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26 16:10:3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语篇教学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一、文学理论学的释义
文学理论学是指研究有关文学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和社会作用的原理、原则的学科。注重对文学作品逻辑的研究,在千奇百怪的文学现象中找出文学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并揭示文学作品中不同形态的特点。简・奥斯丁的小说《傲慢与偏见》以超越时代的气息与反思盛行于世,所蕴涵的对社会现象的反思和人物语言冲突的描写是成功的关键。作者采用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将上层社会的贵族和底层人民的艰辛展露无遗,并通过反讽的艺术手法探求社会的发展规律,揭示日常生活下人物的真实嘴脸。
二、《傲慢与偏见》中的反讽艺术运用
在《傲慢与偏见》一书中我们只看到两种人:聪明的和愚蠢的。人物设置没有绝对的好坏区别,除了骗子韦翰。韦翰利用自己精妙的奉承能力和讨巧的外表迷住了伊丽莎白,不停地为自己洗刷冤情,中伤达西。虽然他的话语破绽百出,但是聪明的伊丽莎白小姐能与彬格来激辩、与咖苔琳夫人顶撞,却不能当面指证韦翰这个骗子。韦翰长着一张英俊的脸,表面上又装得非常“绅士”,对他产生好感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情。达西先生自带的傲慢光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受得了的,即便是聪明的伊丽莎白小姐也先入为主地觉得达西先生是个无礼的、世俗的贵族先生。正因为如此,韦翰的骗术才能一直奏效。
小说里所谓“傲慢”是指出身富裕、教养很高、眼光独到的达西先生的个性弱点;所谓“偏见”则是指出身中产阶级、有教养、机智又聪明的伊丽莎白小姐的精神纠结。一个眼光独到,一个机智聪明,在外人的眼里两人都是人尖,但也少不了人性弱点的纠缠。他们在一次家庭舞会上初次见面,但一个态度傲慢,一个心怀偏见。由于第一印象不好,先入为主,又加上后来女人们的闲言碎语,造成了两人之间的爱恨纠葛。比如,伊丽莎白小姐曾对达西先生说:“我们的性情非常相似,我们都不爱交际,沉默寡言,不愿开口,除非我们会说出话来语惊四座,像格言一样具有光彩,流传千古。”伊丽莎白是一个有胆识、有远见、有很强的自尊心的聪慧姑娘,且善于思考关于社会关于人权的问题,这就决定了她不可能一来就对达西先生产生好感。简・奥斯丁如此安排是在用出生贵族的单身青年达西的傲慢来讽刺上层社会对中产阶级的一种门第偏见。
《傲慢与偏见》中班内特是中产阶级的典型代表,他有五个女儿,每天以嘲讽自己的妻子和女儿为乐趣。但是,他的五个女儿又各有特点,尤其是在对待终身大事上的不同处理表现出了乡镇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少女对婚姻爱情问题独特理解,从而折射出・奥斯丁本身的婚姻观:为了财产、金钱和地位而结婚是错误的,但结婚不考虑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她强调理想婚姻的重要性,并把男女双方感情作为缔结理想婚姻的基石。比如,女主人公伊丽莎白虽然出身小地主家庭,但是当出身贵族的达西先生不顾门第和财富的差距,向她求婚时却果断拒绝了。伊丽莎白对达西先生的误会和偏见是一个原因,但最主要的还是他的傲慢。因为伊丽莎白知道达西的这种傲慢实际上是他们地位差异的反映,只要这种傲慢一直存在,她与达西之间就不可能有一致的思想感情,也不可能有理想中的婚姻。伊丽莎白几次拒绝达西的求婚实际上是对社会上一些攀附上层社会而达到自己物欲横流生活的讽刺,通过小说女主人公的对于另一半的要求和理想婚姻的追求反讽一些放弃自己放弃生活的人们。
三、《傲慢与偏见》小说的成功
《傲慢与偏见》一书随着时代的进步其成功的价值愈来愈大。作者在小说中展现的一幅幅关于乡村与城市的碰撞,上层社会和中产阶级的交集,以及同一阶层不同性格人物的交流等的画面印证了当今社会存在的诸多价值观念。简・奥斯丁这位具有独立意识的女作家以自己锋利的笔触展现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在人性的弱点上寻求平衡之道,企图将理想的社会面貌复制到现实生活中。但是超前的思维受到了社会的阻碍,尤其是小说中超越时代的婚姻观念在现代才得以发扬。我们知道,伊丽莎白聪慧、独立、有教养,在追求个人问题上从不放弃,而达西先生秉持着贵族固有的观念,傲慢而无礼,潜意识里阶级差异严重。在一连串的交流辩论中达西先生放下阶级差异、伊丽莎白小姐改变认识,两人一点点的融入到彼此的生活中。达西与伊丽莎白的结合又说明了爱情能让人改变思想、教人进步,甚至能够实现理想中的婚姻生活。这些情节的设置不仅突破了原有社会的基调,还在现实生活中体现了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同时也是小说成功的关键因素,唤起了人们内心对于人性最真实的期盼。
《傲慢与偏见》深刻的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作者简・奥斯丁采用现实的手法描绘日常而平凡的生活中那些性格鲜活的人物形象,并从生活中提炼出像格言一样的生活道理。她在小说语言艺术上讲究幽默、讽刺,以风趣诙谐的语言烘托人物的性格。《傲慢与偏见》正是这种语言艺术创新运用下的成功例子。
参考文献:
在我国,由于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的不足以及传统思维限制,往往出现忽左忽右的偏激化现象。这种现象在目前的英语教学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在全社会重视英语的同时,很容易忽视汉语的学习。经济的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国际化正在成为新的时代特征,英语作为国际交往中的最为重要的交流与沟通的工具,其重要性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但是,这样的环境很容易给人造成一种错觉,认为英语比汉语还重要,从而忽视汉语的学习。不重视英语是错误的,而因为重视英语而忽视了对自己母语的学习也同样是不正确的。在新加坡许多有识之士指出,新加坡20年来母语教育失败是造成社会凝聚力低的问题之所在。在我国国内,类似的问题也同样存在,一浪高过一浪的出国潮与此也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英语学习者要想熟练使用英语进行交际,必须要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这一点已经引起了我国英语教学界的高度重视,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英语教学领域的重要研究问题之一。但是,我们在重视外国文化的同时,却很容易忽视中国文化。我国目前广泛使用的各种英语教材中,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课文内容微乎其微。由此而产生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对于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来说,英语学习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使用英语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而绝大多数的英语学习者在通过了四级、六级甚至英语专业毕业之后,都不知道“孔子”在英语应该怎么说,像《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聊斋志异》等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在英语中该怎样翻译。我国各个层次英语教学大纲都把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作为教学目标之一,但是目前的英语教学只是把这一目标局限于口头上。如果在学习异国文化的过程中,不善加引导,学生很容易会盲目地接受西方文化中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和道德观,很容易忘记甚至疏远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另外,忽视中国文化,也不利于外国文化的学习。学习本国文化,有利于加深对外国文化的理解,提高自己鉴别和鉴赏外国文化的能力。
