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疗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5-05 09:14:1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中医诊疗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医诊疗论文

篇1

一、中医的病因病机

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期是各种慢性肾脏病的终末期。此时患者的内环境丧失了稳定性,血中代谢废物蓄积,导致一系列的临床综合症,其中以消化系统并发症最为常见,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胃脘嘈杂、不欲饮食、 食入即吐、反酸、 嗳气、大便秘结等等。其表现属于中医的“呕吐”“呃逆”“腹痛”“吐酸”等范畴,病位涉及肝、脾、肾等多脏,气化不利、湿浊淤血内停贯穿疾病的始终。

1.1 湿浊内蕴在腹膜透析中,往往存在慢性炎症状态。有学者将炎症因子增高归为中医的“浊毒”、“湿热”范围。慢性肾衰竭患者若高蛋白饮食反而助湿生热,湿热阻竭,脾肾气化不利而加重虚损。蔡浔远等认为慢性肾衰竭的形成,往往因水肿、淋证、腰痛、癃闭、眩晕等病证,迁延缠绵,久治不愈,导致脾肾严重受损,水湿内蕴体内,日久化浊,化毒,化淤,诸邪相互交接,壅滞于内,又会加重脾胃的虚损。

1.2 脾胃虚损CAPD患者透析后,可出现低蛋白血症、营养不良、水肿等症状,这些病状统称为营养缺失综合征,属中医学“虚劳”范畴。《素问·通评虚实论篇》认为:“精气夺则虚”。 研究表明,CAPD患者由于腹膜长期暴露在非生理性物质中,腹透液中高浓度的葡萄糖、乳酸、高渗透压和低pH值等会对巨噬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使腹膜的防御功能下降。腹透患者因长期透析致精微物质外漏,出现脏腑亏虚、气血阴阳虚损等症状。脾气亏虚,气化不利,困阻脾胃,气机失畅,使胃失受纳,脾失健运,传导失司,清浊不分,继而出现腹胀、便秘、腹泻或饮食减少等表现。

1.3 肝郁气滞腹膜透析患者普遍存在抑郁表现。杨洪涛认为:一方面,患者因失去了部分肾功能导致身体机能下降,降低,并且失去了健康和一定的社会功能,在家庭和工作单位的地位也低,心理问题随之而来;另一方面,巨额的医疗负担是导致患者出现焦虑状态的重要影响因素。张红梅等对腹膜透析的病人抑郁组和非抑郁组进行比较,发现抑郁组的躯体症状较非抑郁组发生率为高,尤其是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失眠症状更为突出。因肝主疏泄,喜条达恶抑郁,患者长期抑郁,肝失条达,怒则气上,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表现为干呕呃逆,嗳气吞酸;肝气郁结日久,伤阴化火,肝络淤阻,最终致“血浊气涩”。血浊与气涩互为因果,使浊邪壅遏于内,充斥三焦。三焦決渎失司,痰浊阻滞肾络,气化不利故成本病。

1.4 阴阳两虚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长期行CAPD治疗,患者的残肾功能逐渐下降,机体的免疫防御机能,患者表现为疲乏、少食、尿少或夜尿多,或无尿,舌暗,苔白,脉细。患者肾气不足,封藏不固,肾阳亏损,无以蒸化水液,脾阳不足,无以运化水谷精微。聂峰等认为CAPD病人正虚证的演变过程为:脾肾气虚型-脾肾阳虚型-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这种演变过程往往因实致虚,继而在虚的基础上又产生实邪,而实邪进一步加重本虚。由于肾不藏精反漏精,肾不泌浊反留浊,迁延日久,而致气血阴阳俱虚。

二、中医的辨证要点

2.1 辨虚实中医学认为慢性肾衰竭(CRF)发病机理极为复杂,涉及五脏六腑,气血阴阳,可概括为本虚标实-脾肾虚损为本,湿浊淤毒为标。张嘉毅认为CAPD患者刚刚进入透析阶段(CAPD开始到第6周),体内毒素的清除尚不充分,正气衰败、淤浊痰湿等邪实之证表现更甚;随着透析对毒素和水分的清除(第6周到第8周),邪实之证明显减轻,正气亏虚之证突出;(8周后)由于本病由多种肾脏疾病迁延日久发展而来,中医素有“久病必淤,久病入络”之说,所以本病患者皆有血气郁滞、络脉不畅、淤血内停、湿浊等病理变化,且与肾虚相伴而生,互为因果,并且贯穿疾病始终。蔡明认为腹膜透析乃属中医的祛邪之法,它不能替代肾脏的整体功能(只是替代肾脏的滤过功能,不能替代甚至还损害肾脏的内分泌功能)。研究已证实,腹膜透析影响机体蛋白质、氨基酸代谢,并导致其大量丢失,使血清蛋白质氨基酸水平显著下降,加重机体营养不足。因此,腹膜透析在清除毒素,解除标证即祛邪的同时,必然会加重正虚,尤其是大量脱水可使水随液脱,使虚损之肾气更加衰败,使肾失气化开合之职,导致尿量急剧减少,残余肾功能急剧丢失,甚则导致肾气衰败而死亡。所以治疗时需要分清虚实轻重。

2.2 辨阴阳终末期肾病患者进入腹膜透析的初期,体内毒素积聚及水钠潴留的病理状态尚未完全缓解,阻碍脾肾阳气运行温煦,故中医证型以脾肾阳虚为主;随着透析龄的增加和透析方案的调整,腹膜透析的作用逐渐得到显现,阳气暂以畅通,虚寒之象也逐渐减轻;但是随着腹膜透析病程的继续延长,腹膜结构和功能损伤,超滤能力和物质转运能力逐渐下降,腹膜炎发生率也逐渐增加,透析患者或因长期水液和精微物质流失,出现阴阳两虚。由于肾不藏精反漏精(长期蛋白尿、腹膜透析致精微物质流失),精血亏虚,肾水不足,虚阳浮越于上,化燥伤阴,表现为嗜冷饮,腰膝酸软,口干舌燥,五心烦热,失眠等。故治疗时需辨清阴虚和阳虚的孰轻孰重。

