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17 18:00:3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普通心理学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教育学科的理论基础。该学科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的学科,是心理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础研究。学好这门课有助于学习心理学的后续课程,有助于学习其他的教育理论和提高教师职业技能。
《普通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知识、抽象内容比较多,对于“教”和“学”来说,都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学”,相对说来难度更大。因此恰当的通过教学模式、方法、优化课程资源等,能促进学生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掌握心理学发展的一般趋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一、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过程坚持的原则
1、明确普通心理学的教学目标
普通心理学的教学目标是要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的“一般”知识和“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知识、掌握心理学发展的一般趋势。该学科的学习,应达到三方面目标:
(1)认知性方面。通过学习普通心理学课程,使学生能了解每一章的心理学知识脉络,认识掌握基本概念、规律、原理等;识记理解普通心理学重点、难点内容;学会运用普通心理学的理论、方法解释现象;
(2)技能性学习方面。掌握普通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初步具备运用普通心理学的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将普通心理学理论运用到实际,提高学习管理心理学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生活态度、求实科学态度、宽容人生态度。价值观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
2、坚持理论与实际的原则
对教学内容的教学,坚持理论与实际结合,以促进理解与应用。运用学生实际学习、生活中案例与理论知识的结合;理论与实际结合也包含讲练结合思想。理论与实际包括学生整理笔记、做习题、做小论文等。做好学生的体验活动。
3、教学注重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理论的传授的原则
普通心理学处在“入门”的地位。所以注重基本理论、基本实验、基本原理的传授的原则,有利于学习心理学其他分支课程,有利于学习的正迁移。
4、坚持教学过程的教学互动,发挥双主体的作用
发挥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作用,既不单纯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也不过分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为此教师要系统、准确、有深度地掌握好教学内容,学生要在学习中以积极的态度投入才能做好学习过程的主体。
5、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运用心理规律进行教学的原则
知识是无限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掌握知识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运用思维、记忆、强化规律、学习理论等促进教学。
6、重视学科发展前沿的介绍
心理学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各个学科都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新成果,如情绪对认知与行为的影响、智力理论的新发展和社会心理学理论与技术的进展等。
二、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为提高教学效果,增强教学质量,普通心理学课程,应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讲授内容的不同进行教学。
1、在讲授中“分析、案例、互动”相结合教学模式与方法
普通心理学课程的重点是每一章的基本概念及规律等。所以要细致讲解分析概念与规律、分析概念与规律的每一部分内容;使学生对心理学概念、规律、原理、理论有所理解。教学的基本原则是直观性,所以运用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心理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解释一定形象化、要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互动了解学生的理解。
2、体验、讨论、教师导向结合的教学模式
创设问题情境叫学生进行讨论,对某种理论或某些有普遍性的问题组织专题研讨、写课程小论文,既可以发挥学生主动性,也可以使学生加深了对心理学概念、原理、理论地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师的职能是针对学生的理解情况进行导向。