在重视听说能力培养的同时,很容易忽视读写能力的培养。在长期以来的英语教学中,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方面一直是一个薄弱的环节,学生经过了许多年的英语学习之后还不能使用进行口头交际,从而造成了所谓“哑巴英语”的现象。如何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尤其是口语能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我们也应该意识到,重视听说能力的培养,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读写能力。首先,听说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与读写能力的水平相关,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信息输入并通过内部语言系统进行加工,进而转化成一定程度的外部语言,而阅读是信息输入的重要途径,也就是说,没有足够量的阅读,要想提高口语能力也是不可能的。另外,读写能力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人士的基本标志,文盲与非文盲的一个主要区别在于文盲只能使用一种语言进行听、说的交际活动,而不能进行读、写的活动。听、说、读、写四项技能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在以往的英语教学中,我们忽视了听说能力的培养,在纠正这一错误倾向的同时,也要注意不要走向另一个极端。我们解决“哑巴英语”的同时,也要避免产生“文盲英语”的现象。
在批判过分强调语言知识教学的同时,很容易忽视语言知识的教学。交际教学法是在批判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在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过分地强调语言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语言技能的培养。但是,当交际教学法被广泛采用的时候,却出现了在课堂上不敢传授语言知识的现象。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都是语言能力的组成部分,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英语基础知识是发展英语听、说、读、写等技能的重要基础,尤其是对于把英语作为外语来学习和使用的中国人来说,更是如此。当然,英语教学不能停留在知识的传授和学习上,要把语言知识的学习与语言技能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语言知识的学习要有利于提高语言技能的质量,而在发展语言技能的同时,又不能忽视语言知识的学习。
一、纠重信息筛选轻涵泳品味之偏,让细读回归
“以考代教”、“以练代读”把通过个人与文本对话构建的一个崭新的个人世界的阅读过程简化为信息筛选过程。充满焦虑、博弈,一味推测、筛选的应试状态取代了阅读原有的安静愉悦,这不仅无益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甚至会导致学生对试题的习惯性依赖,面对考试之外的文章不会读、不愿读。这正是当下语文教育的悲哀。
评点关注局部与细节,但局部的作用要靠通观全篇来衡量,章法之妙要通过局部的勾连来体现。在关注点从整体到部分循环往复的交替中,学生不知不觉地深入到文本的“神理”和意蕴层面。只有虚心涵泳,熟读深思,独立思考,反复参悟,才能欣然感悟,作出精妙评点,评点中“发现的快乐”又诱导学生深入探究。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
古代评点中的“读书法”也用于阅读教学。如南宋吕祖谦提出:第一看大概、主张;第二看文势、规模;第三看纲目、关键;第四看警策、句法。用“四看”法来评点文本必然将对话引向深入。要把握“大概主张”,就必须理清主旨与部分之间的关系;要把握“文势规模”就必须梳理文章脉络层次;“第三看”是鉴赏各部分勾连衔接技巧;第四看则关注炼字、句法等语言韵味层面。这样就把整体把握与细节品味结合起来,因读生疑,以疑促读,以读促悟,领会文章奥义。例如《兰亭集序》教学中,学生评点各段“大概”、“主张”,圈出“乐”、“痛”、“悲”三个关键词之后,心生疑问:“悲”“痛”是否重复?经过揣摩发现,“悲”是由个人推广到群体,由当下联想历史和未来,是穿越了时空的永恒的生命意识,是对“痛”的超越。
二、纠重技术操练轻生命体验之偏,让灵魂在场
“以考代练”、“以问代读”加剧了语文学习的功利性,并将学生的关注点误导到审题、搜索、踩点得分等技术操作上,灵魂无法与文本深度交流。真正的阅读是以独特的人生体验、个性气质所形成的独特视野进入文本内部,以个人的自我理解欲求所驱使,以读者“情景语境”置换作者的“意图语境”。伊瑟尔指出:文本与读者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格式塔”的建构过程,这一“格式塔”不可避免地“染上读者本人的,特殊的选择过程之色彩”。这是因为“格式塔”不是由文本形成的,而是诞生于文本和读者的心灵的相互作用;而读者的心理又受其自身的经历,意识,世界观的制约。[2]因此,真阅读需要在虚以待物的心境下探幽览胜,反复品味,拓展个人精神空间。在阅读教学中布置评点作业,然后“疑义相与析”,可以纠正频繁的问题干扰,使学生能够与文本和作者进行思维碰撞和灵魂对话。
自由对话,灵魂介入。评点“重直觉和主观感受”、“短小精悍,生动活泼”、“带有较多的鉴赏性”。因为它承认文本意义的开放性和多元性,学生不必因权威解读而改变个人理解,不为获得标准答案而纠结,可以自由表达独特感悟,找到读书的趣味。正如金圣叹所言:“务宜虚心平气,仰观俯察,代之以敬,行之以忠”,“纵心寻其起尽,以自容与其间,斯天下之至乐也。”在评点过程中,学生沉浸于作品营造的具体情境或逻辑关系,对作品的感受是即时、真切而细腻的,随手记下心弦被拨动的瞬间。
平等对话,主动参与。评点不限于要点归纳、难点注解、疑点标注等传统“批注教学法”的内容,更强调读者对文本的“介入”在对文本的修订中体现自身的思想、意趣和个性风貌,是一种再创造。金圣叹批《水浒传》、毛氏父子批《三国演义》因个人情感和价值取向的融入,使批本主题倾向更鲜明,这种介入还表现为“从情节框架的调整、细节疏漏的补订到语言的润色、回目的加工”,提升了小说的艺术品位。鼓励学生以平等对话者的角色,有类似哈斯宝“摘译者是我,加批者是我,此书便是我的另一部红楼梦”的主动介入感,学生就会设身处地理解文中人物,理解作者,品味甚至质疑作者全篇布局或遣词造句。
深入对话,自我超越。评点者积极地参与体验文本,进行移情式想象和设身处地的语言体验,必然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价值判断、思维能力。如是文学类文本则把文字还原成鲜活的形象,随情节的跌宕起伏而获得“高峰体验”;如是议论类文本,则剖析作者逻辑顺序,聆听作者的真知灼见,对其论述不完善之处或质疑、或补充、或发难。评点之后要交流,学生必然努力超越平时阅读水平,力图多体味、深思考、细推敲,以使之洞中肯綮。
