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营销案例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11-08 21:08:3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整合营销案例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整合营销案例论文

篇1

一、引言

《市场营销学》是教育部规定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九门核心课之一,也是管理学科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课程覆盖面广、影响大。目前,市场营销课程已经成为市场营销、工商管理、广告学、国际贸易、旅游管理、信息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工程管理、财务专业等专业主干课程,课程覆盖面广,影响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浙江经济的腾飞,市场营销专业也是连续多年市场需求量最大的专业,实践表明,企业中80%以上岗位与营销相关。目前,许多学校都对《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不少缺陷,本文结合自身多年市场营销案例教学的实践,对市场营销案例教学进行经验总结与进一步探讨。

二、案例教学改革目标与要求

1.案例教学改革的目标

市场营销案例教学方法改革理念是通过大型案例分析和商业计划书贯穿整个市场营销课程教学过程,把学生被动式地学习转变为主动式、探索式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营销理论知识与探索分析具体案例能力。案例分析重点在于概括、分析与应用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与方法,通过综合运用各种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如PPT、电子杂志、声音、图像、广告片等,切实提高学生实际案例分析能力与情景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而商业计划书重点在于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系统分析能力,通过学生自己构思有创意的商业点子,然后综合运用各种相关知识,重点是运用市场营销理论,撰写出一份完整的商业计划书,要求实现创意、理论知识与实践可行性三者之间有效结合。

2.案例教学改革的要求

为了真正锻炼学生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提了三个要求:第一,《商业计划书》必须是原创,不能抄袭,教师将对其作业进行网络反抄袭检查,发现抄袭则本课程考核不合格;《商业计划书》必须达到一定字数要求,按照毕业论文规范要求进行排版,页数必须达到20页以上;第二,案例分析要求选择一个企业,对其所处的市场营销环境、目标市场、竞争者、具体营销策略等进行完整分析,部分条件许可要求进行相应市场调研,然后要求制作相应PPT或电子杂志要求30页以上,要求投影的观看效果良好;第三,要综合灵活运用市场营销的相关理论与知识,有效结合具体商业创意或案例进行分析。

三、案例教学实施方案

经过多年教学实践,案例教学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实施方案:

第一步:第1周老师授课首先告知学生整个学期的授课计划,教学任务与考核方式,并布置了案例分析与商业计划书的作业,并将此作为本课程考核的主要依据。要求学生以2~4人组成一个小组,自由选择一个企业或产品作为分析,制作成PPT形式或电子杂志形式;同时自主创意和构思一个富有创意的商业点子,计划写出3万字左右的完整《商业计划书》。

第二步:在第1周至第4周的授课中,教师对营销课程的整体理论框架进行简单介绍与分解,要求学生课后先自学课程的全部内容,了解市场营销课程的主要理论与方法。对历届学生优秀案例分析和商业计划书作业进行分析。与此同步,要求学生用一个月的时间在课后完成案例的PPT或电子杂志及《商业计划书》的初稿。

第三步:第5周至第8周,教师在理论教学的同时,每次课堂公开选择一组学生的案例和《商业计划书》进行点评,在课后学生与教师交流点评。案例分析则重点从PPT的制作、案例分析的框架结构与营销理论方面进行分析;《商业计划书》侧重商业创意、框架结构与基本理论方面,给出具体修改意见,达到理论授课、案例分析、教师点评与学生修改的互动。

第四步:从第九周开始,每次课程分成两部分,一半时间是教师的理论教学,另一半时间则是学生的案例分析和《商业计划书》的演示与、讨论与点评时间。要求每一组给出案例分析PPT或电子杂志,以及详细的《商业计划书》的WORD文档,并用PPT形式介绍《商业计划书》主要内容,然后进行课堂讨论与点评。

第五步:对学生的商业计划书进行评价与打分,并作为课程考核的主要依据。

第六步:对整个学期的课程教学内容与过程进行总结,并在下一学期教学中进行修正。

市场营销案例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具体课堂组织的技术路线图如下:

图1 营销案例课堂教学实施技术路线

四、案例教学方法改革绩效分析

总体而言,市场营销案例教学的实施,得到了大部分同学的认可,很多同学把课堂作业和准备参加各种创业设计大赛结合起来,涌现出了多组有创意的获奖作品,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其绩效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1.有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学习能力。综合案例分析要求学生自主选择一个企业或产品,《商业计划书》的撰写要求学生自主创意,需要在教师没有授课之前综合相关理论进行策划或分析,这就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并随着理论课程的推进,不断加以修改与完善。利用《商业计划书》或案例分析来整合营销理论,使学生对营销的理论框架有了系统而深入的理解,使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索学习的能力。经过调查,制作一份优秀的《商业计划书》或精美的案例PPT或电子杂志,每个小组平均需要耗时在30个小时以上,这也促使学生从课堂学习为主转向课后学习为主。

