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4-17 18:00:2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认知心理学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认知心理学论文

篇1

认知心理学是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思想影响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哲学主义思想观念,它最早出现在19世纪50年代,经过数百年的发展,认知心理学已逐渐成熟,也渐渐地成为了当代心理学发展的主流学派。而成人英语教育中的认知心理学的引入,对教育产生了发挥着指导性的作用。

1.2认知心理学在成人英语教育中应用的背景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也越来越大,但由于近几年来成人教育发展越来越快速,导致施教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包括学生英语基础水平参差不齐、教材针对性不强、教学方法不当、教学进度难把握等。学习的过程是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的相互作用,最终在人脑中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而认知心理学的引入不仅能解决上述问题,还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对促进成人教育的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1.3研究内容和方法

认知心理学在考虑到人脑与计算机的相似之处后,采用电脑模拟人的认知过程。由此可看出,认知心理学的本质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常见的认知心理学研究方法主要包含反应时研究法、计算机模拟和类比法和口语记录法三种方法。反应时研究法是一种科学性证明法,可以提供更多的有关内部状态的信息。计算机模拟和类比是心理学家采用的一种特殊方法,可以用来检验某种理论,发现其缺陷,从而加以改进。口语记录法是运用最多的方法,对研究人类思维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2认知心理学对成人英语教育的指导作用

2.1注重认知能力的培养

在成人英语教育中,提升学生的学习策略能力、反思能力及学习课程的能力是重点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认知能力的方法有很多种,包括:教会学生吸收知识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等,这些方法不仅有利于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学生对教师的依赖程度还比较明显,为了让学生独立地运用认知策略,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指导。一是让学生了解认知策略的运用条件和知识;二是为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在教师的示范指导下,对学生的思维过程进行指导。

2.2注重对学习过程的研究

2.2.1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为了有较高的教学效率,在上课之前,教师要对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进行了解,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师除了要对教学材料进行分析取舍外,还要加入教学材料进行补充,使教学内容与学生掌握的知识达到逻辑关系上的关联统一。

2.2.2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课堂导入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要可以学生使所学的知识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建立联系,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学习新知识要在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找到可相互作用的关联点,这就是认知同化理论的核心-相互作用。

2.2.3进行有效地教学设计

教师在进行新知识传授时,要考虑实际的教学情况,以信息加工学为依据,避免额外认知负荷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不利影响。另外施教过程中要注意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课堂的设计;二是注意各个章节之间的联系。课堂的设计要求教师进行新知识的选择,避免学生出现无法理解内容的问题出现,还要注意重复教学,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记忆。加强各个章节之间的联系,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2.2.4强化记忆

在现代成人英语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是强化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不同形式(包括声音、形状、色彩等)的传播,使学生在收到多个感官的感知信息后,在头脑中形成多个相互联系的通路,加强知识的记忆和信息的提取能力另外分类归纳也是加强记忆的一个重要手段,不仅有利于记忆过程的信息贮存,还有利于信息的提取。

2.2.5丰富学生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在成人英语课堂上,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使学生以更为活跃的思维对提出问题进行分析,在学生进行课堂练习时,应提醒学生认真审题,理清思路。教师可在课堂讲解时引导学生阐述自己的做题思路,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认知结构和思维策略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此外还应注意教材的编排,要依据信息加工学对教材进行编排,不仅可以减少学生注意力的分散,还可以减小多余内容对学生注意力的影响,对提高学习效率有很大的帮助。

2.3注重对学生的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关注学生学习效率是否提高,另一方面则是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无改善。由于传统的考试测评不能真实地反应出学生的学习情况,所以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要强调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可在日常学习中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及努力程度等作详尽的记录。

篇2

在我们进行的课题研究调查中,中职学生很大一部分同学的自控能力差、沉迷玩乐或学习不得法,学习成绩普遍较差,在基础学习阶段饱受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训斥和同学的冷漠,总觉得自己不如他人,存在着严重的自卑心理。

1.2感恩和责任感不强

许多中职学生的家庭教育环境一般,有的父母教育子女方式简单粗暴,有的来自单亲家庭缺少父爱或母爱,有的是留守儿童,这使得学生时常陷入孤独无助的境地,缺少爱和归属感,造成孩子撒谎、逃避、退缩、叛逆、极端和玩世不恭等心理特征,没有感恩的心理,对家长、老师、学校和社会都缺乏一定责任感。

1.3攀比和虚荣心理极强

该年龄阶段的学生生理及心理趋向成熟而尚未成熟,讲究外表和穿着、讲究打扮、物质追求高、心态不够平稳、依赖性强、相互攀比等心理严重。当然,职校学生的不良心理特征远不止这些,比如他们中很多有极其强烈的厌学心理,偏执,叛逆,沉迷网络、游戏等。班主任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寻找成因,针对性的开展班级管理和心理辅导工作。

2中职班主任应该运用管理艺术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2.1走进学生的内心

(1)以为人父母的爱主动走进“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前提。父母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而班主任却要求调整心态,必须做到这份神圣。端正学生观,他们是有些老师或家人眼里的“问题”学生,心理有病,在有些方面确实做得不如别人,但在班主任的眼睛里,“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要用心去挖掘、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满怀宽容和期待、信任学生,心疼他们,而不是头疼,要把他看成是自己的孩子,不放弃每一个学生,细心的关爱,用心的呵护,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2)以朋友的心态真诚的走进学生的心是很脆弱的,脆弱的心需要平等、尊重、理解、赏识的甘露来滋润。班主任要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兴趣,接受他们的爱好,与他们共同体会喜怒哀乐,帮助他们找回失去的信心,增强生活的勇气,强化他们自强自爱的信念。(3)以为人师表的人格无声走进教育是用人格塑造人格的过程,不管在治学还是在生活上,班主任都要为学生做出表率,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班主任首先要做到,这是尊重学生和关心学生,也是正面影响学生。老师用行为规范去引导学生的同时也要规范自己的行为。

2.2创建班级文化

人际关系对人的身心影响极其深刻,班级的人际关系是班主任,任课老师,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班级人际关系是一种高级形式的班级文化。创建积极、民主、平等、团结的班级文化,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1)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环境对人的影响极为重要,无论是客观环境还是人文环境,首先从客观环境教室上说,教室是学生的主要生活场所,教室的布置是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班级教室环境,是创建班级文化的基础,一个整洁、安静、和谐的生活空间,可以催人奋进,可以帮助学生获得心理的平衡。(2)渲染民主、平等的班级氛围民主平等的班级文化大氛围的建立需要借助的重要方式是班级活动。通过班级各项活动激发学生各项才能,让学生找到自信和热情,感受到自己和他人的平等。(3)促成团结进步的班级文化团结进步的班级集体意识是一种向上的群体规范,对学生的品德形成有巨大、无形的推动作用,作为班主任,要充分重视每一次以班级团体参与的各项具体事物,鼓励班级成员以班级主体人的身份参与进去。

