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08 19:15:2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登鹳雀楼全诗意思,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意思是: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钧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特别是后二句,常常被引用,借以表达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
王之涣,是盛唐时期的着名诗人,字季凌,汉族,蓟门人,一说晋阳人。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着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王之涣幼年聪颖,弱冠能文。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以门荫入仕,授衡水主簿,在任上娶衡水县令李涤第三女为妻。后受人诬谤,拂衣去官。天宝元年(742年),补文安县尉,清白处世,理政公平。卒于文安任上,时年五十五岁。归葬洛阳县北邙山祖坟。
王之涣精于文章,善于写诗,多被引为歌词。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等。
(来源:文章屋网 )
当课堂突发事件发生时,教师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正确的反应,尤其当学生的"古怪"提问或答案正好击中教学设计中的空白,而这个内容又正好是教学内容的关键衔接点时,教师的教学机智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因此,面对"课堂突发事件",教师的应变水平,是一个教师具有良好教育素养的重要表现之一。
一、巧用突发事件,化解消极因素
如果说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小生态系统的话,那么课堂是一个拥有几十个生命的相当大的生态系统。在这样大的生态系统里,包含着许多不确定性,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突发事件,给课堂教学带来干扰。教师要保护好这个生态系统,始终要保护课堂的生态平衡,就必须通过自己的教育机智化干扰为机遇,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马卡连柯说得好:"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
在一堂教学古诗《游园不值》的语文课上,有十几位教师在听课,忽然一位迟到的学生"砰"的一声撞门而入,径直入坐。这时,全班同学神色凝然,以为教师要批评一通了,但是,这位教师并没有停止教学活动,也没作及时处理。当读到"小扣柴扉久不开"这一句时,教师就地取材,问道:"'小扣'是什么意思?诗人去拜访朋友,为什么'小扣'而不是'猛推'呢?"学生议论了一番,认识到那是因为诗人懂得敲门应当是轻轻的,猛敲猛推是不文明的行为。教师追问:"为什么在'久不开'情况下还是'小扣'呢?"学生说:"如果主人不在,就更不能猛推而入,这是更不礼貌的行为。诗人知书达礼,有教养,有学问,才能这样做。"这时教师走到那位迟到的学生座位边弯腰轻声问他:"你认为大家说得对吗,你赞成'小扣'还是'猛推'?"这位同学脸红了,大家也都友善地笑起来。这笑声,无疑体现了大家对刚才突发事件的理解。终于,一场骤起的课堂风波,不仅没有影响课堂教学,反而被教师用教学机智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诗意,实现了教育价值。
二、巧用突发事件,灵活化解难点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会遇到一些始料不及的难点问题,使教师造成尴尬的局面,由于这些问题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充分的时间思考,没有办法找资料或与同行切磋,而必须解决与片刻之间。
我在教学古诗《登鹳雀楼》时,就遇到了这样一件事。我先把鹳雀楼的图片映到屏幕上,再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突然一个学生提出疑问:"登鹳雀楼是说诗人已经上了楼,如果说要'穷千里目',还要'更上一层楼',这样楼就应该有三层,可图上为什么只有两层?"莫非是图错了?我怔了一下,便先来一个"缓兵之计",说:"是图错了呢,还是诗写错了呢?还是图和诗都没有错?"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大家都在认真思考。我缓过神来,接着点拨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描写诗人登楼时的想法呢,还是写诗人登了一层还要再登一层?"于是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说"可能是诗人一边上楼一边想,也可能是上了楼觉得这楼还不够高,还看不到远处景色的那种可惜的心情。"有的说"这是诗人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要登得高才能看得远。"有的说:"这种想法与楼有几层没有关系,即使站在二楼上也可能有这种想法。"我说:"你们说得都很有道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诗人的想法,表现了积极向上的愿望,不是......"这时说图画错了的孩子接着说:"不是站在楼上的诗人说鹳雀楼还有第三层。"
