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25 15:47:0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医学生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G642;G4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9-0024-02
面对海量的数字资源,信息化社会要求人们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还要能够创造性地从丰富的信息资源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积极主动地将自己在实践工作中的经验积累撰写成文。论文写作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名大学医学生的专业水平和业务技能,甚至决定了他的事业发展高度。大学阶段是学习的黄金时期,在大学阶段就注重培养大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对他们的学习工作和将来的事业发展都是大有帮助的。
一、大学医学生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论文写作能力是医学类大学生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大学医学生在校期间需要完成实验报告、医学综述、毕业论文的撰写,参加工作后需要撰写大量的病历,以及完成科研论文,甚至包括与病人、同事的交流能力等都建立在良好的医学论文写作能力上。医学论文写作能力的欠缺,使大学生在学习期间和就业之后,不能充分表达医学研究的成果,成为个人发展、事业成就的重要障碍。因此,医学论文的写作是医学院校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以适应工作需要的一门必修课。通过系统规范的学习,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写作心理、学习必要的写作技巧并形成良好的写作文风,将会使大学生终身受益。
二、大学医学生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的现状及原因
虽然医学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在今天,它并没有得到众多医学院校的高度重视,医学论文写作课程在有的医学院校几乎是个空白。部分大学医学生畏惧写作,教师布置的实习报告、开题报告和毕业设计,被当成一件相当困难而迫不得已的任务,常常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当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发现常常由于论文写作知识与能力的欠缺而限制个人在医学事业上的发展,此时往往又没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深入学习这项技能。
造成论文写作能力培养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部分高校教学理念落后,忽视对大学生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二是医学院校采用被动的教学模式,以知识传授为主要教学方法,使大学生学习模式单一、思维方式僵化和创新精神淡薄,跟不上当今医学科学飞速发展的步伐。三是教材建设有待优化、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等等。这些综合因素,导致大学医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低,创新思维不足。
三、大学医学生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的方法
1. 提高思想认识,建立一个广泛的支持体系
在大学医学生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工作中,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思想认识上高度重视。一方面,各医学院校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以更严肃的态度来审视大学生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它不仅仅是考核大学生学业的一个指标,更应该是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和一项基本的职业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大学生明白论文写作能力的重要性,由此才能激发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愿望。在此基础之上,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完善相关服务配套设施。要从技术平台、资源建设、服务模式、人力配置等方面综合考量,统一规划,建立一个从学校到各部院系到个人,从形式到内容都相辅相成的比较完善的服务体系,为大学医学生论文写作能力培养工作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
2. 转变教学模式,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
在我国,绝大多数院校的主要教学方法是传统的讲授法,即便是实践性较强的医学科学教育也是如此。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习惯于死记硬背,创新性思维能力不足。而医学论文的写作基本要求之一就是要具有创新性。因此,如何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在大学医学生论文写作能力培养过程中需要审慎思量的问题。在这方面,欧美国家有许多值得学习的成功经验。比如,美国的医学院校在教学活动中十分重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张个性发展,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自我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以及标准化病人模拟教学、临床实学生互评等教学方法得到广泛应用。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大学生是主动参与者,具有更高的学习热情,自己对学习负责,这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交流能力、信息管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习惯。这些综合素质的培养,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医学论文写作能力。
