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19 16:58:1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体育卫生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对高校体育教学活动来说,如何能够进行合理、科学的评价是体育改革过程中最难的问题,对于学生的体育评价该以怎样的标准和方式去评价教学是否成功。而“以生为本”的理念,是能够有效解决此问题的重要方式,为促进高校公共体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
1.2确定了公共体育评价的改革目标
根据多年体育改革实践过程可知,高校公共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已经从传统的“增强体质”升华到目前的“健康第一”,这标志着目前对国内高校公共体育改革更接近体育发展的本质。“健康第一”的基本出发点是要坚持“以生为本”,是体育教学过程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由此可知,“以生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评价改革指明了方向,确定了改革的基本目标。
1.3加快了公共体育评价改革的步伐
对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评价进行改革,是为了推动高校体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我国体育教育改革之所以能够顺利开展,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关键在于“以生为本”理念的提出。同时,在高校公共体育评价中坚持“以生为本”,建立全新的评价体系,既能够有效推动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是落实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1.4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国家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将以人为本贯彻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项工作中,从具体实事、小事做起。在渗透到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评价中,就是要坚持“以生为本”,建立全面、合理的全新公共体育评价体育,推动体育事业健康、稳定发展。
2现行公共体育教学评价“以生为本”缺失的具体表现
2.1公共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价值取向“以生为本”的缺失
目前,公共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价值过度重视体育教育评价管理功能,忽略对学生发展功能的评价,使得体育教育评价成为教育管理的工具。传统教学评价体系过度重视教育的目标导向,忽略了对学生真正需要的评价,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兴趣难以被激发出来,相反让学生带着沉重的心理负担去学习,极大压抑了学生的激情和创造性。
2.2公共体育教学评价内容“以生为本”的缺失
由于受到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影响,国内体育教学内容通常以技术教学为主,通常采用竞技运动的教材体系,竞技内容在评价时所占成分重,比重高。目前高校公共体育对于学生的评价通常包括下述几方面:平时成绩、理论成绩和技术成绩,三者的分值分布比例分别为20%、20%及60%。由此可知,对于学生的评价主要是定量评价,技术评价比重很大,虽然进行了多次体育教学改革,然而这种评价方式仍然一成不变。由于评价过度重视技术动作的标准性、规范性和质量性,由于不同同学体育素质的差异,部分同学难以有效掌握和完成标准动作,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对体育课失去兴趣,甚至出现了厌烦的现象。
2.3公共体育教学评价方法“以生为本”的缺失
随着“健康第一”教学理念的提出,人们越来越多的更加这种教学理念,并积极对体育教学活动的各项内容进行改革,如体育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评价体系等。然而现实中体育教学实践改革与“健康第一”教育理念仍然存在较大差别。大学生经过小学、初中、高中等时期的传统体育教育,没有形成对体育课强身健体及人文精神的追求,反而发展出一定程度的厌学及担忧心理。然而在各类大型比赛中,大学生在电视屏幕前狂热与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严肃形成了明显的反差。究其原因,关键在于目前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仍然围绕体育考核进行,学生也是为了成绩合理而被动学习,公共体育教学评价内容的不科学、不合理极大地打击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和兴趣,学生对体育的狂热和激情在“应试”模式中消失殆尽。由于目前国内公共体育教育评价仍然是采用应试教育的定量评价方法,表面看十分公平,但是评价方法单一,难以有效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尤其是对学生心理、态度、方法及创新能力等都缺乏详实的判定。
2.4公共体育教学评价主体“以生为本”的缺失
教学评价的主体通常包括两层意义:第一,体育教学课堂的主体性。传统的体育课堂评价主体过于注重教师课堂效果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往往忽略。“以生为本”的体育教学评价应该充分重视学生主体,确定对应的主体性的课堂评价标准,要同时重视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摒弃传统教学评价仅注重教师的偏向性。第二,体育教学评价的主体性。传统评价模式对于学生的评价通常由体育教师一人说了算,学生没有任何自主性,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评价结果,也没有参与评价的权利,一直都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
2.5公共体育教学评价标准“以生为本”的缺失
传统的公共体育教学评价通常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以标准化要求作为评价学生体育课的唯一手段,采取这种评价标准,限制了公共体育多样化的发展,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发展,压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同时这种统一标准评价模式注重的多是结果,忽略了学生在公共体育学生过程的基础、特长和努力的过程,极大地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以生为本”公共体育教学评价改革策略
3.1公共体育评价价值取向人本化
公共体育教育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属于集体行为,与体育主管部门和领导者的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关系,教师和学生通常仅是教学目标的执行者。因此,公共体育教学评价的内容和标准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实际,相关部门和领导者在制定评价体系时,一定要认真组织,深入研究。在新的“以生为本”的理念下,教学评价必须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不能走过场,流于形式。
3.2公共体育教育评价内容全面化
在对公共体育教育进行评价时,在坚持“以生为本”评价时,也要重视对教师和学校的评价。实现评价内容多元化。对于学生的评价,不仅要评价学生体育技能的掌握情况,也要评价学生通过体育课的学习,体育理念、综合素质的变化情况,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体现公共体育教学“以生为本”的基本理念,以便能够从学生受教育的各个方面全面a对学生进行评价。除此之外,还要对学校和教师进行评价,对于教师的评价,既要评价教师的体育教学效果,还要评价教师的体育理念和体育素质;对于学校评价,既要评价学校的体育硬件设置,也要重视软件建设,特别是对学校为学生提供的体育氛围等。
3.3公共体育教育评价方法多样化
公共体育教学的评价方法多样化,要坚持“以生为本”,要能够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兴趣及风格等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注重不同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改变传统的单一考试及评价标准评价学生,应该根据具体的评价目标、内容等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成长记录、活动报告等评价方法,同时有效地将这些评价方法结合起来,取长补短,统筹运用。具体来说,可采取下述几种评价方法:第一,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第二,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第三,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性结合的评价方法。