对课堂上学生提出的一些猝不及防的问题,有时确实会把教师、同学问懵了。提出这些问题也许只是偶尔触及,但这正是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一种表现。教师要有敏锐的智慧捕捉其中可能具有的价值因素,并要设计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促进课堂的生成发展,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力。
三、巧用突发事件,临场改变设计
课堂是一个富于变化的时空,主体、客体、本体、媒体等随时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教师且不可为"圆满"地完成预定教程而一味抢时间、赶教案,必须灵活自如的因地制宜、因课制宜、因生制宜。
我在教学《五彩池》这篇课文时,有一个学生提问:"五彩池能不能游泳?"我先是一愣,接着便临时改变了预先的设计,说:"这个问题提得好,确定五彩池能不能游泳,要取决于四个基本条件:一是池子的大小是否合适;二是池子的深浅是否合适;三是池水是不是很干净;四是池底有没有危险的障碍物。我们仔细研读一下课文,五彩池具不具备这些条件。"于是同学们非常感兴趣地仔细读课文,并找出了许多根据,说明不能游泳。如:
--课文中写"大的面积不足一亩","小的呢,比菜碟大不了多少",说明大小不能游泳。
--课文写五彩池水深的"不到三米",水浅的"用手指就可以碰到它的底",可见大部分池水太浅,是不能游泳的。
--"水来自同一溪流"可能是水比较干净的,但这样奇异的自然景观,如果有很多人下去游泳,把水弄脏了,不就破坏了景观吗?应该是不能去游泳的。
--课文中还有"池底生着许多石笋......"的内容,它能变成五彩颜色正是这些石笋的原因。这说明池底有危险的障碍物,是无法游泳的。
诗歌教学的关键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意。诗歌讲究押韵、节奏及句子的对称,朗读起来,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均匀有力的节奏,跟音乐一样优美,针对诗歌的这一特点,在教学时要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在朗读中理解诗意。如古诗《咏鹅》,全诗四行,第一行三个字,每个字一次停顿;第二、三、四行都是五个字,也是三次停顿,形成对称。在教学中,我首先指导学生读准“曲”“项”“掌”“波”等字音,然后指导他们正确诵读全诗。《咏鹅》这首诗的节奏,第二句是“曲项/向天/歌”(二二一式),第三、四句“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都是二一二式)。因此,我把全诗板书,标上生字的音,划出音节;然后先由我范读;再让学生跟读,并明白停顿;最后自由读。这样,学生在反复诵读,读出诗的节奏的同时,便感知到了这是一首写白鹅在水中悠闲地嬉戏的美丽画境的诗,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我再让学生读诗句,按诗的停顿把每句诗分解成三个词语,理解每个词语的意思,特别是重要词“曲项”“歌”“拨”等。进而指导学生边读诗句边把所在诗句的词语意思连起来,说出每句诗句的意思;把一句句诗句的意思连起来,说出全诗的意思。最后,再让学生反复诵读。这样,既使学生掌握一些朗读技巧,又能达到深入理解诗意的目的。
二、引导把握朗读语气,体会诗情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诗词文学博大精深,它们内涵丰富,意境高远,富有哲理,而且语言凝练,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是后人咀嚼、消化、回味的精神食粮,传承着祖国文化的命脉。如何让小学生学习古诗、热爱古诗,是小学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由于古诗中所描写人物、景物、事物及诗人的思想意识都与学生生活的年代有一定时间和距离上的差距,学生们并不能很好把握它的内涵。然而,古诗在语文教学中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下面谈一些自己对古诗教学浅显的认识。
一、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及,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正如《老子》中所说的这句话,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就是教给学生们打开古诗宝库的钥匙。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①析诗题与知诗人:分析诗歌题目,了解作者写作风格及创作背景。这对掌握所学古诗基调,了解所学古诗内容,体悟所学古诗情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是学好一首古诗的基石。②读诗文与晓诗意:通过学生预习,能够读通诗文,在此基础上,能够读出古诗的韵律美和音乐美。通过结合注释、查字典等方法了解古诗中重点字词的意思。需要注意的是,二者是相互交融的,读诗文是了解诗意的重要方法,晓诗意能促发学生更好地读诗文,不能将这两点割裂开来。③入诗境与诵诗情:在理解了古诗意思之后,教师就要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及年级班级特点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们进入诗歌的情境。
