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19 16:58:1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本科管理学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2.1教学方法的改革。以教学对象与课程内容的不同特点为基础,试探性使用以讨论和提问为手段的启发式教学和案例教学等其他教学方法。(1)讨论启发。在学生已经预习过的情况下,以讨论的方式,促使学生主动自主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作为主体的关键作用。这个方法不仅对解决学生社会经历少所产生的矛盾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又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发现并解决问题。(2)提问启发。这个需要教师对所教授课程的目的做一个彻底分析,特别是在能力方面,同时以分析结果为根据,在教学过程中把握课程内容中的关键知识点、难点和特别注意点,在授课过程中就可以有目的性的对学生进行提问,从而避免学生是被填充式的吸收知识,这个方式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并且也能很好的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3)案例教学。案例教学的方式在教学手段中加入具体案例,从而让学生从决策者或是解决问题的人的角度出发,对实施的行动进行探究、剖析、计划和做出决定。经过不断的个人分析和与其他学生讨论,从而发现问题并制定解决方案,选择具体的行动方法,判断结果,具体计划实施等,以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经过特定案例的安排,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让学生的理解和认识不限于材料的一般认识。以这样的方式教学,学生增强了此课程学习的兴趣;同时还促进了实践意识,从而让学生理解管理就是生活。
2.2教材的选取要考虑到先进性和适用性。教学的质量受教材的最直接影响,先进和适用是确定教材是否优秀的基本原则。先进性指的是教材内容要与时俱进,以反映时代特点,国内外最新科研成果,对正确的科学学科的理论知识,反映的相互作用和发展的规律,不仅要体现明显的时代特点还要有优秀的学术特点。适用性是说教材要和培养管理类专业人才的目的和课程的需要相适宜,知识内容深度相宜,和同学们的认知规律相合,要有启发性,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由此所见,思考教材是否合适,要特别观察是否与应用型本科学生的特点所适应。
一、选题与开题
1.2020年11月04日前,完成选题与开题工作,选题可参见附件2《工商管理学院2021届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指南》。
2.应教务处要求,2021届本科毕业论文新增开题报告会环节。开题报告会由指导教师负责安排,采用多种形式自行与另外两位教师共同组队完成,同学之间互相交叉记录。
3.2020年12月01日前,以班级为单位提交附件3 《2021届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情况一览表》,发送至邮箱:gsbkjx@163.com。以班级为单位,提交《西南财经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会记录表》(附件4)及导师签字的《西南财经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表》(附件5),交至通博楼A312办公室雷老师处。其中市场营销(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学生,交至通博楼A309办公室王老师处,选题情况一览表发送至邮箱:wangeric@swufe.edu.cn。
二、初稿
1.2020年12月30日前,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初稿,交由指导教师审核。
2.学院各系主任将校级优秀毕业论文作为范文,发给每位老师并在系所会上讨论学习,以熟悉学院本科论文写作基本要求;组织老师讨论细化本科毕业论文撰写规范,定稿后发送给所有老师和同学。
3.2021年01月04日前,以班级为单位,将完成的学位论文初稿发送到邮箱gsbkjx@163.com,其中市场营销(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学生需将论文初稿发送至邮箱:wangeric@swufe.edu.cn。文件命名方式为“专业-学号-姓名-论文题目”。 指导教师撰写附件6《西南财经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中期检查表》交至通博楼A312雷老师,市场营销(中外合作办学)专业交至A309王老师。如逾期未交,将直接推迟一个月答辩。
三、定稿与检测
1.2021年03月31日前,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定稿。
2.2021年04月06日前,以班级为单位,将完成的学位论文定稿电子版发到邮箱:gsbkjx@163.com,其中市场营销(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学生需将学位论文定稿电子版发到邮箱:wangeric@swufe.edu.cn。同时提交毕业论文定稿2份,一份请导师签字(在右下角空白处签:同意定稿并签名),另外1份(封面及致谢部分隐去指导教师姓名,版权申明不签字)以班级为单位交至通博楼A312雷老师,市场营销(中外合作办学)交至A309王老师处,供交叉评阅使用。如逾期未交,将直接推迟一个月答辩。
电子稿提交要求:根据附件7《西南财经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撰写与印制规范》要求自行排版,提交word及PDF版本完整论文定稿,文件名命名方式为“专业-学号-姓名-论文题目”;另按检测要求,提交一份除去封面、目录、版权申明、 致谢、后记(如有)等内容word版电子稿,文件名命名方式为“检测版-专业-学号-姓名-论文题目”。 (待检测学位论文电子版必须与提交定稿保持一致,若经检查发现有不一致的现象,将直接推迟一个月答辩)。
3.2021年04月08日前,学校使用“学术不端行为文献检测系统”对全校本科毕业论文进行检测,检测通过方能参加论文评阅和答辩(此次检测为全面检测)。
学士学位要求:
检测文字复制率<20%,视为通过检测。但该生和导师应对其学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并修改。检测文字复制率≥20%,视为未通过检测。该生需对论文进行修改(论文修改时间不少于一周),并经指导教师审核通过后,方可申请再次检测;优秀毕业论文,复制率需<10%。
四、论文评审
2021年04月30日前,学院组织包含指导教师在内的两名教师进行审阅评分,收取两份评阅表(指导老师用和评阅老师用),两名评阅老师评阅成绩均及格后方能认定为评阅通过。其中,50%的论文采用双盲的方式,由校外老师评阅;剩余50%的论文,采用双盲的方式由院外教师评阅。论文评阅通过的学生方可进入答辩阶段。若评阅未通过,学生需根据教师评阅意见修改论文后重新提交评阅。
2021年04月30日前,请指导教师填写好附件8《西南财经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情况记录表》和附件9《西南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评阅表》(指导老师用),以班级为单位收齐后交至通博楼A312办公室雷老师处,其中市场营销(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学生交至通博楼A309办公室王老师处。 若学生指导记录表和评阅材料不齐,学生将不能参加本轮答辩。
五、论文答辩
1.2021年05月04日前,学校按学院人数的3%,随机抽取学生由各学院组织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公开答辩(抽取公开答辩的学生人数不足的6人的学院补齐6人,学院需提前报送公开答辩安排),公开答辩与学院组织的答辩一同进行。若学校不组织公开答辩,学院自行组织公开答辩。
2021年05月08日,学院组织本科毕业论文第一次答辩工作。学生准备毕业论文定稿3份(封面及致谢部分隐去指导教师姓名),供答辩专家使用,答辩开始前提交给答辩组答辩秘书。未通过答辩者需再次相应申请公开或学院答辩,其论文修改时间不得少于1个月。
2.2021年06月09日,学院组织本科毕业论文第二轮答辩工作。
3.2021年07月10日,学院组织本科毕业论文第三轮答辩工作。学院完成延迟答辩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成绩登录。
若答辩时间有变,另行通知。
六、答辩后材料提交
答辩结束后6个工作日内,根据答辩老师意见完善毕业论文,以班级为单位,将修改后的毕业论文纸质档1份交至通博楼A312办公室雷老师处,电子档(同时提交word及PDF版本,文件名命名方式为“专业-学号-姓名-论文题目”)发送至邮箱:gsbkjx@163.com,学习委员填写附件3《2021届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情况一览表》(专业名称)发送至邮箱:gsbkjx@163.com。其中市场营销(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学生发送至邮箱:wangeric@swufe.edu.cn。
七、优秀本科毕业论文推荐
2021年05月24日前,完成优秀本科毕业论文的推荐和评审工作。
八、毕业论文抽检
2021年07月-09月,学院组织专家对学生论文进行抽检,并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档案整理归档工作和总结。
2021年09月10日前,学校集中对2021届全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进行最终次“学术不端行为文献检测”。
2021年10月,学校对各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情况进行抽检,抽检结果纳入学校年度教育教学工作考核。
