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幼儿园师德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4-19 16:58:2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幼儿园师德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幼儿园师德论文

篇1

二、私立幼儿园师德师风问题的成因分析

1.私立幼儿园招聘门槛不高,多数聘用非本专业教师

第一,现阶段,私立幼儿园招聘教师的主要来源有三方面:(1)私立幼儿园向社会招聘时,多数招聘下岗人员,初中毕业生、高中毕业生和少数大专毕业生。(2)部分教师是公办幼儿园或当地中小学退休的老教师。(3)还有一部分为办园者或合伙人,投资者的家人、亲戚、朋友等。第二,私立幼儿园多数聘用非本专业教师,教师本身素质不高。由于私立幼儿园的招聘门槛低,以盈利为目的。幼儿教师工资普遍不高,各方面社会保障不完善,很难转档落户,这样一些专业教师在择业时很少选择私立幼儿园。而私立幼儿园在中国幼儿园占大部分,教师需求量大,面对社会招聘只能招聘非专业的教师,这就导致私立幼儿园的师德师风降低,从而影响幼儿园的教育水平,也是近年来私立幼儿园频频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2.私立幼儿园薪资低

由于私立幼儿园投资主体单一,办园经费不高,经费的主要来源除了投资者的资金外,多数依靠幼儿的保教费用。政府给予的经济扶持又很少,使私立幼儿园的经费紧张,不得不缩减聘用教师的费用。多数私立幼儿园的教师工资低,其工资不以教师执教年龄的增长和教师的优秀表现而有所增加,甚至有的教师工资从未增长过。部分私立幼儿园社会保障制度没有真正落实,私立幼儿园教师没有社会保障,教师对工作热情不高产生职业倦怠。由于收礼导致教师对幼儿的不公平对待,使幼儿接受不良的教导与影响。

3.私立幼儿园教师社会地位不高

社会对私立幼儿园重视不足,导致私立幼儿园幼儿教师在教育事业中地位最低,一些人认为教导幼儿不需要很高的文化知识、道德修养、专业知识,任何一个有些文化的人都可以担任,这也成了私立幼儿园教育落后的原因。现阶段国家提高了对幼儿园教育的重视,加大对学前教育人员的专业培养,但目前中国处于调整期,各项政策未完善,导致部分私立幼儿园依旧保持原有的教育方式,聘用教师条件低,使非专业的教师仍保持自己对幼儿教师的认识,教师自身没有感觉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与使命感,导致其职业倦怠,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教师的个人素养,影响教师的师德师风。不良的师德师风很难赢得家长的认可,导致家长对教师的偏见,从而导致私立幼儿园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降低,很难聘用优秀教师,留住优秀人才。

4.私立幼儿园管理不严,管理体系不健全

私立幼儿园管理者多数为幼儿园的投资者人、合伙人,创办人。这些人中很少有专业的教育工作者,也很少有私立幼儿园聘用专业的幼儿园管理者,而这些非专业人员对幼儿教师的认识不足,导致幼儿园的管理体系不健全,没有完善的园规,没有好的领导者引领教师,对教师的工作没有及时监督,对教师的奖惩不明确、不及时,对教师的管理不完善。私立幼儿园的教师很难转档落户、评定职称,出去学习培训,这些问题直接导致部分教师丧失工作热情,影响了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

5.国家对私立幼儿园监管力度不强

目前,大部分地方行政部门未能设立专门的幼儿园管理机构,聘用专职的幼教管理人员,私立幼儿园基本上是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的盲区。这样容易造成相关部门管理不到位,管理不及时。各部门分工不明确,互相监管力度低,导致有的部门只负责收费发证,缺乏过程监督,致使一些无办学资质者乘虚而入。

三、私立幼儿园师德师风的改进策略

1.提高私立幼儿园教师准入园门槛,招收专业人员

第一,私立幼儿园不应和过去一样要求聘用教师,要统一进行面试考核,要求应聘者必须持有教师资格证,要求教师自身素养要高,做好为人师表的榜样。私立幼儿园应改变以往聘用教师的来源,要从专业学校毕业的学前教育人员中聘用品德良好的教师,这样可以从根本上改善教师师德师风的问题。第二,招收专业学前教育工作者承担幼儿的教育工作。在私立幼儿园提高招收标准,提高教师福利待遇的同时,应大量聘用专业教师承担幼儿的教育工作。因为专业的学前教育工作者,经过专业的学习,能更好地教育幼儿,从身体、心理、智力等多方面教育幼儿。经过专业的培训,教师的专业素养高,有良好的师德师风,这样可以改善和提高幼儿园的整体文化素养及教师的师德师风。

2.提高私立幼儿园教师薪资

私立幼儿园教师工资、社会福利待遇不高。很难招聘有资质的优秀教师,所以私立幼儿园应提高教师的薪资待遇,聘用专业的学前教育教师。对优秀教师给予奖励,这样可以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加强教师的责任感,降低教师的流动性。

3.提升私立幼儿园教师社会地位

私立幼儿园多数不能接收教师档案,使一些教师不能在当地安家落户,从而使教师的流动性高。私立幼儿园教师的社会地位很低,私立幼儿教师很少有机会出去学习,给予幼儿教师更多的培训机会,提高福利待遇,使教师可以接档落户,从而使专业教师愿意到私立幼儿园工作,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

4.健全幼儿园的管理体系

私立幼儿园投资者应聘用专业的管理人才,对幼儿园进行整体改革,设定有利于幼儿园发展的园规,加大管理力度,赏罚分明,提高教师教学积极性。

篇2

所谓沟通是指教师与幼儿互相交流,在情感、认识上达成一致的过程,师生间的沟通是建立 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渠道,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使成人有时忽视了与幼儿进行沟通,忽视了对幼儿心理需要的满足,以致因父母与孩子缺乏沟通,造成代沟,教师与幼儿缺乏沟通,造成师生关系的不和谐,因此,成人与幼儿之间需要沟通,在互相沟通中,得到宽容、理解、支持和尊重。而师生间的沟通,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加深了师生间的了解,在沟通中,幼儿能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注、尊重,使幼儿有一种被重视感,并有一种充分的接纳感,感到自己为教师所关心,喜爱,从而得到一种安全的愉快的情绪体验。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有助于幼儿保持活泼、开朗的情绪,增强对教师的喜爱和信任,乐于接受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同时,幼儿在与教师的沟通中,向教师传递他的情绪、情感,使教师能够及时地了解幼儿的需要,给予适宜的指导与帮助,教师与幼儿能建立起积极的相互信任、尊重的关系,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教师良好的个性,是师生间沟通的保证

一般而言,幼儿喜欢和善、耐心、公平,对幼儿有兴趣的教师,不喜欢严厉、批评责骂、惩罚儿童、脾气坏的教师。热情的教师相对冷漠的教师更乐于助人。热情与容许对原来成就水平低、缺乏学业动机的幼儿有良好的影响。因此,作为幼儿教师要利用自身的榜样作用影响幼儿。如,我们班上一幼儿,在回答不出计算题时,一本正经地对老师说:“我妈妈说我是吃忘记蛋长大的。”全班幼儿哄堂大笑,这时,教师并没有取笑他,而是诚恳地对他说:“你我只要认真想一想,一定会算出来的,待会儿,我们再一起学一学好吗?”游戏时,几个能力强的幼儿也充当起了小老师,耐心地帮助他,终于,使他学会了,他脸上也露出了甜甜的笑,不再以为自己是天生比别人差

三、满足幼儿的需要是师生间沟通的前题

人的需要种类很多,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按需要的指向将其分为七种,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等,幼儿是社会的人,因而,幼儿具有一种对于自尊、自重和来自他人的尊重的需要,要求得到成人的关注,要求自主,要求被赞扬和被认可,要求负一定的责任。对幼儿被赞扬和被认可需要的适度满足,可激发幼儿的积极情绪,强化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

幼儿的自信心。在师生的沟通中,幼儿感到教师对自己是欣赏的态度,就会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是有价值 ,有力量、有能力、有位置、有用处的,乐于与教师进行情感与认识上的交流。如:一次幼儿在绘画时,一名幼儿将海水画成了红色,老师看见后,好奇地问:“咦,你的海水为什么是红色呀?”幼儿见教师没有责怪的意思,便大胆地说:“傍晚,太阳快下山了,把大海照得红通通的,海水就变成红了。”反之,如果教师采用训斥的态度,强令幼儿改正,便得不到沟通的机会,无法了解幼儿内心真实的想法。

四、师生沟通中应掌握的原则

师生沟通过程中,常会因幼儿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不强,主动与人沟通能力差,教师的权威地位等原因阻碍沟通,造成双方沟通的困难或沟通无法进行下去的情况。因此,教师应掌握一些与幼儿沟通的原则。