2.3执行班级规范

班规对于班级管理具有神奇的作用。首先,要让规范形成于学生自己,让学生成为班级规范的拟定者,全程参与班规的制定,讨论,修改,通过,解释,在这过程中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明辨是非。其次,就是班级规范的公平、严格的执行,保持长时间的稳定性,不随意变动,人人平等执行,民主执行,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同学。

2.4把握与学生的沟通技巧

篇3

本研究课题立足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提升问题,重点调研了解用人单位对高职学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需求现状,并且搜集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面的建议。调查对象包括与南京市某高职院校有密切合作的校企合作单位以及其他用人单位的招聘人员。此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5份,有效回收32份。调查单位涉及到南京、无锡、上海等地的用人单位。所调查单位所有制形式较为齐全,其中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占大多数。在调查的所有单位中,房地产单位有2家,其余全部为电子、通信等制造业单位,这与工科类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领域相符。

(二)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需求调查结果分析

本研究将八项职业核心能力分成了四个层级,对各项能力每一层级的描述基本保持在同一水平,要求被调查者按照单位实际需求选择符合本单位需求的层级。以此为基础制定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进行调研。通过调查发现,各用人单位在对各类能力的需求选择中更倾向于层级二和层次三,这说明用人单位对高职院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层级要求还是比较高的;用人单位比较注重高职院校学生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与人交流的能力,而对于信息处理、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的能力则要求不高;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策略

由调查结果可知,高职院校在师资建设、课程教学、职业道德教育培养等方面,可以以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五项能力为第一层次进行着重训练和培养,以信息处理、创新革新、外语应用三项能力为第二层次进行培养,每项能力培养以用人单位的层次需求为标准进行。另外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推动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一)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进行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和实训教学

对于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一方面可以根据企业实际需求情况设置核心课程,并对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进行市场化嵌入式教学;另一方面可以适当设置调整专业选修课,进一步完善专业课程体系,更为适应专业市场的需求变化。对于实训教学方面,一是可以根据岗位需求,构建模块化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不断适应企业不断变化的岗位要求;二是可以采取模块化教学,根据岗位实际需求开展实训模块训练;三是对于实训课程要根据岗位实际需求不时更新教学项目,着重考虑实训教学的实用性、创新性以及综合性。

(二)重视并加大就业指导强度

一方面对刚入校的同学进行心理测试,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同时进行职业倾向测试,帮助学生能够更好的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并且通过对专业和职业的讲解和剖析,进一步推动学生在认识自身兴趣点、优势劣势等方面的基础上,能够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另一方面对大二的学生加强实训教育力度,在实训过程中帮助学生了解、熟悉企业真正的需求,让其知晓在岗位上能够成功所要具备的因素,通过组织参加招聘会的方式来让学生切身感受就业。

(三)多渠道培养学生职业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纳入教学目标,让学生对自身专业和将来的职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灌输职业思想,帮助学生树立职业意识,并能以一个职业人的身份来不断要求和激励自己;在实践性教学中,可以将学生送到企业中进行实训,实地培养自身的职业意识,加强学生努力训练自己职业意识和参与核心能力训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篇4

[中图分类号]C9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8―0043―01

1、人文医学服务的含义

(1)人文医学就是重视人的生命价值。“人文医学”简单地说就是在医学中贯彻人文精神。什么是医学中的人文精神呢?就是在一切医疗活动中,以人的生命为中心,重视人生命的价值,尊重生命个体的存在,在此基础上建立人性化的医疗政策、管理和服务,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文医学”是医学的最高境界,是一切医疗活动追求的最高目标。

(2)人文医学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病人的需要为本,以满足病人的需要为宗旨。满足患者的需要首先要了解患者的需要是什么。患者是弱势群体,在由一个健康人变为病人时,他的心理与生理发生了变化,他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病人的需要由强到弱分为以下几个层次:第一,安全需要非常强烈的上升到了主要地位。他需要医生帮他解除病痛。第二,对治疗过程知晓的需要。他需要了解治疗效果以及以后的治疗方案,还要了解治疗费用大致是多少。第三,心理安慰的需要。这时的病人有弱者的心理需求,他需要家人、朋友及医护人员的关怀。在某种程度上患者都具有心理障碍,尤其是重病患者,迫切需要心理安慰。第四,对环境舒适的需要。第五,被尊重的需要。虽然病人更关心他的安全,但是他的自尊并没有丧失,他需要医生、护士给他人格上的尊重。

从以上病人需求分析可以看出,病人首先是人,是一个有着各种社会属性的人,其次他是一个生病的人,一个在生理或心理方面有某种缺陷的人。因此,医生要把病人看做是一个有生命价值的人,要了解他的思想感情和喜好,在这个基础上为他实施人道主义的救治。医学只有与人文融为一体才能更有效地为人类服务。

2、人文医学服务的内容

(1)优秀的医疗质量和技术水平是人文医学服务的基础。人文医学服务的首要前提是医务人员能否解除病人的痛苦,为病人提供满意的医疗过程。如果医生不能以合适的技术手段及时为患者的病情作出明确的诊断,同时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缓解或解除病人痛苦,挽救生命,任何人文医学服务设施、服务都是空中楼阁。人文医学服务的基础首先是爱护生命,只有治病,才能救人。

(2)对病人人格的尊重和对生命的爱护是人文医学服务的核心。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而人的生命也只有一次。医务人员的手中掌握着千千万万人的生命,我们没有理由轻视任何一个生命。在生命饱受疾病之苦之际,医务人员要去完成天使的职责,挽救每一个生命。不管他是肢体残疾、老年痴呆、精神病患者,还是植物人,都要给予爱护和关怀,每个工作细节都要表现出对患者的关爱和尊重,人文医学服务强调尊重患者,核心是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人格尊严。这是人文医学服务的核心。

(3)建设高水平的医院文化和服务文化是人文医学服务的关键。医院文化对医院的发展有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医院文化建设的目标是在医院全体员工中建立起共同信奉和遵守的价值观、信念、行为规范。医院的价值观主要包含患者至上、关爱患者、尊重患者、方便患者、平等待人的人文精神,以及精诚协作、爱岗敬业的团队精神和专业操守。人文医学的医院文化注重提高医院员工的责任感和人文精神,自觉把人文医学服务化为自觉的行动。创建优秀的医院文化,就是要把人文医学提高到医院精神的高度,形成以人文医学为中心的服务文化。

(4)营造良好的就医氛围是人文医学服务的保证。就医氛围包括很多内容,主要有环境、语言、舒适度、沟通程度等。医院环境布局的好坏,直接影响人的心理感觉。营造温馨和谐的就医环境,使病人得到精神和心理的安慰;语言是沟通的桥梁,也是医院文明的窗口,医务人员所面对的是弱势群体,因此对医务人员的语言的使用有着特殊的要求。比如,导诊、标志、轮椅、微波炉等设施,解决好在就医、检查、交款、买药、治疗各环节中的等待时间和不便等问题;医患双方的沟通好坏直接会影响到病人治病的心情和行为,而沟通的主动权在医务人员手中,医务人员有责任主动告知应该告知的信息,包括治疗进程、治疗方案以及健康知识等。