三、中医的治疗原则

3.1 健脾益肾,和胃降浊龚剑华等用温脾降浊汤治疗腹膜透析纳呆24例,温脾降浊汤以太子参、黄芪、白术、炙甘草补气健脾;附子、肉桂温肾助阳;知母、黄柏以制附子、肉桂之温燥;当归、白芍、熟地黄养阴补血;姜半夏、陈皮、紫苏梗化湿理气,和胃降浊。诸药配伍,温补脾肾、和胃降浊、养阴补血,共奏其效。熊飞等认为肾衰合剂中加入一定量大黄(一般为10~15g)同煎,其泻下作用不明显,但降浊(湿、淤之邪)效果好,且能改善患者食欲,盖因其降浊以开启脾胃之功。肾衰合剂以健脾益肾,补益气血为主,重在健脾益气,达到升清降浊祛浊化淤的目的。肾衰合剂方中黄芪、太子参大补元气,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抵抗力;枸杞、地黄、牛膝滋补肾精,以固肾元;白术、茯苓、厚朴健脾利湿,调理气机,以绝湿浊生化之源;红花、丹参、益母草活血化淤以治其淤血标实之邪;大黄降浊开启脾胃。诸药合用,而达到扶正祛邪,调和阴阳之效。魏连波认为CAPD的中医辨证多为脾肾俱虚,气血亏损,治疗宜从健脾补肾,益气养血着手防止CAPD患者低蛋白症有较好的疗效。可用温胆汤加减改善食欲,增加蛋白质的摄取和吸收;用人参养荣汤加减以健脾补肾,益气养血,使血浆蛋白回升。徐成江等以自拟参芪健胃汤(黄芪25g,党参、白术、茯苓各15g,羊藿12g,肉桂3g,牛膝、当归、白芍各15g,陈皮10g,半夏、佩兰各12g,内金10g,谷麦芽15 g)治疗厌食症,在改善低蛋白血症方面较单纯西药治疗组疗效更佳。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人参、黄芪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肝细胞合成白蛋白的作用;茯苓、淮山药可改善患者消化吸收功能;鸡内金、谷麦芽等能促进胃液分泌,使胃的运动机能加强,有助于消化,增进食欲。

3.2 健脾助运,行气和中大多数学者认为,CAPD患者脾胃长期浸渍在水湿之中,湿浊弥漫三焦,困阻脾胃,气机阻滞,脾失健运传导失司,清浊不分。故治疗上当从脾胃论治,注重健脾开胃,去湿化浊。傅玉素将该病分为五型论治:脾胃两虚型用香砂六君汤、参苓白术散加减;脾虚气滞型用黄芪健中汤、旋复代赭石汤合小半夏汤加减;寒热错杂型用半夏泻心汤、黄连汤加减;脾肾阳虚型用附子理中汤、四神丸加减;胃阴不足型用益胃汤加减。

3.3 疏肝行气,活血去浊张嘉毅则主张依据PD进程分阶段论治以改善患者胃肠功能障碍,初始阶段正气虽衰,但淤浊痰湿标证更甚,故以温胆肠加味;正轨阶段标实减轻,气(阳)虚证明显,故治以补中益气汤或无比山药丸加减;长程阶段久病多淤,应以固护肾元为主,佐以和络泄浊,常须在补益药基础上加入活血化淤之品,如桃仁、红花、赤芍药、怀牛膝、川芎、积雪草等。

综上所述,CAPD患者出现胃肠道症状的基本病机是正虚邪实,正虚为本,邪实为标。其主要治则是健脾益肾、和胃降浊、疏肝行气、活血化淤等。主要方剂是温脾降浊汤、参芪健胃汤、温胆汤等。尽管CAPD患者损伤的脏腑在肾,但笔者认为五脏之中,除肾以外,与脾关系密切。脾胃为升降之枢纽,脾喜燥恶湿,患者长期腹透液存在腹腔,肠胃浸渍于水湿之中,水湿困脾,脾胃升降失调,胃气上逆,出现恶心、呕吐、纳呆等。由于患者肾功能减退,长期承受较大的经济压力,患者表现为情志抑郁,肝气郁结,使脾胃运化功能失常,出现食少,纳呆等症状。临床上患者恶心、呕吐、纳呆等脾胃症状出现最早且贯穿始终是其明证。同文献表明,中医药治疗主要通过健脾和中、顾护胃气、调整中焦功能,从而保护肾功能。虽然中医药在改善CAPD患者的消化道症状上有一定的疗效,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如给药的途径,对患者的症候分型的规范、辨证论治以及中药提高CAPD效率的机制等问题需进一步探讨研究。

【参考文献】

[1] Z. Tekin I0. Pocan B. Boran A. et al. Positive Correlation of CRP and Fibrinonen Levels as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in Early SLane of Continu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 Patients[J].Ren Fail, 2008, 30(2):219.

[2] 张秀娟,宁红雨.赵刚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经验樜拾.中医药学刊[J].2005,23(2):234-254.

[3] Bergstrom J, Lindholim B, Lacson E, et al. What are the cause and consequse- quences of the Chronic inflammatory state in chronic dialysis patients. Semin Dial,2000,13:163.

篇2

1内服外用

1.1中药加西药内服与中药加西药外用洪淑珍[1]对急性湿疹以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疏风止痒为主,药用龙胆泻肝汤、萆解渗湿汤合二妙丸加减,亚急性湿疹以健脾除湿、养血润肤、疏风止痒为主,方用胃苓汤加减,慢性湿疹以养血疏风止痒、除湿润燥为主,方用消风散加四物汤加减内服。外洗方:苦参30g,黄柏20g,地榆20g,苍术20g,金银花20,连翘15g。水煎成1500~2000ml,微温外洗,日1次;西药口服扑而敏、开瑞坦或赛庚啶,严重者口服小量强的松或地塞米松。亚急性及慢性期,加用激素软膏。治疗100例,治愈66例,好转3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6%。刘明江等[2]采用祛风利湿、清热解毒,方用桂枝浮萍汤,并口服开瑞坦10mg/d,外用炉甘石洗剂,1%氢化可的松治疗急性湿疹,疗效满意。何泽民等[3]把湿疹分为湿热毒瘀型和阴血亏虚型,分别给予祛湿清热解毒汤和滋阴养血止痒汤。西药口服复合维生素B、维生素C、息斯敏、强的松,中药外洗(山豆根、苦参、金银花、连翘、地榆、九里光、甘草),洗后病灶处涂三九皮炎平软膏。治疗52例,痊愈47例,痊愈率90.4%。程利敏等[4]治疗湿疹60例。中医辨证分型,风热型:荆防汤加减,湿热型:龙胆泻肝汤或凉血消风汤加减,脾湿型:胃苓汤加减,阴虚夹湿型:滋阴除湿汤,风盛血燥:养血消风汤,配合口服西药敏迪、赛庚啶。外用炉甘石洗剂、皮炎平、肤疾宁。痊愈53例,占88.33%,总有效率100%。

1.2中药加西药内服与西药外用李俊锋[5]治疗湿疹100例,中药内服予自拟湿疹汤;西药服息斯敏10mg/d,地塞米松1.5mg,tid,日2次,外搽去炎松软膏1支、地塞米松(0.75mg)10片、扑而敏(4mg)10片、四环素(0.25mg)10片研末、病毒唑针剂1ml、聚肌胞2ml,调匀外搽。痊愈96例,显效4例,总有效率100%。曾建中等[6]治疗急性湿疹68例,口服赛庚啶2mg,维生素C200mg,日3次,中药以清热止痒汤(地肤子、白藓皮、绿豆衣等)口服,外搽维肤霜。治愈40例,好转14例,有效6例,无效2例。吴国根等[7]用内服皿治林10mg1次/d,加用健脾润肤汤(茯苓、苍术、白术、当归、丹参等),外用去炎松尿素软膏治疗慢性湿疹40例,总有效率92.5%。