3、课堂学习与课后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扩大学生的视野,既补充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也为学生学习知识奠定了必要的知识基础,加深了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同时也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提供了的机会。另外,每章讲授结束之后,适当安排作业与练习,巩固学习效果。布置各种不同的作业,如案例分析报告,评价报告等。
三、课程资源的建设
1、精选教学基本内容
彭聃龄主编《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叶奕乾等主编《普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春兴主编《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孟昭兰主编《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黄希庭著《心理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张述祖著《基础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美)格里格·津巴多著,王甦等译《心理学与生活》人民邮电出版社。这几本书比较经典。 教师在仔细阅读基础上,形成一个有层次、有系统、有深度、有逻辑性的,既有实用性又有学术性教学内容。
2、增加大量的研究资料与图画资料
为学生的学习增加有趣的与形象性材料。
3、关注新成果
增加反映学科新成果的内容。
四、课程考核体系构建
一般来说,普通心理学是研究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般关系客体包括自然客体与社会客体。社会心理学则主要研究主体与社会客体之间的特殊关系,即人与人、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普通心理学研究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般关系所获得的规律可以应用于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主体与社会客体之间的关系所获的规律也可以丰富普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传统上着重于研究个体、个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社会心理学则着重于研究群体中的个体、群体、人与人、人与群体的关系。
社会心理学与个性心理学的关系更加密切、更加复杂。美国心理学会迄今仍把个性与社会心理学放在一个分支里。一般说来个性心理学是研究个性特质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涉及自然和教化的关系、涉及较稳定的心理特质,而社会心理学则主要研究直接社会情境对个人的影响以及个人对这个情境的解释的作用。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发现表明,直接社会情境的作用往往被低估了。
社会心理学的专题研究,开始于19世纪下半期。1860年出现了拉察鲁斯和斯坦塔尔关于民族心理学的系列论文。此后,塔尔德的《模仿律》西格尔的《犯罪的群众》、勒邦的《群众心理学》等著作陆续出版,为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和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分别出版了社会心理学专著。这标志着社会心理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和德国心理学家默德开创了实验社会心理学方向。虽然用实验方法研究社会心理学问题,可以上溯到1898年特里普利特关于社会促进的实验研究,但真正开创、推广这个方向的是奥尔波特和默德。在他们之后,实验社会心理学才开始在西方特别是在美国成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流。
奥尔波特的著作《社会心理学》问世以后,社会心理学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1928年瑟斯顿提出了态度测量法,把由托马斯和兹纳涅茨基开始并成为当时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的态度研究,提高了一步。1934年莫雷诺提出了社会测量法,用以测量群体内人际吸引和排斥问题。1938年勒温把场论引进社会心理学,提出了个人生活空间或场的概念,认为行为是个人特点和情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函数。20世纪40~50年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勒温的影响下,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群体影响和态度问题。
50年代,阿施等人开展顺从的研究。以霍夫兰为首的耶鲁学派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说服的研究。费斯廷格提出了认知失调理论,这个理论成为60年代的研究中心。到了70年代,由海德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一书奠定了基础的归因理论成了研究重点。80年代以来,认知社会心理学和应用社会心理学日益受到重视。