2.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每一份的作业,都是经过学生与教师在课堂内与课堂外不断沟通中进行不断修改而完成的。教师不断对学生提出了要求与修改意见,学生创意与想法也促动教师的想法。通过面对面沟通,尤其是课后交流,增进了师生的理解与互动,有效提高学生对市场营销整体理论框架的理解,以及如何有效利用相应理论去撰写商业计划书,切实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3.切实提高了学生理论水平与实际运用能力。通过市场营销的案例教学,培养了学生撰写《商业计划书》基本的理论素养与逻辑框架,激发出学生的创意与创新,为学生参加相应比赛奠定了基本的理论基础与培养了相应的能力。实践也证明,通过《商业计划书》的撰写,部分同学在课堂作业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参加了学校及省教育厅主持的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电子商务大赛等比赛中,均获得优秀成绩。案例分析与商业计划书相结合运用,有效培养了学生从案例分析中认识、理解营销专业理论知识点过渡到理解与运用营销理论知识点,实现 “认识―理解―运用”教学效果的提升。

4.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素材。通过市场营销案例分析或《商业计划书》的制作,不仅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市场营销的理论,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探索性学习能力,切实提高了学生参加创业计划大赛等类似的能力,让学生切实感觉到课堂知识对实践的理论指导意义,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大量的案例教学素材或《商业计划书》的优秀模板,供以后的课堂教学使用。

参考文献:

[1]张闯.市场营销案例教学的实施模式[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01).

[2]颜帮全.市场营销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江苏商论,2006(01).

[3]杨林等. 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模式比较分析及其目标选择模式[J].渤海大学学报,2005(03).

[4] 姜锦萍.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改革的分析与建议[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0(12).

[5] 贾艳瑞,王玉.案例教学法在市场营销课程中的运用[J].职业教育研究,2009(09).

篇2

中图分类号:G250.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6)07-0117-03

1 背景

自1976年美国学者Weinstock首次将营销理论引入图书馆后,人们围绕图书馆服务如何与市场营销理论相结合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和探讨,核心理论主要包括STP市场细分理论和营销组合理论(4P、7P、4R、4C),此外还有服务营销三角理论、价值链理论、管理学的SWOT分析等。近年来学者还将网络营销、绿色营销、整合营销等新理念引入图书馆领域,研究人员结合不同的图书馆营销理论从不同维度提出了相应的营销策略。

笔者于2015年12月在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以“主题=营销AND主题=图书馆”为检索式进行检索,搜索范围为2005―2015年,共得到1,254条结果。笔者以同样的方法,在EBSCOhost上以“subject=promotion OR subject=marketing AND subject=library”为检索式进行搜索,搜索范围为2005―2015年,得到1,317条结果。从研究论文数量上看,国内外对这一主题的研究都已经相当充分。同时,笔者将检索式的“主题=图书馆”换成“数字图书馆”,在国内搜索到74条,在国外搜索到102条。从数量对比上看,国内外关于数字图书馆营销的专门研究还相对较少。

笔者借用服务三角理论的划分方法,从外部营销、内部营销、互动营销三个层面对近十年来关于数字图书馆营销策略的相关研究加以分析,从宏观角度对不同维度的营销策略进行分类总结,以提炼出数字图书馆营销策略要点,希望对我国数字图书馆营销策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

2 外部营销

外部营销是指服务机构在了解顾客期望的基础上,向顾客提出服务承诺,以迎合顾客的愿望或需求,其核心是以营销的对象、产品及方法为策略主导。外部营销借用到图书馆领域,则是指图书馆通过调研,了解读者的服务需求、期望,设计使读者满意的产品和服务。传统意义的营销大部分都属于外部营销的范畴,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2.1 关注用户需求

不管是营销组合理论,还是市场细分原则,都充分体现了对用户需求的把握。4C营销理论即消费者(Customer)、成本(Cost)、便利(Convenience)和沟通(Communication),其核心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顾客满意为目标,强调的是“注意消费者”,即一切活动都以满足顾客需要为出发点。“为书找人、为人找书”的图书馆工作原则决定了图书馆一切活动的目标是满足用户需求。对用户需求的把握是图书馆开展服务和推广活动的关键,尤其在数字环境下,社会的信息环境和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图书馆更加需要明确服务对象的需求。OCLC的年度报告自2003年开始持续关注社会信息环境变化对图书馆及其用户的影响,并于2005年发表《对图书馆和信息资源的认知》专题报告以研究图书馆用户的特征和偏好,这成为数字图书馆服务设计和营销推广相关研究和实践的重要参考文献。

美国学者Mi和Nesta专门研究了针对网络一代(NetGeneration)用户的图书馆营销策略,认为网络一代是技术控,网络是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他们倾向于通过多媒体、视觉体验的方式搜索信息。我国学者吴俊英研究了4P基础上整合4C的数字图书馆营销组合策略,提出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策略,即要在明确“用户需要什么产品”“我要不要生产该产品”“用户为什么选择我的产品”三个基本问题的基础上制定产品策略。

除营销组合理论外,滕广青等人以概念格理论为基础,借助营销学中市场细分的变量,对数字图书馆用户进行市场细分,最大限度地反映了用户个性化的需求特征与偏好,对数字图书馆营销中把握用户需求的方法进行了有力拓展。从本质上讲,市场细分原则在图书馆环境下的应用就是根据用户的特点、阶层、信息需求等进行用户分类,为不同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

2.2 建立品牌营销

经典的营销组合理论的4P、7P组合首先关注的是“产品(product)”。在图书馆营销领域,产品是指图书馆所提供的资源和服务,是图书馆营销内容的核心。图书馆产品定位代表了图书馆的形象,基于此,学者们在图书馆营销的研究和讨论中,提出了图书馆品牌营销的策略,认为成功的图书馆品牌定位,能够在读者心目中树立鲜明、独特的品牌个性与形象,为建立品牌竞争优势打下基础。

