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24 17:37:2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校园体育文化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奠基人顾拜旦认为:体育具有高度的教育价值,是人类追求完美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教育是奥林匹克的核心内容,是奥林匹克的出发点和归宿,百年来,奥林匹克运动始终致力谋求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相结合。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作为一种世界文化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和亲和力,它丰富的文化内涵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奥林匹克文化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有着最好的结合点,特别是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对中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产生很大的影响,奥林匹克文化的传播与中国学校体育文化的发展形成互动,交融并进,近一步提高了中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品质和精神内涵。奥林匹克运动所体现的精神代表着现代体育文化的发展方向,而中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应当成为世界奥林匹克运动的组成部分,应当用奥林匹克精神来引导和构建中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奥林匹克精神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都具有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进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性,二者都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和融合性。奥林匹克所倡导的锐意进取的体育精神,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提供了一定的价值尺度。奥林匹克精神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有着强有力地促进作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又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弘扬与传播有着极大地推动作用。
(三)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心理品质
今天的普通中国人对体育的认识理解一般都不深,体育并没有真正融入到国人的生活之中。因此,提高大学生对体育的认识理解和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心理品质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肩负的重要使命和责任。应该把体育从传统观念的单纯增强体质转变为将体育视为改善人类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和手段。体育是人“全面发展”的指标,而不仅仅是一种技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需要摒弃以功利为取舍的价值取向,重新认识体育对人的健康精神的养成作用,是最重要的人文精神。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使得社会对大学培养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则是现代人格的重要标志之一。钟秉枢在《体育运动与现代人格塑造》一文中指出,现代人格的形成和培养,从根本上讲还要归结到人的自我意识培养上,即提高自己了解自己情绪的能力。这正是体育教育所强调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加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现代人格的形成有着积极的影响,培养良好的健康心理品质也正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目的所在。应该围绕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构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随着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不断改善得到提高。调查显示,构建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会产生巨大的心理感染气氛,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对体育运动的浓厚兴趣,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动机,并积极地参与体育锻炼。
(四)中华武术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
中华武术是最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体育项目,同时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缩影。其深厚的文化积淀、独特的运动风格,博大的内容体系以及复杂的功能结构已经超越了强身健体,是西方体育文化所不具有的。学者们研究认为,应该构建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武术文化氛围,培育和建设校园武术文化精神,形成武术文化的精神凝聚,吸引更多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武术运动的锻炼中,能够有效推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向丰富、健康、积极方向发展。大学生是对文化特别敏感的群体,对中华武术文化的崇尚是武术在高校开展的优势。武术可以培养坚毅、豁达的精神和健全的人格。武术更讲究修身养性,也就是道德的修养。武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其很强的竞技性、娱乐性、吸引力和凝聚力是其他体育运动项目所没有的特质,丰富的文化内涵,决定了它的社会作用。宣传中华武术,激发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把武术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必将有力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进程。
我党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角度提出了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目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复兴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实现中国梦的前提条件。通过阳光体育运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不仅仅是每个家庭的梦想,同样是整个民族的梦想,这要是阳光体育活动开展的初衷。
(二)阳光体育运动进一步推动学校体育工作
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角度出发,开展了覆盖全国的阳光体育运动,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也在各级学校同步进行。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是推动学校体育课程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活动效果的重要手段。
1.教师队伍在整个阳光体育运动中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要想实现阳光体育运动的目标,离不开体育教师队伍,反过来讲,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也能够促进体育教师队伍的发展和完善。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对整个阳光体育运动的精神、内容以及学习方式等各个方面都要有极高的造诣,这必然会提高体育教师队伍的素质和素养。
2.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离不开政府相关部门的财政支持,要求相关部门提供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相关经费,而足额的教育经费必然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热情。
二、阳光体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体现
(一)阳光体育为校园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
从实质来讲,阳光体育是一种教育教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阳光体育的开展所代表的一种学校文化对于整个学校文化的建设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学校的文化内涵,能够体现出学校以及整个师生的精神面貌。总之来讲,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推动了学校文化建设,能够极大地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二)阳光体育是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和推动力