中国社会心理学在50年代以前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而存在过。早在清末民初,已有人介绍过作为心理学重要分支学科的社会心理学。20年代出版了勒邦的《群众心理学》、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以及奥尔波特的《社会心理学》等重要著作的译本,中国学者自己也编写了一些社会心理学著作。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随着时代的演变而有所不同。早期的社会心理学侧重于研究大型群体和群众的心理现象,如拉察鲁斯、斯坦塔尔、冯特关于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塔尔德、西格尔和勒邦关于群众心理的研究。这些研究者所提出的某些思想直至今天还有影响,如塔尔德的模仿律、勒邦的群体极端化和个性消失的思想等。20世纪初态度的研究成为中心。实验社会心理学方向出现以后,社会促进的研究成为中心。以后,群体过程、说服、顺从、认知失调、归因等分别成为某一时期的研究中心。
一般来说,普通心理学是研究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般关系客体包括自然客体与社会客体。社会心理学则主要研究主体与社会客体之间的特殊关系,即人与人、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普通心理学研究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般关系所获得的规律可以应用于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主体与社会客体之间的关系所获的规律也可以丰富普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传统上着重于研究个体、个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社会心理学则着重于研究群体中的个体、群体、人与人、人与群体的关系。
社会心理学与个性心理学的关系更加密切、更加复杂。美国心理学会迄今仍把个性与社会心理学放在一个分支里。一般说来个性心理学是研究个性特质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涉及自然和教化的关系、涉及较稳定的心理特质,而社会心理学则主要研究直接社会情境对个人的影响以及个人对这个情境的解释的作用。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发现表明,直接社会情境的作用往往被低估了。
社会心理学的专题研究,开始于19世纪下半期。1860年出现了拉察鲁斯和斯坦塔尔关于民族心理学的系列论文。此后,塔尔德的《模仿律》西格尔的《犯罪的群众》、勒邦的《群众心理学》等著作陆续出版,为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和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分别出版了社会心理学专著。这标志着社会心理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和德国心理学家默德开创了实验社会心理学方向。虽然用实验方法研究社会心理学问题,可以上溯到1898年特里普利特关于社会促进的实验研究,但真正开创、推广这个方向的是奥尔波特和默德。在他们之后,实验社会心理学才开始在西方特别是在美国成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流。
奥尔波特的著作《社会心理学》问世以后,社会心理学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1928年瑟斯顿提出了态度测量法,把由托马斯和兹纳涅茨基开始并成为当时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的态度研究,提高了一步。1934年莫雷诺提出了社会测量法,用以测量群体内人际吸引和排斥问题。1938年勒温把场论引进社会心理学,提出了个人生活空间或场的概念,认为行为是个人特点和情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函数。20世纪40~50年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勒温的影响下,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群体影响和态度问题。
50年代,阿施等人开展顺从的研究。以霍夫兰为首的耶鲁学派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说服的研究。费斯廷格提出了认知失调理论,这个理论成为60年代的研究中心。到了70年代,由海德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一书奠定了基础的归因理论成了研究重点。80年代以来,认知社会心理学和应用社会心理学日益受到重视。
中国社会心理学在50年代以前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而存在过。早在清末民初,已有人介绍过作为心理学重要分支学科的社会心理学。20年代出版了勒邦的《群众心理学》、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以及奥尔波特的《社会心理学》等重要著作的译本,中国学者自己也编写了一些社会心理学著作。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随着时代的演变而有所不同。早期的社会心理学侧重于研究大型群体和群众的心理现象,如拉察鲁斯、斯坦塔尔、冯特关于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塔尔德、西格尔和勒邦关于群众心理的研究。这些研究者所提出的某些思想直至今天还有影响,如塔尔德的模仿律、勒邦的群体极端化和个性消失的思想等。20世纪初态度的研究成为中心。实验社会心理学方向出现以后,社会促进的研究成为中心。以后,群体过程、说服、顺从、认知失调、归因等分别成为某一时期的研究中心。