数字图书馆相较于传统图书馆的区别主要在其价格(price)优势上,这里说的价格主要指非货币因素,如查找、获取、传递信息和文献更加便捷,阅读体验更加丰富等。数字图书馆只要在节省用户的时间和精力上作出努力就能建立自己的产品优势。但就目前的情况看,数字图书馆的竞争对手主要是网络搜索引擎,数字图书馆的品牌策略应更加侧重于强调自身与网络搜索引擎的区别。

美国学者Mi和Nesta指出,与Amazon、Google等网络书商、信息提供商相比,图书馆应该侧重于自己实体空间的特点,将自身定位为一个集阅读、学习、讨论、信息搜索于一体的多维空间。同样,学者Schmidt在《在Google时代推广图书馆服务》一文中也提到,现代图书馆应该是“获取实体及虚拟资源的窗口,包含网络和物理两种空间,储存着资源和电脑,提供在线及面对面多个渠道的咨询”。

国内关于品牌营销策略的研究主要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策略提出得更具体一点。卢振波等人借鉴了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商业与经济分馆成功的服务营销实践,提出了数字化服务产品的品牌化策略,如:设计专门的logo、提出专门的服务命名、在网站创建名牌栏目等。武克涵等人介绍了美国威斯康星州公共图书馆联盟(WPLC)专注于电子书借阅平台业务发展并建设品牌效应的成功实例,认为数字图书馆开展品牌营销最重要的一点是结合自身优势,建立特色项目,塑造品牌文化。

2.3 拓宽营销渠道

数字时代,网络超越了电视、报纸等传统营销媒介,成为非常重要的营销工具。对于资源和服务高度依赖计算机和网络的数字图书馆来说,网站是其提供资源和服务的主要场所,也是其开展营销推广的重要阵地,对网站的开发和利用是数字图书馆营销活动的重要内容。Schmidt研究了多家图书馆网站,发现受欢迎的网站基本都包含以下要素:用词简洁、布局一致、较少使用图形或符号代替文字。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和数字图书馆服务的不断发展,图书馆营销渠道也有了拓展。

近年来Web2.0技术在图书馆营销中应用广泛。美国学者Rogers调查了人们对图书馆使用Web2.0技术开展营销的认识,受访者普遍认同Web2.0技术在图书馆营销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其中微博、在线视频及短信推送被列为最有效的营销工具。在国内,学者柴会明研究了图书馆“微电影宣传”的现象,总结了全媒体时代图书馆宣传推广活动的特点,认为对图书馆文化的通俗性解读是图书馆宣传推广的核心。刘贵玉分析了国外移动图书馆营销案例的成功经验,认为图书馆在创新营销渠道的同时要兼容并包,不能舍弃传统的营销方式,应采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实体宣传与网站、微博、微信等在线宣传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全方位推广。

3 内部营销

与外部营销不同,图书馆的内部营销是指图书馆对馆员的教育培训、士气激励及潜能开发,以培养馆员的专业技能并使之能主动、热忱地为读者提供各项服务。一直以来,图书馆员在营销中的重要性并没有被充分重视,人们更关注图书馆服务对象的需求,而忽视了图书馆员的需求,造成一种“重外轻内”的局面。国内早期关注馆员在营销中作用的专题研究员是吉卫红,她于2005年发表《基于顾客导向的图书馆内部营销管理探讨》一文,讨论了内部营销理论在图书馆管理中运用的基本思路、有效途径和作用,认为内部营销可以在图书馆内部创造一种人性化管理,协调馆员之间、部门之间的工作配合,在图书馆内形成良好的读者服务链。

进入数字图书馆时代,图书馆员需要学习新技能,帮助用户提高信息素养。Schmidt在其研究中列出了13条数字图书馆馆员应该具备的技能,如:能够通过网页、维基、博客等方式传递图书馆信息,能够协助完成自助服务,能够提供在线咨询等。同时,他还认为虽然数字图书馆提供了自助式服务,但用户还是希望从真人那里获取实实在在的帮助,馆员也需要在与用户的沟通中传递图书馆价值,建立长期联系。在这一方面,曹霞等人讨论了互动体验营销在数字图书馆的应用,认为图书馆员不仅需要具备相关专业知识、计算机和网络相关知识,还要具备营销知识和沟通能力,向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龙军从提升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角度提出了一套内部营销策略,从培养图书馆文化、建立学习型组织、建立双向信息沟通渠道、推行全员营销四个角度出发,制订了内部营销策略。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和高新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馆员在图书馆中的作用并没有因为设备和技术的出现而削弱,相反图书馆的发展及未来成败将更加依赖于人的要素。

4 互动营销

互动营销指员工和顾客之间的互动过程,即图书馆馆员从图书馆用户的需求出发,将图书馆服务提供给用户的交互行为。互动营销的核心是在图书馆员与读者的交流互动中传递价值,重视过程中的用户体验及过程后的关系保持。