3. 开设论文写作必修课程
教育部鲁昕副部长在2011年度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职业教育要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端技能型人才。高端技能型人才首先要有一技之长。为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在各专业推出综合训练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将各专业综合训练和专业技能考核作为专业课考核的重点内容。学校开设的10个专业中,护理、助产、检验、影像、口腔、药学等7个专业均在学生实习前开展专业技能比武,学生参与积极性非常高,实习阶段反馈综合训练和技能比武明显提高了学生的临床技能。
职业道德、职业能力是学生成才的基础,而就业创业能力则为学生成功搭建一个高起点的平台。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学生良好的专业技能水平是前提,同时,要加强对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知识培训和专业训练。学校自2004年升为专科后,开始开设就业指导选修课,经过多年的努力,现成立就业创业指导教研室,配备专职教师3人,兼职教师以就业指导中心和各系部辅导员为主,在各专业各年级开设就业创业指导必修课、必修讲座。同时,积极开展学生简历制作大赛、职业生涯规划模拟大赛,让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校外教育为提高医学高职生良好职业素质提供实践环节
校外教育是针对校内教育提出的一个概念,有时也被理解为学校外教育、校外活动、非正规教育等多种内容。作为高职院校,更多的是在实践层面和职业道德素质培养方面进行实际探索,以校外成立实践基地、依托社会结构等方式,不断拓展校外教育的形式,加强与校内教育的衔接,实现培养医学生良好职业素质的共同目的。
1.以社团活动培养医学高职生集体荣誉感
高职院校的社团活动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同时,作为一种群众团体,也是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的重要场所。为了发挥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学校鼓励社团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让同学们在社会大环境中体会集体的荣誉感和力量。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有28个社团,各社团依托社会实践基地中的7个场馆、公园,开展各种环保志愿活动和文体活动。比如环保协会定期到狮城公园、人民公园开展清理小广告和白色垃圾的绿色行动,文学社组织到马本斋纪念馆、烈士陵园开展扫墓、瞻仰等活动,通过革命烈士的事迹鼓舞学子弘扬革命精神。
2.以专业实践培养医学高职生职业自豪感
高职医学专业人才面向医药卫生行业,和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息息相关,白衣天使的神圣使命感是专业人才培养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学生必须以专业技能服务社会,才能感受到职业自豪感,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学校在市区和周边积极发展社会实践基地。作为校外教育的基地,与学校保持密切联系的有5个村、4个社区。业余时间,各专业实践小分队深入各社区开展医疗服务,比如眼视光技术专业的眼部疾病检查、口腔专业的口腔健康状况普查、临床医学专业的老年慢性病知识普及等,学生利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的同时,也深刻感受到基层群众的医疗需求,专业理念进一步巩固,职业自豪感进一步加强。
3.以助残扶困培养医学高职生社会责任感
2医学生感恩教育路径探析
在提高医学生感恩意识的方法研究上,张静认为应该创建感恩校园文化,培养感恩意识,开展感恩活动在专业教育中渗透感恩思想,建立感恩教育保障体系。张维佳等认为在提高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中应该在良好校园文化氛围下侧重课程设置,并且有临床医生和教师的引导,同时重视网络平台教育。严光菊认为在医学生感恩德性养成上应该提升“核心价值”的文化自觉,增强“孝道”的文化自信,增强“德治”的文化自强,完善感恩文化体系,实现“三自教育”,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培育机制。黄晓丽指出提高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要结合医学生的特点,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系列主题教育,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医德教育、爱国和集体主义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生命和人文精神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在个性化教育中戴启刚等认为应该在儿科学和解剖学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能够明确医学生感恩教育的对象,提高医学生感恩意识,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王兰芝等认为孝亲感教育能够提高新护士的职业素养增强其孝亲感恩意识和人文关怀理念。杨显杰等提出了“算账法”,首先制订一份学习投资效益分析表,学生根据此表填写自己每日在各项目上的实际消费数,并以书信形式告诉父母,用此法进行感恩教育可达到很好的巩固效果。胡友根提出了义工服务是医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不仅有利于医学生人文与医学的融合与贯通,还有利于他们“三自教育”的内化。
