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表文化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5-05 09:14:1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钟表文化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钟表文化论文

篇1

1.教学模式的选择应立足课堂教学实际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模式的选择是保证课堂教学积极效果的关键,在这一过程中,要想保证教学模式能够满足教学需要,达到促进教学发展的目的,就要立足课堂教学实际,充分发掘课堂教学潜力,选择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2.教学模式的选择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基础

在教学模式选择过程中,既要保证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同时还要使教学模式能够符合教学实际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换句话说,教学模式的选择要与学生的基础和能力配套,不然就无法起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所以,教学模式的选择要以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基础为准。

3.教学模式的选择要符合教学规律

考虑到高中化学的实际难度,以及高中化学教学实际,教学模式的选择应同整个教学过程综合在一起考虑,使教学模式能够符合教学规律,达到促进教学发展的目的。所以,教学模式的选择应在充分了解教学规律的基础上进行,以追求实效性为主要目的。

二、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教学应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选择十分重要。新课标推出以后,传统教学方法已经难以满足高中化学教学需要,对现有教学方法创新成为了保证高中化学整体教学效果的关键。目前来看,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教学方法的创新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高中化学教学方法的创新,应以传统教学方法为基础

在高中化学教学方法创新过程中,应积极吸收传统教学方法的优点,做到立足传统教学方法,在继承中进行创新,使教学方法能够满足课堂教学需要,达到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的目的。

2.高中化学教学方法的创新,应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

如人教版《化学.1》“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一节的第一部分:“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教材内容虽然简化了“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概念,没有出现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物质的量与物质质量的计算例题与练习,但在“学与问”中出现了相关的问题(计算),并且我认为学生也很有必要掌握这部分知识,也就是说教学中有必要下功夫让学生掌握它。

3.高中化学教学方法的创新,应注重实效性

高中化学教学方法的创新,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基于这一目标,我们应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以教学实效性为主要出发点,使创新后的教学方法能够满足教学需要。

三、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教学应正确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

从高中化学教学来看,实验教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高中化学具有重要作用。由于高中化学中涉及到的化学反应较多,单纯以讲解的方式难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正确的概念。为此,只有依托实验教学,以生动的实验实例,才能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加深学生对化学元素和概念的理解。目前来看,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正确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具体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制定详细的实验教学计划,重视课堂实验的作用

为了有效提高化学实验教学质量,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编制详细的实验教学计划,积极开展课堂化学实验和实验室实验,使学生能够在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上都能有所提高,满足教学需要。

2.将课堂教学内容与实验教学结合在一起,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

在实验教学的开展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合理选定实验内容,保证实验教学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使实验教学的作用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达到促进课堂教学的目的。

3.对重点化学原理配以相应的化学实验,加深学生对化学原理的理解

考虑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在讲解重点化学原理时,应配以相应的化学实验,使学生能够对化学原理有更加直观的印象,达到加深学生对化学原理理解的目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篇2

线条、笔墨是中国画的主要表现语言,董其昌云:“以境之奇怪论,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巧论,则山水决不如画。”③注重笔墨,追求笔墨的精妙在传统中国文人画中居于首要地位,在这里笔和墨已具备了独立的审美意义,具有一定的抽象性。wWW.133229.cOM以“笔”而论,正所谓:“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同来。”书画同源使得书法的用笔和线条引注于绘画,通过流动有律的线条来表达生命的节奏,表现物象的“骨”和“神”,从而使画面物象的构成和用笔更加丰富多彩,使绘画的线条更富于力度、美感和文化的素养。作为书法的用笔、线条本身是一种非文字的、非辨识的形式知觉,是对线条及其相关形式表现的审美感知。它不是具体的再现某一事物,而是在一切具体事物之上进行高屋建瓴的概括、抽象的结果。造型心理学讲,大自然并不存在线条,它反映的是人类对世界的抽象意识,中国画以线条作为造型最主要的手段并赋予线条一种内在的生命力和个性特征,这就使中国画的线条更具有一种独立于象外的审美价值和情趣,它是经过漫长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形成的被人们的审美意识所肯定的独特的表现形式,是具有一定稳固性的表现形态,是作者审美情感、精神修养、人性品格的抽象表现,这种表现深刻、概括并且具有广阔的涵盖力,是一种抽象性的表现形式。

再来看中国画的表现语言“墨”。王维《画学秘诀》中说:“夫画道之中,水墨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草木敷荣,不待丹绿之采,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⑤中国传统水墨画略去光线,独钟水墨,利用墨色的浓淡干湿形成的韵味来表现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从“墨”本身来看,作为净化升华的色彩,它是具备了无限可能的抽象色,是创作主体赋予外物的假定,它根源于艺术家在视觉表象上对色彩的非知觉的处理,以这一种墨色表现宇宙万象,这种反映不是真实再现的忠实反映,是一种主观化的反映,是在挣脱现实世界自然万物光彩夺目的色彩,而得到的对现实世界“质”的主观反映,这里的“质”就是前边所引的“自然之性”,很显然这种“墨”的表现方式是具有一定抽象性的。如追溯其文化的渊源,应该与孔子“绘事后素”在绘画上以静素淡泊为高雅以及儒学理性主义的文化态度有联系,再就是以道家“五色令人目盲”和复归自然的人生价值观为基础,它们共同奠定了传统水墨画抽象色的表现风貌。

笔与墨的骨肉融合作为中国画的主要表现语言,体现了中国画特有的形式美感,是中国画艺术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有相当丰富的内涵。“墨之溅笔也以灵,笔之运墨也以神,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能受蒙养之灵而不解生活之神,是有墨无笔也,能受生活之神而不变蒙养之灵,是有笔无墨也”。⑥在这里笔、墨、蒙养和生活被巧妙的融合升华,这种精神与笔墨的结合运用因人的技巧、力量、线条、笔触等纯形式因素的存在,给人以远非自然形式所能给予的东西,借助于各式抽象的点、线、渲、皴、擦,摄取万物的骨象来表现作者的审美情感和人文气质,这种点线交流律动的笔墨表现形式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它是中国画的主要抽象形态。

二、写意性表现方式所具有的抽象性

写意性是中国艺术观的一大特点,从《易经》开始“意”即被看作万物内部的本质,圣人“立象以尽意”、“得意而忘象”,其次“意”又指人们主观的心意,明代王履声称“画虽状形主乎意”。⑦万物内部的“本质”则是在自然界万千事物具体形象(包括不同类属的具体形象)的基础之上抽离概括升华出的事物的本质规律。人们的主观“心意”则是人们对自然界万物本质的主观反映。无论是万物内部的“本质”,还是人们主观的“心意”都不是对自然动植物的模拟再现,而是在自然万象基础上进行的分离和概括,其中有一定主观化情绪化方面的成分。中国画的这种写意性的表现方式中蕴含着一定的抽象性因素。以下分述之:

(1)重“神似”的审美的表现方式

“传神写照”乃是中国传统绘画写意精神的核心,中国传统文人画重在追求“神似”,而对“形似”的要求又不太苛刻(和西方古典绘画相比),即不过分执著于事物的外在自然属性如比例、结构、透视。重“神似”的写意不是简单地描绘含混不清的图像和意念,而是作者对民族个性、社会现实、时代精神以及自然规律深刻体察的总和,画家或借物喻人或寄情予物,情景交融,使人与自然成为一个整体达到“物我两忘”的境地,这是一种意识与精神的升华。不过分求“形似”通过“写意”以“参赞造化”,正如齐白石所说“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不似则欺世,太似则媚俗”。注重追求“气韵生动”的境界,这种通过写“神”来表现生命风采的写意方法,不是一种照镜子的写实方法,而是一种在客观自然基础之上的主观表现方法,是和心灵对应的抽离,是“师造化”和“师心”的结合,其中含有一定的抽象成分。

