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4-12 17:59:5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影视剧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影视剧论文

篇1

2.历史题材影视剧字幕翻译特点——以美剧《都铎王朝》为例

2.1历史题材美剧《都铎王朝》简介及其语言特点

《都铎王朝》是由美国Showtime有线电视台出品的一部时代古装剧,故事背景横跨1509至1547年,主要讲述HenryⅧ(亨利八世)在位的三十八年的执政期间的风云变幻包括对法战争,脱离罗马教会统治的斗争以及对英国意义深远宗教改革。跌宕起伏的剧情,令人回味的台词,奢华夺目的布景和演技精湛的演员,仿佛将人们带回到了十六世纪的宫廷,使其成为一部质量上乘的美剧。作为一部时代古装剧(costumedramas),即有时代背景设定为古代的电视剧或电影,与现在大多数口语台词新鲜时髦的现代剧有所不同的是,在《都铎王朝》的台词中,有许多的日常用语和表达方式和现如今的有所不同,例如一些措辞用语等,像在“Letmeconceive.”这句话中,conceive指的是怀孕,而不是构想、设想之意;在“You,unhappyman”这句中,这里的unhappyman并不是指不快乐的人,而是指行为不正的人。另外,在当时社会里,不同阶层的用语有比较大的区别,特别是皇室成员与官员、下人之间对话的用语都有着很严格的规定。例如在与国王说话的时候不能直呼其名,而只能称他为Yourmajesty,与不同官职的官员说话时亦不能叫其大名,只能根据其官职称为Youreminence,YourGrace等。不在场的时候亦不能对其指名道姓,只能用敬语Hismajesty,Hermajesty,HisGrace等。正由于时代背景的不同,说话者身份阶级的不同等原因,使得该剧字幕的翻译工作更显复杂,更加考验译者更全面的语言功力和更丰富文化背景知识。但字幕翻译毕竟与文学或非文学翻译有些许不同,有着自己的特点。因此,要做好字幕翻译还需要对其有一定的了解。

2.2字幕翻译特征

我们这里所说的字幕翻译指的是语际字幕,即在保留影视原声的情况下将译文叠印在字幕下方的文字,即通常所说的字幕翻译。(李晓梅,2007:82-83)而影视剧语言本身就具有极大的信息量,内容涉及到时事、宗教、风俗、历史文化等各个方面,且对话内容存在不确定性和随机性,因此想要每次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字幕信息时,都能够正确地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翻出优秀的译文,制作出精良的字幕,仍然是学界需要不断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领地。许多学者有着丰富的影视字幕翻译经验,他们从自己的实践出发,各自撰文总结了影视剧字幕语言的特征。其中在这方面比较有影响力的学者钱绍昌教授也指出影视语言不同于书面文学语言的五个特点:聆听性、综合性、瞬间性、通俗性、无注性(钱绍昌,2000)。麻争旗归纳的影视翻译五大特征包括口语化、人物性格化、情感化、口型化、通俗化(麻争旗,1997)。张春柏总结出影视剧语言的两大特征:即时性和大众性,尤其对影视语言的口语性质进行了深入分析(张春柏,1998)。除此之外,影视字幕翻译具有严格的空间限制。简单来说,时间限制就是字幕必须在与原语对白相同的时间内完成所要传递的信息内容,太长或太短都会在译入语观众的理解上造成偏差。而空间限制是指由于画面屏幕受限,所以字幕必须在有限的空间内完成信息传递,字幕过长不但会占用过多的画面,同时也会给译入语观众对内容的理解造成困扰。结合历史题材的美剧《都铎王朝》的语言特点及字幕翻译的特征,在做翻译时应该“对症下药”,学会灵活使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不赞成“从一而终”地只使用单独一种翻译方法。

3.《都铎王朝》字幕汉译的翻译策略分析

奈达提倡“读者反应说”,认为翻译的服务对象是读者或言语接受者,要评价译文质量的优劣,必须看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如何。他在LanguageandCulture——ContextsinTranslating(Nida,2001:86)一书中写到“Itisessentialthatfunctionalequivalencebestatedprimarilyintermsofacomparisonofthewayinwhichtheoriginalreceptorsunderstoodandappreciatedthetextandthewayinwhichreceptorsofthetranslatedtextunderstoodandappreciatethetranslatedtext.”也就是说,当译文读者看到翻译内容时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在阅读原文时反应在最大程度上等同时,才算达到了“功能对等”。因此,在做影视剧字幕翻译前必须了解剧集语言的自身特点,深刻理解影片,正确认识其中的语言现象、掌握一定的背景知识等。不论采取何种翻译策略都要以观众为中心,要充分把握译语观众的期待视野、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先在知识、心理需求等,注重译语观众的接受性,从而正确估计潜在观众的现实视野和历史视野,采取翻译策略(谢锦芳,2009)。

3.1归化策略

归化是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翻译,主张译文应为目的语观众着想,尽量适应、照顾目的语的文化习惯,消除语言文化的障碍。(徐建平,2002)归化从本质上使译文本土化,强调翻译效果,注重目的语观众的反应。(王红卫,2002)因此,把奈达“功能对等”的理论应用到翻译上来达到归化的目的,不旨在追求译文与原文本词语在形式上的相似,而是使译入语观众得以更加清楚地理解原文的语境意义,这是符合我们翻译的目的的。在此剧的字幕翻译中,不难发现译者大胆地将英语的表达中国化,即归化策略。例如:YourMajestyisbesetbyenemies.译:陛下您正四面楚歌。这句话中,虽然直译“被敌人所困扰”也无不妥,但“四面楚歌”这一成语的使用,更能体现出当时HenryⅧ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的危机之势。Butdon’tsayanythingtoalarmhim.译:但别打草惊蛇。Saysomethingtoalarmsb.在中文中可以找到意思相近的成语“打草惊蛇”,虽然在语言的形式上没有达到一致,但是意思表达上准确无误,加之这是一个常见的成语不会给译入语观众造成理解上的障碍,符合了“功能对等”的原则。又如在第二季第十集,HenryⅧ的第二位皇后Anne在临刑前的告解中,牧师所念的经诗中的话:Thereisatimeforeverypurposeunderthesun.译:天道昭昭,万物有时。由于本剧是一部历史剧,年生在十六世纪,当时的英语也非现代语体,加之是有关宗教的诗句,而译文不但非常中国化,还有古汉语的表达方式,是把原文语体、意思、时代背景都考虑进去的译法,在译入语观众欣赏画面的同时,字幕还有能将他们带回到古时效果。归化得很到位,意思上没有偏差,亦不会影响译入语观众的理解。在《都铎王朝》这一部历史题材的美剧中,不难发现归化策略使用得相当频繁,在这里是合理的也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归化赋予了比剧中原文更多的时代感,更符合中国人的说话习惯,更容易被译入语观众接受和欣赏。