随着高校研究生招生数量的不断增加,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亟待提高。各高校都要求研究生毕业时要在相关杂志,但是现实表明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普遍不高,其原因有:①由于研究生指导教师的增长速度远低于招生人数的增长速度[2],扩招后研究生师生比严重失调,有的导师兼职太多,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指导研究生的论文写作。②研究生学习心态不正确:学生忙于医学专业课,只关心计算机考试和英语考级,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文水平如何没人重视,很少有人下工夫学习中文,或学术研究心态浮躁,简单重复、模仿别人,导致学术论文质量问题很多。③研究生应用写作基本功差:一些人缺乏文科基础,文学、艺术修养及文字的基本功较差,语言文字表达欠佳,在论文写作时表现为论点不明,语句不通,逻辑混乱,错别字多,人文素质亟待提高。
2医学研究生提高论文写作意识的途径
2.1广泛阅读写作和阅读是紧密相连的。书籍和杂志中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贮存着人类宝贵的人生经验。阅读是通向科学圣殿的阶梯,可以使人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感悟人生道理,了解时代信息。古人云:“厚积而薄发”,持之以恒的阅读,必能集腋成裘,积沙成塔。阅读也是研究生积累写作素材的一个重要途径,对科技写作能力的提高很有必要。尤其是阅读与自己写作有关的本专业的文章和书籍,从其选题、取材、论证等方面认真学习、思考,分析其文章好在何处,有何特点,有何规律,可以使自己在业务能力和写作水平上快速提高。如果是初学者不知如何下笔,还可参考其格式,写入自己的材料、观点,逐步规范整理成文。很多人并没有接受过专业写作培训却能将文章写得很好,即源于平时的广泛阅读。
2如何培养和提高临床思维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需要带教老师放弃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营造开放自由的学习气氛,鼓励学生大胆反思,提出问题,探查假设,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案;要让学生乐于独立分析判断,不再盲目接受别人的观点。通过形式和内容的创新,在教学活动中,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每个人都贡献自己的智慧,让不同的观点进行交锋,在发现问题———试验性解决———批判性检验———产生新发现的过程中,不断锻炼、提高思维能力。
2.1改进病例讨论的形式和内容病例讨论不能选择单一的病种,不能从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到治疗方案的顺序,按照教科书重复课堂上已经讲解的内容。这种“正向”思维并不符合工作实际,因为大多数患者事先并没有明确的诊断。应该按照临床工作需要,由症状体征、检查结果开始,最后到疾病的方式,“逆向”分析和思维,综合以往所学的知识,并从中做出筛选,提出合理的诊断和处理。例如:在病房选取“淋巴瘤合并发热”的病例,以病例讨论的形式,安排学生进行分组,分别针对肿瘤、呼吸、心血管、风湿免疫、感染性疾病等学科进行文献学习和深入地分析,然后提出各自的诊疗意见。通过准备,可以引导肿瘤组发现淋巴瘤是一种全身性疾病,淋巴瘤本身可以导致发热,但也常合并细菌感染,并结合文献阐述该病的病理特点、疾病转归预后和治疗方案;呼吸组可以分析发热的热型,提出淋巴瘤患者发热,可能合并肺结核、支气管内膜结核、肺炎、霉菌感染等情况;心血管组可以针对感染性心内膜炎,败血症等病变进行鉴别诊断;风湿免疫组应该排除红斑狼疮、成人Still综合征、干燥综合征等结缔组织病;感染性疾病组可分析合并伤寒、副伤寒、非典等可能。每个小组都进行发言,每个人都从别人的观点中得到新收获,使得整个讨论充满活跃的气氛,扩宽学生的思路,不再局限于简单的退热处理和化疗,将多个学科的内容融合在一起,使学生对疾病的认识不再局限于一个器官或一个学科,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能力得到提高。在讨论结束后,通过追踪病情的转归,还可以进一步验证讨论的结果,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临床工作的成就感,更加热爱医学工作。
2.2改变教学查房模式教学查房是培养临床思维的典型模式,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查房过程中,老师讲得多,学生忙着记;老师提问的少,学生主动提出疑问的更少。教学查房应该以学生为主导,老师可以先提出诸如“胃癌术后患者出现呕吐的原因”等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进行分析讨论,自由发言,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不同的外科手术方式有何异同,是否有术后并发症;手术是否完全切除,是否有残留,是否复发;术后影像学有没有改变;有没有梗阻可能;有没有药物影响;有没有脑转移;有没有合并糖尿病,电解质紊乱等等。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后,分析不同情况的判断依据,寻找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依据,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器械检查,来验证自己的观点,并给出处理方案。
