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研究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4-28 09:18:4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中小学教育研究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小学教育研究论文

篇1

目前,农村中小学分布相对零散,规模小,条件差,教育经费短缺严重制约着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同时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总体素质的偏低和观念的陈旧,不能很快适应新课程的教学,直接影响到农村地区课程改革的发展。

一、重新定位农村中小学教师角色

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其角色结构的复杂性。相对学生而言,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层面式的“师长、同志、朋友、父母”角色

面对市场经济、网络时代,面对激烈的社会变革和越来越高的社会期待,面对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念的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冲击,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我们的农村中小学教师,一定要正确处理“师长、同志、朋友、父母”这一层面式的角色问题,走出办公室,融入学生之中,了解学生,熟悉学生,努力创造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条件,在和他们进行交流对话的过程中,提供双方交换思想信息的最有效、最充分的机会。教师只有真正掌握了学生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才能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以达“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之目的。

(二)三维式的“导演、导游、导师”角色

在新课程中,角色的转变不仅对教师的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指导作用变得更加重要,这就加大了指导的难度。树立“导师意识”;首先是相信学生。相信学生能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靠创造性的劳动获得新知,并有所进步;其次是善于指导,中小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不够强,情绪不够稳定,方法还很欠缺,这就需要农村中小学教师及时有效的指导;再次,重视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过程的设计。要以有利于激发兴趣、有利于发展思维、有利于培养创造能力为原则。“导演、导游、导师”三维角色三种境界,都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后者更充分地显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有益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构建农村中小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块

为了促进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使新课改在农村中小学得到有效地实施,就要优化课堂教学。构建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块。

(一)探究准备

这是学习新知识的前提,其主要任务是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准备良好的思维材料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

1.创设情景

(1)迁移学习。复习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做好知识、学法的铺垫。(2)情景引入。通过复习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用日常生活中的实物、实例、游戏、故事等引入。

2.提出问题

根据新知识的特点,引导学生提出要探究的问题。

(二)探究构建

这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其主要任务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准备多种探究性材料;指导学生运用好探究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主动参与探究的全过程,从而获取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可分三步:

1.独立探究。采用尝试探究的方法。首先教师为学生准备尝试的材料(自学课文、操作演示、动笔练习等)和尝试思考题(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尝试中要解决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尝试,做到边尝试、边思考,初步理解所学的内容。

通过学生尝试思考,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尝试精神。

2.合作探究。采用讨论质疑的方法。在学生通过尝试初步感知的基础上,为了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运用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各自发表不同的意见,互相提问,互相帮助,共同研究,解决问题。

讨论;有同桌讨论,小组讨论全班讨论。讨论的问题是新课中的重点、难点以及启发思维的关键或在尝试中遇到的问题。让每个人发表自己的意见和不同的见解。小组讨论后,再进行全班交流。

质疑;学生在讨论中不能理解和未能解决的问题或在教学中重点、难点、关键的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通过学生讨论、质疑,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新知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造能力。

3.发现知识。学生经过尝试、讨论试练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的过程,运用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方法,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知识归纳构建;发现学习规律,概括学习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

(三)探究深化

这是检测巩固运用新知识,掌握运用学法、形成技能的环节。

1.尝试。这是检测新知识,运用新知识;掌握学法和运用学法的尝试;练习内容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有助于学生运用学法和迁移学法。

练习要环绕目标,突出重点,有基本练习、综合或专项练习、发展练习三个层次,练习要有开放性,形式要多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发展。

2.评价。在学生尝试的基础上,让学生互批、互评、互议,评出不同的思路和看法。通过师生互评,充分发挥学生协作的功能和自主学习的功能,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

3.总结。一方面让学生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另一方面教师对这节课所学知识的深化作简明提示。

三、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宽农村中小学育人环境

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对传统教育的教学方法进行大胆改革与创新,在教学主体、教学形式、教学氛围等方面实现有机转换,确保教学内容的和谐统一。

(一)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尊重自己、尊重同学、尊重师长、尊重知识、尊重自然、尊重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祖国五千年的灿烂文明,960万平方千米的广袤地域,为我们提拱了丰富多彩的德育内容,我们实在没有理由不去挖掘它。针对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多样性、复杂性和长期性,我们本着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贴近实际和注重实效的原则开展德育工作。大处着眼就是对各年级学生应达到什么标准有一个十分明确的要求、小处着手就是从平时抓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贴近实际、注重实效就是结合时代要求、社会环境和学生实际,扎扎实实工作,实实在在落实德育的各项措施。我们以“热爱家乡、热爱学校为主题,紧紧围绕发展创新的内容开展了,少先队、团队演讲比赛活动;以“养成习惯,收获命运”为主题开展了争创行为规范示范班活动;以“歌唱祖国,爱我中华”为主题连续举办了校园艺术节,开展了争创艺术教育特色班活动;以尊重自然,强化和谐”为主题,引导学生将爱护、保护环境与自,身文明修养相结合,开展了从我做起,从身边每件小事做起的活动;以“珍爱生命,遵守交规”为主题,开展了尊重社会,强化规则意识的话动;以”诚信、助人、尊师、兴教”为主题,开展了每学期四次的团队观摩话动。我们还特别重视新生人学、新队员宣誓、校园每日常规、毕业文明离校等一系列做人的教育。

(二)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相信学生的能力,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创造机会还给学生,开放学生的心灵世界,以促进学生主体的发展。

1.给学生质疑的机会。“教学就是在没有问题的地方产生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传授知识。”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起点,也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一项基本训练。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敢问”,帮助学生“会问”引导学生“善问”。在问的形式上,可让学生课前提问,供教师备课、上课;课上提问,供师生讨论交流;课后提问,供大家学习探究.在问的内容上,指导学生”善问”,即把握何处问、怎么问?

2.给学生选择的权利。若要教学打动每个学生,就必须给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的权利,在更多的教学环节上,变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选择性”,寻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的新机制,如果学生有了自己的意向性选择,就会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去寻求自己的发展和提高。

3.给学生尝试的空间。学生的知识能力不是教师给的,而是在自主尝试、实践探究中形成的。从模仿到探究到创造,逐步构建了以学生“自主学习;大胆尝试”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定向一自学—自探一交流一反思一内化。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不会尝试到敢于尝试到乐于尝试到善于尝试,形成了自主意识、强化了探究意识,提高了受挫意识,进发了成功意识。

4.给学生创造的天地。课堂对学生来说,应该是学习与成果的展示。但是学生中存在“三怕”:怕老师、怕提问、怕学生。应该培养“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只有体现出这种“不怕”的精神,才能显示出孩子的求知欲,学生才能敢学、敢问、敢拼、敢和教师争辩,才能创造出一堂好课,才能实现孩子真正的发展目标。树立我能、我会、我棒的意识,鼓励学生自主尝试、自主实践、自主创造,这样才能培养出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性。

(三)挖掘校本课程资源,加大学校教育合力

由于农村地域的差异,决定了农村经济、文化的不平衡,积极探索开发一切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是提高农村教育的最有效的途径。

