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描写美术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4-13 17:31:5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描写美术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描写美术论文

篇1

这几年来,我一直从事中等美术教学,上素描和色彩课时,往往被一种现象困扰着: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连素描色彩最基本的东西没弄清楚。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觉得是美术教材中欠缺一套完整的、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基础方法。我们知道,艺术是能“教”的,而技术是可教会的。但是,我们的课本很少谈到技法问题,因而上课老师也不能很好地把这些技法传授给学生,帮助他们在美术领域里向前走,都是过而忘之。

我毕业实习前,老师给我们放一组幻灯片,感触很深的是:片中有一组上课时的学生习作,约十几张。第一张是副非常写实的水粉风景,然后逐渐过渡到色彩和形的分离,到最后一张已经面目全非,成为其它的系列作业。从中我们清楚地看到其教学的科学性,他们通过一系列精心安排的教材,把笼统的、复杂的、虚的艺术问题分解为一连串较简单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课程,每个单元都有具体明确的目的要求,学生在学校学完这些课程以后,能较好地掌握习作的基本方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教学方法。也就是说,没有明确地把素描这门复杂的课程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单元,把构成素描的各种因素单抽出来,并设计相应的作业,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使教师和学生能逐一解决。我们现在的素描教学,虽然也是按循序渐进的原则安排的,但课程基本上是按所画对象的简与繁、易与难进行设置。

当然,现在有不少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教学中采用了分解难题的办法。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无论是一年级还是二年级,学生都是在教室里照着书画,让学生照着画时去“悟”。Www.133229.COm悟性高的学生,遇到了好老师,可能也没有能掌握最基本的要领。再不就是只讲哪儿长、哪儿短、哪儿亮、哪儿暗,弄得学生不知所措。从一开始就用全因素的标准要求学生,而没让他们象学徒那样从每一具基本的技法性问题入手,从每一个最简单的要求做起。

有一句老话“先学会走,再学跑”。但我们的教材教学使相当一部分学生永远只会“走”,只会跟着老师画,被动临摹;而学生又性急,一开始就想“跑”。我们的教学技法,应该让学生“走”的时候想到“跑”,为了“跑”得更快而学会一步一步的“走”。要目的明确,分阶段逐步达到。

另外,在绘画色彩教学教材的相当范围内,还继续着师傅带徒弟的作风。这有好的一面,就是说老师的风范及对艺术探索之精神会无形中传给学生。也有不好的一面,由于教师的知识量及艺术趣味的限度,容易使学生思路狭隘,不利于学生发展。

所以,我们的色彩教学,应该怎样教,才能更有利于教学,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为他们走向艺术打下坚实的基础,的确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刻不容缓的问题。

我在多年教学工作中,时常反思以往的学习,并认真学习了当今色彩教学的动向,待静下来后,却感到一片茫然。现在的教学与几年前的老师教学相比,并没有什么变化。当然,我认为并非变就好,不变就不好。只是觉得,目前,在中师色彩教材中存在随意谈谈形象、明暗、冷暖等,仅从词义上简单讲讲,却不去研究色彩自身的客观规律的现象。而在我国艺术蓬勃发展,众多思潮循环往复的今天,就更难得有谁系统谈谈色彩规律及教学问题了。

省师范科成立了美术课改中心组,以写实或抽象等面貌特点相互区别,但是不管做什么,在对色彩的认识与处理原则上,却都是有共同规律的。而我们是不是引导学生去研究这些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现在,一些教师对学生色彩教学做了一些改革,比如,上学生参与课题布置,专门学习色彩构成等等,但这还远不能令人满意。因为构成规律是从规律当中提出的规律,普遍性过强,个性不足,未免有些远离自然,略有生硬之感。如果放任学生自己安排课题,只重个性,又觉得有些草率。参与本身虽然可以刺激学生作画的主动性,但学生仅仅是画了一张自己认为有趣的画,并没有在课题中发现,理解和系统地解决什么。这又过于自由,失去了教学的严谨性。

我们不能仅仅把学生培养成照虎画虎,照猫画猫,或是东抹西抹,似乎就是前卫,别的什么也不学不管的人。这对学生是不负责任的,只会助长学生的惰性,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对各种风格与表现方法的探求精神。我想,如果让学生的才华得到真正的自由发展,真正地把他们的创造力激发出来,就必须引导他们走一条科学、严谨的治学之路。为今后走上美术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们暂时抛开学校教学不谈,回顾一下以往的大师们没有哪一个不是认真研究自然,从自然中发现规律,并在自己的艺术实践中充分体现的。文艺复兴盛期时大师达,芬奇就是认真研究了15世纪大师的色彩与构图之后,一改以往的线性透视中所追求的用平面来排列,而用以中心点出发的透视方法。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用的焦点透视法。在色彩上也改变了以往平板、单纯的色相对比,而把明暗对比的全部色域引入他的作品中。如在《岩洞圣母》与《施洗者约翰》等作品中,都是从明暗处理的角度抑制了色彩的对比效果,突出了明暗效果,从而扩展了明度领域。这个巧妙变异的技巧,成了今天的明暗对比法。由此可见,历代的大师没有哪一个不认真研究前辈大师及艺术规律的。正是由于他们的苦心经营,人类的文化艺术史才有了今天的背景,给艺术研究与发展创造了各种可能性。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加以研究,加以继承与发展的东西。

色彩教育,应该从学习那天起,就让受教育者认识艺术规律及自然规律,并在科学、系统的指导下,对色彩学的系列问题进行认真练习。教师的责任则是系统、明晰地引导学生研究训练这些课题。从而使他们通过对色彩的学习,领悟色彩艺术的真谛。可是在中师的色彩教材中,欠缺系统的理论,教师多凭自身的经验(有的是不合格的经验)来教学,因此,教学的效果并不那么理想。

色彩教学,应该着重训练色彩自身的艺术规律,把色彩系列对比及美学理论等课题逐个加以解决,在色彩对比的课题中,我们是否可以从色相对比与绘画的角度开始研究呢?

篇2

摘要:高职教育近年来备受关注和重视,在这种形势下,为了满足现代化市场对于人才的整体需求,高职教育正在大力进行改革和创新。本文对高职美术教育学生审美能力提升的现状问题进行详细分析,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高职;美术教育;学生审美;提升

在当前我国教育行业不断大力改革和创新发展的形势下,原有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化社会的整体发展进程,也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整体学习需求。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已经逐渐将素质教育作为各个院校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素质。我国素质教育当中包括思想、文化、身体以及审美等等,素质教育最注重的就是学生的德智体美全方位发展。而其中,审美素质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部分,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高职美术教育过程中,要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作为教育中的一部分,与教学内容有效结合,这样才能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人文精神。

一、高职美术教育对学生审美能力提升的必要性分析

(一)培养高职学生的人文精神

在高职美术教育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为了培养高职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精神文明世界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物质文明的整体建设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和作用。在这种形势下,艺术作为人文科学当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能够将真实的社会现状以及艺术灵魂反映出来,学生学习艺术、培养学生自身的审美观,有利于帮助学生逐渐在实践当中找回真实的自己。人文精神的培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逐渐将其自身的自我性开发出来,而且能够打破传统美术教学的局限性,让学生能够真正的提升其自身的道德情操和人文情怀。

(二)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对高职学生进行审美能力提升的过程中,有利于其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在前教育行业不断大力改革和深入的形势下,我国在人才、质量以及数量结构方面与之前相比,都有了明显的改变和提升。虽然我国经济一直保持持续增长的状态,但是我国经济仍然处于转型期当中,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多样化,也越来越复杂,特别是在当前现代化社会当中,对人才自身的创新能力要求也都有了明显提高[1]。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属于一种多元化的培养措施,其自身的人文精神将创新理念也一并融入到美术教育当中,美术艺术自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创新性,所以在这个基础上,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二、高职美术教育对学生审美提升的现状分析

(一)对美术课程的整体重视度不够

在高职美术教育过程中,由于之前受到一些传统教学理念和方式方法的影响,所以很多高职院校对美术教育的重视度仍然不够,没有意识到美术教育实施的必要性。特别是近年来中小学美术学科教育也在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美术课已经不再是可有可无的一门课程,而逐渐变成了必修课中的一种。因此,相对之前而言,无论是教学方式,或者是教学内容也在不断的完善和优化,促使美术教育效果也有了明显的提升。高职教育中的美术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一般来说,大多数都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在对美术课程的重视程度上,也远远不如其他学科[2]。而美术课程纳入到选修课程当中,不仅没有被告示重视,反而学生大多数情况下,也只是看重结果,对学分、成绩比较重视,对课堂的实际教学情况并没有给予一定的重视。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而且还会很容易给学生造成美术课程学习的消极影响。

(二)课程体系太过于陈旧

美术教育是通过对美术作品自身的特点、流派、内涵以及时代变迁等各种各样内容进行讲解,让学生不仅对我国国内美术作品有深入的了解,而且还对国外的一些优秀作品进行了解和分析。这样才能够在对这些作品的了解过程中,逐渐提升其自身的鉴赏,形成具有学生个人特色的审美观念。但是当前现有的高职美术教育体系太过于陈旧,很多内容都走形式化路线,无论是对学生的学习还是教师的教学来说,都在无形当中形成了严重的阻碍影响。学生在开设课程方面,一直沿用传统的方式方法,并没有与时俱进,也并没有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结合[3]。很多院校在开展课程的时候,大多数情况下,仍然以鉴赏为主,并没有与设计、建筑等一些新兴行业进行有效结合。与此同时,在教学方法上也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很多教师都是按照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导致实际教学内容与美术学科的整体发展背道而驰。