评点是读者与文本平等深入地精神交流,是个人经验与文本内容的碰撞、交流与融合,在评点中,对文本隐秘意思的发现,以及联想、想象的欣赏,使得从容的审美境界代替了紧张的猜测、迎合,文本不再是取得高分的媒介,而是活生生的灵魂对话的场所。
三、纠重问题预设轻课堂生成之偏,让讨论升华
现在多数语文课堂,教师只是在形式把要“满堂灌”的内容分解成一连串的问题。文本解读的规律是经由语言层抵达意蕴层,现在却变成教师把握着意蕴层引导学生从语言层中找依据来印证,这无疑束缚了学生的自由思考。少数学生可以配合教师答出预设答案,多数学生因预习缺少“抓手”,囫囵吞枣,无法应对“连环问”,只好自动放弃参与课堂对话的权利。 用评点法预习课文,使学生摆脱课堂上的被动状态,主动发现问题。阅读时或“点”以强调其意味,标出疑点;或顺手而评,力求抵达到个人阅读能力的最近发展区。课前教师可以通过翻看学生点评了解学情,适时调整教学设计,利用学生之间差异,设计活动,相互启发,将文本解读推向深入。教师由文本解读的“垄断者”变成深读对话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推动学生讨论、碰撞,或达成共识、或、或主动向老师求助。这将倒逼教师深读细读,形成个人独特见解。课堂对话由此而升华。
评点能使学生更有参与对话的底气。学生对文本有了独特体验和独立见解,点燃了参与对话的热情,经过深思熟虑的评点相当于发言的底稿。这样的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必然是思想的交锋、思维的碰撞,高质量的讨论,使每一个参与者都会有所收获。
对于同一细节,不同学生可能做出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评点。当有歧见时,或顿悟、或反思、或批驳,各种新见解的发生,“往往与采取反向思维有着紧密的关联,其思维方式多以反求本、以反求深、以反求新。”反向思维极大地调动人思维潜力和探究欲望,以新的评点质疑或推进原有的认识成果。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对话中不断碰撞、对接、融合、产生新见。依附具体文本,教师和悟性高的学生作为悟性的启迪者,教会其他学生如何细读,如何从平淡中看出作者的匠心和叙事谋略,在阅读现场手把手地教会学生如何走进作品的机理而探其精微,又如何走出作品的逻辑之外,用另一种理性逻辑来反观作品的隐义。
四、纠重多练细改轻过程指导之偏,让写作得法
作文教学的现状是:学生多写多练,却长进不大;教师精批细改,却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从教师角度看,一是评语停留在“句子通顺”、“详略得当”、“说服力”等套话上,无法直击要害;二是批改越俎代庖,未能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就学生而言,一是对经典作品或范文缺少细读深思,没有从操作层面上掌握谋篇布局、局部处理等技巧;二是由于缺少“抓手”,不能形成相互切磋,“奇文共欣赏”、“相与细论文”的氛围。
吸收古代评点术语使教师的评语更丰富、精确、深刻。“思想的贫富反映在术语的疏密上。”教师揣摩古代评点文学可以增强对文字的敏感,一针见血地揭示学生习作的得失。例如,“草蛇灰线法”、“背面敷粉法”等可以引导、提醒学生对文章情节细微之处及相互联系的关注与推敲。“穷形尽相”、“拟容取心”、“传神写照”、“适如其人”等词语可以对学生描写生动逼真、以形写神处加以表扬、强化。
引导学生在评点范文中领悟写作策略。作文教学一直重视“写什么”的审题立意训练和“写得如何”的评价,而忽视“该怎么写”的过程指导,即使指导“怎么写”,也往往因脱离“写什么”而抽象空洞,言者昭昭,听者昏昏。评点范文是依附于具体内容探究“怎么写”,学生能更直观地领会题材、主旨与文法的关系,把“写了什么”的感性认识和“怎么写”的理性认识结合起来。正如清人张云章所言“显格法律,或详其体,或举其要,可为学者准则”,学生模仿古代评点,评论范文“结语之妙,设问之妙,议论之妙,用字之妙,转换之妙,文法之妙,连接之妙”在深度体验中构建个人的写作图式。吴承学评价《古文关键》时说,“看文是手段,作文才是目的。《古文关键》实用性很强,使读者通过四看,领会名著的精华,也学习了实际的写作技巧,指导写作,成为最直接目的。”评点作为一种批评方式,引导人们从创作的角度去欣赏揣摩艺术,并从具体作品入手进行评析,有时虽不免琐碎细杂,但比起玄之又玄的空谈,自有其合理处:可以让初学者积累大量结构模型,根据需要予以模仿、变化、创新。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所言:“各标举其命意、布局之处,示学者以门径。”例如,笔者让学生评点2013年江苏高考优秀作文《“有意”与“无心”》开头一段“――朋友们屏住呼吸,放轻脚步,有意不去惊扰这些美丽的精灵。而无心放置的几支蜡烛却让它们离美越来越远。有意与无心,是对立永恒的命题。”学生甲评点道:“两句话就引出论题,快速简练。对立永恒加重矛盾之深。”学生乙评点道:“同意李观点。巧妙引用材料,不是抄袭,并不生硬,且暗示阅卷人作文未跑题”。甲注意的是议论文如何直奔论题,突出论点,乙注意到材料作文如何既扣题又不抄袭材料。学生用研究的眼光去思索为什么“这样写”,效果远胜教师脱离语境灌输“技巧”。
学生在相互批改中提高写作元认知能力。在阅读中领会了评点的奥妙之后,相互评点作文不但可以把教师从重复低效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更可以使学生在相互碰撞、相互激发、自我反思、自我调整中体悟写作规律,摸索写作经验。还可以把被评点的习作当做思维的触发点,完善对方的论证,以一种超越作者的冲动,激发思考的主动性。评点可以使学生主动根据立意与结构,自我反思,相互启发促进感性与理性螺旋上升,不断建构自己的写作经验。
随着独生子女的普遍化,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社会对知识人才的重视,早期教育受到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不仅年轻的父母期望自己的子女聪明,伶俐,就是年逾古稀的老人对后辈的知识水平及智力发展也极为关心。可以说全社会的家长都不惜代价地为培养和教育子女而奔波、操劳着。
然而,由于儿童心理及教育方面的科学知识还不够普及,传统的,朴素的教育思想在学前教育中尚有很大市场,使家长们对孩子的高期望水平及积极的教育态度与他们儿童心理学知识的缺乏及教育方法的单调化,教育内容的片面化形成了鲜明的矛盾。一些家长朴素地认为,既然人的竞争集中表现在学习成绩的好坏及能否顺利地升学上,那么要使孩子在竞争中取胜,就必须提前向他们传授未来学校将传授的知识,以使他们进入学校时能较容易地接受课本知识。不少家长尚搞不清知识与智力之间有何联系和区别,狭隘地用知识的多少来衡量智力的高低,而他们所指的知识常局限在识字多少和数数多少上。这种教育思想的片面化使他们只考虑怎样教孩子识字和数数,至于这样做对孩子的智力发展及对他们未来的学校教育会产生什么作用就考虑较少了。我们认为这种片面的教育至少存在着以下不利因素:
一是容易使学前教育与学校教育产生冲突,使不少孩子在入学后自觉无新东西可学,容易养成上课不注意听讲的不良习惯。当学校向他们传授全新的知识时,他们可能出于不良习惯的形成及学习模式的“老化”,而变得难以顺利地接受。
二是影响了孩子的全面发展。学前儿童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全面而良好的教育才能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认识的、情感的、意志的、品德的等。把学前教育集中在认字、识数上,可能对发展孩子的记忆、知觉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但对发展孩子的想象能力、身体的灵活性、审美能力及其他方面未必会发生积极作用。
三是使学习变得枯燥乏味,影响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的发展。
四是无休止地认字、识数,增加了孩子的心理负担,尤其是当家长不断地强调认字越多越好时。
