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13 17:32:0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逻辑结构分析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英语专业学生在低年级完成了基础阶段的学习后,积累了较为扎实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如何有效地开展高级英语教学,实现学生由对英语基础知识的掌握到运用英语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跨跃,是从事高级英语教学的教师一直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根据高等学校英语教学大纲对高级英语课程目标的描述,高级英语是一门训练学生综合英语技能,尤其是阅读理解、语法修辞与写作能力的课程,培养学生对名篇的分析和欣赏能力、逻辑思维与独立思考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一课程目标,本文提出将文化背景分析语篇分析及修辞分析融入到高级英语教学中,以期为该课程教学探索出一条途径,实现大纲规定的课程目标。
一、分析文化背景,提高学生文化意识
学习语言即学习文化。名家名篇之所以成为传诵之作,是因为有文化融入其中。文化承载着特定的历史,记录着不同时代人们对环境、社会、国家、人生等各个方面的感悟。背景文化是指课文的宏观语境,对语言外的关系意义起着连接作用,对正确地解读篇章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理解语篇的过程其实是学生的背景知识与语篇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在理解语篇时,中西文化的差异往往给学生的理解带来许多困难。很多学生由于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严重影响了对篇章的正确理解。要让学生正确深刻了解课文,教师就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如相关的历史及地理知识;作者生平主要活动及写作风格;相关国家的社会准则、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及审美观念等。将背景知识融入到整篇课文的学习之中,还有助于为学生营造一个浓厚的文化氛围,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和体会文中语言所表达的情感及意义,脱离文化背景理解语言定会走向断章取义,而通过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去考虑作者笔下的人物性格及作者想表达的观点,可以使学生在逻辑分析中养成勤于思考、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分析语篇,培养学生语篇分析能力
Halliday与Hasan在其合著的“Cohesim in Engish”一书中,将语篇定义为“在一定语境下语义完整的口语和书面语的段落”,可见语篇是具有完整意义和情节的有机整体。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多对语篇进行分析,向学生讲解篇章的段落结构框架,力求保持文章内容和形式的完整,而不是把文章肢解成零碎的语言点和词汇。对语篇进行结构分析能引导学生利用宏观整体理解带动微观细节理解,以框架记忆带动细节记忆,获得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理解效果。语篇分析着重分析语篇的结构,包括微观结构分析和宏观结构分析,微观结构分析研究语篇连接的基本手段及语篇连接的机制,可以帮助学生扫清语言障碍,弄清句内及句际关系;宏观结构分析主要研究篇章的谋篇布局,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整体意义。
三、导入修辞教学,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修辞,即美化语言。是增强言辞或文句效果的艺术手法。修辞手法的运用能提高语言的表现力、感染力、说明力。修辞能修饰文章的语言,从而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加深读者的印象,并达到特定的艺术效果,使作者的思想更清楚、更明白地展现给读者。理解修辞格是加强语言鉴赏力的重要手段,所以在高级英语教学中融入修辞格的有关讲解分析很有必要。张汉熙先生主编的《高级英语》中语言文字优美,篇章结构美妙,其主要的手段就是运用各种修辞达到了意味隽永的效果。如第一册第一课《中东集市》中就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格,包括比喻、拟声、对照、借代、押韵等,正是借助这些修辞格的运用,作者把古老的中东集市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不难想象如果没有这些修辞格,文章的描述效果将大打折扣。对修辞格的理解有助于学生欣赏篇章语言所孕藏的美,提升学生的语言审美意识,进而带动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
四、确定文章体裁,深化语篇理解
文章题材大体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描写文。不同的题材具有不同的特征。记叙文多注重情节性,如第一册第十课《震惊世界的审判》;说明文多注意条理性,如第二册第二课《马拉客什》;议论文多强调逻辑性,如第一册第十一课《字典的用途是什么》;而描写文则侧重于情与境的关系,如第一册第一课《中东集市》。另外,体裁不同,语言特色也不一样。记叙文的语言或朴实或生动,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说明文的语言特色是准确、简洁;议论文的语言特色表现为准确、鲜明;描写文的语言特色在于使用具体、形象的词汇,为读者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每篇课文因体裁不一,其教学重点、难点、分析和欣赏的内容也不相同。对于记叙文,学生要能理解全面意义和故事情节,鉴赏文中的遣词造句特色,叙述角度的选择等重点内容;说明文中作者对事物说明的顺序及层次是关键;议论文中最重要的是观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的分析及上下文的逻辑关系;描写文中要注意描法及修辞格的运用,等等。确定了文章的体裁,才能把对文章的理解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才能对篇章进行欣赏和评价。
高级英语课程对巩固英语基础,提高学生的理解、鉴赏及评判能力起着其他课程难以替代的作用。其课程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在综合技能上实现质的飞跃。因此,从事高级英语教学的教师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二、完形填空的命题特点
完形填空是一种测试学生语言水平和实际运用语言能力的综合性题型,它要求学生掌握词汇知识,习惯用语,语法知识,句法结构,而且要有一定的语篇领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感悟能力,是综合了现行的单选和阅读的考查,特别强调对语篇及上下文的理解和应用。
1、完形填空所考查的能力。词汇(词的基本用法、词的搭配和习惯用语、同义词/近义词/形似词的区分);语法(句型结构分析);阅读理解能力(快速阅读、找中心句和理顺文章结构);推理、分析、判断、归纳概括能力背景知识和生活常识。
2、完形填空的命题特点。⑴高考完形填空试题材料的词汇量比以前有所增加,文章的难度也相应增大,考查由局部理解向整体理解转移,增加了语篇理解的试题,设问角度突出考查对上下文乃至全篇的理解;⑵试题考查点减少了单句层次的试题,淡化语法,而被情景选择所取代;⑶文章体裁仍以记叙文或夹叙夹议为主,选材体现时代性、思想健康。在布空方面以实词为主,其中以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为核心,另外,选项具有有效性和干扰性,充分体现语言知识灵活运用的特征;⑷对民族文化和语言背景知识的考查加大。
三、完形填空解题步骤
1、总览全文,把握大局。(2~3分钟)。以略读方式快速浏览全文,从语篇整体上了解文章的主题,文体特征,结构框架,找出作者的观点,态度,思路,结合段首句、段尾句和含有连贯意义的词语,找到文章展开的线索以及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
2、逐句阅读,各个击破。做到通读全文与猜测并行,可针对不同情况分三轮解题。通俗地讲就是,先做容易做的,不会的题目留到下一轮。
第一遍,对含义明显的词汇,固定搭配或习惯用法,常用句式等纯语言知识问题,可以边读边随时猜测出答案。
贾达群:艺术学升为学科门类是我国高等教育在学科认知和学科建设上的大进步,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使艺术教育可以更好地基于自身特点并遵循自身规律来进行并发展。我一直认为,人类表达自身对世界的看法、表达自身与自然的各种关系以及这些关系的演化发展的方式从来就是多元的。如果说科学研究强调逻辑推理和实证分析,那艺术创造则依赖想像联觉及其表达技艺。尽管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性能力仍然是两者的核心要求,但两者在各自的实现方式上确有着很大的不同。艺术学升为学科门类以后,艺术类各学科就可以在最权威和最广泛的认同下按照自身不同的实现媒介和方式来展现本学科的学术成就,并推动艺术学科的不断发展。在这一进程中,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从各艺术院校的角度来说,最为紧迫的工作是艺术门类学位体制的合理设置以及与此紧密相关的艺术各学科评价体系的建设。我曾先后发表了两篇文章①专门探讨了这些问题并希望能够得到相关部门的关注。
钱仁平:2011年6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批准,上海音乐学院原一级学科“艺术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对应调整为三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即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这对于进一步调整、优化我院学科专业结构,整合学科资源,创新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改革,强化办学特色,构建创作、表演、理论、应用四类学科群链建设,实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请问,我们具体如何操作?特别是在师资建设与生源方向等方面有什么相应措施?