三、高职美术教育对学生审美能力提升的有效措施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无论是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兴趣无疑都是学生最大的学习动力,对于高职美术教育来说,也是如此。教师要利用多样化的方式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在引导学生用心对日常生活进行观察,促使学生能够将正确的审美观念应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以及大自然当中,对其他的一些领域进行认真的观察和分析,从中发现不同领域的美。教师应当逐渐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利用一些新型的教学模式来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当中[4]。在对新课程进行导入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大文学家自身对一些经典美术作品的描写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培根的“谈美”、李泽厚的“美的历程”等书中就有大量对艺术的描写,这些描写更加的详细,会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就会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改善教学方法

一直以来,高职美术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沿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都比较落后,教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在课堂上都会开设一些中外名画欣赏的课程,在对课程的整体选择上比较少。教学内容也单一,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美术作品进行简单的概述之后,陈述一下有关作品的人物、背景等等,并没有对美术作品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分析。针对这种情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从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教学水平提升方面着手,在保证教学内容丰富多样的基础上,要利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将这些内容传达给学生。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进行讨论,在课程开始之前先进行一切的预习活动,这样能够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5]。比如在欣赏文艺复兴时期画作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单纯知识的讲解,传遍成为诱导式启发式的教学。在课程开始之前,将学生按照个人能力公平分为几个小组,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思想意识形态等内容进行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在课堂上的时候进行讨论,最后安排一个代表来对自己小组的观点进行陈述。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对高职学生审美能力进行提升的过程中,不仅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而且教师自身的审美能力也需要有所提升。高职美术教育在实施过程中,为了达到学生审美能力有效提升的根本目的,在课程教学内容上要进行改革和创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被充分的调动起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观,有利于让学生拥有良好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创造力,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意识和习惯,有利于提升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和美术技能水平。

参考文献:

[1]罗诗琦.浅析大学美术教育在提升学生审美观上的应用[J].艺术品鉴,2015(05).

[2]徐莉.高职美术教育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思考[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6).

篇3

一是时间安排问题。美术生在日常的学习中,是以专业为主,因而忽视了文化课的学习。尤其是高三的学生,有一大半的时间呆在画室里,和奔行在美术联考、校考的路上,用来学文化课的时间自然有限。甚至有人从认识上就认为文化课差一点没关系,只要把专业学好就行。具体表现在:学习时间上倾向于美术多,白天正课、晚自习都在画画;学习态度上对专业较认真、投入,而对文化课不够上心,尤其是语文写作,能逃避就逃避,学习效果更无从谈起。

二是教师指导问题。美术特长生中有一部分美术专业能力相当强,但文化课相当弱。还有一部分并没有美术基础,只是基于高考容易,才学美术,所以,他们在日常的学习中表现出对文化课的不热情,求知欲望不够强烈。学生层次不一造成了作文教学的难度。而受传统写作教学观念的影响,美术特长生的写作指导停留在没根据学情,写作体系混乱的现状。有的语文老师一种高度讲到底,省事固然省事,但缺乏针对性,导致收效甚微;有的语文老师想尽办法,又提不起美术生的学习兴趣,久而久之也就望而却步了;有的语文老师甚至根本不讲写作方法,好不容易有了两节课的时间,抓紧留题目,让学生速写、速交,然后速评,更是伤害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三是学生实践问题。不喜欢作文的学生大致可分三类:一是“无话可说”型,因缺少写作的素材,没什么东西可写;二是“词不达意”型,因缺少系统的写作指导,和相应的语言表达能力,不知道怎么写;三是“饱受伤害”型,因缺少正确及时的评价,以至于在下一次作文时就提不起兴趣。也就是说,学生生活经历简单、课余生活不丰富、阅读面有限、教师的作文指导方法欠佳、评价不当等,都制约着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那么,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如何快速提升美术特长生的作文水平呢?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指导,巧妙对接专业学习内容,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是发挥文体优势,积累美的素材。

高考作文有一个很重要的评判标准,那就是“叙身边事,说平常理”。部分语文教师认为写议论文更保险,并把这种观念施加给了学生,其实不然。高考作文是不存在文体歧视的。美术特长生大可以发挥自己善写记叙文的优势。每个人都有自己熟悉的生活、熟悉的环境,也有建立在自己生活环境上的或喜或悲的心情故事,这些就可以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因此,美术特长生大可以抒写自己专业学习生涯的酸甜苦辣。越是真实的东西越感人,从这点来说,美术特长生将自己专业学习的感受和思考入文,既得心应手,又真实感人,更彰显个性。如:

我们背着画板游走在人群边缘

校园似乎总把我们排除在外但我们懂得自己的方向

还记得第一次为了艺术踏上火车心里是如何的不安

即使是下雨天下雪天也挡不住艺术考场的热闹非凡

我们回到学校坐在教室摸着半年没有摸过的课本

我们害怕我们想哭可是我们只剩努力奋斗了

我们相信太阳还会升起在明天

二是打造语言优势,进行美的描写。

美术特长生在学习专业的过程中,会接触到各式各样的艺术作品。对艺术作品进行鉴赏与评价,既巩固专业理论知识,更训练表达能力,可以达到专业、作文同步发展的效果。尤其是美术作品涉及到对光影、色彩、形体等的描绘,鉴赏久了,功夫深了,对学生在作文中进行各种美的描写大有裨益。如:仿佛还有水草的摇动。在一片涌动的深绿中,不同颜色的莲花,正在悄悄地开放,显得格外娇艳而矜持。光线在画面上翩翩起舞,睡莲在漫无目的地向上飘荡。水的色彩和浓度呈现出田园诗般的宁静,神话般的迷离。面对着这幅画,我在那一刻竟有悬身于怪异水世界上空的感觉,看着白云的倒影在睡莲巨叶间的水面滑过。

篇4

新疆古代被称做西域,是中国最大的行政自治区,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六分之一,处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汇融合之地,地域广袤,历史悠久,民族众多,风俗奇特,其历史、民族、文化内涵和自然景观充满神奇色彩,因此令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也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翻阅古今中外关于西域的书籍文献,其浩瀚博大令人咋舌,笔者查阅了相关文献,并将其以西域文学研究为中心做了梳理。

一、国外研究西域文化历史的情况概述

国外学者研究西域取得的成果主要集中在日、英、德、法、俄等国家。如,日本羽田亨的《西域文明史概论》和《西域文化史》,阐明了古代西域各国的人种、东西交通的意义、与汉民族间的关系现状,以及各国间宗教和美术,整个回鹘时代的文明。羽溪了谛的《西域的佛教》,论及了佛教在中亚及土耳其斯坦传播和发展的历史。德国沃尔特施密特(Waldschmidt,A.)的《贵霜,库车・吐鲁番――中亚中世纪早期艺术导言》(莱比锡,1925年)对西域各国的艺术问题做了概述性论述。针对西域“丝绸之路”进行考证的还有日本佐口透《18-19世纪新疆社会史研究(上、下)》,就特定时期内的新疆历史情况进行了研究。田宅米吉的《古代亚欧大路交通考》(《地理与历史》1900年)、一雄的《丝绸之路的历史》(研文社,东京,1979年)和长泽和俊的《丝绸之路史研究》(图书刊行会,东京,1979年)等著作,则涉及古西域的历史和地理交通情况。德国赫尔曼(Albert Herrmann)的《中国和叙利亚之间的古代丝绸之路》(柏林,1910)探索了《汉书》中所记载的西域各国的名称及其里数的特点。著名的英国考古学家、艺术史家、语言学家、地理学家和探险家,国际敦煌学开山鼻祖之一――马尔克・奥莱尔・斯坦因(Marc Aurel Stein,1862年11月26日-1943年10月26日),于1900年至1931年间进行了四次中亚考察,考察的重点地区是中国的新疆和甘肃,其《西域游历》系列著作中的《重返和田绿洲》、《从罗布沙漠到敦煌》、《穿越塔克拉玛干》,考古范围包括今和田地区、阿克苏地区、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吐鲁番地区、哈密地区和河西走廊一带。在这些地区调查和发掘的重要遗址有阿克铁热克、喀达里克、麻扎塔格、尼雅、安迪尔等遗址,米兰佛寺遗址和吐蕃城堡遗址,楼兰古城及其附近遗址,焉耆明屋及其附近的石窟寺和遗址。全书以考古学为核心,基本上涵盖了前述诸多学术领域,内容十分丰富,在考古调查和挖掘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影响力。这部著作中提及了发现的佛经残本,为后人研究西域文学提供了材料。斯坦因的《西域考古图录》涉及新疆古代的历史和文化艺术。此外还有美国著名汉学家、蒙古学家拉铁摩尔Owen Latimore的《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其中有关于新疆的内容,从生态环境、民族、生产方式、社会形态、历史演进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考察,揭示了中国内地与边疆地区各自不同的互动依存关系,讨论了中国内陆边疆历史的丰富多样性,展现了新疆地区独特的历史价值,指出了中国多民族社会文化的整合特征。法国勒内・格鲁塞的《草原帝国》是世界史学界公认的关于欧亚大陆游牧民族三千年历史的经典史著,对古代西域草原上的民族作了描述。新疆人民出版社做了一件极有意义的工作,把中西方探险家、考古学家对西域的重要研究成果编定系列,出版了《西域探险考察大系》共14册,其中有11册是西方探险家、考古学家的研究成果,如斯文・赫定的《罗布泊探秘》,详尽地记录了塔里木地区水文、地质、人口的状况,以及扑朔迷离的罗布人,神秘莫测的楼兰古国。瑞典贡纳尔・雅林的《重返喀什噶尔》,则以一个东方学家的眼光,通过对喀什噶尔的回忆思考,对喀什噶尔历史性的变革做了准确、客观、入木三分的描写。这些文献分别从各自的着眼点对西域的地理风光、民族文化和历史发展进行了考察和介绍。20世纪初,在新疆库车的克孜尔千佛洞,德国新疆吐鲁番考察队的勒柯克(A.von Le Coq)发现大批写在棕榈叶上的梵文佛教写经。随后,德国著名的梵文学家吕德斯教授(Heinrich Lüders)对这批写经进行了研究,并于1911年校刊出版了《佛教戏剧残本》。