1.校内资源。“一段校史、一位教师、一块奖牌、一件作品、一项工程……”,若将这些统计、整理,就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教育资源。

2.乡土教材。“民俗民风、乡土文化、特色产业、人才人力……”,不仅是编写乡土教材的基本内容,也是最好的教育资源,它既可弥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不足,又能让受教育者看得见、摸得着,乐意接受。

3.家长交流。“每学期的家长开放日、专题讲座、家长学校咨询活动……”,深受广大家长的欢迎,增进了家长对学校工作的了解与交流,同时,学校也从家长那里得到了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从而不断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难怪有人说家长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

篇2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的意义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受到自身生活经历的限制,还不能对事物进行有效的理解,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不仅关系到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也关系到学生情感的升华,理解能力和记忆力的提高,它对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有助于强化记忆,提高理解水平

对于小学生来说,分析综合理解问题的能力较差,没有掌握一定的记忆技巧和方法,大多数的知识完全依赖的就是机械式的死记硬背和强化记忆。小学生不同于成年人,虽然机械记忆效果不佳,但对于小学生来说,这个阶段还没有教好的记忆方法,并且机械记忆对小学生来说还不容易忘记。对小学语文课文和知识的朗读也是强化记忆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讲究口出、眼到、耳随和心脑并用,只要语文教师留给学生一定的朗读时间,学生一般就能熟记和背诵这是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小学生在没有完全理解文章的前提下,机械地去读去背,忽略了文章本身的美,达不到学习这篇文章的最初目的。我们知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要小学生反复的朗读文章,熟烂于心就会慢慢的体会其中的三昧,领会到文字背后的情感和寓意。朗读讲究有节奏有情感的阅读文章,可以通过学生齐读、分角色朗读、默读等方式而进行,在品析文章语言文字的同时,理解其中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二)有利于培养语感,提高语文素养

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朗读在所有的言语活动中起的关键作用是不容置疑的,而且朗读是提高小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行之有效的较好方法。小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时,对于课文中的字词和语句进行细嚼慢咽,慢慢品味和诵读就会不自觉的领会语文的魅力,培养一定的语言,自然而然就会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对于朗读课,老师可以自身也可以借助其他教学媒介的力量进行发音标准化的朗读教学,小学生模仿能力较强,他们会跟着正确的字词发声,一些小学生长期以来读错的字词很快就得到了纠正,并且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

(三)有助于提高表达能力,体会文章的情感

小学生模仿能力强,而自身的言语表达能力这个阶段还处在形成和发展的阶段,要想提高自身的表达能力必须进行大量的针对性的练习,朗读教学就是一种重要的手段。朗读讲究字正腔圆,标准发音,这不但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普通话水平,还有利于让他们强化对语言和文字的应用和表达,长此以往自然也就会提高自身的表达能力。语文朗读的教学主要目的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些内容而是通过朗读可以扩大自身的阅读视野,慢慢在品味课文的时候,体会文章的情感。

二、语文教学中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研究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朗读教学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起到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所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加以重视,不断长信朗读教学的方法,采取适宜的措施促进朗读教学的健康发展。

(一)加强朗读训练

对于小学生而言,朗读的训练应该循序渐进。对于朗读的基本要求就是读字正确,发音准确,朗读流利,稍带感情。小学生刚开始接触汉字,读课文时需要边读边想汉字的读音,朗读速度自然比较慢,为此我们必须加强朗读训练。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合适安排时间,尽可能的让学生多朗读,同时丰富朗读资源,不能泛泛而读,要深入细致的去品味。在朗读训练的过程中,要强调学生必须用普通话,注意咬文嚼字,做到发音准确,声音洪亮,具有一定的节奏和情感,做好停顿。

(二)规范朗读要求,做到精益求精

初读课文,要求读正确,字的读音正确是朗读的基础。初读课文时,就得把好关,让学生对照拼音把字音读正确。所谓正确:一要做到每个字都要发音正确,读好轻声、儿化等;二要做到文章字句的恰当停顿。再读课文,读流利。流利是朗读好的前提。组织学生再读时,把处理得不够正确的句子或难读的句子或本课重点的句子提取出来读,读中悟意,读中抒情,读中升华。精读课文,读出情。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移情入境,将自己对文章的情感体验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表达出来,加强情感体验。朗读的目的就是实现小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和驾驭能力,帮助学生积累语文素养,提高自身表达能力。

(三)学贵得法,创新朗读教学方式

一直反复向小学生强调应该这样读,那样读,小学生有时不能理解,不能真正把老师口授的方法运用起来,甚至会出现反感的情况,所以教给他们具体的方法是至关重要的,这样他们在以后的朗读学习中就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朗读方法了。范读,教师的范读,对学生的朗读有极大的影响力,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向师性,他们的模仿能力超强,如果语文教师有运用正确的朗读方法,做到声情并茂,有感情的流露就会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在评价中练读,小学生表现欲较强,但又有一定的自尊心,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所以在朗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有效的评价机制,通过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当然这里的评价以鼓励为主。分角色读,对一些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内容,可以采用“角色朗读”、“表演读”。每当我开始分角色朗读时,学生总会积极的参与进来,这也让我们看到了孩子们对于语文朗读教学学习的浓厚兴趣,这就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篇3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也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研读文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然后在班上交流学习所得的一种学习活动。这种阅读活动是以阅读目的为前提,以围绕阅读目的准确、快速、有效地把握文章的相关信息为基本原则,不断提高筛选、处理、创造语言信息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开展研究性阅读,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助于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探求未知事物的能力,促进科学思维的形成;有助于改变传统阅读教学的某些不足,是阅读教学不可或缺的一种形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研究性阅读呢?笔者认为,其课堂组织形式应该是合作探索型课堂模式。

一、确立阅读目标

研究性阅读是一种目的性非常明确的阅读活动,要求学生围绕阅读目的准确、快速、有效地把握文章的相关信息,并广泛地联系相关信息,从中筛选、处理信息,以便实现阅读目的。因此,明确阅读目的,为阅读活动定向是研究性阅读的首要任务。

二、初读感知

这是研究性阅读活动的准备阶段,要求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熟悉内容,为发现值得探究的问题作准备,为深人探究教材打下基础。

三、提出问题

在阅读目的的引导下,通过初步感知课文,提出下一步需要研究的问题。这里所说的研究性阅读,是和课堂教学结合在一起的,因此,我们提倡提出的问题必须是同教学目标结合在一起的问题。当然,在学生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提出有意义的、值得探讨的问题。

四、收集处理信息

研究性阅读把阅读材料看成一个信息集,通过识码、解码、编码达到对它的有效理解与把握。因此,要求学生围绕阅读目的和提出的问题,独立自主地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筛选、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也就是过滤次要信息,筛选主要信息,压缩有用信息,使无序信息条理化、隐性信息显性化,把信息原码重新组合加工,衍生出新的信息。所收集的信息,既包括已学习过的课文,又要注意向课外扩展。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另一方面要教给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方法,指导探究的途径,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能够针对自己的研究对象进行研读。