贾达群:中国的专业音乐院校和国外的同类院校有着很大的不同:国外专业音乐院校的学科建制主要是创作和表演,理论研究型的学科,比如音乐学、作曲理论、音乐教育等一般都放置在综合大学里;而我国的专业音乐院校除了拥有高水准的创作和表演学科外,同时也拥有高水准的理论研究学科群。这样的现状恰恰说明了中国专业音乐院校的特殊性――是集音乐创作、表演、研究和应用为一体的综合音乐艺术大学。对中国的专业音乐院校来说,认清这一点是极其重要的,因为这对于对如何开展自身的学科建设、如何拓展自身的学科疆域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对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科建设及其学科拓展设想,我从2003年起就开始思考②,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一直没能顺利进行,直到通过2010年在文学门类下艺术学一级学科的申报,以及2011年艺术学升格为学科门类后开展的学科对应调整工作,在学院党政领导的重视下,在上海市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领导及各位专家学者的充分理解支持下才最终得以实现。
上海音乐学院目前拥有了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和戏剧与影视学三个一级学科的博士授权点。除了音乐与舞蹈学一级学科外,上音对艺术学理论及戏剧与影视学这两个一级学科的认知和申报理由分别如下③:
(一)艺术学是有关一切艺术门类一般性规律的理论学科。音乐是所有艺术门类中最具情感抽象的子学科之一,艺术学的原理经过音乐理论的验证,其学科特性便可得到更为深刻地彰显;将音乐学理论的研究提升至艺术普遍性的高度,是艺术学理论架构最终得以完成的必要保证。基于自身理论传统与学术背景,上音的艺术学理论博士点的学科构想是:以音乐艺术及其理论为出发点,整合其他艺术子学科的方法与视角,深入整体艺术的学理研究,在深化音乐学理论建设的同时,丰富与提高中国的艺术学理论体系架构。今后本学科将致力于在国际化语境中对中华文明中的艺术(音乐)现象以哲学的理论架构进行再诠释,在艺术哲学、艺术人类学与社会学、艺术美学与批评、艺术教育哲学与方法论等学科方向,运用人文学科的方法和视角来关注当代音乐现象和艺术生态,最终通过直接参与中国的音乐与艺术实践活动,对我国的艺术学学术品位的提升与理论体系的建构产生积极作用。
(二)“音乐戏剧”是指以音乐作为主要媒介和形式语言核心的戏剧体裁,其创作和表演实践既符合戏剧、音乐形式的一般规律,也有自身语言规律和形式规律。本学科宗旨就是对这些规律的理论研究以及实践探索。本学科在音乐戏剧理论与实践方面有着深厚的积累,自上世纪20年代以来便致力于西方歌剧的传播普及和歌剧形式的洋为中用。改革开放以来建立了全国唯一的歌剧中心――周小燕歌剧中心;上世纪50年代起,本学科亦开始筹划歌剧理论、表演和创作实践的研究,以于会泳为代表的老一辈学者在中国戏曲的理论研究和改革实践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本学科的建立将会对我国音乐戏剧艺术创作、表演实践与理论研究的繁荣起到极大推动作用,对于我国戏剧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完善做出重大贡献。
以上表述基本奠定了上音对这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建设和发展的框架和路径。在学校党委和院领导的部署下,上音研究生部正在进行拟定一系列有关学位点建设的条例,优化和完善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培养的方案,同时也包括进一步梳理和规范理论研究、创作表演和应用科技这三个学科群不同的评估体系等工作。从《2012年上海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中可以看到,我们已经对本校的学科进行了合理的学科归口整合,使之不仅符合学校的一级学科布点需求,同时也厘清了理论研究型与应用实践型这两类学位的学科界限,明晰了其学科内容。另外,在研究生招生名额的分配上,也力图与学校的特色以及未来的学科建设和发展相对应。我相信,这些工作的顺利完成不仅将推动上音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进一步发展,而且也会对全国艺术学领域教育的相关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关于理论研究
钱仁平:谈谈您任第八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理论评论奖的获奖论文及其相关理论的后续思考与进展。
贾达群:已经过去的20世纪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记忆――音乐的创造者们运用各自天才的想象和丰富的情感,以新奇的观念、精湛的技法打造出了一个色彩斑斓、流派纷呈的万千音乐世界;音乐的理论家们则启动自身敏锐的洞察和深邃的智慧,以大胆的推理、精细的论证建构出了诸多结构严谨、逻辑缜密的繁复乐理体系。这一切都表明,在音乐的王国里,人的智力和情感似乎达到了极至……
新世纪的到来,开启了音乐艺术发展的又一个百年历程,这是一个新的起点。新世纪的音乐创作和音乐研究朝着什么方向发展,两者之间将呈现何种的关系引发着我们的思考。
毋庸置疑,通过几代作曲家群体共同的努力,中国当代的音乐创作以其新颖的观念,娴熟的技法,独特的语言在世界乐坛上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并受到广泛的欢迎。音乐创作的丰硕成果也推动了作曲技术理论研究的快速发展和理论创新进程。一方面当代的音乐创作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分析理论和方法给予解读以窥视出其中玄妙万千的心智世界;另一方面,从这些原创作品中总结出来的技术理论又可以反过来为新的创作提供更为宽阔的认知空间。和世界总体格局一样,无论是音乐创作还是作曲技术理论研究,人们已经开始逐渐将关注从和声,复调及管弦乐法等领域移向通过对各音乐结构元素的灵活运用进行音乐结构的个性化塑造以及对音乐结构样式的多元化全方位认知。结构,这一万物赖以生存的方式和载体不仅引导人们去重新认识它的构成规律和固有形态,而且通过这样深入的认知还促使人们去进一步探索它的具有无穷变数,意趣盎然的生成可能。对结构的认知以及对结构构建的探求无论在音乐创作还是在音乐理论研究领域确实拥有一片广阔的天地。作为一个具有作曲背景的研究者,我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了我的研习和探索。我在2004年和2006年分别发表了有关结构分析和结构对位的文章④,并在2009年出版了专著《结构诗学――关于音乐结构若干问题的讨论》。在这些理论研究及其成果中,我涉及到如下重要课题:1.关于音乐结构的多元透视;2.音乐结构的深层原则――“天然结构态”;3.“结构力”认知;4.音乐结构的对位关系等,试图通过阐释这些课题来构建结构分析学体系,并希望该研究能够对音乐创作实践提供一些理论参考,同时也能对音乐分析理论研究以及作曲技术理论的教学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结构分析学导引》就是本研究的重要纲领。该文撰写于2004年,并发表在《音乐艺术》2004年第4期。借此机会,我要感谢第八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理论评奖评审委员会对我提交的论文《结构分析学导引》的学术认同和鼓励⑤。
我目前正在进行的相关研究包括《音乐结构:形态、构态、对位及其二元性》(201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以及《音乐的观念及其形式化程序》(2010年上海市教委重点科研项目)。预计今明两年将有专著出版。
我还想再谈谈作为一名作曲者,我为什么要如此深的涉足于理论研究领域?除了个人的喜好与追求外,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大家知道,学科特色是进行学科建设的首要前提,找准特色、明确方向才能顺利并有成效地展开学科建设。那什么是上海音乐学院作曲学科的特色呢?经过较长时间的梳理、比较和思考,我发现从丁善德、桑桐、陈铭志等前辈大师,到杨立青、林华、赵晓生等当代名流,他们无一不既是学养丰厚、文论浩瀚的理论大家,同时又是乐思敏捷、技艺超群的作曲高手!这难道不是中国音乐界一个独特而耀眼的顶尖群体?!这难道不是上音作曲学科具有传承意味的学术传统?!因此,我认为“学者型作曲家”,或“理论型作曲家”的自我修炼和人才培养应该是上音作曲学科的一大特色!作为上音作曲学科的一员,我应该融入到这个学养极深的传统中去,努力践行并传承它的血脉及荣耀!我希望有更多的上音作曲同行和学子能认识到这一点,自觉锻造和培养自己成为善理论、精作曲的双料人才。
三、关于音乐创作与教学
钱仁平:请谈谈您近年来的音乐创作及其思考。
贾达群:就自己的音乐创作而言,我始终被自我告诫应该坚守其“品位”。尽管艺术有很多的功能,且某些功能目前因其需求而被过分强调和无限扩大,但艺术的纯粹性、学术性、深刻性、创新性则一直是我音乐创作追求的终极。我信奉“乐如其人”、“音观其心”、“声言其志”、“曲显其性”的箴言,并将音乐创作与人的智力和情感的最高境界相联系,我希望这些能成为我音乐创作的座右铭。在未来的创作中,无论是深入浅出、雅俗共赏,还是抽象艰深、众口难调,观念须与形式化程序相对应,技法应成为思想的符号表征;当代性要体现传统的延续,民族性定汇入世界的潮流,而个性则突显于共性的脊梁;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引领受众感悟其艺、惊叹其术的精品力作。
钱仁平:关于作曲教学的建议和您的做法。