3.4公共体育教育评价主体多元化
目前对于公共体育教育评价都是以教师为主的单一性主体,这种评价方式相对片面,难以真实、客观的评价学生的体育成绩。由于教师是管理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因此在体育教学评价中没有主动权,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师的评价结果。基于此,应该让学生参与到评价钟来,通过学生参与评价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评,不仅能够让学生深入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还能促进师生的交流与沟通,形成民主、平等的评价关系,既确保了评价的合理性、真实性,也能使学生从心理认同评价结果。
3.5公共体育教育评价标准多元化
对于每个学生来说,由于成长的环境、背景、个性特长、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公共体育教学采用单一的评价标准难以客观、全面的评价每个学生,因此,采取多元化标准对公共体育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更具完善、更科学。制定的评价标准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除此之外,还要充分考虑公共体育评价标准设计的公平性、规范性、可操作性及不同学生个体差异的适用性等,建立合理、完善的评价标准,以使公共体育评价结果具有更好的可信度和公平度。
二、从教育主体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看,素质教育是学生主体本位教育
承认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实际上是对素质教育的承诺。因为它已暗含着主体受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在未来的社会活动中找准适宜发挥自身聪明才智的社会位置,扮演成功的社会角色,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这一切,除了必要的社会环境和条件之外,最终取决于主体的素质,而不是取决于他有多少知识和某种程度上社会的需要。就主体素质与社会需要的关系来说,主体的素质越好,越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也就从本质的意义上符合了社会的需要;如果主体的素质差,往往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社会位置,就会出现他需要社会,而社会却不需要他;或者说他选择了社会,社会却没有选择他的现象。这才是人才与社会最本质的联系。作为社会主体的人,都有自我发展的内在要求。就是主体自身这种发展自我的内在要求,构成了他不断成长的内在动力。如果主体缺乏这种自我发展的要求,不论家长和教师出于多么美好的愿望,硬性地拔苗助长,恐怕都事与愿违,助而不长。这已使不少望子成龙的家长在对子女进行天资开发(学前教育)中尝到了苦果。当然,这不是说不需要对儿童进行天资开发,而是说这要以儿童具有的天资为基础,教育内容要让其感兴趣,使其感到不是外在的强制,儿童不但要学而且是发自内心地喜欢学。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教育不是“要我学,而是我要学”。就此而论,天资的开发实质上是一种天赋发现,而不是异想天开地认为每个儿童都有成为科学家、艺术家的天赋。一个人在孩提时代喜欢学什么、玩什么,不喜欢学什么、玩什么,这与其自身的天赋关系极大。如有的专家所说,一个人的智慧48%来自遗传基因,52%来自环境的影响,天赋不完全决定一个人的智慧,所以有天才来自勤奋之说。但应该承认人的天赋是一个人自身素质发展的基础。如果凡是勤奋的人都能成为“天才”,那天才就会遍天下,而不是寥若晨星。古希腊哲学家把哲学称为“爱智慧”,而不是说哲学就是智慧,可谓抓住了智慧的真谛。智慧是人素质的内核,它是以先天的秉赋为基质、后天的教育为条件,内外互动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固的精神品质。
学术界关于素质的定义很多,但一般以先天遗传和后天教化为结构形式。没有先天就没有后天,先天秉赋超群,而后天不足,也绝对不会成为天才。这既是人才成长的辩证法,也是教育的辩证法。主体自我成长是素质教育的前提和根据,环境(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是素质教育的条件,二者是一种内因与外因的关系。主体自我如何成长,即发展为具有何种素质的人,从主体方面讲,取决于主体自身两种不可或缺的因素:一是先天的秉赋,二是自身主体性的确立。前者具有潜在性,后者具有现实性。受教育者主体性的确立,是先天秉赋的实现形式,是本质意义上的自我完善。从环境条件来说,它是主体认识和实践的客体,为主体提供素质内化的内容,构成主体精神素质的历史文化特性,成为主体存在价值社会化的基本环节。人的先天秉赋之所以是主体素质形成的前提:一是源于人的大脑左右两半球具有不同的功能,二是大脑的可塑性。二者决定了主体有着养成某种主体性素质或特殊性素质的可能性,这就为受教育主体未来成为某种特殊的人才提供了潜在性条件。就人的认知风格而言,人与人之间确实存在着不同。所谓认知风格,就是人们在与客观世界进行信息交流时,往往具有某种个人的独特风格,即在整个思维过程中,总是具有自己独特的偏好和习惯。有的偏重于依赖左脑的功能处理信息,有的则偏重于依赖右脑的功能处理信息。正因为这两种处理信息的方式各有特点,人们就把倾向于分析性和逻辑性的认知风格,称之为“左脑(功能)型”的认知风格;而把倾向于视—空形象性的非逻辑化的认知风格,称之为“右脑(功能)型”的认知风格。在实际生活中逻辑思维能力极强,或直觉能力极强者不乏其人,但不占据多数,大多数属于两者兼有的“综合(功能)型”的认知风格。只是在“综合型”认知风格中,一部分人偏于右脑型的认知风格,另一部分人则偏于左脑型的认知风格。因为受教育主体的认知风格不同,具有左脑型认知风格的人,经过对大脑的进一步开发和塑造,其科学文化精神就会得到进一步发扬,成为人们所说的具有科学头脑的人,有希望成为未来的科学家。而具有右脑型认知风格的人,具有较强的空间知觉、形象识别、综合、直觉、想象的能力,经过对其大脑的进一步开发和塑造,就可以养成良好的人文文化素质,使其更具有认知自我、表现自我的意识能力,以及理解社会角色、作出社会评价等处理社会关系方面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这种人经过进一步教育和社会实践,就可能成为优秀的艺术家或社会活动家以及各种各样的管理人才。承认两种认知风格不同,以及不同认知风格的人可能有利于发展个体某一方面的素质,使其成为具有某种特殊素质的人才,这就对教育提出了更为严峻的任务。凡是人才都应具有特殊的素质,这是毫无疑义的,否则他就不能称其为某一方面的专家和学者。但特殊素质却隐含着某种片面性,某一方面的素质过于突出,而其他素质过弱,其优势就可能变为劣势,缺乏对复杂社会生活的适应性。更为严重的是,片面强调特殊素质还会对个人的进一步发展造成危害。
因为人的生理心理素质是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这种认知风格所表现出来的另一认知风格的缺憾,需要另一认知风格的优势来补缺。这在人的创造性活动中表现得极为突出。就科学认知活动而言,它的主要任务是探索和发现真理,对真理的探索和发现当然离不开全面的观察、冷静的思考,透过现象窥见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用极其严密的逻辑概念表达出来,它确实偏重于“左脑(功能)型”认知风格。但科学真理的发现本身就是一种富有灵气的创造活动。人的创造性活动虽然离不开左脑的功能,但人的右脑则更能感知敏锐、突发奇想,打破知觉定势和思维定势,在截然不同的信息之间产生广泛联想,让人在难以控制的思绪中,把自身的创造性推向顶峰,填补逻辑思维的空白,实现逻辑思考应想而不敢想、可发现而未发现的奥秘。所以爱因斯坦说,没有灵感、没有想象也就没有伟大的科学发现。因而越是智力超群、逻辑思维能力强的人,越需要自觉开发和利用自己右脑的功能,以便更好地发挥左右脑互补的优势,启迪自身的创造力。而具有右脑功能优势的人,虽然具有填补左脑思维的空白和突发奇想的直觉性创造,但其直觉性也需要逻辑的检验,并把直觉转换成令人可以接受的逻辑语言,形成另一种方式的优势互补。这就是全面的素质教育的更深层的学理。我们分析了主体素质教育的生理心理根据,也就找到了进行素质教育的具体途径。人的素质虽然有先天性,但它只是人的素质赖以生成的根,而不是人的素质。人的素质有生理性,就像人具有动物的特性一样,但素质本质上不是生理的,而是社会的,是一种社会精神文化现象(除去人的体质),是社会文化的内在品质化、文化心理化。教育的最大功能就是发现受教育者潜在的素质及其类型,运用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和教育方法,促使其从作为生理心理现象的潜素质向社会文化现象的精神素质转化,成为具有社会本质特性的素质。就近现代智力教育而言,它就以人的左脑是主管理性思维和语言表达的意识域的科学发现为依据,并适应了近现代社会对科学技术的需求,而人的右脑的功能优势还没有完全被发现,人们便自觉不自觉地把人的左脑视为优势脑,加以大力开发和利用,这就形成了近现代科学主义的教育观,促进了科学精神的发扬和科学技术的大发展,对近现代工业经济形成和发展及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左脑的优势在特定意义上就是它的劣势,把科学文化推向极端,以它排斥人文文化,并把教育的主要功能规定为传播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借助政治的力量把科学意识形态化,从而造成了人的精神分裂和人的物化。也就是说,人们崇尚科学精神,孜孜不倦地追求科学和学习科学知识,是为了强化人自身的素质,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加强人自身的建设,以及运用科学技术造福于人类。但结果却事与愿违,人发现的科学技术却变成了对人自身的统治。科学技术所造成的人自身的异化,在西方国家当然与资本主义制度密切相关,但科学技术失去人文精神的依托所导致的人自身精神生活的片面化、偏执化,则是造成人自身异化的更深层的原因。所以不少志士贤达和人文学者大声疾呼科学出现了危机,科学精神应当灌注人文精神,还科学精神应具有的人自身的价值。既然人自身的物化,有其深层次的精神根源,而它的不断强化又与教育密不可分,是教育在把人潜在的生理心理素质转化为社会精神文化素质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对科学技术的精神本性进行深刻反思的时侯,也就不能不反思教育。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所深刻指出的:“很久以来,教育的任务就是为一种刻板的职能、固定的情境、一时的生存、一种特殊的行业或特定的职位做准备。
