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临床教学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4-25 15:46:5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医学临床教学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医学临床教学论文

篇1

2开展临床药学,提高用药水平的举措

2.1药师参与医师查房,参与药物治疗

药师要深入临床一线,通过查房了解患者病情;同时参与药物治疗,发挥药学专业知识给予医师合理用药建议,以弥补医护人员对药物性质特点的不全面了解;还可以参与给药方案,提供用药咨询服务,对患者进行合理用药指导。

2.2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促进安全合理用药

安全用药是保证合理用药的基本前提,对药品的不良反应进行监测是保障用药安全的重要措施。因此,通过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的收集整理,并反馈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就能及时避免药品不良反应发生。

2.3加强治疗药物监测,给予给药方案

对治疗指数窄、毒性反应强的药物,不能用临床指标进行评价,如地高辛;特殊情况要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如婴儿。在这些条件下,以技术对血药浓度进行监测及评价,根据患者情况,给予给药方案并提出指导意见。

2.4建立药品安全警示制度,提高用药安全

开展临床药学医疗机构可以建立药品安全警示制度,药师根据整理出来的药品安全信息,了解院内临床用药安全情况,查找不足与隐患,并及时向上级通报,以防微杜渐。

2.5加强药学科研研究,提升药学服务水平

临床药学机构可以在培训药师的基础上,把药学科研纳入议程,坚持临床服务临床的原则,提倡药师与临床医护进行密切联系,并互助开展药学科研,以共同提高服务水平。

2.6加强临床药师专业培训,保障临床合理安全用药

药师要时刻加强自身专业知识培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并积极参与查房,设计给药方案,与医护人员进行协调、沟通、交流,掌握患者病情资料,给予患者对药物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药性等方面的指导,避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最大限度保障临床用药合理、安全。

2.7加强制度建设,保障临床药学工作顺利开展

篇2

参照欧洲、北美的有关模式,开展“标准化病人”项目,培养出60余位标准化病人志愿者,广泛应用于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神经病学、精神病学的课程与考试。由于标准化病人胜任“病史与体检提供者”“评估者”和“反馈者”等多重教学角色,对学生临床思维、知识掌握、临床技能、职业化程度、人文关怀素养等能力的教学与评估都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二)医学在线考试与辅助教学系统的研发与使用

在交大生命学院的帮助下,设计并形成一套利用网络终端的考试与教学系统。学生可以利用该系统进行有针对性的自我测试,并得到反馈。通过对知识掌握的评估,了解自己的程度及对知识盲点的及时提醒。不同学习阶段、不同程度的医学生,均可利用该系统有选择地进行反馈式学习。

(三)人文类选修课医疗沟通与职业行为等的开设与发展

2006年起,关注医学生特定能力的人文类课程纳入交大医学院的选修课:医疗沟通与职业行为课程在职业礼仪、医疗情景中的沟通、不同医疗阶段的伦理特征、发声和语言技巧等方面给学生以辅导;形体塑造课程则关注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掌握与理解、日常形体姿势等内容。这些课程的开设,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形象,对学生的未来职业生涯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四)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的设置与推广

随着标准化病人项目的建立,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在各模块的出科考试和毕业考试中得到广泛应用。由于考试可以根据具体的能力要求设置考站内容与规模,因此,可以对学生进行公平、全面的评估,并且考试结果对学生和教师都起到了积极的反馈作用。

(五)虚拟教学模式的开展和应用

虚拟仿真教学(Virtualreality)近年来已逐渐成为医学教育领域的新兴教学模式,是今后一段时间我国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重点。相较于传统的模具和在线考试系统,虚拟仿真有其明显优势,例如:高仿真可以提高操作的真实感,计算机系统可以记录并统计操作中的所有记录和数据等等。

(六)序贯化教学模式的架构和形成

在原有临床实习模式基础上,增设以诊断学和影像诊断学内容(心肺听诊、影像学读片、心电图阅读、化验单阅读)为主的实习前培训,并实施实习前考核;同时,在入科培训后增设实习入科考核。