总之,这样做的结果必然使孩子天真烂漫的生活变得单调化,使他们快乐的童年变得“成人化”,影响心理的全面而健康的发展。
良好的学前教育应是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采取适合他们心理特点的方法,让他们通过进行丰富多彩的活动,获得积极的认识态度和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因为一个人智力发展的高低除了与其遗传素质及接受的知识有关外,与情感、意志、性格等因素也有密切的关系。一个人去认识什么,为什么而去认识智力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及发展的水平如何,都受情感,意志、品德、性格等方面的制约。我们不可能设想一个心胸狭隘、怕吃苦,怕困难,性格脆弱的人有良好的智力发展,即使有了高水平的智力,也很难设想他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智力水平,在某些方面取得大的成就。纵观人类发展史.大凡有所造就者,都是一些情绪健康、意志坚强的人。因此。在学前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使孩子形成健康的情绪,坚强的意志,防止任性,自私、自我中心、不爱劳动,怕艰苦等不良心理的形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某种意义上讲,健康性格的形成与培养,比传授知识更重要。
单就发展智力而言,亦不可囿于仅教孩子认字和识数上。爱玩是孩子的天性,知识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应尽量地通过孩子的各种游戏、娱乐活动而使他们获得广泛、丰富的知识。
绘画是一项极简单易行,而对发展智力又有重要作用的活动,通过绘画,不仅可使孩子的观察力得到高度发展(因为不认真观察,难以把握事物的特征),而且对发展孩子的记忆力和想象力发生重要作用(如要准确地画一个人,必须记住一个人各个器官的位置及比例等。通过绘画还可使他们想象出自己不曾有过的经历)。
制作活动(包括泥塑、剪纸等),本身就是一种游戏。通过让孩子制作各种物品。塑造各种形象,不仅使孩子的触觉能力、控制身体的能力等得到发展,而且对他们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等的发展亦有积极作用。同时还有利于脑的发育,因为身体的各种运动都受脑的支配,身体运动时的难度越大,大脑的活动也就越强烈和复杂。“手巧”必然促使“心灵”。
让孩子从事音乐活动,听音乐,学唱歇,学演奏,有利于他们辨别能力的高度发展,形成注意力集中的良好习惯,促进大脑右半球功能的发展。大脑的右半球负责对形象,音乐信息的处理与加工。国外有些心理学家认为,通过多从事一些与形象(如绘画、塑造)、音乐等有关的活动,可促进右半球的发育,从而潜在地对人的想象力发生积极作用。
二.影视片段在大学英语文化背景教学中的优势
1.综合性和高效性
巴甫洛夫提出具体事物作为刺激物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为第一信号系统,有语言符号作为刺激物形成的反射为第二信号系统。人脑右半球具有形象、图形等第一信号系统,主要是对事物的感性认识。而左半球具有语言、逻辑等第二信号系统技能,是对事物的理性认识。当两边大脑同时运作,感性认识就上升为理性认识。而影视片段教学就建立在这理论基础之上,影视片段综合了语言、文字、图象等进行文化背景的教学。首先在语言及文字的灌输下,学生对文化背景有初步的理解,然后通过图片和声音的刺激作出响应的反应,也就是是把外语单词、句子等概念和具体的表现结合起来,更高效地理解和掌握文化背景的内涵。
2.直观性和丰富性
著名语言教育学家克拉申提出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指出:语言习得是学习者在有意义的实际中,通过对语言的理解和语言的使用,自然获得使用语言的能力。使用语言的能力包括使用单个语言知识点,也包括的是在具体的文化背景下进行正确的交际的能力。而文化背景知识的获得也是一种习得过程,需要外语教师进行教学时尽量向学生提供可理解的语言输入,为学生语言习得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教师需要采用一切手段来增加语言输入的可理解性,而影视片段就是一种直观的辅助教学手段。通过观看影视片段,使不同的学习者置身子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中,了解和掌握英语国家人民在真实的英语交际中语言的运用,同时也提供了了解学习英语国家民族文化,民族心理因素和行为的机会。影视片段丰富多样的视听材料所提供的语言形式和社会文化语境可以培养学生识别文化差异的能力,激发学习动机,从而把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深入地学习并真正掌握该语言的使用。
3.生动性和趣味性
普通的英语学习者没有一定的西方文化背景知识,他们通过语言和文字的方式获得文化知识,属于死记硬背,他们获得的也只是原始的信息,并不能完全自然地运用。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看,影视片段教学图、文、身、情并茂,能全面刺激学生的多个感官系统,增强记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相对于枯燥抽象的语言和文字来比较而言,影视片段在文化背景的教学中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
4.完整性和先进性
传统观念上的英语教学主要是依赖书本和粉笔黑板为教学工具,以教师讲课为主的教学方式,文化背景的讲授也是如此。但是即使教师能用语言清晰地讲授文化背景知识,而在学生的记忆中文化始终是抽象的,因此在记忆中难免出现不完整性。而采用影视片段配合教师语言授课来进行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保证学生获得文化知识的全面性和完整性。采用影视片段进行文化背景的教学势必要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剪辑、回放、定格等多种技术手段对细微的文化差异进行捕捉、强调和分析,充分体现了采用影视片段进行教学的先进性。
三.影视片段在大学英语文化背景教学的过程
1.教学预备阶段
在课前,做为教师首先根据要教学内容需要选择适当的影视片段,并且做好相应的剪辑工作。在播放影视片段之前,教师要向学生口头讲解课文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同时针对性地讲解所选片段的大致内容,让学生在文字上首先接受文化背景的有关知识。同时在播放影视片段前,教师可以布置相应的与课文或者影视片段有关的问题,要求学生在观看影片过程中进行思考。如全新《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中第二单元讲授Women,HalftheSky时,可选用Mona LisaSmile作为背景教学。教师在课前把影片中最能表现50年代妇女特点的片段进行剪辑,同时熟悉影片的内容,并针对影片可以设计一些问题。上课时教师可以先与学生讨论关于中国的妇女地位的情况,然后讲述美国女权运动的兴起的背景知识。然后提出如:Fromthe film,whatcanyou knowaboutthefemale’Srolesin USA?等问题。
2.影片播放过程
观看影视片段是我们作为文化背景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预备阶段活动效果的体现过程。教师要根据文化背景知识教学的要求针对性地进行影片片段的首次播放,在观看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收集问题的有关信息。遇到语言难点或者是背景难点时,教师可以适当中断影片,对学生进行难点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影片主题的发展、重要概念。在学生理解影片语言的基础上进行二次观片,二次观片要求学生不间断再次观看影片,加强对影片的理解和记忆,并完整回答有关的问题。