1.平等的原则

建立人格的平等关系,是师生间沟通的基础,也是幼儿是否愿意、喜欢和教师沟通的关键。我们成人间的沟通,是基于双方人格的平等。而与幼儿沟通时,我们往往会因为他们年龄小、知识少、还不懂事,更因为教师的权威地位而忽视这点,以希望、说教的方式来与他们沟通,“你应该这样做,而不要…… ”忽视了幼儿作为完整个体的独立性和自主体,使幼儿感受到来自权威的压力,这些都不利于师生间的沟通。因此,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创设主动与幼儿沟通的时机,放下做教师的架子,虚心向他们“请教”,做几回学生。记得有一次,小朋友们都在玩游戏,李缘小朋友能对照着小卡片搭直升飞机,照像机等物,立体感很强。教师主动走过去要求他教给老师,他很惊奇,眼睛睁得很大,仿佛在说:“你是老师,怎么不会呢?”明白了他的心理教师说:“老师也有不会的东西,不会就要向别人学。”听了老师的话,他点了点头,很快他教老师学搭直升飞机,不仅这样,他还乐意教别的小朋友。事后,他充满自信地对别的小朋友说:“老师搭的这个直升飞机,还是我教给她的呢!”第二天一大早,她妈妈就向老师反映李缘在回家路上,跟她说了许多在幼儿园里的事情,了解了李缘在幼儿园的情况。接着晨间活动时,李缘又玩起了昨天的玩具,还等不及地拉着老师的手,告诉老师他的秘密:他最喜欢搭飞机和小汽车,长大了要开汽车……。一件小小的事情,使我们认识到,让幼儿感受老师的平等对待,是开启他们心灵的钥匙,为今后幼儿与教师主动地沟通打下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我班的李娜小朋友,性格活泼开朗,走路一跳三蹦,喜欢唱歌跳舞,可她刚到幼儿园的时候,不象现在这样,总不能和别的小朋友玩在一起,小朋友说她抢玩具,不给大家玩,她马上就钻到桌子底下去,谁也不理睬。一天上午的桌面游戏才开始,史梦莹就喊起来了:“老师,李娜又抢我的玩具了!”我快步走到他们这组,用眼睛寻找李娜,“她在桌子底下。”一名幼儿批评着李娜说。见此情景,我连忙蹲下去,拉着她的手,向她表示教师没有怪她,并且和她一起玩具。过了一会儿,她对我说:“老师,我想玩史梦莹那边的玩具!”我点点头,一边告诉她,好玩的玩具大家都想玩,怎么办呢?别人的玩具能抢吗?想一个办法来解决,在这样宽松的气氛里,我和她讨论了如何与小伙伴进行交往和游戏 ,如何协调自己和同伴的关系,并且,在以后的活动中,尽量创造机会多让李娜和小伙伴一起游戏 ,同伴告她状的声音渐渐减少了,李娜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再也不会钻桌底了,变得越来越活泼、开朗。很多事例告诉我们,当幼儿在遭遇到冲突或挫折时,他们往往希望寻求成人的同情和接纳。如成人对孩子表现出接纳,会有效地缓解甚至消除幼儿的心理紧张和情绪不安,即使在幼儿的所做所为并不合科乎情理的情况下,教师也要接纳幼儿,等他们情绪的”风雨”过后,再与幼儿细作理论,这时,幼儿能接受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再与幼儿细作理论,这时,幼儿能接受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从而有效地保护了幼儿的自尊,更好地解决问题。

篇3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1)04-0028-05

教师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它融合了教师群体的价值观,是教师集体无意识的反映。幼儿园教师群体文化是幼儿园教师在教育教学和生活世界中展现出来的生活风格和精神风貌,是幼儿园教师群体共享的文化形态,包括思想体系、价值体系与行为体系三个方面。其中,思想体系是根基,价值体系是动力,行为体系是实践表现。幼儿园教师群体文化并非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有一个不断建构和巩固的过程的。在本文中,笔者不打算去辨析不同类型幼儿园教师群体文化的表现及其形成原因,而是将幼儿园教师看作一个整体,重在厘清其文化上的共性,以帮助读者认识幼儿园教师群体文化的特点。

一、幼儿园教师群体文化的思想体系

文化是生活实践的积淀,也是生活实践的反映。在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中,幼儿园教师慢慢建立起对职业生活的基本认识以及对学前教育的基本信仰。这些认识与信仰有助于幼儿园教师形成自己的身份认同,树立起专业自信和文化自尊。

1.幼儿园教师的身份认同

幼儿教育具有教育性、福利性的双重属性。教育性主要针对儿童而言,主张为儿童提供符合其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与教育方法。福利性主要针对家长而言,强调要为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提供帮助,在接送时间、假期安排、收费标准等方面都充分考虑家长的需求。可以说,幼儿园教师既是儿童的教师,也是家长的教师,既要提供保育、看护等生活服务,也要提供教育、引导等专业服务。

前几年,随着学前教育改革市场化的不断推进,政府越来越多地退出了学前教育领域,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身份、专业地位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非在编幼儿园教师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民办幼儿园规模逐渐扩大。在这样一种公私不均的办园体制下,幼儿园教师原有的思想体系不断受到挑战。学前教育不再被认为是公益性事业和政府应该提供的公共服务,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性受到严重影响,而服务家长的呼声则越来越被重视。在市场化办园体制下,幼儿园教师原来的文化身份变得越来越模糊,服务者角色代替了专业人角色,为家长服务被放到了幼儿园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家长的福利与需求取代了儿童的福利与需求,幼儿园教师不得不在专业人与服务者角色的转换中紧张生活。文化自主性、专业自主性逐渐丧失,文化自尊、文化自信也不断遭遇危机,贬抑性文化生存方式取代了原有公办幼儿园体制下的褒奖性文化生存方式。伴随着专业权威的消解,幼儿园教师的课程决策权也不断受到挑战:一方面市场上各种流行的课程模式让幼儿园教师眼花缭乱;另一方面家长的需求又五花八门,导致幼儿园教师经常疲于应付、无所适从。

2.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现实

与中小学的组织架构与班级构成不同,幼儿园通常由三位教师构成保教小组共同负责一个班级。两教一保的人员配备,主班教师、配班教师、保育员的合理分工,使得幼儿园教师必须认同合作性文化,抑制个体性文化。

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三人同行既可能促使三人共同分担班级的管理责任和相关事务,也可能使三人之间产生种种矛盾。就主班教师与配班教师而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是收入高低、责任大小与事务多寡的冲突。一般而言,主班教师的收入高、责任大,配班教师的收入低、责任小。为了班级事务,有时主班教师与配班教师之间会发生争执,如主班教师会分派班级任务,但配班教师会认为主班教师在逃避责任。主配班教师与保育员之间通常也是各尽其职,而很少互助。

由上可见,班级保教小组虽然是一个适合幼儿园保教工作需要的小群体,但如果教师自身合作能力、合作意识欠缺,三人小组最终会成为一种形式上的组合,而非实质性的组合。但无论如何,三人共同生活在一个班级空间,相互嵌入彼此的日常工作,其互动密度与交往的可能性都远远超过中小学教师。

幼儿园教师从其工作的第一天起通常就生活在三个社会交往圈子中:第一圈也是最小的圈子就是三人保教小组;第二圈是幼儿园设立的各种教研组,如游戏组、语言组、音乐组、美术组以及年级组等;第三圈也是最大的圈子是全园教师组成的小社会。三个圈子中最具意义的是三人保教小组,因为这是蕴育幼儿园教师合作文化的土壤。三人如何打破各自为政的交往惯习,形成一种立体互动的合作文化,是一个有待讨论的重要话题。

二、幼儿园教师群体文化的价值体系

如果说思想体系更多突出了幼儿园教师对自身职业的基本认识、基本信仰,获得文化身份与职业认同的话,那么,价值体系则更多地激发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热情,帮助教师准确地进行伦理定位。

1.幼儿园教师的伦理定位

在成为一名幼儿园教师的职前培养中,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首先获得的是对专业和教育对象的基本认识,并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建构起对儿童、对幼教的热爱之情。毕业找工作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伦理和信仰定位的过程,那些对儿童无特殊感情、对专业无特殊激情的学生很可能会放弃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而那些爱儿童、爱专业的学生则会选择从事幼儿园教师工作,并且在不断与儿童接触的过程中建立和巩固自己的儿童观、教育观。

与其他阶段的教师不同,幼儿园教师面对的是身心尚未发育成熟的儿童。这些学前儿童不仅在生理需要上离不开教师的帮助,在心理发展(例如人际交往能力发展)方面也离不开教师的帮助。如果幼儿园教师缺少爱心和耐心,那对儿童的影响将是非常负面的。在现实的幼儿园教师群体中,绝大多数教师是因为爱儿童才选择这份职业的,所以说,网络所曝光的某些幼儿园教师虐童现象只是很少发生的个案。

爱儿童,爱专业这种情感的培养是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养成的起点。没有对儿童、专业的热爱,幼儿园教师就不可能获得职业幸福感,也不可能在专业上付出心力。爱是基于认知,并在认知中发展的。在实际的工作中,认知与情感常常是合二为一、相互交融的。因为爱,所以欣赏儿童,尊重儿童,对儿童抱有适度的期待。对于幼儿园教师来说,爱既是一种情感,也是一种能力。