2.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公众服务意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深化,行政改革制度的不断推行,服务型政府、企业的建设步伐加快,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服务业意识都有较大的改善,这就要求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要与时俱进,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而实践教学不仅是让学生学习行政管理的系统理论知识,更是要把这类基本理论内化为进行行政管理的基本能力,同时通过实践的锻炼,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形成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意识,如何在职场中言行得当,如何在日常工作中举止得体,能够为公共管理事业尽职尽责,只有形成了为社会公众服务的意识,才能在行政管理岗位上摆脱“官僚”意识,向合格的管理人员角色转变,并实现由传统的“行政”向现代的“管理”、“治理”角色转换,才能符合服务型政府、企业的要求,满足群众的愿望,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3.培养具备行政管理的复合型、高素质、综合性人才。作为地方民办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目的是服务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行政管理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综合的学科,不仅涉及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大门类学科,而且还要求学生具备有较强的经营管理、调查研究、策划组织、协调交际等方面的能力,对学生素质要求较高,综合能力要求较强。这些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单纯依靠课堂教学传授是无法实现的。只有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际的真实工作场合中体会,才会清楚自身缺点,发现问题才能具备解决问题的意识,从而真正去解决问题。
二、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体系构建
实践教学是贯穿于整个大学本科的教学过程,优化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当坚持两条腿走路: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交流;设立四个实践教学板块:专业实践、课堂实验、学年实习和毕业实习;采用六种实践教学方式:案例教学、实验教学、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科研课题、基地实习、毕业论文设计。
1.教学。民办高校实践教学的主要实现形式是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教学方法模拟重现典型事件的场景,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讲解、启发、归纳总结,让学生讲所学行政管理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的生活场景中,实现学以致用,并从实际的案例中获得启发,学会归纳总结基本的知识规律,得以把行政管理专业的知识内化为内化为发现问题的认知思维,分析问题的推理思维和解决问题的判断思维。案例教学法主要运用于管理学、法学等学科。在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中引入案例教学法,教师应当做好做足课前的功课。同时,要指导学生做好学习的准备,包括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消化和运用,启发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对案例的探讨中,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敢于表现,善于表达。
2.实验。实验室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实验教学主要是通过实践来检验某种理论和假设。实验教学主要在限定的条件下进行模拟,主要包括电子政务实验、情景模拟实验。电子政府实验主要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通信手段,模拟政府结构组织和工作流程,形成精简的政府运作平台,帮助学生了解电子环境中政府组织的基本结构和日常工作的基本流程,以及政府通过网络平台能够实现的基本职能和工作方式,并掌握相应的处理方法。情境模拟可以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充分利用所学的行政管理基本理论知识,身临其境,或者担任模拟情境中的某个角色,处理出现的各种问题。情景模拟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感,培养学生自我表现的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处理相关问题的能力。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公共管理类专业对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的要求都比较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等公共管理的技能,在该专业学生的能力构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其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也应依据其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实践能力目标的构成有针对性地确定实践教学的方法、内容和手段,以点带面最终形成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因此,本文提出应用型本科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目标为:以推动公共管理学科全面建设为出发点,依托现有的实践教学基础设施,通过打造全新的“基础-综合-创新”三层次递进的实习实践平台,构建形式多样、目标多元、时间一贯的“课堂实验、学期实习、综合实训”三模块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树立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及严谨的工作作风,强化学生组织管理技能、社交沟通、行政执法、调查研究、公文写作与处理、统计分析等技能的培养。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路
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和职业技能培养目标的要求,同时体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互为渗透、补充,不脱节的特点,按照学生各学习阶段的知识及能力培养要求,依托“基础-综合-创新”三层次递进的实习实践平台,构建“课堂实验、学期实习、综合实训”三模块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即三模块三层次的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1)课堂实验模块:
该模块依托基础实习实践平台和综合实习实践平台,包含课内实验、课外兴趣小组实验、课程设计等,主要针对大一、大二年级本科学生,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教师在实践教学计划安排上,除保证实验的必要课时,在内容上也要多样化,可结合该阶段学生的知识、能力及认知结构,开设办公自动化、统计学实验、管理学实验、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等基础性实验。同时,结合公共行政、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公共政策分析技术、政府部门会计技术等专业类课程和能力类课程的要求,为学生购买管理信息系统、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电子政务系统、公共部门绩效考核系统、行政管理案例分析系统、社会保险管理实训平台、公务员考试模拟系统等一系列先进性、通用性和实用性较强的软件,构建校内综合实习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实习实践内容,营造良好的软硬件环境。
(2)学期实习模块:
该模块主要依托校内综合实习实践平台及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包含专业认知实习和毕业实习两阶段,主要针对大三、大四年级本科学生,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并联系实际、融会贯通的能力。学生可在校内外教师的指导下,在实习单位或校内进行模拟或实际的工作,形式上可以为校外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参观访问、社会调研实践、校内集中实训等。通过学期实习,学生可将多门专业知识综合在一起解决真实工作环境中的问题,既能提高自身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职业应用能力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扩大知识面,开阔眼界,助于未来职业的定位和选择。
(3)综合实训模块:
该模块主要依托创新实习实践平台,包含毕业设计、科研活动、学科竞赛、第二课堂、学术论文等多种形式,主要针对高年级学生,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敏锐度和洞察力,激发其潜在的研究兴趣,提高自主创新和综合研究的能力。该模块强调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增加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自主性实验,同时建立开放性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一个持续进行实践能力训练的渠道。学生可通过参加学科竞赛、挑战杯、大学生创新项目等平台,自主设计实验项目,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科研强项以及自身学习的不足来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同时,鼓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开展课堂外的活动,如热点沙龙、读书汇报、时事热点辩论赛、公文写作赛、程序模拟比赛等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或学生小组活动,使学生在自由讨论时事热点、当前执政行为的同时,充分展现自我、发挥创意平台。三模块三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在理论教学和人才培养中相互协调、融合。课堂实验模块重点培养学生专业职业技能,学期实习模块重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并联系实际、融会贯通的能力,综合实训模块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和综合研究的能力,由此又构成了公共管理类专业的职业能力体系。