2.3加强文献学习文献学习绝不是就某篇文献是否读懂为目的,而是要通过不同文献的对比分析,了解学术观点不断演变的过程,发现专家学者如何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如何创立自己的学术观点。这不仅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发展,也为今后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通过检索webofscience数据库,组织学生探讨“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kinaseinhibitors,TKI)治疗的由来”。指导学生在文献检索中追溯TKI药物的研发过程,对比不同时期临床试验的研究目的、实施方案和研究结果,分析其中的局限性和创新点。学生可以从中发现TKI治疗的机制,TKI应用的局限性,如何筛选优势人群,如何确定优势人群是由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引起的,如何应对TKI治疗耐药,EGFR突变检测手段的优劣性等等。还可以让学生比较不同年份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关于TKI治疗策略的变迁,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临床研究如何影响并改变临床实践,如何给患者带来实实在在的获益。
2.标准化病人的培训:由专业教师团队负责标准化病人(SP)的相关培训工作。招募有一定基础的低年级五年制口腔专业本科生作为SP,通过面试挑选表演能力、沟通技巧较为突出的学生。培训时间为5周。第1~3周:了解OSCE、观摩病例、角色排练,培训教师回答SP疑问,讲解或通过视频让SP熟悉病例的模仿要点。第4周:强化训练,针对在前期培训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集中指导。第5周:SP评估,SP在考核前接受训练教师、专业学生的评估。
3.考站设置:以口腔医学实验中心和临床模拟实验室为依托,设置6个考站,涵盖进入临床实习后的主要常规知识和技能操作。每一站的考核内容都经过非常细致的规划,学生在每一站的表现,都能够客观地表现在成绩单上。其中标准化病人(SP)考站1个,模拟考站(临床操作技能)1个,教师考站4个,历时120分钟SP考站要求学生对SP病情进行初步诊断,包括病史采集,口腔专科检查,诊断及治疗计划,其中包括对沟通能力和问诊技巧的考察。模拟考站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一项随机抽取的临床技能操作(时间按操作项目规定),如窝洞制备、制取印模、打结、缝合等。教师考站由口腔专业临床教师担任主考,要求学生先从考题中随机抽取1个,准备5min时间,再回答教师的提问。
4.OSCE考核实施过程。提前将考核标准及考试流程告知学生。每一站点除了考官外,分别指定1名工作人员在考站外维持秩序,考场外粘贴考核流程图和考场需知,考场内各站点有醒目的指示牌,考站间相隔一定距离,防止相互干扰。将学生随机分成6组按顺序依次进入各自考站,考核结束后轮换,在全部考核结束后每站考官提交并汇总成绩单。
5.问卷调查。在考核结束后,我们对2012年参加的2008级本科生40人和2013年参加的2009级本科生40人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OSCE考核模式的态度。
二、结果
1.考核结果。我们要求每个考生6个站点必须全部考完,每个考站均应达到及格分值,否则不能通过。从考生各站平均成绩和总成绩看,结果还可以接受。
2.学生对OSCE模式的态度。调查表显示:2008级和2009级全部考生都表示以后还愿意参加这种方式的考试。对SP的满意度,2008级为80%,2009级为84%。认为有助于提高自己临床操作能力的,2008级为85%,2009级为87%。认为自己的人际关系和交流能力需要提高的,2008级为86%,2009级为84%。
三、讨论
1提高认识,明确目的
“三基”训练对每一名医学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医学现代化的今天,任何先进的检测仪器也代替不了严格的“三基”训练,“三基”训练是医学生实现从基础理论向临床实践过渡的重要环节,是培养高质量医学人才的基础。加强对医学生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对培养医学实用型人才至关重要。因此三基训练的目的,就是以训练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加强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巩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临床实习以及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指导老师的选拔与培训
选好临床指导老师,是临床“三基”训练质量的根本保证。学生学习操作技术有赖于老师规范准确的示范与指导。要提高学生的操作技术水平,就必须有相应合格的教师队伍。为此,我们依照内、外、妇、儿各科的要求,从各临床科室选拔出基础理论知识扎实,临床经验丰富,基本技能,基本操作熟练的老师进行培训。首先让指导老师吃透教学大纲,精读、钻研教材,把教材中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并拓展与本学科相关的知识。示教时,既要条理清晰,富有逻辑性,又要符合学生的思维过程。化难为易,突破难点,突出重点。统一规范操作方法,使操作动作标准化,系统化,规范化。
3根据训练目标合理筛选内容
3.1诊断学基础体格检查部分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规范、全面、系统的体格检查操作方法。
3.2体检要求掌握的内容一般状态的检查、头颈部检查包括生命体征的测量、浅表淋巴结检查、眼部的检查(包括瞳孔对光反射、眼球运动检查、眼球震颤检查、集合反射)、咽部检查、甲状腺及气管检查等。
3.3触诊检查包括呼吸运动、语音震颤、心尖搏动触诊、心脏震颤触诊、腹壁紧张度触诊、肝脾触诊、肾脏触诊、膀胱触诊、胆囊及阑尾区的压痛及反跳痛检查等。
3.4叩诊检查包括肺部常规叩诊、肺界叩诊(上界,下界)、呼吸移动度叩诊、心界叩诊、移动性浊音叩诊、肝上、下界叩诊、胃泡鼓音区叩诊等。
3.5听诊检查肺部的规范听诊,三种正常呼吸音的听诊部位及特点。心脏听诊的部位及顺序,是否听到杂音。如何分辨第一、二心音。腹部肠鸣音、振水音、血管杂音的听诊等。
3.6神经系统的检查包括肌力、肌张力的检查。神经反射、脑膜刺激征、拉塞格征的检查。
3.7外科学总论基本技能操作部分严格按照手术操作规程要求学生进行训练,从洗手到穿衣,从一刀一剪、一针一钳、一结一线,到切开、缝合、打结,严格按照三基训练的标准训练[2]。
外科技能操作要求掌握的内容:手术人员的准备,包括洗手、穿衣、带无菌手套、消毒、铺巾及无菌原则。辨认手术器械;外科手术的基本操作,包括切开、分离、显露、止血、结扎与剪线、清创缝合与吻合。换药及基本原则。