1.3中药内服与中药加西药外用郭晴[8]以疏风养血,清热除湿(当归、防风、苦参、蝉蜕、生地、石膏、荆芥等)为法内服,外用清热燥湿、杀虫止痒方(黄连、黄柏、全蝎、大黄、苦参研末)混合尿素软膏。轻者2~4d,重者4~7d治愈,随访1年未复发。

1.4西药内服与中药加西药外用杨主功[9]采用西药常规口服维生素C200mg,3次/d,维生素B20mg,3次/d,葡萄糖酸钙1.0g,3次/d,特非纳丁60mg,2次/d,外用中药水剂(土槿皮、大风子、地肤子、苍术等)。膏剂(滑石粉、氧化锌等),治疗慢性湿疹40例,治愈36例,有效4例,治愈率100%。

1.5中药内服与西药外用李文忠等[10]治疗慢性湿疹48例,内服药用赵丙南经验方全虫方(全蝎、皂荚、皂角刺等),外用氟芬那酸丁酯软膏,总有效率85.42%。刘斌[11]治疗慢性湿疹50例,内服复方归龙汤(地龙、当归、白蒺藜、川芎、乌梢蛇等),外用5%乙氧苯柳胺软膏,2次/d。总有效率90%。姜海燕等[12]治疗慢性湿疹39例,给予中药(生地、黄柏、当归、黄芩、山栀子、白藓皮、苦参等),外用去炎松尿素软膏,总有效率94.9%。开雁[13]用内服中药组方(黄柏、黄芩、金银花、栀子、土茯苓、牡丹皮等),外用派瑞松霜,治疗湿疹137例,总有效率91.2%。

1.6中药加西药内服吴琦琦等[14]治疗慢性湿疹176例,西药口服克敏:按照体重0.5mg~5mg/kg,2次/d;强的松:1.66mg~20mg/kg,2次/d,10d为1疗程。加服清热二十五味丸。痊愈48例,显效21例,总有效率78.4%。

2中药注射剂与西药口服外用

黄勇等[15]治疗慢性湿疹50例,丹参注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射液250ml,每日1次静点,15d1个疗程。同时口服特非纳丁片60mg,2次/d。外用参子洗剂,再涂肝素钠软膏。治愈45例,有效5例,有效率100%。

3西药注射剂与中药口服外用

有人用5%葡萄糖盐水500ml加庆大霉素16万u加地塞米松10mg、维生素C1.0g静点,日1次,连用5d;配中药消湿汤(生地、玄参、当归、茯苓、泽泻、苦参、白藓皮等)内服,炉甘石洗剂外洗,2~3次/d,另用马齿苋、黄柏水煎敷患处,3次/d。治疗急性、亚急性、慢性湿疹疗效显著。

4西药注射剂与中药内服与西药外用

党国玉[16]用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1mg,隔日1次肌注。内服中药(马齿苋、龙胆草、黄柏、红花、甘草、苦参、蛇床子等),局部皮损区搽派瑞松霜,治疗30例,治愈13例,好转16例。

【参考文献】

[1]洪淑珍.经方为主治疗湿疹100例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2):380.

[2]刘明江,王丽丽.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湿疹2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6):793.

[3]何泽民,杨迎宾.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疹52例[J].皮肤病与性病,2005,27(4):18-19.

[4]程利敏,程占军.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疹60例[J].河北医药,1999,21(6):477.

[5]李俊锋.中西医结合三联疗法治疗皮肤湿疹100例[J].四川中医,2002,20(11):53.

[6]曾建中,毛英.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湿疹68例疗效对比观察[J].四川医学,2000,21(12):1059.

[7]吴国根.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湿疹48例[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4,4(5):42.

[8]郭晴.中西医结合外敷内服治疗急性湿疹疗效观察[J].黑龙江中医药,2006,10(5):25.

[9]杨主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湿疹40例[J].实用医药杂志,2006,23(11):1294.

[10]李文忠,苏秀峰.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湿疹48例[J].山东中医杂志,2006,25(8):542.

[11]刘斌.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湿疹50例观察[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7,21(2):39.

[12]姜海燕,刘岩.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湿疹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5,32(2):144.

[13]开雁.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疹137例疗效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2):102-103.

篇3

1明确工作职责和工作范围

根据工作性质制定各级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使医护人员做到职责分明、相互协调,确保医护工作的连续性、时间性、科学性、准确性,使急救工作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能够随时接诊救治患者,达到急救工作组织严密,井然有序,真正做到人在其位,各负其责。

2全科室管理制度,严格科室管理

(1)急诊工作首先要急患者所急,所有的抢救工作均要有相应的时间要求,工作中应特别强调时间的观念性,诸如医护人员的接诊时间、值班时间、抢救起止时间、治疗处置时间、留观后确诊时间、转入病房或转院时间、患者死亡时间等均要有准确的时间记录。(2)要求医师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及时书写门诊急诊病历,查体询问病史要仔细、全面、系统,对患者的任何蛛丝马迹都不能放过,对患者拒绝的检查、治疗、病情转轨情况要在病历上准确的做好记录,并请患者签字为证。(3)凡遇多发伤、跨科室的疾病或诊断未明确的患者,首诊医师应承担主要诊治责任,负责及时邀请有关科室会诊。对生命体征不稳,需转科的病员,必须先抢救,待生命体征平稳后再转入行相关科室,并做好转科记录。如需转院要电话通知相关医院做好抢救准备,必要时请医院派救护车急诊患者。

2.4抢救工作应注意的问题(1)医护人员对急诊患者的诊断、紧急处理、治疗护理要严肃认真、迅速及时、准确,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感执行救治;(2)抢救工作在遇有诊断、治疗、技术操作等方面的困难时,应及时请示上级医师,汇报给医院负责人协助解决;(3)一切抢救记录均应书写准确、清晰、不能有涂改并详细注明执行时间和执行者;(4)各类急救药物的空瓶、输液空瓶、输血袋等均应集中存放,以便于统计查对,避免差错事故的发生;(5)抢救时医护人员要密确配合,执行口头医嘱时护士必须口述一遍医师确认后再执行,并及时记录在病历上,事后由医师记。

2.5对留观患者应做到以下几点(1)所有留观患者必须建立病历,主管医师应及时查看患者,做好病情变化的记录和处理经过。(2)护士要及时巡视病房,进行重点观察,对发现的病情变化及时汇报医师,协助医师处理,做好记录。(3)对要求离院的留观患者,分管医师要详细向患者说明注意事项和随诊时间,并请患者签字。