二、把握好诗人的思想感情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是学习语文的基础阶段,必须切实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加强思想教育,发展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编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都是从孩子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编选的。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①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和美丽风光的;②描写自然景物和吟咏天成之美的。如骆宾王的《鹅》。其中“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一句,寥寥几字将鹅的外貌、优雅的在水中游动的身姿描绘得栩栩如生,从而从小培养孩子热爱小动物的品质;③抒发爱国主义情感和亲情、友情、乡情的,如:李白的《赠汪伦》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表达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感情,这些古诗的教学,可以从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和热爱亲人、朋友的健康情感。
三、读懂诗句,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品味语言,首先读懂诗句。古诗语言精练、含蓄、优美,教师应抓住重点字、词,让学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引导学生理解语言,了解大意。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是开启古诗大门的金钥匙。对于音韵和谐、形神兼美的古诗来说,要想把握它们的节奏、韵律、意境、内涵之美,第一要领就是反复诵读。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的读诗训练,通过读顺句子、读准字音、反复吟诵来体会古诗的语言魅力和情感真谛。①定好基调,体会情感。这样才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去读。一般来说,情感明快的,读起来语调轻松,语速较快,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感情悲愤的,读起来语调低沉,语速较慢,如《示儿》。②把握节奏,体会韵律。古诗的语言富有节奏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和谐悦耳。读诗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读法指导,引导学生把握好重音、语气和语调、音长等,读出节奏,读出语气,读出古诗的韵律美。③注意变音,把握不同。由于古今语音的差异,一些字的读音发生了变化,要指导学生按古音去读,这样才不至于影响古诗的声律。例如“斜”这个字,古音读“xiá”,如“远上寒山石径斜”、“乌衣巷口夕阳斜”。还有“见”这个字,有时读“xiàn”,这是一个通假字,表示“出现”的意思,如“风吹草低见牛羊”、“书读百遍,其义自见”。④抓住关键,细细揣摩。从古至今诗人都十分注重锤炼语言,古诗中“吟安一个字,捻断三茎须”之类的炼字佳话屡见不鲜。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诗人独具匠心的关键字句细细品味。如《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山行》“白云生处有人家”中的“生”字等等,充分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古诗,以她那优美的韵律,精湛的语言,深远的意境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灿烂的明星。古诗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不同的学段对古诗提出了不同的教学目标。教材中的这些古诗以极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引导小学生学好古诗,不仅可以让他们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我认为可以对古诗教学进行如下教学:
一、加强诵读,体味古诗音韵美
古诗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诵读起来琅琅上口,自然而然产生乐感,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因此,小学古诗教学训练的重点应放在诵读指导上。朱熹的《训学斋规》中说的很明白:“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教学古诗时,应安排充裕的时间给学生反复朗读,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诗的节奏,使学生与诗人产生共鸣。在教古诗时要注意做到“五读”:一是范读,老师有表情地先读一遍,引发兴趣;二是领读,引导学生读准字音,体会节奏;三是悟读,老师启发学生领悟诗句节奏、停顿、轻重缓急等,并让学生做出标记;四是指名学生读,检查学生领会程度,纠正不正确读法;五是离开课本读,即背诵,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达到背诵的程度。