3.2缩减策略

瞬间性是钱绍昌教授总结的字幕翻译的特征之一,由于字幕翻译有时空制约,经常需要大幅度删减不必要的标点符号和一些多余信息,让观众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大信息量,激发影视欣赏的愉悦性。缩减法就是对信息接受者在有限时空中的与认知活动无关紧要甚至毫不相关的信息可进行删减节略,以凸显相关性更强的信息;对信息接受者固有认知结构中缺乏而在有限时空中又无法补充的信息可从略;对画面或音乐已提供了充分语境的信息亦可考虑进行缩减。(李运兴,2001)例如:IamcompelledtotellyouthatIcan’tdefendthiscastlewithoutmoresoldiersandarms.译:我被迫相告,若无增援,城堡恐将失守。Thereishopetheymaydispersepeacefully,butoftheserebelscontinuewiththeirillegalassembliesandtheirdefiancethentheirrebellionwillbecrushedsoforciblythattheirexampleshallbefearfultoallsubjectssolongastheworlddoesendure.译:有望和平解放叛军,但若叛党一意孤行,吾等则将赶尽杀绝,永世以儆效尤。Iwasjustthinkingofthosewhoarenolongerheretosupwithus.译:逝者已矣,念意尚息。在以上的例子中,都或多或少地缩减或浓缩了一些英文单词或表达方式,也许可能导致部分语义或文体亏损,但因为具有图像和声音(比如表情、语气等)的补充,在一些情况下译入语观众也能够通过剧中人物的表演而了解到大概之意,因此字幕所传递的信息并不会影响故事情节发展。此外,也有采用汉语中习惯使用的四字短语表达,结构紧凑,意思简单明朗。这样一来,译文虽然没有逐字逐句地翻译原文,但却用最少的字数传达出了原文的含义,不仅没有丝毫影响到观众对剧情的理解,反而加快了观众处理信息的速度。

3.3增译策略

增译法是在翻译时按照意义、修辞或句法上的需要,在原文的基础上添加必要的成分,从而使译文在目的语文化以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王雪梅,2012)译者加以对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而导致译入语观众难以理解,从而妨碍对影片欣赏的这样一些信息甄别并使用恰当的手段增补空缺,以确保译入语观众能够无障碍地理解台词语言的内涵。除此之外,增译策略的使用也是由于中英两种语言的特点所要求的。我们都知道,英文是一种比较直白,朴实无华的语言,许多的词语、句子需要加以我们的想象才得以更好的理解。而中文则不同,中文有着华丽的辞藻,丰富的表达来描述世上一切事物。因此在该剧英译中的过程中,适当地点缀用词,可以使句子看起来更有文采更加饱满,也能体现出说话人的涵养(剧中大多为受过教育的贵族)。例如:Theserebelsareourtraitors,Charles,fullofwretchesanddevilishintense,theymustbepunished,fortheirdetestableandunmaturedsinfrebellionagainsttheirsovran.译:那些叛军是叛国者,查尔斯,卑鄙肮脏,穷凶极恶,他们必应期作乱逆上这的行为而受到严惩。ForGod’ssakes,williteverrain?译:上帝啊,何时再天降甘霖?Yourgenerosityoverwhelmsme,asalways.译:你的慷慨一如既往,让我感激不尽。除此之外,在翻译一些口令时,也应该增译,把意思补充完整,这样更符合译入语观众所熟知的表达习惯。例如:“Theking!”译作“国王驾到!”,“Stay!”译作“留在此处!/留守在此!”等。

3.4转换策略

在字幕翻译中,为了使句子更加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词类转换经常出现在对字幕的翻译中。例如:NowIaskhisgraciousmajesty,thekingofEngland,toalsosign,ingoodfaith,thetreatyofuniversalandperpetualpeace.译:现在我恳请仁慈的英格兰国王,诚挚地在条约上签字,共同缔造持久的和平。(名词转换成动词)HaveInoteveryreasontobehappy?译:诸事顺遂,自然喜由新生。(疑问句转换为肯定句)Ifstilltheydonotsubmit,Mr.Cromwell,thenIpromisethedestructionofthem,theirwivesandchildren.译:如果他们还不归顺,那我发誓必将他们一网打尽,斩草除根。(名词转换为动词)除了这四个策略外,加注释也是该剧集里常用的翻译策略。因为字幕有瞬间性,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把所有的信息放入字幕里一目了然,加之许多文化因素,例如一些概念、典故或特有名词等并不是人们所熟知的,需要特别注释出来。这样做不但有助于人们更好理解台词的意义,同时也有利于我们积累外国的文化知识。例如:Iwanttomakehimacupbearer.我要封他为侍酒官[皇家宫廷的高级官员]。TheFrenchbuiltacastleatArdresandabridgeintothepaleofCalais.法军在阿德尔简历城堡又建起通往加来[曾属英国]的桥。

篇2

二、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翻译观

(一)关联理论与翻译

传统意义上的翻译,通常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的翻译单指口笔译;广义的翻译除了包括口笔译外,还涵盖摘译、节译、转译、影视作品字幕翻译及对白翻译等。翻译活动的参与者主要包括原作者、译者和译语接受者;这三者之间存在语言、文化、心理等多个方面的不同,因而翻译活动也就必然具有了跨文化性、跨语言性。基于翻译活动的这一跨文化、跨语言的交际活动实质,Gutt提出可以将翻译融合进关联理论的研究视角,并认为统制翻译的基本原则是关联原则。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翻译活动,出发点为原作者的明示交际行为,通过译者的翻译活动,为译语接受者提供最佳关联性,活动的终点为译者所传递的语境效果到达译语接受者。我们认为,基于关联理论的翻译观,为翻译研究搭建起基于认知视角的理论体系,揭示了背景知识在翻译活动中的不可或缺性,体现了译者在这一交际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正是基于此,我们可以看到,关联理论在翻译上的应用前景越来越为更多的学者所认同。孟建钢指出,“完全可以用来解释已有的各种翻译理论以及各种看似矛盾的翻译现象”;赵彦春也谈到,可以通过“关联理论”证伪翻译界的不可译性和对等原则,并以此“佐证关联翻译的合理性和解释力”。

(二)关联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由于翻译活动参与者之间的语言、文化、心理差异,译文要达到“信”、“达”、“雅”,就必须对这些差异进行全面考虑,仅仅体现原作者或译者单方面文化或心理的翻译,很难产生好的翻译作品。以关联作为基本原则的关联翻译观,将认知科学与翻译研究结合在一起,着力于探寻原文的交际意图和译语接受者的要求在认知环境方面的相似程度,开创性地凸显了翻译的认知特性,将翻译研究从传统的“描写-分类法”的翻译行为,提升到一种旨在建立一门翻译学的理论高度。近年来,“关联理论”已经在翻译研究中展现了其强大的解释力和生命力。蒋超男和刘祥清从“关联理论”的视角探讨英汉姓名翻译,总结了翻译过程中文化意象传递时的文化缺省现象以及导致文化缺省的因素;何三宁提出“关联理论盘活了传统意义上的忠实和对等等静态概念”,并建构起“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张俊强运用“关联理论”,对赵本山小品中的言语幽默进行研究,揭示了小品中言语幽默的潜在机制。

