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课题管理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4-21 19:10:1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课题管理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课题管理论文

篇1

由上面会计核算可知,要想得知某一课题的收入与支出情况,在用友系统下,财会人员要查询收入科目、支出科目及相应的辅助核算,至少要操作五步,才能得知该课题的基本情况。基本流程如图1所示。

如果需查询纵向课题的二十七个费用明细项需到管理会计的项目管理中才可查询,而且每年的数据在当年的账套中,其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

为了解决用友系统在科研课题核算、管理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实时查询各课题的收入、支出、结余情况及其他相关情况,必须将涉及科研课题核算的科目、辅助核算项目、代码通过接口系统导出到“科研课题管理系统”,通过重新计算、分类汇总、多重关联等功能,实现科研课题的集中核算与管理。

二、科研课题管理系统的构建原则

(一)从各系统接口导出、导入的数据正确可靠

系统基础数据来自用友系统,收入科目是按部门核算的,支出科目是按项目、部门核算的,两者唯一的共同点是收入科目与支出项目中的课题号相同。由于用友系统对会计数据的采集、编辑、加工都是通过编码进行的,只要编码不同就可视为不同的科目、不同的项目,实际操作中难免出现同一课题号重复出现的情况。为此在系统的设计过程中,应保证数据的正确性、完整性。

(二)确保系统稳定运行

系统的数据通过导出、导入、建立关联、进行分析计算等过程,最后导入凭证库,每个细节紧密相连,环环相扣,若有一步出错,可能导致整个过程失败,出现数据错误,需要重新开始。这就要求系统设计尽可能稳定可靠,保证多次的数据导入、导出不发生错误。

(三)操作简单、减少人工干预

在用友系统众多复杂核算的基础上利用基础数据构建满足我院要求的科研课题管理系统。这就要求操作简单、方便、直观,避免操作人员对数据的修改,减少人工干预,保证数据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四)多向交流功能

财务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是一种双向、甚至多向交流模式,系统的报表数据应能够生成不同类型的数据格式,根据使用者的不同分别生成SQL、VFP、ACCESS、EXCEL等数据格式,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五)系统的可扩充性良好

系统的设计应层次分明,具有良好的可扩充性,以适应业务迅速发展、系统功能不断扩展的要求。

三、科研课题管理系统的构建

作为研究院会计信息系统中不可缺少的辅助核算系统,实行主辅系统相结合的方式和构架,既能适应日常会计核算的需要,又能满足管理者对各科研课题管理信息的需求,全面反映科研课题的收入、支出基本情况。系统基本流程如图2所示。

(一)数据导出

从用友系统将数据导出为所需的格式文件,有三个收入科目、三个支出科目、三个项目目录,由于各科目的设置格式、核算方式不同,分别导出到不同的表中。数据导出流程图见图3。各种报表格式见表1、表2、表3(以横向课题为例)。

(二)数据导入

将各个表中的数据按一定的格式导入该系统。

首次数据导入:由于从用友系统中导出的数据,各字段长度过于长且复杂,数值型字段长度20位,小数位数5位,字符型字段都比需要的长度要长,有的字段是不需要的。因此要将数据通过接口系统转换为已制定好的标准格式,减少数据冗余度。

二次数据导入:将各部门填制的结算表,输入或自动导入各对应字段,与前面数据表合并,产生新的数据表。

(三)统计计算

分科目、项目、部门按课题号进行关联计算,统计出每个课题的收入、支出、结余数据。为保证数据的唯一性、正确性,克服用友系统中课题号重复不提示,部门不对应不提示等弊端,分别采用计数法、正负数相抵法、以收入部门为主与支出部门相比较法,及时提示会计人员查找原因并作相应处理。

(四)输出报表

随时可按部门、科目性质输出各课题收支余情况表,并转换为EXCEL表格形式,提供给各部门。报表的形式有:打印纸质、E-mail、导出至载体见表4。

(五)按比例计算

年底除正常运算外,按一定比例再计算出各课题成本、留存、结余等,数据全部正确后,按部门、科目性质生成各标准数据模板,以备生成凭证需用。

(六)导入凭证

导入成本:将生成的标准数据模板,通过实现编码内外核算的贯通,由数据接口系统分科目、项目、部门等导入数据,自动生成记账凭证见表5。

结转成本:各课题成本全部进入用友总账系统后,系统登账生成全年数据,将数据导出为标准模板格式,通过接口软件冲销成本、抵销收入、自动得出结余,生成所有科目的记账凭证数据见表6。

(七)输出凭证

全部数据导入完毕,凭证已自动生成。进入用友系统,按凭证号输出各个凭证。

(八)历史数据

将各课题收入、支出科目的所有发生数据及各课题二十七个专属要素按部门、科目性质等规律追加到历史数据库,形成历史数据。

(九)数据综合利用

对历史数据、当年数据通过整合,实现对数据不同方式的利用,满足各个时期、各种用户对信息的不同需求。

四、应用效果

(一)数据清晰、直观,所见即所得

凭证数据经过组合、分解、再组合等过程将数据融合在一张表格中,随时查询、输出科研课题经费使用情况,特别是年终结算所需大量数据按部门、课题名称、课题编号、管理费等多项数据排列,满足各种用户对信息的不同需求。集核算、管理、凭证生成多种功能于一体,各系统间的数据传递实现无缝连接。

(二)年底结算,工作效率成倍提高

应用本系统使科研课题年底结算、成本结转、制作凭证,由8~10天缩短为2~3天,工作效率大大提高。2007年三大类课题共计779个课题,每个课题有8个成本项,结算后有数据5530个,结转成本数据2230个,冲减收入数据779个,再加上辅助数据,总共数据9500多个。在年底结算、决算,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若一笔一笔录入数据,其工作量是非常之大的(每笔凭证都要输入部门、项目辅助核算)。

(三)主辅系统结合,搭建科研课题管理平台

用友系统搭建了一个科目、项目、多功能辅助核算齐全的核算、管理平台,其基础数据丰富、多样,科目编码多级设置,是一个多层面的核算体系,但是只靠商业软件提供的核算,即使再精细也很难满足个性化的需求。只有靠主辅核算互补、编码内外结合,才能满足不同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不同需求。该系统的建立为科研课题管理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使科研课题管理由分散型到集中型、粗放型到精细型,全面覆盖各个课题。

(四)动态设置,系统操作灵活方便

通过配置参数、修改公式,即可计算出各课题对应的成本项及其他各项数据。数据达到最大限度共享,做到一次输入多次应用,尽量减少人工干预,为各部门及时提供每个课题经费使用情况,加强资金核算工作。

五、结语

本系统以基础数据为起点,经过数据的多次应用、组合等流程,得到必需的数据,可以随时获取大量动态信息,满足了科研课题管理的需求,解决和弥补了用友系统在科研课题核算、管理方面的诸多不足。它集管理、结算、凭证生成于一体,将众多课题的收入、成本直接写入用友系统凭证表及其他相关表中,极大地提高了财会人员的工作效率,使每一个课题的相关数据不受年度限制及时、准确地转存到“历史数据库”,便于数据的查询、分析、利用。本系统的开发和成功应用对提高科研课题的管理水平有较大的现实意义,把科研课题管理水平推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李薇.我国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浅析[J].会计之友,2007,(6):60.

[2]侯志军.浅析银行中间业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6):200-201.