四、应用型本科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对策
(1)深化教学改革,做到理论教学实践化、实践活动教学化。
进一步强调理论课程教学和社会实践并重,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既要把握公共管理学科前沿,又要密切结合公共管理实践,更要联系当地的实际状况。同时强调理论教学方式多种多样,鼓励采用启发式教学、研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把课堂讲授、研讨、案例分析、模拟训练和社会调查多种形式有机结合,加大学生务实型能力的培养。
(2)完善实践学分制度,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目前相当一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行的是一种“虚拟学分制度”,尚未设置专业选修课模块,即学生需要按照预先制定的教学计划按部就班的上课,自主选择性有限,难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意愿,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这类院校应逐步实施实践学分制度,试行“弹性学分制”,设立创业学分、实践学分,对于参加第二课堂、读书沙龙、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等实践活动的学生给予充分的鼓励和学分奖励,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科研活动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为学生提供多样灵活的学分获取途径。
(3)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加大实践课程比例,加强实践环节考核。
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力量相对薄弱,从事该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师基本都是从事理论教学为主,习惯于传统的讲授法进行实践课程的授课,且自身实践能力素养不够高,缺乏具有实践应用能力、知识创新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因此学校应鼓励教师进行实践学习,积极参与相关培训,承认相关的技术认证,可定期选派教师到政府部门、研究机构等公共管理部门挂职锻炼,深入到一线工作环境中学习先进的实践工作经验和最前沿的管理模式,并对指导学生第二课堂、科研活动、创新创业项目等实践活动的工作量给予承认和鼓励。同时,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上可以适当压缩理论课的学时,增加实践课的比例,每学期定期开设实习实践周,组织学生通过进社区、参观新农村建设、参观实习基地、学生活动小组等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与此同时要制定严格的实践考核评分制度。公共管理类专业应遵照执行学校相关的实习实践管理规定,根据实习的具体工作内容和实际完成情况,完成实习实践总结和成果汇报,并要求行业指导教师和专业指导教师分别对学生在实习期的表现进行评价。实习期结束后安排实结大会,要求学生进行口头形式的实结答辩和经验分享,并提交书面形式的实习报告,教师根据二者完成情况给出学生最终的实习成绩,以此来引导学生认真对待实习实践活动,保证实习实践教学真正收到实效。
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是从事本科教育的时间“新”,更应当是在办学思路、人才培养模式和规格等方面有所创新,成为真正有别于老牌本科院校的“新型”本科院校。新建本科院校呈现出以下4个方面的基本特征:1)社会需求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基础:这既是为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多元化的需求,也是中国高等教育体系自身发展和完善的需要,同时也是以人为本现代教育理念的体现。2)专业教育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培养特征:有别于传统普通本科教育“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的提法,而是“以专业建设为导向,以学科建设为支撑,以课程改革为核心”推进教育教学改革。3)产学研合作教育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途径: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必须打破传统的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而要走合作办教育之路,打破学校边界,专业边界,课程边界,课堂边界,教师隶属的边界等通过高校与业界的相互支持,多方介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等实现多赢格局。4)注重绩效是新建本科院校的管理特色:强调经营思想,依靠教育资源的科学配置以及合理使用来提高办学绩效,努力实现“两个充分”,即充分利用开拓外部社会资源;充分挖掘校内资源潜力,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充分发挥资源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5)政策引导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动力:在国家对重点高校和高职高专发展已有明确指向的情况下,应该更加重视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出台政策,引导推进,明确这类学校的地位与价值,构建完整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创建多元参与的合作教育体制等。
2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2.1对教育环境新常态认识不到位
从外部环境看,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产业升级换代、调结构优化重组、转换经济增长方式都急需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必将带来新的社会矛盾和发展机遇,面对经济进入换档降速、提质增效的新常态,新建本科院校必然要重新审视人才培养的目标、办学定位、专业特色、亮点工程等以提升办学的科学化水平,适应新形势,服务新常态。从学校内部管理看,现行的学生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机制跟不上学校升本的新形势,这是新建本科院校普遍会遇到的发展瓶颈。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是由几所学校合校升本或原有高职高专院校升格而来,培养目标、生源质量、学生心理特征、学习内生动力、毕业去向等方面都明显不同于过去。这种差异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过去很多旧的管理办法已无法适应科学高效管理的新需求。新的管理制度、体制机制尚未完全跟进,虽然已从专科升格为本科,但管理理念和手段基本上还停留在原有水平层次,学生管理工作要么简单跟随与其他高校有同质化发展趋势缺乏特色,要么是对自身原有专科阶段学生管理方法手段的简单延伸,对于怎样改革和优化缺乏系统、科学、理性的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缺乏对管理制度、机制和工作平台的统和、协调和联动。
2.2辅导员工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学生管理工作辅导员是主力军,通常是见子打子,抓具体工作多,推改革少、促发展少、提亮点少、创特色少,辅导员无心无力也无暇跳出事务性工作的束缚,抓不住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矛盾,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弱化,辅导员未能摆脱“110”“119”“保姆”的角色扮演,加之各校普遍人员配备不足且人员流动变动较大,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不高等综合因素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低效的重要原因。
2.3学生管理与教学科研同步联动不够
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是基础,教学工作是中心,二者如何围绕育人目标相辅相成,相互搭台,需要建立科学和谐的互动关系,而不是两张皮各画各的圈,只有通过良好的互动联动机制把二者结合起来,在学生活动中融入学科知识,在专业知识学习中培养和提高人的综合素养才能更高效地达成人才培养的既定目标。
2.4部分学校硬件配置尚不健全
不够人性化,经费投入不足,学生学习生活设施陈旧落后,无法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相应的也增加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不破不立,有破才有立。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急需新的“立意”。
3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突破方向与创新思路
3.1对育人和管理理念的重新审视
3.1.1人学理论及其运用
该理论从哲学层面对人进行了深层次思考,是马克思关于人的价值需要、人的本质、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理论体系。它决定了学生管理工作的社会性,必须注重学生社会性的发展,把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环境需求联系起来,将学生按社会需求培养成不同层次的人,而不是与社会脱节的大学生;必须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不仅要尊重人的本性,还要尊重人的需要;人要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只有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标去追求,为发展创造条件,为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基础,我们的工作才有根本性的意义。
3.1.2科学发展观理论及其运用