二、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效果

(一)评估模式的改变,为医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提供了有效的评价和测量手段

用“结果性评价(OutcomeEvaluation)”逐渐取代“过程性评价(ProcessEvaluation)”成为医学教育评鉴的主流,关注医学教育“产出”的趋势也进一步导向着对环节质量(即医学生基本能力)的注重。2007年,教育部“本科教育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实施意见也指出,要“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同样突出了加强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由此,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是临床教学单位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序贯化实践教学模式是有效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符合临床医学教学规律

根据正常的学习遗忘规律和以往教学实践的经验,完成临床课程的医学生在进入实习阶段时,许多在一年多前学习的临床必须的基本知识已经生疏,直接进入病区工作会因无法迅速有效进入角色,从而减少了有效实习时间,也会对临床医疗安全形成一定的隐患。同时,对带教老师而言,只有学生的“基本功”扎实,才能向其传授更多更深入的知识和能力,否则只能停留在低水平的简单重复,影响到学生对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在临床期间的学习效果。因此,提升实习医师基本能力是提高实习质量的重要途径,进入实习前进行集中培训,符合教学规律中的重复原则;也使学生临床技能明显得到提升,以更高的初始水平开始实习,也必然会实现更迅速、更显著的成长,从而达到更高的程度,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篇3

二对网络学习与课堂教学整合学习效果的评价比较

临床医学专业2012级(对照组162名学生)与2014级(实验组152名学生)生理学课程期末考试成绩,发现实验组成绩明显提高(P<0.05)。再对实验组学生“网络学习与课堂教学整合的实施”进行满意度调查,结果表明:这种基于信息技术多层次、多方位辅助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信息素养的提高。网络学习与课堂教学整合的学习模式得到学生认可。

三网络学习与课堂教学整合存在的问题

调查发现,学生最感兴趣的网络学习资源是视频、在线测试、电子书等,而对配有图片、动画多媒体课件和学习导航不感兴趣。但若将全部课堂授课视频上传网络,既浪费网络资源,又浪费师生宝贵的时间,最好是借鉴MOOC经验,精心录制微课程后展示给学生。此外,部分高职生信息素养及网络学习积极性不高,信息通道有时不畅(网络),网络学习资源相对匮乏,师生互动不足,教师对学生的反馈滞后等,也是网络学习中直接影响其学习效果的问题。今后需针对以上问题逐一解决,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篇4

参考组实习生在临床教学中采用传统的带教模式,观察组在麻醉临床教学中采用循证医学教育,具体如下:实习生在临床麻醉中针对遇到的问题进行验证,查寻证据,并分级对证据进行评价,筛选证据,最后充分的运用证据。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针对循证医学的不同环节,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系统的训练。学生与教师共同诊察患者,根据患者的体征、病史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对需要解决问题进行问询,并给出相应的诊治意见,提出问题(针对治疗及依据的合理性询问学生)将具体资料库的使用告知学生,引导其正确评价所查阅的文献,指导学生将相关信息运用到临床中去,学生通过查阅课本、相关文献及咨询教师等,对其相类似的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询问,观察其可行性及可靠性。综合分析提出问题的答案,并在以后的临床实践中遇到上述问题能够准确的分析及运用。两组实习生实习结束时,均接受麻醉相关专业理论及临床实践的考核,分别为100分,分数越高,效果越好。

1.2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x±s),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组患者理论评分

≥90分41例(82%),60-89分9例(18%),平均分为(96.32±3.01)分,参考组患者理论评分≥90分26例(52%),60-89分19例(38%),<60分5例(10%),平均分为(80.19±2.56)分,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观察组患者实践评分

≥90分38例(76%),60-89分11例(22%),<60分1例(2%),平均分为(92.88±5.19)分,参考组患者实践分≥90分22例(44%),60-89分20例(40%),<60分8例(16%),平均分为(69.65±6.78)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篇5