关于图书馆互动营销的研究起步比较晚,但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和新媒体技术的逐步普及,图书馆信息传递实现了“零时滞”,为图书馆互动营销的发展提供了土壤。曹霞等人认为互动体验式营销主要强调用户的体验与反馈,要通过用户的体验,满足、培养、引导、开发用户需求,培养用户忠诚度,从而传递图书馆价值。吴俊英进一步拓展了数字图书馆互动营销的范畴,将互动营销分为物理空间的体验营销和虚拟空间的互动营销。物理空间的体验营销实际上符合营销7P理论的“有形展示”,即通过读者见面会、有奖问答等活动进行氛围塑造,并通过体验区空间让读者享受到数字图书馆带来的舒适性和便利性。虚拟空间的互动营销则主要通过网络交流互动平台带动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的推广。周冬飞将互动营销与关系营销进行了结合,提出了建立读者关系管理系统的概念,并对读者需求及满意度进行定期的跟踪,根据读者需求设计资源及服务,从而提高用户黏度。关系营销中最著名的是口碑营销,即通过熟人间的现身说法传递信息,如举办图片故事展、微电影征集等。国外学者Alire通过对美国一所大学的调查,研究了这一策略的有效性,结果证明图书馆在当地的知名度及影响力的确得到了迅速的提升。

随着网络交互技术的发展,用户已不再是简单的接受群体,他们已经参与到信息产品的开发中去,对其过程进行监督的同时享受各种服务。近年来,读者决策采购(Patron-DrivenAcquisition)作为图书馆一种新型采访模式被广泛采用,其根据读者的实际需求与使用情况进行资源采购,充分体现了“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其将营销推广理念融入图书馆的业务设计中,通过与用户的互动,将用户需求纳入图书馆发展决策中去,以实现用户需求现实化,在无形中达到了营销的效果。

回顾图书馆营销推广的发展历程,营销策略也是随着图书馆发展演进逐渐变化的,没有哪一条营销策略是仅适用于传统图书馆或数字图书馆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图书馆的营销提供了多种可能。数字图书馆营销更加注重用户需求,致力于提供个性化服务,与用户建立长期关系;侧重于打造自身的特色业务,建立品牌效应;方式更加灵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工具,开展全方位的营销与渗透;更加注重馆员在营销中的作用,注重与用户互动,重视用户参与,在互动交流中体现图书馆的价值和信息。

参考文献:

[1] Alire.C.A.Word-of-mouth marketing:abandoning the academic library ivory tower[J].New Library World,2007(108):545-551.

[2] Breeding.M.Taking the social web to the next level[J].Computers in Libraries,2010(30):28-30.

[3] 曹霞,吴新年,赵红.数字图书馆的体验式营销[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8(1):1-4.

[4] 柴会明.全媒体时代图书馆宣传推广活动探析:基于图书馆“微电影宣传”现象分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4(12):89-93.

[5] Janine.S.Promoting library services in a Google world[J].Library Management,2007(28):337-346.

[6] Jia.M,Frederick.N.Marketing library services to the Net Generation[J].Library Management,2006(27):411-422.

[7] 刘贵玉.国外移动图书馆营销案例分析及其启示:以加拿大伯灵顿公共图书馆为例[J].图书与情报,2013(3):36-40.

[8] 龙军.论基于提升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内部营销策略[J].江西图书馆学刊,2010(3):41-43.

[9] 卢振波,李武,何立民.基于营销组合理论的数字图书馆服务营销策略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2):79-82.

[10] 滕广青,毕强.基于概念格的数字图书馆用户市场细分:数字图书馆用户的概念聚类分析[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0(2):8-11.

[11] 吴俊英.整合4P与4C营销组合的数字图书馆营销策略[J].图书馆,2009(3):86-88.

篇3

二、《国际市场营销学》培养国际化商务人才的重要性

(一)市场对复合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近年来,随着国际化经营模式的形成,来自国内及国际市场的竞争和挑战日益激烈,对于同时具有语言能力和专业背景的人才需求也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愈演愈烈的就业市场上,单一的具有良好语言能力或者深厚专业知识的学生,越来越难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随着开展国际性业务企业的增加,对人才需求也从对相关专业的重视发展成为对综合能力和实践经验的重点关注。因此,如何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国际化商务人才,成为各个高校必须面对的一个紧迫课题。国际市场营销学作为商务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综合性学科。通过对市场营销规律及活动过程进行研究,对多种传统及新型营销模式的探索学习,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从而指导企业合理规划设计市场营销方案,让产品真正走向市场、走进市场。一方面,在专业知识上,需要学生掌握市场营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在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将不同的政治、文化、法律与营销实操相结合;另一方面,需要培养学生过硬的语言能力,帮助他们掌握外语环境下商务沟通、交流的技巧,并能胜任相关的商务接待、翻译及洽谈。由此可见,国际营销学作为一个跨学科的专业型课程,应以培养应用型复合人才为导向,培养学生以扎实的语言基础为平台,掌握丰富的营销知识,同时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自主创新能力。而现阶段,各高校对国际营销学尤其是双语教学的教学模式仍处于不断的探索中。以教师单向传授的传统教学模式逐渐向学生参与为主的双向互动教学模式发展,不管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都有很大的改善。但受到师资力量匮乏、学生综合素质不平衡、商务环境不理想等因素影响,国际营销学专业在教学质量的提高上,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国际市场营销学》双语教学模式的课程特点