三、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美国影视剧字幕翻译

随着信息化和网络时代的进一步发展,影视剧已经成为全球性的语言与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之一。影视剧所承载的社会文化、时代特性、民族精神,以及其特有的广泛传播性、紧密的时代性,有利于观众更为直观地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言,有助于增强观众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影视剧欣赏,观众能够简单、便利、高效地学习和了解其他国家的语言和文化;其中,字幕翻译则扮演着非常重要的媒介作用。影视剧字幕翻译的宗旨是“最大限度地传递语义信息,帮助观众跨越语言障碍,了解故事情节”。不同于传统的书面翻译,影视剧字幕翻译具有较强的时空限制性,必须做到“简洁生动、清晰流畅、通俗易懂”。在正确理解影视剧原语的基础之上,翻译者还需要全面掌握原语与译语之间的认知、文化差异,“将那些不能直接推导出的暗含意义转化为明示意义,提供最大的语境效果”。影视剧字幕翻译者需要把关联理论作为指导原则,尽可能地让观众获得最好的语境效果和最佳关联。《黑客帝国》是一部为中国观众所熟悉的美国科幻影片,影片中对于存在主义和虚无主义、超前的科幻思想和文化精神的探索,使得该片成为电影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影片之一。笔者认为,这部影片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应归因于字幕翻译者。译者将TheMatix译为《黑客帝国》,中国观众结合自己的百科信息语境知识,就可以很好地接受到明示刺激,顺利地将语境与影片结合起来,达到最大关联。反之,如果译者把片名TheMatix翻译为影片英文名的字面意义,即母体或者矩阵,观众在观看影片时所能纳入自己认知范畴的语境知识就会被大大削弱,处理影片内容所需付出的努力必定会成倍增加。而《黑客帝国》这一翻译,则成功地将影片名和内容最佳地关联起来,让没看过或听说过该片的观众,仅通过片名译文带来的语境效果,就可以直观地了解到它的题材内容,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正确掌握欧美科幻影视文化。

四、结语

当今世界是一个文化多元化的世界,在这样的一个世界,需要在各种不同文化之间架起桥梁,促进文化交流,增进跨文化交际。影视作品本身具有的全球化性、众多性、广泛性、再生性,使得其在传播文化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影视剧字幕翻译研究,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关联理论强调将翻译视为一个言语交际过程,是原语作者、译者和译语接受者之间的互动。

这一理论模式,为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理论支撑平台。

2.语境在翻译中不仅体现为原文语境,更体现为译语接受者的语言文化、言语习惯、思维方式等百科语境知识。

关联理论为译者搭建的理论模式,有助于进一步将译语接受者的百科语境知识融入到翻译过程中,有助于加深译语接受者对影片内容、影片搭载的原语文化的了解。

篇3

经常看到好莱坞电影被翻拍或者拍续集,只听说有剧情合理不合理的说法,“倒退说”还是第一次听到,这大概是中国独有的特色吧!说实话,要不是新版《红楼梦》开播,我还真的不知道这位红学高人西岭雪是何方神仙。我想,假如当初新版《红楼梦》剧组把西岭雪请去做顾问的话,他肯定不会说新版《红楼梦》“是对红学研究的倒退”。但话又说回来,若西岭雪满意了,说不定“东岭雪”、“北岭雪”之类的又来挑毛病了。谁都知道,“红学”派系林立,谁都不服谁,见面恨不得掐架,想要让红学家们统一意见是很难的。在我看来,影视剧不是红学会的论文、也不是涉及什么技术问题,实在谈不上什么“倒退”或者“进步”。

篇4

二、影视剧跨文化传播与文化移情

影视剧是文化传播的载体,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展现特定民族人们的生活方式、人际关系和价值观念,使观众感触到直观的文化;作为文化传媒形式,它集艺术性、文化性、娱乐性和商业性于一身,可以雅俗共赏,影响广泛。影视产品跨文化传播时,由于受不同文化中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以及审美认知等方面差异因素的影响,异域受众会对作品中的人物言行、思想主题或艺术表达形式产生理解上的障碍,影响传播效果。在2013年11月北京第十七届“中国电影如何与海外市场对接”论坛上,专家学者指出中国电影在对外传播中遭遇文化壁垒,有些在本土大获全胜的电影,在海外的表现却差强人意。由于自娱自乐、晦涩难懂、价值观模糊以及不善讲故事等原因导致中国电影在海外市场屡屡受挫。因此需要研究国产影视如何穿越文化障碍,达到东西方文化与审美认知的融合,实现与海外市场的对接。从接受心理上看,人们往往倾向于接受与自己情感相通、观念相似和符合自己心理预期的信息,因此,要让中国影视具有吸引力,我们需要了解目标观众的审美认知心理和艺术欣赏习惯,创造文化认同,以全球化视野观照中西文化差异,用国际视角阐释中华文化精神,拍摄融合目标市场文化需求的影视剧,克服跨文化传播的屏障,也就是适当进行文化移情,探索与国际接轨的路子,寻找与世界电影的文化共性,减少文化折扣,有利于影视作品被海外观众认同接受。在影视艺术的文化移情方面,好莱坞电影的思路和做法或许值得我们借鉴。好莱坞电影经常借用外国文化题材,在国外取景拍摄,表现美国文化价值观。电影既满足了自己国内观众对异域文化的好奇心,又让场景拍摄地的观众倍感亲切,从而消除了异域传播的文化障碍,为电影走向海外奠定了基础。好莱坞这种文化移情策略提高了电影的国际影响力,扩大了销售市场。华语电影成功使用文化移情策略的当属李安导演,他执导的《推手》、《喜宴》、《饮食男女》、《理智与情感》、《冰风暴》、《卧虎藏龙》、《断背山》等影片在国际市场大获成功。他熟悉西方文化与观众的欣赏习惯,能以国际视角诠释中华文化精神,他在处理东方题材影片时考虑到西方观众的欣赏眼光,他在处理西方题材时,又以东方的视角加以适度的改造,使之既为东方人所接受,又让西方观众觉得新鲜,李安运用文化移情策略把东西方文化融合一起的电影文化,可以说是其电影在国际市场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三、影视剧跨文化传播的文化移情策略

就像陌生人进入到一个他者群体需要收敛他固有的个性一样,中国影视走进异域文化,也要适当采用文化移情策略,顺应当地的文化环境,选取能够激发国外观众对我国文化产生共鸣的视角,消除跨文化传播障碍,才能得到理解和认同,达到传播中华文化的目的。正如在论坛上中国电影资料馆副馆长饶曙光所说:“中国电影要讲全世界都听得懂的中国故事,传播正确的中国文化价值观,寻找人类精神价值的中国表达。”那么,中国影视剧跨文化传播如何进行文化移情呢?笔者认为文化移情应从影视剧的文化题材选取,思想主题表达和艺术审美三方面进行,精心选择体现中华文化精髓的影视题材,在主题表达和审美认知方面适应目标观众的欣赏习惯,达到艺术与思想的共鸣,从而突破跨文化传播的屏障。