篇2

引言

自从2002年以来,博客的概念在我国得到了快速的普及;到2005年,博客数量的增长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性:2006年,中国网民注册的博客空间更是超过了3300万个。根据2006年关于博客的调查报告可以看出,如此强势的增长速度和无可限量的扩展空间,博客正在以互联网为依托的载体中快速成长和蔓延。

博客(Blog)不仅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而且也是深入互联网文化的工具。当互联网摆脱了计算机技术Web1.0的束缚,迈入Web2.0时代的同时,博客文化也孕育而生,从静态的网页浏览转入动态的与共享,博客作为更具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工具开始拓展。而且越来越多的教育体系也参与其中,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更好的信息环境和研究平台。

一、博客技术与科研教学

首先,我们了解什么是博客(Blog),Blog是WebBlog(网络日志)的简称,是一种基于Web2.0技术的应用系统,用于提供给用户以日志的方式网页。基于博客在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成为了日志式的网络信息成分。因此,它本身具有时效性,Web2.0技术会以时间为序的方式,自动排列信息的先后,便于使用者查找过往数据。

其次,博客具有人人可以用来传播自己的观点的属性。那么博客的内容可以说无所不及,正因为它的广泛性特征,造就了“草根博客”和“精英博客”之说,这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文化范畴,“草根博客”以广而泛为基本特征,而“精英博客”以其专而精为特点,这里所谈到的科研教学就是“精英”博客文化之一,也翻开了教育体系中崭新的一页。

(一)博客的基本特征与教学的相容性:

1博客时效性与教学即时性

博客的本身具有时效性,Web2.0技术会以时间为序的方式,自动排列信息的先后,便于使用者查找过往数据。这样的特点符合教学与科研工作的需求,博客的内容按时序排列。正如教学过程中的课时安排表,由浅入深地将科研内容传递。既可以在线交流,又可以回顾复习。

2博客开放性与教学扩展性

博客的开放性是指,由BSP(BlogServiceProvider)博客服务托管商提供的博客空间,使用者(Blogger)通过免费的注册便可获得使用资格,可以自由发表言论、观点等供他人浏览和反馈。互动式的空间交流极大地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和众多领域的迅猛发展。我们知道,学科领域之间是存在关联性的,复合型的知识体系是体现教学深度的重要指标,不仅科研工作者需要吸收广泛领域的知识,而且现存教育体系的弊病也亟待更新现有的知识来改善,因此,博客为教学提供了革新和创新的有效渠道。

3博客群体性与教学协作性

博客群体主要包括了博客作者和博客读者两大类,正如教师与学生在教育体系中的位置。博客在教学活动中的交流和协作,可以是师生网络信息传递的平台,也可以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可以是教师之间的网上科研探讨。也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经验交流。总之,博客的群体性,加深了教学的沟通程度,也加强了科研的组织协调。

(二)博客在科研中的革新作用

1对象的转变

在教学过程中,博客的参与是信息传递的过程,更是知识利用的过程。在博客空间里,教师的身份成为了博主,也是博客的作者,每一个教师科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例如教学课件,讲课记录等提供给学习者使用。而学生也成为了教学的参与者,在信息传递的环节中进行沟通和探讨,从而形成知识的循环结构,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2方式的转变

网络中教学资源的共享远大于现实的教学方式,提供的内容、数量、形式都将以数据的方式存储、传递和提取。尤其是学习资源的可获得性和交互性。彻底改善了课堂内枯燥乏味的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

3工具的转变

博客的便利性和实用性代替了黑板和粉笔。也不是单一的电子邮件和BBS信息,运用于博客中的数据均以数据的方式保留,简单的操作和整合型的资源,使得任何的初学者都能方便地查阅所需资源。博客特有的时间排序有利于使用者累积和永久保存资料。

二、博客平台在教学体系中的应用

(一)教学平台管理

在当前的教学平台中,有课堂教学、网络教学、远程教学等,但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弊端,课堂教学存在着时间、地域的限制,网络教学存在着互动交流的限制,那么以博客作为教学平台的优势又体现在哪里呢?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大踏步,信息技术的逐渐成熟,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博客发展的背后是有强大的技术支撑和成熟的互联网基础为载体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大特点和管理的优势:

1零成本

博客的使用者无需付费便可以轻松的获得使用权。零成本的管理极大地方便了教学的研究工作,教师和学生无须考虑软件的购买和资源的付费问题,这使得参与者更专注于教学的质量。

2零技术

博客的使用者无需特殊计算机专业技能,便可以使用博客,这极大地便利了多数只会浏览网页和打字的网民。零技术的管理方式,无须考虑技术成本带来的附加效应,不会因为博客的使用而产生学习和培训的技术花费。

3零形式

博客的使用者可以便利地和上传信息资源。零形式的管理丰富了教学和科研的多样性,有利于跨学科和多角度的整合信息资源,提高科研的质量和水平。

博客的使用者无需编辑文档,便可即刻信息。零编辑的管理节省了博客的使用时间和空间,只需以TXT格式的文档传递数据,便可以管理日志的档案。

5零体制

博客的使用者可以向任何人信息,并在读者和作者间直接进行对话和浏览。零体制的管理方式,是指博客信息的传播和运用在满足互联网和计算机使用原则的条件下,无限制性的管理方式。这有利于博客资源的充分利用,提供个参与者一个体自由、协作的交流和教学环境。

上述的“五零”特征或博客平台管理的优势,造就了博客文化来源的根基。正是这种“零壁垒”式的互联网技术,给教育博客创造了良好的科研环境,无论是作为作者的教师,还是作为读者的学生,以文字或多媒体等方式,将自己的教学经验、教案设计、教学课件、学习心得等上传发表,把教学的信息资源充分共享,革新了传统的教学方式。

(二)教学平台构建

博客利用有效的信息资源,有针对性的在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建立知识体系。利用课堂教学的课件或资料,在博客中有形化,系统化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形成立体的知识体系。利用远程教学的课程大纲或实施方案,将教学资料、课程教案、备课笔记等,形成电子档案。利用视频或音频的方式,为教学提供生动、逼真的感性学习资料,博客还可用来记录优秀教育教学资源,记录实施效果显著的教学设计过程,以及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这不仅有利于教学的资源优化配置,更有利于师生互动交流,解决教学过程中的知识难点。

三、博客管理的现实意义

(一)博客功能的表现

博客自身的“五零”特征提供了简单、快捷的使用方式,从知识的获取、应用和问题的解决,都只需在博客中添加评论,就可以得到即时的反馈,而且予以文字进行保存,可供浏览和查阅。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博客功能的管理,并不需要专业的计算机技能,这有赖于Web2.0技术的按时间排序功能,可以轻松地按时间顺序自动排列。这种针对性的沟通渠道,整合了电子邮件、电话通讯、电子公告等交流工具的优点,创造了优质的知识获取环境,并且便于对过往资源的收集和整理。这都有赖于博客的系统性和功能的全面性。

(二)博客团队的组成

通过对博客技术“五零”优势的了解,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利用博客的便捷技术参与到学术研究中来。对研究者而言,在博客的跨时空研究平台上,围绕课题核心的信息资源将变得更为丰富。这有利于学科间的交流和讨论,自主的形成博客团队共同开发和共享课题资源,促使课题的内容更为完善,加快了课题研究的进度。对学习者而言,能够成为虚拟环境的一名参与者,在虚拟环境中扮演一个角色,这对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培养学习者的技能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从而构建出一个学习型的教师和学生团队,弥补现实教学中个性化的缺失。

博客团队的建立,之所以能够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是由于博客本身就是一个自由、协作、交互的个性化教学平台,从博客的内容来看,它反映了教学过程的进度和深度,一方面体现出教师的研究背景,以及教学的内容;另一方面体现的是更为广泛的评价和教学水平。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索取教学资源,而不是课堂中的“一概而论”。从博客的对象来看,博客的交流渠道不仅在师生间,而且相关领域的教师同样可以参与科研设计,形成教师科研小组的内部交流。正因为博客是一个探究性学习团队的理想空间,自发性的博客讨论可以促进对学术领域的深入探索,也可以形成师生间或学生间的团队意识,只有以团体为单位的博客教学管理方式,才更有利于互相激励、充分交流、相互启迪、协作探讨、共同提高,从而丰富博客教学资源。

