的投入,把“爱”作为唤醒学生心灵的一剂良药。因此,教师要不时地对学生给予称赞和鼓励,唤醒学生生命中的灵性和欲求,使学生切身感受到自己具有无限的潜力和发展的可能。

5.陶冶性———在陶冶中升华课堂教学的内涵。“陶冶”是对人的心灵加以影响和塑造,因而它与情感是分不开的。由此,实施陶冶的最佳策略便是“以情动人”。一方面,教师要有良好的情感品质,能够用体贴入微的情感来感染学生,使其受到精神上的陶冶,获得强烈的内心体验。另一方面,教师要有正向的意志品质,对学生产生榜样的力量。

篇3

二、陕西高校中国画教学对传统艺术的发展

当代高校艺术教育并不局限于对某一艺术的完全传承复制,更多的是为了其适应新时代的新发展,以及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向。传承是为了创新和发展,传统艺术在高校中国画教学中扮演的是手段和方式的角色。陕西高校中国画教学通过研习国学、学习经典传统绘画作品、体验品味传统艺术文化形式如建筑、雕塑、壁画,以及建立完善的传统艺术评价体系很好地传承了传统艺术,但其目的并非是复制传统艺术,而是在高校国画教学中发展传统艺术。陕西高校中国画教学对传统艺术的发展主要有三点:第一是促进传统艺术的原态发展。陕西高校中国画教学以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和教学评价等形式融入了传统艺术,对其进行了有益有效的传承发展。如陕西传统的剪纸艺术在高校教学和科研研究的体系中得到了保存,使一度濒于失传的剪纸艺术以及刺绣艺术等民间其他小众艺术种类得到了保存式的发展。再如陕西的窑洞建筑艺术审美风格在高校国画教学中融入了教学创作内容中,对窑洞建筑的原态发展具有一定的保障。我们还通过课程、实践活动等形式促使学生对传统经典艺术作品展开主动研习临摹,是传统经典艺术作品赖以原态保存发展的外在条件,这些形式都促进了传统艺术的原态保存和发展。第二是促成传统艺术的创新发展。陕西高校中国画教学以临摹经典作品为手段展开创新式的创作型教学,在学习传统艺术的独特艺术语言和形式基础上,融合时代主题进行创新发展:如以陕西黄土高原的地理风貌色调为色彩创新水墨类别创作;以陕特建筑艺术为创作主题运用传统皴法、线描技法进行新型国画形式创作;以传统界画艺术为形式进行新城市题材国画创作等。这些都是在传承传统艺术的基础上进行的融合式创新发展。正如传统国画画论中所言:“可从者从之,宗也,不可从者违之,亦宗也”,它从原态传承和创新式发展两方面论述了两者都属于传承发展的途径。陕西高校中国画教学通过各种形式丰富了传统艺术的艺术表现语言,扩充了传统艺术的创作母题,促进了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的新发展。第三促进传统艺术的材料发展。陕西高校中国画教学在课程教学内容中融入了地域民俗元素,将中国画传统的笔墨纸砚的物质材料融入剪纸、刺绣、泥沙等新型材料,创新发展了中国画创作中的形式材料语言,以实验性国画创作为手段进行了国画的创新发展。这种创新型的材料发展不仅表现在用具种类的丰富上,更表现为画面材料和形式的发展上,是陕西高校国画教学对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的创新探索发展。

篇4

一、优化物理教学过程的意义。

我们所指的教学过程,是指教师为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主要包括制定教学目的、编拟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组合教学手段等。优化物理教学是指教师在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用动态的观点,依据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如知识水平、身体素质、心理特征等)和教材内容,运用现代化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去制定教学目标、编拟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组合教学手段等。

优化物理过程,就是要脚踏实地的在教学实践中,既重视知识传播,又重视方法指导、能力培养和心理调整,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精神。我们承认,掌握知识和积累知识固然重要,但在吸取知识过程形成的思想观念、方法及精神、品质和意志,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知识是无止境的,因此,我们的物理教学,不但要“授人以鱼”,还要“授人心渔”,必要时还要“与之同渔”。要尽可能更好地满足未来社会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使学生乐学、好学、善学。