该理论有助于我们深入研究培养怎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个重大问题。其中发展是第一要义,它要求我们要学习吸收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创新工作思路和模式,全面提高工作科学化水平,要尽快填补上新建本科院校新旧制度衔接过渡不及时不到位的空白。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创造性活动也是一份“良心活”,要以维护大学生群体的根本利益为本,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统筹兼顾的理念都要求我们在管理方法、管理内容、建章立制、运行机制等各方面积极探索、整体推进,形成学生管理工作的合力,发挥1+1>2的效应。
3.1.3柔性管理理论及其运用
相对于刚性管理而言柔性管理以“人性化”为标志,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基础上对管理对象施加教育影响的管理方式,具有情感性、亲和力和人文色彩,使被管理者容易达到由被动变为主动,由他律变为自律的目的。这要求我们在工作方式上循序渐进,建立互动和谐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特别是针对学生表面服从心里不服且具有可塑性的特点,避开高大上的单纯说教,从他们的心理感受、情绪体验入手,切忌简单生硬,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心灵沟通的方式来进行。把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二者相结合能够帮助我们达到学生管理工作的最佳效果。
3.1.4“因材施教”理论及其运用
该理论是教育的普遍原则,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同样需要该理论的指导。作为管理者必须看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尊重这种个体差异。要允许并且指导大一新生结合自身特点、兴趣、爱好、特长、志向等综合考虑来设计自身的发展道路,确定不同的奋斗目标。应该鼓励并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量身定制学业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成长计划。比如有的同学对专业理论知识很感兴趣可引导其在学术研究上发展,考虑毕业后继续深造,有的同学喜欢操作,动手能力较强,可多带领参加竞赛活动,对即将毕业的学生更要尊重他们的自主选择,或就业或考研或自主创业,总之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不能搞一刀切。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找到各自的“最近发展区”,扬长避短,尽快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初体验,或是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和进步,为后续发展提供动能支持。
3.2把加强学风建设作为突破口
学风建设是高校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校的根本。建设优良学风是保证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要条件。学风建设无疑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学风建设有无成效对学生学业影响最直接最大,要加强和改进学生管理工作首先应把关注点放在加强学风建设这一环节上并以此作为突破口。新建本科院校多数由专科院校合并或升格而来,学校整体学术水平较低,基础比较薄弱,学生整体水平也要低于其他本科院校学生,加之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给学风建设带来了较大阻碍,加之有的专业老师只管上课下课走人,有的老师职业道德有待加强,课堂纪律松散不闻不问,学校层面喊得多动得少,且短时间内无法看到明显效果,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不良学习风气的形成和蔓延。表现为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贪睡懒觉,上课玩手机,成绩不理想补考现象严重,沉迷网络等。这样的学习氛围和环境不可能培养出合格的人,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是形成优良学风的重要保证。二级学院要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特别是课程教学改革,从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材选择、授课手段等全面推陈出新,课堂要牢牢抓住学生的关注点、兴趣点、重难点组织教学,以达到让学生乐学、教师乐教、企业满意为目标,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推动优良学风的形成。2)及早开展专业教育、指导学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了解行业现状与前景,看到未来发展的巨大商机和美好愿景,提升学习动力。3)抓好教风建设,以教风促学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以身作则把教师自身的一言一行带来的人格魅力、学术风采彰显出来,进而增强学生对教师个人和课堂的吸引力,教书与育人不能相互割裂。4)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和平台。可组织开展专题读书分享会、把这里建成各类学习小组、创新创业团队聚会讨论问题之所、学术讲座的殿堂、文化名人、大师、各界精英、校友的出入之所,让此处不仅环境优雅舒适,更能让人找到精神和心灵的家园,以书为友,以书为武。目前图书馆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显然还远远没有充分发挥出来。5)建立多种激励机制。如增加评选“优良学风班”“学霸寝室”“学习之星”“自强之星”,树立典型,大力宣传,突显合作与竞争,设立各种学习单项奖,鼓励学生在学习、文体、科技等各方面发挥特长,取得优异成绩,设立学习进步奖,鼓励后进生学业进步,激发和保护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加强学业警示机制度。
3.3学生活动与教学科研工作的融合创新
新建本科院校应该尽快探索建立一整套运转灵活而富有弹性、有利于潜能发挥和个性张扬的整体管理机制。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必须以教学质量为抓手,把学生活动作为育人的重要第二课堂和平台,把学生管理中的各项内容如日常管理、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各项课外活动要尽可能融入教学工作、科学研究、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活动中,这就需要我们在学生管理、活动主题的策划设计、组织开展、效果评价、后续跟踪等环节与专业引导、课堂教学、课后辅导与反思等方面建立一种良性的互动融合机制,使学生在课堂上的所学能在学生活动中得到运用和实践,以验证巩固所学理论的科学性,同时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合作精神、学习精神和创新精神。以达到教学和学生活动、学生管理工作的和谐发展,充分体现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应证的促进关系。具体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1)学生班级管理要服务于课堂教学,而不是为管理管理,要通过完善制度和优化学习评价体系,加强管理,创造有序高效良好的学习环境和风气。2)学生活动要能促进教学与科研。学生活动需要专业课教师的参与和指导,动员学生积极投入到与专业素养发展相关的活动中能更好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并让学生快速成长进步,同时体现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动手能力强的培养特色。3)组织开展的学生活动要有特色,没有特色就没有发展,活动应贯彻“一学院一精品,一专业一特色,一竞赛一平台”的发展思路,树立精品意识,提倡学生活动要有整体规划,活动数量不在于多而在于精,选择那些学生既感兴趣又能把学院的优势学科、前沿领域的科技知识和、基本技能、信息传递给学生的活动来开展,打造亮点品牌,助推创新创业联动发展,比如对于机械类专业学生可指导学生组队参赛:机械器人设计大赛、无碳小车设计竞赛、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活动,学生通过参与甚至获奖能进一步扩大和增强本学科、本专业在高校中、行业内的影响力,开拓师生学术视野,还可进一步结合市场调查、专业课老师的指导申报专利产口和技术开拓市场,增强产、学、研的联动效应。
4结语
提高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水平是个系统工程,要使其上台阶、更高效、更实效需要尽快优化整合、在观念上与时俱进、在实践中创新,以人为本、科学、联动、和谐、高效的学生管理工作将促进新建本科院校整体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作者:李健怡 单位:成都工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测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2]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百所新建院校合格评估绩效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3]高禹.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管理现状研究[J].知识经济,2015(24):178.
[4]魏圆圆.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的理论依据浅析[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6):104-106.
[5]王立刚,李蓉.浅谈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加强学风建设的有效途径[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0(5):113-115.
[6]陈钊,杨晶.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方向的突破与创新:以福建江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为例[J].中外企业家,2012(12):159-160.