(二)教师与学生是大学文化的保护者教师与大学生在大学物质文化、大学精神及行为文化起着保护作用。在对大学物质文化保护方面,大学教师与大学生是大学生活主体,对大学文化建设缺陷认识深刻,提出物质文化建设的不足之处更新大学文化建设,同时教师与学生是大学物质文化中硬件设施的使用者,同时就是此种物质的保护人。在大学行为文化的保护上,教师与大学生维护着教风、校风,学习生活教育秩序,同时将大学内部文化履行到日常的行为中,并对大学范围内管理起着监督作用。
二、以教师与学生为主体,探索大学文化建设
(一)和谐师生关系,促进大学行为文化发展行为文化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活动以动态形式显示大学文化。大学行为文化外显内隐于教育科研、教育组织管理、课内外大学文化活动和后勤服务中。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技能时,直接促成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形成,在科研活动中折射出的创新,严谨求真的科学进取精神,锻炼塑造着大学生思维方式、情感精神、创造潜力[2]。因此师生关系和谐与否直接影响大学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建设。要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加强师生交流,可通过多样的师生娱乐性节目,注重传统节目诸如迎新晚会、毕业晚会的组织,让教师与学生多一些互动,严谨规范的大学组织管理,良好的后勤服务,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大学行为文化提升。可通过建立通讯补助、年终补贴等相应激励措施来鼓励教师投身于大学生社团建设及文化娱乐活动中,给予对大学生社团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的教师奖励,以此增进师生关系和谐,最终提升大学行为文化。
(二)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大学文化建设我国台湾社会学家杨国枢曾提出“,大学教育必须同时达到五大类目标:培养大学生对自己内在身心特质的了解;培养大学生求取新知的方法与能力;培养大学生适应个人生活所需要之较高品质的能力、情操及行为;培养大学生理解与关怀全世界、全人类所需要之较高品质的能力、情操及行为”。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教育能力是大学应当不断提高的永恒社会责任,文化育人大学教育的本质,大学的教育力最重要来源于大学积淀和创造的深厚文化和以学生群体为主进行的教育活动。要建设优秀的大学文化,在教育学生上,要树立培养德识兼备的人文理念和关注全球的人生目标,通过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让大学生了解深刻认识个人思想与潜能、人生目标与方向,将服务社会和关心全人类的意识深入到他们行动中。面对多变与复杂的社会环境,高等教育要以更开放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积极改革,敢于打破知识间的界限,更加注重大学生通识教育与基本能力训练,使其获得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论文关键词:保险市场信用体系行为规范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保险作为一种经济补偿手段和社会产品再分配的特殊方式,与银行业、证券业一起构成了现代金融的三大支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经济学的视角看,信用作为经济主体间交往行为的自律性规则,既是道德规范的选择,又是一种经济利益的选择。在保险业的发展中,诚信处于道德规范与经济利益的冲突与摩擦中,信用建设问题已成为中国保险业必须认真思考且积极面对的严峻挑战。
一、当前保险市场信用体系存在的问题
纵观目前保险市场发生的各种问题,多与保险信用机制的不完善有关。这些影响诚信建设的问题主要有:
1.竞争主体行为不够规范,主要表现为违规经营,支付过高的手续费、回扣,采用过低费率等恶性竞争行为,损害了保险公司的社会声誉;
2.内部管理、险种设计、精算水平、营销手段、风险防范、成本核算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欠缺;
3.没有统一的有关信用度的认定机制,缺乏对失信者进行全社会惩罚的措施,对市场参与者的信用状况难以实施全面有效的评价与监管;
4.在保险业内部,有关信用的信息处于严重的不对称状态。由于保险公司的信息披露缺乏而保险业务的专业性又强,使保险消费者在投保前甚至投保后难以了解保险公司及保险条款的真实情况,如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状况、偿付能力及发展状况、参加保险后能够获得的保障程度等,只能凭借主观印象及保险人的介绍作出判断,客观上为保险公司的失信行为创造了条件。信用信息也未能得到综合使用;
5.从业人员素质还有待提高。尤其对保险人的选择、培训及管理不严,有一些保险公一J误导甚至授意保险人进行违背诚信义务的活动,严重损害了保险公司的形象。
二、信用体系建设的具体对策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主要对策是构筑保险市场的信用体系。完善的信用体系和规范的信用制度是建立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保证,是促进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作为具有市场风险、以诚信作为经营基本原则的特殊行业,保险公司更应将恪守信用、履行合同作为发展之源,立身之本。具体对策:
1.建立完备、规范的公司内部管理机制,实行集约化经营。要从组织管理、财务核算、责任累积、风险控制等方面全面提高保险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要创新管理理念,广泛运用当今先进的技术成果来提高管理效率,加速产品开发、数据处理、资金划拨、成本核算、业务和办公自动化、网上营销等业务内容的电子化进程,提高资金管理、成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经营风险管理的集约化经营水平
2.规范人从业行为,加强对公司全体员工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素质是提升保险信用制度的重要环节。我们目前仍以保险人展业为主,所以推进人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强化依法经营意识、使现代人了解职业道德和诚信原则的关键所在,并将职业道德教育融人常规的职业培训之中就显得成为重要。另外,也应加强对公司全体员的教育和培训。培训员工的道德自律,提高员工诚信道德的选择与评价能力。要创建道德环境,使员工在实践中体验和升华道德情感,理解并认识诚信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从而自觉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
3.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诚信文化氛围。管理者要以高尚的诚信人格影响员工,率先垂范,做好表率。要利用自身良好的形象,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感染并带领一大批具有诚实人格的高素质员工队伍,各级工作人员之间要建立起相互信任、团结协作的工作关系。要强化“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道德观念,形成良好的诚信文化氛围。
4.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是建立保险信用体系的根本途径。保险是一种无形商品,它作为商品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事后的保障上,客户往往通过理赔、到期偿付、回访等判断公司及产品的优劣。因此可以说,企业信誉和服务质量是公司的两大命脉,诚信服务更是维护客户权益的重要体现,整个营销的全过程公司都必须提供始终如一的、全面的、及时的、周到的服务。首先,在客户买保险时,通过耐心细致、详细全面、客观真实的服务,使客户能明明白白买保险。其次,公司应在保单维持阶段为客户提供长期的优质保险服务。当客户申请被接受后,通过电话回访、面见被保险人等方式与客户联系。确认保险利益是否存在,客户的陈述与投保单是否一致等重要事实,以便发现问题能迅速处理。切实维护和保障客户的合法权益,塑造专业、真诚、守信的良好企业形象。当客户发生事故前来索赔时,应尽量合理简化手续,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此外,通过向社会公开服务承诺,量化服务标准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用真诚、优质的服务赢得客户和社会大众对整个保险行业的信任和支持。