二、优化物理教学过程的内容:

1、优化教学目标:

不同的教学内容应有其不同的教学目标,要依据教学大纲、教材体系和社会需要,既要确定基础素质的素体培养,又要有能力培养,使学生所收获的不仅是物理知识本身,而更重的是学习物理的方法,例如:“磁现象的电本质”一节,不仅让学生理解磁现象的电本质是:“磁铁磁场和电流磁场一样,都是由电荷运动形成的”。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了解科学假说的提出要有实验基础和指导思想,使学生了解假说是科学发展的形式,假说是否正确要看其能否解释实验现象,导出的结论能否跟实验相符合,在物理教学中逐渐向学生渗透科学研究的方法、科学发展的道路,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很有好处。

2、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依据,现行教材内容的编排体系只有利于教师教职工,而不利于学生学,造成了教学的强制性。学生学习了不少书本知识,却不能适应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将教材内容原封不动地硬“塞”给学生,而是要具备现代化教材观,不断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充分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注意学习的个体差异,把握教材、使用教材,优化教学内容,促使教学内容现代化。例如:《原子核能》一部分,内容抽象,平淡无味,若适当介绍世界上各发达国家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核能发电上取得的发展,介绍我国正在建设中广东大亚湾和浙江秦山核电站的有关情况,指明发展核电以后以适应现代化建设事业对能源日益增长的需要,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我国对核电建设采取的政策和措施。这样就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提高了授课效果。

3、优化教学过程: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既要让学生学会知识,又要让学生会学知识,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能力。因此,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正确处理知识、方法、能力三者的关系,要设计引人入胜、轻松和谐,具有探索性、启发性、创造性和科学文化氛围的教学情景,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完美结合。充分做到信任学生,实验让学生做,问题让学生提、思路让学生找、错误让学生析、是非让学生辨、异同让学生比,好坏让学生评,最大限度恰到好处地给学生提供自我学习、自我调控的机会,让他们能看见的东西用视觉,能听到的东西用听觉……等,让知识、方法、能力如泉水般地流入学生心田,滋润学生成长,如“感应电流方向一楞次定律”一节,每三人一组,每组备有:原副线圈各一(外面有明显的绕向标志),导线若干,灵敏电流表,电源、电键、滑动变阴器、然后教师发下实验用的讲义,教师重点指出以下几点:

a)什么是原电流、原电流方向、感应电流、感应电流方向;

b)原电流与原电流磁场的方向由学生自己控制;

c)每次实验时应明确其磁通量的变化情况;

d)感应电流方向由灵敏电流表指针的偏向测出,教师应重点指出,电流从哪一端流入,指针就偏向哪一端;

e)在测出感应电流方向后,画出副线圈中的感应电流磁场;

f)根据作图结合实验中的具体条件,找出感应电流磁场与原电流磁场方向间的规律;

g)在实验小组内相互讨论总结出规律,先用自己的语言写文字结论,然后再与课本对照,并找出楞次定律中的关键字句;采用这种方法比传统的讲授法课堂效果能提高35%。

4、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如:“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一节,让学生用已有的ε=U+U'''',I=U/R知识自己推导出I=ε/R+r,这样记忆深刻、理解透彻,因此要在汲取各种教学方法精化的基础上,大胆构建适合本校本班教学实际,能真正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多种教学模式,并进行优化组合,绝不拘于某一种教学方法,更不要机械地照搬某种“最佳”教法。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各具特色,但每种教法都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在知识的传授,人才的培养方面起着不尽相同的作用,只有多法结合,配合使用,才能形成合力,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我们要及时了解教学方法的新变化,熟悉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明确其效能,及时充实到教学过程中去。