3、人文医学服务提升医院的竞争力

(1)人文医学服务提升了病人对医院的信任程度,稳定了需求市场。医学不仅是技术,还应该是仁爱之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同级医院间在技术上的差别在缩小,它们之间的竞争更多的是服务细节上的不同,高端的竞争应该是细节的竞争。由于一个医院比另一个医院在就医上方便了一点,人文理念多了一点,而就是这“一点”赢得了患者的青睐,你的需求市场就得到了保证,你就拥有了独特的竞争力,从而稳定了市场需求。

(2)人文医学服务密切了医患关系,建立了良好的医院形象。医疗服务是一个独特的领域,它与其他领域不同点在于,它是一个高科技含量的企业,在这里信息是不对称的,患者对医疗消费是不能自我判断的,它完全依赖医生的单方面治疗。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如果对医生没有信任感,在治疗过程中就会对医院产生怀疑、恐惧和憎恨,导致医患关系紧张。人文医学服务要求充分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要自觉尊重患者的人格和权益。通过诚挚的问候、和蔼的微笑,尽可能多地与患者进行心理交流,耐心讲解医疗知识,帮助他们克服恐惧、怀疑、焦躁不安等情绪,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让患者把医护人员当做知心朋友,从而建立起医院良好的形象。

(3)人文医学服务创建了快捷的医疗流程,提升了医院的管理水平。人文医学服务要求给病人提供快捷的医疗流程,快捷的医疗流程也是打造医院成本优势的过程。服务流程只有快捷、简便才能使患者满意,而快捷、简便的流程也是医院节约成本所追求的目标。从患者的需求出发,医院要建立一整套完整的工作流程,每个细节都要有工作要求。服务流程越科学,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劳动和时间,成本就越低,医院的效益就越高。从病人走进医院大门开始,从挂号到看病,从检查到取药,全程都要有规范的操作流程,以病人为中心,创建满意的医疗过程。在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人文关怀和高标准的技术要求,打造精品医院,从而创造管理的新模式。

(4)人文医学服务成就了高素质的医疗队伍,提高了治疗水平。1988年8月,世界医学教育会议通过的《爱丁堡宣言》明确指出:“病人理应指望把医生培养成一个专心地倾听者、仔细的观察者、敏锐的交谈者和有效的临床医师,而不再满足于仅仅治疗某些疾病。”这对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文医学服务要求医务人员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具有现代礼仪、道德情操、沟通技巧、心理咨询等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医院医务人员是医疗服务和管理的主体,要打造精品医院,就要用人文医学服务的最高目标培养优秀的医疗卫生队伍。在对医务人员的培训中,注重社会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注重对医生尊重病人、关爱生命的培育,全面提高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篇5

 

当前,认知心理学在心理学研究中占主导地位,研究结果层出不穷,对教育技术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教材一方面要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而改变教学方式,还必须研究和应用不断发展的教育理论特别是教育心理学的认知学习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教与学,从而达到在教育技术条件下的教学最优化。因此,探讨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和研究方向,研究教育技术的观念更新,把握课堂教学的未来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认知学习理论的具体内容和具体观点。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人类倾向或才能的一种变化,这种变化要持续一段时间,而且不能够把这种变化简单的归之为成长过程。它包括三层含义:

1. 变化的时间是相当长期的,而不是一时的;

2. 变化的内容是记忆之中的知识的内容和结构的变化,以及学习者行为的变化;

3. 变化的原因是学习者环境中的经验,而不是动机、疲倦、药物、生理条件或环境条件等原因。

由此可见,认知主义对学习的定义强调知识的变化。因此,认知学习理论认为教育教学论文,学习的效果只能够间接的确定,即在学习者行为的基础上作出判断。学习结果与行为操作不是一回事,学习到什么不能单是指外部行为操作,应包括大脑中认知结构的变化和心向、态度的变化。学习的结果是头脑中认知结构的变化、认知方式的变化,即认知策略的变化,当然也会表现为相应的行为操作上的变化。学习的过程,不是消极的接受强化的过程和尝试错误的过程,而是积极主动地去理解(或对反馈信息加以解释)的过程。

二、认知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体现。

认知理论致力于研究教学操纵如何影响内部的认知过程。如注意、编码、记忆、回忆;这些内部认知过程如何导致新知识得获得及认知结构的改变;新学来的知识或新产生的认知结构如何影响操作。由此可见,认知心理学把教和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更重视学的作用;既注意学习的外部条件,但更重视学习的内部条件。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教学过程从本质上讲是一个认知过程,即将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的过程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认知过程是一种主动、积极的建构过程,同化和顺应是建构基本环节,也是两种基本的认知方式,认知过程就是由这两种基本的认知方式组成的。所谓同化,是指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对新知识进行改造,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以充实、完善、发展原有的认知结构:所谓顺应,当现有认知结构不能同化新知识时,就需要学生将此进行调整,一顺应新知识的产生,重建新的知识结构,使原有的认知结构得到更新和扩展。教学过程就是认知结构不断建构并提高的过程。

我们可以将认知学习理论的教学观分为三个主要论点:加工过程论、认知结构论和学习中心论。

1.加工过程论

认知心理学把人脑的功能与计算机的运算程序进行类比,认为认知过程就是信息加工过程。因此认知心理学关于教学的研究,主要探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何影响学生的认知过程,进而影响学习结果。教学方法只有通过影响学生的认知过程才能够影响教学结果,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学结果的间接因素,学生头脑中的认知过程才是决定学习好坏的直接因素。

2.认知结构论

现代认知学习理论不仅重视认知过程,而且十分重视认知结构。奥苏倍尔认为有意义的学习就是把新知识和原有知识联系起来,将新知识纳入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注重教材的知识结构或逻辑结构,而不太重视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当代认知心理学十分重视认知结构的研究。关于学生头脑中认知结构的研究,能为我们改革教材和教法提供科学的依据。

3.学生中心论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只有认知因素(包括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才是决定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的直接因素。因此,学习时的认知加工的深度和策略是决定学到什么的充分条件。总之教育教学论文,学生的学才是决定学到什么的最关键、最直接的因素。基于此,我们可以从中得到的启发是:在创造学习的外部条件时,必须加以内部的认知规律为前提;应该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应树立教学目标的新概念;应重视内在的认知动机的作用。

三、认知学习理论与教育技术相结合的意义

随着科技的不断向前发展,现代教育与信息技术已经无法分开,这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各种技术(包括视音频、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对支持和提高教与学的效果是肯定无疑的。在一些有条件的学校中,投影仪、幻灯机、多媒体等电教设备实施已经进入了课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正确合理的使用这些电教器材,才能够真正发挥他们的作用,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此外,认真研究学生的认知结构,结合认知学习理论,潜心钻研教学教法,进行教学设计,同样能够优化教学。由此可见,将认知学习理论与教育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调动学习兴趣

