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引探教学法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4-21 19:10:2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引探教学法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引探教学法论文

篇1

(一)学生缺乏自主性

小学生正处在一个活泼好动、思维活跃的年纪,但是传统的教育方式多注重对书本知识的教授和灌输,忽略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好习惯。从而导致小学生活跃的思维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对课堂的积极性也大大减退。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性变差,习惯去依赖教师来学习课堂内容,解决学习问题。

(二)注重应试教育

我国的主要教育制度就是应试教育,对于任何一门学生学习的科目,学校都会采取期末测试的方式来对比学生学习水平的高低。然而音乐是一项灵活多样的科目,它的内容不仅仅停留在纸张文字之上,也不只是一两首乐曲可以检测出来的。所以,应试教育通常忽略了学生本身具有的天赋,只看到了学生书面上的成绩。不仅如此,应试教育会让音乐成为学生的一项任务,学生会对此产生排斥和抗拒。由此导致上课无法积极的思考和参与,最终影响了音乐的基础学习。

(三)教学内容单一

音乐在各项学科之中所占的比重较小,学习的内容也不够丰富。多数学校的音乐教育仅仅停留在书本教学,没有实际的操作。例如,某校教师在教习音乐的课堂上,只是单纯的带领学生认识五线谱和音符。挑选个别同学来进行演唱的示范。学校也没有为学生提供音乐课堂上可以使用到的道具或者是乐器,学生只能听老师单调的解说,或是老师在讲台上用钢琴为同学将乐曲演奏一遍。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会让课堂出现枯燥乏味的状况,降低小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二、小学音乐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一)重视兴趣培养

更加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了解学生的喜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多动手操作,教学生学习一些容易上手的小乐器。例如,某位教师为同学准备了笛子,上课的时候,教师在讲台上讲解演示,学生就可以紧跟着动手操作。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好奇心,专注于老师讲解的内容,有不懂的问题也会积极的向老师提问。最后,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小团体的演奏,虽然不够熟练,但是学生对简单的乐器操作有了基本的认知,课上不再是单一的听讲,也能让学生活跃起来,积极的参与到课堂的内容中。教师应秉持寓教于乐的原则,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由被动变为主动,才能更好的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

(二)提倡实践操作

重视学生的兴趣培养,就不能让教学内容仅仅停留在单一的书本教学,这只会让正处在贪玩好动年纪的小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应该带领学生多进行动手操作。例如,某小学曾经的音乐教学模式,仅仅是在课堂上简单的演示教科书上的内容,学生不能跟着老师参与进去。经过教学改革之后,学校为学生提供了多媒体设备和一些小乐器,课上教师不仅单独为学生演示内容,还会邀请学生一同演奏。像是在讲解《雪绒花》的课堂上,教师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乐曲短片,然后又带领学生进行了简单的乐器演奏。学生对这种生动有趣的课堂形式充满了好奇,在课堂上积极跟随老师的思路,加快了完成课堂任务的脚步。

(三)丰富课堂内容

为了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在课堂上,教师除了基本知识的讲解和简单的乐器演示之外,还应该更加丰富课堂的内容。在内容的丰富上,教师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演唱和乐器学习等方面,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样的带有趣味的课堂小活动。例如,某校园内的教师,在课堂上不仅带领学生进行演奏,还会在学生学习和了解了乐曲的内容之后,根据乐曲阐述的内容和表达的意义来编排一个小型的音乐剧。安排部分学生进行音乐剧的表演,部分学生进行乐曲的演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都积极地展现自己的能力。充分发挥了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性,也很好的利用了他们贪玩的特点。在“玩”和“教”相结合的情况下,学生的表现更加的积极,对乐曲的理解也更加深入。

(四)改善教学环境

篇2

关键词:

信息化环境;中学语文;分层教学法

引言: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为上层建筑的发展提供了基本动力支持。我国教育实施全面性教育改革,分层教学法是我国教育实施全面改革的新型教育手段,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同步应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可以培养高中生的语言灵活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自身文化底蕴,是社会主义社会综合性人才培养的创新教育形式。

1分层教学法概述

分层教学法是我国教育实施全面性改革,在传统教育发展理念的基础上,结合教育主体[1],即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开展同一课堂中不同层次的知识结构教育形式,分层次教育模式的基本特点多整体性与多元化相结合。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施高中语文教育中分层次教学,可以实现高中学生自身文化底蕴的层次化培养,高中语文教学课堂应用效率的到大大的调高。

2基于信息化环境下分层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1设定不同的语文教学目标:

层次教学法是我国实施全面性开放式教学的新型教育形式,实施分层次教学法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活动性作用,促进高中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首先,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应用多媒体,开展分层次教学形式的教学目标的设定。例如:某高中语文教师开展苏轼《赤壁赋》课堂教学,结合该班级学生语文学习程度,将语文课程教育目标设定为初级目标和高级目标,应用多媒体,设定《赤壁赋》的画面,初级目标,引导学生结合多媒体,对语文课文中“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等诗句进行赏析,培养学生的语文赏析能力;高级目标设定为对《赤壁赋》文章主题的深层次把握,为开展合理有序的分层课堂教学提供完善的教学计划。

2.2实现语文课堂教学层次化开展:

开展分层次教学法,教师需要在课堂中进行不同层面的知识引导,教师应当注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语文教学内容层次化教学,需要在把握课堂整体的前提下开展,避免教师开展分层次教学中,使学生体味到差别对待的课堂意味,教师要妥善处理好课堂中不同层次的语文知识结构的逻辑性连接。例如:某高中教师开展《赤壁赋》分层次教学,应用多媒体,引学生设置教学情景。教师:“请同学们依据你所看到的‘赤壁’[2],对苏轼眼中的赤壁赋进行赏析。”教师主要古文原文赏析较差的学生进行课堂回答,在课程中主题深层次挖掘中,引导古文原文赏析较差的学生进行做答,同时又将重点放在对课问中主题深层次挖掘叫困难的学生中,从而达到高中语文教学课堂层次化教学的科学有序的开展。

2.3引导进行层次化课堂思考:

高中语文实施分层次教学,可以充分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引导学生对高中语文知识的深入性研究,实现信息多元化在我国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灵活性应用。例如:高中语文教师结合多媒体视频技术手段,引导学生对《阿房宫赋》进行赏析[3],学生通过多媒体视频艺术效果的视觉传达,达到对学生艺术欣赏能力的培养,达到增强学生自身文化素养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成为促进高中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例如:某高中语文教师针对班级中学生对不同语文语言的艺术领悟能力,分别从艺术欣赏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对《阿房宫赋》进行艺术欣赏,达到对班级中学生艺术欣赏能力的全面性发展,为社会主义社会培养综合性人才提供了矮广阔的发展新空间。

2.4层次教学法在课后反馈中的应用:

分层次教学法在我国高中语文教育中的应用,不仅仅体现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应用学生在课堂中实施分层次教学表现出的不同层次教学水平,结合课堂中分层次教学目标额基本应用情况,促进高中语文学生的培养与社会主义教育全面性发展的教育理念相结合,达到新型教育理念在我国高中语文教育中的灵活应用和多元化应用。例如:某高中语文教师结合班级中学生语文现代文解答的基本情况,实施课堂课后作业的分层次布置,针对不同现代文理解中,对议论文和小说类题材的把握,引导学生观看不同类型的电影,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语文欣赏能力的作用,充分应用多媒体吗,实现高中语文教学的分层次教学,促进高中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

2.5层次教学法在课后辅导中的引申:

分层教学法是体现现代教育中“生本”理念的重要体现,层次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体现在课后辅导中的引申。教师可以应用现代技术手段,例如:微信,微博等形式[4],与学生进行课后语文知识的互动交流,及时对高中生语文学习中的困难进行引导解决,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分层次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促进我国高中生文化底蕴的培养,促进高中生全面发展。

结论:

分层教学法是我国实施全面性改革探索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这种教育形式充分结合学生自身发展特点,实现了高中语文教学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并充分应用现代信息环境,丰富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促进高中生综合能力的进一步全面发展。

作者:李春玲 单位:大庆市第五十中学

参考文献

[1]常志敏.疑探教学模式在集宁一中语文教学中实施过程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篇3

2014年12月23日,福建省基础教育万名骨干教师同课异构活动在霞浦一中举行,五位教师针对鲁科版必修化学2第三章“重要的有机化合物”第一节“认识有机化合物”,进行了关于“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的同课异构活动,五位开课教师都展示出了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体现出了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和学生的互动积极,重难点突破有效,实现了教学目标。不同教师体现出不同风格特点。下面以张坚老师使用的“先学后教”模式和左友松老师使用的“探究教学”模式做对比,探讨不同教学模式的具体表现。

表1 教师基本信息

两位教师所在学校均为福建省一级达标高中,学生层次差别不大,同时两位教师今年均不在高一任教,均使用借班上课。

1.课前准备

1.1课程要求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是鲁科版必修化学2第三章“重要的有机化合物”第一节“认识有机化合物”的第二课时,根据鲁科版必修模块有机化学的特点,通过有机物的结构和有机物的性质两条线进行编排,在学习有机物的结构和有机物的性质过程中,使学生认识有机化合物的多样性,初步形成有机化学科学素养。