贾达群:美国朱莉亚音乐学院作曲博士研究生的入学要求是:天才的音乐想像和创造能力以及表达这种能力的完满的作曲技术。我想这两点也应该是作曲教学必须始终遵循的。也就是说作曲教学必须在保护学生本已具有的音乐想像和创造天赋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其音乐的想像和创造能力,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指导并训练学生表达此种能力的作曲技能。什么是音乐的天赋?音乐天赋的真正含义是能够将人的情思事理之感受外化为声音符号并逻辑地展示出来。因此,能用声音来对应自己对大千世界万事万物的感受,并以声音作为媒介来逻辑地予以表达是一个作曲者最基本的素养,而进一步丰满、提高这个素养就成为作曲教学最根本的任务。
一个有经验的作曲教师要经常启发和帮助学生将自身的感性体验转化为妥帖得当的音乐语汇并给以使之发展的多种技术可能。与此同时还应该指导学生逐渐培养自身的艺术通感,有了这样的通感能力,学生就可以将所有他种形式的感悟转化为声音,并使之成为自己创作的原始材料。
音乐创作和表演的传统积淀了丰厚的形式化内容,这是作曲教学和作曲、表演实践最为宝贵的财富,每一位教师和学生都不应该怠慢或轻蔑它。尽管艺术贵在创新,但只有知晓并掌握了传统的精要,你的创作才能真正出新,才具有真正的价值。
要成为一名称职的教师,我的“秘诀”是:终身学习、善于联想、精于表述、乐于分享。
①两篇文章分别是:《音乐创作表演学科的学术性认知》,发表于《人民音乐》2010年第6期;《关于我国艺术学学科学位体制及二级学科目录设置等问题的思考》,发表于《音乐研究》2011年第4期。
②见贾达群《2003年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主旨报告》。
③见《上海音乐学院学科授权点对应调整申请表》2011。
④贾达群《结构分析学导引》,音乐艺术2004年第4期;贾达群《结构对位》,音乐研究2006年第4期。
下面结合实例分别阐述。
一、引――议――联――结
1.结构分析
“引”,引言切题;“议”,道理阐述;“联”,事例论证;“结”,结束明旨。
2.实例阐述
心中有座桃花岛
“桃花影里飞神剑,碧海潮生按玉箫。”金庸笔下武功盖世的黄药师拥有如此绝美的离尘脱俗的桃花岛。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应该有这样一座桃花岛――绝少世俗功利的浮尘,亦无众生得失的羁绊;留有生命最初的纯真,拥有生命最真的善良。(引)心中有了这样一座桃花岛,我们就能静赏春花妩媚,闲听碧海潮升,坐观云霞飞渡,起吟冰雪秋霜。心中有了这样一座桃花岛,我们就能将滚滚红尘中扑面而来的浮躁喧嚣置于身外,我们就能坚守生命的本真,我们就能明白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名利得失奈我何?(议)回看2012,“最美人物”皆可证。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生死瞬间勇救学生写成真爱篇章,最美司机吴斌垂危之际疏散乘客奏响动人乐章:最美“富二代”周江疆用生命谱写救人赞歌,最美女护士万永平列车接生救母女传为佳话,最美孕妇彭伟平跳水救童成美谈,最美清洁工卧倒水中清垃圾令人动容(素材)……无疑,他们的心中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桃花岛。瞬间摄人心魄的壮举绽放的是生命本真的芬芳,绽开的是人性善良的花朵。(联)――朋友们,洁净我们的灵魂吧。挣开得失的羁绊,拂去名利的浮尘,心中自有桃花!(结)
引,通过名人名言或材料引出分观点。议,分析说理,树立自己的分观点。联,联系素材,分析说理,证明观点。结,结束分论点的论述,回扣分论点。
该结构还能引伸以下类型的说理结构:
引(引出论点)――联(事例论证)――议(事理论证)――结(照应论点)
引(引言切题)――议(分析深化)――提(提点中心)――联(事例论证)――结(照应论点)
引(引言切题)――议(道理阐述)――联(事例论证)――议(再次分析深化)――结(提点中心)
引(引言切题)――议(分析深化)――提(点中心)――联(事例论证)――联(道理论证)――结(提点中心)
二、起――承――转――合
1.结构分析
“起”,引出话题;“承”,承接论述;“转”,事例论证;“合”,明确中心。
2.实例阐述
人尽其才方显人生价值
说起人生价值,有人认为帝王将相成就伟业,他们的人生是有价值的;也有人认为平民布衣辛勤劳作,他们的人生是充实的。(起,引出话题)的确,帝王将相也好,布衣平民也罢,只有人尽其才,方显其人生价值。(承,承接论述)北大硕士找一份能够养家糊口,能够学以致用,能够施展才华的工作,难道就贬低身份了吗?难道只有做官才是“正道”?难道只有做官才能实现人生价值吗?当然不是。(素材)没有蓝天的深邃,可以有白云的飘逸;没有大海的壮阔,可以有小溪的优雅;没有原野的芬芳,可以有小草的翠绿。有的人生于豪门却沦为精神乞丐,有的人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有的人正值年轻却苍老萎靡,有的人老当益壮不移白首之心。(转,事例论证)对自己的认识、对自己的定位以及时日标的追求历程,决定著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与价值。(合,明确中心)
起,是指通过概述材荆引出话题。承,是指通过正向评议材料顺势提出自己的观点。转,是指通过列举几个道德滑坡的材料反面论证观点。合,是指通过正反对比论证再次阐明观点。
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结构分析
“提出问题”,引出话题;“分析问题”,分析说理;“解决问题”,总结点题。
2.实例阐述
追梦不息,笃定前行
追梦不息,笃定前行。每个人都有自己梦想,但是最终能实现自己梦想的人却没有多少个,究其原因,是缺少了那份执着的笃定前行。(提出问题)“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追梦的过程中总会遭受不同的困厄,我们如何面对这些困厄与阻挠?是笃定的行还是退缩不前呢?“打工作家”王十月用他的亲身经历给予我们一个答案――追梦不息,笃定前行。少不经事的他跟随着打工洪流来到了珠三角,辗转于各工厂间,重复的操作,高强度的负荷,(素材)没有对他追逐从事写作的梦想造成打击,反而更加让他笃定前行,他就是要走这样一条文学创作之路。也正是这种追梦不息,笃定前行的精神鼓舞着他,在机器声道轰鸣的印刷车间,王十月在“公家”的印纸板背面偷偷写着打工者的故事。(分析问题)梦想可以有许多,但人的生命是被限定,生命是如此短暂,倘若想我们的人生精彩的话,追梦不息,笃定前行就是必须的。(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就是引出话题,提出要证明的观点;分析问题,就是通过衔接过渡,引出实例,引用素材,对素材进行分析,围绕观点说理,论证论点;解决问题,就是总结前面的分析说理,得出结论,点明题旨,呼应开头提出的观点。
运用作文素材的范式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上三种,无论使用哪一种范式,都应该包含五种功能不同的句子:观点句、阐释句、材料句、分析句、结论句,就如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就是我们说的标准议论段,例子如下:
考查近三年英语高考的阅读理解试题,可以清晰看出,试题一直以英语《考试大纲》为依据保持着“稳中有变,变中求新,立足语篇”的基本命题思路。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所选材料题材多样化。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等特色鲜明,阅读材料主要来源于最新杂志和网络,强调实用性,更加注重原汁原味的文段的选择,语言更加地道,更加接近真实的语言环境。阅读的内容涉及科普、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历史各个方面。既有严肃的语言学、心理学话题,又有时尚新鲜的社会生活热点问题,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紧跟时代潮流,如新闻事件、广告等,它体现最新的文化趋向、科技新成果新发现。
(2)更加注重原汁原味文段的选择。阅读材料基本保留了原有的语言风格,语言更加地道,更加接近真实的语境,文章的展开不再是平铺直叙,而是兼有倒叙、插叙等多种方式,文章的行文风格更具英语语言的特点,文章的观点也更加鲜明。
(3)文章阅读量大,对阅读速度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要求考生阅读的速度估计在每分钟50词以上,较大的阅读量既能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又能体现语言的交际运用功能。
(4)考查形式上,仍然以理解主旨大意、寻找具体信息、根据上下文提供的语言环境推测生词词义,做出简单的判断和推理,理解文段的基本逻辑结构,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态度等题型为主。
此外,生词出现率提高,长难句子在阅读材料中占有一定数量,增强了对语篇理解的挑战性。生词、一词多义、熟词生义,多种时态的混用、省略句以及插入语等语言现象比较普遍。
二、阅读理解的方法
(1)意群阅读法。此种阅读法是指以意读而不是单词为最小阅读单位的一种快速阅读方法,它不但可以提高阅读速度,而且有利于增强对材料的整体理解,起到统揽全局的作用。可以说,意群阅读法在做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屡试不爽。
(2)结构分析法。此法是通过对阅读材料中的一些长句、难句进行剖析,快速梳理句子的结构,把握住其条理和确定句子主干,从而全面理解句子的大意。
(3)关键词语阅读法。此法是根据已给材料的内容,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充分理解它在全文中所包含的重要意义,通过关键词筛选出你所需要的内容。