学生身体素质是全面素质提升的基础环节,而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能够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因此,阳光体育运动所代表的一种文化就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如果脱离了学生的身体健康,那么校园文化的建设就无从谈起,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必然大打折扣。因此,以阳光体育为代表的体育运动就成为学校建设校园文化的重中之重,在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以及校园文化的建设中要特别注重课外运动的组织和指导,通过加强课外运动来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体育竞争是学生综合素质竞争中的一个部分,也是最为基础的一个部分。总之,阳光体育运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和基础部分,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必然会对校园文化建设提供重要的保障和支持。
(三)阳光体育是反映新时期校园文化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窗口
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来带动学校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发展,通过阳光体育运动,不仅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校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发展,同样能够促进学校其他工作的顺利进行,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效率。通过阳光体育教学的窗口,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能够体现出学校的秩序管理以及其他各个方面的情况,因此阳光体育运动是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
三、阳光体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独特功效
(一)阳光体育有利于创建新时期校园文化的生动性和丰富性
阳光体育以国家意志的形式强势进入学校,开启了新的体育教育模式,在国家政策的强力推动下“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课外文体活动时间”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多年不见的充满活力与激情的体育锻炼场面重现校园内外,阳光体育为校园文化带来生机。
(二)阳光体育有利于改变新时期校园文化的封闭性,增强开放性
为了在一定程度上保持校园文化的纯净性而采取封闭式教学,给校园文化带来了极大的弊端。阳光体育活动的大范围开展,能够从各个方面增进学校文化建设以及教育教学的开放性。一方面可以通过各种手段使得学校和社会的互动增多,通过吸收社会文化生活中积极的部分,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弥补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不足之处。另一方面,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本身具有很大的开放性,通过阳光体育运动,使得学生积极向社会学习。在阳光体育运动中,学生不仅仅能够与社会进行接触和交流,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样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也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宽广的学习平台。
大学生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当代社会的需求,随着校园体育文化进步,校貌精神,学术严谨、环境优雅以及建筑的布局、体育的设施。同时也表现出体育品德、体育能力和体育团队的精神,学生在特殊群体中肯定起到非常的重要意义。学生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作用,在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中起到重要性作用。
1.2社会体育学生融入校园体育文化重要意义
大学生在校园整个教学实践中,通过传统的体育文化传承下来的,使体育文化精神的历史积淀。学生在校园里造就和培养人才,同时传承与创新能力、品德锻炼以及团队合作精神有着作用。同时也对遵守法纪、争强体质、强身健体。特别是社会体育对学生的生理与心理,愉悦与乐观。育人与促进学生文化知识、开阔知识面、能力创新人才。
2社会体育学生在校园体育文化实施途径
2.1科研方面途径
教学科研发展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只在科研发展观,才能使学生在精神上,物质上反映出校园的风貌和校园体育文化传承。只有在体育教学科研发展,国家才能在各个领域生存,那么体育成绩在能提高,才有国家的影响力,这一切都要通过体育场馆先进的条件,优越的环境条件。学生才能科学的训练出好的成绩,同时还与临边共享体育资源,开发共建享受体育设施。最后来服务与人们。通过体育运动训练与培训活动的内容与形式。校园体育文化才发挥出它的场地、器材优势和人才优势而怎样服务于社会用于到市场后,再促进校园体育的发展。就必须不断吸纳新的科学文化知识。开展各种科学知识讲座。
2.2物质精神方面途径
学生在校园体育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精神面貌的一种具体体现。它不但在外貌表现上给人们全体教职工精神状态的反映出的,也是校园风貌一种约定的规范,比如:校园的每年的必定举办的田径运动会,各个社团、协会每学期的举办的各种的球类比赛,用体育竞技比赛来促进学生积极向上,拼搏的精神,促使学生精神面貌的体现。这也是历年来体育活动传承下来的文化精神,给学生精神面貌和竞争意识形成和培养是分不开的,这样的竞争意识和精神面貌的一旦形成后,必定产生强大的向心力和集体凝聚力,这也是凝聚力的力量都是通过体育文化的传承而得到的,因此,体育文化更加显示校园体育文化的巨大的辐射作用的,也是心理和生理上推动力,这种能量将对校园教职工在各自的岗位的工作中能积极进取保持坚强的意志能力的。
2.3多视角发展途径
校园体育文化要通过多元化体育活动形式,数字化多媒介网络通信将为校园体育文化营造和更加广泛的体育文化信息,对学生点击鼠标就能看到和马上了解到世界的体育发展信息,互联网把世界的体育信息传播到校园体育文化里面,使学生了解世界,从而改变着学生自己的行为,来熏陶着学生自己的行为和情操,和大学生自己的健身目标。校园学生除了在学校上体育课外,还会在课外进行体育锻炼,都是一种有约束行为,要培养人才素质和教学的故障制度约束着,这也不能对每个学生管用。重要的体育文化的价值观在学生心灵深处形成一种定势,构建出一种相应机制。只要外部诱导信息已产生,就能得到相应并快速转化为行为,这种有效的约束是值得提倡和发扬的。当下承担着对学生已经是信息网络时代,要不断更新的知识和信息,使知识的编码、储存、传输、扩散的速度极大的提高,但方式也极大的简捷。通过体育文化教育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服务。
2.4校园体育人文发展路径
学生在校园体育文化它独有的创造和可创造性因素,比如:体育文化素养的全面提高,给学生提供更好的独立思考活动的机会和氛围,留给学生有较大的创造空间和环境。改造场地和更换器材,改变运动场所的方式,更新竞技比赛的规则,创造新的活动方法,不断刷新新的纪录等等都与校园体育活动密不可少的关联的。未来国家栋梁人才将是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文化内涵深的新兴群体,而通过校园体育文化的熏陶,校园体育教育对大学生的培养,在校园中营造出文明健康、高品位的文化氛围的和精神面貌氛围和环境。锻炼身体振兴中华,锻炼身体保卫祖国,这些都是校园体育文化精神的内涵所在,对校园体育文化产生着巨大的正能量。
3社会体育学生在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目标
3.1鉴赏能力熏陶
鉴赏能力的熏陶,学生要会欣赏与分析能力,那么体育鉴赏与艺术是分不开的,理解成欣赏,它主要还是在分析,只有分析透切,才能达到鉴赏欣赏的目的,培养学生提高自我的文化熏陶,艺术本来就是人类情感和想象力为重要特征之一,把握好并反映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学生还可用肢体语言来表达。所以说体育也是情感、人文和动作来表达的出来的,两则有着和谐的共同之处,它们是人类实现活动和精神世界的形象反应,它即满足人们多方面的审美需求,也给人们的精神领域起着潜移默化,在校园体育文化的深化发展中,培养学生艺术熏陶,也是提高大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和鉴赏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艺术熏陶,提高校园体育文化的品位是非常重要的。
3.2社会体育学生人文熏陶
学生人文熏陶,首先情感上想象力上发展,学生要用全新的发展思维去看待社会及国家。那么就要通过活动形式的参与,从中感到周边的人文素熏陶,以师生在潜移默化影响着,在校园怎么样熏陶的学生的人文素质。通过在校园中参与的各种讲座,参与社团活动,来加大对体育课作用的广度和深度了解认识,不断参与人文精神,提高师生的人文素养。营造一种生动健康、文明的体育文化氛围。同时给学生提供体育发展才能的空间和天地培养学生体育文化活动的组织和策划能力。增加学生自己的知识的储备和深度的了解。人文熏陶来影响和带动围边师生朋友。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思想教育体系,大学阶段这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在校学生教育者承担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
3.3社会体育学生对校体育文化的传播
要在校园体育与体育文化传播,校园体育文化将成为培养社会体育学生人才的重要基地,这也是国家、民族的兴衰和国家存亡的重要基地,校园体育文化必将是一个核心长久培养基地,它将和师生健康利益结合在一起的,因此在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整合过程中,为实现新的目标所以在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意意识的培养基地。