(2)摆脱自然时空限制的表现方式

通过摆脱自然时空的限制来追求艺术表现和概括的自由,强调宏观地把握世界,用历史的全局的眼光来观察世界是中国画空间表现方式的一个特点。“以大观小”,移步换景的观察方法,作者的眼睛不是从固定角度集中于一个透视焦点,而是流动着飘瞥上下四方,一目千里,抓住自然的内部节奏,把全部景界组成气韵生动的艺术画面,一幅画中可以画不同季节、不同时代的几种事物,或不同地区的不同事物,充分发挥画家的主观性和艺术自由性,所谓“天地造物,随其剪裁,阴阳大化,任其分合”,仿佛是胸中造化吐露于笔端。画面上空白的特殊处理是突破空间的另一种方式,空白处可以是天、地、水、云烟,也可以什么都不是,“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⑧这不仅唤起对各种实体的联想,而且造成“咫尺有千里势”之感。再看中国的“三远”之法,“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⑨对于同一片景物“仰山巅,窥山后,望远山”,用流动转折的视线,俯视往还,处处流连,这种摆脱自然时空的限制,画家从高处把握全局按照需要自由组织空间的表现方法,不是对自然真实空间的再现,而是对无限世界的相对集中和概括,其精神的着重点在全幅的节奏和生命,它与抽象的笔墨语言的结合形成一种永恒的“有意味”的表现方式,这种表现方式是对外在具体形象与时空的“隔离”和“抽离”,它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三、程式化表现方式所具有的抽象性

以“程式”为主的高度意匠是中国画表现方式的又一特点。“程式”顾名思义,即一定的模式,是前人经过漫长的积累、提炼、归纳、概括出来的集大成的范本,是一门艺术的基本构成要素所表现出的有规律有固定模式的表达方式,是艺术家进行创作时组织、加工素材,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要依据的基本方法和语言。从彩陶、三代铜器物上的几何线型到楚汉帛画、漆画上的自由线型,再到传统绘画中的各种线描、勾皴法、点法等。至此以线条作为形式框架的中国传统绘画的表现语言已经被引申发展为各种具有抽象意味的程式化的表现方式,如后来的游丝、铁线、钉头鼠尾等十八描,折带皴、斧劈皴、小混点、梅花点……等等各种皴法和点法,这是由装饰纹样变为表情符号的历程,是人对美的感受变得愈益丰富,表现更加随意的历程。在原始自然的基础之上经过积淀建立的新的感性使艺术由再现变为表现,由具体形象变为抽象的形式,这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这是人们根据长期观察自然的经验和对生活的提炼与积淀,结合民族的审美习惯和文化传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艺术表现形式的过程,是“程式化”的过程,是在“自然的人化”过程中形成的相对固定形式的“人化的自然”,这个过程中蕴含着一个抽象化过程的存在。

对中国画家来说,文人画所表达的并不单纯是客观世界,其借助笔墨程式所表达的是中国文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它除了依靠笔墨语言的变化外,要依托的就是这种语言程式了。譬如:人物画中衣纹线描中的“兰叶描”、“铁线描”、“钉头鼠尾描”等,它们的区别不仅仅是哪种描法表现了哪种衣服的质感,而在于这些程式化的描法都含有一种“抽象美”性质的“程式”性结构。就像中国戏曲中“程式化”的身段动作,同现实日常生活中的动作有极大的距离,但其中的唱、念、做、打单独欣赏时就是非常美的艺术。中国画历经宋元明清乃至今日,它的程式传承都未改变,仍为画家创作的法度,由此看来中国画同中国戏曲一样是有着特殊表现方式的艺术。大凡要离开生活的自然形态远一点,即加工美化较多,形式感较强的艺术,都会有某种程式。中国戏曲和中国画的造型和表现形式都证实了这一点,它的这种程式化存在的美学性质即在于其中的抽象性因素。

总之,在中国画的表现方式中有一定的抽象性因素存在。从横向来说,它是对现实生活中各种具体事物的形态、动态、情趣、意象等的抽离和升华;从纵向来说,它是在漫长的人类艺术实践中由内容到形式的积淀过程。这种抽象因素对各种表现形式具有广阔的涵盖力、溶解性、包容性,其目的在于追求具体物象以外的某种情趣、意象。它与中国画本身具有的随意性、个性化等特点以及现代的思维模式如:开放、互通、交流、包容等具有一致性,这就决定了中国画在当代文化的整体格局中,在保证民族性的前提下同其他艺术交流的可能性,从而证明中国画在新时期的文化践履中必将有勃兴的契机。

①李泽厚《美学三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489页。

②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60页。

篇3

档案工作标准化是档案工作领域中的各种标准的总称,是档案工作中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的共同准则和依据。在数字化条件下,由于电脑系统在人工智能方面存在先天的局限性,因此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所涉及的标准化问题,将更加尖锐和苛刻,也就更需要统一全面的档案信息化技术和规范。

一、档案信息化建设现在面临的标准化问题

1、统筹指导缺失,导致系统标准的制定滞后。我国档案计算机管理技术的应用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已起步,并迅速普及到众多的机关和企事业单位;90年代以后,电子文件大量出现,电子档案管理日益成为广泛需要。然而,我国档案计算机管理和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标准的制定工作直至90年代末才刚起步,严重滞后于实践发展;即便定标工作已经起步,但进展缓慢,已制定出台的相关标准寥寥无几,内容缺乏系统性、配套性,对于实际工作需要杯水车薪i。标准化工作的滞后已经使档案信息化建设因缺乏必要的规范和引导而陷于盲区之中。

从现状看,虽然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各类档案管理升级中,国家档案局对企业事业单位和机关、档案馆普遍提出的以计算机技术应用为核心的档案现代化管理要求,在客观上是一种国家推动力,但对工作深入发展的组织力度和后续措施显然不够,因而使工作较多地流于形式而缺乏实效。

2、各自为政,系统、数据不兼容。在社会信息化的大背景下,近年来,各级各类档案机构,尤其是国家综合性档案馆纷纷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在档案管理系统的构建上已经有所突破。但是,由于各自为政,独立开发,首先是致使各机构的档案管理基础软件标准不一,造成档案信息资源的分散孤立,难以共享;其次是采集数据的内容、质量标准各异,良莠不齐,形成基础数据结构的鸿沟,造成信息资源整合上先天困难。

这种现状之下,必然造成极大的人力、物力的浪费,并拖慢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步伐。⑴由于各地区、各单位各行其是、互不沟通,技术研发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影响了档案信息化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⑵由于盲目研发,各地区、各单位出现了大量非兼容的系统和数据库,档案信息化运行中的文件格式、数据内容、库结构的规定各不相同,形成了“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影响到档案信息的共享,制约了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⑶增加了工作量,降低了效益,不仅因大量低水平技术重复研发使总成本拉高,更由于日后随着相关标准的实施,新系统研发、原数据库转换等,必然发生二次投入的现象。

3、现有档案管理标准与信息技术契合度低,导致高新科技利用水平低。

我国现行档案管理标准体系基本是针对有形档案资料来制定的,缺乏专门针对信息化条件下的管理标准,从而严重制约了高新技术设备在档案工作中的利用水平。

二、解决档案信息化建设中标准化问题的对策

1、必须以国家战略的指导思想,自上而下地组织对档案信息化的标准制定。档案信息化建设不仅涉及技术,更是涵盖了纷繁复杂的法制、体制、机制问题,档案作为社会性极强的信息形式,连结着复杂的社会关系,协调和解决与之相关的问题,仅依靠社会组织、机构的低层努力,实在勉为其难,因而必须从政府和国家层面入手。社会信息化迅猛发展的机遇和挑战面前,档案信息化建设迫切需要紧密依托政策导向,加强统筹组织,明确工作走向,以求有序、健康、快速发展。与传统的档案工作相比,档案信息化建设更加需要讲求统一的技术体系,更加需要讲求标准化和规范化,因此先天上更加需要统筹规划,以便最终达成高度的信息共享。加强标准化建设,有效规范档案信息化工作已十分紧迫,而此项工作应是政府的职责,因而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根本出路在于制定实施国家战略。