1.前言
高级英语作为英语专业高年级的一门重要课程,既要“训练学生综合英语技能,尤其是阅读理解、语法修辞与写作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对名篇的分析和欣赏能力、逻辑思维与独立思考能力”(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指导委员会, 2000)。采用何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这一阶段的语言能力得到有别于基础阶段的、更高层次的提升,是任课教师一直探索的重要课题。在我国的高级英语课堂上,语法翻译法(Grammar-TranslationApproach)因其简便实用、易于操作而长期居于主导地位(郑树棠、卫乃兴,1996;戴炜栋、张雪梅, 2001等)。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语篇分析理论(discourse analysis theory)的研究和发展,语篇分析法(Discourse Analysis Ap-proach)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黄国文, 2001;陶文好, 2001;康光明, 2002;贾正传, 2007;徐玉臣,2007等)。但是教学实践证明以上两种教学法均存在一些局限性,还不能全面贯彻《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2000)以及当前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作者根据自身对语法翻译法和语篇分析法的实践和认识,尝试将这两种教学法与文体学理论及新的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理论融合起来,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角度出发,提出“文学引路”高级英语教学模式,旨在为高级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一个新视点。
2.当前两种主要教学法概述
语法翻译法历史悠久、教法简便,以重复操练语法规则和目标语与母语进行对译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和目的。语法翻译法利于学习者解析复杂的句子结构,培养翻译能力。但是语法翻译法使学习者对外语的理解大多停留在表层结构和字面意义上,缺乏深层结构与涵义的挖掘,不利于培养学习者的思辨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语篇分析法,也称话语分析法,较语法翻译法的使用后了近200年。受结构主义的影响,语篇分析最初“只拘泥于音系、词法和句法层面的微观结构分析”,随着转换生成语法和解构主义的兴起,语篇分析的研究逐渐“由微观到宏观、语内到语境、形式到功能、结果到过程”(贾正传, 2007: 74-75)。语篇分析被看作是介于作者、读者和语篇三者之间的一种交际互动过程,作者通过衔接、连贯等手段应用语法、词汇构成语篇向读者传达观点、信息和目的,而读者则通过挖掘语篇中的衔接标记与连贯意义,同时借助语境和相关知识来解读作者的“独白”。语篇分析包括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分析。表层结构分析揭示语篇的句子、短语、单词、词素等层次结构的衔接关系,深层结构分析揭示语篇的语义连贯以及在特定语境中的语用功能。语篇分析法有利于学习者快速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全面理解作者的观点,培养逻辑思维与推理能力。语篇分析法虽然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肯定,但缺乏引导学生对语篇进行文体特征分析与欣赏,也未体现培养学生得体使用语言的能力。
3.文体分析理论
国内外对文体的研究都源自于修辞学。现代文体学研究与现代语言学理论相结合,从60年代开始,陆续出现了形式文体学、功能文体学、话语文体学、社会历史/文化文体学、文学文体学、语言学文体学等各种文体学派别,它们从不同视角和目的出发,研究文体的本质和特征。CharlesBalley(1909)认为文体是一种张扬个性和投射情感并对语言产生影响的“表达力”;Roman Jakobson(1960)从语言的“诗学功能”出发,把文体看作是一种“外加结构”,是普通语言结构(语法)之外的一种辅结构,负责传达情感、态度等可变特征;Halliday(1973)则视文体为一种功能,是语言形式在情景语境中起到的突出作用,是一种“前景化”的语言。无论人们对文体怎样定义,文体研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探讨和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不同的语言形式显示文体特征、传递意蕴和美感的。
其实,任何文体主要是由基本词汇、基本句式和基本表达方式组成的,这就是语言使用中的“常规”,而不同文体所表现的不同语言特点,则是在常规基础上出现的“变异”。文体分析通常是从语音、词汇、句法及语篇的层面找出语言运用中的“常规”和“变异”,进而说明语言手段是如何增强表达效果的,并揭示作品的风格以及形成这种风格的方式和手段(章远荣, 1997: 1)。
文体分析也被看作是一个作者与读者之间经由文本实现的、文体据以产生的互动过程(林文治、刘家荣, 2000: 28-29)。作者和读者对文体的实现过程也就是他们借助语言特征以心理效果为桥梁在特定的上下文中产生主题意义或美学效果等的过程(申丹, 1994)。文体分析的重点是分析具有文体意义和美学价值的语言特征,也就是那些“变异”或“前景化”的语言,挖掘作者的语用意图和语用效果,从而达到审美和鉴赏的目的。通过文体分析,有助于学生辨别语篇的语言特点和各种写作技巧,了解作者的语用意图与内涵,提高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培养文体分析与欣赏以及得体使用语言的能力。
4.文学引路高级英语教学模式
4. 1教学设计
以上三种教法单独使用都容易产生一定的片面性,只有将它们优化融合起来并与先进的语言学、教育学及心理学理论相结合,才能实现外语教学的最大效能。在教学实践中,本文作者尝试融合三种教法的优势,从学习主体出发,提出文学引路高级英语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以教师为引导者,引导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内合作学习,课后延续学习,帮助学生自主构建语言知识体系,全面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尤其是语篇理解和文学欣赏能力。
4. 2教学实践环节
4. 2. 1课前自主学习
Little(1991)指出,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对学习过程和学习内容的一种心理关系问题,是一种超越、批判性的思考与否定,以及独立行动的能力”。也就是说,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要对学习内容进行批判性思考,要有超越自我的独立见解。
我国目前使用的高级英语教材都选自原汁原味的名家名篇,题材广泛,寓意深刻,风格鲜明,而且词汇量大,篇章结构复杂。引导学生确立学习方向,利用丰富的网络和图书资源查阅相关背景知识,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促进对课文的思考和理解,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又挖掘了学习潜能、提高了独立思考能力。
4. 2. 2课内合作学习
课内合作学习包括两个部分:师生互动与生生合作、互动。师生互动是指教师充当学生的“引导者”和“学习顾问”,做好启发、诱导及策略指导的工作。生生合作、互动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或全班或分小组利用课前所查背景资料,共同讨论和研究学习内容、辨析疑难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和潜能。教师可以从下列五个层面对学生进行引导:
(1)在语音层面,找出特定情景语境中的“前景化”语言,如:拟声、重音、头韵、尾韵以及语调、语速、语气和音位组合的变化等,作者往往运用语音的这种辨义和表意功能来创设意境,彰显人物性格,表达言外之意。(2)在词汇层面,找出能增添文体色彩和意蕴的修辞手段,如:明喻、暗喻、借喻、拟人、夸张、反语、双关语等,这些修辞手段往往能生动表达作者的心理态度和涵义。(3)在句子层面,为了收到截然不同的语言效果,作者会使用“变异”的句法表达手段:短句简洁明快,节奏紧凑,可以渲染气氛;长句庄重严肃,凸显复杂与曲折;排比句韵律优美,可以增添语言气势;对偶句结构鲜明,语言凝练;圆周句跌宕起伏,充满悬念,等等。(4)在语篇层面,要准确判断作者选择的语言表达形式。语言形式就是文体,就是风格。作者常根据不同的写作目的和内容选择不同的语言形式,语篇是内容和文体的统一。每种文体均有其突出的语言特征,衔接、连贯、照应等修辞手法是表达主题意义、显示审美效果和处置情感的惯用手段。(5)在语篇的微观与宏观结构层面,引导学生把握“话语标记”,如:代词、连词、同反义词等,它们体现语篇的衔接、连贯、语义关系与功能以及篇章结构。
4. 2. 3课后延续学习
输电线路信息模型作为输电线路设计、施工、运维全生命周期的数据载体,在输电线路工程的各个阶段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设计输电线路信息模型的存储格式时需要考虑模型使用平台间的差异和不同阶段对模型数据内容扩展性的要求。模型物理文件的逻辑结构必须符合输电线路工程特点及使用要求,物理存储结构需要满足在不同阶段进行数据扩展的要求。