(一)题材的文化移情

题材的文化移情指选择能够吸引海外观众的独特的中国文化题材,用中华文化符号诠释人类共同关心的思想主题。西方人偏爱观看反映动物、自然和生命题材的艺术作品。在制作影视作品时,为了保证跨文化传播的成功,重点选择能够体现自然美、人性美的题材,反映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如人口问题、战争问题、种族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社会治安问题、老人问题、青年问题、妇女儿童问题、人际道德关系、婚姻家庭伦理等等。目前我国影视作品亟须进行题材创新,摆脱拘泥于历史题材,或者因跟风拍摄导致题材相似的现象。中国拥有丰富的自然、历史和民俗文化,有许多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无数的民族英雄、科技文化精英,也有众多普通百姓的题材可以表现,甚至可以借鉴好莱坞电影做法,融合中外文化题材,诠释中华文化内涵。与我国相对集中的拍摄题材相比,好莱坞电影较少表现雷同题材,因为跟风模仿不符合美国文化所推崇的创新精神。

(二)思想主题的文化移情

中外艺术精品无一不是成功歌颂真善美、表现惩恶扬善这一思想主题的作品。虽然中外文化存在很大差异,由于人类喜怒哀乐的情感相近,具有追求幸福的相似愿望,中外文化可以找到共通元素,能够共享公平、正义、诚信、善良的思想价值观。在对外文化传播中,影视作品的艺术风格百花齐放,思想主题可以,易于引起观众共鸣。中西文化具有思想上的交集,如西方文化信奉勤奋尽职、遵守契约、个性解放以及开拓创新等价值观,认同公平、正义、勇敢、智慧的美德,这与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仁、礼、智、信、勇等价值观具有共核部分。纵观好莱坞的电影,不论何种题材,它们折射出爱、正义和人性的思想光芒,往往集观赏性、娱乐性和思想性于一体。目前我国很多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没能反映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而是过多地表现勾心斗角的权谋和阴暗残酷的斗争,导致跨文化传播难以被海外观众接受的现象,《甄嬛传》在美国播放时删去大量的此类内容,也就不足为怪了。我国影视剧在思想主题的表达上不妨学安的成功经验,适当进行文化移情,融合中西文化精髓,表现中华文化的哲学思想与价值观,如兼容并包、亲和力强的和合思想和中庸之道,反映中华民族的悲悯情怀和忧患意识,表现中国人民追求公平、正义、勇敢、智慧的美德。以优秀文化为依托的影视作品,能够反映人的精神风貌与生存状态,进入海外市场后才能赢得文化认同,得到海外观众喜爱。

(三)审美的文化移情

按照德国学者姚斯(HansRobertJauss)和伊塞尔(WolfgangIser)的接受美学理论,受众的接受能力取决于受众所处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和个人性格等因素,它们会对受众的接受过程产生作用,也可以说,影视作品的题材与主题表现以及拍摄策略要由话语环境、观众等因素决定,因而影视作品制作时需要考虑受众的欣赏水平和他们的期待视野。一般来说,西方观众“倾向于喜欢与自身审美期待一致、自然人性单纯直观、沉淀了自身情感体验、易于诱发和满足自然人性和欲望”的艺术。鉴于东西方审美认知及思维方式的差异,我国影视剧在艺术风格上应进行文化移情,选择受众容易接受的审美心理模式,减少中西文化差异对影视剧跨文化传播的不利影响,比如中国电影善于创造意境,有如中国的诗歌和水墨画,含义丰富,节奏舒缓,而好莱坞电影擅长叙述故事,节奏较快,风格明晰。我国影视作品可以融合二者风格,故事情节的设计不必太过复杂,但故事要建立在现实生活事实的基础上。在拍摄历史故事片时,应尊重史实,不戏说,不穿越,否则影响海外观众的理解,甚至可能误导他们,对我国文化产生质疑,影响中国影视作品的跨文化传播效果。

篇5

近年来,乡村题材剧数量不少,也有口碑上佳的作品,如《宝乐婶的烦心事》《粘豆包》《女人当官》等。仅2014年上半年就有数部乡村题材的电视剧登陆各大卫视和视频网站,如《大村官》《豆腐西施杨七巧》《油菜花香》《收获的季节》等。在题材类型相近、村官下乡的乡村剧中,价值导向绝大部分以凸显村官正面形象、传播正能量为主,《马》剧亦不能超脱免俗,但与其它剧显著不同的是:

首先,主角初始形象并不“高大”。与其它剧中主角大多始终心系乡村、放弃高薪岗位和个人前途,义无返顾一心投身乡村,与从一开始就占领道德制高点的剧情截然不同,该剧主角马向阳的道德形象和对乡村的自然情感明显落后一大截:一开始并不愿下乡,迫于无奈才赴任;目睹老祖奶掉入粪池却茫然失措,被人推挤落池才偶然救人;藉图靠喝酒等江湖义气式的做法笼络二叔帮丁秋香要地,却被老江湖弄得狼狈不堪、威信尽失;带着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城市女友游山玩水,旁边还跟着另一位如花似玉的女专家,引得村民侧目、好奇不已;面对泼辣、大胆的村长媳妇无计可施……主角就是这样一个凡人、俗人,爱得迷茫和迟钝,缺乏谋略和威权的受气包,与大部分乡村剧描绘的“高大全”村官形象大相径庭。但对该剧的受众来说,这样的人才是真实的、活生生的、接地气的,才是和老百姓没有太多距离感可以话家常说心事的身边人。剧情也突破了那种非得用主角的好压榨出其它人物的“小”和“俗”的刻板思维和固定套路。

其次,正能量的传递是渐进式的、潜移潜化的。正能量的传递、模范形象的感召力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环境中,必须培植在一定的土壤中才会产生更大的效果,迸发更强的力量。对比一些剧中口号式、虚无缥缈的正能量,《马》剧中正能量是可以触摸的。马向阳无奈下乡后,甫一开始他抱着敷衍的态度,下乡富农任务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从来没有体现在他的言语和行动当中。随着他和乡亲们接触的增多,对村民和村子了解的加深,他也一步步地成长,他对工作使命的认识和人生价值的探索也逐渐深化。面对陌生的环境和种种现实难题,马向阳完成了一个“凡人”“俗人”的蜕变,正如片尾二叔对马向阳所言:“如果不是我,你马向阳不可能成长为现在这样一个男人”。的确,《马》剧的正能量,正源于马向阳面对复杂现实和种种难题不断的挣扎,一步一步的成长,以及他的蜕变给村子里其他人所带来的影响和变化。这种影响和变化才是推动乡村从传统到现代、从封闭到开放、从村民只看到家庭氏族利益到尊重集体大众的共同利益的绝对力量。这个过程是马向阳,也是所有村民重新认识自己、追寻生命价值的过程,是一个正能量和精神感召力不断积聚、汇集的过程,也是感染和打动观众和网民的力量所在。