五、归纳整理,阅读理解

面对海量的信息资源,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各自收集的资料加以归类。在归纳整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整理、归类信息的一般能力在提取素材本质属性的过程中,提供了发展学习者抽象、逻辑推理等能力的可能。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根据学习者的不同反映,随机地创设情境,具体地帮助学生发展上述一般能力;通过对各类素材本质属性的提取,帮助学习者把握各类信息内容的要素,从而较为深人地理解拓展原阅读范文所包含的意义。这一过程是信息的具体加工过程。

六、切磋分析,解决问题

研究性阅读的最佳组织形式是小组合作研究学习,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研究问题)小组在研究问题过程中,互相切磋,讨论启发,促进发现,从而提高了阅读效能。学生正是在切磋、研讨中发现规则、定_义,明白了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例如,在学习《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了“诸葛亮为什么能借箭成功”的问题,具体讨论如下:学生A:诸葛亮之所以成功,我看是因为他知晓天文地理。他能预测这天有雾,并且顺风顺水,说明他学识渊博。学生B:我认为这件事的成功最重要的是他善于了解人。第一,他知道鲁肃是一个正直老实、顾全大局的人,所以找鲁肃帮助,做好借箭的准备工作,不让周瑜知道。第二他了解周瑜气量小,妒忌心强,便立下了军令状,使周瑜放松了对他的警惕,这反而有利于“借箭”、第三,他晓得曹操是多疑的人,雾天不敢出击,所以最后才能顺利驾船回营。学生C:我补充一点,成功的另一个原因是他有胆识,他明知周瑜陷害他,但为顾全大局,最后有把握地答应“造箭”。

篇4

一、合理选择阅读文本

在开展自主讨论教学时,首先要注重对教学所采用阅读文本的选择,保证所选阅读文本的质量。阅读教学中,文本是进行自主讨论的基础,并且其中包含的信息直接与讨论的主体密切相关。教师在进行阅读文本的选择上,必须要注重阅读文本符合学生的年龄水平,并且保证阅读文本可以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且具有优美的语言和文字,文本当中有着深刻的涵义,可以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语文,让学生进行主动的思考与讨论。在文本的选择上,也要注重所选文本的文学素养,在文本中要体现出语文技巧,让学生在阅读当中,提高自身的语文学习能力。另外,在教师进行阅读文本的选择上,可以扩大选择范围,从报刊、书籍、网络等不同的渠道,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作为阅读文本。

二、正确处理师生关系

教师在处理师生关系时,要注重尊重学生的自主性特点,并且以维护学生讨论主体地位,来开展与组织讨论活动。在自主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引导者与提供者的角色,为学生的讨论提出有效的话题进行引导。教师在讨论的过程中,要对于学生之间的冲突进行合理的化解,并且将学生引导到正确的语文教学当中,顺利的完成教学目的,达到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效果。教师是自主讨论的组织者与协助者,并且在特殊的情况下,可以参与到讨论当中,与学生一起进行交流。在学生出现观点不一致的情况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及时的题型,并且通过文本来检验自身观点是否正确,更好的对所学问题进行探究,并且形成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习惯。

三、应用辅助工具进行讨论

辅助工具可以更好的让学生完成讨论过程,并且将自身的阅读体验和感受进行记录,通过文字等形式,进行学习感受的表达。通过辅助工具,可以更好的让学生融入到讨论当中,并且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一般来说,自主讨论中主要应用的辅助工具有几下几种:第一,阅读反映日志。阅读反映日志可以将学生在阅读文本中所产生的问题、感受、思路、想法等进行记录,有效的帮助学生发现在阅读学习中的问题,便于提高自身的学习效果。第二,快速笔记。快速笔记是学生在阅读中,通过文字材料迅速的进行阅读的记录。通过快速笔记,可以将学生的疑问进行第一时间的搜集,让学生更加集中的关注学习中的疑问与重点内容。第三,自读提示单。自读提示单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文本阅读指导材料,对于文本中的难点与重点进行标注,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阅读中的问题,并且更加清晰并且直观的理解文本,促进学生真正的融入到阅读学习当中。除此之外,

四、利用讨论技巧深化讨论

自主讨论进行的过程中,要对于讨论技巧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更好的提高讨论的质量,提高讨论的效果。一般来说,讨论技巧的核心内容就是提问、倾听与回应,这也是基础的讨论技巧。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中,应该对这三方面予以注意。首先,提问是讨论的引导条件,在讨论进行的开始阶段,如果不能保证提问的质量,就会造成讨论开展不顺利,学生相互交流不够活跃,课堂气氛沉闷等现象。在自主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合理的问题,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并且也要重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提问。其次,在自主讨论的过程中,要重视倾听,教师要有意识的对学生的倾听习惯进行培养,并且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在讨论中,教师也要认真的对于学生的发言进行倾听,细致的分析学生讨论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可以改进的部分,推动讨论的顺利开展。最后,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回应。在讨论中,只有让学生在倾听之后,进行积极的回应,才可以让学生更好的表达自身的观点,通过相互的交流与讨论,促进教学工作的开展。

五、巧用讨论规则巩固讨论

在进行讨论的过程中,非常容易出现由于讨论成员之间讨论交流出现偏差,发言顺序、多少以及内容之间的矛盾,造成讨论出现偏离正常情况的现象。而要避免这种冲突的发生,讨论规则就必须要得到重视。合理的讨论规则是约束讨论成员行为,确保活动有序的开展的重要基础。总体来说,阅读教学中较为常用的讨论规则主要有分配规则、礼仪规则与内容规则。不同的规则对于学生的角色定位、发言礼仪要求、发言内容等多方面,提供了很多的要求,是有序的开展讨论的基础。因此,通过有效的利用讨论规则,可以更好的巩固讨论。

六、结束语

在自主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交流能力、合作意识等各方面素质,都可以得到有效的提高,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果,实现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合理的选择阅读文本,并且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自主讨论的环境。

篇5

选题是否可行,需要考虑以下因素:①研究者个人具体情况。比如:知识基础、专业特长、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教育科研的科研经验、志趣和可以利用的时间。②看课题的难易大小是否合适。小而容易的课题研究顺利,成功率高。就一般规律而言,选题应从易到难,从小到大。③教育情报资料的充实。要占领本选题资料的最高点。④是否抓住了时机。⑤还要考虑花费在教科研的时间因素。

例如:有个教师选择了这样一个题目《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方法对比实验研究》。在我们审核时,我就发现一是题目大,二是实验研究要有对比实验班。这根本不符合我们这里的实际情况。因为我们这里一个语文教师只承担一个班级的语文课教学,无法进行实验对比,更何况实验法操作起来特别麻烦。我建议她把课题改为《小学低年级趣味识字行动研究》。这样一改,研究范围更小了,目标也更具体了,研究方法也简便易行。后来,这个课题成果在吉林省科研成果评选中获得一等奖。所以,在选题上既不要过高估计自己、好高骛远,也不要妄自菲薄、畏惧困难。既要从实际出发,又要有科学态度和敢为人先、勇于攻关的精神和勇气。