2.6院前急救的处理(1)在接到急救信号后需在5min内出诊,出诊的医护人员要通过电话及时和患者联系,掌握患者的大体情况,在安慰患者的同时,可做出初步处理的决定;(2)到达现场后要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就地抢救和送往医院救治,遇有特殊情况要及时与医院急诊科联系;(3)对于自杀、他杀、交通事故等涉及法律问题的伤员,医护人员在积极救治的同时,要增强法制观念,提高警惕,及时通知110、122工作人员到达现场处理;(4)若系昏迷患者在积极救治的同时,需与陪送者共同检查其财物写好清单,至少有两人签字后由值班护士保存。

3以预防为主,将防范措施纳入急诊管理中

(1)为确保急诊患者的就医安全,从患者到达就诊科或接到急救电话开始,医护人员就应树立为患者服务的急救意识,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急救,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2)针对工作实际找出急诊科易发生差错事故的原因和薄弱环节,在日常工作中经常向医护人员敲警钟,不断增强医护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主任、护士长在排班时要注意新老搭配,充分调动医护人员的积极性,避免医护人员长期处于紧张疲劳状态而发生查错事故。(3)防范措施:充分发挥工作中把关者的积极性,科内要重点抓好差错好发人员、好发时间的管理,营造好的工作环境,做到工作分工协调“两不误,两促进”,在易发查错事故的时间段(中午、夜间、清晨)及时提醒医护人员注意工作质量,为防止各种遗忘性差错的发生,医护人员要自觉进行交接班前的自查,以便于及时发行问题进行纠正。

4急诊工作中应讲究语言艺术的作用

(1)医护人员应尽可能的了解患者的第一需要,让急、危、重患者到院后有一种安全感,并能从医护人员的语言中得到安慰和鼓励,以更好地配合医生治疗。(2)医护人员对患者的病情不能乱加评论,不明白、不清楚的问题要及时请示上级医师,更不能在患者面前谈论有关治疗护理中的缺点和医护人员的作法,以免产生不利影响,造成患者的误解。(3)对某些失去理智的患者及家属,医护人员应以高度的同情心冷静的与其交谈,以宽容的态度稳定患者的情绪,多站在患者的角度解释问题使患者能够面对现实,积极配合治疗。(4)医护人员在回答患者的问题时一定要注意语言的审慎性,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回答如:目前患者情况还比较好,但病情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还要看以后的进展情况等,决不能信口开河、草率回答,而给医疗纠纷埋下隐患。

5加强消毒隔离工作,防止院内感染的发生

(1)急诊科是病人集中的地方,也是病原微生物聚集的场所,如果医护人员在工作中不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很易发生院内感染,引起医患纠纷。为此,医护人员进行的每一项操作都应做到操作前后洗手,必要时进行手的消毒,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和操作规程。(2)对急救物品均应注明消毒日期,定期进行消毒处理,消毒液及时检测更换,确保消毒灭菌效果。(3)对抢救室、处置室做到每日清洁消毒,每月进行空气培养,保证室内环境达标。

6加强急救知识培训,避免技术性差错的发生

(1)有计划的组织医护人员学习急救知识,经常组织急救技术培训,尤其是最常见的气管插管、心肺复苏、电击除颤等以提高医护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2)定期选派医护人员外出学习新的急救知识和技术,不断拓宽急救业务,提高急救水平。

(3)要加强医护人员工作责任心的培养,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服务意识、自觉的慎独工作精神和技术操作能力,从而避免一些因责任心不强而造成的差错事故发生。

7正确对待工作中出现的差错

篇4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培养模式顺应了社会对高层次临床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有利于扭转医学研究生临床能力不足,实际临床工作能力与取得的学位不相称的局面,但由于临床专业学位培养模式试行时间较短,尚不能很好地解决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的问题,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1)传统观念有待转变。由于受到医学科学学位传统培养模式的影响,许多导师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往往对学生临床轮训时间过长,学位论文要求相对偏低表示不理解,担心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因此培养过程往往为了追求毕业论文的科研份量,从临床轮训时间中抽出过多时间去做实验、准备论文,直接影响了临床型研究生临床能力的培养,造成临床能力和科研能力两不精的局面。

(2) 学位课程设置没有很好地突出临床能力培养的特点。目前为研究生开设的学位课程较适合于科研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缺乏针对临床型研究生培养需要所开设的临床基础课和临床技能课,不利于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的掌握。

(3) 研究生临床水平参差不齐,给临床带教工作带来难度。研究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和不同学校,学习经历和工作经历各有不同,因此,对临床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如果按统一的培养方式进行培养,达不到个性化培养的目的,也会给科室临床带教带来困难。

(4)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质量尚未成熟。医学临床学位的核心是临床能力的培养,客观有效的评价方法是衡量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如何评价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能力,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质量尚未形成一套完整、客观公正的评价方法。

以上是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阻碍了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实施相应改革势在必行。

2 改革实践

研究生培养方案是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指导性文件,是制定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进行培养工作的主要依据。制定科学、合理、规范的培养方案,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学习年限、培养方式、课程学习要求、学位论文标准等内容。为了规范研究生的培养行为,我院在制定出台〈〈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主要措施包括:

    2.1增设临床医技与技能训练课

根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特点,我院压缩了原来的4门研究生学位课程(政治、外语、DME、医学统计学)的学习,把原来1个学期完成的课程,压缩到10周内完成,腾出的时间增设临床医技与技能训练课,目的是在研究生进入临床之前对其临床基本操作技能进行全面地训练,为进入临床作准备。临床医技与技能训练课内容包括:基础教育、护理技能训练、医技技能训练、药学技能训练、中医传统技能训练、基本诊疗技能训练、术科诊疗技能训练等7个方面,时间安排在第11周。上课形式主要是课堂讲授、多媒体示教以及分批操作训练等多种形式相结合。

临床医技与技能训练课的开设填补了目前研究生临床学位课程的空白,为临床型研究生进入轮训以及专科培养做好准备。

2.2实施个性化培养

针对临床专业研究生入学前临床水平参差不齐这一特点,我院对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轮训计划作了相应的调整,使临床型研究生的培养更切合实际。

(1) 入学前曾从事本专业临床工作并已取得〈〈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方法》中第一或第二阶段培训证书的研究生,经导师同意、教研室审核后、可直接进入专科培养。

(2) 应届或入学前未从事本专业临床工作的研究生,经二级学科临床培养、考核合格后,才能进入专科培养。

(3) 进入专科培养并已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的研究生,经导师同意、科室考核、医教部批准后,可以参加一线独立值班。

2.3增设临床前期训练的内容

临床轮训是临床专业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研究生临床诊疗思维和操作能力的主要途径,临床前期训练的目的是让研究生早曰了解医院运作模式、医院文化氛围、以及本专科诊疗常规,为进入科室轮训和专科培养做前期准备。

2.4明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毕业论文标准针对许多导师对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论文的标准不明确的情况,我们在做好宣传和解释工

作的基础上,经过多方论证,确定了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论文的选题范围和形式:①利用现有临床资料分析总结;②设计新的研究课题,收集临床资料,并作分析总结。③临床个案总结。论文标准的调整,减轻了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负担,从而可以专心进行临床轮训和专科培养。