目前,输电线路工程中所涉及的设备模型及各类数字化成果均以离散的文件进行存储。这些数据文件缺乏统一的存储格式,往往只能在专有的软件平台进行使用。数据成果需要在不同的软件平台间传递时只能通过人工录入的方式将数据导入,整个过程浪费大量的人力且很容易产生错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论文将针对输电线路不同阶段的业务需求,采用多层级模型存储结构实现设备几何模型和属性参数的统一存储,以此为基础建立输电线路信息物理存储的标准格式。通过建立标准的信息模型物理存储格式,各个软件平台只需要针对真个标准开发相应的数据接口就可以实现对输电线路信息模型数据的共享和传递。
1 输电线路工程现阶段数据情况分析
输电线路工程数据主要包括设备模型、属性参数、图纸及附属文件等。这些数据在输电线路设计、建设、运行阶段中被广泛的使用。由于这些数据没有统一的数据结构和标准的数据打包方式,所有数据文件以离散方式存储。在不同阶段的软件平台中传递时往往需要根据不同的软件平台要求进行数据的录入,这个过程既耗费人力又容易产生错误。
目前国内对于信息模型存储格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系统架构的理论研究上,且对于标准存储格式的认识还停留于简单的数据文件堆砌层面,尚未提出一个符合输电线路工程应用要求的设备信息分层分类体系与信息交互体系存储框架。
本论文从对输电线路信息模型逻辑结构分析入手,对信息模型的物理存储结构设计和模型数据打包方法展开论述。最终形成适用于多平台的输电线路信息模型存储格式标准定义。对输电线路信息模型逻辑结构的准确分析能够为构建物理模型存储格式提供依据,输电线路呈现出复杂的网状结构特性,不同设备间的从属关系和拓扑结构是信息模型的关键。通过分析理清输电线路工程中各个设备的关系脉络,并以此为基础设计信息模型的物理存储结构。
2 输电线路信息模型逻辑结构分析
信息模型中数据存储格式的定义需要充分考虑输电线路工程本身的技术特点。输电线路工程是由多个线路段组成,每个线路段包含若干耐张段。耐张段按照档进行划分,由杆塔、导地线、基础、金具及各类附属设备设施构成。输电线路信息模型逻辑结构应当符合输电线路工程本身的特点,根据系统分类、设备分类、部件分类的层级关系,形成输电线路工程设备对象的逻辑结构树状图。分类方法参考现行的各类设备编码规范,界定和规范电网工程中涉及到的需要描述的设备对象和层次划分方法。
输电线路设备模型对象由具体的特征属性、三维模型和非结构化数据组成,这些数据描述了同种类型设备自身的特征。在输电线路工程中通过引用输电线路设备模型对象的方式实现对设备模型对象的复用。通过模型对象引用的方法实现对输电线路信息模型的分层管理。输电线路设备模型对象层只关注设备本身的特征。在输电线路工程应用层关注设计、施工、运维等相关信息与分类,从而达到分层细化管理,减少最终数据冗余的目的。如图1所示。
该逻辑框架中每层次分别处理相应的数据,属性链中描述设备族、设备模型、工程模型中使用的基本属性以及属性组合,包括设备族引用的自身物资属性,设备模型层引用的三维属性和厂家属性,工程模型层引用的设计、运维属性等。设备族使用属性链描述了具体设备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以及设备逻辑层次关系。设备模型引用具体设备族中设备并确定了设备对应厂家信息、三维模型信息等。工程模型引用具体的设备模型并确定对应的设计、运维信息,同时还构建整个工程设计对象逻辑树状结构。
属性链中描述设备族、设备模型、工程模型中使用的基本属性以及属性组合,包括设备族引用的自身物资属性,设备模型层引用的三维属性和厂家属性,工程模型层引用的设计、运维属性等。
设备族使用属性链描述了具体设备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以及设备逻辑层次关系。
设备模型引用具体设备族中设备并确定了设备对应厂家信息、三维模型信息等。
工程模型引用具体的设备模型并确定对应的设计、运维信息。同时还构建整个工程设计对象逻辑树状结构。
3 输电线路信息模型物理结构设计
要想使信息模型能够在不同的软件平台中进行传递就需要建立一个标准化的信息模型物理存储结构,这个结构应该是开放的、可扩展的。不同的软件平台能够根据标准的存储结构对文件进行解析并提取平台需要使用的数据,同时各个平台能够根据统一的存储标准在信息模型中增加数据供其他平台使用。
在进行物理结构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输电线路工程的逻辑结构。根据逻辑结构分析输电线路信息模型对象由特定具体的特征属性、三维模型和非结构化数据组成。这些属性信息仅仅是自身内部特征属性,区分并确定一类对象。线路工程引用信息模型对象来进行设计,若工程中出现多个相同的线路设计对象,线路工程设计对象则引用同一个信息模型对象减少设计数据冗余。
输电线路工程物理模型存储结构用于描述输电线路信息模型数据组成结构并组织具体工程数据。物理模型通过对逻辑框架的分析,确定工程数据存储结构和存储规范,指导具体工程如何归档数据。通过对输电线路信息模型逻辑结构的分析,输电线路工程物理模型结构框架如图2。
原始模型定义具体原始的三维模型数据,并通过自身引用构建复杂三维模型实体。设备模型引用原始模型定义的三维模型,并定义设备自身相关的特性数据。若设备由多个带有自身特性的部件构成,可以通过自身引用构建。组合模型引用设备模型定义的设备,并定义工程相关的设计数据。同样可以通过自身的引用模型的组合。
为了实现该框架,需要考虑两方面问题。一是如何对单独每层模型中的数据进行存储;二是在物理存储过程中如何实现不同层次之间的引用关系。两者结合决定物理存储结构。逻辑框架中使用引用来建立各层次之间的关系。这样可将其他数据通过组合的方式来归为自己使用,每层中只需关注自己本层的应用以及数据。
4 输电线路信息模型打包方法
为了将离散的数据文件变成最终的信息模型,需要对数据文件进行打包行政最终的信息模型物理,文件格式框架如图3所示。文件框架由三个区块构成:表头、索引域与存储域。表头中包含FILE_DESCRIPTION、FILE_NAME、FILE_SCHEMA等属性参数,通过读取表头信息可获取关于文件创建时间、创建工程师以及文件数据排列格式规范版本等信息,为有效读取后续具体工程数据提供基础支持;索引域按输电线路信息模型逻辑结构分为四级,可有效提高数据查询读取的速度。同时,索引域描述了对应级别数据的处理过程,为第三方应用程序有效提取数据提供支撑;存储域是具体工程设计数据与属性数据的存储区块。
4.1 索引域
第一级索引包含工程名称、工程类别等信息,用于描述工程属性以及工程类别;第二级索引指向不同类型的电网工程(变电工程、输电工程),描述单一类型的电网工程形成属性、数据地址等信息。多个或单个二级索引组合构成一级索引,二级索引对应输电线路信息模型逻辑结构中的工程模型层;工程模型由多个实体设备模型组合形成,因此设计第三层索引指向工程模型中不同的设备模型,该级索引对应输电线路信息模型逻辑结构中的设备模型层;同理,设备模型由设备族实例化后形成,因此设计第四级索引描述设备模型中设备族元素的数据特征。
4.2 存储域
存储域中的数据严格遵循索引结构,进行分区块存储。如图3所示,数据存储呈现嵌套的结构,按索引级别从低往高进行嵌套。一级区域首先描述工程整体的参数,然后分区块表达各类工程;同理,二级与三级区域首先描述该级数据描述内容的综合信息,然后依次由下一级数据组合而成;四级区域是对设备族的描述,设备族由多个属性链构成,而属性链存储与本地应用模型库中,因此设备族是数据存储区域的最后一级。在组装工程时,应用程序读取设备族成分,抽取本地属性链库,形成设备族元素,然后依次向上组装,最后形成完整的工程模型。
5 输电线路信息模型实例
本文通过构建220kV架空输电线路工程一个标段的电网信息模型对相关技术的可行性、实用性、先进性进行分析和论证。架空输电线路工程的设备包括杆塔、绝缘子串、基础、金具、导地线。按照电网信息模型的四层结构模型对工程进行划分。
最底层为设备的原始几何模型和所有属性参数定义,这些元数据构成电网信息模型的最小数据单元。构成输电工程设备的零部件模型包括:角钢、螺栓、节点板、金具、绝缘子、钢筋等;基本属性参数定义包括所有设备对应的参数名、数据类型等定义。
上一层为设备族,该层数据是由底层几何模型通过引用方式构建而成,通过对几何模型的引用能够有效的减小单个工程设备模型的数据量。以绝缘子串为例,设备族数据由所引用底层几何模型的唯一标识符和该模型在设备族中的相对位置关系构成。
在设备族之上是工程设备模型,工程设备模型由设备几何模型和属性参数组成,几何模型引用自设备族,属性参数引用底层属性参数定义并进行赋值。
最上层为工程模型,通过将设备模型层的数据赋予坐标位置信息及工程属性得到最终的输电线路工程模型。
采用本结构生成的架空输电线路工程其物理存储空间大小比传统建模方式小50倍以上,以220kV双联绝缘子串2NP21Y-4040-16P为例,该绝缘子串共使用绝缘子模型30片,连接金具及线夹共13个。单个部件模型大小平均为1.5Mb,整个绝缘子串模型共计1.5*43= 64.5Mb,使用信息模型四层结构后该绝缘子串模型根据部件引用原则仅需要使用1片绝缘子模型,其他连接金具数量也降为8个,模型总计1.5 * 1 + 1.5 * 9 = 15Mb左右。通过对比可以直观的发现,采用新的模型组织结构能够大大降低模型所占物理存储空间,有效的控制模型应用成本。
6 结语
通过研究输电线路信息模型在不同平台间的数据传递技术实现了输电工程数据在设计、施工、运维不同阶段的数据交互。采用统计技术量化管理对象与管理行为,实现设计研发、计划、组织、生产、协调、销售、服务、创新等职能的综合运转。依托数字化技术,可促进传统输电工程在各个方面的技术更新,使企业在持续动态多变的全球性市场竞争环境中生存发展并不断扩大其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刘皓,肖少辉,,周敏,尹华政. 三维数字化移交在青藏直流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 电力勘测设计,2012,03:62-65.