通过三年的本科函授学习,本人在思想认识、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高。现概括如下:
1、主体感觉 又称自我感觉,这是普通心理学所没有涉及的,但它却是艺术感觉的关键。这里的“主体”和“自我”,是指一个人心理上和精神上的自我形象、自我意象和自我观念。舞蹈感觉与音乐中的演奏、声乐和指挥,都是以这种感觉为基础和最高表现形式的。
2、舞台感觉 这是演员的外部感觉,即演员本人对舞台环境、舞伴和观众的感觉,其中包括演员的视觉和听觉等。
3、本体感觉 又称身体感觉或躯体感觉,这里主要是指演员身体运动状态、方向和位置的感觉,运动感是其主要内容,并占有重要地位和较大比重。舞蹈是一门动态艺术。运动不仅仅是舞蹈艺术的基础,更是一切表演艺术的基础。因为表演艺术都是以身体的运动和准确控制为前提的。
二 、从实践角度谈“舞感”
感觉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它来自于外界事物对人的刺激,其中包括动作感觉。通过动作感觉的作用,我们就能够规范自己的动作力,以便使动作协调起来。这种对外界的反映所产生的动作能力,应称之为“动作直觉”。除了我们对事物采取的行动之外,还存在对这些行为的感觉,我们称之为“感情”。
舞蹈感觉作为一个特定的概念,是人们在舞蹈动作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感觉,那么,它首先是建立在“动感”基础上的,因而,舞蹈动感也是舞蹈感觉的重要组成部分。动感存在着个体的差异,就像人们对音准的感觉、旋律的感觉先天有差异是一样的,个人对于动作的反应速度和协调性都具有先天的不同。有人天生应变能力和协调能力好,有人就较弱。为此,作为一种特殊职业的要求,我们在选择舞蹈苗子时要进行相应的测试。
然而,舞蹈的动感并非普通意义上的动感,而是对自身各部位动作的高度敏感力和协调,即一定层次的动感意识,这是舞蹈感觉的基础。而这种良好的动作敏感力不纯是先天遗传,它也是可以从实践中挖掘和培养的。躺在摇篮中的婴儿在自娱中翻动小手,得到了手的动作感觉,也得到了愉悦,然后根据自己的感受重复去做。此时,他找到了最简单的舞蹈感觉。舞蹈训练,即是这一简单道理的延伸与提高。学生通过规范的专业训练逐步扩大舞蹈形体技术范围,不断提高蕴藏于肌肉组织、关节韧带之间的感觉器官对自身形态的感受力,无论是静止的造型,还是激烈的动作,都在不断地增进这种动感的敏锐度和准确度。例如舞蹈训练中常规的“擦地”动作,舞蹈者长期练习“擦地”,不仅加深了对绷脚、外开、延伸等腿部形态的准确感觉,而且还大大加强了脚底、脚尖对于地面的敏感程度。大量的练习,不断地接受体内感官信号的反馈,使得舞蹈者能对自己的动作迅速地做出准确反应。舞蹈者在观察不到的情况下准确地感觉出自己所抬腿的高度,而一个未经过训练的人就很难准确地判断。因此,舞蹈演员需要一个规范的训练过程。这一方面是训练技能,另一方面是对自身动作准确性的培养,它是一个由外而内的过程。训练中,教师在纠正学生的动作之后,又常常要求他们“自己找找感觉”,这就是一个外部视觉检查向内部动感的转换,然后又反馈到外部动作检查的过程,这也是提高自身感官反应准确性和敏锐力的有效途径。
一、高职院校公共心理学教学有效性缺失的表现
1教学方法陈旧在教学理念上,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心理学教师依然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和服从者,完全没有师生互动、生生交流的环节,没有给学生留下思维空间和余地。在教学方式上,没有引入案例教学法、情景创设法、心理游戏法、小组合作、多媒体教学等多样化教学手段,课堂难以形成生动活泼的气氛,学生感觉到枯燥无趣。教学内容也仅局限于心理学教材,一些心理学的经典例证和现代社会严重脱节,没有结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来设置内容,学生难以理解。2忽视实践操作重理论轻实践,这是很多课程都存在的通病,在高职院校公共心理课上更为突出。很多高职院校公共心理学的教师把公共课当成普通心理学专业课来上,过分重视了书本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对学生科学心理观的培养,训练轻视了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心理问题的能力。造成学生只是在背诵心理学规律、心理学流派、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调试和治疗等理论知识,并不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无法将理论知识向实践应用转化,学生学习心理课后面对各种心理问题仍然手足无措。3考核方式单一目前,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对公共心理学课程的考核方式采用纸笔考试的办法,虽然便于操作,但是评价学生的尺度过于单一,只注重学生的应试能力,而忽略了对学生现实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学生运用心理学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考察。考试的内容,大多是名词解释、简答题、案例分析题,有很多还是去年考过的,案例分析也较为陈旧,考试时容易投机取巧。有的虽然也有一定比例的平时分,但是平时分仅仅是以一个课程论文来评定,有很大局限性。
二、高职公共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策略分析