2.5加强临床能力考核

临床能力是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核心任务,也是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为了切实提高我院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能力,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我院加强了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考核的力度。

(1) 在临床医技与技能训练课中突出临床操作能力的考核,考核采用“必考+选考”方式进行,必考项目(占总分70%)共15个项目,内容包括:医德医风、病历书写和医疗法规、传染病防治、临床检验项目、无菌操作、X光教学读片、中药临床应用、西药临床应用、针灸基本技能、问诊、专科体格检査、常用诊疗技术、心肺复苏术和临床医技学等内容,考核分理论和和实践两部分,分别占40%和60%。

选考项目(占总分的30%),共8个项目,研究生可根据专业方向的培养需要,在8个选考项目中任选4项,任选项目的考核以实践操作为主。取各项操作的平均分为选考项目的总分。

(2) 加强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出科考核。出科考核是临床型研究生在各科室轮科质量的保证,只有严把各科室的临床质量,才能提高整个临床轮训的质量。因此,我院制订了〈〈第二临床医学院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轮训出科考核规范》,在原来出科考核的基础上,重新明确了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出科考核的内容和方法,严格把好各科出口。出科考核由3部分组成:平时情况(根据〈〈临床轮训考核表》的内容进行考察)、现场考核(临床技能、理论知识、病历检査等)及医德评价,采取口试与笔试相结合的形式,合格者方可出科。

(3) 提高毕业前临床考核标准。 毕业前临床考核是衡量研究生临床诊疗水平和临床操作技能的重要方法,也是衡量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为了客观反映我院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能力培养情况,我院建立了临床医学专家库,按专业不同随机抽取成立各个考核小组,并且聘请校外、院外专家参加研究生毕业前临床考核,考核以国家中管局颁发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中医部分临床能力考核指标体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中西医部分临床能力考核指标体系》为标准,重点在于考核研究生是否掌握规范的临床操作、是否具备独立处理本学科常见病的能力。

3 改革成效

主要以座谈和问卷调査的方法考察了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改革方案的实施效果,向实施改革的2004级临床型研究生80名同学下发问卷,回收71份,有效问卷68份,调査结果如下??

(1)对临床医技与技能训练课开课情况看法,见表1。

从以上调査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赞同增设临床医技与技能训练课,并且有98.48%的学生认为开设该门课程是有必要的;89.39%的学生认为通过课程的学习收获较大;学生对讲课内容、讲课质量、考试方式的设计也比较满意,有92.42%的学生认为课程对巩固理论知识的学习有帮助;80.30%的学生认为课程对强化诊疗思维和临床操作能力有帮助;有78.79%的学生认为课程对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有帮助。

(2)对临床前期训练的看法,见表2。

从以上调査显示?学生对开展“临床前期训练表示充分肯定。有98.48%的学生认为“临床前期训练”对熟悉诊疗常规是有帮助的;有90.91%的学生认为“临床前期训练”缩短了从理论到实践过渡的磨合期;有78.79%认为“临床前期训练”增强了进入正式临床轮训的信心;有81.82%的学生认为“临床前期训练”有助于及早了解自身专业特点;认为“临床前期训练”有助于熟悉临床的运作规律的学生有84.85%。

(3) 学生对根据术科、非术科的特点安排轮训计划的看法。认为合理的有86.39%,认为不合理的有12.12%。

(4) 对整个改革方案的看法,见表3。

学生对整个改革方案持肯定的态度。有60.61%的学生认为改革方案要比传统的培养方案好;有74.24%的学生认为改革方案对临床型研究生综合能力培养有好处;有72.73%的学生认为改革方案强化了临床能力的培养,对促进临床研究生培养质量很有帮助;54.55%的学生认为改革加强临床技能训练,有利于査漏补缺,掌握各科常用操作技能;有78.79%的学生认为该改革方案是可行和值得推广的。

以上调査结果显示,改革方案得到绝大多数同学的认可,表现在更加符合临床专业学位培养的目标,突出了临床思维能力和诊疗技能的培养,从课程设置、授课方式、考试方式、轮训安排各环节都体现了以上特点,切实地提高了临床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同时改革方案突出了研究生培养的个性化特点,有利于高级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在整个培养方案改革中,我们一方面坚持质量第一的宗旨,另一方面突出了学生个性培养的特点。根据术科和非术科以及入学前的知识结构的个别差异,安排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轮训工作,绝大多数的学生表示赞同。

另外,改革方案实施过程还注意了对学生良好医德医风的培养。医德医风是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基本的思想素质,本方案通过增设医德医风以及医院文化教育,有效地促进了研究生良好医德医风的形成,为研究生尽快地融入医院文化作了充分准备。

4改革思路的进一步完善

(1) 学位课程时间的调整。改革方案中,学位课程在时间上作了适当的调整,但从调査的结果来看,学生对目前学位课程安排的时间感到过紧,学习压力较大。根据以上情况,我院将争取学校研究生处的支持,进一步压缩原来4门研究生课程的学时,把临床医技与技能训练课往前移,让学生有消化知识的时间。

篇5

二、业务方面。风湿科、康复科的相关疾病和工作都很繁杂。要多读书,多参加继续教育,多写论文。还要积极争取进修资格,让自己的水平更上一次楼。风湿性疾病发病率越来越高,诊疗方案也在日新月异的发展。我需要及时充电,不要落后于新进的理念和技术。中医的生命力在临床,要写更好的传承中医,需要踏实的做好临床工作。抓住每一次门诊的机会,多临证,多开中药,多锻炼自己的临床思维。

三、人际交往方面。除了搞好与同事之间的关系,医患关系的和谐也至关重要。临床中要多与患者交流,把病情和诊疗方案交代清楚,特别是有些药物的副作用要跟患者说清楚。

篇6

最近,关于中医有用无用的争论很多。其中认为“中医无用”一方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很多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而目前并未明确哪种中药的哪些成分抗病毒,即使可能有效也说不清楚。到底事实如何呢?