(三)博客效益的体现

1在学科专业中的应用

博客作为学习资源与学习过程,是在不断的知识累积中得到更新和改善的。在国外基于Blog而展开的学术研究课题和各种自主化学习应用如火如荼,例如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都为师生提供免费的博客系统,很多远程教育机构把Blog当作授课、辅导的工具,使在线教育体系的优势更有效地发挥。科研导师通过对课题的详细论述和说明,促使学生自主地开展研究活动,通过即时的课业指导对学生的知识予以纠偏和更新知识。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育的主要目的更多的是在探讨教师的教授,学生所学的知识均来自于教师的教学,忽视了学生对整体知识体系的把握和兴趣所在。在当前的教育体制当中,让学生自己选课的方式,让其如沐春风。但考虑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很多学生却无法使“鱼和熊掌”兼得。现在博客文化的到来,打破了时空的束缚,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习惯和作息时间来自主安排课程,即使是异地的求学者和科研工作者,都可以随时随地的参与到其中,对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大可以一探究竟,从而改变不良的学习态度,真正做到“不耻下问”的学习方式,这极大地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的理解,也方便了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教学。

2在研讨交流中的作用

从现在广为使用的电视、电话、视频会议的应用当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博客功能的影子。通过数据的转换和传播,使得信息资源以最快的速度传递到我们的身边,博客的到来正是整合了视频、音频、电子邮件等信息传递工具的统一平台,无论是学术会议还是教师的授课,博客在教学体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以教师为主体的博客,通过日志的方式进行学术课题研究,将学术的前沿展现在博客内容之中,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刻苦钻研。也有一部分的学者将博客作为学生毕业设计或论文探讨和整合的平台。以学生为主体的博客则可以参与进导师的课题研究,了解导师的学术动向,以便在导师和学生的互动之中产生“互补效应”,更加完善课题的研究深度,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学生在研究中的疑问或建议,都可以体现在博客的沟通交流之中,导师的指导和答疑更可以以文字的形式,保留在博客中,形成对学生即时的、动态的辅导记录。

3前沿创新中的价值

篇3

引言

自从2002年以来,博客的概念在我国得到了快速的普及;到2005年,博客数量的增长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性:2006年,中国网民注册的博客空间更是超过了3300万个。根据2006年关于博客的调查报告可以看出,如此强势的增长速度和无可限量的扩展空间,博客正在以互联网为依托的载体中快速成长和蔓延。

博客(Blog)不仅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而且也是深入互联网文化的工具。当互联网摆脱了计算机技术Web1.0的束缚,迈入Web2.0时代的同时,博客文化也孕育而生,从静态的网页浏览转入动态的与共享,博客作为更具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工具开始拓展。而且越来越多的教育体系也参与其中,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更好的信息环境和研究平台。

一、博客技术与科研教学

首先,我们了解什么是博客(Blog),Blog是WebBlog(网络日志)的简称,是一种基于Web2.0技术的应用系统,用于提供给用户以日志的方式网页。基于博客在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成为了日志式的网络信息成分。因此,它本身具有时效性,Web2.0技术会以时间为序的方式,自动排列信息的先后,便于使用者查找过往数据。

其次,博客具有人人可以用来传播自己的观点的属性。那么博客的内容可以说无所不及,正因为它的广泛性特征,造就了“草根博客”和“精英博客”之说,这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文化范畴,“草根博客”以广而泛为基本特征,而“精英博客”以其专而精为特点,这里所谈到的科研教学就是“精英”博客文化之一,也翻开了教育体系中崭新的一页。

(一)博客的基本特征与教学的相容性:

1博客时效性与教学即时性

博客的本身具有时效性,Web2.0技术会以时间为序的方式,自动排列信息的先后,便于使用者查找过往数据。这样的特点符合教学与科研工作的需求,博客的内容按时序排列。正如教学过程中的课时安排表,由浅入深地将科研内容传递。既可以在线交流,又可以回顾复习。

2博客开放性与教学扩展性

博客的开放性是指,由BSP(BlogServiceProvider)博客服务托管商提供的博客空间,使用者(Blogger)通过免费的注册便可获得使用资格,可以自由发表言论、观点等供他人浏览和反馈。互动式的空间交流极大地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和众多领域的迅猛发展。我们知道,学科领域之间是存在关联性的,复合型的知识体系是体现教学深度的重要指标,不仅科研工作者需要吸收广泛领域的知识,而且现存教育体系的弊病也亟待更新现有的知识来改善,因此,博客为教学提供了革新和创新的有效渠道。

3博客群体性与教学协作性

博客群体主要包括了博客作者和博客读者两大类,正如教师与学生在教育体系中的位置。博客在教学活动中的交流和协作,可以是师生网络信息传递的平台,也可以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可以是教师之间的网上科研探讨。也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经验交流。总之,博客的群体性,加深了教学的沟通程度,也加强了科研的组织协调。

(二)博客在科研中的革新作用

1对象的转变

在教学过程中,博客的参与是信息传递的过程,更是知识利用的过程。在博客空间里,教师的身份成为了博主,也是博客的作者,每一个教师科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例如教学课件,讲课记录等提供给学习者使用。而学生也成为了教学的参与者,在信息传递的环节中进行沟通和探讨,从而形成知识的循环结构,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2方式的转变

网络中教学资源的共享远大于现实的教学方式,提供的内容、数量、形式都将以数据的方式存储、传递和提取。尤其是学习资源的可获得性和交互性。彻底改善了课堂内枯燥乏味的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

3工具的转变

博客的便利性和实用性代替了黑板和粉笔。也不是单一的电子邮件和BBS信息,运用于博客中的数据均以数据的方式保留,简单的操作和整合型的资源,使得任何的初学者都能方便地查阅所需资源。博客特有的时间排序有利于使用者累积和永久保存资料。

二、博客平台在教学体系中的应用

(一)教学平台管理

在当前的教学平台中,有课堂教学、网络教学、远程教学等,但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弊端,课堂教学存在着时间、地域的限制,网络教学存在着互动交流的限制,那么以博客作为教学平台的优势又体现在哪里呢?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大踏步,信息技术的逐渐成熟,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博客发展的背后是有强大的技术支撑和成熟的互联网基础为载体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大特点和管理的优势:

1零成本

博客的使用者无需付费便可以轻松的获得使用权。零成本的管理极大地方便了教学的研究工作,教师和学生无须考虑软件的购买和资源的付费问题,这使得参与者更专注于教学的质量。

2零技术

博客的使用者无需特殊计算机专业技能,便可以使用博客,这极大地便利了多数只会浏览网页和打字的网民。零技术的管理方式,无须考虑技术成本带来的附加效应,不会因为博客的使用而产生学习和培训的技术花费。

3零形式

博客的使用者可以便利地和上传信息资源。零形式的管理丰富了教学和科研的多样性,有利于跨学科和多角度的整合信息资源,提高科研的质量和水平。

博客的使用者无需编辑文档,便可即刻信息。零编辑的管理节省了博客的使用时间和空间,只需以TXT格式的文档传递数据,便可以管理日志的档案。

5零体制

博客的使用者可以向任何人信息,并在读者和作者间直接进行对话和浏览。零体制的管理方式,是指博客信息的传播和运用在满足互联网和计算机使用原则的条件下,无限制性的管理方式。这有利于博客资源的充分利用,提供个参与者一个体自由、协作的交流和教学环境。

上述的“五零”特征或博客平台管理的优势,造就了博客文化来源的根基。正是这种“零壁垒”式的互联网技术,给教育博客创造了良好的科研环境,无论是作为作者的教师,还是作为读者的学生,以文字或多媒体等方式,将自己的教学经验、教案设计、教学课件、学习心得等上传发表,把教学的信息资源充分共享,革新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二)教学平台构建

博客利用有效的信息资源,有针对性的在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建立知识体系。利用课堂教学的课件或资料,在博客中有形化,系统化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形成立体的知识体系。利用远程教学的课程大纲或实施方案,将教学资料、课程教案、备课笔记等,形成电子档案。利用视频或音频的方式,为教学提供生动、逼真的感性学习资料,博客还可用来记录优秀教育教学资源,记录实施效果显著的教学设计过程,以及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这不仅有利于教学的资源优化配置,更有利于师生互动交流,解决教学过程中的知识难点。