[7]贺正宜.新升本科院校优良学风建设探析[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2):159.
(二)系统性工商管理知识的系统性是指工商管理核心课程所包含的知识内容是相互关联的。比如,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需要分析企业自身的优劣势,这要用到《营销管理》、《运营管理》、《新产品开发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课程所包含的理论知识;做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需要了解企业的运行状况,也需要熟悉《战略管理》、《营销管理》、《运营管理》、《新产品开发管理》、《财务管理》等课程所包含的知识。从知识运用的角度来看,工商管理核心知识只有被学习者系统地内化,才能作为一个整体发挥作用。
(三)指南性将工商管理知识与医学知识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医学知识在其已探明的领域一般可以精确到操作层面,即具体到诊疗规程。相比之下,工商管理知识不能精确到如此程度,只是指南性的。例如,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指出,管理者应制定定额、找出最佳的操作方法,至于定额是多少,最佳的操作方法是什么,都要靠管理者自己研究具体情况后得出答案。行动学习的提出者RegRevans认为管理知识不能用来解决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需要管理者洞察实际情况,摸清具体规律,然后找出对策。
二、工商管理本科教学目标
(一)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并重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一般表述为:“本专业培养具备经济、管理基础理论和知识,能在各类企业和事业单位及政府机关从事实际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上述表述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从知识学习到知识应用的脉络十分清晰。近来,有许多学者强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如认为工商管理教育应突出知识的应用,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管理教育应以培养管理思维能力为导向,培养学生清醒、细心、透彻的思维习惯。从工商管理知识的指南性来看,工商管理知识是不能直接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因此,强调知识的学习或者知识的应用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这个意义上看,管理技能训练应比管理知识学习更为重要。但如果工商管理教学抛开知识学习,只进行技能训练是难以想象的。行动学习理论最初将知识学习撇开,后来还是逐渐认识到了知识学习的重要性。从工商管理知识的系统性来看,工商管理知识是作为一个系统在发挥作用,零散的、没有内化的知识是不能有效指导管理实践的,否则,就会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顾此失彼等现象。
(二)以理论知识框架构建统一知识学习及技能训练既然工商管理知识是指南性的,那么,知识传授的目的就在于让大学生建立起思考管理问题的理论框架,作为管理实践的指南。管理思维的理论框架由管理的基本理念、原则以及解决管理问题的程序、方法构成。管理的基本理念、原则方面的知识收录在《管理学》教材之中。解决管理问题的程序与方法包含在《战略管理》、《营销管理》、《运营管理》、《新产品开发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教材之中。工商管理传统教学在知识的讲解上花费了大量时间,这与工商管理知识的易懂性是相悖的。工商管理教学应在帮助大学生学习管理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大学生将管理知识整合起来,形成框架。这样既学习了知识,也训练了技能。有此技能的支撑及理论知识的指导,大学生就能很好地胜任毕业后的工作。目前,注重对所学知识进行整合的大学生还不多。问卷调查中,当问及“学完一章之后,是否对所学知识进行了总结”时,90名被调查者中回答完全没有的占7.8%,基本没有的占52.2%,偶尔做一做的占20%,基本上做了及认真做了的仅占20%。大学生平时不注重知识的总结,一方面,所学知识不能系统内化,另一方面,其概念技能也得不到经常性训练。
三、工商管理本科教学方法
(一)用案例还原工商管理知识工商管理知识来源于实践,由实践抽象而来。工商管理教学应该用案例对工商管理知识进行还原,便于大学生理解、记忆。鉴于工商管理知识大多易于理解,以教材为中心,“满堂灌”是没有意义的;另外,知识的长期记忆需要多次重复,也不可能通过一次细致的讲授就形成。讲授法目前依然是工商管理教学的主流方法,原因可能是教师已经习惯于将知识讲深、讲透,另外,还有不少学生依然期待教师将知识讲深讲透。
二、铁路消防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构建
(一)应用型本科教学模式的确定必须满足教学任务、教学目标的实际需求。从根本上来讲,应用型本科教学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或理论应具有系统性、完整性和应用性,在实践教学中要求实用、实际、实效、综合。因此,应用型本科教学模式的构建要着眼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使学生有较强的适应性、应变性和竞争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必须经过理论学习、模拟训练、实践探索逐步实现,这是一个实践、自我反思和再实践的复杂过程。在此过程中,完善的专业知识与理论是基础,教师的循循善诱是前提,学生的亲身实践是关键。
(二)铁路消防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构建铁路消防管理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主要是根据应用型本科教学理论,从课程特性、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实现条件、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结合铁路消防管理自身的特点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
1.课程的特性。在治安学专业课程体系中,不同的课程具有差异性,每门课程都有自己的教学特点和要求。如果要塑造学生的应用能力,就应构建相应的符合课程内在规律的教学模式。铁路消防管理课程的教学模式的构建必须依据其理论丰富、专业技术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教学模式中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理论性和实践性不强,不符合公安机关的要求;实践性强,而理论欠缺,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发展就会受到限制。
2.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依据铁路消防管理的内在规律以及铁路公安机关对消防监督管理人才的需求。随着我国铁路的快速发展,铁路消防安全工作面临着更高的挑战和要求。铁路公安机关对铁路交通运输系统的消防监督检查和消防审核具有较高的专业性、技术性。铁路消防管理课程教学目标为,通过学习理论、指导实践、训练思维、培养能力,使得学习本课程的学生掌握铁路消防安全的一般规律、原则和方法,具备消防监督管理工作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能够出色完成铁路消防监督管理工作,并且在今后的工作中具有可持续发展性。
3.教学设计。铁路公安机关消防监督管理工作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建筑消防审核(铁路消防机构承担)、消防监督检查、火灾应急处置、火灾事故调查和消防宣传教育等方面。作为治安学专业的学员,他们在进入公安机关后大多在一般治安管理岗位任职,消防监督管理工作的重点应该是监督检查、火灾事故应急处置、宣传教育等。随着岗位的转变他们会进一步接触更为复杂的消防监督工作。不同的工作内容对理论需求的广度、深度及专业技术技能的要求也有不同。因此,课程教学设计采用模块化和系统化相结合的方式,同时又要突出实践性。