1985年,我在南京中医药大学攻读博士,在导师周仲瑛教授指导下做国家七五攻关课题病毒性高热的中医临床研究。周仲瑛教授课题组用中药抢救流行性出血热的病人1100余例,其中400多例急性肾功能衰竭,200多例休克,病死率仅为1.11%,使原先10%的病死率大大降低,疗效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

博士三年期间,我在江海县人民医院等多家医院治疗以流行性出血热为主的多种病毒性疾病。记得有一次,我带两个年轻医生,抢救一位32岁的农民。当时,病人高热,急性肾衰,一滴尿也没有;急性心衰肺水肿,心率160多次;急性呼吸衰竭;急性胃肠道衰竭,腹胀如鼓;还有急性脑衰,皮下大面积出血,危在旦夕。因肾衰无尿,不能反复使用强心剂,甘露醇脱水亦未奏效,西医放弃治疗。于是我们接管病人,上插胃管,从上面灌中药葶苈大枣泻肺汤,清肺化痰通腑活血;下插肛管,从下面灌泻药桃核承气汤排水排毒;每2小时一次。6小时后,病人排出了7×8厘米大小的血性尿膜,其后24小时排尿大于8000毫升,少尿迅速缓解,心衰、呼衰得到纠正,病人转危为安。

篇7

文章编号 :1007-2349(2014)01-0007-02

各种原因导致的眼底出血疾病包括现代医学视网膜静脉阻塞、视网膜静脉周围炎、视盘血管炎、高血压眼底出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老年性黄斑变性(湿性)等疾病。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社会压力不断加大,致使此类疾病不断增多。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与气候的突变、人的体质类型、职业、饮食、生活习惯、精神情绪,年龄、性别等因素有关。中医药治疗眼底出血疾病,具有个体化的治疗优势,并且已在临床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是现代医学不能达到的。鉴于临床中对此类疾病中医病名、证型的不统一,给临床疗效的观察带来不便。因此,应统一眼底出血疾病的中医临床病证,为广大的中医眼科临床医生提供临床诊疗标准和科研的平台。

1 血证溯源

血证一词见于《血证论》,《血证论》为清・唐宗海(1851~1908)著,成书于1884年。唐宗海从阴阳水火气血对血的生理功能以及运行情况进行了论述,并阐述了气血的相互关系。血证不外有形之血和无形之血两大类,即―类是血液溢于体外,如吐血、咳血、鼻衄、唾血等,一类为各种瘀血、蓄血等。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身体内血不循经,溢于脉外,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疾患,统称为血证。

2 眼底出血疾病的中医病名现状

祖国医学对各种眼底出血疾病,因视力下降的急慢、出血量的多少、出血部位的不同的眼底疾病,称为“暴盲”、“视瞻昏渺”、“云雾移睛”等。“暴盲”指眼外观端好,而视力骤降,出血量多,波及视衣的中心部位黄斑;“视瞻昏渺”指眼外观端好,视力下降缓慢,出血量相对不多,对视衣损伤不太严重;“云雾移睛”指眼外观端好,眼前黑影飘动,溢于脉外之血进入神膏。2003年1月第1版《中医眼科学》将因眼底脉络受损出血致视力突然下降的眼病,类似西医之视网膜中央或分支静脉阻塞、视网膜血管炎等因血管壁渗漏或破损引起出血而视力骤降的眼病,称为“络损暴盲”,如视网膜出血、玻璃体积血;由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导致的眼底出血,称为“消渴目病”;而由玻璃体液化、变性、后脱离或眼内炎、出血等引起的眼疾,称为“云雾移睛”等。

3 中医病名中存在的问题

在《中医眼科学》中,“暴盲”指眼外观端好,而视力骤降的内障眼病,对眼底出血疾病又分称为“络损暴盲”,“消渴目病”,“云雾移睛”等,以上此病名将视力下降缓慢,出血量相对不多,对视衣损伤不太严重的“视瞻昏渺”之眼底出血疾病遗漏掉。而“暴盲”这一中医病名,概括了视力急剧下降的各种眼病,包含了现代医学“视网膜静脉阻塞、视网膜静脉周围炎、视网膜动脉阻塞、视盘血管炎、视神经炎、视网膜脱离”等眼病;“视瞻昏渺”则包含了现代医学中的各种黄斑区病变、视网膜脉络膜病变,如老年性黄斑变性(干、湿性)、Stargardt病等;“云雾移睛”又包含了现代医学中的“玻璃体混浊、玻璃体液化、玻璃体后脱离”等。导致中医病名一个中包含多个西医疾病,而同为眼底出血疾病,又可称为多个中医病名。由于眼底出血疾病在中医眼科诊疗工作中缺少规范统一的病名,导致在各种中医药科研和论文中,眼底出血疾病均以单一的一个西医病名来论述,而没有从中医规范的病证方面论述的。而对于中医临床和各种中医药科研、论文,必须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使用准确而规范的中医病名,不应以西医病名取代中医病名。

4 眼底出血疾病中医病名探讨

血证是出血性疾患的统称。当各种原因导致脉络损伤或血液妄行时,就会引起血液溢出脉外而形成血证。在古代医籍中,亦称为血病或失血。各种眼底疾病导致的眼底出血,应归属于血证-眼底血证。

血证发生于身体的不同部位,则有不同的症状表现,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等,则见吐血、咳血、鼻衄、便血、尿血等,这些身体所表现的症状体征,古人可通过双眼直观的观察到,因此,古人对这些能看到的出血证有较全面的认识。眼球为一封闭的球体,眼底出血不能外流,不能通过双眼直观的观察到,需通过特殊的检查仪器才能观察到,古人由于受历史条件及解剖知识的局限,检查方法的落后,对眼底出血证的认识有其局限性,古人仅能从患者的症状表现来给予病名诊断,如眼外观端好,而视力骤降的内障眼病,诊断为“暴盲”,视力下降缓慢的内障眼病,诊断为“视瞻昏渺”,而眼前黑影飘动的内障眼病,则诊断为“云雾移睛”。这些眼病有的为各种眼底出血疾病,有的为其它视功能障碍的眼底疾病,这导致了一个中医病名包含了现代医学的多个疾病。病名诊断是中医临床诊疗不可或缺的内容,各种中医药科研和论文中,眼底出血疾病以单一的一个西医病名来替代论述,无法反映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优势,也无法反映中医认识疾病本质的病证结合特色。而且,中、西医病名只应相互对照,不能并用,更不能以西医病名取代中医病名,在此我们提出“眼底血证”这一新的中医眼科病名。

眼底出血疾病中医病名的不统一、不规范,不利于中医眼科的临床观察和科研研究。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强调整体观和辨证,并多以症为病,病证结合是中医认识疾病本质的基本方法。中医治疗疾病,强调人体的整体性,在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辨证法的指导下进行辨证论治。病名诊断在中医医疗实践中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把握疾病的全局和全过程的一般规律,有利于临床施治,这是中医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

5 眼底出血证的中医病名探讨意义

篇8

络病学说理论是吴以岭院士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上挖掘、整理,并不断的进行理论探讨和临床应用研究,从而推动建立了络病学,2004年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鉴定,初步建立“络病证治”体系,首次形成系统络病理论[2],至今指导基础与临床研究10余年,2005年10月在北京召开了首届“国际络病学大会”,至2013年已召开了9届国际大会,通报了多年来获得国家973、863等重大科研成果,以及世界各络病分会大量的研究成果;其中络病指导下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即中医中风病的研究取得丰硕成果进展[3]。