据笔者收集的不完全资料,国外研究涉及西域的著作非常多,研究内容较为丰富,范围较广,并有其精深度。但是,国外的研究多在史学考古的层面上,重在民族、历史、人文的考察研究,对西域文学的研究和考察还比较薄弱,并且多是在考古探险的专著里有所涉及,关于西域文学的有影响力的研究专著还未见到,对新疆各民族历史和文化价值及其旅游资源的挖掘也较欠缺,能够从西域文学层面上关注文学与经济、与旅游的关系,目前还没有见到。

二、国内研究西域文学的情况述评

国内最早涉及西域的文学作品,是司马迁的《史记・大宛列传》和班固的《汉书・西域传》,汉代以公主身份嫁乌孙昆莫(王)的刘细君的《乌孙公主歌》(又作《悲愁诗》)描写了西域的居室与饮食,可算是西域汉文诗歌最早的杰作。汉代至魏晋时期,有传播佛教的僧人,经过西域留下一些释教的诗文,如西汉高僧安世高等。东晋时期康国高僧康僧渊,写下了描写胡人容貌的诗歌《答琅琊王茂弘以鼻高眼深相戏》。唐代,诗人的浪漫主义气质和建功立业的英雄主义精神,激励了许多文人先后进入西域,其中有骆宾王,因为西域的经历而写《从军行》,岑参的边塞诗最丰硕,《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和《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描绘了西域奇丽多姿的生活,《火山云歌送别》、《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首秋轮台》、《玉门关盖将军歌》等,则描写了边塞的奇俗异景,别有一番景象。高适《燕歌行》,描写沙漠的荒凉环境,雄厚豪健、悲壮浑朴、豪迈动人。王之涣的《凉州词》,王维的《出塞作》、《陇西行》、《从军行》、《凉州郊外游望》等,形成了文学史上著名的边塞诗派,他们的诗作传颂千古,其诗句中的西域,西域广袤奇异的自然景观和神秘多样的文化习俗,令人称奇。至北宋时期,维吾尔族伟大思想家玉素甫・哈斯哈吉甫于公元1069年写出了长达85章共计13290行的叙事长诗《福乐智慧》,是当时用回鹘文写成的第一部大型文学作品。1072至1074年维吾尔学者马合木德・喀什噶里编写出了用阿拉伯文解释突厥语词的大型著作《突厥语辞典》,内容极其广泛、明确,收录了大量的猎歌、战歌、挽歌、春歌、夏歌、情歌等三百多段,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元代,耶律楚材的《阴山》,描写了西域天山的形象,回回人马祖常,其诗文中也有对西域的描写,最著名的是西域少数民族诗人贯云石、萨都剌等,其作品极富西域民族与地域特色,被古今的学者津津乐道、高度评价,还有西域散曲家马昂夫,其作品颇为人称赞。这些诗人及其作品堪称古代西域少数民族文学的经典,并且在以汉族作家为主导的中国古代文学中占重要地位,享有极高声誉。

到了清代,因为旅游、流放、戍边等各种原因,更多的文人涉足西域并留下诗文,如洪亮吉的《天山歌》、和瑛的《题巴里坤南山唐碑》、裴景福的《三月十四日夜至长流水》等,赞美了新疆的奇异风光;林则徐的《回疆竹枝词》二十四首,则涉及了新疆的景观、宗教习俗等;纪晓岚贬官新疆期间也有《乌鲁木齐杂诗》一百六十首,其中大量关于新疆风土习俗的诗歌,反映了新疆的各个方面;游历新疆二万里的萧雄长期接触并深入考察新疆的风土人情,写下了《西疆杂述诗》,其中有许多关于新疆地理风俗人事的诗歌,如《歌舞》、《丧葬》等;的左宗棠不仅在丝绸之路上留下了著名的左公柳,而且留下了屯田守边的爱国诗《燕台杂感八首》之三;其他如李銮宣,流放新疆时写有《浮云》等百余首有关新疆风土人情的诗歌,王岂孙的《西陬牧唱词》六十首,对蒙古族、维吾尔族的民俗描写非常精彩。这一时期还有许多描写新疆各地风景民情和戍边生活的西域诗歌留存于世,就不一一罗列。在现代的一些作品集中也收录有关西域新疆的文学作品,如旅游作品选方面,张《中国旅游文选》中的《穆天子见西王母》,茅盾的《新疆风土杂忆》等,均用文学的笔法再现了西域的风土文化。

二十世纪,越来越多的学者重视对古代西域文人及文学创作的研究,我国史学泰斗陈垣先生前期的代表性著作《元西域人华化考》,从文学、儒学、佛老、美术、礼俗等各个方面考察了元代进入中原的西域人(色目人)逐渐为中原文化所同化的情况,其卷四文学篇专门讲到了西域之中国诗人、文家、曲家等,对这一地域孕育出的杰出文人及其创作做了分析。在多个版本的中国文学史中,都论及西域的文人并涉及西域的文学作品,西域文学研究的专著也陆续出现。新时期以来,马大正等《西域考察与研究》,余太山主编的《两汉魏晋南北朝正史西域传研究》、《西域通史》将西域历史的大致轮廓做了勾勒,其中也都论及了西域的文人。何芳川、万明的《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话》,在研究考察中国从古代到现代的每一个历史时期与西方的文化交流时发现,作为中西交流的陆路唯一通道,丝绸之路所处的西域,必然成为东西方关注和研究的焦点,西域在中国两千年的文明史当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与西域有关的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游牧民族、文人官宦,他们的事迹作为创作素材延续千年,对历代文学创作的影响表现在很多方面,也给后人留下了很多猜想。

现代的国内学者研究西域文学的专著和论文则更为纷繁。范友悦的《论古代西域少数民族文学的特点》,对西域文学的特点做了总结,对政治讽喻性的叙事长诗《福乐智慧》的价值和意义非常重视。郎樱的《福乐智慧与东西方文化》、段宝林编的《笑之研究――阿凡提笑话评论集》、李国香的《维吾尔文学史》等,主要表现在对西域的维吾尔族文学研究非常具体深入。黎蔷的《西域文学艺术的戏剧化》,对新疆的文学艺术的形成和特征做了论述和分析。研究有关西域边塞诗人与创作的论文也非常丰富,这些论文和专著,以及一些山水旅游文学的研究专著,都从不同的层面,分析探讨了古代西域的作家和作品,对西域文学孕育的土壤和生存发展的空间进行了研究。因为篇目实在太多,在此就不一一赘述。