听课对象是霞浦一中高一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查询、检索和整理能力,在学习中与同伴合作,并且具备一定的化学思维和表达能力。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第一课时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包括甲烷的化学性质、取代反应等,学生在初中已学过乙醇、乙酸等常见的有机化合物,对有机化合物的概念有初步认识,但未学习过烃的知识。

1.2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征,体会有机化合物的多样性。同时以甲烷及烷烃的结构特点为例,知道有机化合物中存在同分异构体和同分异构现象,能够书写结构式、结构简式。在具体实践中,通过拼装烷烃的模型,学生认识有机化合物分子的立体结构,逐步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是学生通过组装有机分子的模型的实践活动,了解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多校性,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知识的兴趣,让他们享受到探究未知世界的乐趣。

1.3教学方法

1.3.1“先学后教”教学法

“先学后教”教学法打破了传统由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全过程都让学生参与,从而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其特点是学生先“学”(看书并检测看书效果),然后才“教”(解决“学”中暴露出的问题)。自学为主,以学定教。

其基本环节为学生课前通过导学案自学、课堂中教师检测学生自学情况、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展示讨论结果、教师根据学生问题进行点评,最后当堂巩固。

1.3.2“探究式”教学法

“探究式”教学法是以探究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通过教师的课堂组织,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新意识,同时通过不同类型的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及团体协作精神,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提升能力两方面和谐发展。

其基本环节为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活动或实验,启发学生得出结论,再进行反思和提高。

2.课堂实录

以下两位老师的上课,“先学后教”教学法以“先”代表,“探究式”教学法以“探”代表,学生以“学”代表。

2.1复习旧课

两位教师均使用语言帮助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学生通过引导回忆甲烷的性质。

2.2引入新课

引入新课

先:通过课前发放导学案,学生在前一天晚上依导学案进行课前自学,已经了解本节课需要实现的目标,教师在上课开始的PPT上直接打出本节课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

学:已经自学完成,知道本节课需要上什么内容,不需要老师引入。

探:提出问题,甲烷的性质由什么决定?结构决定性质。制造悬念。

学:对甲烷的性质是由什么决定的感到好奇,对新课充满兴趣。

2.3新知学习

先:发放检测卷,学生根据自己课前自学情况进行作答。教师不做讲解,由学生自行处理。学生完成课前检测后,小组内开始讨论,得出小组内的共同意见。每小组派一位代表将本组内的意见板演到黑板上,各小组继续讨论。本部分完成“自学检测、小组讨论、成果展示”等几个环节,基本未使用PPT。

学:老师未传授知识,只能通过自己的理解完成,不清楚的地方由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对与不对都需要自己探索,虽然不知道结论是否正确,但每个同学都必须参与,协作完成。

探:教师通过精美的PPT进行情境创设,通过电子式引出结构式、结构简式教学,以及展示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学生被深深地吸引住,依教师精心设计的思路。通过课堂学案表,依教材内容进行活动探究。

学:老师讲得非常精彩,认真预习和认真听讲的同学收获很大,不认真或课前未预习过的同学,只好顺着老师,听多少是多少,以待课后巩固。

2.4活动探究

先: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各组结果,小组讨论出现问题的原因,引导学生用桌面模型进行组装,通过实践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小组内讨论交流个人的看法,对前一个阶段认识进行纠正。教师并未讲解,由学生自行组装。

学:通过自己动手,以及和同学间的协作,逐步消除原先自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并对所学知识有一定的认识。由于教师未讲解,拼出了各种奇怪的模型。

探:实施活动探究二,进行猜想和假设,用桌面上的模型组装丁烷的结构,通过学生组装出的结构模型,讲解丁烷、同分异构体、同分异构现象,教师细致讲解,学生认真学习。

学:通过自己动手,完成两种类型的丁烷结构,待老师讲解后,学会教材中的知识点,由于时间关系,目标比较明确,完成丁烷结构,未进行发散,以拼出其他模型。

2.5难点突破

先:引导学生上台展示自己所做的模型,通过实物展台和PPT,由学生讲解自己的思路和设想,教师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其他学生根据自己的实践和思索,提出质疑或咨询,教师一一分析和讲解,消除学生疑惑。

学:通过展示和老师讲解,发现自己原先的看法正确还是错误,由于是亲自动手探究,并在未知情况下进行思索,当正确结果出现后,印象深刻,消除存在疑惑。

探:提出问题,创设情境,以PPT形式展示,不同结构是否属于同分异构体?二氯甲烷有几种同分异构体?学生根据老师上课中传授的知识进行比对、分析、判断,得出结论,教师进行讲解和点评,消除学生疑惑。

学:刚学完丁烷,老师又推出其他结构,用本节课现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判断,解决问题,老师的讲解非常重要,学生认真听讲,消除疑惑。

2.6当堂巩固

先:发放当堂巩固练习,本练习对提升学生认知水平有效,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收获,进行提高和延伸,结束练习后,继续小组交流、教师点评等环节,最后消除完全部疑问后小结,不布置课后作业。

学:新发的练习难度加大,需要认真反思本节课的知识点,完成后,经过老师的点评,对本节课的收获很大,课后没有作业,负荷降低。

探:教师通过总结得出结论,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提高,以练习形式进行巩固和小结,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课后布置一定量的作业,进行知识巩固和提升。

学:通过老师的讲解,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回家需要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同时安排一定时间完成课后作业。

3.课后反思

美国科学研究院院长布鲁斯阿尔伯兹说过:当学生面临困难但并不是高不可攀的问题时,通过努力得到问题的答案,这样一来,学生就不断成长,就能处理越来越复杂的问题,当他们养成探索的习惯时,他们就成了学习的主人。本节课容量大,光名词,如“烃”、“结构式”、“结构简式”、“同分异构现象”、“同分异构体”等就达三十多个,学生需要在极短时间内了解课内知识,难度较大。

“先学后教”教学法,学生通过课前教师发放的导学案自主学习,可以将本节内容消化大部分,然后课内,教师通过检测发现学生自学中遇到的问题,组织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可以解决个人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教师点拨时,激励学生充分阐述自己的思维过程,无论正确与否,教师均不急于发表意见,以免限制学生思维,而是鼓励学生相互评价,使课堂呈现“思维活跃,反馈畅通、小组协作、不断创新”的局面,然后教师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给学生以启迪。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在思想碰撞中,学生学有所悟、学有所获。

虽然整节课教师讲授的内容不是很多,但是教师成为课堂的组织者,通过严密的课堂环节,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把学生置于生动、开放、多元、探究的环境中,学生全方位得到获取知识体验的方式,以及通过亲身实践、合作探究体会到探索的,有利于激发学生寻求真理、认真探索的精神,并重现历史上科学发现的过程。全体学生均能主动参与,效果良好。

“探究式”教学法,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流程,教师把探究式教学有机融入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理的方法,在情境创设中,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探究过程中,学生能够掌握基本化学方法,体验发现过程,锻炼思维的严密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个体形成和发展。教师在探究活动策略与方法的制定方面起决定作用,引导学生有效参与探究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使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从教学整个过程来看,课堂设计合理,教学内容密度适中。学生能够很好地参与课堂讨论,老师讲授时机把握较为准确、恰当,整个教学过程非常流畅,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较好,对学生认识素养的发展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先学后教”教学法,教师通过组织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发散性好,“探究性”教学法,教师通过引导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条理清晰,通过本节课教学,两位教师均达到了自己最初的教学设想,同时让我们对“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有了更充分的认识,无论使用哪种教学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需要教师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要靠教师启发和发散。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3―0277―02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以培养某一专门技术领域的专门技术人才为主,以应用为目的的专业性通才教育。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既有应用科学理论又能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应用型本科人才的主要特点是行业性、应用型、社会性;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基础适度、口径适中、重视应用、强化素质。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应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噪声污染控制工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技术基础课,它包含声波的基本性质及其传播规律,噪声的评价和标准,以及环境噪声评价和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措施,是一门知识覆盖面广,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是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典型课程。以往的噪声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的教学,注重理论讲授,较少体现实践性、应用型的课程特色。为了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噪声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不能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应当对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进行改革研究。

一 制订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实施教育思想和专业培养方案的基本保证,是指导课程教学,制定课程考核标准的指导性文件。要进行课程教学改革,首先要从教学大纲的改革开始。制订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大纲,要明确课程的性质和任务,要根据课程在专业中的位置及课程与本专业相关课程的关系,重新确定各章节各教学环节的学时、主要教学内容、重点难点以及课程考核方式。

(一)明确课程的目的和任务。噪声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技术基础课,是培养应用型工程人才的基础。噪声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一方面掌握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根据工程实际进行噪声控制设计的能力,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噪声污染控制方法及噪声污染控制工程的相关设计。

(二)教学环节与学时分配。制订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大纲,在教学环节安排上,要强化实践教育,改革噪声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传统教学中只注重理论讲授而忽视实践的情况,应增加实验、现场教学、综合训练等环节:在学时分配上,应向实用性实践性内容倾斜。在理论够用的前提下,理论教学学时必须作适度的缩减,对在其他相关课程中能涉及到的内容可以少讲,如声波的基本性质及其传播规律等内容在“大学物理”课程中会涉及到,环境噪声影响评价等内容在“环境影响评价”课程中会涉及到,因此可以少安排学时;在教学重点上,除强调基本概念外,还要注重与实际相关的内容,如“环境噪声控制应用实例”也应作为重点来讲解;在考核方式上,应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考核,改变只由期末考试定成绩的做法。