直面人性:非脸谱化、符号化的人物角色

红花还须绿叶配,《马》剧众多配角的精彩演出为这部戏增色不少。老谋深算、运筹帷幄的二叔,精明算计且又随风倒的梁会计,泼辣多智的李云芳,忠直粗勇的花小宝,神经质、超级自信的梁会计老婆刘玉娇,势利短视的老乔叔,得势便要弄权整人的村长齐旺财……每个角色都刻画得入木三分,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和特色,甚至有些抢了主角的风头。《马》剧没有其它剧中深度脸谱化、符号化的角色,但《马》剧角色都有一个显著的特色,那就是洋溢着鲜活的人性。人性往往是难以捉摸和把握的,《马》剧却处理得非常好,它没有回避人性的多变性和复杂性。剧中配角中并没有绝对的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他们之所以在剧中呈现出多变的形象和看似矛盾冲突的言行,其症结根源就在于这些都是真实人性的体现。剧尾马向阳跟二叔有一段颇富哲理的对话,马向阳在剖析二叔很多矛盾做法的原因时强调:二叔(包括其它村民)在做行为选择时秉持这么一条原则,无损自己利益时,尽可能地支持;有损自己利益时,想方设法反对。这就是人性,趋利避害是人之本能。只有直面人性、正视人性,只有公平的对待和处理人们的利益时,才能够激发他们人性中的美和善,才能抑制他们人性中的丑和恶。《马》剧将人物形象渲染得非常到位,刻画了各具特色的人物,揭示了现实世界的复杂性、矛盾性,也引导观众探讨了人生、人性、利益等哲思性话题。

附属功能:卖点多,迎合了不同群体的需要

传播正能量是《马》剧的核心功能,但是,不同的观众还从该剧发现了更多的惊喜。时事和政治爱好者看到了智斗和谋略,看到合纵连横;家庭主妇们可以从梁会计和刘玉娇那段精彩对话中体悟爱和婚姻的真谛;驴友们能欣赏到壮阔雄伟、秀丽绝伦的齐长城,风光如画的青岛美景;商务人士又能从中看到无处不在且又隐蔽的植入广告和无限商机;美食者能领略具有浓浓地域特色的物产和小吃;甚至还能饱饱眼福,看一看国民大叔和一溜的美女……虽是一部乡村剧,但不乏现代气息和时尚元素,多种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不同的观众总能得到自己想要的,较好地照顾到了不同群体的观影需求。

乡村影视剧的出路发展

在消费时代,乡村题材的影视剧陷入都市情感剧、动作戏、穿越戏等众多主流类型的商业影视剧的重重包围当中,很难获得市场的普遍认同。同时,乡村剧由于类型单一、视野狭窄、人物形象刻板、目的性过于明显,引导意味过浓、缺乏一线偶象明星等缺陷,一直颇受观众批评。《马》剧的出现让人耳目一新,或许可以给乡村剧的出路发展带来一些启示。

真正深入乡村、了解乡村、熟悉农民。艺术高于生活,也来源于生活。据了解,《马》剧的编剧谷凯在创作剧本之前,曾经专门花了3个月时间前后走访了枣庄、淄博、威海三市40多个村子,面对面接触了60余位下乡扶贫的“第一书记”,积累了大量的原始素材,为创作出彩的剧情、有特色的人物夯实了基础。走进并深入乡村,从现实环境中去认识农民、理解农民、表现农民,突出他们身上的淳朴和他们对幸福生活的渴望,通过人物刻画展示他们的理想,而非刻意突出乡村的落后,故意凸显农民的缺点,有意迎合某种趣味拿农民插科打诨。有了这样的认识和了解,就能用平和的眼光看待农民的过去和现在,发现他们的生活智慧、他们与这片土地丝丝相连的关系。②《马》剧大热,是观众和网民对原创、对贴近生活的创作态度的认可,是他们对演员和剧情真实形象地反映乡村、还原生活的肯定。生活大于想象,只有脚踏这片生机盎然的大地,才会接通地脉、下笔有神,刻画出有精气神的人物,讲出与众不同的故事。

篇6

二、观众的文化认同

所谓文化认同,是指个人对于所属的地域文化以及文化群体的归属感及内心依赖感。方言在影视剧中的使用,实际上已经吸引了一批潜在的观众群体,方言影视剧对本地观众的吸引不容小觑,影视剧中使用方言,使观众直观地感受到熟悉的民俗习惯,产生一种真实的交流感和亲切感。例如一部河南本土生产却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的电影《不是闹着玩的》,整部影片以河南方言作为唯一的语言形式。《不是闹着玩的》是一部根据真实事例改编的电影,影片塑造了一批朴实真实的河南百姓,讲述了发生在河南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村里一部分先富裕起来并且有机会接触外部社会,思想较为先进的人带领村中百姓自筹自拍自导自演,克服种种困难最终拍出一部抗日剧。全片都是河南方言,充满了纪实风格。纯生活化的场景、服装、对白以及镜头拍摄、外部环境的设置都给人不小的视觉冲击。在看惯了高科技堆砌的特效后,这种清新的纪实风格却更能打动人心。影片导演卢卫国称方言电影吸引观众的根本原因是独特的地域文化和特色。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方言,而这种方言恰恰也是因为它的生动更容易使观众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而引起观众的共鸣。2012年冯小刚的《1942》同样也使用了河南方言,尽管这间接地将河南置于贫困省的大背景中,但不能否认,河南方言在影片中的使用仍然是影片颇为成功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影片的故事发生在河南,所以用河南的方言来讲述,不仅更真实,而且更利于营造喜剧感和亲切感。中国讲河南方言的人口大概有一亿,影视剧中出现河南方言自然可以获得这部分人的认同感,而且在对外传播中,河南方言以其幽默诙谐的特点将家长里短的逸闻趣事讲述得更加生动,加上河南方言通俗易懂的特点,无形中使影片更加活跃亲切,而河南文化的传播在这种观众接受的文化认同中也更顺畅。

篇7

影视剧投资内生风险

影视剧投资缺乏科学的分析和管理和好莱坞的每一个影视项目确立和决策都必须经过周密的市场调研和严谨的数据分析相比,国内的影视投资立项就显得十分幼稚了。动辄上千万元的投资额,或仅凭主创人员的主观意志或根据投资者的个人喜好,头脑一发热就拍板决策了。立项后的项目管理更加是无从谈起。这种缺乏专业管理的投资,事前没有慎密仔细的立项调研,事中缺乏科学有效的项目管理,事后更加不会进行检讨总结。于是宝贵的投资款就在这种低级的项目管理中慢慢流失,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投资效果,还成为了滋生腐败的温床。

影视剧投资外生风险

1.宏观经济环境及政策变化带来的风险受国家抑制房地产投资政策的影响,大量的热钱涌入,炒热了影视剧投资市场,推高了影视剧的投资成本。同时,随着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给影视剧投资带来了空前热潮。但影视剧投资获利具有很大的偶然性,获利概率低,并面临着费用超支,同质化严重等风险。与此同时,限广令等政策的出台,使得下游电视台对影视剧的购置更加谨慎,价格也大幅降低。