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人恰当体现了古诗平仄押韵的特点,巧妙地将一、二、四句押韵,准确选用了“光、霜、乡”三个字做韵脚,读起来更富有形象美感,而且节奏性强,韵味浓浓,使学生在诵读中欣赏了形象美,又领略到音韵之美,感受到中华经典古诗的博大精深。教学中应该指导学生多读,反复地读,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从而知道这首诗一、二、四句押“ang”韵,感受到音韵美。还可给古诗配上学生最乐于听、乐于唱的乐曲,让他们在诵读的基础上根据诗的意境,去吟唱、表演,不但体验了古诗的音韵美感,还巩固了对古诗的记忆,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使学生在乐中学到知识,在玩中受到音韵美的熏陶。
二、品词析句,品味古诗语言美
大部分诗,它的内容是围绕一个词或一句话展开的,这就是诗中的重点词句,这些词句往往是诗人思想感情的一个集中点,或是全诗内容所围绕的一个中心,抓住重点词句有利于理清全诗的思路及诗人所要表现的思想。
王维的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只要抓住一个“独”字,就更能理解“异乡”“异客”的感情了;只要抓住一个“独”字,就知道“倍思亲”时的孤单了,更能理解诗人见到别人团圆而自已形单影只的寂寞了。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既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体会诗人如何借描写江畔雪景,借歌咏垂钓“寒江”的渔翁,来寄托自己的清高和孤傲,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心情,又要抓住“绝”、“灭”、“孤舟”、“独钓”、“寒江”等词语仔细品味,体会诗人的感情和用词之精妙。
特级教师窦桂梅在教学《游园不值》,引导学生品“关”时,先让学生琢磨“遮”与“关”字的异同,在比较中,学生体会倒“遮”和“关”气势有别:“遮”似漫不经心,“关”则掷地有声。学生在词语的比较和推敲中理解、品味,感悟出词语运用的隽永和精妙,体会到了古诗语言之美。
三、引导想象,赏味古诗意境美
诗人选取最富有特征的具体事物,或最有意义的场景,或是最典型的感受来言志抒情,每首古诗都着力表现一种意境,如《小池》中,诗人静观“泉眼”“池水”,感受“蜻蜓”“小荷”相依偎的乐趣。如《山行》为我们描绘的“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壮美秋景。如读《春晓》,想象绽开的桃花,欢快的小鸟,柔和的春风……随着悦耳的鸟叫声,和着优美的配乐,让人身临其境。《游园不值》里“不值”的失望和忽见“红杏”的惊喜。理解了诗的大意后,必须深入挖掘,细细赏味,驰骋想象的风帆,赏其最美的意境,使学生在感知美的表象的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感染。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10-0028-02
古代诗词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最灿烂的篇章,它以凝练的笔墨、精炼的语言、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丰富的情感、心灵的抚慰、感情的享受,给人以美的熏陶;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丰富和民族智慧。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新课程中明确要求学生能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并能背诵这些优秀诗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水平,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全面发展,使古诗教学既开放而有活力,笔者对古诗采用“吟咏、理解、背诵、联想、品味”五步教法。
一、吟咏
在古代,人们有“吟诗作赋”之说,即诗歌是通过反复吟咏而作出的,在反复吟咏中,加深对诗意、诗情的理解与体会。所谓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我在古代诗歌教学中,第一步就是“吟咏”,即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依据对诗歌独特的理解,通过自己对声音的控制来完成,并且在“吟”的过程中逐步加深理解,吟咏的过程贯穿于每个教学环节之中。如:唐宋家之一的王安石《泊船瓜洲》,在简要介绍创作背景的基础上,抓住“又绿”二字,引导学生在反复吟咏中去感悟诗人借景抒情,情寓于景,情景交融,眺望江南,思念家乡的深切感情。
二、理解