3.8护理学基础基本技能操作部分护理学基础是临床各专科护理的基础,实践性很强。
护理基本技能操作要求掌握的内容:铺床技术,包括备用床、暂空床、麻醉床、卧床病人更换床单;生命体征的测量与绘制;保证环境的清洁与舒适:包括口腔护理、床上洗头、擦浴法、晨、晚间护理、皮肤护理法;无菌、隔离技术。鼻饲、导尿、灌肠;各种注射法;急救技术;输氧、吸痰。
3.9妇产科学基本技能操作部分要求掌握产前检查、产后出血处理、胎头吸引及助产术、正常分娩。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母乳喂养适应技术。
3.10儿科的基本技能操作部分要求掌握小儿体格测量、小儿基本体格检查方法、儿科病史采集及病历书写。
4强化三基训练的方法、考试及要求
4.1制定强化三基训练的计划,正确安排及合理分配训练的时间,优化内容,每项基本操作要和相应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相结合。
4.2将学生分组,每组20人左右,由一名教师示教、指导,配合光碟直观教学。指导学生掌握基本技能的正确方法和要领,加强和巩固基本理论知识。
4.3统一命题,按标准定分,每项操作项目要求达到指标固定的标准分。
4.4完善考试方法,采取学生自己动手抽签定题,逐个“过关”的考试制度。在考试过程中要求方法正确,手法到位,结果准确,并能正确回答老师提及的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对考试不合格的学生再进行训练、纠错、补考,直至合格为止。
5“三基”训练的目标评价
临床“三基”训练的评价应尽可能体现公平、客观和全面。我们通常采取三种形式的评价,即动态性评价、终点性评价和双向评价[3]。
5.1动态性评价以“三基”训练目标为基准,观察学生训练中的学习态度,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操作的规范性等,分阶段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评价,并随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训练者,以及时修正。
5.2终点性评价学生完成一个部分或完成整个“三基”训练目标后,由指导老师对学生“三基”训练情况作一总体评定,并将动态性评价融汇其中的终点性评价。老师主要从学习态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程度,操作技能规范程度,“三基”知识临床应用情况,语言表达能力,文字书写记录能力等作全面评价,同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使他们能及时了解,不断修正提高。
5.3双向式评价对“三基”训练目标评价时,采取评教评学双向反馈,由学生和老师各自对对方作出评价。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内容基本同终点性评价。而学生对带教老师的评价,主要从老师的敬业精神、职业素质、教学方法、基础理论、知识水平、技术操作水平、临床经验、表达能力及对学生的影响力等内容进行评价,通过双向式评价,使我们的临床实践技能教学水平明显提高。
近年来,通过提高“三基”训练中的质量和目标评价,使我院医学生基本操作技能不断熟练,步骤规范,明显提高了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熟悉和掌握了实践操作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并促使他们经常看书,理论联系实际,巩固了所学的基本理论及基础知识。从临床实习生反馈回来的信息得知,许多学生很快就可以在临床老师的指导下迅速地进入临床适应期,2周后对各科的一些基本技能操作能独立完成(原来要4周左右)。对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进一步加强。我校医学生临床操作技能水平得到了不断的提高,在实习工作中及参加工作后,受到了实习医院和用人单位的广泛赞誉。
【参考文献】
自杀与人类文明同时存在,居全世界第10位死因〔1〕。在中国,自杀居第5位死因,每年约有287万人死于自杀,是15~34岁人群首位重要的死亡原因〔2〕。自杀意念是自杀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3,4〕。本文以自杀意念和性相关行为为研究重点,以医科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医学生自杀意念与性相关行为的联系,分析性相关行为与自杀意念的交互作用,为自杀干预提供参考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分层整群抽取某医学院1~5年级本科生50个班,1550人为调查对象,回收有效问卷1466份(946%)。其中男生936人,女生530人,年龄18~25岁,平均(2057±144)岁。一年级491人,二年级311人,三年级401人,四年级216人,五年级47人。来自城镇学生725人,来自农村学生741人。独生子女326人,非独生子女1140人。
12方法参照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青年危险行为监测系统(YRBSS)项目〔5,6〕,结合我国青年学生自杀和性相关行为研究实际情况,确定35项相关因素和行为编制调查问卷。对认真考虑过自杀条目肯定回答者定义为有自杀意念,对制定过自杀计划肯定回答者定义为有自杀计划,对自杀未遂肯定回答者定义为自杀未遂。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未遂3个调查项目肯定回答任意一项及以上者统计为有自杀倾向。调查现场发放问卷,现场匿名独立填写,当场回收。
13统计分析数据分析采用SPSS120软件,主要统计分析有χ2检验、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2结果
21男女生自杀倾向报告情况调查医学生1466人中有182人报告有自杀意念,发生率为1241%。男女分别为1314%和11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56,P=0262)。有128人报告有自杀计划,发生率为873%,男女分别为887%(83/936)和849%(45/5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0,P=0806)。有108人报告有自杀未遂,发生率为737%,男女分别为865%和5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83,P=0012)。累计有234人报告有自杀倾向,发生率为1596%。男女分别为1699%和14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29,P=0154)。