(1)模块化根据课程特点,铁路消防管理课程可以采用模块化教学。每个模块根据教学内容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设计,体现出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2)系统化系统、完整、应用性强是应用型本科教学的一个特点。铁路消防管理课程的教学设计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都必须能够体现这一点。这也是由铁路消防监督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决定的。完成消防监督管理工作需要理论基础。如燃烧学理论解释了燃烧发生、发展、熄灭的规律,是消防管理工作的依据。燃烧条件决定了防火、灭火措施。火灾发生、发展规律直接影响建(构)筑的防火设计、电气设计、消防设施器材的配置。各类消防技术规范、标准又是建筑消防审核、监督检查的依据。课程教学虽然采用了模块化的框架,但各个模块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实践教学中,对实际建筑消防设计的分析和消防设施设备操作是为了使学员加深对消防技术标准规范的理解,同时也是为学员明确了消防监督检查的内容与标准。消防监督检查实训分为建筑、电气、消防设施设备检查和法律程序等多个环节,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实训。不同场所如列车、站、场、段的灭火、疏散、逃生则是由该场所火灾规律、防火设计决定的。因此在理论教学中还应强调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4.实现条件。教学设计的实现还需要各种条件来满足。首先,在总课时确定的情况下既要进行理论教学又要有充分的实践,必须合理分配时间,实践学时占总学时应不低于25%。理论教学时间并不能完全满足学生掌握全部理论知识的需求,需要课堂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通过构建“学习包”的形式,形成文字教材、电子教材、辅助教材和参考资料相配套的系列教学用书和教学软件,以适应多样化的教学需要。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实践中能够根据实际需求在“学习包”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各类信息。要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条件。除对现有实验、实训室(场)改造、完善外,还要新建消防设施设备实训室。铁路环境复杂、多样,无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必须在校内建立模拟实景。因此还需要设计制作与铁路实际环境相同的虚拟真实模型系统(VRML),以弥补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铁路针对性不足的缺点。
5.教学评价。考核方式与内容对学员学习行为具有导向作用,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效果。应用型本科以“应用能力”为主要培养目标,应充分考虑学生基础知识、思维能力、应用能力三个方面的考核。在学生学业成绩构成中,应用能力的考核必须占有较高的比例。整个教学过程采用模块化教学的框架,且每个模块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相应地,教学评价就不能单纯用期末试卷考试而应多元化。教师对不同的教学模块应采用不同方法进行评价,如试卷测验、论文评价、实践评价、口头问答等,最终给出综合评定。
三、实践教学设计与实施
一方面,根据培养铁路公安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学生应具备较强的实战能力、规范执法的能力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实践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的依据。另一方面,应用型本科学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非智力因素如学习努力程度、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特点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具体到铁路消防管理课程可采取以下做法。
(一)实践任务选定在实训中选择的对象、环境应该是在实际消防监督工作中普遍存在的并具有一定典型性,而且规模不宜过大、过于复杂。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目标,使不同实训小组的任务有自己的独特性。
(二)实践过程教师根据课程教学要求在课前提出相应实践任务,然后在课堂上讲授相关基础知识,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训任务需求搜集必要的资料信息。这种任务导向能够明显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和自学的积极性。实训任务的完成并不集中在上课的几个课时之内,而是需要一段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关注和指导,以便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问,避免学生因为困难而失去积极性。
(三)实践结果实训结果除制作实训报告外,可要求学生制作成PPT在课堂演示,然后进行讨论以及教师点评。这种方式能既够给学生压力也能够增加认真对待实训的动力。学生通过老师的点评能更清楚自己的不足,进一步理解消防监督管理实际工作的要求。
案例教学中教师的教已不再是个人表演,而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密切配合,因此案例教学是一种互动式的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的知识、观点进行互动交流。学生必须积极参与到案例教学的每个环节,才能完成一次成功的案例教学过程,而每个环节的参与都会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从而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很多案例取自于生活实践,有些案例甚至是学生耳熟能详的事例,学生对此也比较感兴趣,比起枯燥的理论和公式,学生更愿意接受来自生活实践的案例,从案例中学习知识,因而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案例教学过程中来。
1.2有利于专业教师素质的提高
案例教学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必须具有较强的责任感、较高的理论水平、较丰富的实践知识,或者具有实际工作经验,并能在案例教学的各个环节引导、指引学生的方向,因此,对教师本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案例教学,特别是在案例的分析和总结环节,教师可以把案例中出现的问题及得到的启示进行总结,并上升到理论层面。因此,这个过程不仅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质,也积累了教师教学方面的经验,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1.3有利于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要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许多用人单位都倾向于签约有实践经验的学生。而绝大部分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则没有实践经验。为了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必须利用各种条件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而案例教学则相当于间接获取了一些管理经验,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案例教学法在财务管理本科教学中的实施步骤
2.1案例讨论前的准备工作
财务管理案例教学过程中,需要从两个方面来做准备:一是教师,主要是对财务管理案例的背景材料的搜集和整理,对案例涉及的相关理论知识的介绍;二是学生,主要是通过对教材和相关参考文献的解读,加深理解与案例相关的理论知识,并对相应的案例思考题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
2.2案例的分析与讨论
案例教学实施的重点环节就是案例的分析与讨论阶段。对于教师,在这个环节要合理引导,学生讨论发言时要积极听取,并鼓励每位学生参与讨论,及时对课堂讨论的进度和范围进行控制。从而使学生积极参加讨论,而讨论的范围又不偏离主题,让各种观点都能够展现出来。同时引导学生在进行激烈的讨论时,又要展现理性的一面,例如要求讨论时既要热烈、有的放矢,又要真诚、互相尊重等。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在必要时起指导作用,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讨论。对于学生,在案例讨论中做到积极举手发言,提出自己的观点,不要只是被动地接受别人的观点,同时尽量在课后完成相关笔记,把所有精力集中到案例讨论之中。
2.3教师对案例讨论后的小结
学生对案例讨论完毕,并做出分析和相关评论之后,教师要对其进行归纳总结,并给出其评判结论,阐明案例分析和评价的重难点,指出学生在案例分析评价过程中的优缺点,还可以进一步提出拓展性的思考题,让学生再次对自身的分析和评价做出判断。
2.4案例分析报告的撰写
学生在充分讨论后,应根据自己的观点写出案例分析报告,对以前的分析与讨论作出总结,加深理解。分析报告在撰写中首先要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者备选方案,再根据结论展开分析,并采用相关的数据及事实支持自身的观点,分析报告在撰写中尽量不要去猜测老师的分析思路,照搬所谓的权威分析评价结论。
3案例教学法在财务管理本科教学中实施应注意的问题
3.1要选择合适的案例进行教学在选择案例时,要把握几条原则:
3.1.1真实实用原则本原则要求案例的内容是出自现实经济生活,而不是陈旧过时的纯理论数据,否则学生无法将所学知识进行合理应用,案例教学就会失去其本身的意义。在编制案例时,教师可以利用校企合作的机会,将一些与之联系合作的企业的相关财务信息取得后进行加工,整理成案例资料供教学之用。也可以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还有相关的专业管理公司、咨询公司的研究报告获取所需的财务数据和资料,来保证案例资料的真实可靠。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获取日常经济生活中的财务数据案例,如通过网络、电视等手段收集相关的财经新闻,必要时进行合理的加工,以为我所用。
3.1.2针对性原则受教学课时和课程篇幅的影响,不可能将财务管理课程的所有内容都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另外案例过多,特别是一些综合性案例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课程的难度,会造成学生对案例教学法的厌倦,因而无法真正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所以,我们在选择案例过程中要有的放矢,可以根据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特点及重难点来确定案例教学的重点,如筹资决策、投资决策、营运资金管理、股利分配管理等。
3.1.3启发性原则在选择案例时,应考虑案例本身能否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探索,能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例如可以选取正面的教学案例,也可以选取反面教学案例,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思维空间,从而调动学生参与案例教学讨论的积极性。
3.2要根据案例类型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
案例教学有三种教学形式:一是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也就是根据课程每章节的具体内容把案例穿插于理论中去讲授。二是以案例教学为主,把理论穿插到案例当中。通过对案例的阐述、分析和讨论,总结归纳由此得出的理论。三是在理论课结束之后,专门开设案例课程。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分析,来解决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的问题。实际案例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实施的不同阶段,可以结合不同的方法。
3.3要将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方式相结合
虽然案例教学有其种种优点,但是他仍然不可能完全替代其他的教学方式。因此,在财务管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将案例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式相结合。例如,财务管理的大部分课程内容,仍然要依赖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且在目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教学方式的主流仍然是讲授式教学。这并不是否定案例教学法在本科财务管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而是说多种教学方式的结合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除了案例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方式外,教师在财务管理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尝试情景教学法等。
3.4案例教学过程中要合理确定教师的角色
在案例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在不同环节担任不同的角色。在案例准备阶段,教师是一个策划组织管理者,需要制定详细、周密的教学计划,除了确定案例总数及各个案例的教学时间外,还要为每个案例制定一个具体的教学计划,对案例讨论前后的各个细节都要有周密的计划。在案例分析讨论阶段,教师更像一位导演,必要时指导台上的各位同学各抒己见,而演员(即学生)在这个环节扮演着主角的角色。在案例总结阶段,教师更像一位主持人,要对整个案例讨论进行总结,评价案例讨论的思路,分析案例讨论的方法,指出不同案例分析方法的特点,并对学生提出的创新性的方案给予肯定和鼓励,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案例报告撰写的阶段,教师是一个施教者,需要说明案例报告撰写的要求等。
Abstract:Theauthorthroughto"Managementaccounting"bilingualeducation’sexperienceandtheexperience,elaboratedtobilingualeducation’sunderstanding,hasdiscussedthebilingualeducationteachers’raiseandteachingmaterial’schoice,theChineseandEnglishteachinglanguageproportion,teacheswithstudyquestionsandsooninteractiveandprominentheuristicteaching,sceneteachingmethod.
keyword:Managementaccounting;Bilingualundergraduatecourse;Undergraduatecourseteaching
前言
构建国际化的会计教育,是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的切入点。管理会计作为一门边缘学科,自20世纪初产生以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会计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许多财经类院校都对该课程实施了双语教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理解管理会计的理论及前沿;另一方面对我国管理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发展也有好处。笔者在两个学期《管理会计》双语教学中遇到不少问题,现将心得和思考阐述如下:
一、对双语教学的认识
双语教学的英文为BilingualEducation。这一概念来自美国这个拥有150多种语言的移民国家。根据《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所给的定义是“Theuseofasecondorforeignlanguageinschoolfortheteachingofcontentsubject”,直译的含义是“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
就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来看,双语教学主要指用汉语和英语课堂讲授英文原版教材内容的教学制度。双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学生外语的综合运用能力,加深学生对国外先进的知识体系、思想方法以及前沿的学术理论的了解,促使其全面掌握专业知识、技能,树立国际观。据此目的,《管理会计》作为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双语教学首先应是管理会计专业知识教学,而不是英语教学,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仍是首要目标,双语教学的次要目标才是提高学生的外语综合运用能力。在此目标指导下,笔者认为双语教学绝不能是“汉语”和“英语”两张皮,即先用汉语讲解,然后用外语重复,或者先念一段课本,而后用汉语解释。双语教学要淡化“双”的区别,将母语和英语有机地融合起来,使学生真正领会英文原版教材中专业知识的精髓。
二、《管理会计》双语教学的教材问题
教材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础性依托,其选择应以是否“有助于达到人才培养目标”为基本规范和根本评价标准。双语教学选用原版英文教材已经成为各高校通行的做法。南京财经大学《管理会计》双语教学中,选用的是Atkinson,Banker,Kaplan,Young编写的“ManagementAccounting”,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影印出版。由于此版教材是目前比较权威的管理会计教材,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它的中译本。虽然教师不要求学生中英文对照学习,但是大部分学生自行购买。笔者认为这种“准双教材制”在教学中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部分学生会过分关注和依赖汉语信息,忽略原版英文教材的学习和体会,从而削弱双语教学的作用。