2、档案信息化建设必须贯彻标准化先行的原则。我国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档案信息化技术研发工作的总体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重具体技术研发、轻标准规范研制是重要的症结所在。各地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组织实施的科研中,从课题的内容结构看,几乎都是为了解决各单位个性化问题,仅仅针对和解决各个点上的局部需要,日益增多的课题研究反而加剧了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各自为政、分散孤立的信息孤岛现象。这表明,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不应仅仅囿于个别和局部,解决具体的微观问题,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必须面向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全局,坚持标准先行的原则,把工作重点从解决具体、局部操作问题转向标准的制定、实施上来,有力提升对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指导力度iii。

随着整个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和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实现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已是大势所趋。各级档案部门都应通力合作,协力构建全国统一的网络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平台,向社会公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档案信息服务。而在网络环境下,要实现网络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构建统一的网络档案信息资源交换与共享平台,使之能联结各个应用系统,从而为网络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创造基础条件。就必须做到所有入网的档案信息都执行统一的数据标准,形成统一的逻辑数据库。因此只有提供关于信息资源系统整合的一系列完整的标准,并在资源的开发、产品化和组织管理的过程中加以遵循,才能实现信息资源的理想整合,所以应围绕标准化来推进信息资源的整合,坚持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标准化先行原则。

3、必须做到目光长远、高屋建瓴的制定适当的标准体系。一方面由于信息处理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而应用研发与实际推广又需要一定时间,因此往往形成技术应用与技术发展的代差,使得广大档案工作者一边羡慕和畅想着新技术的好处,一边抱怨着手中的软硬件设备生涩落后;另一方面,在信息化建设中容易形成希望硬件设备的配置应该是高档次先进的,软件系统的设计应该是面面俱到的想法,好像不这样,不足以体现现代化和先进性。实际上这种认识是不科学的。IT产业有一个著名的“摩尔定律”,即每18个月芯片的运算速度便增长一倍。盲目跟进的结果,将导致原有设备还未充分发挥作用就被新设备所淘汰的局面,损失可想而知。

解决这一问题首先是在制定标准时对技术的发展作出适当预判;其次是设立标准研究的常设机构,形成标准跟随技术进步而衔接发展的常规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在标准体系制定时做到目光长远、高屋建瓴,使标准体系不形成对新技术应用的瓶颈,既可以使档案工作者切实应用到先进技术设备,又可以指导信息化建设的适当水准,不会造成因盲目建设而造成巨大浪费。

参考文献

1 吴品才.档案信息化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中国学术聚合门户网,2008.7.25

篇4

2007年4月3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在北京召开新闻会,引起广泛关注和诸多争议的重大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终于敲定,从4月3日起,中国保险行业开始执行统一的重大疾病保险疾病定义及《重大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使用规范》,这是我国针对重大疾病保险建立的第一个行业规范性操作指南。至此,我国成为英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后第四个制订并使用行业统一重疾定义的国家。

一、重疾险的起源

重疾险是重大疾病险的简称,1983年在南非问世,其根本宗旨是为了给疾情严重,花费巨大的疾病治疗提供经济支持,最先由外科医生马里优斯·巴纳德提出,起因是当他看到许多病人在实施了心脏移植手术或其他重大手术被救活后,却因承担大量债务使生活陷入困境,因而无力维持后续康复治疗而再度面临生命危险,随后他与南非一家保险公司合伙开发了重疾保险,此后重大疾病保险被陆续引入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并得到迅速发展。

重大疾病险对于那些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的国家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能够帮助被保险人支付高昂的重疾治疗费用,即使是在社会治疗体系比较成熟完善的国家,重大疾病保险对社会医疗保险保障也可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因而逐步得到广泛认可和肯定,市场潜力巨大。

二、我国重疾险定义的出台

1995年,我国内地引入重大疾病保险,随着其保障范围逐渐扩大,保障功能日趋完美,已发展成为人身保险市场上重要的保障型产品,但随后实施过程中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其原因是大多国内保险公司对产品的设计都是“各自为政”,而对于赔付标准和原则大部分移植的是国外数据,造成重疾险产品定义混乱,订立赔付标准不符合我国临床医学标准,并由此引发一系列争议,如2006年2月,深圳6名重疾险投保人以“没有履行如实告知义务”为由告状某知名保险公司,要求撤销合同,全额退保,引起消费者对保险行业的信用危机,不久之后又有25名投保人再次状告该保险公司,集体要求退保,由此,制定统一的重疾险行业标准已势在必行。

为了保证重大疾病保险中的疾病定义与医学发展紧密衔接.减少各保险公司独自操作带来的争议,也为了便于消费者比较和选择该险种,2006年4月,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专门成立了重大疾病定义办公室,经过了一年的努力,2007年4月3日,中国医师协会和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正式对外公布了《重大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使用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规范》要求,各保险公司启用行业统一的重大疾病定义,按行业相关规定开发和管理重疾险产品,并要求8月1日后市场销售的所有重疾险产品必须遵照新定义使用行业统一的重疾定义。一方面,有利于消费者深入了解重大疾病保险产品,保护消费者权益;另一方面,有利于我国自行积累重大疾病保险的经验数据,着手解决长期困扰我国健康保险发展的数据难题,促进重疾险产品健康发展。

三、制定重疾险定义必须考虑的因素

保险合同关于重疾险的定义与定价基础是相对等的,保险公司必须对重大疾病作出明确规定,才可能在发生保险理赔时,保持保险公司与客户之间具有公平一致的判定标准,从而才能真正保障被保险人利益,最大程度维护保险人的诚信。因此,规定重疾险定义必须考虑的因素有:

1﹑重大疾病定义必须依据现代医学的科学定义。重大疾病保险所定义的“重疾”指的是严重的、可能造成死亡的、显著加速生存者提前死亡的,直接影响生存工作能力和生活能力的疾病,这些疾病可能导致死亡,或在死亡之前的某个生理过程中体现,因此,重大疾病保险和健康险有本质区别,这是重疾险设计初衷。

2﹑重疾险是以经济救助为宗旨。重疾险的目的是帮助那些因罹患重大疾病而使经济陷入困境或无力支付后续治疗费用的病人支付高昂的重疾治疗费用,使他们得到充分的治疗,获得生存下去的希望。

3﹑重大疾病的定价基础。重大疾病的定价基础是重大疾病的风险发生率,而该风险发生率的确定必须与合同中规定的重大疾病的定义及其限定条件相对应,必须客观、明确,避免主观性的模糊概念并具有明确的可操作性。重疾险风险发生率的确定是对符合重疾定义及其限定条件的重大病疾的实际赔付的长期数理统计和科学计算而得到。

4﹑便于消费者准确了解产品。我国重大疾病保险是在起步阶段,但其产品形态和保障功能与国外重疾险发展成熟国家非常相似,它包括重疾险所涵盖的重疾定义,重疾种类和限定范围,使重疾险中疾病定义与医学发展紧密衔接,减少了保险公司独自操作带来的差异,便于消费者准确深入了解该产品,使得重大疾病保险在我国逐步得到人们的认可和肯定。

四、重疾险定义及保险功能

1、重疾险定义。重大疾病保险是当被保险人在保险期间内发生保险合同约定的疾病,并达到约定的疾病状态或实施了约定的手术时,给付保险金的健康保险产品,其目的是为病情严重、药费巨大的疾病治疗提供经济支持。重大疾病保险产品是健康保险中疾病保险产品的一种,该保险产品只有在被保险人发生符合重疾险定义的风险事故时,保险人才履行给付保险金义务。重疾险所承保的必须是真正“重大的”、能够明显地影响寿命和生活方式的疾病。这也是为什么在“重大”疾病定义中加入了一些限定条件,甚至除外责任。例如在临床医学中,一系列的症状和检查结果如果符合某种疾病的诊断标准就可做出临床诊断,但是,某种疾病处于不同的阶段,其对整个身体的影响可能截然不同。如部分原位癌,虽然也称为“癌”,但它的治疗和预后与其他阶段的恶性肿瘤大为不同,大部分均可临床治愈,必须能真正体现重大疾病保险的宗旨与意图,合同中的重大疾病必然不同于临床的诊断,必须能真正体现重大疾病保险的“重大”,被保险人因此而得到的补偿才是合理的、公平的、有依据的。