2.幼儿园教师的母性追求

客观地说,与中小学教师相比,幼儿园教师是更适合女性从事的职业。女性温柔、细腻的性格特点以及由生育催生的母性本能对年幼儿童来说更为合适,更能使其获得安全感。幼儿园教师不仅是教师,也是“妈妈”,是儿童情感依恋的对象。

通常来说,一位已是妈妈的幼儿园教师与一位未生育过的幼儿园教师相比,前者对儿童的反应更敏感,情感的唤起更快速。

基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幼儿园教育必须首先是情感性教育,其次才是专业性教育。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是情绪感应力与情绪反应力。在此基础上,还要扮演其他理性的、专业的、多元的角色。幼儿园教师的角色是表意性的、非制度化的,是以情感性角色为主的。

综合来看,幼儿园教师是一个情感性职业,无论是爱儿童情感的生成、蕴育还是发展,女性都具有一种先天的优势。当然,男性教师也是需要的。如果以家庭为喻,幼儿园的每个班级就是一个家庭,包含三位教师和几十位儿童。而我们知道。光有女性与儿童是不完整的,家庭中必须有男性的参与才能成为完整的家庭。因此,男性的加盟可以适当平衡幼儿园中的性别生态,创造一种刚柔相济的氛围。

三、幼儿园教师群体文化的行为体系

相比复杂的社会生活而言,幼儿园是由教师与儿童构成的简单又纯真的小社会。在这个特殊的文化圈子里,幼儿园教师的行为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特点。“孩子气”“小家子气”“非理性”“活力四射”等是社会对幼儿园教师行为方式的常见评价。教师文化行为层面的表现是由其日常生活与职业处境决定的,幼儿园教师生活在一群活泼可爱的幼小儿童中,儿童的纯真、可爱、顽皮、好奇、依赖等都会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到幼儿园教师与其互动的方式。在长期的职业生活与师幼互动中,幼儿园教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行为方式与文化特点。具体而言,幼儿园教师群体文化的行为体系包括三个方面:幼儿园教师的生活方式、实践图式和文化焦虑。

1.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处境与生活方式

幼儿园有一种特殊的文化生态,既是女性聚集之地,又是幼小儿童集中之所,女性文化与慈幼文化成为幼儿园行为层面的文化风景。

作为主要由女性组成的群体,幼儿园教师群体表现出独特的文化特征,如情绪化、非理性、感性、追求细节与小节、特殊的生育文化、母性意识、是非多、爱唠叨等。在幼儿园,女性文化是一种强势文化,具有对男性教师颠覆性的改造作用。从目前全球幼儿园教师的性别构成看,女性仍然是这个职业的主体。作为幼儿园教师,不具备细腻、温柔、耐心的品质,是很难给幼儿带来安全感和归属感的。当然,在细腻、温柔之外,幼儿园教师同样需要具备勇气、果敢等其他品质。

除了女性特征外,幼儿园还是一个慈幼文化盛行的场所。为了符合慈幼文化的期待,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与幼小儿童玩在一起、学在一起的特殊才能。因为教育对象年纪小,所以幼儿园教师得事无巨细,既管鸡毛蒜皮的小事,又管事关发展的大事。而且,为了当个好老师,幼儿园教师得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能文能武,能弹能唱,能画能跳。幼儿园教师常戏称自己既是研究者、一级演员,又是清洁工、艺术家,角色担当过多,角色转化非常快。一位教师在博客中这样形象地描述幼儿园教师。

刚刚还像个学者似的在搞研究,一眨眼就在给小孩子叠被子了,忽然又得演个小猫、小狗之类的故事角色;出去玩的时候是个义务清洁工,把一些废旧物品捡回来以备利用;回到家像个暴君,一肚子气有老公的撒在老公身上,有男朋友的撒在男朋友身上,都没有的就撒在食物上。

幼儿园教师的行为表现与儿童的需要、家长的社会期待之间会相互强化。对于儿童来说,那些具有亲和力、善于观察儿童的教师通常都是受欢迎的教师。所以说,并非幼儿园教师不能够理性一些、粗放一些,而是其工作的职责迫使其更多发展起感性、精细的生活方式与师幼互动方式。

2.幼儿园教师的日常表现与实践图式

幼儿园教师的行为体系是职业社会化的结果。面对着幼小儿童,幼儿园教师有必要用儿童的语言与儿童对话,用儿童的思维方式启迪儿童思维。因此,幼儿园教师常常说的是“娃娃语”,唱的是“娃娃歌”,演的是“娃娃家”。一位幼儿园教师的丈夫在博客中所描述的妻子形象其实是许多幼儿园教师的共性表现。

由于工作和性格的缘故,你天真、单纯,很有亲和力。当然,脾气也像小孩子一样,爱笑爱闹,来得快去得快。你会因为一点儿小事情悲伤,也会因为一些细节开心。我呢,就要调整我脆弱的神经,准备随时迎接你的变脸绝技。和你吃饭总不会冷场,因为每天幼儿园里的趣事让你如数家珍。今天谁哭了,谁尿床了,谁说了经典的话了,谁让你没辙了,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能让你津津乐道半天。我对你们班级的小朋友也越来越熟悉。谁让你每天都要在我面前点名呢?不过,能分享你工作的快乐,当然,还有牢骚,就算我耳朵生老茧。也心甘情愿啊!

在幼儿园里,每天面对几十个孩子,时间长了,幼儿园教师往往会形成“唠叨”“喋喋不休”“儿童化”等语言习惯。一位幼儿园教师在博客中解释了其中的原因。

作为幼儿园教师,每天要对着二三十个孩子。孩子们年纪小,自理能力差,所以事无巨细都要向教师汇报请示。我要喝水,我要小便,我要回家,某某打我了^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教师对这些事情都要一一亲自回答和处理。二三十住幼儿的问题。教师每人回答一句,一天就得二三十句,更何况有的孩子的问题还得回答上三四句呢。工作需要教师们每天上百遍地重复说同样的话,这就导致了教师的喋喋不休。

不光是语言上的喋喋不休,幼儿园教师在行为层面还有一个特殊偏好,即收集破烂,变废为宝。纸箱、饮料瓶等都是幼儿园教师心仪的宝贝。在幼儿园教师的巧手下,废品常会变成儿童爱不释手的玩具。

其实,不仅是幼儿园教师群体自身,绝大多数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人都具有这样一种特性,即永远有一颗童心。职业生活造就了不同职业人能特殊文化气质。学前教育是一个让人年轻、阳光、充满朝气的职业。每天与幼小的儿童在一起,看到的永远是笑脸和希望。与幼小儿童的无限接近塑造了幼儿园教师语言上的儿童化、表情上的夸张化、思维上的幼稚化和心态上的年轻化。

3.幼儿园教师的日常烦恼与竞争焦虑

幼儿园教师是一个年轻人的职业,一方面因为与幼小儿童生活在一起,需要有年轻人的心态;另一方面也因为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更适合年轻人。一名合格的幼儿园教师要有与儿童一起玩的活力,要能跑、能跳、能唱,没有充沛的体力是不行的。从下文一位幼儿园教师对其日常工作的描述可见一斑。所以在幼儿园里,45岁以上的一线教师是很少见的,许多教师到了这个年纪要么转岗,要么选择下岗。

篇4

乡镇中心园,就是在乡镇所在地由乡镇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独立建制,有三个以上不同年龄班,按国家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要求,履行幼儿园根本任务的学前教育机构。如今,很多农村地区力图以乡镇中心园辐射村级幼儿园(班)和培训村级幼儿园(班)教师,带动幼儿教育的整体和和谐发展。那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贫困地区,这种形式是否仍具有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实施中存在着哪些问题?应当如何促进贫困地区的乡镇中心园更好地培训村级幼儿园教师?

为了考察这些问题,笔者运用目的抽样和方便抽样的抽样方法,即出于获取研究样本的便利性,并按照研究的目的抽取能够为研究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的研究对象,选择西部某省一国家级县为研究对象。该县具备贫困地区的特征,如该地农村为山区、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多、属国家级贫困县。该地农村仅存在乡镇中心园和附设在小学的学前班这两种学前机构形式,还建立了“以省示范幼儿园为龙头、乡镇中心园为主体的指导和服务网络”。在搜集资料时,本研究主要采用访谈法、观察法和文献查阅法,辅助使用了问卷调查法。资料搜集分两次进行,2006年9月和2007年6月分别在该地停留了半个月的时间,进行实地调查。

一、乡镇中心园培训学前班教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贫困地区乡镇中心园培训学前班教师的必要性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十部门(单位)《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县级以上教育部门要加强幼儿教育管理,要办好乡镇中心幼儿园,发挥其对乡镇幼儿教育的指导作用,乡镇幼儿保育、教育的业务指导由乡镇中心园园长负责”。可见,国家已从政策层面上认可乡镇中心园在农村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并鼓励和要求其发挥指导作用。由于培训学前班教师是发挥指导作用的内容和方式之一,为此乡镇中心园培训学前班教师在部分程度上是国家教育政策的要求。