三、新疆研究西域文学的现状

对古代西域的文化名人和文学资源最为关注,投入最大热情、进行执著研究的当属新疆的学术研究机构,以及身处新疆或者曾长期生活工作于新疆的一些学者和文化工作者。上世纪八十年代,新疆人民出版社倾力出版了历代西域文学家作品研究丛书,包含诗抄、选注、评传、游记类十本书,囊括了古代西域著名文人及作品。钟兴麒、王有德选注的《历代西域散文选注》,旨在介绍自汉代至明清反映西域风土人情和开发建置的优秀散文,帮助人们认识了解西域的过去。新疆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编的《福乐智慧研究译文选》和《福乐智慧研究论文选》、阿不都克里木・热合曼主编的《维吾尔文学史》、王堡与雷茂奎主编的《新疆民族民间文学研究》、郝延霖主编的《西域文学论集》、新疆民间文艺家协会编的《玛纳斯研究》等,一系列书籍相继出版,推动了新疆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发展,成果日趋深入和全面。周珊与朱玉麒主编的《西域文学与文化论丛》,第1辑收录近30篇关于西域文学的论文,其中有18篇涉及了西域文学具体的作家、诗人、作品和文学艺术的样式,尤其对生活在西域的维吾尔族、蒙古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等的文学进行了研究和阐述。张玉声的《试谈西域文学特点》和《谈西域文学的两翼》两篇论文,对西域文学的发展特征及分类做了很有代表性和说服力的分析和论述。胥惠民的《各族人民团结建设和保卫边疆的赞歌――漫论西域诗的爱国主义》和《古代西域文学论纲》,认为“西域文学由三部分构成,即各族人民用自己母语创作的作品,或者他们到中原以后用汉语创作的作品,以及内地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到西域后创作的描绘边疆各族人民生活以及山川风貌的作品”。新疆龟兹研究所副研究员彭杰的《中的龟兹史迹》分析了西域诗歌对龟兹的描述。陈冬季、蔡宇知的《西域文化论稿》,详细阐述了西域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包括西域民族原始文化――岩画、西域民族精神的原始形态――萨满教、西域民族精神的艺术形态――古代文学及西域民族人生历程的宗教化――人生礼仪等。沈子华的《新疆多元文化的形成》,对新疆的民族文化的形成做了分析和论述。薛天纬、朱玉麒主编的《中国文学与地域风情:文学遗产西部论坛论文选萃》,收录了近30篇学术论文,围绕着地域与文学的关系问题展开了集中讨论,研究者们不仅把地域理解为文学创作、作家活动的客观背景,而且看做渗入文学内质中的能动因子。其中有不少篇目涉及西域文学中的神话传说、诗歌的发展及西域文人和艺术等内容。近年来,疆内的一些高校还出现了专门的研究机构,2006年新疆师范大学成立“西域文史研究中心”,并创办学术论集《西域文史》,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每年一辑,是新疆本土与世界学术潮流相呼应的集刊,显示了新疆师范大学西域研究学科已经跻身于该领域世界学术之林,并且获得了很好的成就。朱玉麒教授的《徐松及其西域著作研究述评》,对截止到2004年以前有关徐松的生平、学术及西域著作和其他著述的研究情况进行了详细的综述与评价,《中古时期吐鲁番地区汉文文学的传播与接受:以吐鲁番出土文书为中心》,认为吐鲁番文书从外形到内在的“双重碎片”模式,以其丰富性、多样性,构建了中古时期吐鲁番汉文文学传播与接受的过程与现场。这些成果令人振奋,也鼓舞更多的学者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在文学作品的研究方面,中央文史研究馆吴蔼宸先生选辑的《历代西域诗钞》,共搜集了汉魏唐宋元明清各代内地部分诗人文士吟述我国西部边疆地区人情风物的诗歌一千余首,材料颇为丰富。当代学者星汉所著《清代西域诗研究》,对西域文学作品的搜集整理更细致和深入,该书对西域历史、民族、文学文化的传承研究和作品研究可谓丰富,从中可见古代西域诗的大体面貌。还有胥惠民教授选编的《现代西域诗抄》,将西域文学作品的研究延续到了现代。2000年孙钢主编的《当代西域诗词选》(庚辰版),2012年邓世光主编的《当代西域诗词选》(戊子版)等,则集中收录了当代文人描写、讴歌西域人文、景观、民俗、风情的诗词。

2012年8月31日,由中国唐代文学学会、新疆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唐代西域与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新疆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内地各省市自治区、台湾地区、香港,以及韩国、新加坡、日本、美国的140余位唐代文学研究专家及学者出席了此次学术会议。与会者就唐代西域与文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进行了交流,并实地考察了吐鲁番、吉木萨尔、库车等地的唐代文明遗存。这些活动表明西域文学研究成为世界范围内史学界和文学界共同关注的对象,西域学(或曰丝绸之路学)已经成为国际“显学”,“西域热”高涨。

西域文学的研究成果是丰硕和颇有建树的,但是我们看到,新疆针对西域文学的旅游资源的研究和开发还是比较薄弱的,与内地的此类研究相比是滞后的。自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西域文学与社会经济的联系受到重视。金璐在《新疆文化旅游发展路径选择》和《论新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两篇论文中,以新特的地缘、人文优势为基础,研究了当前新疆文化旅游发展的状况、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认为新疆文化旅游产业应将新疆丰富的各民族文化融入到秀美的自然景观中,构建新有的人文景观,充分挖掘新疆旅游产业中的现代文化内涵。还有一些关于西域文学与新疆旅游的研究的学术论文,如阚耀平、焦黎、蒙莉的《新疆文化遗址旅游资源及开发思路》,提出了对新疆文化遗址旅游资源开发很有价值的建议。郑亮、王开元的《唐、清边塞诗对西域旅游文化贡献之比较》,认为唐代文人“开创了游边旅塞的航道”,他们的“边塞山水诗奠定了中华民族对西域旅游的审美情趣”,而清代文人“对历史、地理、风俗、人情、风土的详细记录,为今日的西域旅游增添了历史的民俗的文化内涵”。他们的诗歌“为今日的旅游风俗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魏凯旋的《新疆旅游景观艺术中的形象仿生设计》,从艺术的角度出发,运用建筑学和仿生学的知识,对新疆旅游景观的设计提出了一些新想法,对拓宽我们的研究视野有启发意义。道尔基、李煜辉的《汉唐丝绸之路文化内涵与新疆现代旅游业发展对策》,分析了新疆旅游业对“丝绸之路”的利用现状,指出旅游产品的开发对西域的“文化及历史内涵挖掘不足”。石利娟的《古代汉族西域散文中的新疆自然人文特色研究》,则梳理了历代西域散文作家的作品对新疆地域、文化、风情的描述。盛春寿的《北庭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思考》,因其提到的遗址与中国唐代边塞诗人及作品的密切关系,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梳理文献时,我们注意到,国内一些学者专家重视文学与旅游的关系研究,注重挖掘文学资源在旅游景观中的价值,尤其内地这方面的论文等研究成果很多,如张维亚的《文学旅游地的遗产保护与开发》,丁晨的《论文学的旅游价值与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徐秀敏的《浅论旅游文学在发展旅游事业中的价值》,喻学才的《论文学名著型模拟景观的开发》,杨秀玲、王军华的《试论我国文学艺术旅游资源的开发》,张畅的《论文学旅游资源的价值与开发策略》,余靖华、李江风、刘蕊的《文学旅游开发驱动要素及局限性研究》,孙杰的《论文学与旅游的勃兴互动》,陶少华的《体验经济视角下的文学旅游发展策略――以文学作品的旅游开发为例》,等等。这些论文都从文学与社会经济关系的角度出发研究文学与旅游经济的关系,都意识到文学对旅游的影响作用,都在努力探讨开发文学旅游资源的途径和策略。因此让国内外旅游者看到内地的许多风景名胜点,在当地学者的关注下,努力挖掘文学对旅游的促进作用,在许多景区都能够感受到文学与旅游的紧密联系。内地做得有声有色,但是在新疆的很多景区,致力于西域文学的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成果,目前还是极为少见的。内地的经验和成功之处对我们的研究应该是极具启发的。

四、研究西域文学资源对新疆旅游经济影响的意义

我们看到,西域文学的研究成果在新疆在学界已经取得瞩目成就,区内外学者从文学价值、文人创作缘由的角度研究西域文学的成果非常丰富,从民族、区域层面研究“西域文学”的价值和影响的也比较充分,从文学遗产的实用性层面――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的角度关注“西域”的较少。到目前为止,把西域文学与新疆旅游发展联系起来,探讨西域文学对新疆旅游的影响及其资源在新疆旅游经济中的开发与利用,这方面的成果还是很不够的。笔者认为,西域文学资源对新疆旅游经济影响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西域文学作品对新疆的旅游业具有广告和宣传的作用。众多来新疆旅游的人,是被西域边塞诗中的“天山”和“大漠”所引领,是被《西游记》中的火焰山所吸引,是被塞外的奇景和民俗所吸引。西域文学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对西域文学的旅游资源进行研究,是西域文学研究领域和范围的延伸和扩展。

2.西域文学能够向旅游者传导新特的民族文化内涵及价值,满足旅游者的精神需求。新疆这块宝地,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积淀的文化底蕴和文学瑰宝是神奇瑰丽的,也是丰富多彩的。这种文化内涵和价值,是需要西域文学作品向旅游者进行传递和解读的。西域文学资源能够成为许多旅游地的点睛之笔,重视并努力挖掘西域文学资源的旅游价值,是在开发一座尚未得到有效利用的宝库。

3.西域文学提高了那些来新疆旅游的游客的兴趣。西域文学知识能够使游览者在面对新疆的苍茫辽阔、神奇雄伟的自然景观时,因为名篇佳句的引导和感召,心生豪迈、情绪高涨,为文动情、为景动容。可见西域文学对游客是十分重要的,它能让旅行充满诗情画意,给游客增添无穷乐趣。

研究西域文学对当代新疆旅游经济的影响,借助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现推进新疆民族文化发展的大目标,我们可以做的工作还有很多。“西域”研究还可以从文学与旅游价值的可利用、可开发、可操作性方面取得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英]奥雷尔・斯坦因,著.刘文锁,译.重返和田绿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英]奥雷尔・斯坦因,著.赵燕等,译.从罗布沙漠到敦煌[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英]奥雷尔・斯坦因,著.巫新华,译.穿越塔克拉玛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英]奥雷尔・斯坦因,著.殷晴,等译.沙埋和阗废墟记[M].乌鲁木齐:新疆美术出版社,1994.

[5][瑞]斯文・赫定,著.凌颂纯,译,马忠英逃亡记[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3.

[6][瑞]贡纳尔・雅林,著.崔延虎,等译.重返喀什噶尔[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

[7][德]阿尔伯特・冯勒柯可,著.陈海涛,译.新疆的地下文化宝藏[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

[8]余太山.西域文化史[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5.

[9]耿世民.新疆历史与文化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10]尚衍斌,西域文化[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11]陈冬季,蔡宇知.西域文化论稿[M].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9.

[12]蔡鸿生.唐代九姓胡与突厥文化[M].北京:中华书局,1998.

[13]马大正等.西域考察与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

[14]拓和提著.维吾尔历史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5.

[15]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16]荣新江著.粟特人在中国――历史、考古语言的新探索[M].北京:中华书局,2005.

[17]周菁葆,邱陵,丝绸之路宗教文化[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

[18]吴蔼宸.历代西域诗钞[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

[19]钟兴麒.王有德选注,历代西域散文选注[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10.