3,影片播放结束阶段
影视片段播放结束后,可以由教师再次总结影片所反映的文化背景的知识,或者也可以让学生对影片中的文化背景进行复述,并就中西文化的差异,让学生进行讨论和评价。作为教师也可以布置如观后感、文化对比等方面的小论文,通过课后的作业来巩固获得的文化知识的学习。
四.影视片段在大学英语文化背景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1.对教师的要求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地位始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在文化背景的教学中对教师的要求更高,特别是文化修养。教师应在提高自己语言素质的同时提高文化素质,即教师自身应对西方的地理概貌、风土人情、交际礼仪等有一定的了解,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中西方文化差异,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意识。所以教师要转变观念,与时俱进,通过各种途径来加强自身的文化素质。
2.影视材料的选择
影视片段的选择也是文化背景教学的重要一环。影片的选择要有针对性。比如说在讲授南北战争时,可组织学生观看《飘》讲述美国少数民族问题和种族关系时,让学生观看《根》;讲授宗教问题时,让学生看《埃及王子》。同时也要注意选择的影片要进行截选,要选择最能表现课文背景的片段,一般为3到5分钟。
3.处理好语言学习和文化背景学习的关系
一、大学英语教学文化的研究背景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必不可少的环节。大学英语教学作为重要的语言教学课程,更是肩负起了文化教育的重要责任。在高校的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指出文化教育与交际能力是英语教育的终极目标。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越来越面向世界,英语教学也逐渐转向西化,西式的教学成为一种趋势和潮流。然而,中国面临国家特殊的国情,中华民族和西方的民族不同,自古就有不同的生存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思维方式。中国在学习国外的语言时,理所应当了解国外的文化背景和相关状况,但是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我们自我的提升和发展,中国同时也面临推销中国文化的重要使命,这些都表明大学英语教学需要的不仅仅是西方文化的引入,更多的是中国文化的渗入和传播。
二、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文化教育现状和必要性
1.大学英语教学中过度引入西方文化而忽视东方文化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英语中使用的教材大多是以反映西方风土人情和习俗、生活习惯和道德价值观念,中国的传统文化相形见绌,仅仅很少量地出现在一些中西文化对比的章节,完全不能满足弘扬中华文化的需要。
2.在英语教学中忽视国情而仅从语言角度出发讨论问题
中国现阶段面临和西方完全不同的国情状况,片面针对西方国家国情讨论英语问题是没有意义的,掌握英语基本技能要求我们能够对英语有熟练的技巧和对国外基本国情有足够的了解,但是归根结底我们针对的是中国的国情,结合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这都需要在英语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和内容来拓展。
3.关于中国文化问题的教学材料不丰富且质量不高
目前市面上几乎没有专门的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或价值取向的英文教学材料,有少量的读物与中国文化有关,但都没有相关配套的教学资源,这一点大大限制了英语教学在中国文化上的扩展面。
4.在大学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
中国当代大学生缺乏主人翁意识和主体意识,这需要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得到教育和强化。而很重要的一点是。这种主人翁意识很深地寓于中国的文化中。面临外国文化的侵入,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弘扬也变得尤为重要。
三、中国文化在大学教学中弘扬的可行性分析
1.可行性分析
中国文化有其悠久的历史,传承千年,伴随中国人民的优良传统和品质,具有很强大的生命力。我们日常教育中从不曾忽略对中国文化的弘扬和发展,这给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弘扬中国优良的文化孕育了必备的土壤。
另外。文化宣扬缺失的问题还没有被普遍认识和重视,我们只要充分认识问题,寻求可行的解决办法,能够很大程度上改善现今的状况,能够将英语教学的高度大大提升,并且从而起到其应该有的必不可少的作用。 转贴于
2.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弘扬中国文化的可行性措施
(1)在重视教学的同时,重视学生的输出
语言输人和输出是两种相反的观念,在我们日常学习中输入和输出必不可少,在英语教学中大部分时间的输人是不利于教学的,学生需要有充足的机会来反馈和输出,这是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能够真正落到实处的重要方面。
(2)教学中案例的使用与一般讲授相结合
高校英语教学中弘扬中国文化有其可实行性,因为中国文化经历千年发展,有其诸多的鲜明示例和生动教学材料,英文材料的匮乏并不代表中文材料的缺失,在此方面我们有很大的潜力开阔丰富的教学材料。
(3)教学结合具体的地方特点
英语教学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不必死守一些理论。我们可以结合当地的特色文化,充分地考虑到教学所在地的地方特色。
(4)英语教学中应该注重德育教育
国外文化和中国传统的文化有巨大的区别,国外一些文化在中国没有生存的土壤,却也以正面和负面的形象同时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中国的德育教育是一个特色,在世界虽然没有太大影响力,却是中国环境产生的必不可少的文化。在英语教学中注重德育教育,完善了整个教育体系。
(5)具体事例——开设汉语典籍英译赏析
目前汉语典籍音译已经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可用资料数量较几年前也得到较大扩展。市场也初步形成,面临着较大的需求。从汉语典籍开始推进高校英语中国文化的弘扬是一条具有潜力的途径。
(6)英语学习者要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民族及其优良的文化
只有当英语学习者自己能够认识到自身文化的重要性时,大学英语教学中对中国文化的弘扬才能真正落到实处,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教而无学,学而无用的阶段。
参考文献:
[1]扬国珍.英语教学与英汉文化差异[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1):152.
[2]唐智霞.英语教学中应关注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6):103-104.