在学生对诗歌吟咏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赏析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思想内容,进一步理解诗歌。首先要教会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品味诗歌语言。其次,学会理解诗歌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态度。第三,要引导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从而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形式美。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要引导学生在了解作者的基础上,抓住“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字,理解全文意思,进一步理解作者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描绘出了庐山的风景秀丽和香炉峰的奇伟壮观。
三、背诵
古诗歌语言是一种智慧的结晶体,蕴藏着很深的哲理。孩子们所谓的背诵,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表面记忆,有的甚至连诗中的一些字都不认识,因此,我结合语文课标的要求,制定了新的教学目标。在识字,理解字文和诗句的基础上,让学生读通,读顺,读好,然后背诵,如:教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在识字的基础上,出示挂图,让学生了解诗中所写景物,白日、高山、黄河、大海、帆船,在学生领略这些自然美景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其次,范读、领读、齐读、抽学生读,对读得好的学生给予表扬,在找出学生兴奋点的基础上让学生背会。
四、联想
诗歌的创作过程,往往是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感受寄托于各种景物并赋之于精炼的语言而传达给读者的过程。在创作中,作者往往需要发挥其独特的联想与想象,创作出独特而具魅力的意境。我国古代诗歌中许多作品都具有“意境优美”“想落天外”的特色,“诗情”与“画意”浑然融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再现这些诗篇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表现才能,我们 应当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通过合理的想象去再现诗境,去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从中受到启发。如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欲望和能力呢?首先应通过教师引导或学生阅读创作背景,使学生对诗歌的创作情境有一个整体的感知,确定想象的基点;然后依据对诗句大意的理解,让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出诗句所描画的情景,通过语言、绘画、动作表演等表达出来。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的不同,有可能想象出的情景会有不同,但这并不要紧,只要是合理的,我们都可以肯定。这样,学生既能感受到学习古诗的乐趣,也能不断培养其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作个性,如:唐宋《送元二使安西》描写诗人在渭城为友人元二出使安西的饯行场面;朝雨泪尘,客舍青青,柳色一新,描写出一个充满深情的典型环境。最后一句把酒赠言,表达了作者的殷殷祝福和依依惜别。教学中通过学生想象绘图、即兴表演等进行再现,以加深理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色。
教材中古诗所选配的插图,每幅都是诗情浓郁,气质浪漫的,几乎每件作品都可以撩拨起学生对于质朴生活和充满生机的大自然的眷恋情感。无论是《早发白帝城》的雄浑豪放,还是《小儿垂钓》的质朴清纯;无论是《登鹳雀楼》的深邃磅礴,还是《舟夜书所见》的清新典雅……每一首诗都会有一幅诗意的导游图,真可谓:诗情画意,相得益彰。教学中,我们就可以运用这些插图来增添教学过程的生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江南》是一首选自《汉乐府》的古诗,描绘的是江南水乡人们采莲时的情景。诗句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插图色彩鲜明,形象逼真,展现了一幅荡舟采莲、莲叶田田、鱼戏莲叶的美丽画卷。可谓有景、有情、有韵,读来朗朗上口,让人心情愉快。新课一开始,我就引导学生看书中插图: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你喜欢这幅图吗?为什么喜欢?学生回答问题后,我满含感情地对学生说:“江南是个好地方,这里的孩子可以划着小船,来到湖面上采莲,看活泼可爱的小鱼在莲叶间游玩嬉戏,大家想去吗?”学生们都想去,有的还会问:“怎么去?”我顺势引导:“古人把采莲的情景写成了一首诗,题目叫《江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跟着诗人一起去采莲,好吗?”通过插图展示的实实在在的画面情境和教师绘声绘色描述的语言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把学生带入了课文中,学生初步感受到了江南水乡的美景。
二、运用插图,体味古诗意境