传统的《国际市场营销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主干课程,开设该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深厚的市场营销学技巧。然而,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基本上是使用汉语学习专业知识的,所学的内容更多的是研究中国本土的市场营销,所以在频繁的高水平的国际商务活动中,这样的人才往往受制于语言,很难将自己的所学较好地运用在实践中。而新生的商务英语专业,作为一个跨学科的专业,其发展还未成熟。很多高校在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实践中,很难清晰地界定语言和专业知识的课程设置,往往会因为师资、课程设计等原因,造成专业和语言能力两方面的培养发生脱轨或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往往会更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而忽视经贸专业知识,或者语言与专业知识分开培养,而脱离了彼此的联系性,使得学生在毕业后,很难快速有效地融入当前的国际市场经济环境中。

三、《国际市场营销学》培养国际化商务人才的途径

(一)开展新型的《国际市场营销学》双语教学模式

1.课堂讨论式案例双语教学

《国际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需要结合大量的实际营销案例,通过深入研究讨论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掌握相关知识。首先,在案例的选择上,既要引入一些国外原版教材中的经典案例,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对英文案例的阅读提高他们的英文阅读能力和使用水平;另一方面,可以让他们了解到不同政治文化背景下市场营销运作的差异,使用一些我国市场营销中较为经典的案例,联系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指导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际运用相结合。其次,需要教师组织与引导,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案件的讨论分析中,在课堂上尽量使用英语进行案例分析和演示,使其能够加强语言和知识的结合运用,同时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将所学理论知识进行深化巩固,并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种课堂双语讨论式的案例导入法,不仅能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而且可以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软件模拟式教学

软件模拟式教学是经管类专业实验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教学模式。通过构造一个模型,利用计算机及网络平台,将现实营销中的复杂问题简单化,并以主要经营活动为模拟范围进行定量设置,学生在此范围内作出各种经营决策,而系统会自动计算模拟结果,给出相应的反馈。在这种模拟式教学中,教师应当起到引导和指示的作用,“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模拟营销环境加以分析,并且大胆判断并做出相应的决策。这样的模拟式决策并没有“标准化”的答案去衡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分析做出完全不同却都符合市场的营销策略,如低价抢占市场份额或高品质高价格以获得极大的利润空间。这种教学模式把教学内容以模拟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并为他们设定相应的任务目标,以任务的完成度为考核标准,既帮助学生对所学基础理论加以巩固,又拓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真正学会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2]。

3.小组交互协商合作及presentation教学模式

交互协商,通常又称为对话互动,学生可以通过不断的互相沟通、互相协作下,建立起一定的关系,并以此形式共同完成一定的任务。将这种交互协商法运用到国际市场营销的双语教学中,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的交互协商学习搭建一个平台,按照教材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拟定相关的教学任务,比如分析营销环境,制定相关的营销策略,并在完成相关任务步骤的基础上,做出相应的市场营销报告。而学生可以5-6人一组,合理分工,共同协商,共同合作,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尤其在课堂讨论阶段,要求学生尽量使用英语交流,既要深入掌握营销学中的基本知识,又要突出国际市场营销中的国际性,辅导学生做出合理的英文营销方案并完成相应的报告论文。在论文完成后,以小组为单位,将本组的研究结果以pres-entation的方式在课堂上呈现。Presentation意为“陈述,展示”,在西方发达国家高校中,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教学模式。通过对一个话题或研究的准备,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对此话题及研究结果进行讲解分析展示。在国际市场营销学双语教学中,大量使用presentation教学法,不但能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成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通过上台进行全英文演讲,展示PPT等方式,有效锻炼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办公软件的应用。将“学习”与“实践”完整的统一,最终完成对本门学科知识的意义构建。

(二)《国际市场营销学》双语教学在课堂实践中的设计与实施

1.教学内容

根据市场营销学的学科需求,以基础市场营销方案为框架,笔者对教学内容进行选取,将整个课程具体细分为8个主题,具体内容为:营销的性质(Thenatureofmarketing);全球营销环境(Theglobalmarketingenvironment);消费者行为(Cus-tomerbehavior);市场细分及目标市场的选择与定位(Marketingsegmentation,targetingandpositio-ning);产品管理(Productmanagement);价格策略(Pricingstrategy);整合营销传播(Integratedmar-ketingcommunications);分销管理(Distributionmanagement)。

2.教学目标

根据市场营销学的教学特点,结合未来市场实践的职业需要,在双语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围绕“learnbusinessthroughEnglish”的教学目的,笔者将具体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专业知识掌握要求:(1)清晰理解整个市场营销学的框架及八个教学主题间的逻辑关系;(2)学会如何制定营销计划和战略;(3)学习如何做营销调研和掌握信息系统;(4)进入到现实市场中,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语言表达运用要求:(1)能看懂原版的国际营销学教材,将英文表达和专业理论有效结合;(2)掌握基本市场调研,完成全英文的营销策划书;(3)能就策划内容进行准确的英文说明及策划论证。