三、博客管理的现实意义

(一)博客功能的表现

博客自身的“五零”特征提供了简单、快捷的使用方式,从知识的获取、应用和问题的解决,都只需在博客中添加评论,就可以得到即时的反馈,而且予以文字进行保存,可供浏览和查阅。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博客功能的管理,并不需要专业的计算机技能,这有赖于Web2.0技术的按时间排序功能,可以轻松地按时间顺序自动排列。这种针对性的沟通渠道,整合了电子邮件、电话通讯、电子公告等交流工具的优点,创造了优质的知识获取环境,并且便于对过往资源的收集和整理。这都有赖于博客的系统性和功能的全面性。

(二)博客团队的组成

通过对博客技术“五零”优势的了解,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利用博客的便捷技术参与到学术研究中来。对研究者而言,在博客的跨时空研究平台上,围绕课题核心的信息资源将变得更为丰富。这有利于学科间的交流和讨论,自主的形成博客团队共同开发和共享课题资源,促使课题的内容更为完善,加快了课题研究的进度。对学习者而言,能够成为虚拟环境的一名参与者,在虚拟环境中扮演一个角色,这对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培养学习者的技能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从而构建出一个学习型的教师和学生团队,弥补现实教学中个性化的缺失。

博客团队的建立,之所以能够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是由于博客本身就是一个自由、协作、交互的个性化教学平台,从博客的内容来看,它反映了教学过程的进度和深度,一方面体现出教师的研究背景,以及教学的内容;另一方面体现的是更为广泛的评价和教学水平。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索取教学资源,而不是课堂中的“一概而论”。从博客的对象来看,博客的交流渠道不仅在师生间,而且相关领域的教师同样可以参与科研设计,形成教师科研小组的内部交流。正因为博客是一个探究性学习团队的理想空间,自发性的博客讨论可以促进对学术领域的深入探索,也可以形成师生间或学生间的团队意识,只有以团体为单位的博客教学管理方式,才更有利于互相激励、充分交流、相互启迪、协作探讨、共同提高,从而丰富博客教学资源。

(三)博客效益的体现

1在学科专业中的应用

博客作为学习资源与学习过程,是在不断的知识累积中得到更新和改善的。在国外基于Blog而展开的学术研究课题和各种自主化学习应用如火如荼,例如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都为师生提供免费的博客系统,很多远程教育机构把Blog当作授课、辅导的工具,使在线教育体系的优势更有效地发挥。科研导师通过对课题的详细论述和说明,促使学生自主地开展研究活动,通过即时的课业指导对学生的知识予以纠偏和更新知识。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育的主要目的更多的是在探讨教师的教授,学生所学的知识均来自于教师的教学,忽视了学生对整体知识体系的把握和兴趣所在。在当前的教育体制当中,让学生自己选课的方式,让其如沐春风。但考虑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很多学生却无法使“鱼和熊掌”兼得。现在博客文化的到来,打破了时空的束缚,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习惯和作息时间来自主安排课程,即使是异地的求学者和科研工作者,都可以随时随地的参与到其中,对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大可以一探究竟,从而改变不良的学习态度,真正做到“不耻下问”的学习方式,这极大地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的理解,也方便了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教学。

2在研讨交流中的作用

从现在广为使用的电视、电话、视频会议的应用当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博客功能的影子。通过数据的转换和传播,使得信息资源以最快的速度传递到我们的身边,博客的到来正是整合了视频、音频、电子邮件等信息传递工具的统一平台,无论是学术会议还是教师的授课,博客在教学体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以教师为主体的博客,通过日志的方式进行学术课题研究,将学术的前沿展现在博客内容之中,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刻苦钻研。也有一部分的学者将博客作为学生毕业设计或论文探讨和整合的平台。以学生为主体的博客则可以参与进导师的课题研究,了解导师的学术动向,以便在导师和学生的互动之中产生“互补效应”,更加完善课题的研究深度,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学生在研究中的疑问或建议,都可以体现在博客的沟通交流之中,导师的指导和答疑更可以以文字的形式,保留在博客中,形成对学生即时的、动态的辅导记录。

3前沿创新中的价值

篇4

有些课文的题目文字精炼,具有可扩展性。这类题目的课文大多是记叙文或说明文。教学这类课文时,可以在题目的前面、后面或中间添加成分,使之扩展成一个句子,从而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再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龙宫索宝》时,可启发学生将题目扩展为“神勇广大的孙悟空勇敢地去东海龙宫索取如意金箍棒之宝”;《看戏》可扩展为“首都人民到剧院观看梅兰芳表演的《穆桂英挂帅》之戏”;《苦练》可扩展为“陈招娣在袁伟民教练的指导下苦练垫球”;《松鼠》可扩展为“小巧玲珑的松鼠”;《核舟记》这一题目可以变换词序后再扩展,把它改成“记体积小、构思巧、工艺精、内容多的核舟”。在让学生对题目的扩展之前,首先教师应指导学生初读课文题目,然后要求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再扩展课文题目,最后深入阅读课文。这样层层深入地阅读,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这种分层阅读的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效果较好。

二、分析题目,整体阅读

研读课文题目,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进行分析,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课文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有体现文体类型的,有体现课文中心的,有体现课文主要写作方法的,也有体现课文结构的等等。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研读课文题目,通过分析,找出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并对它提出质疑,启发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进行阅读,把握课文的整体内容和特点。

《谈骨气》、《爱莲说》、《桃花源记》、《出师表》等课文题目中,应抓住体现文体特点的关键词“谈”、“说”、“记”、“表”等进行阅读教学。《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难忘寄园情》、《学习语文要养成好习惯》、《反对自由主义》等题目中,应抓住关键词或短语“为中华崛起”、“难忘”、“要养成”、“反对”等,然后问个“为什么”、“怎么样”,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教学课文《春笋》、《变色龙》时,可抓住题目的比喻意义来指导阅读。教学课文《炊烟》时,引导学生弄清题目是课文的线索后,再按照“盼望炊烟”“看见炊烟”“走进炊烟”“告别炊烟”的顺序来理清课文的结构,把握课文的大体内容。

三、添加题目,帮助阅读

大多数课文的题目没有全面概括课文的内容,或没有点明课文的中心。针对这些课文题目,可以要求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添加正标题或副标题,组成新的题目。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概括课文中心的能力。

《为学》是以论题为题目的,可以启发学生在题目后添加一个副标题“蜀鄙二僧之南海”或在题目前添加正标题“人贵立志,事在人为”,将“为学”改为副标题。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林黛玉进贾府》这一题目反映了课文叙述的事件以及线索,如果要求学生添加正标题“侯门深似海”,把原标题改为副标题,再让学生去阅读、体会,从而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豪华的贾府、复杂的人物关系等内容。《大禹治水》这一题目前可添加正标题“公而忘私,一心治水”。《从三到万》这一题目前添加正标题“学习要循序渐进”,则有利于把握课文的中心,方便阅读。

四、替换题目,比较阅读

有些课文直接分析题目进行阅读,往往对课文的内容、结构、写作方法等方面难以把握。如果将题目替换成其他题目,再对两者进行比较,找出两者的异同点,了解替换后的效果,再进一步阅读课文,那么学生就容易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中心。

篇5

一方面体现在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理解偏差,把多媒体教学简单理解为计算机加投影幕布,对多媒体教学软件使用不熟,课件制作简单,难以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另一方面体现在教师对多媒体设备操作不熟。课堂一旦出现设备小故障时就束手无策,必须等技术人员解决才能继续讲课,从而影响多媒体教学效果的发挥。

1.2设备安全问题

硬件安全:多媒体教室一般配置的设备有计算机、投影、幕布、中控、功放等,整套设备值上万,作为学校的固定资产,如安保措施不到位,容易发生设备被盗事件。因而对多媒体教室的管理比较严格,教师和学生借用手续繁琐,影响多媒体教学作用的发挥。另外,多媒体教室设备老化等故障(如投影、灯泡损等),也会影响教师正常教学。软件问题:主要是计算机本身的操作系统漏洞,容易受到病毒攻击。另外多媒体教室计算机一般只安装基本应用软件,不允许老师自行安装软件,这就会影响部分老师的教学需求,降低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积极性,影响多媒体教学效果。