2实验教学模式改革

为了改变由实验指导老师“抱着走”的传统教学方法,我们在本次实验改革别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实验开始前,将实验课件挂在教研室的网站供学生提前预习,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并设计实验方案。根据不同的抗原、免疫途径和剂量,有意识地将每班分成三个实验小组,从两种免疫抗原———颗粒型抗原和可溶性抗原入手,使学生在进入实验时就必须搞清楚这两种抗原的概念,促使学生不得不翻阅书本和查阅资料。在弄懂了实验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学生自己设计方案,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着手实施实验步骤,分析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以确保学生在实验时能够全面理解免疫概念、方法、效应机制等问题。本实验免疫的抗血清由于动物机体的差异,免疫的抗血清效价均不同,每一组的抗血清检测结果均未知,这就避免了同学之间抄袭实验报告的情况。“连贯性模块式”教学综合运用病原生物学、免疫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动物学等实验技术和方法;采用课堂内外相结合,学生为主体、以组为单位的项目制教学模式。具体实施过程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余时间来完成部分实验,学生对配制试剂、动物免疫、血清制备等过程都亲自操作,掌握了实验项目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开展本项目第2、3次实验上课要连续,不能隔周,因为凝集反应中的绵羊红血球要求新鲜配制,心脏抽取的溶血素要马上测定效价,补体参与的免疫反应试验要在第3次实验课完成,第2次和第3次实验课程安排时间要在同一天,分上下午完成,第4次实验安排免疫酶标、金标记技术测定和细胞免疫功能测定,在第5次实验开始前,学生继续利用这段业余时间进行可溶性抗原的免疫工作来提高抗体效价。对流免疫电泳和双向琼脂扩散试验则安排于最后阶段的功能检测实验中。本实验项目的每一个步骤都是学生自己安排,大大提高了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协同能力,增强其在今后工作中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3实验教学评价体系改革

本次改革的另一重点是对学生成绩评定系统的改革。每个学生在完成项目教学后要求撰写一份规范的研究小论文,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评分标准包括:方案设计、实验操作和习惯、团队合作能力、数据记录和分析、综合分析和科学思辨能力等内容。学生通过实验设计、实验记录、实验报告、实验讨论、结果报告这一系列的项目实施锻炼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明显的提高。

篇6

本文作者:陈亚明工作单位: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

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进入综合诊疗科培训的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是指完成了临床硕士课程学习的二年级研究生。他们已经完成了理论课程学习,有些已经在本科室接受了短期的临床培训。这些研究生来自口腔内科、合面外科、正畸、修复、预防等各个科室。年轻医生:为医院新招聘的刚研究生毕业来我院工作的年轻医生,来自医院各个临床科室,有些己经在相关科室进行了部分简单的临床操作训练。带教老师:由口腔内科、口腔合面外科和口腔修复专业资深临床教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组成的临床教学小组成员。

由2一3名带教老师组成教学组,对两类人员(研究生呢年轻医生进行带教培训)量身定做不同的教学方式:对于年轻医生,由于他们绝大多数已经获得口腔医师执业资格证书,进科伊始,就开始加强理论培训和全科思维的理论培训以及规范基本操作培训,并安排他们接诊病人,在临床诊疗工作中,在继续进行临床相关知识的系列培训的同时,老师做好示教工作,对典型的病例的诊疗方案进行讲解讨论,并按照对低年资住院医师的要求安排门诊工作,在他们遇到疑难问题的时候,老师及时给与解答和协助解决,并对他们的临床操作和诊疗计划进行评估。对于临床研究生,由2一3位带教老师组成带教团队,定期安排各种小讲座进行最初的训练,从最基本的临床知识传授入手,循序渐进,进行全科+专科思维和诊疗的规范化培训。

医院给综合治疗科的定位是:普通、全科、差异化服务,具体讲,就是根据年轻医生全科规范化培训的要求,以诊治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为主,老师适当示教一些疑难病例;对于就诊病人,不仅仅解决主诉问题,而是结合主诉,在和病人充分沟通的基础上酌情进行相关的全面检查,如全景片或口腔cT等等,制定详细的全科诊疗计划,和病人沟通后逐步实施。通过这样的思维方式和操作流程,希望能够做到“一椅到位,全面诊治,长期服务”。目前,综合科己经基本做到全科服务,早上八点到晚上九点的不间断服务以及节假日的诊疗服务,社会声誉度不断提高。日间诊疗室14张牙科综合治疗台,刚成立时平均日门诊量仅达40余人,业务量每月约40万,目前己经达到平均日门诊量100多号,月业务量突破90万,医疗投诉率为零,我们采用不固定椅子上班的模式,有效提高了椅位和各种医疗资源的使用率,科室各类人员相互团结协作,气氛和谐,大家心情愉快在一起相互学习交流,遇到问题协同作战去解决。为了解决人员数超过综合治疗台数导致综合治疗台不足的矛盾,我们采用不固定椅位上班的做法,即所有年轻医生带着工具箱上班,加上我们实现了中午连班、晚间门诊和节假日正常上班的排班模式,这样做,基本上实现了一人一椅操作,有效提高了椅位使用率。