3.教学方法

双语教学模式下的国际市场营销学注重学生实际市场营销实践和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双重培养。因此,笔者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使用灵活的课堂教学方式。一是采取课堂讨论式案例双语教学。国际市场营销学实践性强的学科特征决定了案例教学在本学科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使用原版英文案例,既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到成功营销案例又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应用能力。通过Burberry,Beckham和BigBrother的案例,让学生们了解如何进行市场细分及目标市场的选择和定位;而Gorenje集团的“一万英镑冰箱与新的欧洲品牌”奇特案例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产品与品牌的管理;IKEA宜家家居的分销管理享誉全球,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研究分析,加深对分销管理的理解。二是采取小组交互协商合作及presentation教学法。交互协商合作教学法可根据不同的教学主题,将学生分组,通过groupwork的方式,在课堂上开展全英文的互动式讨论或练习。例如,让学生们制作新产品的开发,从创意产生、创意筛选到最终产品商品化的流程,都以小组讨论,互相辩论的方式最终决定出方案,并小组推选代表以英文向全班对本小组产品进行说明。同时,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一家或几家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完成一份完整的英文市场营销报告的调研、制作及撰写。通过presentation的方式,将本组的营销理念呈现给大家。三是使用多元化的教学资源。除了选定的教材外,笔者向学生们推荐大量营销相关的书籍。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日新月异的营销市场环境。另外,多媒体、网络甚至电影、纪录片都是让学生更好了解营销世界的途径。例如,《Ingoodcompany优势合作》、央视制作的大型纪录片《华尔街》等电影或纪录片的片段都可以真实而直观地向学生展示一个真正的商业世界。四是设置多元化的考核模式。学生的学习成绩评定并不以单一的期末考试为主,通过多个学期的研究改进,笔者最终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模式进行成绩评定,其中平时成绩70%和期末成绩30%。平时成绩主要包括出勤5%、课堂参与度5%、英文案例分析20%及小组英文营销策划报告40%。而教师则通过课堂上对各小组案例分析结果及最终的英文营销报告予以点评指导的方式,帮助学生扎实掌握国际市场营销基本理念和如何将语言良好运用到实践中的能力。这样的考核方式多样化设置,可以减轻学生的期末考试压力,通过考查学生将语言运用到营销理论实践中的能力来实现语言性和专业性双重考核,并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课程结束后,笔者通过学生们在课堂的案例分析表现以及市场营销报告的制作和展示,可以看到,通过课堂互动等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学生们对营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是良好的,并且基于双语教学理念,在期末时,学生基本都能较好地将英语运用到营销实践中。双语教学为国际市场营销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但在教学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笔者以营销方案为基础,将整个课程划分成为8个主题,并辅以多元化的教学资源,打乱了教材原有章节的顺序并加入大量的教材外资料,让习惯依赖教材进行学习规划的学生们在教学初期感觉不适,对变动的教学内容和模式感到迷茫、紧张。因此,在学期初,学生与教师的互动较为被动。分组以自愿为原则,导致小组间的水平差距较大,组员的学习能力、参与程度参差不齐,有些小组态度认真,积极投入;有的小组消极怠工、责任划分混乱。对于互相学习、切磋、帮助、提高的教学目标没有最大化地实现。8个主题的难点重点划分不清晰。有的主题内容丰富,是教学中的重点,但实际理解操作难度都不大,花费大量的课程时间,影响了课程进度,但事实上学生早已掌握。有的主题内容单一,课时安排很少,但实际上,学生们觉得难以理解,对于掌握和应用该知识点都很困难。基于以上的问题,为了更好达到教学目的,笔者建议:首先,根据划分的8个主题,教师应该在课前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去搜集资料,了解到难点重点所在,并合理安排整个学期的课时分配。同时,在上课过程中,大量和学生沟通,对于难点主题,尽可能地介绍详细,并通过举例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们掌握该主题的知识点和运用方法。对于虽然内容丰富但实际易于理解的主题,尽可能简洁,不影响课程进度。其次,在学期初期,对学生详细讲解本学期该门课程的教学安排,通过对八个主题间的逻辑关系、重点难点把握、教学资源应用的详细说明,让学生们对该学科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有清晰的认识,减少初学的不适感。第三,参与到各小组的课堂讨论活动中,加强与学生们的课堂互动,并对各小组的营销方案制作给予最大的指导和帮助。对于积极主动的小组有效引导、积极反馈;对于消极沉闷的小组,要主动参与他们的课堂互动中,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及时答疑解惑。总之,在我国高校国际市场营销学的双语教学改革中,如何改善教学课堂,将教学和实践相关联,将语言与专业相结合,培养出最适合社会需要的综合专业型人才成为我们亟需考虑的课题。

(三)提升《国际市场营销学》双语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思考

1.搭建专业发展平台,提高双语教师素质

我国的双语教学还处于起步阶段,各高校双语教学的水平和师资力量的建设参差不齐。作为双语教学的直接实行者,承担双语教学任务的教师应该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英语水平。对高校而言,应该探索如何为双语教师搭建一个广阔的发展平台,创造更多的学习培训和研修机会,提供更丰富的教学资源,促进其专业发展。对教师个体而言,一方面,教师要大力加强自己的语言应用能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双语环境;另一方面,要在专业方面进行自我强化,钻研国外高校的原版教材,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结合我国的实际市场营销现状,实现双语教学中语言和专业的有效结合。