一、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的情感、态度在学习活动上的选择和倾向,是内在动机在学习上的体现。
杨振宁博士曾指出:“成功的秘诀是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导向,是成功的先兆,是追求真理的第一步。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长期的教学实践告诉我:学生有了兴趣,才会自觉地下工夫,动脑筋,积极地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主动地进行学习。
1.要培养兴趣,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我们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明白:语文是表情达意、思维交际的工具,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学好语文,可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与生活,这是其一。
其二,要用具体事例让学生明白学好语文的重要性,语文学得好的人思维交际能力较强。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可以做到“舌战群儒”难道不是思维交际能力强的表现?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由于语文表达能力的限制使他不能当教授,如果他能把自己的思想、方法、理论传承给更多爱好数学的人,那么他对数学的贡献可能会更大。
2.要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学习潜力,增强学习信心。
对学习不感兴趣的人往往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总以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料”,由于信心不足,自卑感较强,学习兴趣自然大减。对这一类学生,我总是鼓励他们,帮他们制定一个近期目标,给他们锻炼的机会。当他们每取得一点成绩时,就及时给予鼓励,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形成一种成就感,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心自然提高。
二、师生间民主、和谐的融洽关系是实现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重要前提
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研究者,而不再是“警察”或“判官”。学生在学习中只有敢想、敢说,探索的热情高涨,他们的主体性、创造性才能得以发展。
1.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真正关爱每一位学生。
教师应对学生原来的读书习惯、知识基础、父母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学习个性、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等加以了解。与这些方面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和学好语文的信心;对性格内向的学生应采取合适的方法引导他们多开口,多与人交流,让他们体会到教师和同学对他们的关爱,从而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和同学关系,增强同学们克服学习困难的自觉性和毅力。
2.课堂上营造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学生天天都要上语文课,平淡无奇、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反之,愉快的课堂气氛、轻松的学习心态、有趣的语言环境和积极的自我意识,能促进学生获取最大限度的语文信息量,从而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发挥。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是实现学生主体性的核心
1.利用课前五分钟,进行有目的、有步骤的口语交际训练,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使学生“具有基本的日常口语交际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培养合作精神”。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差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不少学生思维活跃,但表达不出来,又说不清道不明,甚至怯于说,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针对此现象,笔者安排了“每日新闻”“每日成语”“每日一物”“每日名言”四个板块的说话训练,每天依座次每板块抽一位学生上台“说”,训练学生从敢于说逐渐发展到善于说,逐渐体现出记叙、说明、议论的基本特征。“说”后再加上同学质疑、教师点评等环节,调动全班同学参与,使训练成为一种多向的交流活动,从而提高学生说和听的能力、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
2.加强诵读训练,开展朗读比赛,培养语感,提高整体感知文学作品的能力。
语感是指对语言文字的直接感悟,它介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之间,包括语言形式和语义内容两大类,语音、语调、语势、意蕴、色彩、风格、分寸、趋向以及各种语病都是语感的对象。具体说来,语感就是在一看一听之中,能迅速地、不同程度地领悟出某一词或某句话的含义和情味,是一种看似不假思索、不经理性分析的直觉感悟。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诵读对语感的形成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语文课本选有不少的名篇佳作,如《回忆我的母亲》《济南的冬天》《小溪的歌》等,学生也极为喜爱。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因势利导,让学生通过反复吟诵,揣摩停顿、节奏、语势、语调,读出抑、扬、顿、挫来,在脑海中展现出生动的画面。在个人充分练习的基础上,笔者利用早读及课余时间组织规模不等的朗诵比赛,在朗诵中增强同学们的语感。这样,学生不仅能领悟课文的思想内容,还能获得美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道德修养,培养他们对美的追求和对文学的品评能力。
3.打破课内外界限,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培养其阅读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最令学生感到头痛的是阅读。教育界人士也指出我们的阅读教学“沙化”现象严重,即阅读材料被肢解,教学内容繁琐,教学思路细碎,缺乏整体把握。学生能做课内的习题却不会读课外材料,阅读能力始终停留在较为肤浅的层面。其实,课文只是一个典范,使学生对这一典范有所认知,当然,仅凭课本上的文章是不够的。这需要更多类似的文章来支撑,使学生在感性认识中得到理性的提高。所以大量的课外阅读对学生来讲是极为重要的。目前学生中语文学得好的,往往是因为课外涉猎较多,用自己的眼睛和脑子直接从文章中摄取了许多有用的信息,我们完全有必要强化学生的阅读实践。只有以学生的自我发现为主,精心设计课内讲读,科学指导课外阅读,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高。
4.引导学生动手评改作文,使其写作能力的训练得到落实。
一般来说,学生作文一旦完成,就算重写多次也只是原地踏步。因此有识之士就提出要教会学生自己修改,通过比较、揣摩使自己的写作能力得到切实的提高,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评改,被动地接收信息。同时,对于教师来说,面对学生和家长的愿望,评语似乎是越长越好,评改似乎越精细越好,然而这样做,学生又能接收多少呢?笔者在作文批改时将两个班的作文交换发放给对方班上的同学手中,让学生用规定的修改符号,按照要求一步一步评改其他同学的作文,从字、词、句到段落、篇章,既要指出病句,又要评出优点,最后还要按照本次作文的训练中心写出适当的评语。由于学生能力有差异,为求公正,笔者要求学生四人为一组,相互交换,既读作文,又读评语,找出不足或不当之处,并进行补充。当然,凡落笔修改者,都要慎重地署上自己的姓名。最后,由学生向老师推荐优秀作文,当堂朗读给全班同学听,让其他学生尽可能接收更多的信息。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把这些作文收上来做一番批阅调整,打出分数、等级,发现问题,之后安排时间作专题评讲。这样看上去花的时间多了,但学生的收获也多了,写作兴趣被激发起来了,其写作的能力、阅读的能力、批语的措辞所体现出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在语文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需要老师和学生重新认识什么是语文。在全球化的今天,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呼声越来越高。语文这门学科,由于其承载的内容所具有的“百科性”在古代曾经是无所不包,在今天它在促进各个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相互融合方面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因而,语文的综合性就更突出,更需要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笔者结合近几年教学实践,着重从以下方面实践和探索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策略。