对接受培训的研究生和年轻医生的调查结果显示:普遍感到在综合科得到了非常好的锻炼,弥补了过去课程设置和专科培训的不足,全科诊疗思维和规范化操作技能显著增强,克服了过去修复科研究生在修复科培训没有病人的弊端,也大大方便了病人,全科诊疗,一个病人的所有牙病都由一位医生或同科室医生诊治,有助于医生和病人之间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对破解实习医生和年轻医生病人不足这一难题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篇7

(一)研究对象。选择2009级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七年制)两个班级,分为一体化医学教育模式和传统模式组,各30人。一体化模式组男12例,女18例,平均年龄(20±1)岁,传统模式组男11例,女19例,平均年龄(19±2)岁,两组学生均接受相同的课程学习,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二)研究方法。传统教学组按照传统的方法进行教学,即完成理论课的教学后,按照教学规定时间安排临床测试;一体化模式组的教学方法如下:完成理论课教学后的第二天即进行标准化病人的练习,根据标准化病人的反映情况,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总结,上报理论课老师,理论课老师综合意见后,再有针对性地进行理论课教学。完成上述三个程序后,即安排临床测试。测试的病例选择: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病区患者的病史采集,要求如下:所有患者为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排除外伤,肿瘤以及结核等;受教育程度均在高中以上,能够清晰表达个人主观感受,并依从性较强。自2013年1至6月,共选取符合要求的患者30例,分别接收传统教学组和一体化模式组的病史采集以及满意度评分。满意度评分表分为:非常满意(5分),满意(4分),一般(3分),不满(2分)和较差(1分)。分别对完成授课以及完整采集病史时间进行统计。

(三)数据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二、研究结果

两组在教学时间中,传统教学组的时间为90min,而一体化模式组为160min。所有学生完整采集病史的平均时间传统组和一体化组分别为(36±12)和(20±9)min,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满意度量表,传统组和一体化组分别为(2.9±0.6)和(4.4±0.9)分,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

三、讨论

目前医患纠纷的发生率为98.5%,且多是由于缺乏良好沟通所致[4],而在医学院校中沟通能力学习是关键。但由于我国医学教育缺少医患沟通技巧方面的课程,一些医学院校虽然开设相关课程,但模式落后,缺乏有效的实践,教学效果多不理想。此研究建立的一体化的医患沟通教育模式,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与传统模式组相比,一体化模式训练的学生完整采集病史的平均时间,从(36±12)降至(20±9)min,而患者满意度评分有(2.9±0.6)升至(4.4±0.9)分,两者相比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一体化教育模式在时间上,前后衔接;在内容上,引入了标准化病人反馈机制;在形式上,以小组为执行单位,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上述创新均有效增强学生的医患沟通意识,并发挥学习主观能动性,但为完成教学目的,一体化模式组所花费的时间,参与人员和执行环节均明显增加。这提示良好的医患沟通教育模式的运行,需要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需要医学院校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员配比和具体实施方案。

四、思考

(一)政府财政性教育投入。我国早在1993年就定下的战略发展目标是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GNP总量的比重在20世纪末不低于4%,2012年财政部: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4%,这一步花了近二十年时间才实现。医学教育成本远远高于其他高等教育,国家在教育投入中并没有充分体现,部分医学院校不得不办成“综合院校”来维持生计,无限量扩招,无边际发展边缘学科,削弱了本应重点发展的医学临床阶段的教育。