(三)学时分配参考方案。噪声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在环境工程专业中的地位与性质,决定了噪声污染控制工程这门课程的教学学时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一般采用34学时。表1所示为“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噪声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参考方案。

二 重在应用,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要做好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就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教学内容要体现适时性、先进性和针对性。在课程教学中要为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优化教学内容的原则是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做到理论适度,突出实践,重在应用,并适当介绍新技术。噪声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包含了各种传统的噪声污染控制措施,又引入了许多新技术、新工艺,为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必须对这些庞杂的内容按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进行优化整合。

(一)整合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做到少而精,对理论知识不能求全求深,以够用为度;对实践性、应用型内容需要强化,如将原噪声测试和监测、环境噪声影响评价等方面的内容,精简后整合到环境噪声控制中去讲授。对吸声和室内声场、隔声技术、消声器等宜结合现场教学,对内容进行扩展和延伸。

(二)保留传统,重在应用。保留传统教学内容中的基本原理和重要的噪声控制技术,这些内容是噪声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的基础。如在大型的影剧院、放映厅都用到有多孔吸声材料,和共振吸声结构:高速公路边经常见到隔声屏障,这些内容都是噪声污染控制的核心,需要详细阐述。

(三)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要充分利用各个教学环节中的教学内容实现这个目标。在课堂教学和课后练习中多选择一些与生产实际相关的案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讲环境噪声控制应用实例时,以柴油发电机房噪声控制工程设计为例,引导学生从声源、声传播途径等环节对柴油发电机房噪声进行控制,选择合适的噪声污染治理措施。并安排学生进行一次实验,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自己进行设计计算,实施噪声控制措施,并确定治理后噪声是否达标。

三 使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在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后,要实现课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使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噪声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专业名词多,理论抽象,所以“难讲授、难理解、难记忆、难应用”成为课程教学的难点,可以通过采用现场教学、项目式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方法和手段,达到课程的教学要求。

(一)使用现场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直观、生动。可以使学生对比较陌生的知识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快速地掌握相关内容。尤其在专业课的教学中。如果能有一个相关的教具放在现场,在讲解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一边听讲,一边观察实物或模型,对感兴趣的地方提问,甚至可以动手拆装,这样教学效果就可以大大提高。如果能在噪声污染控制工程的教学过程中对主要的噪声控制技术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特别是从理论上和具体结构上对主要的噪声污染控制技术进行比较学习,无疑对今后的工作有很好的帮助。若采用课堂教学法来讲授,由于学生对相关的机械结构等知识比较缺乏,所以讲授的内容很难让学生理解,因此我们尝试采用了直观、生动的现场教学法。现场教学与一般的认识实习或者参观有所不同,认识实习只能获取一些感性知识和操作技能:现场教学是在通过操作示范、观察现象后进行理论讲解和总结分析,透过一般现象得出普遍规律,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教学方法。现场教学后还可以通过布置综合性练习,深化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现场教学变数较多,要做好课堂设计和课前准备,如对“吸声和室内声场”部分进行现场教学,目的是要讲解多孔吸声材料和共振吸声结构的结果与特征,以及材料的密度及厚度、背后空腔、空间吸声体等因素对多孔吸声材料吸声特

性的影响,课前要准备好相应的吸声材料和吸声体。

(二)采用问题引导式教学法。问题引导式教学法的思路是:以学生为主体,以需要探讨的问题为引导,学生通过自学,找出问题的答案或解决方案,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给予启发,对学生的答案或方案进行评价。也就是学生先学先讲,教师后讲后帮,把教师的“引”与学生的“探”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达到训练学生思维,开发智力,激发兴趣,促进发展的目的。如讲授“消声器”时,把“摩托车的排气筒除了排气的作用外,还有什么作用?”作为问题提出,引导学生学习,学生根据消声器消声降噪的原理给出各种答案,教师进行总结评价,并对消声器进行分类。问题引导式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还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噪声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很抽象,有些很难用语言描述出来,有时需要用到大量图片来说明问题,这些内容很难在黑板上描绘,还有很多实际应用中的例子,也很难在黑板上表现出来。为了讲解这些图片和一些学生无感性认识的噪声污染控制技术,靠挂图和简单教具已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用集声音、文字、图像、动画和视频等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四 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的内容与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强的促进和导向作用。期末考试一考定成绩的方式已不能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应当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为了改革考核方式,强化过程考核,课程期末总评成绩的构成可以是:期末考试成绩占60%,平时成绩占30%(含作业、测验、实验等),期末综合大作业占10%。综合大作业是课程学完后进行的综合训练,用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大作业可以是一些典型机房、车间、道路等地噪声控制工程的设计,通过设计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声传播基本规律,掌握基本的噪声控制技术。单元测验、期末考试试题中要加大应用题的比例,评分标准不能单一,答案只要符合降噪的原则,都可以得分。

五 结束语

课程是专业的细胞,只有做好每门课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才能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是当前课程教学中的新课题,噪声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技术课,只有在课程教学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断对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进行探索、创新,才能达到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小虎.“应用型本科教育”.内涵解析及其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江苏高教,2008,(1):68,78,88.

[2]郑坚.应用性本科金属工艺学课程教学研究[J].江西蓝天学院学报,2008,3(2):60―62.

[3]徐国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运行条件探讨[J].高教探索,2007,(2):57―60.

篇5

【中图分类号】G71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7-0016-02

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许多德育课存在内容单调乏味、课堂沉闷等现象,调动学生学习德育课的积极性,增强德育课教学实效,真正实现其育人教化功能,是当前摆在每一位德育课教师面前的一个问题。

一、中职德育课效果存在的问题

1、师资整体素质不高: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决定了教师的“教”始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一是中职学校师资的知识面狭窄。这就要求德育课教师要具备丰富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必要的科学知识和对社会现象有较深刻的理解,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分析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二是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教师对时化不够敏感。德育课要“贴近时代、贴近生活”,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2、教学普遍缺乏艺术。中职学校的德育教师必须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特点进行教学。德育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善于把自己掌握的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的教学技巧;不仅要懂得教育学、心理学,而且要善于把教育理论运用于实践。

3、德育课程不受重视。事实上,德育课在很多中职学校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一是中职教育重专业课、轻普通课,重技能、轻理论的现象比较突出。二是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研究薄弱,德育教师缺乏足够的教学指导。

二、提高德育课教学效果的对策

1、丰富教学内容:一是增加实践活动内容。根据教学进度,教师应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观、社会服务。此外,还可以安排学生撰写小论文、调查报告、总结等。二是增加时政新闻知识。比如,在《经济政治与社会》这一门课程中,讲到市场经济的特征时,就引用媒体报道的广州的镉大米进行教学。

2、重视教学艺术:实践证明,相同的教学内容,常常会引发不同的学习态度,导致不同的学习效果,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教师的教学艺术。每一位教师就是不同的教材。德育课教师只有不断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才能增强德育课教学效果。

一要重视课堂导入艺术。一堂好课的开头如同一出好戏的序幕。开讲得好,能先声夺人,激发起强烈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起“探究反射”。开讲一般从“情、趣、疑”入手。

二要重点抓住教学的主体环节,以灵活的教学方法点拨释疑,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个阶段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下面几种典型的方法值得吸收、消化、推广。

1、引探式教学法:又称启发式教学法,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正确的引导、启发,激发学生去探索问题,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种方法。例如,笔者在讲述“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这一课题时,给学生讲这样一个案例:爱因斯坦小时候做梦都想成为像帕格尼尼那样伟大的小提琴演奏家。他一有空就练琴,可是连他的父母都觉得这个可怜的孩子拉得实在太蹩脚了,完全没有音乐的天赋。“世界上有两种花,一种花能结果,一种花不能结果,可它们同样美丽,比如玫瑰,比如郁金香,它们在阳光下开放,虽没有任何明确的目的,但这也就够了。”??老琴师的这番话,让爱因斯坦恍然大悟。在后来的日子里,他不再对拉小提琴那么狂热了,只把它当做调节生活的一种方式。20年后,他成了名扬天下的物理学家。故事启发学生:人生行动要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游戏教学法:它是增强德育课教学吸引力的相当可取的方法。德育课堂上的游戏活动能够活跃教学气氛,更生动、灵活、巧妙地完成教学任务。如在讲“人生发展过程是把自己的潜能变成现实的过程”概念时,开展游戏式的活动――撕思人生。

活动方式:教师发给每位同学一张白纸,让学生在这张白纸上画出一个箭头坐标,然后标出自己的出生年龄和实际年龄;做完后再让学生思考并写下自己应当功成名就的年龄、以后人生中最迫切想要实现的三件事情,同时思考自己如何做才能功成名就;最后让学生预测自己的死亡年龄。活动后教师进行提问:

(1)面对这张纸,你有何感受?

(2)那仅有的,可以用来努力学习和拼命工作的时间,我们应该怎样利用?

(3)应该怎样规划自己的人生?