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曾经说过:“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作为内驱动程序系统中积极活跃的心理因素,对于学习起着催化剂的作用。所以说,激发和维持和维持学生内在学习动机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动机是指向学习活动的动机类型,,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认知内驱力是指一种掌握知识,技能和阐明、解决学业问题的需要,即一种指向学习任务的动机,求知的欲望。认知内驱力既与学习的目的性有关,也与认知兴趣有关。因为当一个人清晰的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与意义,并以它来推动自己的学习时,这种学习的目的就会成为一种有力的动机。而具有认知兴趣或求知欲的人常常会废寝忘食、津津有味的学习,并从中获得很大的满足。

2. 创设感知意境

心理学表明,感知越具体,表象形成就越清晰、深刻,越有利于促进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化,从而建立概念,培养能力。认知心理学认为创设感知意境就是在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间制造出一种“不协调”教育教学论文,将学生引入一种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中去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多媒体教学所创造的美妙的教学情境,适时适度地为学生提供直观刺激变抽象为具体,可集中显现出时空变换的流动美,视听兼备的立体美,景色物体的色彩美,师生的和谐美。这种情境能把学习的内容在大和小、动和静、远和近,快和慢,局部整体,外表和内显之间相互转化,打破了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给学生在视、听、思等方面带来的局限,学生的视野可在瞬间内完成时空的大跳跃。这就加大了教学的密度,极大的节省了教学时间,尤其是教学信息传递的增值率扩大,多次反复重现和化抽象为具体的特点。是教学内容鲜明生动,富于感染力,减轻了学生的负荷,优化了教学效果。

3.培养思维能力

认知心理学家沃特海默依据自己对在校生的实验,宣称儿童普遍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而传统的教育制度往往被传统逻辑和联想心理学理论所支配,应对阻碍儿童创造思维能力发展负责,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它具有的色彩、形象生动的画面以及富有情趣的解说会使学生处于惊奇探索的学习氛围中,既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又有利于学生创造精神的激发,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的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的思维是很活跃的,对同一个问题往往有不同的见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造一种民主的氛围,鼓励学生能够大胆的各抒己见,往往可以使他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增强其思维能力。

四.认知学习理论与教育技术相结合的方法

认知学习理论可以促进教育技术的发展,而教育技术的广乏应用又实现了教育的优化,因此如何将认知学习理论与教育技术相结合,成了教育技术领域广乏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1. 发展和培养学习者的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的心智加工过程的同部组织起来的技能”,是处理内部世界的能力。在教育技术中计算机的运用不再像以前一样,只是作为教学传递的工具传递知识或训练及技能教育教学论文,现在更多的是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注重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认知策略。为此,教学软件的类型也变得多样化,除了过去大量开发的练习型、辅导型、游戏型、模拟型软件外,问题解决型软件开发有了很大的进展。这类软件除了传递有关的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提出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不是简单的了解有关知识就可以完成,而是需要学习者参与到其中去,运用发现法进行学习。强调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它的特点是关心学习过程甚于关心学习结果,要求学习者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过程中。发现学习有利与策略性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合理知识结构的形成。

2. 重视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

元认知就是指主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认知,其中包括对当前正在发生的认知过程和自我的认知能力以及两者相互作用的认知。可以认为元认知能力的发展就是为学习者在心理上培养一位“老师”。根据认知学习理论,教学强调学生相互之间的相互合作,合作学习可促进学习者的意义建构,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这是因为:(1)学生相互之间的合作、交流有助于学生建构起新的、更新层次的知识结构;(2)在交流过程中,学习者的想法、解决问题的思路被明确化和外显化,学生可以更好地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监控;(3)在学习者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的交流中,他们要达成对问题的共同理解,建立和合适的问题空间表征,而这时解决问题的关键。

3 .注重教学媒体的认知作用

篇6

认知心理学是高师院校心理学专业的重要专业必修课程,其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决定了认知心理学科教学必须重视实验教学工作。作为认知心理学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和实践运用,提高认知心理学实验教学质量是提升心理学专业人才实践技能的核心所在。高师院校应当积极进行认知心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培养高素质的心理学专业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高师院校认知心理学实验教学问题反思

心理学科实验教学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心理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实验教学特别是对一些极具代表性实验的操作,可促使学生系统掌握心理学科的研究方法,并使学生的学习和研究能力得到大幅提升。认知心理学实验教学是认知心理学科理论知识实际应用与演练操作的重要平台,是认知心理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学科实验教学既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心理学科实验设计的基本知识,更要让学生掌握心理实验设计与实施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独立从事心理实验研究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故此,高师院校认知心理学科教学必须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及评价机制,建立科学的学科实验教学体系,才能更好地满足新时期社会对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综观当前许多高师院校认知心理学科的实验教学工作现实状况,由于缺乏足够的认知心理学科相关的专业实验仪器和配套设施及囿于其他各种教学条件的限制,认知心理学科实验教学尚存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认知心理学的实验教学形式相对单一,主要以小组进行简单的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动手实践操作的机会不多,不太会设计综合性和操作性的实验。特别是最近几年新升格的本科师范院校,整体而言师资力量较弱,办学条件相对较差,设备经费投入不足,大多购置一些传统的常规心理实验设备,学科前沿和高端设备极少,难以满足心理学科专业常规实验教学工作的需要,更不要说对学校科研工作的助推作用。认知心理学实验教学大多采用传统的较为单一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先进行理论讲授,然后由学生具体操作,再由教师加以总结。常常是教师先拟定或安排好实验教学内容,直接向学生介绍实验原理及操作步骤,学生被动地按照相关要求去复制实验,实验内容多为学科内容相关的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和研究型设计实验极少,这种实验教学模式极大地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最终导致学生缺乏独立进行实验研究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高师院校应当重视改革传统的认知心理学实验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适量增加学科综合性和研究型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能力,全面提升认知心理学实验教学质量。

二、全面提升高师院校认知心理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改革路径与实践探索

针对传统认知心理学科实验教学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有针对性地对认知心理学科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和探索成为必然,这对于提升认知心理学实验教学效果与促进认知心理学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是非常必要的。结合我校心理学专业认知心理学科实验教学工作的实际,我们在以下方面进行了系列实践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科学把握认知心理学科实验教学在心理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从心理学专业发展的角度而言,在确定认知心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时,首先应当认真考虑如何将认知心理学学科实验设计的相关理论、实验操作能力与培养心理科学研究能力有机结合,全面实现认知心理学实验教学的目标。随着当前心理学各领域实验研究的不断深入与发展,许多新的实验方法、技术和手段被广泛使用,研究内容也逐渐向各领域的纵深方向发展。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必须突出认知心理学科实验教学的核心引领作用,科学把握学科实验教学目标,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培养,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实验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提高学生进行综合设计并进行综合心理实验研究的能力,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生活。特别是要顺应当前时代与科技的发展,以生理学为突破口,适当增加脑与认知方面的实验项目,因为传统的心理学科实验对这一内容的研究相对薄弱,而脑与认知的研究又是当前认知学科发展的重要组成。为此,我们在传统的认知心理学科实验基础之上,增加了系列认知心理学新实验,主要借助心理测试仪、生物反馈仪、眼动仪、事件相关电位分析系统等设备开设学科新实验项目。实践证明,重视心理学专业认知心理学科实验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充分理解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掌握学科的基本实验设计方法,深刻领会认知心理学的经典实验和应用领域,熟悉认知心理学科的常用实验技术和仪器设备,初步形成从事心理实验研究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验教学不断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加强观察现实、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及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和服务意识,促进学生成长为高水平的心理学应用型人才。