体育无论是在学生眼中,还是在老师眼中,都有被忽视的风险,而通常所宣扬的素质教育,换言之就是学生的全面发展,都与体育文化的学习息息相关。所以,如果轻视了体育教学,降低了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关注度,那么体育教学工作就会受到阻碍,学校的文化建设也会受到不利影响,最严重的不利后果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成为了梦幻泡影。因此,在今后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校方领导、老师以及学生的重视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否顺利,提高各方对体育文化建设的关注度和重视程度是实现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2.加强体育课程的全方位建设是实现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最基本、最直观的形式就是关于体育课程的设计和安排,学校通过体育课程的设置传授关于体育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同时还能通过体育竞技将理论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深化对体育学科和体育精神的认识。高校校园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加强体育课程的全方位建设,继而带动和实现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2.1加强体育理论教育。目前,高校在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体育理论课教学课时不足,教学内容没有实际意义且带有片面性,使用教材没有统一标准且带有随意性,教学形式单一、枯燥等问题。针对上述情况,高校在今后的体育课程设置中应尽量保证体育理论课教学的课时数量,不能对理论方面的学习一带而过或者直接跳过,老师在教学中应主动积极的研究、创新理论教学的课堂教学方式,增加理论教学的趣味性。此外,校方应尽量采用统编的理论教材,增加教学内容的实际操作性,形成覆盖全面且技术操作实用的教学效果。
2.2加强体育技术操作的指导。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体育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这已经不足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实践不仅是认识的基础,而且还能进一步深化认识,因此,体育教学工作不能仅限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加强体育技术操作方面的指导同样重要。在今后的体育课程设置时,除了为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留足课时,还应组织大量的体育课余活动,例如有针对性、有计划性的举办各类专项体育活动的知识讲座,同时利用校园网建立专门的体育文化网站,老师可以网上与学生进行直接交流和互动,利用互联网和课余活动来加强体育技术操作的指导。
2.3通过开展校外竞赛实现体育文化的交流和互动。校内体育竞技不仅可以丰富学生们的课余体育文化生活,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全面提升身体素质,而且还能推动体育技术水平的提高。所有话说有比较才会有进步,校内体育竞赛的参赛队伍和选手毕竟有限,为了更好地取长补短,及时发现自身所存在的弱点,和其他高校进行友谊赛是提升自身体育技术水平的有效途径,所以,可以根据自身的体育技术水平和师资条件,组织代表队,加强训练,积极参与高校之间的体育竞技比赛。这样不仅能扬长避短,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促进体育技术水平的提升,同时也能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实现体育文化的交流和互动,促使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更上一层楼。
3.完善体育设施是实现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
进行体育活动依赖于体育场地和基础设施的利用,没有完善的体育设施,体育教学就会支离破碎,体育文化建设也会存在漏洞。在文化环境的构建中,物质是基础,物质是前提,物质是保障。无论是体育理论教学的教授,还是技术操作水平的提升以及体育竞赛的开展,这些都离不开体育设施,体育场馆的建设,体育用品的统一购置,这都是实现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因此,各高校在扩招的同时,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体育设施的建设也应该同步进行和增加,虽然达不到世界先进水平的要求,但是高校也应该尽力改善和更新学校的场馆设备和体育器材。
4.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是实现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有力支持
我国的体育文化建设与世界其他先进国家的体育文化建设存有较大差异,想在短期内与其他国家齐头并进并不现实,但是,国内各个高校可以通过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来逐步完善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然而,我国的体育文化建设现状以及基本国情都是与其他国家存在差别,因此,各高校不能一尘不变的照搬照抄他国的有益经验,而是应该再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提出逐步递进的改革措施和整改思路,以求与世界其他先进国家的体育建设尽快接轨,为高校学生的体育活动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
体育场馆、器材等校园体育物质因素是校园体育文化建构和发展的基础,是客观保障性条件,但随着扩招规模的进一步加大,许多高职高专的体育场馆和设施建设明显滞后。陈功在《广西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现状研究》中指出:没有建立好的体育教学氛围,体育教学设施不健全、体育器材单一等严重地阻碍了学生的发展需求,学生所需求的体育器材、设施不到位导致体育活动无法进行,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逐渐丧失了对体育的热情。周军在《浅议高职院校体育文化建设》中指出:学校对于体育的投入对于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当前,高职高专为了本身的生存仍然在不断地扩招,学生的数量呈不断增长趋势,但高职院校体育场馆、器材及师资队伍建设相对滞后,所投入体育经费与学生数量相比明显滞后。施小花在对徐州地区“升格型”高职院校体育现状调研后中指出:徐州地区“升格型”高职院校虽然已实现从中专到大专的跨越,但在体育教学条件、师资队伍建设、体育设施的投入、学校体育组织与管理等方面却依然停留在中专层次,难以满足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
1.2高职高专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建设缺乏规范性和保障机制
校园体育制度文化是联系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中间层面,包含教科研、大学生竞赛、社团建设等诸多方面,制度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学校体育制度的完善与否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根本保证。高职高专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建设进程中,由于学校主管体育的专门机构没有独立建制,普遍挂靠在“基础课部”之下,无权进行学校体育制度、规划等方面的全面策划,导致体育活动的保障机制缺乏。2012年9月《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程考核标准与办法(高职高专)》出台,标准设立了诸多考核内容,其中在组织保障一条中提出:体育部(系)须为独立建制的二级单位,机构设置合理,服务、管理人员配备齐全,说明学校体育主管部门必须拥有制定学校体育各项制度的自。而笔者在《高职类院校体育特色项目的构建及培育策略》一文中对江苏省13所高职高专院校进行调查,体育部独立设置的院校只有7所。李明在《湖南省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中所调查的湖南省的63所高职高专,也仅有8所院校体育部独立设置。“体育部”没有独立设置,制度保障体系缺乏,导致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构建计划缺乏或计划落实不到位。
1.3高职高专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方面的引导缺位
精神文化层面属于校园体育文化的高级层面,包含体育宣传、师生对体育的观念及对体育的态度等。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导向是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之路,旨在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因而,当前高职高专院校更为看重学生的专业技能,以赢得较高的就业率,而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所忽视。高职高专体育重在培养兴趣,以兴趣带动学生参与体育的热情,在参与体育活动、参与体育社团、参与体育竞赛中体验体育的魅力,增加未来适应社会、与人交往的能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价值观。当前,高职高专院校体育精神文化方面面临体育赛事少、体育讲座少、体育知识的展览少及体育雕塑少等诸多内化学生理解体育的因素,导致学生对体育认知有失偏颇,感受不到体育所蕴含的力量,学生对体育的态度不冷不热,不积极参与体育活动,致使学生认为现行的高职体育无法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无法内化他们参与体育的动力,高职高专体育精神文化层面的强化势在必行。