一、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崭新的教学观念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教师的观念真正转变,即:不再把课堂看作是“灌”知识给学生的地方,不再把教师看作是权力的代表,不再认为学生是“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意学习,我来强迫你学习”的对象。而是把课堂看作是学生探究学习的地方,把教师看作是学生学习合作的伙伴,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有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个性的发展才有实现的希望。教师应做的是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作适当的点拨,恰倒好处的引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任何一个人都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合作的伙伴关系,全体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自由和权利。
二、教师灵活运用教法,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实践也证明:学生对某门学科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才能在学习中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为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训练语言为主要内容,以灵活运用教法为手段,以便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可化静为动。根据小学生好动的特点,教师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进行动态处理,变静为动,让学生画一画、做一做、听一听、看一看、演一演、想一想等,积极参与,主动获知。二可变单为众。千课一法是造成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因文制宜、因人制宜、因需制宜,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使学生常有新鲜之感。如:理解词语的方法,如果都要学生查字典理解,学生必然感到枯燥,教师可因词而异,有的可采用词素解词法,有的可用近义比较法,有的可用演示法,有的可用联系上下文或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解决等等。在具体阅读时,也要避免“千课一面”的模式,因课因人而宜 ,有的可直入重点,中间突破;有的可篇末入手,逆推导读;有的可抓住一点,辐射全文。这样变单为众,从而形成生动活泼、有情有趣的学习气氛,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三、营造和乐融融的教学氛围,发挥学生课堂主人的作用
好的课堂氛围的最大特点应该是和谐,课堂气氛活跃有显性和隐性的表现,显性表现为课堂上学生发言积极,互动良好,隐性表现为学生心情愉快,思维活跃。新课程实验至今,从表面看我们许多课堂气氛确实活跃了,有些教师在课堂上设计出许多问题,表面上看有问有答,你来我往,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参与教学并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其实学生只有回答问题的义务,是自觉不自觉地按照教师设计的问题、模式、计划和步骤去学习,学生只是完全在教师导引下,围着我们转的陀螺而已,教学过程的主角还是教师,学生充其量是“配角”,就是参与课堂教育也总是那么几个所谓的“尖子”,其它学生则处于被动地接受状态,因此,看似热闹的课,其实与学生何干?就学生思维而言,整个课堂是“一潭死水”。课堂上学生阅读文本时间没有,独立思考很少,分析、品味的过程缺乏,致使学生思维不活跃,不敢主动发问,也就不可能有发现,事实上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没能得到调动,也就不可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乐融融的教学氛围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发展学生个性的重要保证。学生只有在一种和乐融融的教学氛围中才会才思敏捷,也才敢思、敢说、敢于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带有个性色彩的见解。只有师生全身心的情感投入,学生才能在课堂中感受到生命的涌动和成长。
四、培养学生质疑精神,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即主动读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能主动读书,掌握读书的方法,养成读书而敢于质疑,有疑而乐于与人讨论的良好的读书习惯是非常必要的。所谓独立思考指学生能根据学习内容,确定思考的方向,并坚持不懈地用心读书,不人云亦云,不满足于同学、教师的释疑,能不断地于无疑处生疑。遇到问题后,能深入思考,寻找有关资料、获得问题的解决。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求能力,教学时教师应留给学生大量的时间阅读、品味、思考、想像,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学生一旦具备这些能力,定能在学习的天地里自由遨翔。其次,教师应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为学生创设质疑的氛围,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多问“为什么”,并勇于探究解答,教师要激出学生的自信心,激励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有问题意识,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离开课堂,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因而对学生的发现、发问和解答要给予重视和爱护,并多鼓励,多引导,多总结。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条件,使学生潜心读书、用心思考、有所知、有所悟,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养成良好的创新意志品质。
五、实行多向互动,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主体性教学是一种多向互动的教学。即教师的行为与学生的行为是交互的,主体性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既包括教师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也包括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同样,学生之间的互动既包括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又包括学生个体和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还包括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灵活的组织方式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学生对一个问题认识模糊时,当阐明一个问题需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时,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畅所欲言,深入探讨,彼此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通过课堂内互动,让不同思维在合作中碰撞,让他们不断发现,这样既掌握了知识,学会创新,也学会做人。同时,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有转变观念,努力营造一种和乐融融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重新焕发生命的色彩。
作者简介:刘彩红(1977-),女,山东威海人,广东药学院研究生学院,助理研究员;玲(1964-),女,广东潮汕人,广东药学院研究生学院院长,研究员。(广东 广州 510006)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6-0161-02