2.市场供过于求引发的经营风险据统计,2011年申请立项的电视剧接近3万集,但最后获得发行许可证的不到一半,进入卫视黄金档的更是不过6000集左右。也就是说只有不到20%的剧集产生了效益的,剩下的大部分或卖不出去或干脆就胎死腹中。另外,影视剧制作成本越来越高,而作为主要购买方的各地电视台购片价格却没有什么变化。在可预见的将来,资本市场的不规范,必然加大供需的不平衡,影视投资的经营风险及同业竞争风险必然不可避免。

3.“轻资产”带来的投资回收风险有学者将影视剧投资划归到“创意产业”投资,即通过提供实用价值之外的文化附加值,从而提升产品的经济价值。这种创意产业的特性是:人力资本是投资成本的主要构成,固定资产投入甚少,资金的投入、退出将与创意企业的经营周期紧密相关。目前投资一部影视剧,演员片酬要占到总投资的50%-60%,甚至接近80%,加之剧本荒现象愈演愈烈,导致人力资本成为投资中的主要构成,加大了影视剧的“无形化”程度,若投资失败,清算价值几乎为零。另外,作为“创意产业”,影视剧投资的制作周期长,初始成本高,但复制和模仿成本低,若被盗版等侵袭,投资损失巨大,投资风险不言而喻。

4.融资渠道不健全带来的财务风险目前,我国影视投资市场主要是以民营资本为主,融资来源大约90%是自由资金,这种融资方式的资金成本较高,特别是对中小型投资者,自筹资金有限,银行贷款不畅。另外,影视企业无形资产的流动性差,版权质押存在法律问题等问题,投资企业即使是拥有自主版权的影视公司,拿着版权等无形资产做抵押物去贷款时,也很难说服银行。银行即便放款,通常也会伴有实物资产的抵押。投资者与金融机构的脱节,使得投资者无法有效地分散投资风险。综上所述,我国目前影视投资市场仍处于相当原始的阶段,既缺乏专业有效的项目管理,又缺乏成熟完善的市场体系;一方面,投资者和项目管理者素质良莠不齐,另一方面,政府也需要建设一个成熟有效的影视投资市场引导机制。

影视投资风险管理探讨

影视剧投资市场的现状决定了投资的风险程度及投资价格,为规避投资风险,投资者应该科学选择投资项目,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并根据市场环境及时调整投资策略,降低影视剧投资风险。

(一)科学选择符合市场运作规律的投资项目

1.多渠道获取征集项目信息影视剧投资始于项目的征集,而所征集项目的质量好坏也反过来决定着投资的成败。把握好项目征集阶段,其中信息的获取是关键。投资者可以从把握市场各种关系的角度,来逐步建立信息获取的渠道。(1)从金融机构获取投资信息和金融圈内机构长期保持密切关系,可以利用金融机构接触面广、人脉资源丰富的特点,让其在投资机会的需找和发掘过程中,起到一个桥梁作用,成为影视投资项目发掘的另一个主要来源。另外还可以通过与金融机构的良好关系,以优惠的价格获得项目融资,实现投资的财务杠杆效应。(2)从影视投资项目中介机构获取项目信息和拥有影视投资项目信息的中介机构长期保持密切关系,能够通过中介机构构建的信息平台上,获得影视项目投资的第一手资料,并通过关系在与竞争对手的竞争中获得优先地位。

2.准确定位影视作品(1)以目标受众需求为导向在整个影视产业链中,处于最下游的观众最有话语权,包括影视剧在内的以内容为根本的文化产业最本质的目的就是满足观众的收视需求。由此,有针对性地投拍符合目标受众需求的影视剧,是降低市场风险的首要因素。(2)结合社会环境因素在市场中不难发现,影视品的成功与否与其社会影响有着很大关联。例如近年来许多优秀的弘扬主旋律题材的影视取得成功,观众乐于关注这种类型的影视作品,因为其向广大观众展示着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人们容易从影视作品中受到这些精神力量的感染。反之,消极题材的影视作品是很难有亮点吸引观众眼球的,往往也是很难取得成功的。所以,投资者有必要对其投资的影视作品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进行评估。(3)准确把握档期在黄金档期,影视作品更容易吸引公众的眼球,成为观众的话题焦点,因此获得收益的机会也随之增大。现在国内成熟的档期有四个:贺岁档、寒暑期档、五一小长假、国庆黄金周档期,仅仅几十天的时间,所以选择合适的档期播出,是影视作品是否成功的重要一环。(4)宣传包装到位“酒香不怕巷子深”在现在的影视市场已经行不通了。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谁的宣传更到位,更出位,谁受关注的程度就高。宣传包装运作好坏直接关系到投资者最后的收益。

3.可行性分析筛选项目在实际投资当中,投拍项目的筛选始终应该遵循可行性的原则进行周密的市场调研和严谨的数据分析,并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投资者能力允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将项目风险最小化,利润最大化。(1)从投资目标来看多选择一些战略性的有助企业发展壮大的内容产业投资项目,少进行一些纯粹的金融性投资项目。(2)从项目范围来看应该多选择面向全国市场的影视投资项目,辅以少量的地方特色影视投资项目。扩大项目的目标市场能够满足更多客户的需要,也意味着更宽阔的市场前景。(3)从投资风格来看应采用独立投资、主导投资、共同投资等多种投资方式并举的方式来进行,灵活的投资方式能够让企业在瞬息万变的市场变化中提前占得先机。(4)从投资介入阶段来看尽量选择在项目创建甚至在萌芽期就选择介入。越在项目后期,进入的难度和成本就越大,也越缺乏投资价值。(5)从投资规模来看初次涉及影视项目的投资数额建议不宜过大,在经过慢慢的资金和经验积累后,才推荐逐渐尝试进行更大规模的项目投资。(6)从收益方式来看如果风险较大的项目,多采用固定收益的方式,如果项目风险较小,多采用参与收益分成的方式。

(二)完善项目运作管理机制

项目运作管理是整个投资的核心环节,这个环节中,各种实际的问题会直接反映到投资过程中,需要具备更多目标项目的投资技巧、管理能力以及实际运作经验才能克服,因此也是对投资者水平要求最高的一个环节。投资者需要完善管理机制:

1.保证项目运作进度正常项目运行的进度关系到投资的全盘计划,进度的滞后容易造成成本的扩大,无法在预定的档期安排作品的推出,增加资产债务等风险,这些因素很有可能直接导致投资的亏损。所以,投资者必须考虑合理的方法来管理项目运作的进度。

2.部门间要各司其职由财务部门、业务部门、管理层成立项目投资管理委员会,制定项目投资管理制度,确保项目运作过程中的每一项决策科学严谨,判断项目运作中合理性与可行性,探讨项目运作执行的情况。