2高职高专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路径
1)加大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的建设力度,创设无障碍参与体育活动的条件。打造优质的校园体育文化必然要重视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环境的建设,加大体育场馆的建设力度,提高体育场馆的利用率,体育器材要满足学生的多样需求,体育教师的配备要趋于合理,尤其要为学生创造无障碍参与体育活动的条件,打造集功能化与实用化于一体的现代高职高专体育物质文化环境。
2)加大体育部门独立设置的推进力度,建立健全体育管理制度。以高职高专公共体育课程考核的建设目标为主要方向,推进体育部门的独立设置,使体育部门拥有主管校园体育活动发展规划、制度建设的权利。健全的管理体制可为学校制定各项体育制度、规划等提供有力的保障,也为学校有组织、有计划地完成体育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能有效提升教科研、运动队管理、体育竞赛、体育社团建设的规范性。
3)打造优质的体育环境、情境,内化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和审美观。体育价值观决定着体育文化模式发展路径的设计,决定着体育文化模式和体育文化发展的选择,体育价值观、审美观等都是体育文化形成的内化因素,并以稳定的思维定式、态度制约着校园体育文化的形成过程。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属于“内浸”式文化,所以首先要做大做好对体育的宣传,让“体育标语”无处不在,时刻“浸润”着学生的心灵,让参与体育、参与锻炼,成为一种时尚。其次,学校体育管理者和工作者应该“群策群力”,发挥集体智慧,举办形式多样的体育文化教育活动,不定期地举办一些改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讲座或报告,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体育的精神、力量,拓宽学生的体育文化视野,使学生树立“体育是一种文化”的理念。
4)着力打造富有鲜明“职业特色”的体育文化。愈来愈多的研究者发现:高职高专体育文化应形成自己的职业特色,以专业特色为主要建构点、以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为主要的建构目标,突出“特色”体育文化来引领高职高专师生员工。以高职高专院校“业群式”或“职业性”体育课程为基础,以学生就业所需的体育技能为主要目标,着重从院校类别及专业特色寻找“特色”体育文化的建构点,“以点带面”,打造品牌,形成品牌效应,形成具有院校自身特点的校园体育特色文化。
1.1体育校园文化能够增强师生凝聚力
由于高职院校体育校园文化的产生是全体师生员工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这一文化一旦形成就会通过各种形式的体育校园活动对高职院校的各方行为主体产生影响。体育校园文化能够为不同角色、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群体提供较为宽松的生活氛围,在各种类型校园体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不管是领导者还是工作人员均会被这种自己参与构建的文化氛围所感染、所吸引、所聚合,由此,高职院校的师生员工在这一过程中产生行为趋同,形成以校园为主体的群体意识,从而增强师生的凝聚力。
1.2体育校园文化能够推进学生社团健康发展
各种类型的学生组织和学生自发形成的社团是构成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重要因子,体育校园文化的产生与发展能够对学生社团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推动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随着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体育运动在高职院校的不断引入和兴起,体育现代化进程不断加深,在高职院校的学生社团中出现了诸如街舞社团、交际舞社团等更加活泼生动的社团,对学生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学生在各种形式的社团活动中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掘自身的潜能,感知身体美和心灵美的交融,并为走出校门走入社会后奠定较强的交际基础。健康的体育校园文化能够促进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社团和体育活动中,更加充分地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体育运动,增强身体素质,锻炼强健体魄,健康学生心理。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高职院校的体育校园文化能够推动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
1.3体育校园文化能够促进学生交际能力提高
高职院校学生在参与校园体育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和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教师、职工、学生产生交集,在一过程中学生的交际能力能够得到有效提高。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校园体育运动既锻炼了身体,又在与陌生人交流的过程中为以后走向社会打下了交际能力的基础。在高职院校的体育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学生承担着重要责任,学生通过自身的体育实践为校园体育文化进行具体而深刻的诠释。
2高职院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途径
正是因为体育校园文化在高职院校的发展中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对学生的发展、高职教育改革、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强高职院校的体育文化建设才显得刻不容缓。
2.1始终抓住高职院校的自身特点
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时间设置等方面均有其自身特点,发展高职院校的体育校园文化必须要始终抓住高职院校的自身特点特别是高职体育的特点。在高职体育教学过程中要选择与高职院校自身办学特点和办学定位相一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通过加强体育教学的特色推动体育教学成为本校的窗口和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发展高职校园体育时要特别注重体育课程改革的作用,通过加强体育教学改革,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推动课堂体育成为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最重要和最生动的表现形式。
2.2实现校园文化与体育文化的结合
校园体育文化必须要校园文化和体育文化有机融合。在高等职业院校发展体育文化,要把结合点放在高职院校的历史变迁和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上。高职院校虽然自身发展时间较短,但是一般都有着历史较为悠久的前身,从高职院校的历史着眼,发掘在本校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文化特质和体育精神,从而与当前的学校实际相结合,推进二者的融合。高职院校体育文化的形成必须具备自身的特色,根据高职院校自身教学和建设的特点构建本校的体育文化史,以历史作为依托开展体育文化的建设。
一、前言
随着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技术和局域网技术的发展成熟,出现光纤及高速网络技术,多媒体,智能网络,逐渐发展为以Internet为代表的互联网。互联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人们足不出户,借助网络就可以了解到世界各地的时事情况、风土人情、交通旅游、天气资讯、体育赛事等等,所需要了解的信息都可以了解,人们的生活已逐渐离不开网络。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它既可以满足人的生理健康需求,又可以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同时也是一种社会文化需要;既是一种健身娱乐的方式、方法,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影响。世界范围内高水平竞技体育所产生的广泛社会影响就说明了这一点。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认知程度也在逐步提高,体育文化也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借助网络向学生传播体育文化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途径。
二、校园体育文化的内容
2.1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范围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是人们在教学和科研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即学校的师生员工在体育教学、健身运动、运动竞赛、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和拥有的所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以及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王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这种特定的文仕氛围是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校风校纪、生活方式等内容相联系的。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的文化现象,校园体育文化和校园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构成了校园文化群,它又与竞技运动文化、群众体育文化一起组成了广义的体育文化群。