22不同生源的自杀倾向报告情况来自城镇和农村学生的自杀意念发生率分别为1352%和11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03,P=0205)。自杀计划发生率分别为910%和8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49,P=0618)。自杀未遂发生率分别为717%和7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0,P=0778)。累计来自城镇和农村学生的自杀倾向发生率分别为1710%和148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94,P=0238)。
23不同年级自杀倾向报告情况1~5年级自杀意念发生率分别为998%,997%,1596%,1296%,2128%,年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ruskal-WallisTestχ2=950486,P=0000)。自杀计划的发生率分别为713%,579%,1072%,1111%,1702%,年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ruskal-WallisTestχ2=1064885,P=0000)。自杀未遂的发生率分别为570%,547%,973%,1065%,213%,年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ruskal-WallisTestχ2=1107221,P=0000)。累计1~5年级自杀倾向发生率分别为1303%,1222%,2170%,1574%,2340%,年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ruskal-WallisTestχ2=835342,P=0000)。
24独生子女自杀倾向报告情况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自杀意念发生率分别为1902%和10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813,P=0000)。自杀计划发生率分别为1319%和7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460,P=0001)。自杀未遂发生率分别为1288%和5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694,P=0000)。累计自杀倾向的发生率分别为2301%和13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508,P=0000)。
25自杀倾向与相关因素和性相关行为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1)
表1医学生自杀倾向与相关因素和性相关行为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略)
26自杀倾向与相关因素和性相关行为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自杀倾向作为因变量,以全部31项相关因素和性相关行为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最后入选方程的有12项相关因素和性相关行为,见表2。
表2医学生自杀倾向与相关因素和性相关行为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略)
3讨论
本次调查医学生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未遂发生率分别为1241%,873%,737%,累计自杀倾向的发生率为1596%,与文献报道近似〔5〕。男女学生、不同生源自杀倾向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中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独生子女发生率高于非独生子女,与国内外有关报道相似〔3,6〕,可能与独生子女自身具有好强固执、孤独、情绪不稳定等人格特点,容易产生抑郁等不良情绪有关。对1~5年级自杀倾向发生率进行分析,高年级自杀倾向发生率高于低年级,可能随着大学生进入学校时间的延长,学习上、经济上、感情上的困扰增多,临近毕业找工作的压力巨大,如果不能及时的疏导缓解,将增加发生自杀倾向的危险。对自杀倾向与相关因素和性相关行为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单因素分析显示,被医生告知患性病等27项因素和行为与自杀倾向发生有统计学联系。其中与同学保持广泛友谊、有知心同学、自信等3项是自杀倾向的保护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自杀倾向与经常怨天尤人等12项因素和性相关行为有联系,提示在消除混杂因素作用之后仍然有多项性相关行为与自杀倾向的发生有关,说明性相关行为在自杀倾向的产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是自杀倾向的重要危险因素。自杀与心理危机已经成为中国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对于自杀重在预防,为预防大学生的自杀,高校应建立危机干预体系,制定危机干预方案,协调处理自杀、暴力或其他突发事件。应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特别是恋爱、性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及时有效地解决,并进行心理疏导,防止抑郁、焦虑情绪的产生,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对筛选出有自杀倾向的高危人群要及时提供心理辅导,保持家庭、学校老师、同学、朋友的关心和帮助,避免自杀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RachelJenkins.Addressingsuicideasapublichealthproblem[J].Lancet,2002,9:359:813-814.