3.及时监控消除风险通过设置的多个“去/留”决策点来监控风险,制定严格客观的里程碑保持对项目的监控,最大限度地控制项目特别是项目早期的风险。

篇8

21世纪一来,新闻媒介和新闻手段日趋多元化,每天每时发生的新闻信息都以惊人的模式急速膨胀。作为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使用国家最多,影响力最深的语言,英语在新闻传播中发挥着核心作用。据报道,世界上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新闻报道都是用英文的。由于新闻即时性,迅速性等特点,英语学习者和翻译家们一直在努力保证即时新闻准确迅速地传达到中国,使中国读者掌握到世界上发生的第一手资讯,获得同原语读者相同的阅读感知并做出符合自己价值观世界观的反应以应对波诡云谲的世界形势。

“新闻翻译是把用一种文字写成的新闻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经过再次传播,使译语读者不仅能获得原语新闻记者所报道的信息,而且还能得到与原语新闻读者大致相同的教育或启迪,获得与原语读者大致相同的信息和/或文学享受(刘其中,2009)。新闻英语有其固定的格式和模式,英语和汉语在语法和句型上的很多不同导致了译者尤其是初学英语翻译的学生在翻译时遭遇众多翻译障碍,在这其中,被动句的翻译就是一大难点。以2012年12月15日出版的《经济学人》中的《本周商务新闻》为例,在38个新闻句子中被动句出现了7次。可见被动句的出现还是较为频繁的。要如何翻译要求我们先对被动句的出现原因有所了解。

2、新闻英语中被动句频繁出现的原因

新闻英语中被动句的频繁出现是由被动句的构成有关的。美国语言学家特鲁在使用了系统功能分类法分析纽约时报的文章后发现,使用被动句会导致施事者的缺失。我们可以假设,这种缺失一方面是由于记者故意隐去施舍者;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施舍者不明所造成的。例如:Most of Anglo Irish Bank’s debt was raised in Europe, but in 2005 $200m-worth of notes were issued in America to insurance companies.此句中债主的不明导致作者使用被动句来完成句子。除此以外, 刘其中也指出“当信息中的接受者或者接受行为比施事者更重要的时候(尤其是报道灾难、事故、经济情况、某些事件的死伤者时),通常使用被动句。”例如:At least seven people were killed in Afghanistan as protesters and security forces clashed in several cities.在此句中,报道者力图向读者传递的信息是伤亡人数,这也是读者最为关心的信息,在此条件下,被动句是最好的选择。

3、英汉被动句的认知对比

关于被动句,从乔姆斯基的生成语言学从深层到表层结构的生成观到Croft的理想化认知模型(ICM of Events)都已做过深度讨论,Croft更指出“把过程化的事件表达成状态化的事件是被动式产生的根本原因”。英汉被动句原型都产生于事件的状态观, 表达的是一个自足的( 没有外因即施事出现的) 理想化状态性事件。反映在语义上, 两种语言有相同的“受事+ 状态”结构( 熊学亮, 王志军,2001) 。

根据熊学亮和王志军的分析,英语被动句的语义结构原型为:“受事+状态”,句法结构为[ Subject + be + V-ed ],而汉语的被动句的语义结构原型为:名词词组( 受事) ( + 被) + ( 致使) 及物动词( “ 被”有时不出现)。句法结构为:[非人称性受事主语+ V]及[人称性受事主语+ 被+ V]。他们认为,英语被动句和汉语被动句之间共性较多,而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动词结构方面,英语被动句有明显的形态变化的标记,即助动词be+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而汉语中除了特定句子中出现“被”字句之外,并没有直接的形态变化的及物动词。2.英语中通常用“by”来引出施事者,从而对施事者起到强调作用,但是大多数英语被动句中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在汉语中动词后标记处引出施事者。

4、新闻英语中被动句的翻译

(1)将英文被动句翻译为汉语被动句,即将[ Subject + be + V-en ]句式翻译成为[人称性受事主语+ 被+ V]。例如:The data were taken as more evidence that the American economy is on the rebound, though that was tempered by news that S&P/Case-Shiller’s home-price indices fell to new lows in December.虽然标准普尔住房价格指数显示房屋价格在去年12月创新低,但这一数据仍被认为是美国经济反弹的迹象。

除了汉语中经常出现的“被”字句,我们也可采用一些例如“经过”、“受”、“使”、“把”、“遭到”等汉语显性的被动语态。

(2)将英文被动句翻译为汉语主动句,即将[ Subject + be + V-en ]句式翻译成为[非人称性受事主语+ V]。因为汉语本身由于没有显性的形态变化,常被认为是无语态的概念,所以在大多数新闻译文中都会将英文的被动句翻译成为汉语的主动句。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可以保留主语也可将主语翻译为宾语;在某些以it was+Ved为句型的句子中,可以将句子翻译为“人们认为…” “有人声称…”“据称…”等固定句式。在遇到一些特殊情况的时候,可以采用“将…加以…”“为…所…”的翻译方法,如:A court in Guangdong will decide soon whether Apple has rights to the “iPad” name, which is claimed by a rival company in China. 广东法院将很快判决苹果是否有权拥有iPad商标名,这一商标为中国一个竞争企业所注册。

5、结语

新闻英语可以说是语言体系中最具有时代性的一部分,在新闻英语中所遇到的句式情况是极其复杂的,在这里单独列出新闻英语中被动句的翻译,借以理顺翻译思路,帮助英语学习者更好的进行翻译创作。

参考文献:

篇9

基于对频道的成熟定位,清晰的了解受众需求。湖南卫视在电视剧的播出上将相同类型的电视剧进行整合编排、集中播出。2007年暑期,湖南卫视强档播出自制琼瑶剧《又见一帘幽梦》,取得收视大捷后,为延续《又见一帘幽梦》的高人气,迅速整合独播资源,青春偶像剧《绿光森林》、《星苹果乐园》“捆绑”推出,整个暑假,湖南卫视电视剧收视率的持续走高。这便是促销策略中“搭片”成功的典例,整合内容,最大化利用观众收视兴趣。电视剧更是积极与其他电视节目整合营销。另外一点,由于自制剧的制作班底包括演员在内,都是电视台自己培养、发掘的,所以在电视剧播出前、中的宣传,演员是非常配合的,一般不会出现缺席的现象。这样电视台的宣传就能比较完整,形成一个系统。

自制剧的大量出现是否会导致电视剧制作行业垄断的形成?这里所说的垄断主要是相对于电视剧制作行业中民营企业而言。在电视剧制作行业,民营企业的数量很大,但大多数是规模较小的中小型企业,而民营企业一般都要经过漫长、痛苦的原始资本积累才会逐渐发展起来。金融企业也不太可能给予大量的信贷支持。到目前为止,金融行业对于影视制作的投资还处在试水阶段。其实,民营影视公司这样的担心也不是不无道理的。虽然说“制播分离”的政策早已经颁布,也实施这么多年。但是,有很大一部分电视台只是把电视剧制作这部分以“公司化”的形式从电视台分离出来,其注入的主要资本还是国有资本。那么,电视台为了自身的利益在购买电视剧的时候势必会更多地考虑自己所控股的公司,无形中就形成了一种政策保护。