中职学生的英语学习基础普遍比较弱,部分学生相当于从零开始学习英语。还有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根本不愿学习。身为中职英语教师的我们面临着许多教学难题。最突出的问题是学生入学成绩参差不齐,不少中职学生对英语的厌学思想严重,老师在课堂上维持纪律就要占用不少课堂时间。由于这些因素的制约,中职英语教学大多是把传授知识作为主要目标。重视学生的考试分数是否合格,忽视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重视向学生灌输英语基础知识,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习。教育的本质是帮助人获得生存能力的社会获得。培养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是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中学英语教学论文,中职英语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观念和模式,不断探索出能加强中职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中职英语教学的现状
(一)重语言知识轻语言应用
由于教学设备的不足和教学课时的限制,中职英语教学课堂仍然沿用以“词汇”、“课文”、“语法练习题”为教学重点内容的教师主讲模式。在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侧重语言知识的传输,学生大多只是被动接受,练习语言技能的机会很少,语言交际活动缺乏。没有真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学生在沉闷压抑的课堂环境中学习,感到枯燥乏味没有兴趣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学生要么讲话开小差,要么在课堂上消极麻木,无精打采,或是昏昏欲睡。即使是那些掌握了一定英语知识的学生,就算是能轻松应付学期考试或者毕业考试,他们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也普遍不高,远远达不到中职英语的培养目标。
(二)重知识传授轻情感投入
多数中职教师把精力放在了对教材和教法研究上,作业和练习的批改中,而很少去研究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情感因素。在教学中,除了在课堂上与学生有接触外,课外与学生接触中学英语教学论文,交流和沟通很是不够。有的甚至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习需求,因而无法进行因人施教。对厌学和英语学习兴趣不高的学生,教师若不及时和他们进行情感交流和沟通,因势利导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将会大大影响中职英语教学的效果。
(三)重教学轻科研
目前很多中职教师在对科学研究的认识上存在一些偏差,没有充分认识到科研对提高学校发展和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性。他们认为科研是学术性研究性大学的专利,仅仅把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作为完成了教师的本质工作。再加上大部分中职教师教学任务重,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搞科研。同时中职教师培训进修的学习机会较少,也严重影响了教师的科研水平。近年来,部分中职教师的科研意识和欲望虽有所增强,但由于没有接受过专门的科研知识培训,缺乏基本的科研能力。部分教师只是在单干科研,集体合作搞科研的较少,大大影响了整个中职英语教学的科研水平。
二、跨文化交际
(一)什么是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研究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各类交际活动中涉及文化的种种问题。波特和莫瓦把影响交际的因素分为三个方面:(1)观察事物的过程,其中包括信念、价值观、态度、世界观及社会组织;(2)语言过程,其中包括语言与思维模式;(3)非语言过程,其中包括非语言行为、时间观念和空间的使用。外语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在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交际的人才,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与中职英语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基本能力包括:
1、语言和非语言行为能力
2、文化能力
3、相互交往的能力
4、认知能力
三、以跨文化交际理论为指导,加强中职英语实用能力的培养
(一)转变思想中学英语教学论文,更新英语教育和学习观念
首先,应从师生的意识形态上消除语言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的陈旧观念。语言与文化是相辅相成的,语言绝不是独立于文化之外的单纯的符号系统。戚雨村先生认为语言是一种文化,而且是最初始的文化,但只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重要作用。人们在语言中储存了前人的全部劳动和生活经验,词语则记下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态度,记叙了民族和社会历史发展进程,后人通过语言学习才能掌握前人积累下来的整个文化。反之,语言包括语言的使用方式均不能超越文化而独立存在,不能脱离一个民族流传下来,文化是决定这一民族生活面貌和风俗习惯的信念体系。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学习英语就必须学习其文化背景知识。中职英语教师不仅自己要转变这一英语教学理念,更应让学生充分理解学习掌握英语文化的重要性。
(二)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和学习,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
单纯的知识传输性教学会使课堂沉闷乏味,学生往往失去听课的兴致而搅乱课堂教学纪律,造成课堂教学缺乏实效。因此,教师在讲授英语语言知识点时,应结合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传输和讲解,让所讲的语言知识点在丰富趣味的文化内涵中娓娓道来中学英语教学论文,栩栩如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词汇教学
在讲解英语生词时,应采用英汉对比法,结合词汇文化内涵进行讲解。目前,许多英语教师讲解词汇多以概念意义为主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而语义学告诉我们,英语词义有七种之多,只讲解概念意义而不解释其它意义是不能达到对词义的全面理解的,当然也就影响了学生对词汇的深刻记忆和巩固。词汇的文化内涵是各民族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对特定事物的独特感情评价及联想等。对此,我们可以采用对比教学法。例如:中国文化中的“龙”是华夏民族的图腾形象,汉民族一向以“龙的传人”自称。相反,在英美文化中,dragon 是民间传说中凶残的怪兽。在史诗Beowulf 等传说中有叙述为证。再例如,汉语里说一贫如洗,而英文却用as poor as thechurch mouse,因为西方人信佛基督教,常见建筑物是教堂。由于教堂里通常没有可供老鼠吃的事物,所以形容一个人极度贫穷在英文中就被比喻成了教堂里的老鼠。
2、语篇分析和讲解
除了词汇讲解,在做语篇讲解和分析时,更要重视文化因素导入。对于课堂教学而言中学英语教学论文,语篇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课文(text)。对此我们可以采用“文化旁白”法给学生就课文有关内容加入文化介绍和讨论。例如,在讲授中专英语课文All about Me时,教师可以介绍中西方文化背景下各自的家庭模式,生活方式等内容。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辩论,看看哪种家庭模式或是生活方式更好。既让学生学到了规定所学语言知识点,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交际运用能力。
3、跨文化交际情景对话练习,强化英语实用能力培养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语言艺术学科,除了教师的科学合理讲授传授知识和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还要有一个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才能让学生记住所学的,运用学到的。在教学活动中,即使没有一个真实的纯英语交际的大环境,但我们可以营造一个基本接近于说英语用英语的交际小环境。例如,当学生迟到时,一定要鼓励学生用英语说出“May I come in?”如果他不会说,老师可以教授几遍,等他会了,然后再让他进教室。这样他再迟到,就会想起并运用这句话来进行交际了。这对其他的同学也是一个教育学习的实情实景机会。中职英语教师应充分运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和“参与式”教学活动有效地进行英语跨文化交际实用能力的培养。例如运用角色扮演活动进行跨文化交际打招呼的练习。教师安排几个学生分别扮演外国学生Tom、中国学生Lingling、外国老师Mr.Brown中学英语教学论文,给出早上在学校见面的情景, 让学生做跨文化打招呼表演。英语基础好的学生可以扩展对话内容,除了用“Good morning”或者是“Hello/Hi”向对方打招呼,还可以与对方进一步交谈,例如讨论对方的穿着服饰,或是当天的课程等等。而基础较差的同学,则鼓励其说出“Good morning” 或者是“Hello/Hi”即可。
(三)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具体的语言实践来了解英语民族文化知识
中职英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具体的语言实践来了解英语民族文化背景知识。如向学生介绍一些简单有趣的英美文学作品和报刊杂志,并督促他们在早读时注意文化知识的积累,或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听原版录音或看原版录像、电影以及多媒体画面,通过真实的交际情景,通过视听感官对学生大脑进行刺激,加深对英语语言和交际运用的印象。在逐步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价值道德观等基础上,又不断促进自身英语交际实用能力的培养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四)、强化阅读输入
阅读和记忆是英语学习的重要手段。阅读可以强化巩固记忆,阅读还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中职学生阅读英语主要从早读和课外阅读来实施落实。英语早读是学习英语的有效方式之一,中职学校应该把学生的英语早读当成一件坚持不懈的长期工作来抓。英语教师应该在早读时间进班辅导。中职学生自律能力差,早读的场面往往是老师前脚刚走,教室里要么是鸦雀无声中学英语教学论文,要么便是乱哄哄的说闲话。因此英语教师应当为负责的班级制定行之有效的早读计划,并按计划逐步实施落实。做到早读有安排,有检查。这样才能有早读的实效性。学生只有通过英语早读,记住了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词汇和句型,才能学以致用。除了早读,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多读一些趣味性强,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英美报刊小说和书籍。既可以丰富课外生活,也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他们的眼界。同时对英语语言知识的掌握也是一个积累和促进。