篇5

中学语文中外国文学的教学任务就是要充分开发中学生理解与使用语言的沟通能力。文学的本质是语言,优秀的中外国文学著作可以借由语言艺术提升中学生的语言交流与沟通能力,文学教学可以促使中学生吸取文字营养,帮助中学生进一步开发语言沟通能力,更是提升中学生文学素养的有效手段。

有助于发展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每一个中学生都能够接受中外国文学教育。原因是文学教学的目标不单单是培养中学生阅读、欣赏文学著作的素养,更重要的是开发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文学作品教学旨在培养中学生的思维、开发中学生的创造能力与想象能力。文学作品感染人心的重要途径就是形象思维,文学作品可以唤起人心中的想象与联想,从而诱发出人的创造性思维,而思维则是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所以说,文学教育有助于培养中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加强中学语文中外国文学教学的重要途径

1广泛征引国内外作品,充分教授综合的文学知识

中学语文中外国文学教学具有强烈的综合性,一定的文学知识可以促进中学生加强理性化的认识,也有利于知识的快速掌握。中学语文中的文学题材通常涉及到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多种类型,在文言文与诗词歌赋的教学中,语文老师通过引导中学生记忆文学载体中涉及到的文学知识,促使中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外国的古代文化,体会中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语文老师在议论文、小说等现代化的文学题材中,广泛征引文学作品,充分教授给中学生适当的文学知识,从而促使其了解、接触中外国的社会、文学与历史,正确看待中外国文学内涵。文学教学不可以局限在人物形象的明确与表达手法的感悟方面,还应当充分了解涉及到的社会、历史与现状,并在充分了解中外国文学背景的基础上,区别、明确两者间的差异,从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深入挖掘外国文学的作品内涵,有效发挥作品的感染能力

篇6

我国发展至今所取得的化学成就数不胜数,这些成就在世界上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学生对于这些伟大成就不是很了解,也不了解其中的发展历程,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像学生们介绍当今的化学成就对学生的化学学习来说是有必要的,也可以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就拿我国的钢铁事业来讲,我国的钢铁资源十分丰富,钢铁行业在我国经济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钢铁产量在世界的地位逐渐上升,增长速度相当迅速,如今我国显然是钢铁大国。这足以体现我国钢铁冶炼技术的精湛,在进行这方面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实例比较来突显我国的钢铁制造技术,同时让学生了解到我国钢铁发展的历史,将其制成短片让学生有更加深刻的体会。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和了解更容易受到伟大化学成就的影响,从这些成就不仅可以体现我国这些年的发展,更可以体现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优势,学生受到感染在影响自己未来理想的同时也燃起了自己对国家的喜爱之情,更加坚定自己的爱国主义信念。[2]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效的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化学这门学科有它自身的特点,要想把爱国主义教育与化学教学真正的融合起来还要结合这门学科的特点。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的弊端已经无法满足化学教学的需要,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应该被运用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爱国主义教学的引用增加了化学课堂教学的难度,但是这也给化学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方法。在上述两点中可以体现爱国主义教育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这种运用是需要具备一定条件的,内容上要符合教材的需要,传授知识和培养爱国主义精神需要同时进行。除此之外,要采用多样化的化学教学形式,除了基本的课堂教学之外应该更多的设置实验课程和课外课程,让学生能够有实际的体会,在实践中掌握化学知识,在实践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化学教学的质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是必不可少的,学生从课本上面学来的知识有限,社会是不断前进和发展的,学生需要了解实际生活中的具体案例,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相应的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国情和发展情况,引用更多有价值的典型案例,学生知识面的扩宽更易于学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化学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化学课堂会有一定的影响,为了让这样的课堂更加有效,需要采取一定的方法来进行改善,让爱国主义教育能够更好成熟和完善。