2.明确教学目的

一个良好的教学,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明确教学目的。《国际市场营销学》双语教学是以培养全球化经济背景下,从事国际性商务活动的人才为目的。此类专业人才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语言基础以适应双语甚至多语环境下的沟通交流及具体业务的实施,还必须掌握并且能够真正应用相关的商务营销知识。鉴于此,双语模式下的《国际市场营销学》,其教学目的应当明确定义为“通过英语来学习专业知识”,即将专业内容与语言技能进行整合的方式进行教学[3]。

3.教材及配套资源的选择与配置

目前,各高校双语模式下国际市场营销学的教学中,对教材的选择并没有明确选择的方向。在教学实践中,部分高校会选择原版英文教材,让学生接触到最先进最前沿的国际市场营销知识,方便学生整体系统地把握国际市场营销的理论框架,“原汁原味”地获取国外学术信息。但原版教材也往往存在一些不足:大多数高校由于缺乏相关商务专业的先修课程的铺垫,使得学生缺乏足够专业知识基础,而原版教材的信息量又非常庞大,学生对于原版教材的理解非常有限;另外,原版教材往往是对国外本土化案例进行分析讨论,而缺少与中国实际情况相联系的具体分析。因此,随着双语教学的展开以及国际市场营销学的发展,部分高校组织编写了一些适合基础薄弱的学生学习使用的国际市场营销专业教材。这些教材都是在国外原版教学的基础上,将篇章结构做了修改、调整或删减,并辅以对应的中国市场典型案例分析,相关的配套资源也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4]。笔者在实际教学中,选用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等院校双语教学适用教材———两位国际知名营销学者戴维·乔布尔和约翰·费伊合著的《市场营销学(第三版)》。使用这一教材能帮助学生有效理解市场营销学的基本概念,同时可以阅读到大量的英文例子和真实案例,帮助学生掌握英语专业术语并良好地掌握英文理解营销学的基础知识。再者,通过大量的阅读,将英文案例与现实实践相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及使用能力,且熟练地掌握市场营销的技术和方法,将英语语言与营销学知识有效地结合。另外,在使用难度适宜的原版教材的基础上,笔者根据课程内容需要,将整个课程按照制作市场营销策划的主体架构,将原版材料内容予以调整,对其中的相关章节进行适当的增加或删减,并通过制作图像及影音材料,让学生了解中国国内的营销实例,并有效地同所学知识联系在一起。

篇4

跨文化品牌传播是指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文化范畴之间进行的品牌信息传播及其互动的行为与活动过程。与同一文化范畴中的品牌传播相比,跨文化品牌传播体现的不仅仅是信息源和受众一般经验领域的不同,更重要的是由不同文化体系所带来的思维模式、人际模式及其背后的深层文化结构的不同。当一国企业进入他国营销进行跨文化品牌传播时,必须针对当地文化及其目标群体的特征有针对性地实施品牌传播活动,实现基于源文化形成的品牌信息与目标群体特有的价值观念、审美取向、生活方式等良性互动。品牌代言者是品牌的重要资产,作为一种特殊的象征符号,它在一个品牌整体、长期的传播活动中也成为品牌个性、品牌形象、品牌核心价值的表征。20世纪50—60年代,由名人、明星等代言企业形象的传播方式在美国大量出现,形象代言人概念也应运而生,如今,品牌代言人也成为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品牌传播时重要的战略工具。

跨文化品牌代言传播经常要面临以下方面的文化障碍。

(一)价值观念

价值观念涉及到人们对世界、对人生、对事物价值和意义等不同的看法。在跨文化品牌传播中,代言者的形象应适应当地文化的价值体系,这样才便于被当地消费者认可并接受。

(二)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倾向和社会风尚,包括民族风俗、节日习俗、传统礼节等。我国自古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说法,反映出风俗习惯的地域差异和特色,所以在跨文化品牌传播中应对当地的风俗习惯予以充分的尊重。

(三)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是各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宗教信仰不同,不同国家和地区对跨文化品牌代言所传播的信息会持有不同的态度,比如伊斯兰教国家忌讳妇女抛头露面出现在商业图像中。

(四)文化符号

文化符号包括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每个国家或民族在多年的文化积淀中都赋予了一些符号特定的含义,比如“龙”被看作[学术参考网提供写作论文的服务dylw.net]中华民族的图腾,象征着吉祥和尊贵,这与英文中邪恶凶残的“dragon”形成鲜明对比。跨文化品牌代言传播需要掌握不同国家或民族文化符号的内涵,从而扫清沟通上的障碍。代言者所传达的品牌信息和价值应与所在地固有的文化背景相融合,其语言表述应符合当地人对本地文化的习惯与偏好。

二、品牌代言传播策略与代言人选择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针对辽宁省3所高校1000名本科生发放问卷,了解其对国外品牌在中国代言传播的态度及其所看重的代言者要素,并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分析结果。

由上表可见,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外国品牌代言传播对信息接收者的影响力并不大,由于各种原因,代言者的言行并不能完全左右消费者的态度和行为。换句话说,代言者虽然可能引起消费者的注意,但要激发他们的购买意愿和行为,还需要一定的条件。下面再分析外国品牌代言者有效代言的要素评价。