[20]新疆师范大学西域文史研究中心,西域文史[C].北京:科学出版社,1-5辑.

[21]薛天纬,朱玉麒.中国文学与地域风情:文学遗产西部论坛论文选萃[C].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

[22]星汉.清代西域诗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23]袁志广,刘琳.天山南北的民俗与旅游[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5.

[24]樊传庚.新疆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25]周珊,朱玉麒主编.西域文学与文化论丛[C].第1辑,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

[26]张玉声.试谈西域文学特点[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2).

[27]张玉声.谈西域文学的两翼[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1).

[28]胥惠民.古代西域文学论纲[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5,(1):1-8.

[29]范友悦.论古代西域少数民族文学的特点[J].语文学刊,2012(13):10-12.

[30]阚耀平,焦黎,蒙莉.新疆文化遗址旅游资源及开发思路[J].干旱区地理,2000,2:149-154.

[31]郑亮,王开元.唐、清边塞诗对西域旅游文化贡献之比较[J].昌吉学院学报,2003(4).

[32]黄耀丽,吴兆宁,郑坚强.基于区域竞争力对比的新疆旅游资源开发分析[J].干旱区地理,2006(3).

[33]道尔基,李煜辉.汉唐丝绸之路文化内涵与现代新疆旅游业发展对策[J].文博,2010(3).

[34]石利娟,余红莲.新特的自然人文氛围与清代西域边塞诗[J].新疆社科论坛,2006(1):89-93.

[35]石利娟,古代汉族西域散文中的新疆自然人文特色研究[J].石河子大学学报,2011(1).

[36]金璐、刘会强.新疆文化旅游发展路径选择[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11(5):79-85.

[37]金璐,论新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模式[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12(3):38-45.

[38]孙杰,论文学与旅游的勃兴互动[J].赤峰学院学报,2006(1).

[39]陶少华.体验经济视角下的文学旅游发展策略――以文学作品的旅游开发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

[40]张畅,论文学旅游资源的价值与开发策略[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2).

[41]余靖华,李江风,刘蕊.文学旅游开发驱动要素及局限性研究[J].理论与改革,2009(1).

[42]陈学军.基于旅游资源学视角的文学艺术的特征与功能[J].黑河学刊,2010(10).

[43]张维亚.文学旅游地的遗产保护与开发[J].旅游学刊,2007(3).

[44]丁晨.论文学的旅游价值与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J].湖南社会科学,2006(2).

[45]肖洪根.再论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J].华侨大学学报,1998(3).

篇5

“写”是中国书法和文人画领域的核心范畴之一,是书画品评的重要标准。在中国的艺术理论中,无论是“形而下”的技法操作层面,还是“形而上”的主体审美层面,“写”都有所指涉。但究竟什么是“写”?现有著述中并没有完整系统的论述,散见的主张又多有侧重,并不一致。有鉴于此,笔者试着从几个方面对“写”进行一些梳理和分析,以期整理出“写”在绘画和书法中的具体所指和用法,希望能对读者更明确地认识“写”有所帮助。

一、“写”的词义辨析

在对“写”的含义考证方面,大型的字词典做的都比较充分,例如《汉语大词典》中“写”就有十六种注释:

1.发三声的“写”有12种注释

“①移置;输送。②倾吐,发抒。③舒畅,喜悦。④尽,竭。⑤仿效,模仿。⑥用模型浇铸。⑦摹画,绘画。⑧映照。⑨描写。⑩抄写,书写。⑧写作,创作。⑩立约租赁。”

2.发四声的“写”有4种注释

“①倾泻。②疏泄。③通‘卸’。④泄漏,泄露。”

对以上词义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十几种含义可以进一步的概括:

1.三声“写”的②注释和四声“写”的①②注释(下文序号后省略“注释”两字)指的是思想情感或物质的抒发和导引;三声“写”的①和四声“写”的③④是指某种物质或信息的移动。这两部分可进一步概括为某种主客观存在向另一种存在的运动或变化。以这一含义去比照“写”的其它含义又会发现三声“写”的⑥⑧是这种含义在具体境况下的体现,④则强调这种含义所指的运动的范围和程度。

2,三声“写”的⑦和⑨可以概括表述为将某种主客观事物的状态或变化用文字或形象呈现出来的行为和方式。⑤是这种行为和方式殊的一种。

3.三声“写”的⑩、⑩都是以书写文字为基本动作,从这一角度看似乎可以将这两种含义作为三声“写”⑩的引申义来看待。笔者目前没有找到这方面的史料证实是否存在这种引申,但这三种含义确实有比较紧密的联系。

经过以上整理,笔者认为“写”一般具有如下所指:

(1)指某种主客观存在向另一种存在的运动或变化。有倾吐发抒、移动、泄漏、疏泄等含义。

(2)指将某种主客观事物的状态或变化用文字或形象呈现出来的行为和方式。包括描写、绘画、模仿等。

(3)指书写文字的行为和方式以及由此引申出的行为和方式。如抄写、书写、写作、立约租赁等。

二、.‘写”与‘.描”‘.画”等类似字词的比较

在美术理论中,我们会遇到一些与“写”有相近含义的字词。例如不只是“写”,还有“描”、“画”、“作”等字都可以与“字”和“画”组成词语,表达与“写字”、“绘画”类似的意思。单独看这几个字的含义并不能将它们与“写”明显区分开,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这几个类似字词的比较来进一步确定“写”的内涵和外延。

先来比较一下“描”和“写”。“描”在《汉语大词典》中解释为“描画、摹写”,在《辞海》中指“依样摹写或绘画”,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①照底样画(多指用薄纸蒙在底样上画)……②在原来颜色淡或需要改正的地方重复地涂抹”。常用的由“描”组成的词语有:“[描朱〕亦称‘描红’……在一种印有红色楷字的习字纸上摹写……比喻模仿。……〔描花〕依照花样描摹。……〔描画]②夸张地叙述;形象地叙述。……〔描诗]谓诗作无创造性,依傍、承袭古人。”

对以上解释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描”虽然也有写和画的成分,但众多的字词解释大都有“摹”的意思,即.‘照着样子写或画”,还有“重复地涂抹”的一层含义。我们由此可以判断出“描”的含义侧重于形象的模仿、重复,且允许修补改正。这一过程中由于有原始参照的限制而显得拘谨且缺乏创造。与之相比,“写”的倾吐、倾泻、疏泻等含义更有一种富于运动感的多变的创造性意味,且由于倾吐内容的不可重复而具有不可重复性。

“画”在《辞海》中解释为“绘,作出图形。在其它词典中的解释也比较一致,显示出比较单纯明确的含义。它比“写”甚至比“描”更强调形象性,更不计较过程而只追求“图形”结果的出现。由于“画”没有像“写”的倾吐、描写等携带情感和意识内容的含义,使得“写”与之相比较更富于情感和精神性而较少工匠式的制作感。

“作书”和“作画”中的“作”有写和画的意思,但更偏重于对这两种过程的抽象表述。相较而言,“写”显得更加具体化而具有可操作性。

综上所述,在与“描”、“画”等类似词语的比较中,“写”相对而言具有情感性、不可重复性、创造性、多变性和可操作的运动感,但形象性不及“画”,理论的概括性不如“作”,严谨性不如“描”。

三、书法和绘画中与“写”有关的常用术语辨析

书法中与“写”有关的词语很多,如临写、写红、写字、摹写等等。经过上两节的分析,我们应该比较容易地区分出各个“写”具体的含义,其中,笔者希望通过对“写字”的分析,再次强调“写”的特征。

“写字”是一个非常常见的词语,很多人把所有徒手呈现字的方式都称为“写字”。这种用法在日常生活中未尝不可,但其实“写字”一词有它比较确定的含义。除了“写字”外,还有“描字”和“画字”的说法,比较一下它们三个的含义,我们可以更加明确“写”的特点。

“描字”在《汉语大词典》中的解释是“描成的字。指做作不自然的书法。结合(二)中提到的修改涂抹的含义,我们可以判断出对文字形态的描摹严格来说不应称为“写字”。如果是像建筑工人在墙上写标语一样,先画出字的外轮廓再刷卜颜色,这种情况应该叫“画字”。这种字只是一种有文字形态的图案,而非思想情感抒发的结果。“写字”正好与之相反,字是思想情感的“迹化”,字的内容和形态意味如果与写字的人要倾吐的思想情感没有直接的及时的联系,那么这种作字的过程用“写字”来表述就不是很恰当。

“写”在绘画术语中也非常常见,如写意、写生、写实、写真、写形、写神、写景、写照等等。这些词中“写”的含义不尽相同,不可一概而论。现选择其中几个具体分析一下。

“写意”是“中国画中属于纵放一类的画法,与‘工笔’对称。要求通过简练的笔墨,写出物象的形神,来表达作者的意境,故名。笔者认为,在写意一词中“写”同时具有(一)中归纳出的三种含义,这三种含义分别对应“写”的不同方面:以类似文字书写的技巧和方法描绘意象或物象,并通过这一过程和产生的结果倾吐抒发思想情感。