2、重疾险保障条件。重疾险保障的“重大疾病”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治疗药费巨大,此疾病需要进行较为复杂的药物或手术治疗,需要患者支付高昂的医疗费用;二是病情严重,会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影响到患者及其家庭正常的工作与生活。

3﹑重疾险保障功能。重疾险保障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为被保险人支付因疾病,疾病状态或手术治疗所花费的高额医疗费用;二是为被保险人提供经济保障,尽可能减少或避免被保险人家庭经济困难,以维持其正常生活和后续治疗。

4﹑重疾险保险金给付判定标准。从重疾险的起源、目的和它所承担的主要保险责任来看,重疾险保险金给付的判断标准为被保险人在保险期间内是否发生合同约定的疾病、达到约定的疾病状态或实施了约定的手术,与被保险人发生的其他医疗费用无直接关系。

5﹑重疾险对“重疾”种类明确规定。此次由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合作,根据成年人重大疾病保险的特点,对我国重大疾病保险产品中最常见的25种疾病作了明确表述和统一规定。这25种产品所包括的都是一些对我国人群威胁较大的疾病,如癌症、心脏病、中风等。

6、重疾险确定六种必保疾病。为何6种疾病必保?因为在重疾险所保障的多种疾病中,发生率和理赔率较高的疾病主要集中在6种,这些疾病对重疾险产品价格影响最大。因此为了保护消费者权益,充分发挥重疾险的保障功能,本次特别规定重疾险保障范围必须包括25种疾病中发生率最高的6种疾病——恶性肿瘤、急性心肌梗塞、脑中风后遗症、冠状动脉搭桥术(或称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重大器官移植手术或造血干细胞移植术、终末期肾病(或称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规范》范围内的其他疾病,保险公司也可以选择使用,但必须符合此次统一的定义要求。

五﹑规划重疾险的理由

1、重疾险是一张保活的保单。重大疾病保险,是一张保活的保单,它的生效并不在于生命的终止,相反地,它与被保险人站在同一个阵线,共同对抗病魔,当被保险人不幸罹患重大疾病时,只要凭籍医师诊断书及相关文件就可以申请理赔,被保险人可以利用这笔理赔金,得到最有利的治疗,从而延续宝贵的生命,彻底消除了以往许多消费者认为重疾险“保死不保病”的质疑。

2、保障内容包括了25种对人们威胁较大的疾病,其中6种高危疾病为必保疾病。根据医学资料显示,恶性肿瘤(癌症)﹑脑血管疾病(脑中风﹑瘫痪)、心脏疾病(导致心机梗塞﹑冠状动脉旁路手术)﹑糖尿病(引发肾衰竭)﹑肾炎﹑慢性肾衰竭是现代人群中的高发病和多发病,也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据统计,全世界死亡人数中,66%的人死于疾病,30-45岁患重大疾病的机率超过50%.而重大疾病保险正是承保这类发病率高的疾病的。因此,重大疾病保险几乎可以说是一张人人用得到的保单。

篇5

孝文化指在孝敬父母的问题上所形成的观念系统。《文化学辞典》对“孝文化”的阐述是:“中华古代文化的一种范式,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之一,被古代百姓所普遍接受。”中国“孝文化”是在华厦千年历史中孕育、诞生和发展起来的。孝的思想观念经过历代圣哲与统治层的大力倡导,已经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成为中华民族深层的文化心理积淀,不仅影响中国历朝历代人的思想,而且成为支配人们行为的准则和评判人之德行的标准。

衢州,古称姑蔑、大末、信安,唐初因境内三衢山而得名“衢”。衢州地处浙江西部,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秀丽的一方山水,勤劳而智慧的劳动人民,孕育出灿烂的历史文化。而一处处史迹,一件件文物,一个个名人在述说着衢州六千年的历史文明,“孝文化”活生生地存在其中。根据浙西衢州的历史痕迹和平日工作的接触,“地名”、“牌坊”、“祠庙”、“戏曲”、“雕刻”与“口头传说”等均对“孝文化”进行了有力的阐述与表现。

一、有关“孝地名”文化的表现形态

今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信安街道“沙湾村”古地名“孝悌里”,位于城市北面衢江南岸。作为古地名,忠实地记载一则千年以前的“孝悌”故事和相关“孝悌”文化遗存。“孝悌里”于《明一统志》中载:“在府城北五里,宋赵宅,赵丧继母与弟赵拊结庐守墓三年,足不出庐。”县令榜其孝悌,南宋文学家楼钥题书“忠孝之家”,因此沙湾村又称“孝悌里”。但孝悌里作为村庄地名已鲜为人知,仅在历史文献中能查阅。

中国的孝悌文化,孝在传统文化中排在第二,即忠、孝、节、义。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孝,成为基本道德观念之一,也是“人道”之行为准则:亲亲、长长、尊尊的自律规范。地名“孝悌里”用最简单明了的孝悌文化,对广大民众宣传尊重、供养长辈,“人道”之行为准则。亲亲、长长、尊尊的自律规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教育素材。

以地名形态表现“孝”文化的在全国各地也有存在,也是农耕社会宣传、传播“孝悌”文化的有效办法和工具。例如:山西省“孝义”县,以县人郑兴孝孝义得名。湖北省有“孝感”县,以南朝孝子董黯立为县名。浙江省湖州原有“孝丰”县,相传孝丰历代多孝子故名,并县后称孝丰镇。金华市有“孝顺”镇,相传古时有许姓孝子孝顺父母得名。江西省东乡县东有“孝岗”镇,源自孝子岗地名。四川德阳市有“孝泉”镇,以东汉孝子姜诗家居园中泉池“孝感跃鲤”诏名“孝感泉”得名。此外还有广州“光孝路”、“光孝寺”;徽州“慈孝里”;南京“孝陵”等以“孝”命(得)名的地名,作为地名标识在留存。每一处地名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孝”文化典故,也是传播、记录“孝”文化的一种形态。

二、有关“孝牌坊”文化的表现形态

衢州北门外赵故里沙湾村“孝悌里”牌坊,又称“忠孝之家”牌楼。旧志按:其地在今城北,名书院。上仅住村民十余户,无复有赵氏子孙居之,牌坊已圮,然残碑、断碣略犹有存者。此牌坊为四柱三门五楼青石牌楼(坊),原立于沙湾村书院自然村口。坊额为正面书“忠孝”,背面书“忠孝之家”。最早坊额为苏公(东坡)所书,因时间久远字迹已模糊不清。到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衢州知府林明伦出北郊过“孝悌里”时,有感并书“忠孝”,额序:“衢州孝悌里宋清献。”此坊虽已残圯,但其内涵和孝悌精神尚存,是孝道文化传播的遗址。

以牌坊(牌楼)形态表现“孝”文化的在大江南北,各地曾普遍存在,也是农耕社会宣传、传播“孝”文化的有效办法和工具。以安徽黄山歙县为例有:“慈孝里”牌坊(在富竭乡棠越村);“黄氏节孝坊”(在郑村乡郑村);“旌孝坊”(在潭渡乡);“双节孝坊”(在许村乡环泉村);“章氏节孝坊”(在北岸乡青林凹村);“节孝坊”(在定潭乡);“汪氏节孝坊”(在溪头乡蓝田村);“宋享遐妻节孝坊”(在上丰乡潜口村);“方氏节孝坊”(在富竭乡稠墅村);“吴氏节孝坊”(在富竭乡稠墅村)等,不胜枚举。

以牌坊(楼)传播“孝”文化,是一种具有广泛宣传效果的手段。作为古代城市雕塑的牌坊,立于街头渡口,时时刻刻地向过往行人传播“孝”道德文化。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由于对以牌坊(楼)传播“孝”文化的愚昧无知,使各地古牌坊被大量拆毁破坏。牌坊虽然消失殆尽,成为“隐性“孝”文化遗产”,但其历史文化内涵仍然存在。