篇8

1.2重视见习、实习过程中临床基本功训练优先选派英语口语较好的副教授以上教师脱产教学,除了全面准确采集病史以外,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神经系统体格检查的标准化培训[3],这是见习阶段的重点所在。首先让学生观看教学资料库中录制的神经系统体格检查的录像(包括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内容、方法、结果判断及典型的阳性体征),然后学生分组(每组二人)互相练习,老师示范、指导和纠错,最后进行总结、评价。未掌握者可借用体格检查工具课后继续练习,并在神经科见习结束时予以考核,力求每个学生准确掌握神经系统体格检查的方法。

1.3重视临床思维的培养例如每单元选择几个神经科常见疾病的典型病例,首先由学生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收集辅助检查结果,然后提出问题,共同对患者进行诊治。在此过程中,教师从旁引导、适当解惑答疑,并做最后总结,同事重视和相关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诊治方案的横向对比。对于讨论过程中有争议的问题或疑难问题,让学生课后查阅相关书籍或文献,在随后的见习课中再讨论。这样,不仅保证见习效果,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锻炼其临床思维,拓宽学生的医学理论视野。再比如,在实习阶段,我们一般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担任其临床导师,除了上述教学方法外,积极组织他们参加每周一次的“疑难病例讨论”,由学生提前熟悉病史,查阅相关文献后,整理并汇报病史,分析病情,提出诊疗措施,然后由临床导师补充、讨论并做最后总结。

1.4培养神经科基本临床操作能力临床操作能力的培养也是见习和实习阶段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神经科常用的腰椎穿刺术,一般由见习老师带领学生到学校临床技能中心,使用腰椎穿刺教学模型,进行模拟穿刺。穿刺前首先由学生汇报腰椎穿刺的适应证、禁忌症、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出现意外情况的处理措施等,老师正确示教后,学生逐个操作,直至完全掌握。实习阶段,则由高年资的主治医生带领操作实习。而对于肌肉活检、神经活检、血管造影等操作,见习时由老师讲解操作要领和示教,实习阶段学生充当助手参与操作过程。这样,我们通过理论学习到模拟训练,再到临床见习,直至最后参与操作,循序渐进,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而且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专业英语应用水平的培养

在神经病学的理论教学阶段,我们构建神经病学词汇库,包括重要概念的英文单词、简写等,要求学生有目的的记忆;在理论大课教学过程中,授课老师的英文版课件,不仅要讲解各个章节的重点和难点,还要求融合神经病学的英文经典教材和前沿信息,由教研室课前组织统一试讲并审阅;视频录制、课堂授课都尽量用英语讲解和板书,对于重点和难点,穿插少量汉语解释。课后推荐学生阅读神经系统疾病相关的英文综述。学期结束考试时也要求用英文答题。在见习和实习过程中,尽量安排他们和外国留学生为一组,有英语口语好的老师担任指导教师。每周至少进行一次英语教学查房,汇报病史、分析病例,鼓励学生用英语回答。在遇到外籍患者时,首先让他们自己用英语采集病史、体格检查和诊断处理,老师进行辅导和把关。在文献汇报、疑难病例讨论中,鼓励学生用英语交流。临床实习结束后还要求书写一份神经科常见疾病的英语病历。对于英语口语很好的同学,鼓励他们担任来校讲学外籍专家的大会翻译。

3临床科研思维和能力的训练

在案例教学法过程中,针对临床问题,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思考,讲述该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鼓励有兴趣的学生系统查阅文献,进行回顾分析;组织参加各种神经病学讲座,并撰写总结报告;课堂上适当介绍本学科各个研究方向的最新进展,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在见习和实习阶段,重点是结合临床实践,提高临床试验的研究水平,例如特殊病例或罕见疾病的归纳、分析和总结,要求他们进行病案检索和文献回顾分析,结合病例特点,完成病例个案报告或病案系列报告;同时,引导他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临床问题,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后,对大型临床试验的设计、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预期的实验结果及其研究的意义作认真分析,了解临床试验设计的技巧和组织实施过程,并介绍本学科正在开展的临床试验研究项目。通过这一系列的方式,培养他们的临床科研思维。在此基础上,我们还鼓励他们到实验室掌握常用的实验技术,如病理切片及其染色、细胞培养、分子生物学相关技术、动物的饲养和繁殖等;要求他们掌握如何规范地收集和保存临床标本(血液、肌肉活检标本、脑脊液等);有条件者,在科研型博士的带领下,针对相关临床问题设计实验,并亲自完成实验操作,让他们在今后遇到不同问题时,知道应该使用哪些实验手段解决问题,并熟悉具体的实验技术。最后,在导师的指导下,撰写中英文的临床总结论文或实验研究论文。