“写生”指“直接以实物或风景为对象进行描绘的作画方式。”此处“写”的词义主要集中于(一)中归纳出的第二种,有描绘的意思。第一和第三种词义的成分多寡不定。

“写实”指“真实地描绘事物。此处的“写”也应是第二种含义,即描绘。一般不具有“写”的第三种含义。

篇6

“写”是中国书法和文人画领域的核心范畴之一,是书画品评的重要标准。在中国的艺术理论中,无论是“形而下”的技法操作层面,还是“形而上”的主体审美层面,“写”都有所指涉。但究竟什么是“写”?现有著述中并没有完整系统的论述,散见的主张又多有侧重,并不一致。有鉴于此,笔者试着从几个方面对“写”进行一些梳理和分析,以期整理出“写”在绘画和书法中的具体所指和用法,希望能对读者更明确地认识“写”有所帮助。

一、“写”的词义辨析

在对“写”的含义考证方面,大型的字词典做的都比较充分,例如《汉语大词典》中“写”就有十六种注释:

1.发三声的“写”有12种注释

“①移置;输送。②倾吐,发抒。③舒畅,喜悦。④尽,竭。⑤仿效,模仿。⑥用模型浇铸。⑦摹画,绘画。⑧映照。⑨描写。⑩抄写,书写。⑧写作,创作。⑩立约租赁。”

2.发四声的“写”有4种注释

“①倾泻。②疏泄。③通‘卸’。④泄漏,泄露。”

对以上词义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十几种含义可以进一步的概括:

1.三声“写”的②注释和四声“写”的①②注释(下文序号后省略“注释”两字)指的是思想情感或物质的抒发和导引;三声“写”的①和四声“写”的③④是指某种物质或信息的移动。这两部分可进一步概括为某种主客观存在向另一种存在的运动或变化。以这一含义去比照“写”的其它含义又会发现三声“写”的⑥⑧是这种含义在具体境况下的体现,④则强调这种含义所指的运动的范围和程度。

2,三声“写”的⑦和⑨可以概括表述为将某种主客观事物的状态或变化用文字或形象呈现出来的行为和方式。⑤是这种行为和方式殊的一种。

3.三声“写”的⑩、⑩都是以书写文字为基本动作,从这一角度看似乎可以将这两种含义作为三声“写”⑩的引申义来看待。笔者目前没有找到这方面的史料证实是否存在这种引申,但这三种含义确实有比较紧密的联系。

经过以上整理,笔者认为“写”一般具有如下所指:

(1)指某种主客观存在向另一种存在的运动或变化。有倾吐发抒、移动、泄漏、疏泄等含义。

(2)指将某种主客观事物的状态或变化用文字或形象呈现出来的行为和方式。包括描写、绘画、模仿等。

(3)指书写文字的行为和方式以及由此引申出的行为和方式。如抄写、书写、写作、立约租赁等。

二、.‘写”与‘.描”‘.画”等类似字词的比较

在美术理论中,我们会遇到一些与“写”有相近含义的字词。例如不只是“写”,还有“描”、“画”、“作”等字都可以与“字”和“画”组成词语,表达与“写字”、“绘画”类似的意思。单独看这几个字的含义并不能将它们与“写”明显区分开,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这几个类似字词的比较来进一步确定“写”的内涵和外延。

先来比较一下“描”和“写”。“描”在《汉语大词典》中解释为“描画、摹写”,在《辞海》中指“依样摹写或绘画”,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①照底样画(多指用薄纸蒙在底样上画)……②在原来颜色淡或需要改正的地方重复地涂抹”。常用的由“描”组成的词语有:“[描朱〕亦称‘描红’……在一种印有红色楷字的习字纸上摹写……比喻模仿。……〔描花〕依照花样描摹。……〔描画]②夸张地叙述;形象地叙述。……〔描诗]谓诗作无创造性,依傍、承袭古人。”

对以上解释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描”虽然也有写和画的成分,但众多的字词解释大都有“摹”的意思,即.‘照着样子写或画”,还有“重复地涂抹”的一层含义。我们由此可以判断出“描”的含义侧重于形象的模仿、重复,且允许修补改正。这一过程中由于有原始参照的限制而显得拘谨且缺乏创造。与之相比,“写”的倾吐、倾泻、疏泻等含义更有一种富于运动感的多变的创造性意味,且由于倾吐内容的不可重复而具有不可重复性。

“画”在《辞海》中解释为“绘,作出图形。在其它词典中的解释也比较一致,显示出比较单纯明确的含义。它比“写”甚至比“描”更强调形象性,更不计较过程而只追求“图形”结果的出现。由于“画”没有像“写”的倾吐、描写等携带情感和意识内容的含义,使得“写”与之相比较更富于情感和精神性而较少工匠式的制作感。

“作书”和“作画”中的“作”有写和画的意思,但更偏重于对这两种过程的抽象表述。相较而言,“写”显得更加具体化而具有可操作性。

综上所述,在与“描”、“画”等类似词语的比较中,“写”相对而言具有情感性、不可重复性、创造性、多变性和可操作的运动感,但形象性不及“画”,理论的概括性不如“作”,严谨性不如“描”。

三、书法和绘画中与“写”有关的常用术语辨析

书法中与“写”有关的词语很多,如临写、写红、写字、摹写等等。经过上两节的分析,我们应该比较容易地区分出各个“写”具体的含义,其中,笔者希望通过对“写字”的分析,再次强调“写”的特征。

“写字”是一个非常常见的词语,很多人把所有徒手呈现字的方式都称为“写字”。这种用法在日常生活中未尝不可,但其实“写字”一词有它比较确定的含义。除了“写字”外,还有“描字”和“画字”的说法,比较一下它们三个的含义,我们可以更加明确“写”的特点。

“描字”在《汉语大词典》中的解释是“描成的字。指做作不自然的书法。结合(二)中提到的修改涂抹的含义,我们可以判断出对文字形态的描摹严格来说不应称为“写字”。如果是像建筑工人在墙上写标语一样,先画出字的外轮廓再刷卜颜色,这种情况应该叫“画字”。这种字只是一种有文字形态的图案,而非思想情感抒发的结果。“写字”正好与之相反,字是思想情感的“迹化”,字的内容和形态意味如果与写字的人要倾吐的思想情感没有直接的及时的联系,那么这种作字的过程用“写字”来表述就不是很恰当。

“写”在绘画术语中也非常常见,如写意、写生、写实、写真、写形、写神、写景、写照等等。这些词中“写”的含义不尽相同,不可一概而论。现选择其中几个具体分析一下。

“写意”是“中国画中属于纵放一类的画法,与‘工笔’对称。要求通过简练的笔墨,写出物象的形神,来表达作者的意境,故名。笔者认为,在写意一词中“写”同时具有(一)中归纳出的三种含义,这三种含义分别对应“写”的不同方面:以类似文字书写的技巧和方法描绘意象或物象,并通过这一过程和产生的结果倾吐抒发思想情感。

“写生”指“直接以实物或风景为对象进行描绘的作画方式。”此处“写”的词义主要集中于(一)中归纳出的第二种,有描绘的意思。第一和第三种词义的成分多寡不定。

“写实”指“真实地描绘事物。此处的“写”也应是第二种含义,即描绘。一般不具有“写”的第三种含义。

篇7

初中时,情感开始萌发出百味,大家便向往写日记,什么情,爱的,都写在锁不住的日记本上。

然而高中到了,学习压力颇大的时期,作文形式也单一了——议论文。每个篇幅中都必须穿插许多素材才能得到高分,全是自己思想的文章很难得到老师的认同。

于是我在思考着,为什么从小到大,对于我们的思想越来越有局限性呢?

小学我们的能力体现在“双百”上,又能发展自己的思想到一定程度,初中,能得到满分的科目依然不少,又加上音乐,美术等的存在,让我们活跃不少。

而告终,我们只有文化和体育课,那些艺术类的课都被淘汰了,为什么教育者只知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却不知道要陶冶情操呢?只注重“身”不注重“心”的发展,多么变质!功课一年比一年多,心里一天比一天紧,我不知道那些高分分子是如何成功的,但是他们的心理,心态一定收到了损伤。

篇8

在欧洲古典时期,绘画、雕刻艺术家曾与手工艺人、工匠同处于社会的底层,为使自己成为受人尊敬的人文主义者,他们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奋斗过程。从西方美术史的发展来看,视觉艺术曾在两个时期出现了不同寻常的飞跃,这便是古希腊时期和文艺复兴时期。在美术单纯为宗教服务或不为人们重视的时期,艺术家社会地位低下的境遇是不言而喻的。那么,在创造出伟大的艺术奇迹的时代,他们的社会状况又怎样呢?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古希腊时期还是文艺复兴时期,画家与雕刻家均未获得与其艺术成就相应的社会地位与社会尊重。古希腊时期,人们享受着艺术品,却极为蔑视创作者,“这就好比带给我们欢娱的香料和染料,而制造者都是没有教养的下等人。”也正是这种心理,没有人愿意从事美术职业,因为即使像菲狄亚斯(pheidias)或阿佩莱斯(apeues)那样创作出伟大的艺术作品,人们也依然会认为他不过是一个手艺人,一个工匠。

绘画尤其雕刻是一项需要付出艰巨的体力劳动的工作,在古希腊以奴隶制为基础的社会中,体力劳动是由奴隶完成的,因此,画家和雕刻家的地位并不比奴隶高多少。WWw.133229.COM而由于雕刻家的劳动强度更大,其社会地位比画家还要低。