1.3设备维护问题

多媒体教室设备需要定期保养和维护更新,这就要求学校必须有专款用于日常设备维护保养,而办学经费相对短缺,造成了很多学校实际维护经费非常少,很多设备超龄使用,这也影响多媒体教学实际效果的发挥。

二、加强多媒体教室的科学管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教学作用

2.1定期培训,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

一是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能够适应不断更新的现代化多媒体设备,解决多媒体设备在使用中出现的故障;二是加强使用人员的培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达到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更好的提升教学目的。

2.2加强管理,确保设备安全

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实现多媒体教室全方位开放,而又不担心多媒体设备安全问题。一是做好统计教师使用软件需求,提前安装相关软件工作保证教师能正常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二是安装监控摄像头,实现监控功能,确保多媒体教室设备安全。三是每天巡查发现隐患时及时给予处理,保障多媒体教学的正常进行。

篇6

学生作为教学的对象,课堂管理的主体,课前教师必须要深入了解班级学生的人数、性别比例、兴趣爱好、体质状况、体育基础、学习态度、思想作风等以便教学中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极发展个性、培养和激发兴趣从而有助于推动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1.2深入钻研教材教法,设计教学程序,编写好教案

钻研教材是在研究教学大纲的基础上,了解教材的意义、学期任务,教学内容等,并根据学期进度表中规定的每次课的教材,深入研究其性质、作用,分析教材的难易程度、运动负荷的大小以及发展学生的哪些身体素质等。钻研教法应根据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来设计教学程序,包括各部分教学的顺序、练习步骤以及教法的运用等的基础上编写好教案。如果在课前深入钻研教材教法,设计好教学程序,会大大提高教师驾御课堂的能力,为课堂管理的优化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3培养体育委员并对其进行管理

根据体育课的需要,有计划的培养和发挥体育委员作用,是上好体育课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一种措施。为了使体育委员在教学中起到桥梁的作用,应对其进行培养。上课前,向体育委员交代本课的内容、任务、组织教法、保护方法和安全措施。体育委员要配合教师完成基本的课堂组织管理,及时反映班级和学生的情况,随时主动地配合教师管理好课堂纪律,体育委员要把教师管理的思想影响到学生中去,同时也要把学生的思想动态反映给教师。

1.4准备场地器材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诚然,上课前如果不认真准备场地器材,便会贻误教学时间,削弱课堂管理。认真准备好场地器材的布置工作,是完成教学任务的物质保证。场地器材的布置要协调合理,整齐美观且注重实际。只有这样的场地对学生才有吸引力,自发的产生学习兴趣。安放器材时必须根据教材出现的先后顺序,以及器材的高低大小、长短与轻重,甚至包括色调的搭配都要合理。各器材的使用和摆放,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接受能力的实际而定,如:“一物多用”以发挥场地器材的最大利用,优化课堂管理,保障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2体育课的管理过程

2.1在时间上加以控制和管理

课堂中的时间因素也是课堂管理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经济学家把时间看成是一种资源,心理学家则认为时间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一节体育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怎样在有限时间内抓住可教时机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尽可能的掌握所学知识,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在时间上进行管理。在体育实践课准备部分中,一般教学组织模式是上课铃响后,教师发出集合口令,学生才开始集合,教师要等学生全部集合完毕后才宣布本次课的内容,这样简单的集合整队就要用去6min左右的时间,况且体育课中又频繁存在着大量的队伍调换、分组练习、纠正错误、中间休息等很大程度上浪费了许多教学时间,那么一堂课教的内容有多少,学生练习的时间又有多少。如果上体育课时师生都提前5~7min到上课场地,体育委员在上课2min集好队,教师在4min内宣布完课的内容,使学生尽快地进入上课状态,那么一节课的时间都能充分利用,然后安排好讲解示范动作、学生练习、纠正错误动作以及整理放松的时间,这样整节课的时间就安排得恰当了。一节合理的体育课时间安排应是:准备部分6min;集合整队2min,准备活动4min;基本部分:示范动作加上分组练习15min,教师纠正错误动作5min,自主技术练习10min,中间休息4min;结束部分:放松练习4min;最后教师总结评价1min。这样安排一节课的时间,不仅提高课堂时间的质量,而且保持学生专心于技术的练习从而让学生体验运动带来的乐趣。

2.2对教学内容和组织方法上的管理

目前在体育课中普遍开展的教学内容多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缺乏趣味性强的新兴项目,在教授的过程中学生又受个体体质差异、性别、兴趣爱好、接受能力、外界环境等的影响,往往就会出现学生掌握所授内容的程度不同,掌握程度好的学生信心十足,精神饱满;而掌握较差的学生,情绪低落,厌学,甚至会自愿放弃以至于形成自卑感。如在上健美操课时,大部分女生身体协调能力和记忆力强,在课堂都很活跃,领会技术动作的能力较强且跟上音乐的节奏,精神状态较好;而部分男生领会技术动作明显跟不上节奏,表现出浮躁或无所谓的样子,所授动作也难以完成,这样就需要体育教师运用不同的管理方法进行教学。俗话说:“教学有法,贵在得法”,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学任务、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因材因地制宜地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采用合理的分组教学,把水平相同的学生分在一组,让他们在竞争中得到提高;把水平较差的学生分在一组,这时教师就应对他们进行多辅导和多纠正错误动作,尽早掌握正确的动作要领;或者以骨干生带动差生打散的分组,不仅给骨干生一个创造展示自己的机会,还可以避开接触老师的害羞心理。分组教学其效果比在教师统一带领下,一组一组轮流练下去要好的多,进而最大程度地减少课堂问题行为的出现。

2.3对体育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

在体育课中,学生对教师安排的教学内容不感兴趣,甚至感到枯燥无味;教师的业务水平低、示范不规范、讲解缺乏幽默;体育教学的外界环境影响,场地不平整,器材布置不合理,学生练习互相干扰;学生的认识肤浅,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和动机不端正;有的学生怕脏、怕累等原因难以避免会出现一些问题行为。这些问题行为一旦形成,如果不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当,就会蔓延并出现其他的问题行为,不仅引起课堂纪律问题还会影响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为了减少或控制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体育教师应采取针对性的策略,以保证课堂活动有效地开展。首先要严格建立课堂常规,为了使学生能较好地配合体育教师参与体育学习活动,让学生明确课堂常规的要求。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尤其是从一开始上课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抓好和落实课堂常规,不但要提出要求,而且要讲明道理,使学生从内心深处逐渐适应并形成习惯,以便更好地维持课堂教学秩序。例如课前要求学生必须穿运动服和运动鞋、值日生必须准备场地器材;课中集合动作要迅速,做到快静齐,不交头接耳,听从口令,考核纪律等;课后布置作业和收回器材等都要向学生讲明。其次,及时恰当地处理课堂问题。例如:教师在示范动作时,两个学生窃窃私语不认真看,这时教师不必立即公开处理,可采用眼神、语气、手势或走近方法处理。如果学生为了引起教师的注意,爱出洋相,爱搞夸张动作,致使教学秩序混乱明显干扰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必须立即处理,采取必要的控制或惩罚的方法。总之,在处理课堂问题违纪行为时,一定要处理恰当。

3体育课后管理

体育教师要合理利用课堂时间,尽量在下课前布置完练习内容,避免拖堂,但一定要在下节课落实检查力度,让学生不敢马虎大意、敷衍了事,以在学生心目中留下严谨的态度,树立威信。

篇7

管理会计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并随广大理论工作者的理论研究和实务工作者的实践而不断充实和完善。但是基于管理实践而产生和发展的管理会计学一直存在许多重大而未解决的问题,特别是管理会计学的理论体系、内容体系及课程体系应如何架构等一直妨碍着对管理会计学的进一步深入研究。管理会计学之所以引起人们的争议,主要在于其管理对象和目标的不明确。不同学者针对这一问题作出了自己的判断,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内容体系。

目前在理论界比较有影响的观点有三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型课程体系;以企业核心能力培植为主线构造21世纪管理会计的基本框架;以作业链的设计和价值链的分析为主线,以竞争优势的获得为核心,以价值最大增值为目的,站在战略角度架构管理会计体系。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型管理会计课程体系。

作为企业会计两大分支之一的管理会计在当代会计实践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将管理会计学纳入到高校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成为必然,如何设计和构建他的课程体系,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管理会计的内涵并能够学以致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此我国管理会计理论工作者从学生学习出发,以学生为中心构建了管理会计课程体系,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吴大军老师、牛彦秀等老师编著的《管理会计》

(一)背景资资料

管理会计的产生是为了加强企业内部经济管理,以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标准成本系统是成本会计向管理会计过度的分界点,成本性态分析则是管理会计的起点,因此成本会计是管理会计的前身。(余绪婴)在市场经济日益繁荣的今天,企业的竞争日趋激烈,成本控制在企业管理中更为重要,作为对企业内部管理服务的管理会计学对成本的分析应该说是至关重要的.