牌坊俗称牌楼,又称坊表。古人言可为坊,行可为表,坊表名义见于《礼经》。宋以后乃用以表扬人物,而揭橥之名曰“牌坊”。每一处“孝”牌坊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孝”文化典故,牌坊也是传播、记录“孝”文化一种形态。作为城市雕塑“牌坊”是以一种高贵形态出现的点缀建筑,且具有传统儒家智慧和道德的文化内涵。

三、有关“祠庙孝悌”文化的表现形态

以祠庙传播“孝悌”文化最典型的是“周王庙”,全称周宣灵王庙,亦称周孝子祠,在浙江境内(钱塘江流域)较多。衢州周王庙,位于城内下营街,南宋时为周雄而立,系浙江和江西各地周王庙的祖庙,供奉周王漆布金身。据志书记载:周雄系新城县人(今富阳新登),宋淳熙戊申(1188)三月初四日生。幼时随父到衢行商,与衍圣公孔文远同学,相交甚密。嘉定初,周雄24岁时,因母病祷于婺源之五显圣王庙。归舟至衢,闻母死讯,即仰天捶胸一恸而绝,其尸僵立舟中不仆,衢人异之。南宗孔氏家庙衍圣公孔文远感其诚孝,为其捐款漆身塑像立庙以祀。由此可见,周王庙始建于宋嘉定四年(1211)。

“周孝子祠”庙内雕刻有二十四孝图。内涵是传承中国的孝悌文化,孝在传统文化中排在第二,即忠、孝、节、义。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孝,成为基本道德观念之一,也是“人道”之行为准则:亲亲、长长、尊尊的自律规范。孟子《离娄上》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一词。所谓不孝的三种情况指:(1)对父母的过错曲意顺从,使父母陷于“不义”;(2)家中贫困,父母年老,子女不供养父母;(3)不娶妻,没有儿子,断绝子嗣。传统的“孝”以血缘“亲亲”关系为纽带,以个体家庭经济为基础。“周孝子祠”用最简单明了的孝悌文化,对广大百姓民众宣传尊重、供养长辈,“人道”之行为准则:亲亲、长长、尊尊的自律规范。

以祠庙形态表现“孝悌”文化的在各地普遍存在,也是农耕社会宣传、传播“孝悌”文化的有效办法和工具,以祠庙为中心,使广大民众接受“孝悌”文化的教育(熏陶)。

四、有关“戏曲孝悌”文化的表现形态

戏曲文化在明、清二朝代得以充分发展,作为农耕文明时代,戏曲是社会中重要的娱乐活动。衢州在明、清二朝代“周宣灵王庙会”旧时以农历三月初四到四月初八,为周宣灵王之诞辰,连续演出三十五日的戏曲,以示庆典,亦称“周王庙会”。因为庙会以看戏曲为主,所以俗称:“看三月三”。

庙会以旧时衢州城关为核心,各街坊社隅,均分社迎神,沿街张幔植台,演剧以乐神。大街小巷热闹非凡。清郑桂东有诗说到此事:“农忙时节入城来,歌舞沿街挤不开,三月三连四月八,大周王庙看开台。”

庙会实际上是一次传统孝文化的大宣传。所演戏剧有西安高腔的《孝顺歌》、《母子相会》、《三孝子》、《孝守节》、《连中三元》、《香山显灵》等;衢州昆腔的《桂花亭》、《状元拜堂》、《烂柯山》、《渔家乐》、《宝莲灯》等,以及务剧、徽戏、浙西目连戏等,类似今朝的戏曲大会演。

以戏曲形态表现“孝悌”文化的在各地曾普遍存在,也是农耕社会宣传、传播“孝悌”文化的有效办法和工具,在岁时节令、庙会佛节、寿庆婚礼、会馆庆典等场合,深受广大民众的欢迎。

五、有关“孝雕刻”文化的表现形态

在衢州市柯城区航埠镇万川村,有一座陈氏祠堂的砖雕“二十四个孝”,陈氏祠堂的“二十四孝”砖雕是在1915年所雕,至今已有90多年的历史。它是浙西地区现存砖雕中的极品,保存完整,堪称历史文化瑰宝。全国各地在古建筑由采用雕刻技法,用石雕、木雕、砖雕等材料,采用圆雕、透雕、浮雕、平雕、线雕等表现手法,把二十四孝图的人物故事雕刻得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给人以艺术享受,把“孝感动天”、“亲尝汤药”等二十四个孝故事刻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其工艺精湛,人物造型古朴,构图巧妙,保存完整。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将二十四个行孝的故事,以人物为主体,以山水、花草、禽兽、楼阁等为衬托,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地传播儒家思想的画图,栩栩如生,实现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完美统一。例如:在普陀山法雨寺有一组著名的“二十四孝”石雕图组,在社旗县山陕会馆发现的元朝画家郭居敬绘制的、用灰色大理石雕刻在柱础上的二十四个孝图,在衢州周宣灵王庙存“二十四孝”木雕图组。每一则故事都详细记录了当时的年代、人物和孝举,图文并茂,雅俗共赏,既独立成章,又可连成一片,组成一幅大气、朴拙、本色、自然的考文化作品。

同时在民间民居中,也存在大量的以“孝文化”为内容的建筑装饰构件,在石材、木材、青砖等材料上,将孝的故事以人物为主体,以山水、花草、禽兽、楼阁等为衬托,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地传播儒家思想的画面,栩栩如生,实现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统一,在日常生活中起到教化的作用。

六、有关“孝口头传说”文化的表现形态

二十四位孝子的感人故事,相传为元代郭居敬选辑的,它流传了700余年,几乎达到了家喻户晓的地步,对弘扬孝道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二十四孝”及各地方版的“孝”文化故事源于我国民间,多以口头形式流传至今。

《搜神记》这则故事虽然只有179字,非常简练,但有头有尾、有始有终、有情有节,十分完整,并为董永卖身葬父这个故事首开神话之端。其实,早在三国魏槽植的《灵芝篇》这首诗中,就有了这则故事的轮廓。由此证明,董永卖身葬父的故事发生在三国之前。

篇6

中图分类号:J21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24-0011-01

中国古典传统山水画的形成起始于脱离人物画而独立,是在晋室东迁以后,当时的文人、学士、画家受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的影响,以天、地、人的关系为基础,提出了全方位认识人与自然的方法,诸如周易及老庄哲学中,老子“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的天道观和魏晋玄学家的“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庄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合一”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给中国传统山水画中人和自然、主观和客观、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表现和再现、具象和抽象之间架起了桥梁。使中国古代山水画家在观察自然万物时不仅注意外在的表象,同时也注意内在的体会,这种审美意识的思维方法使古代山水画家重视绘画作品的内涵,强调绘画作品“空灵”、“神韵”的艺术境界,形成了中国山水画独有的审美意识与艺术表现风格。如东晋画家顾恺之的“以形写神”、“迁想妙得”,唐画家张璨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宋代画家郭熙的“景外意”、“意外妙”,清画家笪重光的“神无可绘,真景逼而神境生”等等审美理论。都是受中国传统文化哲学影响的体现。

再有中国禅宗佛学的“色空”思想,给中国古典文化的发展带来更深层次的影响,加深了古代山水画家对人与自然的认识。佛学的“色空”理念是:凡有形的物质皆称为“色”,看不到的或非物质的皆称为“空”。色空本一体,因此。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没有“色”就无所谓“空”,没有“空”也无所谓“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中国山水画中,墨色可谓“色”,留白可谓“空”。以“色空”观的“空中有色”、“色中有空”之理,巧妙地处理水墨山水艺术的表现形式,会使水墨山水产生即有又无,即实又虚;有中见无,无中见有;实中见虚,虚中见实的艺术效果。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动静不二,直探生命的本原。禅是中国人接触佛教大乘义后体认到自己心灵的深处而灿烂地发挥到中国山水画的艺术境界之中,将中国山水画艺术推向了一个讲究内涵、讲究深度、超旷空灵的艺术境界,形成并完善了中国画独有的创作理念与艺术风格。