4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篇9

2开展网络学习活动,裨益课堂教学

认真分析高职生特点和生理学学科特点,基于网络课程学习资源,设计出适合高职生的课堂教学和网络学习整合实施方案,开展“全天候、无缝隙”教与学活动。

(1)方案一:结合课堂教学,用学习任务引导学生的网络学习活动。

根据课堂教学进度,将网络学习资源组建为网络学习单元,每个学习单元设置网络学习环节:学习目标→浏览网上资源(网上预习)→实施课堂教学→完成在线测试、提交网络作业→进行在线互动、讨论学习心得→过程评测。①课前,学生按照学习环节,明确目标、浏览学习资源,对授课内容进行必要的预习;②课中,教师将授课活动与网络学习活动相互呼应;③课后,教师布置在线测试(网络自动评判,并呈现正确答案和解释)和网络作业(需教师修改);④通过师生、生生之间互动,讨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向学生及时反馈作业完成情况,纠正教学偏态;⑤根据学生课堂学习和网络学习表现,给予客观评价,并计入期末成绩。这样,让学生明白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配合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的网络学习活动。

(2)方案二:开展网络案例分析,节约时间成本,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应用案例教学的课堂授课确实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但案例教学的准备、讨论、分析和总结环节,需要花费师生大量时间,而医学专业开设的生理学课程课时少、内容多,且大多是大班授课,实施案例教学常遇到很多困难,使得案例分析不彻底,达不到预期效果。组织开展网络案例分析,可节约课堂教学时间,提高授课效率。如课前,在网络学习平台公布课堂教学案例,要求学生检索与案例相关的学习资源,并提交到网络学习小组,在教师网络引导下,经学习小组成员间充分分析、讨论,形成小组意见。课上,组长代表小组提交资料,阐述观点,教师再对案例进行总结性分析。网络开展的案例讨论资料丰富、准备充分,但也会有偏差,不深入、不透彻。如在讲述“离子对生物电现象的影响”时,曾举例“某女,50岁,秋冬季节频发下肢肌肉抽搐,查血钙水平较低,补钙后症状明显缓解。问血钙降低为什么引起抽搐?”学生检索到的资料非常丰富,网上讨论也很热烈,课堂呈现观点众多,包括“老人和婴幼儿低血钙的临床表现、低血钙抽搐的鉴别诊断、低钙诱发抽搐机理、低钙抽搐防治,”但很少有学生用生物电解释抽搐发生的机制。课上,教师结合授课内容引导解释:内环境低钙,致使周围神经钠通道与钙离子结合率降低,细胞阈电位下降,兴奋性升高,触发抽搐。课堂授课要达到纠正偏差、深入理解、记忆深刻的目的。

3对网络学习与课堂教学整合学习效果的评价

比较临床医学专业2012级(对照组162名学生)与2014级(实验组152名学生)生理学课程期末考试成绩,发现实验组成绩明显提高(P<0.05)。再对实验组学生“网络学习与课堂教学整合的实施”进行满意度调查,结果表明:这种基于信息技术多层次、多方位辅助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信息素养的提高。网络学习与课堂教学整合的学习模式得到学生认可。

4网络学习与课堂教学整合存在的问题

调查发现,学生最感兴趣的网络学习资源是视频、在线测试、电子书等,而对配有图片、动画多媒体课件和学习导航不感兴趣。但若将全部课堂授课视频上传网络,既浪费网络资源,又浪费师生宝贵的时间,最好是借鉴MOOC经验,精心录制微课程后展示给学生。此外,部分高职生信息素养及网络学习积极性不高,信息通道有时不畅(网络),网络学习资源相对匮乏,师生互动不足,教师对学生的反馈滞后等,也是网络学习中直接影响其学习效果的问题。今后需针对以上问题逐一解决,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篇10