〔2〕MichaelRPhillips,XianyunLi,YanpingZhang.SuicideratesinChina,1995-99[J].Lancet,2002,9:359:835-840.
〔3〕赵静波,季建林.儿童和青少年的自杀行为[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7,24:163.
七年制医学硕士生扩大招生是近几年的事,由于这些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学、交流能力、较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具备较快的接受新事物的潜力和能力。如何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我们的教学组在学生课间实习中对骨科医学教育的观察、实习内容及教学方法进行了新的尝试,取得了良好效果。
1充分认识七年制学生的特点
在传统的医学生课间实习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是全面系统的复课讲授的理论知识,有时结合一些典型病例进行讲解,实习过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讲,忽视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对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在七年制学生骨科课间实习时,我们充分了解了七年制学生知识面广,接受能力强的特点,注重学生的自己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在短暂的课间实习时间里让其所学的理论知识得以充分发挥,改变以往实习“教师唱主角学生唱配角”的模式,实行“教师唱配角学生唱主角”,以适应新世纪经济文化发展和人才竞争的需求,为使医学生的培养从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2实习课程设置及内容的改变
七年制课间实习全面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导的“五步”教学方针,即走“学生-教师-学生-教师-学生”路线。实习过程首先让学生自己尝试诊查、处理病人、操作使用石膏夹板,对这些东西先有感性认识,教师讲解后再由学生自己总结分析错误所在,之后教师再予总结评价,最后进行学生考核。使学生先实践再理论再实践,实践与所学理论相结合去理解分析问题,从而加深印象,提高实习效果。实验组按照此方针总结出“五步”教学方法:学生自行操作、处理-教师讲解-学生自行纠正错误-教师总结评价-学生实习考核。注重实践,发挥潜能,创新思维。在实习中结合实例讲解骨科理学检查、骨科石膏夹板牵引技术、骨科影像学检查基础等实用内容,使学生理解并能利用这些骨科基本技能。对照组仍采用传统的教师单纯讲授典型病例和石膏夹板牵引技术,然后即由学生操作的教学方法。
3具体实施方法
本学期七年制学生共72人,平均分成4组,每组18人,2组作为实验组,另两组作为对照组。每组实习18学时。
3.1典型病例实习
实验组首先选择急诊骨折病人统一问诊、查体(注意避免加重病人痛苦),回到教室要求每个学生均作为主治医生给出初步诊断、辅助检查方法、治疗处理意见。然后老师和同学共同对每一处理方法进行总结分析,分析学生正确处理方法及错误所在,最后得出明确诊断,正确治疗处理意见。教师尽可能先让学生自己进行分析总结,然后再结合大课所学理论提示性给出结论。学生提问,学生解答,教师评价,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印象深刻,教学效果良好。对照组则完全由老师进行示范讲解,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操作实习。实习结束按照国家执业医师考试全真试题进行理论考核。
3.2骨科检查法实习
实验组:(1)运用投影仪多媒体技术组织学生学习观看骨科检查法的正规操作;(2)学生交叉进行骨科体格检查,教师在旁进行辅导,纠正检查中的错误;(3)教师选择典型体征病人让学生实际查体操作。对照组:(1)教师示范骨科检查法的正规操作;(2)学生交叉进行骨科体格检查,教师在旁进行辅导,纠正检查中的错误。
最后一天进行实际操作考核。
3.3石膏、小夹板技术实习
实验组:(1)首先由学生按照自己掌握的知识尝试使用石膏和小夹板。(2)教师集中讲解骨科石膏、小夹板技术的原理、适应证、禁忌证、正确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教师进行示范石膏、小夹板的操作。(3)教师示范后学生自己总结纠正首次石膏、小夹板操作中的错误,教师最后再给予评价和最终总结。学生再次交叉分别进行石膏、小夹板的操作。对照组:(1)教师集中讲解骨科石膏夹板牵引技术的原理、适应证、禁忌证、具体的方法、注意事项。(2)教师进行示范石膏、小夹板的操作。(3)学生交叉分别进行石膏、小夹板的操作。
石膏管型、小夹板操作统一考核。
4教改结果考核
4.1床典型病例处理考核
国家执业医师考试骨科部分共21题,实验组2组共36人,对照组共36人分别进行考核结果见表1。表1临床典型病例处理考核(略)
对考核结果进行χ2检验分析可以看出,P<0.05,实验组比对照组具有明显优势效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4.2石膏夹板考核