络病理论认为:中风病络病理论最早源于《金匮要略》,认为中风病机理为“络脉空虚”、病位“邪在于络”、症状“肌肤不仁”,总之阐述了络脉血气不足,招致邪气乘虚而入而至肌肤不仁的中风病机理;《临证指南医案》所论中风病机有二:①正虚邪中、络脉气虚血瘀痰阻;②内风袭络;络病理论认为中风病最终为脑络损伤,如肝风犯脑、痰瘀阻络、毒损脑络、久病入络等;治疗大法为通络法,具体有祛风、活血化瘀、虫蚁搜剔、滋补通络法[4],药物有搜风通络、化瘀通络、解毒降浊、益气化瘀通络;芎蚓中风颗粒、茱杞偏瘫颗粒的研制及通心络胶囊的应用,正是在络病理论指导下的具体体现。

2 理论引进

学科带头人参加第4~10届国际络病学术大会获得络病理论指导诊断治疗中风病的新技术成果[5],到广州、深圳、南京、郑州、北京等地多家医院考察,证实络病理论指导血管性病变的临床研究取得循证医学证据,此类临床及基础研究方兴未艾,指导临床治疗以通络为主且疗效显著,笔者参加了天津中医药学会首届络病专业委员会,2013年主持天津市中医重点脑病专科的建设,中风病为优势病种,采用络病理论指导中风病的诊疗方案研究,在风火上扰、痰瘀阻络、痰热腑实、气虚血瘀、阴虚风动等证型中应用通络药物和非药物通络方法治疗中风病。

3 临床应用

络病理论指导阐明中风病机理及病位,确定通络治疗大法,研制应用通络药物如芎蚓中风颗粒、茱杞偏瘫颗粒及通心络胶囊治疗中风病中经络,主要应用发病恢复期、后遗症期;自2012年5月~2014年5月由本院脑病专科进行了临床观察,共观察住院病例471例,其中治疗组250例,基础治疗对照组221例,试验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

临床验证结果:临床疗效,治疗组愈显率28.0%,总有效率89.1%,对照组愈显率23.0%,总有效率78.5%,两组比较P

笔者采用络病理论指导中风病临床的诊治,研制出脑病专科中风病优势病种的诊疗方案,以络虚邪入,脑络损伤为病机病位,通络大发贯穿各辨证分型,尤其在恢复期、后遗症期证属肝肾阴虚、阴虚风动、气虚血瘀的应用芎蚓中风颗粒、茱杞偏瘫颗粒治疗,伴发胸痹(冠心病)气滞血瘀、脉络不通的中风患者配合口服通心络胶囊,临床取得显著疗效,查新(编号12010413432)报告显示芎蚓中风颗粒、茱杞偏瘫颗粒中以地龙、山茱萸、枸杞等为君药制作颗粒制剂未有报道,起到了滋阴通络、活血通络作用。

中风病优势病种的诊疗方案已经熟练应用于临床3年余,络病理论指导下关于中风病的机理病位、辨证分型、治疗大法、辨证施治得到熟练应用,并实施临床路径2种。

脑病科获得2013天津市中医重点专科专病建设项目,中风病是优势病种之一,络病理论是指导中风病诊疗的最重要的理论之一,经过引进消化并形成本科独特的特色理论及疗法,现已形成学科带头人关于中风及痴呆病的学术思想[6],正在进行传承推广。

4 确定课题的研究指导思想

医学研究和服务的对象是人,医疗活动本身关系人民的健康与生命的质量,作为医务工作者,适应现代医疗特点,解除患者痛苦,增强患者康复的乐观精神,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和谐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题的研究指导思想和最终目的是改中风病患者语言、吞咽、肢体功能,提高康复率,减少致残率,理论在实践中体现印证,形成独特的特色理论疗法,使之造福于民。

4.1确定研究的步骤[7] ①理论学习提高,课题分工及确定研究诊疗方案;②培训参加研究的医师,布置研究任务;③查询相关的理论资料和进行现状调查;④进行临床实践,做好患者相关资料和临床疗效登记;⑤总结资料和数据,做好统计工作;⑥出成果。

4.2研究方法[8] ①文献综述法:查阅资料了解络病理论文献,总结研究现状和相关的理论依据;②参加学术培训法:参加络病学大会,参加脑病协作组活动,进行研究调查,吸收民间成熟的应用经验;③实践研究法:引进络病理论并发挥在中风病诊疗中的指导,进行理论归纳总结,开展临床应用和疗效观察。

4.3研究内容 ①络病理论在中风病中的机理、病位、辩证、治法用药的研究;②脑病科中风病中经络(缺血性脑卒中)的诊疗方案研究[9];③通络药物归纳;④创新制剂芎蚓中风颗粒、茱杞偏瘫颗粒的研制及临床应用观察。

4.4研究成果 ①根据疗效观察总结,探讨本课题的研究结果;②围绕课题中心发表杂志论文;③获得资助资金,进行通络方药的临床观察;④观察结果。

总之,经过三余年的临床应用及观察,课题组已经熟练地掌握了络病理论指导的通络法治疗中风病的适应症,在治疗中风病中经络中取得了一些经验,不足之处为未进行大规模的研究得到询证医学证据,在今后的实践中进一步完善。根据此项技术能够广泛指导诊治中风病,计划在下一研究周期将按照络病理论证治规律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56-64.

[2]吴以岭.络病理论科学求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吴以岭,贾振华.中医理论指导血管病变防治研究的思路探索[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7,7:748-752.

[4]吴以岭.络病学基础与临床研究(2)[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78-82.

[5]吴以岭.络病学基础与临床研究(5)[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0.

[6]毕业东,肖玉枝.血管性痴呆的中医药临床研究进展[M]//中国中医名医名科名院品牌博览(下),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2:85-87.

篇9

吴江医生简介:吴江医生现为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常委、吉林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委员会主委、长春市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委、东北三省神经病学学术交流协会副主委。吴江主任1978年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医疗系,毕业后一直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从事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她擅长各种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和危重病人的抢救,尤其在诊治脑血管病、颅内静脉系统血栓、老年痴呆、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近年来,吴江主任主持并完成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并荣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吴阶平医学研究三等奖等多种奖项。

杨弋医生简介:杨弋医生现为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青年委员会副主委、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全国中青年专家、吉林省医学会神经病学青年委员会主委、吉林省中西医结合青年委员会主委、东北地区神经病学学术交流协会副主委、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委员。杨弋院长2001年毕业于吉林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曾赴加拿大萨省大学进修,回国后一直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从事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他擅长诊治头晕、头痛及各类脑血管疾病,尤其在诊治脑出血、脑动脉狭窄、进展性卒中等脑血管病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近年来,杨弋院长主持并完成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并荣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吉林大学医疗成果二等奖、吉林省青年科技奖等多种奖项及吉林省卫生系统有突出贡献中青年技术人才、吉林省高校科研春苗人才、吉林省第三批拔尖创新人才等光荣称号。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的前身是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始建于1949年,是一所国家卫生部直属的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该医院坐落在吉林省长春市经开区仙台大街126号,占地面积为24.29万平方米,共开放住院床位3178张。近年来,该医院多次获得“白求恩杯竞赛最佳单位”、“首批长春市职业道德建设示范单位”、“吉林省文明服务单位”、“长春市创建文明城市最佳单位”等光荣称号。目前,该医院共设有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骨科、心血管外科、胸外科、泌尿外科、神经外科、显微整形外科、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风湿免疫科、肿瘤血液内科、放射治疗科、感染科、妇产科、儿科、中医科等48个临床、医技科室,其中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是国家卫生部重点学科,是长春市乃至吉林省最好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之一。该科室创建于1962年,拥有包括多功能纤维鼻咽喉镜、鼻内窥镜、多功能微波治疗仪、超声雾化仪、纯音及阻抗测听仪、中耳分析仪、脑干电位仪及多功能射频治疗仪在内的国内一流诊疗设备。近年来,该科室开展了以喉癌、鼻神经外科疾病为重点的头颈肿瘤外科诊疗服务,每年收治省内外住院患者近千人,曾多次荣获国家级及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和医疗成果奖,在省内外均具有极高的声誉。