小学生的思维模式中,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事物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古诗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文插图来初步了解古诗所描绘的情境,让他们从形象的画面中获得整体感知,从而体味古诗的意境,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如在教学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时,我先让学生观察文中所配的插图:画面上红日高照,苍山对峙,一挂瀑布飞流直下,诗人伫立岸边。整个画面以紫色为基调,强调了“日照香炉生紫烟”的氛围。那红中带紫的山峰,白中带紫的瀑布,使整个画面中的人、山、水浑然一体,在晶莹却又凝重的紫色世界里展示出了一股超凡脱俗的力量,给人一种神秘而朦胧的美感。由画入诗,更会使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在欣赏了这幅图画之后,再反复朗读、体味诗歌,就会抓住“瀑布”壮观的精彩描写,进行创造想象: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了一片紫色的云霞。远远看去,挂在山壁上的瀑布好似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像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面对这雄伟、壮观的美景,学生一定会深受感染,而对诗中化动为静的“挂”字、极为生动的“飞”字,以及“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奇特比喻也就心领神会了。而杜牧的《山行》的插图则为我们展现出了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那山路、人家、白云和苍劲的树木,停车观赏枫林的诗人,都辉映着晚秋枫叶的红色,连画中央的落日也被经霜的红叶染成了红色。整个画面以红色为主调,虽有些夸张,但作者所要表现的“霜叶红于二月花”的主题却尽在不言中。这时,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感情,就会如春风化雨般滋润着每位学生的心田。
三、运用插图,突破教学重难点
1.理解字词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诗中,“含”的意思在全诗显得至关重要,对学生来讲,在带入句中理解时又堪称难点。“含”的本义是包含,但理解至此,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在字的本义与诗句意境的融合中加深对“含”的理解。因此,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观察古诗所配的插图,再想一想诗人看景的位置。这样,学生一下便明白了:诗人凭窗远眺,岷山的景色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画,颇为壮观。如此,学生对“含”的认识就有了升华。
2.读懂句子
在学习唐代诗人刘禹锡写的《望洞庭》一诗时,学生对诗中的“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这一句很难理解。我适时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边观察边读诗句,并稍加点拨诗人这时的位置,学生很快便理解了。原来,诗人把君山比作了青螺,把洞庭湖比作了白银盘,远远望去,这月夜下的洞庭山水就像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品。通过这样适时地运用插图,教学的难点便化解了。
3.体会深意
学习于谦的《石灰吟》一诗,学生从字面上去体会石灰的高贵品质并不难,但这并非诗人的意指,诗人还有更深的含义隐藏在诗面的背后。这时,教师就可利用插图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上主要画的是谁?旁边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两者有何联系?学生通过想象就能明白:诗人于谦看到在烈火中煅烧的石灰,想到自己。由此,学生也就不难体会诗人以石灰自喻,立志报国,死而后已的思想感情了。利用插图,学生全面把握了诗的主旨。难怪有的教师说:“插图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金钥匙。”
四、运用插图,进行说话、写话训练
在诗歌教学中,插图不仅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理解诗歌内容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更是学生进行说话、写话训练的直观手段。
比如在学习《峨眉山月歌》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我出示插图,让学生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是怎样的?这样以画讲诗,学生在捉摸诗人的感情脉搏,体会诗人的感情波涛的同时,更进行了有效的想象说话训练。
再如大诗人杜甫在成都草堂生活时的作品《绝句》,以轻快的笔调描绘了浣花溪的风物景色与幽雅的环境,表现了诗人重回故里的喜悦心情。全诗一句一景,如一套四扇屏一样,连在一起则组成了一幅动静结合、错落有致、色彩鲜明的画卷。教材中就根据这首诗所描绘的景物绘制了四个镜头的插图:翠柳藏鹂、碧天横鹭、雪岭起伏、船儿待发。在学习这首诗时,我首先指导学生借助插图理解了诗文的意思,然后安排了根据诗意改写古诗的训练。要求学生结合诗意,观察课文插图,用自己的话,把古诗的意思写出来。学生通过对古诗的阅读、理解,再借助课文插图生动的画面,写话就容易多了。
运用插图进行说话、写话训练,学生深化了理解,发展了想象,训练了表达,可谓一举三得。
五、运用插图,形象记忆古诗