研究生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及创新能力的综合运用成果。撰写学位论文的过程是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检验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抓好学位论文工作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核心环节。近几年来,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规模逐年扩大,但学位论文的质量与水平没有得到提高,反而有质量下滑的趋势。如何保障及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是研究生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结合工作实践,从研究生自身、导师指导及管理部门三方面分析了影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若干对策,以期保障并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
一、当前研究生学位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论文实验及撰写都需要花费一定的精力、时间及经费,如果不能根据自身情况及现有科研条件谨慎选题,科学做好实验设计,既浪费了经费也耽误了时间,影响到学位论文的如期完成,直至影响学业。目前研究生学位论文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1.选题不当
选题是撰写论文的第一步,选题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论文的质量。很多研究生的论文选题缺乏创新,选题实用性不强,与生产实际严重脱节,没有研究价值。大部分学生充当统计员角色,不敢挑战权威理论,不能提出新观点、新思路和新方法,研究成果不能突破前人。只是将与自己论题有关的观点综合起来,是对已有研究观点的累积,根本谈不上什么新见解。有些论文表面看起来新和异,但事实上仅仅是不同研究领域的简单组拼或嫁接。有些论文选题太大,对于硕士研究生来说根本不可能深入研究。
2.实验设计存在缺陷
由于研究生知识结构不合理及对待撰写论文工作不严谨及导师疏于指导及能力有限等多方面原因,实验设计存在缺陷,导致论文实验失败。[1]
二、原因分析
1.研究生自身问题
(1)知识结构不合理。部分研究生当初为了考研,本科阶段将精力几乎都放在考研的课程上,对其他课程只求及格。另外,有些研究生在学期间没有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导致对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缺乏深入了解。还有部分研究生是跨专业录取的,本专业的本科知识欠缺,虽然研究生期间补修过2~3门本科主干课程,但知识结构的不合理还是影响研究生阶段的课题研究。
(2)诚信与道德问题。当前日益扩大的研究生群体中,很多研究生心态浮躁,缺乏严谨的治学精神和真正做学问的研究精神,认为完成学位论文纯粹是为了获得学位。平时大多数时间都在忙于专业学习以外的事情,对学位论文投入的精力很少,在论文快要提交的时候才开始张罗,临阵磨枪,抄袭和拼凑论文,“赶”学位论文。这样的写作过程,论文质量不高就很容易理解了。
2.导师对学位论文指导不到位
导师是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的具体指导者,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导师对学位论文指导不到位的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些导师指导的研究生数量过多,加之自身工作繁忙,精力有限,很难抽出较多时间来了解学生的个人情况和课题的研究进展,指导不到位。
(2)指导教师对论文写作过程关注不够,只是规定学生要在什么时间完成什么任务,并没有及时纠正学生写作过程中的问题,没有帮助学生解决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使得很多学生只是简单地完成规定的撰写任务,整篇论文论证不严谨,分析不透彻,难以使人信服,论文就像一本综述性材料。
(3)个别导师承担科研项目不多,科研经费有限,无法给学生的研究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持,无法给研究生提供直接参与科研实践的机会。
3.论文过程管理不规范
研究生管理部门对论文管理不规范,措施不力,致使部分学位论文无法严格按照规范程序运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开题报告形式化。举行开题报告会是审核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的科学性、方案的可行性、时间安排的合理性的关键环节。[2]部分高校开题报告流于形式,走过场,没有真正发挥开题查新的作用。
(2)论文评审制度不完善。学位论文的评审是学位管理部门对学位授予质量进行把关的重要环节。目前评审过程中的“人情风”比较严重,评审专家与研究生导师都熟悉,大家都碍于情面,评审意见普遍高于论文实际水平,失去了预期的监督作用,极大影响了学术神圣性和评审公正性,不能起到实际的把关作用。
(3)答辩机制不完善。由于答辩委员由各自导师推荐,答辩过程基本沦为形式和过场。答辩委员碍于情面,只是按照形式提问,问题不够尖锐,很少有人否定,淘汰率基本为零。不少研究生有了这种心理,只要导师同意答辩,论文质量好坏均能通过。存在这样心理的学生对待学位论文肯定不会倾注太多心血,应付了事。
三、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对策建议
1.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
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要利用研究生入学教育等机会,加强对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科学理念,培养创新、严谨、踏实的学风。研究生本人应端正写作动机,拓宽知识面,全面了解和掌握本学科的国内外学术动态、发展前沿,站在比前人更高的起点,吸取前人的经验,避免重复别人已获得的研究成果,形成新的思想。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及未来的职业规划尽早确定论文研究的方向,而非临时抱佛脚,敷衍了事。
2.加强导师的指导作用
由于论文写作过程周期很长,过程不易控制,随意性大,到答辩时再严格要求为时已晚。导师必须要加强对学生写作过程的控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导师要培养研究生严谨的治学作风和勇于克服困难、敢于创新的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的科研工作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其解决困难的决心与能力,帮助其形成良好的科研习惯。
(2)导师要加强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过程指导意识。引导研究生阅读大量文献资料,从论文选题、实验设计到论文的撰写过程都要严格把关,每个阶段都对学生提出明确的目标与要求,并提出相应的问题和改进建议。
(3)保障研究生的科研条件。科研项目为研究生提供了最直接的实践场所、实验平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有创造力的研究生如果没有科研项目、科研经费作为后盾,也难以完成高质量的学位论文。导师必须要有高质量的科研项目、充足的经费,为高质量的培养研究生提供保障。
3.研究生管理部门加强论文过程管理
(1)规范开题报告。严格实行论文开题报告论证制度。首先,严格要求研究生根据规范的形式来作开题报告,提出详细的研究方案,有具体的进度安排、明确论文的创新点等内容;其次,明确要求专家们要有科研责任感,认真论证报告的可行性,对不适当的选题坚决予以否定。
(2)坚决落实论文预答辩制度。在预答辩环节,研究生须做好充分准备,认真汇报论文的创新性、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成果及等情况,专家们根据汇报的情况,指出存在的不足,提出修改意见。研究生根据专家意见,认真对论文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完善,保证在正式答辩时的论文质量。[3]
(3)严格论文双盲评审制度。为增加论文评阅的公正性和客观性,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必须严格执行论文双盲评审制度。论文送审前先利用学术不端检测系统检测相似度,因检测系统有一定的机械性,检测结果只作为一种是否有资格参加送审的参考依据。论文送审由研究生管理部门统一安排,双向匿名,让评审专家在没有人情压力的环境下,以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对论文作出公平公正的客观评价。
(4)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引入激励机制,提高研究生和导师的论文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建立优秀学位论文评选制度,对作出高质量学位论文、发表高水平学术文章的研究生及指导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我们知道教师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各级党政部门历来是高度重视教师的作用,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在自己身上不具备综合素质就不能取得教学的实际成绩,所以教师包括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的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以下起码的素质:
1、教师的心理品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格言的含义就是说教师首先影响学生心灵,学生的精神世界和心理,学生往往是从老师的精神世界受到启发,教师的精神品质、心理素质丰富了,他培养的学生的心理素质就会提高,所以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
2、教师的智力能力,所谓智力能力就是指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知识的深浅、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综合在智力能力素质教育上具有很大的作用,教师通过调动自己的智力能力来表达自己的价值,并在素质教育上起到重要的作用,如果智力能力低下必须得提高,所以必须高度重视开发智力能力发展综合素质。
3、教师的人生交际能力,所谓人生交际能力指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各种交际汇总,它是非常复杂的,在素质教育上,最强调的学生必须能够适应社会,能够积极的联系他人,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合作精神团结精神的人才,在素质教育上,读书不像过去那样,着力过分的强调,而是强调学生的实际能力,应急和反馈实际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等等。
4、教师的演讲、创造和表达能力,教师在教学当中离不开任何演讲的作用,教师的演讲能力对教学效益和上课质量有着强烈影响的因素之一,再说演讲学是一种独特的科学,所以教师必须掌握演讲艺术,根据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必须能充分利用温和的表现、行动、语言等表达手段。教师在讲坛上站在学生面前讲课,所以他的穿戴必须整齐,更不能化妆来进教室,教师上课时注意自然和声音的合理。语文课程要求师生要具备相当高的技巧的一门课。
研究生学位论文是高等学校或研究机构的研究生为取得硕士或博士学位,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科学研究、科学试验成果的书面报告,包括博士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及博士后研究报告。学位论文电子版作为一种“原生态”及特色馆藏数字化资源,对其收集、整理及利用是图书馆的一项重要工作,从2000年起各高等院校图书馆陆续开展了收集工作。近年来,科研机构图书馆也开始重视此方面的工作。
1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概况
中国中医科学院是国家在中医药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研究机构,也是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人才的重要基地。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最早批准的中医药专业学位教育单位之一,现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一级学科所涵盖的所有学科专业的博士、硕士授予权,具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授予和在职人员申请学位的资质;设有中西医结合、中医学、中药学3个一级学科的博士后工作站。
2 学位论文电子版的提交方案
2006年,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提出了收集学位论文的建议,所领导对此非常重视,与科学院及研究生院有关领导多次商议此项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的支持,于2007年开始收集学位论文电子版工作。由于网上提交平台未建好,收集方式采用通过e-mail发送,或研究生本人亲自到图书馆将电子版学位论文拷到图书馆电脑上,因此病毒传播不可避免,工作人员的电脑多次受到病毒侵入,影响了图书馆的工作。由于经验不足,提交要求考虑得也不全面,给图书馆工作人员对论文审查带来了不便。由于提交工作比较集中,论文审查也需要一些时间,致使出现让研究生等候浪费时间的情况。采取这种方式提交上来的论文不能自动形成数据库,不能供用户查询检索,需要图书馆工作人员利用电子文档重新建立数据库。我们总结了2007年收集经验及出现的问题,并与研究生院商议,联合决定2008年采用远程网上提交的方案。具体方案如下。
2.1 论文提交规定
学位论文答辩通过后,学位申请人必须向图书馆提交电子版学位论文,纸本论文仍然沿用过去的提交方式。从2008年开始,电子版实行网上提交。提交论文之前需要下载并签署中国中医科学院学位论文电子版授权协议书。论文电子版审查通过后,由图书馆指定工作人员在“回执单”上签字盖章;不合格者需要重新提交。回执单上无此项认证签字及图书馆盖章者,研究生院将不予颁发学位证书,且不予办理毕业离院手续。
2.2 提交时间
①应届毕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及应在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后、毕业离校前,通过网上提交。②以同等学历申请硕士学位的在职人员,须在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后两周内通过网上提交。③博士后研究人员在出站前两周内通过网上提交。
2.3 提交内容
包括3个部分:个人信息、导师信息、论文信息(题录摘要与全文)。
2.4 提交要求
①文件格式:word或pdf文档。②提交论文的电子版在排版形式及内容上与印刷版必须保持完全一致。③要求将电子版全文合并为一个文档,word文档后缀为.doc,pdf文档后缀为.pdf。
2.5 保密论文的提交
为了保护作者的知识产权,对涉密论文我们只要求研究生在网上提交个人、导师信息及论文题要部分信息,而全文文档不采用网上提交,而是需要持盖章后的“保密申请表”及“中国中医科学院学位论文电子版授权协议书”,直接到图书馆找图书馆管理员提交学位论文电子版全文光盘。
3 提交情况分析
2008年提交论文182篇,其中硕士123篇,博士59篇。要求保密的论文有7篇。保密年限有2年、3年、10年,最多要求20年。保密论文主要涉及中药材研究,创新药物研制,新发明新发现而未申请专利,内容创新、文章尚未发表,科研课题未完成、科研数据需保密,与企业合作的新药开发、合同有保密条款、中药作用机制研究等。
4 建议与思考
4.1 加强学位论文的开发与利用
我院研究生学位论文是我院的重要文献信息资源和科研成果,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和科技开发价值。论文选题比较新颖,涉及的内容比较前沿,一般是中医药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具有一定的独创性和创新性。因此,学位论文是了解中医药学最新学术动态、热点及前沿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尤其对科研人员的选题和知识创新起着很好的参考作用。学位论文不但是一种重要的文献信息资源和科研成果,而且是国家的战略信息资源之一,具有重大科技创新和经济利用价值[1]。因此,对其整理开发利用是目前的主要任务。目前,我馆收藏2006年以前的学位论文印刷本有1 000余种,这些重要文献没有受到充分重视,至今未建成书目查询系统,无法得到有效开发及充分利用。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4个有影响的学位论文资源库:万方数据的《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清华同方(cnki)的《中国优秀博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的《学位论文库》、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的《高校学位论文库》[2]。但由于4个数据库的数据库来源不一样,其收录的数量也不相同。笔者调查了4个数据库收录我院研究生学位论文情况:cnki收录336篇,其中《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收录218篇,《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收录118篇(收录年限范围为2005-2007年);万方数据的《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收录年限范围为1998-2007年)、《中国学位论文文摘数据库》收录945篇(收录年限范围为1987-2007年);nstl收录共计1 005篇(收录年限范围为1987-2007年);calis未收录。4个数据库收录我院2007年毕业的研究生学位论文情况见表1。表1 4个学位论文库收录2007年中国中医科学院学位论文情况(略)
而我馆收集了2007年我院研究生学位论文印刷本157册,电子版154篇。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主要学位论文库收录我院研究生学位论文很不齐全,也不完整。无论从我馆文献资源建设、学位论文的开发利用,还是从我院机构库建设等角度来说,加强我院学位论文数据库的建设都是非常重要的。
4.2 加强网上提交过程的计算机病毒防治