篇7

一、拓宽教学内容,促进发散思维。

如《熊猫》一课,首先是让学生观看熊猫的图片或让学生讲述一些有关熊猫的故事等,在学生了解了有关熊猫的结构后讨论一下用墨的处理。再让学生分析熊猫的生活习性,或者讲述熊猫有关的动画片等,最后把自己所想表现的形象以及周围环境作进步的练习,并且完成一幅作品,这样学生有一个自由发挥的余地,给予创作的空间。

二、改变形式,提高学生的兴趣。

传统的教学中是以教师传授技法为主,重视画面的构图,每位学生在已有的框式下进行临摹,学生最终只能成为画匠。学生间的联系较少,缺少互相比较共同进步的机会。我在课堂教学中如《猴子》一课,是让学生观看猴子在现实生活中的录像,在分析猴子的结构特点以后再对用墨做了相应的要求,通过示范,学生对猴子的画法了解了,再让学生进行分析自己如何来完成一幅有趣的作品,通过练习,最后要求全班同学在一张长卷上共同完成一幅画。这时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发挥,同学间的协助精神得到培养。通过共同作画学生能够相互取长补短。绘画水平得到提高,同时学生的绘画兴趣也越来越高。

三、多渠道,培养创新意识。

教育家陶行知先进言:“世界上人人是创造之人,时时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康德言:“人是借助令人惊异的能力——想象力创造文化的生物。”培养创新意识,首先需要以下几个条件:①创设一种宽松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充分开展创造认知活动,产生乐于创造要求。②民主、亲密、平等与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进行创造教学、培养儿童创造性的前提。③在创造教学的内容安排上,必须具备准确的有利于产生联想的指导理论和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充分活动。

1、我在课堂教学中是这样安排的,如:学生之间或师生间共同讨论如何完成一幅画,例《公鸡》一课,在表现了公鸡以后,背景的处理可让学生各抒已见,进行讨论,教师尊重学生的选择,这样学生能够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作品。

2、采用国画中的各种表现方法,如:①揉纸法,作画前先将纸揉成一团,然后轻轻展开,使皱纸平整后才能作画,也可有部分利用揉皱,用这种方法画出来有一种肌理效果,例画树干等。②没骨法、填色法、点染法、晕色法、平涂法、擦染法、洒落法、拓印法、加剂法等等,这样使学生能利用各种表现手法来对心中的事物进行描绘,使之能获得得成功感,提高学生的创作热情。

四、内容形式多,学生热情高。

传统的国画教学内容不外乎山水、人物、花鸟以传统的单墨进行着,小学的国画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贴近他们的生活。如描绘“我的家长”、“窗前”、“校园”等,这些对他们来说是非常熟悉的,所以绘画起来非常有劲,这对学生的创造思维也得到培养,同时学生在进行绘画时经常考虑到如何用笔、用墨和用色,这对学生绘画综合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益的。

五、工具材料的更新,使学生产生新奇。

受到传统国画的影响,学生头脑中绘画国画的材料是毛笔、墨汁、国画颜料。而我在教学中允许学生用水粉颜料,并且能用水粉画的方法作画,还可以用油画棒等材料来作画,这样学生在材料的应用上是多种多样的,学生乐意利用其它各种材料来进行绘画,效果也十分理想、兴趣很高。

美术教育家勒温费尔特说过:“儿童只要被给予充足的时间、帮助,获得与创造性材料接触的机会,而不被强迫接受成人的模式和规范,那么每个儿童都能成为艺术创造的能手”。在教学形式上我是这样做的。

(一)游戏引入,激发兴趣。

皮亚杰认为:“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便发动了储存在内心的力量。”当学生刚进入课堂,教师进行教学时,由于学生对水墨画十分地生疏。若以传统的模式进行教学,机械地临摹老师的范画,学生易产生厌烦,从而讨论画画,使他们失去一次良好的学习机会。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先让学生听一则有趣的故事,即:“吴大帝孙权,让曹不兴画屏风,曹误落笔为素,因就作蝇,既进,权以生蝇,举手弹之。”来调动兴趣,然后在纸上示范点上一点墨,让学生想可以画些什么?(如蝌蚪、甲虫等)再进行合理的示范,随即让学生来尝试。这样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学生也乐意用水墨画的形式来进行绘画,从学生的作业中可看到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也让学生体会到水墨画的优越所在。