2.创造性原则

教育科研的目的是要认识前人没有认识或没有充分认识的教育规律,解决他人虽然认识但还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教育问题。因此,教育科研的课题必须具有独创性和新颖性。由于实际情况不同,课题的创新要求一般可分三个层次:

2.1独创性。要从教育实践提出的新问题中、新生事物的萌芽中、新鲜经验中选题;还要从教育领域里的新概念、新理论、新思维、新设计、新方案中选题;还可以从不同观点的争议中,不同学派的对立中、原有理论和新的实践的尖锐矛盾中选题;还可以从教育科学的知识空白中选题。这是高层次的创新课题,它要求提出没有人提过的新问题,开辟无人涉及过的研究领域,创立新的理论体系、教学流派和教学模式等。

2.2再创性。这是中层次的创新课题,其中,有的是将别人的研究课题加以组装、分解和改造后再生出的新课题;有的是将已有的研究课题运用到新的领域、情境、学科等实践中,又在某方面有所创新。

2.3自创性。这是低层次的创新课题,它只要求对自己是前所末有的,对自我发展是有利的,但并不要求对社会对别人有什么创新价值。

3.需要性原则

指中小学教育教研课题应该根据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实践和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来选择。科学选题的实践经验表明:中小学教育实践中提出的问题是研究课题选择的最重要的源泉。作为中小学的教育科研工作者,应该优先选择当前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中最迫切、最亟待解决、最关键性的问题,作为课题来研究。例如:如何开展新时期青少年德育工作问题研究,如何解决城镇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研究,关于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问题研究,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学法指导问题研究等等。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选题的理论价值同样是重要的。目前,我国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落后于教育改革和教育建设的需要。教育改革时间中,有许多新的情况、新的问题,亟待我们去研究、探索,给予理论上的回答。我们除了对当前教育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优先选择的课题进行研究外,还要对某些具有超前性的、预见性的、有应用前景的理论性课题进行研究。

篇6

1.2师资力量薄弱一般情况下,部分中学的计算机教师只是进行短期培训就开始上岗教学,不具备专业的计算机文化水平,无法制定出有效的教学方案与计划。随着计算机系统的不断更新与发展,一些计算机教师所拥有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操作方法难以跟上时代的变化;另外,部分中学会聘请大专、本科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进行教学,虽然这些教师的计算机理论知识掌握全面,但是他们缺乏教学经验,而且遇到问题无法及时处理,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培训来积累教学经验,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计算机教师。

2实施中学计算机教育改革策略

2.1改变教学理念改变教学理念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思想观念。一些计算机教室不仅身兼教师一职,而且还要分管计算机机房管理工作,相较于其它科目教师而言,工作量与待遇呈反比,从而使计算机教师对工作缺少热情与积极性。所以,计算机教师要提升自我的思想观念,了解素质教育与计算机教育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第二,教育理念。教师必须摒弃传统的教育思想,理解教育不只用于传递文化知识,而且是发展认知的必要方式。所以,中学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自主性学习进行培养,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教育学习之中,从而发挥了其主体作用。

2.2课程结构的改革因为中学生学习任务量大,学习科目繁多,所以无法编排更多的计算机课程。针对有限的计算机课程学习,应该制定难易程度适中的教材来实施教学,教材的内容要能发挥出全面性和实用性,使学生不仅能够学到自己感兴趣的计算机内容,又可以对目前市场发展的最新状态有所了解,开阔学生的视野。除此之外,学校教师还可以设计相关的计算机辅助材料或者成立学校的教学网站,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

2.3教学内容的改革教材应该选择与中学计算机素质教育相符合的理论内容。教材内容应该以实际为出发点,做到有重点、有规范、层次分明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而且,计算机教材也要随着计算机系统的更新进行升级调整,使计算机教材内容涵盖多方面的理论知识,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2.4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在中学计算机教学评价系统中,教师的品格素质是决定计算机教学质量的决定性要素之一。所以,中学教师要往多元化的方向进行发展,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学习交流活动,通过自我提升来充实计算机教学能力,加强自身的素质锻炼,吸取成功的教学案例来积累经验,从而达到全面发展教师教学水平的目的。

篇7

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称为问题意识。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思维的动力,促使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发现。一般来说,显而易见的问题毋需发现,难以发现的是蕴含在习以为常现象背后的问题。所以,发现表现为意识到某种现象的隐蔽未解之处,意识到寻常现象中的非常之处。从这个意义上说,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发现问题是创新的起点和开端。正因为如此,心理学理论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观点是:科学上很多重大发明与创新,与其说是问题的解决者促成的,毋宁说是问题的寻求者促成的。

教师要特别注意采用启发式教学,精心设置问题环境,为学生问题意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培养提供科学的方法。有的人认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达到目的,于是在短暂的时间里给学生提很多问题,而这些所谓的“问题”,多数不具备问题的价值,实质上仍然是过去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把“问题”强加给学生,而应通过启发式教学,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自己主动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去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以问题为中心,巧妙地设疑、布疑、激疑和质疑,科学地释疑、解疑,以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只有当学生有了想解决问题的欲望,学生才会在课后主动地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二、解放学生思想,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要解放学生的头脑,用自己的头脑去探究。目前进行的新课程改革就十分重视知识的运用,强调各项知识(包括事实、规律和原理、规则方法如科学方法)在现实生活中和社会中的应用范围和应用实例,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内容的生活意义和社会意义。在传统的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习惯于用明确的结论和动作来告诉学生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并认为学生跟着教师做得越快越好,就是学生聪明的表现,或者是教师水平高的表现,其实如果老是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会越来越淡。学生也习惯于教师给与标准答案,否则就会出现无所适从的情形,这实际上是现代教育的悲哀。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应该多这样提问:你认为应该怎样解决?同时老师也要清楚,这种问题如何没有课后学习实践的积累,是不会有满意的答案的,所以两者之间有着相互依赖的关系-教师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而课后的延伸性学习为学生开辟了丰收之路。

三、延伸性学习的组织实施形式

目前许多学校的体育设施和活动尚不完善,而学生的校园学习生活较为单一,学生除了在校学习和社会的联系很少,这种情况下如果让学生主动地去寻找延伸性学习的机会,那是不现实的,因此教师为学生寻找良好的学习机会,创立适当的实践条件就显得非常重要。

1、传统的兴趣小组等形式,仍是学生的首选

兴趣小组实际上是我国中小学包括中等职校延伸性学习的最主要一种形式,它针对性强,易于操作,安全简便等优势。因为学生掌握体育知识的多少,对体育爱好程度的高低,体育能力的强弱,对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参加体育活动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体育是能够为学生离校后参加社区体育和家庭体育的实践打下基础的。我校有篮球、田径、羽毛球、乒乓球等兴趣小组。由体育教师专门进行指导,以参加比赛为主要目标,在市级各类比赛中均取得较好成绩,如男女篮球、运动会均在区级比赛中获得冠军;乒乓球比赛无论是团体还是单打的冠军也都属于我们。