(二)内容体系

全书以现代企业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为背景,阐明以企业为主体,密切联系现代会计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考核、评价等职能,系统地介绍了现代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实用操作技术。本书第一部分交待了管理会计的基本原理和传统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第二部分讨论了管理会计各项职能在实践中的应用程序与具体操作方法。最后集中介绍了管理会计发展的新领域作业管理和战略管理会计。

(三)我认为本教材从中国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以现代企业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为背景,在内容的组织、体系的安排等方面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的需要,真正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而且本书相对于传统的管理会计教材新增加了作业管理和战略管理会计,站在前沿的角度介绍了管理会计发展的新领域,应该说是传统教学型管理会计体系的继承和发展。

二、以企业核心能力培植为主线构造21世纪管理会计的基本框架

会计与其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尤其是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的管理会计对企业组织的结构或体制以及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具有依附性。胡玉明老师编著的《高级管理会计》从环境入手,以企业核心能力培植为主线构造了21世纪管理会计的基本框架。

(一)背景资料

当我们步入21世纪,我们面对一个崭新的经济环境,21世纪世界经济的基本特征从宏观上看具有国际化、金融化和知识化的特点;从微观上看,人类社会将从工业社会转入信息社会,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今天有三种力量,它们或者独立或者合在一起,正在驱使今天的企业越来越深的陷入令多数大董事和经理惊恐的陌生境地。”(迈克尔哈默,詹姆斯钱皮,1998)。这三种力量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三C,即顾客化(Customers)、竞争化(Competition)和变化(Change)。面对这样的宏微观环境,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比利润更重要的是市场份额,比市场分额更具有根本意义的是竞争优势,比竞争优势更具有深远影响的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能力(corecompetence)即企业面对市场变化作出反应的能力。(二)内容体系

胡玉明老师围绕企业核心能力的评估、培植和提升,构架了管理会计的基本框架,在第一部分阐述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成本管理会计的新发展,讨论了21世纪成本管理会计会计主题的转变,构造了21世纪成本管理会计的基本构架,并以当前经济环境的变化为依托分析作业成本管理的基本原理及其在企业管理上的重大开拓性;第二部分对质量成本管理会计、资本成本管理会计、人力资本管理会计、企业激励机制与经理人激励报酬设计等进行了探讨;最后展示了中国企业成本管理会计制度的变迁及特色。

(三)这种课程体系应该说以环境作为论述的起点,突出了企业核心能力的培植,全面阐述了管理会计如何为企业核心能力的诊断、分析、培植和提升服务的方法,即采用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综合业绩评价制度并从财务维度、顾客维度、企业内部业务流程、企业学习与成长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充分的介绍。有助于促进企业竭尽全力,鼓足干劲,沿着持续改善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前进,更快、更好、更有效地塑造企业核心能力,创造持续的竞争优势。对于21世纪的高级管理会计来讲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并为企业内部管理和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以作业链的设计和价值链的分析为主线,站在战略角度架构管理会计体系

自由贸易的发展和企业经营的国际化,使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竞争要求企业进行顾客化生产,采取差异化战略。孙茂竹老师以作业链的设计和价值链的分析为主线站在战略的角度构架了管理会计体系。

(一)背景资料

1985年迈克尔.波特提出价值链的概念,他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用来进行设计、生产、营销、交货等过程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相互分离的活动的集合。”并将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分解为若干战略性相关的价值活动。每一种价值活动都会对相对成本地位产生影响,并成为企业采取差异化战略的基础,供应商通过向企业出售一定产品对企业的价值链产生影响而企业通过向顾客销售产品又影响买方价值链,基于此我们将此概念推广并根据经营活动的有机联系,将价值链分为纵向价值链、横向价值链和企业内部价值链。

纵向价值链就是把供应商和顾客分别视为一个整体,它们之间通过彼此出售和购买产品的各种联系,构成的一种链条关系,这一关系可以向上延伸至最初原材料的最初生产者(或供应商)也可以向下延伸到最终产品的最终用户。这一概念将最终产品看做一系列作业的集合体。企业是作业链中的一环或几环。这样企业可以从最基本原材料的取得到最终产品使用后废弃这一整体价值链的层次上分析产品的成本和收益,从合理分享利润的角度进行战略规划。

横向价值链是指将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所有在一组相互平行的纵向价值链中处于同等地位的企业之间相互作用所构成的具有潜在关系的链条。

企业内部价值链是纵向价值链分析和横向价值链分析的交叉点。它是提供给顾客的产品的价值形成过程,与作业链的形成过程一致。对该价值链形成的认识使企业的管理深入到作业这一层次,使企业能够在所有环节上对资源的耗费进行控制,提高价值增值水平,帮助企业实现经营管理的目标。

(二)内容体系

首先将管理会计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把管理会计分为对所有企业都适用的企业管理会计和只对特殊情况适用的的高级管理会计。第二层是按价值链结构把企业管理会计分为战略管理会计和战术管理会计两部分,其中将企业纵向和横向价值链分析作为战略管理会计内容,内部价值链分析作为战术管理会计内容。第三层是战术管理会计部分将内容和方法结合起来并体现不同企业的特点和要求。

在章节上可以分成理论部分包括理论框架和价值链分析原理、价值链分析包括横向价值链和纵向价值链、决策分析包括品种决策分析、生产组织的决策分析、营销管理决策分析、服务管理决策分析、人力资本的决策分析。预算的编制和控制、管理会计报告和业绩评价。

(三)作者发展了波特的价值链概念,把企业内部价值链看做是提供给顾客产品的价值形成过程,与作业链的形成过程一致,进一步发展了纵向价值链观点,认为纵向价值链是指将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并提出了横向价值链,认为这种横向联系实际构成了产业的内部联系。以作业链的设计和价值链的分析为主线,以竞争优势的获得为核心,以价值最大增值为目的,站在战略角度架构了管理会计的课程体系。这一体系对于我们学习和应用管理会计学具有很深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上述不同管理会计学课程体系得分析,我们觉得在不同情况下,基于不同的考虑出现的管理会计学的课程体系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站在战略的角度构架我国管理会计学的课程体系。我个人认为在目前管理会计学学科体系不规范,很多教材实际是管理会计方法和内容的混杂体,没有一个清晰的主线把其内容串起来,体系残缺的事实面前,以作业链的设计和价值链的分析为主线,站在战略角度重新构架的管理会计的课程体系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吴大军、牛彦秀、王满编著《管理会计》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篇8

客户管理在不同时期有不同意义,较早的概念把客户关系管理定义为一种营销工具,最近的概念把其提高到企业的战略层次上。CRM从物理结构上说是一套智能化的信息处理系统,从功能上说它是将企业的经营、管理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一套管理和决策方法。本文以CRM为理论支撑,构建基于CRM的交通在线服务体系,因此更侧重将其作为管理理念和服务策略,即政府以客户为导向,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在持续积累、整理、分析和利用客户信息的基础上,改善客户的互动交流,优化资源分配和重组业务流程,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服务,进而提高客户满意度、忠诚度和黏着度,实现政府与客户关系优化的一种管理策略。