另外,古典哲学对于人们的观念有着巨大影响,古希腊的哲学家们从未将绘画归人包括诗歌、音乐在内的文化艺术的范畴。作为美术来说,逼真生动地表现自然是从古至今的画家们致力追求的。文艺复兴时期,阿尔贝蒂(leonbattistaalberti)、瓦萨里(giorgiovasari)等人提出的“模仿自然”的观点是其艺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自然的猿猴”是对于画家的高度赞赏。在我国画论中亦有“观画之术,惟逼真而已,得真之全者绝也,得多者上也,非真即下矣”的论述,然而,正是美术的这种特性恰恰成为被古希腊哲学家们轻视的根源。苏格拉底认为绘画不能像诗歌那样描写人的灵魂,因为绘画不能“描绘这种既不可度量,又没有色彩……而且还完全看不见的东西”。柏拉图在关于神圣灵感的论述中,提及了诗人和音乐家,但并未涉及画家和雕刻家。他认为绘画无法传达神性的精神,这是由于绘画是对于物质世界表面的一种模仿,而这种模仿所展现的仅仅是事物的一小部分。亚里士多德尽管在他重要的诗论中流露出一些关于美术的痕迹,但并未展开真正意义上的探讨。

一、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的社会地位状况

15世纪初,尽管对于绘画和艺术家的评价有所提高,但那些体面的市民们仍然不愿自家子弟选择美术作为职业,因而,除了阿尔贝蒂、布鲁内莱斯基(fiuipobruneheschi)、达·芬奇等少数几人,很难在15世纪找到上等阶层家庭出身的艺术家,这一点连最进步的艺术中心地佛罗伦萨也不例外。通常情况下,父亲如果从事了美术职业,儿子们便会在其父的作坊中工作,并成为作坊的继承人,这与中世纪时期的手工作坊相同。美术作坊在世袭中延续,常可达数代以上。洛伦佐·吉贝尔蒂(lorenzoghiberti)家族有五代人成为金匠和雕刻家,罗比阿(robbia)家族三代人的作坊延续了几乎150年。

在法国宫廷,画家的地位也仅仅比马夫和厨师略高,直到16世纪,画家才上升至“贴身侍从”。这一称呼为诗人、音乐家、巫师所共有,地位低于军人、神职人员、书记员等。随着社会的进步,艺术家的地位有了明显的转变,但就地域的差异转变的进度和程度也各不相同。如日后将取代意大利成为绘画艺术中心的法国,甚至到了十七八世纪,中产阶级家庭中仍然会出现类似米开朗琪罗家族的反应,他们同样不希望自家子弟学习美术,并认为这是一项卑下的职业,狄德罗(diderot)曾说,在这种恶毒的风气下“只有几乎没有生计,走投无路的穷苦公民,才肯让他们的子女执起画笔”,因此,“我们最大的艺术家便出身于最寒微的家庭”,因为所有的父母“有理由不肯让儿子选择一门会使他们论于饥寒的职业。

二、艺术理论的重要作用

但是,艺术家的个性化进步却从未停止过。早在公元前6世纪的古风时期,雕刻家的签名便已出现在雕像和陶器上,公元11世纪以后的意大利,签名的绘画、雕刻作品也逐渐出现。比萨大教堂的青铜正门上(1180年)刻有的“我,比萨的波南诺,制作了这个青铜门”,以及皮斯托亚的圣雅科波教堂的祭坛镶板上的有“为了纪念上帝和使徒圣雅科波,我——佛罗伦萨的雕刻家莱奥纳多——于1371年完成了这件作品”之类的文字便是例证。

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为使自己脱离原有阶层,成为拥有广博学识并受人尊敬的人文主义者,意识到了拥有坚固的理论性知识的重要性,“艺术家的地位的提高有赖于人们对于艺术的崇高性的认识。而艺术的崇高性取决于他的知识基础的完整性。”

(一)阿尔贝蒂的《绘画论》

在这部出版于1436年,被后人称为西方美术史上第一部系统画论的著作中,阿尔贝蒂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观察和论述了绘画艺术。这位从小接受良好的古典文化教育的贵族青年,是一位真正的人文主义者,他将自己精通的数学、物理学、光学、哲学和神学等知识运用到了绘画领域,并认为“现代画家”应当掌握几何学、光学、透视法,精通构图法则和人体结构。他首次提出了定点透视理论和影响深远的“模仿自然”的观念,并将绘画与雕刻两门艺术并称为“绘画”,因为两者的媒介虽然不同,但艺术的目的是相同的。

在《绘画论》中,阿尔贝蒂将绘画提升到从未有过的高度,他认为最高贵的绘画“包含着神的力量”。绘画是“完整的人类精神的展现”,“是一切艺术的主人”。阿尔贝蒂指出由于绘画是一种特殊性的活动,因此,创造者应是一些非凡的人,他们能够重新创造和解释人与自然,画家的再创造反过来又影响着现实世界,因此,只有接受完备的教育并且品格高尚的人才能创作出真正有价值的艺术作品。

(二)瓦萨里的《名人传》

布克哈特(burckhardt)在他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中这样谈到瓦萨里和他的《名人传》:“要是没有阿利佐的乔治奥·瓦萨里和他的非常重要的著作,或许我们到今天还完全没有北方艺术史或近代欧洲艺术史。”

当身为杰出的建筑师、雕刻家和画家的瓦萨里决心为艺术家们撰写一部传记时,毫无疑问,他已完全具备了创作一部伟大的美术史著作所需要的全部要素。他的艺术创作高峰期正值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稍后,虽然随着米开朗琪罗的年老,这个视觉艺术的伟大时代也开始日渐衰落,但瓦萨里有幸在他年富力强之时,亲眼目睹了那个辉煌时代的灿烂余辉。16世纪中期,恰好是回顾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的最佳时刻,不少大师尚且健在,他是米开朗琪罗的学生和朋友,与其他众多杰出的艺术家交往密切。然而,瓦萨里为艺术家立传的做法,最初还是遭到了多方的强烈阻挠,瓦萨里因而燃起了与旧观念抗争的斗志,他决意要使自己的著作成为新时代开始的宣言,“作者不但采纳圣徒传的写法,把艺术家描写成像上帝那样的创作者,而且强调他们为人类树立了高尚的行为典范。”

瓦萨里著书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让人们认识到绘画以及艺术家应该拥有的崇高地位,在这部宏伟的巨著的序言中他郑重申明了这一目的,为了“赞颂赋予艺术以生命者”,“为了避免它们再次走向死亡,也为了让它们能够尽可能长久地保存在人们的记忆中……”《名人传》是一部真正为艺术家树碑立传并突出个人成就的著作,是艺术家传记化历史出现的重要标志。

三、艺术家地位的转变

艺术家社会地位的转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时间,但通常情况下,以意大利为例,新类型艺术家的出现被认为是在14世纪,这些新式艺术家大多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有多方面学识,被当时的人们称作“i’muniversal”(全才),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后来的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等人。

篇9

在欧洲古典时期,绘画、雕刻艺术家曾与手工艺人、工匠同处于社会的底层,为使自己成为受人尊敬的人文主义者,他们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奋斗过程。从西方美术史的发展来看,视觉艺术曾在两个时期出现了不同寻常的飞跃,这便是古希腊时期和文艺复兴时期。在美术单纯为宗教服务或不为人们重视的时期,艺术家社会地位低下的境遇是不言而喻的。那么,在创造出伟大的艺术奇迹的时代,他们的社会状况又怎样呢?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古希腊时期还是文艺复兴时期,画家与雕刻家均未获得与其艺术成就相应的社会地位与社会尊重。古希腊时期,人们享受着艺术品,却极为蔑视创作者,“这就好比带给我们欢娱的香料和染料,而制造者都是没有教养的下等人。”也正是这种心理,没有人愿意从事美术职业,因为即使像菲狄亚斯(Pheidias)或阿佩莱斯(ApeUes)那样创作出伟大的艺术作品,人们也依然会认为他不过是一个手艺人,一个工匠。

绘画尤其雕刻是一项需要付出艰巨的体力劳动的工作,在古希腊以奴隶制为基础的社会中,体力劳动是由奴隶完成的,因此,画家和雕刻家的地位并不比奴隶高多少。而由于雕刻家的劳动强度更大,其社会地位比画家还要低。

另外,古典哲学对于人们的观念有着巨大影响,古希腊的哲学家们从未将绘画归人包括诗歌、音乐在内的文化艺术的范畴。作为美术来说,逼真生动地表现自然是从古至今的画家们致力追求的。文艺复兴时期,阿尔贝蒂(Leon Battista Alberti)、瓦萨里(Giorgio Vasari)等人提出的“模仿自然”的观点是其艺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自然的猿猴”是对于画家的高度赞赏。在我国画论中亦有“观画之术,惟逼真而已,得真之全者绝也,得多者上也,非真即下矣”的论述,然而,正是美术的这种特性恰恰成为被古希腊哲学家们轻视的根源。苏格拉底认为绘画不能像诗歌那样描写人的灵魂,因为绘画不能“描绘这种既不可度量,又没有色彩……而且还完全看不见的东西”。柏拉图在关于神圣灵感的论述中,提及了诗人和音乐家,但并未涉及画家和雕刻家。他认为绘画无法传达神性的精神,这是由于绘画是对于物质世界表面的一种模仿,而这种模仿所展现的仅仅是事物的一小部分。亚里士多德尽管在他重要的诗论中流露出一些关于美术的痕迹,但并未展开真正意义上的探讨。