2.2校园体育文化的特点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形态之一,具有强烈的个性,它来源于社会大文化,以社会文化为其背景,滋生于社会而又不同于社会文化的一种特殊文化,因而它又具有自己的特殊功能。校园体育文化的灵魂与核心就是校园精神,而校园精神是深层次的群体意识,又是群体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是校园群体共同的价值认同、价值取向、心理特征、行为方式。有人把学术文化比作校园精神文化之首,而把体育文化看作是校园精神文化之躯。因此,体育文化作为校园精神建设的一种途径和形态构成了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三、网络对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播影响
3.1网络更新了体育教师的思想观念
网络教学是一种开放的教学方式。它给体育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促使帐育老师不断努力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学习并运用网络教学技术。并且它使体育教师的主体地位发生了改变,它丰富了教学的形式,使学生参与体育教学过程,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同时网络教学的发展要求体育教师更新思想,需要体育教师将眼光放远,认真学习网络体育教学技术、制作网络体育教学课件,真正去网络中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体育教学素材与资料,加强与他人的交流与合作。
网络教学使得体育教师调控课堂教学的能力更强,在网络教学中,课前体育教师依照教学的内容与要求,自定体育学习的顺序、结构等,设计整个学习过程;课后体育教师可以即时对每位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辅导,随时一对一,一对多的复习指导,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3.2网络提高了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充分发挥了自主性
利用网络进行体育教学使学生的兴趣提高,热情高长。借助网络技术,将体育的的一些经典赛事和技术动作进行采集,通过电脑界面亲切,图文并茂,声像同步表现出,大大吸引了学生,使学生的学习态度也发生了改变。如在讲授太极拳技术动作教学时,可以很快的介绍其动作技术要求,结合动态的图形,使f生很快就了解技术动作运行方向,不断的重复观看技术动作,并进行模仿技术练习,很快的掌握动作,这些是体育教师课堂无法做到的,在网络中轻而易举就可以做到了。还有在进行篮球裁判法教学时,借助网络进行裁判规则讲评,了解基本的裁判规则后,结合激烈的现场篮球比赛,辅以及时的规则讲解,使枯燥的理论知识讲解变得不再枯燥,发挥了体育运动的魅力,因而丰富了体育课堂教学,使学生感受到学习体育的趣味。
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最大的发挥,网络体育教学最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老师组织体育课堂教学,课堂上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锻炼的方式和方法,自己独自进行练习,老师在学生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进行指导,使课堂教学变成以自我学习为主。例如在学期开始的时候,可以通过网络了解本学期的体育的授课计划、体育考核项目、以及体育各项考核的标准,考核时间和每次课的任务,学生就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个人的学习计划,有步骤的实施,并加强课后练习。这样学生的体育锻炼就变得有计划、有目标,从而能够很好的完成体育课程学习任务。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3.3网络促进体育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
利用网络进行体育教学,首先使体育知识传授方式发生了改变
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教学,首先教师要根据体育教学内容及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等确定正确的体育教学目标。其次,进行适当的教学设计。再根据需要取材,完成一个内容丰富多样的体育网页。其中需充分考虑到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学习环境。例如体育课程设置,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体育教学的整体课程计划,其次是学年计划和学期计划,然后根据学校学生的特点制定教学目标、考核项目和考核标准。接下来体育教师根据教学班级的特点,制定课时教学计划和目标,体育教师依靠课前设计,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课堂上指导学生学习体育知识要点,引导学生科学的进行体育锻炼,从而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
其次体育知识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传统体育教学中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的体育知识传授。网络体育教学中,面对学生的是计算机和丰富的网络世界。其中体育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学习过程中,学生登陆体育教师的体育网页学习知识,可以在网络中寻找相关体育知识资料、在网上就学习的问题和同学相互交流。例如在进行排球战术教学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逐一学习多种情况下的进攻和防守战术,学生可以自己动手设计战术、在网络中通过动漫或FLAS日形式进行演练,体会自己设计战术的合理性,带着极大的兴趣通过尝试动手动脑通过实战演练去解决问题、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提高,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果学生对体育的一些技术动作一时不能理解,可以看提示,看示范分析,也可以呼叫老师请求个别帮助。总之通过网络体育学习的灵活性得到了加强。使体育教学变为体力与脑力并重,同时整个网络体育教学过程中很少有老师强加的成份,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高层次体育自主学习。
3.4网络推动了群体活动的开展
群体活动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群体活动,校园体育文化是不完整的,离开了群体活动,校园体育活动就失去了凝聚力,就失去了它吸引人的魅力,所以开展好群体活动,是一个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随着科技的发展,如何利用网络开展好群体活动成为了学校体育部门研究工作之一。
群体活动开展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宣传和动员,而网络是一种最好的宣传工具。目前学生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网络,大多数的信息都来源于网络,群体活动的宣传公布于网络中,学生可以了解,校园体育活动开展的情况,可以在第一时间参与到体育群体活动中来。另外校园体育群体活动直接参与者毕竟是少数,观众和支持者才是主体。目前有些学校就利用现代科技,对学校的重大体育群体活动,进行现场转播或采集图像资料通过网络使学生能够在第一时间知道群体或动开展的情况,动员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群体活动中来。例如每年一次的大型校运动会,通过网络使学生了解各项比赛比赛进行的情况,从而决定自己支持的对象,提高了学生参与体育群体活动的热情,有利于推广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
四、充分利用网络推动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播
4.1建立专题性体育网页,增强师生之间的合作课堂教学,学生学习的体育知识是有限,再加上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学习效果未必理想。制作优秀的体育新闻网页、体育学习网页、体育宣传专题网页,在校园网上,让学生通过访问校园网,在线学习体育知识,在学习和自我锻炼的过程中,可以将自己的体会于网络中,进行共享。这样通过学习、网上探究、师生之间的协作精神加强了,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4.2建立名师BBS论坛,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意
根据学生的参与体育活动的情况,安排体育教师坐客BBS论坛,与学生进行交流、探讨。例如可以讨论如下主题:“你喜欢上什么样的体育运动项目”,“与老师共评球赛”,“你是怎样看待你的健康”等。通过讨论,学生会把自己的想法呈现给体育老师和同学们,体育老师会对学生的观点做评述并提出合理的建议供学生借鉴。这样就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了解,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感情,达到共同促进利用网络学习的目的。
一、校园文化
体育是高校的一门必修的课程,学校里除了正常的学习上课之外,还有很多课堂以外的东西,在这里我们来了解一下校园文化。每个学校都有它特有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与学校相伴而生,但人们对校园文化的认识则相差甚远,因此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大不一样。诸如,校风、学风、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等,仍然是每个学生关注的热点,社会各界议论的话题。体育对于校园文化来讲,它们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在体育界则更是一个热点。