乡镇中心园培训学前班教师是贫困地区农村幼教现实的需要。在我国,不同地区幼儿教育的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即使在笔者考察的同一个乡镇,乡镇中心园和学前班在发展水平和办园(班)质量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该地整个幼儿教育体系中,乡镇中心园是幼儿教育体系的枢纽之一。利用乡镇中心园承上启下的优势,把乡镇中心园作为实现农村幼教发展的基本载体,以乡镇中心园为点辐射学前班,是促进农村幼儿教育健康发展的可行途径之一。

(二)贫困地区乡镇中心园培训学前班教师的可行性

在该地区,一个乡镇发展学前教育的落脚点在乡镇上,首先投资兴办的也是乡镇中心园。教育主管部门比较重视乡镇中心园的建设与发展,对其师资、设施、管理等各方面的投入力度和改善强度比较大。为此,该地乡镇中心园是农村幼教人力、财力、物力最集中的资源地,是农村学前教育的示范基础和骨干力量,具备培训学前班教师的条件。

具体来看,在地理位置上,该地的乡镇中心园都建在乡镇政府所在地,所处位置交通便利,生源较为充足,人文环境较好;在师资上,该地有限的幼教专业人才都集中在乡镇中心园,且多为国家正式编制的教职工,工资待遇基本能得到保证,师资队伍相对稳定;在财力上,该地乡镇中心园大多属于全额或差额拨款的教育事业单位,其经费以国家财政预算安排为主。有相对机动的财力可以利用;在规模上,该地乡镇中心园的办学规模在本地区相对较大,场地较为宽敞。园舍、设备相对较好;在信息传递上,乡镇中心园与上级幼教机构的联系较为紧密和便利,可以直接上通县市级幼儿园学习到更为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践,还可以结合学前班的实际需要与之进行交流和帮扶。

二、乡镇中心园培训学前班教师存在的问题

调研发现,该地乡镇中心园因地制宜,组织学前班幼儿教师参加各项培训,并为其提供学习机会,带动了学前班幼儿教师的发展,为农村幼教发展贡献了力量。但是,当前乡镇中心园在培训学前班教师中存在一定问题,影响了开展培训活动的效果。

(一)培训活动无计划

就教育主管部门来说,当地县和乡镇两级教育主管部门都制定了每学年幼儿教育发展规划,规划中只是要求乡镇中心园要开展培训学前班教师的活动,建议性地指出培训内容,但没有明确规定必须培训哪些内容,更没有制定培训活动计划。在执行上级规定时,绝大多数乡镇中心园没有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这表现在:乡镇中心园往往不考虑学前班教师的需要。而是依据自己的方便开展培训活动;培训时间往往安排不当,将本应安排在学期初的活动安排在学期末;在履行完培训任务后一扔了之,没有记录和思考存在的问题;在培训中存在重复培训和随意培训,没有延伸和巩固培训的成效。

(二)培训形式较单一

问卷调查发现,学前班教师较喜欢“专题讲座”、“跟班见习”、“送课下乡”等培训方式,部分学前班教师希望在接受培训时能“亲自去上课,让老师找出存在的问题”。但访谈发现,该地乡镇中心园培训作用的发挥途径较为单一。以经济发展较好、幼儿入园(班)率较高的一个镇中心幼儿园为例。该幼儿园已经成立10多年之久,每学期举办1—2次的学前班师资培训活动,80%的培训采取了集中培训这一方式,即在乡镇中心园举办讲座、培训班、展示公开课、开展技能培训等;该乡镇中心园曾送课下乡5次,接待学前班教师来参观学习及业务咨询4人。除此之外,结对指导、包点支教、合作教研、资源共享等培训形式使用极少。

一方面,培训内容不全面,集中在室内外环境布置、教育教学技能、教玩具制作等较实际、易学会、有显性结果的培训内容,但“培训的东西只涉及教师本身,只让学前班教师学习立竿见影的、表面的东西,没有长远的考虑”;相对而言,对幼教政策宣传、幼儿园(班)管理、家园工作、利用当地教育资源开展活动等方面进行的培训较少,而实际教学中十分需要这些内容。如一位学前班管理人员认为,十分有必要教授怎么进行家园工作,因为“很多家长外出打工,孩子跟着公公(爷爷)奶奶,他们只把孩子送来读书,不知道怎么在家教育孩子”。再如,还需要教授如何进行分层教学,因为“学前班都是不同年龄混在一起的,年龄不同,教师对他们的要求也应该不同。幼儿园老师可以培训他们,怎么提出分层要求,进行分层教学”。另一方面,部分培训内容不符合学前班教师的需要。不少曾接受过乡镇中心园培训的学前班教师认为,幼儿园开展的活动是依据幼儿园的设备和条件设计和实施的,其教材、教学内容和学前班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这样的培训内容脱离了学前班实际。还有的教师认为,乡镇中心园教师培训的某些内容要求过高,自己纵使有心也无能为力。

(四)培训中双方地位的不平等

在调查中发现,部分乡镇中心园过多展示了自己作为一名受过专业培训教师的优势,未将学前班教师看作平等的合作者和交流者。有的学前班教师感到,幼儿园教师“自我感觉良好”,看不起接受培训的学前班老师。一位小学负责人曾这样说,“幼儿园老师送课下乡,根本就认为学前班老师无知。(幼儿园老师)下乡的时候像总指挥指点江山一样教育学前班教师,这样不对,那样不行。”这或许说重了问题,但也反映了一定的现状,否则学前班老师不会认为,“我们确实不懂,自己也很自卑,因为没有受过专门的培训,自己也认为自己没有能力、需要接受培训,但幼儿园老师这样的态度打击了学前班教师的积极性”。

(五)培训工作的监管力度小

该地教育主管部门规定,在乡镇中心园执行上级规定开展培训活动时,由县和乡镇两级教育主管部门监督和管理其培训活动的开展。但因为权责不明、或者工作繁忙、人手不够等原因,这两级教育主管部门都只是要求乡镇中心园在学年末上报培训活动开展情况。除了这一规定,两级教育主管部门极少或者根本不监督乡镇中心园培训活动的开展情况,更没有对乡镇中心园培训活动的开展进行较完整的考核。这导致乡镇中心园开展培训活动的责任感较弱和积极性差,个别乡镇中心园根本未履行培训和指导学前班教师的任务,还有很多乡镇中心园管理人员认为开展培训工作是上级领导的规定和附加的工作量。

三、促进乡镇中心园更好培训学前班教师的建议

以上诸多原因影响了乡镇中心园开展培训活动的效果,以至于有的学前班教师认为,“虽然每年都培训,都是走形式,没有实实在在的收获”。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和当地实际,笔者提出以下对策:

(一)制定乡镇中心园开展培训工作的规划

针对乡镇中心园开展培训活动无计划这一问题,县和乡镇教育主管部门需要做好以下工作:1、由县级教育主管部门结合国家幼教政策和本地幼儿教育发展规划,立足本地实际,出台相应的规定和制定5年或者5年以上的长期规划。在规划中明确规定乡镇中心园在农村幼儿教育中的职责,尤其明确指出乡镇中心园需要开展培训活动的最终结果、基本内容、形式、考核方式等;规划中还可指出何时、以何种形式组织相应的会议或者活动,让各个乡镇中心园交流经验、互相学习。2、乡镇幼教管理部门结合县级幼儿教育发展规划和有关政策,制定5年内的近期规划;分解出近期规划,制定每一学年的短期计划,最好为乡镇中心园明确基本的培训内容和大致的培训形式,让其有步骤地开展活动。3、在制定规划时,两级教育主管部门都应给予乡镇中心园一定的自,鼓励其在培训活动开展中多跟学前班教师和负责人进行沟通,制定更为具体和详细的培训活动开展计划。

(二)加强乡镇中心园培训活动开展的监管力度

针对乡镇中心园培训活动开展监管力度和责任感弱问题,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可以:1、县和乡镇教育主管部门各自制定乡镇中心园培训活动开展的管理规定,明确规定乡镇中心园每学期一次汇报培训活动开展工作的执行情况。2、明确和区分两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管人员及其任务,并对监督者的工作进行监督。比如,乡镇中心校可在每学期进行一到两次的检查或者亲自参与该活动;县级教育主管部门则可每学期听取乡镇中心园的汇报一次、到园亲自考察和督导乡镇中心园开展培训工作一次。3、将乡镇中心园培训活动开展列入乡镇中心园园长和幼儿教师的工作业绩范围,并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成立相应的评审组,在学年末进行一次全面的评估。4、在每次的督导和评估过程中,两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及时发现、表扬和鼓励开展培训活动良好的乡镇中心园和个人,对其给予物质奖励。