(二)优化认知心理学实验教学内容,完善认知心理学实验教学方法

较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在认知心理学科教学工中重理论知识教学而轻视实验实践活动,或只注重基础性和验证性实验,对综合性与创新性实验关照不足。特别是近年来,认知心理学科知识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学科相关实验设备不断推出,如生物反馈系统、事件相关电位分析系统、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等技术的广泛应用,认知心理学实验教学必须与时俱进,要打破常规的实验教学形式,实践中应当认真筛选验证性实验,保留学科较为经典的实验项目,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基本功及实验素养,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科研素质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安排认知心理学实验内容时应强调基础性和系统性的高度统一,将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向综合性、创新性实验拓展,增加学科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拓展部分开放性实验,培养学生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完善认知心理学科实验教学体系。相对传统的实验教学手段而言,改革认知心理学实验教学应当特别注重认知心理实验教学与计算机科学技术有机结合。如当前广泛应用的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Poten-tials,ERP)研究技术,其核心就是将心理实验与计算机技术紧密结合,学生可通过知觉刺激记录和分析个体的脑电活动以研究或预测其心理活动,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针对性,能够全面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充分满足心理学专业应用性人才培养需求[5]。认知心理学的教学理论多来源于实验研究,又能在实践教学中得以验证,认知心理学实验教学必须突破传统的教学观念,积极建构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核心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

(三)加强认知心理学科教师队伍建设,建立高水平认知心理学教学团队

要全面提升认知心理学实验教学水平,必须重视认知心理学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充分挖掘教师的潜能,建立高水平的认知心理学实验教学团队,倡导合作与创新精神,这是认知心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前提基础。当前,社会对心理学人才结构需求模式发生转变,这必然促成对心理学科教学模式的积极转变,对高师院校心理学科教师的知识结构也必然提出更高的要求。高师院校认知心理学科教师必须加强对认知心理学科新理论、新成果的吸收和应用,及时追踪本领域最新研究进展,并广泛涉猎交叉学科的知识,不断优化知识结构。特别是当前认知心理学科极为关注脑与神经认知研究,教师要更好地进行复杂的认知科学研究,这必然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实验研究能力,才能更好地进行相关研究工作。我院现有三名博士专业从事认知学科相关研究,并成功申请到相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部分教师也将研究的视角转向认知领域。同时,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学习过的心理学科相关原理,自行设计认知心理学实验范式、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启发学生积极参与研究教师的科研课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真正地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心理学专门人才。

(四)改革认知心理学科实验教学评价体系,突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改革认知心理学实验教学模式,首先必须打破认知心理学科过分倚重理论考试这种传统单一的考核方式,不能仅凭理论考试卷面分数来简单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优劣。有些学校虽然有了实验考核板块,但仅仅是流于形式。综观现有的认知心理学科实验成绩评定方式,一般是通过考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评价标准过于单一,不利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在认知心理学教学实践中尝试将学科的考核分成理论考核、实验考核和面试能力考核三大板块,按六三一分值计分。实验考核重点考查学生能否根据学过的知识对教师给定的实验内容进行独立操作,考核内容可包括认知心理实验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实验原理与设计、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等方面;面试考核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学科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素质,如要求学生采用专业知识回答驾车使用手机的危害等问题,并将考核工作贯穿日常教学实践。在实践中我们还尝试让学生结合学科实验报告进行学科小论文写作,部分优秀学生甚至可以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研究之中,这些都是认知心理学科行之有效的评价方式,在实践中可结合使用。

参考文献:

[1]傅亚强.实验心理学研究性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12,(02):151-155.

[2]朱俊卿.论地方高校实验心理学的实验教学改革[J].教育评论,2010,(02):44-46.

[3]张学民,舒华,张亚旭.实验心理学理论与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1,(06):33-38.

篇7

心理学大师罗伯特・索尔所(Robert L. Solso)的传世之作《认知心理学》是首版时间最早、版次最高的认知心理学教材之一,已经被翻译成了俄语、土耳其语和汉语,是一部具有国际影响的教材。2007年,在经过奥托・麦克林(Otto H. Maclin)和金伯利・麦克林(M. Kimberly Maclin)精心修订后,由阿林和培根公司在美国出版了第8版。2010年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和培生教育出版集团(Pearson Education Incor-porated)合作出版了仅在中国大陆地区发行的第8版影印版。然而这个影印版对原版的修订存在争议之处;同时研读发现,第8版原版正文对第7版影印版正文的修订也存在争议。本文将分别将对这两个修订进行探讨。

1 《认知心理学》相关版本简介

《认知心理学》(第1版)写成于30多年前,当时撰写时,罗伯特・索尔所面临巨大挑战,因为那时除了摩尔(More)和乌尔里克・奈瑟(Ulric Neisser)所著如今已被奉为经典的书籍,以及当时可用的数百篇文章和会议论文之外,并无样例可循。然而现在这本书已经被翻译成了俄语、土耳其语和汉语,除了现在这个版本(《认知心理学》(第8版)),还有一个国际版。[1](XV)[3](V)在中国,先后出现过多个中文译本,主译者包括:黄希庭、何华、邵志芳等。同时当前还出现了两个重要影印版。现将前面提到的“这个版本”和两个重要影印版概述如下:

《认知心理学》(第8版), 于2007年8月由阿林和培根公司出版。(本文简称“第8版原版”)

《认知心理学》(第7版)(影印版)。于2005年3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和培生教育出版集团联合出版。(本文简称“第7版影印版”)

《认知心理学》(第8版)(影印版)。于2010年7月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和培生教育出版集团合作出版。(本文简称“第8版影印版”)

这儿稍作补充说明的是:第7版影印版和第8版影印版仅限在中国大陆地区发行,不包括中国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及中国台湾地区;在第7版影印版在中国出版前2个月,即1月16日主编罗伯特・索尔所仙逝,其后的第8版原版由奥托・麦克林和金伯利・麦克林修订完成。

2 第8版影印版对第8版原版的修订比较分析

在本文第一部分将《认知心理学》相关版本作了个简单介绍,本部分将对第8版影印版对第8版原版的修订进行整体比较,并做些简单评述。

第8版影印版与第8版原版相比,从整体上看主要有如下差别:

2.1 在正文前部分(The preliminaries, Front matter)

第一,增加了“导读”。

第二,将“术语表(Glossary)”提前,放在了第VIII与XVII页之间。这有助于读者更好的理解书中的相关术语。

第三,将目录(Contents) 作了中文翻译。但第8版影印版中目录较之第8版原版有删减,这使得第8版影印版中目录不如第8版原版清晰明了,有些层次不清,让人费解。

第四,将前言(Preface)作了中文翻译。

正文前部分的这四个变化,均采用中文说明或者进行了翻译成了中文,这能够降低英文阅读的难度,方便中国读者学习理解,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2.2 在正文部分(The text)