1加强师生交流,明确教学目标首先要转变教学理念,包括传统的师生观和教学观。在知识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学生可以掌握丰富的信息资源,教师不再是学习资料的独占者,也不再是教学活动的权威。所以要营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间的交流。教师对心理课有什么期待目标,想要学生如何配合教学,对于课堂;学生想要在心理课上学到什么知识,想要教师以何种方式呈现,等等这些都可以畅所欲言。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师生能对教学目标达成一致,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迈开高效课堂的第一步。2改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要学会激发学生兴趣,才能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传统的讲述法有很多弊端,尤其心理学又是一门交互性强、需要学生广泛参与和感受的课程,所以要用多样的教学方式来提升课堂有效性。如根据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情景排演心里短剧,让学生深入思考背后的心理学知识;如通过短片或舒缓的音乐制造放松惬意的环境,让学生迅速地进入状态;如进行“模拟心理师”的活动,让学生扮演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去解决同学的心理问题,如举办心理学讲座汇报,介绍各流派的代表思想。3注重知识运用,增加课外活动传统的心理学教材基本上是以普通心理学为骨干,辅以教育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治疗等,没有切进学生实际生活的内容,也很少有心理活动,因此要更注重应用心理学的教学。实践的方式可以多样化,如心理短剧、自我白描、人物访谈、团体心理游戏等。通过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心理短剧,锻炼学生的表达、表演、分析、组织能力及对社会问题的敏感度;通过访谈让他们了解身边的平凡且优秀的人物,学习与人沟通;通过一些团体游戏可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等等。4优化评价方式,力求全面细致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应试成绩和实践能力的考察相结合,采用形成性评价策略,综合考察学生的心理学知识,重点考查学生对心理健康状况的把握,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在每堂课抽出分钟,让学生现场模拟解决教师事前设定的某一心理问题,根据学生的反应综合评定他们的课堂成绩;还可以尝试让学生以社会现实为背景,以身边发生的有关心理问题的事件为素材,自己编制设计心理困境,自我设计解决方案,并把这一方案作为课堂作业进行成绩评定。
作者:崔岩单位:呼和浩特职业学院
三年的函授学习和社会实践是我不断的挑战自我、充实自己的一个过程,本人在思想认识、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现总结如下:
一、思想认识方面:本人在函授期间,能认真学习学院开设的《人格心理学》、《教育社会学》、《咨询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等课程,对各种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有了较系统的了解和把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对儿童发展心理学理论的学习,本人了解到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要尊重、关爱全体学生;通过对人格心理学理论和咨询心理学理论的学习,本人明白了只懂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不是合格的教师。合格的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更关注学生的心理。塑造健康的人格和培养乐观上进的心态是他们共同的目标。
二、业务知识方面:三年的函授学习,实质上面授只有三个月左右。时间虽短,但本人觉得受益还是很大的。特别是学习了《教育原理》、《普通心理学》和《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之后,本人觉得自己的理论水平提升了许多。平时,本人会不由自主地把所学的理论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和教育实践中,效果都是相当不错的。工作之余,本人还会积极地撰写教学论文和教育案例,制作个人智客,并有多篇论文和案例获得了县级一、二、三等奖,个人智客在苍南县首届教师智客、博克大赛中获得二等奖。
三、专业技能:本人是一名班主任。班主任的职责是管理好班级,为全体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怎么样的班级才算是一个好的班集体呢?函授学习之后,我明白了一个良好的班集体的标志是:①班集体有了一个较稳定的、团结的领导核心,班干部能独立开展各项工作;②班级目标已成为学生个体的奋斗目标;③学生是非观念强,有正确的集体舆论和班风。这样的班集体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班主任血汗和智慧的结晶。三年的函授,我还学到了班级组建技能、心理辅导技能、处理突发事件技能等,它们给予我无穷的智慧,让我的学生越来越信赖我。
四、存在的问题:三年的函授,实质上面授只有三个月左右。虽然授课教师备课授课认真负责,但因为时间段,教学走过场,考试也走过场,学员真正学到的东西很少。大部分只能靠学员本人在教学实践中领悟、提升。另外一些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如现代教学媒体的知识应用,语文教学课件的制作和应用,新 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学策略的变化,师生间的交流沟通,小组合作探究的规范操作等无法得到学习和进修,这可能是现代高等教育与初等教育相脱钩的弊端。这是广大教师继续学习最盼望得到解决的,但总也得不到解决。也许这只是我的一个梦想。也是本人存在的问题。