一、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的社会地位状况

15世纪初,尽管对于绘画和艺术家的评价有所提高,但那些体面的市民们仍然不愿自家子弟选择美术作为职业,因而,除了阿尔贝蒂、布鲁内莱斯基(FiUipo BruneHeschi)、达·芬奇等少数几人,很难在15世纪找到上等阶层家庭出身的艺术家,这一点连最进步的艺术中心地佛罗伦萨也不例外。通常情况下,父亲如果从事了美术职业,儿子们便会在其父的作坊中工作,并成为作坊的继承人,这与中世纪时期的手工作坊相同。美术作坊在世袭中延续,常可达数代以上。洛伦佐·吉贝尔蒂(Lorenzo Ghiberti)家族有五代人成为金匠和雕刻家,罗比阿(Robbia)家族三代人的作坊延续了几乎150年。

在法国宫廷,画家的地位也仅仅比马夫和厨师略高,直到16世纪,画家才上升至“贴身侍从”。这一称呼为诗人、音乐家、巫师所共有,地位低于军人、神职人员、书记员等。随着社会的进步,艺术家的地位有了明显的转变,但就地域的差异转变的进度和程度也各不相同。如日后将取代意大利成为绘画艺术中心的法国,甚至到了十七八世纪,中产阶级家庭中仍然会出现类似米开朗琪罗家族的反应,他们同样不希望自家子弟学习美术,并认为这是一项卑下的职业,狄德罗(Diderot)曾说,在这种恶毒的风气下“只有几乎没有生计,走投无路的穷苦公民,才肯让他们的子女执起画笔”,因此,“我们最大的艺术家便出身于最寒微的家庭”,因为所有的父母“有理由不肯让儿子选择一门会使他们论于饥寒的职业。

二、艺术理论的重要作用

但是,艺术家的个性化进步却从未停止过。早在公元前6世纪的古风时期,雕刻家的签名便已出现在雕像和陶器上,公元11世纪以后的意大利,签名的绘画、雕刻作品也逐渐出现。比萨大教堂的青铜正门上(1180年)刻有的“我,比萨的波南诺,制作了这个青铜门”,以及皮斯托亚的圣雅科波教堂的祭坛镶板上的有“为了纪念上帝和使徒圣雅科波,我——佛罗伦萨的雕刻家莱奥纳多——于1371年完成了这件作品”之类的文字便是例证。

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为使自己脱离原有阶层,成为拥有广博学识并受人尊敬的人文主义者,意识到了拥有坚固的理论性知识的重要性,“艺术家的地位的提高有赖于人们对于艺术的崇高性的认识。而艺术的崇高性取决于他的知识基础的完整性。”

(一)阿尔贝蒂的《绘画论》

在这部出版于1436年,被后人称为西方美术史上第一部系统画论的著作中,阿尔贝蒂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观察和论述了绘画艺术。这位从小接受良好的古典文化教育的贵族青年,是一位真正的人文主义者,他将自己精通的数学、物理学、光学、哲学和神学等知识运用到了绘画领域,并认为“现代画家”应当掌握几何学、光学、透视法,精通构图法则和人体结构。他首次提出了定点透视理论和影响深远的“模仿自然”的观念,并将绘画与雕刻两门艺术并称为“绘画”,因为两者的媒介虽然不同,但艺术的目的是相同的。

在《绘画论》中,阿尔贝蒂将绘画提升到从未有过的高度,他认为最高贵的绘画“包含着神的力量”。绘画是“完整的人类精神的展现”,“是一切艺术的主人”。阿尔贝蒂指出由于绘画是一种特殊性的活动,因此,创造者应是一些非凡的人,他们能够重新创造和解释人与自然,画家的再创造反过来又影响着现实世界,因此,只有接受完备的教育并且品格高尚的人才能创作出真正有价值的艺术作品。 转贴于

(二)瓦萨里的《名人传》

布克哈特(Burckhardt)在他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中这样谈到瓦萨里和他的《名人传》:“要是没有阿利佐的乔治奥·瓦萨里和他的非常重要的著作,或许我们到今天还完全没有北方艺术史或近代欧洲艺术史。”

当身为杰出的建筑师、雕刻家和画家的瓦萨里决心为艺术家们撰写一部传记时,毫无疑问,他已完全具备了创作一部伟大的美术史著作所需要的全部要素。他的艺术创作高峰期正值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稍后,虽然随着米开朗琪罗的年老,这个视觉艺术的伟大时代也开始日渐衰落,但瓦萨里有幸在他年富力强之时,亲眼目睹了那个辉煌时代的灿烂余辉。16世纪中期,恰好是回顾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的最佳时刻,不少大师尚且健在,他是米开朗琪罗的学生和朋友,与其他众多杰出的艺术家交往密切。然而,瓦萨里为艺术家立传的做法,最初还是遭到了多方的强烈阻挠,瓦萨里因而燃起了与旧观念抗争的斗志,他决意要使自己的著作成为新时代开始的宣言,“作者不但采纳圣徒传的写法,把艺术家描写成像上帝那样的创作者,而且强调他们为人类树立了高尚的行为典范。”

瓦萨里著书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让人们认识到绘画以及艺术家应该拥有的崇高地位,在这部宏伟的巨著的序言中他郑重申明了这一目的,为了“赞颂赋予艺术以生命者”,“为了避免它们再次走向死亡,也为了让它们能够尽可能长久地保存在人们的记忆中……”《名人传》是一部真正为艺术家树碑立传并突出个人成就的著作,是艺术家传记化历史出现的重要标志。

三、艺术家地位的转变

艺术家社会地位的转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时间,但通常情况下,以意大利为例,新类型艺术家的出现被认为是在14世纪,这些新式艺术家大多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有多方面学识,被当时的人们称作“I’m universal”(全才),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后来的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等人。

篇10

一、时代背景

14-16世纪,文艺复兴首先发生于拉斐尔的故乡意大利,人文主义思想是文艺复兴的主导思想。人文主义体现在美术创作上,是重视现实生活的描绘,重视对人伦关系和人的情感的表现,呼唤人性的觉醒,对人的本质力量进行充分的肯定,美术题材空前扩大。肖像画迅速发展,人体美在美术中的地位得到恢复和发展,风景画日趋成熟。由于对科学的重视及艺术与科学的结合,美术家们开始悉心钻研解剖学、透视学,将其运用于美术创作之中,从而使形体写实主义绘画日趋成熟。同时,一些美术巨子,凭借他们广博的学识,全面的修养与科学的威力登上了世界艺术的峰巅。

拉斐尔就生活在文艺复兴的这一盛期,文艺复兴时期是一个产生巨人的时代,但因从中世纪脱胎而来,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中世纪宗教的局限性。拉斐尔从文艺复兴各个大师中汲取经验和营养,凭借自己的艺术才华和努力终于开创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绘画风格——古典精神的“秀美”风格。他的风格不仅代表了当时人们最崇尚的审美趣味,并且延续了四百年之久,成为后世古典主义者认为不可企及的典范。

二、拉斐尔圣母像的艺术特色

拉斐尔与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他以优美的、诗一般的绘画语言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理想。拉菲尔既崇拜达·芬奇,也尊重米开朗基罗。他潜心研究各画派大师的艺术特点,并认真领悟,博采众长,尤其是达·芬奇的构图技法和米开朗基罗的人体表现及雄强风格。他主张客观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准确地描写现实,真实地再现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最后形成其独具古典精神的秀美、圆润、柔和的风格。

拉菲尔的一系列圣母画像,和中世纪画家所画的同类题材不同,都以母性的温情和青春健美而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从他的一系列圣母像作品,我们可以看出他善于把“神”画成具有“人”的形象,他画的圣母就是生活中神态优美、心地善良的普通母亲的形象。大都具有意大利民间女性的魅力,有着人间最能感受得到的情感。他的圣母寓崇高于平凡,是平民式的母亲,纯朴善良和蔼可亲,充满母爱与人情味,而圣母的背景经常是优美的田园风光,孩子在膝下玩耍,完全没有禁欲主义色彩,歌颂普通女性之美,透过圣母表现他人文主义的色彩。

三、人文主义色彩的具体体现

1 人物形像的刻画。

在拉斐尔留下的无数杰作之中,最为著名的是《西斯庭圣母》。这幅被绘制于梵蒂冈著名的西斯廷大教堂内的圣母像,几乎可以被认为是圣母画中的绝品,它体现了拉斐尔独特的画风和人文主义思想。画中的圣母一扫中世纪以来的圣母像中那种冰冷、僵硬,不可亲近的模样,将圣母描绘成一个美丽、温柔、充满母性的意大利平民妇女,她的脸上洋溢着坦然的骄傲;为自己手中怀抱着的基督,她的脸上又洋溢着深厚的带有牺牲精神的母爱,因为她将要把心爱的儿子奉献给人世。这种伟大的母爱,显现于这个身着简朴衣裙、赤足的年青的妇女身上,拉菲尔以精湛的技艺塑造了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形像,她为了人类美好的未来,献出了自己唯一的儿子。

拉斐尔极善运用曲线塑造形像,《椅中圣母》从画幅圆形外框到人物的组合、体态、衣着、褶纹都以长短不等的各种曲线构成,整个画面形像给观赏者以丰满、柔润与高度和谐的完美之感。在这一作品中,一位善良、和蔼的母亲取代了神圣、庄严的圣母,她像普通的母亲一样,把自己的孩子耶稣抱在膝盖脸颊上,静静地拥亲着孩子,从中可以体会到母亲的一片温情。在作品中,画家特别着意于圣母的目光,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通过一双眼睛可以窥视到画中人的灵魂。

2 构图形式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