(三)加大农村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力度

该地特殊的经济、教育和文化现状严重制约了乡镇中心园示范作用的发挥及其效果。比如,在师资上,该地绝大多数学前班教师是由小学聘请的代课教师,她们的学历多为初中,收入相对低,这样的教师队伍流动性很大,给培训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基于此,各级教育部门要重视幼儿教育工作,加大经济投入力度:1、县级教育主管部门每年从教育费附加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农村学前教育专项经费,该经费主要用于保证幼儿教师固定工资的按时发放,为后期持续培训奠定基础;还有少部分经费可有针对性地扶持和积极改善中心幼儿园办园条件;2、由乡镇教育主管部门发挥统领各个小学的职责,规定各个小学拿出一定比例的幼儿收费用于补贴和提高代课教师工资,尽可能稳定幼儿教师队伍。提高工作积极性;3、乡镇教育主管部门每年拿出一定的费用用于促进乡镇中心园开展培训活动:一半费用用于支持和鼓励乡镇中心园,为其提供开展培训工作的费用,包括购买必需物品的费用、下乡送课的交通费和就餐费等,并对培训活动开展好的幼儿园教师给予物质奖励;一半费用用于支持和奖励学前班教师,包括补贴他们参加培训时需要的交通费和就餐费,对优秀学习人员给予物质奖励等。

(四)乡镇中心园需要提高自身素质

篇5

一、吴文化的内涵

吴文化以先吴和吴国文化为基础,经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生长,及隋、唐、宋、元历育,至明代形成高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才智艺术型”的地方文化,相比其他的文化,其特征突出表现为秀慧、细腻、柔和、智巧、素雅,不仅有精良的手工艺,而且有独树新帜的戏曲,还有蕴含诗情画意的古典园林,更是有优美动人的吴歌。可以说,吴文化是苏州历展的见证,是其发展的精髓所在。

二、利用吴文化构建特色幼儿园课堂的必要性

之所以说利用吴文化构建特色的幼儿园课堂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现阶段,幼儿园的教育存在形式化和模式化的现象,也就是说,部分地区的幼儿园教育教学都是以教授幼儿基础的知识为主,主要的目的是为幼儿进入小学阶段的学习奠定基础,整个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幼儿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并不高,而将吴文化纳入其中,能够有效地缓解和解决幼儿课堂枯燥无味的现象。

第二,现阶段,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在倡导幼师对幼儿传授一定的基础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对幼儿进行素质教育,而吴文化无疑是幼师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资源,所以,利用吴文化打造特色的幼儿课堂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了。

第三,吴文化是苏州历展的精髓,而幼儿又是弘扬吴文化的重要继承人,在其接触事物,认识事物的最开始就向其渗透吴文化,无疑是能够为其今后一生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而且,幼儿时期,幼儿的时间又比较充裕,幼师充分地利用此段时间让幼儿在轻松的环境中认识更多的吴文化,掌握更多的吴文化就显得更为重要和必要了。

三、利用吴文化构建特色幼儿园课堂的方法

由上述分析可知,在幼儿阶段利用吴文化构建特色的课堂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而如何将其落到实处,就是需要幼师重点研究的内容了。因此,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和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就如何利用吴文化构建特色的幼儿园课堂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通过情境创设来让幼儿切身感受到吴文化

对于幼儿来说,如果通过大量的文字讲述来让幼儿认识吴文化,记忆吴文化是不可能的,而通过情境的创设来让幼儿感受吴文化就很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也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幼师可以带领幼儿开展一个博物馆之行活动,当带领学生参观了苏州博物馆、苏州戏曲博物馆、民俗博物馆等博物馆之后,幼儿园就很容易知道什么是文物,什么是珍品了。在此活动之后,幼师就可以组织学幼儿在班级中开展“小小博物馆”的主题活动来帮助幼儿更好地认识吴文化,这时候就需要在幼儿家长的帮助下在班级中存放更多的有关吴文化的资料。例如,苏绣精品的照片、作品的名称、所用材料以及苏绣针法等,幼师可以组织幼儿们为其他幼儿讲解自己带来资料的内容来帮助其进一步地理解吴文化,同时,也能够让幼儿在日常活动和游戏中更好地认识吴文化。

2.开展活动,让幼儿在参与中感受吴文化

可以说,桥文化也是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应的,也成为幼师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此时,幼师就可以在班级中的阅读角中设计一个新的板块,那就是写一个大大的汉字“桥”,让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沿着苏州水系寻找桥,在家长的帮助下,幼儿很快就能够找到望门桥、忠信桥、望星桥、寿星桥、吴王桥、官太尉桥、雪糕桥等星罗棋布、古色古香的桥,此后,幼师可以为幼儿们布置任务,和家长一起搜集自己喜欢的桥的相关资料和照片,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把自己对它的理解讲述出来,这样一来,阅读角里很快就有了各式各忧诺淖柿希通过幼儿用自己语言的讲解,也能够让更多的小朋友对不同的桥有不同的认识,同时,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也能够有所提高。

3.通过影片来让幼儿感受更多的吴文化

饮食文化同样也是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时,幼师就可以为幼儿播放《满意不满意》《小小得月楼》《美食家》这样的影片或者是精彩的片段,让幼儿更好地感受吴文化的独特魅力。

篇6

在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提问的应用较为广泛,但存在许多问题,如(1)提问限于教学内容的本身,价值导向较狭窄;(2)问题的表述、连接、条理不清;(3)给幼儿思考的时间短,急于追求正确的答案;(4)对幼儿的回答估计不足,缺乏有效的回应。

针对教师提问存在的诸多问题,下面结合实践探讨教师应如何设计有效的提问。

一、分析素材内容,学会寻找和发现问题

教师应先认真研读素材,从不同的角度找素材和幼儿经验之间的结合点,再从中寻找、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可以这样做。

1.抓题眼,问文题。如故事《门铃响了》,教师可抓文题“门铃”来问:门铃响的声音是怎样的?幼儿可能会回答门铃的声音是“叮咚”、“叮咚咚”,教师接着问,这两个声音有什么不同。教师还可以进一步追问:门铃响了,有谁会来呢?幼儿会好奇地猜想是“爸爸妈妈回来了”、“家里来客人了”又或是“送水或是送快递的来了”。教师这样提问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然而,有的教师在讲故事之前喜欢用老三问,如(1)“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2)“今天我们会讲一个什么故事呢?”(3)“猜一猜故事里会有谁呢?”

这些都是无效的提问,因为没有小朋友不喜欢听故事。还有,教师一点线索都没有提供,让幼儿无从猜想。另外,教师在提问时要尽量少用叹词“呀、啊、呢”,因为这会使问题显得不简洁。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不能为了问而问,问题应简洁、明了。

2.抓重点,问难点。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所以教师应抓住教学活动中的重点,针对幼儿理解有困难的地方设计问题。

比如故事《好饿的毛毛虫》,当毛毛虫因为吃了很多杂乱的食物肚子疼时,可提问幼儿:毛毛虫肚子疼了,怎么办?又如故事《姜饼人》,当姜饼人在河边遇到狐狸,狐狸说要驮它过河时,可提问幼儿:姜饼人会怎样决定?姜饼人和狐狸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故事?

可充分挖掘素材中对幼儿发展有价值的问题,以此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开启幼儿发散思维之门,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合理设计问题的层次,使问题有条理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由浅入深地进行提问。根据提问模式理论,提问可依据学习目标分为六个层次水平,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恰当应用。

1.知识水平的提问。这类问题是确定幼儿是否记住了先前所学的内容,比如故事的名字、故事中有什么人物等。这类问题是最低层次的,在教学上不能滥用。

2.理解水平的提问。这类问题是帮助幼儿组织所学的知识,必须弄清它的含义,比如,看图后讲述:图中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这类问题能反应幼儿的理解水平。

3.应用水平的提问。这类问题能鼓励幼儿应用已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如毛毛虫星期一吃一个苹果,星期二吃两个梨,那么毛毛虫星期三会吃几个李子呢?这类问题能反应幼儿对知识的应用情况。

4.分析水平的提问。这类问题能帮助幼儿分析事物间的关系,进而推理出结果,比如:《犟龟》故事中,当乌龟陶陶发现自己走错了方向,他还会坚持长途跋涉去参加狮王的婚礼吗?这类问题需要分析才能回答。

5.综合水平的提问。这类问题是帮助幼儿将所学的知识以另一种新的方式组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知识。如故事《姜饼人》中,提问幼儿:如果狐狸没有吃掉姜饼人,会怎么样?这类提问是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6.评价水平的提问。这类问题是帮助幼儿根据一定的标准判断素材的价值,提出自己的见解。如故事《城里最漂亮的巨人》,活动最后可提问幼儿对巨人的评价,这是最高层次的提问。

教师应根据教学环节的进展情况,提出适宜的问题,使提问环环相扣,连接自然,由此及彼,承上启下。

三、提问后适当思考,机智有效地回应幼儿

教师提问后,要给幼儿适当的思考时间,同时教师也应思考如何有效地回应幼儿。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回应方式。

1.有时需要回应,调整问题引发幼儿思考。如小班语言活动:《奇妙的圆》,可提问:什么东西是圆圆的?幼儿的回答往往局限于太阳、月亮等,这时可采取引导提问:马路上有没有圆圆的东西,汽车上有没有呢?

2.有时需要鼓励,引起幼儿对教育现象的关注,让孩子继续探究。如中班语言活动:《甜甜的棍子》,我先抓题眼——“甜甜的”问幼儿。

老师问:“什么东西是甜甜?”