2、体育俱乐部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中等职校学生可支配的时间相对较多,这样就为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提供了时间保障。然而,许多学生却出现了手足无措、蒙头转向的现象,不知道该怎样进行合理的体育锻炼,而且也缺乏相应的场地、器材和教师的指导,这样,学生的体育活动很盲目,时间长了就会使学生们丧失对体育锻炼的兴趣,甚至使学生又走进了游戏室、网吧或其他娱乐场所,这就难免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而体育俱乐部的开展,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避免了学生体育锻炼的盲目性,也提供了老师、场地和器材,为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奠定了基础。通过俱乐部的形式,也有利于学生专项运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与培养,有利于学生形成“一技之长”不断提高专项运动技术水平,推动学校各种运动竞赛的开展,挖掘大批有运动天赋的学生,促使其迅速成长,为国家输送竞技运动后备力量。体育俱乐部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传授体育的知识、技术,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从培养人才的角度看,兴趣的培养非常重要,有了兴趣,搞体育就执著,冬练三九不怕冷、夏练三伏不怕热。体育俱乐部应把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不仅要培养一般的兴趣,而且要通过各式各样的活动,培养学生对体育的浓厚兴趣。因为有了浓厚的兴趣,才能有志趣,有了志趣,才能真正献身于体育事业。运动训练往往是枯燥的,而运动比赛却是很吸引人的,而且比赛又可以激发学生的争胜心,促使学生自发的去训练,同时比赛还是训练过程中的调节剂。因此我们可以经常举行一些班级内部、班级之间的教学比赛,比赛的组织、编排、执行等程序都可以有学生来负责。这样一来,既缓和了训练的乏味,又激发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为将来终身体育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参加并协助举行社区和社会体育活动,溶入社会大家庭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还是要把一个完整的人推向社会,因此,尽早地让学生参与一些社会体育活动,能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熟练应付社会各种问题的能力,这是各学科都应开启的智慧之门。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在竞技体育高速发展的同时,《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在国民体育中也形成了一个被称为“第二奥林匹克运动”的大众体育热潮,使体育进入了千家万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极有社会意义的组成部分。

我校有标准的足球场,许多单位都愿意到这里来踢足球,尽管这对学校管理、草皮维护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但我们也看到学生将在这些活动中将受益菲浅,所以我们积极寻求学校领导的支持,努力做好场地器材的管理和维护工作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并参与校外合作开展各类体育活动。

4、建立家庭亲情学习的纽带

家庭教育内容丰富广泛。由于家庭是儿童青少年长久生活的场所,儿童身体素质如何,首先取决于家庭体育。世界上许多教育家在论述家庭教育的任务和内容时,都主张把家庭体育放在第一位。如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就是“家庭体育首位”的倡导者,他说:“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我们要能工作,要有幸福,必须先有健康。”陶行知先生认为:“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就是教育的出发点。”作为中等职校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体育意识和体育锻练的指导能力,因此要求学生在家庭中担负起家庭体育的组织和指导活动,既能锻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实践,带动家庭健康水平的提高,同时它体现着亲情体育、终身体育、快乐体育等诸多广泛意义。我们的做法是一方面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家庭里指导和带动家人进行锻炼;另一方面组织一些趣味性体育活动请学生家长一同参加。学生可以把体育课上学会的各种运动技能与家长共享。这种做法不仅是家庭内部的交流,更形成了社会人群的相互交流,同时也是一种体育活动时间上的弥补和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过程。这种课堂教学的延伸对体育与健康课程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能力目标的达成非常有好处。

综上所述,在延伸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活动通常是独立自主的活动,老师则起着辅导作用,从内容和形式的来看,延伸性学习一般不受课堂限制,可以灵活选择,既可以在学校里进行,也可以在社区或大片进行,从学生所处的状态和地位来看,延伸性学习多表现为学生的亲身体验,主动参与,自我选择,自我评价,自我管理,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这与新课程标准秘强调的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练的习惯,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是极其吻合的。

篇8

中药学是我国的国粹,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明传承,古有神农尝百草,药王孙思邈,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药在我国已有五千多年历史,伴随着华夏文明源远流长。今日世界各国知名药学实验室都有中药学研究,中药学的研究和应用有着越来越广阔的前景。广东省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高等教育较为发达的地区,在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教育也处于领先地位。广东药学院作为全国三所独立建制的药科大学之一,从2011年开始了全日制应用型中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招生。作为国内知名药科院校,广东药学院从2007年获得中药学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授权点,作为学校一级学科和品牌专业得到长足发展和深入研究。但应用型中药学专业硕士校企合作在我校尚处于探索和研究阶段。广东药学院中药学专业硕士是经国家统一硕士研究生考试录取,全日制三年制专业型硕士,第一年第一学期进行硕士阶段中药学理论的学习,各学科优秀带头人亲自授课,系统学习中药学理论,为以后两年的实习打下坚实理论基础。第一年下学期按照不同导师的具体安排学习,分为以下几种形式:(1)在导师的安排下在实验室开始实验的学习,为开始自己的课题做好准备。(2)在导师的安排下,实验室学习和企业、医院实习相结合。(3)由各自的导师安排相应的实习单位进行实习,在实习的过程中创作毕业论文。研究生第二年和第三年几乎全部派到实习单位实习,在企业联系好第二导师,由双导师指导,实现与科研工作相接轨,有一部分同学毕业后留在实习单位工作,实现实习与工作相接轨,实习为工作打好基础,工作与学习相结合,符合专业型硕士的培养宗旨,实现专业型硕士的培养目标。

2.中药学专业研究生教育校企合作要求

中药学专业校企合作是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有效方法,为尽快适应社会发展和拓展学校科研应用与专业型硕士培养,校企合作是必经之路,与各知名药企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是学院中药学专业硕士培养的一个重要战略决策,也是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提高研究生素质和增加学校影响力的重要举措之一。

二、广东药学院中药学专业研究生教育校企合作的方式

1.学校与企业协商签订培养议。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之间沟通的桥梁,为了更大程度地实现学校与企业合作,提高人才质量,我校领导积极与相关医药企业沟通协商,在企业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向企业提供科研指导,派遣中药学专业型硕士去企业实习,完成毕业论文。通过一年的合作经验,我校学生在各知名药企的表现受到一致好评,为更深层次宽领域的校企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导师个人与企业建立人才培养合作。

学院中药学专业硕士导师绝大部分拥有博士学位,一部分导师有过企业工作经历,绝大部分导师都有与医药企业合作的项目,与一些药企领导有过一定层次的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他们能够按照学生的培养要求和企业的科研需要,派送专业型硕士去药企实习,完成毕业论文。导师与企业之间合作也是校企合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能合格培养学生,提高学生素质又能加强学术交流,拓宽科研合作,还能促进企业发展,是一个可以长期发展的校企合作途径。

3.企业校友联系开展定向培养合作。

学校作为全国三所独立建制的药科大学之一,伴随着学校领导和全体师生的数十年共同努力,学校在华南地区已颇具影响力,吸引了若干知名企业与学校建立合作机制,谋求长期共同发展。校企合作很好地把学校的人才培养、影响传播与企业的科研进步、人才需求有机结合起来,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产学研相结合。学生在企业实习,企业按照企业需求定向培养学生,实现了中药学专业硕士实习与就业相接轨,既符合企业利益,又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