中国古代山水画家在禅、道传统哲学的特定中国文化背景影响下,使审美意识的艺术思维于有限中见到无限,又于无限中回归有限。唐代大画家、诗人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写出了“目既往返,心亦吐纳,情往似赠,兴来如答”的精神意趣。中国人抚爱万物,与万物同其节奏;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其宇宙观是“一阴一阳之谓道”,道是虚灵的,是出没太虚自成文理的节奏与和谐。中国山水画家由纷纭万象的观察、凝思、摹写以证悟到“大象无形”,用太空、太虚、无、混茫,来暗示或象征这虚灵的道,这永恒创化着的原理。

篇7

年限比较长的建筑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其可以反映出当地的历史文化,还可以体现出当地的风土民情。建筑有时像一面镜子,去可以反射出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在我国一些古建筑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这些建筑的结构与外形可以看出设计师独具匠心的设计理念。建筑是地域文明的象征,随着现代城市发展速度的加快,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遭到了拆除,其被一些风格雷同的现代建筑所取代,这对传承当地的历史文化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不同地区的建筑应该具有当地的特色,这样也可以增加辨识度,否则会引起人们的审美疲劳。

1 建筑设计中地域文化因子的概念

建筑在人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一些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也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建筑设计具有多样性与丰富性,其可以体现当地的风土文化,也可以体现出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建筑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当地的地理环境与水文环境,还要结合当地的、生活方式以及社会行为,优秀的建筑设计方案,体现了设计师的聪明才干,其具有创新的意识,这样才能避免出现设计雷同的现象。将地域文化因子引入到建筑设计中,可以体现出建筑的地域特色,也可以充分的展示出设计师才能,建筑是人类脑力与体力结合的成果,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建筑的地域特色,使其更具辨识度,而且外形特异的建筑可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其成为当地的一大特色景观。

建筑还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受到当地居民思想、心理、行为潜移默化的影响,建筑可以体现出更多的地域文化因子,设计师根据人们的需求可以设计出具有特殊功能的建筑,从而满足人们对其特殊的要求。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其的推动建筑不断发展与演进的动力。建筑内涵在各自的领域中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特殊性,这些特征是动态的、是发展的,用建筑的方式来展现地域文化的风采,这不仅对建筑,也是对地域文化的一次生动而又形象的完美诠释。

2 建筑设计中增加地域文化因子的作用

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建筑的结构与类型越来越多,施工难度也越来越大,随着人们审美的提高,建筑设计的类型也越来越偏重于现代化的风格。在有的地区,由于经济比较落后,在城市发展规划的过程中,一味的模仿发达城市的规划方案,忽视了自身地域的特色,使得我国建筑趋同现象较为严重。建筑与当地的历史文化有一定关系,在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创新的理念,引进先进的设计技术,还要多引入当地的地域文化因子,设计出具有特色的建筑方案。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建筑风格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引用了大量国外的文化与建筑风格,虽然城市的形象得到了提升,出现了焕然一新的面貌,但是却缺少了我国民族的特色,当地的地域文化受到了压制,建筑雷同的现象非常严重。

在建筑设计中加入地域文化因素,可以更好的发扬与传承当地的历史文化,还可以增加建筑的特色与个性,使外地游客更了解当地的地理信息与历史进程。地域文化是建筑设计的精髓与灵魂,具有特色的建筑也是当地文化的标志,可以成为一大旅游景点,有的年限比较长的古老建筑已经标记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是有着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大国,56个民族里个个都拥有着自己独特、深厚的文化,将地域文化融入到建筑设计当中,就是一个完美的举措,优秀的建筑可以代表一个地域的精神面貌、文化内涵,将不同的地域风格,不同的历史传统,不同的民族背景用建筑设计者的大画笔可以体现的淋漓尽致。建筑设计师要保护各地方的文化遗产,设计要彰显个性,突出特点,让宝贵的地域文化依附建筑世代传承。

3 地域文化因子在建筑设计中的表达措施

3.1 找准切入点

关于地域文化建筑的切入点,顾名思义,就是要注重地域与文化。中国的文化历史源远而流长,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同的地方造就不同的建筑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美的概念要求越来越高,处于全球一体化经济的今天,国外现代建筑的各种理论思潮、流派如洪水般的涌入,建筑设计主题也是空前的活跃。那么,如何找准地域文化建筑的切入点,如何继承并且汲取先进建筑文化的精华而又不失对原有文化的保留,这是每一个建筑设计师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3.2 突出重点、表达准确

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的表达,不是对躯壳的塑造,而是注重感情的抒发。建筑设计者在对地域文化建筑的创作过程中,要将人们的价值取向、生活方式、风俗、心理需求、思维模式等因子融入到建筑构造中去,同时,对地理环境、民族风情、经济基础等方面也要进行综合、全面的分析,注意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从根本上、深层次找到建筑灵感,从而创建新的思路。地域文化建筑的特点就是民族、民间特色性,过于注重表面形式而忽略建筑内涵和地域文化的设计是没有生命力的,也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建筑设计师不能随波逐流,不要只会复制和粘贴,民间文化是一切艺术之根本,每个地区和每个民族都要形象化、现实化的表现建筑艺术,创造出与地域文化相结合,反映地域特色的建筑。

3.3 总结经验,选学得当

建筑设计者就像一位优秀的裁缝和艺术家,可以将人们所想、所看、所表达的用形状建筑体现出来。所以,每一件有关地域文化的建筑作品都要细细斟酌、尽善尽美,要充分考虑与环境的相融合,尊重当地的地理特征和生态环境,灵活地运用当地的地方性材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适应当地的文化特征,总结以往建筑经验,搜集民间特色信息,使得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得以充分释放与发扬。

结束语

在建筑设计中加入地域文化因子,可以起到传承与发扬当地文化的作用。建筑设计的质量与设计师的素质与水平有很大关系,建筑的构思来源于生活,设计师需要结合当地的地理信息、气候条件以及当地居民的需求进行综合设计,地域文化是建筑设计的核心与基础,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建筑单位引进了大量外国先进的理念,在应用的过程中,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还要注意弘扬我国的历史文化,使建筑体现出地域特色,这样才能真正提升我国建筑设计的质量。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C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1-0117-01

苗族是我国西南人口较多、分布地域宽广的少数民族之一。苗族人民在不断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经过反复的筛选和积淀,创造了多元而丰富的文化。

苗族原生态节日文化便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原生态节日是指人类在历史上创造并传承至今的,未经外来文化(特别是官方和学界)刻意改变过的传统节日。

在现代艺术设计领域中,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设计的民族性问题,对少数民族传统符号历史意义与创新应用等问题的研究也在不断增多。事实上,中国众多的少数民族,包括古老的苗族,所形成的丰富的视觉符号,绝大多数同该民族原生态的节日庆典有关。例如,节日中雍容、华贵、讲究的节日盛装;盛装上的各色纹饰;用以祭神祭祖的食物;具有特殊意义的器皿;源于娱神的戏剧、歌舞及各种民俗表演等。

一、苗族原生态节日文化原生视觉表现

(一)图形表现

人是使用图形符号表达意义的动物,苗族人民尤喜爱使用象征型的审美图形来表达节日文化的原始意义。在这些象征型图形中,有的是为了表达自己的,为了获得神灵的庇佑。如苗族盛大祭祖节日“鼓藏节”的礼服百鸟衣,用象征祖神的图腾符号枫叶纹和鸟纹装饰,整体呈现锦鸡状,穿有这种礼服的使者,被认为可以获得与神圣世界中的祖神沟通对话的能力。

有的图形则是对历史故事的视觉化记忆。譬如在苗族“花山节”上,苗族妇女头戴象征苗族皇帝皇冠的银饰,身穿象征苗族皇帝大印的锦衣,外加一种名为“迁徙裙”的裙装,这些均是对九黎部落历史的图形象征。