计算机病毒始终是困扰计算机用户的一大问题,尤其是面对来自近200个不同作者提交的论文,病毒防治尤为重要。实际上,也确实有相当数量的电子文档含有宏病毒,处理这些文件要特别小心。因为含有宏病毒的文件一旦被打开,就会感染文档模板,之后打开的任何word文件都会感染此病毒。建议给服务器安装病毒实时监控系统,一旦发现病毒,系统将自动报警并提示是否清除。
4.3 尽快开发新的提交系统
目前使用的提交系统功能很不完善,界面也不美观,查询检索及控制功能也不完备。目前提交过程中,研究生遇到了很多问题,文件太大无法上传全文,文本编辑器在字体、段落控制方面功能太差等。另外,此系统不具备回溯建库功能,也不具备版权保护功能。建议购置功能完备的、成熟的商业化学位论文提交及管理系统,如trs、清华同方tpi、idl、北大方正等学位论文提交与系统。
4.4 注意规避相关知识产权风险
在学位论文开发利用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知识产权风险。学位论文属于非正式出版物,设有公开、内部、秘密和保密4个级别。对于传统的印本论文使用和服务各个图书馆采用的服务办法基本相同:公开的论文限定在馆内阅览,不提供外借,内部、秘密和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提供馆内阅览[3]。因此,印刷本在收缴过程中没有特别强调学位论文的授权许可。在网络数字环境下,电子版论文的传播方式和版权控制极为复杂,涉及到著作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等问题,为了促进学位论文的交流和利用,电子学位论文的授权就要采取相应策略。取得学位论文的授权,明细授权方式及范围是开展论文后续服务的基础[4]。采用论文授权方式可有效的实现学位论文的使用,避免侵权纠纷。如我馆2009年规定:在电子版学位论文提交之前,要求论文作者(研究生、导师)同时签署“学位论文电子版授权协议书”,同意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在下述时间内以下述形式使用本学位论文电子版:在本论文提交后,同意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局域网内提供网上文摘查询浏览服务;在本论文(公开密级)提交1年以后,同意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局域网内允许读者浏览并下载全文;保密学位论文在解密后同意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局域网内允许读者浏览并下载全文。
5 结语
学位论文电子文档的收集工作可以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仅是图书馆、档案馆有积极性就能做好的事情,还需要学校及研究生管理部门下达指令性通知,需要有一个先进的网络、便捷的提交系统以及每一位研究生的理解与配合。我们2008年的初次尝试虽然遇到了一些问题,但总体上是成功的。
【参考文献】
[1] 贺德方.国家学位论文服务体系研究[j].情报学报.2004,26(6):697-702.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动,小学语文教学推出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其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教育是学生进行更高阶段教育的基础,需要教师根据小学生的年龄阶段以及行为、心理特征,结合教材创新符合现代小学语文教学的方式与措施,转变教学思维,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有助于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
一、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理念的重要性
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实行的是应试教育,使得教育模式僵化,课堂教育主要以教师为主进行降低,让学生进行自主研究与讨论,其含义是对以学生为主体的简单理解。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是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方式、内容的安排,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扮演决策者和参与者的角色,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控制、评估、总结与反思。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实现创造力以及思辨能力的提高。教师需要通过现代教育优秀理论,创新教学观念以及思维,从客观、联系以及科学的角度出发,进行“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思考。语文是一门科学的学科,需要在实践中实现学生语文技巧的锻炼,从而实现“教”与“学”的相互统一,教师是教学课程开展的主体,而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客观规律,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发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二、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措施
1.教师要重视转变教学观念
教学观念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引导因素,也是决定教学模式与内容的重要因素。在应试教育中,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教学主体,并以教师的课堂讲解为主要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思维的发散受到约束。长此以往使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下降,使其与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产生了出入。因此,教师要不断改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对学生进行教学引导,并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语文教学。例如,在教学《背影》时,可以让学生对文章的内涵以及意蕴进行讨论,并以小组的方式进行讨论结果的分享,有助于引导学生进行合作、讨论与分析,让课堂教育成为培养学生思维以及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2.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良好的教学氛围是提高课堂教育效率的重要因素。教师要想构建高效语文课堂,首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尊重学生的客观差异和需求,相互尊重,构建和谐的教学氛围。例如,在进行课堂学习的时候,适当讲述一些与课文相关的故事或典例,有助于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并且营造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
3.合理利用教材,实现教学效率的提高
相关文献指出,学生在学习新课程的时候其自身的基础知识以及认知水平对新知识的理解起到重要的影响。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了解,以便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与教育。因此,教师要在掌握学生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合理规划与利用,分析哪些问题才能够对学生的发展起到有效推动。例如,在《开国大典》的学习中,结合思想品德教育中的相关知识,来提高对文章的认识以及理解。
4.提高学生的信心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对所有学生保持一致的态度,对于学困生可以给予相关的指导和帮助,并对其进行鼓励,建立学习的信心。部分语文学困生由于错误的学习方法,导致其花费了许多精力,但是未取得理想的结果,因此,要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学习习惯,在课堂教学中,选择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困生进行回答,鼓励其学习。还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对问题进行讨论与分析,例如,在《将相和》的学习中,以小组接力的方式对文章进行翻译与补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通过对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分析,提出提高以学生为主体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措施,有助于推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瑞红.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探究[J].语文学刊,2011,12(12):16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