朱冬冬医生简介:朱冬冬医生现为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中国医师协会耳鼻咽喉科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吉林省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副主委。朱冬冬主任1993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此后一直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从事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他擅长诊治喉癌、下咽癌、腮腺颌下腺肿瘤、上颌窦癌、舌癌、口底癌,擅长进行小儿扁桃体腺样体的手术和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的治疗。他在东北地区率先开展了鼻内窥镜下视神经管减压、脑垂体瘤摘除、嗅母细胞瘤切除及颅底修复等微创手术的研究工作,是目前吉林省唯一能开展此类手术的专家。

董震医生简介:董震医生现为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学位委员会主席、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鼻变态反应组组长、首都医科大学耳鼻咽喉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副总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他擅长诊治过敏性鼻炎、鼻息肉、鼻窦炎等。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始建于1936年11月,其前身是新京特别市立医院(新京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于1978年12月定名为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2000年6月与吉林大学和白求恩医科大学等五校合并,正式更名为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经过几代人的辛勤耕耘,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现已成为一所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该医院坐落在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自强街218号,占地面积为1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7万平方米。该医院拥有精良的医疗设备,包括飞利浦256排CT、西门子1.5T核磁仪、数字平板减影血管造影机、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全飞秒激光治疗仪、锐影彩色多普勒超声波诊断仪等高精尖仪器设备300余台。同时,该医院还不断加大投资,用于改善就医环境,提高服务水平。在日益激烈的医疗行业竞争中,吉林大学第二医院以雄厚的实力、齐全的设施、一流的服务赢得了业界的广泛赞誉,成为一所国内外知名的现代化综合性医院。近年来,该医院多次荣获“全国爱婴医院”、“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等多项殊荣。目前,该医院共设有43个临床科室,6个医技科室,其中心血管内科为吉林省临床重点专科,是长春市最好的心血管内科之一。该科室始建于19世纪60年代,经过几代人半个多世纪的努力,该科室现已成为长春市最大的心内科诊疗中心,拥有包括惠普CCU中央监护系统、Marquette运动平板系统、心脏监测仪、EP-Workmate多导生理记录仪、心脏除颤器、Medtronic心脏起搏器、呼吸机、心导管室、数字减影机(DSA)、射频消融仪、24小时动态血压检测仪、倾斜试验机、高压注射器等国际一流的诊疗设备。目前,该科室拥有医护人员百余人,其中具有正、副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10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7人。

李淑梅医生简介:李淑梅医生现为吉林省心脏病介入治疗中心主任、吉林大学心脏病诊疗中心主任、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起搏电生理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师学会常务理事、中华生物工程学会心律分会常委、吉林省医学会常务理事、吉林省医学会心血管分会主委、吉林省医学会起搏电生理委员会主委、长春市医学会心血管分会主委、长春市医学会常务理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李淑梅主任从事心血管内科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30余年,具有十分坚实的理论基础及丰富的临床经验。她擅长心律失常、心衰、心脏骤停及冠心病的诊治。近年来,李淑梅主任主持并完成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并荣获吉林省卫生厅新技术一等奖、吉林省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吉林省科委医疗成果奖等多种奖项。

杨东辉医生简介:杨东辉医生现为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中华医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起搏学组成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学会青年委员。杨东辉主任1992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英语医疗专业,曾赴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心脏研究所进修,回国后一直从事心血管内科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他擅长各种快速心律失常和缓慢心律失常的诊治,擅长做有创和无创心脏电生理检查、导管射频消融手术及起搏器植入手术。近年来,杨东辉主任主持并完成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并荣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等多种奖项。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

篇10

1.疾病诊疗:收录30个专科系统的8000余种疾病的疾病分类、ICD号、概述、流行病学、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并发症、实验室检查、其他辅助检查、诊断、鉴别诊断、治疗、预防等内容,并包括社区医院常见病和慢性病专项。

2.用药指南:累计药品信息数据量达到6000种左右。包括每种药品科目分类、药品剂型、药理作用、药动学、适应症、禁忌症、注意事项、不良反应、用法用量、医保用药等内容。便于社区医生学习查询使用。

3.临床医技:包括1600多项检查项目,每项包含:概述、原理、试剂、操作方法、附注、正常值、临床意义等。同时包括临床常用的B超、彩超、CT、X光、心电图等诊断仪器的使用方法、图像解读、正确图谱参考等系统知识数据库。

4.中医中药:该栏目共收集中草药、现代经典方剂、名医名方、中药图谱、药膳食疗等共计2万多条数据,为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中医诊治提供完善的中医知识服务。

5.继续教育:秉承“人人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宗旨,继续医学教育培训内容以临床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等系统培训为主,同时兼顾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注重提高学员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更为可贵的是,每个季度都会较大幅度增加新的内容。每年进行一次考核,学员可以根据需要获得相应学分。继续医学教育平台根据您的特点和需求为您打造了个性化的页面,提供个性化学习条件的同时帮助您管理学习进程。

6.视频直播:培训师资在全国范围内选用具有丰富教学、临床和基层卫生工作经验的专家团队,视频课件通过病例展现、操作演示、场景教学等,辅以动画、流程图、PPT等多媒体工具编辑制作而成,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保证教学效果。

7.考试训练:依靠全国著名医考研究专家和医考命题专家的辅导,帮助学员在短期内夯实基础,提升应试能力,提高基层医护人员执业医生、执业助理医生、执业护师考试通过率。课程设置包括实践技能辅导、理论辅导和考前模拟题强化训练。

8.知识总库:该栏目共收集了基层医生日常所需的电子图书、中国全科医学电子期刊、论文及论文写作指导等资源,供基层医务人员日常学习。

二、平台特点

中国第一套针对基层医生的学习、培训、考试、助诊的知识型数据库,实现了将医学文献、图书知识以及电子数据的完美整合。

完整意义上的网络知识结构数据库,自主创新的知识漫游链接,快捷方便的检索引擎。

凝聚了国内权威临床专家和全科医学工作者的医学经验。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了由文献向知识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