幼儿答:“苹果是甜甜的。”

教师回应:“嗯,你说的对,有些水果是甜甜的。”(同时,教师奖励该幼儿一块糖。)

别的幼儿答:“梨也是甜甜的。”

教师回应:“你说的也是水果。”(这次,教师不奖励。)

篇7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0)05-0025-04

幼儿园教师的实践智慧是指幼儿园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把反思的态度与对实践的关切统一起来的一种理智,它具有个性化、集成性、创新性、高效性和动态性的特点,〔1〕它既是幼儿园教师在幼儿教育领域内各项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内在综合体现,也是其长期投入教育实践,不断反思、探索和创造所付出心血的结晶。拥有实践智慧是教师教育素养达到成熟水平的标志。

一、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的形成过程

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的形成是一个动态循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它遵循教师成长的一般规律和过程:师范生/新手教师―熟练教师―专家型教师―智慧型教师,主要经历了孕育、闪现、逐渐生成、无限生成四个阶段。〔2〕详见下图。

阶段一(孕育):理论知识实践化――操作性知识的获得

一般而言,幼儿园教师会基于自己原有的认识和经验对社会倡导的幼儿教育知识进行理解和概括,形成个人理解的概念性知识和系统性知识,并在实践中将其转化为操作性知识①(初级知识②)。将社会倡导的幼儿教育知识内化为个体操作性知识的过程就是理论知识“实践化”的过程,它也是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形成的“孕育”阶段。师范生和新手教师多处于此阶段,其操作性知识具有简化、零碎等特点。〔3〕

阶段二(闪现):实践知识理论化――高级知识的获得

为了在专业上获得持续发展,操作性知识需要上升到理论层面。一般而言,幼儿园教师会通过培训、进修以及阅读专业书刊等途径不断获得新的知识,并在工作中加以运用,从而形成更高水平的操作性知识。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他们会在拥有高水平操作性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对教育实践进行分析、总结,从而获得高级知识。这种高级知识能帮助教师较灵活地开展教育活动,还可帮助教师调整、更新和充实自己的教育内容及方法。此阶段是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形成的“闪现”阶段,在一定的条件下,幼儿园教师会不时地闪现出一些教育智慧。

阶段三(逐渐生成):实践知识理论化与理论知识实践化的互动――专家知识的获得

幼儿园教师获得高级知识后,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实践知识理论化与理论知识实践化的双向、积极互动,可以达到个人教育知识的持续增长,并最终获得专家知识。在专家知识获得的过程中,实践知识理论化与理论知识实践化的双向互动至关重要,它是教师知识发展中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在获得高级知识的基础上,以更高的起点吸收新的理论知识,也对理论知识产生更深刻的理解。另一方面,教师获得一些新的理论知识之后,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试验、质疑,将理论知识深层内化,逐渐形成有自身特色、风格的个人实践知识。此阶段是幼儿园教师教育智慧的“逐渐生成”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能自如地开展教育活动,且能在较高层次上研究与探讨幼儿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阶段四(无限生成):转识为智――实践智慧的获得

幼儿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转化为实践智慧,它需要一个转识为智的过程。转识为智需要幼儿园教师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崇高的职业情感、丰富的实践历练及良好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气质四个基本条件,〔4〕在这四个条件的共同作用下,幼儿园教师才能不断生成教育实践智慧。拥有了实践智慧的幼儿园教师能更深刻洞察并敏锐机智、高效便捷地应对各类教育情境,在工作中充分展现自己独特的风格。对于具备实践智慧的幼儿园教师而言,教育教学不只是一种工作,更是一种享受,〔5〕同时也是无限生成教育智慧的过程。

值得指出的是,不同阶段的教师实际上都有一些自己的实践智慧。新手教师的实践智慧可能是个别、零星的;专家型教师的实践智慧较为系统且逐渐形成了个性特点;而智慧型教师的实践智慧则更高效、灵活,且达到一种融会贯通的状态。教师不断形成与丰富的实践智慧是教师持续专业发展的根本。正如杜威指出,“智慧并不是一旦得到就可以永久保用的东西。它常常处于形成的进程中,要保持它就要随时戒备着,观察它的结果,而且要存着虚心学习的意志和重新调整的勇气”。〔6〕

二、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形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教师实践智慧的形成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但总的来说,目前我国幼儿园教师的实践智慧水平总体偏低,且发展不平衡。从前述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的形成过程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四方面问题。

1.不重视理论学习,实习锻炼少

在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的形成过程中,很多教师不太重视理论学习,而较重视技能技巧的学习。这一点在职前教育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师范生普遍重视技能技巧的学习,而不太重视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幼儿园招聘教师时也是更多地考察应聘者的技能技巧。有调查显示,近几年幼儿师范学校的毕业生存在这样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文化素质较低,教育理论陈旧,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7〕而实际上,能否真正转识为智,能否成为专家型、智慧型的优秀幼儿园教师,与是否具备较高水平的文化素养和理论素养关系密切。知识是智慧的基础,智慧是知识的升华,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共同体。离开了知识与理论的指导和引领,教师的实践智慧成长缺乏可持续提升和发展的空间。

此外,在教师实践智慧的孕育阶段,职前教师或新手教师的教育实习也十分重要。多次、多样的教育实践对教师顺利完成理论知识实践化尤为重要。然而,我国职前教育中的实习期通常都非常短,有些院校甚至是处于缺乏状态,这导致了很多新手教师难以适应工作的现象产生,自然,为实践智慧的形成打下良好基础更无从谈起。笔者曾在一例观察与访谈中发现,某教师由于种种原因,职前实习时间很少,且在毕业以后一年多的时间里主要在幼儿园资料室帮忙,仅仅带过1个月的班。当我们去观摩她组织的科学活动时,她表现得非常不自信,反复跟我们说:“我没组织过科学活动,真不知道能不能把活动做完,孩子们不要太乱就行了。”活动后她如释重负,一边收拾材料一边笑着对我们说:“总算结束了,还好,孩子们还不算太乱,其实我很怕孩子问我问题。”

2.易满足于工作的熟练化操作,教育反思的深度与主动性较差

幼儿教育承担着教育与保育的双重任务。幼儿园教师每天除了要完成相关的教育教学工作外,还要照顾幼儿生活的方方面面,工作任务极其繁重。这导致了部分幼儿园教师在工作中更多关注的是如何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和如何熟练地管好幼儿,因此他们更看重一些实用的、简便的、操作性强的技能。在繁重的工作中也容易忽视对教育行为、儿童发展问题背后原因的思考,因此对教育实践反思的深度与主动性较差。然而,实践智慧的形成不是一个线性过程,简单重复、技能化倾向的经验积累并不能促进教师生成与发展实践智慧。

3.知识自我更新意识与专业自主发展动机不强

在实践智慧的形成过程中,教师对知识拥有程度的意识和对自身发展的态度决定了其专业发展的可能性及其水平。笔者在相关的调研中发现,目前我国有不少幼儿园教师不但意识不到自己缺乏应有的知识,还盲目乐观,不思进取。事实上,知识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层次及其水平的重要因素。知识自我更新意识的欠缺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实践智慧的形成。

此外,部分幼儿园教师安于现状,不愿接受挑战,专业自主发展的动机不强。这部分幼儿园教师缺乏对专业发展的自我审视,缺乏对教育实践的不断探索与试验,更缺乏质疑及解决各类教育教学问题的意愿与努力。而实践智慧的获得恰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教师的自我审视、探索与质疑等对自身最终获得实践智慧非常关键。

三、提高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的对策与途径

1.全面、科学、适宜的知识学习是教师提高实践智慧的根本前提

教师知识发展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基础之一。丰富、渊博的专业知识是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形成的根本前提。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是其知识发展的最高境界,也是其知识获得与积累的最终目的。因此,全面、科学的幼儿教育理论知识学习应贯穿在整个实践智慧的形成过程中。有一位工作了10年的幼儿园教师在谈到理论学习对其实践智慧产生的促进作用时说:“说实话,在幼师读书时真觉得理论没用,也不喜欢。而当我有了一定的教育经验,尤其是在有了近10年的教育经验之后,来到研究生课程班进修时,我发现我对理论知识的看法完全不同于以前了。知识的获得常常可以让我在面对问题时茅塞顿开。”

2.丰富多样的教育实践是教师提高实践智慧的主要途径

幼儿园教师只有经过丰富多样的教育实践的历练,才能转识为智。无论是知识学习的结果,还是教师自身的教育感悟,或是同事的经验分享,都需要在教育实践中予以实证与检验。幼儿园教师正是在与工作环境中的人与物的互动中逐渐成长起来的。丰富多样的教育实践更有助于教师形成实践智慧。如前所述,我国很多院校的师范生在理论知识实践化的过程中,存在实习锻炼机会太少的问题,据此,笔者建议,可参照英国的经验,把入职教育时间延长为半年甚至一年,形成由职前教育机构组织,县(市、区)教研员指导,幼儿园负责,优秀幼儿园教师做导师的入职教育工作小组,让师范生在幼儿园中观摩、带班、定期研讨。笔者相信,这样的入职教育,一方面可以缩小理论和实践的差距,帮助即将踏上幼儿教育岗位的新教师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升理性认识并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另一方面还可以帮助新教师熟悉幼儿园的文化氛围和人际关系,缩短入职适应期。〔8〕

3.深层次的自主实践反思是教师提高实践智慧的基本途径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窄的经验,只有经过反思,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并对后继教学行为产生影响”。

反思是促进教师实践智慧形成的基本途径。〔9〕比如,在实践智慧形成的孕育阶段,职前幼儿园教师或新手教师首先面对的是如何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挑战。随着参与教育教学次数的增加和参与程度的深化,他们开始有意识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理论知识之间的差异,并试图对两者进行整合。这种有意识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幼儿园教师教育智慧生成的过程。反思可有多种形式,如研讨反思、观摩考察反思和教育叙事博客等。其中,写教育叙事博客是近年来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形成和发展的新路径之一。

四、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形成过程中的知、行、思交融原理

如前文所述,教师的知识发展、教育实践行为、反思等始终与其实践智慧的形成和发展紧密相关。知识对教育实践起着指导与决定作用,教育行为对知识的运用、内化与深化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反思促进了教育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因此,无论是在实践智慧形成的哪个阶段,知、行、思三者都是环环相扣、互相配合、交融并进的,可以说,是三者的交融促进了教师实践智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杜萍,田慧生.论教学智慧的内涵、特征与生成要素〔J〕.教育研究,2007,(6):26-30.