身份证号码
性 别
女
年 龄
25岁
政治面貌
无
婚姻状况
未婚
视 力 状 况
良好
身高(厘米)
166 cm
体重(公斤)
49 kg
民 族
汉族
户口所在地
广东省
技术职称
最 高 学 历
本科
现居住地
广东省
毕业时间
2009
求 职 状 态
目前正在找工作
电话、手机
1351791179*
个人主页
地 址
广东省中山市丰禾路339号
邮编
220000
受教
育及
培训
状况
2005年9 月 至 2009年7月
绵阳师范学院
应用心理学 本科
专业描述:
本专业所研究的就是人类的心理和行为的现象和规律,大学期间所学科目主要有: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测量与统计、女性心理学、犯罪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等。
2009年9 月 至 2012年3月
南昌大学
高等教育学 硕士
专业描述:
本专业所研究的就是高等院校的发展研究,主要科目有: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学史、地方高等院校管理、高校管理研究等。
工
作
经
验
摘
要
任职公司名称: 绵阳实验小学 。
2008年4 月 至 2008年5月
辅导老师
工作职责和业绩:
1.不仅加强了与同事的沟通能力,也在与儿童的交流上有了一定的技巧; 2.培养了犀利的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辅导能力。
任职公司名称: 中科院北川援助站 。
2009年3 月 至 2009年4月
站长助理
工作职责和业绩:
1.加强了心理学方面的统计和分析的知识以及应激事件处理的能力; 2.培养了面对强大的工作压力时能从容面对,合理调配时间的能力; 3.获得基本的助理秘书工作的能力,做好翻译、会议记录以及写报告、组织活动的工作; 4.在与无国界医生组织的合作中发挥作用,负责桥梁和沟通的工作,并与国际人士顺利的交流沟通; 5.并与香港大学合作开展一系列援助活动,以及参与目前已在国际发表的论文的撰写工作; 6.深入灾区,与灾民进行过内心的交谈,达成了良好的共识与共鸣。
任职公司名称: 南昌大学教务处 。
助管
工作职责和业绩:
1.参与过全国高校开展的重大会议以及省级课题审查会议,与各层领导有较好地沟通; 2.深入教务处的工作,协助完成各项工作。
求职意向
现从事行业:
科研/院校/培训
现从事职业:
院校
现职位级别:
学生
期望月薪:
面议
目前月薪:
面议
可到岗时间:
面谈
期望工作性质:
全职
欲工作地区:
南昌市(含区市县)、九江市(含区市县)、杭州市、深圳市、长沙市
欲从事行业:
文化/艺产业、广告/营销/公关、金融/保险业、电视/媒体/影视、酒店/旅游
欲从事职业:
文案/策划、广告、采编/电话采编、主持人、模特
技能特长
唱歌,表演,语言,爱好各种运动
外语水平
第一外语:
第二外语:
兴趣爱好
我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是在原教育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专业创办已有8年,在校学生270余人,专任教师15人。为保证资源合理利用,资料室规定教师借阅周期为6个月,在每个借阅周期内,每位教师借阅的总数不超过20册,可允许续借1个周期。学生借阅周期为1个月,在每个周期内,每位学生借阅的总册书不超过5册,也可续借1个周期。为全面真实地反映教师和学生对专业文献资源的利用和需求,我们对2008~2009年专业资料室图书库存数以及教师和学生借阅各类图书资料的情况分别作了统计,见表1。
2借阅现状及问题分析
2.1借阅需求量大,经费不足
(1)教师方面。本专业在编教师15人,除教学任务外,还承担一定量的教学研究和科研任务,他们关注的是与自己从事研究方向关系密切的中文图书、专业期刊和外文图书。从表1可以得出:1)心理学专业各类图书的借阅率为20.1%~39.8%,说明教师借阅需求较大。2)发展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统计法的借阅率在35%左右,借阅量较之教育学类的图书要高些。本专业中年教师原从事的是教育学方面的教学工作,该专业创办后,这部分教师由过去的教育学专业向心理学专业方向转型,面对新的教学领域,必然需要大量的心理学方面的图书资料来适应新的教学任务。3)实验心理学、普通心理学的借阅率一直稳定在35%~40%,借阅量较之心理学类其他图书要大些。青年教师虽学习和从事的是心理学专业的工作,但从教时间短,他们借阅最多的是本专业基础性课程的备课参考资料。4)内部交流资料2008年的借阅量为68.1%、2009年的借阅量为71.1%,借阅率相当高,说明内部资料也是教师在从事教研和科研时的重要参阅资料。5)2008年外文借阅率为71.7%,2009年为79.6%,教师对外文图书关注度极高,并呈上升态势。这反映出教师在了解国内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时,对国外在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进展已越来越重视。(2)学生方面。本专业学生人数270人左右,属于规模较小的专业系,从表1可以得出:1)2008年和2009年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人格心理学生均借阅分别为1.22册和1.71册、0.99册和1.37册、1.84册和1.13册。绝大多数学生的借阅是随着专业课程的开设和教师的要求而进行的,学生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或论文撰写。