1.面对电视台自制剧影视公司的对策

近些年自制剧的火热上映,我们将目光更多地锁定在了自制剧的制作和播出方电视台,而忽略了电视剧行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影视公司,尤其是民营企业。面对自制剧的冲击,一些影视公司和电视台携手合作,就出现了定制剧。定制剧是在特定的电视剧市场环境或语境中对各方关系,尤其是制作和播出关系的一种解决方案:电视播出机构在电视剧投拍之初就参与策划,在剧中融入自身的“个性”,播出方和制作方形成制播联盟,共同创作、共同发行、共享利益、共担风险。“制播携手”是近年电视剧行业的关键词,指制作机构和播出平台在创作阶段就展开前瞻性合作,对此尤小刚导演用“项目预审,创作先行”这八个字来概括。一是发挥自身优势,与电视台合作。面对电视台自制电视剧热潮的出现,影视公司中的民营企业应该很好的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点。通过与电视台的良好沟通,了解电视台的需求和顾虑,尝试与电视台进行多方面合作,无论是在题材、资金还是人员方面。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能够降低影视公司的风险,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电视剧品牌化的操作。二是形成以强势卫视为制作中心的影视制作群。在电视市场激烈的竞争中,各个电视台若想拔得头筹就必须实现电视台特色的品牌化。定位鲜明也使得电视台的受众群明确、稳定,广告效益也随着收视率的升高而增长。并且,影视制作群的形成也能够促使中国的电视剧制作产业和国际进一步接轨。

2.省级卫视自制剧前景分析

一是引入竞争机制,保证质量。电视观众可能并不是非常关心一部电视剧到底是谁制作出来的,他们最关心的应该是一部电视剧的质量怎么样,就是到底剧情精不精彩,演员表演是不是到位。目前国内电视剧市场的现实状况是,电视台有大量资金,并掌握播出平台,而影视公司有技术———有好演员,有好剧本,能够保质保量的制作电视剧。电视台明确本台定位,知道本台主要受众的收视习惯是什么,知道什么样的电视剧能够收到观众的喜爱。在这样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在一个电视剧立项之初引入竞标机制。电视台可以向多家影视公司发出竞标邀请,向影视公司明确自己需要什么样的电视剧,希望播出后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篇10

二、藏族饮食器具适应自然环境的方式

相比其它民族,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族人民面对的自然环境更为恶劣、艰苦,但勤劳勇敢的劳动者在争取生存与创造新生活的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生活经验,寻找到与自然相处的方式。藏区地形复杂,差异明显,多民族融合,藏族人民在与自然做斗争的过程中,创造了功能多样,造型丰富的饮食器具。同时藏族饮食器具的制作过程,也是藏族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到适应自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藏族饮食器具主要从其取材、形制到器具的使用方式三方面来适应藏族独特的自然因素。

1.就地取材

藏区交通不便,耕地较少,物质资源贫乏,因此,就地取材制造器具是藏族人们应对自然最基本的生存反应。藏族饮食器具的材质主要有木质、陶质、皮质和金属质地等,其中陶器类制品历史悠久,木质器具最具特色。木碗是藏族人非常喜爱的饮食用具,即可做食具也可做饮具。藏区地形崎岖,多游牧生活,木碗质地轻,携带方便,经久耐用,其木质纹理精美,色泽华丽,呈现出一种原生态的美。同时,用木碗盛放茶酒会有一种特殊的香味,并且散热慢,使用不烫嘴。藏区地理环境多样,不同的区域盛产的材料不一样,造成器具在丰富性的基础上具有地域差异性。使用当地自然提供的材料制作器具满足当时当地人的生活需求,林芝和昌都地区属于林区,盛产木材,因此生产了各种各样的木质器具,如木碗、木桶等。那曲等地草原广袤,以游牧和狩猎为主,则制作饮食器具的原材料多是动物的皮或内脏等,如皮碗、皮盆、皮盘。而河谷地带的人们很早就掌握了陶的烧制方法,因此出现了造型丰富的陶杯、陶罐和陶壶。而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各种金属质地的饮食器具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同时,不同区域的人们通过交流与学习,不同质地的饮食器具在各个地方开始出现并使用,这大大促进了饮食器具的发展。

2.丰富的形制

藏区生存条件复杂、艰苦,为克服自然环境带来的挑战,藏族人民制作各种各样的器具来满足不同条件下的使用。从简单到复杂,从一器多用到一器专用,都体现了藏族人民结合自身所处的自然环境与饮食习惯进行造物的智慧。比如博物馆所收藏的,仅近代金属酒具的器形类别就有三十多个,包括酒杯、酒壶、酿酒器、酒桶、温酒器等。藏族人民喜爱饮茶与喝酒,因此饮具在藏族不仅种类丰富,还自成系统。不仅有制茶、喝茶的器具,同时由于藏族气候高寒、常年低温,藏族人民喜欢热饮,因此家家户户还有茶炉及温酒器等。茶炉腹大口小,口沿有三个支点安放茶壶,茶炉的内部有火灰,不仅能保温茶酒,还可取暖用。藏族多游牧生活,居无定所,这些器具多是陶制等质地,笨重易碎,因此牧民多使用皮囊作为酒具,系于腰间,携带方便,经久耐用。同时同一种器具也会有不同的造型和大小来适应不同环境的需求,如木碗一般有大中小三种不同的型号,有的有盖,有的无盖。其中一种为扣合木碗,上下由两个大小相同,碗口分别有内外切圈链接的钵状物组成,多为外出时携带,使用时一碗用于饮茶,一碗用于盛物,方便实用。

3.灵活的使用方式

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灵活巧妙的使用器具是藏族人民适应自然环境的一种方式。酥油桶不仅是制作酥油茶的工具还是从奶汁中提炼出酥油的长木桶,两者结构一样,形制大小不同。酥油桶由桶筒和搅拌器两部分组成,上下拉动搅拌器进行工作,操作简单。同时还有一种小型化了的酥油桶,高30厘米左右,出门时携带,藏族人民喜爱饮茶,外出时走到哪里,就在哪里支锅烧茶,体现了藏族人民热情、乐观的生活情趣。酥油桶上下各有一个扣环,系上带子,出行时挎在肩上,十分方便。餐刀是藏族人民饮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餐具,与餐筷配套使用,置于刀鞘中,将其别于腰间。餐刀主要用于切食肉类,生肉与熟肉的使用方法不同,十分讲究。藏刀是藏族人民十分喜爱的用具之一,有不同的大小,其不仅作为生活用具也是生产工具。藏族高山大川阻隔,交通极为不便,外出时人们用藏刀防卫,同时可以砍柴、宰杀牲畜、裁割绳索等来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它还是一种装饰品,是身份地位的象征,随身佩戴腰刀是藏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在不同的自然状况下,灵活使用藏族饮食器具,达到一物多能,物尽其用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