(二)用“玩”来训练绘画的技法

玩是每一个儿童的天性,他们生性好动,敢于去画,教师应抓住他们这一特点,巧妙地进行利用,使他们在玩的过程中掌握技能。如:画“瓶花”利用破墨的方式进行教学,先用浓墨(或色)画各种不同的线描的画,然后用淡墨或水(色),点在画的中间,利用水的张力,以及宣纸的特征,使画产生了漂亮的肌理效果,由于水份的多少或时间的长短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学生对这种效果,表现得非常兴奋,而且胆子也大,在这个玩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水份的多少对画面产生的效果的作用。再如,利用写字的游戏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锻炼中,侧、逆、顿锋的应用以及色彩知识的掌握。即,让学生用平时写字的方法在宣纸上用墨写上字,可以把字拆开、叠加、拼合等方法进行书写,写时也可用各种运笔方法,然后在不同的空间填上颜色。通过训练学生对各种用笔、色彩间的关系、疏密关系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很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发挥的余地。这也是我们中、小学生校的美术教育的要求,不是惯常的“抓两头,带中间”的所谓“正态分布”式的教育,而是让每个受教育的学生都能获得“最近发展区”的发展或“跳一跳,吃苹果”的润泽和成长的完善化教育。

(三)故事的导入,提高学生的知识

中国画发展的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名人轶事也多,这对提高学生的知识面,领略国画艺术的优秀有着很大的作用,如:“吴带当风,曹衣出水”、“吴道了一日之间绘成嘉陵江300余里的壁画,而李思训几月足不出户”的故事、“黄家富贵、徐熙野逸”、“马一角,夏半边”、山人的“墨点无多泪点多、泪眼中的旧江山”、“哭之、笑之”、齐白石的“不倒翁”等故事,让学生感受中国画艺术的博大精深,以及各种不同的表现方法和笔墨的巧妙之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画画的影响,让他们感受到学国画的乐趣。

(四)利用范例,提高学生的表现力。

地质学家李四光说:“观察是取得知识的重要步骤。”观察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他们往往看得少,对事物极其生疏,如在画“老虎头”这一课,老师对老虎的各个结构分析清楚,然后让学生感受分析不同情况下老虎的各种神态,再让学生进行创作,这时学生表现出来的老虎各不相同,发火的老虎用红色。也有用各咱颜色,如在画老虎头四周的毛时,有的学生用干笔来画,体现出了笔的质感,这说明他们是用自己的感受来进行创作。每个学生有着自己的理解,他们能够用笔墨来体现自己内心的感受,利用各种不同的范例的比较,让学生选择自己较满意的作品,从而传授些构图等知识,让学生较容易地接受绘画的基本知识。

(五)在内容选择上,力求多样化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让学生来临习梅、兰、竹、菊等花卉、山水、鱼虫等,一节课是临习为主,而学生自己主观意念受到限制,只能根据老师的要求做着机械的练习,严重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我在课堂教学上采用多元化的内容供学生选择,这样既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也为学生的自由发挥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如画“脸谱”,我让学生先看几十种不同的京剧脸谱和其他不同形式的脸谱,然后让学生自由选择进行绘画,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创作出来的作品吼十分新颖。再如画“猴子”,先讲清猴子的结构,老师进行示范,强调用笔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进行模仿各种猴子的动作表演,再讲述有关猴子的有趣的事情,如母子情等,可观看录像让学生对猴子有更深的了解,再让学生进行创作,这样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一个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到了知识,也表现了自己的长处,使得每个学生都看到了自己的进步。