2)2008年和2009年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图书生均借阅数为1.78册和1.92册;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类图书生均借阅数为4.06册和4.21册;考试类用书生均借阅达1.40册和1.65册,呈逐年上升趋势。一些学生比较关注自己将来的职业发展,对专业方向模块(心理辅导方向、人力资源管理方向)、考研课程的必修书目和职业资格考试等图书借阅较多。3)心理学类的外文图书属限制性借阅,仅供大四的学生毕业论文写作时借阅,所以借阅率比较低。综合上述分析可知,应用心理学专业是一个年轻的专业系,中年教师的转型和青年教师的备课都需要图书资料作支撑,资料室的借阅不仅面向教师,还要面向所有的学生,对于大面积集中借阅经常是教师借了,学生就无法借到,学生借了,教师就无法借到,资料室图书显得“供不应求”。特别是使用率比较高的图书由于经费原因,每一版本的图书只能购置单本,无力购置复本。外文图书由于价格高和经费制约,每年的购置只能是10本左右,购置力度一直处于弱势。再加之管理松懈,教师借阅不及时归还,使得有限的资源不能共享[1]。
2.2文献形式单一,“室藏”老化
本资料室建库20余年,已收藏图书近万册,前期的藏书重点为教育学类,近几年才将建设重点转移到心理学类资料的收藏上,心理学类图书占中文图书的40%,有很多教育学类的旧书无人问津。藏书模式是单一的印刷型纸质文献资料,纸质类文献占总藏书99%。近年来,图书价格的上涨,图书经费日显不足,现有的经费只能保证中文图书和专业期刊购置和订阅,外文图书的购进仅占总藏书量的2%,电子型文献也仅为文献总量的1%左右。
2.3传统服务,缺乏信息整合
从内部交流资料一栏中看出,2008年教师借阅率为68.1%,2009年为71.1%。三、四年级的学生或参与学生科研立项,或准备毕业论文资料,对历年硕博士学位论文等内部资料借阅量较大,2008年和2009年这两个年级的生均借阅为1.01册和1.38册。说明教师和高年级学生对高校内部出版赠送的刊物以及非公开出版的资料关注度极高。但由于历史原因,资料室工作人员服务主要是以文献的采购、借阅和收发为主,采用的是传统服务形式,提供的是一次文献,缺乏信息整合意识,信息整合能力比较薄弱[2]。
3对策建议
3.1加强“室藏”建设
3.1.1合理利用经费,丰富“室藏”
目前,专业资料室的图书购置主要来源于学校每年用于购置图书资料的计划经费,由于学校财力有限,每年上涨幅度不大,这样,就造成资料建设难以适应教学和科研要求,为弥补经费的不足,二级学院也应根据自身财力情况购买专业资料,充分利用有限的经费,合理规划使用。在图书的采集上应根据教学、科研的需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保证重点、照顾一般、复本适当为购置原则,以此丰富“室藏”;资料员应充分利用教师参加学术会议、进修等机会,协助购买或复印资料,这样,不仅提高所购资料的实用性,而且也弥补资料员专业知识的不足;对教师购买的专业性很强的图书资料,鼓励其存放在资料室,或由资料室进行复印装订,从而最大限度丰富了资料室的文献资料,同时使有限的经费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对外文图书资料,要确保一定的经费,如条件许可每年可按一定比例增加,以便教师能够及时地了解到国外心理学研究的新成果、新信息[3]。
3.1.2注重收集资料,补充“室藏”
专业资料室除常规性的购置图书外,还应收集各种教学和科研资料,以弥补“室藏”资源不足。如收藏国内外学者来校讲学赠送的图书资料;教师出国访问讲学或去兄弟院校学习获取的资料。此外,内部文献的交换也是补充“室藏”的重要途径,如科研报告、会议文献、论文集和内部专业资料等[4]。另外,应注意收集与本专业方向相关的学术会议信息;收集国家、省、部等各级各类基金资助的科研项目,对本学院教师主持或参与的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资料编辑整理成册。这样,既节省时间,方便教师查阅,也可以掌握各学科研究的最新动态。
3.1.3建立教师科研档案,充实“室藏”
资料室应建立本单位教师教研和科研文库,以此来充实“室藏”资源。科研文库的建立包含3个方面:一是教师原创性科研成果,如教师公开发表的论文和著作、内部交流的观点和学位论文,还有教师编写的专业讲义等。二是本单位的教学和科研文件,如教学参考、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成果汇编、行政公报等。三是资料室为支持教师教学和科研所开发整理的二次文献。教师科研文库的建立,不仅能充实“室藏”资源,使专业资料室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而且体现了专业资料室工作的创新,拓宽了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范围。
3.1.4馆室合作,完善“室藏”
专业图书资料工作应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采用图书馆目录管理体系,编制专业资料室图书“室藏”目录,在校图书馆网页上设置专业网站,实现资料室间、校际间流通借阅管理,方便师生从不同角度检索到自己所需的图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利用专业资料室地域优势,建立小型专业电子阅览室,师生可就近进行网上文献信息查询和光盘数据库检索[5]。调整藏书结构,改变单一的纸质型的藏书模式,加大电子出版物及声音、图像、影像等资料的收藏数量,使资料室的收藏由单一向多元转变,建立起校园网—图书馆—专业资料室多层次的特色文献保障体系。
3.2注重特色服务
3.2.1文献资料活化服务