1.2客户关系管理的基本构成

客户关系管理(CRM)是企业为提高核心竞争力,达到竞争制胜、快速成长的目的,树立客户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并在此基础上展开的包括判断、选择、争取、发展和保持客户所需的全部商业过程;是企业以客户关系为重点,通过开展系统化的客户研究,通过优化企业组织体系和业务流程,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提高企业效率和利润水平的工作实践;也是企业在不断改进与客户关系的全部业务流程,最终实现电子化、自动化运营目标的过程中,所创造并使用的先进的信息技术、软硬件和优化管理方法、解决方案的总和。客户关系管理包括协作型客户关系管理、数据分析型客户关系管理和运营型客户关系管理。协作型客户关系管理实现全方位地为客户交互服务和收集客户信息;实现多种客户交流渠道,如CallCenter、面对面交流、Internet/Web、E-mail/Fax等集成起来,使各种渠道融会贯通,以保证企业和客户都能得到完整、准确和一致的信息。运营型客户关系管理(运营型CRM)要求所有的业务流程自动化,包括多渠道的客户“接触点”的整合、前台和后台运营的整合。最新的基于Web技术的、交互式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使企业在网络环境中完成从市场、销售到服务的全部商务过程。分析型客户关系管理(分析型CRM)主要是分析“运营型CRM”和其他业务系统中所获得的各种数据,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可靠的量化依据。分析型CRM一般需要用到一些高级的数据管理和数据分析工具,如数据仓库、OLAP和数据挖掘等。分析型客户关系管理把大容量的业务数据进行整合,将完整的、可靠的数据转化为信息,再结合具体业务将信息转化为知识,为企业提供战略、战术上的商业决策。

2交通在线服务体系概述

2.1交通在线服务体系的内涵

交通在线服务体系与交通运输政府网站一样,呈现“体系化”、“社会化”和“智能化”的发展态势。交通在线服务体系是指交通运输领域构建的政府网站在线服务体系,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将交通运输行业业务系统与公共服务体系相互融合、无缝对接,对外交通运输信息,对内整合协同交通运输各部门业务资源,为公众出行决策、在线办事提供高效便捷、互动性强、全天候、个性化的在线服务,具有综合性、集成性、基础性和总体化的特征的综合体。

2.2交通在线服务体系的构成

从内容构成上来看,交通在线服务体系一般包括交通出行信息、政策法规、在线办事、政务信息公开等板块。

2.2.1交通出行信息

提供安全出行信息、客运站点查询、天气状况查询、道路交通状况查询、电子地图导航、旅游信息查询、航班信息查询、高速公路收费标准等信息的在线查询服务。

2.2.2政策法规

包含交通法规、相关政策、普法宣传、交通行业标准等政策法规体系。

2.2.3在线办事

提供客运从业资格证、车牌补办、驾照挂失、驾驶培训、交通建设项目招标、交通行政许可办理、电子不停 车收费在线支付、交通建设项目审批验收等在线办事服务。

2.2.4政务信息公开

包括交通管理部门机构简介、统计公报、年度工作总结、依申请政务公开、会议新闻等。

2.3交通在线用户、客户服务流程

用户通过各类服务渠道提出服务需求,服务诉求由交通运输政府网站平台的现有服务系统和业务接口传送至相关服务平台,相关业务系统对需求办理完毕后,再经由平台服务渠道将结果反馈给用户。平台在为交通用户提供服务的同时,积累服务数据资源,不断完善客户管理数据库。交通运输政府网站平台针对客户服务与用户服务区别,主要体现在主动服务和精准服务两个方面。基于客户关系管理,平台对来自公路、道路、港航、海事、铁路、民航、邮政、物流等机构和企业的信息及服务资源进行分类,实现信息和服务资源与政府管理人员、非政府管理类从业人员、社会公众等客户群体一一对应。通过提示、推送、定制等主动服务功能和网站、APP、广播等服务渠道,为不同的客户群体提供精准化的服务;同时,也通过这些功能和渠道主动采集客户对服务的反馈信息,及时优化和调整服务资源和客户群体类别。

3客户关系管理在交通在线服务体系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交通在线服务体系的发展动力来自客户群体,其发展目标也是围绕着客户群体。而客户关系管理理论提出应在以客为本的基础上,强调客户群体的细分,进而针对不同的群体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因此,将客户关系管理理论运用到交通在线体系的构建,为“服务精准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即要以客户为中心,拓展政府与企业、公众的沟通渠道和沟通方式,为政府、企业和公众提供更多的差异化个,履行服务型政府的职责。本文中提及的“客户”指交通运输政府部门的服务对象和交通在线体系的使用用户。从实施过程和服务的质量方面来考虑,许多客户关系管理思想和理念都可以创新应用于交通在线服务体系设计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3.1客户关系管理理论促使交通在线服务精准化

交通在线服务的宗旨是为人们提供准确、快捷的交通信息、交通政务公开信息以及交通政务网上办理服务,能否满足客户对交通信息、交通政务信息的需求,成为衡量交通在线服务体系构建水平的重要标准。客户关系管理理论中“一切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凸显“客户”作为交通在线服务体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性地位,所有服务的有效性需要建立在服务对象精准化的前提上。因此,客户关系管理思想可以运用到交通在线服务体系构建中。首先,对使用交通在线服务体系的人群加以精确分类,是构建交通在线服务体系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只有明确客户关系管理的范围和交通在线服务体系的目标群体,才能针对不同的客户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并记录具有针对性的反馈意见。另外,公众的需求和参与是交通在线服务体系建立的意义和方向,伴随着公众权利意识、平等意识以及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交通电子政务民主化趋势将不断强化,公众对更高质量的政府服务以及更加多元化的服务渠道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并主动促进政府服务的完善和创新。

3.2人性化设计理念促使交通在线服务体系人性化设计

人性化设计是一种以人为本、设计为人的设计理念,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人的因素,充分重视人的视觉和审美体验,是客户关系管理思想的具体表现。交通在线服务体系与人性化设计理念的结合是对政府转型、公众素质提高等客观环境变化的积极响应,应用人性化设计理念,做到以公众为中心,优化流程、集成服务,提供更多富有个性化色彩的服务,对于改善政府与客户的关系,弥补现有服务的不足,全面推进交通运输行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交通在线服务体系在首页展现上,采用场景导航跟传统导航相结合的模式,建立形象生动的虚拟场景,逼真地呈现真实世界,生动、形象地展示服务和信息主题,能让用户耳目一新,快速找到所需信息和服务,使用便捷。为适应现代网站终端屏幕多样性发展要求,部分优秀的国外交通运输政府网站采用自适应网页设计技术,实现同一张网页可自动适应不同大小的屏幕,根据屏幕宽度自动调整布局。

3.3协作型客户关系管理促使交通在线服务体系人性化服务

协作型客户关系管理注重在企业业务管理运营中加强与客户的沟通交流,并积极利用各种科技手段,开拓与客户的交流沟通渠道和方式。协作型客户关系管理思想在交通在线服务体系构建中的创新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通过手机智能终端、微博、微信、QQ等各种社交终端,积极开拓与客户的沟通交流渠道,实现线上线下的实时沟通,确保客户对交通出行信息、驾驶培训、旅游信息、在线支付、交通政务公开信息和交通政务在线办事等各项服务信息获取的便捷性和准确性;

(2)交通在线服务体系积极开拓各种与客户在线沟通渠道,实时了解客户对交通在线服务平台提供的交通出行信息、交通政务公开信息以及交通政务在线办事等各种服务的满意度和意见建议,分析不同公众群体对出行方式和信息、政务公开、在线办事的态度、偏好和行为轨迹,根据实际情况向相关客户提供适宜的消息和服务,并在与客户反复沟通交流的基础上,不断优化交通在线服务质量,大大提高了交通在线体系对公众的服务质量和效率。