第8版影印版中各章前面除了增加了中文的“本章导读”,其英文正文与第8版原版内容有微小修改,比如删除了个别单词,变换了个别图片等。但有些修改存在争议,这在本文第4部分将会简单论述。

2.3 在正文后部分(Reference materials, Back matter, or End matter)

第一,第8版影印版将参考文献(Reference)只刊印出了第一页,其余部分制成了电子版,在其网站(hzbook)可以免费下载。出版社的这种做法很值得称赞,在一定程度上,它不仅能降低出版费用,也能减轻购书者的负担,还能方便学者在文章写作时的引用。

第二,第8版影印版删去了第8版原版中作者索引(Author Index)和主题索引(Subject Index)。删掉这部分不太利于读者和研究者利用并查询相关内容。

最后,上面整体比较分析和简单评述了第8版影印版对第8版原版的修订。下面将重点以“第9章(Chapter 9)”为例, 比较分析第8版原版正文对第7版影印版正文的修订。并作简单评议。

3 第8版原版正文对第7版影印版正文的修订比较分析――以“第9章(Chapter 9)”为例

第8版原版正文对第7版影印版正文作了大量修改,其修改整体是成功的。“麦克林他们对罗伯特・索尔所后期的教材进行了继承创新,通过大胆的修改重组使第8版反映了认知心理学领域的最新动向,同时保留了在学生和老师中都深受喜欢的教材优点。章节修订时尤其关注板式的美化、案例的典型以及语言的清晰。”[1](封底)但是修订后的第8版原版也存在不少争议之处。邵志芳就曾在“导读”部分指出:“这本教材也不是十全十美”,“就其英文版而言,除了文字比较艰涩之外,语法错误和内容之间的匹配错误也时有发现。” [3](IV)下面就以第9章为例比较分析第8版原版正文对第7版影印版正文的修订。

这儿需要补充说明的是,选择第9章为例是因为“第9章(Chapter 9)”讨论了知识的表征,“知识的表征”被罗伯特・索尔所认为:“在某种程度上是认知心理学里最为重要的概念” [1](253) [2](261) [3](271)。因此该章节在书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讨论清楚了该章节的修订还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第9章内容。第9章主要包括章节标题、预习性的思考题、正文内容和章节的末尾-学生资料中心几个部分,现详记叙分析如下:

3.1 章节标题

第7版影印版中的章节标题为:The Representation of Knowledge(知识的表征), 在第8版原版中修改为:The Verbal Representation of Knowledge(知识的言语表征)。这样的改动,表述更加准确,单元主题更加突出,可以和第10章 The Visual Representation of Knowledge(知识的视觉表征)形成对比呼应,有助于帮助读者理解掌握。

3.2 预习性的思考题

第8版原版完整保留了第7版影印版中的这一部分内容,这一部分的确有编者在前言部分讲到的诸多好处:“我们认为这些问题能够抓住学的注意,并鼓励他们在深入阅读本章内容前能够自己开展一些思考。我们知道,如果学生事先对将要学到的知识有一些头绪,他们对关键内容就好学得更好。” [1](XVI)[3](V)但是由于第8版原版中的本章正文内容较之于第7版影印版已经做了巨大修改,所以思考题也应随之做出调整修改,然而第8版原版未做任何修改,比如,思考题5和6在第8版原版中就很难找到答案,因为思考题5和6在第7版影印版中的这部分相关内容在第8版原版中已经被删掉。这样将影响学生的预习效果,如果学生要知道思考题5和6的相关知识或许还得参考第7版影印版。

3.3 正文内容

关于正文内容,作者在前言中写到:“每一章的内容都得到了修改,以使内容更加清晰、艺术,文献更加贴近当今发展状况。”[1](XVII)[3](VI) 从整体上看,第8版的修订的确达到了这样效果,但部分删除和等级调整存在争议。

3.3.1 部分删除

第7版影印版第262页上的“Declarative Knowledge and Procedural Knowledge”、第263页上的表9.1、第276-277部分段落、第277页上的表9.3、第281-282页上的“Knowing What and Knowing That”都被删除。这几个部分实际上与第8版原版和第8版影印版上保留的内容及其相关,可以使内容更加充实完整,也更能帮助读者理解,被删除十足可惜。相反将第7版影印版第262页上的“Try This”、第265页上的“Cognition in Everyday Life”、第279-281上的“The Search for the Elusive Engram”和“What Amnesic Patients Tell Us When They Forget”、第283-284页上的“Memory: Consolidation”等部分删掉,还可以理解,一方面,的确这些部分有些艰涩难懂,另一方面,和章节内容主题关系也不是特别紧密。

3.3.2 等级调整

第8版原版将第7版影印版第271页上的“Spreading Activation Theory: Collins and Loftus(1975)”修改为“Spreading Activation Model”并将其在章节中的大纲等级提升了一级;同时第7版影印版第273页上的“Propositional Networks”也被提升了一个大纲等级。本文觉得这两个提升没有必要。将这两个部分放回原来的等级讲述更好,因为章节叙述是前后逻辑本身就很紧密,提升后反倒容易使人产生误解。读者很可能认为“语义网络模型”和“激活扩散模型”并列,无从属联系;也可能认为“知识的语义组织”和“命题网络”并列,无从属关系。

3.4 章节的末尾-学生资料中心

这部分的修订,有创新,基本能实现编者在前言里面讲述的目的。但也存在问题,那就是第8版原版只是将第7版影印版中的“Summary”换成了“Study Guide”,内容上几乎没有变化,也就是没有随正文的调整而调整;还有就是将“Key Words”换成了“Key Terms”, 内容上几乎也没有变化。或许编者在修订时忽略了这一问题。

4 对国外引进教材影印出版的思考

通过第3部分的比较探讨,在关于国外引进教材影印出版方面,也得出了以下一些思考:

第一,对外国经典教材引进影印出版也并非是原封不动照搬。因为外国的教材也并非完美,引进时需要认真审定,包括纵向对比(版次之间)和横向对比(同类教材),引进最优、最新版本,同时需要按照科学的原则加以修订。

第二,影印版教材的出版应当推陈出新。第8版影印版加入中文导读,和一些中文翻译,能降低难度;还有将参考文献制成电子版,在出版社网站可以免费下载等等,都是一些很好的举措。

第三,影印版教材应最大限度保存原版优点。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信息传播和书籍本身价值功能的最大化。但在第8版原版中一些有价值的东西被在第8版影印版中被删除,这甚为可惜。譬如,第8版原版中的作者索引和主题索引、第293页上的地图;前言中关于学习辅导资源(a test bank, instructor’s manual)和网站(/solso8e)的叙述段落,等等,在第8版影印版中都被删除。这些删除会影响到读者的学习理解,也不太利于知识的传播。