当今社会文献信息量大,文献资料的学科内容既交叉又分散,教师对文献信息的需求不仅仅停留在表层和现有的字面上,而是关于某一主题综合的、潜在的信息,作为资料人员就必须根据本专业的教学特点和科研需求,将资料室中许多珍贵的、至今仍对教学和科研有很高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进行活化,逐步理出教学科研所需的有价值的资料,对其进行二次、三次或再次的开发利用。对网上信息资源进行有选择的积累存储,建立各种主题的数据库,利用摘录、复印、拷贝、下载、电子邮件等方法,及时准确有针对性地传递给相关教师,使专业资料室文献信息尽可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在科学发展的今天,心理研究的范围很广,涉及各个学科。心理学在音乐领域中的应用,始于1883年德国很有影响力的哲学家、心理学家斯图姆夫写出的《音响心理学》,这篇著作,使他成为致力于音乐心理学研究的先驱。博士论文,音乐心理学。当今,心理学和音乐实践相结合的心理研究工作,被越来越多的音乐心理学研究者所重视。他们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来阐释音乐表演现象中的问题。
一、音乐心理学的研究在歌唱实践中的作用
我们在表演活动中经常会怯场,这是一种过份的紧张感觉。各种歌唱比赛的实践证明:比赛成绩的好坏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歌唱者的心理因素。有些实力很强的歌唱演员平时训练,演唱水平很高,一旦参加比赛,往往会出现精神紧张,状态失控的现象,这些由心理障碍带来的危害,使歌唱者苦不堪言。
歌唱者的发声功能不仅是发声的各个组成器官精确配合的结果,而且是高级神经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歌唱的呼吸、共鸣、发声、语言等彼此间的精密配合,就是依赖神经系统的协调作用。心脏、血液、肌肉、嗓子等生理器官和神经系统有着密切的关系,人遇到某种情境时,所出现的身体上的反应,如发抖、逃避引起这些反应所起的内导就是心理状态。
声乐表演需要稳定的心理、清晰的头脑和全身心的投入,当人不知所措时,血压会升高或下降,头脑模糊不清,甚至原先背熟的歌调都会忘记,唱什么和该怎样唱全然不知,声乐表现还需要坚强的意志,必胜的信念和面对大众的勇气。想逃避的念头一出现,在演出前就已经埋下了失败的种子,水平的发挥受限就成为必然的结果。
因此,针对歌唱者在学习、表演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障碍或心理压力,我们应该建立积极的自我控制能力,增强稳定心理状态以保证在歌唱表演中的技术水平得到正常发挥。
二、引起心理紧张的原因
1896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提出感情的三度说:兴奋与沉静、紧张与松弛、愉悦与不快。声乐演唱前的期待之感,常常是歌唱者产生紧张之感,而当演唱刚结束,则会在其可见产生松弛之感。就声乐演唱而言,引起心理紧张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歌唱者的舞台实践因素。目前的歌唱教学基本上是一种“封闭”式的教学方式,平时基本上是习惯于面对教师一个人练唱,即使在正规的音乐院校学习的学生,除了定期的考查或考试外,平时也很少有舞台演唱的实践机会。如果演唱者控制、调节自己行为的情绪、行为的能力较差,那么一上台就会打破正常的生理机能的活动规律,出现诸如心律加快、收缩压升高、胸闷、气粗、尿频、出汗等现象。
(二)、过去有过失败的经历。美国心理学家沃斯说过:“不好的开头会阻碍和影响今后”有一些表演者在以往的表演中有过失败的经历,所以很容易对自己产生偏离正常的观点,态度和信念而使他陷入一种不适当的自相矛盾的情境之中,于是他们一直守着焦虑、紧张的干扰,严重影响了今后的发挥。
(三)、不安全的恐惧感。这里包括:1、歌唱表演中的技术因素。歌唱者如果尚未掌握纯熟的演唱技术,对作品的音准、节拍、节奏的掌握没有充分地把握,与伴奏的配合不够和谐,特别是对于作品中的难点,比如高音演唱还没有足够的把握等,在这样的情况下,带着很重的思想负担上台演唱,就必然会产生舞台心理障碍。2、歌唱者生理变异(健康)因素。人的嗓音器官比较娇嫩,任何生理上或者心理上的变化,如伤风感冒、心情不好、思虑过度等等,都可能在嗓音器官上有所反映。而作为歌唱者,一般对自己的嗓音状况都比较敏感,稍有不适,就会对自己的演唱感到担心和焦虑,从而失去平时的演唱自信心。3、专家评判、教师审定,歌唱者面对专家演唱时,心里怦怦乱跳,专家、教师是内行,歌曲中的任何表现都逃不过他们的耳朵,歌唱者一想到会被剖析,就不会自信,因此产生不安的感觉。
三、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首先,演唱作品时,演唱者应积极投入到作品所要求的艺术表现中去。集中注意力、酝酿感情,使自己深深地沉浸在歌曲的情感之中,充满丰富地想象和联想,这是演唱前及演唱过程中最佳的心理状态。博士论文,音乐心理学。曹日昌在《普通心理学》中指出:“一个人对于某一对象注意越集中,那么,对于其它对象也就觉察得越模糊”。可见,把注意力集中在歌曲的情感内容上,既保证了演唱情感的正常发挥,又抑制了各种外界因素的干扰和紧张。其次,以平常心态对待歌唱表演。在演唱之前,尽可能的将注意力转移到与表演、比赛无关的活动上。这样,在歌唱时可使心理压力减小到最低限度。博士论文,音乐心理学。第三、树立稳固的自信心。运用表象法,回忆以往表演成功的原因,使其成为增强自信心的动力。博士论文,音乐心理学。比较法,看到自己的优势,发挥自己的特长,认清别人的弱点。通过比较,设法纠正心理上的错觉与认识上的偏差,对自己充满自信。博士论文,音乐心理学。最后,对于演出中出现的某些不足以及意想不到的失误应有一定承受能力。博士论文,音乐心理学。多唱、多演、多实践。声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经常参加演出实践,能锻炼自己的适应能力。
综上所述, 如果我们在声乐学习提高演唱技巧和艺术表现的同时,能够充分注意到良好歌唱心理的培养,建立起歌唱者必需的舞台演唱自信心,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创造良好心态去适应各种可能变化的演唱环境,那么歌唱者的表演就会显得成功。这说明他已经从表演心理上获得了解放,而这种心理状态正是向声乐表演艺术迈出的可贵一步。
参考文献:
[1]俞人豪.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2]赵梅伯.唱歌的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