〔2〕刘爱.教学智慧之生成过程初探〔J〕.现代教育科学,2009,(2).

〔3〕张惠博.职前科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发展之研究〔J〕.科学教育学刊,1996,4(1):59-92.

〔4〕徐佩华.论教育智慧及其形成〔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5〕王红彬.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知识培养〔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4.

〔6〕杜威.哲学的改造〔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52.

〔7〕〔8〕叶平枝.幼儿园教师职前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6,325(3):23-27.

〔9〕王春燕.直面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实践性智慧〔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6,325(3):28-31.

On Kindergarten Teacher’s Practical Intelligence: Formati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Yang Caixia

篇8

听课是幼儿园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管理者通过听课,可以更好地把握园内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为进行教育教学管理和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基础;可以密切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了解教师的教育思想和业务水平,有针对性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往,管理者听课局限于“单一主体、单一分析、单一评价”模式,令教师备受压力、深感无奈,甚至产生冲突。如何让教师愿意对听课者敞开自己的课堂之门,进一步激活其工作主动性,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我园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我们从本园实际出发,创新出“互动式听课”模式,使听课成为了促进管理者和教师共同成长,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的“助力器”。

我园的“互动式听课”是将“听课”与“专题讲座”、“同课异构”、“研讨培训”的形式相结合,依托三种方式进行实施。具体做法如下:

一、“听课+专题讲座”式互动,加强教育教学管理的针对性在听课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的理解处于一种“知表不知里”、“会背不会用”的状态。

如:口头上谈发挥幼儿的主动性,但教育实践过程中对幼儿却处处包办代替等。究其原因,一是管理者缺乏在听课后对教师作及时、有针对性的业务指导;二是较少引领教师对先进理念支撑下优秀案例进行观摩、研讨;三是较少组织教师参与新理念的实践性体验。

对此,管理者采取了“听课+专题讲座”方式与教师进行互动。

首先,通过进班听课,收集、捕捉教师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信息,分析研究,梳理形成问题库,并对问题库进行分类,从中形成若干个主题。

如:主题网络图的构建,小班角色游戏区的创设,怎样有效备课等。其次,根据上述主题撰写相关的讲座稿,结合教师实际形成“独立”和“系列”两类讲座稿。其三,分别举办全园性的和分层性的主题解答式辅导讲座。让教师带着问题听讲座,并积极在讲座中与教师进行互动式对话交流。其四,讲座后一段时期内有意识地引导教师进行反思,消化吸收讲座内容,创新工作思路。其五,要求教师围绕讲座主题再次设计并展示相关活动,着重评价活动中对《纲要》精神的落实情况和幼儿的发展状况。通过“听课+专题讲座”中的聆听、对话、反思、实践等环节实现了管理者与教师的互动,既更新了教师的观念,优化了教学实践的策略、手段和行为,又增强了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针对性。

二、“听课+同课异构”式互动,实现管理者和教师的共同成长传统的听课模式是:管理者根据某班级的活动安排选择听课班级和内容———观摩该班教师组织活动———向教师反馈听课意见。

这种模式重视了管理者对教师的指导作用,但忽视了教师对管理者教研行为的换位思考、评价和相互促进,忽视了管理者对自身教研行为的反思和改进。为此,我们采用了“听课+同课异构”的互动形式,即管理者通过听教师的课,然后针对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经过仔细分析,设计出同一内容的活动方案,在同年龄班中亲自上课、说课,让教师们进行听课、评课。这种方式既有利于消除部分教师认为管理者只会说不会做的偏见,同时又能使管理者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在亲历设计、上课、说课的过程中给教师直观演绎如何贯彻新观念和实施新方法,从而直观地指导教师进行上课、说课、听课、评课,激发他们不断反思自身存在的不足,以此提高其教育教学的指导能力和实践水平。

“听课+同课异构”式的互动过程呈现出“双主体、双听课、双交流、双研究、双评价、双促进”的模式,使管理者从单方面的信息收集者转变为新理念、新策略和新途径的演绎者、辐射者、引领者,使管理者和教师共同成为新课程理念的实践者、反思者、发展者,在共同成长中促进幼儿园保教质量的稳步提高。

三、“听课+研讨培训”式互动,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管理者在听课了解师幼情况和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不能仅停留于交流与反馈,还要加强后续管理工作,尤其是针对教师出现的一些共性问题,开展扎实有效的研讨和培训,开辟并拓宽各种教学研究的渠道,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以此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篇9

教学文本,即教材,由课程政策文件、课本和其他教学资料构成,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在幼儿园音乐活动中,"教学文本"最主要指的是音乐活动中教师使用的音乐材料。在近十年的幼儿园课程改革中,幼儿园音乐教学中如何对待教学"文本"——音乐材料,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基于"音乐知识本位"的文本观

知识本位的教学文本观是以传授知识为基础,把知识传承作为教学活动的核心内容。在这样的音乐教学活动中,幼儿被看作是一个等待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注重音乐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与灌输。如在音乐欣赏活动中,教师更注重让幼儿通过图谱,动作或其他形式学习音乐作品的结构,并且特别注重幼儿对作品的名称,作者等知识点的掌握。在教学过程中音乐知识被分割成零散的"碎片",这种以教师为主的独白式教学,活动的重点往往放在如何让幼儿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预设的教学材料,而忽视了对幼儿音乐能力的培养。很多时候教师把音乐能力的培养仅作为出现在教学目标中的一些空话,而在教学过程中缺少体现和实施。长期以来,这样的教学使我们的孩子仅仅是学会了几首儿歌,几个小的律动,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给孩子精心教的"音乐内容"都会在幼儿的记忆中逐步"褪色"。

(二)基于"音乐能力本位"的文本观

能力本位的教学文本观强调通过教学文本培养学生的能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确立了幼儿音乐教育必须以审美与快乐为核心的课程思想,在幼儿园的音乐活动中, 强调"音乐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种审美感染的过程。"将幼儿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作为音乐教育的核心,引导幼儿对音乐进行审美式的体验、探究、表现和创造。在这样的文本观影响下,教师们注重了幼儿的对音乐的感受力,多通过身体动作、语言或游戏等调动幼儿的多种感觉器官加强对音乐作品的体验。但是这种教学往往由于教师自身音乐素养的欠缺,造成活动中主要注重了幼儿体验方式的多样,而忽略了这种体验是为了更好的理解音乐所表达的内涵,对音乐感受力的培养停留在了先层次的感官刺激上,甚至过分的追求教学手段的丰富还会降低幼儿对音乐的注意力,对幼儿更深层次的分析和聆听音乐的能力没有实际的意义。因此,我们发现很多时候,教学活动中教师很难把握音乐教学的常规,使教学活动常陷入一种混乱状态,进而导致了诸多的无效教学,孩子的过度兴奋使教师变的很被动。培养音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往往变成了幼儿在音乐中漫无目的的瞎想和乱做, 课堂上看到的"小班乱跳,大班乱叫",更使幼儿误解为"随意胡闹"就是创造。

二、幼儿教师的专业要求

作为幼儿教师,日常工作承担着繁重的教学和保育的任务,五大领域的课程有要求教师需要多方面的才能。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把每个领域的教学活动设计和组织好事非常不容易的事情。特别是艺术领域的活动,更需要一些专业的知识。如何将音乐活动变成音乐与教师和幼儿的一种对话,仅仅懂得一些皮毛的艺术技能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为此,笔者进行了一些思考,以期为幼儿教师的艺术课教学的专业成长提供借鉴。