(二)器物表现

在苗族原生态节庆中,伴随着原始思维的推动,以及实际活动的需要,形成了大量而丰富的视觉化器物表现形式。

在这些庆典祭祀专用器物中,有的从苗族祖起之时,便富含了自己独特的信仰含义。如铜鼓,在苗族人民的宇宙观、生命观中认为,铜鼓是象征祖宗安息的地方。

而另一些器物可能在节日形成之初具有实际的作用及功能,而当仪式随着时间的流逝凝固为民族节日时,这些器物形象便自然转变成独具象征性与纪念性的符号。譬如苗族“花山节”中的花杆,以前是为了方便散居各方的人民明确团聚地点,而今人们则是围着花杆载歌载舞,以表达怀念、庆贺之情。

(三)色彩表现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一套独特的色彩观,在西南少数民族色彩体系中,由于传统的农耕经济的影响,多为时空色彩观,其特点是以东方主青色、西方主白色、南方主赤色、北方主黑色、中央主黄色的空间色彩组合及春青色、夏红色、长夏黄色、秋白色、冬黑色的时间色彩组合为主。在“姊妹饭节”中一个独具特色的食品――姊妹饭,分别由黄、青、红、黑、白染制成的五色糯米饭便充分体现了这样的色彩观。

另外,作为以母系为社会主要支柱的苗族,与他族色彩观最大的不同在于苗族妇女对于色彩意象性的运用。譬如苗族节日盛装上的织绣中,为了突出喜庆,画面通常以红色为主,无论是飞禽走兽、树木花草都可以用红色描绘。

二、苗族原生态节日文化衍生视觉表现

(一)平面视觉中的表现及应用

苗族原生态节日文化在平面视觉中的表现形式主要分为三类:即当地农民艺术家的农民画、民间美术家的壁画陶艺创作以及影像工作者的民俗摄影作品。

其中,农民画的创作者多是直接来自于当地的苗族妇女,她们将自己对本民族原生态节日的信仰,结合自身从小到大在苗族刺绣、挑花、剪纸中培养出来的图形色彩审美观念,借助手中的画笔直接描绘出来,从而形成一种独具审美意味的崭新视觉表现形式。

而设计工作者参与较多的,则在民间美术家及影像工作者中。民间美术家有的确实来自于传统工艺间,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接受过正规的艺术设计教育。他们多是靠自己对于苗族原生态文化深入而细腻的考察认知,加上自我的主观意象性来创作作品。他们的作品往往在满足艺术性的同时,也充分兼顾了商业性。

影像工作者的民俗摄影作品,被广泛的运用在民俗专题报道中,因为其要求严格遵循事物的真实性,所以多是对苗族原生态节日文化直接的视觉再现,但由于摄影艺术直观、真实、生动的独特魅力,往往能产生新的审美及艺术价值。

(二)歌舞戏剧中的表现及应用

剪辑,体现出一种视觉交错的速度美感,在融入了摄录及编辑者独特的视觉角度之后,画面通常更多的呈现出强烈的历史感与使命感,如贵州旅游宣传片《多彩贵州》。

三、原生态节日文化与视觉传达设计的结合

中国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原生态节日文化,这些文化又孕育出多彩的视觉表现形式,如何有效的运用这些资源,在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将之更好的应用结合在设计领域,从而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审美价值,使中国的设计更具民族特色,是每一个中国设计人员都应该努力钻研与探索的方向。

通过对苗族原生态节日文化视觉表现的探索与研究,在少数民族原生态节日文化与视觉传达设计结合上,我认为首先一个族群文化的视觉设计应建立在对于这个民族内部信仰崇拜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了解之上。其次,在运用视觉传达设计方法表现少数民族信仰崇拜等文化时,要善于将抽象的精神意念转化成视觉形式,在纷杂的外在视觉表现中抽取最合适的元素传达主题,具体可以通过该民族的图腾、族标等视觉元素进行改造,也可以选用能表达主旨意义的视觉符号以表示。

此外,在充分运用民族民间工艺技术的同时,还需要努力创造有自己特色的新的表现形式与之相结合,在继承前人审美意念的同时进行自我发展,而不是单纯的复制挪用。而那些源于民间的原生视觉表现形式,我们可以保留其中一些较有特色与识别性的部分,替换剩余部分来表达新的涵义与思想,使之焕发新的意寓。

最后,少数民族原生态节日文化视觉表现中经常运用单纯却极有张力的色彩搭配,将这些具有强烈对比与不协调感的配色方法进行提炼,再运用于现代视觉传达设计领域,将会有效的形成具有鲜明地域氛围的设计新风格。

四、结语

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外部世界变得越来越相似,民族在淡化,地区文化也在淡化。然而,任何民族的传统文化,其本身并不能自然地转变成紧跟时代步伐的新的艺术形式。所以,用现代人的眼光和观念解构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资源,转化成新的思想和表现形式,运用新的技术进行新的尝试与创造,才能对一个民族文化身份进行确认,并在多元文化中显现他们独特的自我价值。

篇9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170-02

前言:新课标,国家实施的《课程标准》。新课标强调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体现课程的整体健康观和育人功能,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重视建立完整的的课程目标体系和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注重教学内容的的可选择性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现今人们对校园体育文化认识上存在很多误区,认为体育课是等于运动课。部分管理者和教育者对体育文化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高。学生在高中对体育课的喜爱程度降低,也未深入思考体育文化与自身和社会及工作的重要关系。许多师生对新课标的课程价值和理念认识不清。这就使我们有必要探索影响高中中学生体育健康状况的原因和高中校园体育文化的改变对高中体育产生的影响。

一、新课标下的高中校园体育文化

1.高中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围绕学校体育顺利开展的一切体育文化因素的总和。它是以学生、教师参与为主体,以身体练习为手段,以多种多样的体育锻炼项日为主要内容,具有独特表现形式的一种群体文化。它由三个层面内容构成:一是表层,包括体育厅、体育器材体育用品、等相关物质层。然后是体育文化活动层,包括中间层、物质与精神的结合、新课程体系、体育运动规律、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体育课程设置等。体育精神文化中的内层,则包含体育价值,体育意识,体育伦理,体育精神。三个层次之间相互促进,相互联系。精神层面则是主导地位。在所有的精神文化,物质和表面活动的人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文化的校园文化是一个强大的支持主体的文化实践活动,校园体育文化在所有活动中,体现了三个有机整体,一起完成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2.学校实行新课标以来,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就要围绕新课标为中心,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文化,制定一个学生发展为中心,激发学生运动兴趣、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制度,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运作平台。学习和开发适合新课标中体现健康第一的精神。高中校园体育文化与社会体育文化的不同是范围和主体对象的差别。高中校园体育文化的主要范围和环境是中学,主体对象是中学生,所以优化建设高中校园体育文化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高中校园体育文化的各层面建设都围绕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发展而进行。

二、高中校园体育文化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中体育场馆设施存在的问题 高中体育设施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高中体育设施的经费投入普遍匾乏:体育设施建设数量、体育设施标准偏低:体育设施管理、科研下作薄弱,制约着体育设施的建设发展:体育设施的服务、利用率较低。新世纪下,许多高中都扩大招生,但是学校体育硬件设施并没有跟上,僧多粥少,很多学生除了上体育课外就没有参加体育运动的机会和意识了。体育场管的管理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甚至有的是对一些学生的资格进行限制,这里有弊有利,但是管理制度的方法是还待改善。还有各校之间的体育资源共享存在一定的难题,很多学校只允许本校学生在场管进行锻炼,对外校的学生实行收费或者“打红灯”,这对学生自主进行体育锻炼的可行性大打折扣。盈利性场馆普遍收费教高,因此把想参加运动锻炼的学生“拒”之门外了。

2.目前体育课课程设置缺少健身和体闲娱乐项目 不少学校通过改革形成了较好的课程体系如:

学生在校期间可选修1到2门课程,但在实施过程中完全按照竞技教育的要求进行,课程教学上并没有得到响应的跟进。在社会调查中发现群众健身和体闲娱乐方式有以下几种:(1)跑步、走步、游泳(2)秋歌、健身操 (3)武术、太极、器械(4)气功、跳绳、踢毽子(5)独轮车、轮滑、滑板(6)网球、羽毛球、乒乓球 (7)放筝、写字、唱戏、唱歌(8)溜狗、钓鱼。目前高中开设的体育项目与这些健身体闲娱乐项目有很大差距。项目少使很多学生失去对自己喜欢的运动的追求,也难以引起更多的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参与。很多学生觉得参加一些自己不喜欢的运动项目是很乏味的,所以逐渐对体育产生厌倦感。还有很多体育课程安排的不合理性:有课程顺序安排的不合理、场地安排的不合理、上课班次安排的不合理教学进度安排不合理等。学生学习体育锻炼感到力不从心、奔波疲惫。现在在高中就读的学生人部分都是独生子女,许多学生在家被溺爱惯了,而且从小学到高中忙着升学考试,对体育活动不太重视,所以,他们的身体素质,尤其是女性的素质不好,一般来说,体育课不高。体质健康,从长相看的学生在身体素质、学习或工作、工作和学习的物质基础上,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健康长寿。因此,目前我国在学校中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生活习惯。科学技术体系,学生对整个结构的认识现状,体育科学教师,科学合理,建立合理的教学计划,可以提供一个教案。学生对健康水平的理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国家、社会、学校、教师和家长对学生体质的健康保健。我国政府与政府对体育教师和学校的认识和解决问题,以及体育教师和学校对理解和解决问题的影响。

(1)学生是新世纪体育课的基本基本。第十一世纪的人力资源开发,发展个性与健全的人格、认知能力和生存能力,有良好的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在体育活动中,许多原因的目标无法实现体育教育的目标,学生不能成为建立终身体育的好主意,对缺乏体育运动的内在价值的认识。学生对新课标的认识太浅,“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还只是许多学生表面上的意思。特别是很多女生在空余时间的时候很少会有想身体锻炼意识。女生怕累,怕出汗。她们很大一部分存在思想上的误区:以为体育锻炼会让肌肉太发达。以至于她们对体育锻炼产生恐惧感。大部分的男生则更喜欢上网玩游戏、打牌等,体育健身偏少。很多学生对运动场管利用高峰期产生恐惧心理,但并没有找到相应的对策进行避免,参加课外锻炼就不了了之。学生课外的体育锻炼在时间上和项目上都很缺乏,不是中学生时间上的紧张,而是与动参与与兴趣的问题,还有对体育文化的一种不理解和存在误区的问题。学校和老师在鼓励课外活动的作用上也没有好好体现出来,以至学生放学后就“放羊”。

4.注重课外体育文化的培养

注重课外活动,拓展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实现学生完美人格的培养。课外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的情况难以计算,很难组织开展工作活动,近期形成的只有集中在课堂上、课外体育活动。根据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我们应该考虑开设无课类课程,不一定有时间要求,但一定要有学分。如设置一些指导站,在上午和下午,学校体育教师和学生体育专业体育指导员,内容可以安排:体育舞蹈、健美操、太极拳、太极剑游泳和滑冰和滑雪、登山等季节性项目也可以组织和远足活动,没有时间来处理“约束运动”的自由选择和自由。对于学生参加这样的活动,应该给予学校给予表扬,甚至在学术评价上给予分。同时,学校要积极支持学校的体育俱乐部和体育协会,为学校提供必要的时间、人力、物力、财力等必要条件。通过课程、课外和自然协调运作的三个层次,单一改变教学活动,拓展不同的学习风格和不同的教学空间环境,增加教学实践的灵活性,拓展课堂教学,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实现素质教育和财务知识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总结

建设新型的高中校园体育文化,要符合学生的成长,以新课标的理念为指导。在校园体育文化三个层面上共同发展,强调体育文化制度和体育精神文化层的规划和建设,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角度出发,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健全的人格和个性,具有良好的认知能力、生存能力、协作能力、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为高中校园体育文化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新课标下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思考[M]. 杨峰 (《人民教师论坛》, 2009(4):5-7)

[2]当前中学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与思考[M].成平 (《散文百家:下》, 2014(11):195-196)

[3]试论新课程理念下中职学校体育课的改革思考[M].李丹 (《时代报告:学术版》, 2013(2):278-278)

[4]论现代体育与人文环境的关系[M].王秋娥 (南京工程学院体育部,南京 210013)

篇10

1.教师未能充分认识到不同学生之间知识结构、掌握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基本上都是使用同一种方式进行教学,一来打击差等生的学习激情,二来抑制优等生的发挥;

2.教师未能充分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得教学效果始终难以提升;

3.一些教师未能把握好教学进度,在某些重要内容的教学上显得比较笼统。

(二)实验教学存在的不足

1.部分学校对化学实验课不够重视,减少实验课的课时或是只开设比较简单的实验课,学生只能通过强行记忆的方式掌握实验操作、现象以及结论,教师在演示实验的时候也是照本宣科,缺乏创新,甚至有一些教师怕麻烦,直接放实验视频;

2.学校的不重视,使得学生也难以重视化学实验,也不愿积极主动操作实验,实验能力弱,知识的吸收效率也不高。

二、初中化学课堂的有效性教学分析

(一)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要多观察和关心学生,善于发现不同学生的长处,进而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对于学习起来很吃力、接受新知识能力弱的学生,教师要有爱心和耐心,积极引导他们找到学习入口,掌握学习窍门。如在讲解燃烧的有关知识时,教师就可以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生活经验告诉我们:是不是物质只要与氧气接触就可以发生燃烧?需不需要其他条件呢?……”另一方面,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机会展示自己的个性,发表自己的看法,还可以允许学生相互讨论和争辩。如对于有氧气参加的像燃烧这样的剧烈反应,有的学生就可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否所有的物质都会跟氧气发生剧烈反应?”这个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也可以通过举例或是做小实验的方式回答学生的问题,充分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突出学生主体,精心设计教学

1.精心设计讲课。

在上课前教师要做好充分准备,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设计问题,在课堂教学时要确保精讲重点和难点知识,巧妙设置疑问,解答疑惑,创造利于学生思考和自主学习的环境,让学生的思维保持在运动和活跃状态。这样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很轻松,课堂效率自然也就提升了。如化学元素符号的教学,在上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记忆周期元素表的前二十位。此后每天教师都在黑板上写出4-5个元素的符号和名称,让学生记录下来并记忆;当二十个元素符号都写完之后,在上课前教师就可以将元素符号和名称写在小纸板的两面,要两两对应,然后在课堂上动员学生一起做“接龙游戏”,测验学生的记忆情况。也就是说,当学生学习到元素符号这一章内容时,学生早已掌握元素符号了。对于一些特殊的物质的化学式的记忆也采取这种做游戏的方法,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记忆效率。

2.精心设计练习。

主要是课堂上和课后的练习,在设计练习时,教师要找准重点,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情况,同时还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保设计的练习能够有效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如在讲饱和与不饱和溶液有关内容后,教师就可以准备好食盐、小汤勺和透明玻璃杯,选择两位学生上讲台做小实验。由学生A往装有清水的透明玻璃杯添加一汤勺食盐,学生B观察玻璃杯中现象,并将现象告知台下的同学;接着学生A再向杯中添加一汤勺食盐,直至学生B观察到杯中有沉淀物时才停止添加食盐。鉴于已经学习了饱和与不饱和溶液的有关知识,这个时候教师再提出问题,学生就能踊跃回答,“杯中为什么有沉淀物出现?如果一直添加食盐会出现什么现象?……”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巩固了化学知识,这样一来,课堂效率自然也就提升了。

3、精心设计测试。

测试是对学生掌握和应用知识情况的有效检测,可以在当堂测试,也可以下堂课测试。测试的形式可以是笔试,也可以是提问式,测试结束后教师可以给学生打分或打等第。测试的内容也要有针对性,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这样学生容易得高分或是优秀等级,学生高兴,自然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就更浓厚了。时常检测不仅能更好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也能有效提升课堂效率。

(三)落实课后反思,提升专业水准

教师要注重并落实课后反思,回顾课堂教学的情况,总结还存在的不足以及有效的教学方式,总结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在听了其他教师的公开课之后,也要积极总结、反思和评价,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确保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提升。此外,教师也要强化自身的学习,不断更新和丰富自身的知识库,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准,在课堂教学中传授给学生最新、最有价值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