[2]吴志力,韩文军.电网工程数字化移交工作的必要性和迫切性[J].电力建设,2014,35(2):66-69.
[3]胡君慧,盛大凯,郄鑫,齐立忠.构建数字化设计体系,引领电网建设发展方向[J].电力建设,2012,33(12):1-5.
[4]梅念,陈东,杜晓磊,杨媛, 王赞, 程炜. ±400kV青藏直流联网工程换流站三维数字化移交[J].电力建设,2012,33(5):21-24.
[5]于恒友,刘波,彭子平.基于HBase的输电线路综合数据存储方案设计[J].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2014,29(2):58-64.
[6]王奇,钱海,常安,宋云海,邓红雷,林冰垠,李述文.基于数字电网统一功能架构的高压输电架空线路专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华东电力,2014,42(4),698-703.
[7]李晓骏,邱家驹.基于三维GIS技术的输电线路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03,15(1):5-9.
[8]齐书情.动态提高输电线路容量系统数据采集及处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08.
[9]张建平,余芳强,李丁.面向建筑全生命期的集成BIM建模技术研究[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12,4(1):6-14.
[10]李晓骏.数字输电网络的关键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3.
本文结合高考优秀作文,试从开头落笔、结构安排两个方面分析赋形思维的操作路径,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开头落笔的重复与对比
高考优秀作文整篇层次的结构运动规律(开头――中间――结尾)宏观层次分为渐进层次和并列层次。无论哪种层次,具体来说都是通过重复与对比的赋形对立意进行渲染或反衬。通过因果联系法、概括联系法、类似联系法、问答联系法、接近联系法、对比联系法等就能够把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气贯通的文章之树。从赋形思维角度来看,前五种为重复渲染,后一种为对比反衬。运用赋形思维开头行文,关联开头的主题基调,或与标题的情调重复、渲染,或与标题的情调进行对比、反衬,就具有了较强的可操作性。
(一)通过因果联系法进行赋形
文章的“开头”“结尾”与“中间”部分是一种结果与原因的关系。议论文的绪论、本论、结论就是这种因果逻辑关系。一般来说,文章的开头是“果”,中间部分是“因”。通过原因分析、功能分析、措施分析、背景分析等因果思维把“果”进行确证。如《致质疑者们的一封信》(2015江西)的开头:
小陈举报父亲的事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关注,也引发了一些质疑。质疑的内容无非是老陈是小陈的父亲,小陈是否应该举报父亲。我以为小陈是勇于揭发错误的人,从各角度来说,这种举动都是正确的。
文章开头先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下文从“理”“情”“法”三个方面进行原因分析,有力地支撑了中心论点。
有时记叙文、抒情散文也运用“倒叙”手法,实现内容上的因果联系。如《走进香山之中》(2015广东)开头:“北京的香山就是一个小小的自然圈,秋天的它是那么的美,如同一处火的海洋。走进其中,就如同走进自然。”运用因果联系法,形象地写出了香山的美,渲染了对香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文章主体部分从几个角度点明香山美的原因,从而有机地联系了全文。
(二)通过概括联系法进行赋形
概括联系法就是在文章开头对文章要表现的主要内容(中间)进行概括总结或综述,或指出一个事件,或评价一个人物,或表达某种感情,或指出具体措施等。如《带您去看花海》(2015广东)的开头:“昨日之时,你教长莺飞,细雨朦胧。今日之时,我教你细数花名,测天看云。”通过富有诗意的凝练语言浓缩概括了下文,下文又是对这两句话的细节化、充实化,从而使全文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又如《三管齐下,不可偏废》(2016吉林)的开头,化笼统为具体,提炼观点,概括有力:
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时代要求人们有较高的专业知识以谋求发展,同时也要求具有较高的语文素养以提升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那么,对于我们中学生而言,如何提升语文素养呢?我认为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并且要三管齐下,不可偏废。
(三)通过类似联系法进行赋形
在文章的开头选择与中间部分的事物有某种类似的特征、性质的事物进行描述,从而形成整篇文章的内在联系。可描写一个比喻体,与文章的主题、立意形成一种相似关系。如《喷泉精神,泉水人生》(2015湖北)的开头:
泉水默默流淌,汇成小溪,聚集江河,终奔流在广阔大海,喷泉骄傲喷涌,每滴水珠在空中折射灿烂阳光,构成一道绚丽的彩虹。人生路途,或有人像泉水默默前行,或如喷泉闪耀自我。
开头对喷泉精神与泉水人生进行议论,找到了喷泉、泉水与人生的相似点,思考有深度。文章中间部分表达了自己的思考。
《成绩如叶,勿一叶障目》(2016江西)亦 如此:
漫画中,第一个孩子先因考100分得到一个吻的奖赏,后因考98分得到一个耳光的责罚;第二个孩子先因考55分被赐一个掌印,后因考61分被赏一个吻。看罢漫画,不禁深思,仅因一时分数升降便或奖或罚,实在失之偏颇。其实,孩子就像正在成长的树,他取得的成绩就像一片片的叶子,实在不必因孩子之树上长出一片好看的叶子而欣喜若狂,更不必因长出一片不太好看的叶子而全盘否定甚至大打出手,切勿因一叶而障目。
(四)通过问答联系法进行赋形
可以在文章的开头和中间部分采用设问和解答的流动语言形式,使文章一气呵成。因为问与答是人与人的直接交流,思路一致,时空一致,从而使文章成为一个有机体。如《共享一杯香茗》(2016四川)的开头:
如若是你,费尽心血,苦心研制,才得以推出花茶新工艺,自己还没有从成功的喜悦中回过神来,市场上的假冒伪劣便泼了你一盆冷水,你会怎么办?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利,将他们一网打尽,独占市场?
作者紧扣材料,以问句开篇,引发读者的阅读期待,与下文浑然一体。
再如《远近结合,感受自然》(2015广东)的开头,通过一个问句,引发思考,与下文有机联系起来:
看春光云影,能y阴晴雨雪,然限于目力所及;通过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无观云之趣。观草木于林间,未必能道出花鸟之名;轻点鼠标,可通知生物之属,却丢失花果之清香、丛林之气息。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太远。
何不将远近之利相结合而感知自然呢?
(五)通过接近联系法进行赋形
接近联系法即开头与中间部分在时间、空间上比较近的事物形成联系。记叙文开头写人物活动的环境、器物,从而引出人物的出场。如《王大爷的早餐店》(2015江苏):
我住在一个有些年头的小区里。住在老小区的好处就是――你知道哪个店铺里的东西好。
我知道王大爷卖的早饭最好吃!