三、中药学专业研究生教育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对策

自2011年学校开始招收中药学专业硕士三年来,我校专业型硕士培养已取得一些较为瞩目的成绩。但由于开展专业型研究生教育相对较晚,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在中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上仍存在一些问题。

1.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不够完善。

部分中药学专业型研究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一旦进入实习单位,发现所学理论与企业的具体实践不相符,不能很好地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还有部分同学所在实习单位只存在简单的科研工作,不能很好地进行科学研究,背离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宗旨。

2.双导师负责制仍需改进。

中药学专业硕士培养实行双导师负责制,校方导师负责研究生的整体培养规划,企业导师负责研究生的科研学习和课题研究,两位导师共同负责研究生的论文制定和完成论文及答辩工作。目前,学校部分研究生存在导师对研究生负责混乱,校方导师和企业导师不能很好地协调,研究生培养方向不明确等问题。部分校方导师偏向科研进展,而企业导师则偏重企业效益等问题。

四、改进对策

1.增强校企合作的理念。

企业经营者需要转变观念,要有长远的眼光,着眼未来,校企合作可以在企业的影响之下培养企业需要的、具有企业特色的专业人才,这本身对企业自身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能够加快企业的发展。学生在进行实践的过程中,能够研究科研的生产,积极主动地担起实习、研究生产的重任。企业在管理生产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地选拔企业中的优秀人才担任导师的角色,培养学生的科技技术,向学生传输实践经验,使得学生在导师的帮助下能够掌握企业中的管理生产流程,学习企业先进的科学技术。这样通过实践,才能提高学校人才培养的总体质量,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实现课程对岗位的“零对接”。

2.深化合作共赢的切入点。

一是企业应该注重民生的培养,积极主动把握市场的总方向,能够在政府的支持下把开展校企合作作为企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注重培养人才,提高技术力量,不断地创新和发展,有效地提高企业自身的战斗力与竞争力。二是要契合双方需求。校企合作办学,双方都应该加强自身建设,充分提升自身价值,使得双方在进行合作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地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得到双方共赢的结果。只有全面通过合作进行互惠互利,共同谋求发展,才能在校企合作中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性,而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合作伙伴是否合适。我们的实践表明:校企合作伙伴应遵循互补、双赢和信誉良好的原则,针对校企双方课题研究或生产技术革新需求点,使学校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应该和企业进行探讨,制定出合理有效的培养方案,吸取企业给予的意见,最大程度地节约教育成本。充分调动校企中的人力资源,提高人才的总体质量水平。企业应该与学校站在统一的战线上,积极主动地与学校共同培养人才,使得这些人才能够适应于企业的发展,为企业的发展作出贡献。三是要努力把科研成果应用于企业生产。学校是以培养人才为目标的社会机构,科研型学校是每一个高校追求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然而,不能盲目追求科学研究和,应该把科研成果更大可能地与生产应用相结合。为此,我校应该借助校企合作的良好平台,拓宽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在企业开设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提升企业员工的理论知识,促进企业发展,实现更高层次的校企合作。

篇9

中等职业学校生存和发展有三大环节,就是招生、教学和就业,这如同企业生产经营必经的原材料输入、生产、成品销售等环节一样。毕业生就业就如同成品销售一样重要,这个环节如果抓不好,学校或者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必然受到严重的影响。近年来,我参与中职毕业生实习推荐和就业指导工作,了解到其中出现的不少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毕业生就业。这些情况使我深刻认识到毕业生就业指导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那么,究竟该怎样进行就业指导教育呢?总结本人多年的实践经验,我认为对毕业生就业指导教育应该着重抓好如下四个环节,也可以称之为就业指导教育的“四步曲”。

1.注重指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由于思想素质、道德观念、知识能力、家庭背景,以及对外界影响的接受程度不尽相同,因此他们的职业理想不可能完全相同。学生在选择职业时没有明确的态度,认为自己年纪还小,凡事应该听父母的;有的学生认为工作越舒服越清闲,责任越小,待遇越高,就是自己的职业理想等等。应怎样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呢?首先,应要求学生在选择职业时,面对现实,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确立自己的职业理想。要考虑两个方面的情况,一方面,面对现阶段我国的大多数企业高科技含量还不高,劳动强度还比较大,劳动条件比较艰苦的现状,在选择职业时应该有吃苦的思想准备;另一方面,要从自身的条件这个实际出发,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培养目标来看,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应是既可以当技术员,也可以当工人,他们的具体工作岗位就是在第一线从事操作和技术管理。其次,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是确立职业理想的技术基础,应以学以致用或选择相近的职业作为自己理想的职业。

要引导毕业生拉近择业理想与社会现实的距离,这一点尤为重要。每个毕业生都希望毕业以后能找到一个理想的职业,但是,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各地经济发展也不平衡,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在生活方式、工作环境、劳动报酬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毕业生个人的愿望不可能都得到满足。这就需要毕业生能够正确地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正确的择业观主要表现为“两个结合”。首先,择业时要把个人愿望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统筹考虑。“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的活动必须服从社会的安排,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全社会的合力,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一部分毕业生,往往不能正确认识到这一点,在择业时不顾一切,不惜一切代价一心想往“独木桥”上挤;而有的企业虽然暂时条件差,但有相当的发展后劲,急需专业人才,却无人问津,无人肯去,这样就更加加剧了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矛盾。职校毕业生想要干出一番事业,就必须使自己的愿望与社会的需要相吻合。艰苦的行业,可能暂时条件还比较差,待遇比较低,但艰苦行业更容易出人才,容易出成果。

第二,择业时要把为社会作贡献与实现自我价值结合起来考虑。有一些毕业生,往往认为自己社会地位低,没有人瞧得起,很难实现自己的价值,因此容易自暴自弃,妄自菲薄。事实上,一个人有没有,或能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关键在于他对社会有没有贡献。国家鼓励和提倡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到生产第一线,面向基层,面向乡镇企业,因为那里急需各类专业人才,职校毕业生在那里可以大显身手,实现自己的最大价值。

2.及时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2.1我们看到,当前用人单位最欢迎具有以下特征的毕业生:

2.1.1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的。

2.1.2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的。

2.1.3能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

2.1.4一专多能的。

2.1.5法律意识较强的。

2.1.6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较强的。

2.1.7有较强的开拓进取精神的。

2.1.8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较强的。

2.1.9性格开朗、谦虚随和、身体健康的。

2.1.10注意生活小节,有良好的个人形象。

2.2用人单位最不欢迎的毕业生是:

2.2.1求职目标不明确,对自己为何选择单位和究竟选择何单位感到茫然,无目的,无主张,无判断能力的。

2.2.2不关心改革开放,不了解时事政策的。

2.2.3行为被动,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主动性、创造性的。

2.2.4性格孤僻,自命清高,不能与他人合作,喜欢独来独往的。

2.2.5只讲权利,不履行义务,只图高报酬,不讲创业和敬业的。

2.2.6缺少热情,贪图安逸,不思进取,只想有个人安乐窝,不图事业有所发展与成就的。

2.2.7学生时代受过两次以上处分的。本来青年人因做错事而受到处理是可以谅解的,但倘若犯过一次错误后,不接受教训,继续再犯,就会让人难以接受。

2.2.8高分低能的。

2.2.9体弱多病的。

2.3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主要要求是:

2.3.1有能力有主见。

2.3.2有敬业精神。

2.3.3有一技之长。

可见,我们平时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必须努力通过教育和教学工作,促使学生明确社会对毕业生就业的要求,懂得用社会需求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塑造自己。这样,我们培养的毕业生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使他们在激烈的人才竞争、择业竞争中站稳脚根,立于不败之地。

3.注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

职业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一个面临求职择业的人,只有对自己的才能、特长、兴趣爱好、心理素质及弱点等都有了一个实事求是的正确认识和估价之后,才可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获得成功。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包括以下内容。

3.1正确认识自己的理想追求。理想是人生的坐标,一个人有什么样的理想,就会有什么样的奋斗目标和现实表现。学生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他的理想追求必然影响其择业指导思想的确立。

3.2正确认识自己的道德品质。道德品质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内在素质,它直接影响到人在社会和工作岗位上的言行表现和事业成败,关系到求职择业的成败。

3.3正确认识自己的气质性格。气质和性格体现了人的个体差异,不同的社会职业对从业者的气质和性格也有不同的要求。了解和掌握自己的气质特征和性格特点,是选择职业的一个重要前提。

3.4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特长。能力和特长是求职择业和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只有客观地分析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和特长,才能在求职时扬长避短,取得成功。

3.5正确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求职择业之前,必须认真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现实的可能,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是否与选择的职业合拍。

3.6正确认识自己的生理特征。有些职业对从业者有特殊的要求,如性别、年龄、形象、健康状况等,在求职前应弄清这些要求,避免择业的盲目性。

4.用心指导毕业生面试工作

面试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第一步。现在的情况常常是:面试时,学生紧张、胆怯,面对考官不知道如何回答问题,不能很好地发挥和表现自己,情况变得越来越糟。因此,我们必须加强研究,用心指导学生进行面试。这是职业学校毕业生择业和就业必须迈过的一道重要关口。

4.1面试中的“四忌”

一忌临阵怯场。我们应该指导学生在面试前做好如下准备,防止临阵怯场:(1)面试前一、两天,精心准备好面试中经常提及的问题的答案,认真彩排一、两次。(2)面试前一小时,浏览一下自己的简历,特别是所获奖励等项,提高信心。(3)面试前半小时,做做深呼吸,提醒自己以前再大的坎儿也闯过来了,稳定情绪。(4)面试前五分钟,放松心情,以便轻松应对紧张的场面。二忌与众相同。“能介绍一下自己吗?”这是面试时考官常问的问题,应试考生一般的做法是把自己的简历复述一遍,那很多人说的内容往往是大致相同的。面对这个问题,如学生讲述一个自己比较独特的故事,让对方通过这个故事了解自己的性格、脾性,这就可以与众不同,引起考官的注意。面试时,要注意语音、语速。要想让考官满意,学生可以模仿他们的语速。

三忌“口直心快”。如果每次考官刚说完问题,学生就迫不及待地去回答,会显得不够稳重。但如果每个问题都要想了又想,又显得过分谨慎,畏首畏尾。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大多数问题一经提出,可以稍加思考,即予回答,边回答边考虑如何收尾。对一些比较棘手的或意想不到的问题,可以指导学生采取下列对策:(1)把对方提出的问题用陈述的语气自己讲一遍。如对方问“你有时会不会感到与他人合作很困难啊?”学生可以这样回答:“在学校开展的各种社会活动中,我从没听到别人说跟我合作有困难。如果有的话,我想那是因为有时我对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太投入了。”(2)确认对方的问题,“您指的是我和自己的团队成员相处是否融洽,是否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吗?”

四忌无视规则。面试是程式化很强的活动,有自己的游戏规则:如:要衣着得体;第一印象至关重要;肢体语言要恰到好处;不要老是盯着考官;面试后询问录取情况以表示你很重视这份工作。如果无视规则,那就会输掉面试这场比赛。

4.2如何回答考官的提问

现选择一些常问的问题简予论述:

4.2.1“请介绍一下你自己。”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回答时,不能从出生到毕业平铺直叙。因为用人单位主要是想通过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来判断其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因此,学生必须以精练的语言,简明扼要地介绍自己在校期间学习并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取得的成绩,主要表现以及突出的特长、爱好等基本概况。

4.2.2“你在学校学了哪些课程?”

回答这个问题不能面面俱到,把在校期间所学的十几门课程背一遍。而应该把学习的主要课程,如主要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特别是与应聘的工作有关的课程择要讲出来,并稍做简要介绍。

4.2.3“你了解我们单位吗?”

这个问题主要是想考察学生对单位关注的原因和程度,有的甚至在暗示单位的福利待遇不高,或工作很辛苦、很忙,以试探学生是否有思想准备。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应该坦率,不要胡编乱造,并要表明自己看重的是工作和今后的发展,而不是福利待遇、工作条件等。

4.2.4“你有什么优点和不足?”

提出这个问题,大多想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情况,以便录用后更好地安排工作,同时也看看其对自己是否有正确的评价。回答这个问题时,要实事求是地介绍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包括道德品质、为人处事、学业成绩、生活习惯等方面。介绍完后可补充一句:“由于自己还不很成熟;自我评价可能不完全准确,如有可能,请领导通过学校再了解。”

4.2.5“为什么想到我单位工作?”

回答这个问题要多从工作条件、工作性质如何有利于发挥自己的才能,有利于为单位、为社会多做贡献的角度来回答,一定要以事业和发展为主题。不能讲因工资高、福利好才来的,否则会给对方以眼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择业动机不纯的感觉。

4.2.6“你选择工作主要考虑哪些因素?”

对这个问题,应集中回答应聘的单位是具有较好发展前景的单位,应聘的工作有利于发挥自己的作用,有利于施展所长,有利于单位和个人的发展等。也可以讲讲对哪些工作感兴趣,对一些与个人利益有关的问题最好少谈,即使谈及,也不要重复强调。

4.2.7“你有什么业余爱好?”

业余爱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应聘者的性格、观念、心态,这是招聘单位问该问题的主要原因。最好不要说自己没有业余爱好,也不要说自己有那些庸俗的、令人感觉不好的爱好;也不要说自己平时仅限于读书、听音乐、上网,否则可能令面试官怀疑应聘者性格孤僻。最好能有一些户外的业余爱好来“点缀”一下你的形象。

4.2.8“如果公司给你的工资标准,没有达到你的要求,你还来我们公司吗?”

如果比自己的期望薪水少,求职者肯定不会感到很满意,但是假如这个职位在未来的发展前景上很有潜力,或者有其他比较吸引你的地方,那你可以说,“对于自己而言,可能前途比薪水更重要。而且,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工资标准,只要我的能力达到公司的要求,相信公司不会给我比别人低的工资的。”

4.2.9“你还有什么要说的?”