上表数据显示,对于国内大学生来说排在前四位的最有说服力的国外品牌代言者应具备的代言要素分别是:被消费者所认同、与品牌核心价值相匹配、具有知名度和美誉度、被消费者所喜爱。基于此,在国外品牌代言传播策略和代言人的选择上,应作如下的考虑:

(一)从全球化视角传播品牌核心价值与统一形象

首先,代言者形象应与品牌核心价值相匹配。从文化的角度看,品牌是有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念的,而赋予品牌这些特质的正是其赖以生存的本土文化,跨文化传播的品牌总是有意无意地折射出本土文化的特性和风貌。比如:奔驰、宝马品牌会或多或少地表现出德国民族所特有的技术主导、精益求精的风格。可以说,脱离了本土文化,品牌就失去了灵魂的依附,所以跨文化传播的品牌应根植于本土文化,挖掘品牌的核心价值,并据此选择品牌代言者,使两者达到内涵与表现、精神与外在的完美统一。

其次,代言者的选择应与企业战略目标相吻合。企业战略是企业根据对自身和周围环境的洞察,在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长期的行动纲领和规划,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品牌的内涵、定位、价值主张以及个性等,所以选择形象代言者时要考虑其个性、形象和风格是否与企业战略目标相协调,是否有助于企业战略的实施。

(二)从本土化视角建立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

品牌代言者是传播品牌形象和品牌价值的关键要素,从本土化的视角出发选择代言者可以拉近与不同国家和地区消费者的距离,产生强大的品牌亲和力,使品牌与消费者之间建立密切的联系。可以考虑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代言者形象与所在地文化相融合。不同的文化环境和社会影响会导致特定消费者不同的反应,表2中有效代言要素“代言者在某些方面被消费者所认同”“代言者被消费者所喜欢”都是与文化因素密切相关的。由于品牌母国文化与目标市场所在地文化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跨文化品牌代言传播应契合所在地的文化特点。

其次,代言者与目标受众的消费诉求相符合。品牌可以有很多诉求点,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应研究目标受众的人性、特点以及需求的本质是什么,从而提炼出最核心、最有价值的能够应对目标市场顾客心智的诉求点,提供相关适用性的理念、代言的切入点和方案。

三、目前跨文化品牌代言传播存在的问题及方式选择

(一)目前跨文化品牌代言传播存在的问题

1.从 品牌代言传播渠道来看,主要包括大众传播,如电视、网络、报纸、杂志等媒介的传播;公共传播,如新闻会等公共性质的传播;人际传播,如旅游、口碑、集会等传播方式。从目前的状况看,企业主要采用广告投入的方式,多数企业存在缺少创新、盲目跟风的情况,看到其他企业明星代言成功了,就不惜血本跟进模仿,没有认识到品牌代言不是立竿见影的魔术棒,可以快速地、一劳永逸地提升品牌的认知度和企业的销售业绩。品牌代言传播的本质还是关系营销,必须着眼于与消费者信任纽带和良好关系的建立。

2.从品牌代言传播主体来看。代言人的个性形象应与品牌的个性形象相吻合,强烈地传达出品牌识别,从而强化品牌在公众中的独特价值。但有不少企业在选择代言人的时候只偏重代言人的名声或靓丽的外表。而不考虑代言人与品牌个性之间内在的关联性,从而难以深入人心。有的明星为多个企业的不同品牌代言,所代言品牌的核心价值诉求差异很大,在无形中削弱企业品牌在顾客心目中可信度和认同度,产生相反的效果。更有甚者引起社会争议的代言者其负面信息会波及到所代言的品牌身上,直接损害企业品牌形象。品牌代言者取悦的是目标受众,所以对代言者的选择应根据地域和产品的特点、品牌的核心价值以及目标受众的需求慎重进行,而不能盲目跟风,盲目追求明星效应。

3.从品牌代言传播受众来看,可以分为内部受众和外部受众。内部受众是品牌的利益相关者,如企业和员工,他们既是品牌传播的主体,也是传播的受众,对内传播的目的是提高企业利益相关者对品牌的认同感和参与度。外部受众包括企业之外的产业投资者、旅游者、市场及公众等,对外传播的目的是增强品牌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不同的品牌针对的主要受众是不同的,像义乌小商品、绍兴家纺等品牌,其传播的主要受众是投资者、批发商,而杭州西湖、安徽黄山等品牌传播的主要受众是国内外旅游者。可见,通过分析品牌受众,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品牌代言活动,是达到预期品牌传播效果所必需的。

目前品牌代言传播中的问题还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品牌传播缺乏战略性规划与整合。品牌传播是一项战略性的举措,需要整体的规划与定位,尽管很多企业都有支持品牌发展的战略性思路出台,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缺乏品牌整体发展规划,这种状况使品牌代言传播缺乏整体性、目标性,极大地影响了品牌传播的效果。第二,品牌传播策略单一化。品牌传播是品牌主体利用各种媒介与受众进行信息沟通,达到构建品牌个性及其核心价值、形成品牌消费和忠诚的传播活动。目前国内品牌代言传播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传播模式,多是采用大众传播方式,如报纸、广告等,而且以单项宣传推广为主,没有建立受众信息反馈和监督机制。在网络传播等新型传播方式方面仍有不足,在营销方式上难以形成品牌传播合力,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品牌代言传播方式选择

基于以上分析,品牌代言传播可以考虑以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