近些年,人们对校园文化的谈论很多,各界的人士在这方面有很多的研究,但对什么是校园文化却尚未形成很一致的认识。综合各家之见,主要有三种看法:一是狭义的理解,认为校园文化就是学校的艺术教育和学生的课外文化活动。其主要内容就是对学生传播艺术知识、进行审美教育,组织各类文化艺术社团,开展各种文化艺术活动,丰富校园生活,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道德情操和审美观点。这种观点实际上把校园文化限于美育的范畴。二是广义的理解,认为校园文化是学校在建设和发展中所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包括办学中的硬件和软件、外显文化与隐型文化两部分。这种认识的显著特点就是认为校园文化不仅包括非物质文化,而且包括了物质文化;认为诸如学校的教职工队伍构成和状况、教学科研设备状况、学校的校容校貌等都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表现。三是介于广义和狭义之间的理解,认为校园文化仅包括学校的思想、意识、观念、习惯及情感领域。这些人士认为,校园文化是在一个学校范围内,在长期育人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念、社会心理、审美情趣、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及与此相关的校风学风。
对上述三种看法,我们认为各有其长和其短,不能完全同意。我们理解的校园文化用简单的语言来表达,是指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与行为规范。我们认为,校园文化是一种管理文化、教育文化及微观组织文化。
二、体育与校园文化
提到校园文化,人们觉得看不见摸不着,难以把握。其实校园文化贯穿于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并通过人们的这些行为表现出来。课外体育活动既是校园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所以说体育在校园文化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体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作用,体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是以愉悦的、娱乐的形态出现的,它是一种能让人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怡身养心、提高修养的活动,它能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教益,因而受到大多数人的欢迎,所以体育活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内教育的重要补充。
作为体育这门学科来讲,在学校里主要表现为体育课活动、体育代表队的活动及群体性体育活动等。体育课是体育教师根据体育大纲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对相对固定的学生所实施的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体育课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有组织的教育的过程。
体育代表队是学校有关部门组织的学生运动队,可以把学生中的体育尖子和骨干组织起来,通过他们的“提高”来带动全校学生的“普及”;还可以通过参加各种体育比赛,加强校内外的交流,沟通校际之间、学校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也可以争取在体育比赛中获得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在这方面树立学校的形象,振奋广大学生的精神。
学生群众性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主要载体,是学生课外活动的主要形式,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之一,学生群体活动的开展,要坚持“以普及为主,重在参与”的方针,注意调动基层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同时加强指导和帮助。
在长期群体性体育活动实践中形成了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当你在适当的时候走进校园时,体育锻炼场面展现在校园的多个角落时,这时你所感到的绝不仅仅是体育本身,还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
三、体育对校园文化的构建
体育与校园文化的关系,我们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使体育能更好地服务于校园文化,构建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呢?
(一)体育校园文化活动的途径
1.体育节
体育节一般有“体育周”和“体育日”两种形式。
“体育周”是集中利用一周下午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开展各项体育活动。除了体育锻炼、体育表演、体育比赛、宣传教育等内容外,还可以开展诸如体育专题讲座、体育演讲比赛、体育知识竞赛、图片资料展览等活动。它不仅可以活跃“体育周”的气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文化活动。
“体育日”一般是学校结合有意义的节日,以一天或半天时间开展体育活动。由于时间较短,可举行各种专题讲座或图片资料展览等活动,也可举办一些小型分散的体育文化活动。
2.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
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可表现为全校性活动、班级活动、兴趣小组活动等,通过各种组织开展体育文化活动。
利用年级、班级、小组活动来开展体育文化活动时,首先应处理好体育锻炼和体育文化活动的关系。既要完成体能锻炼的任务,又要活跃课间和课外活动气氛,要认识到体育文化活动对提高学生锻炼意识和积极性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3.体育课
广义理解,体育课也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这里强调的是要利用体育课的时间,加强体育文化的宣传,学习体育文化的知识。不仅把体育课理解为教育的组成部分,还要把它理解成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这是认识上的飞跃,也是体育课内容充实的依据。
4.日常教育
把校园体育文化体现在校园与每个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第一是校园体育文化媒体宣传,利用标语、板报、广播等宣传媒体,宣传校园体育文化;第二是校园体育文化渗透,这是指学校的任何领域均要渗透一些体育文化的精神。谈到学习,就要宣传学习与健康;谈到劳动,就要宣传劳动与健康;谈到思想,就要宣传精神与健康,使校园体育文化深入人心。
(二)展开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方式
1.知识讲座
体育知识讲座是丰富学生体育知识的重要手段。讲座内容可配合体育教学任务、国内外体育比赛、体育形势、体育项目介绍等。
2.组织体育比赛
分观摩校内比赛和校外比赛两种,由于条件所限,在观摩国内外高水平比赛时,可组织学生在校内通过录象或电视实况转播来观摩比赛。组织学生观摩比赛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丰富其体育知识。
3.体育知识竞赛
学校组织体育知识竞赛具有简单易行等特点。教师可充分利用所掌握的体育知识,组织班级、年级甚至全校的体育知识竞赛活动,以提高学生对体育文化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
4.演讲比赛
演讲比赛既可以宣传体育文化,又可以提高演讲者的写作水平、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配合其他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一起开展。
5.图片资料展览
可利用板报和橱窗等定期或不定期展出。内容可以是专题,也可以是一般知识介绍,或者与体育形式教育配套。
6.发挥媒体的作用
体育文化的传播需要媒体的配合。校刊、校广播站、黑板报等均是媒体传播的主要方法。媒体具有速度快、传播面广的特点,可介绍有关体育消息、新闻、政策和法规性文件、学校体育工作计划和学校体育活动信息等。
(三)培养观摩体育比赛能力的方法
通过培养观摩体育比赛能力的方法,使学生增长体育知识,促进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提高对体育的兴趣,从而使学生更多参与有关体育方面的活动,在校园里形成一种独特的体育风气,展现校园体育,促使校园文化的发展。
观赏体育比赛是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热爱体育活动、欣赏体育美等的重要手段。使学生更好地欣赏体育比赛,提高学生对体育知识和运动的兴趣,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变“看热闹”为“看门道”
了解基本规则、学习技战术知识,是欣赏体育比赛的前提,除了在教学中介绍,还可以利用体育知识讲座、图片资料展览等手段。
2.培养学生体育活动的兴趣
培养学生观赏体育比赛,首先要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让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满足,观赏体育比赛与观看文艺演出、电影一样,同样能产生强烈的情感,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
3.观摩比赛
观摩比赛可以分为观看录象、观看电视实况转播、现场观看等几种。学校内组织观摩有一定的优越性,观看前可对所观摩项目的规则、技战术特点等做适当的介绍,使学生在观看时熟悉比赛内容,激发学生观看的兴趣。
4.组织讨论