这实际上是暗示面试将要结束,对方的目的已经达到,现在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机会来阐述或提出其没有提及而有意义的事情,学生应把握住机会,通过简要的阐述或表态来强化对方对自己的印象,但发言不要离题,更不能长篇大论,回答完这个问题就应该主动称谢告辞。

面试中提到的问题还有许多,这里不可能一一阐述。我们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面试摸拟训练来增强学生的实战经验,这将有效提高学生应对面试的心理素质和面试能力,大大地提高面试通过率。

以上是我近年来根据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流程开展就业指导教育的四个步骤,即“四部曲”。实践证明,只要能够从这几个方面着手加强对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进行系统全面的就业指导教育,就一定可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成功率!

篇10

为了迎接世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挑战,世界各国都把发展信息技术作为新世纪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目标。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这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可见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

当前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形势下,如何在信息技术教育中进行素质教育,是计算机教育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可以从基础性,实用性、扩展性和自主性四个方面进行考虑。也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做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动性,体现创新精神;有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一)课堂教学的基础性

小学阶段是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是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计算机学科知识和最基本的技能。目前计算机在城市里有了一定范围的普及,但是小学生真正有接触过的,毕竟还是少数,所以不能一上来就让学生看那些生硬的名词术语,这会让学生敬而远之,也就谈不上教学效果了。如在学习运用"画图"程序绘画时,需要设置前景色和背景色,这两个词学生不容易听懂,我是这样来说的:"我们画图时要用到笔和纸,用电脑画图时也一样,要选好笔(前景)和纸(背景)的颜色……。"又如在介绍文件名时,学生经常分不清什么是基本名什么是扩展名,我用一个很简单的比喻就可以解决了,"文件的名字就像我们的人名,是由姓氏和名字组成的,文件的基本名就像人的名字,扩展名就像人的姓,用以区分各类的文件。"这样,适当地应用一些形象生动的比喻,对学生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尤为重要。不仅可以提高他们兴趣,而且能达到帮助记忆和理解的目的,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又如在认识电脑时,我让学生学会辨别计算机的四大件(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并学会开启和关闭电脑的步骤,随后让学生进入Windows,让学生操作鼠标,让他们打开画图工具,写字板工具,甚至进入电脑自带的游戏等,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当然要建立在安全的系统保护下),通过这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低年级的学生对于画图都具有浓厚的兴趣,在教授完"画图"的基本操作后,为了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里和想象力,我并不是让学生按照书上的图片进行绘画,而是给学生一个题目或是一样事物让学生自己创作、发挥。比如,我让学生在"画图"程序中画上自己的姓名。因为汉字是象形文字,每个文字的组成都有一定的含义,每个文字都可以完成一幅漂亮的图画。例如:"林"字,是由两个木字组成的,有的学生把一竖画成树干,一横画做弯弯树枝,然后在下面加上两片树叶,就成了一个"木"字,复制一下就成了一个"林"字。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也可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从教学实践中,我们意识到,信息技术教育中也包含了其他学科的知识,这要求任课教师除了掌握本科知识外,还要掌握一定的相关学科知识,综合运用,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把深奥的计算机知识转化为小学生所能接受的内容。

(二)课堂教学的实用性

大家知道计算机更新的速度是非常惊人的,我校的设备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从最初的中华学习机到现在的Pentium3处理器;从无盘工作站到现在的可以单机运行Windows软件。芯片技术是按每18个月就进步一倍的速度向前发展的,因此,学校要每三四年更新一次机器。然而并不是每所学校都可以承受如此重负。即使可以,教学内容要保证学生进入社会后仍适应社会需要,也是极其困难的。所以我们要尽可能的让学生学到一些实际的技能,为他们掌握现代化学习工具提供一切可能的条件。

文字编辑软件的应用在小学教学中还占有很大的比重,但是也存在很多的缺陷。例如汉字的录入,汉字不像西方文字,不能直接的用键盘输入,而是把汉字转换成字母或者数字表示的代码,在将代码送入计算机识别,是一种间接输入的方法。现在要求小学生背诵某种与小学语文教学规范相悖的汉字编码规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在小学进行汉字输入的教学,其目的不在学习某种汉字编码方案,而是学习打字技能,辅助和促进语文教学。所以"智能ABC输入法"和"全拼输入法"应是小学生首选的基本输入法,它可以帮助小学生学习和巩固汉语拼音,提高识字率。由于拼音输入法存在不认识的字就无法输入这一缺陷,所以应该辅助以其他的输入方法,例如"微软拼音输入法"中就带有手写输入的功能,可以帮助小学生对不认识的字进行输入。而其他对小学生语文学习可能产生误导的编码都应该坚决屏弃。

鼓舞、指导学生大胆、灵活地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为了使学生更好的运用工具体现自我价值,我还结合一些节日进行电脑贺卡的设计。在图文混合排版技术、丰富多彩的电脑绘图、强大的功能和简单的操作下,优秀的、富有想象力的作品层出不穷。把优秀的作品打印给学生本人,还有利于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兴趣。有的学生还利用课余时间制作小报,更多的同学则学会了运用电脑作为写作、阅读、认识世界的工具,为自己快速、高效的学习增添一个新的途径。

在Windows环境下大多数软件的界面和使用方法都相近,例如"记事本"和"画图"程序的区别在于"画图"程序多一个工具箱和一个颜料盒,当把这工具箱和颜料盒隐藏起来后,就和"记事本"一模一样了。当学生看到这样的演示后,不但可以容易地掌握"画图",还可以举一反三,达到知识的迁移,为以后学习其他软件打下基础,提高学习的能力,这也正是信息技术教育追求的目标。

因此,我认为,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创造条件。也是素质教育的一种体现。因此实用性应摆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

(三)课堂教学的扩展性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还要注意知识的扩展性,虽然主体是基础教育,但是计算机也是一门活动课程。一些对计算机知识具有浓厚兴趣的同学,非常渴望真正的去控制电脑。而简单的程序设计语言是小学生初步认识计算机世界奥秘的重要途径。

Logo语言的设计者之一的基尔代尔教授,在开发程序的想法是:希望Logo语言能带给小朋友们严密的计算思维和有趣的学习体验。Logo语言既是一种程序,也是一种玩具,它能用直观的运动来体现编程的结果,让我们在游戏中进行思考,在趣味中学习。在欧美等国家Logo语言在小学计算机教育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因为,Logo语言可以让学生掌握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这对于一些喜欢数学的同学来说,Logo语言对其综合的思维能力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从程序设计的角度看,学习简单的程序设计语言可以为学生今后学习其他高级程序铺设道路。因此,我们在教学Logo语言时要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以学习一种"玩具"为出发点,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和特长。我校的电脑兴趣小组,在完成基础教育的前提下,根据自愿的原则,吸收部分对电脑有浓厚兴趣的同学,进行Logo语言教学的试验,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四)课堂教学的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