(一)架设幼儿与音乐对话的桥梁

在教师对音乐有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对话的基础上,教师变可以开始设计教学活动了。教师的教学设计实际上就是架设了从艺术家到艺术作品到幼儿之间的桥梁,使幼儿情感体验上的模棱两可降低到最低限度,铺平了儿童通往音乐世界的道路。其实音乐本身到底描述的是什么,或者是哪一位著名的作曲家创作的对孩子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教师怎样通过活动让他们获得对音乐基本体验。而这种体验正是幼儿和音乐建立对话的基础,这些对话所产生的经验对幼儿以后能否理解和喜爱音乐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分析音乐的能力 、表现音乐的能力 和一定的音乐文化修养。笔者认为,学前阶段音乐能力的培养应该紧扣乐音的四个性质和特点,音乐活动的设计则应该让幼儿在教师的帮助下,逐渐增长对乐音的四个性质的认识和对音乐的结构的感知和体验。如果教学目标围绕这些音乐要素制订,那么教学活动就应该注重在游戏中让幼儿通过动作,体会音乐中节奏的重音、跳音;在身体律动的变化中,感知乐句的划分以及乐句之间的关系;在学唱歌曲中,体验音乐的分句和音乐表现的不同情绪;在欣赏活动中,让幼儿感受不同的音色和力度带来的不同情绪变化,以及通过有趣的游戏让幼儿初步建立对音乐结构的感知等等。只有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学中所教过的歌曲或律动也许渐渐被孩子遗忘。

(二)聆听是幼儿与音乐对话的基础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首先要通过一些活动让幼儿建立听音乐的习惯,并逐渐把这种习惯内化成为一种能力;这个活动的设计使很多体验必须靠倾听来完成,使幼儿在各种音乐游戏活动中最大限度地提高和发展听觉能力。在很多的音乐活动中,教师总是用音乐表演来解释音乐,活动中让幼儿听的少,大部分经验从老师的语言引导获得。这样不仅违背了音乐这一听觉艺术本身的规律和性质,更让幼儿产生了一种音乐是可以语言来解释的误解。其实音乐或任何艺术的独特价值,恰在于它的"不可翻译性"——这正是音乐与语言的区别:如果所有的音乐意义或音符可以用文字或语言充分的表达出来,音乐艺术就不会存在了,音乐所表现的意义只能通过听觉来领悟,并且不同阅历的人所领悟到的深浅也不同。而音乐教育则是通过培养对音响的内在表现力的反应来进行的人的感觉的教育。这样,我们的活动首先要以听为主,而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幼儿不断的在听中加深对各种音响的体验和理解。

三、结语

综上所述, 在教学文本观历经几番变革的今天,幼儿教师应该在与"音乐"这个特殊的文本对话的同时找到自己的人生经验和生活价值。正如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认为:在音乐教育中,音乐只是手段,教育人、培养人才是目的。只有教师自身与音乐对话能力强了,自己和音乐能达到"视界融合"的境界了,我们才有可能更好的设计的音乐活动,为幼儿和音乐之间铺平对话道路。因此,教师大可不必在一节活动中让孩子欣赏整个的音乐作品,重要的是通过对音乐作品的体验,把音乐素养培养和提高作为首要的教育目标,为幼儿终身热爱和理解音乐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10

幼儿的品德发展是其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园工作的核心。一个人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曲折的发展过程,是一项连续的系统工程,幼儿德育教育则是这个工程的起点。正所谓“一岁看小、三岁看老”,童年只有一次,让孩子拥有一个人生的最佳开端,是我园一致的最高追求。但如何实施德育教育,为培养幼儿健全人格奠定基础呢?近年来我园一直进行着这样的研究,如今我园的德育工作已是锦上添花,现谈一下我们的点滴经验。

一、树立“生活德育观念”

“生活德育”观念,即德育内容来自生活,并渗透幼儿的整个生活中。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德育教育就只能是纸上谈兵。社会生活是最好的课堂,幼儿就应该成为广阔天地大课堂的自主学习者。“生活德育”思想,即德育教育应走到孩子生活中去,坚持做到活动中育德、生活中育人,突出活动与渗透、实践与体验。

(1)抓住生活中的小事,随机进行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幼儿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生活的各个方面,将德育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通过生活中幼儿亲身经历的小事,幼儿很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是所有教育途径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且效果也是最显而易见的。

(2)抓住各领域教学和游戏的有利时机渗透德育教育

教师充分利用各领域教学和游戏的有利时机进行德育教育。教师要善于把德育教育容纳到各领域教学之中。

二、创设德育教育环境

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助于幼儿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1)走进社会,在“大课堂”中育德

坚持带幼儿走进社会、大自然,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萌发幼儿良好的社会情感,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交往能力。每年春天我园都要安排郊游活动。根据活动需要组织幼儿到田间、农家、超市、邮局等地参观,幼儿在参观学习过程中习得社会规则,了解风土人情,锻炼意志品质,效果远大于课堂上的说教。去年冬天难忘的董村之行“心系小高举一家”是我们从网上获悉后举行的一次活动,我园不仅发动老师给他们资助、捐款,还把小高举请到园里和小朋友一起学习、游戏、过六一……让他感受到了老师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孩子们带给他的快乐,同时也让我园的小朋友知道了得到爱和回报爱同样快乐。08年5.12大地震,我园举行了“心系汶川、情系幼儿”募捐活动,孩子们在父母家人的带领下和全园职工一起向募捐箱里投进了自己真挚的祝福,本次活动全园师生共捐款9137.4元,向灾区人民尽一点微薄之力传递了师生们深深地关怀之情。

(2)创设良好的德育环境,在“小课堂”中育德

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利于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儿童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利用环境来进行德育教育,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良好品行也在其中养成。其中“妈妈,您辛苦了”的主题活动情景十分动人,还被长葛市电视台进行了专题报道。

(3)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以合作研究指导家庭德育

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环境,是幼儿人格成长的摇篮,家庭环境会给孩子人格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父母的言行、生活中的谦让、尊重等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孩子模仿的榜样。

1.充分利用各种契机,大力宣传家庭德育方法。

2.请各行各业的家长走进课堂,讲述他们工作职业的内容、特点,孩子们会更加崇拜自己的爸爸妈妈,热爱身边人,懂得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3.吸纳家长参与德育课题研究,共同研讨“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培养幼儿的自信心”等课题,请家长提出好的意见或建议。家长、教师在研究中互动,在互动中提高。

三、视德育工作为系统工程

德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有同心协力的施教者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实效。

1.以赏识教育促孩子发展

教师在幼儿一日生活各个环节中,采用积极肯定、鼓励的态度对待幼儿的表现,发现幼儿某些行为可作为教育素材,采取个别讲解引导法、集体讨论等让幼儿明白哪些做法是对的,为什么对?哪些做法是不对的,为什么不对?从小事入手,从现在做起。如现在提倡赏识教育,教师运用丰富多样的赏识方法给予肯定和鼓励,称赞一声“你真棒”、“你比昨天有进步”或抚摩一下孩子的头,或给孩子一个微笑,无声地伸出大拇指等。孩子在不断的赏识中,巩固着良好的行为习惯。因为自信传递快乐、由于宽容收获喜悦。

2.以幼儿同伴为资源促进幼儿良好品行主动形成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同伴关系是儿童道德发展的基础,同伴之间的交往有助于发展儿童的自我概念”。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幼儿心理通向健康的桥梁;同伴是幼儿学习、模仿的主要源泉。

3.以激励机制调动教师进行德育的积极性

我园德育工作在师德培训的基础上,在《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指导纲要》的指导下,要求教师们围绕园德育总目标,根据本班幼儿实际情况开展不同的、有效地、渗透性的德育教育,并要求老师平时注意积累经验,最好形成文字材料,针对骨干教师鼓励她们撰写经验报告或论文,年终评出“文明班级”和“优秀德育标兵”,还可为老师年终考核双倍加分,这样既可参加上级论文评比活动,也为我园德育教育工作积累了一笔丰富的财富,同时也提高了老师的工作积极性。近两年我园张晓红、王雪敏的多名教师被评为市“德育标兵”;崔巧红等评为许昌市“德育先进工作者”;曹媛媛、李娜、赵惠荣等10多名教师的德育论文在许昌市论文比赛中荣获特、一、二等奖;樊书艳、王桂金、宁彩虹等多名教师的德育论文在长葛市论文比赛中荣获特、一、二等奖。胡晴、燕南轩等十多名幼儿被评为市“品德优秀学生”;贾一诺、赵海波等被评为市“美德少年”;史松冉、郭林然等被评为许昌市“文明学生”;我园也多次获得许昌市教育先进单位、巾帼建功示范岗、许昌市示范幼儿园、德育示范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目前,我园已形成“园内处处有德育,教师人人抓德育”的氛围和“德育研究促师德修养,崇高师德促全面质量”的良好循环。我园有好孩子进步栏、有升旗仪式、有品德行为挂图、有图文并茂、内容丰富、两周更换一次的家长园地等。基本形成“尊师爱幼、文明守纪、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园风。

在我们的德育工作中难免存在有不足之处:部分隔代家长德育观念差,导致了教育的不一致;教师的科研水平有待提高。今后我们将不断吸取教训,总结教育经验,探讨幼儿德育教育新路子,为幼教改革作出新贡献,也让德育教育这朵文明之花在我园争奇斗艳,成为我园素质教育道路上的一颗奇葩。

【参考文献】

[1]刘振天.昆体良论儿童道德教育[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 199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