3.4运营型客户关系管理促使交通在线服务体系各种资源整合

运营型客户关系管理重点强调企业的一切业务服务都要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在涉及到跨领域、跨部门的综合业务办理时,要积极推行不同部门之间纵向和横向的业务协同,方便快捷地满足客户需求。运营型客户关系管理思想在交通在线服务体系构建中的创新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积极使用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整合交通、旅游等相关部门业务信息资源,利用先进的信息展现与服务手段,充分整合交通安全、交通旅游以及包括公路、铁路、航空等多种出行方式的出行信息与地图查询,实现不同主题、不同类别服务事项间信息的互联互通,进而为公众提供多方位、动态、实时的交通出行信息服务,不断提升交通系统管理水平和公众服务的便捷性。另外,通过使用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各部门业务资源,构建统一的交通政务服务平台,实现“多个部门,一个政府”,简化交通政务网上办事服务流程,提高公众网上办事的效率。

篇9

近年来,国内外的学者对客户关系管理理论、方法和实施做了多方面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客户关系管理的重要性、客户关系管理的基本功能和技术要求以及如何实现客户关系管理等。从信息的角度,客户关系管理的代表性的研究有:HurwitzGroup提出的CRM的六个主要的功能和技术要求;余军合,吴昭同(2000)提出的客户关系管理的三大基本功能;江波(2002)提出的客户关系管理的技术架构和典型功能以及技术实现;AMT网站客户关系管理研究小组提出的CRM系统具有的五大功能模块;以及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系数据挖掘中心提出的“建立数据挖掘为基础的客户关系管理体系”等。

(2)关于社会化媒体客户关系管理(SCRM)。

国外有些学者已经从不同的角度关注到SocialCRM在企业运营和营销中的显著作用:Cha和Hajli研究了基于TAM的社会化电子商务用户购买意愿研究;Harris和Dennis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来自朋友的推荐会对改变用户网络习惯有影响,并且呈现出层级结构,他们的研究以基于人际关系的社会化媒体的用户购买意愿为方向;Olbrich和Holsing基于数据挖掘的社会化媒体对用户的购买行为进行了研究。毋庸置疑的是,社会化媒体正成为企业与客户之间互动交流的捷径和平台。传统的客户关系管理研究只侧重于企业沟通手段、呼叫中心、客服管理等被动和相对静态的客户管理模式,而作为客户关系管理的最新产物,社会化媒体客户关系管理(SocialCRM)强调发掘客户本身的潜在需求及营销意识,每一个社会化的个体都能独立的影响和改变社交圈内的用户购买行为,使之成为拥有控制权的营销个体,这种基于大数据时代的社会化客户管理模式应运而生,其对企业及组织内客户关系的处理及营销方式的改变将带来巨大变革。

二、社会化媒体客户关系管理应用建议

面对越来越多、形式多样的社会化媒体沟通方式,企业及组织内部在进行客户管理的实践中,一定要把握营销的要点及客户培育的关键。把只注重利润数字转化为能力培养的长远建设;把各自为政的静态管理方式变为协调合作的动态一体化开发策略;把短期营销效果变为长期和持续改进的综合回报项目。具体而言,企业在实现社会化媒体客户关系管理建设中一定要把握清以下几个问题:

(1)实施以产权明晰、问责制为主的CRM系统化建设。

在开展SocialCRM管理中,大部分企业组织能够清楚地认识到任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确实储备了大量数据处理分析、媒体公关设计、企业互动平台建设等多媒体,网络化新型人才。但在接触具体的CRM开发项目时常常出现各部门各自为政,不能形成系统化、一体化的分工责任体系等问题。

(2)注重长期商业能力的培养。

SocialCRM的建设绝不仅仅是短期商业价值的体现,它注重的企业的生命力培育和长期能力培养。例如,在社交论坛和交流软件中出现的企业产品信息及品牌的讨论时,企业应该尽快收集这些资料,分类整理。面对客户的抱怨或投诉行为有针对性的解决和营销,面对产品和服务满意的客户应挖掘其营销潜力,精准策划。这种口碑传播的途径是SocialCRM的优势,但一旦疏于指导和纠正也有可能成为劣势,而负面作用的影响往往产生无法挽回的危害性。

篇10

2.数学CAI软件的设计原则

目前流行于市的CAI著作并不多见,但软件市场可见到不少cAI软件商品。其中绝大部分是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性质的。实际上,CAI所涉及的面很广,它包括教与学的各个方面。任何一个软件几乎都不可能覆盖它的全部内容。本文也只打算对数学课堂教学软件的设计问题进行探讨。任何一个软件产品,制作者都要事先确定该软件要达到的目的,然后根据此目的制定一系列具体的设计要求。如果该产品已经很成熟,这些要求会成为公认的标准。数学课堂教学CAI软件的制作目的当然也是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即使学生掌握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学的最后效果是通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来衡量的,但大部分时间往往采取一种更简易的评价方法----就课论课。例如大部分的公开教学或观摩课,最后的评价并不是去考学生而是听课者按照已有的或心目中的标准来衡量这节课的好坏。对教学软件的评价暂时也只好采取这种方法。实际上设计的原则与评价的原则应该一致。由于目前课堂教学软件不多,且大部分是各个教学单位为自己的教学而开发的,缺少统一的标准。笔者只是把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设想与心得写出来,与同行切磋。

2.1.“辅助”的含义就是以教师为主计算机永远也不会取代教师上课,就象计算机不能取代人的思维一样。把软件搞成录像式的就完全失去了教师的作用,这是最失败的软件。除了特殊情况,如偏远地区无教师或一些冷门学科找不到相应的教师只好采用纯电教手段外,教学软件应是主讲教师的助手。一个优秀的教师是任何软件也替代不了的。

2.2.交互功能

一个好的软件应能适合不同特点的教师的要求,这就需要软件更加灵活。比如一个立方体,有的教师喜爱正等测投影,而另一些教师喜爱正二测,这大部分取决于他们使用该软件前的讲课习惯。如果一个图形,教师自己看着都不习惯,当然不能指望他会很自然和流畅地讲给学生。那么对这个软件来说,该立方体的随机旋转能力便是非常重要的了。教师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习惯来选择该立方体关于三个坐标轴的转角,旋转过程对学生是透明的。实际上,教师在选择合适方位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内容。教师甚至可以安排图形的颜色、说明文字的位置……,这时教师才会真正感觉到自己是这个软件的主人。试想一下,如果对一个使用软件的教师来说唯一能作的就是控制它的运行和停止,所有的画面都是编程者闭门造车设计出来的,这会是什么感觉!

2.3.动画的数学含量

数学教学的图形动画不同于卡通片。它对光学效果、色彩效果等一些对美术人员至关重要的指标并不在意,相反,它却极其重视图形的准确性。无论是旋转还是平移,无论是中心投影还是平行投影,画面上的每一点都是准确计算出来的。

比如说空间不同位置的两个全等三角形,由于所在的平面的法矢不同,投影自然不同。相等的角看上去不等,不等的元素却看起来相等;又如空间的垂线,反映在投影上当然不一定垂直。这些图形在没有CAI教学软件之前,教师只能在黑板上象征性地画一下,?根本谈不上准确性。而在CAI软件中,这些图形是一个点一个点计算出来的。教师可以用交互功能把需要的图形在平面旋转到与投影面平行的位置,使学生看到“不走样”的图形,这就需要准确性,而准确性是由一系列正确的数学变换公式保证的。在这里每一个画面都是算出来的,而下是象一般动画是从图形库里取出来的。

2.4.学生的临场操作功能

过去,一节电化教学课讲完,老师会为学生准备许多胶片。学生把老师临时留的练习题做在胶片上,在用投影仪映到银幕上以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这取代了让学生上黑板做题。为什么不能再前进一步,让学生操纵计算机屏幕,让学生在计算机的屏幕上画上他自己的辅助线,让学生控制计算机屏幕图形来讲解他的答案呢?我们正是这样设想的,让计算机的屏幕取代胶片投影仪,就象投影仪过去取代黑板一样。

2.5.人工智能

这一点正是目前CAI软件的欠缺。?但是对于课堂教学软件来说,这一点并不特别重要。最直接的应用是在学生把答案(图形或数据)输入计算机后,自动判断答案正确与否。?专家系统的最重要的用武之地是在CAI的另一个领域----课外辅导。但现在面临的全部辅导软件几乎没有涉及到该项功能,尽管这方面的讨论超出本文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