以描写环境开头,描述文章写作对象的存在空间(背景式空间)。如《朽木的栀子花》(2014江苏)开头:
小城深处有条老巷。明晃晃黄曛曛的光蔓延一路,点亮了一个城市的古老温情。
相熟的板车,起伏的吆喝,一路的[蒜,噼噼啪啪的煎油声,勾着所有途经的味蕾,而女人的店也在其中。
(六)通过对比联系法进行赋形
开头和中间部分进行对比,使文章产生内在的联系,还可以将今与昔、动与静、爱与憎等进行对比。通过对比,使文章形成反差,更具张力感。如《“量小”非君子,“无读”不丈夫》(2016吉林):
一个人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升,仅凭语文课堂上的接受、社会实践中的习得是远远不够的。这两种途径固然有助于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升,但比起课外阅读的作用还是星光较之月辉,不能相提并论。课堂学习重在知识积累,生活实践重在言语交际,只有课外阅读才更能提升语文素养,而且是“量小”非君子,“无读”不丈夫。
二、结构安排的重复与对比
当代非构思写作学认为,重复与对比是结构思维的第一原理,篇章结构的生成原理,是生篇的写作思维操作模型,也是段句行文的第一规律。如果说标题是主题立意的浓缩化,那么,结构则是主题立意分形的外形化体现。高考作文能得优秀者,在结构安排上很多也是运用了“重复”与“对比”(“渲染”与“反衬”)的赋形(足文)思维操作模型的。
作为赋形思维模型的“重复”与“对比”,在写作中制约着材料的生成和凝聚、结构的安排,与话语(语段)的生成。(马正平《高等基础写作训练教程》)如何运用重复与对比(渲染与反衬)的赋形(足文)思维操作模型进行结构安排呢?这些高考优秀作文给了我们些许操作路径实例。
(一)议论文结构思维路径
从高考优秀范文中的深层结构分析,议论文作文结构安排大同小异,其实都是对赋形思维分析最优模型的“起、承、转、合”的变模,对“重复”与“对比”的思维操作的灵活组合。它们的开头――中间――结尾宏观结构上都是运用重复与对比(渲染与反衬)的赋形(足文)思维操作模型的典范,只不过进行重复或对比时所采用的思维路径有所不同。
文章在开头部分为“引”,或引述材料提出论点,或开门见山引出中心论点,对文章题目立意进行重复渲染,这是“起”。中间部分为“议”,分析材料拓宽思路,通过“因果分析”与“相似综合”的逻辑思维与抽象思维进行分层次分析,层层深入。其中分论点的展开过程,就是对主题立意进行重复说理、渲染的过程,这是“承”,从理论方面进行重复渲染。后面为“联”,联系实际,展开分析论证,这是运用相似思维,从现实层面对前面理论部分的重复渲染,这还是“承”。结尾部分“结”,总结升华,对前面理论和现实内容的重复渲染,这是“合”。
中间部分的“议”,是通过哪些路径思维方式实现重复与对比的赋形呢?因果思维操作模型能够有效解决议论文写作的深刻性问题。通过这种思维模型,针对作文立意,围绕构成分析“是什么”、原因分析“为什么”、措施分析“怎么样”、功能分析“会怎样”四个问题进行思考,或从某一方面,或从某几方面展开,或由果溯因,或由因求果。从这几个角度,依次挖掘、提炼,渲染成文,充分论证。
1.从构成分析“是什么”的角度生成结构。
对话题或现象的构成、过程、要素进行多维描述,采用构成分析――类型分析、结构分析、层次分析将文章结构化、秩序化,进行说明性展开。如《阅读的三重境界》(2016天津)作者运用构成分析,将阅读分为消遣型阅读、充电式阅读、精神性阅读三重境界,并指出其主要特征分别为打发时间、现趸现卖、修养身心,生成文章主体部分。《我有我的阳光范》(2015天津)文章主体部分运用构成分析,认为活出自己的阳光范儿就是“怀有一颗乐观向上的自信心、坚强心”“承担生命的重量,重视自我价值”“勇敢追求梦想,不抛弃不放弃”,从“自信心”“承担精神”和“追求梦想”三个层次重复渲染,表达了对“阳光范”的认识。
2.从原因分析“为什么”的角度生成结构。
对话题或现象的原因、前提、条件进行分析,运用因果分析弄清事件产生的背景及原因,进行多维分析、多层次分析,充分展开思维,生成文章结构。如《数码时代更能唤起珍贵的记忆》(2014广东)主体部分就是如此。从“数码技术的发展,能够满足人们多样的照相需求,记录下生活中的每一个点点滴滴”及“它与网络的双向性,它能随时将照片上传至网络与人分享,在这一过程中收获情感的充盈,获得愉悦的享受”两个方面,分析数码时代更能唤起珍贵的记忆的重要原因。
3.从功能分析“会怎样”的角度生成结构。
对话题或现象的结果、功能、影响进行分析,对现象进行前瞻性的预见。如《分数背后的隐忧》(2016河南)立意精准,认识到家长将分数作为评价孩子优劣的唯一标准的错误,由此引发对问题的深层次思考。主体部分从“加重孩子心理压力”“影响孩子个性发展”“损害孩子道德修养”三个角度分析“分数背后的隐忧”,揭示出过度重视分数的不良影响和危害,思想深刻。又如《尽赏自然,尽得清欢》(2015广东),中间部分是运用功能分析――亲身感知自然的途径所获得的结果、意义行文:一方面能获得心灵的洗礼与灵魂的丰盈,另一方面,用心感知、触摸自然,更是一种积极的生命姿态,一种高致的精神美学。文章层层深入,重复渲染。《科技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2015广东)中间部分则运用构成思维把科技的作用分为“科技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和“科技总能把我们带入另一个‘时空’”两个方面,运用因果思维中的功能分析层层深入地展开论述,进行重复渲染。
4.从措施分析“怎么办”的角度生成结构。
对话题或现象原因、功能分析的价值判断或应对措施,给出“怎么办”的独到对策来解决问题。如《莫拿分数论成败》(2016河南)认为“以分数论成败式的教育方法,急需改弦易辙,回归正途”,主体部分从三个角度阐述解决问题的办法――“用智慧浇灌个性花朵”“用理性培育飞翔的翅膀”“用责任培养担当情怀”。
5.从相似思维“像什么”的角度生成结构。
通过联想挖掘出两个独立的事物、人物之间的相似性质和特征,如运用比喻、象征的手法,从整体上贯穿全文。如《成绩如叶,勿一叶障目》(2016江西)中心论点“成绩如叶,勿一叶障目”,让人眼前一亮,比喻贴切生动,说理形象而透彻。《起伏的波浪才更具有力量》(2016广东)善用比喻,通过比喻论证使说理更加形象生动。由漫画内容到漫画寓意,通过分析两个孩子前后两次成绩及所处境况,提出“起伏的波浪更具力量”的观点。
6.从“类”“因”“法”“果”综合的角度生成 结构。
所谓“类”即构成分析,“因”指因果分析,“法”指措施分析,“果”指功能分析,即从上述方面综合运用,生成结构。如《张开双臂,拥抱自然》(2015广东)第2自然段、第3自然段运用了因果思维中的原因分析:“人类是大自然的儿女”“古人为我们做了表率”。第4自然段运用了因果思维中的功能分析:“拥抱自然,为的是收获一份恬淡,感受一份幸福。”点明感知自然的目的,感知自然的效果。第5自然段还是运用因果思维中的功能分析“感知自然的好处 ―― 悦目舒心”,对前面内容从功能分析角度进行渲染重复。
对于证明性议论文,则是通过空间化的重复与对比,在相似思维操作模型下进行放射性吸附凝聚,从而生成事实论据、事理论据。如《素养,源于实践》(2016甘肃)作者在论证中心论点时,采用古今中外的事例,逐层深入,展示了广阔的视野。事例的论证如亚里士多德、伽利略、寺里的小和尚、知青、毕淑敏、巴金、实等,使内容丰富,文章饱满。而这些素材所运用的就是重复性的赋形思维,通过具体事例进行吸附凝聚,有力地印证了文中观点。
在议论文中,文章的结构、行文过程主要是运用路径思维,但是文章内容的展开,所选的论据以及对所选的论据的安排又要运用赋型思维来进行。在“引”“议”“联”“结”方面的结构思维方式基本是大同小异的,有所不同的是中间部分“议”的思维路径,或原因分析,或措施分析,或功能分析,或构成分析。有的作文侧重于“是什么”(“有什么”)的解剖,有的作文偏重于“为什么”(原因、本质)的思考,有的文章偏重于给出“怎么办”(措施、办法、建议)的独到对策,有的文章偏重于“会怎样”(意义、影响)的预见,从而实现了作文的多姿多彩。因此,在高考作文中,思辨式议论文可以通过逻辑化的重复与对比――因果思维中的原因分析、背景分析、影响分析展开,或进行剥笋式分析,或多角度多侧面分析。不同的优秀作文,对观点展开的方式格局不同,其实是对上面各种分析项目的取舍,以及对每个项目的量的多少的处理不同而已。
(二)记叙文结构思维路径
记叙文的结构思维同样可以运用重复与对比的赋形思维,只不过具体操作方面有所差异。在高考优秀例文中,作者安排结构运用“渲染”“重复”的写作思维模型来渲染文章中心,可以通过以下几种路径:
1.通过重复与对比生成记人记叙文的结构。
即通过具有内在相似性或异质性的材料、形象、情节的复制、聚合,从而渲染或反衬主题。如《带您去看花海》(2015广东)作文总体结构是重复的结构模式,而在内容方面又运用了对比,全文结构浑然一体。开头部分第1、2自然段快速入题,分别写“昨日之时感受自然”“今日之时感受自然”,重复渲染对自然的感受。正文部分的结构仍是重复性结构。第3、4自然段详写“我”幼时被外婆带去“感受自然”,第5自然段写“我”长大了带外婆“感受自然”,是对文章主题立意的重复性展开。第6自然段用议论、抒情总结前文,渲染重复文章主题立意。结尾部分,即第7自然段扣题点题作结,再次重复文章主题立意。在内容方面,“我”与外婆年龄的对比,对自然感知多与少的对比,离荷塘远与近的对比,都拓展了作文的张力空间,提升了作文的价值。
2.通过逻辑化重复与对比生成记事记叙文的 结构。
记事记叙文事件的形成是由若干事件的因果关系链条连接起来的。正如马正平老师所说,记叙是不尽的因果思维推想描述。记叙文的结构思维其实是对事件进行的全过程的因果分析――原因分析、背景分析、功能分析。如《王大爷的早餐店》(2015江苏)为了写出老大爷的生活智慧,通过原因分析,整体介绍了早餐店热闹非凡的原因――王大爷懂得满足,希望顾客陪伴说说话,通过背景分析点出了老伴去世,通过功能分析点明了老大爷早餐店不提价的影响,人满为患,温馨和谐。文章主题含蓄蕴藉,令人回味。
3.通过空间分析的重复与对比生成以描写为主的记叙文的结构。
当作者对文章的情思来源于景物时,主要\用构成分析对景物进行描写,实现赋形。《走进香山之中》(2015广东),作者行文时从宏观“篇章”(开头――中间――结尾)的角度,运用了“渲染”“重复”的写作思维模型来渲染文章中心、主题、立意。本文始终贯穿的是作者对香山、对自然的热爱之情,这是赋形展开的基础。作者不断地摄取香山的事物,反复渲染的是以香山为代表的大自然的美。本文有一个清晰的时间进程,整篇文章实际上是运用了过程分析的路径思维。各种景物以场景形式呈现,是以构成分析展开,并进行重复性赋形思维。从段落关系看,开头、中间部分都是运用了“渲染”“重复”的写作思维模型,结尾则运用对比的写作思维模式来反衬文章的立意。