2改革课前预习形式

课前预习是实验成功的重要前提。学生不仅要预习实验目的、原理、操作步骤、注意事项,更要预习与查阅实验相关的理论知识。尽管在以往的实验教学中指导教师也强调学生课前预习,并要求每一位学生提交预习实验报告,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课前预习流于形式,严格地说学生只是誉写了一份实验指导。在指导教师示教后,学生操作过程中手忙脚乱,错误百出。针对这一问题,在实验教学中,我们采用了在每一次实验开始前一周布置下一个实验内容的方法,根据学期实验次数,把3人的实验组合成5-6人的实验小组,每次实验指定一个小组准备15分钟左右的讲稿,小组内推选一位学生在实验课上做一次讲课,教师再针对学生讲解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补充和纠正。课前预习方式的改革,不但减少了实验的盲目性,而且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一定程度地促进了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规范基本实验操作

基本实验操作是做好生化实验的基础,只有规范基本实验操作,才能做出高水平的实验。由于生物化学实验涉及仪器较多,其中刻度吸管量、分光光度计、离心机等仪器设备的使用频率较高。为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教师从网络教学资源中搜索和下载示教视频,在每学期实验开课前一周内,通过播放实验教学视频,让学生对实验操作有初步了解。教师再于第一次生化实验课堂上进行现场演示,演示结束后,随机选择一名学生当场演练,由其他同学指出演练过程中的不规范操作并进行矫正。通过这种纠错训练,多数学生养成正确操作的习惯。

4注重结果分析,改革实验报告内容形式

实验结果分析在某种程度上比实验本身更加重要,它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最佳阶段。实验分析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正常实验结果的分析,另一种是对异常或错误实验结果的分析。以往采用每次实验课后即撰写实验报告的方式,学生为应付作业,只是简单地将实验流程与实验结果记录式地抄写一遍,教师要批改众多的实验“复制品”,不能很好地发现问题。在实验教学改革中,我们改革实验报告提交形式,由原先六次研究报告改为三次。三次研究报告的书写,不仅要求书写实验研究的背景、实验原理、实验流程,更强调学生对实验结果、实验流程中出现的问题、在以后的实验中应注意的事项等问题的分析。由于报告提交次数的减少,学生有时间对报告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实验报告的质量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5增开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验证性实验作为一种重要的实验形式,无论是在科学研究中还是在科学教育过程中都是不可缺少的。考虑到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实验基础薄弱,我们开设了生化实验基本操作、分光光度计的原理与使用、蛋白质的性质实验、影响酶活性的因素、血清葡糖糖含量的测定五次验证性实验,在实验中强调常规实验仪器正确操作以及操作流程的规范。但是验证性实验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有一定的欠缺。而设计性实验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增开了动物组织DNA的提取与鉴定的自主设计性实验。该内容包括了的DNA提取、分离、纯化以及凝胶电泳鉴定DNA的纯度。在实施设计性实验时,提前五周向学生布置实验题目,要求学生4-5人一组,查阅文献并研究制订实验方案,制作PPT,在实验实施前一周以小组为单位将实验方案在班级内交流,教师对实验方案进行审核,对实验设计中的不科学之处给予纠正。实验全程由学生自己动手,从溶液的配制到具体的各项操作,均由学生按照自己的设计独立完成,教师仅起到指导协助作用。设计性实验的开展,不但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严谨的科学作风,而且激发学生对科研的兴趣。

6开放实验室,增加学生实验学习机会

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仅依靠有限的实验教学难以保证,还需要学生通过反复的训练才能达到及提高。因此,我们根据实际情况,每周实施一次4小时的实验室开放。实验室的开放不仅可以为那些因实验中操作失误而导致实验结果不理想或实验操作生疏致使实验无法按时完成的学生提供了重新操作的机会,而且还可以为对实验有浓厚兴趣的学生营造自行设计实验和开展实验的条件,为这些学生创造更多的实验学习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