以教科书理论叙述为判定标准,对学生逐一考核石膏或夹板(任选其一)使用操作技术,分为优、良、差三等。经χ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实验组比对照组实习效果好。见表2。表2石膏夹板考核(略)
学生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性越来越引起教育者的重视,而作为一名医学生,其心理健康的问题将直接影响到他们对医学专业的学习态度,乃至影响到将来对待工作的态度。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要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就必须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塑造和教育,心理健康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1]。本校为了帮助在校学生健康成长,也为更好了解新生的状况,从学习和生活上帮助学生,因此为每个班配备了班主任,并由班主任对本校新入学的2003级学生进行心理问卷调查。
1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查的方法,抽取本校2003级临床本科在校学生共126名,其中女生46名,男生80名。
1.2研究方法
采用心理卫生自评量表(SCL-90)以问答的形式要求被测学生在记分卷上按照要求记分。该量表包含90个项目,涵盖9个症状因子(F1~F9)和一个附加因子F10(其中F1为躯体化、F2为强迫、F3为人际敏感、F4为抑郁、F5为焦虑、F6为攻击性、F7为恐怖、F8为偏执、F9为精神病性,F10主要反映饮食和睡眠),每个项目按1~5级评分,超过3分,表明该因子的症状达中等以上严重程度。然后将结果使用SPSS11.0软件对问卷进行了数据统分析,并将各项与国内正常成人的因子分比较。
2结果
2.12003级临床本科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本校2003级临床医学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国内普通成人SL-90的因子分布比较结果见表1。由表1可见,该年级学生在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等因子上与普通成人的差异有显著性。其他因子与普通成人的差异不具有显著性。
表12003级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普通成人的比较(略)注:*P<0.05,**P<0.01。表22003级男女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略)注:*P<0.05。
2.22003级临床本科男女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在本校男女医学生中,其心理健康存在性别差异,尤其是在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攻击性和恐怖等因子上的差异具有显著性。男生在人际敏感、攻击性上的问题较女生严重,而女生在躯体化、抑郁、焦虑、和恐怖上的问题较男生突出。男女生的心理健康情况比较见表2。
3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了本校临床医学生SCL-90各因子均分及阳性项目多项高于国内普通成人组。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高速阶段,同时我国现在已加入了世贸组织,给现代大学生既带来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大学生一方面要适应大学的工作、学习、生活压力,另一方面又要面对社会上的各种多变的思潮和价值观念。而作为一名医学生,所承受的学习压力和将来工作的压力以及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所造成的心理负担也势必比一般大学生要大,随着国家对医学生的培养越来越多,医学生将来要面临的就业问题也越来越严峻,社会竞争也更为激烈,人际关系日益复杂,这对于一个还没有完成成熟、适应社会生活的大学生来说是个很大的心理挑战,这样使他们容易导致强迫、抑郁、焦虑与敌对的现象。另一方面,在这批学生中,有80%以上的是独生子女,他们一般在家里处于中心地位,在家的娇生惯养,和父母的过分溺爱,更容易降低他们适应各种社会生活的能力,也缺乏处理学习和生活中的突发事件,从而导致其心理问题。
研究结果同时显示了本校2003级医学生中女生在躯体化、抑郁、恐怖、焦虑等方面较男生严重,而男生在人际敏感和攻击性等方面较女生严重,可能是由男、女生的个性特征差异、家庭教养方式和社会风气不同所致。在中国,现代社会对男、女孩子的个性培养与教养方式还存在无形的差异,在人们的潜意识中认为女孩子应该乖巧,而男孩则应该勇敢、坚强,这种根深蒂固的风气自然就形成了男女生之间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