上面的记叙文运用了赋形思维,结构至简,浑然一体,在文章结构章法上对主题、立意、情调进行不断重复、渲染。通过空间化、逻辑化的重复与对比,辐射性吸附凝聚材料,进行结构、 行文。
【关键词】高中;作文教学;重视;说明文体
说明文体平时练得少,然而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用处却不少。练好说明文体的写作,不仅有利于工作、生活,还能激发学生思维能力。
1. 说明文与其它文体思维的区别 说明文是说明事物的。所谓说明,就是要客观地对某种事物或某一事理作解说,使人能够明白这一事物或事理。这就决定了无论在表达方式上或是在思维形式上,说明文都不同于记叙文、文学作品和议论文。 与记叙文、文学作品相比,记叙文和文学作品主要是通过回想、联想和想象进行形象思维,而说明文则主要是通过分析和综合进行抽象思维。可见,二者所运用的不是同一类思维。 与议论文相比,二者同属于抽象思维。无论议论或说明,都要运用抽象的分析和综合的方法,说明文甚至像议论文那样也要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但是,二者的抽象思维又有所不同。议论文的思维,主要在于通过逻辑推理能够一步步地推出结论(观点或论点),从而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而说明文的思维,则主要是通过分析和综合(以及比较、分类、抽象和概括)的方法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议论文和说明文虽然都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但议论文更多地是对抽象道理的分析和综合,而说明文中对实体事物的说明则更多地对事物的实体进行分析和综合。说明文虽然往往也要用到推理,但说明文的推理在于说明客观性的事理,而议论文的推理则在于论证自己的观点。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222-02
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是以保障和提高学位论文质量为目标,依靠必要的组织机构,把各个组成要素的质量评价活动严密组织起来,形成一个任务明确,职责、权限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1]。与容易使用定量的评价方式对其成果进行评估的自然科学硕士论文相比,人文社会硕士论文科学成果因广泛、复杂则较难评价。这不但使研究生学位论文评价工作难以顺利开展,也会影响到研究生教育规模与质量的整体发展。所以,构建和完善科学合理的人文社会科学硕士研究生评价指标体系已经成为我们亟须完成的任务。
一、对21所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进行调查分析
(一)调查方法
研究采用的方法主要包括文献资料法、综合分析法、层次结构分析法、文献计量法、个别访谈法和专家评审等方法。理论研究部分,充分利用图书资料和网络文献数据库,搜集21所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的相关资料,深入理解和综合分析文献内容,一方面详尽地了解目前人文社会科学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的特点,另一方面明确国内外人文科学成果评价已取得的成果和不足。实证研究部分,主要运用层次结构分析法、个别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确立评价指标及其权重,形成相应的论文类成果和应用对策类成果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获取实证研究样本相关数据,对数据进行相关的统计分析,以验证指标体系的信度、效度和不足,以明确该评价指标体系的改进方向。另外,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加强与论文指导老师和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及时发现和解决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积极创新,将理论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以弥补认识上的不足。
(二)样本收集
确定研究对象:具备研究生培养的石油类院校、理工类院校、国内顶级院校、地域差异的院校、省内有代表性的院校。收集数据方法:通过电话访谈,相关大学网站收集相关资料以及通过相关的期刊或研究报告等资料获取相关数据。除此之外,我们重点选取了二十余位学术评价领域的理论学者和科研管理部门的实践专家,以面访、邮件、电话方式进行了访谈和书面反馈。
(三)21所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统计分析
通过选取,最终有21所高校被列为研究的对象。一方面研究这些高校研究生学位评价体系的细化分类,另一方面探析各类高校研究生学位论文评价体系内部的权重分配,各个指标之间相互关系,从而发现研究生学位论文评价体系分配的规律。
以中国石油大学、西安石油大学、西南石油大学三所石油院校的硕士研究生论文评价体系为蓝本,结合其他18所高校的硕士研究生论文评价体系的分类方法,将21所高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硕士研究生论文评价体系进行系统的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统计结果:一级评价指标的论文选题主要包括三个二级指标:要求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的学校统计数量21个;要求选题前沿性的学校统计数量13个;要求选题新颖性的学校统计数量3个。一级指标论文水平主要包括七个二级指标:要求研究方法的学校统计数量19个;要求理论基础与专业知识水平的学校统计数量16个,要求文献综述的客观性与全面性的学校统计数量15个,要求写作的逻辑性的学校统计数量12个,要求论文研究难度与工作量的学校统计数量8个,要求材料的充分性与可靠性的学校统计数量7个,要求观点鲜明、立论正确的学校统计数量2个。一级指标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三个二级指标:要求新观点与新见解的学校统计数量19个;要求潜在的社会效益的学校统计数量9个;要求获奖或的学校统计数量4个。一级指标写作能力主要包括五个二级指标:要求文字表达能力的学校统计数量16个;要求书写的规范化的学校统计数量10个;要求设计图形、图表的规范化与标准化的学校统计数量9个;要求学风严谨性的学校统计数量5个;要求摘要表述简洁规范反应核心内容的学校统计数量2个。一级指标答辩情况主要包括三个二级指标:要求回答问题水平的学校统计数量9个,要求报告重点及阐述情的学校统计数量7个,要求着装及态度情况的学校统计数量3个。
(四)制定人文社会科学硕士学位论文评价的原则
从评价需求、评价过程、评价结果和评价持续等维度看,应关注以下六项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即分类方案在评价过程中要具有可操作性。分类不能过于复杂,分类颗粒度切分要恰当,以保证分类框架清晰简明,并在最大程度上能够与评价主体的常识判断保持基本一致,使评价主体较容易把握,从而提高评价操作的效率和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可比性原则,即分类方案的评价结果要具有可比性。只有同类比较才可以实现同一指标下的度量,评价结果也才具可比性、可信度,这就要求分类标准明确和界线清晰。可扩展性原则,即分类方案要具有一定的扩展张力。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等诸方面的日益交融和加速推进,专业学科也随之细分、交叉、融合。因此,保持评价分类体系具有较广的范围适应性和较强的功能扩展性,有利于评价结果的持续性比较和评价工作的一致性开展。可靠性原则。评价指标的设计不仅要考虑评估对象的特征,同时也要考虑指标的实际可操作性,指标的内容应明确,数量需适当,同时,同一参评项目中不同研究成果的各项指标间应具有一定的内在一致性,相互之间不会产生矛盾。客观性原则。保证评价指标的客观性,使评价指标及其评价结果符合研究成果的实际质量和水平,所设计的评价指标才具有现实意义。独立性原则。当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某一指标被修改或调整时,其他指标应具有适当的独立性,不会因某一指标的修改和调整而使评价指标或评价结果之间相互矛盾。
二、确立人文社会科学(法学类)硕士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
着重选取了人文社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学生代表和科研管理者开展问卷调查,共形成有效问卷200份。为保证问卷调查结果能够较好地反映人文社科各学科领域的实际情况,发放问卷时还对受访对象进行了学科比例控制。
重新选取了人文社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学生代表和科研管理者开展问卷调查,共形成有效问卷200份。为保证问卷调查结果能够较好地反映人文社科各学科领域的实际情况,发放问卷时还对受访对象进行了学科比例控制。
人文社会科学(法学类)硕士学位论文评价指标(答辩用)
三、评价体系的应用及结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