观摩比赛不是凑热闹,通过观摩可使学生学到许多东西,如运动员的拼搏精神、勇猛顽强的作风和集体主义精神,以及优美的体育动作等。观摩后组织讨论可使学生对比赛内容有进一步的理解,提高观赏水平。讨论可对某一方面进行分析,也可对整个比赛进行评述。通过学生的发言,教师从中也可了解学生的观摩能力及其对规则和技战术的认识,从而发现问题,以便更好地进行辅导。
5.组织专题讲座
提高学生观摩能力还可以组织一些专题讲座,如,如何欣赏足球比赛、体操比赛是如何评分的等。专题讲座可在观摩前或观摩后进行,也可以结合规则和技战术讲解等。
6.组织体育知识竞赛
学生观摩比赛的能力也可以通过组织体育知识竞赛活动来提高。在观摩比赛前后,组织有关知识竞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增进知识,使观摩活动受到良好的效果。
通过上述培养观摩体育比赛能力的方法,使学生增长体育知识,促进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提高对体育的兴趣,从而使学生更多参与有关体育方面的活动,在校园里形成一种独特的体育风气,展现校园体育,促使校园文化的发展。
综上所述,以上一系列的措施和方法,把体育融入校园文化当中,使体育在校园当中形成一种特有的文化,也就是体育文化,进而使校园文化的建设更快、更好、更有特色。
参考文献
[1]张德,吴剑平.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3.
1 对校园体育文化的理解
现代体育与现代教育两大人类文化体系交汇处,生存着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这就是校园体育文化,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教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体育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它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范围里,广大师生员工在体育活动过程中所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校园体育文化指学校师生员工在体育教学、健身运动、运动竞赛、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和拥有的所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狭义的校园体育文化则指人的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的文化现象,它和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构成了校园文化群,它又与竞技运动文化、群众体育文化一起组成了广义的体育文化群。校园体育文化可分为三大类即意识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校园体育意识文化主要反映在体育的观念、精神、道德风尚、知识等方面;校园体育行为文化表现在体育教学、健身锻炼、运动竞赛、体育制度、体育规范等;校园体育物质文化表现在体育建筑、雕塑、环境、场地、器材、服装、用品等。由于校园体育文化内容丰富,它的外延具有广泛性,其内含赋予这三大类文化中。
2 校园体育文化的特点
2.1 指导性特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高等院校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级专门人才,要求学校必须正确引导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做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人才,这是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决定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也要服务于这个政治方向。校园体育文化中,应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南,全面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锻炼生活方式,坚持开展高品位的校园体育文化,引导学生向着正确方向奋进,使群体的思想和行为表现出积极向上的风貌,从而推动高校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
2.2 高层次特点。校园体育文化的主体作为现实的或未来的高层次的专门人才,他们不满足于简单的,传统的跑跑步,打打球,而企盼从事创造性的体育活动,创造出崭新的精神产品和文化财富,以符合时展的需要,大学校园内蓬勃兴起的体育文化节,体育科技知识讲座、健身健美协会、武术、太极拳、气功协会、球迷协会、足、排、篮三大球俱乐部以及棋类俱乐部、民族传统体育协会等说明了这一点。从主观上讲,师生生活在各种文化信息最集中的环境中,较多地受到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他们重视精神生活,喜欢思索人生、探讨社会、研究高校体育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描绘中国体育发展的前景。从客观上讲,校园体育文化成为多种文化意识的温床,在这里,思想容易产生,观念容易更新,校园体育文化浸透着师生强烈的创造意识和表现欲望,闪烁着师生新奇的思想火花,可见,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中的每一个成员既是体育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又是体育文化的接受者。
2.3 健身与娱乐的特点。校园体育文化大多以“余暇体育”的形式进行,即“指人们在假日或闲暇时所进行的体育活动”,校园余暇体育的内容包括的面很广,如早操、课外体育活动、校内外体育、体育旅游等。余暇体育在项目选择上有较大的灵活性,现代大学生不满足跑步、打球了,网球、体育舞蹈、桥牌、棋类、溜冰、健美、健身等这些寓乐于体育之中的项目在校园内已悄然兴起,作为增强学生体质的主要内容,有专家认为每周单靠90分钟,要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是不可能的,而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体育文化不但时间比体育课时间多,且随意性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运动兴趣、身体状况,选择适合的项目,从这方面来讲,余暇体育更有利于“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
3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3.1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必要性。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指学校师生员工在体育教学、运动竞赛、体育宣传教育、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它贯穿于学校的各项体育工作之中,培养、熏陶着大学生的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发挥着育人功能。而当前体育教学偏重于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略了体育精神的培养,这既不能适应培养现代人才的需要,也无法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热情。再则,各项体育工作缺乏整合效应,严重制约了体育的育人功能的发挥,这主要体现在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各自为阵,缺乏相互之间的主动协调和配合。因此,学校体育教育不能把目光盯住跑、跳、投、打球、踢球上,体育教育的根本还在于体育文化,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形成一个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整体,进一步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3.2 意识文化的建设。校园体育意识文化集中反映了文化主体的精神、道德观念、知识等,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应积极倡导健康的体育精神,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拼搏进取精神,敬业笃学精神,竞争开拓精神等,把体育精神与学风建设融为一体;在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中,以公平竞争、遵守规则,尊重对手,求真求实的体育道德精神来培养,教育和感化师生、师生的体育道德是对体育目的自觉反映,它在体育的实践中产生,校园体育文化为体育观念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一、校园文化及其作用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学校的体现,是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也是学生文明素养、道德情操的综合反映。校园文化建设反映了学校的综合办学水平,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因此,倡导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始终是高等学校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校园文化又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种具有引导性的亚文化,一种特殊的社区文化,一种精神文化。从其构成上看,它是以物质条件为基础的载体文化和以人文为中心的人和社会精神文化的统一。校园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培养一专多能的跨世纪、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同时大学校园是多种新思想、新思潮、新观念、新信息最先接受、传播或诞生的场所。这种氛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具有巨大的育人功能。它可以促进大学生认识人生、认识社会,学习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扩大知识领域。校园文化又具有导向功能。如讲座、学术报告、知识竞赛以及各种文化活动,对学生有直接或潜在的导向作用,深刻地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心理趋向和行为规范。开发创造功能,课余文化生活补充和丰富着课内的学习,并有力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多方面发展,如科研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组织工作能力等等。除此,校园文化氛围还具有娱乐调节功能。娱乐是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活跃、调节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生活,增添生活的情趣。娱乐的同时也在提高人们的艺术欣赏能力和文化素养。寓教于乐是校园文化教育功能的延伸,可以陶冶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培养良好的个性品格、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激励凝聚功能,校园文化可以提高人们对学校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激发师生拼搏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