通过这个游戏?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主人,人生也是一个能动的过程,人生的路只能是自己去选择,也必须自己去走。让德育课成为最具吸引力的课程。

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德育课有许多深奥抽象的概念、原理,学生学习起来很吃力。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和要求,采取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使抽象化、理论化的知识具体化、感性化,增加信息量,扩展知识面,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教学重点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总之,在德育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活跃课堂,达到有效性的德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6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际性的商务合作越来越频繁,大量的跨国公司涌入中国,许多国内企业也纷纷进军国际市场,社会对外语人才,尤其是对有商务英语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呈现出趋渐递增态势。主动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人才需求,明确学校办学定位和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其业务规格包括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努力办出高职特色,是高职进行专业教学改革的主要依据。学院应从地区经济对生产、建设、服务一线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出发,立足地区实际,面向生产一线,适应人才需求,服务企业,培养熟悉本行业生产现状、能从事本专业各岗位技术工作的应用型人才。结合我院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及以专业为工具的具有专业背景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复合型“高级蓝领”和“应用型白领”的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具有我院行业背景和专业特色的商务英语专业培养目标,迫切需要培养一批具有较强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了解纺织服装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和相关产品的技术标准,掌握国际贸易的知识与技能,能胜任纺织行业单证员、外销员、报关员、涉外文秘、商务接待等岗位的商务人才。

一、根据岗位需求,灵活设置专业

由于商务英语专业的目的性、针对性极强,特别是企业对学生的期望值很高,因此,该专业方向的设置,必须紧紧围绕企事业的实际岗位需求。为了保证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校企双方针对企事业目前和将来岗位需求及具体岗位工作的技能要求,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与研究。学院与相关教学系部根据已有专业特点,坚持“与经济结构调整相适应,与企事业发展相协调,与岗位需求相一致”的原则,确定了专业开设方向。例如,服贸英语班、旅游英语班都是根据社会需要增设的专业。

二、行业岗位调研,动态开发课程

教学过程中,课程设置直接关系到对学生培养的具体内容,关系到学生未来的能力结构。因此,我们在课程设计中,既不照搬照抄传统的课程计划,也不简单地移植和模仿,而是创造性地开展这项工作。首先了解用人单位的需要,把握培养意向和目标,然后深入用人单位,对其整体和具体的工作岗位进行调查研究,进行职业岗位和样板人才分析,由此归纳出培养对象所应具备的道德、知识、技能、综合能力等各种职业素质;再征求用人单位意见,根据现代社会和产业发展的趋势,把企业理念、企业文化、企业管理以及有关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加以选择和提炼,据此确定以职业资格为导向的“双证融合”的课程结构方案。将语言、商务、纺织服装三种不同专业的课程内容有机融通;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商务知识与商务技能有机融通;将学校考核和社会考证有机融通。这种课程更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前瞻性,更具有企业个性和职业特色。课程开发须始终处于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之中,课程计划的内容不断地被修订和改善。

图1 双证融通结构图

三、能力培养为核心,突出实践性课程设置

实践课程设置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坚持一条主线、一个重点。作为应用英语专业人才,以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主线,使之贯穿于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作为应用型商务人才,以商务操作技能的培养为重点。实践教学把商务技能训练放在突出地位,以英语为实践课程的教学语言和目标语言,进行商务技能的训练,从而融合语言训练和商务操作能力的培养。实践课程的设置特别注重课程之间的衔接、知识与技能的巩固和拓展,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首先,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还希望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其次,专业教学要求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开展广泛的学生学术和实践活动,一方面旨在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学术潜力,另一方面,学生得以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付诸实践,加以深化和提高,并在这个过程中发挥所长、学以致用。特别是应用性较强的专业,教学实习是专业教学的要求,也是专业教学的补充。第三,为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和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学生除了参加教学指定的社会实践外,还千方百计的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岗位一而再、再而三地参加实习。因此有必要增加一系列具有专业特色、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实践教学内容, 如知识模块实训、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生涯设计、心理素质训练、社会实践、公益劳动等。不仅有益于学生特长的发挥,而且有助于每个学生的责任感和协作精神的形成。

四、市场导向型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实施方案与成效

1.坚持工学结合的双元化课程建设

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和国家职业标准调整教学计划,“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标准为尺度”构建课程体系,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和职业分析、专业剖析,确定具体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职业素质要求,对教学课程体系进行合理的重组与整合,,进一步完善“双元”之路的课程建设。通过本课程教学及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学生有能力参加英国剑桥委员会、国家海关总署、国家质检总局、商务部外经贸企业协会举办的剑桥商务英语、报关员、报检员、国际商务单证员等外贸执(职)业资格考试,取得外贸行业的上岗证书;这种课程设置模式将课程与考证、教学与就业有效地融合,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求知”、“求技”、“求职”的需求,实现了“一教多证”的多元化课程目标。

图2 工学结合的双元化课程建设结构图

2.优化培养职业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应是围绕企业实际岗位群所需的综合职业能力而展开,包括实践能力、职业素质、创业能力等几个方面。结合职业能力分析,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基本知识、能力和素质构成是:语言应用技能+商务知识和商务操作技能+综合技能,尤其重要的是商务英语的沟通能力和商务操作技能。所以实用型实践体系为:专业综合能力(定岗实习、毕业实习)+专业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模拟英语商务谈判、模拟进出口贸易、外贸综合模拟、涉外礼仪训练、英语课外活动、暑期社会实践)+英语交际能力和商务操作技能(商务视听说训练、商务口语训练、商务阅读训练、商务翻译训练、商务综合技能训练;国际贸易操练、商务函电操练、单证操练、跟单操练、涉外合同操练) 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把学和做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工作,独立自主地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关键能力培养形成良性循环,使学生面对未来工作有信心、上岗有特色、转岗有可能、晋升有潜力,创业有希望。

3.实施与企业“无缝接轨”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方式

全方位、多样化地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形式,形成产学合作、工学结合的双边多赢的教育环境。利用区位和行业优势,建立“校企合作联盟”,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

图3 “校企合作联盟”模式

4.推广应用能力本位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按照职业教育特点和认知规律,围绕教学任务或单元,来进行课程的整体和单元设计,以教学项目的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不断吸纳、引入现代新技术、新工艺,把明天的技术教给今天的学生,实现师生的良性互动。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面向应用需要,采用多种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强化实践训练,培养创造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目前已探索出一系列特色鲜明的教学方法,采用互动、启发、引导、自主学习和工作小组的学习方式等方式,实施“案例引入、项目综合”教学法,“引探式”教学法,“问题牵引”教学法, “多维多层次”教学法;适合操作性的 “教、学、做”三明治教学法,“项目递进驱动”教学法,“双层循环”教学法和“应用项目开发驱动”教学法等。并充分协调校企双方的教学资源,从经济、方便等角度来考虑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大量采用“实例”和“真实环境”方式培训,如顶岗实习、现场参观、学习考察、案例研究、实物演示、模拟实训等,学生动手、动脑相结合,专业能力培养和素质培养相结合,独立思考、独立探索能力培养同集体协作、共同交流能力培养相结合,确保了实践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5.构建与就业挂钩的立体多元化评价体系

依据后现代主义教学理念,在评价方法上,围绕“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下工夫,不再单凭一纸试卷,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主要以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评定成绩。借鉴国外多元整合的综合职业能力评价标准,尽可能地采用多种评价手段,如技能测试、模拟测试、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课堂观察等,突出职业资格标准的导向作用,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职业标准相匹配的职业技能考核制度,使考试内容与职业技能鉴定内容相衔接。同时改变原有的仅以理论性为主的毕业设计方案,一方面从企业引进实际课题,如与企业合作的项目策划;另一方面,导师与学生的毕业论文的双向选题,这样既有理论性又有实战性的双向式毕业设计教学。为毕业生今后有研究型和应用型两个方向发展做好选择准备,既符合了学生的愿望,又符合了市场的需求。让学生参与动起来,让学生感到能学会,让学生今后用的上,让学生有成功喜悦!充分发挥了学生潜能,张扬了个性,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五、结束语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必须本着“以我国教育十年发展纲要为依据,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教育观念的转变为突破口,构建以专业知识为依托,以素质教育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高等技术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模式”这一指导思想,充分体现“培养目标的职业性、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教学方法的实践性和社会适应性”的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即“面向一线、立足岗位、产学结合、注重素质、突出应用、强化实践、培养能力”。二十一世纪是实现专科英语教学根本转型的时期,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预见未来的教学发展趋势。商务英语专业培养的目标不仅要求毕业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且还要有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使其尽快融入工作环境,缩减学校与社会之间衔接的时间,因此,商务英语实践教学的实施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需要我们在具体的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和推陈出新。

参考文献:

[1]徐鲁亚:商务英语的学科定位与实践教学.民族教育研究,2005.6

[2]梁志华: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建设与改革的探讨.职业教育与研究,2007.4

[3]马庆发:重构职业教育课程――基于哲学的思考.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

篇7

教育部于2009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明确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进行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个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创业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可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必须加强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教学工作。当下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堂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许多的于课堂教学存在内容单调乏味、课堂沉闷等不良现象;教师缺乏激情,学生缺少主动性、积极性,厌学、缺课现象很普遍;学生对待作业、考试无所谓,学生不但考试成绩差,其思想道德意识、法律意识和社会公德意识也令人堪忧。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德育课堂的时效,真正实现德育课的育人教化功能,是摆在中职德育教育人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多年的教育教学管理中,我认为首先应找出存在的问题,其次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改进方法。