篇8

一、语言教学与文化

文化指一个国家和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涉及历史、地理、文学艺术、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等。而语言是文化的媒介,文化影响和制约着语言交际,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因此,教师一定要注重文化导入,应处理好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努力使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了解外国文化,特别是英语国家文化,帮助他们提高理解和恰当用英语的能力,不断拓展文化视野,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发展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二、口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

1、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

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等也不尽相同.所有这些都通过其语言表现出来.英语教学不可脱离隐藏在语言深处的文化背景.要想在跨文化交际中获得成功,交际双方就必须对对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师可用一定的课时介绍有关的历史背景和事件,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内容。

2、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研究涉及交际的整个领域。交际方面的主要差异包括:中西方交际行为方式的主要差异,中西方在处理主要社会关系上的差异,汉英姓名和称谓的异同比较,中西方非言语交际的主要差异,汉英中常见的成语、谚语、俚语、委婉语及禁忌语的对比。英语教师要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不同民族由于地理、自然环境等种种因素的影响,其生活方式也不尽相同,因而文化带有民族性;文化是多元的而不是一元的;文化是变化的而不是静止的,为此,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要努力营造交流的语言环境,培养学生强烈的文化意识,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对语言的影响,最终实现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3、激活学生学习口语的态度

许多来华从事英语口语教学的外籍教师都有一个共同感受,那就是很多中国学生的害羞心理是需要师生共同突破的第一道障碍。应当说绝大多数学生还是希望能够流利地说好英语的,无论是为了应试还是为了应用,学习英语口语的动机是毋庸置疑的。那么怎样激活学生潜在的积极态度呢?我们不妨在备课阶段设计适合学生水平的教学任务,打消其害怕出错的畏惧心理;同时采取情境性教学设计方案,首先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呈现一定的音像会话资料,必要时点出关键的可供学生模仿套用的句型、短语、词汇,之后按类似模式选题,如以谈论个人爱好的“Myfavorite…”等为题,由学生按照自己的爱好作答,参考教师事先提供的有关材料,用目标语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情,进而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使其逐渐放开胆子开口讲英语。

4、转变教学理念,提高文化素养

篇9

(二)树立平等的文化意识

通过解决中西方文化传播和交流的不平等现象,可以使中西文化实现真正的沟通和交流。要解决不平等的意识,教师就要帮助学生在思想上树立文化平等、语言平等的观念。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学习英语是为了进行交流,进行跨文化交流。此外,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学会使用英语传播和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不同文化的交流应彼此尊重,本着互相平等的原则进行交流和对话,相互借鉴、相互吸收、相互融合。

(三)注重在教学中引入中国文化

语言教学不仅仅要培养学生在语法、语音和词汇等方面的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跨文化交际是一个双向的活动,既包括对相同文化的吸收接纳,又包括对自身国家文化的交流与传递,因此它是一个文化融合的过程。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东西方文化传播和交流的不平衡(西方文化在文化交流中占有强势的地位,使中国文化失去了自身的特色,从而陷入被其他文化同化的危局之中)是不能进行正常跨文化交际的最重要的问题。为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中国文化,把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联系起来,加强两种文化的互动和交流。

篇10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学,它是这个国家国民生存、生活、思维方式的抽象与概括,是该国家国民智慧的结晶。作为华夏子孙,研究国学、提倡国学,是责无旁贷的事。而要普及国学,就必须振兴发展国学教育。今天,“国学热”渐起,让人们开始关注国学的同时,却也暴露了许多巫待解决的问题。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以保证我国国学教育的持续发展,我认为,应当让今天的国学教育系统化,尤其要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落实加强[1]。

    1、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加强国学教育的必要性

    中小学阶段历时长,包括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学生从6、7岁娃娃长成一个个健壮的青少年。所以说,中小学阶段是学生身体发育、接受知识教育、性格养成、人格塑造的重要阶段。“性格决定命运”,说明这个阶段的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生个体一生的发展,是他人生当中很重要的一个阶段。而国学教育可以很好地引导他们了解并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习古代圣贤的先进思想,并受之熏陶,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培养良好品格,以帮助他们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