第四,影印版教材出版应确保内容上正确性。首先,不应随意修改原版内容,涉及国家安全的内容可以例外。其次,标注必须准确,第7版影印版第275页上的图9.5在第8版原版和第8版影印版中被删掉,考证发现这应该是一个错误删除和匹配错误,因为第8版原版第263-264页和第8版影印版第281-282页上的相关段落就是对这幅图的阐释,而不是对第8版原版第263页和第8版影印版第281页上图9.5的阐释。因此第7版影印版第275页上的图9.5应该增补进第8版原版和第8版影印版里,同时要调整相应的图标序号,第8版原版第263页和第8版影印版第281页上图9.5应该修正为图9.6,后面依次类推。

第五,影印版教材出版应确保格式上的规范性。第8版影印版将第8版原版中的目录删减简化,违背了目录应当与内容大纲一一对应的原则[4](41)。为读者阅读增加了额外的负担和困难。第7版影印版和第8版原版在目录上做得较好。

5 结束语

本文首先对编者及《认知心理学》相关版本进行了简单介绍,然后对第8版影印版对第8版原版的修订进行了比较分析,其次以“第9章(Chapter 9)”为例探讨了第8版原版正文对第7版影印版正文的修订。最后得出了一点对国外引进教材影印出版的思考。期待与大家共同探讨,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理解《认知心理学》(第8版)和第9章的内容,同时也希望能带给编者和出版社一些启示。由于第7版原版教材的缺少,而第8版影印版对第8版原版的正文修改微小,可以推定第7版影印版对第7版原版的正文修订也可能微小,基于这样的推断,本文大胆地将第8版原版正文与第7版影印版正文进行了修订比较。而这样的推断是否成立,还需考证。同时行文也只是笔者的一些肤浅认识和思考,其中若有欠妥之处,恳请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1]Solso, R. L.,MacLin,M.K.,& MacLin,O.H.. Cognitive Psychology[M].Anaheim:Allyn &Bacon,2007.

篇8

综观近13年间翻译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可以发现其总成果量呈明显上升的趋势。从总体上看,其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2001年-2004间,翻译心理学研究增长缓慢且不稳定,13年期间共发表相关学术论文36篇;2004年后则进入了活跃的发展期,研究成果量趋于稳定。由此可见,国内研究者越来越关注翻译心理学的研究。

(二)研究内容

我国的翻译主题研究近十年来已取得一定的成果,尽管这些成果尚无法与翻译客体(即译品研究)媲美,但是它们却预示了未来翻译研究的新趋向。结合笔者在CNKI中检索到的近十几年的学术成果来看,可以将这些研究成果归纳为两个方面:(1)翻译心理学理论模式研究;(2)翻译过程中译者的思维活动研究。1.翻译心理学理论模式研究肖辉指出翻译过程不是线性的过程,译者可从下一个阶段向前一个阶段推进。Nida的翻译模式没有涉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思维活动。Bell则更进一步把翻译模式理论涉及到了思维方面的探索。而王军在对Bell的翻译模式理论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认为Bell视图从认知思维的角度描述翻译的思维过程,但缺少操作性,没有很好的实用价值。许钧更进一步提出对翻译过程的研究不仅涉及语言转换层面的具体过程,而且涉及到人类理解行为的基本倾向和伦理原则。宋德生突破性地提出一贯讲究从认知看待翻译,也会忽略了认知可能会限制翻译。他们的研究无疑从宏观的角度对翻译心理学作出一定的规范和引导。同时,不同的心理学理论也被引入,其中包括认知心理学,心理学视觉误差,格式塔意象模式,心理空间理论等,这就使研究的理论依据得到了加强。2.翻译过程中译者的思维活动研究谭业升在传统翻译教学的基础上,探讨了译者双语表征的认知特征及视觉化翻译等,强调了学生在翻译教学中的主体认知建构。这也表明了培养译者的主体意识开始引起了关注。金明在承认前人对翻译主体认知建构的重要性的基础上,还建设性地提出了译学研究应当把科学方法与人文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倡导了译学以人为本的理念。这些研究无疑从对译者的理念、修养上做了宏观定位。而从译者具体的思维层面上,肖坤学否定了传统翻译理论把词汇层面的翻译看成一个语言符号的转换问题,从译者认知的角度探讨了词语的翻译问题,有助于纠正译者的传统符号思维。张晓雪从拉康的"镜像理论"出发,将心理学和语言学认知相结合,尝试对翻译过程及其间译者心理状态的变化发展作出全新的阐释。邓志辉取翻译过程的认知心理研究视角,将TAPs定性研究与量化问卷的定量研究相结合,其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为更清晰地认识译者进行单字翻译的过程因素提供了有益的实证研究资料,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思路。王湘玲基于口译过程模式和翻译能力理论,通过刺激回忆、问卷、笔记和访谈四种方法,针对交替传译过程中译员认知心理因素对其口译策略选择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探讨了影响译员的认知心理因素。

(三)研究方法

在整个翻译心理研究方法体系的架构中,刘绍龙提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其进行研究:定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实验研究和其他研究。根据对收集的这36篇论文的统计,国内的翻译心理学研究中基于统计数据的描写性和实证性研究的文章共有2篇,只占论文总量的5%,非实证研究方法占主流地位,其研究量占95%,而且主要集中在最近两年内。这也说明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意识到了实证研究的重要性。

篇9

日语论文范文参考文献:

[1] 张琨.大学日语听力教学之我见[J].东京文学,2011(9).

[2] 陈荻.关于日语专业听力课设置的研究[J].科教文汇,2011(4):115,130.

[3] 闫晶.日语高年级视听说课程教学模式改革[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2):169-170.

[4] 余亮.浅谈如何改善日语专业听力教学[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11X):273-274.

[5]松见法男.浅析第二语言的认知过程[J].认知心理学第2巻——有趣的语言实验室[M].京都:北大路书房,2001:195~219.

[6]广濑雅彦.日语表记心理学——单词认知过程中的表记形态与表记频率[M].京都:北大路书房,2007.

[7]森敏昭.认知心理学第2卷——有趣的语言实验室[M].京都:北大路书房,2001.

日语论文范文参考文献:

[1]李无未.日本学者对日语汉字音与汉语中古音关系的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4).

[2]黄莺.日语汉字词汇教育——以中日同形词为主要研究对象[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01).

[3]李无未.中日汉语音韵学研究的差异——以比较学术史的眼光观察[J].古汉语研究,2006,(04).

[4]刘淑学.汉语中i韵尾字的汉、日读音对比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2).

[5]刘淑学.日语拨音音节汉字的音读与汉语音韵的对比研究──兼论研究日语汉字音读的意义[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01).

[6].日语汉字语音回路的研究——基于形声字音符的认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6,(03).

日语论文范文参考文献:

[1]川上正浩.日语特色视觉单词认知的综合处理模型构建[A].大阪樟荫女子大学研究纪要(3)[C].2013:249.

[2]邱俞媛.台湾人日语学习者听力条件下日语单词认知处理研究——以同根语、非同根语、平假名单词和片假名单词比较为中心[J].日语教育,2007,(132):108~117.

[3]邱俞媛.台湾人日语学习者听力条件下日语单词认知处理研究[A].广岛大学大学院教育学研究科论文集第二部[C].2006:267~273.