1.存在的问题

1.1 师资综合素质不高。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决定了教师的“教”始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我在听课中普遍感觉,一是德育课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普遍表现为知识面狭窄;大家知道德育课是属于综合性的社会学科,概念多,而且比较复杂、抽象。这就要求德育课教师又具备丰富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必要的科学知识素养和对社会现象有较深刻的理解,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分析教学中出现的疑难问题。二是德育课教师对市场经济发展变化的不敏感。德育课要“贴近时代、贴近生活”,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当今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变化之快,青少年学生非常关心,如果教师缺乏对时政资料的收集和将其综合引入教学,必然造成教学的“理论空洞”,对学生没有吸引力,课堂效果自然低下。

1.2 教学活动组织缺乏艺术。

教学是一门艺术,是创造性劳动,德育课教师在组织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青少年学生的身心特点。现实中的大部分德育课教师一直沿用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仍是“填鸭式”、“一言堂”的模式,仍是“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主体地位作用,忽视教学活动的双向性特性,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模式的僵化和单一。

1.3 德育课不受重视。

德育课在中等职业学校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首先是部分中职学校盲目偏向于“重专业”、“轻文化基础课”,重技能、轻理论的现象比较突出,因此德育课也随之受到轻视。其次是中职德育课教学研究薄弱,德育课师资缺乏足够的教学指导,德育课教师见识少,教辅资料相对短缺,教师教学方法老化等问题。

2.改进步

2.1 丰富教学内容。

根据教学进程,教师应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适当的社会调查、参观、社会服务等活动;此外,还可以安排学生撰写小论文、调查报告、总结等。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的增加,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既有利于增强德育课教学的吸引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1)增加时政新闻知识内容的教学。教师应及时把国内外以及身边新近发生的重大事件与所学的相关知识结合起来,不仅能使抽象、空洞的理论深入浅出、生动活泼,使学生易于理解记忆,而且还可以让学生长知识、长见闻,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思辨能力,这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非常乐意的事情。

(2)适时增加专题选修课和专题讲座。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教师要注意及时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适当增加选修课的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近年来我在教学中利用一定的时间增加了“三生教育”、“新农村建设”、“环保世纪行”、“低碳生活”等知识竞赛与讲座,学生参与的热情高、兴趣浓、思维活跃、气氛热烈,极大地增强了德育课的教学效果。

2.2 重视课堂教学艺术。

实践证明,相同的教学内容常常会引发不同的学习态度,导致不同学习教过,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的教学艺术问题。德育课教师只有不断改进各自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改变“填鸭式”、“一言堂式”的教学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扮演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学生学习知识过程中的组织与引领者的角色,唯有如此才能提高和增强德育课的教学效果。

2.3 重视课堂导入艺术。

一堂好课的开头如同一出好些的序幕。开头组织和引导得好,能先声夺人,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起“探究反射”。开讲一般从“情、趣、疑、”入手,教师应以饱满的激情、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方式,导入新课,达到酝酿情绪,渗透主题和带入情景的目的;“疑”――是思维的开端和启动器;“趣”――是激发心理活动和思维活动的兴奋剂和催化剂,它能使学生的情绪高涨,思维高度活跃。

2.4 重点抓好教学的组织环节。

与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点拨释疑,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课堂教学,只有通过有效的点拨释疑,才能使学生在解开疑团的基础上,切实掌握知识,提高认知的能力,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进一步深入下去。这个阶段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具体的有:①引探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即:通过教师正确的引导、启发,激活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的一种方法;教师应根据各自的教育对象有的放矢地选用; ②幽默式教学法即错式教学法;它是增强课堂教学吸引力的最佳方法。幽默是一种心灵的机智,一种艺术的表达,是一种使人在愉悦气氛中接受影响的方法。当然,好的教学方法还很多。有道是:教无定法。教师应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学经验及教育对象,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既能获得功半事倍之效果。

2.5 完善考试方法。

一是改变传统的书本上划知识点,头脑中记知识点,试卷上考知识点,阅卷评知识点,并由此评定学生成绩。、这是一种的片面考试评分法,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新的《德育大纲》要求:德育课的考试将逐步走向科学化,并从知识、能力、觉悟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考试评价,学生的成绩实行三方面的结合:一是知识与能力相结合;二是开卷与闭卷相结合(引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用生活中的实例去印证课本上的内容);三是卷面成绩与平时表现相结合;真正把德育课育人的功能落到实处。

综上所述是本人从事中职德育课教学和管理过程中的一点感悟。德育课是一门极其复杂的人文社会科学,它既有严谨的科学性,又需要有生动活泼的实践方法,大有学问可做。随着新课改的深化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规格要求的提高,必须加强对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教学工作的研究和管理,必须加强对中职学校的德育课师资的培训,唯有如此,中职学校才能培养出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篇8

1.树立教育与学生契合的理念。记得印度哲学家奥修的说:“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了。”同样,如果教育与学生的发展相契合,那么学生的发展也就自然而然。适合学生的教育是“鞋合脚”的教育,虽需要精心设计,但一定要自然呈现。

2.树立让学生处在“最近发展区”的理念。 赞可夫将其作了解释:“教学与其说是依靠已经成熟的机能,不如说是依靠那些正在成熟中的机能,才能推动发展前进。教学创造最近发展区,然后最近发展区则转化到现有发展水平的范围之中。”适合学生既要关注、重视学生现有水平,但绝不是消极的迁就,相反,应当是积极地引导他们,在现有的基础上,“跳一跳摘到果子”。这样的适合教育,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发展。就是适合学生的教育应当走在学生发展的前头。

二、建构让学生焕发生命活力的课程

让学生焕发生命活力的教育的载体是教育的目标要求、课程内容和教育方式。按照多元智能理论,每一个正常人至少都应具有“语言——言语” 智能、“数理——逻辑” 智能、“视觉——空间” 智能、“身体——运动” 智能、“音乐——节奏” 智能、“人际——交往” 智能、“自知——自省” 智能、自然探索智能等智能。由于遗传与环境因素的差异,每个人在各种智能的发展程度上会有所不同,都有自己独特的智能光谱。八种基本智能成分是平等的,不同的智能没有优劣之分。学校课程要围绕多元智能理论来建构自己的教学框架,即设计适合学生成长的课程、课堂和活动等。

1. 构建让学生焕发生命活力的课程。应根据“适合教育的理念”确定课程选择的理念、目标和内容。一是对国家课程校本化。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可把一些对师生成长需要影响不大的课程整合到凸现适合教育理念的课程中去;亦可在课堂教学中强化让学生焕发生命活力的教育所关注“素养”的培养。二是校本课程人本化。校本课程的选择主要根据学校的教育追求和学生的成长需要确定,凸现课程为人发展服务。学校教育应根据人成长的需要确定课程内容:人成长需要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熏陶,学校应开设“传统经典”和“介绍本地文化的课程”;人成长需要宽阔的视野,学校开设“世界”;人成长核心是智慧成长,学校开设“智慧”。根据人成长需要的能力确定课程类型:人成长需要学会读书,学校开设“阅读课”;人成长需要学会探究,学校开设“实践课”…… ;三是生本课程个性化。每个学校都应有一些针对特殊潜能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这些课程主要是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而确定。学校可引导他们根据个体特长和爱好,建构自己的生本课程,促进个体优势智慧的张扬和劣势智慧的发展。每个学生总有一门自己喜欢的课程,总有一种让自己心动的活动。我们应鼓励学生在业余时间建立“自修课”,内容由自己确定,不论是音乐、美术、体育、电脑、劳动,还是语文、数学和外语;方法由自己选择,不论是听说读写,还是娱乐运动;方式由自己安排,不论是个人独立进行,还是和别人共同合作。总之,每日必做,每做必记,每记必思,每思必得。通过这种个体的生本课程培养兴趣,张扬个性,锤炼能力,提高智力,彰显智慧。

三、建构让学生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学校教育的价值追求主要通过课堂这个主渠道实现。因此,我们应该围绕让学生焕发生命活力的核心价值观建构自己的课堂,建构课堂教学方式和师生教学行为,形成课堂文化。学校围绕“教育即成长”提出“成长课堂”的教学哲学“课堂即成长”。课堂围绕“学”展开,即:教师引导学生学,学生依靠自己学,让“学”成为课堂成长的支点。课堂教学理念追求是:要尊重差异,不要漠视差生;要挖掘潜能,不要忽视可能;要随学调教,不要照搬程式;要启迪多元,不要束缚创造;要欣赏进步,不要吝啬鼓励;要共享成长,不要孤芳自赏。课堂教学教师行为追求是:要为学生学,不要只想着教;要引学生问,不要无度设问;要让学生做,不要错失探究;要等学生思,不要急于揭示;要听学生说,不要草率定论;要给学生评,不要妄加褒贬。其意旨就是“教师为成长而“导学”,“学生为成长而“自学”。