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能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首先,通过校园文化的熏陶,可以增强学生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兴趣,促进自身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及思维方式的改变。第二,可以弥补大学人文学科课堂教育的不足。第三,加强校园文化是丰富自身内涵的重要形式。利用校园文化活动,既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又促进学科专业的深化,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创造一种和谐向上健康文明的环境氛围,形成良好的校风。
二、校园体育文化及其作用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范围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是人们在教学和科研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即学校的师生员工在体育教学、健身运动、运动竞赛、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和拥有的所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以及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这种特定的文化氛围是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校风校纪、生活方式等内容相联系的。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的文化现象,校园体育文化和校园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构成了校园文化群,它又与竞技运动文化、群众体育文化一起组成了广义的体育文化群。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形态之一,具有强烈的个性,它来源于社会大文化,以社会文化为其背景,滋生于社会而又不同于社会文化的一种特殊文化,因而它又具有自己的特殊功能。校园体育文化的灵魂与核心就是校园精神,而校园精神是深层次的群体意识,又是群体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是校园群体共同的价值认同、价值取向、心理特征、行为方式。有人把学术文化比作校园精神文化之首,而把体育文化看作是校园精神文化之躯。因此,体育文化作为校园精神建设的一种途径和形态,构成了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校园体育文化的作用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更是在广大师生直接参与和精心培养下发展起来的。它对改善学生的智能结构,加强学校与社会的交往,传承、借鉴人类社会的文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1)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校园体育文化是存在于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中的文化形态。公平竞争、团结协作、自强不息、自信不止是体育精神的精髓,它以其特有的魅力与作用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强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更成为校园文化对内、对外展示的窗口。“更快、更高、更强!”、“团结、友谊、进步!”、“重在参与”、“公平竞争”等奥林匹克精神,其魅力就深藏在体育文化的底蕴之中。体育及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中最活跃、参与人数最多、开展最广泛、持续时间最长、对人产生极其深远影响的文化活动。为数不少的高校通过体育文化的营造对校风、学风建设取得显著效果。如三峡大学,学校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着力营造人文、科学精神相融合的校园文化,使学校思想政治状况、宣传舆论氖围、师生文明素质、校园综合治理等方面均呈现出新的气象,促进了教职员工的交流与沟通,增进师生员工的团结和深度融合。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高校的培养目标就是把大学生培养成为集知识与技能、智慧与体魄为一体的全面型人才。大学校园的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深深地影响着一代代学生的成长,弘扬“诚信,奋斗,进取、创新”的办学精神,对提升一个学校的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氛围、培养学生健康成长中体育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推动校园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中,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发挥了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2)体育文化节是建设校园文化的主要形式之一。如今举办体育文化节,已成为校园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成为高校“弘扬体育精神,倡导人文关怀”的窗口,成为广大学子施展个人才华,发挥各自特长的广阔舞台。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在学校范围内营造一种健康文明、团结向上、高雅清新、竞争有序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体育文化节是传播价值观念的最佳载体,是激发学生体育兴趣的有效手段。体育文化节,是体育的感性与文化的理性相结合,融体育知识、体育游戏、体育表演、体育比赛、体育征文、体育绘画、体育摄影等多种体育相关活动为一体。以体育活动为载体,为师生提供一方舞台,以公平竞争、团结协作、拼搏进取为宗旨,以“健康、快乐、文明”为目标,来培养师生的体育道德素养。由于体育节具有浓厚的节日气氛,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能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通过体育文化节,使体育不仅仅成为一种
身体锻炼、增强体质的手段,更是一种享受、一种快乐、一种体验。这种热烈而激情的文化氛围吸引更多的人关注、支持、参与体育运动。除此,让师生们树立新的体育理念和科学的健身方法,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使体育成为人们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举办体育文化节的宗旨之一。
2.校园体育文化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校园体育文化是营造学校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不可缺少的内容,是推动校园文化发展的最有力的催化剂。体育运动是体育文化发展的主要载体,它不仅能起到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在体育运动中所崇尚的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的道德风尚;尊重自己、尊重他人、自强不息、自信不止的道德品质;促进相互交流、相互协作的精神。这正是我们所应追求的人文精神。校园体育文化不仅具有丰富体育知识,修身养性,传播健康方法,营造健康向上、积极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给学生搭建了充分展示才华和特长的平台。更重要的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了学生人格的完善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提高了大学生的品德修养。在弘扬积极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熏陶中,在忘我的拼搏中,锻炼了意志品格,陶冶了情操,心灵得以净化,人格得以升华。这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将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3.体育文化在大学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