运用原版教材可以使学生领略到原汁原味的东西,包括专业词汇的使用,专业内容的表达,西方的专业教学思路和对知识的认知程序。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学到的知识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能够与世界主流技术和思想接轨,对培养学生未来的就业优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原版教材的另一个特色是其先进性。一些前沿理论或方法,在国内本科教材中见不到,或者一带而过,或者仅仅做抽象介绍,而原版教材中却会有原汁原味的阐述。比如管理会计中的作业成本法,这种方法被誉为是成本会计的里程碑,国内由于应用极少,故教材中多为简略和艰涩的解释,没有可以信服的完整的案例加以说明。国外教材轻松解决了这一尴尬。类似的内容,比如成本企画、平衡计分卡等等。另一方面,原版教材中案例、佐证、背景阐述比较多,洋洋千余页的教材中,知识点比较散乱,对于习惯了国内教材风格的学生,对原版教材的知识体系编排还有一个渐进的适应过程。所以,双语教师既要努力让学生熟悉西方教材的风格,又要帮助学生整理思路,梳理知识点。双语教学中,教师一般都要求课后学生对应国内教材进行学习,作为参考。但是,原版教材与国内教材相对照,同样的知识点经常会出现在不同的章节和场合,如在Kaplan等编写《管理会计》的教材中,成本差异分析,不同于国内教材出现在标准成本法的介绍中,而是出现在弹性预算的章节中。笔者建议,使用原版教材可以不必拘泥于原版教材的体系编排,教师可以考虑以国内教材的内容体系编排为主线,调整穿插原版教材内容,这样容易使学生通过中文教材与英文教材对照预习复习,把握管理会计的主要知识与脉络。
三、双语教学的师资问题
双语教学的师资一直是制约双语教学实施的“瓶颈”。在培养国际化会计人才的目标下,双语教师首先应是“专家型”人才,具有很强的专业素质;其次才是具备良好英语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管理会计发展至今,其学科体系涉及很多领域和方法,双语教学首先从专业上要求教师能够通晓管理会计的发展和研究前沿,现代通畅的信息交流,使得这个层面的要求相对容易达到。目前《管理会计》双语教学的最大问题仍然是语言。
对于承担双语教学任务的教师,学校应该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笔者认为,近年来高校本科扩招,各学校会计专业师资均相对匮乏,所以对双语教师的培训不一定就是一步到位送到国外去学习,可以分步骤、分批次进行。第一步,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外教资源,对双语教师进行培训,包括语音、语调和日常用语训练;第二步是“请进来”,可以从以英语和汉语为主的双语国家(如新加坡)或多语地区(如香港)聘请具备双语教学能力的会计学专业教师或有意从事教学且具备双语能力的高级管理会计人才,或者聘请其他高校在双语教学上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教师,对教师的专业英语授课的语言交流技巧、授课方法等进行交流和培训,互助教学,观摩指导;第三步是“送出去”,即经过一定程序的挑选和考试,选派双语教学中的优秀教师分期分批地到国外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准和英语水平,同时也可对双语教学的教师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
在大力培养双语教学师资的同时,还应该建立健全合理的激励和考核机制。双语教师备课工作量太大,不仅
要查询和吸收大量的外文资料,还要考虑如何与我国实践相结合,其工作量往往是非双语授课的数倍。另外,多数财经类院校《管理会计》双语的授课对象是十多个班级,在师资受限的情况下,不得不多班级授课,而且学生的外语基础参差不齐,直接影响到授课质量和学生对教学的评价结果。如果没有特别的工作量核算、教学质量考核、教学研究科研立项、职称评审等政策倾斜,在一定程度上难以激励教师坚持做下去。
四、《管理会计》双语教学的教学方法
学分管理制的开展,使学生在自主选课的同时也对老师也有挑选权,这从客观上要求和鼓励教师结合自己的专长,及时把科学领域中的最新成果介绍给学生,这就必然促使教师不断更新已有的新知识,拓展学生更广、更宽的视野,使教师并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扩展文化修养,扩大学术影响力,努力提高教学水平。这样有利于教师竞争意识的增强和自身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于教师队伍建设。
2.有利于充分利用教育资源
学年制时期,大学的人、财、物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部分多媒体教室、实验室、教学仪器设备仅为少数专业的学生服务,某专业名师也局限于本专业的授课。学分管理制的实行将大大提高了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使师资、图书、实验设备等一切教育资源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得到充分利用。
3.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
在教学管理制度上采用灵活的学分管理制,可以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选课制的实行,学生可以跨专业、跨系自主选修最喜爱的课程,学生还可以选择辅修第二专业,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多选修一些课程,并可提前毕业,从而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学分管理制规定学分总分是学生各方面考核评奖的主要依据。学分管理制突破了以统一考试的成绩论学生优劣的单一评价模式,成为高校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一种激励机制。实践证明,它能激励学生追求高层次的发展价值,促进了学生潜能的开发与个性特长的发展.
二、现阶段本科院校学分制中存在的若干弊端
学分管理制纵然有这么多的优点,但现阶段,学分制还有好多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大量选修课的开设,新生把握不住方向,盲目选课,选课失衡,造成教学管理混乱
国家提倡教学要因材施教,而推行学分管理制也正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选择喜欢的科目就读,但是,也正因为如此而导致大多学生盲目选科,专业冷的更冷,专业热的更热,重量不重质,使得冷门专业的高素质人才越来越少。通识课的开设,使刚刚步入大学校园的学生难以尽快适应,加之选课在某种程度上缺乏科学指导,盲目选课,错选、漏选现象严重。选高水平教师的课程爆满,导致一部分学生选不到该教师的课,一部分新开课教师的课又没被选上,这样选课失衡。
2.选修课的开设,使教师的课堂管理陷入困境
选修课来至不同专业、不同院系,教师精力有限,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约束力很小,容易使学习组织松弛。一方面学分制给了学生选课的自由,另一方面也给了学生是否去上课的自由,学习过程全靠自觉,纪律无法保证。有的课程选课人数,导致任课教师考勤难以实现。
3.个别专业个别院系开设的选修课不多,学生自由选课的余地不大
规定学生毕业所修的最低学分太多,绝大多数同学都不可能提前毕业,使得弹性学制行同虚设,没有真正实现。课堂管理过严,学籍管理过细,课外活动管理过死,使学生不可能自由学习。主动性、创造性难以发挥。特别是创新实践学分的实行,只是顶几门课程,没有证书,缺乏重视力度。
4.后勤保障跟不上,各种配套制度不完善
有限的多媒体设备经常处于瘫痪状态,教师无法授课,学时无法完成。实验设备不足,图书资料有限,限制了部分课程的开设和教学活动的开展。再如收费问题,目前地方高校同一个院系不同专业的不同年级的学生收费标准不一样,国内高校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学分收费标准,学校大都各自为政。
三、本科院校现阶段采取必要措施保证学分制管理的完善
1.试行学分制必须完善与规范教务管理
学分制的实行使教学管理的职责和范围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对教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跨系、跨专业的系内选修、通识课的选修与必修课程之间在时间安排上有可能冲突,这样课表安排、成绩考核及学籍管理的工作量与工作难度将会较原来成倍增加。这就要求建立一套符合学分制特点的教务管理制度,使管理工作条例化、规范化,提高管理工作效率。该制度要明确课程选修的原则,规定每学期的选课时间、选课门数、选课类别、选课程序等等。
2.开设足够数量和高质量的选修课是完善学分制的基础
开设一定数量的选修课,是学生选好课的前提和基础,有利于拓展学生选课空间。离开足够数量和高质量的选修课,学分制将失去赖以生存的基础,这一点,已被国际惯例所证实。目前许多地方院校鼓励本科生去国学习交流学习,实践证明,这些学生一年的交换学习,开拓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3.实行淘汰制是完善学分制的重要保证
从某种意义上讲,学分制为淘汰制提供客观依据,而体现“优胜劣汰”精神的淘汰制则赋予学分制以动力,两者相辅相成。有的高校在实行学分制的同时,坚持实行淘汰制,达不到规定标准的学生就进行淘汰,打破过去“大学好混”的铁饭碗,把学生直接推向竞争领域。当然,实行淘汰制主要是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被淘汰者可以降级,但尽量不劝退。结合我国国情,在实行学分制的同时,采用淘汰制已势在必行。
4.推行教考分离制度
实行学分制后,由于每个教学班由不专业、不同院系的学生组成,学生的到课率将大幅下降。针对这一难题,许多高校实行教考分离制度。教考分离强化目标管理,抓紧考试环节,虽然学生逃课老师不容易发现,但是严格的考试迫使我们留在课堂上,少听一节课考试成绩就会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