据此,建构适合学生成长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按自己的风格自主学习:课前,引导学生自主预习。教师根据学生原有知识和能力、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内容、自己对教材理解和把握等设计“预习学案”。这个“预习学案指导”既体现教材知识点,也关注智慧生长点;既有阅读教材,也有动手操作,还有社会实践;既有共性指导预习,也有个性自主预习。通过“预习学案”引导学生预习,把学生能“学会的”和“会学的”都让他们自己学习,“学不会的”和“不会学的”带到课堂共同探究。课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为了促进真正探究,在具体操作方式上,重点践行“自问自探”教学法:让学生自己“学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建构和解决中成长。课后,引导学生自主实践。课堂学习不是教学的全部,每节课后,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链接生活,引发学生再生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走近生活,走入书海,走向实践,在生活实践中成长。

四、建构让学生焕发生命活力的活动。

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也是实施教育价值的重要途径。学校各项活动应围绕 “提供给每个学生适合自己成长方式的教育,让学生焕发生命活力”。的教育追求设计,从目的上看,学校活动的宗旨是实现关于人的培养目标,丰富和发展教育定义。从内容上看,学校应选择提供人成长需要“营养”的活动,可对校本课程和生本课程“加深”,让其特长更加张扬;也可对校本课程和生本课程“补缺”,让其营养更加全面。从方式上看,学校活动应倡导科学、便捷、有效,可与思品与社会、综合实践、劳动、艺术等课程相结合,也可通过业余竞赛形式实施。总之,学校活动要有自己的目的、意义、特点和品牌。

为了让学生生长智慧,并将智慧内化为自己的素养,学校应特别关注学生的自我实践。平时,要求学生每天做一件“家务事”,学习做事的方法,探究做事的技巧,在做事中生发实践智慧。每年12月份举办一届“创新节”,开展“小发明”、“科技小论文”、“手工制作”、“体育游戏创作”竞赛活动。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让他们在创新实践中滋长智慧。

让学生焕发生命活力的教育应该是生命化的教育,应该:

“从关注每一个学生开始,

从尊重每一个学生开始,

从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开始,

从善待每一个学生每一个,

从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开始,

篇9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基础教育逐步从单一的应试教育转到全面提高全民素质教育,而我国的教育要立足于21世纪的知识经济、现代信息技术和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就得打破常规,去构建一种具有活力、具有精神感染力的学校文化,使每个学生都能个性化的发展。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是新世纪人类教育理念的呼唤,是21世纪人类在教育观念上的一次根本性的变革——教育对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生命体的肯定即关注生命、关注人本教育。语文学科具有基础性、工具性与思想性的基本属性,语文教材的生动活泼与丰富多彩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文学造诣,而且从学生的身心发展来看,它有益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但从当前语文教育的目标和成果的对应来看,语文教学不是把学生“人文化”了,而是愈加“理性化”了。语文教学只有以人为本,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出发来思考问题,设计教学,才能获得重大的发展。

1. 选题理由

首先,是教学改革的需要。目前,新课程改革已经我地区大范围的展开,语文教学也在实施教育中摸索着前进,语文教学并非简单的实现其交际工具的效用,而它的本身所蕴涵的更多的是实现人的总体的和谐发展。

其次,是转变观念的需要。目前,升学考试还发挥重要的作用,多数学校仍然处在升学第一,为考试而奋斗的应试教育的状态之中。虽各学校也都在倡导着素质教育,但对素质教育的具体做法并不熟悉,所以要找到一条能把学校从“分数第一”的死胡同中解放出来的方法,就得把学生从“为分奋斗”引向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把学校变成培养人才的基地,改变“上大学才是人才,才是唯一出路”、“分数是唯一标准”的观念。

再次,是经验积累的需要。新理念下的探究教学,为我们的教师展示了新的舞台,记下自己在教学中的点滴心得,为今后教学发展储备资本。

2. 目标确定

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审美能力、观察能力、创造联想能力、锻炼他们的意志、培养他们自主的意识和钻研的精神,巩固和加强课内所学,拓宽知识视野,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施教方法

(1)引探导学

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就会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就是在课内外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研究、练习;敢于独立思考、判断、求新;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语文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是说,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落到学生身上,才能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上下功夫,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究,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领悟发现,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合作交流、分析讨论,在教师悉心的渗透和指导下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例如以《土地的誓言》为例,教师可以有这样的步骤,分环节的引导学习:1、让学生自由的读并把读懂的内容大胆的说出来;2、朗读“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原野上怪诞的狂风”精美片段时,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语句,然后小组合作,交流认识;3、在学生欣赏和分析完这段精美的语段时,设计了一个写自己家乡的小练笔,将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迁移到写作中去。学生在教学中不是消极的受教,而是主动的探求,探求的兴趣引发了,探求的能力得到培养,基本学习能力和积极学习能力也就提高了。

(2)情趣教学

关注体验教学,合理的设计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注重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在人的知识结构中,显性知识可以通过理性的方法去获得,而隐性知识的获得要复杂的多。丰富而深刻的体验是获得隐性知识的有效途径。

例如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的过程中,我带着学生们去了校外的北山,那座山有一块突出的大石头,虽不陡峭,但也很险。小的时候,我常和伙伴们去那里玩耍,那时的孩子,家家很多,个个淘气,不像现在的孩子,一家一个,个个宝贝,父母整日看管着,很怕磕着碰着,有危险的地方更是去不得的。我决定带他们到那里创设一个文中的“我”脱险的情景,使学生深刻体验、感悟课文中的人物的感情、心理活动及课文的主题,即请几位同学扮演文中的角色:小朋友们对“我”的嘲笑、岩石上“我”的恐惧、“父亲”对“我”的鼓励……学生在角色体验中深刻地领悟了,在人生的道路上人们常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向前勇敢的迈出一步,哪怕是一小步,一步一步走下去,就会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学生们从情景中感悟了这个人生的哲理。整个教学过程,我没有作深奥的逻辑分析,学生已经自然地达到了真正的理解,实现了教学目的。

(3)质疑启思教学

“思之有序,才能言之有序;学起于思,思源有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无疑——有疑——解疑,就是发散——集中、纵横开合训练升华认识的过程。”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的过程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随着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维的确立,问答法教学颇为盛行。有的人称问答法是各种教学法的一把钥匙,教学的艺术性全在于如何巧妙的提出问题。提问的艺术,反映了教师水平的高下。提出的问题要在精巧上下功夫,有计划的选择最佳问题,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以便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积极性。问题问得好,提问得法,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变接受为探索,变被动为主动,真正做到在教的主导下成为学习的主人。质疑可以使学生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激发起探求新知的欲望,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能以较高的效率全面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根据教材特点,运用各种质疑方法,努力创造问题情境,消除学生质疑的心理障碍,提供质疑契机,教给质疑方法,让学生有法可循。对重点语句进行质疑;对标题进行质疑;对矛盾处进行质疑;.对篇章中的详略安排,叙述顺序的变化,标点符号运用质疑;甚至对课文插图质疑,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例如笔者在教《济南的冬天》一课时,在充分的预习之后,学生的疑问一个接着一个“小山把整个济南围了个圈,只有北边缺着点口。”作者为什么这么写?是不是存在着语言上的错误?“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有那么宽敞……”这一自然段和济南的冬天没什么大的联系,我把这一段删掉行不行?“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这一句作者为什么这么说?”等等,他们正用“?”这把钥匙开启智慧之门。经小组讨论——解决——记录——作答——教师点拨,他们理解了,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只有北边缺了点口,这一句是作者的语言习惯,在生活中我们有时说话,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这一自然段,在文中起着过渡作用,删掉反而觉得文章不够完整。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有的学生说是冬天的反衬结果,河边是白雪,反而觉得水藻真绿;有的学生说,这句话是为了突出水藻在冬天不结冰的水里看上去最绿,也许在济南的其他季节里,并不很绿……经老师点拨,学生理解这句主要是作者的主观感受。理解了通篇文章之后,学生们又冒出了许多新奇想法:这个说,作者在文中最后一句写“这就是冬天的济南,”要是文章的标题也写成“冬天的济南”而不是“济南的冬天”这样不就更扣题了吗?那个说,作者要是任选济南其他的一个季节跟冬天对比来写,就更能突出济南冬天的特色和韵味来……一个个联想的火花在闪烁,课堂是属于孩子们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大胆质疑,使“有疑——释疑”的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参与,自我探求知识的过程,才能孕育学生创造的能量,点燃创造的火花。

(4)创新教学

教学的至高境界是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具体目标”和“教学过程”中都规定了在教学实施过程要采取新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探索创新,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我在施教的过程中,能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正确处理了课程教材和教学这一矛盾,既要遵从教材,又要超越教材。使我从课程教材的被动执行者,变为主动研究者,把课程教材的创新与教学的创新结合起来,实现了教与学创新的统一。

例如我在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将课文处理为“一曲童年时代的恋歌”这样更能贴近学生的生活,激起他们的心灵共鸣,吸引学生探究学习。我带领学生在文中的后部分“三味书屋生活”中挖掘使人怀念的童年生活,内容仍然很丰富,老先生很严厉,但也不乏善良,从不罚跪,从不用戒尺打人;生活枯燥,但也时有乐趣,可以折腊梅花,捉苍蝇、喂蚂蚁;读书乏味,但可以画画,作指头戏……这样处理合乎初一学生的实际,更容易使学生接受。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合理,适当地取舍教学内容,吸纳最新的人类文明、文化成果,开阔学生视野,陶冶情操。