[4]邱学谨.台湾人日语学习者日语汉字熟语处理过程研究——以中日同根语和非同根语的比较为中心[A].广岛大学大学院教育学研究科论文集第二部[C].2002:357~365.

[5]小森和子.L2为日语的日语文章理解过程中L1单词认知处理方式的迁移研究:以视觉条件下和听觉条件下的差异性比较为中心[A].横浜国立大学留学生中心论文集[C].2005:17~39.

[6]蔡凤香.母语为汉语的高级日语学习者日语汉字单词处理过程研究——以先行呈现目标句子为中心[A].广岛大学大学院教育学研究科论文集第二部[C].2009:205~212.

[7]蔡凤香.母语为汉语的高级日语学习者日语汉字单词处理过程研究——以同根语和非同根语为实验材料的语言干涉实验[J].日本語教育,2009,(141):13~24.

[8]蔡凤香.母语为汉语的日语学习者日语汉字单词处理过程研究[J].广岛大学日语教育研究,2011,(21):55~62.

[9]蔡凤香,松见法男,费晓东.日语汉字单词处理过程研究——母语为汉语的中级日语学习者为实验对象[J].2012:43~66.

[10]茅本百合子.单词判断实验过程中汉语母语者日语汉字单词处理过程研究[J].教育心理学研究,(50):436~445.

[11]梁宁建.当代认知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篇10

文化是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民族、企业、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中华文化经历五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内涵和审美情趣。尤其是在北京奥运会之后,大量的有中国特色的设计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开始在设计界中暂露头角,加深了中国元素在世界范围内的认可度。如何有效地运用中国的传统元素来做设计,并将其与现代设计相结合,使之服务于现代人,成为现在设计研究者不可忽视的课题。

笔者持着学习和探讨的态度,试图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和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以及人的记忆系统中己有的经验、信息等对于设计的影响,并以中国元素的视觉形象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来阐述其在当下空间设计中的意义。

一、认知心理学与现代设计

1.认知心理学的相关概念

认知心理学是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研究的是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是认知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认知心理学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认知心理学认为凡是研究人的认识过程的,都属于认知心理学。而目前西方心理学界通常所指的认知心理学,是指狭义的知心理学,也就是所谓的信息加工心理学,它认为人的认知过程就是信息的接受、编码,贮存、交换、操作、检索、提取和使用的过程,并将这一过程归纳为四种系统模式:即感知系统、记忆系统、控制系统和反应系统。在这个系统模式中,记忆系统与设计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记忆是原先的刺激不复存在时所保持的有关刺激、事件、意象、观念等信息的心理机能,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在记忆系统回忆和再认的过程中,存在对于先前的信息和经验重组和创新,因而,这个过程对在设计过程中创造性思维的开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对设计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

2.记忆系统与现代设计的关系

阿恩海姆在他的著作《艺术与视知觉》一书当中,曾经提出过:“我们得到的最新形象,是储藏于我们记忆仓库里的大量形象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认知心理学认为人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他的行为和当前的认知活动起决定作用。也就是说,在艺术设计一中,我们所得出的新的视觉形象都和我们记忆系统中的经验有关,通过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对记忆系统中的经验和信息的视觉形式进行复制和重组。因此,如果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待传统文化元素设计中的运用,可以这样认为,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我们把存储在记忆系统中的不同记忆类别的元素信息进行提取、重建或者重组,通过创造性思维将信息编码输出,用产品的形式或者视觉形式反映到我们的设计作品中。如何将记忆系统中的传统元素重建或者重组?我们应该首先存储或者理解传统元素,才能更好地驾驭传统元素在设计中的正确应用。

二、中国元素在传统文化背景下的视觉形态的应用

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是形而上的,而在艺术设计中,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运用实际上是对这一意识形态进行了物质化,以可视的形态,通过我们的创造性思维,最终以艺术作品的形式将其表现出来。因此,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运用实际上是对其视觉形态的运用。

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觉形态进行设计,重点在于借用某些具有象征意义的视觉形态来表达某种志趣、情感和思想;或是对传统元素进行创新,将传统的设计语言渗透于现代的设计之中,创造出新的视觉形态,使其既有传统元素的形似和神韵,又具有现代设计的意味与形式,唤醒个人的记忆与民族的记忆,进而体现出某个民族的气质、精神和理念。具体的方式有如下几种:

1.复制和仿制。设计中运用传统文化的视觉形态如色彩、造型以及纹样,遵循原有结构上的韵律、节奏和秩序,采用“传统外观,现代结构”或者“现代外观,传统结构”等方式,与现代事物相结A e进行重组和重建。这种方式是对传统文化视觉形态的一种借用,并非机械的照搬,而是要运用现代事物作为载体,做到传统和现代相结合,从而形成新的形象。

由中国当代著名艺术家卢昊悉心设计的中国限量版法拉利599 GTB Fiorano跑车就是传统和现代相结合,中西合璧的最好例子。卢昊用现代创意的手法将中国古典元素—宋代哥窑开片瓷器式的纹理通过手工漆绘形式在车身上。方向盘点火按钮上“启动”和转速表上“零一十”的字样,均采用中国书法篆体。将中国元素和西方现代事物完美结合在一起。

2.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变异和进化。对元素的提取、转化和抽象再重构,这是当前设计中广泛使用的方式。设计师在丰富的文化传统中去捕捉和发现美的元素,在这些元素中提取适用的材料,使其成为自己创作的素材;同时对这些提取的元素进行转化和抽象,根据形象的构成,结合现代构成意识对中国传统艺术重构。用现代的观念和审美情趣去重新阐释和发掘传统的精华,寻到东西方文化的接合点,再有效的与设计作品相结合,形成有传统文化气息的设计作品。1998年建成的上海金茂大厦的设计是一个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提取转化处理典型的例子:设计师将古典的“塔型”结构运用到一个现代的摩天大楼的建筑设计中,没有将中国塔形生硬的放大,但整个建筑的比例是与中国塔形美学比例和力学是相吻合的。建筑师将中国传统的密檐式塔作为设计构思的原点,将密檐式塔的韵律、轮廓线及细部加以高度的概括,使用“高技派”的设计手法,将传统建筑的精神通过现代的设计理念和构造手段表现出来。

3.透过文化元素表象寻求思想根源。从中华民族整体文化中寻求构思源泉,推陈出新。吴良墉先生设计的曲阜孔子研究院建筑群,它是传统文化及建筑思想运用的成功范例。

孔子研究院的园林设计采用的方式是古代的“书院”方式,构思精巧,布局严谨。设计中在建筑的北面堆土以象征坐山,南面堆土以象征案山,同时建筑左面引水成渠以喻青龙,前面的小沂河正对应风水中的“金带环抱”,整个布局体现了传统的文化观,也气和了传统的风水说要求建筑的选址负阴抱阳,前面有案山,背面有坐山的要求。整个设计还运用提炼的传统元素,充分使用隐喻的手法,将多种古代建筑元素作为设计的原型,并按照现代的美学观加以变异,来重新演绎传统。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