四、结束语
跨文化交际理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理论,它具有多学科性质,与它关系最为密切的就有四个学科,即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社会语言学和传播学。不同学科的研究人员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展开了讨论和研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何充分利用跨文化交际的理论促进中职英语教学,提高中职学生的英语交际实用能力有待于学者、教育家以及工作在中职英语教学一线的教师们的合作和研讨。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A]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何自然.语用者与英语学习[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张静.强化高职英语日常教学实效性的策略探讨[J]上海翻译,2011(03)
[4]张书青.加强英语应用能力培养的教学探索[J]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11(01)
[5]王晓军.语言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J]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3(02)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095-02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我国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英语的学习和教学也愈来愈重要。英语教材作为教学主要辅助工具对提高学生英语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共有六级,每一级分别有《读写教程》、《听说教程》、《综合训练》以及《教师用书》。该教材把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放在首位,在内容结构上体现了以应用为本,听、说、读、写、译多位一体的教学理念。本文主要关于《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教材提出了几点思考。
一、《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简介
《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是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目前高校普遍选择的非英语专业教材。它是国内第一套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的立体化大学英语教材,也是国务院批准的“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的重点项目之一。作为“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其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多渠道、全方位的资源。此教材进一步强化对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把读写教程视为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练习册与教学课件设计等相关内容都主要围绕读写教程的内容而设计,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及写作能力。此教材内容涵盖语言、文化、习俗、伦理、信息、科学、社会焦点等方面,具有趣味性、 信息性、启发性及前瞻性于一体的特点。总体而言,该教材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促进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基本上体现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热点,受到了众多教师和学生的赞誉和青睐,但该系列教材的读写教程也存在着某些不足。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必然能不断适应大学英语的授课及教学需求,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完善。
二、关于《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教材的三点思考
(一)分析语篇夯实英语基础知识
英语学习的提高是一项十分复杂和缓慢的过程,只有运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学生的才能不断促进学生水平的提高。在英语教学中语篇分析比较注重扎实基本功训练和强化合作学习,尊重学生间的差异性,重视学生的主体、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语篇分析理论是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非常有效的途径。总体而言,《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重点体现了接受性技能和产出性技能的结合,篇章结构分析在该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紧扣教材课文,给英语写作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在该教材的第一册到第四册 Section A 部分的语篇结构主要出现了时间顺序模式、原因与结果模式、一般与具体模式、问题――解决模式与对比模式等几种常见的模式。例如,一般――具体模式作为最广泛应用的模式,有如下几种具体形式:先概括表明、陈述观点,然后通过所提出的原因来支持所阐述的观点和问题或者通过举例来论证事实、细节。在第二册第一单元“Time - Conscious Americans”一文的第三段中,作者先陈述了每个人都匆匆忙忙以及常常处于压力等关于美国人的印象,然后作者提供了各方面的细节来支持与阐述自己的观点,最后作者阐明美国人匆忙原因是因为他们太珍惜时间以及也不喜欢他人浪费时间。问题解决模式是最为普遍的形式。这类模式核心部分为“问题――解决”,一般是先说明背景、环境后提出问题,接着采取措施来回应或解决出现的问题,最后做出评价结果,有时根据需要可省略某些环节部分。如第三册第一单元“Love Without Limitations”一文在第四段和第5 段时,作者先提出了大脑受损吉米父母的去世给他带来无情的打击的问题,后面几段指出“我”对此问题的回应是帮助吉米适应没有父母陪伴的新生活。而第七段对其结果做出评价:关照像吉米这样一个深爱又感激的人任何东西都不能与之相比,因为它更加丰富了“我”的生活。实践证明, 语篇分析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教师对课文进行了语篇分析还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通过语篇分析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语言知识,引导和培养学生用英语理解和思考问题,运用语篇联结手段,使概要前后连贯,以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另一方面,英语教师在语篇的基础上组织教学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了词语、句子水平的语言基础训练。
(二)重视挖掘教材中的文化知识、因素
英语教材不仅是英语课程中的学习语言的重要材料,它也是传递文化知识的载体和重要媒介。英语教材含有深厚的文化因素,可以通过语言形式传递着它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因此能直观地反映出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状况。大学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然而目前的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向学生传授教材内容所涉及的文化信息进行简要的介绍等方式。学生只重视语言知识学习而忽视了文化因素对语言的影响作用,因此,只是简单和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而没有灵活、恰当地运用一些教材中体现的文化知识,这种英语文化教学模式减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性。因此,可以在英语教学课堂中通过教材的使用来完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三)根据文章不同体裁灵活教学
《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选材广泛,体裁丰富多样,比如包括了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描写文。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英语教师要根据文章的不同体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确定不同的教学重点进行灵活教学。例如,就议论文而言,其开头通常是提出问题,中间部分是对问题进行分析论证,结尾一般得出相关结论。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在分析这类文章时要理清论点(区分主要论点和次要论点),列出赞成的论据和反对的论据, 找出分析论据和论证之间的逻辑关系。总之,在英语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说明文和记叙文、议论文之间的不同点,找出各自的写作特色,树立初步的文体意识。
参考文献:
[1]王婷婷.多元智能理论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研究及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1
[2]卓丽华.运用游戏教学法构建中职幼师专业特色的英语新课堂[D].辽宁师范大学2011
[3]刘俊.语法翻译教学和交际法教学在高中英语课堂中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
[4]邵丹.中国初中英语学习者二语心理词汇的调查及其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D].辽宁师范大学2008
[5]朱广瑜.文化语境与高中英语教学[D].辽宁师范大学2010
[6]孙敏.新课改下的合作学习在高中英语教学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
[7]曹剑波.英语交际教学法与英语传统教学法在初中课堂的结合与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2009
[8]孙丽娟.合作学习在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2009
[9]窦黎.高中生英语学习策略与英语成绩的相关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
[10]赵萍.高中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D].辽宁师范大学2009