4. 实施效果

新的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施,一改昔日“一言堂”的“填鸭式”教学,教师重在指导、启发和引导发现。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形成师生共同探讨、研究、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在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下对学生“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教会知识,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新课程标准提出:“将科学探究作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突破口。”重视新教法的引入,使课程教学在师生互动中愉快地完成。让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所设的问题最有情趣;让学生的理智受到挑战,对自我有更高的期待;让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对所学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发现知识的个性意义,在这样的情境教学里,他们会学得更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5. 巩固措施

继续加强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不断地向他人学习,在自我更新教学理念的前提下,大力推广和实施新式教学,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下,愉快的获取新知,全面提高综合能力。

篇10

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幼儿园用优质的教育促进幼儿健康成长,这对幼儿教师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教师自我发展意识的增强,幼儿教师主观上也要求自己不断成长。专业成长离不开继续教育,而继续教育的方式影响着继续教育效果。探究行之有效的幼儿教师继续教育方式,理论上能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有关幼儿教师继续教育和专业成长的相关理论,实践上能使幼儿教师和各级部门选择合适、有效的方式进行继续教育,在感兴趣的、相对宽松的氛围中更好地调动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观愿望,形成自我发展的内驱力。每位教师的成长必然促进幼教队伍整体师资水平的提高,从而实现优质的教育。

一、现状分析

(一)研究现状

众多研究者普遍认为,继续教育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教师职业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我国“教师继续教育方式”的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教师继续教育方式的研究较多,有的已形成系统的培训模式,我国很多学者也对此开展了研究。目前在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分类有以下几种:(1)郭景扬的导师模式、课程培训模式、专题研究模式、研训一体化模式、校本培训模式、案例教学模式;(2)姚继业、陈邦峰的中小学全员练功模式、中小学骨干教师培养模式、中小学学科基本功培训模式、校本培训模式以及区域资源共享等;(3)张家祥的新教师培训模式及学科教师培训模式;(4)易长发的新任教师在职培训模式、以课程为基础的在职培训模式、以学校为中心的在职培训模式、短期进修在职培训模式。

针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方式的研究,我国已形成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如董随东提出的十五种校本培训方式:“示范一模仿式(师带徒)、现场诊断式(微格式)、专题讲座式、问题探究式、案例教学式、情境体验式、自学一反思式、主题组合式、任务驱动式、行动研究式、网络交流式、教科研年会(论坛)式、学校与教师教育机构合作、校际合作式、‘校本一区域’联动式。

以上模式可迁移运用到幼儿教师继续教育中来。但仔细分析会发现同一学者所归纳的几种模式并不是采用同一种分类标准,几种模式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包含、交互混淆,比如“案例教学”就是“校本培训”的一种方式。所以,在参考学者们的研究成果时更要深人思考。

2.我国“幼儿教师继续教育方式”的研究现状

我国针对幼儿教师的继续教育尤其是方式的研究还不多。李圣丽指出:“幼儿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课程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多种多样。在教学形式上主要采用专题讲座,讲述与研讨相结合,集体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辅导相结合,院内学习与幼儿园岗位指导相结合,参观学习指导见习和指导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在教学上,主要采用了讲授、自学、讨论、辅导、答疑、实践练习等方法,并根据需要配合使用录音、录像、幻灯等现代教育手段。

杨继红指出“培训中……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讲述法·练习法、个别辅导法、自学指导法”。

刘占兰的研究表明我国幼儿教师在职培训的发展特点与趋势:“在职培训的方式上,由单一的讲授式走向探究式、体验式等多种方式的综合运用;在职培训的模式从专门的院校集中封闭式培训模式向院校集中培训和各种专题研训相结合的开放式培训模式转变。

已有研究成果只能启发我们的思路,因为已发表的论文的只是作为课题研究的一小部分,成果较笼统;有的只针对某一种具体的方式进行阐述,介人不全。且研究对象大多集中在中小学教师身上,虽然成果可借鉴到幼儿教师继续教育中来,但幼儿教师毕竟不等同于中小学教师,其工作性质、知识层次、学习特点与中小学教师有着明显区别,也将导致继续教育方式的不同。

(二)湖南省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

2007年7月至12月,课题组对湖南省长沙、常德、岳阳、吉首、湘潭五个地区近1259名在职幼儿教师进行了关于继续教育情况的问卷调查,抽样对象覆盖政府办园、集体办园、民办园等。被调查的五个地区基本代表了湖南省内发达、较发达、不发达地区,可以反映我省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见表1)。

1教师学历层次偏低,需要学历提升

表1显示,我省幼儿教师第一学历偏低,这样的学历层次显然离“专业化”、“研究型”的要求很远,难以满足幼儿教育改革的需要,必须提升学历层次。最终学历为中专及以下的逐渐减少,期望成为大专、本科、研究生的逐渐增多,这让我们欣喜地看到,幼儿教师已经看到了自身差距,有学历提升欲望。

2.教师学习机会不均,期望继续教育

调查中,有48.2%的幼儿教师认为“掌握专业知识,适应本职工作”是“参加工作以来,遇到工作上的最大困难”,分别有48.2% ,42.4%表示“肯定会”、“可能会”参加继续教育学习,表明她们对参加继续教育有强烈的愿望,但学习机会不等(见表2)。

有28.6%的人长达8年时间没参加过业余培训,值得思考。当然,不排除有教师参加工作还不满8年的情况,但对于要求高素质的教师来说,缺乏继续教育显然不利于教师专业成长。

3.继续教育力度不够,需要加大投人

对于“当前,幼教师资整体水平不高,政府部门应采取哪些措施”的问题,有44%的人认为要“加大幼儿教师的培训力度”,反映我省幼儿教师继续教育需要加大推进力度。

4.继续教育内容多样,针对性可加强

我省幼儿教师最想参加的培训依次是:技能技巧、教法、教育理念、科研、其它,分别占45.5% ,22.4% ,14.8% ,14.2% ,3.1。虽各方面内容都有人需要,最能体现教师多方面个人素质的技能技巧还是占到被调查人数的第一位。认为当前幼儿教师急需的培训依次为:幼教改革45.1%,音舞美技能37.9%,幼教理论知识36.2%,其它7.8%。可见,在教育改革潮流冲击下,作为改革的身体力行者,幼儿教师需要了解改革信息;而音舞美技能、幼教理论知识这些本该在职前的学校教育中莫定扎实基础的专业技能与理论,已然成了幼儿教师急需解决的薄弱环节,也间接反映出幼儿师范教育的不深人、不全面。因此,继续教育的组织部门,应该从幼儿教师的现实需要出发,有针对性地选择继续教育内容。

5.继续教育方式有变化,但还需丰富创新

从问卷结果来看,我省幼儿教师参加成人教育学习的主要方式为:46%参加函授,23.4%参加短期培训班,23.3%参加自考,54.8%的人觉得最好的培训方式是短期培训。看来受工作时间的影响,幼儿教师只能短期离岗。

从与省市幼教专家的沟通中,我们还了解到很多幼儿园已逐渐开展园本教研、园本培训,通过课例研讨、专题讨论、专家讲座等多种方式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虽形式有变化,但形式和内容都还需更丰富、更有效。

二、幼儿教师接受继续教育方式的特点

(一)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

1.繁琐。幼儿园教师的工作非常具体、繁琐,生活护理、教育教学、保育保健、安全等等,事无巨细,但必须到位。

2.高活动性。无论教育教学还是生活护理,室内还是室外,幼儿教师都必须让孩子在自己视线之内,而孩子是好动的,教师上班时几乎无法坐下片刻。

3.高坚守性。幼儿需要教师的呵护,而安全问题更让教师时刻都要全身心投人。认为“工作中最怕,发生的事是—安全事故”在调查中高达97.2%,足见幼儿教师工作时精神的高度紧张。

(二)幼儿教师的学习特点

1.比较感性。幼儿教师以女性为主,女性的特点导致幼儿教师的学习较为感性。

2.易于共鸣。由于感性,学习中容易引感共鸣。

3.基于经验。学习内容和方式结合实践,大多指向问题的解决。

4.缺乏系统。学习时间不集中,常导致幼儿教师学习比较零散,缺乏长远规划,处于补需状态,常常“书到用时方恨少”。

5.对纯理论学习缺乏兴趣。我省76.6%的幼儿教师第一学历为中专及以下,较低的起点导致幼儿教师理论底蕴普遍较薄,对理论性太强的学习不感兴趣。

(三)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特.x

根据幼儿教师职业和学习特点,继续教育应具备以下特点:

1.参与性。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我听了,然后我就忘了;我看了,我就记住了;我做了,我就理解了。”简单一句话阐明了旁观与参与的效果截然不同。幼儿教师感性、易共鸣,更要强调参与性,才能在体验中积极主动地建构新经验。

2.园本性。应能解决幼儿园实际问题和教师的困惑,改善实践,服务本园。

3.互。强调合作学习,构建学习共同体。

4.引领性。由于现有幼儿教师理论水平不够,培训如缺少专业引领,易导致幼儿教师的学习停留在经验层次上。何况相对其他行业人员来说,幼儿教师视野相对狭窄,需要在理念上有人引领,开拓眼界,提升高度。

5.实效性。培训要有效率、出效益,使教师有收获,能够改善教师工作实践。

6.可持续发展性。培训的过程不仅应该使教师获得期望的知识、技能和新经验,而且应该使教师获得自我发展的能力,获得不断的自我改善,获得基于角色专业优势的创生能力。

三、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方式及运用

通过文献分析、访谈了解、问卷调查、行动研究、总结经验等途径和方法,本研究认为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可根据多种标准进行分类。依照词典对“方式”一词的解释,我们从形式和方法两方面分类表述。

(一)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形式

1.教师个体自发的

(1)学历教育。通过自考、函授、成人教育、远程教育等形式获取大专、本科甚至研究生学历。

(2)阅读学习。①书本阅读。分专业和非专业阅读,有条件的教师可到图书馆广泛阅读。②网络学习。网络具有随机性丫决捷性、交互性、超时空性,网络学习能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拓宽视野,使教师迅速把握最新教育信息,中国幼儿教育网、新思考网、各地教育信息网都是不错的选择。

(3)自我反思。自我反思着眼于终身学习思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一下”,而是教师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认真反省、深人思考和分析。反思能帮助教师形成独立探索、自主学习、自我反思的能力。“教师反思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反思、教师角色地位的反思、教育教学知识内容方面的反思、教育教学活动组织与开展过程的反思。教师反思的方法主要有教育日志、教育案例、教育叙事、教后记等几种。

2.幼儿园组织的

(1)园本教研。园本教研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专业素质,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和办学层次。它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案例分析、教育会诊等,仅以最常用的课例研讨、集体备课为例简要介绍。①课例研讨。这是幼儿园最常用的一种园本教研形式,即以一个个具体的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而展开探讨,重点解决活动中存在的某些问题,将备课、说课、授课、观课、评课融为一体,研究活动成功之处,也分析不足的原因和改进的措施。课例研讨又分一课多研、同课异构、异课同构等多种形式。一课多研即对同一个教育活动,多次组织、多次研讨、层层改进;同课异构指同一教育内容,由不同教师设计与组织,比较不同教师对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教学效果;异课同构即采取相同的教学设计和流程来上不同内容的课,以探讨这种教学设计和流程是否具有普通性。②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注重发挥教师的同伴互助作用,汇聚集体智慧,着重解决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把握和处理。一般操作程序:个人分析教材、备课、主备课人说课、相互讨论、集体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一反思、完善教案。集体备课可分层开展:全园性集体备课,一般由幼儿园业务管理者组织;年级组集体备课,可由年级组长或教师轮流组织;分项教研组集体备课,一般由教研组长组织。 (2)园本培训。园本培训是由本园组织发起,以幼儿园为培训基地,以本园教师为培训对象,整合各种培训资源的一种继续教育方式。①师徒结对。是一对一的个体培训,由本园职级高、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导师,指导青年教师的实际工作。落实导师制的流程为:公示担任导师的条件。教师自愿报名担任导师一公示导师名单、青年教师与导师双向自愿结对、导师与青年教师分别制定培养计划和成长计划。双方根据职责、计划实行帮扶、检验帮扶效果,评选优秀。②专题培训。以大家关注的、最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为培训主题,从点上人手,面上突破,形成专题。组织者根据主题层层引导,帮助教师逐步理清思路、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法,“如何说课”的培训即采用了此种形式。为提高家长教育能力,我园在家长开放日中增加了“向家长说课”环节,但老师提出疑惑:向家长怎么说课?培训组织者沿着“概念解读(什么是说课?)、意义探讨(为什么要说课?)、方法讨论(如何说课?)、案例分析(如何面向家长说课?)”的思路引导教师逐步分析,通过探讨、交流,教师明白了面向家长和同行两种不同对象调整说课内容及方法。③分层培训。由于年龄、工作时间、经验水平参次不齐,整齐划一的培训不能满足每位教师的需求,分层培训必不可少。但同一年龄段、同样工作年限的教师在水平上不尽相同,有的非常优秀、有的却还不能独挡一面,我园实行新教师、教坛新秀、骨干教师这样的分层标准。④分类培训。根据岗位开展分类培训,可按管理者、班主任、晚班老师等分别培训。

3.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

(1)园际合作。①联片互助。根据园所地理位置上相互靠近,由上级部门协调,将相邻几所园化为区域性园际合作体,建立学习共同体,达到资源共享、相互促进、经验推广的目的。②送教下乡。一般由教育相对发达地区园所选派“名、优、特”教师,深人到农村地区,以专题报告、教学观摩、专家咨询等多种形式进行现场展示,给农村幼儿教师提供拓展视野、模仿学习的机会,逐步达到名师资源全省共享的目的。湖南省教科院就经常从长沙省级示范性幼儿园中抽调优秀教师及活动送到益阳、宁乡等地,有效地推动了当地幼教事业的发展。③对流。为发挥各级示范园的引领和辐射作用,也为提升落后地区及园所的教育质量,教育行政部门可将示范园与其它园建立对口帮扶关系,持续、稳定地实施交流。如湖南大学幼儿园定期帮扶长沙县福临镇幼儿园,专门制定了“扶助计划”,明确了具体帮扶的岗位、时间、内容,并确定责任人,保证帮扶到位。④跟班学习。一线教师或管理人员到较好园所的对应岗位进行全程跟踪学习。2007年娄底一位副园长到湖南大学幼儿园跟踪学习园本教研,亲历了一个教研活动从收集问题、甄别问题、确立研讨点、设计方案、实施教研、反思教研的全过程,融人式的亲身体验让她感慨万千:“以前只知道要搞园本教研,却不知道到底怎么做,这次全程参与让我豁然开朗。”

(2)教科研年会(论坛)

如岳麓区常组织“园长论坛”,交流观点,共同促进。

4.由社会机构组织的

各省、市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培训中心等社会团体常常举办各种继续教育活动。

(1)参观考察。组织机构在会前联系几家优秀的、有特色的幼儿园作为考察点,然后向各园发放培训通知,组织报名者前往参观考察。这种方式教师最感兴趣,因为考察园一般在教育、经济较发达地区,如上海、深圳,能够获得较新的幼教信息,拓宽教育视野,能激发自己工作的创造力。但幼儿园要注意在考察归来后组织教师交流,这样既能资源共享,还可使外出学习不流于形式,不让考察变为旅游。

(2)优秀活动展示。这是颇受一线教师喜爱的继续教育方式,湖南省教育学会婴幼儿教育专业委员会每年都面向全省举办几次这样的活动,如“我与名师面对面”。社会机构或民间组织以幼儿教师继续教育为主要职责,开展的活动形式灵活多样。他们常能敏锐地抓住市场需求,满足幼儿园需要,探宋才‘些与时俱进的话题,如“如何开展高效的园本教研”、“怎样提升幼儿园的核心竞争力”等。

5.由师范院校组织的

调查对象中,有21.4%的人认为“当前幼教师资整体上水平不高,应该采取的措施是‘提高幼儿师范学校学生的毕业水平”’。可见,教师在师范院校并没有打好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那么,师范院校既要加强全日制在校学生的专业管理,还要在幼儿教师“回炉”的过程中,保证开设的成教班、长线短线自考班、在职研究生课程班等真正起到丰富幼儿教师理论底蕴、夯实理论基础的作用,而不是以产生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

(二)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方法

根据我们的研究,在继续教育施教过程中运用较多的方法有:

1.参与式培训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个体在活动中的自主性和参与度是影响活动效果最为重要的因素。参与式培训重在让个体的认知、情感等卷人群体活动中,通常采用头脑风暴式小组讨论,组织者随机将参加培训者分成几组,每组内分工为召集者、发言者、记录员、时间控制员和噪音控制员五种角色,针对某现象或问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产生思想碰撞,进一步创造新思想。它给了每位教师发言机会,避免“带耳朵不带脑袋”现象,最能促进教师主动学习。当然,如果参与人数太多,组织者不易控制会场,导致分组讨论走过场,使培训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参与式培训的人数不能过多,30人以内为宜。

2.案例教学法

通过对一个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习者对特殊情境进行讨论与分析,从中获得实际解决问题的经验和能力,并迁移到新的情景中解决同类问题。

“案例教学分为案例形成和案例运用两个阶段,案例形成包括前期准备一确定主题、情景描述三个步骤,案例运用包括案例引人、案例讨论、诊释与研究三个基本过程。”闭例如在一次“关于教育论文的写作”培训中,组织者在每一个环节都呈现了合适的案例引导教师分析,仅以“教育论文的选题”环节为例:先出示多个文章标题,引导教师比较分析“好在哪里,不足是什么”,然后展示若干较好的标题,之后归纳选题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帮教师获得了选题的关键经验。由于案例接近真实情境,可以直接借鉴,学以致用,这种方法应成为园本培训的一种基本方式。

3.情境体验法

就是在培训中创设一种情感和认知相互促进的教学J清境,让教师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有效地获得知识和情感体验。该模式的一般程序是:创设问题情境、展示问题情境、教师情境体验、总结转化。这种培训抓住了幼儿教师比较感性、易于产生情感共鸣的特点,使教师对所学习的内容通过体验获得深刻体验和感悟。这种方式的培训效果较好,易于被教师接受,可多使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