[11]郝亦佳.中美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的案例研究及其对第二文化习得的启示[D].辽宁师范大学2010
[12]王璐.个体主义/集体主义倾向对成人英语学习者学习信念的影响[D].辽宁师范大学2009
[13]黄金子.三语教育背景下的朝鲜族英语教育[D].辽宁师范大学2009
[14]朱莹.双重代码理论在中专英语情景对话教学中的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2009
[15]刘秀花.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D].辽宁师范大学2009
[16]康丹华.大学英语四级测试中同义词的研究及启示[D].辽宁师范大学2009
[17]刘静.个案研究:探索有效利用电影提高跨文化意识的途径[D].辽宁师范大学2009
参考文献
[1]陆婷.应用语言学学术语篇三词立场词块对比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2]杨慧.词块运用与大学英语写作水平关系的个案研究[D].延边大学2010
[3]何济生,王家云.“过程习作法”简介[J].国外外语教学.1996(04)
[4]李灿.词块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13
[5]王锦霞.谈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的介入[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1(04)
[6]张艳红.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动态评价体系建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01)
[7]王永林,卞永成.教师介入对提高学习者自主性的作用[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06(05)
[8]江庆心.论教师介入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J].外语界.2006(02)
[9](美)傅丹灵,王志军,着.如何教写作[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0]刘英贤.词块教学对大学生英语语用能力影响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
[11]龚成红.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在不同文体写作中词块变体运用的实证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
[12]张素君,叶华.学生作文构思过程的教学干预[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07)
[13]储爱华.词块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14]孔昭莉.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写作中的词块使用发展模式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1
[15]张攀.不同写作水平的学习者在英语写作中词块使用情况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1
[16]况博群.词块在中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
[17]周瑜.中外英语专业硕士学位论文中的高频四词词块对比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18]膝春红.英语语法与写作--对美国堪萨斯大学中国留学生英文水平的调查[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04)
[19]SusanBosher.ThecomposingprocessesofthreeSoutheastAsianwritersatthepost-secondarylevel:Anexploratorystudy[J].JournalofSecondLanguageWriting.1998(2)
参考文献
[1]赵娜.真实性理论下对等师生关系对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的影响[D].辽宁师范大学2014
[2]郭俊娜.关联理论对主持人话语解释的有效性[D].辽宁师范大学2013
[3]刘海英.习语的认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
[4]卢思函.概念整合理论下英汉新词的语义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3
[5]宋丹妮.大学英语教材真实性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
[6]李旭新.现代英语和汉语中名动转类词现象的认知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2
[7]田杨.初中生英语学习动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
[8]马龙玉.大学英语课堂沉默现象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
[9]张钟予.澳洲原住民梦幻叙事语篇《卡彭塔利亚湾》连贯性解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3
[10]岂宇光.概念合成理论视角下广告语言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
[11]王成伟.减负环境下初中英语作业布置的策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
[12]高芳芹.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国家庭图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
[13]吴佳丽.合作学习在农村高中英语练习课中的实证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
[14]郑丽华.框架理论视角下的婉约词英译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
[15]孔祥雯.概念合成理论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1
[16]李成瑗.四维文化智商理论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应用及其对跨文化教学的启示[D].辽宁师范大学2011
[17]董鑫.标记象似性和框架理论在言语幽默分析中的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1
[18]张婉音.真实性课外活动对大学英语教学反拨作用的实证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
[19]尹宏博.关联理论视角下形容词词义不确定性的词汇语用充实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
[20]郭蕊.概念整合框架下澳大利亚英语特色词汇产生的认知机制[D].辽宁师范大学2013
[21]刘妍.VOA在线听写系统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听力影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
[22]张琳琳.语言教学真实性原则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2
题目: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
各项内容:四号宋体居中。
二、目录
目录:二号黑体加粗居中。
章节条目:五号宋体。
行距:单倍行距。
三、论文题目:小一号黑体加粗居中。
四、中文摘要
1、摘要: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
2、摘要内容字体:小四号宋体。
3、字数:300字左右。
4、行距:20磅
5、关键词:四号宋体,加粗。词3-5个,每个词间空一格。
五、英文摘要
1、ABSTRACT:小二号TimesNewRoman.
2、内容字体:小四号TimesNewRoman.
3、单倍行距。
4、Keywords:四号加粗。词3-5个,小四号TimesNewRoman.词间空一格。
六、绪论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内容500字左右,小四号宋体,行距:20磅
七、正文
(一)正文用小四号宋体
(二)安保、管理类毕业论文各章节按照一、二、三、四、五级标题序号字体格式
章:标题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
节:标题小三号黑体,加粗,居中。
一级标题序号如:一、二、三、标题四号黑体,加粗,顶格。
二级标题序号如:(一)(二)(三)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顶格。
三级标题序号如:1.2.3.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缩进二个字。
四级标题序号如:(1)(2)(3)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缩进二个字。
五级标题序号如:①②③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缩进二个字。
医学、体育类毕业论文各章序号用阿拉伯数字编码,层次格式为:1××××(小2号黑体,居中)××××××××××××××(内容用4号宋体)。1.1××××(3号黑体,居左)×××××××××××××(内容用4号宋体)。1.1.1××××(小3号黑体,居左)××××××××××××××××××××(内容用4号宋体)。①××××(用与内容同样大小的宋体)a.××××(用与内容同样大小的宋体)
(三)表格
每个表格应有自己的表序和表题,表序和表题应写在表格上方正中。表序后空一格书写表题。表格允许下页接续写,表题可省略,表头应重复写,并在右上方写“续表××”。
(四)插图
每幅图应有图序和图题,图序和图题应放在图位下方居中处。图应在描图纸或在洁白纸上用墨线绘成,也可以用计算机绘图。
(五)论文中的图、表、公式、算式等,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分别依序连编编排序号。序号分章依序编码,其标注形式应便于互相区别,可分别为:图2.1、表3.2、公式(3.5)等。
文中的阿拉伯数字一律用半角标示。
八、结束语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内容300字左右,小四号宋体,行距:20磅。
九、致谢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内容小四号宋体,行距:20磅
十、参考文献
(一)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内容8—10篇,五号宋体,行距:20磅。参考文献以文献在整个论文中出现的次序用[1]、[2]、[3]……形式统一排序、依次列出。
(二)参考文献的格式:
著作:[序号]作者.译者.书名.版本.出版地.出版社.出版时间.引用部分起止页
期刊:[序号]作者.译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年份.卷号(期数).引用部分起止页
会议论文集:[序号]作者.译者.文章名.文集名.会址.开会年.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时间.引用部分起止页
十一、附录(可略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